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目录

温柔似野鬼°
511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2: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导游证考试报名-关于土地的作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 ................................. 1
第一单元《时、分、秒》 .................................. .................................................. ........................................... 3
第1课时 《时、分、秒》 ............................... .................................................. ................................. 3
第2课时 《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 .................................................. .............. 8
第3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 .................................................. .................................. 11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 .................................................. ............... 13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 .................................................. ............................................ 14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 .................................................. .......................... 16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 .................................................. ...... 19
第4课时 《估算》 ....................... .................................................. ................................................. 23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 .................................................. .................................. 26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 .................................................. ............................... 30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 .................................................. ...................... 33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 .................................................. .................................................. .. 36
第4课时 <<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 .................................................. ................ 40
第5课时 《吨的认识和换算> ......... .................................................. ............................................... 44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 .................................................. ................................... 48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节) ................................ .................................................. .... 51
第一课时: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 .................................................. .................................... 51
第二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 .................................................. ............................ 52
第三课时:连续进位加 ... .................................................. .................................................. ................... 53
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 .................................................. .................................................. ....... 54
第五课时: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 .................................................. .................................... 56
第六课时: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 .................................................. ......................... 58
第七课时:加法的验算 ...... .................................................. .................................................. ................ 59
第八课时:减法的验算 ............... .................................................. .................................................. ....... 60
第九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 .................................................. .......................................... 62
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 ................................... .................................................. ..................................... 64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 .................................................. ...................................... 65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1节) ................................... .................................................. ................... 67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 .................................................. .................................................. ............. 67
第二课时 ........................ .................................................. .................................................. ...................... 68
: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 .................................................. .................................................. ....... 68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 .................................................. .................... 69
第四课时: 练习课 ............ .................................................. .................................................. ................. 70
第五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 .................................................. ............................... 71
第六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 .................................................. ............. 72
第七课时:连续进位乘法 ................. .................................................. .................................................. . 73
1


第八课时: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 .................................................. ............................................ 73
第九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 .................................................. ................... 74
第十课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 .................................................. .......................................... 75
第十一课时:整理复习 ................................... .................................................. ..................................... 75
※ 数字编码 ............................................. .................................................. ............................................. 76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6节) ............................ .................................................. .................................. 79
第一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 .................................................. ........................ 79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 .................................................. .................................................. ...... 80
第三课时:周 长 ......................... .................................................. .................................................. .... 81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 .................................................. .............................. 82
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 .................................................. ....... 83
第六课时:估 计 .......................... .................................................. .................................................. ...... 84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3节) ................ .................................................. .......................................... 85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 .................................................. .................................. 85
第二课时:几 分 之 几 .............................................. .................................................. ........................ 86
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 .................................................. .................................................. ......... 88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 .................................................. ................................................ 89
第十单元 总复习 (3节) .......................... .................................................. .............................................. 90










2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
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 的概念印
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
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不仅是本课教 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
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 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
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3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 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
七、六、五、四、三、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 12个大格,60
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 根指针。)揭示:钟
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
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4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 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
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 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
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 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5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 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
行220千米,宇宙空间 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6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
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
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
几秒及1分的时 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7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
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
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
自主进行探 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
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 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 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
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 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
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 意培
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
可借鉴 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
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 《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8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 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
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 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 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
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9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 少?是怎样想出来的?
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 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
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 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
时4 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10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
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 在经过了几分?一节
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 金子那
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 ,用家到
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
引导,通过学生对 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
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第3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11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 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 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
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2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 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
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 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
的快乐。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3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20 3 ( ) ( ) ( ) ( )
72 31 75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4


( )
63
( ) ( )
29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
算,列式:3 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 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
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 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
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 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
35+30=65,再算65+4=6 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 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 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
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 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15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 少
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 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
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6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 2内
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17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
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 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 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
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时,
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 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
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 )=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 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
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 5-8=57,然后再算
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18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 减十位数;
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 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
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
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
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
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 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9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20+40+3000= 900-700+80=
80-60+200= 100+400+5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0
72-6=
300+20+60=
900-300-20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 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
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 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
是9)
注 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
的“1”,如十位相 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
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 百位写9。
21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
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 br>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
时,不 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
上一位借一当十,合 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22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
23


