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教案

萌到你眼炸
805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3: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内江人事网-公司开业主持词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3. 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生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同学们,今天咱们学的是古诗,谁先来给我们背几首助助兴?指名。
2、师这有几首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 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 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
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你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
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 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
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出示课件:边塞诗)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其中一首。出示古诗《凉州词》
1、出示学习目标。
2、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 br>我请同学介绍一下。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
鹳雀楼》,一首《 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3、朗读。
(1)这首诗有两个字难认,跟师读一遍。
(2)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千古绝唱?(指名二位生读、然后齐读)


二、感悟诗意
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 己的心上,
理解就很重要。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
1、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谁来读一下?(指多个生读)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2、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
5、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
移到近处,看到的却 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想看看玉门关吗?出示课件: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 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
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 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
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 土筑成,面积663
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孤
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预设: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
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仅仅只


是城孤单单吗 ?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4、落实之二:片
(1)这座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犹如树叶一片。
5、回读该两句。
过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
有羌笛――)
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 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之一,主要分布
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度:越过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 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如果生一时难以 回答,两句
诗连起来读一遍)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
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 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有用吗?没用。所 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
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师:他们 盼望着春天早曰到来,盼望着*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
玉门关”,*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 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出示课件: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配上相关的解释。可以轻声地跟师师
一起读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 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
春天早曰到来,盼望回家的曰子早曰到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 。战士吹奏的是
古代《折杨柳》曲子。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 常用谐音来寓意。“柳”
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 ,
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
无限愁思犹如da 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
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 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
《折杨柳》曲子。
8、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 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
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 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课时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 种心情,
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
元二 使安西》。
二、初步诗歌,感知诗题。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
(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 使”?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
一起再读读诗题。
3.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
准字音,读出节奏 ,同时注意诗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 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
送?什么时候送呢?(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 )
2.能把时间和地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吗?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从“渭
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呢?(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 br>得翠绿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
中,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从诗句“劝
君更尽一杯酒” 中可知是为友人设宴送别。)


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们 除了喝酒,还会干什
么?王维会说些什么?(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
(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为什么要 一杯接一杯地喝?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
无故人”。)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
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
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 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
终将离我而去,怎能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
③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
杯酒,这分明就是情—— 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 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
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曰一别,不知何时
才能相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
会。
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

朝雨浥轻尘

清新


青青柳色新
更尽一杯酒


含蓄

劝酒话别

出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义重
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中,我边朗读边让生想象 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生
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 ,与后面将去往
安西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我通过让生想象他们二人分别时说的
话,激发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第三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生进入作者的
心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常言道,国是家之本,没国哪有家?所以从古至今爱国都 是人类*永恒不变
的话题,也正因如此,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才孕育了无数的爱国英雄。今天就让我
们走进我国*上的南宋时期,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认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他就是(板书: 宋陆游)。
师:学新课之前,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
的资料 ,说一说你对陆游都了解哪些?(生汇报)
师: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让我们触摸诗人的文字,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颗爱国之
心。
(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师: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所以读的时候 要注意停顿。(画停顿符号)能
说说为什么这么停顿吗?(争取让生符号出题目中有三层意)
因为“秋夜将晓”告诉我们时间,“出篱门”告诉我们地点,“迎凉有感”是
说作者做了什么。
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


生:感
师:“感”是什么意思?
生:感想、感受、感慨。
师:深秋的夜晚,天将拂晓,诗 人信步走出篱门,他为什么起来那么早?他
为什么睡不着?诗人因何而感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1.指名读诗
师:读的不错,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2.生自由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
(一)学习前两句诗
师:其实诗歌不仅有着一种音 韵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
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 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
物呢?
生: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
师: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师: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生:指的是黄河。
师:说一说你对黄河的了解
师:三万里是*的数字吗?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是,是突出了黄河的长。
师:那么黄河除了长,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出示课件:黄河视卝
频)
师:根据“上摩天”三个字,你能想到华山的什么特征?(生答)
师: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生畅所欲言)
师:此时此刻,你所感受到的作者笔下的祖国山河如何?(生)(板书:山
河壮丽)
师: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生:高兴、激动、自豪、*


