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全册)
科技论文格式-学习雷锋精神演讲稿
2019上年度)
三年级数学
课
时
教
案
1
(2018~
小学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2题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长度单位?(学生互相交流后再回答)
2、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问: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
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
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问:你是怎么想的? <
br>生: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
br>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3、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二、揭示课题:
板书:
毫米的认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2、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三、巩固发展。
P3“做一做”:
根据例图填数。
4 厘米 2 毫米 3 厘米 5 毫米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2 厘米 7 毫米
3
第 二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分 米
教学内容:
教材P4—7页的内容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学生相互交流后再回答)
2、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揭示课题:
板书: 分米的认识
1、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
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2、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4
3、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P5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 )厘米 =( )毫米 30毫米 =(
)分米
40毫米 =( )厘米 =( )分米 2米 =(
)厘米
4、我是小医生:(下面是某同学写的日记,请将他出错的地方进行修改。)
我早上从2分米(米)长的小床上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厘米(分米)长的牙刷刷牙,洗完脸
,吃早
餐。学校离我家大约有900毫米(米),上学路上看见一棵2厘米(米)高的小树被风刮断了,我
连忙
找来一根大约2厘米(米)长的绳子把小树绑好了。到学校后我赶紧拿出1毫米(分米)长的铅笔和
一本
5米(毫米)厚的笔记本,认真的做起笔记来。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课后追忆: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采取由学生自主
探索、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的教学方法,目的是
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与联系,从而让
学生感知分米及分米的意义。
5
第 三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千 米(1)
教学内容:
教材P7~8页例题3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7页的例3,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1千米(公里)=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8“做一做”。
①、小组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约有1千米?
②、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是几千米?
2、指导学生完成P9~10练习二第1、4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独立完成P9练习二第2题,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6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千米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 四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千 米(2)
教学内容:
教材P8页例题4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2、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课后追忆: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
中,力求从学生己有的生
活经验出发,从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促使新旧知识的转化。在课前,让学生
估一估、走
7
一走100米的路程,估一估走一步是多少,为千米
的学习提供一个有利的阶梯,同时也是给
千米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增强了学生对千米的感性
认识。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P8页例题5及练习二的第3、5、6题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兔子输给了乌龟,心
里很不舒服,总想再赛一次。一天,兔子在路
上遇见乌龟,就拉着乌龟要比赛,乌龟说:“今天我有要紧
事,不能和你比赛,要不我们比比今天谁走的
远吧。”兔子同意了,乌龟说:“我今天走了3000米。
”兔子说:“我今天走了5千米,我走的路比你走的
长,我赢了。”可是乌龟听了很不服气地说:“我走
的路程是3000,而你才走了5,怎么会是你赢呢?谁来
帮我平平这个理。”
1、谁能帮他们平平这个理?(引导学生一起讨论)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板书课题: 千米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一〉、 教学例5。 出示: 3千米=(
)米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引导学生总结算法: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3千米就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
3、出示: 5000米=( )千米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算法。
〈2〉、引导归纳概括: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二〉、比较、总结算法。
总结过程 …… 略。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9000米=( )千米 5千米=( )米
( )=7千米 4000米=( )千米
2、完成P8“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时,我们学会了利用千米的单位换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龟兔之
争。这也就是数学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练习二第3~6题。
第 六
课 时
认识重量单位 —— 吨
教学内容:
教材P11~13页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我们己学过那些质量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怎样?(克、千克,1千克=1000克)
2、想一想、填一填。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1000克=( )千克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明体重约重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6。(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图,)
1、根据图片内容,请学生讲一个相关的小故事。
2、根据故事,老牛碰到了什么问题?(限重1吨。)
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
3、引导说明: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是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
1吨=1000千克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
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
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9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追忆: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
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从理解的基础
上牢固地建立“吨”这个概念,尽量从生活中寻找相关材
料,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
体验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让学生亲自体验
一个铔铃有多重,然
后推算1000千克有多少个这样的铔铃。从而有效的达到我们的目的。
10
第 七 课 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P14页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质量单位间的关系,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P14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P14页的内容。
2、同桌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通过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一辆汽车的载重量为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
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
是2千米。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是不能分开的。
11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第 一 课 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材P15~16页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的: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领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万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9+6=15 5+5=10 6+8=14 8+6+1=15 8+2+1=11
6+5+1=12
2、求385与705的和。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过后集体订正。
②、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P15页的统计表,说说你从中得到了那些信息?
学生回答:……… 略 …… 。
2、引导提出问题:根据你所得到的信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我国特有的种数)
学生回答:(1)、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2)、中国特有的鸟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3、提名学生根据问题列出正确的算式。
根据回答板书: 98+25= 98+30=
4、先由学生尝试完成第1个算式,并板书出课题。
板书课题: 进位加法
〈二〉、教学例1。
1、学生尝试求第1个算式98+25的结果。(允许用各种方法计算)
12
〈1〉、用计数棒计算。(通过课件引导)
先将单根的8根和5根相加得
8+5=13(根)(也就是1捆零3根),将捆好的这捆放在整捆小棒的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2+1=12〈捆〉,一共有12捆零3根小棒,也就是123根小棒。
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2〉、列竖式计算。
①、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列?(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②、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③、竖式中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得数又怎样写?
④、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2、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讲评。
重点讲解:个位上两数相加满十怎么写?十位上满十又该怎么办?
3、计算算法评价。
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4、引导归纳列竖式的方法:
两位数加法,仍然遵循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十位满十了也要向前一位进1,就在百位上写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98+30 (提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先独立完成,再提名板演,最后集体计正。)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1、P16页“做一做”的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2、P17页练习四,第1题,连一连(在课本上完成),
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课后追忆:
本课时的教学,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
题,最
后再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真正成了本节课
学习的主人。
13
第 二 课 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材P18页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计算的准确性。学会进行估算,培养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并让学生说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估算:599+800+900+101+989+112=
(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导入:(我们己经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部分的内容。)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中国部分动物种数
(1)、想一想: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爬行类
两栖类
376
284
(2)、让学生说一说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3)、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376+284=
2、根据算式估算。
(1)、引导学生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估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2)、学生汇报:
①、376不到
400、284不到300,所以376+284的和肯定不到700。
②、把376看成380,284看成300,所以376+284的和有可能在680左右。
(3)、引导归纳: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一般是把加数看作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
数,
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得数的范围。
3、列竖式计算。
(1)、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14
(2)、组织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同时进行板书。
3 7 6
板书: 376+284=660
+2
1
8
1
4
———
6 6 0
4、引导交流与小节。
〈1〉、想一想(交流),今天我们
学习的加法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加法有什么不同?在计算过程中是否有
相同的地方?
〈2〉、
交流得出:上节课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
加法(
不同点)。板书: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在计算过程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
前一位进1(相同点)。
5、深化: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876+284=1160
476+284=760
8 7 6 4
7 6
+
1
2
1
8
1
4 +2
1
8
1
4
———— ————
1 1 6 0
7 6 0
问:同是三位数加三位数,为什么第1题结果是四位数,第2题的结果是三位数?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P18页“做一做”。
2、 计算:
625+138= 358+685= 624+375=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名板演,再根据情况进行订正。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在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1、P19页练习五第1、3题(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课本上完成)。
2、沙发:786元,床:975元。王叔叔带了1600元钱去买,够吗?
15
第 三 课 时
练 习 课
教学内容:
教材P19~21页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大胆想象、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课时学过的知识。
2、万以内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教学练习五。
1、出示练习五第1题(课件)。
〈1〉、引导学生观看屏幕:
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
〈2〉、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
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
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
法告诉大家?
〈3〉、引导学生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2、引导完成练习五第2题(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要求: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3、引导完成练习五第4题:
〈1〉、引导理解题目的意义,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提名学生板演,根据情况进行讲解与订正。
4、开锁游戏:(练习五第6题)
要求: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5、引导完成练习五第7题:
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并进行改正。
6、引导完成练习五第8题:
16
536
915 351 85
464 208
649
873 792 127
〈1〉、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7、师生共同分析完成练习五的第9题:
三、巩固练习。
1、找朋友。
536+384 328+512
519+210 85 +983
413+509
1068 729 920 922
840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P19~20页第3、5题。
17
第
四 课 时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村P22~23页(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2、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73
35-8=27 63-4=59 26-7=19 42-5=37 43-6=37 32-9=23
65-9=56
2、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33
79-37=43 65-24=41
5 4
7 9 6 5
- 2 1
- 3 7 - 2 4
————
———— ————
3 3
4 3 4 1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
1、共同欣赏(昆明石林、大理三塔、丽江玉龙雪山图片)课件。
2、出示课件:(五辆汽车共有220个座位,车上已座了170人,还剩下多少个座位?)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名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和应注意什么。
〈二〉、教学例题1。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将情境图简化成线段图,再引导学生看图说说线
从昆明出发,我们己经走了384千米
图每部分表示的意思。
到大理喽
到丽江还有多远?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提出问题。(能提出什么问题?)
18
3、引导合作,解决问题。
〈1〉、列式计算。
问:要求大理到丽江还有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算式:板书: 517-348 =
问:为什么要用减法解答?
揭示课题: 减法(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探索计算方法。
先由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提名板演。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讲解。
①、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5 1
7 5 1 7 5 1 7
- 3 4 8 - 3 4 8 - 3 4 8
————— ————— —————
2 6 9 1 6 9 1 7 9
②、引导学生议一议,哪一步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
〈3〉、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讲解。
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5 1 7
板书解答过程:517-348 = 179 - 3 4 8
—————
1 7 9
〈4〉、小结:
①、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
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
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
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②、连续退位减法的口决:退位减法要牢记,先从个位来减起,哪位不够前位退,本位加十莫忘记。
三、巩固练习。
P23页“做一做”。
要求:先学生独立完成,并提名板演。(根据情况进行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续退位减法,说一说在笔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布置。
1、独立完成P25页练习六第1、4题。
课后追忆:
本课时的教学,采用的手段是借助创设旅游观光的情境来调动学
生的兴趣,从而激活学
生的思维。再通过情境图与线段图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了知识间的联系
,逐步形
成知识体系。
19
第 五 课
时
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P24页例题2、3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会计算中间或末
尾有“0”连续退位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比一比:男女生分别选出6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课前已准备)
男生:574+200=774 453-300=153 456+198=654
725+79=804 748-97=845 356-299=57
女生:574+220=794 453-250=203 456+108=564
725+80=805 746-84=649 356-308=49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题2:
1、引导学生复习例题1的教学。
〈1〉、将例题中的517改成507,想一想,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2〉、学生尝试如何计算。
507-348 = 提问:
5 0 7
7-8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可是十位上是0,该怎么办?
