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教案全集(82页)
中考成绩查分-2013福建高考理综
新人教版三上数学全册教案全集
三上数学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本届三年级学生已教学两年,了解下来尖子生少之又少,而学困生的百分比大大提高
已使,
这对于教学来说难度有提高了不少。一二年级采用了零基础素质教育,相对来说作业量较之
前减少了很多,相对应学生的解题熟练程度远远不够。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
的数学知识
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
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
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
能力创造了条件。本学期除了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
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单亲孩子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
得到提高。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
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
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
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
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
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
生学
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
乐学,愿学。
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
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
数的大小,会计算简
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
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
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
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
识时间单位秒,初步
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
问题
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
集合思维,逐步形成
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
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
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
好数
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
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
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四边形、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
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
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
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
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
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本册开始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
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
关分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
高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
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及分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教学措施
1、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
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
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
,对于不同
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对
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
他们。
6、经常家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表现告诉家长。
7、有的放矢,因材施
教。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进度
一、时、分、秒(3课时)
秒的认识„„„„„„„„„„„1课时„„„„„„„„„„„„„„„„„„„„„(
)
时间的计算„„„„„„„„„1课时„„„„„„„„„„„„„„„„„„„„„(
)
练习一„„„„„„„„„„„„„1课时„„„„„„„„„„„„„„„„„„„„„(
)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
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
整理和复习„„„„„„„„„„„„„„„„„„„„„„„1课时„„„„„„„„„„„„„(
)
三、测量(6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
)
千米的认识„„„„„„„„„„„„„1课时„„„„„„„„„„„„„„„„„„„„„(
)
吨的认识„„„„„„„„„„„„„„„1课时„„„„„„„„„„„„„„„„„„„„„(
)
解决问题„„„„„„„„„„„„„„„1课时„„„„„„„„„„„„„„„„„„„„„(
)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1、加法„„„„„„„„„„„„„„„„3课时„„„„„„„„„„„„„„„„„„„„„(
)
2、减法„„„„„„„„„„„„„„„„3课时„„„„„„„„„„„„„„„„„„„„„(
)
3、解决问题„„„„„„„„„„„„1课时„„„„„„„„„„„„„„„„„„„„„(
)
整理和复习„„„„„„„„„„„„„2课时„„„„„„„„„„„„„„„„„„„„„(
)
五、倍的认识(3课时)
倍的认识„„„„„„„„„„„„„„„1课时„„„„„„„„„„„„„„„„„„„„„(
)
解决问题„„„„„„„„„„„„„„„2课时„„„„„„„„„„„„„„„„„„„„„(
)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
1、口算乘法„„„„„„„„„„„„
„„„„1课时„„„„„„„„„„„„„„„„„„„„„(
)
2、笔算乘法„„„„„„„„„„„„„„„„8课时„„„„„„„„„„„„„„„„„„„
„„( )
整理和复习„„„„„„„„„„„„„„„„„1课时„„„„„„„„„„„„„„„„„„„„„(
)
数字编码„„„„„„„„„„„„„„„„„„„1课时
„„„„„„„„„„„„„„„„„„„„„( )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7课时)
四边形„„„„„„„„„„„„„„„„„„
„„„„1课时„„„„„„„„„„„„„„„„„„„„„(
)
周长„„„„„„„„„„„„„„„„„„„„„„„„1课时„„„„„„„„„„„„„„„
„„„„„„(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4课时„„„„„„„„„„„„„„„„„„„„„(
)
复习„„„„„„„„„„„„„„„„„„„„„„„„1课„„„„„„„„„„„„„„„„
„„„„„( )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7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
2、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
3、分数的简单应用„„„„„„„„„„„„1课时„„„„„„„„„„„„„„„„„„„„„(
)
复习„„„„„„„„„„„„„„„„„„„„„„„„1课时„„„„„„„„„„„„„„„
„„„„„„( )
九、数学广角—集合„„„„„„„„„(1课时) „„„„„„„„„„„„„„„„„„„„(
)
十、总复习(7课时)„„„„„„„„„„„„„„„„„„„„„„„„„„„„„„„„„„„
„( )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
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
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
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
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
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
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
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
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
答声”让学生
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5、师:(边
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
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
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
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
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
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
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
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
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
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
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
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
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
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
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
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
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
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
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
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
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
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
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
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
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
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
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
)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
列式:3
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
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
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
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
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
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
再算65+4=6
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
算方法,熟练地
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
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
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
br>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
填
写下列( ):
先算65-(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
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
25-8=17,
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
能直
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
字,第一个
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
br>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
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
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
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
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 8 0
+ 5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
: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
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
不
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
借一当十,合
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
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
思考的习惯
。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
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
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
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
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
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
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
算,然后比较
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
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
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
于230,220
+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
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
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
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
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
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
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
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
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
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
br>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
的估算
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
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
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
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
个十减34
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
一,退一当
十。……(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
法,也
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
法
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
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
进行估算。并
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
新的长度单
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
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
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
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
里是
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
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
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
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
厘米的再1毫米
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延伸:米
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
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
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
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
思维
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
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
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
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
线段与直尺比一
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
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
量一下。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
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
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
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
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
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
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
br>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
为单位
,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
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
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
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
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
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
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点?你发现了
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
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
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
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
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
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
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
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
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
、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
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
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
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
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
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
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
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
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
)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
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
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
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
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
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
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
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
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
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
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
,上哪儿去?”
