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
北注协-体育老师工作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目 录
第一单元 《时
、分、秒》教学计划.........................................
............................... 1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
......................................... 2
第2课时 时间的换算...................................
..................................................
.... 5
第3课时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
7
第4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 9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 11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 11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 13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 15
第4课时 估算.......
..................................................
.......................................... 18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
.. 20
第三单元 测量................................
..................................................
........................ 22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
.............................. 22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
.................................... 24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 26
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 29
第5课时 吨的认识和换算.....
..................................................
........................ 32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
................................. 35
第四单元 《万以
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计划...................................
......... 38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 39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 42
第3课时 练习课........
..................................................
..................................... 45
第4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 47
第5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
...... 49
第6课时 练习课...........................
..................................................
.................. 51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
........................... 52
第8课时 整理和复习(一).
..................................................
........................ 54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二)....
..................................................
..................... 55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教学计划.....
..................................................
................... 57
第1课时 倍的认识.............
..................................................
............................ 58
第2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
问题................................................
................... 60
第3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
..................................................
. 63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计划......................
........................................ 65
第1课时 口算乘法....................................
..................................................
..... 66
第2课时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课).....
.............................................. 68
第3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 70
第4课时 笔算乘法(一次进位)..............................
..................................... 72
第5课时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 74
第6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课)
..................................................
..................... 76
第7课时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
............... 78
第8课时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
......... 80
第9课时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课)..........
............................. 82
第10课时 乘法的估算.
..................................................
.................................. 84
第11课时
解决问题(1) ..........................................
..................................... 86
第12课时
解决问题..............................................
........................................... 88
第13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 91
第14课时 整理与复习..................................
..................................................
. 93
第15课时 数字编码..............................
..................................................
......... 95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
................ 97
第1课时 四边形.................
..................................................
............................ 97
第2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认识................................................
................. 100
第3课时 周长 ...............
..................................................
............................... 103
第4课时 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周长............................................
..................... 105
第5课时 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解决问题.
..................................................
.. 108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
........ 111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
.......... 111
第2课时 几分之一大小比较.................
..................................................
...... 113
第3课时 几分之几的认识......................
..................................................
..... 114
第4课时 几分之几大小比较......................
..................................................
. 115
第5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
116
第6课时 分数的简单应用.............................
................................................
117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计划......................
.................................. 119
第1课时 集
合.................................................
................................................
120
第十单元 《总复习》教学计划...........................
.................................................
124
第1课时 复习时、分、秒.............................
................................................
126
第2课时 复习笔算加减法............................
...............................................
128
第3课时 复习测量................................
..................................................
....... 131
第4课时 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
..................................................
133
第5课时 复习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 135
第6课时
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 138
第一单元 《时、分、秒》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
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
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
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
几时几分,知道
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
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
“秒”。
2、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3、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 4、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
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
、秒的时间观
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
别
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估计意思,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
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
法估计时间。
五、具体措施: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
br>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
教学材料的选择到
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
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
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六、教学安排:4课时
1、秒的认识
、秒和分之间的关系、体验时间的长短-------------1课时
2、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1课时
3、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1课时
4、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 1课时
1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课题: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内容,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
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
“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
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
时间的教育,教
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
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
“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
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
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
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
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
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2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
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
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
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
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
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
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
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不浪费每1分、每
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
走到8
,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
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
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3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
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
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
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
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
,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
整理到书包里,
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4
第2课时 时间的换算
教学课题:时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
教学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
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
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5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
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
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
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
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
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五、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6
第3课时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课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
20
分,6时,9时50分等。
2、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
呢,这节课我
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
br>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2、小结
3、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
算一算。
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
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
在经过了
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
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
好地建设祖国。
五、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8
第4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课题: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3--1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
时间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
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
意义。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
间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
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板书课题)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
学生用不同
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
时间。
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
的变化情况。
9
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
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
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完成“练习一”第9题。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
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
间?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的第10、11题。
四、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10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
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
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
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
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
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
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11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
4,
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
0+5,先算30+34=64,再算
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
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
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
=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
75元,问他
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
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
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
br>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
道题中的减数既不
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13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
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
成我们学过的
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
们是怎么
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 )=( ) 再算( )○(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
-40=25,
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
生根据讨论填
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
退位,计算时不能直
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
行计算,然后告诉下
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
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4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
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15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
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
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
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
以是9) <
br>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
一个小一点的“1”,
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
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
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
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
减。如
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
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
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
退1后剩下4,减3,为1。
16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算到这位时,不
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
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7
第4课时 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
情境进行估算。 <
br>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
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
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
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
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18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
br>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
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
还可以进行估算,然
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
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
是否大于441。
生2:
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
220,239大于
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
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
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
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
,我们在进行估算时,
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
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
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
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
果写在教材
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9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
口算、笔算的方法,
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
br>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
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
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
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
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
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
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主要不要漏
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
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
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
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
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
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
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