- 3 4 8
—————
□ □ □
2、根据学生情况讲解。
〈1〉、7-8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可是十位上是0,0本身就是没有
。这时,十位上的0先从百位上
退1,现在十位上的0就变成了10(退1做10),然后再退1给个位
。
( 注意:个位不能直接从百位上退1。)
〈2〉、板书过程。
507-348 =159
5 0 7
- 3 4 8
—————
1 5
9
〈二〉、教学例题3:
1、怎样计算500-185?
20
问:此题为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算式,我们又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讨论,尝试如何计算。
要求:先列竖式计算,再想想用别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
3、根据学生尝试、反馈的情况进行讲解。
讲解:
〈1〉、我们可以把185分成100和85,
则有:500-100=400
400-85=315
〈2〉、把185看成是200即是185+15=200
则有:500-200=300 300+15=315
〈3〉、
500-185=315
5 0 0
- 1
8 5
—————
3 1 5
三、巩固练习。
1、笔算下面各题 :
401-289=
502-274= 803-217= 900-604=
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请学生板演。 3、根据情况进行集体订正。
2、P25练习六的第1题。(在课本上完成)
四、课堂总结。
在计算被减数中间
、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时,从百位上退1是10个十,十位上就有10个十,退给个
位1个十,还剩9个
十。
五、作业布置。
P25练习六:第2、3题(练习本上完成),第4题(在课本上完成)。
21
第 六 课 时
加减法的验算〈一〉
教学内容:
教材P27页例1(加法)及相关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验算的意义,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
2、加法验算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互相说说,再请同学发表意见。
2、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1〉、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①、从图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一共用了多少钱?
②、从图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列式计算。
3、选择问题,独立计算,并提名板演。
引导学生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先学生独立完
成,
再进行讲解。)
板书: 135+48=183(元) 1 3 5
+ 4 8
——————
1 8 3
4、提问揭示课题:看小精灵说什么?(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加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
板书课题: 加法的验算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刚才的计算结果的对错?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3、引导学生交流,反馈验算结果。(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22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要求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①、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②、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③、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先肯定学生说的以上方法,再引导小结。(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4、引导小结:
〈1〉、大家来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2〉、把三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否相同。
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 27页“做一做”。
2、数学门诊部。
+
1
7
6
5
2
3 2 9 2 5 9
—————
+ 4 6 4
+ 1 4 8
1 3 7
——————
8 4 3
——————
3 0 7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反馈,最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
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教材P29~30页练习七第3、4题。
23
第 七 课 时
加减法的验算〈二〉
教学内容:
教材P28页例2(减法)及相关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理解验算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验算的重要性,能正确地运用验算方法验算减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上节课我们一起帮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
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用了多少元,并用多种方法验
算了加法的计算结果。
如果妈妈付给营业员阿姨200元,营业员阿姨找
回了17元,找回的钱数是否对呢?
2、提问揭题:
要知道找回的钱数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
减法的验算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名学生反馈。
板书: 200-183=17(元)
2 0 0
- 1 8 3
——————
1 7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怎样进行验算。
营业员阿姨找回了17元钱,要知道找回的钱数对不对,我们怎样来验算呢?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
3、引导学生说出验算的方法和结果。
①、我们可以用200元减去17元,看是不是等于183元。
24
②、可以用找回的17元加上183元,看是不是等于200元。
4、引导小结。
归纳得出:
①、用被减数减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上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28页“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并提名板演,然后再进行集体订正。
2、用验算方法检查下面各题结果是否正确。
516-368=158
324-156=178 530-269=361 426-187=349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都有些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教材P29~30页练习七第2、6、7题。
课后追忆:
本节内容
的教学,主要是在以上课时的情境图和“加法验算”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
主探索减法的验算方法。让
学生在独立思考、汇报交流、小结验算方法的学习活动中,充分
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
中认识、理解和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
25
第 七 课 时
整 理 和 复 习
教学内容:
教材P32~33页的内容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整理知识。
1、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
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
理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①、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②、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③、我们小组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
位、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笔算减
法又分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
④、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⑤、我们知道了加减法的验算。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二、笔算加减法的复习。
1、引导学生尝试编题,并进行计算。
①、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算式和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算式。
②、分别编一道连续退位减法算式和一道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算式。
2、
板书学生编题:
3、引导学生将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情况进行订正。
4、引导学生说说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①、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②、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
5、引导分析加减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26
〈1〉、①、相同点是: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②、不同的是:加法是满十进1,减法是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
〈2〉、应注意的地方是?
①、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是加号还是减号。
②、在计算连续进位加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
的1;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时,不要忘记哪一位上退了1,
哪个数位上就要减去1。
③、计算时的关键还是要认真,仔细。
(以上几个同学对大家提的醒确实非常重要,大家都要牢牢记住)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1、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算式,并由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回观察,并各别指导。
2、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37+118=455(只)
问题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37+445=792(只)
问题3: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900-792=108(个)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谁能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
简单的评价?
27
第三单元 四 边 形
第 一 课 时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P34~36页例1、例2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3、通过情境图的教学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导学生观察P34页校园情境图片。
〈1〉、引导学生从中找出不同的图形,一边一边汇报。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许多不同的图形。
〈2〉、学生发现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还有一些学生说不上名称的图形,教师进行补充。)
〈3〉、通过课件演示,将学生说出的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
并集中在一起。
2、引导揭题:
图1
在我们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图形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
中的一个图形 四边形。
板书课题: 四 边 形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题1(认识四边形)。
1、引导学生说一说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引导学生看图找四边形。
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你在图(P35页例1)
中找出来,并涂上颜色。
图2
3、提名学生说说哪些是四边,哪些不是四边形。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订正。(可能会把长方体也当四边形)
28
〈二〉、四边形的特征。
1、引导学生说一说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①、分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 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图3
〈三〉、教学例2(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回查看。
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进行讲评。
①、按照是否是直角:把四边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把其它的四边形分为一类。
②、
按照对边是否平行且相等:把四边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分为一类,把其它的
四边形分
为一类。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还有什么不同的分法,并说理由。
根据学生汇报,进行补充说明。
我们还可以按照是否是规则图形;是否四条边是相等的关系进行分类。
(3)、引导小结:
①、无论怎么分,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对边
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
是直角。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
五、作业布置。
1、下面图形中是四边形的在( )里打“√”,不是打“×”。
2、教材P39练习九第1题。
课后追忆: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认学生动手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
一说和找一找的教学
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交流和动
手操作
能力
29
第 二 课 时
平行四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P37~38页的内容教学。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推理、合作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平行四边形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37页情境图。
图中除了长方形、正方形外,还有什么样的图形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图形在屏幕上显示。
伸缩门上的图形:
楼梯护手上的图形(斜面):
板书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2、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
〈二〉、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屏幕显示)。
问:为什么推拉伸缩门那么省力?(用课件多演示几遍)
伸缩门上的平行四边形发生了变形。
2、引导学生操作别的平行四边形是否也同样具有容易变形的特点。
〈1〉、学生操作平行四边形(学具),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平行四边形能变形,能变大变小。)
〈3〉、引导学生拿出三角形来试一试,是否也会变形? (不会变形。)
〈4〉、引导学生
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钉一斜条,再试着拉一拉,又发现了什么?
3、引导小结:
)
30
(拉不动,不会变形。
通过操作实践得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
1、引导学生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边,再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比一比。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汇报,并进行板书。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也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对角也相等
。特点是:容易变形,
具有不稳定性。它的这些特点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
五、作业布置。
完成P39~40页练习九第2、3、4题。
要求在课本上独立完成。
课后追忆: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采取让学生自主的去进行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同时
也为学生创设了
有利学生继续探索的空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1
第 三 课 时
周 长
教学内容:
教材P41页例1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学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周长的意义。
2、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观察老师手中没有边框的镜子。
问:这样的镜子在使用过程中会安全吗? ——→
答:不会,使用时不小心会划破手。
问:怎样才会安全?
↓
答:在四周包上边框。
包边的长度
2、引导学生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
〈1〉、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要用手中的软尺量一量。 —→
〈2〉、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腰围的长度
〈二〉、引导小结,揭示课题。
象上面镜子包边的长度和腰围的长度,就是我们所说的周长。
板书课题: 周
长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周长的认识)。
出示实物图片:
(教材P41页)
1、引导学生说一说出上面图形的周长,并在课本上画一画。
2、引导学生摸一摸课桌桌面的周长。(提示:怎样才是“一周的长度”。)
要求同桌学生相互交流、指正。
3、引导学生结论。
32
结论: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交流、拓展。
1、引导学生讨论,并说出它们的周长。
问:这两个图形有没有周长?
答:(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
2、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较。
问:有什么不同?
答:前面的图形是封闭的,这两个没有封闭。
3、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想一想,都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吗?
课后追忆: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采取让学生自已动手进行描一描、量一量、画一画和算一算,
使学生感
受和理解周长的意义。从生活中的实物化的周长过度到图形化的周长,使“周长”
这一概念得到进一步升
华。
33
第 四 课 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P42~43页例2、例3以及练习十第1、2题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
么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一条边长,一条
边短。)
2、根据学生描述进行说明: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人长,较短的一组叫做宽。
板书: 长 、 宽
3、什么叫做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它的周长又怎样计算呢?
板书课题: 长方形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张卡片。并说一说哪张卡片的周长大?