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 极情感,初步形成独
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
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
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4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 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
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 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
估算,然后比较大 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 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 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
于230,220+ 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
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 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
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 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
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 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
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
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25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 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
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 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
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
26


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
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 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
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 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 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
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 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
(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 br>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
27


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
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
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 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
考:如何列式计算?
28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
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 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
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 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
位。
……
估算的方法 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
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
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的计
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 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
答。
四、课堂小结
29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 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
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 毫米与厘
30


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 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
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
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
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
哪里是 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
31


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 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
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 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
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
1厘米的再1毫米 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32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
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 分米,初
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 br>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
33


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
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 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
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 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34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 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
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
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35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 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
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 度单位中
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 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
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36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
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 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
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37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 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
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 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
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 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
米为单 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 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
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 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
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 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38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
同点?你发现了 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 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
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 大小,教师提示应该
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39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
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 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 道1千米(公里)
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0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你喜欢的方式
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 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
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 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41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 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
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 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 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
米?(10个)对, 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
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 )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
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42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
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
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 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
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 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
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 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 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
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 来到公共汽车
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
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43


(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
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
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
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44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 :刚
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
么不用“克”作单位 ?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
少?(课件出示蓝鲸 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
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 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
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
列车载重60吨) < br>(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
吨有多重呢?“吨”和“千 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
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45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 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
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
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 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
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 ……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
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 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
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 多重。三年级学生的
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
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 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
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
46


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
就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
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 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
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
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 单位之
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47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 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
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 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 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
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48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
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 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
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 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 车、载质量3吨的车
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 :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
件,如果安排这样 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49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
车运2次 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 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
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
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 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
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 有什么区别?
50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 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
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 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 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
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 解决
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节)

第一课时: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内容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 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
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 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
得加上进上来的 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2、笔算:求35与27的和。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2、教学例1。
a.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51


b.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c.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从哪一位加起呢?
(从个位加起。)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d.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
漏写1或忘加1。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16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反思:学生以有一定的进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位加法计算基础,在算理上着
板书设计:两 位 数 连 续 进 位 加
重说话相加满10继续进位,
9 8
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计算
+ 21 5
正确率较高。

1 2 3
第二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内容。
教学目 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
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 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
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 900+100= 1000+100=
3、估算: 599+800≈ 900+101≈ 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
3道 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2、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笔算
52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 有
多少种?(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三、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说一说你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三 位 数 连 续 进 位 加

3 7 6 + 2 8 4 = 6 6 0(种)
3 7 6
+ 21 81 4
6 6 0

第三课时:连续进位加
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贯串稀有动物这一系列条件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获知的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1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 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
准确地计算。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 方法,训练学生主
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 一共装有多少物品
应该怎么办呢?(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 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载的东西最
多?哪艘船载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 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你能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又能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吗?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 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
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谁能摘下玉米?
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
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下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
53


536 915 351 85 464
649 873 792 127 208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小君可以怎么走?走哪条路最近?
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九、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 续 进 位 加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教学反思:掌握方法,但运算不熟练,个别同学不 记得加进位,而且对连续进位3次以上
的出错较多,要加强训练。

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4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1、使 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
续退位的减法题。2、会解答有关的 应用题。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
记得减去退去的 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0-7= 35-8= 63-4= 26-7=
2、笔算: 54-21= 79-37=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
昆明。请同学们看, 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 多远?地
图上标有吗?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
察 到了什么线索?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
江的路程被拉成 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
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54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
功。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三、巩固 独立完成25页第1、2、3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 续 退 位 减 法
5 1 7 – 3 4 8 = 169 (千米)
5 1 7 5 0 7
- 3 4 8 - 3 4 8
1 6 9 5 9
教学反思:理解算理,但在计算十位时有部分同学忽略被借走的1,在教学中我注重进行
十位算的口语表达训练,提高计算的正确性。00000000




















