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备课教案

巡山小妖精
784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3: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母亲节图画-工作计划书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1古诗三首 教 学 时 间 第 1 课时
课题 四时田园杂兴
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
目标
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重点

难点

教具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课件
自主调控区
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单元导读。

课件出示冰心的话: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
自主预学,
提出问题
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2.导入课文题目。


(1)谈话导入:古时候,儿童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你们
想知道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2)板书课文
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3.猜读诗题。
(1)教师引导:童年生活历来总是诗人笔下最美的一幅
画卷,诗人范成大将带领我们感受什么 样的儿童生活呢?现
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课文题 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十一)]
(2)教师引导:①猜猜诗题的意思。②读了诗题,你会
有什么疑问呢?
4.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学生读古诗。老师相机正音:“供”读一声“ɡ
合作共学,
解决问题
ōnɡ”时表示供给,读四声“ɡònɡ”时表示从事;在本诗中应
该读四声。
(2 )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夏季)
教师引导学生: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理解“桑阴” 。“桑”就
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荫了,当桑树成荫时,就是夏季。
(3)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
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昼夜 耘田 供耕织
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3)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大意。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结合注释说一说“耘田”和“绩麻”分别是在干什
么。(锄草;搓麻线)
(3)查工具书说一说“各当家”是什么意思。(各忙各
的农活)
(4)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
班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
2.观察插图,感悟诗境。
(1)插图也能帮助我们感受诗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
文中这首诗的插图,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忙碌
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 向往的。(板书:
劳动场景)一天的辛苦劳动后,回家看到妻儿各做各的事情,
这样温馨的画面 ,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
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里那繁忙而< /p>


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学生接读)昼出耘
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 当家。
(2)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的事
情,就连小孩子们也——(学 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
傍桑阴学种瓜。从诗中描述的小孩子学种瓜的情景中,你又
获得了 怎样的感受呢?
3.想象画面,体会乐趣。
(1)指名学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结合注释说一说“解”“供 ”“傍”和“阴”分别是
什么意思。(懂得;从事;靠近;树荫)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 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
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
4.教师相机小结:能 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劳动也是快乐
的。(板书:勤劳)一起快乐地读最后两句——(学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读出诗味,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拓展延学,
生发问题
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之情)
(2)村庄儿女日 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十分快乐,
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板书:童< br>趣、孩子)这样和谐、温馨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
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 朴实的人们,更爱上
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一单元
1古诗三首
稚子弄冰
主备人
教 学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2 课时
总 节
1.会认“稚”1个生字,会写“晓”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稚子弄冰》。
3.理解古诗《稚子弄冰》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重点
难点
教具
教学环节


自主预学,
提出问题




师生活动
1.谈话导入。
课件
自主调控区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时期,你们正经
历着人生的快乐时光,一切都是 新鲜的,一切都是美
好的。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在许多喜爱
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 为我们留下的诗词中,我们能
清晰地看到古时候孩童的生活情景。现在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第二首 古诗《稚子弄冰》。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板书:稚子弄冰)
3.指名学生猜诗题的意思。
师总结:“稚子”是指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
意思,古诗题目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4.了解诗人杨万里。(课件出示诗人的资料)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合作共学,
解决问题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钲”应读“zhēnɡ”,“磬”
应读“qìnɡ”。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冬季)


(3)给古诗划分节奏,引导朗诵古诗。(课件出示诗的
节奏划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稚子 玉磬
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晓”。(学生观察—老师范写
—学生练写)
4.运用学法,理解诗意。
(1)让学生运用第一首古诗的学法,自学这首古诗,理
解诗意。(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 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2)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大意。
5.教师相机小结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结冻的冰块剜下
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来当钲来敲打。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
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声音。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2)结合注释说一说“稚子”“金盆脱晓冰”“钲”分别
是什么意思。(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 盆里把冰取出来;一
种金属打击乐器)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 情
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结合注释说一说“磬”“玻 璃”分别是什么意思。
(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
并不是现在 的玻璃)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
班交流眼前 浮现的画面)
3.多么调皮的孩子,他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学
生接读)稚子金盆脱晓 冰;多么聪明的孩子,他用彩色的线
把冰块穿起来当作银锣来敲——(学生接读)彩丝穿取当银
钲;多么快乐的孩子,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真
好听——(学生接读)敲成玉磬穿林响;多么 沮丧的孩子,
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美玉摔碎的破裂声——(学生接读)
忽作玻璃碎地声。 < br>4.教师小结:快乐也好沮丧也好,对孩子来说都是心动
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对作者来说,他多 么羡慕这个无忧无
虑、聪明可爱的孩子啊。



拓展延学,
生发问题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诗味,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圈出这首诗中的动词。(脱、穿、敲、碎)
(3)从这几个动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脱” 字,
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表现了孩子的天
真烂漫。
(4)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
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1古诗三首
村晚
1. 会认“漪”1个生字。
教 学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3 课时
总 节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村晚》。
3.理解古诗《村晚》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教具
教学环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师生活动
课件
自主调控区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古时候儿童田园生活
自主预学,
提出问题
的古诗,一首诗通过小孩子学种瓜来体现孩子们的天

