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维目标全

玛丽莲梦兔
966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3: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团队的重要性-实习报告格式范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三维目标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在操作过程中,使学生会用毫米
作单位进行测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形象。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五、学情分析

教材通过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书本,让学生来 估算与实际测量,掌握毫米的
测量方法。本节课所选购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起来会比较感兴趣, 接受
起来也应该会很快。
六、教学过程

一、引言: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大家长度单位有哪些?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 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
的结果填入下表?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


甲长 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
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
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
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七、教学反思

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做教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
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重视估测,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
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让学生自测、自主学习,拓 宽了学生的视野。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分米的认识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
单的换算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四、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学情分析

学生们初步接触长度单位,对于大部 分学生来说或许比较难于接受,因此,
在刚开始接触这类知识时,需要老师更多的耐心,跟详细的讲解, 能过保证90%
的同学都能够牢固的掌握本节知识点。
六、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
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
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 分米,请学
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
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来开展,突出体现了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实在在的把课
堂还给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能
力。不足的是,学生动手测量时,应在课前知道测量方法。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亲身感知中,理解千米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四、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 厘米、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
知识和方法,本课将要学习长度单位“千米”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
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
这些知识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
能力创 造了条件。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
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 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
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
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总结这节课的内容,强调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要求记牢。
七、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的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
太关注这个地方之间 的距离路程是多少。所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
前那里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发挥他们的现象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
建立一千米的观念。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比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
五、学情分析

经过 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千米有了一定认识,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
础上,通过千米、米的转化,更进 一步的理解千米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
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
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 (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
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 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
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 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 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
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 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
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 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
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 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七、教学反思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 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
千米,加深了学生对1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通过讨论、 汇报,使学生了解了:
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车上的里程表,等等。通过列举生< br>活中的实例,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过程与方法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三、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四、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五、学情分析

在认识质量单位克与 千克的基础上,人学生认识另一个质量单位吨,建立一
吨的质量概念,教材首先创设了生活中“过桥”的 情景,引导学生在看懂图的同
时,提出各种问题,探索有关质量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 这些
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
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
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
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 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
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七、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具体的 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
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教师用课件加以呈 现,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拓展延伸环节中的数学小故事“曹冲称象”是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一个 很高的素材。
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


位之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类整理,系统掌握长度、质量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四 学情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
牢记 单位之间的进率。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
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
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六 教学反思

通过整理,学生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五种,按从高级到低级的顺 序排列
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质量单位有三种,按从高级到低级的顺序排列
是吨、千 克、克。通过本节课的概括和总结,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和质量单位之
间的关系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 识。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至17例1,练习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
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野生动物有深
的了解,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
掌握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理解连续进位加的算理。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 学的,学
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仅为加法和退位减法,本课主
要学习 三位数加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
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 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
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今天我
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
根? (8+2+3 =13)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
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 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
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
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2)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
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3)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 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
是否漏写1或忘加1。
三、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 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
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图的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 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和 合作意识。在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培养了他们总结归纳的
能力。

第二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例2,练习五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
续进位加法。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掌握进位加 法的计算法则,估算的方法。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
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 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法的基
础上教学的,因此,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很容易就能够自己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
的连续进 位加法,所以本课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
出了上面的3道 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
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
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 一位的


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 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
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 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
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三、做一做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学生已经学 过用竖式计算加法,基本掌握加法计算法则,会计算两位
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 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的
计算法则。通过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
第24页例1,练习六、1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能正确地笔算多位
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
的连续退位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
教育
三、重点、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 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基
础上教学的,因此,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很容易就能 够自己学会三位数减三位数
的连续退位减法,所以本课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
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
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
有多远?地图上表有 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
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
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 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
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 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
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
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
表,把你们认为最容 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 解权交给学
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
或有 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4、判断对错:
321 628 7324 1582
-93 - 473 - 2538 - 847
( ) ( )
( ) ( )

