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共96页

萌到你眼炸
895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2: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演讲稿题目-鞍山语言文字网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挂图。
3、学生日记。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 :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
你们想知道吗?
(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语文)
二、初步观察第1-2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
1、家中:第1页的插图。
2、学校:第2页上面的两幅,第3页下面的两幅。
3、校外:第2页上面的四幅,第3页下面的四幅。
三、工分类指导观察插图
1、指导观察第1页上部和下部的一组插图。
(1)请同学们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 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于什么;(椭圆形的图中
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手里拿着一份报纸, 正在主持少儿节目。长方形的图中是一位小学生,左手拿着无
绳电话,右手翻开语文课本,正在一边收听 节目,一边向电台主持人打热线电话,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启发?(收听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问疑解难是学习语文的渠道之一)
2、指导观察第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思考:这两幅图上分别是谁,正在干什么?(左图是两位同学正在 用电
脑打字,右图是两位同学在聚精会神地收看电视讲座)
3、通过以上观察,你知道在家中 同学们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收听厂·播节日、利用电脑、收看
电视)
4、指导观察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看看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甲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
(从圆形图上的麦克风、投影仪可以看出老师站在讲台前;同 学们桌上的文具摆放整齐,书本还没有打开,
可以看出老师正在给学生作课前谈话;同学们坐姿端正,专 心听讲,可以想象老师的谈话很精彩,已经把
同学们带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 1 -



(2)一节一节的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 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那
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的良好习惯。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5、观察第3页下面的两幅图;:
(1)指导观察插图,弄清图上分别有哪些人。在于什么,是怎么做的。
左图:人物-- 校长、三名小记者
地点--学校橱窗前
事情--采访
怎么做-- 用摄像机、手持话筒、做记录
右图:人物--兴趣小组成员
地点--教室
事情 --猜谜语(或讲故事)
(2)指导学生说图意。提示:右图应安排好说的顺序,抓住中心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说。
(3)同学们在学校里参加过语文学科的哪些课外活动呢?这些活动对你学习语文有哪些帮助呢? 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顺势小结: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渠道学语文,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才干。
四、课外延伸
学习语文的渠道很多,我们不光可以在课堂上学,在校园里学 ,还可以在家庭中学,在社会这个大学校、
大家庭中学。除了书本上介绍的这些渠道以外,我们还可以找 到许多其他的渠道。你想试一试吗?那就请你
在课后好好地开动脑筋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从地点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板书:家中、校内、校外)
2、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家中学语文的渠道?(板书:听广播、用电脑、看电视)介绍了哪几种校 内学
语文的渠道?(板书:课堂学习、课外活动)
二、继续观察插图
1、观察第2页下面的四幅图。
(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
①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到工厂参观。
③同学们穿上小军装,参观军事基地,津津有味地听解放军 阿姨讲解武器装备。(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
突出同学们热爱解放军的感情)
④少先队员深 入农村,来到田头,挽起裤管,在农民阿姨的指导下学做农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
说出少先队 员不怕 脏、不怕苦的精神)
(2)教师小结: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 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
会实践活动,而且要 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的语文学习。
2、观察第3页下面的四幅图。
(])引导学生说出整体图意:这四幅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 图书馆借阅课外书刊的情景。
(2)逐一说出图意。
①一位小学生在图书馆查找书名目录。
②同学们在阅览室里阅读课外书报。
③同学们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挑选课外书刊。
④同学们从金陵图书馆借到厂自己想看的书,满意而归。
- 2 -



(3)教师小结: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 记载了人 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我们无沦学习哪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更是如此 。阅读课外书刊 是学习语文的重要
渠道,希望大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总结与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丈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板 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
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渠道,你们 想到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吧!(提示从家中 学语文、校内学语文、校外学语文三个方面说。只要学生说的对学 习语文有帮助的就给
予肯定,对说得较好的则板书在黑板上以示 鼓励)
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 给出。
(1)家中学语文。
①网上学语文。
②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③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
(2)校内学语文。
①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②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校外学语文。
①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②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③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
3、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 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
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 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第三课时
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
打开课本,翻到第4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 么。(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
讲解关于修改作文 的问题)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一讲修改作文的问题。(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1、齐读:
2、提示“厌”、“百”的意思,厌,满足。百,这里是虚指,表示 多次、反复的意思。
3、学生试说句意
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
三、出示小资料(用投影片打出)
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 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
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 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
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 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
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 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
的人》;
1、学生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教师 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
他要反 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3讨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 (生答:更应该)为什么呢?
- 3 -



教师指点:我们小学牛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 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
样的缺陷,必须进行 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4贝下面的图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
生答:图上是同学们在认真地修改作文。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右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巩固 基本的学习习惯)
(1)坐姿端正。
(2)握笔姿势正确。
(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
(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程序:先通读全文,再逐段逐句边读原文边修改。
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明确修改方法:用修改符号修改。
六、观察第5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教师提示:这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 文章写好后,他在上面作了修改。
2、请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
3、请们一句一句地读,先读修改以前的。再读修改以 后的。想一想:小作者为什么这样修改?
明确:
第一处和第六处:语句多余。
第二处:标点错误。
第三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
第四处:顺序混乱,应先写头部再写身体。
第五处:错别字。
4、刚才我们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一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 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明确:(1)错别字 (2)标点不当
(3)用词不当 (4)语序颠倒
(5)语句多余 (6)词语脱漏等
5、你从小作者的修改中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明确以下修改符号:
删除 插入

更换 调序

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办?
七、总结





第一单元
- 4 -



教学内容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暖流
3.只拣儿童多处行
4.早
5.古诗两首


习作1
练习1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通过阅读 、
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4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
的快乐。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
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 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
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 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
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
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
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 5 -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歌谣 绿袍 裸
露 煎熬 寂寞 松鼠 叽叽 支撑 锨 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 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
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 ,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
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 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
什么?(第一、第八自然 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 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
牢。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3、描红。4、 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 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
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 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
中有 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 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
谁 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 6 -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 “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 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五、朗读全诗:
1、 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2. 暖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书后列出的8个词
语 。
3.说出“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2.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
教法学法
运用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上课之前,
我先播送一则天气预报:今天最低温度2摄氏度,最高温度12摄氏度,偏东
风三级。昨日,有一股暖流自西向东移动,江苏地区气温近日将有所回升。
2.提问:在这则天气预报中,“暖流”指什么?
3.导入新课:在1994年年底,寒冬里 的南开大学里也涌动着一股暖流。(板书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下
面请同学们打开书。
(设 计目的: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谈话,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暖流”的本义,为本课学习作好铺垫。2.交
- 7 -



流自己的理解,谈出“暖流”本指温暖的气流。 )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巡回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组织交流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组织开火车读。
(2)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
(4)读完后组织评议、正音。
4.组织再默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5.组织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尝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7.互相交流分段及段意;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从“涌动”一词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心情会这么激动呢?
3.组织讨论上述问题 。(知道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讨论对“涌动”一词的理解,感受因为江主席来
看望南开大学的师 生员工,从而令南开大学的师生员工心情异常激动。让学生各抒己见)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全文生字,引导讨论:这么多生字中,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很快记住其中的哪几个?
2.指名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组织听写含有生字的词语并检查订正。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读要求:轻声自由读第二段,思考: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主要做了什么?
2.组织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第二段。
3.组织交流。
4.组织同桌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如何作答的。
5.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谈感觉。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谈谈你的体会。
(2)组织学生自 由读文并体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个别纠
正,对有共性的 问题提醒全班同学注意。
(3)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讨论。
(4)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汇报。汇报要求:先分角色读,再说自己的感受,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6.引导深层次体会 :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但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平易近人: “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得蔼地问、兴致勃勃、抑
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体会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
神态 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这样写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 8 -



1.组织齐读。
2.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呢?
3.组织讨论上述问题。
4.组织反复朗读王辉的话,引导体会其中的激动和敬佩之情。
四.引导总结
1. 组织讨论: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课题的“暖流”是什么意思?(体会: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
对 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说一说本课的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反复读一读这一部分。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暖 流
兴 奋 喜 悦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关心青年