真可爱,一首诗通过孩子因冰块做成的打击乐器摔碎


而失落沮丧来表现孩子的聪明、天真。你们还能背诵
这两首诗吗?谁愿意背一背这两首诗?
2.谈话引出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
光。这段风光是一 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
震。
3.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板书:村晚)
4.读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
“村晚”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所以这首诗描
绘的是乡村傍晚的景色。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我们学
习《四时田 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用
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 释、查工具书、


结合课文插图理解、小组交流讨论等。
(2)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村晚》,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 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村晚》。
 利用注释、工具书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诗意。
6.教师小结:诗人抓住了对景物和人 的描写。(板
书景:草、水、山、日;板书人:归、横、吹)整首
诗描绘了一幅牧童骑牛吹笛晚 归图。


合作共学,
解决问题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
浸寒漪”。
(2)结合注释说一说“陂”“漪”分别是什么意
思。(池岸;水中的波纹)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
面?(全班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
信口吹”。
(2)结合注释说一说“腔”“信口”分别是什么
意思。(曲调;随口)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
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3. 乡村的晚景多美啊——(学生接读)草满池塘
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
呀——(学生接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
吹。


4.教 师小结:《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乡村傍晚
时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特别是牧童骑在牛
背上随意吹着短笛的悠闲自在,让人无比向往。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出感情,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
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全体师生在配乐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晚》。
(2)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村晚》。


拓展延学,
生发问题
对比阅读,感悟表达
1.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三首关于古时候儿童田园
生活的古诗,请 比较一下这三首诗有什么异同?四人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2.全班学生交流汇报并填表。(课件出示表格的
答案)
3.教师小结:这三首古诗 都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
儿童生活的情景,只是写的事情不同,《四时田园杂
兴》(其三十一)写 了夏天孩子们学着大人在桑树下
种瓜的事情;《稚子弄冰》写了冬天孩子们剜冰,用
彩线将冰穿 起来当打击乐器,冰块摔碎了孩子们失落
沮丧的事情;《村晚》写了傍晚,牧童骑在牛背上吹
笛 归来的事情。三位诗人都善于捕捉儿童在做某件事
时某一个瞬间的情景,来体现田园生活的美好。我们< /p>


在今后的习作中也要留心观察,捕捉某件事中的某一
个瞬间的情景,掌握由面到点 的写法。
4.完成课后小练笔。
(1)这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都很美,
都 体现了古代儿童的有趣可爱,古代田园生活的和谐
美好。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 br>的一首改写成短文。
(2)学生自由完成小练笔。(老师相机指导)
(3)用展示台展示写得好的小练笔。
5.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这也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请同学们课后去搜
集这组古诗中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的形式,找出三首古诗的
异同,让学生一目了然,利用古诗中描绘的情景 指导
学生注意捕捉生活中某件事的某一个瞬间,了解由面
到点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小练笔, 意在激发学生
的想象力,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一单元 主备人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2 祖父的园子


教 学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1 课时
总 节
1.会认“蚱、啃、樱”等10个生字, 读准1个多音字“晃”,会写“蝴、
蚂、蚱”等14个字,正确读写“蝴蝶、蜻蜓、蚂蚱”等11个词语 。
2.默读课文,感知“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体会祖父的园子的特
别之处。
重点
默读课文,感知“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体会祖父的园子的特别
之处。
难点
教具
教学环节
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师生活动
课件
自主调控区

1.谈话导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
自主预学,
提出问题
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小女孩向我们讲述的


她的童年往事,这个小女孩叫萧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祖父
的园子)
3.过渡:萧红为什么会 对祖父的园子如此念念不忘
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萦的园子。


合作共学,
解决问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字词学习。课件出示
第一组:蚂蚱 蜻蜓 蚂蚱 蚌壳
第二组:樱桃 谷穗 倭瓜
第三组:拔草 铲地 割草
第四组: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1)指名分组读,教师相机正音。
(2)引导发现:你发现这几组词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樱、承、瓢、逛”4个笔画较多的字。
(1)指导写 “樱”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
—学生练写)
(2)指导写“承”字。最后两笔不要连写。
(3)指导写“瓢”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
“爪”。
(4)指导写“逛”字。注意不要漏掉“辶”。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
写了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走进园子,感受美景

1.教师引导:作者记忆中的园子是怎样的呢?让
我们 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快速浏览课文,找
出文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园子中的景物。(1~< br>3自然段)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
子?(指名学生回答)
3.全班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概括。
课件出示
动物多: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颜色美:蝴蝶——白、黄、红中带着金粉;蜻蜓
——金;蚂蚱——绿
形态美:蜜蜂——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胖乎
乎、圆滚滚、像小毛球似的
4.教师小结: 作者在这段对园子的描写中,不仅
写了好看的,还写了不好看的,不仅写了昆 虫的色彩
还写了昆虫的样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五彩缤


纷、丰富多彩的园 子。齐读第1自然段,共同感受这
幅五彩缤纷的画面。(齐读)
5.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大花园 !仅仅只有这些小昆
虫吗?(联系下文可知还有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果
然是样样都有)