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
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
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的计算,得
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
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
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1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
意义,
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
量,并能
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能估计一些物
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
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
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
指,从哪里到哪里是
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
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
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
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22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
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
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
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
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
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
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
长。
米不是
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
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3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
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
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
10厘
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
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
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
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
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
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
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
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
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24
谈话:拿出1米长的
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
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
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
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
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
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
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5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
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
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
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
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
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26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
量,验证2厘米与20毫
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
根
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
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
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
和毫米的步骤来说
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
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
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
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
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
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
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
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
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
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27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
同学分2
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
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
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
(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
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
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
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8
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
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
道1千米(公里)等于
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
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你
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
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
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
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
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29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
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
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
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
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
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
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
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
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
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
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
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
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
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30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
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
合适,关键是
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
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
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
然后喝了
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
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
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
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
广场放风筝。” 丁丁
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今
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
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
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
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1
第5课时 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
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
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br>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
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
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
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
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
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
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
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
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
车载重60吨) <
br>(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
多重呢?“吨”和“千
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
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32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
0千克,即1吨
=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
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
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
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
……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
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
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
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
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
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
的同学大约
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
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
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
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
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
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33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
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
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
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
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
单位之间的
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
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
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4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
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
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
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
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
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
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
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
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
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
量3吨的
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35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
刚好装完。 <
br>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
次时符合条件,如果
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
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
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
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
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
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
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
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6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
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
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
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
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
上这个条件后怎么
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
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
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
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
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
题比较
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
件的解决
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37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6-49页。
二、单元分析: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
法和减法(一)”的
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本单元在原有两位数加减法基础上学
习万以内加减法,其中包括例题1不进位加,
例题2进位加且结果为四位数的竖
式加法,例题3连续进位加,并且尝试口算的方法和交换加数位置验算
的方法。
减法内容涉及例题1不退位减,例题2退位减,例题3被减数数位中有零的退位
减及验
算,例题4解决问题。最后是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的以计算教
学为主,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正
确掌握万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同时教学中更要
将加减计算的意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训练学生
思维,为今后进一步解
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
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
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
意识和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五、单元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六、单元教学安排: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1、2,练习八1、2、3)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题3,练习八4、5、6)
3、练习课(练习八7、8、9、10)
4、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5、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6、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7、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8、整理和复习(一)(P47
1、2,练习十1、2、3、5)
9、整理和复习(二)(P47 3,练习十4、5、6、7)
38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
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
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
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
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
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
位数和两、
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
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
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1)提问: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
?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
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39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
br>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1 2 2
( )
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
br>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
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3 1
( )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
(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
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
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
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 9 0 3
( )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
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
写呢?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40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
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
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的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笔算加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123+361 456+533
2、367+626
426+382 516+703
六、板书设计: m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
271+31
41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
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谈话:前面一节课我们
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这
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么,两者之
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
今天所学得内容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板
书课
题)你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会是怎样?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
+300=745,再
计算745-2=743。
42
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
情况下可以选
择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 2 9 8
( )
提问:
(1)个
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
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
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
数相加后
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
应该写
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 4 5
+ 2
1
9
1
8
7 4 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
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
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
那
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9 8
+ 4
1
4
1
5
7 4 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
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
,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43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
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 457+293 881+139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
4 4 5
+ 2
1
9
1
8
7 4 3
44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7、8、9、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
算。
2、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43+25= 530+290= 35+49=
450+280= 45+30=
6+84= 540+360=
380+430= 74+9= 46+24 =
160+470=
450+170= 70+16= 86+5= 190+430=
610+30= 27+73= 320+280= 58+19=
470+160=
400+120= 70+480= 49-28=
74-47= 950-540=
350-260= 67-46=
53-36= 560-380= 460-170=
42-25=
57-28= 820-430= 810-690= 71-38=
720-370= 97-63= 810-160= 310-90=
63-51=
810-460= 650-230= 80-12=
480-150=
二、练习过程
1、笔算376+2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如果要验算,你认为用什么方法?
45
2、完成P40 7
先算一算,再用铅笔和直尺连一连。
3、完成P40 8
先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照第1小题完成后两小题。
4、完成P40 9
小组讨论可以怎么走,哪条路近,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完成P40 10
三、作业设计
1、加法运算。
(1)467+354
(2)563+761
(4)365+918
(5)348+736
(7)294+48 (8)57+467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27+173 (2)806-428
四、板书设计
练习
376+284=660
3 7 6
+ 2 8 4
6 6 0
46
3)158+280
6)486+734
9)383+274
(3)459+164
(
(
(
第4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
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算理。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到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现在国产的动画片越来越多,大家都非常愿意看,我这里有张统计表,大家
来看看。
二、探究新知
出示P41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1、我也来提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1:2011
年比2009年多
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怎么列算式?竖式会列吗?从哪一位算起?请你自己算一算。
指名板演:435-322=113
4 3 5
- 3 2 2
1 1 3
2、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解决了,再出个问题,看大家还能不能解决,出示<
br>例题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列出算式435-86
4 3 5
- 8 6
47
3 4 9
这个算式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减?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注意:借
位要在对应的十位数上打退位点做记号,表示借一当十和个位上的
5相加再来减6得9,现在十位上因为
借了一个十,还剩下2又不够减,怎么办?