第三课时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抑( )琼( )暖( )贤( )
仰( )掠( )缓( )览( )

二、多音子组词。
xīng( ) qū ( ) jīn( )
兴 曲 禁
xìng( ) qǔ ( ) jìn( )

三、
将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换成成语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1)此时,如果游人来到这里,就仿佛进入到神秘的仙境,顿时感到心旷神怡,激动的感情不能抑制地
喊出:“啊,神奇的蝴蝶,多么可爱!”
( )
2、张老师给同学们范读课文,他朗读的声调高低曲折,和谐而富有节奏。
( )
3、书中人物的悲伤、欢乐、别离、聚合等种种遭遇会让读者神驰天外,同喜同泣。
( )


3.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要求:
- 9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 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 ,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
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 10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1、2两自然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及朗读课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
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 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
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 ,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
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
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 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
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 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
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 11 -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气息与儿童的旺盛生命力。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2、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多处就是春
- 12 -



玉澜堂
(花儿——儿童)

4.早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 念。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准备
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谈论“早”
1、 教师板书:早 2
、 设问:想到什么?
3、 揭示课题,齐读
4、 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 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 初读课文,了解“早”
1、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 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
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 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 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 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 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 13 -



2.着重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以及鲁迅先生事事早,时时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 选读课文,感悟“早”
1、 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 指名读学生自己选 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
节,重点指导学生朗 读)
三、 精读课文,品悟“早”
1、 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 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 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 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
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 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 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 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 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 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 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 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 学生汇报第六节:
a、 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 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 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 交流、讨论。
f、 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 容鲁迅的品德高尚;二借梅花的开花
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四、联系实际,深化“早”
1、 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 “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 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五、图文对照,联系“早”
1、 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 图文对
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 自由练说,指名说。
4、 试对教室练说。
六、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 而彰显鲁迅“时时早,
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 一枝”!
板书设计
3.早
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
以花喻人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 14 -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
教学准备
图片、挂图及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 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
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 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
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 沾衣/欲湿//杏花雨,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 15 -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 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
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 16 -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 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
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 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
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 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
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 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 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
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 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 br>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
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 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
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 17 -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 ----、---------、----------、----------这些情景来说明是 ----------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
------------------------ ----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充满了春的 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
看到了什么 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 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 ,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
一径枝头儿童黄蝶 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 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
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 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 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
等词语去进行想 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习作1《二八月,看巧云》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重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
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
- 18 -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观察时注意填写好记录:形状、色彩、多云、少云、云厚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春天的晚霞更是美丽无比。我们如果能把这美景写下来,让别人一起分
享,那该多好啊!有位小作者,她把二八月的巧云写得多姿多彩,美极了。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例文,想想:文章写了云在哪些方面的特点?作者在写云 的造型时着重写了云哪些奇巧?分几种
情况来写?
2、小结:作者详略有当,重点写了云的形状,分三种情况,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变化。
三、结合习作要点,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过程要按照一定顺序。
四、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和奇巧的?
2、同桌交流
3、归纳总结:在云的造型上描写它形状的奇巧,而后分三种情况来写,每一处都抓住云的变化特点。
五、练习写景。
1、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内容。
2、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同桌练说,相互交流提示。
4、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
3.学生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1、二八月 看巧云
形状
变化特点
颜色
练习1

教学要求:
1.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诵读与赏析、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师幻灯片(谜语等) 生朗读“诵读与赏析”
- 19 -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练习1
二、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第一部分
(1)出示灯谜,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谜面是什么?
(2)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谜语各猜一个字,告诉学生:猜字的谜语叫字谜。
(3)学生猜谜。(注意猜的过程和方法)
(4)交流答案。看谁猜的对,猜的快。
(弟 尧 猫 臭)
(5)学生说说各自猜的方法,教师总结。
2、第二部分
(1)教师在总结学生猜的方法的基础上提问:字谜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学生根据各自猜的方法再次考虑后回答
小结:第一则是运用了形象化的描述;第二则是 用了“转转盘”的方法,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
律;第三、四则,都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影射 字义。
(3)鼓励学生用以上的方法创作字谜。(可用书上提供的字,也可以自己选)
3、第三部分
(1)同桌之间交流各自创作的字谜,互相提意见。
(什么方法? 形象吗? )
(2)猜谜。(班级)
并说说创作所用的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自由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想象一下作者所描绘的情景。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想象文中的感情和景色。(结合课后的作文阅读)
(2)引导学生找出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想一想,说一说:
(春天来了,大地受到春雨的滋润,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及人们的欣喜。)
(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春天的丝丝小雨感受来说说自己读了后的体会。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学习和欣赏把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的方法)
四、作业:
1、课堂:写下自己创作的字谜。
2、课后:背诵《丝丝小雨》 再创作字谜竞猜

第二教时
- 20 -



教学要求:用钢笔描红,注意整体布局;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一、猜字谜
二、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鲁迅、迟到、事事”等词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起笔、运笔和收笔)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写得有进步的。
(2)对写得不好的,进行纠正。
第三课时
一、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 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碰到一些困难时,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这
些困难和麻烦就不算 什么了。
那请别人帮忙时,你该怎样说?别人请你帮忙时,你该怎样说?
(2)指名读,指明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读一读题中三种场合下所遇到的困难和麻烦。
(2)针对每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清楚每种场合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各是什么,在这种场合下应该怎么向
别人说清楚自己的要求,该用什么样 的礼貌用语。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
(3)分组分问题练说。(注意全过程中礼貌用语的使用)
(4)每组每个问题推荐代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分角色(帮助者和被帮助者)表演。
(师生评议:有无达到“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的要求
(2)评议小结。

二、作业
1、课堂:写钢笔字。
2、课后:练习册-单元自测
板书:

练习1
猜字谜 编字谜
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
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
- 21 -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6.梦圆飞天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8.克隆之谜
习作2
练习2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 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
刻印象的一些场 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
兄弟”,激发学 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
发学生勤于思 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6. 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 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
刻印象的 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 22 -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教师给予解答。
(补充资料 )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 。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
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 嘴
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 住
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 难
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通过学习,解决遗留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
(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
(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 23 -



(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
(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 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
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
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 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 …”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
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1) 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 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
问候。“向世界 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
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
(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 24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课文,质疑问难。
2、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3 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 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
片段: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O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 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vyYo生:
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 ,我的心像兔子在跳。
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 hx$$(M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
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
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
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
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I
生:重重的敲打。
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
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
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四、练习布置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3、4题。
- 25 -



板书设计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 br>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 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
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 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 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 质疑。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 些
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 26 -



三、小结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 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
差异之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 ,火星
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 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
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 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
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 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 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
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 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 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
裹挟 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 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
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 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
是 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
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 27 -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






8.奇妙的克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意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 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
(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 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
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 28 -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
2.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
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 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
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 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 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
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 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
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 29 -




















板书:







































7。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诱人前景
习作2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主,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2, 认真阅读 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写好作文
的具体要求。
3, 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 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 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3, 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
改。
4,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1, 投影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3, 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 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同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
具体要求。
4,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
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
1,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
2, 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揉已见,小组内交流。
3, 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 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
点突出,主次分明。
4, 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5, 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 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
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 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第二课时
一、 学生作文,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二、 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三、 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四、 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
- 30 -




练习二
教学要求
1, 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 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 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 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时间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 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 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
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 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 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4、 教学第四部分。
(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
1、 诵读词语。
(1) 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
(3) 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 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
2、 积累反馈。
二、教学第三题。
1、 指导。
- 31 -



(1) 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梦圆飞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 让学生说出哪些相信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 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 练习
3、 反馈。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别就是未来的衣食住用行展开畅想。
(2)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说出来,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3、 反馈。
四,教学第五题
1、 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 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
3、 审题。
4、 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
(2) 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 练习。
(1)学生再次绳其祖武,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单元
9. 海伦•凯勒
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 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
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 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 32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
海伦•凯 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
她凭着自 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
毕业 。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
(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 33 -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 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
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 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
3、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段。
2.把会感动的语句背下来,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
过渡: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 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
- 34 -