1.默读课文第4—16自然段,说说“我”和祖父


拓展延学,
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
生发问题
戏、浇水)
2.这六件事都体现了一个什么字?(乐)还体现
了一个什么词?(自由)
3.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祖父的园子不仅景色美,样样都有,而且给“我”
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和自由,难怪“我”对祖父的
园子念念不忘!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 计是针对课后第一题来完成
的,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
做的六件事,感 受祖父的园子的特别之处。初识祖父
的园子,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园中的快乐和
自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单元 主备人 单元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重点
2祖父的园子 教 学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2 课时
总 节
1.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感知“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体会祖父的园子的特别
之处。
难点
教具
教学环节
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师生活动
课件
自主调控区

1.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跟着祖父在园


自主预学,
子里做了六件事,是哪六件事?(栽花、拔草、种菜、
提出问题
铲地、嬉戏、浇水)

2.浏览课文第4—16自然段,想一想“我”在园


子里做的哪一件事最有趣,为什么?抓住关键词句,
谈谈自己的感受。(全班汇报交流)
(1)预设一。
课件出示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
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
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
反而把它踢飞了。
①哪几个词让你感到特别有趣?(东一脚西一
脚、瞎闹、踢飞了)
②老师先指名学生表演这几个动作,再指名学生
回答:你在瞎闹时的心情怎样?(板书:快乐)
③指名学生读出这份快乐。教师小结:踢出的是
泥土和种子,可飞出去的却是快乐!
(2)预设二。(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
①想象“我”铲过的地是什么样的?(该铲的没


铲,不该铲的却被铲掉了)
②想象“我”铲地的动作是怎样的?(伏在地上,
用锄头乱钩一阵)
③教师小结:边读边想象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发
现!以后要多运用这种学习方法。
(3)预设三。
课件出示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
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①“把水往天空一扬”中,这一扬,你看到了什
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把自己淋湿了,像只落汤鸡。我感受到了她
的自由畅快。
②指导朗读。
③教师小结:作者扬起的不仅是水,更是她的无
忧无虑。
(4)预设四。(课件出示课文第13自然段)
①作者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 ,
想捉蚂蚱就捉蚂蚱,真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
样就怎么样。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自
由)
②指名学生读出“我”的自由。(轻松自由的语
气)
3. 教师小结:不管是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嬉戏,还是浇水,作者都是在瞎闹、乱钩、乱闹。从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快乐的。
课件出示
这是一个( )的园子。


全班同学一起回答“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
研读课文,笑中悟爱


1.引导思考:为什么“我”可以在园子里这样自由自在、
合作共学,
解决问题
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呢?(因为祖父对“我”的宠爱)
2.引导交流:你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祖父对“我”的
宠爱呢?(全班学生交流)
3.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祖父对“我”的爱。文中
还有一个细节描写,即“祖父大笑起来”,从笑 中,我们完全
明白了:“我”在这园子里拥有的快乐和自由,都是源自祖父
的爱。(板书:爱)
4.在《呼兰河传》中,作者是这样回忆祖父的笑的。
课件出示: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
孩子似的。
让我们把目光 停留在祖父的这张和蔼可亲的笑脸上,发
挥你的想象,用“当……的时候,祖父笑了”来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当我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把菜种都踢飞的
时候,祖父笑了!
指名学生仿照例句说话,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5.祖父这一次又一次的笑,让我们深切 地感受到了祖父
对“我”浓浓的爱,这爱就组成了一首爱的小诗。
课件出示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祖父浇菜,我也浇菜……
(1)齐读这首小诗。你发现诗句有什么特点吗?(“我”
都是跟在祖父后面,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 么)


(2)这首诗还没有写完,帮老师完成这首小诗。(学生
练习写诗,老师 相机指导)
(3)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诗。说说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
地重复着这样的句子呢? (作者是在一次次地回味着祖父的
爱)
6.在一遍遍的反复中,作者在一次次地回味着祖父的 爱,
祖父的爱就像涓涓细流,静静地滋润着作者,悄悄地在作者
的心中流淌。此时,你感受到这 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课件出示
这是一个( )的园子。
全班同学一起回答“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
品读重点,感悟表达
1.正因为 “我”在这园子里享受着快乐、自由,享受着
祖父浓浓的爱,所以“我”看这个园子时,就感到这园子有
一种特有的魅力。(课件出示课文第17自然段)
(1)自由读第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句 话说说这园子
特有的魅力是什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2)师生接读。
师引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生接读:鸟飞了,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
在说话似的。
师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生 接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
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
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 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
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


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
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
2.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
修辞手法)
课件出示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
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
(1)指名学生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是
怎样的?(作者的内心是自由快乐的)
(2)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
子画上横线,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互相交流)
(3)仿照这些拟人句写一写。
3.作者萧红曾在《呼兰河传》中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因为我感受到的是自由快乐,所以我看什么
都是自由和快乐的。
教师小结 :这种借其他的景物来写自己心情的方法就叫
作借景抒情、寄情于物。以后我们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这种
方法来描写景物。


1.作者在园子里可真是快乐、自由、无拘无束啊!