再像刚才一样,找更高位百位在4上打上退位点,借一当十,
并和十位上的2
相加再来减8得4,此时百位上剩3,3减0还是3。
3、以上两题做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组讨论:笔算万以内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及时练:完成P41 做一做
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计算减法,特别是退位减法一定不要忘记打上退位点,退1当十来用。
四、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列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先说说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再针对每一空说说如何求。
4、计算
451-235 540-107 600-409
767-235 600-382 842-758
830-678 407-168 900-241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
435-322=113
435-86=349
4 3 5 4 3 5
-
3 2 2 - 8 6
1 1 3
3 4 9
48
第5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并会验
算。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教学难点:
掌握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算一算:768-527 327-152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今天继续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
2004
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
动画片。2005年比20
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问题谁比谁多,列算式:403-158
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好竖式,数位对齐。
2、探究计算法则:
这道题能直接减吗?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小组讨论并汇报
板书:
小结方法:
个位3减8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
1作10,再从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
作10,这时十位上是9。这时先算个位13
-8=5,再算十位9-5=4,最后算百位3-1=2。
多请几个学生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计算403-158的?最后让学生自己对着黑
板用自己的话说
说计算过程。
3、探究验算方法:
减法怎样进行验算?
49
(1)加法验算:可以用减数加差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
(2)减法验算: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的方法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教师巡视并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验
算过程。
4、巩固练习
完成P42 做一做
指名上黑板板演
三、小结
说说怎样计算像这样的连续退位减?
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4 4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2、完成P44 5
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用竖式计算再填写
3、完成P44 6
做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
连续退位减
50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2、能较熟练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能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下列各题。
690+30= 287+73= 320-280=
473-178=
说说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区别?两道减法题有什么区别?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过程。
二、练习过程
1、验算上面的第2小题和第4小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45 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完成P40 9
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在书上用铅笔连一连。
4、完成P40 10
看谁完成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又对又快,请学生上台板演。
5、完成P40 11
学生先独立思考,用铅笔填一填,然后小组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算一算。
(1)507+24 (2)762+159
(3)267-280 (4)805-469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48+173 (2)206-128
四、板书设计
练习
690+30=720 287+73=360 320-280=40
473-178=295
6 9 0 2 8 7 3 2
0 4 7 3
+ 3 0 + 7 3 -
2 8 0 - 1 7 8
7 2 0 3 6 0
4 0 2 9 5
51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小红一家三口到商场去买东西,选
好了商品拿到销售单据来到收银台。
出示销售清单:
二、探究新知
1、三位数连加精算
出示问题:
(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解决第一个问题,你需要哪些信息?如果你是收银员你认为该怎么算才恰
当?
列出算式:558+225+166=
你准备怎样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其实也可以使用竖式将这三个数同时加起来。写出竖式让学生自己算一算,
试一试。
5 5 8
2 2 5
+ 1 6 6
9 4 9
52
大家以后计算连加题也可以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2、三位数连加估算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使用精算吗?为什么?
只需要知道准备的钱够不够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使用估算就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了。
同位互相说说如何估算,指名说理由。
板书:560+230+170
=560+400
=960(元)
3、总结方法: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
个问题采取的是不同的计算
方法,什么情况下使用精算,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估算呢?
三、巩固练习
完成P46 12
理解题意后,想一想这里是用精算还是估算,交流想法后让学生算一算。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6 13
先让学生猜想两人摆出的三位数,和与差分别接近多少,再让学生实
际操作,
通过多组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数据特点进行估算。
2、完成P46 14
开放题,学生的方案合理就行。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58+225+166=949
560+230+170
5 5 8 =560+400
2 2 5 =960(元)
+ 1 6
6
9 4 9
53
第8课时 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一)(P47
1、2,练习十1、2、3、5)
教学目标:
1、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四单元学习完了,我们今天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
第二
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2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
第二
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从以上加法和减法题中各选一题进行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
4、完成P48 1
左边4小题
学生上黑板计算,集体订正。
5、完成P48 2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算式解答
6、完成P48 3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说错误的原因,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1 右边4小题
2、完成P48 5 第一行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54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二)(P47 3,练习十4、5、6、7)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会估算。
2、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3 (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请学生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
题。
2、完成P47 3 (2)
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估算的方式,并将过程写在每小题下方。
3、完成P47
3 (3)
两个问题选择的计算策略是不一样的,问题1可以使用估算,问题2使用精
算。
4、完成P49 6
第1问采取估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
第2问先让学生自己将要买的商品打上勾,再列算式计算。
5、完成P49 7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把问题写出来,列算式解答。指名汇报结果。
55
6、引导学生完成P49 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铅笔填空,请学生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4
2、完成P48 5 第二行
3、学生课下整理全单元知识导图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二)
126+157+95=378
1 2 6
1 5 7
+ 9
5
3 7 8
56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55页。
二、单元分析:
“倍的认识”单
元内容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学习内
容。一共三个例题,例题1通过让学生用笔圈
一圈,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是以学生做教室清洁的为情境,根
据所给的
两个条件,通过画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思路。例3,
是引
导学生用画图理解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的计算思
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
式”。
三、单元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
的学习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五、单元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六、单元教学安排:
1、倍的认识(例题1,练习十一1、2)
2、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练习十一
3、4)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题3,练习十一5、6)
3、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练习十一7、8、9、10、11)
57
第1课时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P50例题1,练习十一1、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圈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体验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
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乘法口诀,教师引导倒背,选背。
因为我们中国独有乘法口诀,所以我们中国人在数学计算这一块是非常令外
国人羡慕的。
随着我们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知识。
二、新授
1、教师示范,学生初步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件出示P50图,学生看书上图,图上有什么?
