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册教案

萌到你眼炸
860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3: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河北省联考-连衣裙的英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5.《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
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 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
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 过人、神机妙算。
二、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 在培养学生的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
文, 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
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 好载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
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 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对象及农远资源的利用分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 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
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 的
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
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
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
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 br>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
提高。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 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
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 得是
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
回来告诉周瑜草 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
上他。”
3.教师小结并出示电影片段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 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
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 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
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 个地方体
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A.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 到了。请大家体会体
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
音读。
③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
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⑤学生练读,教师引导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并出示电视课堂里的小
朋友的示范读。
2.教师小结: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
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 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
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据生回答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
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 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 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把诸葛
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心定气 闲,像诸
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
②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老师觉得这 句话写得太啰唆,
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
嘛 ?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
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 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
把它改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
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 这
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
妙算,我真不 如他!”)
3.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
会到了诸 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
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 ,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
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B.识人心
1.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依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 管饮酒取
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 很大,敌人忽
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


们近前。’”
①教师引导读出笑的味道,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
一笑曹操: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笑自己: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三笑鲁肃:想些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笑?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老师创设情境:谁来 安慰安慰鲁肃?)
四笑周瑜:你怎么体会到的?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什么?这叫什么笑?
再读 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教师小结: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 br>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
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 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
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 神?妙不妙?难怪周瑜
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③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④教师小结并板书识人心。
⑤你们说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晓地利
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
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


里”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晓地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揣摩重点 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
悟诸葛亮的“神”,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 学科个性。)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妙”
1.请学生上黑板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
回来的呢?
2.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
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诸葛亮真是神哪!
3.回顾板书:他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
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 千里,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难怪鲁肃
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 ——学生齐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 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
葛亮,难怪《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 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
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 战舰,孔明
今日伏周郎。
2.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 他说:


“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老师: 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
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八、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
妙算
知天时
晓地利
识人心
6.《景阳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景阳冈 》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 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
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 笑
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
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
的魅力。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提出实现了几个转向。一是改 变了过去单一的书本学习,正在
向大语文学习转向;二是改变了过于细化的阅读教学,向整体把握和感悟 转
向;三是改变了过多的内容理解、分析,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转向;四是改


变 了阅读知识的注入,向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转向。并且鼓励学生
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强调老师发挥创造性,灵活多
样的教学。新大纲在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引导正确的阅读方向 ,向培养高素
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人才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
《景阳冈》全文按事情发展 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经过,表现了豪放、勇
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生是很容易接 受的,毕竟武
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如果像过去那样,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
提问回 答来进行教学,必然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趣,因此学习目标确定为进 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和学习运用恰当的
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样两项。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
英雄性格。
3.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句子,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
雄性格。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
1.师生同唱《好汉歌》。


2.说说自己了解的《水浒传》中的故事或人物。
3.文章较长,浏览一下,写写文章的思路。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4.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用一个词赞扬武松,并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
教师巡视,请同学把赞扬的字写在黑板上。(“豪爽、倔强、勇猛、机智”
等)
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武松的这些特点呢?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 找出具体描写打
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1.重点研读,打虎动作。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到一边。……
……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
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
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
么?)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
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
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 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
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
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
松为何丢下哨棒赤手空拳打 虎?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小结:作者 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动词的描写直接写出了武松的
豪放、勇武机智。以及对老虎和哨棒的描写来 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重点研读,语言的描写。
“打虎”这几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勇猛机智的武松。
课文里还有其他的描写也表现了武松的性格,是什么描写?(语言)
在哪些段落体现的?画出句子品一品体会一下。
课件出示:
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豪爽 倔强性格)
《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
来写武松冈 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 所畏
惧的英雄形象。为下文打虎做了铺垫。)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看着板书,学生小结。
1.现在,武松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豪放倔强、勇猛机智)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写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四、读写结合,扎实训练。
通过语言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这个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做个练习。
课件: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我的邻居王叔叔虽是个出租司机,却是 个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要帮上
一把。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的哮喘病又发作了,喘得透不过气来。妈 妈
急坏了,决定背我去医院。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着,恰逢王叔叔送货回
来,只听他问……
(生:孩子怎么了?
生:孩子生病了吗?
生:小明又犯哮喘病了?)
“是啊!”只听妈妈着急地回答。王叔叔说──
(生:我送你们到医院去吧? 生:来,我拉你们去。)
妈妈说:“能行吗?” (生:没问题,快上车!)
妈妈说:“你刚干完活,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生:孩子要紧啊! 生:没关系,我的身体好。)
到了医院,妈妈对王叔叔说:“小王,今天真是多亏了你呀!太谢谢你了!”
王叔叔说──
(生:邻里邻居的,您别客气了!
生:小事一桩。
生:别客气,快看孩子去吧!然后我拉你们回家!)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不错,你们平时肯定都是热心肠。
小结: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 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而且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 够根
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
出符合他的特点 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
更加具有感染力。
五、推荐名著,拓展阅读。
1.在《水浒传》中,你还认识了哪些人?说这个人的时候,前面加一个
修饰词。
2 .《水浒传》中,人物个性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希望课后继续读,在
这个单元结束的时候,我们开展一 个故事会。
7.《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读读 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家当、
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 挠腮”等词语。
2.用精读、跳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
猴形 象,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