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
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
奋 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文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
3 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10.二泉映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 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并能选用部 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 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
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 文字的内涵,并能熟
读成诵
教学时间:3课时
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 35 -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
阿炳的图片 录音课文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 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
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 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 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 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 、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
对阿炳 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
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 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 细
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 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
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 36 -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 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
起了辛 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
创作《 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 br>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片 相关课件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 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
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 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
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
二、学习第5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 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
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 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
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 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
表达上的特色。(2)学生自读 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 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
明白白 。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 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
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 想
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 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
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 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 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
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 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
- 37 -



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 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
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 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
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 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
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 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
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 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
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 》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
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 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第三课时
(作业设计)

11.郑和远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挂图 课件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 38 -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 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
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 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教学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
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 39 -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 着高举起令旗,大声
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 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
好交流”,一次 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
开拓、探索精 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 40 -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司马迁的《史记》。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 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
方面的 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 41 -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 ,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
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教学准备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 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
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 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
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 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
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 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
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 42 -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13.精读与略读△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一.揭题,审题
二.指导自读课文
1. 揭示课题。
- 43 -



2. 审题:
(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
(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1. 轻声自读课文,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
(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
2. 组织交流。
3.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4.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1)“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
(2)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3)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4)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 )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
或哪些 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1)这句话你同意吗?
(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三、理解课文
1. 齐读。 2. 浏览课文,
思考。
1.按要求轻声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学习结果。
3. 指名汇报。 4. 指名补充。
5. 听读,评议。 6. 听读,思考。
7. 指名交流。
8. 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 : 精读与略读
选择哪些读书方法
怎样略读

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上下五千年》

教材简析:


教 材分为三个部分,导读先以我们课文里学过的一些历史故事引出《上下五千年》。然后介绍了作者的身
份 ,接着说明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
阅读 《上下五千年》,旨在落实 《标准》关于“少做题目,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让
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 过程中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
他们的民族自尊和爱国热情。
- 44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上下五 千年》及作者,了解《上下五千年》对弘扬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 热情。
2、通过导读,让学生继续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
3、通过自读,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
激发阅 读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
尊心和爱 国热情。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读书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各买一本《上下五千年》;
学生各准备一本读书笔记;
课前预习:
选择阅读《上下五千年》中的一个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一学期学习的朝代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幻灯演示)
2、过渡: 五千年历史长廊,风云变幻;
五千年文化长河,源远流长;
五千年人物长幅,千姿百态;
五千年战争长卷,硝烟弥漫。
就是这样的五千年,演 绎出了多少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多少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多少可
歌可泣的事迹!同学们,还 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这些历史故事吗?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
给大家听吗?
(学生讲,老师可相机演示:《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李广射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三顾 茅
庐》《郑和下西洋》《虎门销烟》等故事的幻灯。)
- 45 -



3、这么多的历史故事,串成了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其实,它们还只是这长 河里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还有更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都汇聚在一本书里,知道是哪本书吗?
(板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二、简介《中华上下五千年》及其作者。
这样一本好书,相信有许多同学已迫不及待地对它进行了了解,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可能会说:
1、我浏览了一下书目,发现书中的内容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与我们所背诵的朝代歌的时间一样。 < br>2、《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各种版本。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上下五千年》出现了很多版本,时间也延< br>续到了辛亥革命,甚至建国初期。
教师相机演示:
(1)最早版本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主要内容。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 ,阅读其中一个个历史故事,就能使我们具体了解中华民族
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璀璨 。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
籍材料,加以组织和裁剪,用通俗的现代语言 写出来,不加以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上下五千年》
按历史顺序编写,涉及的时间从远古到清 朝的鸦片战争前。
(2)最早版本的《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林汉达教授。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 汉达教授,他是一位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
部副部长。他在写历史 故事方面,是下过一番工夫的。他把历史故事作为对:“新语文的尝试和对旧故事的
整理。”他所写的历 史故事“风格独特、脍炙人口”
板书:林汉达。(学贯中西、著作等身)
…………
三、归纳读书方法。
(一)你打算怎样读这本书中呢?
1、学生汇报自己所学的读书方法。
(1)读通故事全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读懂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3)知道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
(4)品味并积累好的语言,好的段落;
- 46 -



(5)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6)常读常新,读而不厌,寻找新知。
(7)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8)坚持写读书笔记(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
2、过渡: 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的读书方法,很不错。但同学们还发现这本书与我们所读的其他书有什
么不同吗?针 对这本书,同学们还有什么读书方法吗?
可引导同学们再从这几个方面说:
(1)《上下五 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有许多的历史知识,跟我们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关系十
分密切。如事情发 生的朝代,人物,主要事件等有关的历史知识,所以我们不但要读,有时也应记一记。
(2)成语是我 们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很多的成语就源于这些故事,所以我们也应多积累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喻义等。
(3)这是一本历史读物,展现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拼搏不止,一代又一代,
涌现出的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读这本书,我想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但在中国历史上也
出现了不少像*臣秦桧、窃国大盗袁世凯那样的民族败类。所以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把历史当 作
一面镜子,多借鉴,多思考,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4)这本书不能作为历史教 材来学,如果还想知道有关具体的事件的介绍,会有许多的资料可查,如:
把《上下五千年》这一书中的 内容与网络结合起来,查找收集资料,筛选整理加工成有价值的信息,建立
读书卡片,相信对于这本书来 说,也是一种好的读书的方法。
(二)归纳总结读书方法:
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文章内容应理解
读书感受能标注
好词佳句常积累
历史知识要记牢
遇到疑惑善提问
多读多思知识多
四、运用读书方法进行阅读
- 47 -



1、 过渡语: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大家都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现在就看看用得怎么样
了。(板书:课外活用)
2、指导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读。如: 《苏武牧羊》,《王猛扪虱谈天下》、
《王戎评李》、《诸葛恪添字得驴》、《白痴皇帝》、《指鹿为马 》等。
(也可全班学生选择一个故事,共同阅读)
3、指导学生选做读书笔记 书名篇名
精彩词语
精彩句子
主要内容
感想体会
4、学生结合所做的读书笔记汇报读书所得。
(学生可能会汇报故事的内容、积累的成语、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提出自己的疑问等方面来交流。)
5、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五、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明 确读书要求: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
现在和将 来。只要同学们读完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一定可以开阔眼界,启发智慧。所以,我希望
大家能持 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小组讨论怎么有效读完一本书。
明确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坚持1—2个月读完一本书。
(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3、在扉页上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
4、鼓励学生每周精选一篇故事,写读后感,持之以恒,做好读书笔记。
(在归纳方法的空白处补上板书:读书笔记需坚持)
六、小结:
真高兴!同学们能 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
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
七、作业
课后继续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的故事,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交流会作准备。
- 48 -





习作3(新闻报道)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 作方法,并能把这种方
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2、能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
教学重难点:
要求能做到“新、真、短、快”,以简洁的文字,真实的内容,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教学时间:2课时(其中包括书面习作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
1、自读,再指名读。
2、思考,讨论:例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白新闻报道的框架
1、我们读了例文 ,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
习作3第二部分,发 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文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 、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
一格 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讲评所写报道,指导学生修改。
三、学生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3(新闻报道)
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 49 -



练习3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在我国的悠 久历史,感悟书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学好书法需要持之以恒,从
而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的感情。 2、诵读与积累旨在巩固前面所学词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
3、指导学生读贴练字,引导学生赏析汉字美,创造汉字美。
4、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间:
3课时(自主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文与生活
1、读短文回答问题
1)自读短文
2)出示:恍然大悟
理解:一下子明白了。
这位青年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学生联系上下文,比较中思考。
“学了一年就觉得很好”与“磨穿的砚台”比较,发现这位青年与老师的差距在哪里?
想一想,这位青年会怎么想?
4)再读全文,得出结论
学习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练字”的看法
1)出示题目:现在电脑普及了,我们不需要花这么大的工夫练字了。
虽然现在电脑普及了,但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练字。
2)你同意哪个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3)两个阵队展开辩论,摆事实,讲道理。
小结: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书法可以陶 冶情操,磨练人的意志,而且,写字是衡量一个人
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老师也认为虽然现在 电脑普及了,但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练字。
3、列举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1)你知道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2)同学之间展开竞赛,看谁知道的多?
各自在纸片上写一写书法家的名字,评选出最熟悉书法家的优秀者。
3)优胜者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书法家的故事。
如:王羲之父子、欧阳修、黄庭坚、颜真卿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诵读与积累
- 50 -