55





第五课时: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78=80-( ) 87=( )-( ) 99=( )-
( )
198=( )-( ) 297=( )-
( )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 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
胜小红旗” 。男生组: 574+200 456+198 725+79
女生组: 574+200 456+200-2 725+8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
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
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
数,计算起 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000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1: 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113+59= 113+60-1 =172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
2、出示例2: 276 + 98
(1) 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
276+98 = 276+( )-( )=( ) 问: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2)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 = 276+100-3 = 373 问:为什么减去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 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
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 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56


a:126+68=126+70-2 b:98+67=67+100-2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 数是接近整十、整百
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一 些 简 便 算 法
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加几要减几。
教学反思:教学中结合补、还的算理讲解,让学生明了其中的规律与算法,提高计算速
度。


































57



第六课时: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题3及练习六的第4、5、6题。
教学目标: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68=70-( ) 77=( )-( ) 99=( )-( )
298=( )-( ) 397=( )-( )
提问:68接近哪个整十数?7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
胜小红旗”。
男生组: 453-300 748-97 356-299
女生组: 453-300 748-100+3 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
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
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
的数,计算起 来比较简便。 揭题: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1、出示例3: 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
(2)想97看作100 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3)完
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165 -97=165-100+3=68
(4)如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2、小结:减 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
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435-( )=435-300+2 534-( )=534-300+2
2、完成练习六的第4、5、6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
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 减 法 的 一 些 简 便 算 法
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减几要加几。
58


第七课时: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
的交流、让学 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用
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 学生体会算法
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互相说后发表意见。)
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 请
同学们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师:看小精灵说什么?(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1 3 5
+ 41 8
1 8 3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 和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如: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用48+135,看得 数是不是183。用183-48,看得数是
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
2、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 想?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
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验 算
59


135+48=183(元)
1 3 5 验算: 1 8 3 1 8 3 4 8
+ 41 8 - 1 3 5 - 4 8 + 1 3 5
1 8 3 4 8 1 3 5 1 8 3
教学反思:结合原有基础,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不同的验算方法以,但部分学生只
是为了计 算而算,没真正起到验算的目地,需加强学生对验算的认识与意识。






























第八课时: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60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 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
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 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用
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
的多 样化。
教学难点: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
意说 一说。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
运动鞋,一共要18 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师:小明说什么?
2 0 0 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 1 8 3
1 7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 和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如: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我用17加上183 ,看是不是等于200。师:你
最喜欢哪种方法?
2、做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比一比,看谁聪明: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2、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 4 7 7 8 0 4 6
4
- 2 8 - 5 1 - 2
2 3

1 2 9 7 3 9 2 4 1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 法 的 验 算
200-183=17(元)
2 0 0 验算: 2 0 0 1 7
- 1 8 3 - 1 7 + 1 8 3
1 7 1 8 3 2 0 0
61


教学反思:有套用加法加数交换位子相加的方法,要进行差生补导。



































第九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1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2、培养合作 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
进行计算。
62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运用
1、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题。
2、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6 3 4 6 6 3 4 0 4 2 3 9
- 1 8 2 + 2 8 2 - 1 8 6 + 5 7 1
5 5 2 8 4 5 3 1 8 8 0 0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把正确答案与算式连起来。

563+528= 696+241= 70+260=
991 937 330 108 193 7230 1091 1037 267
4、在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数。
□ □ 4 □ 6 □ □ 4 5
- 4 2 □ + 3 □ 4 + □ 5
4 7 1 8 0 3 9 □ 0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5、教材第30页第6题。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学生解决后交流。
6、教材第31页第8题。
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7、作业:第29— 30页第3、5、7题。
三、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万 以 内 的 加 减 法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500-210-208=82(元) 500-328-85=87(元) 500-496=4(元)
(根据各小组的回答选择不同的解答板书出来)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63

































