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萌到你眼炸
773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3: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内科医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起止时间
9.1—9.5
9.8—9.12
9.15—9.19
9.22—9.26
9.29—10.3
10.6—10.10
10.13—10.17
10.20—10.24
10.27—10.31
11.3—11.7
11.10—11.14
11.17—11.21
11.24—11.28
12.1—12.5
12.8—12.12
12.15—12.19
12.22—12.26
12.29—1.2
1.5—1.9
1.12—1.16
1.19—1.23
授课内容(课题、节次)
时、分、秒
万以内加减法(一)
万以内加减法(一);
测量
测量
测量
万以内加减法(二)
万以内加减法(二)
倍的认识;口算乘法
笔算乘法
笔算乘法
笔算乘法
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数学广角
总复习
全册复习
全册复习,期末考试
阅卷
课时
4
4
4
4
1
3
4
4
4
4
4
4
4
4
4
4
4
3
4
4





国庆放假
国庆放假











元旦放假



备注


三年级上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 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
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 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 知道周长的含
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
位吨,初步建 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
时间观念,知道1分 =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能找出事物的集合,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 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
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
活动,结合生活 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结合课题,在课堂交流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些调查、分析,设计一
些探索性操 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注意将数学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
实际紧密结合,创设 生活化课堂情境,将教学内容中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3、注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严格抓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
2、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时、分、秒
【单元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 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
单计算。
能力目标: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会用时间单位进行简单
的计算。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单元教学难点】:会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
【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单元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会计算两(三)位数加、减两(三)位数。
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够结合 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增强估算意识。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 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
习惯。
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体 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
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三单元 测 量
【单元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
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常用的 长度单
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使学生经
历测量的过程 ,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 米、分米测量物
体长度。
2、建立1千米的表象。
3、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表象。
【单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估测方法,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3、学会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
【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单元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 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增强估算意识。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 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
习惯。
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估算在实际 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
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连续进位加法,连续退位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课时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单元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
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单元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能力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 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准确计算并提高计算速度。
【单元课时安排】: 13课时

第七单元 四边形
【单元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 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
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 方形。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 等图形的周长。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单元教学难点】: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 数。知道分数各部
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能力目标: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
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
决问题的 意识。
情感目标: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
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分数的简单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具体含义。
【单元课时安排】:8课时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 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
致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 识和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单元课时安排】:1课时

第十单元 总复习
【单元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系统的复习,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目标: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力目标:1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单元教学难点】: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第( 一 )单元


课题
秒的认识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1、 借助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目标
2、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体会1分、1秒的长短。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2、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仔细观察钟表,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反馈: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电子表,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

③ 小结

5、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呢?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12,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小结:秒针走1圈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1分=60秒。

(三)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1分钟能做什么呢?分组写字、做口算等,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2、补充:

3、活动: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1分=60秒
想一想: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第( 一 )单元
作业设计:
a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二次备课


课题
时间的计算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目标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 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 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走一圈呢?时针呢?

②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 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4、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小结 a、60+60=120分

b、 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3时=( )分 2分=( )秒
3、教学例2:

(1) 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 讨论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4、请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其他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2、填空:

3、竞赛: 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例1:2时=( )分

a、 60+60=120分

b、 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例2: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二次备课
第( 一 )单元


课题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课型 练习 第3课时
1、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目标
2、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巩固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完成练习十四相关题目

二、补充练习

1、我能填得准

(1)钟面上走得最快的是( )针,它记录的时间比( )针和( )针都
短。

(2)80秒=( )分( )秒

2、我能算得快

5秒×5=( )秒 50秒-18秒=( )秒

15秒+40秒=( )秒 3时+65分=( )时( )分

1时30分+2时25分=( )时( )分

3、我能更细心

(1)小明每天睡眠约9( )。

(2)小兰玩跳绳,跳20下大约用10( )。

(3)小刚吃一顿饭大约用20( )。
三、梳理本单元内容
指名板演大纲
四、小结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1时=60分
1分=60秒




教学反思


第( 二 )单元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课题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目标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连加、连减:
52+30+7 57-30-5 55+30+6
72+10+7 86-20-7 75-40-8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35+34
①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
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2.练一练,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3、出示例题:39+44
交流的算法:①39+40+4=83
②40+44-1=83……
4、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5+30+4 25+40+8 39-20-6
24+15 37+26 83+17 24+42 44+39 72+36
2、P12第1—4,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计算下面各题.
(1)一个加数是36,另一个加数是24,和是多少?
(2)被减数是57,减数是38,差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35+34=69 39+44=83
①35+30+4=69(34+30+5=69) ①39+40+4=83(44+30+9=83)
②35+4+30=69(35+4+30=69) ②39+4+40=83(44+9+30=83)
③35+35-1=69

③40+44-1=83

④(30+30)+(5+4)=69 ④(30+40)+(9+4)=83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第( 二 )单元