1、出示与郑和有关的“准韵文”。
2、学生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
要求: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说说你所理解的词语意思。
参考注释如下:
讲和通好:指相互和解,并建立友好的关系。
五湖四海:泛指世界各地或全国各地。
振臂一呼:振:挥动。挥动手臂,一声号召。
络绎于途: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沿途过往的人马车船不断。
观风问俗:指观察了解风俗人情。
互通有无:用自己有的去交换自己没有的。指相互交换。
心悦诚服:心里喜悦而真诚佩服。
二、写好钢笔字
1、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2、指名朗读。
3、说说如何写好横线上的字。
注意:
1)写单个字,要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观察 的主要参照不再是“格子”,而是字的笔画与笔画,偏旁与
偏旁之间的结构关系。
2)写一行字,还要讲究字与字之间的穿插、避让和布局。
4、读贴,书空,交流写好字的诀窍。
5、 指定时间内独立描红,临贴。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我来说一说
1、读一读口语交际的题目要求。
2、归纳所列话题:
1) 同学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
2) 爸爸妈妈要我们星期天参加补习班,我们要不要参加?
3) 广告上说的,我们该不该相信?
3、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问题,有时甚至常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你还遭遇过什么问题?
4、学生再举例,教师继续罗列于黑板。
5、你对哪个话题最有看法,请你来发表你的看法。
6、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写下同学的看法。
7、 代表心里“编”写提纲,试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以及同学们的看法。
8、 教师及时指导:
1) 恰当地点拨,使讨论逐渐深入。
2) 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肯定。
3) 鼓励不善发言的大胆表达自己观点。
二、学写毛笔字
1、出示:土、牛
2、说说这两个字的间架结构。
- 51 -



3、教师示范:
土:第一笔横要短而轻柔,长度约为第 三笔横的二分之一。第二笔竖要正直有力,敢于冒尖。第三笔
横要舒展稳健。整个字的造型犹如一个“正 三角形”。
牛:撇要粗短如牛角,竖要中直如“牛脊”,字的重心在横中线之上。长横和直竖犹如正方 形的两条“对
角线”。
4、学生欣赏中国方块字的几何造型美。
5、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第四单元
14、秦兵马俑
文本解读: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的特点。要
想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来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好像有点难度。而因
特网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学生可通过集音、形、色于一体的专题网站来感悟课文。
教学构想:
本课的教学,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时,为了避免枯燥的讲解,可先让学生 充分浏览专题网站
中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语言,领悟课文的特点。课堂上可 采用“分组交流、
代表发言、组员补充、感情朗读”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一点是,这课的教学还应比较注重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以让学生把自己 对课文的感悟通过声
情并茂的诵读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
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资料的搜集。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 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
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2、思考:秦兵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规模宏大,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3、指名交流。
三、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为了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文的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 52 -



3、说说游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
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四、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
2、 课文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 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
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马俑
类型众多
将军俑
武士俑
骑兵俑
兵车俑
弓拏手
马 俑








个性鲜明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威武凝重
勇猛善战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6、齐读课文第1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归纳小结。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 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19、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 53 -



15、埃及的金字塔
文本解读:
整篇文章以清晰的条 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
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 代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 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
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 名的建筑“金字塔”。
2、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指导学生书写。
三、再读课文、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师:古老神秘 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
么?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能不能仔 细读读每个自然段,针对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
两个问题吗?
第一自然段:金字塔座落在哪?什么样子?
第二自然段: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
第三自然段:a、金字塔有多少座?最大的是哪座?
b、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c、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
第四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
第五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来的?
第六自然段:金字塔有什么意义?
- 54 -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建筑物 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如:有什么特点?怎么建成的?为什么而建?等。)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 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课文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汇报: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
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
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结合资料,个人汇报:
(高146米,相当于40层大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数字, 板书:数字;朗读指导:我们的综合楼只
有四层,你想一想,当你站在比综合楼高出十倍的40层大厦下 看这座大厦的楼顶的时候,你怎样看?你会
怎么想?同样,站在胡夫金字塔下呢?把它的高读出来,把你 的惊叹表达出来。)绕一周走一公里:体会到
到金字塔底面积很大,用数学来说明;
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 < br>(231万块,平均每块2.5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
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 br>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这样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牢固吗?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 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
生锈,木 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我们镇约有四万 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
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 少人?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 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
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 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
受?交流。(宏 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
三、过渡: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这么宏伟这么精巧的 金字塔,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
呢?
学生汇报:
生1:勤劳 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
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 br>- 55 -



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 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 课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四、课后练笔: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

板书设计: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 智慧的结晶
精巧
16、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 称为“音
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4、能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
教学重点:
作者是从那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
习的能 力。
教学思路:
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围绕学科性问题,提出疑问;
(2)收集、处理、整理信息;
(3)小组交流;
( 4 ) 反思、总结、评价学习结果和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时 ,只要一看课题,就很容易的会产生出很多问题,问很多为什么。学生的好
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学生 上网去寻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热情会高涨,这样,学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
长知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 成就感,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教学准备:
互联网准备、课前有关维也纳资料搜集。
教学时间:2课时
- 56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音乐 之都”就座落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之中,让人
产生无限的遐想。在开始学习本文之初,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 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作音乐
之都?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学生自主学习
1、 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 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提问题,教师板书:
媒体出示: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通过网站,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根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本,要求从书上找到答案。
2、谁提的问题谁找人回答。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文训练:
A——①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
②同学们发现第一句话与后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放在自然段开头,突出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哪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
④你能谈谈你所理解的“摇篮”吗?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
篮?
⑤媒体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是的摇篮。是。
⑥齐读。
小结:这一节写了音乐大师在维也纳的创作生涯来体现了维也纳的确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①回答第二个问题:板书: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②网站出示:欣赏维也纳风光。
③抓住“到处、就连……也”等引读课文。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独特风光。
C——①回答第三个问题板书:离不开音乐
②齐读课文。
小结:维也纳人真的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③你喜欢刚才我们学习的哪一节就读。
总结:这里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了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仅仅如此吗?
不!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创建于1869年的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文生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 57 -



上一课时,我们初步领略了维也纳迷人的城市风光,感受到音乐之都的音乐魅力。 同学们课后搜
集了不少资料,增强了对维也纳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学习第五节
1、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歌剧院大(追问:哪些词句体现)——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歌剧院金碧辉煌(追问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历史悠久——1869年板书: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3、出示网站上的歌剧院,欣赏
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璀璨的明珠,其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 让音乐之都
更美。
4、齐读本小节,通过朗读体现出这座音乐之城的伟大与奇妙。
三、学习第六节
1、引读第6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
小结:我们知道了维也纳国家 歌剧院在全世界的影响。国家歌剧院给“音乐之都”维也纳戴上了璀璨
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
四、回归整体
1、齐读全文,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2、总结:这篇课文作者怀着赞叹的心情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光彩夺
目,令 我们无限向往。
五、课文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请每个同学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六、作业:
1、选择一个世界名城,在阅读小课上向同学们作介绍。
2、小组合作,出一期手抄报或剪贴报,报为:世界名称导报。也可自我命名报名。

板书设计: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之都维也纳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习作4
教学要求:
1、鼓励学生走近山川河流,“行万里路”,领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无限风采。
2、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诗意的思考,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3、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 58 -



