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萌到你眼炸
897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3: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写信格式-雅思论坛












2017.9.1
秒的认识































重点: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难点:建立1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反思:在课堂
一、游戏导入
教学中,我充分发
老师吹气球,学生计时数数,看看需要多久能把气球吹爆。
师:像 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
挥了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比如看着钟< br>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表秒针的走动拍
二、探究新知
手、数数,学生的
1.认识钟面上的秒。
眼、耳、手等多种
(1)出示钟面,观察这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感官同时活动,全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方位感受1秒的长
(3)学生汇报。
短,不但充分发挥
①时针有3根针,走的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了学生的主体作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就是5秒。
小结:钟面上最长最细的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用,还同时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识电子表计量秒的方法。
(1 )出示电子表(冒号在不断闪烁)。提问:这种电子表中没
有秒针,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
学生观察汇报:冒号每闪烁一下的时间就是1秒。
(2)出示电子表(秒在不断变化)。提问 :在这种电子表中,
冒号不再闪烁,那用什么来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呢?
学生们观察汇报:最后一部分数字每变化一次就是1秒。
3.体验1秒钟。
(1)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
钟表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
(2)学生跟着钟表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
看看谁拍得最准。
(3)比一比,学生不看钟表,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的最准确。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表 “滴答”一声就是1秒,我们拍一下
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在这短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更小的时
间单位—秒,建立秒的时间 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形成时、分、秒的时
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
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 惯。


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图片:刘翔夺冠的时间,
火箭 1秒的速度)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我们要珍惜时间,
不浪费每1分、每1秒。
4.拨秒针。
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多少秒?从数字6走到数
字8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是 经过
了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汇报。
(4)小结:秒针走一圈,就是60秒,这是分针走1小格,也就
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6.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1分钟能做什么呢?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
体验1分钟的长短。
(3)学生举例,说一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第1题。
2.课本练习一第2题。
3.活动:教师计时,学生整理书包,看谁整理的又快又好。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钟面上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1分=60秒
















时间单位的换算








2017.9.2




知识与技能: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时、分、秒
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验分、秒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
好品质。

















重点: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时、分、秒的简单换
算。
难点:如何把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 识了“秒”。谁能说一说,截止目前,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这些时间单位之间 分
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谁愿意告诉大家?(随学生回答板书:1时
=60分,1分=60秒 )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在学习了时间单位的基础上,一起来学
习如何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二、教学新知
1.出示:2时=( )分。
提问:谁知道2时等于多 少分?(120分)你是怎么想的,能和
大家说一说吗?(因为1时=60分,2时就是2个60分,就 是60加
60,也就是120分,所以2时是120分。)
2.小练习:4时=( )分,5时=( )分
提问:说一说你的换算结果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3分=( )秒,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换算结果是什么?(1 80秒)你是怎么想
的,能和大家说一说吗?(因为1分=60秒,3分就是3个60秒,就
是 60加60再加60,也就是180秒,所以3分是180秒。)
4.小练习:5分=( )秒 8分=( )秒
提问:说一说你的换算结果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出示240秒=( )分,请同学们试一试。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换算结果是什么? (4秒)你是怎么想的,
能和大家说一说吗?(因为60秒=1分,240秒里面有4个60秒,就是4个1分,也就是4分,所以240秒=4分。)
6.小练习:120秒=( )分 300分=( )时
提问:说一说你的换算结果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4页下边“做一做”。(每一题,都让学生说说是怎么












教 学反思:本课的
知识点学生都掌握
的不错。在授课时
不但注重新知识的
学习, 还着重练习
说出换算的思考过
程,争取让孩子能
够完整的说出自己
的思路,使 学生真
正掌握时间单位的
换算方法。


想的?)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 习任务。谁能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
一下 ?
五、板书设计
时间单位的换算
2时=( 120 )分 想:1时=60分,2时就是2个60分
3分=( 180 )秒 想:1分=60秒,3分就是3个60秒
240秒=( 4 )分 想:60秒=1分,240秒里面有4个60秒。



