2、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引导学生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2〉、根据学生思考后的反馈情况提问: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4、引导学生测量。
〈1〉、先提名学生上黑板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各是多少厘米,过后再叫学生上黑板重复测量。
4厘米
〈2〉、根据学生测量反馈板书:
6厘米
4分米
板书: 长=6厘米 宽=4厘米
34
5、引导学生计算(周长)。
〈1〉、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并将计算方法和结进行反馈,同时提名学生板演。
〈2〉、根据学生反馈板书(三种计方法)。
①、6+4+6+4
=20(厘米)
②、6+6+4+4 =20(厘米) —→
6×2+4×2=20(厘米)
③、(6+4)×2 =20(厘米)
〈3〉、组织讨论。
引导分析、讨论以上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①、第一种方法是将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
②、第二种方法也是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只是先将两条相加,再和两条宽相加。
③、第三种方法是先求长和宽的和,再用2乘。
〈4〉、引导比较、归纳。
①、以上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②、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归纳:以上计算方法,以第③种最为简便,也是我们最常用一种计算方法(公式)。
板书: 长方形周长=(长+宽)×2
6、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P42页“做一做”第1题,提名板演。(根据情况进行讲评。)
〈二〉、教学例3。
1、引导分析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先由学生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独自完成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2、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讲解。
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所以,正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板书:
正方形周长=边长×4
3、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P43页“做一做”第1题,提名板演。(根据情况进行讲评。)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作业布置。
1、教材P42~43页“做一做”第2题。
2、教材P44页练习十第1题。
3、求下列物品的周长。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35
第 五 课 时
估 计
教学内容:
教材P45页例4例5的教。
教学目标:
1、在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常用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借助身边的参照物来估计的方法。
2、在估计和测量周围熟悉物体的长度时,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估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4。
1、组织学生分组按要求进行一项比赛 画线比赛。
〈1〉、不用尺子,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2〉、相互用尺子量一量,看谁画得最接近8厘米,谁就得胜。
2、交流汇报。围绕两个问题汇报:
〈1〉、你实际画的线段长是多少厘米?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引导学生根据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有的学生画的相差很远,有的学生画的就较为接近。原因是:
〈1〉、相差很远的,主要原因
是在画的时候很随意,因为没有形成正确的长度观念,就会画的较长或较短。
〈2〉、较为接近的,主要原因是在画的时候,先是借助一个参照物为标准,然后再画。
4、运用方法,尝试估计。
尝试估计课桌的长和宽各有多少厘米。(根据学生估计情况进行讲评。)
〈二〉、教学例5。
1、出示一长方形铅笔盒。
36
〈1〉、如果用彩带沿着它的底面围一圏,估计需要多少彩带。
〈2〉、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计。
2、组织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
3、组织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4、引导小结:在估计之前,先找一个己知长度的物体做参照,这样估计出的长度会比较准确。
三、巩固练习。
1、引导估计周围物体的长度。
①、教室门高,
②、黑板的周长, ③、课桌的高度
2、完成教材P46页“做一做”第1题。
四、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生,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
2、利用今天学的方法,你还能研究什么问题?
五、作业布置。
1、教材P46页“做一做”第2题。
2、教材P46页练习十一第1、3题。
课后追忆: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认学在实际操作中
探索新知,通过学生估一估、画一画等操作
活动,让学生尽量释放探索潜能,力求学生从中领悟估计的方
法。
37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 一 课 时
有余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
教材P49~50页例1和例2的教学。
教学目标:
1、 通过情境和操作,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培养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
2、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乘法口诀。
2、进行教材P49的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情境讲述:
我们学校要开六一联欢会,同学们都在积
极准备,打算用15盆花来装扮校门口,每几分为
一组,如果由你来设计摆放这些花,你会怎么摆?
请你用圆圈代替花盆在草稿纸上画一画。
〈二〉、教学P50页例1。
1、没有余数。
〈1〉、提问:15盆花摆完了吗?摆了几组?怎么列式?
〈2〉、列式:15÷3=5(组)
〈3〉、引导分析:5表示什么?除法算式中的15、3、5分别叫什么?
板书:
式中的15叫做被除数, 3 叫做除数, 5叫做商。
2、学习整数除法竖式。
〈1〉、指导书写除法竖式。
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不一样。“
”是竖式的除号,被除数写在里面,除
38
数写在外面,表示把总
数进行平均分。把15每5个分一份,分的结果就是商,写在横线的上方,并和
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注意
:这条横线和加、减法竖式的横线一样,也相当于等号一样(意思)。
〈2〉、指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
3
………
商要对齐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 5 1 5 ………
被除数
1 5 ………
商(3)和除数(5)的乘积
————
0 ………
被除数减去除数与商的乘积
交流:竖式各部分表示什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0是怎么来的?
〈3〉、即时练习:35÷5= 27÷3=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情境图,
〈1〉、问:现在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
最多可以摆几组?
〈2〉、引导学生想一想,该如何摆?
(学生借用学具摆一摆)
部分学生会很容易说出结果,还有部分学
生很难得出结果,其原因是遇到到了余数。
〈3〉、组织学生交流得出结论: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4组,还余3盆。
平时我们都是平均分,没有余数,
有时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部分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分的数
就叫做余数。
板书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一)
〈4〉、引导学生尝试书写模式和竖式,并指名学生板演。
①、23÷5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②、23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20”表示什么?
③、余下是几?表示什?
④、棋式中的得数该怎么写?
2 3 ÷
5 = 4(组)…… 3(盆)
↓
4
5 2 3
2 0
——— ↑
3 …………… 余数
〈5〉、引导学生观察例1、例2,这两题竖式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
三、巩固练习。
P51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
五、作业布置。
P53页练习十二第1~4题。
39
第 二 课 时
有余数的除法(二)
教学内容:
教材P52例3和“做一做”以及P53第2、4题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大小,探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
理解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2、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学生板演)
15÷5=3(组)
2、昨天,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今天,又来了新的问题。
板书揭题:
带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观看大屏幕:
现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15÷5=3(组)可以摆3组。如果上
题
中一共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呢?还会多几盆呢?又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
2、引导学生尝试分一分、算一算,从中发现规律。
要求学生运用学具(小圆片)摆一摆,再进行交流计算方法。
3、引导观察比较,从中发现规律。
根据学生尝试后的汇报情况,板书算式:
板书:
15÷5=3(组)
16÷5=3(组)……1(盆)
17÷5=3(组)……2(盆)
18÷5=3(组)……3(盆)
19÷5=3(组)……4(盆)
〈1〉、引导思考:从以上几个算式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算出下面各算式的结果。
40
20÷5= (组))
21÷5= (组)…… (盆)
22÷5=
(组)…… (盆)
23÷5= (组)…… (盆)
24÷5=
(组)…… (盆)
25÷5= (组)
4、引导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板书:
余数都比除数小( 余数 < 除数 )。
5、小组讨论。
从整体上看我们还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板书: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运算结果:商没变,余数变了。余数是随着被除数的增加而增加的。
三、巩固新知。(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14÷7=( ) B、14÷2=( )
15÷7=( )……( ) 14÷3=( )……( )
16÷7=( )……( ) 14÷4=( )……( )
17÷7=( )……( ) 14÷5=( )……( )
18÷7=( )……( ) 14÷6=( )……( )
19÷7=( )……( ) 14÷7=( )……( )
20÷7=( )……( ) 14÷8=( )……( )
21÷7=( )……( ) 14÷9=( )……( )
问: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三、巩固练习。
1、教
材P53练习十二第2、3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根据情况进行订正。)
2、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练习。(独立完成)
教材P53练习十二第4题,用竖式计算。
提示:注意书写格式。
41
第 三 课 时
练 习 课
练习内容:
教材P53~54练习十二第5~8题及补充题的教学。
练习目的:
1、 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使学生明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计算。(提名学生板演)
54÷9=6 56÷6=9……2 36÷7=5……1
63÷8=7……7 77÷9=8……5 58÷9=6……4
2、在(
)里余数最大能填几?除数最小能填几?
□÷6=□……( ) □÷( )=□……3
□÷7=□……( ) □÷( )=□……6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36个苹果,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36÷6=6
(2〉、有36个苹果,平均放在7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6÷7=5……1
〈3〉、有36个苹果,平均放在8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6÷8=4……2
4、计算:(学生板演,用竖式计算)
37÷4 =
49÷6 = 32÷5 = 25÷7 =
二、教学练习十二(5~8)。
1、第5题,引导学生判断下面的计算对与错。
〈1〉、48÷5=9…………3 ( )
〈2〉、33÷7=5…………2 ( )
〈3〉、63÷8=7…………7 ( )
〈4〉、5×6÷4=34
2、第6题,组装电风扇。
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扇叶。这些
扇叶能够按装几台电扇?还剩下几片扇叶?
〈1〉、先引导学生计算。
〈2〉、引导学生反馈计算结果,进行集体订正。
3、第7题,按余数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计算,再根据余数的情况按照规定进行分类。
4、第8题,生活中的数学。
42
如左图:一个8边形,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
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1〉、引导分析:①、此题与我们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②、回顾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③、如何计算?
〈2〉、引导计算,并板书计算过程。
板书:
方法①、 8×3=24(厘米) 24+2=26(厘米) 答:……
方法②、 8×3+2=24(厘米) (综合算式)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又有什么收获?
四、补充思考。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课后追忆:
43
第 四 课 时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55页例4及P56页练习十三等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提名板演)。
35÷5=7 52÷6=8……4 19÷4=4……3
35÷6=5……5
2、提问: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应注意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6人一组
3、创设情境,引导揭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1〉、问: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2〉、根据图意,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3〉、引导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
板书课题: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图意:
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1、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反馈:用除法。)
2、问: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
32里面有几个6,就是有几组,用除法计算,余数就是还多几人。
板书:
32÷6=
〈二〉、解决问题。
1、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解答。
2、
提名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4
板书:
32÷6=5(组)……2(人)
注意:不管学生是用竖式进行计算还是用口算,都应予以肯定。同时提示学生,计算结果要有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情境图。
我有20元,都买矿泉水,
我有15元,
最多可买几瓶?
可以买些什么呢?
还剩多少元?