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
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
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
的体重时都用了同
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
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
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
”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
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
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
和“千克”有什
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
0袋
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
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
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
200千克、300千克
……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
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
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
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
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
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
br>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
吨”
,“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
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
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
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
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
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
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
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
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
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
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
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
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
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
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
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
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
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
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
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
: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
如果安排这样
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
,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
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
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
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
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
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
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
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
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
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
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
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6-49页。
二、单元分析:
“万以内的加法
和减法(二)”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本
单元在原有两位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其中包括例
题1不进位加
,例题2进位加且结果为四位数的竖式加法,例题3连续进位加,并且尝试口
算的方法和交换加数位置验
算的方法。减法内容涉及例题1不退位减,例题2退位减,例题
3被减数数位中有零的退位减及验算,例
题4解决问题。最后是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整个
单元的以计算教学为主,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掌握
万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同时教学中
更要将加减计算的意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训练学生思维,
为今后进一步解决问题
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单元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五、单元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六、单元教学安排: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1、2,练习八1、2、3)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题3,练习八4、5、6)
3、练习课(练习八7、8、9、10)
4、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5、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6、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7、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8、整理和复习(一)(P47
1、2,练习十1、2、3、5)
9、整理和复习(二)(P47 3,练习十4、5、6、7)
一、万以内加法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
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
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出
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
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1)提问: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
?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
应该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
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
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1 2 2
( )
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法的竖
式计算时
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3 1
(
)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
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
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
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
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 9 0 3
( )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
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2+9=11,
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1、123+361 456+533
2、367+626 426+382 516+703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 271+31 271+903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
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
+300=745,再计算745-2=743。
追问:如果是445+243,你还能用刚刚的方法
进行口算吗?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
这种方法进行口算?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 2 9 8
( )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
=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
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
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 4 5
+
21 91 8
7 4 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
那么,加法该如何
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9 8
+ 41 41 5
7 4 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
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
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 457+293
881+139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练习
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7、8、9、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43+25= 530+290= 35+49=
450+280= 45+30=
6+84= 540+360=
380+430= 74+9= 46+24 =
160+470=
450+170= 70+16= 86+5= 190+430= 610+30= 27+73=
320+280= 58+19=
470+160= 400+120= 70+480=
49-28= 74-47 950-540= 350-260= 67-46= 53-36=
560-380=
460-170= 42-25= 57-28= 820-430=
810-690= 71-38=
720-370= 97-63= 810-160=
310-90= 63-51=
810-460= 650-230= 80-12=
480-150=
二、练习过程
1、笔算376+2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如果要验算,你认为用什么方法?
2、完成P40 7
先算一算,再用铅笔和直尺连一连。
3、完成P40 8
先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照第1小题完成后两小题。
4、完成P40 9
小组讨论可以怎么走,哪条路近,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完成P40 10
三、作业设计
1、加法运算。
(1)467+354 (2)563+761
(3)158+280
(4)365+918 (5)348+736 (6)486+734
(7)294+48 (8)57+467 (9)383+274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27+173
(2)806-428 (3)459+164
四、板书设计
练习
376+284=660
3 7 6
+ 2 8 4
6 6 0
【教学反思 】
二、万以内减法
第4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
三位数减
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算理。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对于解决实际
问题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现在国产的动画片越来越多,大家都非常愿意看,我这里有张统计表,大家来看看。
二、探究新知
出示P41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1、我也来提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1:2011
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
片?
怎么列算式?竖式会列吗?从哪一位算起?请你自己算一算。
指名板演:435-322=113
4 3 5
- 3 2 2
1 1
3
2、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解决了,再出个问题,看大家还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2:2005年比<
br>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列出算式435-86
4 3 5
- 8 6
3 4 9
这个算式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减?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注意:借位要在对应的十位数上打退
位点做记号,表示借一当十和个位上的5相加再来减6
得9,现在十位上因为借了一个十,还剩下2又不
够减,怎么办?再像刚才一样,找更高位
百位在4上打上退位点,借一当十,并和十位上的2相加再来减
8得4,此时百位上剩3,3
减0还是3。
3、以上两题做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组讨论:笔算万以内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及时练:完成P41 做一做
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计算减法,特别是退位减法一定不要忘记打上退位点,退1当十来用。
四、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列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先说说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再针对每一空说说如何求。
4、计算
451-235 540-107 600-409
767-235 600-382
842-758
830-678 407-168 900-241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
435-322=113 435-86=349
4 3 5 4 3 5
- 3 2 2 - 8 6
1 1 3 3 4 9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 三位
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并会验算。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教学难点:
掌握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一、导入
算一算:
768-527 327-152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今天继续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
2004
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
比20
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问题谁比谁多,列算式:403-158
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好竖式,数位对齐。
2、探究计算法则:
这道题能直接减吗?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小组讨论并汇报
板书:
小结方法:
3、探究验算方法:
减法怎样进行验算?
(1)加法验算:可以用减数加差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
(2)减法验算: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的方法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教师巡视并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4、巩固练习
完成P42 做一做
指名上黑板板演
三、小结
说说怎样计算像这样的连续退位减?
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4 4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2、完成P44 5
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用竖式计算再填写
3、完成P44 6
做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
连续退位减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练习
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2、能较熟练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下列各题。
690+30= 287+73= 320-280= 473-178=
说说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区别?两道减法题有什么区别?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过程。
二、练习过程
1、验算上面的第2小题和第4小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45 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完成P40 9
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在书上用铅笔连一连。
4、完成P40 10
看谁完成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又对又快,请学生上台板演。
5、完成P40 11
学生先独立思考,用铅笔填一填,然后小组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算一算。
(1)507+24 (2)762+159 (3)267-280
(4)805-469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48+173
(2)206-128
四、板书设计
练习
690+30=720
287+73=360 320-280=40 473-178=295
6 9 0
2 8 7 3 2 0 4 7 3
+ 3 0 +
7 3 - 2 8 0 - 1 7 8
7 2 0 3 6
0 4 0 2 9 5
【教学反思 】
第7课时 解决
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小红一家三口到商场去买东西,选好了商品
拿到销
售单据来到收银台。
出示销售清单:
二、探究新知
1、三位数连加精算
出示问题:
(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解决第一个问题,你需要哪些信息?如果你是收银员你认为该怎么算才恰当?
