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英语四级成绩-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目 录
第十册
第一单元
1 狼牙山五壮士…………………………………………(187)
2
草船借箭…………………………………………(193)
3
时光老人的礼物…………………………………………(198)
△
车塘捕鱼…………………………………………(203)
□
一件难忘的事(习作训练)…………………………………………(206)
练习1…………………………………………(209)
第二单元
4 太
阳…………………………………………(213)
5
台湾蝴蝶甲天下…………………………………………(219)
6
再见了,亲人…………………………………………(224)
○
风雨之夜(听说训练)…………………………………………(230)
□
______的早晨(习作训练)…………………………………………(232)
练习2…………………………………………(235)
第三单元
7
忆铁人…………………………………………(238)
8 “私塾先生”
…………………………………………(244)
9
“我是你的儿子”…………………………………………(250)
△
寓言二则…………………………………………(256)
□
我熟悉的人(习作训练)…………………………………………(259)
练习3…………………………………………(262)
第四单元
10 白
杨…………………………………………(267)
11
小音乐家扬科…………………………………………(272)
12
晏子使楚…………………………………………(278)
○
捞月亮(听说训练)…………………………………………(282)
□
春游______(习作训练)…………………………………………(284)
练习4…………………………………………(286)
第五单元
13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288)
14
秦始皇兵马俑…………………………………………(294)
15
食物链饲养场…………………………………………(298)
△
21世纪的能源…………………………………………(303)
□
农贸市场(习作训练)…………………………………………(306)
练习5…………………………………………(309)
第六单元
16
两块银元…………………………………………(312)
17
月光曲…………………………………………(319)
18
五月端阳…………………………………………(324)
○说说自己的看法(听说训练)…………………………………………(330)
□一个_____的人(习作训练)…………………………………………(332)
练习6…………………………………………(335)
第七单元
19 桂林册水…………………………………………(339)
20
火烧云…………………………………………(345)
21
古诗四首…………………………………………(350)
△绿…………………………………………(355)
□给赵老师的回信(习信训练)…………………………………………(359)
练习7…………………………………………(362)
第十册
1狼牙山五壮士
一、教材分析
1. 了解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安排材料,是本单元学习训练的重点。以往学过的按事情的
发展顺序分段,是通过把事情发展全过程分成
几个阶段来理解课文。本单元则以揣度作
者安排材料的思路理解课文,要列出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选取了
哪些材料,重点是路理
解课文,要列出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选取了哪些材料,重点是什么,把“读”“写
”结合
起来理解,这是阅读理能力的新要求。
2. 本文是写一次战斗实况的记叙文,全文围
绕战斗经过经过可分五段:第一段(第1自
然段),写五壮士接受任务。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五壮
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
三段(第3自然段),写五壮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第7-10自
然段),写五
壮士烈跳崖。
3.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材料,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学习
这种“纵向布局”的布局谋
篇方法。全文写出了五壮士志壮、胆壮、言壮、行壮和气壮,表现了五壮士为
保卫祖国
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是一篇生动的、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跳崖后,马宝玉
、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挂在半山腰的树枝上的树枝上……
经群众帮助,很快回到了
连队。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排材料的方法。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掩护”“居高临下”造句。
3.
感受五壮士坚贞下屈的英勇气概和为祖国,为人民壮烈献身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知
道安排了哪些材料,重点材料是什
么,并用此方法理解理文。
教学难点:理解“战士”“壮士
”“烈士”等词的不同意思。搞懂为什么称马宝玉等五位战士
为狼牙山“五壮士”。
四、教学准备:课文录音、生字新词卡片、小黑板、放大的课文插(或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题文联系,弄清狼牙山五壮士是哪五位壮士。
2.
学习生字新词,用查字典的字法据词定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指导读懂学习提示,根据提示的段意分段。
(二)教学过程
1. 简介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
叙述第1自然段内容,介绍时代背景,引出课题(板书:1狼牙山五壮士)
(2) 学生读课题,理解
“壮士”的意思(豪壮而勇敢的人)那么五壮士呢?(抗日战争
中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豪迈壮烈、抗
击日本鬼了的八路军五位战士。)
(3)
请说,课文中“五壮士”中哪五位呢?(题文联系指出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
胡德林和胡福才。)
2. 通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自学反馈。
(1) 拼读带生字的词语。
①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沉着(zhuó)”“磨(mò)盘”。
②认清字形,比较三对形近字“晋(普)”“寇(冠)”“撤(撒)”.
(2) 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理解有关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日寇”“ 奉命”“
撤退”“ 豪迈”找出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
....
中的意思。
3. 读通课文后,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划分段落。
(1)
课文主要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的什么英勇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与敌人血战到底、壮烈跳崖的英勇事迹。)
(2)
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生动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事迹?
①出示后练习2段落大意。(小黑板或投影)学生齐读。
②逐句理解各段大意,找出每段大意的中心词语,重点理解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
第一段:接受任务。
第二段:引敌入山。
第三段:引上绝路。
第四段:英勇杀敌。
第五段:壮烈跳崖。
(3) 根据段落大意划分课文段落。
①作者在课文中依次按排了哪些材料?
②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是重点材料。
(“英勇
杀敌”和“壮烈跳崖”是课文的重点材料,尤其是“壮烈跳崖”,是故事的高潮,也
是结束。 )
③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④指导学生用“||”在课文上划分段落。
(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第4-6自然段第7-10自然段)
4.
指导学生读懂学习提示。
(1)
认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了解文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2)
让学生通过回顾,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哪几篇也是用这种方法安排材料的。相互
补充,纠正错误。
5. 完成作业。
(1) 抄写课文阅读。
(2) 朗读全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2.
读懂课文一、二、三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作者在这三段中安排的材料。
3.
学习课文从不同侧面描绘五壮士痛打敌人的特点。能用“掩护”造句。
(二)教学过程
1.
读拼音写词语。(完成作业本第2题。)
2. 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
(1)
五壮士接受了什么任务?
(掩护连队主力和群众,向龙王庙一带转移。)
(2)“掩护”是
什么意思?(采取某种措施,使被保护的对象下致受到攻击;或对敌人使
用某种手段,保障已方部队人员
行动的安全。)
(2) 读一读文中带有“掩护”的句子,用“掩护”口头说话。
3. 学习第二段(第2自然段)。
(1)
轻声自由读课文后,问:我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五壮士把敌人引上上狼牙山。)
(2)
想一想:作者安排了怎样的段式结构来介结这一点
?(概括——具体——总结)
说用“”把这一自然段分成三层。
(3)
齐读概括部分(本段1、2句)和总结部分(本段最后两句。)
(4)
重点学习本段3-6句,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
①指名读3-6句。
②说说每位战士杀敌的不同特点。
③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描写表达出来的?(通过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出来。)
④学生
边读课文,边想像仿做动作,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体会五位战士的个性特征。(班
长的沉着,副
班长的勇敢,宋学义的老练,小战士的专注。)
4. 学习第三段(第3自然段)。提问:
(1)“五位战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这句话在第二、三段中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的过渡作用。)
(2)第2-6句是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打乱句序,让学生整理,加标点后
,连起来读一读。(2-6句是按“情况—问题—选择”这
样的线索安排的。)
(3)
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什么要向三面悬崖的莲花瓣、棋盘陀顶峰走去?
(4) “斩钉截铁”一词
的语气是怎样的?“热血沸腾”刻画了五壮士怎样的感情?(“坚
决果断、毫不含糊”的语气;“为正义
事业而不怕牺牲”的强烈感情。)
用这样的语气、这样的感
情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紧跟在班长后面。”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二、三段。
6. 完成作业本第3题(1)第4题(1)。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四、五段,了解作者在这两段安排了什么材料。
2.
理解重点词语,进一步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3.
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概和为人民壮烈牺牲的祟高精神。
(二)教学过程
1.
学习第四段(第4-6自然段)。默读课后,指导学生。
(1)
先概要地说说五壮士怎样把敌人引上三面悬崖的顶峰。(一面……一面……又……把
敌人引上了……)
(2) 再具体地说说五壮士在顶峰怎样消灭敌人。(五位壮士居高临下……子弹打完了……
猛
地举起……“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
(3) 理解“居高临下”,完成作业本第3题(2)。
(4) 比较课后练习题3(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第2个句子的写法在哪里?(通过具
体描
写,表现出五壮士对日寇的刻骨仇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坚定决心。)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
2. 学习第五段(第7-10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划出现表现五壮士英勇不屈的词;昂首挺胸 壮烈豪迈 坚强
不屈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 让学生看看课文插图(放大图或投影)想想当时的背景,同桌同相互说说。
(3) 口头填空,体会所填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①五位壮士()在狼
芽山顶峰,()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的方向。他们回头()还在
向上爬的敌人,脸
上露出了()。(问:五壮士的脸上为什么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②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声音!
这声音()、()!(问为什么说五壮的口号声是“英雄的
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3. 有感情地朗读四、五段,说说为什么称马宝玉等五位战士为“狼牙山五壮士”。(把“战
士”“勇士”“志士”“烈士”“壮士”作一番比较后,再作结论。这个问题要让学生好好
讨论。)
4. 教师总结:马宝玉等五位战士在狼牙山区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英勇歼敌、
不怕牺牲。他们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他们的英雄气概与世长存,他们的祟高精神永垂
不朽。
5. 作业:作业本第4题(2)、(3);第5题。
(徐景忠)
2草船借箭
一、教材分析
1. 这篇课文起、经过、结果清楚,是以“借箭”为中心事件,按“接受任务
——作好准
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的顺序写的,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恰当地安排材料,十分用利于我们完成单元的阅读训练任务。
2. 本文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罗贯中著《三国演
义》中有关章回改写而成,是有名的历
史故事。全文按事情情发展顺序分成四段。第一段(第1、2自然
段):写周瑜心怀妒忌,
借造箭暗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接受了任务。第二段(第3-5自然段)
:写周瑜
派鲁肃探听情况,并有意刁难。诸葛亮主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第三段(第6-9自
然段):写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第四段(第10自然段):写诸
葛亮按时交
箭,周瑜叹服诸葛亮的才干,四个段落分别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结束。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
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知天文、懂地利、明人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
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基础葛亮明大局、识大体、有计谋,所以成功地完成
了“借箭”的任务。
三、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字词卡片、录音机、投影仪等。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 揭题谈话,引
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
战”。“赤壁之战”前,《三国
演义》中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课文:2草船借箭(板书
读题)这个故事是“赤壁之战”的前奏。
2.
自由阅读、读准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三个自学要求。
(1)读生字、读准字音。诸(zhū)塞(
zhài)丞(chéng)惩(chéng)(翘舌音,后鼻
音);罪(zuì)(平舌音);援(y
uán)(前鼻音)。
(2)学词语、理解词义。要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一
些带有生字的词语可以先解
决;一些与课文重点内容相关的词语,可以在读懂课文时加以解决;“读读写
写”中未列入
的,学生有疑难的,可以提出来,能过学生相互讨论,加以解决。
(3)“草船
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诸葛亮向曹操。其实当然不是“商借”,而是
“智取”。)那么这篇课
文主要人物有哪几位?(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要加以检查,通过评议获得较大成效。
3.
浏览课文后,理脉络,分段。分两步完成。
(1)《草船借箭》重点词是“借箭”,课文围绕“借简”
写了哪几个情节(内容)呢?(接
受任务——作好准备——雾中借箭——按时交箭。)
(2)
想一下,这四个内容各是课文哪些片断?课文应怎样分段?(分四段:1、2自然段3-5
自希段第10
自然段)
4. 学习第一段(1、2自然段3-5自然段6-9自然段第10自然段)
(1) 周瑜为什么要“委托”诸葛亮10天内造10万支箭?[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想以
此
暗害诸葛亮。理解“妨忌”(对才能、名誉、地位、境遇比自已好的人民怀怨恨)。]
他为什么要用“造
箭”来为难并暗害诸葛亮呢?(弓箭在交战中是最好的兵器,这是
诸葛亮自己说的。)
(2)
诸葛亮明知周瑜的险恶用心,为什么不加揭露,不婉言拒绝,反而愿意立军令状,
在3天内完成这项任务
呢 ?(①诸葛亮提为了联吴抗曹来到东吴的,为了顾全大局,
他愿意这样做;②诸葛亮知天文、地利,
已知道3天后有浓雾,可利用和一机会向曹
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3) 让学生
根据上述两个问题,用笔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回答问题后,教师可指名
学生读读文中有关语句,特别
是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还可以分角色读,既回答了问
题,又从中了解了诸葛亮和周瑜的
为人。
(4) 完成填空作业:周瑜()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来()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了()<
br>天交箭,并立下了军令状。说明诸葛亮为了“联孙抗曹”能够()而且考虑周详(),
确是一个很
有()的人。完成作业后,学生概括第一段段意。
5. 作业:作业本1、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二——四段,了解诸葛亮怎样实现“草船借箭”。
2. 通过深究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的四个人物的特点,搞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
学习课文第二段(2、3、4自然段),自由读课文后,解决几个问题:
(1) 读周瑜对鲁肃说的话
,从两个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样的人?鲁肃又是怎样的
人?(主要解决前半题。周瑜确实要陷害诸
葛亮:“……吩咐军匠们……不给准备齐全……
到时候……定他的罪……”)
(2) 读鲁肃
、诸葛亮的对话,说说诸葛亮为什么敢于请鲁肃“帮帮我的忙”,要鲁肃为
自己准备船只、士兵、器材?