课题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目标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
1、口算:28+37 34+32 36+42 37+25
32+46 54+38 45+19 15+65
2、口算:76-20 45-30 25-4 89-3
二、新课
1.出示例2(1):64-54=
(1)学生尝试做.
(2)学生汇报解题的方法.
2.出示例2(2):65-48=
分组讨论,指名汇报方法:
A.65-40-8=17 B.65-8-40=17
C.65-50+2=17D.(15-8)+(50-40)=17
3.观察对比64-54和65-48两题有什么不同?
4.练一练:36-20= 52-10= 34-23= 98-76=
36-24= 52-18= 90-25= 42-39=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要在两分钟内完成.
35+24 62-18 72-25 75-28 35+40 28+54
64+30 72+15 81-37 72-18 72-15 27+16
2.P13第5---8,独立做,再订正
3.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扩展题)
( )+34=70 400-( )=320 ( )+53=86
87-( )=50 ( )+72=90 63-( )=17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65-48=17
A.65-40=25,25-8=17
B.65-8=57,57-40=17
C.65-50=15,15+2=17
D.15-8=7,50-40=10,10+7=17
第( 二 )单元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课题
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笔算)
课型 新授 第3课时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十或几百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十或几百的计
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拆数游戏.
(1)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480,520,790,210,630
(2)把下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360,720,270,450,840,980
2.口答:(1)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2)3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3)32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3.口算:(1)20+40+300=(2)300+400+20=
(3)60-20+300= (4)300-200+60=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6 (1) 380+550=
想一想380加550等于多少?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算出的吗?
计算过程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小声说,同桌同学互相说)
2、出示例6(2) 550-380=
问:550减380等于多少呢?你们是怎么算出的?
分组讨论,指名说过程并板演
3、小结:笔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百位、十位和个位分别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
注意每个数位上的竖对齐,如果不够减向前一位退1。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三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笔算)

380

550

930

550

380

170


380

550

+ 550 — 380
930 170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第( 二 )单元


课题
万以内加减法估算

课型 新授 第4课时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目标
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站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近似数:①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 )人,
②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 )米,
③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④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2.口算:400+500 300+400 600+200 100+800
二、新知研讨
1.出示例4,问题: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探究估算方法。先让 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
自己是如何想的。然后全班交流。
2.延伸拓展: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同时看巨幕电影
坐得下吗?
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
三、形成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三第5题。
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
3.集体研讨完成练习三第7、8题。
四、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万以内加减法估算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二次备课

共441个座位
221+239=200+200=400 不能确定
221+239= 220+230=450 坐不下


第( 二 )单元


课题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综合练习
课型 练习 第5课时
1、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及相应的估算。
教学目标
2、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
3、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熟练计算几百几十的加、减。
教学难点 能运用正确的估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
1.出示数字卡片:650,200,160,280,450,以开火车的方式要求学
生连续计算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9题。
先独立完成,把结果直接填在书上,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二、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0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2.完成教材P18页练习三第12题
独立思考题意,独立列式解答,并指名学生 上台板演。
三、技能训练。
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1题
引导学生分 析出本题中的隐蔽条件:“小朋友已看的页码是142—143
页”,进而一起估算出结果。
2、完成教材P18页练习三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学生估算结果后,引导学生对估算的结果进 行分
析,预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
四、练习总结 。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360+280= 710+280= 490-270= 800-270=
360 710 490 800
+ 280 + 280 - 270 - 270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第( 二 )单元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 第6课时
1、总结本单元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速度准确度。
教学目标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
3、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总结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能运用正确的估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习
1.出示口算卡片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 完成第P19第1题。
二、基本训练。
1.教材P19 “整理和复习”第2题。
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
须注意哪些问题?
2.完成P20第2题。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P19“整理和复习”第3题。
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完成P20第3题。
四、复习总结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650 370 840 750
+ 340 + 480 - 560 - 540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二次备课

第( 三 )单元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1、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
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 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师:你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
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
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必做:
练习册
1厘米=10毫米 2、选做:
思考题

第( 三 )单元
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1、通过实践使学生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教学目标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引入:昨天同学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
哪些物体的长度?
2、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3、全班交流。
4、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 分米,
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
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用分米量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3、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四、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第( 三 )单元
课题 千米的认识 课型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1、必做:练习册

2、选做:思考题

新授 第3课时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教学目标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
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
米有多远。
2)汇报:
(1)说一说走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走1000米大约走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
多少千米?汇报:1千 米=1000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3、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四、全课总结: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第( 三 )单元
课题 千米的认识 课型 练习
作业设计:
1、 必做:练习

2、 选做:思考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
2、选钥匙开门;
第一道门:这扇门有 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
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 4米、50毫米),你
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

下面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 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
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
4、 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
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 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1、 必做:练习


2、 选做:思考
3千米=( )米 7公里=( )米


48千米—40千米=( )千米

7600米—2600米=( )千米




教学反思


第( 三 )单元







课题 吨的认识 课型 新授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一匹马、一头猪、一只熊约重多少千克?
2、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1)出示例7,认识“吨”
(2)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3)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2、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8,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3、吨的估算
(1)出示例9,分组讨论
(2)指名汇报,总结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完成P32做一做
3、独立完成P34的第1---3题,集体订正
4、P34第4题,指名回答。
5、拓展延伸:P34第5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第( 三 )单元








作业设计:
1、 必做:练习

2、 选做:P34
第5题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14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14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4、指名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 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
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千米=1000米
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1、必做:练习

2、选做:思考



第( 四 )单元


课题 1、万以内的加法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1、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
教学目标
位的加法题。

2、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运用计算方法检验和验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
基础训练
①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②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③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2、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271+122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小结方法。

2、教学例2:271+31

①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②书写竖式,指名板演

③讲评: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

或忘加1。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P37做一做,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P39第1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P39练习八第3题,连一连