列出算式:558+225+166=
你准备怎样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其实也可以使用竖式将这三个数同时加起来。写出竖式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试一试。
5 5
8
2 2 5
+ 1 6 6
9 4 9
大家以后计算连加题也可以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2、三位数连加估算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使用精算吗?为什么?
只需要知道准备的钱够不够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使用估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同位互相说说如何估算,指名说理由。
板书:560+230+170
=560+400
=960(元)
3、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46 12
理解题意后,想一想这里是用精算还是估算,交流想法后让学生算一算。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6 13
先让学生猜想两人
摆出的三位数,和与差分别接近多少,再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多组数据,
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体会
如何根据数据特点进行估算。
2、完成P46 14
开放题,学生的方案合理就行。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58+225+166=949
560+230+170
5 5 8 =560+400
2 2 5
=960(元)
+ 1 6 6
9 4 9
【教学反思 】
第8课时 整理
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一)(P47
1、2,练习十1、2、3、5)
教学目标:
1、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
第四单元学习完了,我们今天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
二个问题,最后结
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2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
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从以上加法和减法题中各选一题进行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
4、完成P48 1
左边4小题
学生上黑板计算,集体订正。
5、完成P48 2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算式解答
6、完成P48 3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说错误的原因,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1 右边4小题
2、完成P48 5 第一行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教学反思 】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二)(P47
3,练习十4、5、6、7)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会估算。
2、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3 (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请学生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3 (2)
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估算的方式,并将过程写在每小题下方。
3、完成P47
3 (3)
两个问题选择的计算策略是不一样的,问题1可以使用估算,问题2使用精算。
4、完成P49 6
第1问采取估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
第2问先让学生
自己将要买的商品打上勾,再列算式计算。
5、完成P49 7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把问题写出来,列算式解答。指名汇报结果。
6、引导学生完成P49 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铅笔填空,请学生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4
2、完成P48 5 第二行
3、学生课下整理全单元知识导图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二)
126+157+95=378
1 2 6
1 5
7
+ 9 5
3 7 8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55页。
二、单元分析:
“倍的认识”单
元内容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学习内容。一共三个例
题,例题1通过让学生用笔圈
一圈,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例题2,是以学生做教室清洁的为情境,根
据所给的两个条件,通过画图理解“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思路。例3,是引导学生用
画图理解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
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单元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五、单元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六、单元教学安排:
1、倍的认识(例题1,练习十一1、2)
2、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练习十一3、4)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题3,练习十一5、6)
3、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练习十一7、8、9、10、11)
第一课时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
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问题,感受“倍”在生活中
的存在、含义与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
新的意识。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求倍数的计算思路。
准 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叶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展示多媒体图片
:学校里两个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男生队有3名队员,女生队有6名队员,
请孩子们猜一猜是哪个队将
取得胜利,并说出理由。%%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
1. 教学例1
(1)动手操作。
教师示范摆,先摆第一行的3根,再摆第二行,摆第二行时要3根3根地摆
,一共摆6根小
棒。学生再摆 。
同桌检查,你是老师这样摆的吗?
教师:请孩子
们仔细观察,我们把第一排的3根小棒看成一份,那么第二排的小棒里有几个
这样的3根呢?把你们的小
棒移动一下让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排里有2个3根吗? 请
一个孩子上讲台移一移。
教师
:把每3根小棒放在一起,我们这样摆就能很清楚的看出第二排的小棒有2个3根。那
么第一排有3根小
棒,第二排有6根小棒。6里面有几个3呢?6里面有2个3。(板书)。%%%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
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
摆了2个3根是2份,我
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
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
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
(5)拍手游戏:
教师:孩子们学得真好,我们还继续学习,你们有信心吗?让我们用掌声来激励自己。%%55
2. 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 2 片枫叶
第二行摆: 4片黄叶
问: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孩子挪动第二排的树
叶,2片为一份,
可以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
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 :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 2 倍。
4÷ 2= 2
(2)教师 摆第三排叶子
问: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挪动第三排
的树叶,4片为1份,摆一
摆。有什么发现?(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
示?
板书 :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 3 倍。
12÷ 4= 3
3.新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几倍。
4.比一比,看谁答得好。
看多媒体图片并填空,同时说出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
三、巩固练习
1、 课堂活动第1题 。
(1)圈一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5倍呢?
2、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3、小游戏。
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请孩子们猜一猜老师多少岁了。
四、首尾呼应,总结课堂。
教师:现在我们再去看看那场拔河比赛,观看多媒体录像,女生赢了男生。为什么呢?引导
孩子们说出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
今天我们认识了“倍”这个新朋友,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和“倍”有关
的。只要你认真观察,
还会发现数学王国的许多乐趣。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6里面有2个3 6是3的2倍
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 2 倍。
4÷ 2=2
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 3 倍。
12÷ 4=3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1-52例题2、3,练习十一3、4、5、6
教学目标:
1、能将图片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2、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将情景图中的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倍的知识将问题转化成图形正确解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P51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同学们在干什么呢?
(1)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擦桌椅的12人,扫地的有4人)
你能提一个能用我们昨天
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吗?(板书问题)我们一起把这个问题完整
的读一读。
(2)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试一试画图法:
试一试计算法:12÷4=3
说说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求出倍数?
(3)刚才求出的结果正确吗?你如何来证明结果是对的?
反过来想: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
最后我们答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2、教学例3:
出示P52图,(去掉图下方的问题)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1)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还知道了军棋和象棋之间的价钱关系,你能提数学问题吗?
(2)要求象棋价钱是多少,你能结合例2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算。
画图法:
计算法: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8×4=32
(3)这个结果为什么正确?%%%%
3、练一练
(1)完成P53-54 3、4
读题,找准问题中对应数量,自己用画图或列算式解决。
(2)完成P54 5、6
学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3)以上四题分别和前面的哪个例题是相同的?