数数各种萝卜各有多少?
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画黑板上,6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我们
用笔一起来圈一圈。
我们圈了几次?说明可以圈出3个两根,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
倍。(板书在图下方
)同学们你们会这样圈吗?
2、学生试着圈一圈,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白萝卜
有10根,画黑板上,那10根白萝卜有几个2根呢?先请一个同学来
说说你准备怎样圈?
打
开书,请大家用铅笔在书上圈一圈那10根白萝卜,并完成下方的填空。
同位互相检查,同时请一个学生
上黑板圈一圈,集体订正。
从上面可以看出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为什么是5倍而不是3倍
呢?
3、练一练
做一做1,绿圆片有几个?黄圆片有几个?黄圆片每3片为一堆可以圈出几
58
堆?请你圈一圈,说说黄圆片的个数是绿圆片的几倍?你能圈出蓝圆片是绿圆片
的几倍吗?
做一做2,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要我们怎么摆,4倍是什么意思?
我们就在纸上第一行先画5竖线代表5根小棒,第二行怎么画?请你画一画,
然后圈一圈。
三、作业设计
1、P53练习十一 1、2
2、圈一圈、填一填
四、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白萝卜是胡萝卜的5倍
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
是
的( )倍。
是
的( )倍。
是
的(
)倍。
59
第2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1-52例题2、3,练习十一3、4、5、6
教学目标:
1、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2、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请你圈一圈、填一填。是的几倍? 是的几倍?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P51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同学们在干什么呢?
(1)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
你能提一个能用我们昨天
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板书问题)我们一起
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2)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试一试画图法:
擦桌椅的:
扫地的:
试一试计算法:12÷4=3
说说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求出倍数?
60
(3)刚才求出的结果正确吗?你如何来证明结果是对的?
反过来想: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
最后我们答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2、教学例3:
出示P52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1)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还知道了军棋和象棋之间的价钱关系,你能提数
学问题吗?
(2)要求象棋价钱是多少,你能结合例2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
画图,也可以算。
画图法:
军棋:
象棋:
8元
是军棋的4倍
?元
计算法: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8×4=32
(3)这个结果为什么正确? 小结:刚才我们经历了看图,将图上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将问题转
化成图形来理解并解决,
最后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这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
一般方法,你会用这个方法解决类似问题吗?
3、练一练
(1)完成P53-54 3、4
读题,找准问题中对应数量,自己用画图或列算式解决。
(2)完成P54 5、6
学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3)以上四题分别和前面的哪个例题是相同的?
三、作业设计
1、
跳棋:
飞行棋:
9元
是跳棋的5倍
?元
61
2、1辆小客车可坐9人,8辆这样的小客车可以坐几人?
3、笑笑手里有28支铅笔,聪聪手里有7支铅笔,笑笑的铅笔是聪聪的几倍?
四、板书设计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擦桌椅的:
扫地的:
军棋:
象棋:
8元
是军棋的4倍
?元
62
第3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54-55练习十一7、8、9、10、11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运用画图,列式的方法正确解答倍数问题
教学难点:能在引导下理解题意解决较难的倍数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8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8个里面有( )个( )。
( )是( )的(
)倍。
二、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
(1)的个数是的( )倍。
(2)( )的个数的( )倍是(
)的个数。
(3)( )的个数除以3是( )的个数。
2、完成P54 7
全班读题,理解题意,画图或列式计算。
3、完成P55
8
理解去年是什么意思,表示两人的年龄都要减一岁。
4、完成p55 9
引导读题,找准条件,理解两个问题中哪钟颜色的珠子数量不变,哪种珠子
是哪种珠子的6倍,哪种珠子
应该是多少,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再来想比这种珠
子原来的个数是多还是少。
5、思考p55
10
63
读懂题意,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变化画出图形,再来思考结果。
6、思考p55 11 <
br>引导学生明确小熊手里的5个玉米需要加上3再乘2得到熊妈妈现在个数与
小熊现在个数的关系,
最后再加上3得19个。
三、作业设计
1、小欣今年5岁,妈妈今年35岁。
(1)妈妈的岁数是小欣的几倍?
(2)明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欣的几倍?
(3)10年后,妈妈比小欣大多少岁?
2、张阿姨家养了6只鸡,其中2只公鸡4只母鸡,每只母鸡又孵了3只小
鸡。
(1)张阿姨家现在有多少只鸡?
