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及教案

绝世美人儿
855次浏览
2020年08月28日 23: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 《月是故乡明》《梅
花魂》4篇课文。文章感情色彩浓厚,通过描写童年往事,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 故土
的怀念之情。《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祖父的园子》描写了祖父
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
景,在他眼中, 离乡后所见之月比不上家乡之月;《梅花魂》描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
将自己的乡思寄托在梅花身上 。
内容
古诗三首
祖父的园子


3

教学要点
1.会认4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1个
词语。
2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月是故乡明 1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
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梅花魂 1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抓住课
文中重要的语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走进提问对象——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学
口语交际 1
会针对不同的对象列出问题清单。
2.学会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3.学会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习作 2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 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
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1.归纳梳理本单元课文教学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语文园地 2
2.学会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3.学会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4.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课题
主备人
1 古诗三首

二次备课教师

( )课时 课型


时间
新授
第( )周
第 节
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
教学
目标
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难点: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第1课时
教学环节、策略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 单元导入,猜读诗题
1.单元导读:课件出示冰 心的话:每一个人都有他自
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
移的最深刻 的记忆。
2.导入课文题目。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3.猜读诗题。
(1)教师引导:①猜猜诗题的意思。②读了诗题,
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2)相机 点拨: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
会有很多的感想。同学们可以尝试抓住重点词,将重点词的意思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猜出古诗题目的意思,也可
以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4.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1)指名学生读古诗。老师相机正音:
(2)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从
哪个词看出来的?
(3)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认:昼夜 耘田 供耕织
3.指导书写汉字“昼、耘、桑”。
4.习得方法,自学古诗。
(1)教师引导, 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借助诗句旁边
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
就是 每行诗句的大意,再把每行诗句的大意连起来用自己
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利用这个方法自学古诗。
(3)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大意。
5.教师相机小结: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结合注释说一说
(3)查工具书说一说“各当家”是什么意思。
(4)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观察插图,感悟诗境。
(1)插图也能帮助我们感受诗情。(板书:劳动场景)
(2)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 所能,做着分内的事
情,就连小孩子们也——(学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3.想象画面,体会乐趣。
(1)指名学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结合注释说一说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


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
4.教师相机小结:
四 赏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出诗味,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
的向往之情)
(2 )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十分
快乐,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
(板书:童趣、孩子)这样和谐、温馨的劳动场面感染了
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 上了这里勤劳朴实
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生在语文练习本上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环节、策略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稚子弄冰




一 谈话导入,扣读诗题
1.谈话导入。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板书:稚子弄冰)
3.指名学生猜诗题的意思。
师总结:“稚子”是指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
古诗题目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4.了解诗人杨万里。(课件出示诗人的资料)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钲”应读“zhēnɡ”,
“磬”应读“qìnɡ”。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冬季)
(3)给古诗划分节奏,引导朗诵古诗。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晓”。
4.运用学法,理解诗意。
(1)让学生运用第一首古诗的学法,自学这首古诗,
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大意。
5.教师相机小结:
三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2)结合注释说一说“稚子”“金盆脱晓冰”“钲”分别
是什么意思。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
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结合注释说一说“磬”“玻璃”分别是什么意思。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3. 教师小结:
四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诗味,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圈出这首诗中的动词。(脱、穿、敲、碎)
(3)从这几个动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通
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如“脱”字,形象传神地
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表现 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
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 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古诗《稚子弄冰》。
(2)学生自由背诵古诗《稚子弄冰》。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教学环节、策略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村晚
一 谈话导入,扣读诗题
1.谈话导入。