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
掌握这 些知识。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
趣。
教学重点: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 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教学
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 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64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 现
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互
相交流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本单元有这些内容: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加减法的验算、“用数学”解决生活
中的问题。(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 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
加和三位 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8 7 7 2 6 9 4 0 7 0
8
+ 5 9 + 5 9 8 - 7 6 2 - 3 8 9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呢?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请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做对一道,就可以在最上面圈一 面小红旗。(笔算
加、减法题各4道)(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第2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的第2题: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
午比上午多孵出 118只。(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


教学反思:通过编题、小组比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从中达到训练的目地,但在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65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 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
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 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
同学们一道,学 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
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 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
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66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倍的认识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1节)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
67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 ,你能提出用乘法
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 使用乘法计算?学生
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创设生活情境质疑,激发学生求知识欲,让自主参与探究求知,效好的完成教
学。

第二课时
: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1、2、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 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
算。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 ② 8个百是多少? ② 40是几个十?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1,进行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1。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有谁想
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68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板书2×9﹦18(元) 2×10﹦20(元) 答:
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⑵、出示情境图2。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p69“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你
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 思:利用学生以有的数的组成基础,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是几的知识学会求
积,从而迁引到观察积发 现整十、整百、整千算法口算时末尾0与得数积末尾的0之间
的关系,而概括出口算方法,能快速准备的 进行口算。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 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
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内容:邮局邮 票出
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
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 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
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
呢?看看小精灵是怎 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
问题?
69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 以把29看成
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 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
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 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
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 、完成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答案。结
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 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中的第7、8、9、10、11、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训 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 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略)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 第73页第9题。学生读题后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会列算式吗?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70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课,提高学生口算、估算水平,能灵活正确的进行计算。

第五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 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
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
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出示例1情境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画,准 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 少枝彩
笔?
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12×3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与我们
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 有什么不同?该怎样算呢?
1、让学生思考,计算摆一摆小棒或画图等。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写出来。
2、算完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3、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
三、介绍竖式。
12 。。。。。。因数
× 3 。。。。。。因数
36 。。。。。。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不进位乘法 ,还知道了乘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反思:通过拆分数字及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理解算法中去探究去
总结多位 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71











第六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76例2,练习十七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探讨交流
1、学生观察情境图。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2、教学p26中的例2。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⑴、将图中信息用文字表 达出来。书店有许多书,连环画每套18本,王老师买了3
套,一共是多少本?
⑵、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⑶、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⑷、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18×3=54(本)
1 8 1 8
1 8 × 3
+1 8 5 4
5 4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54本。
三、做一做: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2、练习十七第2题,独立完成后,同桌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练习十七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教学反思:学生 以学过进位加法,因此在进位乘法的算理了较轻松的理解和掌握。练习
中大多数学生能能正确计算,个别 同学忘记加进位后写得数。

72





第七课时:连续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P79例4。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 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
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 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P79“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四、课堂作业:P80第1题
教学反思:因刚接触多位数乘法,学生在知识运 用还不牢固,时有时习惯性出现前面几
位突然用到加法计算的现象或记得和该位相乘却忘记加进位的现象 。

第八课时: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80第2题—第4题 补充练习
教学要求: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听算: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4.课本P80第2、3题。
73


5.第4题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6.做好练习的订正工作。
三、作业:书P80第5题—第13题
教学反思:通过计算时的口语训练,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练习。

第九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83例5——例6和练习十九1——4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3个盘子,6个苹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教学例5: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1)要求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 用乘法呢?学生回答后,
板书: 0+0+0=0 0×3=0
师:“0×3”表示什么呢?(3个0相加,结果得0.想一想 ,0×5等于多少呢?为什
么?板书)
(2)我们刚学过0X3=0,那么3×0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3×0=0 , 再出一
组算式0×9和9×0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0×0让学生填,得出0×0=0.
小结:大家看这些算式(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0乘0
也得0, 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让学生一齐读一遍.
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3.教学例6:出示518×3,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多
位数乘的顺 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然后将第一个因数518改为508.
508×3,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 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同518×3是一样的.乘
的时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 .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
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得数写出来 .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十九中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笔算,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 做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
四、作业 : 让学生做练习十九中的第2、3题.