(深知鲁肃是“真诚厚道、言而信”的人。)鲁肃真是这
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曾向周瑜说“10
万支箭3天怎么造得成呢?”对这一承
诺深表忧虑,他答应为诸葛亮准备船只等物,没有告诉财瑜。)
(3) 诸葛亮为什么不准备“造箭”的材料,却让鲁肃准备了与“造箭”不相干的“船只”
等
物?这说明了诸葛亮是怎样的人?(诸葛亮已预知气象变化,明天文、乔地利,是
个知识有才能的人。)
(4) 小结段意。
2.
学习课文第三段(第6-9自然段)。默读课文,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诸葛亮怎样借箭?(划出说是明这个过程的有关词语,回答问题。
20只船大雾天朝
北岸开去靠近曹军水寨 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字儿摆开
又叫士兵擂鼓呐
..
喊吸引曹军放箭 又下令掉转船头受箭
就叫船顺风顺水驶回南岸,可让学生分五步同
.....
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
2)为什么诸葛亮能借到箭?[从本段中,双可联系前两段,划出有关词语,回答:知晓天
文(知道第三
三四更必有大雾),懂地利(知道西北风让长江水从西北向东南流)识人心(周
瑜的“妒忌”;曹操的疑
心,“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鲁肃的忠厚老实,“果然不提借船
的事!”)]边回答,边指点学生
读有关句子。
(3)小结第三段段意。
3. 学习第四段(第10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让
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看看本文首尾两句
有什么关系?(首尾相呼应。周瑜以企图暗害诸葛亮开始,最后
以诸葛亮顺利交箭告终,
因而不得不叹服。)让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小结第四段段意。
4. 作业:作业本3、5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总结全文,简要复述。
2. 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知道诸葛亮是怎么一个人。
3. 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检查。
(1)看拼写词语。(才干 妒忌 推却 惩罚 探听 调度 水寨
呐喊 虚实 支援
神机妙算)
(2)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请按课后第2题(
2)说说作者安排了哪些材料对“草
船借箭”作了生动的记叙。
然后让学生按事发展的顺序简要复述本文内容。(重点讲“借箭”过程和成功原因)
(3)同桌说说,然后全班交流;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读读课文中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词
句,鼓励学生上讲台说说。(抓住“神机妙算”说)
4.
学生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5. 完成作业本第6题。
(徐景忠)
3时光老人的礼物
一、教材分析
1. 本文是一首描写形
象、富有儿童情趣的抒情诗。诗句索切地诉说也少年儿童对时光老人
的感激和对老人赠送的礼物的珍爱之
情,表达了他们珍惜时光,奋发努力的决心。读了
这首诗,能帮助学生树立时效观念,从少养成惜时的好
习惯。这首诗诗句较整齐,读来
琅琅上口,是进行感情朗读训练和背诵训练的好教材。
2.
全诗共7小节,可分两层意思。第 一层(第1-3小节);写孩子们感谢时光老人带来
美好的春天,带
来新一年的大好时光,使天地间充满生机,人间充满希望;第二层(第
4-7节);写孩子们向时光老人
保证要珍惜这份礼物,爱惜时间,不负期望,全诗各小节
意思联系紧密,从喜春迎新,到重时惜时,最后
到自觉争分夺秒,层层紧扣,中心鲜明。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淙”,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悄悄”“准能”造句。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 感受时间的珍贵,初步懂得惜时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全诗的学习,发展学生想像能力,感受时间的珍贵,树立
时效观念,养成惜
时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中心句“这份珍贵的礼物赛过黄金”。
四、教学准备:小卡片、课文录音及有关惜时的格言。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
读通课文,初知大意。
3. 完成作业本1、2、3题。
(二)教学过程
1.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每过一个生日都意味着自己长了一岁,人们十分重视生
日,长辈和
伙伴常会在你生日时,送给你生日礼物,你会得到许多自己喜欢的珍贵礼物。可你想到过没<
br>有,在这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时光老人的礼物》。(揭题
、板书、读题)学习这首诗,你对
问题一定会有十分正确的认识,会有一个圆满的答案的。
2. 再读课题,听录音。
课文中不多不少,出现了10个“你”。“你”是谁?课文中出现
了5个“我们”,又是指谁
呢?那么这首诗是谁向谁诉说心里话?让学生说说。(“你”
指时光老人,从课题和一个句子
“相信我吧,时光老人”可以看出:“我们”指千千万万红领巾,少年儿
童。因而这首诗是
千千万万红领巾在向时光老人诉说自己的心里话。)
3.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1)
读准生字“淙”,别“秀才认字认半边”把它读成“zōng”而应读成“cóng”。
(2) 理解
词语,以“读读写写”中的7个词语为主。也可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其
他词语,如:“原野”“珍贵
”“赛过”“汇报”“准能”等。
4.
在听音及自已读读诗歌时,让学生体会一下,准备回答,时光才人带给“我们”什么礼
..
物?
5. 朗读全诗,分清层次。
(1) 时光老人带给我们什么礼物?
(“美好的春天”“一年的大好时光”)
从哪几个句可以看出?(第三小节两个句子。)课文
哪一个部分写了这一内容?(第1-3节)
让学生读一读。
(2)
指名读第4-7节。时光老人的礼物那么珍贵,孩子们怎么对待这份礼物?(爱惜
时间,不负期望)
(3) 划分层次。课文(全诗)可分两层:
①第一层(1-3节):孩子们感谢时光老人带
来美好的春天,一年的大好时光,使天地间充
满生机,人间充满希望。
②第二层(4-7节):孩子们向时光老人保证:珍惜这份礼物,爱惜时间,不负期望。
(4) 进一步理解“珍贵”。比较近义词:珍贵、珍惜,完成以下作业,填空:
珍贵的()珍惜()爱惜()
()()()
()()()
(5) 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好诗句的重音、停顿、韵律)
①出示第1节(板书或投影)标上符号练习:
你把东风带给树枝,
...
让小鸟快活地蓝天;
...
你把青草带原野,
...
让千万朵鲜花张开笑脸。
....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
②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划朗读符号。同桌对读检查。
③学生自由朗读后面几节。练习后,当堂比塞。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④齐读全诗。
6. 完成作业:作业本1、2、3题。回家搜集有关惜时格言。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分层读议,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
训练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 完成作业本4-6题。
(二)教学过程
1. 齐读第1课时完成的作业本上第1题。
2.
指名回答作业本第2题。揭示第3题规律,扩大运用落围。
“东……西……”表示
“这里……那里……”
“没……没……”表示用在两个近义词前,强调“没有”。
以上两组练习均匀为词语的变格使用。
3. 分层读议。
(1)
阅读第一层(1-3节)
①齐读第一层。
②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时光老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一切。
③重点读第3节,说说这一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3小节是承上启下的小节,前两行总结上文,后两行启示下文。)
理解中心句:“这份珍
贵的礼物赛过黄金。”这份珍贵的礼物是什么?(时光)“时光”的近
义词是“时间”“光阴”。 为什么时光那么珍贵,赛过黄金?“赛过黄金”即“胜过黄金”“超过黄金”。(因为时间一
去不复
返,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④指导背诵1-3节。(让学生注意理解并记住每一句写什么,抓住关键词。)
(2)
阅读第二层(4-7节)。
①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说时间老人是严酷无情的?
读4、5节,
讨论。(时光老人是很公平的,365天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安排得好,时间才
有价值,否则便会虚度年
华。)
引导学生举生活中实例加以印证。(不珍惜时间的人就要落后,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代,到头来一事无成。)
学生交流珍惜时间的格言。
②我们知道了时间是那么珍贵,该怎样做呢?(“不会浪费一分一秒”)
③理
解:“当每天晚上撒下一张日历,我们准能响亮地向祖国汇报。”(每天都无愧一这比黄
金还珍贵的时光
。)
④第6、7小节写出了少先队员的决心和誓言。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响亮地向祖国汇报?
联系自己实际谈谈惜时的打算,今后怎样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
⑤指导背诵4-7节。
4. 背诵全诗。
5. 作业:作业本4-6题。
(徐景忠)
△
车塘捕鱼
一、教材分析
1. 这是一篇描写江南风情的散文(选学课文)。文章以农家孩子
的视角,用朴实风趣的笔
调,真实地叙述了水乡车塘捕鱼的经过,反映了江南农村的传统习俗、农民的勤
劳淳朴
和集体劳动的乐趣。文章以总引开头,先写车塘,后写捕鱼,适于完成单元训练目标:
按
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2. 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述江南水乡孩子们的生活乐
趣,引出“车塘
捕鱼”。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车塘。按事情的先后,堵口、装车、架架子到车
水,
完整地写了车塘的情形。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捕鱼。先写大人捉鱼,后写孩子“扫
荡
”。文中写村民勇跳冰冰的英雄行为、配合默契的劳动场面以及塘水车干后各类鱼的表
现,写得妙趣横生
。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 能借助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在文中的意思。
3.
感受农民在车塘捕鱼中的情趣以及劳动中配合默契、勇为集体做事的良好风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近排了哪些材料来写“车塘捕鱼”。
教学难点: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能用上表示顺序的词,有条件地简要叙述“车塘捕鱼”的过
程。
四、教学准备:“木制水车”挂图,词语卡片,抄有“车”字的6种解释的小黑板或相应的
投影
仪(片)。
五、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喜欢捕鱼吗?你知道有哪些捕鱼的方法?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江南水乡去领略一番“车塘
捕鱼
”的乐趣。(板书课题)
学生读“车塘捕鱼”。这里的“车”不是名词,是什么意思呢?请在出示的6
种“车”的意
思中选择一个(指“用水车打水”);那么课题“车塘捕鱼”又是什么意思?[用水车打水
把
鱼塘里的水吸(抽)干,再捉鱼。]
接着出示水车图,认识就是这种水车可以用来车水、捕
鱼。过去农村里用这种农具车水浇地、
抗旱,也用它车水排涝。
2.
初读课文。要求: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自学生字词语,
划出不懂的词。
3. 检查自学情况。
(1) 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
(2) 检查生字新词。是否读准生字,如翘舌音:蛳(shī)平舌音:噪(zào)
前鼻音:
噤(jìn)鲢(lián)铅(qiān)后鼻音:订(dìng)拎(līn)蚌(bàn
g)。是否理解
“车塘、规矩、额外、寒噤、豪爽、扫荡”等词的意思。(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查字<
br>典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4.理解课文脉络,分段。
(1) 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车塘”?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捕鱼”?
并按事情发展试着给课文分段。[第1
自然段是总引,分为一段(第一段);第2-6自
然段是“车塘”(第二段);第7自然段“捕鱼”(第
三段)。]
(2) 让学生在课文中标上分段符号:“||”
5.学习课文第一段(第1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最后一句“不过最有趣的……”在全文中起什么
作用。
(2) 讨论“不过最有趣的要算车塘捕鱼了”这句话的作用,先同桌议议,再全班讨论。
(3) 反馈、小结。捕鱼、钓虾、摸螺蛳都是江南水乡孩子们的生活乐事。“不过……”
一句
,是全文的总起。引出下文——“车塘”与“捕鱼”。
6.
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6自然段)这是本文重点段。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分步学
习。
(1) 按照“车塘”的先后顺序:这一段写了哪几个过程,即安排了什么材料?
