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品教案(表格教学设计)
流行qq签名-纪律作风整顿心得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语文全册教案
(
新教材
)
学校:
____
_______
教师:_________
2020年1月
教 材 目 录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第五单元
13. 人物描写一组
摔跤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两茎灯草
14. 刷子李
习作例文:
我的朋友容容
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第六单元
15. 自相矛盾
16. 田忌赛马
17. 跳水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
19. 牧场之国
20* 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22. 手指
23*
童年的发现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习作:漫画的启示
语文园地八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村晚
2. 祖父的园子
3* 月是故乡明
4* 梅花魂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6. 景阳冈
7. 猴王出世
8* 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演一演
习作:写读后感
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
快乐读书吧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我爱你,汉字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送元二使安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0. 军神
11. 青山处处埋忠骨
12* 清贫
习作:他______了
语文园地四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3)《祖父的园子》(2)
书法展评(1)假期读书交流会(2)
备注
2.10—2.14
2.17—2.21
3.2—3.6
3.9—3.13
3.16—3.20
3.23—3.27
3.30—4.3
4.6—4.10
4.13—4.17
4.20—4.24
4.27—5.1
5.4—5.8
5.11—5.15
5.18—5.22
5.25—5.29
6.1—6.5
6.8—6.12
6.15—6.19
6.22—6.26
6.28—7.3
《月是故乡明》(1)《梅花魂》(1)《口语交际》(1)
《习作》(2)课外阅读(2)书法(1)
《语文园地》(2)《草船借箭》(2)
《景阳冈》(2)课外阅读(1)书法(1)
《猴王出世》(1)《红楼春趣》(1)《口语
交际》(1)
《习作》(2)《语文园地》(2)书法(1)
《快乐读书吧》(2)《汉字真有趣》(2) 课外阅读(2)
书法(1)
《我爱你,汉字》(2) 《古诗三首》(3)
课外阅读(1)
《青山处处埋忠骨》(2)《军神》(2)
课外阅读(2)书法(2)
《清贫》(1)《习作》(2) 《语文园地》(2)
课外阅读(1) 书法(2)
《人物描写一组》(2)《刷子李》(2)
课外阅读(1)书法(1)
《习作例文》(1)《习作》(2)《自相矛盾》(2) 课外
阅读(2)书法(1)
《田忌赛马》(2)《跳水》(2)
课外阅读(2)书法(2)
《习作》(2)《语文园地》(2)《威尼斯的小艇》(2)
课外阅读(1)书法(1) <
br>《牧场之国》(2)《金字塔》(1)《口语交际》(1)《习
作》(2)课外阅读(1)书法(
1)
《语文园地》(2)《杨氏之子》(1)《手指》(2)
课外阅读(2)书法(1)
《童年的发现》(1)《口语交际》(1)《习作》(2)《语
文园地》(2)课外阅读(1)
书法(1)
复习(8)
复习(6)
复习(8)
复习(6)
期末考试
清明节放
假1天
五一劳动
节放假1天
端午节放假
一天
1.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教学
》。
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br>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
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目标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
爱
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
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把你最喜欢
导入
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 8
)
分钟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出示课件2
】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
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
设计意图
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村四季的
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
一个场景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师,激发
学生的认知兴
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
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
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
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出示课件3】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字
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
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
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
习的前提。
(2)【出示课件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
准“昼、耘、供”。
(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新课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
教学
( 28
互借鉴。
)分钟
2.理解词语。
鼓励学生运用多
种方法识记生
字、理解
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
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
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
习习惯。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
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
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
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示课件6】
(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
繁忙景象。)(板书: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
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
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
的。)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读出诗的节奏。)(板书:赞美)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
瓜。
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引导学生在反复
练习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朗读中细细品味,
不但让
(4)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
有
感情地诵读,
的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
学生领悟诗句的表层还要领悟诗句的
种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
意思,
体
会诗句语
各自的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
深层意思,
体会诗<
br>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再次齐读
言的感情色彩,
课文,试着把这
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
桑阴学种瓜。”(板书:
内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课件10】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
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
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
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
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
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出示课件12】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
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
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
真童趣,俏皮可爱。
(5)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
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
明
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
?(作者抓住农家生活
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
平白、朴实、自然
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
活气息。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
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
课堂小
结及拓
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
展延伸
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
( 4
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
)分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 ),对劳动人民的
( ),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全诗语言平白、朴
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 赞美
热爱
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
2.学生自由阅读。【出示课件13】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在学习完课文之
后,补充《四时田园杂
兴》的其他诗句,鼓励
学生
自读自悟,激发学
生收集和阅读田园诗
的兴趣。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板书
内容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
,也傍 学种瓜 。
1. 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 ( )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
傍 ( )①靠近 ②并排
.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答案】
一、1.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桑阴 2.① ①
3.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二、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
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
;
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教学
目标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
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
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设计意图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
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
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
,被誉为一代诗宗。
导入
兴四大诗人”
( 8
)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
分钟
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交流学生熟悉的
古诗,创设童年生活的
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自
觉走入诗的意境
。为课
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情趣。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
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
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
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
态和心理刻画得
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
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
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
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
聪明。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
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
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
“玩”的意思。整个题
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
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
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
到大人们鞭打春牛
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
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5】重点指导读
新课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
教学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 30
)分钟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
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
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准“稚”。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7】:清晨,满脸
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
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
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
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
说
引导学生在反复
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抓住诗句中相应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
br>(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
所传达的意境。
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
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出示课件
8】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
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
——金盆 彩丝 银钲)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
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
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
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
绘声绘色地表
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4)【出示课
件1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
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
乐。孩童与老人在心
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
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
情
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用自己的话讲述
故事,是对学生叙述能
力的训练,贴合本单元
的语文元素。
课堂小
结及拓
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
br>展延伸
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
( 2
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分钟
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板书
内容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1.稚子:
。
2.钲:
。
3.磬(qìng):
。
4.玻璃: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答案】
一、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磬(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
4.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二、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取,当做银钲。
第三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目标
4.