教 学反思:利用多媒件课件演示了几个0相加得0,具体化的了解0乘任何数都得0的
意义,并结合以有的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经验能正确计算中间有0的乘法。

74


第十课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P86例7和练习二十1——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口算后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
便? 总结: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
再看第一个因数末 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7.
出 示例题,问:这道题求“一共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怎样用笔算?学生试做
后,问:还有更简便的算 法吗?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
的 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
算简便.
2.做例7下面的“做一做”中.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
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第1题。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
明.
2.做练习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
在2分15 秒内全做完的学生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5.7.8题.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以后碰到这
类题都可以用 简便写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第2.3.6题

教学反思:学生能利用以有 知识正确计算出末尾有0的乘法,在引导下学生也总结出了
末尾有0乘法计算时较为节省时间的算法。

第十一课时: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P89——90的整理和复习和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75


1.做练习二十一第1题:口算。700 ×6怎样口算,要特别注意什么?
2. 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
3.估算:整理和复习第1题,怎样进行乘法的估算?
二、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整理和复习第3题:学生列式解答后,问: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一第3题.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根据第一行的数怎样得到第二行的数。
四、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一第4题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发现,仍须加强连续进位的乘法练习,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和灵活性。


















※ 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P77-78综合与实践运用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
2、结合现实、有趣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索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
力。 3、通过知识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
生对数学学习的 兴趣。
76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与生活紧密联系,探索编码编排的方法,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如何比较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知道“数字家族”都有哪些成员吗?
谈话:阿拉伯数字虽然只有10个,但是如果按照 不同要求、不同顺序把它们编排
起来,就会组成各种数字编码。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字编码。
二、初步感知。
1、了解电话区号
谈话:你们会打电话吗?怎样打外地电话呢?
提问:看一看这个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你怎么知道的?(021代表上海的电话区
号)听一听 。
追问:这个电话是从哪儿打来的?你又是如何知道的?(010代表北京的电话区号)
再问:这个电话又是从哪里打来的?(025代表南京的电话区号)
谈话:同学们对这些知名 城市的电话区号非常熟悉,在调查中你们还知道我国哪些
城市或地区的电话区号呢?
小结:电 话号码是一种数字编码,通过电话号码中的区号可以看出这个电话是从哪
里打来的,也就是说,数字编码 可以用来表达一定的信息。
2、了解特殊电话号码
谈话:生活中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 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
你还记得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特殊电话号码,它们又表达什么意思 呢?
谈话:事实上,在我国这样的特殊电话号码有很多。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有110匪警
电话 、120救护电话、119火警号码等等,还有一些可能对同学们而言暂时还没有用它
的需要,但是随着 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需求以后可能要用到的,比如:……(多媒体
展示)
提问:特殊的电话号码也是一种数字编码。想一想,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你觉得
怎么样呢?
谈话:这些数字编码使用起来让人们觉得非常的方便。如果把报警电话110改成
“48789 653”,你觉得好吗?
小结:为了使用方便,在编制编码时应该注意“简洁”。
提问:这 里有两个银行的热线电话,交通银行的服务热线是“95559”,光大银行的
服务热线是“95595 ”。这两个电话号码都是由两个“9”和三个“5”组成,为什么表
达的信息却不一样呢?
小结:一个数字编码只能表达一个固定的信息,也就是说数字编码表达的信息应该
是唯一的。
三、探索发现。
1、确定研究方向
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数字编码,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数字编码呢?
谈话: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确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数字编码。(多媒
体展示)
提问:这些数字编码你们想了解吗?想具体了解哪些方面呢?
77