2.谈话引出作者。
3.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板书:村晚)
4.读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二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结合注释说一说“陂”“漪”分别是什么意思。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结合注释说一说“腔”“信口”分别是什么意思。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
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3. 乡村的晚景多美啊——(学生接读)草满池塘水满
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呀—— (学
生接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教师小结:《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乡 村傍晚时的
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特别是牧童骑在牛背上随意
吹着短笛的悠闲自在,让人 无比向往。
三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出感情,体会诗情。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
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全体师生在配乐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晚》。
(2)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村晚》。
四 对比阅读,感悟表达
1.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三首关于古时候儿童田园生活
的古诗,请比较一下这三首诗有什么异同?
2.全班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
4.完成课后小练笔。这三首古诗中所 描绘的田园风光
都很美,都体现了古代儿童的有趣可爱,古代田园生活的
和谐美好。请同学们根 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
的一首改写成短文。
5.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 兴》共60首,


这也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这组古
诗中的 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主备人
2 祖父的园子
二次备课教师

( )课时 课型


时间
新授
第( )周
第 节
1.会认“蚱、啃、樱”等1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晃”,会写“蝴、
教学
目标
蚂、蚱”等14个字,正确读写“蝴蝶、蜻蜓、蚂蚱”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3.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重点:默读课文,感知“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体会祖父的园子的特别
教学
之处。

重难点
难点:品读描写园中景物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第1课时
教学环节、策略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
也好心酸也好,对 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今
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小女孩向我们讲述的

< p>
她的童年往事,这个小女孩叫萧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
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字词学习。
出示: 第一组:蚂蚱 蜻蜓 蚂蚱 蚌壳
第二组:樱桃 谷穗 倭瓜
第三组:拔草 铲地 割草
第四组: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1)指名分组读,教师相机正音。
(2)引导发现:你发现这几组词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樱、承、瓢、逛”4个笔画较多的字。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
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三 走进园子,感受美景

1.教师引导:作者记忆中的园子是怎样的呢?快速浏< br>览课文,找出文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园子中的景
物。(1~3自然段)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3.全班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概括。
4.教师小结:齐读第1自然段,共同感受这幅五彩缤
纷的画面。
5.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大花园!仅仅只有这些小昆虫
吗?
四 走进园子,感知趣事

1.默读课文第4—16自然段,说说“我”和祖父在园


子里做了什么?(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浇水)
2.这六件事都体现了一个什么字?(乐)还体现了一
个什么词?(自由)
3.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祖父的园子不仅景色美,样样都有,而且给“我”带
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和自由,难怪“我”对祖父的园子念
念不忘!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环节、策略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 细读课文,趣中品乐
1.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 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
做了哪六件事?(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浇水)
2.浏 览课文第4—16自然段,想一想“我”在园子里
做的哪一件事最有趣,为什么?抓住关键词句,谈谈自 己




的感受。(全班汇报交流)
(1)预设一。
出示: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
了种的土窝 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
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 br>飞了。
(2)预设二。(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
(3)预设三。
出示: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
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
雨啰!下雨啰!”


(4)预设四。(课件出示课文第13自然段)
这是一个( )的园子。

全班同学一起回答“这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
二 研读课文,笑中悟爱

1.引导思考:为什么“我”可以在园子里这样自由自
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呢?
2.引导交流:你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祖父对“我”
的宠爱呢?(全班学生交流)
3.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祖父对“我”的爱。文
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即“祖父大笑起来”,从 笑中,我
们完全明白了:“我”在这园子里拥有的快乐和自由,都
是源自祖父的爱。(板书:爱 )
4.在《呼兰河传》中,作者是这样回忆祖父的笑的。
出示: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
子似的。
用“当……的时候,祖父笑了”来说一句话。
5.祖父这一次又一次的笑,让我们深切地感受 到了祖
父对“我”浓浓的爱,这爱就组成了一首爱的小诗。
出示: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祖父浇菜,我也浇菜……
(1)齐读这首小诗。你发现诗句有什么特点吗?(“我”
都是跟在祖父后面,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 么)
(2)这首诗还没有写完,帮老师完成这首小诗。(学生练
习写诗,老师相机指导)
(3)说说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样的句子呢?
这是一个( )的园子。“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


