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教案

玛丽莲梦兔
864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3: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商场管理-教师实习总结


精品文档


第四单元教材内容概说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
内 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
见了,亲人》 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
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 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
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 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
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32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
2.引导学 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
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 品质的高尚。
3.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 注
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 想感情,又要注意领
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2.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
大嫂、篮子、雪 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 br>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
达上的 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 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
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 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 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
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耗”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 、小金花、大嫂,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
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 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 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
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 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 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
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 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 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
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
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 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
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
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 :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
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 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
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 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
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
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 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
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 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 纠
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
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
像,说一说志 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 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
为了__________(谁) 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
谊,因此两国 人民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 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
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 6段,女生充
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板书设计】
6、再见了,亲人

人物

事 情


老大娘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带领全村妇女把打糕送到阵地上,为抢救志愿军,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小金花




大 嫂





【作业设计】
一、按意思写词语:
1、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帮助别人非常及时。 ( )
2、形容一起走向死亡,共同毁灭。( )
3、深厚的感情与友谊。( )
4、全世界各地。( )

【教学后记】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 、喜出望外、
热气腾腾、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
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
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
人故事。今天这 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2.学生自 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
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 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 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
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1.出示: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18 *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 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作业设计】
一、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哪些是打比方的句子。
1、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
2、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3、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4、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柴,好像过节似的。
16 桥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 搀扶、祭奠、
乱哄哄、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 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
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 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 来的巨大
伤害。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 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
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学习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检查字音、字形
(2)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三、感受险情
1.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读课文第一 段,找出文
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抓住“像泼”、“像倒”谈感受。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 势不可挡。
A.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B.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C.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A.“跳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B.指导朗读。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A.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朗读: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说话练习:观察课文第一幅插 图(或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
这样的险情吗?
4.感受人们的紧张
(1)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2)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样子吗?
(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二、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
1.洪 水如猛兽般袭来,死亡正一步步逼近,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就是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
命桥。当他们跌跌撞 撞地向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请
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大段,想想 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B.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C.朗读。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 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快排到后面
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抓住“冲”、“揪”、“凶得像只豹子”体会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
B.指导表情朗读,读出老汉的凶。
C.可是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 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他不
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①抓住“吼”、 “少
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什么”等 词来理解老汉爱儿子。②“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
D.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E.有表情朗读,读出敬佩。(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段。
三、学习结尾,抒发情感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
丈夫和她的儿子。
1.师配乐朗诵,再学生朗读。
2.文章为什么要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
会 怎么哭诉呢?
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又想怎么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 呢?
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5.交流
四、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总结:
五、体味语言,感情朗读
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五 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
它好在哪儿?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可以上网查阅更多“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
【板书设计】:
桥―――――老支书
窄窄的木桥前 像一座山
开始发抖 冲上去揪出儿子
痛苦呻吟 用力推儿子上桥
轰地塌了 被洪水吞没了
(不朽的生命桥)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借助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并用“你拥我挤、 势不可挡、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大雨倾盆”写一段话。
【教学后记】

17* 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 迫不及待、
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 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
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 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
含的深意 。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1)谁的梦想?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①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②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③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 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
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一口井的钱。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让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①朗读课文第十四自然段到第十六自然段。
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想些什么?
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幸福地流泪?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 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
贡献。
【作业设计】
1、瑞恩满怀希 望的去募捐,当他得知七十块钱只够买一个水泵时,幼稚的他并没有失望,
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 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虽然这非常非常难,但瑞恩依然执着地
做着。他的执着感动了妈妈的一位朋友。 她决定帮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把瑞恩的事
写成了文章。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 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
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 《瑞恩的井》……也可以自
己命题。
【板书设计】
17* 梦想的力量
竟有如此之大!
筹集70块钱──做额外家务活
筹集2000块钱──感染了周围人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感染了更多人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 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
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 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
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准备】
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
2.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3.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 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
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 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
感恩。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 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
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 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
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 ,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
没有上来。(音乐响起)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 你有什么感受?
6.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 歌声。
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7.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说。一位同学说完后,
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 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 楚,说
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独立撰写,巡视指导
1.导语: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起分享自己亲眼所见的最难忘、感人的事。
2.生练习,教师巡视。
二、指导写作
1.交流写作: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 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
可以改进?
2.按方法、小组评改。
三、完成习作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把这篇文章全部写下来。题目自定。
2.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导入
1.导语:上节课同学们用笔大胆记录下最让自己 感动的事。如果再动动脑,就会使你笔下那
感动、难忘的事,内容更加具体、语句更加通顺,情感表达更 加真实、准确,也就更加感人!
这节课咱们一起评改上次的习作。
2.一起回忆这篇习作的要求。
二、分享语段,体会写法
1.分享精彩语段。导语 :很多同学上节课作文中都出现了波浪线,愿意把你写得精彩的句子
读给大家听吗?写得好,还要读得好 ,那才棒!自己先练习读一读。
2.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 发言、展示,提高其写
作的积极性。)
三、精品赏析,渗透评改
1.优秀习作者上 台朗读习作,边投影展示,同学观看、倾听并思考。(同学主要写了一件什
么事?让人感动、难忘在什么 地方?哪几句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2.倾听评析。
(1)你觉得这篇文章所选的事感人或难忘吗?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一件感人或难忘的事?
(3)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学习?
3.小结优点。
四、互评互改,不断提高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
2.四人小组修改片段,再次交流分享。
3.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或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回顾过程,总结全课
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六、作业
将 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体验希望
与成功的喜悦, 让更多人分享你的感人故事。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 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
能够被感动。
2.积累20个成语。
3.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
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师:请学生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对话。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吗?
3.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将学生发言归纳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
(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 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
人》)──直接抒发感情。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4.回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5.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比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二、总结学法,课外拓展
1.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听说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 感人的文章,请在小组中
交流交流(学生出示自己平时阅读是比较喜欢的文章),老师提两点建议:
(1)朗读文章时,要入情入境读,用自己的朗读打动听者。
(2)听的同学要边听边思考, 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的。
2.学生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文章,学生交流听后感受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己会认识,让学生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产生亲近感。
3.再读课文,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的精神。
(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再次诵读。
5.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三个成语,讲述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或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故事。
(2)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推荐参加全班“故事大王”比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 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历史故事。今天,
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

3.齐读课题。注意“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
三、初读故事,概括

1.自由读。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提示:用上“谁和谁”、“为了……”、“结 果”、“后来,杨时成为……”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杨时和游酢为了解决疑难问题,冒着大雪赶到程 颐门前,当时老师正在午睡便站在门外等
候,等老师醒来,他俩已成了雪人,后来,杨时成为一个著名的 理学家。)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四、总结廷伸,课外拓展

1.齐读第二段。

2.“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3.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4.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5.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精品文档

河北警察职业学院-大家说法


安阳师范学院地址-美文摘抄400字


邓健泓-五一劳动节放假


凡卡续写-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


书香门第打一字-物品交接单


白俄罗斯首都-高考寄语简短


汕头一模-运动员致辞


师生之间作文-价值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