2、确立研究对象
提问:你打算先研究哪一种数字编码?为什么?
3、激发研究兴趣
提问: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号码,谁愿 意任意
报出其中的一个,老师马上能够猜到这个身份证号码是你家里哪个大人的,谁愿意来试
试 ?
谈话: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呢?其中肯定藏着什么奥秘,我们一起来研究。
4、小组讨论研究
要求:把搜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在小组内仔细研究,看看这些身份 证号码
是如何编制的?它们又表达了哪些信息?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交流
交流: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有机拓展相关问题,渗透数
学思想。
6、介绍编制规律
谈话:通过观察、讨论、研究,我们发现了身份证号码中一些数字所表达的信息,
但有些数字 所表达的信息还不太清楚。其实身份证号码的编制有其特定的规
定……(介绍编制规律)
7、解决研究困惑
谈话:刚才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同学收集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的,但个 别同学
收集的号码却是15位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解疑: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5位的身份证号码,你能看出他的出生日期吗?为什么?
说明:到 了21世纪,年份如果不完整的话很难判断出他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 。
8、实践运用规律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身份证号码,从这个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9、揭示课题内容
谈话:用18位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码,却能表达这么多的信息。看来数字 编码真
的十分神奇。(板书:神奇的数字编码)
四、运用编码:
1、编运动员号
问题:洛社中心小学即将开展五年级学生田径运动会,届时将有350人参加比赛,
请根据实际 情况为运动员编号。
活动:选择其中四位运动员编号。
交流:你是怎样编的?这些编号中,有的是以谁开头的?
追问:为什么要以“0”开头呢?
小结:同一组编号中,所用数字的个数一般来说应该是相同的。
2、编房间号
问题 :某宾馆有一幢12层的客房大楼,每层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
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 拿到房间号就明白自己房间的位置。
提问:这道题要我们干吗?你觉得这个房间号里应该包含哪些信息?
尝试:学生在练习纸上为1楼第5个房间编号。
78


交流:明确最合理的编法。
提问:按照这种编法,9楼第5个房间如何编号?12楼的第5个房间如何编号?
这里的房间号都用到几个数字?
3、编学生证号
提问:学生证号应该包含哪些信息比较合理?
讨论: 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试着为自己编一个学生证号。
反馈:你觉得学生证号里应该包含哪些信息?你编的号码是怎样的?学生自由汇
报。
交流:根据学生编的号码,交流和提炼出比较合理的信息。并按这种方法为自己编
个学生证号。
五、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神奇的数字编码”,应该说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 活、
学习、工作密切相关。当然生活当中还有很多数字编码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课后我们
可以 去研究、调查,然后再来交流我们的发现。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6节)

第一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
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
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四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79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
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 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
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通过直观教学,学生能很明确的分辩出四边形的图形,了解其特点。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 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
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它 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它们有几条
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 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2)再拿出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
2、在方格纸上“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折一折、剪一剪。你会 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80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还掌握了它的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反 思: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剪一剪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能实践
操作,让学生认识到平行 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提高学习兴致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课时:周 长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 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
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 、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 ?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
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81


2.学生活动,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
吗?
三、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
这节 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 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
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 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
录下来。

教学反思: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认识周长,但在练习中描出图形周长时,有勾边的现象,说明对周长这一概念还模糊,或不会结合周长的意思去描绘周长。需加强认识。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
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 功的体验。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 br>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
出这两个图形的 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
有什 么办法可以知道?
⑶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82


(1) 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
米?
(2)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
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 br>教学反思:通过实物开展教学,找周长,求周长,学生清楚长正方形周长的求法,但喜欢
用加法求 ,对与简算(即公式)思维上差生不理解,需进行差生补导。

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 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83


腰围厘米
四、作业: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与长正方式周长公式的运用还不够灵活。