三 品读重点,感悟表达

1.正因为“我”在这园子里享受着快乐、自由,享受
着祖父浓浓的爱,所以“我”看这个园子时,就感 到这园
子有一种特有的魅力。(课件出示课文第17自然段)
(1)自由读第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园
子特有的魅力是什么?
(2)师生接读。
2.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出示: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 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
不开,也没 有人问它。
3.作者萧红曾在《呼兰河传》中这样写道:
出示:因为我感受到的是自由快乐,所以我看什么都是自
由和快乐的。
教师小结:这 种借其他的景物来写自己心情的方法就
叫作借景抒情、寄情于物。以后我们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
这种方法来描写景物。
四 阅读链接,再悟情感

课外阅读:快去读一读《呼兰河传 》吧,相信你读完
后一定能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会对萧红的童年生活以及
她对祖父深深的怀念 之情有更深刻的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主备人
3
*
月是故乡明
二次备课教师

( )课时 课型


时间
新授
第( )周
第 节
1.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教学
目标
2.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
念之情。
3.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教学
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重难点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教学环节、策略
一 吟诵古诗,导入课文题目
1.引导吟诵:每个人都有故乡, 每个人的故乡都有
月亮。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古
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 ,你们想到了哪一首诗?
2.学生吟诗。(课件出示吟诵月亮的诗句)
3.导入课文题目




4.简介作者。

二 初读课文,感知往事和经历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
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读准多音字“燕”。燕京 燕园 燕山 姓燕
3.学生自主阅读。
( 1)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
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
(2)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


文中做批注。
4.全班交流,感知往事和经历。
(1)引导交流: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2)引导概括: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要概括作者由
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板书:数星 星、捉知了、
看月亮、做梦)
三 再读课文,感悟作者内心

1.引导交流: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2.品读描写外国月亮的部分。
(1)指名朗读,交流:你有什么体会?作者的内
心感受又是怎样的?
(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外国月亮的语段,
学生读“我”的内心感受。
3.品读描写北京燕园月亮的部分。
引导交流: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作者内心的感受
是怎样的?
师生合作朗读。
4.品读描写故乡月亮的部分。
(1)默读课文: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
却 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季羡林爷爷
心中故乡的小月亮又是怎样的呢?在文中找出描写故
乡的月亮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2)指名学生朗读。(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评价,再齐读。
5.教师小结:外国的月亮再美,北京的月亮再好,
我永远忘不掉故乡的小月亮。对比之下,故乡的小月 亮
究竟好在哪里呢?(指名学生说)
6.师生在配乐中朗诵课文。
7.教师小结:


四 回读课文,感悟表达
1.感悟写法: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情感的
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凸显出来。 仿照这句话写
一个对比句。
2.季羡林爷爷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对那个小山
村念念不忘呢?
3.作者只记 得那些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
除了记得在故乡发生的事,他还记得故乡的什么?
4.在作者心中故乡的水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读,再齐读。(板书:景——月、水)
5.作者写故乡的月亮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他为何
要写故乡的水呢?(指名学生回答) 6.教师小结:原来故乡的水是给故乡的月亮当陪衬
的。作者写家乡的月也好,水也好,都是为了借 物抒情。
借故乡的月亮,借故乡的水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板
书:情——思乡)
五 布置作业,搜集诗文
1.回扣课文题目,出示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
(1)指名学生读这首诗。
(2)老师简单介绍:
2.布置作业。请大家课下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其他古
诗,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主备人
4
*
梅花魂
二次备课教师

( )课时 课型


时间
新授
第()周
第 节
1.会认“葬、腮、虬、玷”等13个生字。
教学
目标

2.默读课文。通过课文写的外祖父的几件事,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3.读懂课文题目,了解梅花的品格。
重点:
默读课文。通过课文写的外祖父的几件事,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学
重难点
难点:
读懂课文题目,了解梅花的品格。


教学环节、策略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 古诗导入,初识梅花
1.谈话导入,思考:你心目中的梅花是怎样的?
2.出示寒梅傲雪图,引出课文题目。
二 初读感知,理清结构
1.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
考。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