时间的计算








2017.9.3






























重点: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难点:结合实际灵活地解决有关时间的计算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
一、复习导入
知识有一定难度,
1.练习:
3分=( )秒 120分=( )时 5分=( )秒
因为时间的单位是
4时=( )分 300分=( )时 180秒=( )分
60,而平时计算的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继续 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
进率一般是10。在
讲课的时候我准备
进行时间的计算 。
了钟表,让学生找
二、探究新知
1.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 学了。小明同学背着书包上学
准开始和结束的时
间,再数一数两个
来了—请同学们打开 课本,看第5页上面的主题图。
时刻之间相隔了几
2.谁能说一说:
(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
大格,几小格。由
于前面学生熟 知分
家,7时45分到校)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 br>针走一大格是5分
钟,走1小格是1
间?)
3.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 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分钟,学生很快发
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 然后在在小组内交
现分针从6走到9
走了15分钟。这样
流。
4、展示汇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化抽象为具体,引
导学生总结出计算
可能出现的情况:
(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
经过时间的方法,
就是用 结束的时间
就是15分钟。
(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
减去开始的时间。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掌握时间单位换算的基础上,学会计算简单的
经过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节约时间的良好习惯。
就是15分钟。
(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
算出走15分钟。
(4)用“终点时间7时45分-起点时间7时30分”,得到经过
的时间15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5.比较: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
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
无法直接数。因此, 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6.整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
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页下边“做一做”。
2.练习一第9题。 < br>3.某单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体员工提前20分钟到达单
位,请问员工最晚何时到达 单位?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5.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
一下?
五、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1.数小格 15分钟
2.数大格 15分
3.45-30=15分
4.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15分。


















两位数加两位数








2017.9.8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
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
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
性。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并说出算法。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72 31

20 3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
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 列式:35+34。
(3)学生尝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方法1: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 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
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
30+34=64,再算64 +5=69.
方法3: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把34看成30+4,
35看 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
(3)学生列式:39+44
(4)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教学反思:在 课堂
上,我充分利用课
本上的乘车问题,
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他们帮忙解决,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兴趣,同时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
数学的必要性,从而爱上数学。另外,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使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
给学生自我展示的
舞台,如让学生自
己讲算法,选择自
己喜欢的方式进行
计 算。


方法1:39+40=79 79+4=83
方法2:30+44=74 74+9=83
方法3:30+40=70 9+4=13 70+13=83
方法4:竖式计算。
4.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
元,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35 + 34=69 39 + 44=83

30 4 40 4
65 79
35 + 34=69 39 + 44=83

30 5 30 9
64 74
35 + 34=69 39 + 44=83

30 5 30 4 30 9 40 4

60 9 70 13
3 9
+ 4
1
4
8 3












两位数减两位数








2017.9.9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
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
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
性。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说出算法。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11页例2,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
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65-54)
学生尝试计算,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方法1:把54分成50和4,先算65-50=15,再算15-4=11。
方法2:把65分成60和5,先算60-54=6,再算6+5=11。
方法3:把65分 成60和5,把54分成50和4,先算60-50=10,
再算5-4=1,最后算10+1=11.
方法4:竖式计算。
(2)两位数的退位减。
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列式65-48)
学生尝试计算,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方法1:把48分成40和8,先算65-40=25,再算25-8=17。
方法2:把65分成60和5,先算60-48=12,再算12+5=17。













教学反思:由于学
生选择拆分的数不
同,导致最后一步
有的需要用 减法有
的需要用加法,因
此在讲算法的时候
着重理解这个部
分,为什么用减< br>法?(因为第一步
没减够,还要接着
减)为什么用加
法?(因为减够了,
剩下的数要还回
去)最后学生都能
清楚的说出算理。


方法3:把6 5分成60和5,把48分成40和8,5减8不够减,
从60里借10,先算15-8=7,再算50 -40=10,最后算10+7=17.
方法4:竖式计算。
(3)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
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 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
算符号 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
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 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
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65 - 54=11 65 - 48=17