第六课时:估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 br>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
培养学生 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 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
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学生以有长度这一基础概念,能结合生活经验正确估计和判断物体的周长。
对于影起错觉的 图形,我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清晰的分析出物体的周长,并学会了对边
相等,可用移动与组合的方法来比 较复杂的图形。


84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3节)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 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
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 达能力。3、在
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 br>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 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分苹果 。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
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二分之一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写上分数。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2、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85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
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
一的分数比 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贯穿 生活体验4个苹果、2个苹果、1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从中引入
新知分数。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了二 分之一,并能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几
分之一,练习中突出问题的矛盾性,引发学生争议, 进一步认识分数中“平均分”这个不
可忽略的问题,整个教学创设有趣的学习氛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 习效果。



















第二课时:几 分 之 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86 < /p>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 br>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
语言表达能 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
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认识 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
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 涂出几
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 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
的34,4份是它的 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
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
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同桌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让学生独立探 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
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 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
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练习:练习二十二4——6题
(五)作业:教科书第97页第7—11题。
教学反思:有效利用学生以有知识,放手让学生 自己说出一个几分之几的图形,并在比
较上认识同分母分子大分数大的比较方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 生,有效的训练学生
的思维及提升自身学习方法能力。
87


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
础上,使学生学会 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
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2、展示 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课
题: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并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3)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4)让学生计算,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1)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2)练习二十三1——3题
三、作业:教科书第102页的4——9题

教学反思:通过实物操作、比较,将抽 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子相同分
母小分数大的这一分数比较方法。






88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数学广角》的例题1 。这一单元主要通过
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
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
学习数学, 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本单元的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
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 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 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
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生借助 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
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画好的韦恩图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 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
(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 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
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 欢踢毽子的,右边红
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 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
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 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
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 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
方便我们数人数?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 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
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 br>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利用韦恩图,既
能表示重复的 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
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 呢?
89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 你比较容易理解的
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请看 图(练习二十四,第1题),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有会
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 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
上吗?
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 种货,今天又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
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提高技能
1、昨天咋们班的作业24位同学得了满分,其中23人数学得了满 分,20人语文
得了满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2、老师要求学生摆正方形。小明想出了高招 ,四个顶点上都放了一颗玉米,这样每
条边上都放了10颗玉米,你知道小明摆成的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 颗玉米吗?
五、总结收获,提升认识
1、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画韦恩图
列算式计算时减去重复的一次





第十单元 总复习 (3节)
复习内容:
一、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3、有余数的除法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1、四边形 2、周长
四、统计与概率:可能性
五、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
六、实践活动
复习目标:
90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 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
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 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
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
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能估计一些物体
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 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
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
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物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
能发生的结 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
出描述。
7、能找 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
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 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单元结束时 期 末
平均错平均
速度 速度
误率 错误率
有余数8道分4%以10道
6%以内
除法 钟 内 分钟
复习重点:万以 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第2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P120-121 3、4 P124 3、4
第3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P121 5、6 P125 5、6
第4课时:四边形 P121-122 7、8 P125 7
第5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P122 9、1 P125 8

第一课时:万以内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减法 P120 1、2 P124 1、2
91


教学目标: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共享资源
1、让学生说说三位数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应 用?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用到的三位数有哪些?
2、汇集资源:估计学生会说到:人数、钱数、重量、长度……
二、提出问题,编计算题
让学生根据“人数、代数、重量、长度”等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答的问题。
三、系统整理
1、加、减法分别抽1题,(连续进位,连续退位)进行计算(估算)
2、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①计算法则 ②易错地方 ③验算
四、组织竞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做对全部题目
五、小医生治病(根据本班学生平时易错的地方)
六、揭示课题,全课总结
七、独立完成书本作业

教学反思:让学生通过复习万以内加减法,理清万以内加减 法这一知识需要掌握的几个
要点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万以内加减法来解决,并在复 习中找出
学生常犯错的问题,了解学情及时查漏补缺。