三、作业设计
1、
2、1辆小客车可坐9人,8辆这样的小客车可以坐几人?
3、笑笑手里有28支铅笔,聪聪手里有7支铅笔,笑笑的铅笔是聪聪的几倍?
四、板书设计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
第三课时 运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54-55练习十一7、8、9、10、11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运用画图,列式的方法正确解答倍数问题
教学难点:能在引导下理解题意解决较难的倍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8个 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8个 里面有( )个( )。
(
)是( )的( )倍。
二、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
(1) 的个数是 的( )倍。
(2)( )的个数的( )倍是( )的个数。
(3)(
)的个数除以3是( )的个数。
2、完成P54 7
全班读题,理解题意,画图或列式计算。
3、完成P55 8
理解去年是什么意思,表示两人的年龄都要减一岁。
4、完成p55 9
引导
读题,找准条件,理解两个问题中哪钟颜色的珠子数量不变,哪种珠子是哪种珠子的6
倍,哪种珠子应该
是多少,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再来想比这种珠子原来的个数是多还是少。
5、思考p55 10
读懂题意,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变化画出图形,再来思考结果。
6、思考p55 11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为两大板块:
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
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
第一个板块是口
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安排口算,
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
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
教法的基础,
所以先安排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
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二个板块是笔算乘法。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
笔算乘法与以
前教的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
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
办法
来克服这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
进位乘法)。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
乘一位数,使学生
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
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算理,正确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
机械
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适当地创设一些
具体生动的学习情
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
数学是有趣的。
六、课时安排:11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
2、笔算乘法-----------------9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1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6、57页例1、2,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
其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
力和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
习多位数
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知:
1.小组交流,探索算法
出示例1情境图
(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
(2)小组反馈:
①3个20是60;20+20+20=60
②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计算
40×3= 2×400= 20×6=
2×7=
50×3= 4×600= 7×30=
20×7=
开小火车
2、合作探究,教学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尝试说出计算结果:
(2)合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示同学可以利用小棒)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算法:
3、“做一做”,完成第57页“做一做”
4、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说说怎么算最简便。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十二第3、4题。
比一比谁最快完成
4、完成练习十二第5、6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独立完成表格,同位互查,集体订正
6、完成练习十二第8、9、10、1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
【教学反思 】
第2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做一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竖式的书写
格式,了解竖式每
一步计算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
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
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
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
10×3=30、2×3=6、30+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
去了?为什么10×3、2×3呢?
¥¥¥¥¥¥¥¥
2.探索算法
(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
(3)介绍各部分名称。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4)挑学生说算法。
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
1、第6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评价。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练习十三第1题。
2、练习十三第2题。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2、“做一做”, 练习十三第3、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与操作,学生在感
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满十进一”“满几十进
几”的算理;通过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笔算中进位法则的
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操作,理解为什么要进位,掌握怎样进位。
教学难点:分清进位与不进位的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3×4+2 7×8+5 6×7+5
3×9+5 6×9+8
2×9+3
2、自己试着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老师选择一些进位的算
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道算式,想看看吗?(出示例2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1)自学提示:(可以利用小棒)
1、笔算乘法时,从哪一位乘起,乘得的积满几十,该怎么办?
2、得数中的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来的?
比一比,看谁做得对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7×2 15×5 214×3
3、小组汇报,展示:
二、探讨交流
1、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4、各小组
汇报的板演到黑板上。
5、请小组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哪里?%%%%%
6、练一练
1)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第1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完成“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
3、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4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题3、“做一做”, 练习十三第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两三位
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生动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4×4+2= 5×7+4= 6×5+1=
3×4+2=
7×8+5= 6×7+5= 3×9+5= 6×9+8=
2、计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学生板演,其它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
23×4 152×4 824×2
3、谈话引出课题。----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情景图%%%%
2、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24×9也就是9个24是多少?
3、尝试计算:
4、小组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
哪里!个位上4×9=36,向十位进3
后,十位上2×9=18,表示18个十,18个十还要加上刚
才进上来的3个十共21个十,这2
应写在积的百位,1应写在积的十位
老师小结:用一位数
乘另一个因数的十位后要看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若有进位,
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如加上进
位数后又需要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或把最高位写在
百位上。
5、试一试:完成第62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64页第6、7、8、9、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
出示课题。计算时同学们一定要
认真、仔细,若在哪一位上有进位的数,千万别忘了加上。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5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第11、12、13、14、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正确地、熟练地掌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需要注意什么?
----出示课题
2、听算:(只写得数)集体订正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3、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二、 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三第11、13题。
2、练习十三第12题。
3、练习十三第14题。
1)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要求“第7辆车要坐多少名学生?”必须先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算式和结果。
练习十三第15题。
指导学生观察算式,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三、巩固练习:
篮球78元
足球65元 羽毛球拍36元
中国象棋12元 乒乓球拍24元
观察上面物品的价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四、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6课时:
教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
有0的乘
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
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一个因数中
间有0的乘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能够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3、列竖式计算
53×7 29 ×4 328× 3 156×9
436×2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法的笔算。
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特点是
“有0”。----出示课题
2、教学例4:(0乘以任何数都得0)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索&&&&&&&&
(2)尝试计算.
0×9 0×7 0×2 0×5
老师指其中一题(0×5)提
问:为什么0乘以5等于0呢?(0×5表示5个0相加,所以结果
得0)
(3)做一做:第66页“做一做”。
3、教学例5:(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尝试列式,小组交流
604×8
(1)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交流)
(2)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
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
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谁来说说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按照一位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不管
被乘数中
间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位,一定要加上
进上来的数)
五、作业。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反思 】
第7课时:
教学课题: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题6及“做一做”,练习十四6--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准备题,师根据学生的口算,逐题写出每题的得数。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2、提问:观察每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3、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
二、新知探索
1.教学例6.
出示主题图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 280×3 = ?