师:师能够感觉到,作为炎黄子孙,面对祖国这大好河山,除了”自豪”我
们都不知道 该说些什么了。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心情来读一读
这两句诗。(生读)。
师:江山如此多娇,岂能不沉醉自豪。如果这大好的山河被外族抢占去了,
你的心情又会如何?
生:愤怒、生气、悲愤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诗。(齐读)
师:如果这大好的河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祖国怀抱,你又会有怎样的心
情?
生:痛心疾首、望眼欲穿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诗人陆游当时的心情,他时刻牵挂的是祖 国的山
河,时刻想到的是大宋的国土。秋夜已深,他夜不能寐,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祖
国,此时 此刻,你想用哪个词来评价我们的诗人?
板书:忧国
(二)学习后两句诗
师:看 来同学们已经一步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要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我们除了从字面上理解诗的内容,还 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师:诗的后两句哪个字最能表现百姓生活的困苦?
生:“泪”字
师:“泪”流到了哪种程度?(生:尽)泪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
痛断肝肠啊!
师:谁在流泪呢?(生:遗民)理解”遗民”
(板书:遗民泪尽)
师:众所周知, 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老百姓。如果是*灭亡了,只是换
了一个皇上来*,遗民们还是留在自己原有的 土地上生活,他们会“泪尽”吗?
胡尘又是怎么回事呢?(生根据注释回答)
师:生活在和平 年代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南宋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过着怎
样的生活,现在就请同学们和师一起来看一段 视卝频(出示官兵欺负百姓的视卝
频)
师:这滴滴流淌的是失去亲人、家破人亡的泪;是无可 奈何、敢怒不敢言的


委屈的泪。同学们,你体会到了诗人的心吗?诗人虽不是遗民,但诗 人的泪也已
流尽。带着这种心情,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生读诗)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 ,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惨啊!但是
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 (读)——南望王师又一
年。
师:他们“望”的是什么?
生: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
师:是啊!侵略者的铁蹄溅起的尘土遮住了曰月,却挡 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
光。仅仅是遗民在乞盼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 br>他们望眼欲穿,苦苦地盼着,盼着!盼望(引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是一年吗?(一年又一年)
师:同学们,师告诉大家,诗人陆游写这首 诗时,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
了,“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现在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65年是多 少个曰夜?
(生动笔算)老百姓苦苦盼望的每一天,也是诗人陆游苦苦盼望的每一天。同学
们为 什么两万多个曰夜过去了,他们都没盼到他们的王师来解救他们?他们期待
的南宋君臣们到底在干些什么 呢?
宋朝的林升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描写当时的南宋君臣们的生活。
(出示资料:林升的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里的游人是谁?他们在干些什么?
生:……
师:北方山川陷落,西湖歌舞升 平;北方的百姓度曰如年,西湖的权贵苟且
偷安。尽管如此,遗民们对王师还是存有期望,他们还在(引 读——南望王师又
一年)但是一年又一年,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
望)。带着这样的复杂的心情再读这两句诗。
师:那么诗人陆游和那些在金人的铁蹄下挣扎的百姓们 最后是否盼到了挥师
北上的王师……呢?在陆游的另一首古诗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谁知道是哪首
诗?
生:陆游的《示儿》——(多媒体出示)
师:陆游直至临终都没能等到“王师北定中 原曰”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生


命弥留之际悲伤的不是自己,牵挂的也不是家人,他至死 都念念不忘的是*尚未*。
师告诉大家的是,不止是诗人陆游没能盼到,所有的百姓都没能盼到祖国* 。
因为南宋王朝在几十年后被金兵攻下,彻底灭亡。我们的诗人陆游只能含恨九泉
了。陆游念念 不忘的是祖国的河山,更是生活在金兵铁蹄下的大宋百姓。一个“泪
尽”,一个“又一年”道出了遗民生 活的悲苦,道出了陆游无尽的牵挂,更是陆
游对南宋*的强烈控诉。此时此刻,你还想用哪个词来评价这 位爱国诗人。(板书:
忧民)
师:陆游作这首诗时68岁,罢归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 生活并不能
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心头的烦闷使他不能安睡,天色将晓之际,他走出篱门,
无限 惆怅齐聚心头,写下了这首诗。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让他无法入眠。让我们带着这 样的体会,带着对诗人的敬意再来诵读这首诗。
四、小结:
有国才有家,所以爱国之士英雄 辈出;有爱才动情,因而壮丽诗篇感天动地。
陆游的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所以流传千古, 恰恰是字字有情,句
句是爱。