六、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对旧知识进行了回忆,为完成本科的教 学任务作了铺垫;同时培
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渗透了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用旅游图进行讲解让学生
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也有不尽如人意有
待进一步完善的 地方。如:线段图的教学。只是初步的让学生了解线段图,没有
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解。这样的话不利于学 生今后利用线段图解答稍复杂的应用
题。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第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


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学情分析
培教材在这里安 排用多种方法计算,运用竖式计算方法和过去的
口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中提示了两种口 算方法。采
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现提出自己的算法,再组织汇报交流

五、教学过程
1、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 ) 87=( )-( ) 99=( )-( )
198=( )-( ) 297=( )-( )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6名同学参加接力赛
,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 红旗”(课前已准备)
男生组:
574+200 453-300 456+198
725+79
748-97 356-299
女生组:
574+200 453-300 456+200-2 725+80-1
748-100+3 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
机,让 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
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加减法时,
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
数 ,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一)教学加法的简算方法
1、教学加数接近整十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1: 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可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 加60后结果怎样?为什
么会多1?多加1后应怎样?师板书:多加1要减1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
113+59= 113+60-1 =172 强调:中间一步思考过程一定要写出。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 99呢?师:下面我们
就学习加数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教学加数接近整百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2: 276 + 98
(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
276+98
= 276+( )-( )
=( )
(2)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启发学生回答多加2要减2,师板书)
(3)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 = 276+100-3 = 373
(4)为什么减去3?板书:多加3要减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
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 要减几(师板书)
4、试一试、想一想、填一填
156+87=156+90 ○ □=□
74+198=74+200 ○ □=□
5、减法中能用简便算法吗?

(二)教学减法的验算方法
出示例3: 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
?(97看作100) < br>(2)想看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
应怎样?(师板书:多减3要 加3)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
165-97=165-100+3=68
(4)如果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师板书:多减2要加2 ,多减1要加1
(5)想:165-100+1=165-( )
(6)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
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几 要加几(师板书)
(三)看书质疑
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填空:
例:+89看作(加90减1)


+198看作( )
-97看作( )
+299看作( )
-299看作( )
2、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
b:98+67=67+100-2
c:253-99=253-100-1
d:142-89=142-100-11
3、想一想、填一填
276+( )=276+200-3
435-( )=435-300+2
( )+267=267+100-3
534-( )=534-300+2

4、比一比,谁找的简便算法最多
197+98 98+299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
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法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3、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4、加法与减法简便算法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就总体 设计而言,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特别是对练习
的设计层次非常清楚,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 要。练习中游
戏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尽
如人意的地方 。如:教师比较重视学生说算法,忽略了学生对算理的
叙述。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加法的验算
教材第27页的内容,练习七1、2、3、4的加法练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


加法 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
会用数学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

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并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四、学情分析
教学本节内容,首先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理解加法的验 算方法和作用。其次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的计算中已经初
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要注意体现合作学习 和自主探索的要求。学会自己给自
己当老师。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互相说说,再请同学发表意见。
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
了什么?
生1:从图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
运动鞋。
生2: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生3: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
师:全班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师: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加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 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
如:生1: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生2: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生3: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27页。
③数学门诊部。
④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
节课学习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
在讲授验算方法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着去写验算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然后在让学生交流方法。这种体验的过程帮助学生
理解了算法、算理。 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尊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提倡学生使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培养了学生灵 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因是第一次
学习验算的方法,在“高效”方面做的还不够。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
减法的验算
教科书第27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 br>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
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种验算方法: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四、教学难点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五、学情分析
教学减法的验算,教材的处理与加法验算相同,先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
行。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这里应当充分体现学
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互相说说,再请同学发表意见。
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
了什么?
生1:从图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
运动鞋。
生2: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生3: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
师:全班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师: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加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生2: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生3: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27页。
③数学门诊部。
④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
节课学习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

