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东营市地税局-农民工工资承诺书
希望能帮助到您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
写的记叙文。文章真实地记叙了在加
拿大学习期间遇到的两次募捐的情景,以及自己受到的启发教育,说
明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是一个人应有的美德。
〔结构分析〕
本文共4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地讲“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到两
次难忘的募捐活动。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描述“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
到的两次募捐活动的经过。第一
次,在渥太华的大街上,孩子们用给
行人擦皮鞋的方式为患小儿麻痹的孩子募捐。第二次,在“我”外出
的时候,看见老军人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烈士遗属及伤残军
人募捐。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我”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语意理解〕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加拿大是北美洲北部的
一个国家。由于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比较先进,
吸引了许多外国青年到这里留学。“募捐”,为帮助灾区
、灾民或有
困难的某项事业、某个人而募集钱款或物品。“忘怀”,与“忘记”
希望能帮助到您
同义,把值得怀念的人或事忘记。这一句话自成一段,概述在加拿大
“我”遇
见两次难忘的募捐活动。“难以忘怀”这个词语强调这两次
募捐活动的重要和特殊。募捐,对成年人来说
并不陌生,遇到募捐是
常有的事。“我”所以“难以忘怀”这两次,并不在于它们发生在国
外,
而在于它们使“我”大受教育。用这一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设置
了悬念,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大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
渥太华是加拿大的首都。这一句交代
了“我”第一次在加拿大遇到募
捐活动的地点———加拿大的首都,募捐者———两个小男孩。
“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个人头上戴着个做工精巧、色彩鲜
艳的纸帽,上面写着‘为帮助患小
儿麻痹症的伙伴募捐’。”
“精巧”,精细巧妙,本句指孩子戴的纸帽的制作者技术高超,纸帽
做得完美。“小儿麻痹”是幼儿得的一种病,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身
体某一部分知觉能力丧失,使运动
机能出现障碍。本句交代了两方面
事,一是募捐的原因,二是募捐者的形象。从募捐者的打扮可以看出,
这种募捐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募捐的孩子们也十
分重视这次活动,把活动当
做庄重、严肃的事,都以积极的行为和良
好的心态参加募捐。这种打扮还有醒目、引人关注的作用。
“其中的一个,不由分说就坐在小凳上给我擦起皮鞋来,另一个则温
文尔雅地发问。”
“不由分说”,不由分辩、解释与说明。“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举止文雅。两个男孩分工明确,“
硬”给行人做擦皮鞋的服务,另一
希望能帮助到您
个与人交谈。两个人态度与方式相反,一“武”一“文”,配合默契,
显现出
小男孩独特的募捐策略。他们不是一般地劝说动员,也不“硬
要”,而是为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同时通过
谈话,让人明了募捐的目
的、意义,使“捐”者“悦服”。这是孩子们独创的颇有新意的募捐
手
段。作者写这种募捐办法,活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调皮。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二次大战中参战而伤残的军人和烈士遗
属募捐,每年一次。” <
br>“二次大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侵略
战争。1939年9月爆发,
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
的人口卷入战争。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
8月1
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结束。“伤残”,因
负伤而落下残疾。“烈士”,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的人。“遗属”,死者的眷属。这一句交代了老人募捐的
目的。这些
烈士与伤残者是为世界和平和祖国独立而牺牲与伤残的,是为后人幸
福与自由而牺牲
与伤残的,因此,他们是功臣,理应为人们敬仰与爱
戴。为伤残者与烈士遗属募捐,不单是为改善他们的
生活,也是表达
人们对曾经为今天自由与幸福做过贡献的人的敬爱。“忘记过去,就
意味着背叛
”,忘记为后人幸福与自由而曾经流血牺牲的功臣,更是
背叛与犯罪。加拿大人没有忘记他们,“每年一
次”为他们募捐,说
明这已成为一种传统。
“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儿钱捐给他们时,心里却只是想对他们
说声‘谢谢’。”
希望能帮助到您
“他们”,指募捐者。“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本句
写的是“
我”的内心活动,表明两次参与募捐后自己的感受。用“微
不足道”修饰“钱”,极言捐得少。一般地说
,受捐者对捐者说“谢”。
但是,这次却是“我”这个捐助者要谢这些募捐者,说明这两次募捐
意义特殊。第一次的募捐者是两个孩子,那么小的年纪尚且知道关爱
小伙伴,而且视关爱他人为神圣的、
无上荣耀的事。第二次遇到的募
捐者是一些老人,他们是“二战”的参加者,为了战友而募捐。这些募捐者的人格值得尊重,他们的行为值得赞赏。对他们说声“谢谢”
是发自内心的表白。
〔写作特点〕
1.独特的立意。
第一,作者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募捐活动,募捐者
是孩子和老人。一
般地说,募捐活动大多由青壮年去做。这两次募捐活动都不是为自己,
而是为
别人。第二,作者篇末点题,说应谢募捐者,这种不平常的认
识,反映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不要以为
捐几个钱就该心安理得地
接受别人的谢意,更应从“募捐”与“捐赠”之中看到更深更远的意
义
,那就是人人都应把爱献给社会与他人,这是应该受到人们尊敬与
感谢的。
2.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
文章十分注意个性化的记述。第一次遇到的募捐是以儿童为募
捐者,
作者写他们庄重而活泼的打扮,极富孩子味的募捐策略,着实令人心
动、喜爱。第二次遇
到的募捐是以“二战”幸存的老军人为募捐者。
希望能帮助到您
作者写他们穿“各式军装”,“挂许多徽章、勋章”,手拿鲜花。这
身装束显
示了他们令人尊敬的身份,无言地宣布了这次募捐的内容和
意义,所以他们不用打标语,不用宣讲,他们
的出场就具有极大的感
召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
,使学生意识到同情弱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帮
助有困难的人的时候,自己的心灵也会受到陶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
相关的文字、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建议采取独立阅读、自主感悟、交流反馈的方式阅读本课。
1.谈话导入新课。
如
:你在有困难的时候,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你有什么体会?你帮
助过有困难的同学或其他人吗?有什么
体会?学生交流后可导入本
希望能帮助到您
课,设问:作者捐了钱,还想对募捐者说声“谢谢”,这是为什么呢?
2.默读课文,自主感悟。
⑴让学生认真默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理清全文脉络
———全文写了两件事,一次是儿童募捐,另一次是退
伍老兵的募捐,由此引发了“我”要对这些募捐者
表示感谢的心情 。
⑵认读生字新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⑶引导学生讨论读了这篇文
章的体会,对于如何理解作者要感谢募捐
者的想法,教师要做适当引导。
3.交流反馈。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真善美的美好人性教育。
4.扩展延伸。
说说自己今后应该如何去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写几句阅
读这篇文章的体会。
5.检查识字。
注意氛(fēn)的读音,区别与“募”相关的形近字“幕、墓、暮”
等,巩固对“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