拓展延学,
读了
生发问题
2.故乡住着她的许多亲人,可《呼兰河传》这 本
书开篇却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为什
么“我”只说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呢?(因为
只有祖父带给“我”无限的快乐自由,无限的爱,所
以“我”只怀念自己的祖父)
3.无论呼兰河有多少人,“我”都已经淡忘了,
唯一记得的只有祖父。只要回忆起祖父,“我 ”就回
忆起快乐、自由和有祖父疼爱的童年生活,“我”的


心中就充满了温馨、 幸福。于是作者萧红写下了一部
伟大的作品《呼兰河传》。她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这
样写道:呼 兰河这小城里边……(课件出示《呼兰河
传》结尾部分)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对 课文有什么
新的体会?(体会到作者对祖父、对园子深深的怀念
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外阅读:快去读一读《呼兰河传》吧,相信
你读完 后一定能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会对萧红的童
年生活以及她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有更深刻的体
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一单元
3月是故乡明


主备人
教 学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1 课时
总 节
1.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
怀念之情。
3.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
念之情。
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
念之情。
教具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课件
自主调控区

1.引导吟诵: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


自主预学,
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古人最爱用诗
提出问题
词吟诵月亮,你们想到了哪一首诗?

2.学生吟诗。(课件出示吟诵月亮的诗句)


3.导入课文题目:吟诵月亮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一篇 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板书课
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月是故乡明)
4.简介作者。
《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季羡林是
一位什么样的 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吧。(课件出示
季羡林的资料)
5.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羡林爷爷的
内心世界。

初读课文,感知往事和经历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
合作共学,
解决问题
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读准多音字“燕”。(课件出示词串)
课件出示
燕京 燕园 燕山 姓燕
指名学生认读。
3.学生自主阅读。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
(2)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
中做批注。
4.全班交流,感知往事和经历。
(1)引导交流: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指
名交流)
(2)引导概括 :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要概括作者由月
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板书: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 br>做梦)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引导
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 指导。初读课文,感知作者由月亮
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板块三 再读课文,感悟作者内心
1.引导交流: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2.品读描写外国月亮的部分。
课件出示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
的月亮。在风光旖旎 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
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
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


欢。
(1)指名朗读,交流:你有什么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又是怎样的?
(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外国月亮的语段,学生
读“我”的内心感受。
3.品读描写北京燕园月亮的部分。
教师引导:北京燕园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
读?
课件出示
我现在 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
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 ,
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
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 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
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引导交流: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是怎
样的?
师生合作朗读。
4.品读描写故乡月亮的部分。
(1)默读课文: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季羡林爷爷心中故乡的
小月亮又是怎样的呢?在文中找出描写故 乡的月亮的语句,
用横线画出来。
(2)指名学生朗读。(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评价,再齐读。
5.教师小结:外国的月亮再美,北京的月亮再好,我永
远忘不掉故乡的小月亮。对比之下,故乡的小月亮究竟好在
哪里呢?(指名学生说)
6.师生在配乐中朗诵课文。
7.教师小结:季羡林爷爷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


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
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 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
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
铭 心的平民情结。季羡林爷爷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
依然对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
1.感悟写法。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
对比才能凸显 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
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
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见过的月亮
都美妙绝伦,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 的月都不及故乡的,月
始终是故乡的明。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 中
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
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
(1)仿照这句话写一个对比句。(学生练习写对比句,
老师相机指导)
(2)展示台上展示写得好的对比句。
2.季羡林爷爷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对那个小山村 念
念不忘呢?(因为那里有季羡林爷爷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回
忆,那里是他的故乡)
3.作者只记得那些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除了记
得在故乡发生的事,他还记得故乡的什么?(他 还记得故乡
的景色,比如故乡的水)
4.在作者心中故乡的水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至于水,我故 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
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指名读,再齐读。(板书:景——月、水)
5.作者写故乡的月亮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他为何要写
故乡的水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 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
多的是山和水。
6.教师小结:原来故乡的水是给故 乡的月亮当陪衬的。
作者写家乡的月也好,水也好,都是为了借物抒情。借故乡
的月亮,借故乡 的水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故乡的一切都
是他无法割舍、无法忘掉的。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 br>人的思乡之情。季羡林爷爷心中的那个小月亮,寄托了多少
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啊!(板书:情— —思乡)

1.回扣课文题目,出示杜甫的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唐代诗人杜
拓展延学,
生发问题
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一句诗。(课件出示《月夜
忆舍弟》) (1)指名学生读这首诗。
(2)老师简单介绍:这首诗写了杜甫兄弟几人
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 生,
特别是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的月亮,这
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2.布置作业。
请大家课下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交
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一单元
4梅花魂
主备人
教 学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1 课时
总 节
1.会认“葬、腮、虬、玷”等13个生字。
2.默读课文。通过课文写的外祖父的几件事,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3.读懂课文题目,了解梅花的品格。
重点
难点
教具
教学环节
默读课文。通过课文写的外祖父的几件事,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读懂课文题目,了解梅花的品格。

师生活动
课件
自主调控区

1.谈话导入,引出梅花。

(1)教师导语:“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
自主预学,
提出问题
梅居首位。元代王冕写了一首关于梅花的诗,大家想