4、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推荐文
章:福克纳-《日本素描》;卡夫卡-《族途札记》;夏多布里昂-《金字塔感言》 阅读要求: 1,把你觉
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文章的思路做 一个提纲式的
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呢?
2、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 在小组里交流。
(2) 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肚子里。
(2)读了文章,你感觉到了“绝”吗?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 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
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顺序。(2)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3)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写作提纲。
(1)在小组内交流,小组成员互提修改意见。
(2)小组推荐在大组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学生练写习作)




练习4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了解有些病句就是由于错用、漏用标点所致。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学习欣赏自然美,学习写景的用词和方法,积累词句,丰富文化知识,加深对祖< br>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59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这个句子可能会有几种意思。
(2)通过阅读,说出这个句子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出现句子意思表述不明确的原因。
(4)学生给句子加标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小芳的日记。
(2)学生试着改日记加标点。
(3)指名读出自己所加的标点,说出理由。
(4)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句意表述的明确,注意标点的使用。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
系 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讲明出处与阅读要点)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这个片段描绘大明湖、千佛山的景色,文字精彩大哪些地方?
(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
(5)小结:一边读一边体会色彩、光影的变化对写景的作用。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埃及的金字塔》。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矗立、埃及、智慧”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亚、赤。
2、指导。
(1) 学生读贴,小结写好“亚、赤”的要点。
(2) 教师范写,讲解“亚、赤”的结构特点和写法,以及在米字格的位置。
3、练习。
4、反馈。

- 60 -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
1、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世界名城的资料。
(2)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 城,找寻它的雅号与城市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侧重
的准备材料。
2、审题。
(1)复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2)学生说出上文在介绍时的方法和特点。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要求: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1、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介绍各自感兴趣的城市。
(2)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
(3)全班同学评议:介绍的哪些地方讲得精彩?
2、反馈。
17 .《爱如茉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
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 莉一般的爱”
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 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
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 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 掏出 谎话 叮嘱 光泽 静谧 洗漱 眸子 胳膊 嗔怪
莫名其妙 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 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
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 相结合理解词语)
- 61 -



“寻思”、“随手”与“一本 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
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二、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诗意 弥漫 缕缕幽香 袅袅 3.在 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
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 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妈妈的 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
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 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
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 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 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
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 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
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 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
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 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引导1:在妈妈
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 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2)当我
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 :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
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 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
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 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妈妈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 62 -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 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 ,
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它是课文精华的浓缩,压韵合辙、琅琅上口,便教利学。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18.月光启蒙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 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 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
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 、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
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 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
《月光启蒙》 (板书课题 齐读)
二、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要求:
(1) 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 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 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 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 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 质疑问难
- 63 -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
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 学习1~5自然段
(1) 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 学生交流感受
① 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 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 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 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 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交流:母亲的声 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
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
(6)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 孩子,
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 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 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 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 交流
③ 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 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 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 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 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17.月光启蒙
唱歌谣
- 64 -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19. 我和我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 ”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最纯真 、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
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 《祖父的园子》,一起了解在那里又发
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㈠、齐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

㈡、谈谈读后知道了什么?

三、感受我之快乐

㈠、师:课文中说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在园子里面转, 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呢

(板书: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师:如果说祖父在园子里做这些事是 干农活,哪“我”呢?读一读,看看“我”在园子里是怎
么做的,用“——”划出来,并用心体会一下, 觉得非常重要的词语,可以圈划出来。

㈡、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

㈢、学生反馈,教师随机提问交流: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 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
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 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
脚西一脚地
瞎闹
。有时不但
没有
盖上菜 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⑴你体会到什么?(淘气、调皮。)

⑵特别从哪个词体会到?(板书: 瞎闹)

- 65 -



⑶男女生赛读,体会我和祖父的亲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 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
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 用锄头
乱钩
一阵。我认不得哪个
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 当作谷穗留着。

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板书:乱钩)

⑵、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是不是特有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体会天真,傻得
可 爱)

⑶、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会怎么做呢?

★当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怎么做呢?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 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
很像狗尾巴。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
摘下 来,吃黄瓜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了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
蜻蜓了。蜻蜓飞得 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了几步
就又去做别的了。

⑷、这让你想起了哪个故事?(联系“小猫钓鱼”“小猴子下山” 体会有趣,你讨厌作者她
吗?为什么?)

★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
乱 闹
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
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 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板书:乱闹)

⑵、指导朗读,“下雨啰!下雨啰!”体会快乐。你又看到怎样的情景?

㈣、
师:作者“我”在园子里又玩又闹,玩累了又去——嘘!

⑴、引读:我 玩累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此时她正
做着甜甜的美梦呢,她 梦见了______

⑵、师:读到这里,你羡慕作者吗?为什么?(活得快乐,自由,爱干 什么就干什么,很可笑,
和大自然玩闹,随心所欲。)(板书:自由 快乐)

⑶、师 :多么渴望这样的园子里的生活呀,这哪里是一座园子,分明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板
书:乐园)


- 66 -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呢?我呢?我在园子里过得怎样?

二、融情于景,体会写法

㈠师:仅仅是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吗?园子 里还有什么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
虑的,请你在文中找一找。

㈡交流:

★出示第一自然段: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 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
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
面一动不动了。

(1)这些昆虫你喜欢吗?你最喜欢什么?

(2)作者更喜欢啦,这不她正得意地向你炫耀呢!看看作者怎么写出昆虫的漂亮?

①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

②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 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课文中
这样的词很多,你能找出来吗?花园里边 明晃晃的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
的,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 明亮绚丽起来。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
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指名读 ,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得意)你为什么这么得意?(美、生机勃勃)一起美美
地读。

★昆虫是自由自在的,你还能找到谁也是自由自在的,引出第16自然段:

花开了, 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
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
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 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
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 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
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 不知道。

⑴哪些都是自由的?还有哪些是自由的?

⑵哪些句子哪些写法很 特别?“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
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这几句把园子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用了拟人的手法,让
人感觉到很自然。

⑶这里 三个短句结构相同,这叫什么?(排比句)她是一连用了排比句,来写一切都活了,一
切都充满生机。< br>
- 67 -



⑷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⑸师:这段中是围绕哪个词写的。(自由)

⑹引读:

假 如我就是倭瓜,我愿意___就____;我就是玉米,我愿意___就___;
我就是黄瓜,我愿意_ _____就_______。这几个句子结构相同,写出了园子的无
拘无束。

⑺园子里有那么多的东西,你还能替谁表达一下它们的心声

我就是______,我愿意______就_______

⑻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由都在传达着我的自由呀!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呀。

⑼师:如果让你用这种手法写自己的童年,你写得出来吗?

用上“要……就……,要……就…… ”来写“我”的童年生活。写出童年生活的快乐。交流:
①我的童 年是快乐的,我要吃黄瓜就吃黄瓜,哪怕吃了一半就扔了也没事;我要摘花就摘花,
摘了三四朵戴在头上 ;我要拔草就拔草,把狗尾巴草当作谷穗留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了也没
有人责骂;我要浇菜就让我浇吧 ,把手往上一扬……②我要下种就下种,我要栽花就栽花,我
想一会儿捉蝴蝶就一会儿捉蜻蜓……就让我 尽情地去吧,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
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③我的童年生 活是自由快乐的,我想捉蝴蝶就捉蝴蝶,
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摔跤就摔跤,想睡觉就睡觉,我想捅蜂 窝就捅蜂窝,倘若被蜜蜂叮了
一个包,也没有人管四、品悟祖父之爱。

㈠那么是谁给了“我”这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呢?(爷爷)

㈡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爷爷?(勤劳──培育庄稼,慈爱宽容──从不责备。)

㈢ 文章中有好几处写到了祖父的笑,请看课文插图,你从祖父的笑中读到了──。(笑中的慈
爱、包容、呵 护。)

㈣师:我做错了事,祖父非但不骂我,反而耐心地告诉我。作者在园子里能这么玩,这 么闹,
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位祖父,一位疼爱她的祖父。有了祖父的爱,这座园子才会充满生机,充满乐趣,所以在我眼里──-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 自由的。”