2、引导观察:这两个同学在做什么?各提出了什么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左边(女生)的问题,并提名板演。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点评。
〈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石边(男生)的问题,并提名板演。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点评。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
五、作业布置。
教材P56页第2、3题。
课后追忆:
本节内容
的教学,注重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和兴趣。在
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
探究和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会不断提升认知水平
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5
第 五 课 时
解决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P57~~P58页练习十三第4~8题的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练习十三(4~8)。
〈一〉、练习十三的第4题。
1、引导学生说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儿童读物每本4元,23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钱?25元可以买多少本?
2、学生独自完成解答过程,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二〉、练习十三的第5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说说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有9张桌子,每张可座4人。35只小动物是否都有座位?
2、学生相互交流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三〉、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6题的情境图。
2、
弄清图意,独立解答,并提名板演。根据情况进行讲评。
3、 指导学生完成第7、8题。
提名学生说说各自的解答思路,并进行板演。
二、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练
习课的学习,请你说说,除了进一步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外,你还有什么收
获?对自己有怎
样的评价?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时、分、秒2007-10-11 18:33:09 阅读1744 评
46
第五单元 时、分、秒
第 一 课 时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P59页主题图和P60~61页的内容教学。
教学目标: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建立1秒及1分(60)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新年的
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倒计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师生
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
、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要用比“分”更小的计时单位 秒。
板书课题:
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知道1分=60秒
1、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时钟(指针、电子),你都看到了什么?(三根长短、粗细不同的针。)
2、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并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①、时钟有3根针,走的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秒针: ②、钟面上最细最长的针是秒针。
③、如果是电子钟表,就按读取时间的顺序,最后的两位数就是秒。
3、引导学生认识1秒的时长。
〈1〉、秒针是怎样计时的? (
引导观察屏幕上的钟面。)
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2〉、体验一秒有多长?能做些什么?
①、请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钟表发出的“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提几名学生做捡纸屑的游戏,在1秒钟内能捡几张纸屑比赛。(教师拿秒表计时。)
讲述:1、秒钟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也确实做不了什么。但是现代化的工具在1
秒钟里就能做很多事情了(引导看屏幕)。如:飞机1秒钟约行250米;小汽车1秒钟约行20米;
47
卫星1秒钟约行7900米,还有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1秒钟
可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电脑1秒钟可完成
3 万亿次运算,等等。
〈二〉、分与秒的关系。
1、认识1分=60秒。
〈1〉、引导学生观看屏幕: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
,又回到数字12,这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学
生自主变流,并进行反馈。)
学生反馈: 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
〈2〉、认识和体验分与秒的关系:引导学生跟着秒针的节奏(走一圈)拍手,数一数你拍了多少下。
〈3〉、小结:刚才我们跟着秒针的节奏(走一圈)拍了60次,也就是说:秒针走1圈,就是60秒,
这时分针走了1小格,所以1分=60秒。
板书: 1分=60秒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61页“做一做”。
2、教材P63页练习十四的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片,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再与同桌交流。然后进行评析。
四、课堂总结。
1、一节课即将结束,在这40分钟的时间里,你有怎样的收获?同时有什么感想?
2、师:1秒钟的时间确实很短,可1秒1秒累积起来的40分钟时间里得到了今天这么多的收获。希
望
同学们都能像今天这样做时间的小主人,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48
第 二 课 时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P62页例1例2及“做一做”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2、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认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及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学会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时间单位?(
时、分、秒3个时间单位。)
2、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 1时=60分;1分=60秒
)
3、引导揭题:我们己经认识了时间的单位,同时也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又是怎样换
算
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 时间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1、引导学生
阅读(屏幕中)小强日记中的一段话:学习了时间的知识,我发现时间真的很宝贵,我决
心改掉做作业磨
蹭的坏习惯,原来完成家庭作业要2小时,现在完成同样多的作业,只要 110分钟。
2、启发学生讨论:小强这段时有没有进步?你是怎么知道的?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讲解单位间的换算。(
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讲解。)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先把2时和110分化成相
同的单位,也就是先进行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再进行比较。
板书方法:可以这样想:①、 1时=60分,则2时=60分+60分=120分
因为120分> 110分或是110分<120分,所以说小强进步了。
②、 1时=60分,则110分等于1小时还多50分
因为110分还不到2小时,也就是110分<2小时,所以说小强进步了。
4、巩固练习:
〈1〉、3小时=( )分 4分=( )秒
60秒=( )分
〈2〉、在()里填上“<”“>”或“=”
49
8分( )80秒 5时(
)500分 4分( )24秒 140秒( )2分
〈二〉、教学例2。( 学习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1、
引导看屏幕:小明为了科学、合理地安排一天的时间,
特意为自己制定了作息时间表。
小明每天早上起床,洗漱要用多少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学生讨论,尝试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3、根据学生尝试、反馈,进行板书方法:
板书:〈1〉、因为:数钟面上的大格,走了3大格就是15分;
数钟面上的小格,1小格就是1分,15个小格就是15分。
所以:用45-30=15(分)
〈2〉、用竖式计算:用时和时相减,分和分相减。
6∶45 - 6∶30 6∶45
- 6∶30
—————
0∶15
4、引导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如果在同一个时间段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第一种方法)来求经
过
的时间就可以。如果是不在同一时间段内,我们可以先将时化成分再相减,也可以应用第二种方
法(时减
时,分减分)。
6、尝试巩固: 小明做家庭作业( 4∶30—5∶30
)用了多少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7、根据学生尝试结果进行讲解。
讲解:方法〈1〉:4小时30分=60×4+30=270(分) 5小时=60×5=300(分)
300-270=30(分)
方法〈2〉:用竖式
计算,列坚式时要时对齐时、分对齐分,当分与分之间不够减时就向时位
上退1,从时退1做60分再和
分相加,再进行相减。
4∶30 - 5∶00 5∶00
-4∶30
—————
0∶30
时间的计算方法很多,也不难计算。所以在计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62页“做一做”的第2题。(引导观看情境图,图中是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时间换算和简单的时间经过的计算方
法。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很好
地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自的时间。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P62页练习十四的第4、5题。
50
第 三 课 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P63~66页练习十四第3~10题的教学。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经过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1、
进一步巩固时间单位,熟悉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1时=60分 1分=60秒
2、填空。(指名回答)
4时=( 240 )分 3分=(
180 )秒
二、引导练习。
1、第3题。
读一读,说一说。
由于让学生课前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还了解哪些类似的信息? 如:光1
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2、第4题。(引导学生观察屏幕)
让学生把认识时间和时间的计算结合起来,既要画出时刻,又要计算一段时间。
25
11 40 12 05
35
4 15
4 50 5 25
51
分
分 35分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计算方法:
先用分和分相加20分+25分=45分,再和时相加,既11时+45分=11时45分。
答:略。
4、第6题。引导学生说一说:做好下面每件事情,你要用多少时间?
5、第8题,(利用学生的作息表进行时间的综合练习。)
引导学生根据作息时间表回答提出的问题。
6、第9题。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作息时间填一填,使自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
三、课后实践与调查。
教材P67页,填一填,说一说。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练习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 由学生自己说说。)
五、布置作业。
第67页课后实践与调查。
课后追忆:
在
本节内
容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教学题材,让学生感到知识
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作用
。同时还设计了作息时间表,作为计算时间经过的教学素材,引
导学生自主动手动脑探究和与小组合作学
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
能力。
52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 一 课 时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P68~69页主题图与例1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2、掌握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地理解整十、整百乘一位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理解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24
8×5=40 9×7=63 7×5=35 6×8=48 9×7=63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观察屏幕(情境图)。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儿童乐园玩,有的玩
旋转木马,有的玩家们碰碰车,玩的多开心。
1、 根据情境图给出的信息,提问学生能否提
出有关应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提出怎样的的问题。
〈1〉、我们一起玩旋转木马需要多少钱?
〈2〉、一起玩碰碰车需要多少钱?、
3、引导揭题:用怎样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
板书课题: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二〉、教学例1。
1、出示旋转木马的图片和相应的数学问题。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共要多少钱?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汇报
〈2〉、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板书: 2×9=18(元)
〈3〉、如果有10人坐旋转木马,又需要多少钱呢?
53
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10=20(元)
〈4〉、组织学生讨论交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5〉、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板书:①、因为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所以2×10=20(元)。
②、因为10个2的和是20,所以2×10=20(元)。
③、因为2×9=18(元),2×10可以看作2个10的和是20,所以2×10=20。
2、巩固练习。
4×10= 10×6=
(提名学生板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玩碰碰车的图片及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要3元,20人要多少人?
〈1〉、引导学生进行小讨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汇报,并板书过程。
板书:①、20×3想成是20+20+20=60(元)。
②、因为3个2是6,所以20×3=60(元)。
③、因为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元)。
④、因为2×3=6、所以20×3=60(元)。
〈3〉、提问学生,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4、归纳小结。
在计算整十、整百、整
千数乘法时,可以把它们转化为表内乘法计算,即把题目按表内乘法计算,
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
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巩固练习。
教材P71页第1~3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第2、3题。
54
第 二 课 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P70页例2,及练习十五第4,5,6题的教学。
教学目标:
体验估算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体验估算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1、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 80×?= )
2、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 78×?= )
3、电影院售票处:一张电影票18元。( 18×?= )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2。(出示例2主题图)
1、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
三〈1〉班有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
门票每张8元。老师带了250元够吗?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带250元够吗?”指的是够做什么?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提名学生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先算29×8
追问想法:要解决“带250元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3、引导学生选择算法。
问: 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
br>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
回答: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比较。
归纳并板书课题: 乘法的估算
引言:今天我们要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引导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知道29×8大约得多少?