(2)
先4人小组议,再全班讨论。根据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堵住进水
脱得精光
车塘
装水车
架车架
喝酒驱寒
车塘水
跳入塘中
装好架子
(3)简述“车塘”过程(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指名说(评议)自由练习说
同桌互
说 指名优秀生说 鼓励后进生说,评议时充分肯定,提出希望。(表示先后顺序
,可
用“先……再……最后……”或“首先……接着……最后……”。还可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让学生自己简单复述阿大、阿土架车架的过程。)
(4)第6自然段,鱼的挣扎姿态写得极为生动
,可用引读法训练读,教师问:什么鱼?学
生读各种鱼的姿态。
7.
学习第三段(第7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想一想:捕鱼过程可分几层意思,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
用引读法读课文。教师读大人捉鱼,学生读小孩“扫荡”,体会捕鱼的乐趣。
(3)
学生说说捕鱼的乐趣。(读读有关句子)
8.
完成课后作业3,比较写法的不同。先讨论,后评议,最后完成作业。
(徐景忠)
□
一件难忘的事(习作训练)
一、教材分析
1. 本单元阅读训练点是理解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安排材料的方法,习作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列提纲、作文,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读写
结合,有利于把作文写清
楚、写具体。
2. 这次习作的内容是要“选择生活中的一件难忘的
事,先列一个作文的提纲,再把这件事
情写下来。”这就告诉我们,我次作文选材的关键是要在生活中寻
找一件印象深刻、即使
年深月久,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如在目前”的事。要写好这样一
个事情必须先列一个
作文提纲,以便“思路清晰地”把事情写具体。
3.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写作,事情的经过部分是重点,只有扣住这一重点,才能写具体、写
清楚。习作提示中安排了例文《阿姨
送我上医院》,并列好了写作提纲,认真研读作者如
何根据提纲写“阿姨送我上医院”这件难忘的事,是
指导学生写好这次作文的阶梯。
二、教学目标
1.
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一件事,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
2. 学会列提纲写作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列好作文提纲,注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紧扣“难忘”选择材料,把事情写具体、写清楚。
四、教学准备:
1. 在平进指点学生注意观察、积累素材。通过指点写日记,积累一些难忘的素材。
2.
准备小黑板或投影片等教具。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学习课文,明确作文要求,选好恰当的作文题材。
2.
通过学习例文,懂得作文步骤,帮肋学生列好作文提纲,开始作文。
(二)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新课。
这个单元,我们要写的一篇作文是:一件难忘的事。(板书、读题)
2.
明确“习作内容”“习作要求”。具体地说,我们要写一篇怎样的作文呢?学生进入作文
前自学。
(1) 自学“习人内容”和“习作要求”。
(2)
教师用小黑板或影出示“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让学生讨论这次作文的内容和
要求。
(3) 重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选好恰当的作文内容。
①理解题意,什么叫“难忘的事?”
(生活中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给自己以教育、启发、感
受的一件“记忆深刻、难以从脑子中抹去”的事。
)
②概括地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要说清楚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
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写清楚。可以采用自己先想想、同桌或前后相互启发
议议,再参加全
班讨论,师生共同评议,务求选出最当的一件难忘的事作材料。
那么,在选好材料后,我们该如何按照习作要求写好作文呢?
3. 学习“习作提示”和“提
示”中所举例文《阿姨送我上医院》。理解作者是怎样按事情
发展顺序提纲、写作文的。哪些部分写得比
较具体。
(1) 自学“习作提示”,议议课文提示,我们怎样写好这篇作文。
①按事情发展顺序列提纲,再按提纲写作文。
②明确作文重点是“事情的经过”,这部分的提纲要列得具体、明确。
(2)
学习例文《阿姨送我上医院》,按所列习提纲给例文分段,理解提纲与段意的关系。
(3) 讨论例文
中哪一部分内容最具体,让学生评价例文的重点部分写得如何,作者是怎
样列提纲的,具体在何处体现出
来。
4. 学生试列提纲,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
交流、讨论、修改作文提纲,注意发现并纠正普遍性的错误。
6.
学生开始作文,教师指点。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继续按纲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2. 选择部分习作或部分习作片断交流、评议。
(二)教学过程
1. 学生继续作文。教师通过巡回,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点和问题。
2. 教师选择:①典型的优秀作文。②有典型问题的作文。让学生在全班读,师生评议,提
出
修改意见。重点评改,所写事是否难忘,有没有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提纲写作。
内容有没有写具体。
(对学生的作文要肯定成绩,“多就少改”,对后进学生更多加帮助。)
3.
根据评议和修改意见修改作文,教师再巡回指导。注意按不同学生类型作不同指导。
4. 誊抄作文。
(徐景忠)
练习1
一、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共有7道题。1-3题是字词
语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辨析形状相近的6组偏旁,
写出并熟记这些偏旁的字;能熟练地运用三种查字
典的方法查字;通过把词语补充完整,熟
悉一些常用成语,以便正确运用。4-6题是句的训练,目的在
于训练学生改正用词有错误的
一类病号;理解前后句意主上的联系,仿照原句用关联词语正确地造句,提
高遣词造句能力
读、背三条惜时格言,学会运用。第7题是阅读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读懂短文,知道
一件事的经过,并能为事情经过部分列简要提纲。
二、教学目标
1.
能人辨形状相近的6组偏旁并熟记所组成的字,熟练地运用音字、部首、数笔画三种
查字法查字。
2. 能改正句子中不恰当的用词,注意遣词的准确性。
3.
能仿照例句,运用“只有……才……”“只要……就……”造句
4. 能背诵三条惜时格言。
5. 知道短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并能给其中的经过部分列出简要提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知道文按什么顺序材料,为短文的事情经过部分列一个简要的提纲。
教学难点:为短文的事情经过部分别一个简要的提纲。
四、教学准备:小卡片,成语词典。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第1-4题。
(二)教学过程
1. 指导练习第1题。
(1) 读题审题。让学生明白这道题要求我们正确辨析形状相近的6组偏旁,写出带有
这些偏
旁的汉字,以便在今后识字、写字时记住差异,防止混淆,避免差错。
(2)
口头练习。让学生口头说说,可多说一些,相互纠正错误。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加
以指点。
(3) 完成作业。交流反馈,要特别注意“日”字旁的字写“曰”字头的字别混淆,如:
“是
”是日字旁,“冕”是曰字头。参考答案:
曰——曰字头(冒 最 曼 冕)
日——日字旁(明是时晌)
廴——建字旁(建延廷)
辶——走之儿(造过还送)
宀——宝盖儿(宇定宾家)
穴——穴字头(空穷宾家)
亻——单人旁(依们伸仁)
彳——双人旁(行律德得)
贝——贝字底(贡员贪贯)
见——见字底(觅览觉)
2. 指导练习第2题。
(1) 读题审题。让学生明确完成作业分两步:①按指定的查字典
的方法先在字典里查到
带点的字(注意别搞错大写字母、部首和笔画)。②按带点字所在词句,据词定义
,在
字典里选择正确的解释。
(2) 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时,重点帮助未能熟练地查字
典的学生,并注意发现纠正
一些带有代表情的错误。
(3)
交流反馈。在反馈中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参考答案:满腔:(Q)动物身体中空的
.
部分。
沸腾(F)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气化形成气泡冲出液体表面
.
的现象。妙用:
(M)奇巧、神奇。(2)虚实:空、空虚。懒惰:懈怠、跟“勤”相
...
反。疑惑:不明白
对与不对。(3)奉命:接受。晋冀察:河北省的别称。
...
3. 指导练习第3题。
(1) 了解题意。让学生了解:除了最后一个词语,可以补充成语(昂首阔步),也可以
补充一般词语(昂首挺胸),其他5个均系成语。前三个是间隔填空,后三个是最后
两字填空
。
(2) 完成作业。指定两名学生在6张小卡片上完成作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对
词(成)语熟悉的可直接填空,有困难的可从有关课文或成语词典中找答案。
(3) 交流反馈,纠错
误。以小卡片出示确答案:斩(钉)截(铁)惊(天)动(地)粉
(身)碎(骨)全神(贯注)神机(妙
算)昂首(阔步、挺胸)
4. 指导练习第4题。
(1) 读题审题。让学生明确这是改病
句的练习。①先用“——”划出句子中用得不恰
当的词语;②然后正确的词语填入句末的括号里;③比较
原来的词和换上的记号,说
说为什么必须换。
(2) 师生讨论第(1)句。划出“沉静”,
“沉静”是安静、平静的意思。指挥灭火应该
镇静,不慌乱。所以应改用“沉着”一词。
(3) 完成作业。让学生按上述两步揭示的方法改病句。
(4) 交流反馈。交流时各自说
明理由,纠正错误。出示参考答案:①沉静改沉着②崇高
改崇敬③愿望改希望④保持改坚待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指导完成第5-7题。
(二)教学过程
1. 指导练习第5题。
(1)
读题审题。读读想想,明确要我们用来造句的两对带点词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 剖析例句
。明确照样子用这两对关联词造句必须先分清原来句子前后两个分句子意
义的联系,并搞
清(1)(2)两个句子前后分句关系的不同之处。指名几个学生口头
造句。
(3) 完成作
业,反馈纠正。教师可点出巡视中发现的错误,让学生讨论纠正。正确答案
举例:只有先识了字,才能够
读书、写文章。只要天下雨,地上就会湿。
2. 指导练习第6题。
(1) 熟读理解。让
学查词典搞清:格言是带有规格标准、含有劝戒意义的话。再通过读
读、想想、讲讲,明白这三条格言都
是劝戒人们珍惜大好阴,不要虚度年华的。
(2)
练习背诵:①自己试背,②指名背(评价),③集体背,④抄写或默写格言。
3. 指导练习第7题。
(1) 独立阅读。带着问题读读、想想、划划、与同桌仪仪。
(2)
完成作业。第(1)题可提示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 生了一件什么事?
第(2)题可提示从第
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经过。这部分是按照什么顺
序安排材料的?第(3)题可抓住说明4个
自然段意思的最简词句来列提纲。
(3) 交流反馈,出示答案:
①短文写了那年夏天在北
京,一下午两点钟,邓颖超奶奶来看望我们,并鼓励我们要刻苦学
习的一件事。
②作者是按照事性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
③简要提纲:a、邓奶奶来了b、邓奶奶抱起我c、
邓奶奶跟我们交谈d、我们和邓奶奶一
起拍照 。
(除景忠)
4太阳
一、教材分析
1. 背景知识
了角文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
的方法,是本单无的阅读训练重点。通过这篇课文学习
的学习,初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此种文章的方法。
说明文有以下特点: 一是内容常为说明自然、社会、生活等某一方面的常识;二是常用说
明和
记叙的表达方式,少有描绘和抒情,数字、举例、比较等手法用得较多;三是结构清晰。
多数段落有概括
性句子,其余各句均围绕这一句子的意思展开;四是语言准确、简洁、逻辑
性强。《太阳》就是一篇说明
文,学习后,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新闻记者说明文的方法。
2. 教材特点
本课文主要介绍关
于太阳的一些常识,包括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关系两个方面。
所以,全文可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写太阳有远、大、热三大特点。每个自然段各说明一个特点。
写太阳的三
个特点时,作者采用了数字、比较等说明法,其中“估计是……”等语言,也正
是说明文讲求语言准确的
体现,因为说明有关太阳的一些数据有的不可能去实际侧量,只能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估算。
第
二段(第4至8自然段)写太阳与地球、人类关系密切。全段采用总起——分述——总
结的顺序写。说明
时,多处采用了正面叙说和反面叙说相配合的方法,同时也用了许多关联
词语,使说明更具说服力,意思
更通畅。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
学会2个生字,理解11个新词的意思,能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如果……就
……”造句
3. 知道课文运用数据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4.
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并学习阅读读此
类文章的方法,来
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说明方法,初步体会其作用,并通过朗读,培养准确精密的语感。
四、教学准备:写有句子训练的小黑板若干。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提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
学会生字,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
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太阳远的特点,并感知运用数字和比较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过程
1. 学习“提示”
(1)
上个单元,我们学的课文是按什么方法按排材料的?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哪种安
排材料的方法?
(2) 自学“提示”。
(3) “事物的几个方面”是什么意思 ,能举例说明吗?
2. 分段。
(1) 自由读课文,课文介绍太阳,写了它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2) 讨论归纳:太阳离我们很远,体积很大,温度很高,这些都是写太阳的特点,属于
同一
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写太阳和地球,人类的关系。
(3)
按这两方面材料给课文分段。
3. 检查自学情况。
读准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说说这些词的意思:生存 繁殖 地层 水蒸气 估计
再完成
....