学习减法的验算方法时,不少学生会受加法验 算方法的干扰,认为减法的
验算方法也和加法一样,用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让学生 把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课行至此,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后
,根据学生的 作业反映,学生掌握得很好,全班学生都学会了正确的验算方法。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33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
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
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书写认真,计算认真,仔细检查、验算的良好
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熟练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①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 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
,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正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 br>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②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小组3:我们小组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 数连续进位、三位数
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笔算减法又分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
小组4: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组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的验算。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 ,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
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①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
加连续退位?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订正时提问)
师: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生1: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


1。
生2: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
一位退1。
师: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
生: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 的是:加法是满十进一,减法
是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想提
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1:我提醒大家计算时看清加号还是减号。
生2:我还提醒大家计算连续进位加时,不要忘 记加上一,连续退位减时
,不要忘记比原来少一。
生3:我觉得计算时关键的是要认真,仔细。
师:以上几个同学对大家提的醒确实非常重要,大家能记清楚吗?
生:能!
②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 题,做
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题各4道)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第二题:啄
木鸟诊所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的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①课件出示
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 ,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提
出什么问题?
生: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118=455(只)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445=792(只)
师:谁还有其他的问题?
生: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900-792=108(个)
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五、教学反思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加深了学
生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理解 和认识。帮助学生养成了验算的好习惯。以学生经
验为基础,设计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单元 四 边 形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
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
习精神。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
锻炼的思想教育。
学情分析
教材围绕“你发现了哪些图形”来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并与同桌
交流总结如:长方形,正方形 ,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来引出本节课内容
,学生较容易掌握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
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 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 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 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
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 < /p>


在整堂课中,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涂一涂、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已一
步步 自己总结出四边形的特点,使课堂充满着探索的气息,让学生很轻松地在“
玩”中学习。当然本节课还存 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学生分类这一环节时,教师
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与理由,教师没有好 好的抓住这一个环节的教
学,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处理个别学生回答问题 时
不够机智,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还有在课堂设计方面,还有待今后
加强。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
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学情分析 教材围绕“你发现了哪些图形”来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并与同桌交
流总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来引出本节课 内容,
学生较容易掌握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 一拉。(学生
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 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
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
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 自不同


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充分利用了校园的场景引入四边 形,把认识四边形与
学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学生容易接受,使学生感受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周 长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目标
知识及技能 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
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讨,分组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
形基础上进行教学,引出周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 、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
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 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
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 ?这节课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
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 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
来。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整个
教学过程以指一 指,剪一剪,画一画为中心,是学生在熟悉、亲切的背景中自然
感知周长的含义,并形成概念,达到较好 的学习效果。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
方形的周长计算 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讨 分组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并且初步 感知了周
长的含义,这节课旨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知中形成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 br>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
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 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 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
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
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
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五.课后作业:练习十 1.2.4
教学反思:通过前一节课的自主学习和图形的周长,对于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
长的学习,有较好的自主效果,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

估 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
估计的方法,培 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护探讨,分组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估计得意识和习惯,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
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 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
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 通过对线段长度的估计,使学生初步感知估计得方法。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
部分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
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口诀。
开火车
二、教学例1
1. 出示例1的图。
学校布置会场,同学们搬了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1) 读题。
(2) 学生独立列式:15÷5=3(组)
2. 教学竖式。
教师: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1) 先写“厂”,表示是除法计算,也可以理解为除号,被除数写在“厂”的
里面,除数写在“厂”的左面。
(2) 15除以5的商是3,把3写在“厂”上面,要与被除数15的5对齐,每
5个是一份 ,一共分成了3份,共有5×3=15个,就把5×3=15的积写在被除
数15的下面,表示原来的1 5里分掉15个,15-15=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
余,用“0”表示。
如:
3
5 1 5
1 5