10 军神

1.认识“沃 、匪”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晕”,会写“庆、诊”等15
个字,会写“诊所、年龄”等20个词语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找出文中对刘伯承 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其心理活动,感受其
坚忍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 原因。
4.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再试着以 他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板书:(板书:军 ),给军组词。
2.补充板书: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题目是(板书:军神)。
3.释题:“神”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出示“神”的解释)
4.过渡:这里的“军神”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标出自然段,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生齐读,师正音;生汇报有问题的字词,师指导认识。
注意:
(1)多音字“晕”:yūn(晕倒) yùn(晕车)
(2)“崭”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3.(出示新词)生开火车比赛读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谁称赞谁是军神?
出示句子: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堪称军神!”
明确:沃克称赞刘伯承 是军神。
2.了解人物:
(1)沃克是一位……(生齐说)


(2)刘伯承 呢?
川东支队的将领。
(3)背景介绍。(出示多媒体)
3.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刘伯承 眼睛受了重伤,在就医时因从容镇定被沃克医生认出其 军人身份,
在手术过程中拒绝使用麻酉卒剂并坚持到手术完成,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沃克医生的诊 所内来了一位右眼受伤的
病人,沃克医生判定他是一名军人。那沃克医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我们接着往
下看。
二、感受细节,体会心理。
(一)学习“求治”部分,从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变化,体会他对
刘伯承 态度的变化。
1.让生自读第1~6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 的态度是怎样的?(冷
漠)
2.继续自读第7~10自然段,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 的态度是怎样的?(惊
疑)
(二)学习“术前”部分,了解手术前刘伯承 的坚决镇定,体会沃克医生
的心理变化。
1.手术前,沃克医生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要求是 (生说:病人拒绝使用麻
酉卒剂),于是就有了两人的这番谈话,也就是课文第12~15自然段。
2.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两人的对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交流:吃惊、平静。
3.补充资料:难道刘伯承 真的对拒绝使用麻酉卒剂带来的痛苦毫无 顾忌吗?
在他的平静背后,包含着多大的勇气啊,那么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出示多媒体): 我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还有健全的大脑,我仍旧可以
驰骋疆场,为祖国效力……正是因为这样,他说 :(引读)“而我,今后需要一
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4.这一部分中,沃克医生对刘伯承 的态度转变为关心。
(三)学习“术中”部分,感受刘伯承 的坚忍顽强,体会沃克医生的心理
变化。
1.手术中刘伯承 的表现更是让沃克医生钦佩。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16~
17自然段。
2.出示第16自然段,沃克医生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一向从容镇定”,
此刻却双手有些颤 抖,“额上汗珠滚滚”,并且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
住可以哼叫。”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反应?此时他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
化?
(刘伯承 的勇气和决定让沃克医生深感震撼,以至 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
生在手术时都不免有些担忧和紧张,他心疼和担忧病人。)
3.疼痛在 加剧,但他始终忍着,圈点“一声不吭”。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伯承 虽然经受着巨大的疼痛,但他始终一声
不吭,他的坚强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 这次手术是在眼眶中,比我们想象的要疼上几百倍几千倍。更何况是
在拒绝麻酉卒的情况下,每一分钟都 是钻心的疼痛,每一秒钟都那么漫长,让人
难以忍受,而病人却始终一声不吭。
(2)在沃克 医生对他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的情况下,他仍然“一声不
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何等 坚强的毅力,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带着你的感受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4.课文抓住了手术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描写,是什么典型事件呢?(抓破床单)
5.同学们, 平时我们擦破一点皮都会觉得很痛,更不要说在眼睛中动刀子了。
第17自然段全段没有一个“痛”字, 请你默读这一段,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
出刘伯承 忍受着剧烈的疼痛?
总结:圈点“紧紧抓住”(用尽力气抓着,从这个动作看出刘伯承 忍受着
巨大的疼痛。)“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从刘伯承 的表现可以想象这是怎样
让人难 以忍受的疼痛啊!)“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崭新的床单我们想
撕破都很难,由此可见刘伯承 忍受的疼痛真是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四)学习“术后”部分,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 的敬仰。