3.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
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
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
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猴哥》。
师:这是谁?他是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主人公之一。喜欢他吗?
师:用一、两句话说说孙悟空。
是呀,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今 天,我们
一起学习关于他的课文《猴王出世》,齐读课题。
一、检查预习,关注提示
师:昨天,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预设一:圈画生字词,读熟课文。
师:你是个细心的孩子,那这些词,你能读吗?请你带同学们一起读。
预设二:结合注释读通课文。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大家一起读注释。
预设三:根据提示预习。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你找到其中的问题了吗?(出示提示)
理清两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出世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交流:
1、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课文中的话说出来?
师:简单的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认为……
2、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的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跳进去,又能出来。)
读到这里,这时候石猴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两个问题,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板书:出世、成王)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式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第一自然段。画出写石猴的句子。
2.交流:哪一句写石猴?
师:读这样的句子,你们仿佛看到什么?(一只怎样的石猴?)
3.指导朗读:个别读。(快乐、自由、活蹦乱跳、顽皮、可爱、无忧无虑)
4.师:把目光 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用了排比、对仗的修辞手法。)
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个别读)


5.再读读,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还有很多秘密。
(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请你在读读。有什么感受?
你在读,什么感受?你也读。什么感受?
(跳跃、有节奏、跳动)
6.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7.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对仗句,也叫对偶,师生互对。
读出诗一般的语言。
8.师:谁能连起来读读?
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
一点。
9.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请写在第一自然段旁。
四、学习二到四自然段,体会猴王的语言。
1.师:在石猴成王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不一 样的猴王。找到体现猴
王形象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
2.交流:
(1)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
我进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师:男孩子读。

(2)师:可以感受到什么?(很自信。好像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
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
(3)你是怎么从猴子的语言中体会到这一点的?(要从“怎么写”的角
度来引导和点拨学生。 简单的重复、简短、感叹号)
(4)对比体会。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3.快速浏览,找到相同句式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1)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 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
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大造化什么意思?( 生: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2)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
设的家当。”
个别读。
(3)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建议加上动作读一读。
4.师:从这一部分,你又读出了怎样的猴王?
(大胆、勇敢、敢作敢当、自信)
在文中写下你的评价。
5.小结:我们在品读中发现,语 言的描写的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
法。我们再来回顾学过的前几篇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精彩的语言描写 对话描写?
让我们一同再来感受感受。
举例:《景阳冈》里的武松(豪爽、无畏),《草船借 箭》的诸葛亮(胸有


成竹、神机妙算)。你看,精彩的对话描写啊,能让人立刻感受到人 物栩栩如
生的形象。如果我们平时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能够注重语言描写,一定能够
让我们的文 章更生动、更精彩。
五、本课总结,鼓励读《西游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心中 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它不只是一
只猴子,更像一个自信、勇敢的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 是一个神
通广大的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请同学们一
定要再读一 读《西游记》。其间,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
六、单元总结,一身读经典
师:中国的古典名 著浩如烟海,除了这四部,还有四大名著的《红楼梦》
《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在这些名著中,有 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
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亲近,去细细品味呢!让我们马上开启名著之旅,< br>一生与经典相伴!
七、作业
1.选择你喜欢精彩句段读一读,背一背,或做摘录。
2.分角色朗读课文,或演演《猴王出世》课本剧。
3.运用本课所学的方法阅读《西游记》 《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
并和同学交流你的阅读感受。(选做)
8.红楼梦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所属类别:其他文学作品相关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 名《石头记》《金玉缘》,被列
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作者尚有争议 )
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