课堂作业本第1题。
4. 学习第一段中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
(1) 学生讲述“后羿射日”的传说,后羿能把太阳射下来吗?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
①“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②“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
5亿公里远。”“其实”换个相近意思的词是什么?1.5亿公里到
底有多远呢,找出文中的语句来体会
。
③“差不多”是什么意思?这儿为什么要用上“差不多”?还有哪些词说明到太阳上去只是
一种假设?
小结:课文用了“如果……就……”“就是……也要……”这两组假设词,进一步说明太阳
离我
们远。
(2) 齐读第1自然段,归纳写作方法和学习这一段的学法。
①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②叙述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增加说服力?
③学法:找出特点 抓总起句 体会说明方法
5.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第2、3自然段,了解太阳大和热的特点。
2. 学习第二段,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3. 进一步感知说明方法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
回顾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2. 学生自学2、3自然段,并完成相应练习;
(1)
给加点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①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平不大,实际上()它可大得很。
...
②太阳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
(2)
给句子换子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①跟太阳比,地球还不算是小东西吗?
②太阳的表面温度6000度,钢铁碰上了,还能不变成气体?
(3) 填空
太阳
离我们有()公里远,它很大,要()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它的表面温度就有
()度,中心温度
估计是表面温度()倍,所以,它是个大火球。
填写后,再说一说数字和比较方法在这段话中的作用。
3. 学习第二段。
(1) 理清脉络。
①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话。
②围绕这句话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讨论
,归纳出:A太阳与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及人
类吃穿用之间的关系;B太阳与云、雨、雪、风等自然估现
象的关系;C太阳与防治疾病
的关系。
③最后一个自然主要写什么?
(2)
细读,找出哪些事物与人类有密切关系。
讨论归纳:动物——鸟兽虫鱼
庄稼:粮食、粮食、蔬菜、水果、棉麻……
植物
树木:柴火 、煤炭 ……
②课文是怎样来说明太阳与它们的密切关系的呢?
讨论后归纳:正反面结合叙述,加强说明力。
③句式训练,照课文的样子,正反面互换说话。
④小结填空:
因为()的生存、生长都离开太阳,所以,人类的()、()也离不开太阳。
(3) 细读5、6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说说云、雨、雪、风的形成。
②为什么说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
③齐读5、6自然段。
(4)
自由读第7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矿产阳的?
(5) 小结,填空练习。
因为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环境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有季节的变化,所以
()()(
)()与人类关系密切。因为太阳光有极强的热量,有杀菌能力,所以,人们可以
利用它()、()、(
)、()。
(6) 学习第8自然段。
①默读后思考,这一段与上文有什么关系?
②找出两对反义词,想想这一段用什么方法来强调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的?
③抓住主要词语,试背这一段。
4. 完成课堂作业本3、4两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总结全文,进一步明确安排材料的方法。
2. 运用课后题中的词语,进行连词说话训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
1. 默读全文,填写表格,即课堂作业本第5题。
2. 交流表格中的内容,并修改。
3. 了解材料间的关系。
(1)
课文写了太阳的特点,又写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有了什么联系呢?
(2) 交流归纳出:
我们只有认识了太阳的特点,才能利用它为人类的进步造福;也就是
只有认识他太阳的特点,才明白它与
人类的关系密切,才会明白它对人类生存的巨大
作用。
(3)
联系课文内容,用一句话具体说说太阳的特点与作用之间的关系。(回顾课文内容,
进行说话训练)
4. 小结阅读方法。
在阅读按事物的几方面来安排材料的文章时要注意什么?讨论后划下“提示”中的语句,齐
读。
5. 布置作业。
选做一题:
(1)
读读课后题中的词语,选有这些词语写出太与人类的关系。
(2)
片断练习:《太阳,人类的伙伴》
(汪燕宏)
5台湾蝴蝶甲天下
一、教材分析
1. 背景知识
台湾地处亚热带,即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与热带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而气温又比温
带高,植物在冬季仍能缓慢生长,因此,适宜于蝴蝶的繁殖和生长。
2.
教材特点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一种因罕见而闻名于世的观赏物——台湾蝴蝶。按“总起——分述——总括”的结构,全文可分为三段。全文的重点段是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分别从品种、
繁殖期
、活动区域三方面介绍台湾蝴蝶的特点。每自然段各介绍一个特点。
第2自然段介绍台湾蝴蝶品种繁多
,珍品奇特。在举出的6个著名珍品中,选择了不同特
点的兰屿黄裙凤蝶、皇蛾阴阳蝶、蛇头蝶三种,具
体展示了台湾蝴蝶为世人所称奇的事实。
这一自然中,作者运用了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让人读
来如见其貌。
第3自然段介绍台湾蝴蝶在繁殖期旺盛的繁殖力和群蝶飞舞的奇观。
以上这三
个自然段中,作者在说明中穿插记叙和描绘,语言不仅准确、清晰、且生动形象,
使台湾蝴蝶的三个特点
读来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
学会11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独一无二”“赞不绝口”造句。
3.
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它的美和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安排了哪些材料来介绍台湾蝴蝶,这些材料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难点:加深对描绘性语言的领会,感受台湾蝴蝶的奇美。
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精美蝴蝶标本若干、课文插图或幻灯片,词句训练的小黑
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 了解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分清课文脉络。
3.
学习第一段,体会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1. 揭题解题。
(1)
出示课题,齐读。
(2) 说说“甲”和“甲天下”的意思。
2. 了解大意。
为什么说台湾蝴蝶居天下第一呢?在文中找到两个词证明。(珍奇、繁多)
那知,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湾蝴蝶的珍奇、繁多的呢?默读全文后,与同桌讨论。
交流后归纳,从三方面来介绍:一是珍品奇特,二是繁殖旺盛,三是活动区域多。
3.
给课文分段。
我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着分段,并说一说分段依据,即总——分——总。
4. 学习第一段。
(1) 第一段除了有总起的作用外,还告诉我们什么?指名读后讨论,
并归纳段意:台湾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正是蝴蝶繁殖和生长最适宜的环境。
(2) 出示台湾风光图片,介绍亚热带的自然环境,齐读第一段。
5.
检查生字新词自学情况。
(1) 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注意带点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逆光
迁徙 绿草如茵 目不暇接 心旷怡神 古木参天 赞不绝口
........
(2) 辨析组词。
暇——假 旷——矿 抬——怡
徒——徙 畔——伴 风——凤
反馈注意生字的形和音,尤其是“暇”不要写成“目”字旁,“畔”不分念“bàn”。
6.
完成课堂作业本1、2、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研读第二段,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其美与奇。
2. 诗背第2、3、4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 自学第二段。
(1)
回忆《太阳》第一段的写法及学习方法。
(2)
快速默读第2自然段,讨论作者在介绍蝴蝶特点时,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
归纳:围绕总起句,抓住蝴蝶珍品的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按照“找总起句
完成填表练习:
总起
数字
特点
举例
说明方法
比较
抓特点
体会说明方法”的学习步聚自学第2自然段,并
(略)品种多 400多种
兰屿黄裙凤蝶
珍品奇
皇蛾阴阳蝶
蛇头蝶
凤蝶中最美
不像普蝴蝶一样对称
足有洗脸盆那么大
自学后汇报时,欣赏图片或标本,并说说哪一种是课文中介绍的其中一种,
指导学生复述这
三种蝴蝶的特点。
(3) 仿照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3、4自然段。
①填空练习:
春夏两季,游人来到黄蝶幽谷,只见蝴蝶()在树木花丛()、山石溪水()(
),犹如()
在空中()。游人仿佛进入了(),顿时感到(),()。
蝴蝶谷(),(),(),(),()。入冬,()只()蝴蝶,()飞进蝴蝶谷过冬。
②学
生根据课文内容,和着优美的音乐填写好后,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这两段话描绘的
景色一样吗?分别
用一个词概括其特点。(群蝶飞、群蝶入谷。)
③多幽的境,招徕了多美的“客”,形成多么独特的景。欣赏图片,试背诵,指名背诵。
2.
完成课堂作业本4、5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第三段。
2. 总结全文,会用“独一无二”和“赞不绝口”造句。
3.
运用课文语言,展开想象,练写片断。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第3、4自然段的背诵。
2. 学习第三段。
(1) 这一段概括出台湾蝴蝶的特点是什么?
(2)
珍奇和繁多,体现在哪些地方?结合全文再次理解。赞不绝口的近义词是什么?游
人会赞些什么呢?
(3) 为什么台湾蝴蝶居天下第一,简要地回答课文这一问题。
3. 总结全文。
台湾是祖国的第一大宝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现在,我们又知道那儿的蝴蝶堪称天下第
一。我们企
盼着台湾能早日回归祖国。
4. 指导造句。
(1) 先说说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事物。
再想一想,它是在哪一方面独一无二的,建筑
方面?文物古迹方面?还是科技发明方面?再让学生写句子
,交流评议。
(2) 独立造句“赞不绝口”。评议几位学生的句子,归纳出:要写出“赞”的对象的
特
点(即原因),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完整。再修改交流。
5. 布置作业。
(1)
背诵第3、4自然段。
(2) 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片断练习:可运用课文中的词句,观察出示的蝴蝶
标本,并展
开想像,写一段题为《蝴蝶的天堂》的小短文,20字左右。
(汪燕宏)
6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
1. 背景知道
中
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的1950年,美帝国主义跟南朝鲜李承晚政府色结,向我国的友好
邻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猖狂进攻,妄想灭亡朝鲜,进而侵犯我国东北。与此同
时,美帝国主
义还派军舰侵占台湾海峡,派飞机轰炸我国东北。为了支援朝鲜抗击美帝侵略,
保家卫国,我国政府派遣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
肩作战。战争进行了三年,志愿军朝
鲜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无比顽强的精神,打败
了美国侵略者,迫使它接受停战谈判。战后5年,
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在这8
年的相处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8年
,志愿军开始离开朝鲜回国,
课文写的就是志愿军回国,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相送的情景。
本
文作者魏巍,在抗美援朝时,曾于1950年、1952年两音乐会赴朝,任志愿军随军记者,
与志愿军
指战员生活、战斗在一起,先后写了近20篇文章,汇成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
1958年志愿军回
国,他又写了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即节选于此。
2. 教材特点
文章以道别
语“再见了,亲人”作题,可见全文以写离情别意为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称
呼朝鲜人民为“亲人”,
可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已结下了深厚的亲人般的感情。
课文前一部分侧重写朝鲜人民依依惜别,回
顾他们在战争岁月中为志愿年作出的巨大牺牲;
后一部分侧重写志愿军依依难舍的感情。全文可分两段。
第一段是重点段,即第1至3自然段,以大娘(老人)、小金花(孩子)、大嫂(中年人)
为代
表,表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每个自然段各记叙一个代表人物。三个自然段
结构相似,由“劝
慰——回忆——抒情”三部分内容组成。“回忆”中安排的材料分别是:
大娘“送打糕昏倒在路旁”和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这两件事;小金花因“妈妈救老王”
而永远失去了最亲的人;大嫂“挖野菜被炸致
残”。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 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 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
这些材
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四、教学准备
符合课文情感的音乐、词句训练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背景及课文主要内容。
2.
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给课文分段。
3. 学会生字,初步理解新词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
读课题,“亲人”指什么人?课文中的“亲人”是谁谁的称呼?这样称呼说明什么?
(2)
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感情如同亲人一般呢?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见“背景
知识”)
2.了解课文内容。
默读全文后,想一想课文描写了怎样一个场景,并完成填空。
课文主要写()战士在离开()时,与()、()、()这代表的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3. 给课文分段。
(1) 课文分哪几方面来描写惜别的情景。根据交流,板书:朝鲜人民
对志愿军的深情厚
谊;志愿军战士留恋朝鲜亲人不忍离别。
(2) 我们可以把课文按这两部
分分为两段。那么,每一部分,作者具体安排了哪些材料
呢?四人小组讨论,汇报后归纳,教师板书要点
。
4. 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1) 出示多音字,读准字音,分别组词。
血xuè 血泊 看kān 看守 供gōng 供应
xiě 血淋淋 kàn 看见 gòng招供
(2)
注意“噩”的笔顺,在本子上写一写。
(3)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阻击 噩耗
惟一 雪中炭
(4)辨析“战争 战役 战斗”
①在三个圈中
,分别填上合适的词。
()
()
()
②选词填空:
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
在解放隆化的()中,董存瑞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的胜利,奠定了解放全国的基础。
5.