4、P39第5题,指名说出错在哪里,并改正。
四、小结

板书设计:万以内加法
作业设计:
271+122=393 271+31=302


271 271 271

1、必:练习册
2、选:思考题
+ 122 + 31 + 903


393 302 1174




第(四)单元


课题 1、万以内的加法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1、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运用计算方法检验和验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2、口算 :
600+800 900+100 1000+100
3、估算:
599+800 900+101 989+112
问:不用笔算,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估算
野生植物445 野生动物298,你能估计出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2、笔算
列竖式做精确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3、怎样验算呢?
指名说一说,并板演
4、小结
三、巩固练习
1、P 39做一做,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P 40第7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P 40第8题,同桌讨论完成订正
4、P40第9题,指名说一说
四、小结

板书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二次备课








445+298=743(种)

445 验算: 298

+ 298 + 445

743 743


作业设计:
1、必做:练习

2、选做:思考



第( 四 )单元


课题 1、万以内的加法 课型 练习 第3课时
1、 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应用法则准确地计
教学目标 2、 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3、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难点 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用竖式计算:
919+80 281+64 719+253 409+304
2、竖式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指名回答,说不全再补充
二、 练习
1、P39练习八第2题
先估一估,再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P39第6题
订正时,指名说方法
3、P39第5题
先说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4、P39第4题
定时,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三、拓展提高
P40第10题,分组讨论,指名汇报
四、小结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万以内的加法
638+93 697+235 475+126 532+407 169+450





教学反思







第( 四 )单元
作业设计:
1、必做:练习

2、选做:思考


课题 2、减法 课型 新授 第4课时
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2、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2、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1)432-322
①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减起?
②学生独立完成竖式,指名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③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1(2)435-86
①现在我们把322改成86,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汇报。边讲边板书。
②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法则还用遵守吗?

③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练习

1、独立完成P41做一做,板演订正
2、判断对错:

321 628 7324 1582
-93 ( ) - 473 ( ) - 2538 ( ) - 847 ( )
238 145 4786 675
二次备课








3、计算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减法
435-322=113 435-86=349
435 435

- 322 - 86
113 349


第( 四 )单元
作业设计:

1、必做:练习

2、选做:思考



课题 2、减法 课型 新授 第5课时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验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教学过程
一、 复旧引新
1、 口算
78-19 50-24 130-15 280-42 31-29
47+34 96+25 105+67 238+19 347+53
2、竖式计算
680-49 290-73 169+288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1)怎样列式?你会算吗?
(2)403-158,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3)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2、怎样验算?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
学生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
小结:可用减法验算,也可用加法验算。
3、小结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
1、P42做一做,独立做,再订正
2、P44第2----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改错:
1 4 7 7 8 0 4 6 4
- 2 8 - 5 1 - 2 2 3
1 2 9 7 3 9 2 4 1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减法
403-158=245
403 验算: 403 245

- 158 - 245 + 158
245 158 403


第( 四 )单元
作业设计:
1、必:练习册
2、选:思考题




二次备课








课题 2、减法 课型 新授 第6课时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
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3-19 50-34 250-15 320-42 310-29
69+34 76+25 136+67 416+19 507+53
2、竖式计算
390-73 315-89 391+367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昨天小红妈妈去超市购物,销售清单如下:空调扇558
元,学习机225元,护眼灯166元。
(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2)小红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2、小组合作,探究怎样计算
558+225+166=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用不
同的方法。
指名板演,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3、小结计算法则
三、巩固练习
1、P44第2题,独立做,指名板演订正
2、P44第7题,独立做,再订正
3、P44第6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4、P44第8题,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四、总结: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减法
558+225+166=949(元)
558 560+230+170
225 =560+400

+ 166 =960(元)
949


第( 四 )单元
作业设计:
1、必:练习册
2、选:思考题






课题 2、减法 课型 练习 第7课时
1、 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教学目标 2、 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利用口算卡片进行练习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法则

二、练习
1、P45第10题
分组计算,比一比哪组最快
2、 P45第1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选择。在正确答案的格里涂上黄色。


563+528= 696+241= 70+260=
991 837 330
1081 937 230
1091 1037 267
4、P46第12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
5、P46第13题
分组讨论,指名汇报
6、P46第14题
分组讨论,指名汇报
三、 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1 5 7 7 2 0 4 0 4
+ 2 8 - 5 1 - 2 2 3




教学反思







第( 四 )单元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1、必:练习册
2、选:思考题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 第8课时
1、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3、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整理归纳本单元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对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413+587 229+85 671+322 160+594
1)哪些算式的个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都要进
位?
2)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862-715 739-58 310-224 400-319
1)哪些算式的十位相减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相减都要
退位?
2)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P47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P48练习八第1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P48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 P48第3题
先自己改正,指名说出错在哪里
4、 P49第6题
分组完成,指名回答
5、 P49第7题
分组合作,指名汇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423 500 501 301

+ 349 - 453 +389 - 84

762 157 880 227

第( 五 )单元
作业设计:
1、 必:练习册
2、 选:思考题



课题 倍的认识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人。
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引出概念
小白兔给大家带来了礼物:2个胡萝卜,6个紫萝卜。
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的引出课题并板书:倍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1、圈一圈:初步感知“倍”
把2个胡萝卜看成1份的话,紫萝卜有这样的几份?圈在练习纸 上。
(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圈。)你是怎样圈的?
小结:像这样2个胡萝卜,是这样的1份,紫 萝卜有这样的3份,
就说紫萝卜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3个2,2的3倍)
2、猜一猜:探索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方法
小黑兔说我拔的白萝卜是胡萝卜的5倍。
(出示10个白萝卜)猜一猜有几个白萝卜?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
式计算吗??
3、摆一摆,理解概念
P50做一做,按要求摆一摆。根据自己的摆法,说一说红圆片的个数
是多少,怎样算出来的?
4、出示例2
你知道了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
独立思考,指名分析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小结
三、层次练习,深化新知
1、P53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P53第2题,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3、P53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P54第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知识升华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作业设计:
3个2根 5个2根
1、必:练习册
6里面有3个2 10里面有5个2
2、选:思考题