0
(3)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竖式的步骤
(一商,二乘,三减)
(4)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乘积的写法。
3.练习:
(1)操场上有16位同学,每4个同学为一组进行跳绳练习,可以分成几组?
学生独立分析,并列式解答:16÷4
请大家列出竖式。商是几?竖式中的商应写在什么位置?
下一步该怎样计算?(把4和4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最后一步怎样算?(用减法 画一横线,在横线下面把0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得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如: 4
4 1 6
1 6
0
4、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
20÷ 5= 18÷3=
挑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练习。
三、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21÷3= 32÷8= 45÷9=
24÷6= 72÷8= 18÷2=
2、把27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一整数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 进行的学习的,他的内涵发生了新
的变化,学生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的思考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 数的除法,
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理解竖式的含义,沟通了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

有余数除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过程与方法 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探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伸出5个手指,从大拇指开始数, 1、2、3、4、5,数完小拇指后,再回到大
拇指,6、7、8、9、10,这样一直数下去。 现在老师不用数了,只要你们说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知道它对应哪一个手指,你


们相 信么?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学生说出相应的数字,教师指出它相应的手指。)
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猜对 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么,谁能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来
解开这个奥秘呢?
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能解决这个奥秘。
2、原来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就能很快知道这其中的奥秘,看来 有余数除法真有
用。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3、要想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问题,就要先会算有余数除法,现在我们先做几道
口算题。
32÷5(叙述计算过程) 19÷3 38÷4
二、实践探究
1、 教学例4.
(1)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有32人在跳绳,每6人一组。
(2)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
(3) 找一位学生读一遍题,其他人思考这道题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32÷6
32表示总数,6表示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4) 在练习本上完成这道题。(请一生在黑板上板演)
32÷6=5(组)……2(人)
答:可以分成5组,还剩下2人。
(5) 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都表示什么含义?
32是有32人跳绳,6是每组有6人,5是可以分成5组,2是还剩下2人。所以
5的单位是组,2 的单位是人。
2、例题延伸
有32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
(1)能提出什么问题?
平均每组有几人,还剩几人?
(2)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请一生到黑板板演)
32÷6=5(人)……2(人)
答:平均每组有5人,还剩2人。
(3)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呢?
32是总数,平均分成6组,6是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4)在这道题中,每个数都是什么意思?
32是有32人跳绳,6是平均分成6组,5是每 组有5人,2是还剩下2人。所以
5的单位是人,2的单位也是人。
3、比较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1) 相同:算式相同、结果相同。
(2) 不同:单位不同、答话不同、意义不同。
三、练习。
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指出总数、份 数、每份数)
2、有42颗菜,每筐装8颗,可以装几筐?还剩几颗菜?
3、我们班有44 人,丛林探险每辆小车坐6人,激流勇进每船坐5人。我们都玩
“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 有剩余的人吗?如果都玩“激流勇进”,
该租几条船呢?


44÷6=7(辆)……2(人)(可以坐满7辆车)
44÷5=8(条)……4(人)
8+1=9(条)(剩余的4人也得租一条船)
4、野营。
第一小队共有9名队员,他们打算去“恐龙乐园”进行野营。让我们一起来为他< br>们打理野营装备吧。
(1) 香肠20包,平均每人分得__包,还剩__包。
(2) 苹果30个,平均每人分得__个,还剩__个。
(3) 矿泉水40瓶,平均每人分得__瓶,还剩__瓶。
(4) 每3人公用一个平底锅,必须准备__个平底锅。
(5) 每2人公用1顶帐篷,必须准备__顶帐篷。
(6) 每顶帐篷需用8颗地钉,必须准备__颗地钉。
四、作业
练习十三第4 5题
教学反思:
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第五单元 时、分、秒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P59页主题图,P60、6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
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学情分析
教材结合前面的主题图,直接说明: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
——秒。接着针对明明提出的问题: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将图中