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出示课件 借助插图引发交
2】:我们
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流,并导入新课,激发
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
字叫——雷震。(板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
村晚 宋代 雷震)
(
3 )
【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分钟
3.简介作者。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
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
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4】重点指导读
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
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5】:绿草长满了
新课
教学
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
( 33
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
)分钟
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件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
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8】 <
br>(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
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
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
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
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
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
着
在
学中,注意引导
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
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
部分。) 词语。如诗中的“衔”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字,引导学生
想象,感
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
塘,池
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
水草丰美,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
生机勃勃。)
“横牛背、信口”这些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词语的理解,让学
生进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
思?看图理解
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虑、怡然自得的生活,
日。) 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
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 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导学生锻炼思
维的准
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
性。
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
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
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
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
背景。(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
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
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
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
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
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
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
邪。)(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
学生用自己喜
欢
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的方式反复朗读,学生
上,又都紧紧
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
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
村生活充满着向
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出示课件13】总结课文主旨。
着思维
活动和情感活
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
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
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
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
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
《村晚》是南宋
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人的情感。
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
草的池塘、似被
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
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
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
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七、课堂总结,拓展阅读【出示课件14】
1.《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
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
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
凉的池水波纹中。
课堂小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
结及
拓
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展延伸
【出示课件15】
(4)分
2.对比阅读。
钟
所见
作者:袁枚 (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村晚
宋代:雷震
板书
内容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 ),山衔落日( )寒漪。
牧童( )横牛背,短笛无腔(
)吹。
1.
。
2.
。
3.
。
4.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答案】
一、陂 浸 归去 信口
1.陂(bēi):池塘。
2.浸:淹没。 3.归去:回去。 4.信口:随口。
二、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
曲调。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诗题及作者,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去品读
、感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诗中的字眼,理解整首
诗的诗
意。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
层深入。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又为学生补
充了《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
二、抓住字眼,品味意境
在教学《稚子弄冰》时,引导学生在
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相应的字眼,
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以画激趣,读中感悟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
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
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
诗的意境,
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
写农村春、
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稚子弄冰》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
声音倒也
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
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
要落山,
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
孩子横坐在牛背,他
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
晚景图。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zhòu zòu)
.
2.彩丝穿取当银钲。(zēng
zhēng)
.
3.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pō)
.
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这
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
)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
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
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 )的场
景。
3.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
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
)、似被山含住的红红( )以及放牛
回家的(
)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
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 )和(
)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
冰块落地,发出了水
玉破碎的声音。
3.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请发挥想象,把《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1.(zhòu) 2.(zhēng)
3.(bēi)
二、1.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这是诗
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杨
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
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
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3.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
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
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
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
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
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
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四、例文:
改写《四时田园杂兴》 在炎热的夏天,农村到处是一番繁忙的景象。早晨,男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扛着锄头
向农田走去。
到了农田,男人们弯下腰,低垂着头汗流满面,卖力地干着农活。看着那些绿
油油的禾苗,想着到了秋天
的时候,这里将会变成一块金灿灿的田地,他们脸上不禁露出了
灿烂的微笑,心里也甜滋滋的。
到了夜晚,夜深人静,男人们都呼呼大睡了,可是,女人们可没有闲着,她们把椅子搬
到院
子里,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搓着麻线,织着布……有时她们累了,就揉揉惺忪的眼睛,
有时她们想睡了
,就懒洋洋的伸个懒腰,有时头疼,就按按太阳穴……
小孩子虽然不理解大人们从事的耕田、织布
的农活,但是他们看见大人们一天到晚忙碌
着,也在村口的桑树树阴下吵着要学种瓜呢!