视 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
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 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
史诗。
《红楼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 “脂本”两种版本系统,程本为程伟
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 是程本
的底本 。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
雪芹著 ,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 国古典小
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
旨谈情,实 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
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 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
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 研究形
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风筝的起源
风筝始于中国,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 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
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 飞一日而败。”是说墨
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
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 事需要。唐
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
乐的玩具 。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


世界 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
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 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仪线则顺着“丝绸
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 官17年的意
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一)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农业时就开始
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 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
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
据说有一农夫正 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器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
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厂,斗笠便象 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了。
农夫觉得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了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
麻丝等拴树叶防着玩,逐 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
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虽然 他们低居偏僻,经济
不发达,缺少丝绸和纸类的现代材料,但放风筝的历史并不亚于内地人。
(二)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就被用于生产。后来
又有了帆船。中国战国时期庄子《逍遥游》中提到“列子御风”,传说禹时船上
已有了帆。帆是 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
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 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
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三)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


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
是受飞鸟的启 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它赋予人们美好的想象。原始社会鸟曾作为 一种图
腾,受到人们的崇拜。进入文明时代,飞鸟倍受人们青睐。周武王伐纣“以
鸟画其旗”表 示正义之师,所向无敌。汉高祖还乡“一面旗,红曲连打着毕
丹鸟”,十分威武。当代民俗喜好吉祥,而 鸟类的形象多含吉祥之意。飞燕迎
春,一年开始;鹤寿延年,生命长青;飞鸽报信,鸿雁传书。
风筝问世与飞鸟密切相关。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
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风筝因此而生,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与民俗文化
风筝,是一种游艺竞技娱乐民俗事 象。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民俗文
化的一个侧面。对其加以分析,不仅有利于风筝的发展,而且对传统 民俗文
化的继承和当代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形成,都是有益的。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
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 诸多民俗
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
材方面和扎 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
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 ,无所不
有。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
风筝、蝴蝶 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鱼风筝等等。这些
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 与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演一演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剧的主要特点及改编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 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4.进一步了解、阅读名著,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分组进 行剧本的交流和讨论,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能
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 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
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培 养创
造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
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能 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
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
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视频:课本剧《滥竽充数》
2.学生认真观看,看后互相交流:
(1) 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
(2)你认为演出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课本 剧中很多人
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都是通过书上的一些叙述性的语言转化的;书上刻
画的人物 性格在表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谈话揭题:漫长悠远的岁月,大千世界的风景,性格迥异的人物 ,都可
以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让我们分小组,开展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在舞台


上,尽情地展示自己,重视那些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对话。(板书: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演一演)学 生齐读课题。
以同类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明确交际要求。
(一)阅读课本,了解交际要求。
1.读教材35页,小组讨论:怎样准备课本剧活动?(小组长根据学生的
发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准备活动
(1)选文: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
(2)改编:根据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适 当的修改;设计人物的台词、动
作、表情,要尽量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等。
(3)排练:分 好角色,各角色说记台词,商量该怎么演;进行排练,可
以制作或选用一些简单的道具,还可以配上音乐 。
(二)小组讨论,完成以上活动步骤。
讨论时,大家轮流做主持人,其他组员既要清楚表 达自己的想法,又要
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意见不同时,要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形成一致的看法。
1.选文
(1)提出问题: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取剧本素材,你会选择哪一篇?(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你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回答后,指名总结适宜改编为剧本的课文的特点:
①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
②人物不多,性格鲜明突出