6是3的2倍 10是5的2倍

6÷3=2 10÷5=2



第( 五 )单元
课题 倍的认识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倍是两数之间的比较关系,能借助图等手段表述关于倍的语言
2、在经历倍的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渗透比的思想方法和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能够说出算出一个数的几倍
建立倍比关系的表象并加以深化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复习引入
1、摆学具:先摆3个○,再摆△的个数是○的3倍。
你每份摆了几个△,摆了几份,一共有几个?
△的个数是○的几倍?
2、说说两种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新课
1、出示例3
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分组摆学具,讨论解题方法,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线段图,并列式解答
思考:32是8的4倍吗?
2、小结
三、巩固
1、P54第5—7题,独立解答,指名说思路
2、P55第8—10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P55第11题,分组讨论,指名汇报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军旗:8元
8×4=32(元)
象棋:8元8元8元8元 答:象棋的价钱是32元。
是军旗的4倍


教学反思







第( 六 )单元
作业设计:
1、必:练习册
2、选:思考题


课题 口算乘法
1、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2、
运用知识迁移、类推,理解乘法的含义。

3、
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
6×8= 4×7= 5×3= 2×8=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例1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56情境图。思考:
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①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2、想一想:200×3
=,
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 ,并使用乘法计
算?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 练一练
1、 P57做一做,独立完成,说算法。
2、 P58第1题,独立做,怎样计算简便?
3、 P58第2题,独立做,再订正
4、 P58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0×3=60 200×3=600
20+20+20=60
2个十×3=6个十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必做:复习
乘法口诀
练习册
b选做:思考

第( 六 )单元


课题 口算乘法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1、 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教学目标
2、
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3、
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到要学习的内容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 ② 8个百是多少? ③ 40是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 10个百十多少? 1200是几个十?


12个10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800是几个百?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教学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①、 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③、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3、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7“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桌订正答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P58练习十二第4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P58练习十二第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P59练习十二第8题
独立做,指名说一说
5、P59练习十二第10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例2:


12×3=36(元)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10×3=30
2×3=6
30+6=36


第( 六 )单元


课题 口算乘法练习课 课型 练习 第3课时
1、通过训练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用处,并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口算、估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乘法口诀
2、口算:
6×40= 80×5= 90×70= 7×50 = 60×8= 4×700=
12×4= 21×3= 13×3= 33×3= 24×2= 43×2=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59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P59页第8题。

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P59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59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5、出示教科书P59第10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写出整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
1x240=240 2x120=240
3x80=240 4x60=240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必做:练习册
b选作: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 六 )单元


课题 2、笔算乘法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1、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及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与人交流、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从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 12×4= 21×3= 13×3= 33×3= 42×2=
80×2= 700×2= 2×30= 40×2= 2×300= 2、创设情境

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
接元 旦”专刊。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先请同学们估算一
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如果 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怎
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1、根据例题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12×3表示什么意思?
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①思考:能想出几种算法就把它写出来。


②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③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鼓励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2、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

3、强调竖式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P60“做一做1”,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板演订正
2、 完成P60“做一做2”, 板演订正,说说乘法的顺序
3、 学生完成练习十三。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
第2题,同桌互相提问解答、检查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板演订正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例1:
一盒12枝,
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12×3=36(枝)
1 2 。。。。。。因数
× 3 。。。。。。因数
3 6 。。。。。。积


第( 六 )单元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 必做:练习

b选做:思考





课题 2、笔算乘法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1、理解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算法。
教学目标
2、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法的计算过程并掌握计算方法。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乘法的笔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4= 21×3= 13×3= 33×3= 42×2=
80×2= 700×2= 2×30= 40×2= 2×300=
2、用竖式计算:
14x2= 33x3= 21x4= 423x2= 212x3= 221x4=
二、探讨交流

1、学生观察情境图: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

2、教学P61中的例2。

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⑴、将图中提供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

⑵、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⑶、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⑷、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⑸、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3、小结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1“做一做1”的4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完成P61“做一做2”指名板演订正
3、完成P63第4题,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4、完成P63第5题,独立完成,说说错在哪里

3、完成P64第7题,独立完成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略)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例2:
16×3=48(本)
1 6 1 6
1 6 × 3
+1 6 4 8
4 8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4 8 本。
第( 六 )单元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课题 2、笔算乘法 课型 新授 第3课时
1、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2、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3、培养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知识铺垫:
1、口算: 12×4= 21×3= 13×3= 33×3= 42×2=
80×2= 700×2= 2×30= 40×2= 2×300=
2.计算517×3
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教学P62例3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指名板演讲解
(4)把例2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
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 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
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巩固

1.P62“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P64第6、8题
指名板演订正、说思路
3. P64第9题
同桌互相提问解答、检查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4. P64第10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

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乘法
例3 :
24x9=216 (瓶) 634x8=5072
24 634
× 9 × 8
216 5072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第( 六 )单元


课题 2、笔算乘法练习课 课型 练习 第4课时
1、 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2、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及速度。

3、
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说说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2、利用口算卡片进行练习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
500×7= 21 ×4 = 320× 3= 1000×9 =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135 269 4273
× 5 × 6 × 5
525 6564 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4.课本P65第12、13题。
5.第11题可用比赛形式
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6.拓展练习:找规律
99×1=99
99×2=198
99×3=297
……
99×7= 分组讨论,指名汇报
三、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新体会?