2、这道题怎样用笔算,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生独立试做,师巡视。)
3、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2 8 0
2 8 0
× 3 × 3
8
4 0 8 4 0
4、两种算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师说明: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5、做一做:完成第67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6--12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出示课题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8课时:
教学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内容:第70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回顾、反思等学习活动,体验估
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片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题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
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
吗?----出示课题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
整十数来
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
们可以列成8×29≈240。可见带
250元够买门票。
5、向学生介绍“约等号”。
6、完成例7下面的想一想。
7做一做:完成第70页“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8、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五第1--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9课时:
教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1、72页例8、例9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7--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运用乘、
除法的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1)买3支同样的钢笔用12元钱,
平均每支钢笔用多少钱?
2)一个算草本2元钱,买5个算草本要用多少钱?
2、动脑筋:口头提问题再解答。
1)4位小朋友共搬了20盆花,___________?(强调平均)
2)小白兔1天需要吃6个胡萝卜,吃了5天,__________?
3、谈话引出课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例题: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你们能帮妈妈算一算,应该付多少钱吗?
2)同桌讨论后汇报。
3)生列式:18÷3=6(元)6×8=48(元)
4)师:你回答的非常正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5)师:看问题,想求:8个同样的
碗应付多少钱?就得知道什么条件?(一个碗多少钱)我
们来往前看,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碗多少钱
?(18元可以买3个碗)
6)谁能像这样说一说。
下面就请你用这个方法试一试解决下一个问题: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7)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都需要2步计算,大家来说一说这类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师小结:看
清题意,仔细分析。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看问题想,要想求出这个问题
得知道什么?可以先看前
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8)完成例8后面的“做一做”。
2、教学例9。
1)出示例题: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2)请生说解题思路。
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指名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5)完成例题9后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五第7--10题。
四、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10课时:
教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第11、12、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较熟练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
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
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出示课题
1、口算
30×8= 25×2= 22×4= 77×0=
123×3= 300×5= 450+25= 780-320=
7×300= 432×2=
2、竖式计算
98×8 64×5
521×6 909×4 236×4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1题。
出示题目后不要让学生动笔,思考估算的方法,指名说一说,再笔算。
2、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
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3、完成练习十五第13题。
说说摆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呢?请你自己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四(1)班有女生29人,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倍,这个班共有多少人?
2、三年级有
5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其中2个班各有46人,其余3个班各有57人。5个班
共有多少人?
3、亮亮6分钟折了18只纸船,照这样的速度,亮亮25分钟能折多少只纸船?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
第11课时:
教学课题:整理和复习P75-76 练习十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整理和复习、第76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能够利用
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
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讨论、交流、归纳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计
算能力
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感
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要点:----出示课题
1、整理知识:
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展台前交流:台下同学进行补充。
3、教师总结归纳,出示完整知识结构图。
4、提问质疑:本单元你对哪部分知识还有疑问?
二、复习口算乘法:
1、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
2、口算练习十六第1题。
三、复习乘法笔算:
1、完成第75页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第一行。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完成第75页第2题
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说解答的方法
第1小题可以口算得出结果:200×2=400(个)
第2小题竖式笔算136×6=816(个)
第3小题估算:65×7≈60×7=420(米)少估还比400大,所以原式得数更比400大
4、完成练习十六的第4题
让学生动脑思考,尝试计算,并把过程和得数写在书上。
5、完成第75页思考题
观察前三个算式,找一找算式中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的变化规律,同
位先说说,然后指名说,
统一想法后填空。
四、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
第2 题第二行。
2、完成 练习十六第3、5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五、小结:
学完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教学反思 】
课 题 数字编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初步学会探索数字编码中的“邮政编码”的简单排列规律及方
法。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
过程和结果。
重 难 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邮政编码的排列规律。
难点: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
准 备
几封信、收集本地的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学号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有没有写过信或收到过信?老师今天当一回邮递员给你们带来了一
封信,想不想
知道这封信是谁的?谁写的呢?这封信呀是我们74团中学五年级哈双语班的班长代表他们
班的同学给你们写的。我想,同学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信里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吧?&&&&
二、探究邮政编码的规律
1、学习邮政编码编排的规律。
(1)、课件出示已准备好的信封。
(2)、提问:信封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有什么?这个数字
我们在数学上叫做什么呢?(让学生
思考,产生质疑)怎么读?
老师明确:信封上的左上角和
右下角的这(“835304”与“835608”)六位数字在我们的数
学上叫做“邮政编码”,它不
是多位数,但只要是邮政编码都有六位数字组成,我们习惯性
的读法是看到几就读几。
(3)
提问:你是否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么编排的吗?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13页投递员的
解释。(让学生和
同桌一起学习,再指名一个同学读)
(4)、教师讲解。(课件演示: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农四师67团邮政编码835304)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板书重点内容)
2、结合信封上的地址来再次确认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律。
(1)、引导学生认识“835304”这个编码所表示的是什么内容。&&&&&
(2)、
比较邮政编码“835304”和“835608”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中明确因为我们
都在同一
个省份、同一个地区,所以前三位数相同,到前四位是一个是“3”,另一个是“6”
它们分别表示的是
察县和昭苏县,而最后两位数字“04”与“08”是67团与74团的支局代
码。
3、了解邮政编码的意义。
有序,好统计,不重复。
三、巩固提升
1、请根据下面的信封上内容来说一说邮编的编排规律。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镇ⅩⅩ小学
ⅩⅩ(收)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1楼
邮政编码:10008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生活中的数字编码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邮政编码以外
也有许多数字编码,例如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电话号
码……等。
1、课件出示。
2、你还知道的数字编码有哪些?请举例说说。
3、我国还有4个直辖市,它们的邮编分别是:
北京市 100000
上海市 200000
天津市 300000
重庆市 400000。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设计
你能根据下面的学号,编辑自己的学好吗?设计一个自己的学号。
七十四团中学五年级蒙双语班部分同学的学号如下:
学号 学号
姓名 学号 姓名
姓名 学号 学号 姓名 学号 姓名
姓名
127452001 苏勒红 127452002 那尔苏
127452003
巴音图 127452004 巴音图
127452005 托盼 127452006 斯琴
127452010 其力格尔 127452011 逊得尔
标注:我们班的学号有九
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12”表示的是年份,前三和四位上的数
字“74”表示74团,前五位数字
“5”表示年级,第六位数字“2”表示班。第七、八位数
字表示座位号。
要求合理、简洁、可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在几年级几班读书、座位号是多少?请小组合
作完成。
板书设计:
数字编码——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课 题: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准备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
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
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
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
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 】
2、课 题平行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
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
观念。
重 难
点
教学重、难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
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
后拉
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
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 】
3、课 题、周 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重 难 点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
、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
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
获?