瞧,一大早,一群小孩带着水桶、肥料、锄头来到桑树底下,他们讨论了一会儿,开始
分配工作。紧张的
劳动开始了,妞妞松土,东东播种,红红施肥,牛牛洒水,苗苗埋土……
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不
一会儿功夫就结束了劳动。他们虽然有的一身泥巴,有的一
身的汗水,有的头上挂着几片树叶,有的腰间
夹着几根树枝,一个个大花脸,一个个狼狈相,
但想到到了秋天,一定会收获到劳动的果实,心里乐开了
花。
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被范成大看见了,于是,他感叹农村繁忙季节的劳动场面,
赞叹大人们的勤劳能干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四
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耘织,也傍桑阴
学种瓜。
2.祖父的园子
课题 祖父的园子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
个会写字;会读
“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
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
教学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
目标
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
年生活的情趣
。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
教学
重点
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
教学
难点
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一课时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
教学
“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
目标
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教具
准备
课件: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简介作者【出示课件2】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导入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
( 7 )
洛神”。
分钟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2.简介《呼兰河传》【出示课件3】 <
br>《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
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
故事串起
设计意图
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
态。
从萧红
和她的《呼
兰河传》入手,介绍萧
3.【出示课件4】谈话导入:为什么萧红对园子如此的念红
短短一生的文学成
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节就,介绍她的《呼兰河
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一起走近萧红魂牵梦绕的传》,激发学生读书的
“祖父的园子”,感受她
的童年生活。(板书课题:祖父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
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5】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
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
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
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
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
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鼓励学生多种方
法识记生字、理解词
语,为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打下基础。
既训练学生的默
读能力,也让学生充分
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
课文
,感受真情。
新课
理清文章结构,在读中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
感悟文章语言的特点。
(
31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分
4.教师总结【出示课件6】:
钟
(1)1—3自然段,写记忆中的园子。
(2)4—15自然段,写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3)16—17自然段,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
的。
(4)18—20自然段,写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板书:记忆中的园子——在院子里干活、玩耍——园子
里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玩累入梦)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
起花园的昆虫,
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
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
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
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
话般
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
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
一应
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
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表现了昆虫非
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
满生机、热闹、美丽……
②“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
的色彩,这
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些词
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
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
物的满心喜爱。
③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
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④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
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
年,让“我”对那
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
会读出来。
五、图片展示,欣赏园子
【出示课件7】多媒体出示“祖父的园子图片”,学生用感
官来感受园子的热闹和生机勃勃。
课堂小
积累词语以提高
结及拓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
萧红一道欣
展延伸
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 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 2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圆滚滚”“明晃晃”这类词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分钟
语。
课堂作业新设计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0】
一、读拼音,写汉字。
春天到了,爷爷把我家院子后面的空地上的杂草bá(
)掉,用来种菜。我用脚把
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还东一脚西一脚地xiā(
)闹。几天后,爷爷种的菜
发芽了,我和爷爷一起chǎn( )地,我往往把菜苗当做野菜gē(
)掉,把野菜留着。
爷爷浇菜,我拿着水piáo(
),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玩累了,我又缠着
爷爷陪我去guàng( )街。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胖乎乎
圆
明 白
亮
笑 热
三、小萧红为我们介绍院子里的景物时,我们可以看出她怎样的神态?
【答案】
一、拔 瞎 铲 割 瓢 逛
二、 圆滚滚
明晃晃 白花花
亮晶晶 笑嘻嘻 热乎乎
三、可以看出孩子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显示出她的富有。(意思对即可)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
教学
目标
么特别之处。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
思念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导入
( 2 )
分钟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
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祖父的园子里有
什么,感
受到祖父的园子的热闹、生机勃勃,以及作者对园子
设计意图
的满心喜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家萧红
走进祖父的园子,去感受一
下“我”在祖父的园子里
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板书:热闹 生机勃勃 满
心喜爱)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趣。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
文章4—15自然段,标出她做了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
机引导。
(1)讲解“我”和祖父种小白菜。【出示课件3】
①“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东一
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
把它踢飞了”这些描写准确地表现了种小白菜给“我”
带来的乐趣。
②指导朗读,读出“我”的调皮。
新课
教学
(2)讲解“我”帮祖父铲地【出示课件4】
(
34
①“我”是怎样铲地的?(用锄头乱钩一阵,往往把
)分钟
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②指导朗读,表现出铲地给“我”带来的乐趣。
(3)讲解“我”在园子里的玩耍【出示课件5】
①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作者和大多数
教学中,抓住重点
孩子一样活泼好动,做事不专一。感受到园子里的植句段,采用质疑提问、
物和动物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
②指导朗读,读出“我”的活泼好动。
(4)讲解“我”帮祖父浇水【出示课件6】
①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祖父是
往菜上浇,“我”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
往
天空一扬。)
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
感情朗读、想象
说话等
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
了思考和自由发挥的
空间,还能更好地让学
生体
验和感受文中的
场景和意境,并把语言
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
地……)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我”的动作,神情,
在读中表现出“我”的激动、欢快、开心、天真
烂漫……
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板书:快乐和顽皮)
(二)走近祖父,感受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是那样的淘气,那样的调皮,祖父是
怎样对待她的,阅读课文5—14自然段,标
出有关句
段,细读感悟。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
机引导以下问题。【出示课件9】
(1)从“慢慢”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祖父对我
的耐心和慈爱。)
(2)文段描
写了祖父的几次笑?(三次)分别是怎
样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你从祖
父的
笑中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祖父的慈祥、和蔼可
亲、疼爱孙女。)
(3)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4.在祖父的园子中,“我”爱胡闹,祖父从
来不恼,
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
才可以纵情地在园子中嬉戏!这座
园子在“我”的眼
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这是一座乐园,
更是一座爱园。) <
br>5.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0】:在祖父的园子,慈爱的
祖父让“我”自由快乐,对“我”倾注了
爱心和耐心,
给了“我”心灵的自由。祖父的爱放飞了“我”孩子
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