完成课堂作业本1、7两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第一段,了解三个材料联系的方式。
2.
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感受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
知道反问句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惟一、同归于尽、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 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
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
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
(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
“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
课文用反问的形
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
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
“这真是雪中送
炭呀?”
③“惟一”是什么意思
?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
(3)小结,指导朗读。
①自由读一读,看看第1自然段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与后两个自然段一样吗?
讨论后归纳:文章按“劝慰——回忆——抒情”的顺序写。
②分别指名读这3部分,个别与集体穿插朗读。
③我们可以按照学习第1自然
段的方法学习2、3自然段,即在阅读前,给自己提出相似的
思考题,带着问题读课文。
2.
学生分4人小组,共同学习第2或3自然段。
3.
全班交流自学情况,同时,能把未尾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体会感情。
4.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1) 学生自由组合,配合朗读其中1个自然段。
(2)
每一合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3) 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5.
完成课堂作业本2、3、4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第二段,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一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
2.
总结全文,读写结合,练习写《再见了,××》。
(二)教学过程
1. 学习第二段。
(1)
第一段中写到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谁?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再一次概括落
大意。)
(2)
自由读读第二段,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表达了一
种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列车启动——挥手告别
边速加快——再看一眼
列车离远——心心相连
表达了惜别之情
(3)
为了表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这一段该怎样朗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比较读,
评价,齐读。
2. 配乐朗读全文并总结。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为什么会结下这般深厚的友情呢?(这种友情是鲜血凝成的。)
3. 读写结合
(1) 回顾文章第一段的写作结构和第二段感情递增的材料安排,
(2)
激发写作动机,回忆内心深处对某一人、某一物(包括动物)、某一景、某一事的
深情厚谊。
(3) 交流题材,拟好提纲。
(4) 练笔《再见了,××》。
教师也可提供部
分题材,如:“再见了,爷爷,”“再见了,二十世纪”“再见了,我的小龟”
“再见了,我的
启蒙老师……”
4. 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5、6题。
(汪燕宏)
○风雨之夜(听说训练)
一、教材分析
1. 背景知识
这是一次专门训
练听的能力的听说练习。侧重于训练学生能听出别人说话中内容或语句的错
误,并帮助改正。从而培养专
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2. 教材特点
教材分为三个内容:一是听说要
求。二是听说内容,先听句子,提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
再听“老师和小明”的一段对话,指出小明说
话中的错误,训练内容由句到段,由易到难。
三是听说提示,指出在听别人说话时分辨出正误的具体方法
:(1)认真听别人说话,养成
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2)可从别人说话的内容中辨别;(3)
可从别人说话的语句
上辨别。
二、教学目标
1. 能听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
2. 能从给出的一段人物对话中听出错误,并改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
点:能从说话的内容有无常识性、思想性错误和说话的语句上有无用词不当、语句不
完整、前后矛盾等这
两方面听了别人说话的错误。
教学难点:能听出一段话中说话人的错误,并改正。从而培养出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好习
惯。
四、教学准备
老师和小明的对话录音、事先录制好的句子录音。
五、教学时间:1课时
一、教学过程
揭题,明确训练要求及内容。
1.
指句读课题,明确《风雨之夜》是我们要听的一段话的题目。
2.
指名读“听说要求”,明确这次听说训练以听为主。
3. 指名读“听说内容”,明确训练任务。
(1) 我们可以分几步来完成这次听说任务呢?
(2)
交流后小结:先听单个句子,再听一段话。汪仅要听出错误,还要知道为什么错,
并能改正。
4. 学习“听说提示”,
(1)
学自“听说提示”,思考:在听别人说话时,怎样才能分辨出正误?读读划划。
(2)
交流后归纳,并板书:
①养成专心听讲、细心分辨的习惯。
②从说话的内容上辨别(常识性、思想性错误)。
③从说话的语句上辨别(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不完整、前后予盾,意思重复……)
5.
练习听句子。
(1)
教师按顺序播放句子录音。学生指出句子中的错误,并说说为什么错,然后改正。
(2)
归纳句子错误类型。
6. 练习听一段话。
(1)
听录音“风雨这夜”这一段老师和小明的对话,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本子上记录出
错的地方。
(2) 逐句讨论。
(3) 归纳句子错误类型。
(4)
同桌练习,说一说正确的对话。
(5)
指名上台来演一演“风雨之夜”,学生都来做评委,看哪一组同学对话中没有语病。
7.
小结,再次明确此次训练的要求,并回顾分辨别人说话正误的方法。
(汪燕宏)
□
_________的早晨(习作训练)
一、教材分析
1. 背景知识 <
br>本次习作训练是根据单元阅读训练和习作训练同步、读写结合的原则安排的。本单元的三篇
阅读教
学的课文都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因此,习作训练要求学生在基本掌握了
按事情几个方面安排
材料的方法后进行习作。
2. 教材特点。
习作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照样子列作文
提纲,以“校园的早晨”为例,安安排了三
方面的材料,即小池边、操场上、花园里三个不同特点同学们
不同的活动情况。然后要求学
生先填完整作文题目,再自己列出提纲。习作内容的第二部分是以自己列出
提纲的作文题目
为内容作文。
“习作提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有:(1)事情的几个方面必须
是有联系的,目的是“比较
全面反映一个事物”(2)每一个方面分别写一个点及每个点上物的活动情况
,这些人物的
选择应有代表性,能反映这一事物(地方)的面貌呀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能选择几个方面的材料反映一件事物的某些特点。
2.
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列提纲,作文。
3. 感受学校和社会的新面貌和新气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几个方面的材料,列出提纲。
教学难点:能通
过这些选择好的几方面材料作文,反映出这一事物的某些特点,如新面貌、
新气象。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校园的早晨》例文录音。布置观察一处地方的早晨,体会其特点。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能根据观察情况选择几方面的材料以反映事物(某一地方的特点与风貌)。
2.
学会根据事物的几方面材料,列提纲、习作。
(二)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齐读。
2. 学习“习作要求”。
(1) 指名读“习作要求”。
(2) 什么是按事物
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回顾课文《太阳》《台湾蝴蝶甲天下》《再见了,
亲人》安排材料的方法。
(3) 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安排写作材料的方法,我们要通过练
习掌
握它,齐读“习作要求”,明确任务。
3. 学习“习作内容”和 “习作提示”。
(1)
怎样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呢?(补充的内容是一个表示地方的词儿,这次作文是以
某一地方的早晨为题。
)学生说出一些完整的题目。
(2) 学习“校园的早晨”作文提纲。
①提纲中可以看出安
排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都选自于哪一个地点?写了哪些人的活动情
况?(结合插图讨论)
②
听《校园的早晨》例文录音。这是另一位同学写的相同题目的作文,他取的材料是什么?
文章反映了校园
早晨怎样的特点?
③归纳列提纲的方法:写清楚“在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
(3) 学生独立补充作文题目,并列提纲。
(4) 交流题目与提纲,师生共同评议。
(5) 归纳: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可以“地点”为中心,也可以不同的人物为人
物为
中心来安排。(齐读“习作提示”。)
4. 学生开始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学校和社会的新面貌、新气象。
2.
完成习作,能注意反映出事情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 学生继续作文。
2. 组织片断的交流。
(1) 指名读某一方面的内容,师生共同评议:①哪些地方写得还
不够具体?②能从这一
段内容看出这一地方有什么特点?③语句通顺连贯吗?
(2)
修改片断。
3. 学生修改全文。
4. 认真誊抄习作,并附上写作提纲。
(汪燕宏)
练习2
一、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有7道题。主要让学和辨别平
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和意思相近的词,以此
来巩固生字新词,还让学生巩固否定说
法换成肯定说法,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7
题是根据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
材料”而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 能注意辨别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2. 会比较形近,并用形近字组成词语。
3. 能正确选用近义词,用好反义词。
4. 能将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注意分句内容间的因果关系,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 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主面安排材料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7题。
教学难点:第6题。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若干块。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能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给形近字组词,正确选用近义和反义词,完成第1-4题。
2.
能把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完成第5题。
(二)教学过程
1. 指导完成第1题。
(1) 读题,审题。
(2) 自由读,读准这8个音节。
(3)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读准确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并正音。
(4)
独立完成音节、生字的接连。
(5)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词, 并正音。
2.
指导独立完成第2题。
(1) 学生独立完成组词练习。
(2)
以馈时说一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或混淆?
(3) 订正。
3. 指导完成第3题。
(1) 自由讨论这三组近义词使用时如何区分?
(2) 交流,归纳:“纯洁”与“整洁”
,都有洁净的意见,但使用的对象不同。“纯洁”
一般形容思想、心情、感情,“整洁”一般用来形容场
所、场地。“战斗”与“战役”
的意思都是打仗,但使用范围大小。“战役”是一定时间内,一系列战斗
的总和。范围
大。“温暖”与“温和”都含有暖和的意思,但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温暖”侧重于“暖”
,
“温和”侧重于“和”,常用来形容态度、脾气等。
(3)
填空并反馈,矫正,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4. 指导完成等4题。
(1)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反义词。
(3) 交流、反馈、订正。
5. 指导完成第5题。
(1) 审题并读懂例句的改法,即把否定说法改成肯定说法,一般
把否定说法句中的“没
有……就没有……”改成肯定说法的“有了……才有……”或“有了……才会(才
能)……”
(2) 学生独立完成改写任务。
(3)
交流反馈并订正,注意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漏词理解或改变了句义。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能在造句中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2.
能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二)教学过程
1. 指导完成第6题。
(1) 读题后明确要求。
(2)
自由读读这3句话,想一想它们前后两个分句哪句写的是原因,哪句表示结果,
在书上标出。
(3) 分别照样子,用带点的关联词造句。
(4)
交流:①读句子,说说啊部分表因,哪部分表果。②师生共同评议。③修改句子。
(5)
小结:在写句子、作文的时候,写到因果关系的内容时,要正确、灵活地用好关联
词。
2.
指导完成第7题。
(1) 阅读短文,思考:短文主要讲什么。
(2)
指名读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再默读短文。
(3) 交流第①题,教师板书:
蜜蜂
鱼类
鸟类
靠眼睛认路回窝
季节性定期往返
速度快,路程远
(4) 交流②题。(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
料的。即短文用蜜蜂、鱼类、鸟类这三类
不同的动物来就明它们的远游。)
(汪燕宏)
7忆铁人
一、教材分析
1.《忆铁人》是一篇人物回忆,课
文通过铁人在一次检查托儿所工作中知错就改的事例,
表现了铁人关心群众,勇于承认错误、严格要求自
己的高尚品质。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第
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铁人的情况。第二段(第2-4自然段
)具体写了铁人去托儿所时发生
的一件事。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课文多处写了铁人的实际言行,有些言行
写得十分细腻、含
蓄,从平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反映出铁人不闰凡的心灵美。
2.“
注意人物的言行”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写入的文章,人物的品质特点、性格特
点,总是通过人物具
体的言行反映出来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行,看到人物的
内心世界,从而概括出人物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懂得阅读写人的文章,要注意人物的言行,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看出人物的特点。
2.
学会本课生字9个,理解22个词语的意思。
3.
感受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生活、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剖析人物品质。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自学生字新词。学会9个生字,读准多音辽“得、咳、卷、数、还”,理解词语意思。
3. 给课文分段,读议课文第一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你知道“铁人”是谁吗?(简介“铁人”)
“铁人”名王进喜,是全国
著名的劳动模范,大庆油田工人的英雄代表。他出身在甘肃省的
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给地主放牛,15
岁就在玉门油矿做苦工。解放后,在开发大庆油田
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带领钻井队勘探石油
,为我国石油工业作出了贡献,“铁
人”的名称就是在油田大会战中流传开来的。后来,他担任钻井指挥
部副指挥,1970年因
病逝世。
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写人)
课文是一篇人物回忆,他回忆了铁人的什么往事,我们一起听课文的录音。
2.
听课文录音。
听了录音,你对铁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 自学课文。
(1)
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川流不息
.
良师诤友
.
敦实
.
排解
淳朴
.
过失
.
辗转反侧
(2)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总得(dé déi)
.
历数(shǔ shù)
.
咳(hāi kē)
卷(juǎn juàn)烟
.
还(huán hái)嘴
.
辗转(zhuǎn)
.
(3)
读通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铁人”哪些事,着重写了一件什么事?