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⑴
⑵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
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
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
4、课 题 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
,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重 难 点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
br>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
图形的
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 】
5、课 题 长
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重
难 点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
6、课 题 估
计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
长度估计的方法,
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 难 点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
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
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
7、课 题 整
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边形特征,理解周
长的概念并能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
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系统整理知识的过程,
学会一些简单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建
构知识网络的意识。
3、通过复习,进一步澄清
“周长”知识的模糊认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
间想象能力。
重 难 点
通过整理与复习,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运用周长的计算解决问题 。
准 备 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二、创设情境,系统整理
(一)复习与整理四边形的特征和联系
1、游戏:猜一猜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
游戏规则:一个小朋友猜,其他小朋友说图形的特征,但不可以说出名称。
你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出示图形,学生一边猜一边进行整理:
依次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3、提问: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追问:四条边相等的一定是正方形吗?还可能是什么图形?
4、提问:这些图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揭示: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图形之间的关系)
追问:特殊在哪里?
5、提问:这3个图形都是属于一个大家族的,你知道它的名称吗?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
呢?(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
6、师:刚刚我们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已经在进行知识的整
理了,看,我们是怎么样整理的呢?
根据什么进行整理的呢?(图形的特征)
什么特征?(边、角的特征)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特征对图形进行分类整理,而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图形的关键呢。
(二)复习与整理四边形的周长及简单运用
师:从刚刚的猜谜
游戏中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知识掌握的很牢固,有没有信心运用我
们学的知识帮小羊们解决一个问题
。
1、出示问题情境:喜羊羊和沸羊羊参加跑步比赛,一来到赛场他们就嚷嚷起来,原来他
们嫌赛场不一样,比赛不公平呢。
比赛到底公平不公平?你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2、复习周长概念
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比赛公平不公平?(算出周长)
追问: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生上台指一指)
3、计算周长
师:现在能计算了吗(不知道边长)
师: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想知道几条边的长度呢?长方形呢?
正方形:边长 20米
长方形:长24米 (迟点出示:宽16米)
师:为什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一条边就可以了?长方形的却要知道两条边?(根
据图形的特征)
小结运用图形的特征还能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呢。
学生计算周长。
4、
师:刚刚帮小羊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又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能不能也向刚刚那样进行
整理。
师:两只小羊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进行了比赛,村长说多亏了我们小朋友帮忙呢。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数学乐园
1、下面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上√
2、一分钟口算周长
(设计意图:第三幅图线条最后出示,旨在说明周长与图形内部的线条无
关,加深周长概念
的理解)
3、谁的周长长。
(设计意图:周长与物体形状、大小
无关。通过平移变形,渗透转化的思想,为后面练习做
铺垫。)
4、想象用两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再算一算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122第8题(要求:先画出图形周长,再计算)
拓展:这么拼,你还能计算周长吗?
(机动安排)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培养学生
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叠加图形的周长,将叠加
图形的周长计算转化为特殊图形的周长计算。
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四、课堂小结,提炼方法
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你看,通过复习,又重新梳理了这么多的知识,你都发现了什
么?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p90-91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
分之一、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出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并且能掌
握分数各部分之间的名称。
2.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
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3块月饼,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12。
1.多媒体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
也就
是它的12。
2.指导学生读12。
3.出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块,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4。
4.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3。
5.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五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5。
(二)、小结:像12、14、13、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分数各部分之间的名称。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
(六)作业
完成第94页第1题。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几分之一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91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正确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1、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2。
2.如果分给4个同学,每人又得多少呢?板书:14
3.提问:他们谁分得多呢?比一比。
4.引出并板书课题:分之一大小比较
1 2 14
(二)练习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三)小结
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反而小。
(四)作业
板书设计:分之一大小比较
1 2 14
【教学反思 】
第三课时:几分之几的认识
教学内容:p92例4、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
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课件、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
,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
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
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
出涂色部分是正方
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
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
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
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第1题。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练习:练习二十二4——6题
(五)作业:教科书第97页第7—11题。
【教学反思 】
第四课时:几
分之几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P93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得到培养。
3.在动
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进一步提升,获得运用知识解决
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几分之几大小比较,会读写几分之几。
2. 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3、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和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师:看大屏幕,看一看下面的可以用哪一个分数表示?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板书课题:
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2、出示例
6 第一组图 25 和 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组,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 25 和 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
比较。
(3)演示 25 和 35 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出示 66 和
56 的比较,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4、总结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三、巩固练习。
1、P93 页做一做 1、2。
2、课件展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教学反思 】
第五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第96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
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3、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2、展示
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分
数的简单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并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3)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4)让学生计算,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2)练习二十一1—3题
三、作业:
【教学反思 】
第六课时:分
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例1、例2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解决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和能力。
教学重点 :
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例2.
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吗?——出示第100页例1)。
生:这是把1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用分数表示是 。
师: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生: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列式为6÷3=2(个),所以每份有2个苹果。
师:那么,每份苹果的个数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生:这是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因为是平均分成了3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 。
师: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把苹果总数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2份就是 。
2、教学例2.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出示第101页例2)
生:知道了一共有12名学生,其中 是女生, 是男生。
师:“其中 是女生,
是男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就是说如果把这12名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女生,2份是男生。
师:怎样求女生的人数呢?