50 4 40 8

15 25
65 - 54=11 65 - 48=17

60 5 60 5
6 20
65 - 54=11 65 - 48=17

60 5 50 4 50 15 40 8

10 1 10

65 65
- 54 - 48
11 17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017.9.10






























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难点:熟练地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一、复习
教学反思:本课目
1.口算。
标完成较好,知识
53+6= 85-5= 67+9= 72-6=
点没有遗漏,课堂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效果良好,并且有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一点进步。课堂上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学生配合情况很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
好, 没有出现不该
有的混乱,说明我
的?
在课堂组织上有所
3.拆数游戏。
进步。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能正
确进行计算。
过 程与方法:经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例3的第(1)问题。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算法4:列竖式计算。提问:
①列加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②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③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
来的1,所以是9)


2.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算法3:列竖式计算。提问:
①列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
续减。
②为什么百位上是1?
3.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80+550=930 550-380=170

380 550
+ 550 - 380
930 170















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017.9.14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进
行近似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一个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几 百几十数的估
算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导入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学校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巨幕电
影,一 到三年级来了223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巨幕影院有441
个座位,六个年级的同学同时看巨 幕电影坐得下吗?
问题是什么?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 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
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学生尝试解答。(223+239)
但是我们还没学习过三位数加三位数,怎么办?学习了今天的知
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探究新知
1.探究计算方法:要想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
22 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预设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 00,200+200=400,221+239
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预设2:, 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
230, 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 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
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8题。
(1)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题 目要求的是坐动车比坐飞
机大约便宜多少钱。因为有“大约”两个字,所以估算即可)
(2)学生尝试解答:700-218














教 学反思:在教学
中我发现,学生对
于如何找到合适的
估算方法存在比较
大的疑 惑,因此,
在教学中,我要求
学生们说出一切可
能想到的估算方
式,一一列举 出来,
进行评价。本节课
的知识需要学生在
今后做练习时进一
步巩固,根据不 同
的题目选择合适的
估算方法。


(3)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4)小结:把218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整十数,就是220,700-220
=490,所以大约便宜480元。
2.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板书设计
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六个年级的总人数:223+239
因为223大于22 0,239大于230,220+230=450,所以223+239大于450,
则座位不够。


































整理和复习








2017.9.15































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十。

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反思:两位数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加、减两位数,几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百几十加、减几百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几十,学生掌握的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比较好 ,估算三位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
数加、减三位数有< br>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
一定难度,辅导时
一 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借走的一)。
要让学生明白“差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不多”“大约”“大
(1)几 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
概”就是需要估算
如650+340其 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的关键字。估算时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 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
主要是看题目需要
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给学 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
估算的程度,是整
给予肯定)
百还是几百几十。
二、基本练习
在解决估算问题
1.口算。
时,有不同的方法,
52+35= 86-34= 47+33= 36+20=
应采取合适的方
23+69= 62-18= 70-26= 65-15=
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 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
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梳理知识点以及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
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 法和意义,能根据
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与到两位数加、减 两位数以及几百几十加、减
几百几十的计算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估算。
(1)出示课本第19页第2题,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
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
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预设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 00,600-400=200,大约
多200个座位。
预设二:把632看成620,44 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
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 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
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
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
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 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
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
白的地方?
五、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估算。