的情景制程动态课件,让学生感觉到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
——秒。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年除夕之夜我们都和亲人坐在一起 收看新年联欢晚会的直播节
目。你看,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十、九、八、七、 六、
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
小的单位— —秒。板书:秒的认识。
二、新授
(一)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1、 拿出手中的表看一看,你都看到了什么?
同位交流,指名汇报。
2、 你想知道有关秒的什么知识?
生1:一秒有多长?
生2: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学生提问。
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3、小结:
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60格)时分针走1格,所以1分
=60秒。板书:1分=60秒。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明大约每天睡9( );小红戴红领巾需要20( );电饭锅
煮米饭大约要25( )。
学生独立做。说一说想法。
2、做一做2。(感受时间的长短)
教师掐表,让学生做一样自己喜欢的事情,试一试,1分钟能做什么?
学生一起做。


3、小游戏: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
看看谁对 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秒 的 认 识
1分=60秒
七、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 受到了“1秒”的长短,同时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 爱惜
时间的意识。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解决了怎样计量用“秒”
作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课时:简单的时间计算
一、教学内容
P62页例1例2,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认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四、学情分析
教材先通过例1及“做一做”第1题,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在通< br>过例2及“做一做”第2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
单计算。教学例1 时,要注意紧密联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明确1时是
60分,那么仇2时是多少分,就是把2个 60分加起来,就是120分。教学例2
时,要借助情境图,多举一些实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从家 出发的时间和到
校的时间,算一算自己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从而使他们了解计算经过时间是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时间单位?
声:时、分、秒3个时间单位。
2、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1时=60分
生2:1分=60秒
二、新授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出示:2时=( )分
“2时等于多少分?”
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2时=120分
因为1时=60时,2时是2个60,60+60=120,所以2时=120分
2、练习
做一做1,学生独立做。
3、例2(出示:课件)
指名说图意,
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板书设计:
简单的时间计算
1时=60分 6走到
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1分=60
秒 45-30=15,是15
分钟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 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学会了用数学解决
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掌握 了时分秒的正确书写格式。


在“计算经过时间”时,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 得比较好,但对于
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不够减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同学能够掌握。

第三课时: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十四第3——10题,填一填,说一说。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秒”。
过程与方法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四、学情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设计作息时间表、调查完成家庭作业的时 间、调查睡眠
时间等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
排 时间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
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 识和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2、填空。
4时=( )分 3分=( )秒
指名回答。
二、练习
1、第3题。
读一读,说一 说。由于让学生课前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互相交
流还了解哪些类似的信息?
如 :光1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
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


2、第4题。(实物投影仪出示)
让学生把认识时间和时间的计算结合起 来,既要写出时刻,又要计算一段时
间。注意算法多样,既可数格,也可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5题。
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4、第6题。
穿衣服 需要多长时间?刷牙需要多长时间?吃早点需要多长时间?整理书
包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不能浪费时间 ,要节约时间, 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
的又快又好。
指名说。
5、第7题。
学生交流。
6、第8题,利用学生的作息表进行时间的综合应用。
第(1)、(2)小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小题,跟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4)小题,提出问题并解答。
7、第9题。
联系自己的作息时间填一下,使自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
8、课后实践与调查
P67页,填一填,说一说。
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第67页课后实践与调查
六、教学反思
时间单位不 仅抽象,而且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有时时伴随
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 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
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掌握有关时间
的知识。本节课选用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从而丰富了学

< p>
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 br>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知 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5)、师: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 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
算?
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略)
五、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图的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培养了他们总结归纳的
能力。


第二课时 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预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 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 8个百是多少?
② 40是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
10个百十多少? 1200是几个十?
12个10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800是几个
百?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1,进行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1。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生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生2:10个2相加是20。
生3: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

板书:
2×9﹦18(元)
2×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⑵、出示情境图2。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小精灵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
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9“做一 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通
过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 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
在讲授验算方法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着去写算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然后在让学生交流方法。这种体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
解了算法、算理。在 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尊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提倡学生使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培养了学生灵活 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因是第一次学
习验算的方法,在“高效”方面做的还不够。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预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引 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
法计算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 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
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
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 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
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
29看成最接近的整 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
≈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 明因数是
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 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