㈤你觉得作者在这样一个园子里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幸福)

㈥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板书:幸福 爱园)

三、总结全堂,导引课外。

㈠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作者的童年是幸福的,因 为有他的祖父,作者小时候妈妈很早
就去世了,爸爸因为她是个女孩,不喜欢她,只有她六十多岁的祖父 疼爱她,所以,长大了后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园子里一切景物的自
- 68 -



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她就想到了祖父。正因为有这样一个 祖父,才有这样一个园子;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祖父、这样一个园子,才有我这样一个童年生活。每个人的 童年生活都是不
一样的,祝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

(二)好文 章是需要你用一辈子来读的,《祖父的园子》就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相
信将来的某一天,你读 完这本小说,再来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

祖 父 的 园 子



栽花 拔草 下种 铲地 浇水

瞎闹 乱钩 乱闹




快乐 自由 幸福




乐园 爱园




20谈礼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礼貌待人的名言和事例。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景,漫谈礼貌。
1、板书“礼貌”,谈谈你对“礼貌”的认识。
(板书过程中相机指导“貌”的书写)
2、大家谈了对礼貌的看法,我们课本上也“谈”了, (板书:谈)让我们一起来看谈了什么,怎么谈
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讲了哪几个故事,读 完后,再想想,关于“礼貌”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
识?
4、读课文新词、难句。
咳嗽 纠纷 态度粗暴 出言不逊 彬彬有礼
安慰 师傅 减少矛盾 思想情操 文化修养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 69 -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5、点名检查自读情况,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重点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重点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3、学生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词句,温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彬彬有礼 岳飞暖人心 “冒失鬼”讨人嫌
避免纠纷 减少矛盾 安慰师傅
2、师巡回了解学生听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字词的点拨、反馈。
(如:慰、嫌的书写指导以及“师傅”和“师父”的书写区别)
二、自读课文,整体入手。
(看看课文围绕着“礼貌”讲了哪几个故事?)
三、精读故事,领悟礼貌。
(一)精读感悟故事一。
1、整体读。
(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我们先来读读《说岳全传》中的一个故事。)
2、知故事:指导对话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1)抓“吼”指导朗读牛皋的话。
(2)评价:眼前看见了怎样的牛皋?这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3)引读:所以老人—
(4)同法读评岳飞的言行。
3、明道理。
(1)通过岳飞和牛皋的不同表现,联系我校校本课程《弟子规》进
行诵读。(这正如《弟子规》所说的:)
(2)古人有训,大家也感受到了。这正如俗语所说:“礼到人心暖,
无礼讨人嫌”(相机理解“俗语”)
4、小结课文用事例来说理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二)举一反三,读悟故事二、故事三。
(我们继续往下读,看看下面的两个故事讲了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1、精读感悟故事二。
(1)整体读。
(2) 知故事:
重点指导朗读、评价小朋友道歉的话“对不起,把您的裙子弄脏了。”(象不象小朋友的道歉?)
(3) 明道理:
小朋友用他的行动和语言取得了女青年的原谅,这是因为小朋
友做到了—(礼貌待人)。引读:因为礼貌待人所以、、、、、、;所以说礼貌待人可以、、、、、、。
2、精读感悟故事三。
(1)整体读。
(2)知故事:重点指导朗读、评价总理安慰朱师傅的话。感受总理
- 70 -



语言的文雅、和气、宽容。
(3)明道理。
(4)质疑解疑。结合生活例子理解“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3、总结感受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四、回归中心,明白道理。
(三个小故事,我们都学完了。它们都是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 道理.三个小故事综合起来说明了什么
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齐读第一、五自然段。
2、交流中心句: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板书:礼貌待人 优良传统)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齐读)
君子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训的意思。
4、理解礼貌待人的作用。(板书:和谐美好)
5、依据板书,背诵第一、五自然段,把道理记在脑子里。
五、师生互动,交流“礼貌”。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关于礼貌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大家收集到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还可以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礼貌的感受。)
1、学生生交流古今中外关于礼貌的古训、名言、俗语、格言或自己的感受。
2、教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古训、名言等。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作者: 松苏内吉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作者: 约翰•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作者: 孟德斯鸠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作者: 冈察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赫尔岑)
六、读写结合,活学活用。
写一个与课文礼貌故事结构相似,关于礼貌待人一个礼貌小故事,一个礼貌小道理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
《习作5》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迎六一征稿启事》,弄清征文的要点。练习向各种儿童报刊投稿。
2、根据征文启事的要求,进行写人的习作练习,写一个我身边的小能人。
3、学习用一两个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二)指导学生读懂《迎六一征文启事》。
1、让学生自读《迎六一征文启事》。
2、思考:这则征文启事的要点:
(1)题目(范围)是什么?
- 71 -



(2)征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参赛对象是什么人?
(4)截稿日期是什么时候?
3、学生阅读后回答。
(三)根据习作指导提出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指导审题:教师板书作文题后,启发提问 :写谁?小能人可以在几个方面表现突出的,也可以是在
某个方面具有特长的?
2、开拓思路 ,选择材料:从小能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找材料,也可以从他某个方面的突出表现或
独有特点去找材 料。
3、指导学生围绕重点材料写具体。
(1)你打算表现小能人的什么突出表现或特长?
(2)你想通过写什么事来表现他的这个特长或突出表现?
(3)师小结:选择事例要典型。
(4)你相怎么写这件事?说一说,要求把反映人物特点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描写出来,突< br>出重点。
(5)学生尝试说,指名说一说,师相机点评。
(6)师:写事要典型,但不要凭空想象,要写真事,讲真话。
第二课时
(一)学生草稿。
(二)要求学生留心各种报刊刊登的征文启事,踊跃投稿




《练习5》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读一读,比较各组词中加点字的声调
3、读一读对韵歌。
4、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5、熟记12个成语。
6、读背小诗《问到底》
7、口语交际:给家乡环保提建议8、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给家乡环保提建议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习题二~四题
[课外] 练习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用钢笔描红。
2、练习轻声的读法,正确区重音和轻声。
- 72 -



3、读一读对子,培养语感,理解对子的大体意思,并练习对对子。
4、加标点,学习顿号的用法。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读贴,注意这句话中每个字的笔画各布局。对重点字进行指导
3、练习描红
反馈、评点、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分小组读读议议,比较各组词中加点字的声调有什么异同。
(2)讨论完后,请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说说讨论的结果。
(3)请同学读一读,注意把轻声读好。
(4)再让全班同学读一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一读,标出自己读得可能不够准确的字词。
(2)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或请教别人解决,也可以查字典解决。
3)理解后再请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清丽雅致的校园生活情味。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2)用铅笔给这两个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3)分小组讨论正确答案。
(4)指导,归纳,总结。
(5)读一读。
3、练习
今天妈妈从超市里买了苹果梨子香蕉等水果
要开学了我来到商场的文具部买了尺子铅笔橡皮盒等崭新的文具
4、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语。
2、读一读《问与底》这首小诗,理解诗意。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学生读成语,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2)纠正读得不正确的成语,尤其注意“白璧微瑕”和“差强人意”这两个成语。
(3)再请学生正确朗读。
(4)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中自己已经大体理解的成语的意思,也可提出不理解的成语请教别人。
(5)让学生自己再读读,找找这些成语有哪些共同之处。
- 73 -



(6)齐读成语,读出成语歌的韵味。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小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讨论这首小诗的意思。
(3)理解诗意,再请学生读,听听他是否读得好。
(4)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3、练习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口语交际:给家乡的环保提建议。
教学口语交际
一、课前准备
到生活环境中进行污染源调查,有条件的可延伸到农村和野外。
二、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话题:给家乡环保提建议
(2)学生自读课题要求。
三、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的要求
(2)指导学生说说书上的要求。
(3)指名说说调查到的情况
四、练习
(1)根据学生调查的内容,组成讨论小组。
(2)请小主持人来主持讨论交流。
(3)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4)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对大家说说调查到的环保情况。随机指导。
(5)学生交流发言。
五、强化。
(1)要求学生将调查的结果和建议加以整理,再当众说一说。
(2)写一份建议书。