4. 交流反馈。
(1)
指名认读生字,注意字形:矛、策、辗
(2)
读准多音字,结合完成作业1,并给别一个读音的字组词。
(3)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着重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哪几个自然段?
5. 给课文分段。
6.
学习第一段。
(1) 指名读第一段。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第1句:我和铁人同往。
第2句:铁人身边人很多。
第3句:他们找铁人的目的。
第4句:“我”对此的感觉。
第5句:铁人的内心表白。
(2)
你对哪句话的印象最深?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担任了……仍旧像……在家……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出去……团团的人群”
“你走到哪儿,啊儿就是接待站。”
“有什么办法?咱们是共产党员嘛 !这些不上串的事,
总得有个人管嘛!家属大嫂没柴烧,
十几公里外的钻工就觉得冷了。咱们不能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光
放在书架上文件夹里
嘛!”
“家属大嫂没些烧,十几公里外的钻工就觉得冷了
”真是这样的吗?是哪里觉得冷了?铁人
这样说明什么?
“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是什么?
怎样做是“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里”?
“不能把马列主义和党我政策,光放在书架上文件夹里”又该怎么做?
句子中的“咱们”“有个人”“咱们”各指谁?(王进喜、共产党员、共产党员)
整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 齐读铁人说话的话。
(4)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铁人怎样的思想品质?
7. 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8.
完成作业1、2、3题。
和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读议课文第二段,结合
课后2题,抓住人物言行体会铁人关心群众、勇于承认错误、
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2.
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第一段主要内容。铁人是怎样“把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
落实到行运中去的?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
2.读议第二段。
(1)
自由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第2、3、4自然段具体叙述了铁人(去托儿所时发生的
一件事)。铁人到家属基地去,
听见孩子哭声(就急步推门进去氢阿姨批评了一顿),后来知道(那位阿
姨抱的是别人的孩
子,坐在地上哭的是她的亲骨肉,就让司机把车开回托儿所表示歉意),到了晚上(他
又深
深责备自己做了低水平的事,赞扬那位阿姨的高尚品质,直到熄灯,他躺在床上还在思考)。
(2) 从这件事中,体现了铁人铁人怎样的品质特点呢?我来看看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默读课文,要求:
①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划出写铁人语言、行动和神态的语句。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铁人当时心里是怎第想的?
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铁人是怎样的人?
和学习小组的同伴讨论上述问题。
(3) 集体交流:
①“刚踏进托儿所大门,就
听见哇哇的哭声,铁人急步推开保育室的门进去。”铁人心想:
怎么?这些钻工的孩子在托儿所为什么哭
?钻工们在野外苦战,他们的孩子得不到照顾怎么
行?(体现了铁人关心爱护钻工子女,关心群众生活。
)
②铁人激动地批评她说:“钻工们在一线苦战,你却任由他们的孩子哭?……”(“激动地批
评”写出了铁人当时对托儿所阿姨没有照顾好孩子的不满和气愤之情,表现了他对钻工子女
的疼爱。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钻工生活的关心。)
④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
“哦?……咳!”两
个叹词加三个标点符号,写出人铁人听了那位干部的话,明白了事情真
相后的反应。“哦?……”表达了
铁了由惊疑到醒悟的心情:竟有这样的事?我怎么说没想
到也不去了解一下?
“咳!”表达了
铁人从后悔到自责的心情:我怎么不调查清楚就乱批评人?我让那位阿姨受
委屈真太不应
该了!我这急性子又做错事了!……“掉头,回去!”果断而干脆的语言,表
达了铁人立即去向那位阿姨
承认过错的决心。表现了铁人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改正过错的思
想品质和担率、直爽的性格。
⑤铁人开完全回来,抖落了身上的雪花,坐着默默地卷烟抽。
“……坐着默默地卷烟抽”写出
了铁人工作了一天,到了晚上休息时间,还在思索白天在托
儿所的事。他在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表现了
他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对自己思想作风的严格
要求。
⑤好一阵儿,他还在床上辗转反侧。 <
br>“辗转反侧”写出了铁人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自己该怎么向那些可敬的无名英雄
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水平?表现了铁人虚心、真诚、严以律已的好品质。
(4)
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朗读指导。
3. 小结
4. 完成作业4、5(2)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阅读“学习提示”,概括学习方法。
2. 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3. 有感情朗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铁人怎样的思想品质?铁人的这种品质特点,我们
是
怎样体会出来的?(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
根据学习方法,学习“提示”。
(1) 自读“学习提示”,划出重要的句子。
(2) 怎样阅读写人的文章?
找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体会——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
想想——反映人物怎样的特点
3. 小结:通过人物
外在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
到人物的品质特点。
4. 练习:
(1)
根据铁人“默默地卷烟抽”这一动作,联系上下文内容,想像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2) 根据“他一
把举起了小娃,看着,看着,紧紧地搂在胸前。”这一动作描写,想像,
此时此刻,铁人会想些什么?
(3) 看到这里,身旁的那位阿姨又会想些什么?
5. 有感情朗读全文。
6.
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沈亦芳)
8“私塾先生”
一、教材分析
1.
这是一篇反映无产阶段革命家大智大勇的记叙文。它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
军长的陈毅同志,
到张八岭镇工作,在日军突然包围和搜查的危害情况下,沉着冷静,
装扮成私塾先生给小学生上写字课,
鬼子看不出半点破绽而撤走。真是狭路相逢,智勇
者胜。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事情
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第二
段(第2-3自然段)写私塾来了位仲先生。第三段(第4-12自然段
)写鬼子来学堂搜
查,仲先生神态自若,从容应对,终于骗过了狡猾的敌人。这一段是全
文的重点段。第
四段(第13-14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真相,告诉读者这位“私塾先生”原来是陈毅
同
志。
2. 课文语言质朴,作者对“私塾先生”形象的描写,以较多的笔墨写人物写言、动
物和神
万言书,并注重词语的措置。
二、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
学会本课生字4个,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不管……都”“既……也……”造
句。
3. 能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详细地复述课文。
4.
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爱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血雨腥风的年代,人物所处的
严酷的斗争环境,从而真正领会人物言行所反
映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给课文分段,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审题激疑。
出示课题。什么是“私塾”?“私塾先生”是什么意思?
读了课题,你觉得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写一位或几位私塾先生的思想行为。)
这个课题与我们前面学到的课题有什么不同?(课题加了引号。)
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2. 听课文录音,听后回答:
(1) 课文中的“私塾先生”指谁?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2)
简介陈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
加入中
国共产党。回国后在北京从事党的工作。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同朱
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
上井冈山。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坚持了3
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
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出任代理军
长、军长,模范地执行了党的各项政策,巩固并扩大了华
中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
期,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上海参解放后,担任上海市长。并被授予元帅军
衔。后
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课文写的是陈毅任新四军军长时发生的事。
3. 自学课文。
(1)
学会4个生字,比较组词:
熟()吉()参()止()
塾()洁()渗()扯()
(2) 查字典,找出带点字的恰当解释,初步了解词义。
潜入 泰然
杀气腾腾 神态自若
.....
(3)
课文写了陈毅的一件什么事?他是新四军军长为什么要假份“私塾先生”?
4. 交流反馈。
课文写1943年初夏,陈毅互张八岭镇工作,在日军突然包围和搜查的情况下,沉着地装扮
成私塾先
生给小学生上写字课,鬼子看不出半点破绽而撤走的事。
指名读课文一段。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当时
情况非常危急?(“立刻调来了军队,把全镇
包围起来”)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简
介时代背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了64%的兵力和全部伪军对我敌后根据地进行“扫
荡”,实行交
绝人性的所谓的“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一有共产党的消息,
日寇便派重兵包围。陈毅
虽然假份私塾先生,但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而残遭杀
害。
课文的故事由此而引出。第1自然段队了交代事情的起因,不介绍了什么?
齐读第1自然段
5.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第二段(第2-3自然段)私塾里来了位仲先生。
第三段(第4-12自然段)鬼子来学堂搜
查,仲先生神态自若,从容应对,终于骗过了狡猾
的敌人。
第四段(第13-14自然段)交代事情的真相。
6. 完成作业。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分段读议课文,知道陈毅是怎样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争的。
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 朗读训练,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过程
1. 回忆怎样阅读写人的文章。
(1) 找出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句子。
(2) 想想这些言行反映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2. 用下述方法学习课文第二段。
(1) 自由读第一段,划出有关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反映了陈毅怎样的品质特点?
(2)
在这危机四伏的情况下,陈毅是怎么做的?(走进、说、掏出、擦)
从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陈毅内心非常——(沉着、镇定)
他是怎么对私塾中的孩子说的呢?
出示:“写字心要静,不管有什么情况都不要紧张,不然是写不出好字来的。”
“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安定不动,不受外界干扰。)
“不管有什么情况”联系上下文意思想想,这里陈毅指的是什么情况?(鬼子来搜查。)
“都不要紧张”指什么?(千万别害怕,也别乱说乱动,只管自己写字就是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陈毅怎样的品质特点?(临危不惧、沉着机智)
练练这句话。
(3) 第2自然段是写什么的?
(4) 连起来读第二段。
3. 读议第三段。
(1)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段。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按“保长
喊
——鬼子问——鬼子看——鬼子走”四层意思写。)
(2)
再读课文,分别划出写陈毅和日本鬼子的句子。对照起为读,想想体现了陈毅怎样
的品质特点。
(3)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日本鬼子
杀气腾腾
不断察看
陈毅
泰然 、怪气、问
神态自若
连说带笑
离开
边听边察看、听得入神
走了
(4)
结合理解课后习题2的句子。
①出示:“共产党的没有!”仲先生泰然地回答。
“泰然”是什么意思?(心情安定。)
②出示:仲先生说到这儿,哈哈地笑了。
仲
先生在什么情况下哈哈地笑了?(在一小队茶荷枪实弹、杀气腾腾的鬼子兵监视下哈哈地
笑了。)
说明了什么?(仲先生智高胆大、具有藐视敌人的英雄气概。)
(5) 练读这几句话。
(6) 课文两次写到“鬼子没有吭声,不断察看着学堂里的每一个人。”“日本鬼子既不走,
也不查问,只有一边听,一边察看。”说明什么?
课文写陈毅两次对学堂里的学生说“写字心要静”“
写字第一心要静”,这又是为什么?说明
什么?
(7) 小结:保长的敲锣喊
话,使小镇的气氛突然紧张起来,害怕遭屠杀的老百性只能“关
门闭窗”。而面对“杀气腾腾”的敌人的
查问,陈毅却“泰然自若”,面对狡猾的敌人
的不断察看,陈毅旁若无人地给孩子们讲书法家的故事,并
且谈笑风生,连鬼子也“听
得入神”,“边声称好”。这种胆识,绝非常人所能及的,充分地体现了陈毅
同志智勇双
全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4.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三两段。
5.
齐读第四段,说说课文最后交代事情真相有什么好处?
6. 完成作业。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复述课文,完成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刻画了陈毅怎样的品质特点?
2. 齐读课文二、三两段。 课文多次到了人物的语言,仔细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陈述语有的在前面,有的在
中间,有
的在后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复述课文。
(1)
按板书提供的词语,各自自言自语地试述。
(2) 在学习不组中,复述给同学听。
(3)
推荐同学在全班复术、评价。
(4) 同桌互相复述。
4. 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
(沈亦芳)
9“我是你的儿子”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
自人物特写《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它生动形象地记叙了原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焦裕禄同志,在同雪严
寒的日子里,以身作则,冒风雪,顶肝痛,挨村逐庄,访贫问苦,给
穷苦百姓送温暖的事迹。课题“我是
你的儿子”,是焦裕禄向孤苦老人说的话,集中表现了
焦裕禄同志愿作劳动人民的忠实儿子,为人民群众
尽心竭力服务的高尚情操。
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焦裕禄心系百姓,在一夜风
雪后立即开会动员
县委干部下乡,热心帮助群众排解燃眉之急,雪中送炭。第二段(第4-6自然段)具
体写
焦裕禄同志不顾肝癌的剧痛,冒着风雪走访生活困难的群众。
焦裕禄(1922-196
4),山东淄博人。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长、区委副书
记。1962年12月被调到
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
害,粮食大幅度减产。他以毛泽东思想为
武器,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坚持实事求事、群众
路线的领导方法,与自希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
兰考穷困的面貌。他身患肝癌,仍受
病痛的折磨,坚持工作,被群从誉为“党的好干部”。1964年5
月14日在郑州逝世。成千
上万的群众为他送葬。
二、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8个词语的意思。
3. 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各段大意。
4.