生:因为 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
1份是多少,即12÷3=4(人),
也就是说女生有4人。
师:怎样求男生人数呢?
生:因为 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2份是多少,即12÷
3
=4(人)。4×2=8(人),也
就是说男生有8人。师:把刚才的解题过程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
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感受。
四、课堂作业。
1、12个桃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面,每个盘子里面放(
)个桃子,每个盘子里的桃子
占桃子总数的 。
2、兴趣小组有28人,其中5人
喜欢乒乓球9人, 喜欢篮球3人,还剩下多少人?
【教学反思 】
7、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
小。
2、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准 备
课件、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磁扣数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1、课前谈话。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上一节数学复习课。复习什么内容呢?请看老师手
中有一个圆,
把它对折,就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再对折就是把这个圆
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
,再对折就是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它的()
()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时
候,就会产生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复习有关分数的知识。
2、揭示课题。板书:分数(课件出示课题)
3、梳理知识。
师:《分数的初步认
识》是我们第七单元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中我
们学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
&&
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比较分数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4、师小结:同学们,随着年级的升高,
我们要慢慢学会自己梳理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像这单元三方面内容,关键是理解几分之一、几分之
几表示的意思(打☆),学习分数大小
比较和分数简单加减法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数。&&&&
&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
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
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
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
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一)通知: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健身比赛:跳绳和踢毽。
1、师:三年级一班有8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跳绳比赛,7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踢毽比赛。
2、出示参加跳绳、踢毽学生名单:
跳绳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马超
赵军 徐强 王爱华
踢毽 刘红 于丽 周晓 杨明 李芳 卢强
朱小东
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8人)
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7人) 师:我把这些同学的名字都贴在黑板上了,现在我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每两位同学一组,
看谁能迅
速的把本组的同学找准位置。
请四位不同小组的同学上来,给名字卡片找位置。
学生会发现少了三个同学的卡片,可能会出现争抢的情况。
师:为什么会少了三个同学的呢?
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处理?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想一个好的办法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请找到方法的小组到前面来进行调整。(把三个重
复同学的名字放在中间位置,并说一说各
个组的名单。)
师:如果我们不用语言和动作,我们
还是不知道哪些同学是参加跳绳比赛的,哪些同学是参
加踢毽比赛的。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把两组同学
很好的表示出来吗?
学生想办法。
请同学到前面来圈一圈。
师:你真有创意,只
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圈,就把两个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这样的
图我们把它叫做集合图,今天我们
学习的内容就是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数学广
角——集合)这种图我们也叫它韦恩图或文氏图
,因为它是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韦恩最先开
始使用的,所以就以“韦恩”来命名了。
3、投影出示集合图,让学生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
师:谁来当小老师,介绍一下集合图中各个圈表示的意思啊?
4、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小组讨论,在答题纸上写算式,并进行汇报。
三、能力提升。
1、提出问题。
师:我们三(2)班也有8名同学参加了跳绳比赛
,7名同学参加了踢毽比赛,想一想,我
们班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了比赛?
2、学生汇报。
3、课件展示过程。
学生观察,说一说。
生:都是用总人数减去重复的人数。
四、创设拓展情境,引领学生形成策略。
1、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上课开始时老师给大
家出的脑筋争转弯吧:两位爸爸和两位
儿子一同去海洋极地世界(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
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
影院。这是为什么?
师: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共是几个人?真有这么多人吗?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2、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排在从前数第9个,从后数第7个,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
学?
3、小调查:本班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1)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2)只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
(3)只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重
叠图来理解算法),然后全班
反馈。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自我小结,共同提高&&&&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第十单元总复
习
一、 复习内容:
1、时分秒
2、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
3、测量。
4、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
5、倍的认识。
6、多位数乘一位数
7、长方形和正方形
8、分数的初步知识。
9、数学广角
二、复习目标: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
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
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复习重点:
1、万以内的加减法。2、多位数乘一位数。3、长方形正方形4、分数的初
步认识
四、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2、长方形正方形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五、复习方法:
1、讲练结合,点线结合。(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习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
方
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
3、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
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
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
4、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六、复习措施
(一)教师方面:
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
性,
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
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
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
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二)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三)补差措施
1、对
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
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
得家
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3、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
多表扬、鼓励,多提
供表现的机会。
第一课时 复习时、分、秒
复习内容: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
识,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增强学生的时间
观念。
2、通过对时、分、秒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 构建网络
1、师:第一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呢?(板书:时分秒的复习)
2、师:时分秒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二、知识结构:
1、钟面上有3根针
,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
最慢的是(时针)。
2、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3
、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
一个数走
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4、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9点整)、(3点整)。
5、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
(5)个小
格。
6、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
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7、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
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
分针要走(12)圈。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
9、师: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二、巩固练习
1、在(
)里填上“〉”“<”或” “=”
9分( )90秒 3时( )100分
5时( )500分 150秒( )2分
2、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看一场电影要2(
).(3)小明跑100米要用16( ).
(4)工人叔叔每天要工作8()(5)张勤洗两块手帕
要用10()。(6)李勇做50道口算题
要用5()
三、知识应用 能力拓展
(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2分)
1.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60秒.( )2.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小时.( )
3.妈妈上午7:30上班,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4小时.(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A.1分钟 B.5分钟
C.1
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A.1秒 B.1分
C.1小时
3.小红1分钟写5个字,6分钟可以写( )个字。A.6 B。5
C. 30&&&
四、小结: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加减法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方法,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2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性。
复习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
1、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的知识,好吗?