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乘法
计算下面各题。

345×4= 89×6= 798×3= 69×5=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 必做:思考

b选做:思考




第( 六 )单元


课题
2、笔算乘法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课型 新授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经历数学计算过程,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 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 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教学例4.
①求7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
板书: 0+0+0+0+0+0+0=0
②用乘法怎样算?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板书:0×7=0
③“0×7表示什么呢?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为什么?
④板书下面两组算式:3×4= 5×6=
4×3= 6×5=
每一组的得数怎么样?你有什么发现?
⑤我们刚学过0×7=0,那么7×0得多少呢? 板书:7×0=0
⑥0×9=?9×0=?, 0×0=?
2.小结: 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
得0.
3.完成P66“做一做”中的题目.
4.教学例题5
614 改成604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名板演订正
× 8
4912
四、 课堂练习
1、做P68练习十四中的第1题.独立计算,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2、做P68第2题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做P68第3题,独立做再订正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604×8=4832个)
604
× 8
4832
第( 六 )单元
作业设计:
a 必做:练习
册.
b选作:思考









二次备课


课题
2、笔算乘法

课型 新授 第6课时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目标
2、经历两种算法的对比,由方法多样化到最优化。
3、培养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算法掌握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20×3= 12×4=
200×3= 120x4=
2000×3 = 1200×4=
2、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
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6.280×3

①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强调: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 乘0前面的数,
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
②出示2500×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2.做例6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独立做,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P68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 ,有什
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P69第2题.
独立做,了解学有多少人在2分15秒内完成,再订正.

3.做P69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做P69第8题.

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小结:
说说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例6:
280 2500
× 3 × 3
840 7500
第( 六 )单元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 必做:练习

b选作:思考



课题 2、笔算乘法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课型 练习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培养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及速度。
教学难点 进一步巩固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1.做P68第5题


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说出得数.


2.做P68第6题;
二次备课
先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

二、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1、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5= 6×30=
200×4= 500×3 = 140×2= 800×6 320×3=
2、口算P69第10题。

三、课堂练习

1.P69第9题.
独立做集体订正,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P69第11题.
先独立做,订正时,说说错在哪里
3.做P69第12题.
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让学生说是怎么样算的,然后集体订
正.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135 269 4273
× 5 × 6 × 5
525 6564 8456



第( 六 )单元
作业设计:
a 必做:练
习册
b选作:思
考题










课题 2、笔算乘法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课型 新授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2、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情景培养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7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解决问题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
对不对呢?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
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
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
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可见带 250元够买门票。


3、想一想:92人参观,带700元够吗?800元呢?
4、
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 218×4= 581×2=
二次备课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
先独立计算,再让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P73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P73第2—4题,独立做,再说过程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四、全课小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例7: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带250
a 必:练习册
元钱去够吗?

b选:思考题
8×29≈240(元)

(30)

答: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



第( 六 )单元


课题 2、笔算乘法 课型 新授 第9课时
1、 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用数学方法云思考、解决。
2.创设情境:多媒体呈现: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
的碗,需要多少钱?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组织探究。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2.汇报交流。
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方法?各小组汇报,边听边板书。
解法一:18÷3=6(元)
6×8=48(元)
问:你是怎样想的?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解法二:18÷3×8=48(元)
3.小结反思
4.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三、尝试应用,理解深化
1、P71做一做
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2、P73第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P73第6题。
独立完成,指名分析解题思路
四、回顾总结,体验价值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地方?什么
样的解题方法你感觉比较熟练?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8:
解法一:18÷3=6(元)
6×8=48(元)
解法二:18÷3×8=48(元)


第( 六 )单元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二次备课











课题 2、笔算乘法 课型 新授 第10课时
1、 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妈妈买6个碗用了36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指名说思路
二、探究新知
1. 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
可以买几个?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2.汇报交流。
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方法?各小组汇报。
边分析边画线段图,边板书
解法一:6×6=36(元)
36÷9=4(元)
问:你是怎样想的?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解法二:6×6÷9=4(元)
3.小结反思。
你是怎样解答的?
三、巩固练习
1、P72做一做
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2、P74第7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思路
3、P74第8题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4、P74第9—1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回顾总结,体验价值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地方?什么
样的解题方法你感觉比较熟练?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例9:
解法一:6×6=36(元)
36÷9=4(元)
解法二:6×6=÷9=4(元)

第( 六 )单元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课题 2、笔算乘法 课型 复习 第11课时
1、 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2、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主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
1、P76第1题,
订正后指名说说口算乘法的方法
2、P75第1题
指名板演订正,说说笔算乘法的注意事项
3、P75第2题
订正后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76第2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板演订正
2、P76第3题
独立做再订正说思路
3、p76第4题
先填表再说说发现了什么?
4、P76第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地方?什
么样的解题方法你感觉比较熟练?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96×4 905×9 108×6 670×7