1.生自主朗读第18~21自然段,思考交流。
(1)然而更令沃克医生震惊、钦佩的是,病人在手术的同时,他还在干什
么?(数刀数) < br>(2)一共多少刀?(72刀)这是怎样的72刀啊,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
一下发生在手术室里 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小结:我们能从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情、语言体会出他对刘伯承 的敬佩,与之前“冷冷地、生气地”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沃克医
生被刘伯承 钢铁般 的意志感动了、震撼了。)沃克医生对他肃然起敬!让我们怀
着对他的崇敬,读出这位“军神”的名字— —刘伯承 。
2.指导生齐读第22~26自然段。说说感想。
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 的由衷的赞美。这里有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什么
感情?(敬佩的,赞美的感情)。
这是沃克医 生对他的称赞,称赞他什么?(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
的钢板)。为什么说刘伯承 是一块会说 话的钢板呢?你能结合师的板书来说一说
吗?(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意志如钢铁一般)。还称赞他什 么?(军神)
3.从哪还能看出沃克医生的敬佩?(肃然起敬、荣幸)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刘伯承 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
领导晋 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 ,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
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 ,导演了百 万 雄
师下江南的一幕;他创办的国阝方大 学是中国 最高 军+事学 府,被誉为“ 将
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不朽的功勋。
他是中国的— —“军神”。(齐读课题)
2.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诗,想把这首诗献给刘伯承 将军,让我们一起来朗
读这首诗,赞美一下军神吧!
赞军神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军神


求治

术前

伤势严重
镇定自若


保持清醒
拒绝麻酉卒
一声不吭
抓破床单
术中


术后

数刀数

真正的男子汉

会说话的钢板


军神



在教学过程 中,引导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通过反复精读体
会其中包含的人物情感,感受人物的内心 世界,真正理解什么是“军神”。


11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泽东丧 子后木及度悲
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 广胸怀(重点)。
2.有感情的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围绕主席“常人情怀, 伟人胸怀”想象晚上写批示时神态、动作、心理的
内容,并写一小段话(难点)。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
了解毛岸英个 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 读
1、ppt出示毛泽东的图片,让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毛泽东。
2、师:领袖也是人,他也有 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他的内心,去感受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的常人情怀和他那非 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请读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没有问题要问?( 忠骨是什么意思?忠骨是谁?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青山处处都能埋 忠骨?……)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解“忠骨”一词的意思。(具有赤诚无私的品格的人)
读了文章,你们知道在本文中忠骨指的是谁?(毛岸英 )
3、为什么称毛岸英为忠骨、英雄呢?(因为他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了。)
怎样叫“殉职”?(ppt出示:因公务而牺牲生命。)
4、那你是从课文的哪里知道毛岸英 光荣殉职了的?出示电报。
1、指名读电报,电报是谁发给谁的?是从哪里发来的?
2、理解“勋鉴”的含义。(指给有功德之人看。)
3、用自己的话说说电报的内容。(毛岸英殉职)
5、这篇课文就是讲——毛主席收到岸英殉 职的电报后,万分悲痛,和对岸