读吗?(想)(课件出示《墨梅》)


(2)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思考:你心目中
的梅花是怎样的?
2.出示寒梅傲雪图,引出课文题目。
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赞美
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
事。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梅花 魂)



合作共学,
解决问题
初读感知,理清结构
1.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
思考。(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 情,再和同学你对题目的
理解。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葬身 腮边 玷污 郑重 秉性 凉飕飕 码
头 撩乱 手绢 华侨 眷恋
指名学生读,正音,再齐读。
3.全班交流汇报: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4.指导学生写小标题。
能不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写了外祖父的
哪几件事?如 第2自然段可以概括为“读诗词落泪”。
5.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
课件。
6.课文写了外祖父的五件 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
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外祖父喜爱梅花,深深地眷恋
祖国的思想感情)
7.通过情境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1)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一起回顾往昔,追忆
外祖父往日的情怀。你瞧,那梨花木大交椅上,外祖
父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用横线画出 外
祖父教“我”读的诗词。
(2)指名学生读画线的诗句。
课件出示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3)这三句诗是写什么的诗?(写思乡的诗)
每当读到 这类诗词,外祖父总会泪雨纷纷,这是为什
么?(外祖父非常思念家乡)
8.探寻落泪缘由,感受浓浓乡愁。
(1)诗句里不绝的乡思、无边的愁绪,勾起外


祖父满腔的乡愁,怎能不潸然泪下呢?课文中共三次
写到了外祖父的眼泪,另外两次是什 么时候,在什么
情况下落泪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
(2)指名学生读画波浪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
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椅上。
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
起来……
 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 也随着上了船,递
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
色的梅花。
(3)外祖父三次落泪,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
想感情?(表达了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9.教师小结:外祖父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
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 大,情
感越浓,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外祖
父心中刻骨铭心的痛。于是,外祖父 在异国他乡将浓
浓的思乡情寄托在梅花上,爱梅花超过了一切,我们
从哪件事上可以看出外祖父 分外喜爱梅花呢?
(1)在文中找到外祖父分外喜爱梅花的句子或
段落。(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2)找出描写外祖父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br>外祖父爱惜墨梅图,并不是墨梅图价值连城,而
是在外祖父眼里,这不仅是一幅画,更是祖国的象 征。
每当思念祖国时,这墨梅图能慰藉外祖父的心。
(3)请仿照这段话来描述你熟悉的一个 人,要
抓住这个人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来说。(学生自由进


行语言训练)
(4)指名学生上台口头描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5)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人的 文章中,
可以加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设
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词语的识 记及理解的
程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炼学生的语
言组织能力和对文本的归纳能力。本 环节环环相
扣,步步为营,在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引导下,
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外祖父的思乡 、爱国之情,
从而自然顺畅地过渡到外祖父教育“我”要有梅
花品格的这一重点段落的阅读。
板块三 质疑课文题目,感悟爱国之心

1.回归课文题目,引导质疑。
师:看到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有魂吗?梅花的魂是什
么呢?
2.细读课文,释疑“梅花魂”。
(1)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
很 好,但是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自
己解决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题目中的< br>一个字——“魂”,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
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解释“梅花魂”的 句子。(课
件出示课文第13自然段)
(2)师引导:原来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秉性,梅
花的秉性是什么?(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
得愈精神,愈秀气)
(3)教师小结: 此刻让我想到了古诗句“墙角
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
俏”。原来, 外祖父喜欢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秉性,


梅花的魂。大家现在知道梅花的魂是什么了吗? (梅
花不怕寒冷、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
3.由物及人,领悟精神。
(1)难道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多
媒体课件播放歌曲《红梅赞》。
(2 )教师介绍: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
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
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
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的是梅花 ,
实是赞美江姐。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这样有中华民族
气节的人还有谁呢?(方志敏、王二小、 董存瑞、邱
少云…… )
4.品读重点段落。
(1)那些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就像 这昂首怒放
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
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齐 读第13自然段。
(2)梅花魂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中
华民族的精神。(板书:民 族魂)我们中华民族的精
神到底是什么?(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
的欺凌,从来都是 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5.感悟表达。
这篇课文借梅花赞美了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是
什么表达方法?(借物喻人)第13自然段解释了题
目的意思,在习作中这叫什么手法?(点明 主题)
6.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外祖父不但赞美梅花,他更希望莺儿做一个有梅
花品格的人。文中是怎么写的?(指名读“一个中国
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7.教师小结:其实,这句话不仅仅是外祖父对莺


儿说的,更是他老人家 自己的心灵独白。他漂泊海外,
作为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
他深爱的梅 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板
书:爱国心)



拓展延学,
生发问题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生配乐齐唱《我的中国心》。

2.教师总结:学了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你们 也做
一个有梅花精神的人,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
怎样的欺凌,都要顶天立地,不低头折 节。
【设计意图】在扣人心弦的背景音乐和《我的中
国心》的歌声中,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情 感熏陶,教
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一单元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主备人
教 学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1 课时
总 节
1.确定好提问对象,针对提问对象列出问题清单。
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3.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重点
难点
教具
教学环节