教学反思


活动课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课题 数字编码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1、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2、能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3、体会数字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数字编码的编排规则和方法,及“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字编码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游戏规则:老师说“1”你们就举左手,说“2”呢你们就举右手,说“3”
的时候你们就拍拍手, 听明白了吗?好,开始了,1、2、3。再来一次,3、
1、2。刚才这几个动作同学们是一个一个做的 ,下面要求同学们能按老师
的指令连起来做动作,有困难吗?(没有)好,请听好:“3、2、1”,再
来一个“3、2、2、3、1”…………
2、导入
二、新授
1、邮政编码:
1)出示信封,信封上“300140”是什么编码?
2)介绍有关邮编的知识
它是按照怎样的规则编排的呢?各用了几个数字表示?这个邮政编码
表达了哪些信息呢?
3)对“邮政编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其他编码
(1)电话号码:26263264 手机号码:
局号 网号
(2)身份证
(3)条形码——商品的“身份证”。条形码有什么作用?
(4)汽车牌照
(5)房间编号
三、小结:学到这里,我们认识和了解了那么多的数字编码,你有什么感受?请你想象:假如没有数字编码会怎样?

板书设计: 数字编码
3 0 0 1 4 0
天津市 市 区 投递局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 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第( 七 )单元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1、
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根据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2、通过操作、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 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
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
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感知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哪个是四边形。
学生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剪四边形
要求学生每人剪出2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3、给四边形分类、
三、课堂练习
1、教材P79做一做”第1、2题。展示学生画的四边形
2、P81第1题,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 ,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
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四边形


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

四个角

第( 七 )单元
作业设计:

1、 必:练习册
2、 选:思考题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 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图形
2、导入新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
a、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
b、认识长方形各边的名称
c、小结:谁来总结一下长方形有什么特征?指名说。自己说一遍,同
位互相说一遍。
2、研究正方形
a、小组活动交流 b、认识正方形各边的名称c、总结正方形特征
3、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说说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
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把一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
三、 巩固练习:
1、P80做一做,展示学生画的图形
2、P81第2、4题,独立做,指名说说为什么。
3、P82第6、7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P82第5、8题,分组动手完成
四、知识拓展:
我们刚才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像这样由四条边围成的
图形就是四边形。你们看这个图形,它应该叫什么名字?(五边形)谁
来简单说一下五边形的特点?它又 叫什么名字呢?(六边形)说得不错,
在数学上多边形都是用边的条数来命名的,有几条边围成的图形就 叫几
边形。那由八条边围成的图形就叫(八边形)。我们以前认识的三角形也
可以叫三边形。
五、小结

板书设计:长方形 和 正方形

特征:有四条边,四个直角 , 特征:有四条边,四个直角,
对边相等。 四条边都相等。
共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直角,对边都相等。
不同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第( 七 )单元








作业设计:
1、必:练习册
2、选:思考题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型 新授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那么数学 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
在哪呢?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图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⑵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4.周长的概念
⑴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二、探究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 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
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 说一说。
2.学生活动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
什么办法吗?
3、总结: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
三、练习
1.P84第1题,指名说一说
2.P84第2题,沿着公园走一圈是不是公园的周长?
3、P84第3题,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4、P84第4题,分组活动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第( 七 )单元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型 新授








作业设计:
1、必:练习册
2、选:思考题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用什么办法证明你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
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 知道?
⑶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4.算法
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厘米 8厘米 8厘米
6厘米
3分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
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
木条多少分米?
三、总结。
板书设计:长、正方形的周长

C=(a+b)×2


C=a×4
第( 七 )单元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型 新授








作业设计:
1、必:练习册
2、选:思考题



第5课时


1、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学目标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3、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出示例题 :用16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怎
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⑵拿出16个小正方形,分组拼接

⑶提示: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

它的周长吗?

⑷全班汇报,展示拼出的图形,比一比哪组的周长最短?

指名画一画,说一说

2.回顾与反思:只有这三种拼法吗?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量一量,再算一算。



2、P86做一做,分组完成,指名汇报
3、P87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P87第4题,分组探索,指名汇报
四、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
作业设计:


1、必:练习册

(16+1)×2=34
2、选:思考题
(8+2)×2=20






4×4=16





第( 七 )单元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型 复习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3、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
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多少?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P88第5---8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P88第9、10题,分组讨论,指名汇报
三、活动练习


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四、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

C=(a+b)×2
C=a×4



教学反思


课题





第( 八 )单元
认识几分之一 课型 新授








作业设计:

1、必:练习册
2、选:思考题


第1课时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目标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认识几分之一分数的含义,能自己创造出几分之一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猜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原来是月饼,什么时候吃月饼?”
“今天,我们一 起研究月饼中的数学问题,有兴趣吗?”“研究数学问题,可不
能吃月饼,我们要来分分月饼。”
二、探究新知、理解意义
1、出示:4个月饼
“要将4个月饼分给两个同学,怎么分呢?请大家帮帮我。”
A方案:“为什么要给他2个,也给她2个?”
“这种分法,我们在数学上叫怎么分?”<板书> 平均分
B方案:“为什么给她1个,给他3个?”
“你们觉得公平吗?”“你觉得应该怎样分呢?”
2、出示:2个月饼
“要将2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多少?”
3、出示:1个月饼
“要将1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我怎么分呢?”
演示 随意撕1个月饼 “你觉得呢?”
“看来,要将1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也就是要将1 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
每个人得到一份,这一份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
“这一半,在数学上应该怎样表示呢?” “你能说说在这里表示什么含义
吗?”“你怎么知道的?”
4、小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你还能说说表示什么含义吗?”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阴影部分用哪一个分数表示?
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说,每组选取两个
2、P91第2题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3、你能折出正方形的吗?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你还能创造出哪些分数?”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分 数
1 1 分子
------ ----
2 4 分母
读作:二分之一
第( 八 )单元
课题 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课型 新授 第2课时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a必做:练习

b选做:思考


1、使学生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想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写分数
2、说说
1