(2)现在鸡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
四、板书设计
练习
(1)把8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2)8个里面有( )个( )。
(3)( )是( )的( )倍。
(1)的个数是的( )倍。
(2)( )的个数的( )倍是(
)的个数。
(3)( )的个数除以3是( )的个数。
64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多位数乘一位数是本节课的重<
br>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不仅使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乘一位数,两位数不进位。
2.会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能利用口算与笔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1、在教学中,师要充分开发教材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对数学
产生兴趣。
2、重视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
合。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14课时安排教学。
65
第1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6页和57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口算。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多位数乘
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到发现法和讲解法。
学生: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表内乘法,谁能把乘法口诀背给老师听听。
1.口算(出示课件)
5×3 9×4 8×5 3×2
4×7 6×5 8×7 9×8
2.同学们可真聪明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探索新知
1、口答:(1) 6个十是( ),
12个十是( ),
20个十是( )。
(2)40里面有( )个十,
70里面有(
)个十,
150里面有( )个十。
2、出示主题图: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1的条件是什么?要求是什么?
66
生回答: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汇报各自的算法:
(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2)10个2相加是20。
(3)2×10看成2个10,也是20。
3.那么谁知道200×3等于多少2000×3等于多少
四、小结
法把题目看作表内乘,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
个0。
五、巩固练习
1、1.2×7= 3×3=
4×5=
20×7= 30×3= 40×5=
200×7= 300×3= 400×5=
2000×7= 3000×3= 4000×5=
2、每瓶矿泉水2元,买20瓶矿泉水需要多少钱?
3、20×5的积末尾有一个0。
( )
30×4=160。 ( )
4、一个乘数是7,另一个乘数是300,它们的积是2000。 (
)
400+400+400=400×3=1200。 ( )
5、每箱方便面的售价为40元,买7箱,300元不够用。
板书设计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0×3
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10个2相加是20。
2×10看成2个10,也是20
教后反思:
67
第2课时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练习十二第2、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能解决简单的数学
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口算思路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回顾、组织联习。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口算。(出示口算卡)
10 ╳ 7 =
200╳6= 40╳6= 20╳9=
3000╳5=
500╳5= 400╳8= 60╳9=
700╳8=
2000╳3= 1000╳ 9= 70╳ 6=
2、指名学生口答教材58页练习十二第4题。
二、基础练习
1、教材58页练习十二第4题。
引导学生进行题意理解和分析,指名列式口答。
2、教材58页练习十二第5题
(1)明白要求什么?有哪些信息可以利用?
(2)分析:一筒羽毛球12只,4筒就是12╳4;一只羽毛球3元,一筒就是12╳3。
(3)学生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0╳□=60 □00╳□=800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68
2、整十数乘以一位数且积是36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课)
六、课时作业
1、口算。
41╳2=
12╳4=
2、判断。
(1)300╳2既表示2个300连加,又表示300的2倍是多少。( )
(2)200╳5,积的末尾有2个0. ( )
(3)41╳2和12╳4的结果相同。 ( )
3、解决问题。
学校买4盒乒乓球,每盒30个,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教后反思:
3000╳6= 13╳3=
200╳3+60=
40╳4+8= (230-218)╳3=
69
第3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多位数
乘
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能根据数级正确的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法与学法: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演示教材60页例1的情境图。
(1)元旦到了,小明、小华
、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元旦”专刊。
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
接新年的到来。
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2)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都是12支。他们一共有多少支
彩笔呢?。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4)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
让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在桌子上摆出小棒或画图。
全班汇报。
1.摆学具求得数。
2.画出图形求得数。
70
3.连加法。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10×3=30 2×3=6
30+6=36
在这些算法里,你喜欢哪种?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二)、优化算法,学习竖式 1 2
1 2 × 3
× 3
3 6
6……2×3
3 0……10×3
3 6
这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做一做。
3
2 3 1 2 3
× 2 × 2
× 2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怎样计算?
2、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它的
前一位进几。
练习十六:2.14×2= 212×3= 412×3= 21×4=
33×3=
3、路两边每边摆342盆,两边一共摆几盆?
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三、巩固新知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呢?
五、作业设计
笔算下面各题。
32×3= 432×2= 21×4= 234×2=
122×4=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
2
1 2
× 3 × 3
6……2×3
3 6
3 0……10×3
3 6
教后反思:
71
第4课时 笔算乘法(一次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算理,掌握乘的顺序及积的写法,能正确
计算。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知识
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数
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算法,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每一步乘法的计算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指导练习。
学法:小组合作,独立练习。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0 ×8 = 40 ×6 = 80 ×4 =
100 ×4 = 70 ×3 = 200 ×5 =
50 ×4 = 40 ×5 = 70 ×4 =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口算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给出算式”12×3=”让
学生回忆用竖式计算的的过程和在书写过程中的应注意
的书写格式。。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本节课的主题图,让同学们列出算式:
18×3=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
怎么解决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计算方法,想一想多位
数乘一位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教师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一边写一边讲解过程和注意事项。
师:
72
个位:8×3=24,个位上填4,再向前一位进2。
十位:
1×3=3,3+2=5,十位上填5。
小结:
乘的顺序:先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
1、看谁跑得快
27×2= 15×5= 214×3=
2.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2×8= 14×5= 13×7=
18×3= 16×6= 17×4=
3、一辆面包车准乘17人,5辆面包车可以坐多少人?