围下,才有了“我”的
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走进景物,感受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
1.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看看能了解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
机引导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11】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好像站在对面的
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
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运用了
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光之强,富有童
趣。)
(2)“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
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一句的意思是什么?(天气非常晴朗,一切都是光明
的。)
(3)从“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
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一句中,
你感受到什么?(祖父的园子里充满活力。)
(4)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祖父的园子里充满
光明、健康、漂亮,充满活力。)
【出示课件13】
花开了,……太阳也不知道。
(1)“花开了,……都是自由的。” 运用了什么样的
修辞手法?(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
了什么?(园子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勃勃生机和美丽无
比的。)
【出示课件16】
(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一句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
用?(承上启下。)表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对自
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倭瓜上架上房、
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
无束。)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把自
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
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4)互相交流,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
br>祖父的园子里,就连动物和植物都是自由的,无拘无
束的。)
(5)教师小结:这些富
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
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
她的心中,倭瓜
、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
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
由着
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
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
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
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4.指导朗读: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
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
的快乐和自由吧!(学
生自由朗读课文16、17自然段。)(板书:快乐和自
由)
(四)学习课文18—20自然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8—20自然段,通
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板书:
快乐)
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出示课件17】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
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
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
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
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
的自由,放飞了“我”
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板书:无穷的乐趣)
通过学生交流
、老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在作者短暂
师点拨,使学生明白
,
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
“永久的
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
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
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
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
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
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
》
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
记录了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板书:眷恋童年
怀念
因。培养学生做生活的
祖父)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1.小组交流: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
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2.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
结: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
br>达自己的感受,把“我”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
下来。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
作、语
言、心理描写,读了课文,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
看到了“我”一样。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
篇小
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
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
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
中的人、事、物的习惯。
集体交流作者的
写作手法,紧扣本单元
语文要素,有助于学生
掌握作文技巧。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
伸
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
( 4
)
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
分钟
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
美。
2.布置作业:课后读一读《呼兰河传》,和小伙伴交
流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
板书
内容
祖 记忆中的园子——热闹
生机勃勃 满心喜爱
无
父 在院子里干活、玩耍——快乐和顽皮
眷恋童年
穷
的
的
乐
园 园子里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快乐和自由
怀念祖父
趣
子 玩累入梦——快乐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蚌壳(bàng bàn) 樱桃(yīng yīn)
啃吃(kěn kěng)
倭寇(wō wēi) 水瓢(piáo páo) 玩腻(mì
nì))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一( )花园 一(
)李子树 一( )大草帽
一( )谷穗 一(
)狗尾草 一( )倭瓜花
一( )果园 一(
)白蝴蝶 一( )大蜻蜓
三、判断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相应的括号里打“√”。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
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
不动了。
( )比喻
( )夸张 ( )拟人
2.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 )拟人 ( )夸张 ( )反问
3.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 )比喻
( )排比 ( )拟人
4.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带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
)比喻 ( )夸张 ( )排比
四、阅读《祖父的园子》片段,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
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
的。
(1)文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
(3)仿写一段话。
【答案】
一、蚌壳(bàng) 樱桃(yīng) 啃吃(kěn)
倭寇(wō) 水瓢(piáo) 玩腻(nì))
二、一(个)花园
一(棵)李子树 一(顶)大草帽
一(个)谷穗 一(棵)狗尾草
一(朵)倭瓜花
一(个)果园 一(只)白蝴蝶 一(只)大蜻蜓
三、1.(√)比喻 2.(√)反问 3.(√)拟人 4.(√)排比
四、1.排比
2.童年是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那么美好。(答案不唯一)
3.树
绿了,就像换了新衣似的。蝉叫了,就像吹起小喇叭似的。蜻蜓飞来了,就像飞来一
架飞机似的。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训练
学生默读。根据“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
一要求,引导学生在默读中
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
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理解感悟,让学生在读中发现
问题、
解决问题,积累阅读的方法,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课堂中,
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
读方法深入阅读和感悟,深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多种读书方式穿插进
行,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课文,时而默
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通过个别读、范读、师
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
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为了将学生引进文学的乐园,在教学中适时
插入《呼兰河传》结尾中的章节,有效的
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也弥补了课文的空白。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
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中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教师引导得较多。
2.课堂容量偏大,个别地方处理得较为仓促。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
<
br>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
放飞了
“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第
一、二自然段是由白的、
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的一幅色
彩丰富绚丽
而富于生气的画。第十三自然段则是一幅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又去追
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
读
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
活。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
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
的内容,祖父是劳
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
蚱,更