1
各表示什么含义?
2
3
二次备课
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
1、出示例3第一组图
1
、,猜想一下,那个分数大一些。
4< br>2
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在全班集中汇
报。教师出示图片 重叠比较。
1
②为什么
1
>?
4
2
1
1
2、独立比较和的比较大小。在班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3
4
1
1
提问:为什么<? 请从不同角度多说。
3
4
4、上面两组数有什么特点?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几分之一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再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2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说怎样比较的?
指名学生说,再请同位互相说说。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学生完成后订正。说说怎样比较的?
指名学生说,再请同位互相说说。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11
1
> <
44
2


1

3
作业设计:
A必做:练习

B选做:思考



课型 新授 第3课时
第( 八 )单元
课题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2、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数学思想与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比较大小:
二次备课
1

1

1

1

35107
二、认识几分之几
1、教学例4
①拿一张正方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4份。
学生动手操作。每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个
2
表示什么含义 ?
2
里有几个
1
?3份呢?这个
3
表示什么含义?
3

44444
3
112
有几个?说说、、的含义?
44 44
②小结:这三个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2
份、3份。
2、教学例5:出示一条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任意写出其中几份所表示的分数。
借助图说说








3

4

7
的含义?里面各有几个
1

10101010
3、小结:像几分之几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把一个物体< br>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五、巩固练习
1、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二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订正:说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表示?
3、P94第1、2题
1

1

1

867
2
里有几个
1

5
里有几个
1

8
里有几个
1
? 5、
17178888
问:你知道里面有几个
回答后提问:有几个几分之一如何去想?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几分之几的认识
1

2

3

4

4444
1

2

3

4
……
10101010
第( 八 )单元
课题 几分之几分数的比较 课型 新授
作业设计:


第4课时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分数表示:
2、说说
二次备课
2

3
的含义?第2个图还可以用哪一个分数表示?
36
3
2
说说和的组成?
36
2

3

55
2

3
,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
55








二、新授:几分之几分数的比较大小。
1、教学例6:
动手折一折长方形纸片,用阴影涂一涂
大小?
2

3
为什么?指名说一说
55
65
2、那么这两个分数呢?和
66
65
大家可以先在学具上表示出和,看看它们的大小关系?
66
分组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汇报
问:观察这两组分数,有什么特点?同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3、师生小结
比 较同分母分数的基本方法: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分子小的那个分数就小。
三、巩固练习
1、P 93做一做
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比较的?
2、 P95第6题:
对分数比较大小进行练习。说说怎样比较的?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较大小 作业设计:
A必做:练
2

3
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55
习册
B选做:思
65
> 分子小的那个分数就小。
66
考题

第( 八)单元


课题 巩 固 练 习 课型 练习 第5课时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2、能够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3、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出示: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①学生看图说出分数。说说这几个分数各表示什么?
②小结:看图如何写分数?
2、没有涂部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
指名回答。
二、复习分数大小的比较。
二次备课
3

1

4

6

6

3

3

6

44889966
11

1

1
订正:学生口头回答,并说明理由。 2、排列:
45810
3
124
3、比较: 和 , 和
2486
1、比较:
看图来说为什么?
1、 填空:
4
里有( )个
1
? 1是( )个
1

888
二、练习
1、P95第7题,独立填书上,集体订正。
2、P94第2题:独立填书上,集体订正。
3、补充题:说说题意?先剪一剪,拚一拚,再比较大小。
4、P95第5题,独立填书,集体订正。
5、P95第8题:分组讨论,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3

4

1

1

4
○1
4
○ 1
2
○2
5578452
1

1

1

1

45810


教学反思

第( 八 )单元
课题 2、分数的简单计算 课型 新授
作业设计:
A必做:练
习册
B选做:思
考题
第1课时


1、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2、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次备课
4
里面有( )
1

4
是( )个
1

9955
学生独立练习,并讲明想法。
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教学例1、2、3:
唐僧师徒四人焦渴难耐,恰好来 到一片西瓜地。猪八戒嘴馋,顺手摘了
一个西瓜。他把西瓜平均分成8块,给师傅一块,自己吃了两块, 他们二人
吃了这个西瓜的几份之几?还剩下这个西瓜几份之几?
2、探索计算方法:
①提问:应该怎样列式呢?
列式:
2
+
1
1-
2
-
1

8888
②怎样计算呢?同位可以先讨论然后 计算。也可以通过折图片来计算。
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3
=
8
-
3
=
5

8888
33
呢? ③那么,如果是1-呢?如果是1-
510
33
,板演、订正。 ④自己算算1-、1-
510
规范书写格式:1-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
2、完成练习二十一1-----4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选有代表性的题目指名讲解算法、思路。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2
+
1
=
3

5
-
2
=
3

888666
3835
1-=-=
8888

第( 八 )单元
课题 2、 分数的简单计算 课型 练习
作业设计:
A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复习分数的含义。
1、P98练习二十一第5题独立练习,集体订正。重点讲解最后一题。
2、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独立练习,指名说比较方法。
2