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和同学你对
题目的理解。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认读词语
3.全班交流汇报: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4.指导学生写小标题。
5.课文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
思想感情?
6.通过情境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1)用横线画出外祖父教“我”读的诗词。
(2)指名学生读画线的诗句。
(3)这三句诗是写什么的诗?每当读到这类诗词,


外祖父总会泪雨纷纷,这是为什么?
7.探寻落泪缘由,感受浓浓乡愁。
(1)课文中共三次写到了外祖父的眼泪,另外两次是
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落泪的呢?请同学们找出 来并
画上波浪线。
(2)指名学生读画波浪线的句子。
(3)外祖父三次落泪,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9.教师小结:外祖父三次落泪, 都表明了他渴望
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外祖父在异国他乡将浓浓的思乡
情寄托在梅花上,爱梅花 超过了一切,我们从哪件事上
可以看出外祖父分外喜爱梅花呢?
(1)在文中找到外祖父分外 喜爱梅花的句子或段落。
(2)找出描写外祖父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
读,从这些句子 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请仿照这段话来描述你熟悉的一个人,要抓住这
个人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来说。
(4)指名学生上台口头描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
(5)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人的 文章中,可
以加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
三 质疑课文题目,感悟爱国之心

1.回归课文题目,引导质疑。:魂是什么意思?梅
花有魂吗?梅花的魂是什么呢?
2.细读课文,释疑“梅花魂”。
(1)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浏览课文,找
到课文中能解释“梅花魂”的句子。
(2)师引导:原来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秉性,梅花的秉
性是什么?
(3)教师小结:(梅花不怕寒冷、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
3.由物及人,领悟精神。


(1)难道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
(2)教师介绍:电影《江姐》 的主题曲《红梅赞》。歌
曲唱的是梅花,实是赞美江姐。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这
样有中华民族气 节的人还有谁呢?(方志敏、王二小、
董存瑞、邱少云…… )
4.品读重点段落。
(1)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13自然段。
(2)梅花魂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中华
民族的精神。
5.感悟表达:这篇 课文借梅花赞美了具有梅花精神
的人,这是什么表达方法?(借物喻人)第13自然段
解释了题 目的意思,在习作中这叫什么手法?(点明主
题)
6.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
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7.教师小结:爱国心
四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生配乐齐唱《我的中国心》。
2.教师总结:学了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你们也做一个有梅花精神的人,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
的欺凌,都要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主备人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二次备课教师

( )课时 课型


时间
新授
第( )周
第 节
1.确定好提问对象,针对提问对象列出问题清单。
教学
目标

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3.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认真倾听,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难点:
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环节、策略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 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教师引导: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童年。你知道大人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 吗?让
我们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板
书并朗读: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
2.师生对话:你想走进谁的童年岁月?为什么想走
进他(她)的童年岁月?




二 阅读范例,学习提问
1.阅读范例,列出问题清单。
先确定好提问对象,再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
题 ,这里有两个问题清单可供参考。课件出示问题清单
(1)指名学生读,再齐读问题清单。
(2)说说你从这两个问题清单中发现了什么?
(3)学生总结列问题清单的方法:根据提问 对象从不
同方面提问或者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
(4)学生根据列问题清单的方法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2.四人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思考各自列出的问题
是否对了解人物的童年有用。


3.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自己列出的问题。
4.展示台上展示学生根据提问对象列出的问题。
三 创设情境,提问采访

1.交流向提问对象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打电话、
发信息、语音聊天、视频聊天……
2.学习提问的礼节和要求。出示:
 认真倾听,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 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3.培养学生有修养的提问习惯。课件出示:
 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 注意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 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4.向提问对象询问列好的问题。
(1)现场采访教师。
(2)电话采访家长。
四 整理记录,讲述故事
1.归纳整理,明确要求。
(1)展示自己的谈话记录。
(2)如何整理谈话记录呢?课件出示
 记录的格式应该是一问一答式。
 把大人们讲的童年故事整理好,做上记号。
(3)学生按要求整理自己的谈话记录。
2.有条理地讲述故事:讲故事要条理清楚。如何有
条理地表达呢?
课件出示
 一条一条按记录的顺序表达。
 找出重点内容,把不相关的内容删掉,只表达
重点内容。
3.教师小结:


