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教案参考

余年寄山水
867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3: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新疆成人教育学院-油价上调时间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 科书语文第十册,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3月颁
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 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
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十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册教科 书全
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
神。注重培养 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
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 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
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 终身学习和发展
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对本册教材作如下
说明。
一、教材的编排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 br>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
文分为精读、略读 、选读三类。本册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
12篇,选读课文4篇。此次修订,对课 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调整。保留了
原教材20篇课文,新选了12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其 中《阿里山的云
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桃花心木》《乌塔》《“诺曼底”号遇难记》《金色的< br>脚印》《理想的风筝》《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鲁本的秘密》《遨游太空的五
星红旗》《渔 夫和金鱼的故事》及古诗词等是新选入的课文。
本册教材对课文的编排,围绕训练重点设计了一个大体 的序,注意训练的整
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3—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读”。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预习,在后面编
写了“思考·练习” ,在略读课文前面安排了“阅读提示”。在每组课文之后编排
了“积累·运用”。本册设2个重点训练项 目,它们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按一定顺序写》,分别安排在二、五组中。
每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
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教师和学生
在教 学和学习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2课例。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课文。所选课文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和 语言的典范性,适合学生阅读和老师教
学,每组中的课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
预习 。预习的要求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要求学生先读读课文,大体
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查阅有关资料等。
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精读课文之后。一般出3—4个题目。一些课文后
安排了选做题,用“△”标明,供学生选做。增设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
课内外结合。
阅读提示。安排在每篇略读课文之前。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
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侧重 在理解内容、提示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
中扩展开去。
3读写例话。安排在一组 课文之后,是对训练重点的概括和归纳小结。调
整后的训练重点,减少了总量,简化了头绪,使重点更为 合理、更为实用。这些
训练项目,体现了试用修订版大纲精神,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突出了在< br>训练中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积累;同时又突出了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本册
例话,分别就读和 写的某一点说明了训练什么和怎么训练。安排训练项目的两组,
要围绕训练项目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 没有安排重点训练的组,要注意综合运
用以前学到的读写基本功,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4积累·运用。安排在一组课文或读写例话之后。每个“积累·运用”大
致包括以下四项内容:读读 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有的安排了“实践活
动”。本册的“实践活动”分别安排在第二、八两组 中。
原教材中每组之后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这样做,体现了教
学观念的转变 ,教材中不再安排字、词、句的单项训练,而是在整合的训练中,
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 言的综合素养。和原来的“基础训练”相
比,“积累·运用”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第 一项“读读背背”,
侧重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第二项“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或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
力;第三项“口语交 际”,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第四项“习作”,
适当降低了作文教学的要求,减少了命题 作文,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写应用文的比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作文能力;“实践活动”,目的是
拓 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使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
性、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 的探究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
“积累·运用”中安排的阅读短文与课文、习作与课文之间的内容和形式 ,
有一定的联系,“积累·运用”内部各项训练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编排,
有利于发挥整 合的优势,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由导读到积累·运用,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 程,由上一组教材
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本册教材识字量为 225个,其中要求学会的160个,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
写的65个。要求学会的生字只安排在精读 课文中,在课后的方格和书后的生字
表中标明。会认的生字分别安排在部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 后,用横条
标明。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均随课文注音。生字用圆括号,多音字用方括号标
明。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材编绘了多幅插画。这些插
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陶冶爱美的情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画,把使用文
字教材和图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
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 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
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 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
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培
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
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225个生字,其中 16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
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65个生字,只要求读 准
字音,不要求会写,也不作为考试的内容。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 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
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在阅读课文的 过程中,要继续培养理解含义深
刻的句子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提倡和鼓励 学生独
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领悟课文的一些表达方法。
6能 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
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 读不少于20万字。
7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
礼貌。
8 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
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 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
作文。学写读后感和缩写课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 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学提示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
以下几方面。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 基础上,
应提高其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
法准确 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 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
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思考·练习的教学。
修订后的“思考·练习”,题目简要实用。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 兴趣,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一些题目具有整合性、开放性和扩展性,加强了
课内、课 外的结合。有些题目还体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提示了学习方法。
修订后的“思考·练习”删掉了原 来一些繁琐的理解课文内容和孤立进行词句训
练的题目,从整合的角度,把理解内容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结 合起来。对朗读、背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诵,增加了自由度,许多课文,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教学时,要注意
把握好修订后的“思考 ·练习”这些特点,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
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地提高学生的 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
法。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 选择,
教学时不要作统一要求。
3要加强朗读、默读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 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
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 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
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 思想
感情。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
读和思考中 培养阅读能力。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
究 、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
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
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 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
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 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
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着重指导学 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
实践。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 绕课文的重点、难
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一般不要逐段讲
读,不要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可以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
步提高自学能力。
(三)读写例话的教学
读写例话重在提示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同时担负着指导阅读或习作的 任
务。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性质,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指导学生学习读写例话,
可以让学生 先读读例话,知道例话在读写的哪一方面作了提示;然后联系本组的
精读课文,对例话中提示的阅读或习 作方法进一步加以理解;最后联系自己的读
写实际,说说从例话中得到的启发与体会,重在引导学生把从 例话中学到的知识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用于今后的读写实践。
(四)积累·运用的教学
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后,训练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一部分:读读背背
本册8组安排了2次名言警句、2首古诗词、2次成语和1次对联、1次 “三
字经”节选。教学“读读背背”,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优
秀文化,能 够熟读成诵。教师千万不要讲解具体含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
引导讨论或适当点拨。
第二部分:阅读
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阅读短文训练。教学时可凭借短文后面的思考< br>题,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最后交流、
讨论。指导学生 阅读短文时,注意将训练的重点迁移,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部分:口语交际
本册 在“积累·运用”中安排了6次口语交际,分别是“春天的发现”“交
流读书收获”“介绍一种家用电器 农机、农具”“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
“介绍少儿节目”“怎样过‘六一’”。安排口语交际的 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
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在指导 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说话的欲望入手,使学生
产生说话的愿望,知道怎样去说。要 加强说话通顺、连贯的训练,使学生把话说
得清楚明白。要体现学生间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体现交际性。 口语交际的训练仅
靠积累·运用中安排的几次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体,使人人都有训练的机会,从根本上扭
转重读写、轻听说的 不良倾向。
第四部分:习作
本册安排了8次习作训练,分别是写对春天的发现和感受、记一 件后悔的事、
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记一件成功的事、学写建议书、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自由
习 作、给长辈写一封信。指导习作,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
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打 开思路,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
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 话空话。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的人、事、物,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展开联想甚至幻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
性得到充分的发 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
创造条件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来写。
第五部分:实践活动
在第二、八组各安排了创办班级图书角、召开成语故事会两次实践活动。 语
文实践活动应该成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
趣,培养团结 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 对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的教学
不必 受课时的限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因地制宜。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
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 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材中的安排仅供参考。
各地教师在使用 六年制第十册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意见
和建议,请告诉我们,以便在修订时加以改进 。

目录1燕子2
2*〖〗阿里山的云雾5
3词两首9
忆江南
渔歌子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13
积累·运用一16

5白杨20
6桃花心木23
7*〖〗乌塔27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9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积累·运用二31

8跳水35
9*〖〗“诺曼底”号遇难记38
10月光曲40
11*〖〗金色的脚印43
积累·运用三47
12古诗三首51
游园不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养花54
14*〖〗理想的风筝56
积累·运用四59

15田忌赛马63
16*〖〗晏子使楚66
17赤壁之战69
18*〖〗冀中的地道战73
按一定顺序写77
积累·运用五78

19黄河象82
20琥珀84
21*〖〗最后的辉煌87
积累·运用六91

22丰碑95
23*〖〗毛主席在花山98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24飞夺泸定桥100
25*〖〗夜莺的歌声104
积累·运用七107

26放弃射门111
27*〖〗鲁本的秘密11428小音乐家扬科118
积累·运用八121

选读课文使用说明及课文简介
123

附教学设计举例126
带*的是略读课文第 一 组





本组有四篇课文,一个积累·运用。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其中两篇精
读课文:《燕子》描写了春天里小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和优美的飞行姿态,表现
了小燕子的可爱;《词 两首》描绘了江南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和
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略读课文两篇,或 描绘了阿里山云雾的精妙绝美,
变化万千的奇观,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或描绘了青海湖的壮丽景色, 表达了
作者惊异与赞美之情。
教学本组课文,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优美 壮丽,受到
美的薰陶;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体会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还要指导学生
注意 积累词句。
建议本组教学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各用2课时,略读课文各用1
—2 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用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


【瘦马语文 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习作3课时(包括讲评)。
1燕子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中飞掠和憩息的优美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
机”,充分表现了小燕 子的可爱。
这篇课文描写细致生动,感情充沛激越。选编这篇课文,除继续体现“从内
容中体 会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训练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抓住事物
特点进行描写的能力,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中,体会燕子的可
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难点是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
进行描写。本课在这方 面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写燕子的外形,主要写它最具特
征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写羽毛,主要写颜色和 光泽(乌黑发亮);写翅膀,主要
写姿态(俊俏轻快);写尾巴,只是抓住它最具特色的形态(剪刀似的 )。写飞行,
用“斜着身子”、“掠”;写矫健,用“一转眼”表现迅疾,用“横掠”、“沾”突
出敏捷;写憩息,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它比喻为五线谱上的音符,真是贴切
而又传神。正因为作者 抓住了特点,才把小燕子写得栩栩如生。这都是与作者善
于观察分不开的。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音符”等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
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准备一张飞翔着的燕子的挂图或投影片,并准备第一段、第三段有关内
容的幻灯片各一张。
2教学导入。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日观察所得的印象用自己的话说说


【瘦 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燕子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按预习提示默读课 文,并思考问题:燕子是什么样
子的,它飞行时有什么特点。默读后回答。教师可出示幻灯片,帮助学生 掌握要
点:
小燕子的特点
羽毛—乌黑光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活泼机灵
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可能不得要领,教师可启发学生找出描写燕子 飞行的
关键词语,帮助学生归纳它的特点,然后出示幻灯片:
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天空中)斜着身子、掠过、唧唧
(稻田—柳下)一转眼
(湖面)横掠、沾
> 矫健敏捷
课文重点段落是写燕子飞行和憩息的两段文字,如果说第一段写燕子外形部分是一个精彩的开头,那么第二、三段就是一幅生动的动态的“燕子春景图”,
可以引导学生看插图 ,体会燕子的活泼可爱和为春天增添了乐趣。看图可依照课
文描绘的顺序,先看自然背景,再看燕子的活 动。
课文中有些写得很精彩的句子,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青的草,
绿的叶,各 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句,
把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比 喻为“赶集似的聚拢来”,充满热闹欢快气
氛。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农村赶集的盛况:人们从四面八方拥 向集市,摩肩擦踵,
熙熙嚷嚷,一派热闹景象„„,使学生较深切地体会到这一比喻的好处。有的句子很讲究炼字,如“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
一圈地荡漾了开去” ,一个“掠”字,写出了燕子飞过水面时,飞得很低,距水
面很近,简直就是从水面上拂了过去;随即又 一个“沾”字,写出了燕子身体并
没有触着水面,只是尾尖偶尔挨了一下水面,足见燕子的轻捷灵巧了。 量词的选
用也很讲究。如“蓝蓝的天空,电线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如用“几条”、“几
根” ,太实,显不出电线的细、蓝天的旷亮;而用“几痕”,则真切地表现了细的


【瘦马语文 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电线在空中的隐约可见,似有似无,这与落在它上面的音符似的燕子虚实相生,
相映成趣。 < br>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训练重点,教师要抓住对小燕子的喜爱、赞美的感情基
调进行朗读指导。可采 用教师范读、放录音等方法进行示范。要让学生多练习。
不必过多讲解朗诵的技巧。
3课外 可让学生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短文。可引导学生在课文第二段的
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增补和细化:该段写 了春天的细雨、微风、花、草,还可以写
小河、池塘、天空、田野等,启发学生抓住特点进行描述:如写 细雨,其形态是
什么(如“星星点点”、“牛毛”、“洒落”等);人们的感觉有哪些(如“湿润”、“ 清
凉”、“泥土气息”等);写田野、麦苗、树木,可写闪光的绿叶,枝头的鸟鸣,
随风摆动的 枝条等。
四、参考资料
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生于浙江省永嘉县,
原籍福建长乐县。1919年参加“五四”学生运动,与瞿秋白创办《新社会》杂< br>志。1921年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主编《小
说月报》 。1931年任燕京大学教授。抗战时期留居上海,与许广平等刊行《鲁迅
全集》。抗战胜利后创办《民 立》周刊。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文学
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物局局长、文化 部副部长。1958年10月
17日出国访问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他的著作有《中国文学史》、 《中国
俗文学史》、《郑振铎文集》等。
燕子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 ,背部黑色,肚皮白色。
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是益鸟。在我国,春
天飞到北方,秋到南方。

2*阿里山的云雾
一、教材说明
本 课写的是阿里山最负盛名的美景奇观——云雾,写出了这里的云雾造成的
那种丰富多姿、变幻无穷、神秘 诡谲的美,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
课文在交代了观赏阿里山云雾的地点之后,生动形象地描 绘了阿里山云雾景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观的美。先说没有风的时候。“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
中”,这是从整体上看到 的景象。“有些地方„„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
这个长句子,讲的是细看各个地方所看到的四种 不同的景色。“碧绿的千山万壑
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讲的是云雾静止时留给作 者的一
种整体感受。再说起风之后,“山风劲吹,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
追逐”, 这里讲的是起风之后,云雾变化的几种基本形式。云雾的变化,必然引
起景观的变化;云雾变幻无穷,景 观也变幻无穷,所以作者称这时的云雾为“诡
秘的魔术师”。云雾和景观到底是怎样变化的,课文最后一 句“它令原来图画似
的景致„„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选编这 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感受阿里山自然景观的美,知道阿里山是
祖国宝岛台湾的风景区;二是使学生 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并领略课
文的语言美。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姊、诡、匿、愕”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阿里山云雾景观的美,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应该是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由于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很美,因此,主要应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景
物的美,在朗读中领 略语言的美。
2教学略读课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起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教师的作
用还 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阅读上。教学本课,可通过充满激情的描述,声情
并茂的范读,阿里山风光图片 的展示等,引起学生学习欲望。接着,可让学生读
读阅读提示,明确提示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 提示自读课文。课文较短,
可让学生多读几遍。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基本上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之后 ,
可围绕阅读提示提出的几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3交流、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 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应使学生领悟以下几点。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1)没有风的时 候,阿里山景色的总的特点是“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
胧的云雾中”,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但由于云雾的浓淡不同,云雾所处
的位置不同,不同的地方景色各异。课文描写了四种类型:在云雾 特别浓的地方,
云雾把一切都遮蔽了,看不见天,看不见树,也看不见高山和深谷;在云雾较淡
的地方,山上的景物看起来“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
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 山谷就像“茫茫的海洋”,而山谷上面的山峰自然“有如
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漂浮在 上面,把山峰的上半部挡住了,
会使人产生碧绿的山峰“直插云霄”的感觉。
(2)起风以后 ,云雾的基本特点是像一个“诡秘的魔术师”,在山间“翻滚、
奔涌、升腾、追逐”,从而使万山苍翠“ 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
(3)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呢 ?可以想象,
作者的眼前本来是一幅像“精妙的山水画”一样美丽的风景,而突然滚滚的云雾
涌 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那幅“精妙的山水画”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怎
能不使人感到惊愕?可仅 仅过了瞬间,浓云密雾走了,那美丽的山水画又展现在
面前,“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变幻, 怎能不使人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惊
愕与喜悦呢?
4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比较适合学 生朗读。教学时,要充分发
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阿里山云雾的 美,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从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文中处处透露着作者对阿里山 云雾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朗读时,要指导学
生把自己的心融进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仿佛自己正在欣赏阿 里山云雾的美丽景
色,自己也像作者一样被阿里山云雾的美景所陶醉,产生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阿里山云雾的静态美,朗读时,要心态平静,语调
平缓,语速稍慢,有 声有色地读出阿里山云雾的静谧之美。第三自然段描写了阿
里山云雾的动态美,朗读时情绪要随云雾的变 化而变化。第二句中的“翻滚、奔
涌、升腾、追逐”,要读得重些,有气势,让人仿佛看到云雾的变化。 读第四句
时语速稍快,让人体会到阿里山云雾的变化之快。“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
悦”一 句要读得稍微慢一点,好像自己已经陶醉在阿里山云雾的美景之中。
5本课安排了4个要求认识的字 。在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这几个字读准了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没有;也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认读一下。如果有一些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学生 不懂,可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也可略作提示。下面的词语解释仅供教
师参考。
无所谓: 在本课是“说不上”的意思。由于浓雾遮蔽了周围的一切,所以说
不上哪里是天,哪里是树„„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黛绿:墨绿。
蓬莱仙岛:神话传说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地方。
翠峦:翠绿色的山。
云霄:极高的天空;天际。
诡秘:行动隐秘,不易捉摸。
拂袖:把衣袖一甩,表示生气。
飘忽:轻快地移动。
四、参考资料
阿里 山位于台湾省西部嘉义县境内,一般海拔3000米以下,风景秀丽。有
林涛、云海、樱花三大美景和塔 山断崖,千年古木等奇观,其中有株红桧树龄超
过3000年,被称为“阿里山神木”,扬名世界。 < br>姊妹潭阿里山风景点之一。姊妹潭有大小两个天然水池,分别为姊潭与妹潭。
潭水清澈,常可见底 。雨季水深2米左右,潭中建有两座相思亭,有木桥与岸相
通。