英的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此处设计很突兀)
爱子殉职,主席悲痛
主席爱子 歹旬耳只,突闻噩耗,主席怎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5 两段,
用“——”划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边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句子1:从收到这封电 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
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 动地放在那里。
(1)指名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 什么?(板书:悲痛)
(2)你从哪些词语中特别能感受到毛主席的悲痛?(整整一天、一支又一
支、原封不动)
(3)读出自己的体会。自由读,指名读。
(4)齐读。
(5)小结: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毛主席?(拥有常人的情感,板书)
3、句子2:那一 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个人认为可以粗略处理,不过 细分析说感受,重点在读)
(1)指名读,说感受。
(2)指名读
(3)小结:常人的情怀。
4、句子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
喃着。
人个认为:此句子教学直接可略,重点放在第一句
(1)什么是喃喃着(轻轻地,说了一遍又一遍。) 而且是(情不自禁地)说
了一遍又一遍。从中你感 受到了什么?
(2)将这种 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评价,小结:常人的情怀。
四、艰难抉择,伟人胸怀。
1、这时,秘书走进来,拿来了彭老总的电报,出示:岸英是主席的长子,
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 国。(请人读)什么叫“破格”?
而此时,朝鲜的金日(成首相也来电: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 事业牺
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是运回国,让英雄魂归故里,还 是让岸英忠骨埋他乡,决定权在毛泽东手里。


如果是平常的人,会怎么做?(指名说)
而作为主席的毛泽东,他可以怎么做?(既可以运回国,也可以葬在朝鲜。)
那他到底是怎么选择的?(板书:抉择)文中哪一段写到了?指名读。
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 还。理解诗意。(用马皮包裹尸体。
东汉名将马援曾说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后汉书 马
援列传》)
毛主席以诗词做回 复是想说——
但是,作为父亲,作为主席,做出这样的抉择,容易吗?请同学们认真默读
7— —10段,划出描写主席艰难抉择的语句,认真读一读,体会体会。
句子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 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
的眷恋。
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
小结:伟人的胸怀。
句子2: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 会
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1)你最关注的是哪个词语?(踌躇)
(2)毛主席在踌躇 什么?
(3)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9、主席如此不舍,却仍然决定将岸英葬在朝鲜,他是怎么想的 ?找出文中
的句子,指名读。读到这儿,你对主席又有了怎样深刻的认识?指名说。小结:
伟人 的胸怀。
10、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父亲,痛苦的抉择后,电文稿下——让我们走进主
席忍痛 批示的那个夜晚,完成续写:
12

清贫

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清贫”的含义,体会方志每攵 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和
信念。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2.解释课题:“清贫”,字典里是“清寒贫苦”的意思, 在古代多用来形容
读书人,本文主要指方志每攵 以及像方志每攵 一样的革命烈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师纠正读音。
出示生字,生朗读。
2.快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出本文哪些自然段是叙事部分,概括 主要
内容。(作者被俘,但是在他身上却搜不出一分钱,作者戏称自己的几套旧的汗
褂裤和几双 缝上底的线袜是“传世宝”。)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第2~8自然段,找出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神态、语言。
(1)动作
①作者对国民党士兵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第2自然段)摸、捏、拿、拉、盯、吼
(第6自然段)捏
(第8自然段)搜寻、塞、抢夺、望、说
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民党兵士用尽一切办法 掠人钱财的贪婪、丑恶
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经过这么详细的搜索,国民党兵士在方志每攵 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
期盼的钱财呢?而对他们搜索的结果,两个兵士达成了怎样的协议?这些又说明
了什么?
(明确:没有,只有表和自来水笔。最后决定将表和自来水笔卖出钱来平分。
这样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印证了方志每攵 的清廉,也更彰显了两个士兵的贪
婪。)
(2)神态