毫米的认识








2017.9.20






























重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一、复习导入
教学反思:“测量”
师:二年级时我 们学过米和厘米的知识,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
这部分内容的实践
吗?(1米=100厘米)
性比较强,需要学
师:你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学生比划)师出示1米长的尺子
生在 操作中充分地
让学生核对。
感知,并逐步达到
师:1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比划)请 在自已的直尺上找出1厘
完善。因此在引入
米的长度进行比较。
毫米这一概念时,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度单位。
让学生用尺子测量
二、探究新知
数学书的长宽、厚,
1.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小组交流。
其目 的是让学生在
2.动手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教师注意提醒测量的方法,
测量中发现课本 的
要求学生尽量测量准确。
长、宽、厚不能用
3.小组交流,并派代表反馈测量结果。
整厘米表示,从而
4.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
引出“毫米”的概
米。
念,感受毫米产生
5.出示放大的1厘米图。
的意义,再通过“数
(1)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一数”的活动,明
1厘米里有10个小格。
白厘米与毫米的关
(2)其中的1小格就表示“1毫米”
系。最后让学生利
(3)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学习到的毫米的
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10毫米。
知识重新测量数学
(4)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
书的长、宽、厚,(5)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
使知识的学习由最
币、电话 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
初的感知逐步加
体验。)
深。
(6)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7)小结:量比 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 米产生的
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
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体验毫米的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逐
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
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 于实践的观念。


可以用毫米(mm)做单位。
8.迅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
的线段?
2.课本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3. 练习五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
大约有多长。
五、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
做单位。






























分米的认识








2017.9.2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米的含义及1分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数
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
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 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
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 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
=10厘米,1米=10分米 。
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一、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
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
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出示纸条,估计一下这张纸条有多长?
(2)请小朋友拿出直尺量一量。(10厘米)
(3)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4)小结: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
(5)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再用直尺验证。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10厘米。
2.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
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 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

















教学反思:在本节
课的教学中,对于
学生 在实际操作中
遇到的各种问题,
我都鼓励他们学会
自己想办法解决或
小组合作 商量解
决。如在测量课桌
的长度时,有的学
生直尺不够长,小
组同学协助标上 记
号,再将几次测量
的结果相加。有的
把两把尺子合在一
起测量,再将测量< br>的结果相加。这样
加强了同学之间的
相互合作和交流,
既锻炼了自己的能
力,也提高了学习
数学的兴趣。


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
5.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
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6.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小组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
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长度单位的换算








2017.9.22




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
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 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度单位之间换算的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类推的
思维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
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
略。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
(3)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2.口答。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
长度是多少?(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 度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
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













教学反思:这节课
我先作个简单的引
导帮助学生说,然
后由他们自己有条
理地进行表述。比
如:在教学“2厘米
=( )毫米”时,
我先让学生说说答
案,然后说说自己
的想法,我这时适
时给出一个想法的
概框 “因为1厘米
=10毫米,2厘米就
是___个___毫米,
就是___毫米。”让< br>学生自己练说。这
样既搞清楚做题的
思路,又能够加强
他们与人交往的能
力,一举两得。


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
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 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
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 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
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
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 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
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
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 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
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 br>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
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换算
2厘米=(20)毫米
想:(1)1厘米是(10)毫米?
(2)2厘米是(2)个10毫米?
(3)就是(20)毫米?
80厘米=(8)分米
想:(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8 )个10厘米?
(2)(8)个10厘米就是(8)个1分米?
(3)就是(8)分米?


































千米的认识








2017.9.27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
过程与方法:
经历千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千米和1
米的关系。
难点: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一、复习导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1
厘米呢?1分米呢?1米呢?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
来测量呢?
3.揭示 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
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 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
位—千米。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2)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
(3)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比如路程或测量铁 路、公路、河流
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可以用“km”表示。
2.1千米有多长呢?昨 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
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
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教学反思:1千米这
一观念建立的难度
很大,为了解决这
一难点,我提前让
学生观察运动场跑
道的一圈,让学生
走一走、试一试,
让 学生亲身感受1
千米的实际长度,
这样,学生想象的1
千米和实际的1千
米形 成了一定的对
比,学生对1千米
的感知加深了,也
初步建立起了1千
米的观念 。


1千米=1000米
4.出示学校操图片场:这是我们学校的操 场,一圈是400米,沿
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1圈是400米,半圈就是200米,2圈就是
800米,2圈半就是1000米)
5.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 一
直往西走,到中医院大约是1千米。
6.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7.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8题。
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2.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
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 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
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 少,根据距离,
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3.改一改。
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 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
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
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
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 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
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
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1圈是400米,半圈就是200米,2圈就是800米,2圈半就是1000






