3词两首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的两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第一首,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 型景
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真切有力 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第二首词,前两句写自然景色,后两
句写景中之人—渔父,而这个渔父 本身又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与景物共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 3@

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
学习这两首词,一是通过对江南美景 描写的欣赏,培养学生爱美、热爱大自
然的情趣,二是使学生对词这种文学式样有初步了解。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对词中所写景象的想象。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三、教学建议
1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串讲。可先让学生自读,看注释,提出问题。对一些文言词,可以启发学生查字(辞)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适当订正、补充。
如“江花”“能 不忆江南”“箬笠”“蓑衣”“不须”等。在学生大体了解词的意思
后,让学生说说词与古诗相同和不同 之处。比如: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每首词的
句子不一定是偶数;有一定的韵律。然后可引导学生想象两首 词所描绘的景象。
第一首要启发学生抓住两句直接写景的句子展开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第二
首可对词中所描绘景物适当重新组合,人物的行为和动作,与景物的描写可以不
按原文描写的顺序,根 据自己的想象,调整顺序后再表达出来。也可以用自己的
话说,根据原文,补充进有关内容和自己的想象 ,但不是原文的翻译。
第一首描绘的景象是:太阳快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红花被朝霞映照得火红火红的,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天
上的朝霞,水中朝霞 的倒影、江岸的红花、一片火红鲜亮。而那一江春水,它的
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犹如晶莹碧透 的翡翠„„。第二首描绘的景象是:
春风轻轻地吹着,细雨地落着,薄雾迷濛中可清晰地看见远处的山, 天上飞着几
只白鹭。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候鳜鱼长得正肥。江中漂着一叶扁舟,船头
上坐 着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垂钓的渔翁。
2这两首词的教学,不要停留在词句表面的理解上,还要 在这个基础上引
导学生作深层的思考。如第一首,可让学生想一想,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了,
为什么还要如此思念江南?第二首,可引导学生想一想,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


【瘦马语 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在这样的一个雨天还不回家?作者如此思念江南,是 因为江南的风景实在是太美
了,以致离别多年,还使人魂牵梦绕,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在江南那段生活的怀 念
和留恋。(白居易在任杭州、苏州刺使时,筑堤浚井,为人民作了不少好事,人
民对他也很有 好感。他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见刘禹锡《白
太守行》)后一个问题可从两方面来回 答:一是江南的春雨是“斜风细雨”,是那
么柔和,不影响人们在野外活动;二是词中的渔翁自己也被这 景色陶醉了,或者
说,他压根就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绝美的雨中景致。所以“斜风细雨
不须归。”可以组织学生对上述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必要时,
教师可提供一些背景 资料。
3古诗词的教学要重视朗读指导。形式要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安
排不同形式 的朗读,随着对内容深入理解,逐渐读出感情来。
四、参考资料
张志和(约741—775 )唐代词人。字子同,号玄其子,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县)人。年十六,举明经。献策于肃宗,令待招 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坐
事贬官,后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三万言。 述《太
易》25卷已佚。今传《渔歌子》五首。
词词产生于唐代,最初称“曲子词”,是民间 创作,到中后时一些文人也开
始创作词,经过五代到宋,词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如念奴娇、西江月等等)是各种词调的名
称。
有 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
写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 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
江南无关了。词牌既和词的内容相脱离,有的作家就在 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例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在词牌下作一小序。如辛弃疾《摸鱼儿( 淳熙
己亥)》,词牌下有小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五正之置酒小山亭,
为赋。 ”
有的词牌与词的声情无关,又与词的内容无关,所表示的仅是词的句式、平
仄和用韵。起初 ,只是以某一词牌的代表作品为模式,按照它的句式、平仄和韵
律来创作词。后来,就有人把各种词牌的 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供他人照着填写,所以创作词就叫作填词。
附:
《忆江南》三首
其一(略)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描绘了高原湖泊青海湖神奇而壮丽的风光,表达了作者惊喜和赞美
之情。
作 者着重写了湖水那神奇的蓝,再写从湖边令人陶醉的风光感悟到它的那
“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粗犷质 朴的美,最后充满激情地介绍了这个“绝妙的
世外桃源”和“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以及那满湖欢快畅游 的鱼儿。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
自然美的感受能力。
课文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到青海
湖梦幻般的美。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三、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略 读课文,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想想并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
写了青海湖,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 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都是描写青海湖,但描写的景物不同,对每段主 要
从哪个方面写的,学生可能把握不准。比如学生在读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做如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下引导:作者来到青海湖畔,“像是无意 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作者虽然介绍
了在这幅画卷里是“绿茵茵的草滩”,长满“黄灿灿的油菜花” 和“无边无际的
蓝色的湖水”,但相比之下,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就会比较容
易地归纳出:写湖水特别的蓝是重点。因为写草滩是一笔带过的,是一个过渡,
而写湖水却用了比较多 的篇幅,尽力渲染它的蓝,还点出了湖水如此湛蓝的原因。
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较难把握,教师可 抓住这段的脉络予以提示:①这
段开头的“抬眼望去”,望见了什么?(草滩美景、山峦、公路、牦牛) ②眼前的美
景使作者想到了什么?(与曾经领略过的西湖、东湖、南湖、鄱阳湖、玄武湖、昆
明 湖相比)③作者幻想到了什么情景?(大自然怎样创造了青海湖,这粗犷的美,
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第五自然段,主要通过这个“世外桃源”是“鸟的世界”,和湖中说不清有
多少鱼,写青海湖丰 富的物产资源。
学生在理清课文的脉络,理解内容后,可组织讨论“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
现 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归纳,也是对
课文题目的关照。要引导学 生根据并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
青海湖的水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景色那样令 人陶醉;又有各种各样的鸟,
在蓝天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 这么
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置身其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
是现实,仿 佛进入梦境一般。所以说: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最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且有感情地读 一读。朗读时要把惊奇、
赞美、被陶醉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参考资料
青海湖是我 国最大的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63公里,周 长36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湖面海
拔3200米,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 。含盐量6%,矿化度15克
升。古称“西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称“仙海”的。北魏 更名“青
海”。
湖的四周被巍巍的高山环抱。北面为雄伟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的日月< br>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一望无际的湖面上


【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
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是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 绿茵如毯,
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们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
日出 日落的迷人景色,充满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鸟岛位于湖的西北部。长近500米,宽约150米 ,近08平方公里。每年
五、六月份,来自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斑头雁、棕头鸥、鱼鸥、赤麻鸭 、
黑颈鹤、鸬鹚等10多种候鸟,成群结队返回故乡,数量达10万只。它们衔草运
枝,搬土叼 泥,搭窝建巢,产蛋育雏,忙忙碌碌。一登上鸟岛,各式各样的鸟巢
密密麻麻,五光十色的鸟蛋满地皆是 ,令人眼花缭乱。群鸟翩然飞翔,遮天蔽日,
甚为壮观,可谓天下一奇。现在鸟岛已设立自然保护区。
湖中盛产鱼类,有名的是湟鱼,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天然鱼库。四五月间,鱼
群游向附近河流产卵 ,布满河口,密密麻麻的鱼群铺盖水面,使湖水呈现黄色;
鱼儿游动有声,翻腾跳跃,异常壮观。读读背 背
本次“读读背背”训练的重点是朗读和背诵16个四字组成的成语。编辑意
图是丰富学生的 语言积累。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读这些成语,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读音,
读的形 式要多样,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背诵。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有
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阅读
《中华龙》这篇短文,写的是一块从乱石堆里发现的黝黑的雨花石上有条白
色的 逼真的龙的形象,因而引起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作者对这块奇石从重量、颜
色、石块上龙的图案做了认真 的观察和细致、生动的描写;并通过对龙的联想,
抒发了民族自豪感。编选这篇课文的目的是:1学习 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
法;2培养爱美情趣和对美的事物的观赏能力。
短文的重点是对图 案的描写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难点是由此而生发的民族
自豪感。理解为什么称这块雨花石为“中华龙” 。
教学时,可让学生先默读短文,自学生字词,短文中涉及到一些历史典故、
故事,成语,可 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在学生默读过程中,要
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这块雨花石为什 么是一块“奇石”,因为它重35公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斤,这么大的雨花石“并不多见”,更重要的是,它有一条雪白的龙的图案,这
是与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的。接着,启发学生理解作
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这块雨花 石上的龙的。作者描写的顺序是从整体—局部—整
体。
最后,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这块石头上 有了这个图案,就特别珍贵,而称之
为“中华龙”?这是因为作者把它与中国古老的龙的文化联系了起来 ,龙是中华
民族始祖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象征着吉
祥、 神圣和崇高,龙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把这块雨花石称为“中华龙”。
课文后的思考题要求搜集有关龙的词语、故事、诗歌。现提供以下资料做参
考。
有关 龙的词语:龙的传人、龙飞凤舞、龙吟虎啸、龙腾虎跃、龙盘虎踞、乘
龙快婿、龙马精神、龙潭虎穴、龙 跃凤鸣等;
有关龙的故事:《叶公好龙》《屠龙之技》《柳毅传书》等;
有关龙的诗歌:“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丹青引·赠
曹将军霸》)“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 更荒。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
雨苍龙。”(苏轼《塔前古桧》)。
口语交际
这 次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的方法,锻炼口头表
达能力,并通过训练,激发学生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如何发现春天的特点,说出春天的景物,练习中提示“请走进春天吧, 用眼
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这就告诉我们,
要把握住 春天景物的特点,就要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从视觉、听觉、嗅觉、
心灵各个方面去感受,去发现;表 达时,就要紧紧抓住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
感受。
教学中要注意下列几点:
首先 ,要启发学生选好观察对象,进行较为全面、细致地观察,发现特点。
比如一所庭院、一座小花园、一片 草地、一处田野、一片池塘,一条小河、一棵
树、一株花草等等,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既要注意整 体,也要注意局部;
既要注意形状,又要注意颜色、气味等。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其次,让学生进行 口头交流。只要学生能说出事物的一两个特点,内心的点
滴感受,并且确实是观察后的发现和心得,都应 予以肯定。
学生在交流了对春天的观察和感受后,要引导学生评一评哪些同学讲得好,
哪些同 学进步突出,通过评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得失,让每个
同学既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又 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习作
这篇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春天景物的发现 和体会。
这样做的好处是口语交际为习作做了充分准备。学生感到好写,有内容可写。
动笔前要提示学生注意下列三点:
1按照一定顺序写。
2要表达真情实感。
3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前两点可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大家评一评,帮 助学生选择一个较好的
写作顺序;提示学生表达的感情要和所写的内容相统一。本组教材包括三篇精读< br>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本组课文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画卷。
教学时要充分发 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想象,感受课文中的美
好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组,教学中要结合每篇课文的实际,复习巩固学过的重
点训练项目“读文章,想画 面”和“了解叙述的顺序”,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景
物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建议本组教 材用12课时:每篇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积累·运
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1 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
1海上日出
一、教材说明
课文通过对海上 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
思想感情。课文是按照“我”在不同天气里观 看日出的过程来记叙的。全文描绘
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日出的景象。图上描绘的是在晴朗的天气里,太阳 从海上升
起来的情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 壮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上,难点在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感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
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自己观察日出景象,布置观察任务时要明确要求:(1)从日 出
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可
根据当 地具体情况选择高山、大海、河流、树林等)有什么不同。
2.课文记叙了在不同天气情况下观看日出 的过程及日出后的景象,写了四方
面的意思。指导学生理清层次可以采取以下步骤:首先从学生谈自己观 察到的日
出景象导入本文的海上日出;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日出景象的部
分;然 后分析首尾段的作用;最后提示学生中间部分包含了晴朗和有云天气里的
日出这两层意思。
课 文先讲“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本段中“常常”、“早起”两
个词是讲解的关键。段中第二 句话中的“天还没有大亮”和“周围很静”都呼应
了“早起”,又用“只听见”“机器的声音”衬托“周 围的静”。而“常常”则是
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文中是指“我”为了看日出“早起”是经常性的。正是这 样
才会熟悉日出的过程,预料(“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总得到证实;
正是这样才 会了解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有时候”、“有时候”),写出特
色。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 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
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第二段的“目不转睛”。
第二、三自然段讲“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
天空的变化。从天空 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
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 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
心 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
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 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
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 地,使劲儿向上升。”这
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 一纵”、
“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
上升的 缓慢和吃力。将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结合参考资料讲清楚后,再来体会作
者描述景物是如何抓住特点的。 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
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 慢,“慢慢儿”、“一纵
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 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
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 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
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 词上要加
重语气。
第四、五自然段讲“我”在有云的天气看到的海上日出。理解时可抓住几个
动词“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从而结合背景材料了
解深层含义 :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课文最后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 于
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
句式表达了赞 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 并背诵课文。要有感情读课
文,先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边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一边读。指导背诵时 应
在学生了解文章顺序并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为了便于记忆,背诵课文可结合
文章提纲、回 忆日出的过程边想边背。“思考·练习”2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重
点。回答第一问时,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描写了哪几种情况下的日出,二是分
别是怎样的景象。回答具体景象时,尽量用自己的话说。“思考 ·练习”3是引
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指导时可从太阳和阳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光的颜色、动态变化以及画 面的开阔壮丽入手。“思考·练习”4是训练学生养
成勤于积累的习惯。
3.课后可引导学生 参观关于日出或日落的图片展,加深感观印象;课外阅读
相关内容的文章,与课文做比较,提高分析欣赏 能力。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日
出写下来。
四、参考资料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原名 李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贵族家
庭。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国。回 国后,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1934
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抗战期间,积极投 入抗日救亡运
动。解放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了《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
等 长篇小说和数量可观的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
五四运动后,巴金开始接受新思想 ,萌发了“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去,到人
民中去,推翻现在的社会秩序,为上辈赎罪”的进步思想。19 23年5月,巴金
离开家到上海求学,目睹公园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更加意识到:国
家需要主权,人民需要自由。1926年秋,他应进步人士之约,决定去法国寻求
救国真理。
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2月20日
到达巴黎,在海上历 时37天。巴金对祖国充满了深沉的爱,为国家民族的不幸
遭遇而担忧。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 起身凭栏观看日出。在浩瀚无垠的
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 他的心,
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将其中的一
篇游记 寄给他的哥哥,这就是《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
《海上日出》通过对海上日出情景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
明前程的思想感情。巴金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曾说过:“我看见了种 种人间的
悲剧,在这里我认识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在这里我身受了各种的痛苦。我挣扎,
我苦斗 „„我下决心做一个社会运动者,要用人群的力量来把这个世界创造,创
造成一个幸福的世界”。《海上 日出》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巴金的进步思想和政治
信念: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 “海上日出”蕴含的科学道理为什么“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


【瘦马语 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有亮光”?刚升起的太阳是红的,是因为早晨海面上 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光透
过水蒸气发生折射,呈现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红色。 “没
有亮光”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光量不大,透过海面上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光线
被反射、吸 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为什么太阳“使劲向上升”是“一纵一纵”的?早 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被蒸
发上升,水蒸气不断向上运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所以看太阳时,就产生“一
纵一纵”的感觉。

2夕照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
照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课文先写了 对夕照的整体感受;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日落过程,又通
过太阳下落时色彩的变化,形象地描绘出 各个阶段的特点;最后作者在迷恋赞美
夕照景色的同时,又赋予了它深刻的含义。
选编这篇课 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秀
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学习按照 事物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应放在感受日落的景象上,难点是理解最后两段中关键句子的含
义。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作、一
截、燃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日落景色。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全过程,可选择地势较
高处为观察点。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夕照的全过程。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迷人”是欣赏夕 照的整体感受,也是全文景物描写的核心内容。初读课文
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 ,反复地读几遍,并谈谈自己初
步的感受。应让学生自己多读多体会。自读之前教师应确定阅读目标:( 1)轻声
朗读具体描写夕照的段落,边读边想;(2)整个夕照过程中,太阳有哪些变化,
作者 把它分别比作什么;(3)夕阳和我窗外的景物构成了怎样迷人的画面。第二
个目标要求学生在自学基础 上理清叙述顺序,加深理解。可通过填空形式概括主
要内容:开始太阳从杨树上滑落下去,是色的;没有 了的光芒,这时的阳光下的
房顶化作了,每一片瓦都成了雀跃的;然后,太阳又向下溜了一截,颜色开始 泛
出,如一般,红色又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的;一会儿,出现在杨树中的太阳,
渐渐变红了 ,像一只熟透了的;天色越来越暗,太阳却越发的红,宛然一团。最
后总结出在夕照的整个过程中,太阳 的位置渐渐下降,天色越来越暗,太阳的颜
色越来越红。在引导学生朗读并领会比喻句的含义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想象,
主要从阳光下的房顶、夕阳映着钻天杨和夕阳如火将黑暗照亮三个画面,体会夕
照如诗如画的迷人景色。
需要重点理解领会的句子有:(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 华丽
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
粼粼一般了 。”这里用“晶莹的湖水”比喻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整个房顶的景象,
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 铺在房顶上,镀上了阳光起起伏伏的就像光在
“跳跃”,整个房顶就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了。这句 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
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了动感,作者用了“跳跃”一词,更使得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这里“轻轻
的” 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的“微”相照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 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
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收获的喜悦”是对 着前一句的“熟透”的石榴来
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得钻天杨笔直高耸的树干 和枝
枝杈杈显得格外清晰,形状、色彩、明暗的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这
幅在天尽头 形成的画面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对这句的理解可引导学生想象画
面,并试着画出图画来。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4)“天空的黑 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
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我呆呆 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
感慨,一种激动。”这几句话描绘出天色越来越暗,而太阳却更红 了这样一种特
定的自然景象,但从“渐渐”“漫了过来”“几乎”“包住了”几个词中看出黑暗
对即将落下的太阳的压迫,而从“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又看出太阳
不屈不挠的抗争。(这一 句可和《海上日出》中太阳终于冲破云霞跳出海面的句
子相比较来理解)所以作者就“感慨”于夕照景色 尽管美好最终却要逝去;又为
太阳顽强抗争的精神而“激动”。理解了这句话,再理解课文最后一段,就 很容
易了。
课文最后一段先写了“我”对夕照景色的留恋(一直注视着夕阳远去,直至
完全消失);然后又赞美了太阳不懈地为人类带来光明的精神。文章最后一句可
结合科学道理和蕴含的 感情两方面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可以这样理解:夕
阳落下去了,我很留恋很惋惜,但不失望,因为 我知道:太阳在这里落下去,就
会在地球另一面升起,太阳无论到哪里都会给人们带来光明。
“思考·练习”1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和理解文
章内容是相互促进的。带着感 情去读才能更好体会文章含义,理解了文章含义,
也就更准确地把握朗读时的情感。本课的朗读应注意根 据每段描述的内容和表达
的情感的不同,读出各段的特点。如第三自然段,描写夕阳的语句(从开始到“ 华
丽的金黄”)应读得舒缓优美;而从“房顶顿时化作”开始,语气应欢快一些,
想象着夕阳的 活泼调皮。又如第七自然段,一开始就应和上段的欣赏陶醉相区别,
语气可加重一些,语速慢一些,“渐 渐”“漫”“几乎”“越发”这些词要读得更重
一些、慢一些,最后一句要读出留恋感叹的语气。最后一 段中的第一句读得慢一
些,“渐渐地”要读慢,第二个“远去”渐弱渐慢,“完全”读重一些;最后一句
可以用充满希望的语气来读,语速稍快。题中要求的背诵是在熟读、理解的基础
上进行的。可以 根据课堂练习的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思考·练习”2是引导对课文中描写夕阳的比喻句的理解。可 参考课堂的
填空练习,找出每一段的句子,读一读抄下来,是为了加深理解和积累优美的句
子。
“思考·练习”3是通过讨论,比较在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后,感