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予“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
自由
快乐的,慈爱的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
灵的自由,他的爱
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自由、
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
怎么样,都
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
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
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
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
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
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表面上描写倭瓜上
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
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
寄托在它们身上,通
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作
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自由快乐的
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再则,语言儿童化、口语化,
更显童年的稚气和童言的天真
无忌。
【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
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
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学读书,开始爱好文学和绘画。1
930年,为反对封建
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1933年写了《跋涉》、《旋风》等短
篇。1935年她的
代表作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这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
和斗争
的作品之一。它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1936年去日本养病,<
br>写了短篇小说 《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孤独的生活》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国投
入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散文集《旷野里的呼喊》。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1942年
因
患肺病逝世于香港。
她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
。1958年
出版了《萧红选集》。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火烧云》是她写的一篇散文。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呼兰河传》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
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
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作者童年
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
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
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
情地鞭挞。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
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
河
传》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继《呼兰河传》后,萧红在香港还写出了长篇小说
《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
城三月》、《北中国》,散文《骨架与灵魂》、《给流亡异地的
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
等作品。
萧红的文章
呼兰河传(节选)
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
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
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
已死了。井口旁边
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热闹。那小猪一被打上来,祖父就说他要那小
猪。
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
油,真香,我从来
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
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
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
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
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
”或是“这小
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
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
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祖父越称赞我能吃,我越吃
得多。祖父看看不好了,怕我吃多了。让我停下,我才停下
来。我明明白白的是吃不下去了,可是我嘴里
还说着:“一个鸭子还不够呢!”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
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
拿了秫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
了在旁边
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祖父上前来把我拦住了,抱在怀里,一面给我擦着汗一面说:“跟爷爷回家,抓个鸭子烧
上。”
我想:不掉井的鸭子,抓都抓不住,可怎么能规规矩矩贴起黄泥来让烧呢?于是我从祖
父的
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
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呼兰河传(节选)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
,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
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
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
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
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个新诗,
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
说:“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
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
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
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
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还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祖父说:“这是说小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
来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说家乡
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好比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
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
问客从何处来。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白胡老
头,是从哪里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
爷你也不
认识我了吗?”
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
“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
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
我一念起春眠不觉晓来,又是满口的大叫,得意极了。完全高兴,什么都忘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的,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似乎那大嚷大叫的习惯稍稍好
了一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
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
诗祖父讲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欢这首。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
桃吗?
桃子不是好吃吗?
所以每念完这首诗,我就接着问祖父:“今年咱们的樱桃树花开不开花?”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拼音、写汉字。
hú dié mà zha yīng táo bá
cǎo xiā nào
( ) (
) ( ) ( ) ( )
chǎn tǔ gē diào chéng rèn
shuān zhù guàng jiē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碟( ) 飘( ) 愉( ) 啃( ) 烁( )
蝶( ) 漂( ) 榆( ) 肯( ) 砾( )
谍( ) 瓢( )
渝( ) 恳( ) 乐(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新鲜(
) 存在( )
承认( ) 存心(
)
四、找出下列词语中不同类的词语,用“ ”标出来。
1.蝴蝶 蜻蜓 老虎
蚱蜢 蜜蜂
2.杏树 榆树 松树 杨树 油桐
3.倭瓜 黄瓜 玉米 冬瓜 西红柿
4.追蜻蜓 铲地 拔草 浇菜 栽花
五、读句子,加标点。
1.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 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 我就拔草
2.我拿着水瓢 拼尽了力气 把水往天空一扬 大喊着 下雪啰 下雨啰
阅读能力大提升
六、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一)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
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这句话体现出了什
么?( )
A.太阳下园子里景物的勃勃生机。 B.大树和土墙快乐的心情。 (二)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
着那个锄
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
个是苗
,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塑造了祖孙什么样的形象?
(三)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
似的。一
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请发挥想象,按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
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
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
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
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愿意 就 。
愿意 就 。
愿意 就 ……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
br>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
不知道。
参考答案:
一、蝴蝶 蚂蚱 樱桃 拔草 瞎闹 铲土
割掉 承认 拴住 逛街
二、碟(碟子) 飘(飘扬) 愉(愉快) 啃(啃咬)
烁(闪烁)
蝶(蝴蝶) 漂(漂流) 榆(榆树) 肯(不肯) 砾(瓦砾)
谍(谍报) 瓢(水瓢) 渝(不渝) 恳(恳切) 乐(快乐)
三、新鲜( 变质 ) 存在(
消失 ) 承认( 否认 ) 存心( 无意 )
四、1.老虎 2.杏树 3.玉米
4.追蜻蜓
五、1.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2.我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雪啰!下雨啰!”