2017.9.28
千米的换算及路程的估算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
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
千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类推的思维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
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难点:掌握路程的估算。
一、复习导入
出示题目,学生抢答。
1. 1米=( )分米 2厘米=( )毫米 50厘米=( )分米
1米=( )厘米 3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2. 1米-6分米=( )分米 1分米-4厘米=( )厘米
25厘米+15厘米=( )分米 23毫米+27毫米=( )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27页例5。
(1)独立完成。
(2)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你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吗?试一试。
(4)4千米=( )米,9000米=( )千米,8千米=( )米
7000米=( )千米,5千米=( )米,6000米=( )千米
2.打开课本第27页例5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弄懂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通过填图,你有什么体会?
3.出示课本第27页例6。说一说他们是怎样估计的?
(1)小明是利用步子的多少来估算 的。100米要走200步,从家
到学校走600步,相当于3个200步,所以大约是300米。 < br>(2)小东是利用公共汽车站的距离来估算的。从家到学校要经
过3站,每站大约是500米,所 以3站大约是1500米。
(3)小红是利用时间来估算的。走100米大约需要2分钟,从

















教学反思: 对于千
米和 米之间的换
算,很多学生能说
出来,就直接让学
生说一说。然后通
过讨论、汇 报,使
学生了解到:测量
路程,除了用尺子
测量,还可以步测、
看车上的路程 表,
等等。


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0分钟,相当于5个2分钟,相当于5个10 0米,
所以就是500米。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六第4题。
2.课本练习六第3题。
3.课本练习六第8题。
4.课本练习六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千米的换算及路程的估算
4千米=(4000)米 9000米=(9)千米 8千米=(8000)米
7000米=(7)千米 5千米=(5000)米 6000米=(6)千米










































2017.9.29
吨的认识
































重点: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单

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反思:由于
1.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
“吨 ”是比较抽象
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
的质量单位, 因而
作单位?
在教学中设计了几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它的体重大约
次体验活动,如抬
是多少?(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一抬豆子 ,背一背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
同学,为学生打下新的质量单位。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了坚实的基础,而
3.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图片及其相应质量。
且在本节课的学习
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过程中,学生自始
小结: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
至终热情高涨,除
通 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了体验活动使学生
二、探究新知
兴趣盎然以外,也
1.初步认识吨。
应归功于大量的直
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观材料,比如主题
(1)提问 :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
图等。
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
吨有多重呢?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 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
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10个100是1000,所以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 ,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
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想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
1吨。
学生以小组 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
子有多重,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图片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学生一边看一遍数。
(2)和同桌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
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
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4.出示课本第32页例8。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想:
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所以4吨=4000
千克
因为1000千克是1吨,3000千克里有3个1000千克,所以3000
千克是3吨。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七第1题。
2.课本练习七第2题。
3.课本练习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所以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3)吨
因为1000千克是1吨,3000千克里有3个1000千克,所以3000千
克是3吨。











解决问题








2017.9.30




知识与技能:运用列表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全面、
仔细思考问题的方法。 < br>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
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 的成功经验。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一、复习
1.填空。
2000千克=( )吨 5400千克-400千克=( )吨
8吨=( )千克 2吨-300千克=( )千克
2.用载质量为2吨的卡车运煤,如果每次卡车都装满,要运多少
次才能把8吨煤运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33页例9。
(1)观察图片,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一共要运8吨煤;有2种车可以运输:载质量2吨的车和载质量
3吨的车。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 br>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 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在不用“载
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 =4(次),刚好装
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 ,
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
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 完呢?(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
×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 完,但是
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













教学反思:理解题
意后,教师先引导
学生理解表格的结
构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填表。注意强
调填表时要先选定
一种车,然后依次
减少车的数量,同
时增加另一种车的
数量,促使学生感
受从大到小或从小
到大依次枚举的好
处是 能有效避免疏
漏和重复。