【瘦 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受有哪些不同。设计此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比较 能力和感悟能力。感受可以是多
方面的,可从景色本身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感情两方面来谈。
3 .课后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日落景象写下来,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按时间
顺序描写景物和打比方的表达 方法。

3古诗两首
一、教材说明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 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
之情;《题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望 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 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
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 ,激起滔天的波浪。第
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
观豪迈的情感。
《题西林壁》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
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 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 地分析,
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题西林壁》重在说理,借
物喻理,诗中有理。
选编这两首古诗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或理,培养学生对古诗
的初步感受能力;二 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
国的情感。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


【瘦马语文 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课 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教师准备有
关天门山、庐山的挂图(或投影片 、录像片断等),课文范读录音带。
2.两首古诗特点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望天门山》借 景抒情,诗
中有画,可让学生读读画画、读读讲讲。《题西林壁》可采用读读议议、读读演
演的 方法学习。
3.学习《望天门山》,可先让学生自己把诗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
的注 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弄
懂不理解的词语。老师要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
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以上 是第一个教学环节。第二
环节,让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
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让学生
把自己的想象画 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
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 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还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然后在 班上交流。第
三环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4.《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 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
思。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可采用讨论 学习的方法探讨
这首诗的含义,还可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
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
他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 举出其他事例,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
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 什么道理。还可以用采访的形
式交流。可以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也
可以互相采访,采访的内容是学习这首诗后受到的启发。
“思考·练习”1是要求学生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并能默写其中
一首。两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 第一首写壮观之景、
抒豪迈之情,读的时候要读出气势;第二首借常见的现象,悟人生哲理,要读得亲切自然。第二首诗朗读时,还应注意重音的掌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


【瘦 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下面加点的词要读得重一些,
这些词都是每句诗强调的重点,“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 如“远”
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
多读 几遍,很容易背诵。默写时,应注意标点符号,可先让学生了解绝句的四句
诗都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相间 的形式,另外还应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注意易写
错的字,如:孤、壁、缘、峰、庐、真。
“ 思考·练习”3,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将诗中的道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得到更多启示。启示可以多种多 样,教师应注意,讨论不要偏离课文的内容。
四、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
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时博览群 书,以才闻名于天下,不屑于
科举。23岁时出蜀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婚后留居湖北安陆,又移居 山东。
41岁时应诏进京,后因权贵陷害离京,又漫游齐梁、东鲁、幽冀,隐庐山。后
因安史之 乱中做了永王李的幕僚而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卒于当涂(今安徽)。李
白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
与杜甫齐名,称“李杜”,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巨大影响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
四川省)。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
(今海南儋县)。与 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 也很高。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 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
后的总结。题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 ,位于庐山东林寺西,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
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4*迷人的张家界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通过描写张家界迷人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
爱之情。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课文内容紧扣题目 中“迷人”一词:先说游览张家界之后的总体感受——仙
境般迷人;然后通过奇山异水的描写和张家界在 世界自然遗产中的地位,具体表
明了张家界的迷人;课文的结尾和开头相呼应,强调了这里确实是迷人的 人间仙
境。
选编本篇课文的意图有:1.使学生通过文中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按一定顺序表达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 解词句,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景色,增强对
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1.教师课前可准备一些介绍张家界自然景观的风光片,或以风光片为素材,
根据课文内容,制成课件, 帮助学生感受张家界自然景色的迷人,或帮助指导朗
读。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题目 “迷人的张家界”揭示了文章描述的中心,
本课的学习应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整个学 习过程可以分析课
题为切入点,以阅读提示为学习步骤。让学生根据课题猜测作者所写的内容(都
应围绕“迷人”和“张家界”两个词语展开)。然后将学生的猜测归纳为两个问
题:一是张家界的迷人 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是张家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结合阅读提示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可以
先找出具体描写张家界景 色的段落(除了第一自然段和倒数第一、二自然段),再
看看其中的每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归纳。课文
先描绘了张家界迷人的奇山、秀水,然后讲这里珍稀的动植物和四季如春 的气候
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段首句的作用。可通过一个问题将这两个步骤衔接起
来: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山峰?让找得快的同学说说快
的方法。学生应该很容 易抓住两段的第一句话。再让他们说说这种句子的作用(提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 yww6603@

示全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找找下文中还有没有位于段首、提示段落主要 内容的
句子。找出后再引导学生将第五、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加以比较,得出:第六自
然段的第 一句话除了具有中心句的作用,还承上启下,揭示了张家界的奇山秀水
和其间生存的珍稀动植物之间的因 果关系。到这里,对题目中的“迷人”就了解
清楚了。
张家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回答这一 问题可结合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引
导学生理解张家界的“美学价值”在课文中具体表现为自然山水的美 ;而“科学
价值”具体指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然后围绕题目的“迷人”
一 词总结全文。
第三步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们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读,要根
据每 段所描写的内容,读出各段的特色。第二自然段要突出感情的变化:第一句
语气平淡些;第二句话在强调 “不料”“刚”“转”“突变”“顷刻间”“托”“神奇”
几个词的同时,读出惊奇的语气;第三句以后 要读出赞叹的语气,还要注意句式
相同的句子,要在声调高低语气强弱或语速快慢上加以区别。另外,第 三自然段
要读出气势,第五自然段要读得舒缓优美。为了使学生深入地感受张家界景色的
迷人, 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播放张家界的风光片,在
奇异的画面前,在优美的乐曲中 欣赏、体会。
四、参考资料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东经109度至111度2 0分、北纬28度
52分至29度48分之间,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C。
市境总面积9 563平方公里,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全市总人
口153万 ,其中69%为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张家界市,因张家界风景区而得名。1979年,原 大庸县辖区内的张家界举
世罕有的自然风光被发现并得以开发利用。1994年,为便于树立张家界的整 体
形象,开拓其旅游市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
市。
张家界市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风景区、
天子山自然风景区三大景 区构成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不但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
之一,而且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 然遗产名录》。1982年,张家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界被命名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之后,市境内的天门山又被命名为国家森
林公 园。1986年,中国第一条漂流旅游线在市境内的茅岩河开发推出。至今,
全市又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 三个(茅岩河、九天洞、天门山)。全市被列为省级、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500 平方公里。此外,普光禅寺、玉
皇洞石窟等若干名胜古迹,以及贺龙、杜心五等名人故居亦成为颇具吸引 力的人
文旅游资源。还有当地古朴的少数民族风情和那惊心动魄、神秘莫测的民间武术
硬气功, 更是令中外旅游者津津乐道。

读读背背
这里选编了描写自然景物的五副对联。目 的是:1.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
成部分,让学生从小对对联有所了解;2.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3 .背诵这些对联,
积累语言。
可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然后指名读一读。读的时候老 师及时发现
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基础上,可以采
取比 赛形式背诵,看看谁背得快。
阅读
《大理三塔》描写了云南著名的景点——大理三塔。选编 这篇阅读材料的目
的有二:一是了解我国风景名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二是在学
习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中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后,了解按空间顺序描写
的方法。
这 篇短文先介绍了大理三塔的位置及周围环境,以环境的优美衬托出三塔的
美丽;然后具体描述三座塔,先 详写了大塔,再略写了位于大塔西的两座小塔,
这一部分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最后以大理三塔的价值总 结全文。
学习时将重点放在课后第1题上,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看图、初
读课文, 了解大理三塔间的空间关系及文章以空间为顺序的写法;其次,根据图
画、结合课文的具体描述,用自己 的话说说大理三塔的样子。
口语交际
设计这则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意图是:1.培养学生搜 集材料的能力;2.介绍
风景或名胜时,按照顺序、抓住特点;3.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家乡,培养学 生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生介绍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介绍的内容可以是名胜,也可以是家乡
并不出名的一处风景;二是仪态要大方,要讲普通话;三是作为导游,要按照游
览的顺序讲清楚 ,最好能讲出特点(可以是景物的特点,或地形地貌特点,还可
以是风景或名胜的历史、传闻、轶事等等 );四是带着热爱和自豪的感情来讲。
进行这项活动时,可以参考以下步骤进行:1.引导学生搜集有 关家乡风景、
名胜的材料,老师、家长尽量为学生搜集材料提供方便,学生自主确定介绍哪处
风 景或名胜;2.确定游览路线,这条路线最好既便于介绍又方便游览;3.最好列
出说话提纲,并提前练 说,做好充分的准备;4.要求学生介绍之后回答其他同学
的提问;5.其他同学听的时候一定要认真, 对没讲清楚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要提
出来。另外,教师可根据自己班里的实际确定主题。如果班里的学生 来自不同的
地方,可以将主题定为“比比谁的家乡美”。如果学生大都是本地人,可以定为
“我 爱我的家乡”。
习作
设计这次习作的主要意图是:运用在课文中学过的观察方法,观察景物 ,养
成观察的习惯;运用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进行作文。
对于这篇习作的要求有:1.选一处 景物,可以是校园中的,也可以是别处的
景物;2.对所选景物进行观察,要按一定顺序、仔细地观察; 3.把观察到的内容
按一定顺序写下来。4.作文的内容要具体。
对于写景文章,从确定写作 对象到进行观察再到写成作文,每一步都很重要。
建议采取以下步骤进行:首先,选好要写的景物,最好 选择有特色或容易写出特
色的景物。其次,观察前想想按什么顺序写,明确观察顺序、观察角度和观察方
法。例如想写校园中的花坛,既要从远处看,又要从近处观察,还要按照一定的
空间顺序观察。 观察时一定要认真细致,调动多种感官,还要能进行想象,尽量
使观察的结果丰富多彩。最后,将观察到 的内容按顺序(时间、空间顺序)写下来。

第 二 组 导 读

本组 有三篇课文,一则读写例话,一个积累·运用。三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


【瘦马语文网】欢 迎投稿smyww6603@

关育人的。其中两篇精读课文,借物喻人,赞美了献身西部的 建设者,说明了人
需要经过磨炼和考验才能成材的道理;略读课文,通过“我”和一位14岁、独
自一人游历欧洲的德国小姑娘的交谈,表达了“我”对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意识
及其能力的见解。 < br>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 深刻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从中受到
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
建议本组课文教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各用2-3课时,略读课文用1-2
课时;读写 例话用1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用1课时,
口语交际用1课时,习作用3课时( 包括讲评)。5白杨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 内地接将要上小学
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讲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
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文章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先写这 位父亲
从西去列车的窗口望着荒凉的戈壁滩上生长的高大挺秀的白杨“出神”,再写父
亲给孩子 讲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的品质,结尾以“一棵高大的白 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与“爸
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的形象相互映衬,含蓄隽永,耐 人寻味。
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
们的崇高 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二、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建议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1.课前有条件的 可让学生访问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
兵团老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 他人员;阅读有关的资料、文艺作
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艰苦的生活、劳动环境、建 设者们开
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
2.本文借助叙事来展现人物精神,阅读时,先引导学生了 解事情的梗概。可
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本文写了几个人物?②在什么地
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就基本上掌握了文章的框架和大
意。
课文对 大戈壁的描写,突出了它的荒凉景象和恶劣的环境。教师可在此处引
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对当时新 疆的戈壁作适当补充:比如冬季异常寒冷,
夏季白天高温难耐;茫茫一片,没有水,很容易迷路而渴死; 大风起时,飞沙走
石,遮天蔽日,连大沙丘也会移动位置„„而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沿铁路
线却有成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这些白杨树不畏烈日严寒,抵挡着风沙,守
卫着千里钢铁运输线, 它是多么坚强的“卫士”啊!学生对环境的恶劣有了比较
深切的了解,才有可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像白杨树 那样的人的高尚情操。
爸爸谈论白杨树的话是课文的重点。可先启发学生归纳这段话里所表达的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
粗壮的枝干”;一是 坚强不动摇,“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
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 不动摇”。然后把爸爸和白杨树联系
起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并理解“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
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句话的含义。从这句话的“也”可以看出,爸爸不仅是
在介 绍白杨树,更重要的是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这里所说的“表白着自己的
心”,是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 大挺秀的白杨树而触景生情,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
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动摇。说杨树, 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边疆
建设者,是借物喻人,也是托物言志。
课文最后一段话可从两方面引 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提问,二是联系上下文。
爸爸在介绍了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 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
又陷入沉思”?他沉思什么?(老一辈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
为戈壁上的白杨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后引导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学生读下文,并思考:为什么“他的嘴角 又浮起一丝微笑”,“因为他看见火车前
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 成长起来”,这
是表面的联系,接着再问“为什么看到这个景象嘴角就浮起微笑”?启发学生思
考树和人的关系,其含义是,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
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 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
了,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
怀。
本课对父亲的神情和变化的描写也很有特色,应启发学生联 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次“出神”和“沉思”,是看到了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顿生感慨,想
过去,想自己,想千千万万和自己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是看树思人;第二次“微
笑”,是听孩子们关于 白杨树到底是伞还是什么树的争论,对孩子们的天真幼稚,
绽开了慈祥的笑容;第三次谈白杨树,“严肃 ”起来,是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第四次写说完杨树后又陷入沉思,是从树想到子女,想到未来;看到白 杨树后又
“浮起一丝微笑”,是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笑。
本文含义深刻,要通过加强朗读 帮助理解。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段要多读,
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练习朗读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可分 角色朗读,读时要把
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神情的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
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 循循善诱。
对要求背诵的部分应指导学生在课内完成。做到熟读成诵。
3.课后可让学生通 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活动,了解西北大开
发情况,并组织交流。为了使学生能抓住要领, 可让他们就下列内容选择一两点:
①西部的范围(所包括的省区)及自然条件;②工农业建设、科技、文 化、教育、
卫生的发展状况;③过去和现在人民生活情况。
四、参考资料
袁鹰(1 924—)当代作家,江苏淮安人。原名田复春,又名钟洛。1945年毕业
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 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解放后历任
《解放日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 职。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
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散文集《第 十个春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天》《风帆》,诗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戈壁蒙古语 音译词,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指一种地面几乎全被砾石所覆盖
的沙漠。在我国西部的一些省区,都有大 片的戈壁。