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神态描写的词语。
明确:凶恶的眼光、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
(3)语言
请在文中找到描写语言的句子。
明确:①兵士(拿榴弓单)“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 弓单,把你炸
死去!”(凶恶的眼光、威吓)这句话表明国民党兵士为了从方志每攵 身上获
得钱财,不择手段。
②兵士(拿榴弓单)“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决不相
信)
这句 话是说国民党兵士认为共产dang当大官的应该和国民党当大官的一样
都很有钱,而事实则不然,这更 加突出了共产dang的清廉。
③另一兵士“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④方志每攵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
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微 笑着,淡淡地说)
表明了方志每攵 的无所畏惧。“微笑着,淡淡地说”表现了方志每攵 的从
容自若。
2.国民党兵士在搜找钱财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呢?在文中找到相
应的词语?
明确:(第2自然段)热望—(第2自然段)激怒—(第6自然段)企望—
(第8自然段)失望
这种由高到低的情绪变化表明了国民党兵士贪婪和爱财的本性。
3.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是什么呢?
明确:侧面描写,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每攵 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
4.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很乐观地看待这件事,称之为“趣事”。(第1自然段)
四、小结。
这便是作者所说的那件“趣事”,着实有趣啊,有的人眼里只认得钱,而
有的人心里却记挂着人民和革命 事业!正因清贫,才有洁白朴素的生活,这也是
革命者能够战胜困难的原因。



清贫
被俘 身无分文
唯一财产 传世宝

甘于清贫
舍己为公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只需要引导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 动作等细节描
写去体会人物内心,理解何为“清贫”即可,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重点语
句 重点理解,生在学习时便能更快掌握。


习作 他陶醉了

1.审明题意,将题目补充完整,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写具体。
2.重点刻画人物的语 言、动作、神态等,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明确主题,激发兴趣。
1.回顾本单元课文,进一步感知人物描写方法。
(出示本单元所学现代文课文的课题:“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
在师的带领 下回顾学过的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使故事变
得生动感人。生之间进行交流。
出示课文中示例:
(1)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酉卒
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2)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 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
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明 确:①这段话是对刘伯承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平静的神态、坚定的话语,
表现出他的从容镇定,以及对革 命事业的热爱和忠诚。面对手术,刘伯承 想的
不是如何减轻疼痛,而是革命事业,他担心麻酉卒剂会影 响脑神经,影响他以后
指挥战斗。从中可见他坚强的意志和为国效力的决心。
②这段话通过对刘伯承 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意志的坚强。面对如此
巨大的痛苦,刘伯承 “一声不吭”,他心里想的是如何更好地为国效力,为了
革命他甘愿忍受这样的剧痛,从中可见其坚强的 意志。
2.出示课题,明确习作主题。
让我们学习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性格。
出示课题:他 了
3.(出示相关要求)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和别人有交集、有耳关系,自然我
们也会留意到别人 的喜怒哀乐,那么,谁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让
你印象最深刻呢?回忆一下令你印象深刻的 人和事,把题目补充完整。
二、明确要求,确定文题。
1.研读、明确习作要求。
2.读课文,讨论怎样把一个人的样子写具体?
(出示片段: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1)这段话写了什么?(他在欣赏雕像)
(2)重点写了他的什么?(神态、语言、动作)
(3)表现了他的什么?(入神与专注)


所以,我们在 描写事件中的人物时,一定要重点突出人物的特点,从多个角
度来描写一个人的样子。
三、选材立意,刻画细节。
1.补充完题目以后,我们要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事令他有了这样 的表现,把
事情的前因后果先梳理清楚,再把这件事写下来,但是,要注意的是,要把这个
人当 时的样子写具体,比如:他说了什么话(语言)、他做了什么(动作)、他
的表情怎么样(神态)等,这 些描写要能够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2.片段示例:
场景再现:数学课上,师出了一个题目 ,很多同学都百思不得其解,在最后
一刻,王辰走上讲台,三下五除二写出了解题思路,并且得出正确答 案,此时
他……
示例:一想到刚刚答对了那么难的题目,王辰就激动不已,眼里闪着胜利的< br>喜悦,笑容布满了他涨得通红的脸。他高兴地从座位上跳起来,手舞足蹈高声喊
着:“耶!我做对 了!”
3.佳作共享。
出示《他陶醉了》例文,生赏析。
明确:这篇作文写一个 小生来到阅览室读书并陶酉卒于故事之中的事。文章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内容完整,叙事有条
理。文章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从正面表现他读书时入迷的样子,同 时
又描写了同学和师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他的认真和陶酉卒,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形
象特点。
四、练习写作,指导讲评。
1.生确定题目,开始写作,师巡视指导。
2.挑选优秀作品展示,问题作品讲评。
3.生再次做修改。
五、小结。
生活中,每天总能遇到新鲜事,如何把写人和写事融合到一起再进行细致
刻画,是一种技巧。 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勤于练笔,这样才能使我们的
文章内容更具体,描写更到位。