(4)可以先全部用3吨的车运输吗?学生独立用列表法解决。
小结:可以先 全部用2吨的车运输,然后依次减少2吨的车次,
也可以先全部用3吨的车运输,然后依次减少3吨的车 次。不论先用
哪个,最后能恰好运完的方案是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33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七第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派车方案
































2吨
4次
3次
2次
1次
0次
3吨
0次
1次
2次
2次
3次
运煤吨数
8吨√
9吨
10吨
8吨√
9吨




不连续进位加法








2017.10.11




知识与技能:使 学生理解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学会三位数加两位
数或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 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归
纳概括的方法和策略。 < br>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情境,培
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 合作意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
算方法。
难点:理解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一、复习导入
用竖式计算:
36+21 43+52 87+12
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总结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36页情境图,对什么是湿地以及图内的野生动物做
简单介绍。
2.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你都知道了什么?
3.看着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1)选择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①该怎样解答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1+122。
②你能列竖式计算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计算,再指名板演,
并口述计算过程。
③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选择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①该怎样解答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1+31。
②看一看,比一比。这道加法和刚才的加法有什么不同?在计算
方法上有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比较发现并交流总结。
③列出竖式,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计算,再指名板演,并口述计
算过程。
(3)想想271+903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过程。 (4)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法时要
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 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
向前一位进1。













教学反思:本 节课
知识容易掌握,不
过学生的思维不够
活跃,这可能是我
的课堂设计比较单
一,所以学生的参
与度和激情不够。
另外,对学生语言
能力、表达能力培养的不够,需要加
强训练。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476+213 545+213 567+212
456+52 381+123 343+572
2.水果店有苹果265千克,又运来苹果212千克,现在水果店一
共有多少千克苹果?
3.课本练习八第1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不连续进位加法
271+122=393(种) 271+31=302(种) 271+903=1174
2 7 1 2 7 1 2 7 1
+1 2 2 +
1
3 1 +9 0 3
3 9 3 3 0 3 1 1 7 4
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连续进位加法








2017.10.12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
续进位加法。
2.使学生学会验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
验归纳概括的方法和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导入
列竖式计算
36+72 42+88 87+49 123+86 321+49
全班做,请学生板演。结合板演情况让学生进行评议,说说计算
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38页例3。
(1)读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2)列出算式:445+298
(3)先估算,看大约一共有多少种。
(4)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5)小组交流后汇报计算过程。
个位上5+8=1 3,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4+9+1=14,十
位写4向百位进1,;百位上4+2+1= 7,所以答案是743。
小结: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
1。
2.谁能说一说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你认
为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
3.想要验算刚刚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怎样验算?(交换加
数的位置)
学生自主完成验算过程,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3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八第4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
的学习对学生来说
并不 难,可是学生
往往由于粗心大意
出现错误,因此着
重强调验算的重要
性。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都不错,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在计算时
有哪些问题要提醒大家注意吗?
五、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种)
4 4 5 验算: 2 9 8
+2
1
9
1
8 +4
1
4
1
5
7 4 3 7 4 3





































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2017.10.13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减两、
三位数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
归纳概括的方法与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强合作 意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掌握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回顾
师:同 学们,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笔
算下面的题:76-32,42-22,87- 43,58-29
全班做,学生板演。结合板演情况让学生进行评议,说说计算时
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课本第41页例1.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片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
一组数据。
年份
总数

2004
29
2005
86
2006
124
2007
186
2008
249
2009
322
2010
385
2011
435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选择问题: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组织学生探究讨论。
① 理解题意:已知2011年和2009年生产动画片的数目,求2011
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
②列式:435-322
③列竖式计算。
(2)对比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说一说三位数的减法如
何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5-2=3,个位写3,十位上
3-2=1,十位写1,百位上4-3=1,所以答案是113)
(3)说一说计算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2.教学课本第41页例2。
大家看“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该怎么解决?
(1)小组交流,列出算式。
①理解题意:已知2005年和2011年生产动画片的数目,求2005