4、一辆小轿车准乘5人,13辆小轿车可以坐多少人?
5、一栋楼共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住18户。这栋楼房共住多少户人?
四、课堂总结: <
br>笔算: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
十就向前一位进
几。
五、作业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14×6= 215×4=
143×3= 243×3=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
2 2 8 1 8 3 2 3
× 7 × 3 × 3 ×
4
7 4 6 4 5 4 9
8 1 2
3、解决问题。
1、一项苹果24千克,3箱苹果多少千克?
2、修路队每天修路223米,连续修4天后,一共修了多少米?
板书设计:
列竖式计算:18×3=
计算过程:
1 8
× 3
4
8
教后反思:
73
第5课时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第62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维和
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发现法。
学生: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口算比赛:
口算题目:20×3 30×3 40×2
50×4 120×2
同学们口算都特别厉害,那笔算呢?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3
学校准备了这些饮料,估计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瓶呢?
2、同学们估算的是否合理呢?有什么办法知道?
(1)、口算:4×9=36
20×9=180 180+36=216
(2)、估算:10箱是240瓶,9箱一定比240瓶少。
(3)、如果用笔算,你们会吗?试一试,把你遇到的问题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一下吧!
2 4
× 9
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讨论算法:
(1)、个位相乘时,积的个位写几?向十位进几呢?
74
(2)、十位上的2乘9得18,为什么十位上写的却是1?1是哪里来的?
(3)百位上的2是怎么来的?
解答:
(1)、个位上4×9=36,个位上写6,向前一位(十位)进3.
(2)、十位上2×9=18,加进位的3,18+3=21,所以十位上写1,向百位进2。
(3)、百位上写2.
3、结合学生回答说明一下计算过程,指名学生叙述一下。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23×7 6×32 22×9
4×95
2.教材第6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
列式计算
1.656与6相乘,积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44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24×9=216
2 4
×
9
______3______
2 1 6
138×7=966
1
3 8
× 7
______2__5____
9 6 6
教后反思:
75
第6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63-65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巩固多位数乘一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多
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
情感及严
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了解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师:讲授法
学生: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20×2 3×210 12×5 70×4
24×3 5×17 15×2 16×3
2、列式计算:(1)234的5倍是多少?
(2)6个473的和是多少?
(3)578乘7得多少?
集体订正时,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特别要说清乘的顺序和进位的方法。
二、发展练习
76
1.练习十三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算法和提出的问题。
2.练习十三第8题。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练习,全班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9题。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提问题解答。
2、练习十三第14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能口头说出题目的意思。指名学生说说解题步骤,其他学生纠正
或补充,指名学生板
演,集体订正。
练习十三15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因数有什么规律,积有什么规律,教师报算式,学生抢答: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乘法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填写学习与巩固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后反思:
77
第7课时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4,第67页例5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因数为0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
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因数为0、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学会计算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法与学法:
教师: 讲解法。
学生: 研究学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
1、出示课件,孩子列式。
2+2+2=6 2╳3=6
1+1+1=3 1×3=3
0+0+0=0 0×3=0
0+0+0+0=0 0×4=0
0+0+0+0+0=0
0×5=0
0+0+0+0+0+0=0 0×6=0
0+0+0+0+0+0+0=0 0×7=0
2、三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0+0+0=0 3×0=0 0×3=0
3、 3×4=
5×6= 4×3=
0×3=0 0×4=0 0×5=0
0×6=0
0×0=0
4、小结: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探究新知
1、看课件解答
松树有508棵,柳树的棵树是松树的3倍。柳树有多少棵?
508 × 3 = 1 5 2 4(棵)
78
5
0 8
×
2
3
1 5 2 4
答:柳树有1524棵。
2、练一练
207×8= 603×4=
305×9=
三、拓展练习。
松树有105棵,柳树的棵树是松树的3倍。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问题一、柳树有多少棵?
105×3=315(棵)
问题二、松树和柳树一共多少棵?
105×3=315(棵)
315+105=420(棵)
问题三、松树比柳树少多少棵?
105×3=315(棵)
315-105=210(棵)
四、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新知识又有什么感受呢?
五、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0+0+0+0+0+0+0=0 0×7=0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松树有508棵,柳树的棵树是松树的3倍。柳树有多少棵?
508 × 3 = 1 5 2 4(棵)
5 0 8
×
2
3
1 5 2 4
答:柳树有1524棵。
六、课时作业
1、列竖式计算。
708×2= 109×3=
305×5=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公园里上午有游客892人,中午有112人离去。这时,公园里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换订正,并解决问题。
七、教后反思
79
第8课时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迁移类推的思想
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使学生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思考
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的算理,学会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引导法。
学生: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引入。
1、出示准备题,根据学生的口算,逐题写出每题的得数
20×3= 200×3=
2000×3= 10×4= 100×4= 1000×4=。
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提问:观察每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1)、科技节到了,学校图书
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请同
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2
8 0 2 8 0 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 3
× 3
8 4 0 8 4 0
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做一做。
420×6 370×5
130×9
260×7
把乘得的积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80
×
7
零件?