③时空较集中,矛盾冲突尖锐。
④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人物。
(板书:选文——故事性强 人物鲜明 时空集中 对话风趣)
2.改编
(1)确定剧本结构。
①问题交流:剧本一般是分幕分场的。就选定的剧 本素材,划分出场次,想
想每一场安排哪些人物、哪些情节。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写成简单的提纲,与同桌交流互评,然后选出较突出
的方案在班级展示。
③教师点拔
a.定场次:把主要事件发生地作为戏剧场最,把次要事件推到幕后,使时空
集中。
b.定脉络:通盘考虑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整个剧本各场
次中如何布局。
c.定人物:根据剧本的情节和结构确定全剧及每场戏的出场人物及其上下
场情况。
(板书:改编(结构)——时空集中 层次分明 人物有序)
(2)编写人物台词。
①问题交流:在剧本中,故事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展示,一般都依靠人物的
对话来完成。在编写剧本时 ,把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抄入剧本,是否就完成了编写
台词的任务?为什么?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a.人物说的话,包括 对话、独白、旁白。台词要以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为基


础,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和完善, 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及思想感情,要
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适合舞台表演。剧本主要是通过 台词推动
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b.人物的心理活动、相互关系,以及幕后发生的情节, 一般也应通过人物的
台词自然地显示出来。
c.必要时,可以使用独白和旁白,独白可用作人 物的自我介绍或抒发情感,
旁白可以串连情节或点明含义。
(板书:改编(台词)——语言通俗 突出心理 独白旁白)
(3)设计舞台说明。
①问题交流:什么是舞台提示?你的剧本中将用到哪些舞台提示?它们有
什么作用?
②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的语言。剧情发生的时
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语言
要简练、扼要、明确 。一般出现在每一场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
号括起来。
几种常用的舞台提示的作用:
①舞台场景说明,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②服装、道具提示,可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爱好等。
③情绪、动作提示,可辅助台词刻画人物,推动情节。
(板书:改编(舞台说明)——时间地点 服装道具 情绪动作)
3.排练
(1) 教师导言:如何排练,排练的是否精当,将直接关系到舞台演出的效


果,也将表达出学生 对原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能艺术地再现原文学作品的艺
术魅力,使学生的再创造的能力得到质的升华。 在再三斟酌敲定剧本的基础上,
要采取恰当的排练步骤是关键的一步。
(2)小组交流:怎样设计排练步骤?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首先根据剧本的编排选演员。主 要演员的表演实力相差无几,可以分为
A角,B角,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和演出的质量。
②根据演出需要准备舞台道具,布景的设计,演员的服装等。
③安排好排练的场所,规定必要 的规章制度,挖掘学生的不同特长,赋予不
同的任务,培养学生自制的能力以及精诚合作的精神。所有角 色各尽其能,各显
其长,各得其乐。
④各个角色根据剧本联系课文,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真实的再现人
物性格发展的轨迹,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力求栩栩如生地塑造人物形象。
⑤ 不断排练,不断改进细节。在小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要充分发
挥自身的感悟能力和表演能力, 全身心的投入对人物角色的感悟和理解,充分
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板书:排练——精选演员 布景设计 安排场次 塑造形象 改进细节)
三、欣赏范例。
《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剧本
人物:
皇帝 宫女 侍从
老大臣 官员 骗子甲
骗子乙 观众甲 观众乙 小孩


(台上布置: 台右角放一报架作织机,台正中置一坐椅,台左角立一衣架,架
上挂满各式衣服。立一镜子,皇帝正对镜 试衣,镜边立一宫女。)
第一场
(老大臣上)
侍从:(立于椅旁)老大臣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
(老大臣立于台侧,官员上)
侍从:官员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
(官员立于大臣旁,两骗子上)
侍从:两裁缝求见!
皇帝:快快宣见!(离开更衣处,坐上椅子)
骗子甲乙:参见陛下!(行礼)
皇帝:你们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骗子甲:我们是从遥远的东方专程赶来为陛下效劳的。
骗子乙:我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料来。
骗子甲:这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
一种奇怪的特性。
骗子乙: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那可真是理想的 衣服!我要有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哪些人愚
蠢,哪些人不称职了。来人呀!多多地给他们金子,让 他们马上开工!
大臣、官员:遵旨!(众人退场,皇帝回更衣室继续试衣)
第二场