自主预学,
提出问题



认真倾听,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同学们,第一单元的课文主题是“童

年往事”。 我们可以用单元导读中冰心奶奶说的一句
话引出本节课的话题:“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
往 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
最深刻的记忆。”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每个人< br>都有自己的童年。你知道大人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
吗?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 候的
故事。(板书并朗读: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2.师生对话:你想走进谁的童年岁月?指 名交
流,适时追问:为什么想走进他(她)的童年岁月?
(指名学生说)。
【设计意 图】谈话导入,引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话
题。引导学生确定口语交际的对象,为口语交际活动
做好 铺垫。
课件
自主调控区


合作共学,
解决问题
阅读范例,学习提问
1.阅读范例,列出问题清单。
先确定好提问对象,再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
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清单可供参考。
课件出示


问题清单一
 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 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 课后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
问题清单二
 小时候玩过哪些玩具?
 最喜欢哪个玩具?为什么最喜欢它?
 这个玩具是怎么玩的?
……
(1)指名学生读,再齐读问题清单。
(2)说说你从这两个问题清单中发现了什么?
问题清单一是根据提问对象从不同方面提问; 问
题清单二是根据提问对象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
题。
(3)学生总结列问题清单 的方法:根据提问对
象从不同方面提问或者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
(4)学生根据列问题清单的方法列出自己的问
题清单。(学生边思考边列出问题)
2.四人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思考各自列出的问
题是否对了解人物的童年有用。
3.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列出的问题。
4.展示台上展示学生根据提问对象列出的问题。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学习列问题清单的方法。
方法一:针对提问对象从不同方面提问;方法二:围
绕一个 话题提出多个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两种
方法列出问题清单。
板块三 创设情境,提问采访


1.交流向提问对象提出问题的方式。
确定了 提问的对象和要问的问题后,我们现在与
提问对象无法见面,怎么对他提问呢?(可以打电话、
发信息、语音聊天、视频聊天……)
2.学习提问的礼节和要求。
我们今天提问的对象都是 我们的长辈,要注意交
流的礼节和要求,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
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 ,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
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课件出示
 认真倾听,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 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学生齐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板书:认真倾听、
边听边记录)
3.培养学生有修养的提问习惯。
除了以上要求,我们向长辈提问的时候还应该注
意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 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 注意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 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
问。
4.向提问对象询问列好的问题。
大家现在就拿出你的问题与提问的对象去交流
吧!(可现场或电话采访老师、家长、邻居等)
(1)现场采访教师。
(2)电话采访家长。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 情境,搭建
口语交际的平台,引导学生与提问对象进行电话采访


或现场采访。让 学生明确向别人提问的礼节和要求以
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提问和做记录的能力,使学生
养成良 好的倾听和记录习惯。
板块四 整理记录,讲述故事
1.归纳整理,明确要求。
(1)同学们获得了满意的答复,了解了大人们
的童年。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谈话记录。(指< br>名学生上台展示)
(2)这几位同学的谈话记录杂乱无章,需要整
理一下。如何整理谈话记录呢?
课件出示
 记录的格式应该是一问一答式。
 把大人们讲的童年故事整理好,做上记号。
(3)学生按要求整理自己的谈话记录。(板书:
整理记录)
2.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讲故事要条理清楚。如何有条理地表达呢?
课件出示
 一条一条按记录的顺序表达。
 找出重点内容,把不相关的内容删掉,只表
达重点内容。
3.教师小结:不管是口语交际,还 是习作都需要
有条理地表达。可以按顺序一条一条地表达,也可以
抓住重点,只简单地表达重点 内容。(板书:有条理
地表达)
4.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好的谈话记录,比一比谁表
达 得最有条理。(小组内讲一讲了解到的大人们的童
年故事)
5.每个小组选一个表达最有条理的代表到讲台


上做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我了解到了( )的童年,他的童
年( )。
小组代表上台交流汇报。
6.畅谈讲故事后的感受。
同学们讲了许多大人们的童年 故事,讲得真精
彩、真有趣!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每一
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 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
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拓展延学,
生发问题
回归生活,练习交际

1.提出现场交际要求。
今天因为课堂的局限性,大部分同学使用的是电
话采访家长 的办法,回家以后,大家可以现场采访家
长,面对面地交流,那种交流情境又是不一样的。
2.转换交际对象。
我们还可以去了解其他大人的童年故事,切换
一下交际对象,训练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走进了大人们的童年岁
月,了解了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同学们学会了根据提
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学会了认真倾听以及边听边
记录,也学会了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这节
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走进他们的童年生活
认真倾听
边听边记录
整理记录
有条理地表达


单元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一单元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主备人
教 学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1 课时
总 节
1.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能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件事情写具体,记录当
时的真实感受。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能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件事情写具体,记录
当时的真实感受。
教具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课件
自主调控区

1.翻阅影集,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欣赏几组照片。(课件出示教材第
自主预学,
提出问题
14页中小女孩从婴儿到长大的成长照片)