4.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好的谈话记录,比一比谁表达
得最有条理。
5.每个小组选一个表达最有条理的代表到讲台上
做交流汇报。课件出示:
我了解到了( )的童年,他的童年( )。
小组代表上台交流汇报。
6.畅谈讲故事后的感受: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
受呢?
五 回归生活,练习交际

1.提出现场交际要求:回家以后,面对面地交流,
2.转换交际对象: 我们还可以去了解其他大人的
童年故事,换一下交际对象,训练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3.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主备人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二次备课教师

( )课时 课型


时间
新授
第( )周
第 节
1.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教学
目标
2.能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件事情写具体,记录
当时的真实感受。
3.写完后和同学交流,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重点: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教学
重难点
难点:
能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件事 情写具体,记录
当时的真实感受。

第1课时
教学环节、策略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 创设语境,导入主题
1.翻阅影集,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欣赏几组照片。)
(2)请同学们翻阅一下自己带来的成长影集。
(3)谈一谈翻阅影集后的感受。
2.穿插“猜一猜”的游戏。
(1)教师引导:你们猜猜看他是谁呢?(展示班上一
名同学婴儿时期的照片)
(2)学生自由猜测。(展示班上同学小学时期的照片)




3.揭示习作主题:同父母一起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
那一刻,陪奶奶一起聊天、做 游戏的那一刻,同学陪我
过生日的那一刻,陪父母去探望爷爷奶奶的那一刻……
我突然觉得自己 长大了。板书并齐读习作主题。(板书:
那一刻,我长大了)
二 回忆童年,指导讲述 < br>1.寻找“那一刻”。翻阅影集、日记……回忆一下
自己成长的历程,有没有某一个瞬间、某一件 事情让你
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2.讲述“那一刻”。
(1)指名讲述:回忆了自己成长的历程,你印象最深
的事情是什么?
(2)指名学生读教材中的示例。(课件出示示例)
(3)学生交流汇报:示例中的句子,哪 些词让你有所


触动,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3.指导讲述:想一想你是在 哪一刻长大的呢?那一
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是做了什么?那一刻
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组交流。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长大的“那一
刻”,说说当时的情景。
5.全班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与全班同学
分享。
三 结合课文,指导习作

1.明确习作要求。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2)学生齐读这些要求。
2.指导习作方法。
(1)教师引导: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2)读中悟写。(课件出示《梅花魂》第3自 然段)
引导交流:你从这段话中能发现什么写作方法?
教师点拨:写事离不开写人,把一件事 的重点部分
写具体,离不开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
写和心理描写。(板书:语言 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
写、心理描写)
3.指导写出真情实感。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习作打动
别人,感染别人,还得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尤其
是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 形写具体。
4.教师小结: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除了通
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 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真
情实感外,还需要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
手法。
四 自主拟题,自由习作
1.指导学生自主拟题。


(1)本次习 作的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这
是大主题,同学们可以自己想一个更好的习作题目,题
目 自拟。
(2)学生拟定好习作题目。
2.放手让学生自主习作。
这次习作要写一 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
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
“那一刻 ”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现在
运用今天学到的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开
始写作吧!(学生自由写作,老师巡视,相机指导)
第2课时
教学环节、策略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 交流分享,构建方法
1.佳作欣赏。
(1)指名学生朗读佳作。
(2)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说说展示的
佳作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2.例文诊断。




(1)教师出示学生习作中尚需修改完善的片段。
(2)师生评议:引导学生从“事情经过是 否清楚”“那
一刻是否具体”“是否写出了真实感受”三个方面评议。
(3)讨论修改。
3.借助课件,指导方法。
4.教师小结:本次习作最重要的是把“那一刻”的
情形 写具体,怎样才能把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体
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进行描< br>写,最好用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二 修改习作,养成习惯