六、(一)A
(二)运用了动作描写。祖父是一个豁达、民主、慈祥的老人,懂得尊重孩子的
天性;“我”
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活泼任性。
(三)可以看出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纯真,那
么的美好。把花、鸟、虫子当做人来写,赋予
了人的动作、情态,可见一个孩子纯真的心灵。
3.月是故乡明
课题 月是故乡明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
教学
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目标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
导入
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
( 7 )
分钟
3.教师
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
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
诗
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
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
起学习季羡林的《月
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
课题:月是故乡
明)学生齐读课题。
4.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作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
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者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
月是故乡明”,从而
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
乡思共鸣,因而被
广为传诵。
(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
①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
念家乡”。
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
等等。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3】
季羡林(1
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
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
描写,抒
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
文,去细细体味吧。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新课
教学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
鼓励学生在学习
(
31
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和交流中积累多种识
)分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记生字的方法、理解词
钟
(1)认读生字。
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良
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出示课件6】
好的学习习惯。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
湖
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
准确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燕”
①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
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②yā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
部。
举例:
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
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
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7】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
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
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既训练学生的默
读能力,也让学生充分
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
理清文章的结构,在读
3.小组推荐一名
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的
4.教师总结:
特点。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
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3)第三部分(第5—6自然
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
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
的思念。
(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
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
乡的思念的记叙
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
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
内容,【出示课件11】学生用感官
来感受“月是故乡明”,
朗读字幕。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2
)分钟
1.这一节课,我们
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
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
明月”。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
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
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澄(dèng chéng)澈(ch
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
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
“三潭印月”,
不可胜数。( )( )
(2)我曾幻想,山大概是-
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衬(衬托)
不可胜数(不可计数)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
塞顿开)
三、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搜集和积累与月
亮有关的诗词和
文章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
兴趣。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第二课时
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2.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
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
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的出处,
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
“故乡的明月”。
3.当你遥望
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
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导入
( 2 )
分钟
(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海上生
明月
,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
似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
落
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
想
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学生自由发言。)
4.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
乡明》这篇课文,
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
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
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
表达自己的阅
读感受。
设计意图
教学
目标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
3】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并小结。
(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
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
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4】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
新课
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
教学
(
34
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分钟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
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①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
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
水,从而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
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
壁赋》。
③“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
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
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
④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
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
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述和怀念。)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9】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
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
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
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
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
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
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中的“此”是指
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
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
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这些童年
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
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
达出对作者故乡的
思念。)
④“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赠张
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
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
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
心目
中,苇坑也是阔大的。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3】
到了更晚的时候,……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
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①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
故乡的哪
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
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
光四溢,与水里的
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
觉,梦中见两个月亮叠加
在一起。)
②作者说“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
晶莹澄澈”。由现实到梦境,
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
(表达自己儿时对家乡的热爱;表达此时对家乡的眷
念。)
③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
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
念。)
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教师小结:
作者
在第2—4自然段描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
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
,但
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记忆犹新,数
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坑边玩,梦月
亮。这些充满
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
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
述显得更加动人。(板
书: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7】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的
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
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
近三十个国
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列举了哪里的月
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
,在无边无垠的非
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
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作者喜欢哪些月亮吗?(喜
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美妙绝伦的,
我都非常喜欢。)
②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
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
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
的小月亮相形见绌?(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
“对比之下,
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
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
对故
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
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③从“但是,看到它
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
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
远,我的心
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感
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
故乡的思念之情。)
④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因为“我的小月亮
”勾起“我”对童年的趣事的回
忆;使“我”想起故乡。)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
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23】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
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
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
引导并小结。
①“朗润园”和“燕园”是什么地方?(a
.朗润园今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内。b.燕园位于北京的
海淀,名字来源于燕京大学。
)
②作者描述“朗润园”和“燕园”这些赏月胜地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
园与故乡的小
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从“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一句你感受到
什么?(随
着年月的增加,作者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④从“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
外”一句你又感
受到什么?(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在作者看来朱
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
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
相媲美。)
⑤“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
br>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
爱,对
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⑥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
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学生默读课文5—6自然段,教师小结:
这部分课文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
乡月
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故乡
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
馨的回忆外,
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
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
国家,要说景色,比故
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
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
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
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之情。
正如作者所说
,“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
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板
书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27】
引导学生了解文
章,通过在济南、北京
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
的月亮与故乡的月
亮
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
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
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
亮对比,
表达浓浓的思
乡之情。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
啊!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
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并小结。
(1)作者为什么说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
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因为故乡的月亮总是能勾
起“我”对
童年趣事的回忆,使“我”总是能够想起
故乡,也更让“我”眷恋祖国。)
(2)课文的结尾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自
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
忆和在他
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
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
高潮。)(板书: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3)指导朗读,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
思想感情?(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怀念自
己的家乡, 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对故乡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
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板书:对故乡
永远的
思念与牵挂。)
2.多媒体再次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
示部分
课文内容,【出示课件28】学生朗读字幕,感
受“月是故乡明”。
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
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佛是自己躺
在坑边场院
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
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
个月亮叠在一起,清
光更加晶莹澄澈。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
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
活的回忆,
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
课堂小结
远的思念与牵挂。
及拓展延
2.布置作业:
伸
( 4 )
(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
分钟
(2)自己利用图
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
“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
同学们分
享。
月
板书
内容
是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故
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乡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
明
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课堂作业新设计
抄写文中体现童
真的句段是为了让学
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
素养。
一、在括号里加上表示数量的词语。
一( )月亮 一( )柱子 几(
)大苇坑
一( )明月 一( )知了 几( )土山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四字词语,意思不变。
1.到了更晚的时候,
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亮的光辉充满四周,与水里
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
2.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 )
3.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蓝而广阔无际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
看到
过月亮。( )
三、默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四、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
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
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
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
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
晚上乐此不疲
,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
的那个月
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
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上面两段话选自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家
写的 。
2.