(2)请同学们翻阅一下自己带来的成长影集。


(3)谈一谈翻阅影集后的感受。(学生自由畅谈)
2.穿插“猜一猜”的游戏。
(1)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
的游戏。老师这里有咱们班一位同学小时候的几张照片,你们猜猜看他是谁呢?(展示班上一名同学婴儿
时期的照片)
(2)学生自由猜测。(展示班上那名同学小学时
期的照片)
3.揭示习作主题。
同父母一起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那一刻,陪奶奶
一起聊天、做游戏的那一刻,同学陪我过生日的 那一
刻,陪父母去探望爷爷奶奶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
自己长大了。板书并齐读习作主题。( 板书:那一刻,
我长大了)
4.教师小结:同学们翻阅自己的成长影集的时

< br>候,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
吧。老师欣赏这些照片的时候,也感慨万千。还 记得
大家刚进入一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经常哭哭啼啼,
转眼间变成了意气风发的少年,长大仿 佛就在一瞬
间。


合作共学,
解决问题
回忆童年,指导讲述
1.寻找“那一刻”。
引导:翻阅影集、日记……回忆一下自己成长 的
历程,有没有某一个瞬间、某一件事情让你突然觉得
自己长大了?(学生自由翻看自己带的影 集、日
记……)
2.讲述“那一刻”。
(1)指名讲述:回忆了自己成长的历程,你印
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2)指名学生读教材中的示例。(课件出示示例)

(3)学生交流汇报:示例中的句子,哪些词让
你有所触动,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3.指导讲述。
想一想你是在哪一刻长大的呢?那一刻你看到
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 者是做了什么?那一刻你是怎
么想的?
4.小组交流。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长大的“那一刻”,
说说当时的情景。
5.全班交流分享。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与全班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 ,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
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


考问题,从而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
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 ,从交流
中学会先说具体,再写具体。
板块三 结合课文,指导习作

1.明确习作要求。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
 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
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 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
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学生齐读这些要求。
2.指导习作方法。
(1)教师引导: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2)读中悟写。(课件出示《梅花魂》第3自然
段)
引导交流:你从这段话中能发现什么写作方法?
3.指导写出真情实感。
如果你想 让自己的习作打动别人,感染别人,还
得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尤其是要把感到自己长
大了 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板书:真情实感)
4.教师小结: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除了< br>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写出自己
的真情实感外,还需要运用比喻、拟人、排比 、夸张
等修辞手法。



1.指导学生自主拟题。

(1)本次习作的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
拓展延学,
生发问题
这是大主题,同学们可以自己想一个更好的习作题
目,题目自拟。
(2)学生拟定好习作题目。
2.放手让学生自主习作。
这次习作要写一件自己成 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
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
了的“那一刻”的情形 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
受。现在运用今天学到的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的方法开始写作 吧!(学生自由写作,老师巡视,相
机指导)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主拟题,放手让学生自
主习作,充分发挥学生在本次习作中的自主性。在做
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学生习作才能轻松愉 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一单元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主备人
教 学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2 课时
总 节
1.展示习作,和同学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
2.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能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能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件事情写具体,记录
当时的真实感受。
教具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课件
自主调控区

1.佳作欣赏。

(1)指名学生朗读佳作。
自主预学,
提出问题
(2)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说说

展示的佳作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2.例文诊断。
(1)教师出示学生习作中尚需修改完善的片段。
(2)师生评议:引导学生从“事情经过是 否清
楚”“那一刻是否具体”“是否写出了真实感受”三个
方面评议。
(3)讨论修改。
3.借助课件,指导方法。
课件出示
 我和妈妈在 马路边看见一个小女孩带着她瘫
痪的妈妈乞讨,我给了小女孩十元钱,小女孩用
充满感激的眼神 望着我,那一刻,我长大了。
 我生日那天,爸爸原本答应陪我庆祝生日的,
可中午吃饭的 时候,爸爸接到一个工作上的电话
要出去吃饭,爸爸左右为难,我劝爸爸以工作为
重,那一刻, 我长大了。


 奶奶天天在家里干家务,最近奶奶身体不适,
我放学一回家就 帮奶奶干活,还给奶奶捶背,那
一刻,我长大了。
4.教师小结:本次习作最重要的是把“那 一刻”
的情形写具体,怎样才能把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
体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 态、心理活动进
行描写,最好用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
法)


合作共学,
解决问题
修改习作,养成习惯

1.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鲁迅先生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老师相
信爱动脑 筋的你们,一定能改出最棒的习作,赶快运
用这些好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吧!
2.同桌交流互评。
同桌之间互换习作读一读,和同桌交流,看看有
没有把受到触动 的那个瞬间写具体,根据同桌的意见
再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学生再修改习作,老
师相机 指导)
3.全班展示交流。
展示台上展示修改好的优秀习作,全班交流。(优
秀习作欣赏)
【设计意图】增强学 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意
识,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和同学交流互评后修改习作,
一改再改,直 到满意为止。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提高习作质量,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拓展延学,
生发问题
总结提升,分享收获

1.学生畅谈收获。
在本次习作过程中,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畅
所欲言)
2.教师总结:本次习作的 主题是“那一刻,我长
大了”,我们在习作中要围绕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把“那一刻”写具体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誊抄习作,展现成果。
学生将修改至满意后的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
【设计意图】意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 及有
创意地表达出来,总结习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
高习作能力。让学生一吐为快,享受习 作的乐趣,激
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那一刻,我长大了
经过——写清楚
情形——写具体
感受——写真实