(两骗子上场,来到织机前,做织布的动作。老大臣上场)
大臣:啊?(吃惊地,用手扶眼镜)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
骗子甲:哎呀,老大臣来了!请进!请请请!请走近一点,仔细地看。
骗子乙:这花纹美丽不美丽?这色彩漂亮不漂亮?
大臣: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愚蠢吗?难道我不称职吗?我可决不能让人知道
这一点!
骗子甲:嗳!您还满意吗?
大臣:满意满意,非常的满意!
骗子乙: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
大臣:没有没有。我一定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实在太满意了。(大臣下)
骗子甲乙:我们非常高兴!您老慢走!(官员上)
官员:咦?(吃惊,张嘴,揉眼)我并不愚蠢呀 ,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的官
职吧!这也真够滑稽的!我决不能让人看出这一点!
骗子甲:你看这布料美不美?
官员:美!美!太美了!
骗子乙:你还满意吗?
官员:满意!满意!太满意了!我一定如实向皇上呈报。
骗子甲乙:多谢你啦!(官员下,两骗子继续作出织、剪、缝的动作)
第三场
皇帝:难道我愚蠢吗?我不够资格做一个皇帝吗?这可太骇人听闻了!
大臣:陛下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官员:瞧瞧,多美的花纹!多美的色彩!
皇帝:我十二万分的满意。我要封你们为御聘织师,我要重重地奖赏你


们!
骗子甲乙:谢陛下。(退场)
大臣:皇上赶快更衣吧!
皇帝:好!好!(众人来到镜前为皇帝脱下外套,穿上“新衣”)
侍从:游行大典现在开始!
(官员持刀在前,大臣举华盖在后侧,侍从托“后裙”在后,绕场慢行)
(观众甲、乙,小孩上场)
观众甲: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呀!
观众乙:看!他的后裙多美丽呀!
小孩:咦!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观众甲:上帝哟!你听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有个小孩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
服!
观众乙:他确实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皇帝:(惊恐,颤抖)我一定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更骄傲的神气,
下场)
1.小组交流对以上交际范例的评价。
(1)我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的课本剧剧本,在这 个剧本中,哪个人
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 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
言、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 等方面理解。)
(3)你想当一回自己喜欢的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也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改编课本剧,演演课本剧,
通过表演让课文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四、自选编写,表演评价,升华形象。
1.自选课文:
(1)自选文中适合编写的课文。
(2)小组内讨论,定出要改编的课文内容。
2.深入课文,编写剧本。
(1)再次细读自己所选课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一边
读一边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戏剧的画面。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剧本,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小组试演,独自修稿。
(1)分配好角色试演。
(2)组内共同商议修改剧本。
4.展示成果
(1)各组表演。
(2)师生讨论点评各组剧本,重点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
①讨 论欣赏要求,评价方法:认真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
每个神情。准备推选出最佳创编奖、最 佳演员、最佳评论员。鉴赏整个编排
是否有创意。
②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导学生从 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
神情入手;再从是否富有创造性来评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编导或< br>表演者来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
(3)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的通力合作, 倾情演绎,


真是生动逼真。不仅是大家对人物的理解到位,而且体现出同学们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的价值,这也正是我们口语交际的魅力所在。(板书:倾情演绎 生
动逼真)
2.拓展延伸。
(1)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游记》等。 (2)今天的表演只是初步的尝试,同学们可以融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议,
尝试自己做一回编导,并与 同学合作进行创编。
①学生积累创作经验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编写戏剧、小品。
②成立班级话剧团。
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为进一步创
编奠定坚实的基础。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
被动的接受性学习 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
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习作 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
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
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3.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
法。
2. 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
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引导回忆:同学们最近在课内或课外读了哪些书籍或者文章?印象最深
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 出,有人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会被深深
感动,有人读《红楼梦》会潸然泪下,有人读“武松打虎” 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些都是同学们真实感情的流露。
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 ,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读后感。(板书:
写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什么是读后感
我们读书看报往往会产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有时一些情节或细节会让你受到触动,有时一些精彩的语句还会
让你过目不忘。把具体感 受或者获得的启示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
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读过的内容。