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选择正确的答案( )
(1)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2)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3)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
(4)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3.你对“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一句中的“此”是怎样理解的?
4. 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吗?
【答案】
一、一(个)月亮 一(个)柱子 几(个)大苇坑
一(轮)明月 一(群)知了 几(座)土山
二、1.清光四溢
2.离乡背井 3.碧波万顷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
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不唯一。)
四、1.季羡林 月是故乡明
2.(1)(2)(3)(4)
3.句中的“此”
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对这两
件事的回忆更突
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4.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
跟月亮有关,不是多
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
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
开课伊始,播放表达思乡之情的新学堂歌《静夜思》,调动了
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诗
句所表达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使学生很快受到感染,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描述的
思乡情景。
教学中善于抓住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爱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课时开课,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望月时想到的诗句和有关的人、景、事等,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激起学生更丰富的想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
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课堂交流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组织语
言和表达想法的表达能力,又激活了学生
的思维,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
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和感悟。
课堂上,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阅读教
学的主要途径是读。教学中,营造浓烈的朗读
氛围,如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氛围“《月是故乡明》是季羡
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
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
的思念与牵挂。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
己
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读着读着仿佛是自己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
火摇
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巧妙运用课件创
设氛围“多媒体再次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部分课文内
容,学生朗读字幕,感受‘月是
故乡明’”,创设情景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和感悟,
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引导学生在
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入情入境,感受语言的神奇、
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自己的感
受表达出来。读文的形式不断变
化,如默读、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领读等,在不断的读、思、议的
练习中熏陶情感、
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在阅读中把握主要内容,体会语言文字中透露出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
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
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
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
在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月亮、对与月亮相关的景
和事等,进而感受作者对
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
要
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本课设计的课外知识较多,在了解这些内容时教师引得较多。
2.课堂容量偏大,个别地方处理得较为仓促。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
对故乡和
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
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
示主旨,奠定文章
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
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
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
到作者的童年
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
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
为表达对故乡的思
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捉
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
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
的对比,表达
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
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
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
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
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表
达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
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
教育家和社会
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
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
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
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
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
的几位学者之
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
研究齐飞”,其著
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
宝。他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前赤壁赋》节选
宋 苏轼
壬戌之秋,七
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莱蒙湖
莱蒙湖又名日内瓦湖,日内夫湖,是西欧名湖,为著名风景区和疗养地。
位于瑞士西南端的日
内瓦近郊,同法国东部接壤,长72公里,宽8公里,面积580平方
公里。分属瑞士和法国,约各占一
半。
湖面海拔375米,平均水深150米,最深处达310米。
湖水流向由东向西,形状
略似新月,月缺部分与法国衔接。是阿尔卑斯山区最大湖泊,
湖水涟涟,烟霞万顷,湖面似镜,水不扬波
,终年不冻,色深蓝,清澈。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出自宋代苏轼的《后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
日月之几何,而江
山不可复识矣。……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
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
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主要景点“开网亭”“闲
放台”“先贤祠”
“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九狮石”等。
岸上金桂婆
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
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
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
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
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250万年
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大荒漠,也是世界最大的
沙质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
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之一。
朗润园
朗润园今位于北京市海淀
区北京大学校内,居鸣鹤园、镜春园之北,万泉河之南。其前
身在清朝嘉庆时期曾为庆亲王永璘的赐园,
旧名“春和园”,咸丰年间改赐恭亲王奕欣,并改
称“朗润园”。
1920年由燕京大学购入,1952年随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今保存基本完整。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注:《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
的一篇散文,描写清华
荷塘月色之美,抒发沉郁的心情。《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其结
构美、语言
美、意境美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
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
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
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
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
月光的晚上,这路上
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
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
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
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
做的事,一定要说
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
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
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
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
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
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
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
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
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
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
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
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
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