师:谁能告诉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描述。
师:对了,
本单元一共学习了三部分的知识,分别是: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以及加减法的
验算。
2、首先,我们来复习第一部分的知识:
3、笔算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
一位进1;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
一位退1作10;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5、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
还
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
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例:603-329
67、估算:
结
合实际,把试题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的得
数范围。
二、随堂练习
1、 口算下面各题%%%
2、列竖式计算
467+354 563+761 158+280 365+918 348
816-347 400-109
3、估算:
98+25≈
376+284≈ 517—348≈ 500—185≈
4、解决问题 <
br>(1)、电影院一共有406个座位。一年级有197个学生,二年级有208个学生。他们要一起
看电影,能坐下吗?
(2)、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
位游客,这时园内有
多少游客?全天园内一共来了多少游
(3)、商店运来410千克鸡蛋,
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两
种方法解决
三、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
第三课时 复习测量
复习内容: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
常用
(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
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
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
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
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
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二、复习质量单位
1、 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
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
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
“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
掉3个0。
2、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检测
1、3厘米=( )毫米 6千米=( )米 9000千克=( )吨
1米-3分米=( )
分米
6吨-2000千克=( )千克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机场跑道长约3( ) 课桌高85( )
大头针长约22( )卡车载重8( )一个鸡蛋约重
60( )
3、判断对错
(1)一支铅笔长18米。( )
(2)数学书宽约17厘米。( )
(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10分米。( )
(4)一辆汽车的载重量是8千米 ( )
(5)小玲体重31千克。()
(6)1千克的棉花比1千克铁重()
2、在(
)里填上“=”、“<”、“>”。
2吨()960千克
4千米()4200米
100毫米()1分米
2050克()2049千克
15吨()15千克
【教学反思 】
第四课时长方
形正方形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2、通过对四边形周长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知识的熟练程度。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复习重点: 对周长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难点: 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二、复习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三、随堂练习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
1、四边形有几个边( ),几个( )角,四个边是怎样的(
)。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条边,( )个角。
3、四边形有哪三个特点( )。
4.长方形( )边相等,四个角都是( )。
5.正方形的四条边(
),四个角都是( )。
6 你认识的四边形有( )、( )、(
)等图形。
一、回忆梳理
1、问: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什么?就是它的周长吗?。
2、复习公式。 %%%
二、课堂练习
(一)、填空。)
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
)。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条
边,( )个角。
3、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它的周长是(
)。4、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相框,它
的周长是( )。
5、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有( )、( )。
(二)、判断:
(1)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2)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比正方形的周长大。(
)
(4)用一根长1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围法。( )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三个图形中,(
)不是四边形。
【① ② ③
】
2、教室里黑板长大约是4( )。【① 厘米 ② 分米
③ 米】
3、平行四边形的( )相等。【① 四条边 ② 四个角 ③
对边和对角】
4、长8厘米,周长20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宽是( )。【① 12厘米
② 2厘米 ③ 4
厘米】
5、
左图甲的周长和乙的周长比,( )。【① 甲>乙 ② 甲=乙 ③ 无法比较】
(五)、解决问题:
1、有一个长方形的喷水池,长是6米,宽4米,这个喷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2、妈妈买
回来一块方形的桌布,边长是10分米,现在要给这块桌布缝上一圈花边,请问要
准备多长的花边?
3、一张方桌的边长是2米,用一条90分米长的彩带能够围一圈吗?
4、 用两个长是8厘
米,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分别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它们的周
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5、用四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边长 7米
正方形的周长 24分米 32厘米
6、一个正方形的鸡舍,一面靠墙,三面用篱笆围起来。
(1)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
(2)如果现有篱笆长是12米,能围成边长是几米的正方形鸡舍?
5、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
第五课时 复习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复习内容:第六单元
复习目标:
1、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
学认知结构,
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
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
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及难点:
1、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
较为系统的数学认
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对多位数乘
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发
散思维,体验算法多样化,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复习过程:
一 整理知识点:
我们学习多位数乘一位这个单元具体包括那些内容?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板书:整理和复习
生:回顾本单元知识点,回答交流后归纳概括--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及估算。
二 查漏补缺,突破重点
你认为本单元那些较难?或易出错?请学生指出并说出有什么好办法避免错误。
三 学习小结: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什么?
(2)一个因数中间有0怎么办?
(3)一个因数末尾有0怎么办?
四
巩固练习
(一)一填一填
1、3×5×7×9×1×0=( )
2、398×3时这样想:第一个因数约等于( ),所以398×3 ≈( )
3每只小兔吃9个萝卜,69只小兔,630个萝卜够不够?(填够或不够)
4一部电话816元,买7部一共大约花( )元。
(二)判断。(打“√”,错的打“×”)
1、1×2×3×4×5×0
的积比0+1+2+3+4+5的和大。……………………( )
2、0×9 +8=17
………………………………………………………………( )
3、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二位数或三位数。…………( )
4、任何数与1相乘都得1。……………………………………( )
5、0与任何数相加都得0。………………………………( )
6、300×5的积的末尾有3个0。…………………………( )
7、在乘法里,积一定比其中一个因数大。………………( )
9、400×8的积的末尾有3个0。…………………………( )
10、一个三位数乘1,所得的积还是三位数。……………( )
四、估算(6分)
69×3 309×5 901×2 615×8 7×23
497×4
(三)竖式计算482×7 4×77
506×6 830×5
【教学反思 】
第七课时:复
习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第八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含义,并能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
减法。
2、使学生能用分数与他人交流,并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分数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能应用分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读、写分数、比较大小、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这节课我们就把这个单元的知识加以整理
和复习。
二、复习梳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 ①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 ①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随堂练习:
1、 里面有(
)个 。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
3、5个
是( ) , 是( )个 。
4、一个分数的分子是9,分母是15,这个分数是( )。
5、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 )。
6、一瓶可乐,喝了它的 ,还剩下( )。
【教学反思 】
【易错题】
全班易错题:
学困生易错题:
1、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
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4、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宋濂
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