206
260
406
460
(2)王叔叔平均1小时能检测230个零件,他每天工作8小
时,共能检测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巩固练习。
1、计算。
640×2 450×6 230×4
270×3
380×5 460×7
2、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08×4=8032 350×6=210
2 0 8
3 5 0
× 4 × 6
8 0 3 2 2 1 0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计算。
150×4= 350×6= 320×8=
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 8 0 2 8 0
× 3
× 3
8 4 0 8 4 0
教后反思:
81
第9课时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第68-69页练习十四第2、3、5、8、9、11、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掌握因数中间有0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归纳整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
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因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法与学法:
教师:讲练结合法。
学生:练习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706×3 605×5 306×4
700×3 650×2 280×5
2.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0×7 11×3 24×3
500×7 110×3 240×3
二、指导练习
教材第69页练习十四第8题。
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时什么意思?
分析:题目是计算的变形体,实际上是分别用框中的数去乘横线上的数。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材第68页练习十四第3题。
分析:本道题目是比较大小,要求学生仔细计算,然后正确比较大小。
教材第69页练习十四第11题。
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其中的错误,然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
回忆因数中间有0末尾
有0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82
教材第69页练习十四第1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完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
成果。
三、巩固练习
1. 教材第68页练习十四第2题。
分析与解答: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信息可以利用?
2.
教材第69页练习十四第9题.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3.
教材第68页练习十四第5题。
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130×2 250×4 108×5
106×7 306×3
260×4
2、一辆货车一次可以运405千克沙子,9次可以运多少千克沙子?
3、一台微波炉980元,5台多少钱?
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课)
教后反思:
83
第10课时 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第70页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估算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估算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估算习惯。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法,讲练结合法。
学生:讨论交流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乘法游戏。
给数字找离得最近的数字(看课件)。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7主题图同学们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小精灵说29×8≈240,你认为他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讨论:
因为29很接近30,所
以把29看作是30来乘,而30×8=240,所以29×8约等于
240.
类似这样,在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不需要我们精确计算的,估算一下就行了,这
样会给我们带来方便。
介绍约等号和等号的区别。
介绍约等号的读法和写法以及表示的意义。
2.练一练,估算这些式子大约得多少(看课件)
三、巩固新知
1.一盒胶卷能照36张照片,3盒胶卷大约能照多少张照片?
2.湖边种着4排柳树,每排有62棵,一共约有多少棵柳树?
3.一篇文章400字,丁叔叔每分钟打53个数字,8分钟能打完吗?
四、小结
84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
1、估算。
21×6≈ 48×5≈ 12×5≈
53×6≈ 7×78≈ 39×7≈
2、列式计算。
一个因数是409,另一个因数是5,积大约是多少?
3、解决问题。
1>、丽丽
每天骑自行车上学,她平均每分钟骑198米,需要骑8分钟。丽丽家距学
校大约有多远?
2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一第一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它绕地球一周
的时间是114
分。它绕地球9周大约要用多少分钟?
板书设计
乘法的估算
29×8≈240(元) 240﹤250
教后反思:
85
第11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
间的关系。
2、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解题规律。
3.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解决归一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理
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训练学生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建立求解归一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难点:建立归一问题的解决模型,解决同类型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讲练结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用,价钱是多少,
生介绍,每支8元。
师:我要买6支,需要多少钱?
列式8*6=48
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师:刚才我看到xx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花了6元,我
想买10支
这种铅笔,要花多少钱?此时,学生可能回答出也可能回答不出,如果有回答对的,请
他说说是怎么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就来分析这道题目。
二、探索新知
出示教材71页例8: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三分钟,仔细想想可以怎么计算。
第一种解决办法:画图法出示课件。
第二种解决办法:(1)先求出每个碗多少钱?
(2)再算买8个碗多少钱?
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
86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么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3、让生总结:我们要想求出8个碗的价钱,
根据题目中知道的数量必须先求出一
个碗的价钱才能够求出8个碗的价钱。
①将题目改为: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②读一读这道题,想一想和刚才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③不同点是什么呢?你能看着图再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吗?
④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想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⑤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⑥比较这两道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相同点:知道了3个碗是18元,马上就能想到1个碗是6元。
不同点:第一道题是在求“买
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
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
个6。但不管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三、巩固练习
1. 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种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种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 同学们大扫除,3名同学擦12块玻璃。
(1)照这样计算,6名同学可以擦多少块玻璃?
(2)教室共有36块玻璃,一共需要几名同学?
四、课后小结
1.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 这几道题虽然情境不同,它们之间却存
在着紧密的联系,说一说解题的关键是
什么。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18÷3=6(元) 18÷3×8
6×8=48(元) =6×8
=48(元)
六、作业设计
第74页练习十五,第8题~10题。
第76页练习十六,第3题。
六、教后反思:
87
第12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第72页例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办法,能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归总问题的解答过程,掌握归总问题的一般解法,体验数学的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乘、除混合运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段图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师:演示讲解法。
学生:探究发现,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揭示课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
需要多少钱?