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
大意罢了。树
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
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
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
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
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
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
《采莲赋》里说
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
动而萍开。尔其
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
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
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
了。——这样
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
了。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季羡林笔下的家乡|《中国城市百科全书临清市》题记
临清市是山东历史名城,有其得天独厚
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
内,西倚运河,东连德、济,北通京、津,南达苏、杭,
是南北交通的枢纽,人文学艺的渊
薮。明代重要诗人谢榛即出生于此。著名的古典小说《金瓶梅》,也产
于此地。遥想当年运河
繁盛时期,航船如梭,帆影入画,文人、学士、武将、巨商,联翩驶过,留下了多
少流风余
韵。连皇帝老爷子,只要南巡,也必经此地,龙舟十里,嫔从如云,清朝的乾隆是人所共知的例子。
到了今天,津浦铁路早已修通,临清交通的重要性当然受到巨大影响。但是,自建国以<
br>来,此地的生产,无论是农业方面,还是工业方面,仍居聊城地区之首。最近几年,发展尤
为迅速
,棉花加工和纺织工业,都已取得了巨大成绩,合资企业也已兴建,发展势头方兴未
艾。在文化方面,比
如说在饮食文化方面,仍有其独特之处。宴贵宾时,能一次奉上不同的
汤七八种之多,用料不同,口味不
同,色调不同,芳香不同,而能大快朵颐则一也,往往引
起客人极大轰动。此外,社会上文风犹浓,离休
老干部、中青年机关工作人员,甚至青年工
人和农民,能书画、善诗词者颇不乏人,学校
老师当然更不在话下。这种风气,实能为名城
增辉。
在这种情况下,临清人民对未来的发展,
倍增信心,不是很自然的吗?将来横贯本市的
铁路一旦修通,千年运河一旦疏浚,定为南水北调的必经之
地,南北文化交流的中枢,生产
和文化必能蒸蒸日上,可预卜也。
现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中国城市百科丛书》,临清市也包括在里面。我觉得,这确实
是一大盛举,顺乎潮流,合乎人心,必将受
到人民的热烈欢迎。这当然会为临清增辉。但是,
我想暂开八戒之口,叫卖老王之瓜,自我吹嘘一番:我
们临清也将为本丛书增添光辉。如果
有海内君子、域外人士怀疑我是夸大文辞,自吹自擂者,请拭目以待
。
季羡林
1990.7.14.于北京燕园
季羡林的文章
寻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
了。 <
br>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
当我想到把
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
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
br>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
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
里。母亲
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
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
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
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
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
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
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
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
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
时候,每个夏
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
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
出当
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
朝阳———两年前
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
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
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
。我真想不出故
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
正
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
也
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
,在这不远
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
br>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
潺的雨
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
发现母亲的足迹。但
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
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
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
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
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
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
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一日哥根廷。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比一比,再组词。
渺( ) 萌(
) 澄( ) 垠( ) 峨( )
妙( ) 盟( ) 橙( ) 根( ) 饿(
)
沙( ) 明( ) 登( ) 很( ) 鹅( )
二、给句子中的“望”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看,往远处看; ②拜访; ③希图,盼;
④人所敬仰的,有名的; ⑤向,朝着; ⑥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
1.每逢望夜
,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
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
胜地。( )
2.昨天我因去探望病情严重的好朋友,知道他时日无多心情无比沉重。( ) <
br>3.那些老人们听说我们小朋友来看望他们并为他们表演节目,人人脸上泛起了红光,精心地
梳妆
打扮起来。( )
4.你是泊于青春的港口的一叶小舟,愿你扬起信念的帆,载着希望的梦幻,驶向
辽阔的海洋。
( )
三、读句子,加标点。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 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 最多的是山和水 什么 山高月小
三
潭印月 等等 不可胜数
2.夸大一点儿说 此地有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 风光无疑是绝妙
的 每逢望夜 一轮当空 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
上下空蒙 一碧数顷 而且荷香远溢 宿
鸟幽鸣 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
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
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
,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
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
乡苇坑
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
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
不掉你!
1.(1)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作者
列举了哪里的月亮?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 )
①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
②在喧嚣、繁华的大都市中;
③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
④在白雪皑皑的雪峰上;
⑤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
⑥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2)作者喜欢那些月亮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
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
念,如家乡的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
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
亲对儿女的呼唤声……请置身某个环境,
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一、比一比,再组词。
渺(渺茫) 萌(萌动) 澄(澄澈)
垠(无垠) 峨(巍峨)
妙(奇妙) 盟(盟友) 橙(橙子) 根(根据) 饿(饥饿)
沙(沙地) 明(明天) 登(登高) 很(很大) 鹅(白鹅)
二、1.(⑥)
2.(②) 3.(①) 4.(③)
三、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
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
“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2.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
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
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
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四、1.
(1)①③⑤⑥
(2)作者喜欢那些月亮。从“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
都非常喜欢。”一句能看出来。 <
br>2.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
上我
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以及对故乡的
思念之情。
3.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
、示例: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空气是那么纯净,没有丝毫的污染,呼吸起来感觉很舒服。
家乡的山,家
乡的水,家乡那离我远去的人和物无不让我思念。记忆里家乡夏日的夜晚,我
们孩子们三五成群的在野外
游玩嬉戏,皎洁的月光照亮家乡的大地,月光下,一群群如同游
动的星星般闪亮的萤火虫。在萤火虫黄绿
色的光芒照射下,一片片白日里原本是金黄色的稻
田随风浮动着墨绿色。那断断续续的光芒和月光一起照
亮漫长夜晚,让人不得不沉浸在这一
幅大自然纯天然美之中。
4.梅花魂
课题 梅花魂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葬、腮”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教学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
目标
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3.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那种不
畏“风欺雪压”
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学
重点
无限眷恋的思
想感情;通过情境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学习课文,领悟梅花
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
花的这种品格。
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
教学
难点
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确读写
“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葬、腮”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
学
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