教学反思:学生列
出竖式时,让学生
先尝试独立计算,
再交流算法 ,培养
学生自主探索的精
神。学生已经有了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
退位减法的基础
了,学习本节课的
知识没有难度。在
教学中,要多结合
生活情境,避免枯燥。


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
②列式:435-86
(2)探究竖式计算方法。
学生自己尝试写一写,然后说说写竖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3)尝试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并试一试,把发现的问题记下来。
学生讨论发现的问题。
(4)解决问题。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5减6 不够减,向十位借1,
个位上就是15-6=9,所以个位写9;十位上剩2减8不够减,向百
位借1,十位上是12-8=4,十位写4;百位上4-1=3,所以答案是
349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278-175= 426-112= 324-82=
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公园里上午有游客892人,中午有112人离去,这时,公园里
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并解决问题。
3.课本第41页做一做。
指名4名学生板演其中4道,其余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同 学们这节课学得都不错,你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说说在计算
减法时有哪些问题要提醒大家注意吗?
五、板书设计
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
435-322=113(部) 435-86=349(部)

● ●
435 435
- 322 - 86
113 349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2017.10.18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和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
减法,会计算 被减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被减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 连续退位减
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及知识迁移类推的策
略。
情感与态度:通过自主探究被减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
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及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法。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一、复习导入
1.列竖式计算
457-198 365-287
指明学生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2.总结并引入新课。
在退位减法中,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
再减。
如果将第一题 被减数十位上的5改为0,现在个位不够减,十位
上又是0,该怎样退1呢?如果将第二题被减数个位上 的5改为0,
又该怎样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
位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列竖式计算:407-198
(1)个位上7减8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但是十位上是0,
怎么办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从百位退 1)用计数器进行演示。(从百位
上拿走1个珠子,同时在十位上拨出10个珠子)
现在能不能从十位上退1了?(教师继续用计数器进行演示)
(4)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2.出示课本第42页例3。
(1)读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2)列出算式403-158
(3)学生独立写出竖式计算过程。
(4)如何验算?小组交流讨论。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是不是减数:403-245













教 学反思:整个教
学过程还比较顺
利,但是作业反馈
不是很理想。总有
少数学生 漏点退位
点,也有个别学生
即使点上了退位
点,在计算时也忽
略了它的存在, 因
此还要在练习中多
让学生讲一讲计算
过程,,不断巩固
计算法则。


②用差加上减数,看是不是被减数:158+245
指名两位学生来用这两种方法板演验算过程,其余学生自主验
算,集体订正。
3.出示算式:500-185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结果与算法,全班订正。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
获?
五、板书设计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407-198=209 403-158=245
● ● ● ●
407 403
- 198 - 158
209 245




























解决问题








2017.10.19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生活问题,将数学知识应
用于生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培养学生
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提 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利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3-19 50-34 250-15 320-42 310-29
69+34 76+25 136+67 416+19 507+53
2.竖式计算
390-73 315-89 391+367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第43页例4。
1.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2. “小红的爸爸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才够?”这个问题有什么要
注意的地方吗?(问题里有“大约”,可以 不用精确计算,估算就可
以)
解答:把558看成560,把225看成230,把166看成170,
560+230+170=960(元)
3.“收银员应收多少钱?”这个问题和上个问题问 的一样吗?(收
银员收钱要准确,要精确计算)
列竖式计算。(可以列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只写一个加号即可)
指名学生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九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小红的爸爸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才够?
把558看成560,把225看成230,把166看成170,
560+230+170=960(元)
(2)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教学反思:学生能
够知道出现“大约”
就是要用估算解决
问题,个别同学列
出算式后会出现计
算错误。在精确计
算时,由于列的是
三 个数连加的竖
式,因此会出现满
二十向前位进2的
情况,需要特别说
明。


558+225+166=949(元)
5 5 8
2 2 5
+ 1
1
6
1
6
9 4 9









































整理和复习








2017.10.20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笔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笔算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方法的归纳整理
过程,使学生体验归纳、概括的思 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验算
的习惯。

