1.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2.同桌交流互评:同桌之间互换习作读一读,和 同
桌交流,看看有没有把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写具体,根
据同桌的意见再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 止。
3.全班展示交流:展示台上展示修改好的优秀习
作,全班交流。(优秀习作欣赏)
三 总结提升,分享收获

1.学生畅谈收获。
2.教师总结:
3.誊抄习作,展现成果。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主备人




语文园地
二次备课教师

( )课时 课型


时间
新授
第( )周
第 节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
目标
2 .能用排比句式从不同方面描述一种情景,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
体;能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 心的感受。
3.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重点: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
重难点
2.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难点:
能用排比句式从不 同方面描述一种情景,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
体;能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教学环节、策略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一 学习交流,习得方法
1.回顾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梳理阅读方法。
(1)教师引导: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是怎么体
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2)指导梳理:小伙伴用了哪些方法来体会课文表
达的思想感情?
3.回顾课文中学到的方法。
第1课《古诗三首》都是运用想象来体会诗人对儿童
的喜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读第2课《祖父的园子》第16自然段时,从课文描
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 会到了
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读到第3课《月是故乡明》中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
忘不掉你”这句话,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
之情。把自己想 象成文中的“我”,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怀
乡之情。
读第4课《梅花魂》,通过有感情地朗诵外 祖父赞美
梅花精神的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
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
4.全班交流汇报:
5.教师总结:



二 句段运用,学习表达
1.读中悟写。课件出示
(1)指名学生读,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
(2)引导发现: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2.仿说练习。


观察这两个排比句,它们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写排比句,就是把三个 或者三个以上结
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因此,
排比句一定是三个或者 三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而且每个
分句都有一部分字词相同。
4.我们以“冷”这种情景为例,要有三个相同的句式,
要有一部分字词相同。
5.指名学生用“冷”这种情景说排比句。
6.请同学们在剩下的5种情景中选一种情景说一个
排比句。先同桌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7.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说排比句)
8.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运用排比句说一种 情
景。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习作中恰当使
用排比句。
三 聚焦表达,学会运用
1.自由读下面的语句,想一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
点?
2.全班齐读,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这3段话在表达上的
特点。(同桌自由交流)
3. 指名学生回答。(这3段话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这段话除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br>法?(排比)
4.第一段话的仿写最难,要运用对比和排比的手法。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照样子说一说。
5.把交流好的句子写在语文练习本上。
6.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句子。
7.请同学们再选择剩下3句话中的一句,照样子写一
写。学生在语文练习本上自由练写对比句。
8.同桌互相交流写好的对比句,听取同桌意见并修改


写得不够好的地方。
9.展台上展示写得很好的对比句。
10.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写对比句。希望同< br>学们今后能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习作中恰当地使用对比
句。
四 熟读成诵,积累古诗

1.谈话导入诗题,板书:游子吟
2.理解诗题:“游子”是 指出门在外远游的人,游子
吟是指出门在外的游子有感而发写下的感叹。这首诗写的
是长年出门 在外的孟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师范读古诗。(课件出示《游子吟》及节奏划分)
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5.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目、知诗人、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6.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7.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古诗的情况。
8.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9.在配乐中诵读古诗,想象情景。
10. 学生背诵古诗,积累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主备人
教学
目标

第一单元测试
3课时

课型

时间
新授
第()周
第 节
二次备课教师

教学环节、策略







二次备课
年 月 日
第一二课时
单元测试

第三课时



























试卷
分析

反思


见义勇为的作文-中国医科大学教务处


怎样缓解高考压力-赫尔辛基商学院


广西二本学校-2012山东数学


六盘水市教育局-婚礼的策划方案


致父亲-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烂苹果乐园官网


优秀作文开头结尾-销售部工作总结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出国留学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