6桃花心木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一 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 服依赖性,对人成长
的重要意义。
文章先写乡下老屋旁的大片空地,被人租种桃花木树苗,树 苗尚小;再写种
树人育苗却没有规律,使“我”非常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
“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最后写树苗已经长大,种树人不再来了,证实了种
树人道理的正确。文章中 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领会作者的见解,理解含义 深刻
的句子,提高阅读能力,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 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体会到
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 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 汲水、枯萎、依赖、一
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
法。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br>即让学生默读后,思考并回答课文预习提示的问题“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想表达什么见 解”,为下边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第二步,按预习提示,“把课
文中写给树苗浇水的句子划下来,想想种 树人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从课
文中我们知道,这位种树人给树苗浇水“没有规律”,使“我”觉 得奇怪,但他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这样 做是有道理的,归根结底,是为树木今后的成长着想。懂得了这个道理,才
会理解种树人的做法,原来他 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似乎是懒懒散散,
实则从从容容。第三步,从中悟到育人的道理,并理解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
这句含义深刻的话。以上三个步骤,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的方法,使
学生逐步从具 体的事情中,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些比较难懂的词语和
句子。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 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
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可以引导学生举一
些例子帮助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知道的在艰
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也可从反面谈谈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
室里的花草”,经不起 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进行总结:为什么生
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再如:“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
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
长。”这句话紧承上文,是指“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
知会因所 处的环境的艰辛而变得深刻。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比如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 接受的考验和磨炼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
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指导 学生朗读,要注意感情的表达,比如:桃花心木可以“长成几丈高”,
而眼下所种的树苗才“仅及膝盖” ,确需精心管理,但种树人却显出一副漫不经
心、懒懒散散的样子,这使“我”疑惑不解,这部分就要读 出奇怪的语气;种树
人的一番话,要读得成竹在胸、语重心长;“我”的感悟一段,充满生活哲理,要读得沉稳而又洋溢着激情。课文的背诵,是让学生背自己喜欢的部分,既不要
加以限制,又要做必 要的引导。使学生所背的内容既是学生所喜欢的,又不是无
关紧要的部分。
“思考·练习”4 :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回答这个
题目,可以启发学生从培养对象即受教育的青 少年来谈。比如一些家长过分疼爱
自己子女,甚至生活上的一些小事也要包办代替,这样,使子女成为只 知享乐,
不知艰苦奋斗的纨袴子弟,没有生存本领,一味依赖父母,这样的人,是经不起
生活考 验的。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2.课外可让学生向父母谈谈这位种树人育苗的做法和他所讲的道理,听一听
父母的看法。
四、参考资料
林玄清当代作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于台湾高雄旗山,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
记者、《工商时报》 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 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
《金色印象》等。
关于种树之道,柳宗元《种树郭橐 驼传》载郭橐驼善种树,是由于他能“顺
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能够适应树木的天性使它的本性发展罢 了),“其莳也若
子,其置也若弃”(移植时像爱护婴孩一样小心,移完后又像扔掉一样不去管它),< br>这种道理和做法与本文的种树人很相似,可互为印证。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 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
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 ,卵形,
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
制作车 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7*乌塔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 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
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 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
得 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
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 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
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 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在前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少年儿 童独
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另一个目
的就是进一 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
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学习目标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建议
1.这篇课 文是略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要给学生充分默读
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 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课文
通过“我”和乌塔初次见面和晚上的第二次谈话,突出体现了乌 塔的自立精神。
这种自立精神从初次见面就可以看出来。这个14岁的小姑娘,虽然独自一人在
异国他乡,但是从“睡得正香”,收拾行装,提醒“我”去超市买冰淇淋、矿泉
水这些小事情中,给我们 留下了一点不胆怯,做事从容不迫,还很有经验的印象。
晚上谈话,从乌塔介绍自己漫长的旅途,她的自 我保护意识(每到一地先查警察
局电话号码和经常和家里保持联系);旅游前的准备(查阅资料、挣旅游 费);用自
己的钱给家人买礼物;就父母爱孩子和允许不允许孩子单独出门的问题与“我”
的争 论和她的见解;以及在旅游实践中的个人体会这些事情中,我们对乌塔的自
立精神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有 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中我
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
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为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充分的准备,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所感触,有话可说。
2.在学生 了解了课文内容后,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
解。教师就这些事件的一点或几点,组 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
几点:①要紧紧围绕自立精神而谈,可以就可不可以单身一人外 出旅游谈,也可
以谈与自立精神有关的其他事情;②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③要鼓励学生发
表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讨论不必求得一致。不管学生怎样争论,但应该让学
生认识到,学了课文后并 不是要求学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
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 的能力。
3.课后可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听,听听父母的意见。读写例话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一、这则读写例话主要讲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如何做到有自己的见解 。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通过这则例话的 学习,学生要懂得,为了使阅读有一定的收获,就必须在阅读中
认真领会文章内容,积极思考,有自己的 理解和感受。
二、例话以《乌塔》为例,阐明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
解。 针对乌塔年龄还小,应该不应该独自外出旅游的问题,列举了两种相反的看
法,然后指出“这些想法和看 法,因为是自己思考、感悟所得,就是自己的见解”。
接着,又以《白杨》为例,说明阅读怎样才能有自 己的见解,那就是要联系上下
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最后,文章指出阅读有自己见解的意义,并鼓 励学
生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阅读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教学这则例话,要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的方法。可采取下列步骤:
1.理解例话内容。
教师可在学生自读后,用给提纲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
思考提纲(供参考)
①“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是什么意思?
②结合自己阅读实践,说说怎样做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2.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3.课堂练习。
教师可 根据本组课文的内容或者提供一些适合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短文,设
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阅读,深入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发言,
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有争论更好。读读背背
这次 训练安排了读背五句我国古代有关学习的格言。第一句是有关勤奋上进
的;第二句、第五句是有关学习方 法的;第三、四句是关于虚心好问的。
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读读这几句格言,并通过查字典、辞典,认 识生字,大
体了解格言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背下来。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搜集
古今 中外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这样做既可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又可达到积
累语言的目的。
阅读
这篇文章是根据《庄子·逍遥游》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目的是:1.使学
生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鲜明的对比的表达特点;
2.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 解;3.学习大鹏宏大的志向。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教学可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自读文章,思考文后思考题。
第二步 ,学生讨论,回答思考题。第一题前一问“鹏是一种什么鸟”,要抓
住三点:①它是由遥远的北海的一条 特别大的鱼——鲲变成的;②它很大;③它
飞得很远。后一问“它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地方呢”, 这一问是这篇文章
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能只理解为它很大,很有力量;教师可因势利导:“它想
飞”,它有腾飞的雄心壮志,有远大的理想,要飞遍天下,增长见识。如果学生
仍有困难,教师可提示 :它与其他鸟有什么不同?
第二题,说说“鹏程万里”这个成语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
的理解,说后,再查成语词典,看和自己的理解是否一致。
习作
本次习作训练,要 求写一篇记事的文章,即把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写下来。
题目中提示了生活中有关几件后悔的事。 动笔之前,先让学生想想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有,可以从中
选择一件。但更要鼓励学 生从自己现实生活中选择有关事例。然后再想一想,这
件事发生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事情的具体经过 ,事后自己有哪些想法。想好
以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交流,达到相互启发、相互补 充的
目的。说后可指导学生动笔写。
学生如果不愿意写这方面的事,写别的事也可以。
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的意图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做事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
神。
此次 活动要求创办班级图书角。要求大家捐献图书,包好书皮,同学轮流担
任管理员。具体步骤是:1.把图 书登记造册;2.设计制作借书卡;3.制定借阅制
度。
教师要对这次实践活动做必要指导。 一是要使同学明确办图书角的目的和意
义;二是号召大家捐书,从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三是要 对具体步骤加
以指导。图书角办好后,还要对学生进行爱护图书、遵守借阅制度的教育,并举
办 读书心得交流的活动,充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如果班里已经建立 了图书角,教师可在原来基础上,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
使图书角办得更加充实、完善。
没有条件办图书角的班级,可由教师自行设计一次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时间,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不必受课时的限制。..
第 三 组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一个积累·运用。其中《跳水》和《月光曲》为精读课
文,《“诺曼底”号 遇难记》与《金色的脚印》为略读课文。《跳水》和《“诺曼底”
号遇难记》写了两位船长在危急时刻能 分析形势并当机立断、机智勇敢、舍身忘
己,救助处于危险中的人;《月光曲》写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 穷鞋匠兄妹,被
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痴迷而感动,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金色的脚印》
描写了小狐狸一家生死与共的亲情和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学习这一组课文,我
们将会感受到美好的情 感与崇高的品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教学这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 想感情,认真思
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阅读
过程中,注意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建议本组课文教学用11—13课时。每篇精读课文用2课时 ,每篇略读课文
用1—2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包括讲评)。

8跳水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 文,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
文章以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先后顺序,以人 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为事
情的起因;接着写了事情发展的过程:猴子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反过 来逗孩子,
孩子因猴子的挑逗和水手的哄笑而生气,爬上了桅杆去夺帽子;孩子在猴子的挑
衅下 失去理智,走上桅杆顶端横木取帽子而步入绝境,最后写水手和孩子都被吓
呆的关键时刻船长机智、果断 ,用枪逼着孩子跳入大海而化险为夷。这个故事告
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 相应的果断行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船长在危急中,冷静、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机智和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二是了解作者记叙一件事情经过的方法。
在通过分析、比较孩子 、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表现,在
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 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
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搜集和积累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处境危险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
法。
4.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 可让学生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简况;根据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观察课文的插图,想 想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海。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可以抓三点:一是从整体上帮助学生理清 事情发展的
先后顺序;二是引导学生了解整个事件中的每一个具体过程;三是抓重点词句体
会孩 子追猴子时的心情和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
事情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列几 个过程: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
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 的横木,遇到生命危
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课文虽然在船长出现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但< br>目的还是为了体现船长的机智,他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
因此,在“思考 ·练习”2提出了“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
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危 急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当机立断,是
因为他善于分析眼前事物间的种种关系,善于利用有利因素。孩子 掉在甲板上,
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因海水的缓冲作用,尚有生还希望。用枪逼
孩 子跳海,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
板上,就意味着死亡。在极 短的时间里,船长能够做出如此决断和举动,使本无
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不能不使人对船长的机智和果 敢产生敬佩之情。在教学中,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应该使学生如何体会到此“情”呢?一是要引导学生对事件的全过程及当时的环
境有一个比较清 晰的了解;二是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
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气极了”, “甲板上的水手全都惊呆了”,“40秒钟—
—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 合语言环境,对这些
词句的弦外之音、未尽之意进行想象和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
3.“思考·练习”3是为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要鼓励
学生畅所欲言。例如,对船 长才智和性格的评价;对做事要考虑后果;对开玩笑
要注意分寸„„学生只要谈得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4.“思考·练习”4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课文中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 br>紧急的词语有:“摇摇晃晃”“吓呆了”“心惊胆战”等。教学时可鼓励学生将平
时看到的或听到 的有关这方面的词语写下来,再比一比谁写得多、写得好。
5.本文叙事清楚,层次分明。在学生了解 了事情的全过程后,可引导学生体
会一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的。
6. 本课生字中,“桅”,应读wéi,不要读成wěi;“龇”,应读zī,不要
读cī;“咧”另读li ē,如“大大咧咧”。
7.课后可以让学生以“孩子得救以后”为题来续写故事。还可以组织学生开< br>展一次专题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去遇到危险、困难或不如意的时候是怎么办
的,别人是如何帮 助自己的,如果今后遇到这类事该怎么办。
四、参考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 10)俄国著名作家,曾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
列妮娜》《复活》等长篇巨著,极其全面而深 刻地反映出了沙皇政府统治下俄国
的社会生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流派中的典型代表,被列宁誉为“俄 国革命的
镜子”。他还著有中篇《童年》《少年》和《青年》自传三部曲及《哈吉·穆拉特》、
短篇小说《舞会以后》等许多作品,对欧洲以致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
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文 坛的一代巨匠。

9*“诺曼底”号遇难记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 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 smyww6603@

号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 定自若地指
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
危难 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选编本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有 两个:一是使学生从哈尔威船长伟大人格中受到
熏陶和感染;二是培养自读能力。
本课重点是 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
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 高品质。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在课前准备让学生观看《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等影片,
感受海上灾难的残酷性, 了解人们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
2.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重朗读指导。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诺 曼底”
号邮船的部分应该用轻快平和与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撞船部分应读出紧张危急
及混乱惊 慌的语气、船长镇定威严的语气;最后一段应读出人们无限感激、崇敬
和无比沉痛的心情。
在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抓住描写船上混乱惊慌的场面和哈尔威船长
的应对指挥来体会船长的形象。 抓住描写混乱场面的文字,理解情势的恶化及严
重后果,从对环境的描写中,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哈尔威 船长的沉着机智,威严
镇定,富有经验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处理的超人能力。面对惊慌失措急于逃< br>生的人们,通过他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既让大家明白情况虽严重,同时又有
足够的逃生时间, 不必惊慌。然后下命令,大副有权打死敢于抢在女人前面逃生
的男人。体现了他对弱者的关心。同时也是 在暗示男乘客不要争抢。这样,对稳
住整个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哈尔威船长 为什么要下
达,并特别强调开枪打死那些胆敢冲在女人前面的男人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抓住最 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们看到惊心动魄
的沉船情景时的心情,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并引导学生讨论:船长有没有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再回过头想想,当他
一 开始指挥大家逃生时,就没有把自己算在数内,到底是他忘了自己呢,还是根
本就没打算离开这条船?由 此体会这位船长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关心着船上每
一个生命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情怀,体会他的高度责任 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轮船共
存亡的那种决心。
3.课后可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说说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地方
最值得自己敬佩。然后把文中“小心翼翼、惊恐万状、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不
可开交、巍然屹立、惊慌失措、镇定自若、纹丝不动”等词语抄写在笔记本上,
并理解它们 的意思。
四、参考资料
雨果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 诗人,浪漫主义文
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出身于军官家庭的雨果,从青少年时起就十分热爱文学与诗
歌,他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十五岁就因长诗《读书之益》受到法兰西文学院的
褒奖。正由于他经历了 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生活中一系列的政治变革,所以他的作
品也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社会生活, 对法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
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 惨世界》
《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历代传说》。
英伦海峡指英法两国之间的英吉利海峡 。西通大西洋,东北通北海。包括多
佛尔海峡,长约560公里,最宽处240公里,最狭处33公里。 平均水深53米,
最深172米。是欧洲最重要的海上运输航道。也是重要的渔场。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

10月光曲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 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
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 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 同情
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
要依靠丰富 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
作过程中 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
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这一点课文中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教师精
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二、学习目标 < br>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
琴键、微波粼粼 、霎时、一缕、汹涌、记录”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 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三、教学建议
1.导入课文时,可 选择听音乐、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先听听《月光曲》或
贝多芬的其他音乐作品,如《命运》《田园》等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
料。
2.生字词,可让学生在预习和初读课文时,根据上下文 、查字典和同学交流
等方式解决问题。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词进行分析比较。如“幽”,从字形和字义的联系上看,“山”里面曲曲折折的地方(两个“幺”),
表示深远、 安静,还有暗的意思。联系课文看,“幽静的小路”,远离人群集镇,
又是夜晚,“深远”“安静”“暗 ”等意思都包含其中。再如“盲”,上边一个“亡”,
是“无”“没有”之意,下边一个“目”,没有目 ,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
的意思。
本课着重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其中反 映了他思想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的变化与盲姑娘喜爱音乐的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到了高潮的时候,便创作了《月光曲》。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的经
过,了解《月光 曲》的创作由来,体会音乐家高尚、博大的情怀。
《月光曲》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好课文 。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
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而且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 br>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任何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些联想和想


【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象就是由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的。引导学生对 客观事物进行联想和想象,是发展
学生形象思维的有效途径。课文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在教学中, 可在学生
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辨哪些是看到的、听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事
物,哪 些是由这些事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能从中感悟一些联想和想象的
方法。
本课景美情深 ,根据这一特点,整篇课文朗读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
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的语句 语调是激昂的。要通过指导,把人物
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准确地读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迫 切心情;皮
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
一曲 后的赞美、惊喜,都应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本课要求背诵的部分,可在教学中先指 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在熟读
完成“思考·练习”3的基础上去背诵。
“思考·练习” 4是积累词语的练习。本课中像“著名的曲子”“幽静的小
路”这样的词语比较多。抄写这些词语,不仅 是积累,还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
这些词语的准确性和形象性。教学时,可鼓励学生再说出一些这样的词 语。
3.可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作品,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乐曲表现了
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 手,他从小随父亲
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维也纳,< br>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乐曲为生。后来因为创作上的成就而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
派的代表人之一。 他的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近代西
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8岁起 ,贝多芬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
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 ,与命运进行
了不屈的抗争。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称
作 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响曲,都是享有
盛名的交响乐作品。除此而 外,他还有《悲怆》等32部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
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曲及《庄严 的弥撒曲》等众多作品。
《月光曲》此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莱茵河西欧的第一 大河流,全长为1320公里,起源于瑞士东南阿尔卑斯山
的北麓,由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入北海,中经奥 地利、法国和西德,对上述五国的
航运起着重要作用。