1

7

3

7
○1
1

1

1

1

3

5

331
3、练习二十一第6题:自己完成填书上。集体订正。
4、判断:①把一个苹果分成10份,1份就是它的

1

10








5
和1相等。 ③
1

1
④4个
1

4

57899
3
1
5、我会填:①里有( )个。
88
11
②3个是( ),( )个是1。
64
41
③在1-里把1看成( )个。
9
6、解决问题:
3
小时完成,小红
4
小时完成,谁快?快多少?
55
3
②某班的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是全班的几分之几?
7
1
③有一张红纸,做纸花用去,还剩下它的几分之几?
3
①在一次测试中,小明
7、P99第9题:分组探讨,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①把一个苹果分成10份,1份就是它的

1
。 ②
5
和1相等。
105
1

1
④4个
1

4

7899

作业设计:
A必:练习册
B选:思考题


教学反思


课题
第( 八 )单元
3、 分数的简单应用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复习
1、说出分数的含义:
1

1

3

5

3577
2、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独立练习,指名说比较方法。
2

1

7

3

7
○1
1

1

331010789
二、新授
1、 教学例1
①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②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苹果是总数的( ),2份苹果是总数的
( )。
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2、练习:P100做一做
3、教学例2
①指名复习题中数量关系
②引导:怎样求女生人数?怎样求男生人数?
③画图讲解,板书
④回顾反思
三、巩固
1、P102练习二十二1-----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P102第4题,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
3、P103第5---- 9,独立完成,指名说思路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 作业设计:
例1:把6个苹果分成3份, 例2: 必:练习册
选:思考题
1
① 1份就是它的。 女:12÷3=4(人)
3


2
② 2份就是它的。 男:4×2=8(人)
3



教学反思


第( 九 )单元
课题 数学广角------集合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 引入:
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 ,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
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板书:< br>外婆、妈妈、女儿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题,分组讨论
②用喜欢的方式解决上面的问题: 可列表,可编号,可绘图等等
③分组展示并解说
④小结方法
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集合更清楚地展现问题中显示的关系。
2.思考: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
三、巩固
1、P105做一做,独立做,指名说思路
2、P106练习二十三1----6题
1 ----3题,分组讨论,指名汇报
4----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

板书设计: 集合
第一组喜欢跳绳、打球的学生名单








喜欢跳绳
④⑤
⑥⑦

喜欢打球
⑨⑩< br>①②

11
13
12
14
喜欢跳绳
陈东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喜欢打球
杨明
李芳
刘红< br>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小东
喜欢跳绳喜欢打球< br>5人3人6人



教学反思


第( 十 )单元
课题 总复习 课型

作业设计:
必:练习册
选:思考题






复习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共享资源
1、让学生说说 三位数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
想到的、用到的三位数有哪些?
2、汇集资源
估计学生会说到:人数、钱数、重量、长度……
二、巩固练习
1、P109第1题
在完成书上练习的基础上,再提问解答
2、系统整理
1)加、减法分别抽1题,(连续进位,连续退位)进行计算
2)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①计算法则
②易错地方
③验算
3、P112第5题
组织竞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做对全部题目
4、P114第18题,分组讨论,指名汇报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万以内加、减法

1907+690=2597(千米)
2597-2541=56(千米)

作业设计:
必:练习册
选:思考题











第( 十 )单元
课题
总复习
课型 复习 第2课时


1、 建立时、分、秒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2、 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3、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教学难点 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教学过程
一、整理分析
1、整理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
3、进率
二、巩固练习
1、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 ),体重是15( )
茶杯的高是10( ),书本的厚约( )厘米
大象的体重约( )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
2、计算:
7000千克+5000千克=( )吨
2分-20秒=( )秒
3千米-200米=( )m
3、单位换算
3千米=( )米 2分米=( )厘米
8000m=( )千米 40毫米=( )厘米
5000千克=( )吨 2小时=( )分
4吨=( )千克 7分=( )秒
4、P111练习二十四1-----4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第( 十 )单元
二次备课








作业设计:
必:练习册
选:思考题





课题 总复习 课型 复习 第3课时


1、通过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教学目标
2、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加深计算方法的理解。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梳理
1、归纳、整理整理本单元内容
2、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
3、总结注意事项。
二、发展练习
1、P110(4)(5)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P112第6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3、P112第7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4、 P112第8、9题
独立做,指名说思路
5、P114第1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
280×3= 1700×4= 204×7= 913×8=



作业设计:
必:练习册
选:思考题











二次备课
第( 十 )单元
课题 总复习 课型 复习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概念,会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2、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懂得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
1、举例说说身边常见物体(或常用到的单位)的长度。
2、进率换算。
1厘米 = ( )毫米 1分米 = ( )厘米
1千米 = ( )米 1吨 = ( )千克
二、复习四边形
1、先让学生画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归纳整理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3、任选一个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并估算出它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110页的第2题。
先引导学生计算出各自的周长,在全班交流订正。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完成教科书第110页的第3题。
2、结合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巩固练习
1、P112第10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P113第11、12题,先独立做,订正时说思路
3、P114第15题,独立做,再订正
板书设计:
综合复习

作业设计:
必:练习册
选:思考题











二次备课
2
+
1
=
3

5
-
2
=
3

888666

档案管理工作-英国签证中心


简介怎么写-早的作文


新中国历届领导人-班干部竞选稿


17大召开时间-法制教育计划


核舟记翻译-银证转账时间


生活服务类节目-学校汇报材料


汕头大学排名-销售工作计划书


英寸换算厘米-八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