感受焦裕禄同志与群众心贴心,忘我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推敲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认识人物的品格特点。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审题激疑。
第8
课《“私塾先生”》题目上的引号,表示“私塾先生”是个特定的词语,并不是真正的
私塾先生。本课“
我是你的儿子”题目上也有引号,是不是表示同样的意思?“我是你的儿
子”一般是准对谁说的?课文里
是谁对谁说的?
2. 听课文录音。
课题中的“我”是指焦裕禄。“你”是指兰考县的一位贫苦老大娘。
简介焦裕禄。
焦裕禄为什么要对大娘说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 自学课文。
(1)
自学生字,想想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
(2)
自学新词,联系上下文说说“透亮、忽闪、全然、颤抖、问寒问饥、噙着泪水”等
词的意思。
(3) 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写焦裕禄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
4. 讨论分段。
全文分两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焦裕禄心系百姓,在
一夜风雪后立即开会动员县委干部下乡,
雪中送炭。
第二段(第4-6自然段)具体写焦裕禄不顾肝癌的剧痛,冒着风雪走村访户。
5.
完成作业1、3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逐段读议,找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品质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二)教学过程
1. 兰考县紧靠着黄河。奔腾的黄河水夹带着大量泥
沙,河床因此而越淤越厚,使得黄河两
边的堤不断加高,高出平地一二十米。所以兰考的地面水无法排入
黄河。一旦黄河决口,
就给兰考造成水灾,留下一片一大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还有刮起来就天昏地暗的
大风
沙。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使兰考县成了一个出名的逃荒、要饭、贫困户最多的
贫困
县。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才一个月,双遇到一这场大雪。对他来说,又是一次
极其严峻的考验。
2. 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划出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1)“县委书记焦裕禄屋子里的灯也亮了一夜。”
①这个句子说明这一夜焦裕禄怎么样?什么事让他焦急,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
br>②一夜刮风下雪与一夜电灯亮,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关系的,课文中主要用哪个词使两者联系
起来?
③“也”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去掉“也”读一读,语意一样吗?
④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把县委的同志叫来开会。”
从哪里看出焦裕禄是急群众之所急的?(“刚刚……就……”)
(3)“同志们,在大雪堵们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
“大雪堵们的时候”群众生活怎样?(正是群众出现困难的时候。)
“我们”指谁?(县委的同志,都是共产党员。)
“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是什么意思?(不能光图自己舒服而不顾群众的饥寒。)
为什么“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这说明什么?
(4) 句式练习:
在大雪堵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
在暴雨成灾的时候,我们()
在(),我们()
(5) 有感情地朗读焦裕的话。
3. 读议第二段。
(1) 焦裕禄是这么说的,他又怎么做的?自读第二段。这三个自然段各向我们描绘了怎
样的
三幅画面?(途中跋涉——访问孤老——冒雪奔波)
(2)
哪几个场景最使你感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
①“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
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还高唱《南泥
湾》。”
“全然”是什么意思?“现在全然没有想到这些”是指哪些?为什么?
《南泥湾》是歌唱什么的?焦裕禄一路高《南泥湾》表达了他什么思想感情?
②“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从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说明什么?
③“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床上,问寒问饥。”说明焦裕禄最关心的是什么?
④“我是你的儿子,是毛主席叫我来看望你老人家的。”
老大娘无儿无女,在贫穷中生活了大
半辈子。现在我们的县委书记焦裕禄不仅亲自上门慰问,
还说“我是你的儿子”,让人们怎能不感动?
这句话焦裕禄仅仅是对老大娘说的吗?它表达了焦裕禄怎样的心声?(他愿作劳动人民的忠
实儿
子,为人民群众尽心心竭力。)
(3) 老大娘噙着眼泪对焦裕禄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
债,把我赶出家门,
住人家的牛棚……”请你联系上下文的的意思,把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完整。
(现如今,大雪堵门,__________)
(4)
课文第5自然段,只有短短的9句话,却简洁而生动地写了焦裕禄问许楼村两位
无儿无女的老人的经过。
按事情发展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9句话。
(5) 有感情地朗读整理好的这段话。
4. 作业:4、5、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读议第6自然段
2. 概括各段大意,完成全部书面作业。
3.
进一步感爱焦裕禄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过程
1.
指名读第6自然段。
(1) 焦裕禄出了许楼村,又急急忙忙向前面奔去。“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忽闪
忽闪的,
渐渐地消失在茫茫雪海中 。”
(2)
“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忽闪忽闪的”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它是焦书记干什么的时候
的形象?
(3) “渐渐地消失在茫茫雪海中”说明他出了许楼村又怎样了?全句表现了什么?
(4)
如果把这句话变成一幅画,画面该是怎样的?
2.
以“红领巾飘动”为特征,写几句话,描写一位乐于助人的少先队员。
3. 概括段意:
(1)
学了课文,你觉得焦裕禄是个怎样的干部?焦裕禄的高尚情操,你是能通过什么体
会到的?
(2) 课文的第一段着重写了焦裕禄是怎么想,怎么说的;第二段重写了焦裕禄是怎么做
的。
你能不能试者概括这两段的段意?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完成作业。
(沈亦芳)
△ 寓言二则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的两则寓言,是两个
成语故事。每则寓言的题目,各是一条成语。《南辕北辙》选
自《战国策·魏策四》。这则寓言按内容可
分两层。第1层是故事部分。那个要到楚国去
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着马车
往北“飞跑”,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当
朋友提醒他的时候,他却边说了3个“没关系”,表明那个
人极不虚心。自恃有3个优
越条件,忽视“方向”这个根本问题。第2层是作者的议论。“楚国在南边,
他硬要往
北跑。”“硬要”一词,点出了那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谁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个是条件,后面
是必然产
生的结果。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条件越好,离他
要达到的目标楚国会越远。
2. 《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
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写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人
们常常用这个
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面凑数,或不好的东西混的好的
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
二、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 会复述《滥竽充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
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
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对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求说得对。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理解第1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隐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某人
道理或某种教训
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学习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
物
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
出示第1则寓言: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辕”和“辙”各是什么意思?
(辕:车前头夹牲口的两种长木。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南辕北辙”就是说车头向南,但车轮向北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3.
自学课文,找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点。
(1)《南辕北辙》写了人物的几问几答?
朋友
坐车人。
上哪儿去?
到楚国去。
我的马跑得快。
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怎么不是往北走?
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
我带的盘缠多。
(2)朋友是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3) 坐车人为什么下听劝告?
(4) 这三个“没关系”说明什么?从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5) 指导朗读。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坐车人错在哪里?(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说明
什么?(说明
哪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
“谁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
“越……越……越…
…也就越……”前三个“越”是条件,后一个“也就越”是必然产生的结
果。坐车人的恃拥有三个优越的
条件,却忽视了应向哪个“方向”跑的最根本的问题。整个
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条
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越远。
(3)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首理?
5.
齐读这则寓言。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 复习《南辕北辙》
2. 学习《滥竽充数》
自读课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
(2)齐宣王时,南郭先生为什么“充”得了?齐泯王时,他为什么“充”不下去了?
结合理解“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3)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
,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
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序数。)
结全理解“装腔作势”。
(4)
人们常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
自谦。
3.
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4. 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5. 作业:续写。
(沈亦芳)
□ 我熟悉的人(习作训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的“注意课文中的人物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想想这些言行
反映了人物
怎样的特点。”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是“写出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反映了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
读与写联系紧密。“习作内容”有两项,第一项是提供了一段话,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
思
,填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这项习作训练是第二项“独立作文,在文中写出人物的语言、
行动”的过渡。
第二项训练写“我熟悉的人”是这次习作训练的主要内容。
“习作提示”的主要意思是要注意写人的语
言、行动和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写人的语言和
行动要有所选择,不能什么话、什么行动都写。否则所写
的语言和行动是毫无意义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通过写人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某一方面特点的方法。
2懂得人的语言和行动跟
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初步学人根据人的思想品质选择春的语言和
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记叙一件事的过程中,注意“写出人的语言和行动
,反映人物某一方
面的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选准一件事,比较准确地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四、教学准备
有意识地观察一个人,注意他说话做事的特点细心体会他的品质特点,想想哪件
事最能反映
他的品质特点。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写出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2懂得人的语言、行动与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
3完成“习作内容”第一项,填写人的语言和行动。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读题,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关健词是什么?
哪些人称得人是自己熟悉的人?
为什么要强调写我熟悉的人呢?(因为只有自己熟悉人,才能
了解他的特点,写好他的特点,
写好他的语言和行动。)
怎样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先回忆一下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
2复习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1)
出示三篇课文的提纲,讨论这三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通过人物的言行,体现人物的品质特点。
不同:《忆铁人》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写清一件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我是你的儿子”》和《“私熟先生”》都是直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2) 读读《忆铁人》课后习题2中的句子,说说体现了铁人怎样的品质特点。
3阅读课文,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和内容。
(1) 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2)
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要注意什么?
(3) 完成“习作内容”第一项练习。
①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空白处填上表示赵书杰语言和行动的句子
②评议:所填的句子,想像是否合理?语言和行动能否体现赵书杰的特点?
③学生修改自己所填的内容。
④连起来读这段话。
4确定自己要写的人和事,明确自己要表现他什么思想品质。
(1)
说说自己准备写谁,写什么事,反映他的什么思想品质。
(2)
在这件中,他的哪些语言最为感人,最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5学生任选一种形式,列提纲开始作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基本完成作文,交流,评议部分学生的作文,指导学修改作文。
(二)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视了解写作情况。
2指名读作文,评议:描写语言、行动的句子是否写出人物的特点,。
3学生修改作文
4学生誊抄作文。
练习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7道练习题。1-3题为字词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分辨形近字的
读音,区别字
形;理解多义字现象,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给多义选择正确的意思;积累一定的成语,熟
悉它们的意思,并能组成一对反义词。4-6题是句型练习。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学会修改意思
前
后矛盾的病句;能正确、规范地进行缩句、扩句,既懂昨怎增把句说完整流器,又懂得怎
样使句子更具体
、更生动。第7题是阅读训练。目的在于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即通过
人物的言行体现人物的品质特点
。
二、教学目标
1能区分部分形近字的读音。
2能给多义字据定义。
3能把所提供的10个成语组成5组反义词。
4能改正句子中前后矛盾的语病。提高扩句、缩句能力。
5能运用抓住人物行概括人特点的阅读方法读懂短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读懂短文。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地扩句、缩句。
四、教学准备: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第1-4题。
(二)教学过程
1提出目标:完成练习1-4题。
2自学1-4题,要求:读懂题目要求,独立练习。有困难的地方打上记号。
3交流反馈。
(1) 第1题。
①投影出示题目中的词语。指句读,评价翘舌音有没有读准。读后说说有什么发现。
队了“悄”是三拼音,其余都有是翘舌音;他们字形相似,是形近字。
②分析字形有什么不同,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③去掉词语中的拼音,打乱顺序,抽读。
④齐读。
(2) 第2题。
①读题,说说题目要求我们什么?
“取”和“冒”都是多义字,怎样据词定义呢?说说你刚才是怎和做的。
②以“取”为例。
看清“取”有几种解释。
把每个义项试着放到词句中,看看是否正确表达了词和句所要表达的愿意。
选择最恰当的意义项的号码填入括号里。
③交流选项结果,说说为什么这样选?
答案:(1)饮酒取(得到、招致)乐
取(采取、选取)长补短
(2)冒(向外透、往上升)出了水泡
冒(不顾)着风雪
(3) 第3题。
①读题,明确题意。
②投影出示10个词语。指名把反义词用线连起来。
对答如流——吞吞吐吐
三心二意——全神贯注
成千上万——独一无二
③说说理由。
④这10个词语都是成语,我们一起读读。
(4) 第4题。
①读题,明确题意。
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神态自若——惊惶失措
②说说你是怎么做这类题目的。
读读句子,划出错处,找到病因,修改病句。
③说说这几个句子错在哪里。
④怎么修改?
参考答案:
“春天”
“秋天”,或“桂花” “百花”。
删去“基本上”,或“所有”“都”
删去“一定”。
删去“多”,“大约”。
⑤总结修改病句的步骤:
逐词琢磨,诊断毛病;病在哪里,划上记号;对症下药,增删词换。
汪意:尽可难保留句子的原意。没错的地方不要改动。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5-7题。
(二)教学过程
1明确目标,完成5-7题。
2学生自学5-7题,理解题意后独立练习。
3交流反馈。
(1) 第5题。
①读题,明确扩句就是句了的“主干”上“添枝加叶”。
②说说你是怎么扩句的?