11*金色的脚印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
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 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
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小狐 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要回小狐
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护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 太郎要回
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课
文以生 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
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 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
至深。
课文以时间为序叙写了事件的全过程。 1—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4—18段
写事件的经过,19—21段写了事件的结果,课文重点是第二 部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
和动物和谐 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同时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叙事的
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
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 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
谐相处。
4.知道本课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三、教学建议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查字典学习生字词,并了解课文内容。
2.可以由学生讲“我最 喜欢什么动物”导入本课学习,或者由老师准备一个
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本课的课题 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
给学生设下疑问,导入对课文的学习。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可 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把一组几个同学的问题集
中在一起,由小组共同想办法解决。比如:这篇课文主要 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
的起因是什么?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结局怎样?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
文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老狐狸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狐狸?正太
郎为什么能和 狐狸建立亲密关系,并得到狐狸的救助?他为什么要放了小狐狸?
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 ?”等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事情发
展变化的过程和作者的意图。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 注意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描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只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 都应给予肯定。比如,课文为
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这个问题,就可以从多方面去探讨。“金色的脚 印”
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细想一下,它却有更深一层的
含义。“金 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小狐狸
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 回到树林中自己的家中去,这是最美好、最
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小狐 狸一家虽是动物,
但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是珍惜生命的象
征,这脚印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
情,所以它是金色的; 在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
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因此,“金色的脚 印”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
好、崇高情感的赞美。
3.课后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养小动物 的经历和感受写成短文,也可以收集、
阅读一些有关珍稀动物的资料,呼吁全社会来保护它们,还可以把 这些文章集中
起来办手抄报或墙报。
四、参考资料
狐狸一种哺乳动物,形状有点像 狼,但形体比狼要小一些。狐狸嘴尖面长,
脸呈三角形,耳朵也是三角形的,尾巴蓬松且长,毛色一般为 赤黄色。这种动物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生性狡猾多疑,常昼伏夜出,以鼠类、鸟类或家禽为食。
柞树也叫栎、麻栎或橡树,是一种落 叶乔木,叶子为长椭圆形,开黄褐色花,
叶子可以饲养柞蚕,木材可做家具、枕木等。树皮中含有鞣酸, 可以做染料。
读读背背
这八句话选自《三字经》,前四句讲了学习和教育对人的巨大作用; 后四句
讲了父亲和老师教育子女和学生的责任以及对儿童的劝学。读背这几句话,一方
面使学生 对我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有一点粗浅的了解,另一方面达到积
累语言的目的。
在指导 学生朗读、背诵时,要先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读顺读熟,不必要求学
生对其中每句话的意思都要准确掌握 。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可以适当解释,
也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弄懂意思。由于《三字经》在大 部分情况下是押韵
的,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要特别注意重音和语速,不要读成轻重不分的顺
口溜。
阅读
《给予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已极、几近死亡,面对< br>一壶能救命的水做出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这壶救命水,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
甜的泉水,还给别 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
这篇短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蕴含了深刻 的道理。在阅读时,可先让学生通过
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 短文后的思
考题,让学生继续阅读、思考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如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可
做适 当指点。
文中第四段的第一句话“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句
子。为什 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从文章叙述中可知,这个人万一把水灌
进吸水器吸不出水,他就选择了死 ,这对一个求生愿望强烈的人来说真是太难太
难了。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了把水灌进吸水器,他冒着危险, 到底为了什么?为的
是给像他一样濒临死亡的迷路者也能留下一壶救命之水。这个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了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在阅读讨论中,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 想象,比如,这人没有把
水灌进吸水器,而是喝了个痛快,后来„„,或者他把水灌进了吸水器,却没把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水吸上来,于是„ „,让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结局,并加以评价,从中理解人物
的品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交流读书的收获。目的是:1.激发阅读课外书的
兴趣,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2.提高口语表达、与人交际的能力。
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课前 可布置学生选择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并根
据“口语交际”的提示,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做好准备。
课上交流时,可以先分小组进行。交流的内容,可以提示的内容为依据,也
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 谈,所谈内容不要强求一致,只要能谈出自己的收获,自己
的体会和感受,都要给予肯定。交流之前,要 提示学生想好表达的内容和顺序,
然后小组评出讲得好的和进步突出的同学,在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适
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座谈这次活动的收获。比如,你是否对读书产 生了兴趣;
你从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了哪些读书经验;对课外阅读,你有哪些打算。教师应
不失 时机,引导学生课外积极阅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习作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练习 写人,即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通过具体事例,
写出朋友的特点,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 学中,可先让学生从自己的好朋友中,选择一位,然后,想一想自己和朋
友之间发生过的事情,并从这些 事情中选择一件。想好后,可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大家通过互相交流,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目的。 然后,再调整自己要写的
内容。小组交流后,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在全班交流,特别是那些选材有
新意的。
写和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学生写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不是以
写朋友为主;二是写自己和写朋友平均使用了力量。所以要提醒学生,在写和朋
友发生的事情要以写朋友 为主,要突出朋友。
学生想怎样写,教师不要加以限制,要做积极的引导。在评改时,要特别注
意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在讲评时要大力表彰。实践活动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第 四 组 < br>本组选编了三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三首古诗》描写了大自然美丽的
景象;《养花》写老舍 先生在养花过程中的种种乐趣;《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写人
的记叙文,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追求。三篇课文虽然一是写景,一
是写事,一是写人,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切身感受,体现了他们的 人生观、
幸福观和对理想的追求,使学生从中感悟人生,学习正确地对待生活,并学习如
何在生 活中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学习这组课文,应在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适 当地
了解写景、叙事和写人的一些方法。
建议本组教材用10—11课时。每篇精读课文用2 课时,略读课文用1—2课
时,“读读背背”和阅读用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包括讲评 )。
12古诗三首
一、教材说明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 送林子方》分别描写了春、
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 之
情。
选编这三首古诗的意图,一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
的 节奏、音韵之美;二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
境上。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上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有条件的还可找一< br>些表现大自然美丽景象的音乐作品片断。
2.课文导入可由欣赏品评诗文图片等开始。诗文形象 美、意境美,学生读起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指导朗诵时要重视体会诗的形象和意境。由于教材中对
诗已作注释,教师对 词句不要作过多的讲解。读古诗,先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然后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 义。适当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词语。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读好停顿,把 握好诗的节奏,
读出诗的韵律。如《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然后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
3.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创 设具体情
境。比如,《游园不值》一诗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教师可以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
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
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去朋友家 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
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 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
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好
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虽然最终没有等到主人回来带他进园观赏,但从那一枝
斜斜地探出墙外 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该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诗中的第
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画龙 点睛,是神来之笔。“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种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这 比那一览无余、面
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极大地发挥读者想象的余地,
使诗显得婉转含蓄,耐人咀嚼。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奇妙景象,后 两句则
用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
各有各的 妙处。晴揽湖光,只见水面波光闪闪,明艳妩媚;雨观山色,又见水雾
迷蒙,飘飘渺渺,是另一番奇景, 难怪作者要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表达自
己对西湖山水的喜爱之情了。
杨万里的《晓出净 慈寺送林子方》也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
因为是在夏季的晴日,而且是在早上太阳刚刚出 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
花,使 作者觉得它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
慈寺送林子方》都描写了西湖夏 日美景,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其内容、写法,比较
来阅读。比如,前者是先叙后议,后者是先议后叙;一写 西湖晴雨天气,一写满
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另外,启发 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观察图画;根据诗意,自己
画画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进入诗 歌的意境。
4.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
物、 事件及景物。可互相交流。
四、参考资料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是南宋中期诗人,本姓李,祖 籍建安(今属福建),后为
叶氏后嗣,遂改姓。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人。他作为南 宋江
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其诗长于绝句,写景尤
工。《游园 不值》是其中最有灵性深得赞誉的一首代表作。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 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
进士出身,曾力主抗金,又敢于直言进谏,因而屡遭排挤。他的诗语言 清新活泼,
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
为“ 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
“南宋四家”。杨万里一生写 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著有《诚斋集》,
其中如《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 林子方》等一部分诗作深得后人
喜爱。

13养花
一、教材说明
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
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 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全
文按由事到理的顺序,层层递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选编本篇课文的意图是:
1.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健康向上的情 趣和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

< br>【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
的。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
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
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自己查字典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养
花,从养花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并且收集一些花 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回忆自
己养花或家庭养花的经历。
2.课文学习可从学生交流养花知识和 乐趣导入,再让学生谈谈读了老舍的
《养花》之后了解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见解。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每一
部分的意思。课文第一自 然段主要交待养花的原因和目的;第二自然段讲自己不
养名贵花草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养花可以多得些 知识;第四自然段讲养花虽然
辛苦劳累但有许多好处;第五、六两自然段分别叙述养花的快乐与忧伤;最 后一
自然段总结了“我”养花的种种乐趣。也可以让学生先说说文中哪一段是总结养
花乐趣的。 然后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乐趣”,深入每一部分,思考,并讨论作者
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养花乐趣的,比 如有的是从正面,有的是从侧面,有的是从
反面。喜忧参半,悲喜交加,付出、收获,养花,使作者的生 活变得丰富多彩。
学生在讨论中,具体地说出养花的乐趣就可以了,不必抽象为“正面”“反面”
“侧面”等。
这篇课文不仅全文层次清楚,每一自然段的叙写也是极有层次的。如第二自
然 段,首句先讲“没有奇花异草”,后面便分别讲不养这些花草的原因:好花不
易养活;看着花生病要死令 人难过;北京气候不适宜养南方好花;自己本事还不
大,最后一句得出结论:只养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 花草。整段文字显得条理清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晰,层次井然。再如第四自然段先讲“我”要感谢花草,后面分别写为什么要感
谢:一是养花使 脑力和体力劳动得到调适,有益身心,二是从辛苦的劳动中得到
乐趣,三是让人懂得劳动的意义。通过这 样细读,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文章不仅全
文前后顺序要安排得清楚得当,每段文字同样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 写,才会清晰
明白。
3.课后拓展,可让学生把课前讲述的各自养花的经历、感受写成短文, 或写
一写某一种花的种养过程和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有关养花的文章和
图片,办一 个养花专栏,供大家共同欣赏。
四、参考资料
昙花属仙人掌科的一种常绿灌木,原产于热带 ,因而喜温暖,耐潮湿。其花
大而美丽,洁白而有芳香,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花木,我国各地都以温室栽 培作
为观赏花木。又因昙花总是在夜间开放,且开花时间极短,便有了“昙花一现”
的成语,比 喻一些事物存在时间极短。昙花还是一种中药,具有清热润肺安神等
作用。它的叶状新枝亦可清热消炎, 能外用治各种皮肤热症和炎症。

14*理想的风筝
一、教材说明
这篇 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
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 、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
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 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
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 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
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 型
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
系,使这两方面 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 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
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 境界的表达
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 /p>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界;难点是理解两方 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
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 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 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
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 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
通 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
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 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
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 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
开头描写了一 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
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 ,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
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 观向上,充满着
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
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
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 ,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
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 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
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 貌?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
面上看,刘 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
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 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
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 更完整地表现了他
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 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的一些表达方法。
四、参考资料
连翘一种落叶灌木,叶子对生,为卵形 或长椭圆形,春天开黄色花,花型与
迎春花相近,但要大一些。连翘的茎、叶、果实、根均可入中药,有 清热解毒及
消肿等作用。读读背背
本次“读读背背”选择了古代4副对联。意图是让学生感受 对联巧妙对偶的
形式特点,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陶冶。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侫臣”是题写在杭州岳飞墓前的一幅对联。表
现了后人对岳飞的敬仰之情和对杀害抗金英雄岳 飞秦桧等奸侫之辈的痛恨鄙夷
之意。“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是说,因为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 报效
国家的事情上,所以才常常流出思念亲人的泪水,表现了撰联人以国事为重而常
常忍受思亲 痛苦的情状;“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义心”意思是,壮志未酬
之人内心遗恨难消,一片忠义之心唯 有天地知晓,是对事业未竟的英雄的一番慨
叹和赞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是写在无锡东
林书院的一幅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恰恰是一个反对。
背诵对联,可让学生了解它上下句之间两 两相对的特点,并抓住这一特点来
背。如第二副的“一寸”对“两行”,“丹心”对“清泪”,“图”对 “为”,“报国”
对“思亲”。朗读时指导学生正确划分节奏,把握好重音和停顿。
阅读 < br>《风筝》和本组《理想的风筝》有相似之处,都描写了放风筝的情景,但《理
想的风筝》借放风筝 表现的是身有残疾的刘老师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执着追求,
而本文主要通过孩子们放飞的不同形状的风筝 ,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远大志
向。前者是以事写人,后者是托物言志、借咏物而抒情。
在指 导学生阅读短文时,首先让学生在自学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通读短文,
知道短文的重点内容是描写风筝。 然后,教师可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三、
四、五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风筝,是谁做的,他们 为什么要做那样的风筝,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风筝,表达的是每一个孩子内心最大的愿望,是他们童年的理
想,这就明白了“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含意。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阅读的第二步要让 学生明白,本文主体部分通过描写各不相同的美丽的风
筝,表现孩子们的美好理想。而且,中间主体部分 在每段开头还以“你看”“瞧
啊”等祈使语气的短句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使每段开头在形式上有同 有异,
整齐而富有变化。全文开头和结尾部分则主要以议论和抒情为主,与主体部分的
描写紧密 结合,共同表现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一思想内容。
口语交际
介绍家用电器或农机农具是本次 口语交际的内容。这次训练是使学生学习运
用口语说明事物。练习提示中第一句话点明介绍对象;第二句 话说明可以选自己
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介绍;第三句话提示介绍的内容具体有哪些方面,主要应说
清楚哪些问题;最后一句话对交际活动的方式进行提示。
在交流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 自己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一样东西
作为介绍的对象。第二步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际操作熟悉其结构用法等 ,并搜
集一些相关材料,如使用说明、产品介绍或一些说明性的图片,有的小家电可以
带来实物 。然后,让学生想好要说的顺序和内容。比如,先介绍外形、再介绍功
能,最后说明使用方法,应注意的 事项或产品的特点等。
交际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要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交流。比如,可分成小组进行介绍,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时,可以互相提示、补充,
也可以纠正介绍中的 不妥之处,最后再评出介绍得好和进步突出的同学。
习作
本次习作训练要求学生写自己成功 的一件事情。练习提示首先说明成功带给
人的益处,然后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成功的事件和感受,回忆成功 的过程,最后提
出练习要求:一是要写清成功过程,二是要写具体。
在写之前,教师应让学生 明确习作训练提示的要求,弄清练习意图。教师可
以选择一些范文或自己写出范文读给学生听一听,并且 评一评,说一说。通过评
说,进一步明确要求。
为帮助学生克服选材的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 把自己想到的事,无论大小,
只要是成功的,都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论能不能作为材料使用。材料确定后 ,再
想一想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表达的顺序以及如何抓住重点等。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第 五 组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一则读写例话和一个“积累·运用”。《田忌赛马》一文
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 分析和过人的谋略;《赤壁之战》生动地记叙了东吴都督
周瑜采用火攻在赤壁大败曹军的故事;这两篇是 精读课文。《晏子使楚》写了晏
子三次挫败楚王想借侮辱他嘲笑齐国的企图,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和出众 辩才;
《冀中的地道战》表现的是抗日战争中冀中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无穷无尽
的智慧, 这两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学习这一组课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正义与智
慧的无穷魅力,受到深刻的思想教 育。同时,还要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了解课文的记叙的顺序,懂得文章要按一定顺序写,才 能写得清楚而有条理。
本组教学可安排11—14课时。精读课文可各用2—3课时,略读课文可各用
1—2课时,“读写例话”用1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可
用1课时,口 语交际用1课时,习作用3课时(包括讲评)。

15田忌赛马
一、教材说明 < br>《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
赛马,在孙膑帮助下, 转败为胜的故事。
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赛马起因,再写赛马的过程,最后讲了田
忌取胜的原因。课文赞扬了孙膑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打破常规的正确的思想方
法。
选编这篇 课文的意图是:1.使学生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
想方法;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2.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是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学习作者
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 读写“垂头丧气、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
口呆、转败为胜、轻蔑、疑惑、讥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4.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可让学生在课前用纸片做
三种马共6匹,并分别标上三个等级号码。
2. 可以由讲孙膑的故事导入,也可以启发学生讲以智取胜的小故事,如“司
马光砸缸救人”“水浮皮球出洞 ”“乌鸦喝水”,让学生体会运用智慧,打破惯性
思维的妙处,导入课文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可灵活掌 握。
生字教学可以在学生查字典的基础上进行。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字的音形义
的。比如,“ 惑”是心里有疑问,不确定的意思。或是这样,或是那样;或者对,
或者不对,总是捉摸不透,所以就是 “心”上边有一个“或”字。其他的生字,
都可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记住字的音、形、义。 词语教学,可结合朗读课文进行。像“垂头丧气、目瞪口呆、胸有成竹、得
意洋洋、疑惑、讥讽、轻 蔑”等词语,其情感性、形象性都很鲜明,教学中,可
以指导学生用“强调语气读一读,带上表情演一演 ,放在句中说一说,联系课文
想一想”等方法,体会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在了解课文内容过 程中,教师可用“析题抓事件”的方法,让学生先确定本
文写的是田忌赛马的事,然后再去抓主要内容, 看哪些段落是具体写赛马过程的。
赛马过程是按赛马的起因、比赛的经过和赛后总结三方面内容来安排先 后顺序。
中间的比赛部分又以第一次赛马、孙膑授计和第二次赛马三个层次来写。在指导
学生讨 论时,教师可用彩色粉笔板书强调写作的顺序,让学生看明白全文和中心
段的顺序各是怎样的。
起因经过结果
↓↓↓
第一次赛马失败孙膑授计,第二次比赛取胜
在深入 探讨时,要抓住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历史故事的价
值,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为 什么只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轻易地转
败为胜?在这一阶段中可让学生把自己做的三种马拿出来,和 同桌的马进行一场
模拟比赛,摆一摆,联系课后“思考·练习”2想一想,孙膑是怎样取胜的。然
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田忌对第二次比赛“没信心”,孙膑却显得“胸有成竹”?