21 七律 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同志吗? 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
- 74 -



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
A、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指名学生逐句朗读诗歌(七律:七言律诗,每两句为一联)
理解词语的意思: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1934年10月,中国工 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
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 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
月到达陕北。在这 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0余里,完
成了举世无双 、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
长征一 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
的伟大 诗篇。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介绍这首诗的体裁: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 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
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 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 ,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
与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3、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四、指导朗读《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细读鉴赏,领略诗境,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诗题
2、“七律”代表什么?“长征”呢?
3、检查,个别朗读全诗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教师朗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长征图”?
2、小组讨论
3、交流:
腾越五岭图
- 75 -



疾跨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4、在这几幅图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幅图?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 己收集的课
外资料讲一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5、学生自学,在诗歌的精华处圈圈画画
6、全班交流: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
(1)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想象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3)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
么读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4)再带着对红军崇敬的心情读一读。
B、“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补充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3)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 4)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能把它读出来吗?
C、“喜踏岷山雪”
(1)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3)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 ,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
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 出来吧!
4、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 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
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
B 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它是 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
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 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
括。)
三、播放歌曲,提升情感。
1、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 播放歌曲
四、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20、七律 长征
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英雄气概
- 76 -



飞夺泸定桥 乐观精神
喜踏岷山雪
教后反思:



22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板书课题: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简介彭德怀。
3、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二、自读课文:
1、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③思考揭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2)指名回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1.练渎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教时
一、默读课文,思考: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土,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才杀了牲口。
二、再读课文:
1、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战士的语句。
- 77 -



2.同座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学生读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2)彭德怀是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深情,让我们再好好地体会体会。
(3)投影映示其中的几个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 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
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 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①读了这段话,你们有何感觉?
②彭德怀为什么这样爱大黑骡子呢?
③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①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认为 可以补充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彭德怀的内心活动、神情,体会他对
大黑骡子的感情。
②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 br>①彭德怀为什么吃不下肉汤?你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吗?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去将心比心,体会彭德怀内心的痛。
②指导朗读。
(4)学生读能表现彭德怀更爱战士的语句。
①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②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理解“燃眉之急”)
③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4、分角色朗读2-20自然段。
(1)同座练读。
(2)指名读,评价(要读出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心理)
三、谈谈你对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四、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第三教时
一、复习
分角色朗渎课文。
二、指导造句
1.找出“艰苦”“燃眉之急”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
2.讨论:
“艰苦”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岁月,环境……)
你觉得什么情况才可以称为“燃眉之急”?你碰到过“燃眉之
急”的时候吗?
3.同座讨论造句。
4.指名造句、评价。
三、总结课文:
在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什么?
四、实践活动:
- 78 -



讲述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五、作业:
1、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小练笔: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3、大江保卫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节。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 大
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 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
大无畏精神。
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3、能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解决课文中字词。
2、能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了解主要内容。
预习提纲:
1、自学课文。
(1)读文,简单旁注感受、质疑;
(2)组词、抄词,解词。
(3)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收集有关1998年人民子弟兵抗洪的资料。
教学流程:
导入、揭题,了解学情——读文,检查字词自学情况——读文,理清课文脉络——小结作业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揭题,了解学情
1、又对解放军的认识谈起。
2、揭题。读,说说读题后想到了些什么?读文后知道了些什么?
3、教师口头渲染大江保卫战的过程。
二、读文,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1、指读 课文,要求读准、读通,注意停顿。听得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他(她)读的怎样?(教师伺
机正音,同 学评议。)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1)、指读,请同学说说注意点。
(2)、读音:鏖(ao) 铮(zheng) 字形:铮、筝、挣、睁 凌、陵、棱 鳞、磷、嶙
- 79 -



(3)、描红。
(4)、理解“闪烁”、“惊心动魄”,并指导造句。( )闪烁,( )场面使你惊心动魄。
三、读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读课文,要求简单用一个词概括自然段段意。
2、讨论,板书:
1、大江告急,打响保卫战。
2、保卫大堤(大堤抢险)。
3、面对洪水显英雄本色。
4、黄晓文把丁带伤扛麻包。
5、抢救群众。
6、大江永远铭记。
3、围绕题目,用重点段突破法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4、简单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小结、作业。
(一)、抄词,用带点词造句。
(二)、根据分好的段落,概括段意。(不允许抄课课通。)
(三)、熟读课文,进一步批注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
身的大无畏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 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
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 精神。
教学流程:
复习迁移——学习第一段——学习第二段——学习第三段——小结、作业
教学步骤:
一、复习迁移
1、听写词语。
2、语言过渡。
二、学习第一段。
1、自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2、讨论,指导读书。 读出“万分危急”、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三、学习第二段
1、自读,思考:这一部分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2、学习事迹一:大堤抢险
(1)指名朗读。看看面对大堤险情,子弟兵们是如何说的,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2)讨论,指读,评价,再读。
(3)如果你站在堤旁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4)师引读。
- 80 -



3、学习事迹之二:铁汉本色
(1)自读,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们介绍黄晓文的事迹。
(2)理解“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说说这句话含义。
(3)指导朗读。
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1)自读,说说每句写了什么?
(2)指导朗读,读中理解。 ①“飞向……习向……飞向……” ②“……”(省略号的作用) ③“哪
里……就……;哪里……就……” ④“看到……看到……就像看到……”
(3)轮读、齐读。
(4)背诵。
5、教师语言小结。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
2、这段话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五、小结、作业。
1、小结。
(1)写作方法:点面结合的方法;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写出人物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2)小结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2、作业。
(三)摘抄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简单写写感受。
(四)、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 ),表达了作者 ( )
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第5自然段。
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



《习作6》
设计理念
作文教学实践表明,在成功的作文 课中,积极的健康情绪能有力地推动全班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兴趣昂然地投入写作活动 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大多数学生在习作课上过度紧张、
恐惧,甚至有些厌恶的情绪,必然导 致习作教学的失败。本教学设计侧重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采用比赛
的办法,让学生了解习作的重点,更 易于接受,从而产生倾吐表达的欲望,奏响心曲,实现理与趣的和谐
相融。
习作目标
⒈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表 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2、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指导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人:父 母、同学、老师……通过书刊、电视等也了解了很多人:革
命前辈、英雄模范、时代精英…在这些人中, 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
- 81 -



来写一写他(她)吧。只要大家好好听,用心想,认真写,说不定你写的作文还能上报呢。
⒉ 指名若干学生汇报。
⒊教师小结:听得出来,大家心中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他(她)们不仅仅 是我们身边的同学、
老师、朋友、亲人……还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体育健将、影视名人等。
[话题切入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也不要拘泥于身边的人,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打开学生
的 思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为下面学生进一步说做好铺垫。]
二、说说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一)导语:
前两天,就让同学们预习了本次习作要求,大家都作了相应的准备。下面就把你 喜欢或崇拜的人给大
家介绍一下吧。
(二)提出说的要求:
1、想好要介绍的人有 什么特点,他(她)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他(她)长什么样?说话有
趣吗?有没有在说话、做 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
2、重点讲清你为什么喜欢或者崇拜他(她),他(她)的哪件事你 喜欢或者崇拜?你崇拜他(她)什
么?
3、谁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或者崇拜的人都行。
(三)、练习说。
1、 先想后说。
2、 先四人小组练习说,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参加班内比赛。
3、 进行班内比赛,一人说,其余评分。
4、 师出示评分标准:(满分5分)
a:能抓住特点介绍人物外貌,给人印象深刻。(1分)
b:能把人物的事例介绍具体,从动作、语言、神态几方面来展示人物特点。(2分)
c:事例较典型,能有力突出自己的喜欢或崇拜。(1分)。
d:能按顺序、有条理、较流畅地介绍清楚。(1分 )
5、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给以相应评判。
6、 选出本次说人物的冠军。
[在此环节中,要尽力 引导学生将思路打开,通过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多层次、多渠道地
拓宽选材思路,使写作内 容走向开放.其次要把握学生的发言,在文章的详略安排、内容的择取等方面给予
一些精要的提示,这也 是安排比赛环节的初衷,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少走弯路。]
三、根据所说,打草成文。
(一)、师相机点拨。
a) 导语:把我们喜欢或崇拜的人介绍给大家是一件多么让人愉悦和 满足的事情啊!大家拿起笔来,把
你心中最喜欢或者最崇拜的他(她)写下来吧!
b) 请大家对照评分标准写好本文。
(二)、生列提纲,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修改习作 交流评议
1、 反复朗读 细心修改
⑴、 自主修改。
有一 句话叫:“文不厌改。”这就是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篇作文认真地读几遍,
把错 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内容加上去,需要删除的地方划掉。
⑵、 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 82 -