第二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全面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 单位、质量单位,充分体现知识的全面性、完
整性,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同时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 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
测能力。
教学内容:P122、 9 10 P125 8
教学目标:建立时、分、秒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 念,吨和
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出示一系列不完整的动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
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 )。
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
约3( )。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 )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
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
92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 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
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 质量单位。
二、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 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
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
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③单位换算
3千米=( )米 2分米=( )厘米
8000m=( )千米 40毫米=( )厘米
5000千克=( )吨 2小时=( )分
4吨=( )千克 7分=( )秒
4、应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 ),体重是15( )
茶杯的高是10( ),书本的厚约( )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
大象的体重约( )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
②计算:3千米-200米=( )米 7000千克+5000千克=( )吨
2分-20秒=( )秒
③书本作业
④选几个单位名称,让学生写数学短文。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93

< p>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
之间的进 率。
教学反思:复习计量单位这一内容,让学生对知识得以分类记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
几 个要点内容的记忆,并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运用,灵动能力。

第三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
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
解。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爱心小屋”展示图、汇报表。
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1、学生自由出题。请全班同学每人出一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题,分排(或分组 )全
写在黑板上。[说明:每一位孩子都要出题、做题,突出了“面向全体”参与性强。]
2、计算。算出每题结果并板书。可由第二排学生做第一排学生出的题,其他依次类
推。 3、分类。师:黑板上这么多题,咱们把它分分类,整理一下,好吗?可以先在小组内
商量商量。[ 说明:让学生在自己分类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同时也锻炼孩子们观
察、分析的能力。]
4、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可能的分类有:
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算) 笔算(不进位;进位;有
0的乘法)
②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估算、笔算
5、总结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在做这些题目时,你有什么想要提醒
大家的吗?
[说明: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
单纯的总结 归纳效果要好。]
可能会这样提醒: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 br>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
计算。[说 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尽量用
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 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二、发展练习
1、用投影仪出示,书第89页上的三道题及小精灵的提问:“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
吗?”
2、组织学生讨论:各题应选择什么样的算法?并说明选择理由。
3、学生汇报并解答。
4、师小结:学习知识很重要,可学会运用知识更重要。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吗?
三、“用数学”小组活动
94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新的一年 快要到了,希望小学准备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购买一
些礼物。敬老院里有9位老人,分别住在3个房间里。 几位老师到“爱心小屋”去选礼
物,不知道买什么好。你愿意帮助他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 br>出示“爱心小屋”展示图。“都有哪些物品?价钱是多少?”“你准备为住在3个
房间里的9位老 人们买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你买的东西提一个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
的数学问题?”(将学生们提出的问 题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的提问:买三台VCD需要用多少钱?买9束鲜花大约需要多少钱?……
根据同学们提问题的情况,适当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
问题。 [说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从而进一步激发 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要求:
a、四人商量,选定1—2人问题,由小组长执笔进行记录。
b、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用哪种算法最合适。
c、列式解答。推出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可能汇报的情况有:我们想为老人们每人买一把舒 服的椅子。我们
提的问题是:买9把椅子大约需要多少钱?算式是……
我们想为老人们买3台 电暖器,分别放在3个房间里。问题是:买3台电暖器需要
多少钱?带1000元钱够不够?算式是……
4、检查黑板上提出的问题是否都解决完了,如果没有解决的,再集体讨论解决。
5、由学生 评选出最佳小组,发小红旗。[说明:关注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师小结: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2、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收获:如果希望小学准备用2000元左右的资金来办这件事,怎样做更合
适?

教学反思: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相应问题,并
在复习中找出学生常犯错的问题,了解学情及时查漏补缺。



95

我理想的生活-保函格式


存钱盒-师德师风工作总结


新学期打算-文昌是什么意思


写桥的作文-五年级学生评语


让生活更美好作文-校本课程计划


小路上-实践报告心得


顾海滨-河南高考改革


英语六级报名-重阳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