【瘦 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他为什么能想出调整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而田忌 却没有想到?让学生充分讨论后
明确,正因为孙膑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敢于打破常规,调整思路,扬长 避短,
才想到了要调整三等马的出场顺序,用输一场来换取赢两场的巧妙办法来取胜。
当然,如 果齐威王的每一等级马都比田忌的马快得多,孙膑也就不会用“下对上、
上对中、中对下”的比赛顺序取 胜了。可见,要创新,要打破常规,不仅要有胆
识,还要善于观察,精于分析,从全局出发,为了全局的 胜利,不怕牺牲局部的
利益。
课后“思考·练习”3要求学生谈读了课文后受到的启发。可引 导学生从多
方面去谈。比如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
会。
3.课后可让学生搜集一些以智取胜的小故事,举办故事会或办一个“智慧之
花”专栏。
四、参考资料
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之后。因这一历史时期内各个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不断而得名。时间大约是在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年)之 间。当时经过长期战争,过去周王室分封的十几个小国发展成为秦、楚、
齐、燕、韩、赵、魏七国,后又 经过一段时间的争霸战争,秦国最终于公元前
221年扫灭其他六国而统一天下。
齐国在今山东大部及河北东南部,是当时一个大国,都城在临淄(今淄博市)。
齐威王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国君,姓田名齐,于公元前356—前320年间在位。
田忌是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将军,曾在其军师孙膑帮助下多次打败魏国军队。
孙膑战国时著名军 事家。他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先期失传,直至1972
年于山东临沂汉墓中出土该书的竹简有《孙子 兵法》2300余字,现在的《孙膑
兵法》一书即以此竹简为范本整理而成。
孙膑早年曾与庞 涓共拜当时有名的军事家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做了魏国将
军后,害怕孙膑超过自己,出于妒嫉而将其骗 至魏国施以膑刑(砍掉膝盖骨)并幽
禁。后孙膑受齐国使臣帮助回到齐国,先做田忌的座上宾,后因帮田 忌赛马赢了
齐威王而被其赏识,并提拔为齐国军师。他曾用“围魏救赵”之计援救了被魏国
大军 包围了都城而危在旦夕的赵国,又助田忌以智谋多次战胜魏军,使魏军全军


【瘦马语文网 】欢迎投稿smyww6603@

覆没。出众的谋略与才华,使孙膑成为战国时最有名的军 事家,他的《孙膑兵法》
也成为我国古代最有名的军事著作之一。

16*晏子使楚
一、教材说明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进行了反驳,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
课文用三个小故事,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 气和过人智慧。全文以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 晏子与楚
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课文记叙顺序清楚,
结构完 整。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感受正义和智慧的力量,培养他们的正义感;
学习作者按一 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文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自查字典认识生字词。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
学习课文;把阅读中不 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2.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预习和初读课文的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懂的问题,并把学生的问题归纳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课文
的写作顺序;提高质 疑提问的质量;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
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①晏 子是个什么人?②晏子与楚王三次
斗智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③作者写这几个小故事是想表现晏子的什 么?提出
问题后,阅读课文。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解决
疑难问 题。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交流,教师给予指导。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 上,可以让学生把故事内容演一演。可以自由组合,分别
表演三个小故事。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 词,更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
造性。表演后可让演员和观看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评一 评哪一
组表演得好,剧本编得好。
四、参考资料
春秋末期“春秋”这一历史时期的 称呼来自《春秋》一书。《春秋》是一部
编年体的史书,相传最早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也称《左氏春 秋》。这本书后
来由孔子进行了整理修订,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教材使用。这本书记载了
由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至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间发生
的重大历史 事件,是了解这一段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典籍资料。对春秋时期的起止
年代,现在人们说法不一,但一般都 倾向于以周幽王之子平王宜臼继位的公元前
770年为始,至周敬王44年(公元前476年)为止。“ 春秋末期”即指这一时段的
后期。
晏子名婴,字仲平,夷维(山东高密)人,是春秋时齐国的 大夫,大约生活于
公元前500年之前。晏子于齐灵公26年(公元前556年)任齐卿之职,历经齐灵
公、庄公及景公三代君王,堪称“三朝元老”。
楚国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国家,西周时立国,大 约在今湖北荆山一带。后来楚
国不断扩大势力,占据了长江中游,后又灭越国,占江、浙,先后于湖北的 丹阳
(秭归东南)、郢(江陵)和河南的陈(淮阳)安徽寿春(寿县)建立都城,在公元前223
年被秦国消灭。
柑橘柑,一种果树,属常绿灌木,开白色小花,果实扁圆形,成熟后为黄色。
其果肉味甜多汁。橘,亦属同一类果木,柑橘指柑、橘、橙、柚等,属同一种类
的水果。
枳 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开白色小花,结黄绿色小球形浆果,味道酸苦,
可入药,用以消积、化痰。枳 也叫枸橘。
17赤壁之战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 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
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 以三万兵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力打败曹 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
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 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
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 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
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本课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
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 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
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 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难点是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 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文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 策、波浪滔天、眺
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自学< br>生字新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课上可让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通过交流,学生能对三 国时代、课文
来历、课文中的一些人物、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有所
了 解,为阅读课文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3.可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和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结合起来 进行。在学生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
展 顺序写的,但不要死套起因、经过、结果各成一段的模式。要引导学生做具体
的分析。比如,文章第一自 然段(第一部分)交待了战争起因后,并没有立即叙述
战争过程,而是写了战前的准备,因此要单独成一 部分。从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开
始,已经是在描写周瑜一方对敌军展开进攻的第一步行动了。全文最后一段 交待
赤壁之战的结局是曹操带着残兵剩将从华容道逃回北方。
战争的结局与过程,作者并没有 明显分开来写,所以经过和结果可合为一部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

分。这样,可按照“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的经过及结果”的发展顺
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进行理清课文顺序的训练,还要抓住火攻全过程这一重点,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火攻 是分哪几步实施的,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在学生认真理
解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用比较概括的语言 按顺序说一说,使学生明确,无
论是全文,还是各部分,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言之有序,是写好文章的 基本要
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双方取胜失败的原因。可设计以下一些
问题,如:黄盖认识到了敌我双方的哪些优势和劣势?为什么要建议用火攻?曹操
为什么会连续两次上 了黄盖的当而没有起疑心?赤壁之战中双方胜败的原因各是
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仅作点 拨及小结即可。
“思考·练习”2和“思考·练习”3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过
程 中完成。火攻可分为四步: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选择刮东南风的一
天,船上装上引火的材料, 驶向曹营;③船接近曹营时,黄盖命人点火,火船冲
进曹营,曹营火光冲天;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 从华容道逃跑。第3题要求
学生找出写东南风的句子,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也是实施火攻的关键条件。 说
明东吴的将领善于利用天时和地利等自然条件。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条件,火攻就
不可能实施。 如果东南风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对方有了防备而失
败。所以,火攻计策之所以能取胜,归 根结底是东吴的将领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
天时之利的结果。
4.课后拓展。可让学生课外搜集 和阅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评出讲得好
的同学。也可以办一个展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三国人物 的故事、资料等展
出,交流一下阅读体会。
四、参考资料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 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公元208
年秋天,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 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
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 中
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
连行动不便等 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
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 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 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山。
其山高五十多米,岩石皆呈赭红色,是约一亿年前因砾 石、砂子与铁质、钙质等
物沉积胶结氧化而成,又因地质断层而露出地面,这种特殊的地貌被后人传说为
火烧赤壁时烧成红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战的神奇色彩。此外湖北黄岗县西
北的江滨有一赤 鼻矶,也是悬崖峭壁赭红如火烧一般,兀立临江,因与“赤壁”
同音,相传为赤壁古战场。宋朝苏轼贬官 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曾经游历此地,追
怀古事,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文章,其实 此处并非真正
的赤壁古战场。
曹操(155—220)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史 称魏武帝。曹操祖籍
安徽亳县,小名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扩张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汉献帝迎至许昌,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
安13年做了 丞相,赤壁之战被刘备孙权击败后回北方重整势力。公元216年自
封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封其父为武帝 。曹操精通兵法,又长于诗歌,以诗抒发报
负,今存诗20余首。其诗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他“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成为英雄老当益壮,志气冲天的代言,堪称千古绝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出身士
族,辅佐孙策、孙权建孙吴政权,又与孙权为连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军压境
时与鲁肃等人力 主迎战,并亲率大军破曹操于赤壁,赢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
病去世。
黄盖字公覆,吴国宿 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战中,他率领数
10艘装满芦苇、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 诈降,趁机点火以火攻之计破了
曹军船阵和兵营。
华容道华容是县名,设于西汉,在今湖北潜 江县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战后取
道华容县北归,故称华容道。
火硝又称土硝或硝石,白色或灰 色,含有一种叫硝酸钾的化学物,受热分解
后可释放大量氧气,是一种强氧化剂,可助燃,因而常用于制 火药、火柴等。又
因其中含有氮和钾,且易溶于水,故又可作化肥使用。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硫磺硫的统称,为 浅黄色结晶体,可用来制造硫酸、火药、焰火等,可作杀
虫剂,又可用于治疗皮肤病。许多温泉水或地热 井中抽出的热水中就含有硫的成
份,因而可以治疗皮肤病。
18*冀中的地道战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
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 顽强的斗志。
这篇文章可分三个部分,前面一部分说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和作用,后
一部 分对其作出高度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按由
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的顺 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
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抗击敌人、防止破坏和 传递敌情信息的功用,体
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选编这 篇课文的意图是:1.了解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不屈不挠的顽
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2.了 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
达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了 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
构特点的基础上,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 志和无穷无尽
的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并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认识人民战争
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 义教育。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在课前可以组织 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搜集有关资料,以便
对冀中地道战有些感性认识。
2.课上可让学 生交流,也可由教师介绍有关时代背景,比如抗日战争、“扫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 myww6603@

荡”与“反扫荡”、我抗日军民在党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使学 生通过交
流和介绍,充分感受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无穷无尽的智慧,并进入学习的情境。
在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叙述的顺序时,可以采取学生提出问题,边阅
读、边讨论方式,也可以引导学 生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边读书边思考,
理解课文内容。
为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看全
文重点写了什么,在重点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帮助 学生弄清全文的写作
顺序。并从中感悟到这样的表达顺序的好处是什么。这样的表达顺序,使复杂的冀中地道很有条理地表现出来,使人读了对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学生在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3.课后可引导学生搜集 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比如《小英雄雨来》《小
兵张嘎》《鸡毛信》《王二小》等等,召开故事会。
四、参考资料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奋战,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最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一场最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1年的9月18 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入中国东北地区。
又以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芦沟桥 发动的“七·七事变”为起点,进一步
侵略中国的华北地区,中国的历史由此进入抗日战争阶段。此后, 由红军主力改
编的第八路军进入华北,抗击日军,南方红军也改编为新四军进入华中战场。在
中 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抗日军民经受了严峻考验,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奋
战,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 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于1945年8月14日宣布无条件
投降。
冀中冀是河北省的别称,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地区。
扫荡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我抗日军 民团结一致,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根本
分不清哪是正规军,哪是游击队,哪是老百姓,因此,在进攻我 解放区时,采取
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妄图把抗日力量铲除净尽,所
以叫“扫荡”。我抗日军民则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灵活多变地进行还击,因此叫
作“反扫荡”。
游击战争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地方都成立了有武装


【瘦马语文 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的组织,称作游击队、独立大队、武工队等等。他们由 于人数较少,装备也轻便,
因而行动灵活,神出鬼没,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打完就走等 灵
活多样的战术,需要时聚零为整,必要时又化整为零,小组作战或单兵作战,最
大限度地打击 敌人,又保存自己的实力,配合正规部队作战,保护地方党政组织
和人民群众,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 汪洋大海。
碉堡也叫“炮楼”,是建在交通要道和关卡上的军事设施,主要用于打仗时
的保护 、射击和瞭望,底层也可住兵员,简单的仅作射击掩体用。一般建在既可
杀伤对方,卡住对方前进路径, 又隐蔽,不易被对方发现摧毁的地方,多为砖、
石、混凝土结构。

读写例话:按一定顺序写
一、这则读写例话从阅读和习作两方面,以课文《赤壁之战》为例, 总结了
“按一定顺序写”的好处,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写作顺序。学习这则例话可以让
学生懂得 一定的顺序对读和写的重要性,它既可帮助读文章的人更清楚地理解别
人的文章,又可以使自己的习作叙 述更清楚。
二、这篇例话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讲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是从读与写两个
方面说 明按一定顺序写的好处;第二个是以《赤壁之战》为例,具体说明作者是
怎样以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这次战 役的。例话的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按一
定顺序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 .学生自读自学。可采用“圈点、勾画”和标序号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提问
题的形式理解内容。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例话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并注意倾听别人的发
言,以加深自己的认识。
3.全班交流,由师生共同进行补充评议。
4.可根据第二段讲的几种顺序,引导学生回忆第 五组的其他几篇文章,看看
各自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试着分析学过的其他课文, 看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读读背背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要求朗读和背诵十 六个成语,目的是积累语言。教学时一是要指导学生朗读
好,注意每个成语的节奏。二是指导好背诵。对 成语的解释,学生能大概了解即
可。
阅读
《唇亡齿寒》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左 传·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讲晋国
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王贪恋晋王送给的玉石、宝马,答应借路给晋 国。虞国
大臣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王,但他没有听从劝告,让晋国经过虞
国去灭 了虢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回来时顺势消灭了虞国。“唇亡齿寒”意
思是说有许多事物之间就像嘴唇 与牙齿一样是互相依存的,如果嘴唇没有了,牙
齿就会感到寒冷。同样,虢国被晋国消灭了,虞国就会失 去支持和依托,也很难
逃脱灭亡的命运。
在指导阅读时,可采取查字典,向同学请教等多种方 式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有些词语教师可适当予以说明。比如“晋国、虢国、虞国”都是春秋时周朝的国< br>家。晋国在现在的山西、河北南部及陕西中部、河南北部;虞国与晋国是同族,
在山西平陆县的东 北;而虢国则在陕西西部宝鸡市的东边,晋国要到虢国必须经
过虞国,这是晋国要向虞国借路的原因。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可引导学生用列小标题或提问题的方法。如第一段是“借
路”,第二段就是 “献计”,也可用字数多的句子,如“晋国向虞国借路”,“晋大
夫荀息献计”,提问题可提:为什么荀 息说礼物“只是暂时属于虞国罢了,最后
是可以收回来的”?说明晋国对虞国早就存有灭亡之心,只是因 为虞、虢等小国
互相可以支援,无法一次灭掉,才暂时拢络住它。
课后要求学生讲讲这个故事 ,并说明成语的意思。可在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后,
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师生共同编写一个 提纲,列在黑板上,然后
让学生根据提纲讲故事。要提倡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可以对故事做出
自己的补充和想象。讲成语的意思时,要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或是生活中的事
例来讲。不要抽 象地背成语解释。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对“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这个 问题发表自
己的看法。训练提示有三层意思,一是点明了训练内容,二是讲清了训练要求,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三是指出了训练的目的。训练要 求有两条,即“结合具体事例来说”和“既要讲
清楚事情的经过,又要说明白这样做的理由”。
安排这次口语交际训练的意图有两个:一是继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是提高学生对如何正确处 理人际关系,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缺点问题的认识。在
训练时,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阅读训练提示,弄清训 练意图和要求;然后鼓励学
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并用事例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提醒学生说话时 要
按一定顺序说;要有理有据,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伤害其他同学的感情。
习作
本次习作训练要求写建议书,是写应用文的训练。建议书是人们针对社会生
活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向有 关部门反映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的一种常
用应用文。训练提示中第一段指出,学生作为社会的小 主人有义务向有关部门反
映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第二段介绍了建议书的具体写法,其中包括建
议书的内容及书写顺序,还说明了书写的格式。
指导习作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读懂训练提 示和要求,了解什么是建议书
和怎样写建议书,了解建议书的格式;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份建议书,让 学生
看,看它的标题、台头、内容,后面的署名、日期等在什么位置,了解建议书的
具体内容是 由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三大块组成。
在掌握了相关基本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 中,校园里或居住区
想一想存在的问题,选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考虑这些问题该反映给哪些部门,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可以让学生先口头说一说,最后从中选出自
己满意的例子,写成 建议书。