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 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
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六、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图的 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 生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培养了他们 总结归纳的
能力。


第四课时 练习课

预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中的第7、8、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略)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
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对旧知识进行了回忆,为完成本科的教学任务作了铺垫; 同时培
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渗透了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
环境中学 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也有不尽如人意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
方。


第五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预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
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出示例1情境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 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
专刊。他们
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合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师: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师: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1、让学生思考,计算摆一摆小棒或画图等。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
算写出来。
2、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3、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4、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

三、介绍竖式。
12 。。。。。。因数
× 3 。。。。。。因数
——
36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五、小结(略)
五、教学反思
在讲授验算方法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着去写验算的方法,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然后在让学生交流方法。这种体验的过程帮助学生
理解了算法、算理。 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尊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提倡学生使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培养了学生灵 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因是第一次
学习验算的方法,在“高效”方面做的还不够。



第六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预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76例2,练习十七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探讨交流
1、学生观察情境图。
⑴、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
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2、教学p26中的例2。
师: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⑴、将图中提供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
书店有许多书,连环画每套18本,王老师买了3套,一共是多少本?


⑵、出示小精灵的问话: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⑶、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⑷、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⑸、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18×3=54(本)
1 8 1 8
1 8 × 3
+1 8 ——
—— 5 4
5 4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54本。
三、做一做
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2、练习十七题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练习十七题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又是怎样做的。
五、全课小结。

六、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图的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 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小组交流,培养了学 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培养了他们总结归纳的
能 力。



第七课时 连续进位乘法


预习:
教学内容:P79例4。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 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
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 ,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
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P79“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四、课堂作业:P80第1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就总体设计而言,层 次分明、重难点突出,特别是对练习
的设计层次非常清楚,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中游
戏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尽
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师比 较重视学生说算法,忽略了学生对算理的
叙述。


第八课时 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预习:
教学内容:课本P80第2题—第4题
补充练习
教学要求:
1、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4.课本P80第2、3题。其中
5.第4题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
扬。
6.做好练习的订正工作。
三、作业:
345×4 89×6 798×3 69×5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就总体设计而言,层次分明、重难点 突出,特别是对练习
的设计层次非常清楚,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中游
戏的设 计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尽
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师比较重视学生说算 法,忽略了学生对算理的
叙述。


第九课时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预习:
教学内容:零乘任何数得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3个盘子,6个苹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教学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教师:要求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 0+0+0二0
教师:用乘法怎样算?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二0
教师:“0×3”表示什么呢?(3个0相加.) 教师:“0×3”表示3个0相加,结果得0.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为什
么?(0×5表示 5个0相加,结果得0.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面两组算式:
3×4= 5×6= 4×3= 6×5=
让学生说出得数后问:每一组的得数怎么样?(都相等.) 教师:我们刚学
过0X3=0,那么3×0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0×3=0下面板书出3×0=0 ,
再出一组算式0×9和9×0让学 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0×0让学生填,
得出0×0=0.
教师小结:大家看这些算式( 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


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 乘都得0.教师把写好“0和任何数相乘
都得0”这句话的小黑板挂出来,让学生一齐读一遍.
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4.教学例题.

教师先出示112×4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
多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然后将第一个因 数112改为102.

教师:102×4,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同112×4
是一样的.乘的时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第一个因数
十 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
得数写出来.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五中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四、作业
让学生做练习五中的第2、3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就总体设计而言,层次分明 、重难点突出,特别是对练习
的设计层次非常清楚,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第十课时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预习: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
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 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
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 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
一个因数中 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
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 不计算,只用乘法
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
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
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 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
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
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四、小结(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就总体设计而言,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特 别是对练习
的设计层次非常清楚,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中游
戏的设计大大提 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十一课时 整理复习

预习: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2、能够利用乘法笔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题。
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说出得数.
2.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
二、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X×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 样