单元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主备人
教 学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1 课时
总 节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能用排比句式从不同方面描述一种情景,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
具体。
重点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难点
能用排比句式从不同方面描述一种情景,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
体;能用 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教具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课件
自主调控区

1.回顾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


自主预学,
情。
提出问题
2.梳理阅读方法。

(1)教师引导: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是怎


么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课件出示
 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 ,我永
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
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 读 到《祖父的园子》时,我从课文对园子里
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
蕴藏在 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
与怀念。
 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
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 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
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2)指导梳理:小伙伴用了哪些方法来体会课


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共学,
解决问题
3.回顾课文中学到的方法。
(1)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体会其中的乐趣。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指名学生读,老师归纳:第1课《古诗三首》都
是运用想 象来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与对田园生活
的向往之情。
(2)课件出示《祖父的园子》第16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学生归纳:读第2课《 祖父的园子》
时,从课文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
语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 行间的“我”对祖父和
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3)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
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
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
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
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 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
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


月亮啊!
指名学生读, 学生归纳:读到第3课《月是故乡
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能
直接感受 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把自己想象
成文中的“我”,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怀乡之情。
(4)课件出示《梅花魂》第13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学生归纳:读第4课《梅花魂》,< br>通过有感情地朗诵外祖父赞美梅花精神的这段话,把
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表达 的思想
感情的体会。
4.全班交流汇报。
5.本单元的重点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 感情,交
流平台告诉我们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
多,除了以上4种方法外,你还学会 了什么方法?(同
桌互相交流)
6.教师总结: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
多 ,只要大家用情朗读,从字里行间慢慢体会,把自
己想象成文中的“我”,就一定能体会到作者心里想< br>要表达的情感。



拓展延学,
生发问题
句段运用,学习表达
1.读中悟写。
课件出示
 太阳光芒四射,亮 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
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
出来。
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
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指名学生读,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


(2)引导发现: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共
同特点?
2.仿说练习。
观察这两个排比句,它们有什么特点?(指名学
生回答)
课件出示
选择下面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冷 静 辣 忙 吵 快
4.我们以“冷”这种情景为例,要有三个相同的
句式,要有一部分字词相同。
课件出示
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
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 _____ ______。冷得___________,冷得
____________,冷得________ ___。
5.指名学生用“冷”这种情景说排比句。(学生
自由发挥)
6.请同学们在剩下的5种情景中选一种情景说一
个排比句。先同桌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7.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说排比句)
8.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运用排比句说一种
情景。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恰当使用排比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重点
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
主备人
教 学 时 间
年 月 日

第 2 课时
总 节
1.能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2.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难点
能用排比句式从不同方面描述一种情景,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
体;能用 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教具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课件
自主调控区

1.自由读下面的语句,想一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


自主预学,
么特点?
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

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


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 在巍峨雄
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
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 ,看到它
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
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 界的大月
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
花。
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 不
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
么亲切,那么难忘……
2.全班齐读,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这3段话在表达
上的特点。(同桌自由交流)
3.指名学生回答。(这3段话都运用了对比的手
法)


这段话除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还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排比)

4.第一段话的仿写最难,要运用对比和排比的手


合作共学,
法。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之下,_________,无论如何比不上__ ________。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照样子说一说。(同桌自由
交流)
5.把交流好的句子写在语文练习本上。(学生自
由练写,老师相机指导)
6.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句子。
课件出示
在奶奶家吃饭也好,在外婆家吃饭也好,在 酒店
吃饭也好。对比之下,我觉得这些饭菜,无论如何比
不上我妈妈做的饭菜香。
7.请同学们再选择剩下3句话中的一句,照样子
写一写。
课件出示
 ____________,也比不上________________。
 虽然_______ ______,远比不上
__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再没有
________________,—— 也不再
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语文练习本上自由练写对比句。(老师相
机指导)
8.同桌互相交流写好的对 比句,听取同桌意见并
修改写得不够好的地方。(学生自由交流并修改)


9.展台上展示写得很好的对比句。(指名学生上
台展示)
10.教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写对比句。希
望同学们今后能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习作中恰当地使
用 对比句。



拓展延学,
生发问题
熟读成诵,积累古诗

1.谈话导入诗题。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 出门在外,最牵
挂儿子的就是母亲。下面我们就跟随唐代诗人孟郊去
感受那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板书古诗题目,齐读古
诗题目。(板书:游子吟)
2.理解诗题。
“游子”是 指出门在外远游的人,游子吟是指
出门在外的游子有感而发写下的感叹。这首诗写的是
长年出门 在外的孟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师范读古诗。(课件出示《游子吟》及节奏划
分)
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5.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解题目、知诗人、明
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学生背诵古诗,积累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本书的读后感-细节决定成败心得体会


买菜作文-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


三句半台词大全爆笑-新课标全国卷


广东中山大学-小学教师年度述职


中南民族大学分数线-护士求职信范文


难题作文-转正总结


厦门中考分数线-邹凯光


圣诞英语手抄报-工作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