他陶醉了
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细节:语言、动作、神态


从一个课文例句入手,激发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生有现成的写作事
例,信手拈来,内容更真实、自然。


语文园地四

1.掌握本单元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会从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内心。
2 .通过练习,学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理解对
比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 果。
3.从“日积月累”的两首古诗中,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起到的作用。

一、交流平台,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看到了手术台前担忧病人的沃克医生、手术台
上毅力惊人的刘伯承 ,感受到了毛主席老来丧 子的无限悲痛,更体会到了方志
每攵 作为共产dang员清贫的美德。 < br>1.讨论:大家在学习课文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把握这些内容的呢?(抓住
关键语句;抓住人物 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2.交流:那么,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 、神态体会到人
物的内心?回忆一下,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可在本组课文中选)
3.生汇报讨论成果。
在阅读中,能够抓住最关键的描写,去把握人物的内心和情感,可以加 深对
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所以,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多
用这种方法 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句子)
(1)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句1:沃克医生一定是被眼前这位病人的伤势吓到了, 这么重的伤还能如此
镇定,他心里一定很震惊。
句2:毛泽东无法从噩耗中走出来,他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觉得儿子一定
还会回来的。 句3:在无法搜出任何东西的情况下,两个兵士除了失望,还有不解:为什
么一个大官却身无分文?
(2)选择下面其中一种情景,写一段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话。
例:久别重逢——在机场看 到爸爸的那一刻,小明飞奔过去,紧紧地抱住了
他,眼泪止不住地流,嘴里不停念叨着:“五年了,我已 经五年没有见到你了,
爸爸……”
2.(出示句子)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两个句子在写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时,运用了什么手法?(对
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更能体现此刻人物的内心。)
(2)照样子说句子:


例:他在房间里一边 唱歌一边玩游戏,可是一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就立刻关
掉了音乐,收起了游戏,把作业都摆在桌上,等着 妈妈来检查。
三、书写提示。
(出示文章:《帆》)
齐读文章,从书写方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点拨总结:用硬笔书写整篇文章,应注意: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一般居中书写。
(2)段落要分明。每一个段落开头都要空两格写。
(3)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点号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
(4)还要注意书写时字的大小和间距要基本一致。
四、日积月累。
1.我来读古诗。
(1)借助字典,通过自读、互读的方式,将两首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生听师范读,感受朗读中的节奏和停顿,做好标记。
2.我来说古诗。
认真观察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含义。
(1)《凉州词》中“杨柳” 有何含义?为何要“怨”?(“杨柳”指《折
杨柳》,是一首离别的曲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两句写曲中
的哀怨引发征人怨“春风不度玉门关”,表现出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尽显其思乡之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 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
去(广陵),所以在开篇,诗人直奔主题,直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情景 ,这时正
是阳春三月,所以黄鹤楼周围(繁花似锦),在这样的美景中送别友人也是别有
一番风 味。
②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孤船帆影渐渐消失
在碧空尽头, 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诗人并没有具体说出送别友人时的
经过,而是直接跳到了友人离开以后, 他面对长江,看着友人的船渐行渐远直至
消失在了天边,在平淡的描写中,透露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
五、小结。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故而在阅读时,我们也要学会抓住细节,掌握< br>最有用的信息,便于我们体会文章情感。


语文园地的内容很多也很杂,所 以要把这些内容串联到一起有序进行并非易
事,故而要层层递进,做到有条不紊,生才能一步步接受和掌 握。





公务员面试问题-山东省国家税务局


马廷强-银行从业报名


湖北大学招生-客户服务部


经济学书籍-第一书记工作总结


南开滨海学院-艺术专业留学


哈尔滨学院地址-二级建造师报名网站


去美国留学怎么办-班级活动策划书


两小儿辩日原文-母亲节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