问题:这个问题熟悉吗?还记得怎样解答吗?
导入:这是上节课我们研究的内容,大家还画了图帮助理解,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实际问题。
二、画图理解,比较感悟
(一)呈现题目,明确题意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
个?
问题:读一读,互相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二)画线段图,加深理解
88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
个?
问题:1.
能把你知道的用图表示出来吗?试一试。
2. 看图,给大家讲一讲你的理解。
三、探究新知。
(一)分析解答,回顾反思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
个?
问题:1.
“可以买几个”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 解答正确么?你是怎样考虑的?
回忆: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解答的?
(二)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
个?
89
问题:观察我们研究的这两个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4天可以读完。
(1)如果每天读8页,几天可以读完?
(2)如果他3天读完这本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要求:①读一读,把你的理解用图表示出来。
②(展示学生图)你懂这位同学的意思吗?
③独立解答,订正。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
个?
七、教后反思:
90
第13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练习十五第1、3、4、5、8、10、11、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巩固乘法的估算、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乘法估算的形成过程,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经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估算乘法,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建立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教法与学法:
教师:讲解演示法。
学生: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第1题。
你能说说在计算这些题目时,怎样算最简便吗?怎样估算?
指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第11题。
师生共同回忆多位数乘一位数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题目。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第5题。
91
分析: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然后比较大小。关键在于注意进位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自己是如何快速比较大小的。
2.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第8题。
指名学生说说,其余学生指正。
3.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4.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三、发展练习
1、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第3题。
指名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2.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设计
一、一批大米,搬运工每次运8袋,三次可以运完,如果每次运6袋,几次运完?
二、贝贝每
天骑自行车上学,她平均每分骑148米,需要骑4分钟,贝贝家距离学
校大约有多远?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后反思:
92
第14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第75页整理与复习第2题,第76页练习十六第1、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巩固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
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
的乘法的运用过程,体验数学的多样性。使学生经历归
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教学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复习解决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发现法。
学生: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全部内容,那么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二、基本练习
教材第79页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抢答,看谁答的又快又准。
三、发展练习
教材第75页整理与复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93
(1)、本道题目列式求解为:200×2,直接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解决。
(2)列式计算为136×6,本道题目需要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3)、本道题目考查的
是关于乘法的估算问题,因为60×7=420,所以65×7肯定
大于400,可以到达。
四、巩固练习
1. 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3题。
2.
教材第76页练习十六第5题。
五、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本单元还有什么疑惑吗?
六、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720×4 903×5 308×5
48×7 910×6
130×9
221×4 145×7 113×3
2、把5本同样的杂志摞起
来,高度是15毫米,如果把120本这样的杂志摞在一起,
高度是多少毫米?
3、王老师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她平均每分骑297米,需要骑9分钟,王老师家离
学校多远?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后反思:
94
第15课时 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教材第77-7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
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
解
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习数字编码的简单办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多
少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老师点名时,如果
不叫名字怎么来区分班里的学生呢?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内
容,数不仅可以用来表
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探索新知
教师:同学
们邮寄过信或收过信吗?信封左上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那么右
下角数字代表什么呢?
课件出示邮政编码作用的信息。
教师: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
拿出一个你所调查到的身份证号码,小组合作,互相说说,你所了解到的信
95
息。
介绍身份证号码的编排。
三、巩固练习:
为自己设置一个学号.
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五、作业设计
填空。
1、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的邮政编码是438402,前两位数字表示
(
),前四位表示(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 )。
2、张玉玲的身份证号码是4141X,那她的生日是( )年
( )月(
)日。
板书设计
数字编码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省(自治区、
直辖市);前三位表示
邮区;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身
份证号码:居民第二代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最末一位可能是字母
X)组成的。倒数第二位的数字
是用来区分性别的,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
性。
教后反思:
96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四边形
教学内容:课本P7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
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找一
找、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
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识。
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各种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我们已经认识了4种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四边形
(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究竟怎么的图形是四边形呢?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试着找
一找?
课件出示例1图形:
(2)你觉得哪些是四边形吗?(生说,师点击涂色)
(3)其他同学想的一样吗?
(4)集体反馈,: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
2、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97
(1)现在你们觉得四边形应该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讨论、
汇报)
(2)师:对,像这样由四条直直的边围成的,有四个角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板书:
3、生活中的四边形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四边形。请同学们
打开数学书第34页,我们一起去光明小学,在那里找一
找四边形。把你们找到
的四边形用铅笔描下来。
生动手操作。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生在大屏幕上点击,师电脑上操作,用红色描出四边形)
除了光明小学里的,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
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多媒体显示实物、实景)
4、教学例2(分类)
1、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四边形,他们有什么不同?(边 角)
2、你能给这些图形分分类吗?
3、拿出课前下发的学具袋,(上面7个图形)先自己分,后同桌交流,说说
分类理由。
(要求找一个分类标准,可以用三角尺量角或量边)
4、全班交流。
按角的特征分
按边的特征分 师按照生回答,随机课件演示
按是否对称分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