〈2〉、学生同桌交流:各自说出想法,进行交流。
55
〈3〉、进行小组汇报:说一说各自交流的结果。
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29×8≈242(元) 30×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5、引导小结:
〈1〉、因为我们将29看着是30(估
大了),所得结果(240元)也就大了。再和所带的钱进行比较
(240<250)。所以够买门票。
〈2〉、因为我们将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着是整十整百的数,所得结果为不精确结果,所以不能用
“=”,而是用“≈”表示。“≈”读作“约等于”。
三、巩固练习。
1、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 完成P70页“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估算,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善于思
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
的数学问题。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合。希望同学们都能在生活中用
好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P71页练习十五第4、5题。
56
第 三 课 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P71页练习十五第8~12题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2、明白口算方法和估算思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练习。
1、口算:
10×4=40 10×6=60 300×4=1200 500×6=3000
2000×7=14000 3000×5=15000
2、估算:
38×4≈160 32×9≈270 78×3≈240 93×6≈540
468×4≈2000 906×4=3600
二、解决问题。
1、教学练习十五第8题。
投影出示算式,组织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
2、教学练习十五第9题。
〈1〉、组织学生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上题改编:
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每辆90元,幼儿园要买4辆这样的三轮车。现准备了360元钱够不够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组织集体讨论交流。
3、教学练习十五第10题。
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说说问题中的“大约”表示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估算进行解答。
4、教学练习十五第11题。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乘积是240来写出相关算式。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能写出几个就写几个。
30×8=240 40×6=240 60×4=240 80×3=240
5、教学练习十五第12题。
〈1〉、引导学生审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先引导学生读懂表格,再让学生口答表中数据。
57
〈3〉、张宏家半年节省了多少钱,应该是指什么?怎样计算?
因为每月节省20元,半年是6个月,所以半年能节省20×6=120(元)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乘法口算与估算又有怎样的认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大不?请大家说一说。
四、作业布置。
完成P12页第6、7题。
课后追忆:
通过
本节内容的教学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估算的意义,掌握到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
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
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兴趣高涨,在自主
探索和相互交流过程中获得共同发展。
58
第 四 课 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P74页例1及练习十六相关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
位
)的笔算。
2、在探索、交流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探索、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竖式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2、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交讲引入:
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准备用彩笔制作
“迎接元旦”的手抄报。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
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
2、 提出问题:
〈1〉、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她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2〉、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合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3〉、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探索发现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根据学生口述板书算式: 12×3=
2、12×3表示什么意思?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怎样算呢?
3、引导学生尝试计算。要求: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写出来,并说明想法。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板书:
〈1〉、摆学具:12×3=36 ( 我是将小棒摆成12根1组,共摆3组,再将其加起来共有36枝。)
〈2〉、口算:12×3=36 (
每盒有10(枝)+2(枝),3盒就是3个10枝+3个2枝,得36枝。)
〈3〉、12+12+12=36 ( 我是用连加的方法计算的,也就是3个12相加得36。)
〈4〉、3+3+…+3=36 (
因为每盒有12枝,有3盒,也就是有12个3,12个3相加得36。)
〈5〉、10×3+2×3=36 (
先把12分成10和2,再分别和3相乘,然后将两个乘积相加得36。)
〈6〉、8×3+4×3=36 (
先把12分成8和4,再分别和3相乘,然后将两个乘积相加得36。)
〈7〉、9×3+3×3=36 (
先把12分成9和3,再分别和3相乘,然后将两个乘积相加得36。)
59
4、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
讨论结果:第5种方法是最好的。因为,如果加数多了计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二〉、探索运用竖式计算。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1〉、学生尝试笔算方法。
〈2〉、组织汇报交流,反馈算法。
2、引导学生怎样列竖式?怎样计算(从哪一位乘起)。
〈1〉、列竖式的方法。
在写竖式时,先写出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注意因数3所写的位置),
1 2 ……
因 数
× 3 ……
因 数
———
强调:写乘法竖式时和写加减法竖式一样,数位要和数位对齐,但记住运算符号是不同的。
〈2〉、怎样计算(从哪一位乘起)。
在乘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即,用3和个位
上的2相乘,将乘积写在(横线下)个位上,再用
3和十位上的1相乘,将乘积写在(横线下)十位上,
结果是36。
1 2 ……
因 数
× 3 ……
因 数
———
3 6 …… 积
3、引导小结。
我们用竖式算出了12×3=36的结果,竖式的计算方法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重要方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不进位)
三、巩固练习。
完成P74页“做一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练习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 由学生自己说说。)
五、作业布置。
完成P75页练习十六第3~4题。
60
第 五 课 时
笔算乘法(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P76例2及练习十七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
2、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题目:(口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5×7=21
6×4=28 9×3=27 20×4=80
300×3=9000
30×8=240
1×3+2=5 3×2+1=7 1×2+5=7 3×8+6=30
2、笔算(竖式):(先学生独立完成,再点评。)
12×4=48
23×6=138 24×5=120 15×4=60
1 2 2 3 2 4
1 5
× 4 × 6 ×
5 × 4
——— ——— ———
———
4 8 1 3 8 1
2 0 6 0
3、引导揭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1〉、王老师准备给班里的同学买一些连环画,仔细
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可能会出现如下两种问题。)
①、
王老师买3套连环画需要多少钱?
②、 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2、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
18×3 ( 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61
3、引导学生探究“18×3”的笔算方法。
〈1〉、引导学生进行估算。
学生估算结果大约为60本。方法是把18看成20,再乘3,结果大约为60本。
〈2〉、引导学生尝试笔算。
①、先进行交流,再独立尝试计算方法,并提名学生板演。
②、根据学生尝试结果进行板书。( 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会出现如下两种计算方法。)
板书: 18+18+18=54(本) 18×3=54(本)
1 8 1 8
+
1
1
8
×
2
3
2
8
———
———
5 4
5 4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54本。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选择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76页“做一做”,先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体点评。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1、你得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和上课时学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竖式计算时,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五、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在课本上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2~4题。(在作业本上完成)
62
第 六 课 时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P78例3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要求:
1、理解和掌握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探索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8+8=64 4×6+9=33 5×7+9=44 7×6+9=51
9×4+7=43 2×9+5=23
2、笔算。(提名学生板演。)
216×3=648 73×3= 219 546×8=2780
273×5=1365
2 1 6 7 3
5 4 6 2 7 3
×
1
3 × 3 ×
3
4
8 ×
3 1
5
———— ——— ———— ————
6
4 8 2 1 9 2 7 8 0
1 3 6 5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
2、从图中能找到哪些相关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问题:
板书: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一共有矿泉水多少瓶?
〈二〉、教学例题4。
1、组织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板书: 24×9=
2、引导学生先独立估算大约有多少瓶?再进行交流。结果可能会出现如下结果:
〈1〉、把24看成20,再和9相乘,大约等于180瓶。
〈2〉、先算10箱就是240瓶,再减去24瓶,大约等于220瓶。
63
3、引导学生探索笔算方法。
如果要知道准确的瓶数,该怎么办?
〈1〉、请学生试着做一做,在做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不同,并交流想法。
〈2〉、引导交流。( 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①、24×10-24=216(瓶)(先口算出10箱的瓶数,再从中减去1箱的瓶数就是9箱的瓶数)。
②、请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板演。( 有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A、24×9=186(瓶) B、24×9=276(瓶) C、24×9=216(瓶)
2 4 2 4 2 4
×
9
×
3
9 ×
3
9
————— —————
————
1 8 6 2 7
6 2 1 6
〈3〉、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原因。
A同学:在计算过程中忘记了进位,或进位了却忘记加进位了。这种错误是最容易出现的。
B同学:在计算过程中把进位数“3”当作因数去和因数9相乘。
C同学:计算过程
非常正确。是用9乘4得36,向十位进3个位写6,用9乘2得18,再加上进位
数3得21,在百位
写2,十位写1,积为216。
( 提示:用9乘2得18,再加上进位数3得21,要向百位进2
十位写1,由于第一个因数没有百位,
所以就不必向百位进2,可直接写在百位上。)
4、引导分析、比较,揭示课题。
本节课所学的例题和上课时所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78“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提名板演。)
2、列竖式计算: ( 学生独立完成,提名板演。)
78×5= 67×8= 49×7= 245×3=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你有什么收获?在笔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计算时应注意,不要忘记进位,也不要忘记加上进位数。
2、不要误把进位数当成因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五、作业布置。
教材P80练习十八第1、2题。
64
第 七 课 时
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P79页例题4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多次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一位数乘三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位数又要向前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8=56 4×9+4=40
7×5+9=44 12×6+9=81 9×47=423 29×5=245
2、用竖式计算: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动手计算。)
423×3=1269 512×4=2048 19×7=133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配画外音),小学生运动会已经开幕了!
运动场里座无虚席。据我了解,运动场的看台分为八个区,
每个区有634个座位。
2、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哪些信息?
回答: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
〈二〉、教学例题4。
1、引导学生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又怎样列式?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34×8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因数是几位数?第二个因数是几位数?(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4、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先由学生自己动笔算一算,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讲的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试做,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汇报在计算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因难。
65
学生1:我发现今天在竖式计算是连续进位的,每乘一位都要向前进位,而昨天的题是不进位的。
学生2:我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因难是:每乘一位都要向前进位,每乘一位都要加上进上来的数再
又向前
进位。
板书笔算过程:
634×8=5072(个)
6 3
4
×
2 3
8
——————
5 0 7 2
强调:在做进位乘法时,进位数字一要写,而却要写清楚。
5、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与昨天学的例题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74×8= 158×4=
263×5= 642×9=
2、对比练习。
①、337×4= 337×9= ②、423×6= 389×6=
练习要求:做完后讨论两组题的相同点和不点。
3、完成教材P79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收获?和上课时学习的内容有什
么相同和不同?请你说一说。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P80页练习十八第5、6题。
2、算一算、比一比。
323×4 418×6 414×5 353×4 438×6
444×5
66
第 八 课
时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P80页练习十八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知识的回顾,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能用估算或笔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进行观察、分析、判断、设计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进位乘法中进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些与笔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的练习
二、互动、解决问题。
1、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135×5=525(
);269×6=6564( ); 4273×5=8456(
)
6 3 1 4 2
2 8 6
× 3 ×
3 ×
2 1
3
———— —————— ——————
1 8 9 3 2 6
6 4 8
〈1〉、学生完成后,每组选一名学生进行汇报。
〈2〉、在笔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2、列式计算。
5乘173是多少? 4个2531是多少? 23的2倍是多少?