解决两个问题:扩哪里?扩什么?
③逐句分析、讨论。参考答案:
(端着枪的)日本鬼子(杀气腾腾地)闯进(八岭镇的)学堂。
(又目失明的)老大娘(用颤动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县委书记)
焦裕禄。
(简短)几句话(像刀刻一样)印在(每一个同志)心上。
④读读这几句话。
(2) 第6题。
①读题,明确缩句的方法正好与扩句相反。
通过缩句,找出句子
主干,可以检查句子是否有词语搭配不当等错误,还可以帮助深入理解
长句的主要意思。
②重点指导第1句。
这是一个“把”字句。不能把“把敌人”三字缩掉。因为这样一来,改变
了句子原来的意思
“狼牙山顶峰”是一种特指,也不以缩在“顶峰”,这样概念就变化了。因此缩句时要
注意:
经简缩后的文字仍是句子。
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③参考答案: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主峰。
铁人举起了小娃。
鬼了察看着每一个人。
(3) 第7题。
①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②明确读短文。说说短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换伞”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短文中写了向次换伞?各是怎么换的?
(第一次是“我”无意中用自己的新伞换了别人的打过
补丁的旧伞,而且一直没有发现;第
二次是小女孩特意从扣面飞奔过来还给“我”新伞),换回了她自己
的旧伞。
说明了什么?我们再看看她是怎么说的。
小女孩说的话:
“等一等……”
“大哥哥,伞拿错了!这把是你的。”
“在哥哥,我的伞面已打补丁了。给!”
对这几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③小女孩的言行说明她是怎样一个人?
④短文结尾“哟,甜津津的,像蜜一样”是什么意思?
⑤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4) 完成作业。
10白杨
一、教材分析
1白杨又叫大叶扬,在我国北方沙漠地区广泛种植。白杨树
干挺直高大,能扎根于戈壁漠,
生命力极强。白杨树能防风固沙,被人们称为“绿色长城
”。
2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构思巧妙,文字质朴,托物言志,咏 物抒情,含
蓄深沉。作者借白杨抒发了对边疆建设者的敬意,表达了扎根边疆的决心。是训练学生边疆
的决心。是
训练学生从语句理解中体会中心思想的发材料。
3文章写了一们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带年幼子女去新
疆的途中,向他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
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孩子也能像白杨那样,
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所根、
成长。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讲大戈壁
和大戈壁上的
白杨。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望”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
杨
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扎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第三段(从“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
工
作”到结尾),讲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新疆茁壮成长。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
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
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解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
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
要哪里安家”的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
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
课前向学生介绍有关边疆、白扬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
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散重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简介白杨。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 填写生字表格:
字 音 序
戈
限
茁
音 节
部 首
查几画
结 构
字 义
组 词
(2)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的字音。
(3)
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1、 教师出示形近字,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
相近及如何区别,
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2、 抚 洪 埋 介 疆 晰 茫 辨 挺
扶 烘 理 价 僵 析 芒 辩 廷
(4) 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
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
检查学生
的自学情况。
戈壁——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辨——辩解
精壮——健壮
沉思——深思
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辩解
消失——出现 粗壮——细小
3、 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分段,概括段意:这篇课文以白扬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
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4—13段自然段)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扎根边
疆的志向。
第三段(14—16自然段)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新缰茁成长。
(1)
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崇高品质做准备。抄写生字、
新
(2)
词。
(3) 读熟课文。
第2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灯片。同学们齐读课题,这篇课文主要写件什么事?
2. 逐段阅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联系生长环境,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
①默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的?划出重点词句。
②读后讨论。通过解词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大戈壁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
小结:茫茫的戈
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
沙走石遮天蔽日,让你分不清哪是
天、哪是地。就在这样在大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么样
呢?
作者为什么不说“高大挺直”
而说“高大挺拔”呢?(引导学生理解“高大挺拔”,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过渡白杨给
大工大戈壁增添了绿意,带来了生机,人们怎能不喜欢不赞美它呢?这白杨
自然会引起列车上旅客们的注
意。那么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爸爸”又是怎样介
绍白杨树的呢?
(2)
学习二、三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一位旅客”“卫士”各指谁?为什么称白杨树是“卫士”?
③白杨
树不仅吸引起了父亲,也吸引了孩子们。他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呢?请三名同学
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
④理解“爸爸”两句话的含义:
第一句:“白杨从来就是这样直……长出茁壮的枝干。”
指名读。(哪儿……哪儿……)
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铁路沿线为什么需要白杨?需要它干什么?从这句话看出白杨树具有什么特点?
小结。
让学生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白杨生命力强这一特点。
第二句:“不懂……不管……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自由读。(不管……不管……总是……)
结合第一段思考:白杨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在这样
的环境里,它仍长得如此高大挺拔,
说明白杨具有怎样的品质?
体会上面一组关联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⑤白杨具有这样可能可的品质,爸爸的心愿了吗?联
系爸爸,说的两名话想一想,爸爸在
这里要表白自己如何的心意?(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
用不着 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
建
设者品质。
小结:祖国的建设者们就像白杨一样服从需要。南方需要他们,他们就工作在南
方;北方
需要他们,就们就工作在北方,而今,新缰需要他们,他们就情愿地生活、工作要条件艰
苦的新疆。无论在哪日里,他们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⑥
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⑦ 有感情的再次齐读。
3、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小结:学了这课文,老师希望你们也像白杨那样做一个生活上、学
习上的强者。长大后,
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小音乐家杨科
一、教材分析
1.作者显克维支(1846—1916)波人,有波斯语言大师之称。曾获得
1905年诺尔文
学奖。他的代表作《你往何处去》等。他是最先到中国来的波说家,他的作品人物性<
/p>
格鲜明、情节引人人胜。
2.课文记叙了富有音乐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只为
了看一看、摸一摸地主仆人的小提
琴就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故事,反映了在人吃人的剥削制度下,穷人
的孩子即使有
才能,也只能被埋没,摆脱不了害致死的悲惨命运。课题中的“家”字,既是对小扬
科的爱称,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一个小音乐迷,竟因为爱音乐而惨遭杀害。
3.课文以扬科爱
音乐为线索,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沉强烈,语言形象生动,蕴含着丰
富的训练学生想像力的因素。有些
含义深刻的句子,宜于训练学生在理解句子含意的
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理解句子中包含的意思。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22个词语的意思。能用“
凡是……都……”“只要……哪
怕……也……”造句。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了解在剥削制度下,穷人家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不可能摆脱悲惨的命运。感受作者同
情
受压迫者、憎恨剥削制度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反
映扬科对音乐的喜爱的渴望的描写,了解扬科对音乐的喜爱和
悲惨的遭遇,从而体会剥削制度的罪恶和作
者对弱者的同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
教
师可提供一些显克维支写的短篇小说让学生阅读,感受作者特有的抒情风格和悲愤的
格调,对优流畅的语
言更要指导学生朗读。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3. 深入阅读课文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 提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小音乐家扬科》。(出示课题)
介绍
背景,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的情境:扬科是一个波兰的孩子,他十分喜爱音乐天赋,
被人们称小音乐家。
可是,生活穷苦的小扬科,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却被人活活打死……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为什么称扬科为“小音乐家”?他是怎么死的?
(2) 交流了解: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成几个主要意思,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
第一段(1—2自然段)生活贫困
第二段(3—5自然段)爱听自然界的乐声
第三段(6—8自然段)听、做小提琴
第四段(9—12自然段)看小提琴挨打
第五段(13—17自然段)又遭毒打而死
3.
自学课文,学会生字,初步理解词语,检查交流。
(1) 自读课文,学会生字,初步于理解词语。
(2) 辨析组词:
檐( )仆( )蔽( )
瞻( )朴( )憋( )
具( ) hào( )
号
hè ( )
和
hé (
) 惧( ) áo( )
(3) 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寄居
屋檐 颤动 抗拒 恐惧 凄惨 粗鲁
惩办
(4)
质疑:通过自学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4阅计课文第一段。
(1) 指名读课文。
思考:扬科的家境怎样?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
重点指导理解: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 好像在
人家屋檐下的燕子。
短工——只有临时的工作 扬科一家的生活没有保障,很贫穷。
寄居——暂时居住在别人家
(3)想想如何第一段。
4、
完成作业本1、2题,并熟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深入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
2、
学会使用“凡是……都……,只要……哪怕……也……等金句式。
3、
学会理解句子含义的变化,会抓住文中重点句读懂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1) 你是怎样知道扬科生活贫困的?
(2)
如此贫困的生活,却没有阻止扬科对音乐的喜爱,课文又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我
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阅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扬科喜爱音乐,课文中表现阶在哪里?
①指导交流理解:
无论哪里
树林里
田野里
果园里
小河边
乐声
“噢咦”——在奏乐
小虫——在演奏
麻雀——在歌唱
青蛙——“呱呱”
啄木鸟——“笃笃”
甲虫——“嗡嗡”
一切声响都是音乐(体会“凡是……都……”的用法)
②“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这个句子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联系上
下文,在喜爱音乐的扬科听来,这仅仅是一般的叫声吗?——不,扬科是在欣赏自
然界的美妙音乐。 <
br>④朗读:面对如此美妙的音乐,即使被监工打了,扬科仍然那么痴迷。让我们也一起地吸
<
br>听大自然界的音乐。
(2)指名读课文第三、四段。
①指导理解
听:“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悟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有在歌唱,都在演奏。”
扬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旅店里充满了音乐。)
想:要是……扬科愿意用
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了够满意的了。(只要……哪怕……
也……)
表达了扬科怎样的愿望?(对小提琴的渴望。)你能试着朗读吗?
做:扬科为什么要做小提琴?
看:扬科想看小提琴吗?能看吧?找了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的。
“……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无法抗拒的力量②是指什么?
这是一个怎样的“笼子”?
“过了一会儿……不小心触动了琴弦。”
你也似乎突然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休会扬 害怕、紧张和琴声的“凄惨。”)
后来……院里闹哄哄的。
你知道发生了什么?
③小结:通过学习,有什么感受?
齐读课文。
3完成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四段。
(2)
完成作业本3、5、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第五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深刻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
听写课文的重点字词。
(2) 说说扬科怎样喜爱音乐?
2阅读课文第五段。
(1) 默读课文,思考:扬科看一眼小提琴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哪些语句反映了他的悲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的?
(2) 小组交流,然后集体讨论。
“……像夹一只小猫似的”——剥削者的凶残。
“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任人宰割。
(3)有感情地朗读
3总结全文。
(1) 学了这篇课文,你人什么感受?
出示:“小提琴的乐声真美妙,扬科觉得……可是……”请你试着把它补充完整。
(2) 让我们怀着扬科的同情和对剥削制度的控诉,再一次朗读课文。
4完成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完成作业本第4题。
12晏子使楚
一、教材分析
1“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国
相,名婴,字平仲,是有名的政治家。子:是古代对对男子
的尊称。
2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文
章记叙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针锋
相对,反驳楚王,维护子齐国的尊严。
3三次斗智充表现了晏子的才干和爱国热忱。三次反驳楚王的话,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可以
进行
逻辑思维训练。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如何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三次驳倒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话。
教学难点:晏妇反驳楚王的话中的逻辑关系。
四、教学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义。
2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并解题。
使:出使
简单“春秋”: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简介晏子。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课题的意思?
(晏子受命代国家到楚国去执行任务。)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淄 敝
国势
枳 首都
侮辱 敝国 (2)解释词语:大夫 欺君之罪
(3) 检查自学。指名朗读课文。(分节轮读。着重检查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 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 课文从哪里到哪里写了这些内容?
(3) 齐读3-5自然段。
4学习1-3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思考: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结果如何?
是什么原因促使楚“只好”打开城门?
(2)
理清第一次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关系。
①这是狗洞,不是城门。
②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③所以楚国是狗国
用“因为……又因为……所以……”说话理清①-③之间的关系。
(3)小结:楚王如果坚持
要晏子钻狗洞,等于承认“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
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了。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晏子(聪明才智)。
5作业:练习本1、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第二段关于晏子三次反驳楚五的内容,能说出
楚五侮辱晏子,晏子反驳回楚王时
的话中“话”。
2进一步了解晏子的聪明才智明才智。
(二)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