2、交流习作 师生评议
⑴ 朗读习作。
请愿意将自 己的习作读给同学们听的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
要修改?
⑵ 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⑶ 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练习6》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认识繁体字;
3、选词填空;
4、照样子写句;
5、熟记成语;
6、读背古诗《望岳》
7、说话:漫话奇思妙想
8、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目标中的3、4、5(重点)
目标中的7(难点)
主要板书计划:
奇思妙想
发现的源泉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完成练习一~五
口语交际:说说奇思妙想
课外:收奇思妙想写在日记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用钢笔描红;
认识繁体字;
选词填空;
照样子写句;
熟记成语;: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复习描红要求
2、指导描红
3、描红
- 83 -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读对照,认识繁体字
3、同桌互读
4、指名朗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明确要求(选词填空)
2、学生自读
3、交流反馈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明确要求(照样子写句)
2、例句指导,例句:”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写清了说时的神情。
3、学生照例写句子。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明确要求(熟记成语)
2、让学生反复读
3、熟读记忆并说说成语大体意思。
六、作业:
练习3、4做在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说话:漫话奇思妙想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学第六题
1、审题明确要求(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
2、说说”奇思妙想”有什么意义;
3、在小组里全合作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4、在班上交流奇思妙想;
5、鼓励收奇思妙想写在日记里。
二、学写毛笔字(略)


24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 84 -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 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
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 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 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复习有关“西湖”的古诗。
2、查找有关荷花的图片及荷塘的视频,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 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
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 诗句呢?
(引导学生回忆“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
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及《 西湖》一课中的
相关语句。)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 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
- 85 -



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 读通顺。(指名朗读,
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②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③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
①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 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
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 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
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 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②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 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
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800年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 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
看一看。
③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 < br>④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
的“红”。“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 br>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
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⑤小结:这 “无穷的绿 ”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 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⑥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⑦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 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
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净、竟、映”:ing
- 86 -



“寺”:s
无穷碧 别样红


25 《望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 “我”比赛背诵写月
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 、爱幻想的小外甥跃
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 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
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 87 -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 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
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
月下 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 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
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 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
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 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
学生选择其 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 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
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 辽远的气氛中。
- 88 -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 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
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 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 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
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 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 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
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指导背诵课文。
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
段。
二、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 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
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 89 -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 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
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 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
三、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五、作业(见“测试区”)


课后小记: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月亮如诗,就要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 曲声中展
开无尽的遐想,进行拓展。同时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以往学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以及 进行有关
山水的诗句进行朗读、背诵,增加学生古诗方面的积累。


26 灰椋鸟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 90 -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 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
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 91 -



指名读后思考 :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
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
学 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
和竹 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 ?“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
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 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
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 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 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 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 92 -



27 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堂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
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研究文章中心,初知珍贵
1、板书课题,提问:见到“水”这样的题目,通常我们认为它会写些什么?
2、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水”的什么?
3、小结:本文是记叙文而不是说明文,通过写人们珍惜水而表现了水的珍贵。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整体把握水的珍贵
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水的珍惜的?
2.文章先总体写水的珍贵,后具体写人们怎样珍惜水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三、精读课文,体会水的珍贵
1.学习第一段
(1)“珍惜”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说。画出第一段中写水珍贵的句子。
(2)学生回答后,教者逐句引导理解。
① 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人,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 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
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②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③ 你是怎么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的。
(3)再读全段,反复体会水的珍贵。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写“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
①相互交流所选择的句子,说说理由。
②理解“期盼”(期待、盼望),盼望下雨天的原因是什么?
③欣赏有关句子:
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只有在下雨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在雨中奔跑踊跃,大呼小叫,尽情地 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
天空的水。④研究“先是……然后……” “只有……才……”的用法。⑤各自朗读体会。
第二课时
1、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找出写水珍贵的句子,重点研究:
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 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
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②齐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①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事?
②第四自然段中要着重理解妈妈的动作和“我们”的感受。③第五自然
- 93 -



段。
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讨论这一自然写的是什么:是写妈妈给我们洗 澡的本领高,还是写别的什么?
(4)学习第六自然段。
理解“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四、练习
1.“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找出有关句段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加以描述的。
2.插图配一段说明文字。
3.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
“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习作七
教学要求:
1.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
2.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4.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
教学重、难点:
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关于月夜的插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1.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晴朗的夜空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月缺月圆、繁星点点、流星飞逝……
你们还看到哪些有趣的现象呢?(学生交流谈话)
2.描 述,激发想象:美好的情景总能激起人无限的遐想,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我们不禁沉
醉其中, 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啊飞……
二、激发情感,放飞想象
1.陶冶情感:配上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看月夜星空图,进入想象的境界。
2.放飞想象:学生在想象中思考、编撰故事。
三、激发练说,追求个性
1.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们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好吗?
出示要求: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2.学生自由口述。
3.指名口述故事。
4.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课时
一、指导写法,练习写作
1.学生自主构思,动笔写作。
2.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文体不限。
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 94 -



4.完成习作后自读,发现问题自行修改。
5.请同学们把习作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和他们一起修改。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写。
练习七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莹莹写给姑妈的信用词得体吗?问题出在哪、
(2)通过一读二思三议四改的步骤,指导学生知道如何用词得体。
(3)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词得体,体现文明与礼貌。读下面的词, 你知道它们用在什么场合吗?
小芳日记。
(2)学生读词。
(3)交流。
(4)出示《常用客套话》,让学生诵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入括号里。
(2)集体交流,评议。
(3)总结。
二、诵读与积累
1.出示与春夏秋冬有关的“准韵文”。
2.学生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
要求: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所理解词语的意思。
4.练习。
(1)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第二课时
- 95 -



一、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大江保卫战》。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此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军旗、军徽”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二、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略加讲解:为环境保护提建议是用 来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维护公共的利益,提建议时应全
面考虑。
(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着提出各自的建议。
(4)学生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建议。(想一想为什么提这样的建议)
3.练习。




- 96 -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 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
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
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 学生分析、教学
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内容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 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
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
手段的 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
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 计划性。
遵循原则:编写依据: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 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
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 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
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 知识。恰当
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
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 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
得到发展。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 些,而
新教师写得详细些。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
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 所区别,原定教案,在上课进
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
学效果 ,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
- 97 -



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
案有利于教师 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
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
预期的教学效果。
幼儿教师带领幼儿做拓展活动的指导方案也属于一种教
案。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 设想。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
性和 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
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所谓符合科学性 ,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
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
难点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
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 写教案的做
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
性。
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
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 的
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
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 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
- 98 -



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 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
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
授, 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
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 有经验的老
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对别人
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 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
个人的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
案 。
差异性。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
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 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
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所以老师的 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
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 或者是课本剧。
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
教学效果。教师的说 、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
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
当的安排。
可操作性。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
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 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
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 99 -



考虑变化性。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
思维能力的学 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
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
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
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 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
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
方法,满腔热 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
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
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
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 问题,怎样引导,要考
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
利导, 耐心 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
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
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
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编写内容具体内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
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00 -

安徽省中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分数线


topic考试-导游词格式


菜花节-2017年3月31日


放心吧-四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至诚学院-美国留学签证费


同学聚会发言-三分钟自我介绍


北京中考查分-经典诵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