3、知识应用。
〈1〉、练习十八第4题。
学校准备买一些体育器材,让同学生们在
课间休息时玩。你能根据表中内容提出哪些问题?
并进行解答。
〈2〉、练习十八第6题。
①、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问学生能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要求学生独自完成解答过程。
②、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讲评。
4、解决问题。
〈1〉、练习十八第10题。
让学生独自完成,提示学生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67
〈2〉、练习十八第11题。
学生尝试列式,再说说算理,同时鼓励学生应用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3〉、练习十八第12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过后进行小组内交流。
5、拓展练习。练习十八第13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计算下面各题,猜一猜积和因数
有什么关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
流。
99×1=99
99×2=198 99×3=297 99×4=396
〈2〉、组织集体交流。
〈3〉、你能运用发现的规律很快填出下面的数吗?
99×6=( ) 99×6=( ) 99×7=( ) 99×8=( )
99×( )=891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作业布置。
1、用竖式计算。
345×4 89×6 798×3
69×5
2、解决问题。
〈1〉、运用新技术后,地铁修建速度提高到原来的5倍。原来每天修建95米,现在每天能修多少米? <
br>〈2〉、第一实验小学有男生453人,女生376人。第二实验小学的人数是第一实验小学的3倍。第二
实
验小学共有多少人?
68
第 九 课 时
0的乘法与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P83~84页例5、例6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的: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掌握0和任何数想乘都得0;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0和任何数想乘都得0的算理。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引导学生口述: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题5。
1、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图意是:
“王母娘娘让七仙女去 摘仙桃,当七仙女来到桃园时发现
树上一个桃也没了,七仙女提着空篮子向王母娘娘汇报说:
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桃也没摘到。”
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2、引导学生想一想:用加法怎么做?用乘法又该怎么做?
板书:加法
0+0+0+0+0+0+0=0
↓↓
乘法 0×7=0 7×0=0
3、想一想:
0×3= 8×0= 52×0= 0×0= 0×2153=
4、引导总结: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0的乘法
4、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P83页“做一做”。
〈二〉、迁移类推:教学例题6。
1、引导学生观察例6主题图,并根据主题图集体列出算式。
69
5
0 8 × 3 = (米)
2、引导计算。
〈1〉、先估算结果:
5 0 8 × 3 ≈1 5 0(米)
〈2〉、尝试笔算:
①、学生独立计算,四名学生板演。
②、请板演学生分别说说计算过程。
③、强调:3和十位上的0乘不乘,乘积写在什么位上?积的十位上为什么写2?
5 0 8
5 0 8 × 3 =1524(米) ×
2
3
————
1
5 2 4
4、拓展练习(笔算): 504×4=2008
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积的十位和百位上为什么都是0?
5、引导小结:今天两个笔算有什么不同?(因数中间有0)要注意什么?
完善课题: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提示: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是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
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
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
三、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P84页“做一做”,过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给同桌说说。
五、作业布置。
完成P85页练习十九第2、3题。
70
第 十 课 时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P56页例题7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的:
1、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1〉、课件出示口算题
20×3=60 12×4=48
200×3=600 120×4=480
2000×3=6000 1200×4=4800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
〈2〉、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
的数,再看
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2、笔算复习。(学生板演)
227×6=1362 403×6=241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9。出示情境图,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学校图书室买来3套《小小科学家》丛
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2、引导学生分析。
〈1〉、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板书列式:280×3
3、引导学生先估算一下,大约得多少?
280×3≈900(元) 大约要900(元)。
4、学生尝试做一做,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找出两个同学进行板演,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71
A学生:先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由于第一个因数个
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积的个
位也是0,这个0是起占位的作用。
B学生:把2
80乘3看成28个十乘3,所以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这时再
把第一个因
数末尾的0落(写)下来,这个0是起占位的作用。
板书过程: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2 8 0
2 8 0
×
2
3
×
2
3
———
———
8 4 0
8 4 0
5、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 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
6、小结一个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用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再看因数末
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7、加深理解。
〈1〉、试计算:1500×3=4500
要求用简便方法。指名学生板演,如有疑惑相互交流、讨论。
提问:竖式中,乘得的45后面为什么添上2个0?
〈2〉、设疑:160×5=800,为什么第一个因数有1个0,而积有2个0。
8、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三、巩固练习。
1、 完全P86页“做一做”。
2、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掌握了什么?你认为什么地方值得注意?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P85页练习二十第1、3、6题。
72
第 十一 课 时
整 理 复 习
教学内容:
教材P89~90内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类归纳,学会有序整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系统掌握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计算,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归纳、交流总结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再现,整理知识。
前面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这一部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
整理与复习
二、课堂交流,归纳整理。
1、理清知识脉络。( 屏幕出示问题 )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你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先自行归纳整理,再将归纳的情况,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三、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1、屏幕出示问题。
〈1〉、小军每分钟大约可以走65米,他从家走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距离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2〉、每套课桌椅可坐2人,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坐多少人?
〈3〉、阳光小学每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2、引导分析,选择算法。
〈1〉、引导学生先根据上面各题列出算式。
65×8
200×2 136×6
〈2〉、引导交流:各题应选择怎样的算法?为什么这样选?说明理由。
引导:在生活中,①、只需要知道大概结果(大约)的,可以选择用估算。
②、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能够用口算的则采用口算的方法计算。若数目较大而
又难口算的,则可以采用
笔算。
73
板书: 估算 口算 笔算
〈3〉、引导讨论:什么地方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先想一想,再交流。
〈4〉、基本练习,巩固方法。
256×6=1536 205×6=1230
440×6=2640 500×6=3000
〈二〉、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1、口算下面各题。(让学生口算每一组题目。)
20×4=80 50×3=150
14×2=28 1000×5=15000 6×30=180
200×4=800
500×3=1500 140×2=180 800×6=4800 320×3=960
2、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组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
3、引导学生口算第后3组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整理和复习中的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整理和复习中的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七的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
74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 一
课 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教材P
91~92页内容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情境图 )
〈一〉、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1、提问学生: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有16个学生,7只鸽子,7棵树,还有西瓜和苹果。
2、引导揭题。
16个同学我们可以用16表示;7只鸽子和7
棵树我们用7来表示。看盘子里还有半个苹果,我
们又怎样来表示呢?可以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
其实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理解分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来认识分数。
〈1〉、把这4个月饼两个学生,可以怎样分?怎么分才公平,( 板书:平均分。)为什么?
提问学生:怎样是平均分? (
每个人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
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学生,每人分几个?
4÷2 = 2(个)
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2÷2 = 1(个)
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半个)1÷2 = ?(个)
〈2〉、提问:半个月饼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75
2、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三〉、探究新知。
1、认识分数
1/2。
〈1〉、教师演示分月饼。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引导学生读写: 二分之一 写作:1/2(边写边读),读作:二分之一。
〈3〉、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1/2(是打√、不是打×)。并说明为什么?
(√) (×) (√)
(√) (×) (×)
2、认识分数1/4。
〈1〉、要得到一个月饼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再把这两份又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四分之一 写作:1/4(边写边读),读作:四分之一。
〈2〉、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3〉、引导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认识其他分数(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说出几个象“1/2”、“1/4”这样的分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还有:1/5、1/6、1/7、1/8、1/9、1/15、……、1/20等。
〈2〉、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分数,并说一说从中发现了什么?
〈3〉、引导小结: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板书课题:
认识几分之几
3、引导学生用手中的材料,通过折、画、涂、写创造出与“1/2”不同的分数
。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教材P
93页“做一做”第1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流。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对分数是怎样理解的?说说自己有
何感想?
四、作业布置。
完成教教材P 96页练习二十二第1、2题。
76
第 二 课
时
分数的大小比较(一)
教学内容:
教材P93页内容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探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并能进行大小比较。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巩固几分之一的意义,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将手中的线对折(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它的多少?平均分成4份、8份,每份又是它的
多少呢?
1/2
1/4 1/8
2、引导学生观察分的过程(上图),你发现了什么?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长度就越短。
3、引导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课题: 分数的大小比较(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3中的左图。( 正方形的纸代替月饼进行教学。)
〈1〉、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2张
一样大的正方形纸片,将一张纸片对折“1/2”,并涂色表示。将另一
张纸片对折再对折““1/4”
, 涂色表示。 (先由学生独自操作,过后进行交流。)
屏幕显示:
1 1
— —
2 4
〈2〉、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涂色部分。提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和意见。
〈4〉、引导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1/2的涂色部分比1/4的涂色部分大,所以1/2大于1/4。
1 1
板书: — > —
2 4
2、教学例题3中的右图。(
正方形的纸代替月饼进行教学。)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了1/2>1/4,那么
1/4和1/3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呢?引导学生
动手再折一折、涂一涂,你又发现了什么?
77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屏幕显示:
1 1
— —
3 4
〈3〉、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涂色部分。提问学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和意见。
〈4〉、引导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1/4的涂色部分比1/3的涂色部分小,所以1/4小于1/3。
1 1
板书: — < —
4 3
3、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圆片,创作
一个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的分数,并将其中的一份涂色,标明一
份表示整个圆的几分之一。
〈1〉、引导小组活动:把各自创作的分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大小,也可以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最后得出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
4、引导小结:通过观
察对比,我们得出了分子是1的分数,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其中一份就越小;平
均分成的份数越少,其
中一份就越大。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93页“做一做”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重点说说判断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分数的大小比较还有什
么问题?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教材P 96页练习二十二第3、4题。
78
第 三 课
时
几 分 之 几
教学内容:
教材P94页内容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课时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物体的四分之一怎么表示呢?(指名学习说一说)
2、重复学习的回答: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3、引导揭题: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几分之几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对几分之几的认识。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得出分数。
( 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然后涂一涂,想涂几份就涂出几份,并用分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每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四分之一?最后和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
〈2〉、学生操作时,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所涂的
不一定要一样。
〈3〉、
展示操作,并引导学生说明自己涂出的用分数
表示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4〉、
先赞同学生的做法和说法,再引导学生看看图
中学生的做法。
把一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
之一,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3份、4份呢?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进行板书: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
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如果平均分成8份,这样分能得到哪些分数?每个分数里有几个八分之一?