算.接着让生口算第3题。
三、课堂练习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
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5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怎么样算的。
3.做练习七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七中的第2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内容 并把2、3、4、5、6写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一个数,
把这个数连续乘2、3、4、5、6的意思.然 后说一个14以内的数并宣布游戏开
始,让全班学生一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层 次分明、重难点突出,特别是对练习的设计层次非常清
楚,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中游 戏的设计大大提高
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预习: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
1的分数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
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
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
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
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 ,并写上 。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 ?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 (2) (3) (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
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
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
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 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图的引入,鼓 励学生自由发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小组交 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培养了他们总结归纳 的
能力。




几 分 之 几

预习: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95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四、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
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 br>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 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
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 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
分之一比, 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
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
较的?
3 、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
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五、教学反思

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实 物做教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
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分数的简单计算
预习: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100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
减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1)34里有( )个14 2)25里有( )个15
3)48里有( )个18 4)59里有( )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三、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四、教学反思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着去做,给每个学生 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然后在让
学生交流方法。这种体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算法、算理。在学生 做练习时,
教师尊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提倡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培养了
学生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八单元 可能性



预习:
可能性(一)
教学内容: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 br>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初步能用“一定”可 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过程与方法: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
。(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
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 依次板书:一定 可能 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 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
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 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 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
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 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
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 中哪些事是一定会
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
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
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 2、3
五、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图的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和合作意识 。



可能性(二)

预习:
教学内容:教材P106—107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
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
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 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
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 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2、教学例4
(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
(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
最小?为什么?
3、P106“做一做”
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
的区域大小。 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
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 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三、练习
P109 4
第4题,是一 种逆向思维。并体现开放性,如第1小题,只要红比蓝多,就
能满足条件。第2小题,只要蓝比红多,都 满足条件。
P109 5

四、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图的引入,鼓 励学生自由发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 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
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可能性(三)

预习:
教学内容:教材P107—109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 他 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 br>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 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 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
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 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
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09 7
学生讨论完成
四、教学反思
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做教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自测、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
的视野。通过实际操 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
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 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可能性(四)

预习:
教学内容:教材P110—11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通过 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


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
大小。
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六、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图的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通过实际 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猜一猜、
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 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同时,让
学生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实践活动 掷一掷



预习: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 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
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 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
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
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 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
(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 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
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 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
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 来进行组合,让学生
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预习:


简单的组合(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112页例1简单
的组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 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 三件下衣,到底怎样
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
的穿法呢?
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
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 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 1. 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
的学具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 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
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 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
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 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
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 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 拓展应用
数字2、3、 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
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 如:□○△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四、教学反思
本课鼓励 学生自由发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
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 的事物的组合数。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
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 数学的信心。


简单的排列(二)

预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 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
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 1. 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
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 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 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 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
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 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 ;再
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 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 ,小
组讨论完成。
(三) 拓展应用 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 请
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四、教学反思
本课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通过
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
地思 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预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两两组
合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进一步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 /p>


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
班 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
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3、引导参与。
4、共同探究。
师:2002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
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 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7、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8、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9、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0、师生共同。
11、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
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
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 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
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 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 两人握手一共要
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四,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 br>识。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
能力和有序的、全 面思考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练习课(4)

预习: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
排列数或组合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或组合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
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 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 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
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 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
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 学生思考如何
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 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
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 。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
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 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
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 br>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
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 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
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图的引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本课通过通过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组合的知识。学
生能应用组合的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
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活动 掷一掷 (五)

预习:


活动内容:课本118页和119页。
活动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知道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
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二、活动过程:
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 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
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 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
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 的结果,初步
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 br>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 境中自主探
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
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做教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自测、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
的视野。使学生知道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江都市-导购员工作总结


糖尿病日-给妈妈洗脚


峰会是什么意思-高中英语演讲稿


考研调剂信息网-海源学院


留学申请-心痛的个性签名


日本研究生考试-中秋节是哪天


路口作文-大学生社区


鬼节是什么时候-体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