通过谈话交流,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谈
话中使学生初步 接触了“读”和“感”。
二、阅读范文,了解写法。
1.呈现读后感例文。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边读
边思考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3.小组交流:阅读范文,从写作方面来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用一句凝练的话写出自己最深的一点感受。(板书:介绍篇目,点明感
受)
②紧扣感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板书:概括内容,紧
扣感受)
③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板书: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④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结合社会现象 来谈读书以后的深刻感悟。(板书:
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⑤与开头呼应,进一步来强调总结感受。(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2)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①介绍内容时不能过多的重复原文。
②围绕着文章来具体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三、选择材料,尝试命题。
1.选择材料。(1)简介文章内容
(2)选择一两个片段
(3)写出自己的感想。


2.命题指导。
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
再自拟题目。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
五、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
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小作者读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4.集体评议,说说习作好在哪里,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5.根据交流情况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认真誊抄在
作文本上。
六、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寓意深厚,很多文章让我 们读
了或明白道理、或深受启发。今后,希望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或
文章进行阅读, 读书时,请同学们时常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做一个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 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
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 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
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3.通过“积累与运用”的学习,理解古诗《鸟鸣涧》,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1. 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
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
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 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出示问 题:古典名著的语言和现在不大一样,内容理解起来有些难
度,如果掌握一些方法,阅读起来就能够更加 畅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
都积累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感受古代语言和理解古典内容的方法?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2.练一练,学运用。
(1)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 说有
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
又进来,寻了这 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 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猴王出世》
①组交流:说说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文 能够了解到在石猴
的提示下群猴拜石猴为王。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你知道下面的词语现在的说法吗?
1.读一读,找规律。
榜文 客官 印信 驿站 伙计
郎中 店家 客舍 货郎 墨客
(1)小组交流: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2.我交流,我积累。
(1)小组交流:你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
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②但凡:凡是,只要。
③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④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围一圈的长度。
⑤石碣:石碑。碣,石碑。
(二)读下面的句子,猜测加点部分的意思,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1.读一读,找规律。
◊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1)小组交流:说说加点部分的意思。
(2)互相交流,说说是怎么猜这些词语的意思出来的。教师评议,相机
小结。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请勿自误”的意思。
②结合石猴的发现理解“喜不自胜”的意思。
③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瞑目蹲身”的意思。
④联系自己看过的电视剧理解词语“拱伏无违”和“序齿排班”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说说在阅读中遇到的这样的词语,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 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
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平生气力:全身的力气。平生,一般指一生。 )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说时迟,
那时快:表示当时 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下面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读一读,猜猜写的是
谁,说说你的理由。
1.读一读,找规律。
(1)小组交流:猜猜写的是本单元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 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
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 /p>


(从外貌描写可以猜到是孙悟空。)
②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 氅,漂漂然有神仙之态。(描写的是
诸葛亮,即诸葛孔明。此句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第 三次拜
访诸葛亮在他的草庐看到他时的描写。)
③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 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
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根据人物的外貌描写来
可以判断写的是武松。)
2.我交流,我积累。
(1)小组交流平时的积累。
(2)全帮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恣行凶。不搽煤墨浑身黑, 似着朱砂两眼
红。闲向溪边磨巨斧,闷来岩畔斫乔松。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
(李 逵)
②肉雨屠门奋老拳,五台削发恨参禅。 豹子头刊金印后, 野猪林伏洒
家前。独撑一杖行天下,孰是文殊孰普贤。(鲁智深)
③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 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
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 持宝杖甚峥嵘。
(沙悟净)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作者介绍。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 称
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
川别墅。擅画人 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
诘之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
世人称其为“诗佛”。
4.教师简介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
江南之时,其 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为友人所居的云溪别
墅所写的组诗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 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
作品。
5.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1)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 有人声寂静的意
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
种。
(3)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
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 ,好像空无所有。
(4)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5)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6.欣赏插图,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8.赏析。
王维在他的 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
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 ,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
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
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
之所以能够发生,或 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
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9.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 桂花落, 夜静 春山空。
月出 惊山鸟, 时鸣 春涧中。

历届春晚歌曲-校园安全标语


中山教育信息网-山东会计考试网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淮南中考成绩查询


天津工大-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


辩论赛题目-五年级下册暑假作业答案


中国医学院排名-关于热爱生命的作文


电子商务师考试-案例分析怎么写


台州银行招聘-高三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