79
〈二〉、教学例5。
1、迁移米推得到更多分数。
如果让你继续分,你想还能怎么分呢?
2、引导学生在作业纸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线段,并将其平均分成10份。
〈1〉、学生画完后,提问学生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每份是 1/10
〈2〉、引导说一说:3份是几分之几,4份、5份、7份呢?这些分数里面都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3份就是3个十分之一,即:3/10 ;4份就是4个十分之一,即:4/10
;…… ……。
3、引导小结:像2/4、3/4、2/10、7/10 …
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分数,并说说数分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
〈2〉、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讲解,并选一个分数边讲边板书各部分的名称。
一个分数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分数中间的一条线叫做“分数线”,它表示“平均分”;
分数线下面
的数叫做“分母”,它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一
份或几份。
板书:
3 ………… 分子
— ………… 分数线
10 ………… 分母
〈3〉、引导学生说说别的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教材P 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提名回答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相的,每个分数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几分之一。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4、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几分
之几,比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就是四分之一,三份就是四分之三。
所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全部的就是分母;表示
部分的都是分子,中间隔开的
直线叫做分数线。比如:四分之三,写作3/4,读作四分之三。
80
第
四 课 时
分数的大小比较(二)
教学内容:
教材P95页内容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理解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在前面我们认识了许多分数,己经
和它们是好朋友。有一天在分数王国中发生了一场争论,想让我
们去评评。
2、课件演示(卡通):3/5对2/5说:“我比你大”。2/5对3/5说:“我比你大”。
3、它们到底谁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分数的大小比较(二)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6。
1、引导:同学们,谁能帮助分数王国中这两个兄弟(分数)解决问题吗?
组织学生说一说。(学生汇报的意见各有不同。)
2、引导学生尝试比较。
请学生拿出两张同相大小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
再比一比,并在小组里说说想法。
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
〈1〉、从刚才涂色的过程中,发现2/5涂色的部分小,3/5涂色的部分大。
〈2〉、因为2/5里面有2个1/5,3/5里面有3个1/5,所以3/5大。
…………
4、引导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己经发现3/5大于2/5。因为把两个相等的
长方形平均分成5
份,每份是1/5,3/5表示其中的3份,2/5表示其中的2份,所以3/5大于
2/5。
5、巩固。引导学生猜想:6/6和5/6的大小?
〈1〉、引导学生验证。
〈2〉、学生展示结果。
81
6
5
根据学生验证结果板书: — > —
6 6
〈二〉、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分数,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2、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判断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只要看分子,分子大的数就表示份数多,所以分数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
子小的分
数就小。
三、巩固练习。
1 、教材P95页“做一做“第2题。
2、练习二十二第6题。
先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同学们先交流后再说说。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10题。
课后追忆:
通过
本节内容的教学,首先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分、折、画等实
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多个实例中尝
试概括比较大小的规律。通过教学
,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82
第 五 课 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P99~100页内容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实际问题。
2、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3个1/5是( )
4/8里有(
)个1/8 5/9里有( )个1/9 1里有( )个1/9
二、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妈妈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哥哥了
2块,妹妹吃了1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1。(教学分数的加法。)
1、引导学生分析例图。
〈1〉、师: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问: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妹妹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8 1/8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A:他们俩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学生B: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哥哥吃了西瓜的2/8
,妹妹吃了西瓜的1/8,如果要求“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你们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学具进行帮助理解,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3〉、交流反馈。
①、哥哥吃了2块(份),就是它的2/8,妹妹吃了1块(份),就是它的1/8,合起来就是3块(
83
份),也就是它的3/8。
②、2块是2/8,1块是1/8,一共吃了3块,所以是2/8+1/8=3/8。
③、2个1/8加上1个1/8是3个1/8,也就是3/8。
〈3〉、总结算理。
先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表达清楚。
课题演示并板书:
2 1
2 + 1 3
— + — = ——
= —
8 8
8 8
3、巩固练习。 3/5+1/5= 2/9+3/9=
2/7+4/7=
4、引导小结。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二〉、教学例2。(教学分数的减法。)
1、引导讨论 2/8-1/8的结果。
〈1〉、2块是2/8,1块是1/8,2块比1块多1块,所以是2/8-1/8=1/8。
〈2〉、2个1/8减上1个1/8是1个1/8,也就是1/8。
2、学生自学例2,看看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完成本题填空。
3、巩固练习。
3/5-1/5= 3/9-2/9= 4/7-2/7=
4、引导小结。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
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归纳分数加减法的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四〉、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问: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过程。
3、引导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
4、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100页“做一做”的1、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
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仔细认
真,注意检查
。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P101页练习二十三第1、2题。
84
第 六 课 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P101~103页练习二十三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解答同分母分数的计算问题。
2、在
创造分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应用数学
的乐趣,
体味到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难点:
1、分数相关的知识,在有序思考的前提下合理应用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2、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我们己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今天来把学习的知识巩固下,看谁的表现最好。(出示课题。)
板书课题: 分数的简单计算(练习课)
二、归纳与整理。
〈一〉、复习与整理。
1、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并进行讨论、交流。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还有别的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先自行进行归纳,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
2、根据学生归纳交流的反馈情况进行归纳讲解。
〈二〉练习教学。
1、出示: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图。
〈2〉、提问:①、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
②、钟面上有几大格?
1/12 5/12 6/12
③、其中的一大格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④、第2个钟面呢?第3个钟面呢?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质疑问难,适时调控。
2、出示:练习二十三第6题。
〈1〉、先让学生计算,并进行交流。
〈2〉、选几道题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出示:练习二十三第3、4、8题。
〈1〉、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并提名板演。
85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第4、8题是否还有别的解法?
4、出示:练习二十三第9题。
引导学生独自操作。
〈1〉、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看每一段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2〉、再将其中的一段又对折剪断,看看现在每一段是几分之几?
5、出示:练习二十三第10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再说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在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86
第八单元
可能性
第 一 课 时
可能性(一)
教学内容:
教材P104~105页内容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
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物进行推理,概括其结果,能对一些简单的事情的可能性进行描述。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验、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准确描述确定和不确定事件。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引导游戏。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2、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并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可能性(一)
二、探究新知。
〈一〉、操作活动,体验感悟
1、 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引导学生观察P104页主题图。
3、组织讨论:如果让你抽一次,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4、引导学生交流,并组织汇报。
5、引导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
有六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二〉、教学例1。()
这里有1号、2号两个盒子。展示两盒中球的颜色、数量。
1、体验事物的确定性。
1号 2号
〈1〉、操作学具盒一。
87
让学生依次从1号盒中摸出一颗棋子,并记录它的颜色,
再放回去,重复十次。
〈2〉、发问:从1号盒中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吗?为什么?
〈3〉、引导小结:大家说的很对。因为在1号盒中全部都是红色的棋子,所以模出的“一定”是红色的。
2、体验事物的不确定(可能)性。
〈1〉、操作学具盒二。
让学生依次从1号盒中摸出一颗棋子,并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十次。
〈2〉、活动后进行交流,你们摸出的棋子的颜色都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有的同学摸出的是红色、有的是黄色,还有的是绿色,……。
〈3〉、引发思考:从刚才摸棋子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A:我发现从2盒子里不一定能摸出同一种颜色的棋子,有时能,有时不能。
学生B:我发现从2盒子里摸出的棋子可能是红色的,也可能是绿色的。还有可能是黄色或蓝色的。
学生C:我发现从2盒子里装的不是一种颜色的棋子,在摸的过程中不一定会摸出颜色一样的棋子。
〈4〉、引导小结:以上同学的说法都很好。刚才同学们摸棋子时出现了四种情况,因此,我们对摸
出的
棋子是什么颜色是不确定的,所以要用“可能”“这个词来表示。
3、提升。通过以上学习,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一定”、“可能”、“不可能”吗?
〈三〉、教学例2。
1、联系生活,加强理解。
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一定 不可能
可能 不可能 可能 一定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2、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订正,并说明理由。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
来,想一想生活中哪
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的呢?你能举出一
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
四、巩固练习。
教材P108页练习二十四第1、2、3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88
第 二 课
时
可能性(二)
教学内容:
教材P106~107页内容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的:
1、通过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获取数据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在活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会比较两种事件结果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并举例子说明。
2、引导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板书课题:
可能性(二)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引导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棋子的数量和颜色(四红一蓝)。
〈1〉、请学生上来摸一摸,其他学生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提示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到底我们的猜想是对还是不对呢?我们就动手来验证一下。
〈1〉、引导学生分小组操作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盒中红色球8个绿色球有2个)。 试验记录卡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并做好记录,再放回去,重复10次。
〈2〉、组织汇报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仔细观察记录卡,你们发现可能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通过实验,学生体会到:摸出红色球的次数多,摸出绿色球的次数少。
(
原因是红色球多,绿色球少。 )
3、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摸球试
验进行了验证,发现了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球的个数多少有关。哪种颜色
球的个数多,摸出这种颜色
球的可能性就大;哪种颜色球的个数小,摸出的可能性就小。
89
摸出次数
红色球 绿色球
7 3
板书:
可能性大 ——— 数量多 可能性小 ——— 数量少
〈二〉、拓展延伸。
1、装球游戏。
每个小组前都准备了红球、蓝球各10个,请根据老师的要求在盒子里装入10个球。
要求:①、摸到的一定是红球。②、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③、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要比蓝球大。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操作,集体交流。
2、学生对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蓝球大”组出现
了不同方法。追问:哪一种方法摸到红球的可能性
更大些呢。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P106页“做一做”。
如右图:指针停留在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
停留在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
2、
如果红色和蓝色各有4份,那么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
可能性大?为什么?