第 六 组
本组共有三篇课文,一个积累·运用。其中两篇 精读课文通过想象,生动地
描写了大象化石和琥珀的形成过程。略读课文《最后的辉煌》记叙了科学家诺 贝
尔晚年的业绩,从中可以体会诺贝尔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学习这组
课文,可以使 学生增长知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受到美好感情的
熏陶。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 点是了解叙述的顺序。教学时要注意突出这个训练重点,
并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懂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叙述的
思路和顺序;引导学生在平时说话、习作中,学习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 顺序把
思想内容一步步地表达清楚的。
建议本组课文教学用11—14课时。其中每篇精读课 文用2—3课时,略读课
文用1—2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阅读用1课时,口语交际 用
1课时,习作用3课时(包括讲评)。
19黄河象
一、教材说明
这是 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
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 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增长关于化石的知识。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
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 的发掘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了解大象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
趣, 培养想象能力;二是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 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
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骨骼、昂首阔步、炙烤、
椭圆、有气无力、 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
2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建议
1 .“思考·练习”2体现了本课学习重点之一。教学时可围绕这个题目让学
生自读自悟,再展开讨论。学 生自读课文后,找出写科学家假想的部分,再把这
部分文字认真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来说明黄河象 骨骼化石的来历,以培养
学生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想象的情景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却有现实的依据,
因此应该让学生在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找出作为科学家假想依据的句子“(人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 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
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复述。复述的关键是要理清文章叙述
的顺序。但叙述顺序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不论采用怎样的顺序叙述,总要表现出
一定的条理性。比如,本文叙述顺序可有下面几种不 同安排:①自然博物馆陈列
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假想— —
黄河象化石的挖掘(即原文叙述顺序)。②自然博物馆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黄河
象骨骼化 石)——黄河象化石的挖掘——黄河象化石的来历。③挖掘出黄河象化
石——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 黄河象化石的来历。④挖掘出黄河象化石——
黄河象化石来历——黄河象化石陈列在自然博物馆。教师应 启发、诱导学生按不
同顺序进行复述。通过这个练习主要让学生理解、领会叙述的顺序既要有一定的条理性,又要灵活多变。
3.指导学生朗读好第2—6自然段。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想象。读第 3自
然段时前两句要读得低沉缓慢些,要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
情景。突出 “扑踏扑踏”“走”“疲劳”“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
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 ”“跑”等词语,和前面的“干渴”“疲劳”形成
对照。
第4自然段是重点段,特别要注意引 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
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老象的右脚正好„„深深地陷了进 去。”是关键句。
朗读时语速稍快些,要表现出老象突然陷入淤泥的那一瞬间的紧张状态。重读“正好”“椭圆”“来不及”“一下子”“踏”“踩”“淤泥”“深深”“陷”等词语。
4.有条件的 同学可以搜集记载动植物化石的文字、图片资料,与同学交流。
也可以引导学生办一期有关动物或植物化 石的墙报。
四、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 括古植物
(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
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
特殊条件,仍保存原 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
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 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 br>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
形成仅保持原来形 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
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 ,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0琥珀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想象,具体记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
文章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最后描 写了琥珀的
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琥珀的 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
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二是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
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 达方法。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 前俯后
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4.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让学生到森林 公园、山林里观察松树,注意松脂
的特征(形态、颜色等),以便理解课文有关内容。
2.上 课时可让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所观察到的松脂的特征。教师总结:松脂
就是针叶树(如松树)的树干上渗 出的胶状液体,色淡黄或红褐色,有黏性。松树
脂的化石就是琥珀。由此导入新课。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3.教学时要紧紧 抓住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一重点予以突破。结合“思考·练习”
2,在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找出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文字,然
后朗读。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两幅插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使琥珀的
成因和形态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具体的画面。
在了解琥珀形成过程时,分两个阶段让 学生理解:①挂在老松树上的松脂球
的形成(3—10自然段);②松脂球变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1 1—12自然段)。要
注意松脂球不等于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因此描写松脂球变成化石的< br>文字虽简短,但绝不可忽视。同时在理解这部分文字内容时,要特别激发学生进
行大胆想象,因为 这是一种沧海桑田的巨变。
想象要以现实为依据。在了解了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想象后,引导学生阅读
13—18自然段,让学生讨论想象琥珀成因的依据。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海
滩发现琥珀, 由此想象大水淹没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里,逐渐变成化石(琥
珀);二是“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 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由此可以
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两个依据对应着琥 珀形成过程的两
个阶段。其中第二个依据是显性的,学生容易看出,第一个依据是隐性的,学生
可能不易察觉,教师要注意提示、引导。搞清这两个依据,才能很好地理解整个
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想象 的合理性。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仍然要展开想象,认真体会琥珀形成
过程 的情景。比如7—10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松脂球形成的过程,要读得节奏分明、
层次清晰,突出“一大滴 松脂”“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前俯
后仰”“不动”“松脂球”“重重包裹”等语词 。教师可把这几段文字范读一遍,
让学生从中感悟、体会朗读的情感、层次、语气、重音等,然后自己读 。全篇文
章朗读的情调应该是轻松、活泼,情趣盎然的。
5.“思考·练习”3要引导学生在 熟读《黄河象》和《琥珀》并了解各自叙
述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 的不同。两篇课
文内容有相似处,都写的是关于化石(黄河象骨骼化石和松树脂化石)的形成过程
的假想以及化石的外观形态,发现、发掘的经过。但具体叙述顺序又有不同。然
后开始讨论两篇课文各 按什么顺序叙述。在对比中学生可以看出两篇课文叙述顺
序上的差异。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6.“拂拭”一词 指掸掉或擦掉(尘土)。文中指苍蝇伸起腿搔头上的灰尘,因
为“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湃”读pài不读bài。
“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 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文中指根据看到的琥珀的
外观形态对其形成过程的猜测、想象。
7.课 外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结合课文中描写的琥珀的特
征,想象这块琥珀还可能是怎么形成 的,同学之间进行自由交流。
四、参考资料
琥珀是由碳、氢、氧组成的有机物。化学成分为 C20H32O2。非晶质体。色
蜡黄至红褐,一般透明。树脂光泽,性脆,摩擦带电,产于煤层中,是 地质时代
中植物树脂经过石化的产物。质优的用作装饰品,质差的用于制造琥珀酸和黑色
假漆。 琥珀还具有药用价值。

21*最后的辉煌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 课文。文章记叙了诺贝尔晚年将自己的巨额资产用于捐助祖国
医学事业和设立诺贝尔奖的辉煌业绩,歌颂 了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
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文章首先概要介绍了诺贝尔一生的 发明创造和拥有的巨额资产,接着以主要
篇幅叙写了诺贝尔晚年的心愿和业绩,最后简要说明了诺贝尔奖 对人类科学与文
明事业的巨大贡献。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诺贝尔无私奉献精 神的熏陶感染;二
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是通过诺贝尔晚年的业绩,体会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
献精神的熏陶感染。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4.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建议
1.让学 生按阅读提示认真默读课文,然后展开讨论。要鼓励学生独立钻研,
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自己提出 问题,自己作出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提出下面两方面问题。
第一方面:
①诺贝尔晚年的心愿是什么?
(“必须将这笔巨款做出有意义的安排。”)
②这个心愿是怎样实现的?
(捐助祖国医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金。)
③为什么要设立诺贝尔奖?
(“我生于瑞典,长在俄国,在美、法接受知识的启蒙,曾到过德 国养病,
如今在意大利安度晚年。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理想,享受幸福是人类的权利。我的
财产不 仅要献给我的祖国,还要献给世界。”)
④诺贝尔晚年对自己巨额财产的安排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反映了诺贝尔爱科学、爱祖国、爱人类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第二方面:
①“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②课文通过哪两件事来写诺贝尔的?
(这两个问题 实质是一回事。“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晚年把自己的巨额
资产用来捐助祖国医学事业,设立诺贝尔 奖金奖励对世界和平、科学事业的发展、
文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人。课文也正是通过这两件事来写诺贝尔 的。)
③这两件事有怎样的联系?
问题③,学生是根据阅读提示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理解上 有些难度。可先让
学生自己谈,教师再作指点。
这两件事是密切联系的。第一件事表现了诺贝 尔热爱科学,为了科学而不惜
献身的崇高精神;第二件事则表现了诺贝尔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强烈的爱。 第一
件事是第二件事的基础,第二件事是诺贝尔思想感情的进一步发展,是诺贝尔无
私奉献精神 的升华。诺贝尔一生辉煌,第二件事是诺贝尔“最后的辉煌”,使诺


【瘦马语文网】欢迎 投稿smyww6603@

贝尔的名字留芳百世,万古垂青。
无论学生按怎样的 思路提出问题,都应加以鼓励。从对所提问题的讨论中能
说出表现诺贝尔辉煌的两件事,并从中领悟到诺 贝尔爱祖国、爱人类、爱科学的
无私奉献精神就行了,就说明学生读懂了课文。
2.朗读课文 时,要体会诺贝尔对巨额资产的安排作出决定前后的不同心态和
感情。晚年的诺贝尔既要忍受疾病的折磨 ,又要忍受亲人逝去的痛苦;既依恋着
自己的事业,又意识到自己所剩的日子不多了。要理解这个时候诺 贝尔内心的痛
苦、郁闷和矛盾,读3、4自然段时,声音要低沉缓慢。当诺贝尔对自己的巨额
资 产作出最有意义的安排后,心情格外愉快,“感到无比幸福和轻松”,因此读倒
数第2、3自然段时,要 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感。朗读诺贝尔遗嘱的文字,要
读得庄重、严肃,字字清晰,句句深沉。
3.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
崎岖:形容道路凹凸弯曲不平坦。文中指在科学事业上所遇到的困难、挫折
和失败。
辗转:文中指诺贝尔由于疾病折磨,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安稳入睡。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 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对自己身后事的嘱咐。文中指
诺贝尔晚年以书面形式写下的对自己巨额资产所作的 安排。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诺贝尔的资料读一读,加深对诺贝尔的了
解。
四、参考资料
诺贝尔奖金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的遗产设立的奖金。根 据他的
遗嘱规定,将其遗产一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每年约20万美元)
分 设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种奖金。1968年增设经济学
奖金。1901年开始, 每年在诺贝尔的逝世日12月10日颁发。评定各类奖金的
机构为:物理、化学、经济学奖金由瑞典皇家 科学院评定;生物或医学奖金由斯
德哥尔摩加罗林医学外科学研究院评定;文学奖金由瑞典文学院评定; 和平奖金
由挪威议会所选出的五人委员会评定。读读背背
这里选取的是清代纳兰性德的一首词 《长相思》。词作者叙写了自己赴边关
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词分上下两阕, 即两段。上阕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写行程艰辛,下阕写夜不成梦。
词的具体内容大概是这样:
山路一程,水路一程, 跋山涉水,一路向山海关(榆关)那边进发。夜深人静
时唯见千百帐篷点点灯光。
风雪交加, 长夜难熬,风雪中不时传来更鼓声。这风声、更鼓声打破思乡之
梦聒得人难以成眠。故乡那宁静的夜晚是 听不到这种声音的啊!
教学时不必作过细的解释,疏通句意,初知内容即可。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好这首词。词作押韵和谐,上下阕结构一致,琅琅上口,好读好背。朗读时要突
出韵脚:程、程、行 、灯;更、更、成、声。这样就显得和谐悦耳、响亮动听。
同时要处理好节奏,如,身向榆关那畔行,夜 深千帐灯。下阕后两句节拍与此
同。教师可先范读,再让学生练读,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人人背会这首词 。
参考资料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
平韵。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
官一等侍卫 。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
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 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阅读
《贝壳》讲的是作者由一枚贝壳而产生的联想。贝壳中的小生命 早已不复存
在,却留下了可供人鉴赏的十分精致的贝壳,作者由此感悟到人生的价值——生
命是 短暂而渺小的,但人生应该给后人、给社会留下一些值得玩味的有价值的东
西。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展 开联想、想象,在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形成自己独到见解 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其难点是对课文最后“这
是一 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一句话的理解。这句话中,“固执”是说当
一个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 令人惊叹的东西时,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不懈的努力。
自强不息、矢志不渝,这就是“固执”的含义。“ 简单”是说真正的人生其实都
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生。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初读课文,通过自 学,查阅字词典,理解文中生字新词。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再细读课文,找出赞美贝壳中小生命和写作者人生感悟的话语,反复读几遍。然
后让 学生讨论,作者由贝壳究竟感悟到了什么。对于“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
简单的心啊!”一句话,学生 在理解上虽有一定难度,也应放手让学生讨论,大
胆谈自己的想法见解。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可适当 点拨提示。指导学生重点
朗读2、3自然段。第2自然段前一句话要读出对贝壳中那个小生命的惋惜之情 ,
后一句要读出对其一丝不苟精神的赞美之情。第3自然段包含两个词句,这是作
者对人生价值 的思考,要读得委婉、含蓄、有深情,给人以启发。注意这是两个
疑问句,不是反问句,所以语气不可太 强烈。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内容是“介绍少儿节目”,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少
儿节目介绍给大家,以锻炼、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训练时主要抓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求学 生介绍节目内容时,一定要理清
头绪,内容的介绍要有一定的顺序;二是对节目进行讨论时,要有自己的 见解。
不论对节目肯定或否定,都应该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只要言
之有理, 教师就应予以肯定。
训练要面向全体,对那些发言有顾虑、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启发、帮助、
鼓励。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完成这次口语交际的训练,体会到和同学交流的
快乐。
习作
这次习作内容是让学生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写一种自己想发明的东西。所
谓“联系实际”就是 要以一定的客观现实为依据,不能完全凭空假想。在这方面
《黄河象》和《琥珀》中对化石形成过程的想 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谓
“大胆想象”就是要突破客观现实的束缚,把一些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 ,在头脑
中形成一种新形象。想象是发明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因此要想写一种
小发明 就必须大胆想象。比如题目中所举的例子:筷子本是实心的,把它掏空,
就把“夹”和“吸”两种功能结 合在一起了,这就是想象。教师应把这些关系给
学生讲清楚,打开学生想象的思路。这是这次习作首先要 解决的问题。
怎样写好一种小发明,训练题目提出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写清楚想发明的
东西 是什么;二是发明的东西是什么样儿的;三是发明的东西有什么用途。重点


【瘦马语文网 】欢迎投稿smyww6603@

写好样式和用途。
习作前也可找些写小发明的 短文给学生读一读,起引路示范作用。这次习作
的题目是“未来的”。其意图是通过学生的想象,唤起学 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次习作的要求是:(1)根据所写的内容把题目 补
充完整。(2)要大胆想象,想象要新奇、有趣、超前、富有创造性。(3)内容要具
体,语 句要通顺。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对于题目要把握好“未来”两字,既然是“未来”,
那就 和现在不一样,要超前、新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放开学生的手
脚,即使出现一点“不合理” 的想象,也不必大惊小怪,告诉学生可以从自己的
生活实际出发,大胆地想象未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 提供展开想象的环境和条
件,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以及对未来事物的浓厚兴趣。真正开阔学生的思维,学
生想什么,怎么想都是可以的。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习作前,
教师可以让学 生先在班上讲一下自己想象中未来的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
极发言,然后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教 师引导学生写物品时可从材料、外观、内
部设施功能等方面来写,把所写的物品和人物及事件联系起来, 也可以把“我”
放在未来社会当中来写,以增加习作的情趣。


第 七 组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一个“积累·运用”。《丰碑》和《飞夺泸定桥》是精读
课 文。如果说《丰碑》塑造了一位可歌可泣红军军需处长的个体雕像,那么《飞
夺泸定桥》则塑造了红军战 士的英雄群体雕像。《毛主席在花山》《夜莺的歌声》
是略读课文,分别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在花 山的一段经历和苏联卫国战争
时期一位勇敢机智小游击队员的故事。本组课文均取材于革命战争年代,革 命先
辈的英雄业绩、高贵品质,都会使人们深受教育和感染。
教学时要认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一些句
子的深刻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先辈革命精神 的感染和熏陶。同
时在阅读中要让学生继续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培养学生表达的条理性。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建议本组课文共教 学13—15课时。精读课文分别用2—3课时,每篇略读课
文用2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 背”和阅读用1课时,口语交际用1
课时,习作用3课时(包括讲评)。
22丰碑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
长毫不利己、专门利 人的高贵品质。
文章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先写将军对红军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
种 困难和考验的思索,为下文所发生的事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和暗示;接着写将军
看到一位老战士冻僵在雪地 上时的激怒和对军需处长的责备;然后写将军得知冻
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的震惊和对军需处长的崇 敬;最后写在军需处长崇高
精神的鼓舞下,将军率领红军战士继续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体会课文叙述的顺序;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
刻的思想感情,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 和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
初步领会 文章先抑后扬及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难点是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学习目标
1.学会 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
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
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开始,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说出文章讲了一件什么
事。
2 .围绕“思考·练习”3,让学生重点反复朗读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
文字,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体会 到了什么。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描写 军需处长神态的文字集中体现在第7自然段。重点要让学生领会从军需
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中所表现 出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
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
描写将军神态的文字,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准确地找出来。还要注意引导学生
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 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看到一位冻僵的
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
“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将军两种不同的情感。有对 军需处
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有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当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
需处长时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
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 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
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 震动。又体现了将军
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一是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二是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将军的不同神态及所表现的感情变化,要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
仔细揣摩体会。教师 加强启发引导,不要一股脑和盘托出,要提倡学生自己思考
解决问题。
3.作者为了表现军需 处长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采用了欲扬先抑和侧面的表
现手法。将军开始责备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冻僵的 战士发棉衣,我们似乎觉得军
需处长没有很好尽职尽责。及至读到下文,原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 ,我
们不能不为军需处长的忘我精神所感动。课文的主人公虽然是军需处长,但文中
对军需处长 的直接描写,落墨不多,然而,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却在有关环境和
将军的描写中突现出来。这样写,恐 怕会比更多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产生更加感
人的力量和留给人们更多的回味余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感 悟这些表现手法。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理解这样写法的好处:假如警卫员一开始就
告诉将军说,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谁是故事的主人公?
在学生回答是军需处长 后,再问既是主人公,作者只用了几句话写他,你是怎样
体会到军需处长是文章的主人公的?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深刻
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朗读第7自然段,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朗读 第8—12自然段,要注意把描写将军不
同神态的词句读得重一些,要从不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出将军感 情的变化。第8
—10自然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出斥责、威严的口吻。
读第12自然段要体会将军得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惊、内疚、
敬仰的复杂心情,语速缓 慢,读得深沉、 庄重。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
冰坨:坨,是成块成堆的东西。冰坨就是冰堆。文中是说整 个云中山冰封雪
冻,看去简直是一座冰山,极言气候严寒,行军艰难。
严峻:意思是严厉、严 格。经常和“考验”“形势”“态度”“神色”等词搭
配。比如文中“严峻”一词出现了两次:一是与“ 考验”搭配,“这支队伍能不
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里“严峻”含严格意,“严峻考验”指重 大的、
不寻常的考验,这种考验应该说是很严格的。一是与“脸色”搭配“将军脸色顿
时严峻起 来”。这里“严峻”指将军神情很严肃。
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碑, 刻着文字或图
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的石头。课文中的“丰碑”是指冻僵了的军需处长。文
中 写道:“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所需给养 的,但他自己却穿着单薄的破旧衣服,以至冻
死在雪地里。军需处长的形象是我军战士无私忘我精神的活 的体现,从军需处长
的形象中我们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为革命事业建立了怎样的丰功伟绩。所以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晶莹:光亮而透明。文中写到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 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晶莹”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说雪冻结后,本身光亮而透明。另一方面,
它又喻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6.课外开展为“丰碑”写碑文的活动,各人 按自己想法写好后,在班上朗读、
交流。这一选做题不做统一要求。

23*毛主席在花山
一、教材说明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
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 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
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 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 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
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 br>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
事。可要求用比较简 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
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
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 述的顺序。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
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 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
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 主席对群众
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
最 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
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 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
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 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
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3.本文 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
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 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
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在阅读 中应该让学生加以
体会。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
悉的人 ,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
质,防止空洞说教或作鉴定式的 评论。

24飞夺泸定桥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 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
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
文章先说明了泸定桥是唯一可以通过大渡河的一座铁索桥,红军北上势在必
夺;接着写红四团经 过一昼夜的急行军终于赶在敌人增援部队前面而到达泸定
桥;再写泸定桥的险要和敌人的严密防守,预示 着夺取泸定桥将是一场恶战;然
后具体描绘了夺取泸定桥的激战场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 图:一是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中受到革命英雄主
义的熏陶和感染;二是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是《飞夺泸定桥》,作者为什么以主要篇
幅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 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下 面词语:“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
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 钧一发、号召、奋
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课前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看看有关电影、电视,
了解红军是在怎样 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围绕“思考·练习”2、3题展开教学。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要求按课 文
叙述的先后顺序说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再进一步熟读课文,讨论:你认
为课文着重写 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
定桥令人胆寒这两方面的内容?第二个 问题是本课教学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不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一定能回答得准确、全面,但要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充分讨论的
基础 上,教师予以提示、总结。
抢在敌人增援部队之前到达泸定桥,这是战胜敌人的关键。而要抢在敌人前
面,红四团面临的困难是时间紧(二十多个小时,要赶120公里路程),路途艰险
(翻山越岭 、天黑、下雨,沿途又有敌人阻击)。能不能战胜这些困难,关系到能
否胜利夺取泸定桥。因此红四团由 驻地向泸定桥开发就已经拉开了飞夺泸定桥的
序幕。
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居地险要,即使在 正常情况下,人走在桥面也站立不
稳,摇摇晃晃,加之敌人已把桥面的木板抽掉,只剩下几道铁索。望着 桥下湍急
的河水,真令人头昏目眩。况且对岸还有两个团的敌人严密把守,真是天险难越!
险恶 的环境必然预示着夺取泸定桥战斗的紧张激烈,“大渡桥横铁索寒”正是这
种场景的写照。这种环境描写 很好地衬托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气概。
综上可知,作者着重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 人胆寒这两方面的内
容都是在为写飞夺泸定桥铺垫,都是为表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服务的。
2.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后,再回到文章标题上来,讨论“飞”“夺”二字的
含义,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层 次的理解。提示:
“夺”,是争夺、夺取。文中指的是要把敌人手中控制的泸定桥攻占下来。
“夺”,既包含跟敌人争夺时间,抢在敌人援军之前到达泸定桥;又包含着在泸
定桥展开的激战,从守敌 手中拿下泸定桥。
“飞”字,一是意味着快。时间紧迫,路途艰险,而红四团竟能抢在敌人之
前到达泸定桥,兵贵神速,行军如飞;二是意味着突破、跨越了难以愈越的天险。
敌人“凭着天险,疯狂 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在敌人看来,
他们固守的天险——泸定桥,红军是无法通 过的,除非插翅飞过来。红军胜利夺
取了泸定桥超乎寻常、出乎意料,让人感到那简直是“飞”过去的。 一个“飞”
字高度概括和赞扬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神速与惊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朗读时要认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好朗读的基调——崇敬、赞颂。夺取泸定桥是一个壮 举,整个过程紧张激烈,
因此朗读的节奏应该紧张、高亢。红军行军途中虽路程艰险,要读出红军战士不
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要表现出紧迫感。激战的场景要读得紧张有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气势,节奏稍快。
4.阅读中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
湍急:水势急。“湍”指急流的水。文中指大渡河水 流很急,因为大渡河两
岸是高山峻岭,河流顺峡谷而下,水势猛,水流急。
妄想:狂妄的、不 能实现的打算。“妄”非分的。文中写敌人又调了两个旅
赶去增援,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显然敌人这 种想法、打算是办不到、实现不
了的,因此说这是他们的“妄想”。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要震聋了,文中用来形容大渡河急流直下,涛声很大。
千钧一发:千钧的 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也说一发千钧。“钧”
古代重量单位,等于三十斤。这个成语很形 象,一根头发上系着几十斤重的东西,
随时会发断物落,自然很危险。教师可作通俗解释,学生不难理解 。文中比喻非
常危险、非常关键的时刻。
狼狈: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 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
能行动,所以用“狼狈”来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文中形容泸定桥守敌被我军< br>击溃后仓皇逃跑的窘迫状态。
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较多,除了上面的词语外,可以鼓励学生再从 课文中找
出一些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抄下来。
四、参考资料
大渡河古称沫水。岷江最 大支流。在四川省西部。主流大金川西源麻尔柯河
出青海、四川两省边境果洛山,东源梭磨河出红原县, 两源汇合后称大金川。在
丹巴县纳小金川,始称大渡河。在石棉县折向东流,到乐山县草鞋渡纳青衣江后
入岷江。大渡河沿途多峡谷,水流湍急。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
曾强渡安顺场 渡口(石棉县)和夺取大渡河铁索桥(泸定县)。
泸定桥是泸定县县城西的一座铁索桥,跨大渡河上, 形势险要。1935年5
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英勇夺取此桥。泸定县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
部,大渡河沿岸,川藏公路经过境内。

25*夜莺的歌声
一、教材说明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
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 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
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文章以夜莺的歌声 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
“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 ”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
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 宛转的
歌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课文叙述的顺序并初步了解贯穿叙述的线
索;二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敌人的教育。
本课教学重点是从故事 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难点是理解
文章首尾照应的写法。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感染。
3.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建议
1.初读课文,弄懂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并能理解为什么把故事中的小主< br>人公称作“小夜莺”。
2.仔细阅读课文,想想从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小夜莺的 机智
勇敢在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的。重点从下面词句和语段中去体会。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 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理解
“快活”一词在文中的含义。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点 ,快乐、活泼。“快活”
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的镇静、坦然。军官冷笑着问:“谁
教你这样吹哨子的?”孩子回答:“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接着学了
几声杜鹃叫。 吹哨子是和游击队有联系的,但他只说是“自己学的”,还当着敌
人的面吹起来。用孩子的天真幼稚迷惑 了敌人,使敌人对他吹哨子不产生怀疑。
这是他聪明机智的表现之一。其二,当敌人问小夜莺“村子里就 剩下你一个了吗?”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时,小夜莺故装糊涂,岔开话题而言他,使敌人从他口中讨不出任何消息而又无可奈何。还有课文第1自然段对小夜莺为敌人带路途


【瘦 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中一系列动作行为的描写,则以孩童的顽皮表现 掩盖了小夜莺内心隐藏的秘密
(要把敌人引向埋伏在松树林中的游击队),使敌人对他放松警惕,满以为 小夜莺
真的为他们带路,集中体现了小夜莺的胆识和机智。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分析是教师教 学的基本的思路,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读
自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段,谈自己的认识体会,不必面面俱 到。
3.阅读提示要求学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想想它们之间
有什么联系 。这个问题有些难度,教师应适当提示。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
自然段在结构上叫首尾照应。以夜莺 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
整,浑然一体。同时最后两自然段还告诉我们文中叙述的故事 并不是一次偶然的
巧遇。小夜莺在村口放哨这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则是他和敌人进
行斗争的特殊方式。这样我们对“小夜莺”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对这个
问题不必讲得太深太细 。
4.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运用不同语气语调,读好文中的对话。小夜莺的话语要
读得童声稚气 、天真活泼。军官总是想从小夜莺口中得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
骗,有恐吓,也有企盼,因此军官的话 语要读得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四、参考资料
苏联卫国战争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 及其欧洲和亚洲的盟国而进行的
正义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 世界大战
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
党 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1941
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 莫斯科。12月苏军发动反攻,次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
的胜利。同年夏,德军又集中主力进攻斯大林格 勒。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
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从而根本扭转了卫国 战争和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不久苏军又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并收复大片失地。
194 4年,苏军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入敌人领土
上进行。1945年5月,苏 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读读背背
这里选取的一组我国古代格言,讲的是有关志向和思想方 法。“欲穷大地三
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意思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正如王之涣的诗
句所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千界”指大地疆域万物。“八百盘”言


【瘦 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登上高山顶峰,指最高境界。“燕雀不知天地之 高大,坎井不知江海之辽阔。”燕
雀之飞,高不过屋檐,它们不会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坎井之大, 阔不过数
尺,它不能想象江海有多么宽广。以燕雀、坎井作比,说明放不开眼界就无法认
识大千 世界。告诉我们,人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圈内,要广泛接触社会,
才能博闻广识。“水有源,故 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俗话讲“水有源,
树有根”,凡事都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这两句话 意思是说办事要开源固本,才
能求得不断发展,看问题要追根溯源,才能抓住本质。“人事有代谢,往来 成古
今。”说的是世间的事物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
人换旧人。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事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圣人千虑,
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聪明
的人考虑问题也可能有疏漏之处,愚笨的人考虑问题也可能有 可取之处。“知人
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正确认识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正确认识自己的
人是聪明的。真正聪明智慧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 分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理解这些话语的意思。
有些语句的意思学生可能朦胧有所悟,却难以言 表,不必强求学生解释。重点指
导学生朗读、背诵。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朗读时语气要庄重、深沉而有启 发性。
句式结构基本是对仗的,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重音,加强对比性。如:“欲穷
大地三千 界,须上高峰八百盘。”“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
得。”
阅读
《 我是中国人》,讲的是吉鸿昌出国“考察”过程中,在接连受到外国人嘲
笑和侮辱后,为了显示中国人的 志气,毅然挂着一个写着“我是中国人”的牌子
昂首走在大街上的故事,表现了吉鸿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和爱国情怀。
教学时,要紧紧围绕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指导学生体会课文叙述顺序和表
达的 思想感情,理解一些句子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读课文,通过自学,理解文中生字新词。 再读课文,说说短文主要讲了哪
些事,进一步讨论从课文叙述的事迹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重点朗读 第四自
然段,要深入体会吉鸿昌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和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第一
句话要读 得义正辞严,激愤庄重。第二句话要读得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第二句


【瘦马语文网】欢 迎投稿smyww6603@

中后两个分句较长,读时要作恰当的停顿,才能保证把句子读 得感情饱满。停顿
可作如下处理:“让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是有血性的,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
民族一定会重新振兴起来的?”同时注意把加点词重读突出。
口语交际
“六一”儿童节是 儿童心目中盛大和充满快乐的节日。这次口语交际训练,
要求学生讨论“六一”儿童节怎样度过。让每个 同学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表
自己的意见和主张,通过讨论培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讨论 时要注
意两个方面:一是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能够想出好的、切实可行的主意;二是要
善于把自 己的主意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讨论要求分两步进行。先是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 小
组讨论可以使人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全班讨论是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提高。然
后根据各组代 表的发言,由全体同学选择好的建议和主意,形成决议,并根据决
议进行分工,着手庆祝“六一”的准备 工作。
习作
这次习作不出题目,学生自由写。目的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 br>事、景、物,说自己想说的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论选取什么题材内容来写,都应遵循习 作提示中所提出的要求:想好要告
诉别人什么,怎样告诉别人,意思要写清楚写具体。本组所学写人的课 文为我们
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比如《毛主席在花山》,文章要表现的是毛主席关心群众、
热爱群 众的革命情怀,实实在在地写了三件事,读来生动具体,印象深刻。
这次习作不出题目,但文章总得有 个题目,所以给文章拟就恰当题目也是这
次习作的训练内容之一。题目是文眼,它既要能总领文章内容, 又要新颖别致具
有引人的魅力。如“丰碑”“夜莺的歌声”“飞夺泸定桥”都是很好的题目。要鼓
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拟定一个尽量恰当得体的标题,不要草草加个题目了事。


第 八 组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本组共有三篇课文,一个积累、运用。其中有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
精读课 文《放弃射门》塑造了一位足球队员的鲜明形象,他高尚的体育道德和风
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小音乐 家扬科》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小音乐家
扬科杰出的音乐才能和他悲惨的命运令人钦佩和同情。略 读课文《鲁本的秘密》
中的小主人公鲁本的一片赤子之情使我们深受感动。总之本组课文内容丰富,形< br>式多样,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赞扬了美好的心灵,鞭挞了凶恶的
丑行。学习本组课 文,我们会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组课文,教学时要注意运用学过的阅读知识 和方法,从整
体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表达的方法;
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建议本组课文教学用10—13课时,精读课文各用2—3课 时,略读课文用1
—2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用1课时,习作3课时(包括讲评),实践活动1课时。26放弃射门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描写了 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发生的一个动人的
故事。球星福勒带球直插对方除守门员外,空无他人的禁区, 他完全有把握把球
踢进对方球门,然而就在他举足欲射时,守门员西曼猛扑到他身前堵球,为了避
免对手受伤,福勒收脚摔倒,放弃了射门,表现出高尚的体育道德。
故事是围绕足球比赛中的射门展 开的。文章首先着力强调了射门是足球比赛
中最精彩、最具魅力的一瞬,每个足球队员都会竭力捕捉机会 ,举脚起射。接下
来以主要篇幅描写球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放弃射门的以及他对裁判员判罚的态
度。最后对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予以高度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福勒高尚的体育道 德和风范中受到人性
美的教育;二是体会作者描写体育竞赛激烈场面的方法;三是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从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中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教育和熏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竭尽全力、精妙绝伦、经典、
震撼、不言而喻、行云流水、平庸、微乎其微、奋不顾身、解释、情绪、漫不经
心、抑制、榜样 ”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描写比赛场面、运动员动作的词句。
3.从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和风范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组织学生从电视里观看足球比赛实况,感受足球比赛的激烈竞争场
面,体会双方争夺 的核心是把球射入对方球门,从而深刻理解福勒放弃射门所表
现出的体育风范。
2.在学生观 看了足球比赛,对激烈的射门竞争有了真切感受的基础上,教师
可以这样导入新课:
足球比赛 的竞争,说到底是射门的竞争,双方队员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球
踢进对方的球门。可是在一场激烈的足 球比赛中,却有这样一位球员:在完全有
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他却放弃了射门,这到底是怎 么回事呢?我们
现在来学习《放弃射门》,寻求其中的答案。
这样的导语,可以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学开始,让学生带着悬 念默读课文,想一想运动员福勒是在什么情况下
放弃射门的?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运动员福勒所表现出 的那种团结、友爱、宁
失一球、不伤对手的道德风范,从中受到人性美的教育。
足球赛场上为 争一球可能伤及他人的危险动作屡有发生,有的球队为了赢
球,甚至重金贿赂裁判,从而出现“黑哨”丑 闻。而福勒为了避免对手受伤却放
弃了成功的射门机会,这种精神、道德是多么高尚!而且福勒放弃射门 绝不是怕
承担踢伤对手的责任,因为福勒举脚起射踢中对方,根据赛规,责任也在对方,
而他并 没有犯规,他毅然放弃射门,体现了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
4.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讨论:
①第一自然段为什么着力强调“每一位足球队员,都会竭尽全力去冲击对方
球门?


【瘦马语文网】欢迎投稿smyww6603@

②第四、五、六自然段的叙述跟放弃射门有什么联系?
第三自然段叙述了福勒在什么情况下放 弃了射门,而故事并未到此结束。根
据赛规,裁判员“出示红牌将西曼罚出场外,并罚点球。”面对这种 判罚,福勒
再三解释,请求裁判收回成命。结果西曼虽没被罚出场外,但要罚点球。一般球
员是 为自己被判罚而辩解,福勒却为对手被判罚而说情;主罚点球是射门得分的
绝好机会,一般球员求之不得 ,而福勒却认为不应该得到这个点球,主罚时漫不
经心。他并不想借罚球来弥补放弃了的射门机会。因此 四、五、六段是放弃射门
这一事件的延续和深入。如果说第三自然段的描写是福勒外在形象的展现,那么
四、五、六自然段的描写则是福勒内心世界的展示。这样福勒的形象就塑造得更
加完美深刻,同 时也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综上可以看出,文中处处围绕“放弃射门”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全文各< br>段在意义上紧密联系,结构浑然一体。
5.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这段文字具体描写了 足球场上激烈的比赛
场面,说明了福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放弃射门的。朗读时要体会比赛中那激荡人心的场景,体会福勒的高尚风范,怀着兴奋、激动、敬佩之情来读这段文字,节
奏紧张、高亢。描写 比赛场景的话语读得稍快、稍高。评论性话语读得稍慢一些,
但语气要肯定有力。教师可先范读,让学生 体会朗读的情感、节奏,然后学生练
读。
此外,课文中描写比赛场面、运动员的动作时,语言 准确、生动,可以让学
生摘抄下来,再反复读读,体会体会。
6.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妙绝伦:精致巧妙的程度,没有谁可以比 得上。文中指精彩的射门无人比
得上。“伦”,同类、同等。
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束(多指文章)。文中指福勒带球突破的动作流畅自
如。
漫 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文中用于描写福勒主罚点球时的态度。
因为福勒认为不该得到这个点球 ,只是敷衍应付罢了。
7.就福勒应不应该放弃射门的问题,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时要允许发< br>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明确体育竞赛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中华颂-六一儿童节开场白


山西中考-合伙合同范本


教师调动申请书-广西高校排名


浙江人事网-装饰施工合同范本


诚实与信任-沁园春雪教案


华智教育-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400字


紫薇园-四川师范大学录取线


负责培养人考察记录-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