(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两种颜色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3、将一杦硬币掷出,结果是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的可能性大?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收获?(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它与数量等因素有关。)
90
第 三 课 时
可能性(三)
教学内容:
教材P107~109页内容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多种事件结果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种事件结果可能性大小的方法。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2、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比较两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出示两种颜色的球:红色7个,蓝色1个。
问:如果让一位同学闭上眼睛随意从中摸出一个球,
可能是什么颜色?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
2、引导总结:因为,红球在总数中占了八分之七,蓝色球只占八分之一,所以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
br>而摸出的蓝球的可能性就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4。
1、学习比较三种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1〉、在原来的两种颜色基础上,增加4个蓝球,如果闭上眼睛再从中随意摸出一个球。
问:你可能会摸出什么球?
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还可能是绿色。
〈2〉、引导猜想: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小?
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出绿球的可能性小。
〈3〉、引导学生进行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操作,并填写好记录,看与猜想的结果是否一致。
(
验证要求:从装有7红4蓝1绿的盒子里摸20次。 )
红
色
蓝 色
绿 色
次
数
〈4〉、引导学生交流汇报验证情况。
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出绿球的可能性最小。
师问:为什么是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出绿球的可能性最小?
生答:红球的可能性最大,而绿球的可能性最小。
91
〈5〉、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讲评。
同学们做的很好,观察的
也很仔细。刚才我们在盒子里方的球是7红4蓝1绿,所以红色球的
数量多,绿色球的数量少。
2、引导小结:
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就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
就越小。
3、巩固练习。
〈1〉、完成P107“做一做”。
提示:首先观察整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红、黄、蓝三
种颜色各占了几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7题。
〈二〉、教学例5。
1、可能性的逆向思考。
我们己经知道从数量的多少可以推想可能性的大小。反过来我们可
以通过可能性的大小来推想出
数量的多少吗?
2、引导学生观察例5。
从题中我们知道黄色棋子被抽到了5次,紫色棋子被抽到15次,这说明了抽到紫色棋子和黄色
棋子的可
能性谁大?因此纸袋里的黄色棋子多还是紫色棋子多呢?
3、引导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可能性的大小
与棋子的多少有关,抽到的可能性越大的棋子,数量也就
越多。所以紫色棋子多。
三、巩固练习。
完成完成练习二十四第8~12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
课后追忆: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己有的知识
和学习经验,在猜想验证、分
析推理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从而使学生在活动
中学数学、做数学,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同时,学生又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学的
快乐。
92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 一
课 时
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112页内容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通过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2、在排列、组合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引导学生观看屏幕 小故事。
主要内容是:美
羊羊要去参加喜羊羊的生日宴会,拿出好几件服装,但不知怎样搭配才好看,这可
把美羊羊难上了。
2、引导揭题。根据以上情境,同学们能不能给她出一个好主意?
板书课题: 搭配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引导学生进行服装搭配。
〈1〉、请同学们观察,美羊羊有几件不同的衣服,其中有几件
上装和几件下装?
〈2〉、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进行搭配,有多少种
不同的搭配方法呢?用学具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用最
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
2、引导汇报,并要求说明想法,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预设:
学生能够回答出6种,(学生会用学具摆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如下图:
图 1
图 2
93
问:你们是怎样记录的?怎样记录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A:我是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来表示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再进行连线搭配(图3)。
学生B:我是用字母和数字来分别表示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再进行连线搭配(图3)。
图 3
图 4
3、引导小结:
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序地连
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
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
种数学问题 搭配问题。
4、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P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二〉、教学例2。(排列游戏)
1、引导观看屏幕。
这里有三个数字卡片: 7 、 3 、 9
,用它们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同时和同桌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动手情况进行评讲。(板书学生最终结果。)
3、引发思考:如果不摆数字卡片,想一想,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所有的三位数呢?
板书学生探索、交流的结果。
4、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P115页练习二十五第4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
四、 拓展练习。
1、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后进行交流。
2、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94
第 二 课 时
组合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P114页内容(例2)及相应练习的教学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发现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结
合具体情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
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较大信息量(四个项目)中进行两两组合 。
2、能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准确确定两两组合 。
教学准备:
相应教具(课件)和学具。
教学过程:引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引导学生观看屏幕 三人握手游戏。
〈1〉、试问:两人之间要握一次手,他们三个人一共握了几次手?
学生A:2次。
学生B:3次。
〈2〉、根据学生的想法(不一样),引导学生进入游戏。
学生可能会用的方法:①、小组合作实际表演。②、用数字或字母他们三个人,用连线的方法。
〈3〉、引导汇报。(学生上黑板进行表演和演示。)
板书:
A
①
②
① ②
A B C
B C
③
③
〈4〉、引导小结:每两个人握一手,三个人一共握了3次手。
二、探究新知。
〈一〉、握手游戏。
如果再来一个朋友,那就4个人了,还是每两个人握一次手,现在一共要握几次手?
1、引导学生再合作演示一次。要求:先4人表演一遍,再用图把你们握手的过程有顺序的画出来。
〈1〉、组织小组合作。
〈2〉、引导汇报:展示学生画出的顺序图,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板书:
A ① D
① ② ③
④ ⑤ ②
A B C
D ⑥
④ ⑤ ⑥ B ③ C
95
2、引导学生评价出“最佳示意图”,并说出理由。(重点介绍以上两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图示。)
3、引导总结握手时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
以第一个人为基准点,他先和其他人握
手,都握完后,再以第二个人为基准点,他再和其他人握
手(握过的不再重复握)…… 直到握完为止。
〈二〉、教学例3。
2002年,中国终于赢得了参加世界足坛最高水平的
赛事—世界杯的机会。世界杯足球赛C组球队。(如图)
每两个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利用国旗图标连一连,试着解决这一问题。
2、组织讨论,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需要踢6场。
〈2〉、为了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学生用前面的方法进行连一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114页“做一做”。
要求: ①、学生先用图示法表示出来,
②、提名学生板演。
③、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5、6题。
要求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96
第 三 课 时
实践活动 掷一掷
活动内容:
教材P118~119页内容的教学。
活动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综合运用组合、找规律、可能性、统计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解决实际问题。
2、充分经历猜想、试验、验证的过程,渗透数学方法,体会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展示骰子 问:这是什么?你什么时候用过?
游戏时我们都是用一个骰子,能掷出什么数?今天我们
用两个骰子掷一掷,看看能掷出哪些数?
板书课题: 实践活动—掷一掷
二、活动过程。
游戏规则:四人一组,同时掷骰子,把两个朝上的数字相加,看看数字是多少。
1、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1〉、让学生一起掷骰子,一组学生报两人点数的和是多少。
〈2〉、教师板书记录汇报的数字。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字的特点。
〈4〉、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1”?为什么没有“12”?
〈5〉、引导说明:每一次掷出的数
字,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两个
数的和不可能出现1和大于1
2,这是一个确定的事件。
2、可能性的大小。
游戏安排:两个骰子的和有可能出现2~12,现在我们将这组数分成两组。第一组5个数:5、6、
7、8、9,第二组6个数:2、3、4,10、11、12,掷出数的和是哪组的就哪组赢,掷20次。请一猜
哪组赢得多?请选择。(教师拿出两个骰子,请学生上台掷骰子,并做好记录。)
〈1〉、赢的次数总计:
第一组:(5、6、7、8、9);
第二组:(2、3、4,10、11、12)。 预设结果:第一组赢。
〈2〉、引导分析:为
什么第一组会赢呢?是他们的运气好吗?现在我们来找找原因吧。你们桌面上都有
一张统计表,现在四人
一组一起掷骰子,掷出两个骰子,朝上数字的和是几,就在几的上面涂一格,
三人掷,一人记录。(学生
连掷30次,并做好记录。)
〈3〉、各小组汇报,教师记录。
问:根据记录,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5、6、7、8、9这几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大?
〈4〉、引导学生观察,并做汇报,教师根据汇报进行板书。
97
板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1+2 1+3 1+4 1+5 1+6 2+6 3+6 4+6
5+6 6+6
2+1 2+2 2+3 2+4
2+5 3+5 4+5 5+5 6+5
3+1 3+2 3+3 3+4 4+4 5+4 6+4
4+1 4+2 4+3 5+4 6+4
5+1 5+2 6+2
6+1
〈5〉、引导小结:从表中我们看到了:和是5、6、7、8、9的可能性大,而和是2、3
、4,10、11、12
的可能性小。
三、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有一伙人准备了一些商品,在街头举办一个有奖游戏活动。
活动规则:参加游戏者,将两个骰子同时掷出,得出的数字和是几就按下列游戏办法执行。
2
3
4
5
6
和
或12
或11
或10
或9
或8
7
游戏办法
奖励1元现金
奖品为一包餐巾纸(价值5角)
奖品为一包牙签(价值1角)
须购买香皂一盒(价值4元)
须购买洗衣粉一袋(价值8元)
须购买洗发水一瓶(价值16元)
问:你会参加吗?如果参加,会是怎样的结果?说说你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试验、验证等过程,发现了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揭开了许多小秘密。
因此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数学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98
2013~2014上学年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
极采取有
效的措施,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
全过程。经过本学期的
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每堂课的教学任务。
1、严谨备好和上好每一节课。
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
和在整册教材书中
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等
等。
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创设好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上课力求讲解清晰化,准确化和
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
,深入浅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和相互间的
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细致批阅每一次作业.。
在批阅作业时做好批改记录,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
性问题。
3、耐心做好每一次辅导.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努力做到降低难度,放缓坡度,注重
学习过程的指导。在
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
考问题。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采
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
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
很多规律的总结,有很多多样化的算法的发现,引导学
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
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
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
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
在既有利于自
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
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
们养
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99
三、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数学
与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低年级
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小学生最喜欢
做的游戏,让学生在学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知材料进行直观教学
,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抓住
机会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数学里叫做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初
步理解应用题的概
念,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美丽。经一学期努力,学生比以前认真了,学习积极性很高
,在
学习过程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他们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大部分的
同学都养成了爱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实现对学生的双向管理。
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
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通
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信
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对
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同时对家
长提出要求:“努
力为学生在家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榜样”。通过这些工作,使很多家长重
视了
对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教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我将及时找出差距,
积极弥补不足,力
争使自己的工作在新的一学年里有更大的起色。
二0一四年元月五日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