重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正确地进行
计算。
难点:学会整理知识。
一、复习回顾
1.比一比,看谁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课本第47页整理和复习的第
1、2题。
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教师小结。
2.说能说一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主要内容呢?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知识网络图。
二、基础练习
1.课本练习十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中4道,再请另外4名学生验算,其余学生全部
完成,集体订正。
2.课本练习十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3.二年级各班向希望工程捐款情况如下表。
班级
金额(元)
一班
203
二班
195
三班
238













教学反思:在教学
中发现学生们善于
思考,课堂上积极
发言,并且 能够自
己探索问题,发现
知识。不过我对课
堂的引导还不够,
没能充分拓展学 生
的思维。
(1)一班和二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二班再捐多少元就和三班同样多?
(3)三个班捐款的总数大约是多少元?
说一说解决各问题的计算策略,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48页第1题。
2.课本第49页第6题。
3.课本第49页思考题。
四、课后小结
学完本节课后,你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笔算加法:(1)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法。
(3)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笔算减法:(1)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2)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3)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倍的认识








2017.10.25

































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一般思路,会根据图形求解

倍数。


一、情境导入

1.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 在第二排(3个3个
教学反思:在本节
站在一起)
课的开始,根据学
提问:第一排有几个女生?第二排有几个3?
生的年龄特点,通
2.揭示课题。
过学生活动,创设
二、探究新知
一个站排的生活情
1.出示课本50页例1图片。
境,使新旧知识的
看看图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2根)
练习更加密切,使
带叶子的小胡萝卜呢?(6根)把它们2根2根的放在一起,就
学生的学习状态自
说( )个( )根?(3个2根)所以我们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
然地从旧知识转移
萝卜的3倍。
到新知识中。另外
白萝卜一共有几根?(10根)
将做一做的第2题
如果把它们每2根放在一起,就是( )个( )根,白萝卜的根
改成学生自己动手
数就是大胡萝卜的几倍?(5倍)
操作,利用直观的
2.完成课本第50页的做一做第2题。
信息,加深了学生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
三、巩固练习
握。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练习十一第1题。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大胡萝卜:○○
知识与技能: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
决简 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
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
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胡萝卜:○○ ○○ ○○
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大胡萝卜:○○
白萝卜: ○○ ○○ ○○ ○○ ○○
白萝卜的根数就是大胡萝卜的5倍。









































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








2017.10.26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
倍数的知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 求倍数的过程,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的含义,掌握求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
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学会已知两项求解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 思路,体验“求一
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摆一摆:第一排摆5根小棒,第二排摆第一排的5倍。
想:第二排每份摆( )根小棒,摆( )份,一共有( )根。
二、探究新知
1.★○★○○★○○○○○○
想一想○的个数是★的几倍?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
(1)★★★
○○○ ○○○ ○○○
(2)想求○的个数是★的几倍,就是求9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
计算:9÷3=3
(3)检验:★有3个,○是它的3倍,就是3个3,所以是9
个。
2.出示课本第51页例2。
(1)你都知道了什么?
(2)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4)学生汇报。
①画图法。
②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
除法计算:12÷4=3
(5)师生共同检验:扫地的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
椅的人数。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的
理解能力较强,上
节课“倍的认识”
掌握的比较完善,
所以在这节课,学
生 理解比较迅速,
掌握的比较好。另
外,遇到问题学生
能够迅速思考,并
且思考 问题的全面
性、多样性体现得
较好,在教学过程
中,学生的思维活
跃,解题的 兴趣很
浓。


五、板书设计
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
★○★○○★○○○○○○
(1)★★★
○○○ ○○○ ○○○
(2)9÷3=3
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1)扫地 ○○○○○○○○○○○○
擦桌椅 ○○○○
(2)12÷4=3




































解决“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问









2017.10.27




知识与技能:1.理解“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含义,并 会运用
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过程,体验如何求
解另一项。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
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经历“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过程。
难点:建立“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一般思路,学会求解有关
倍数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1.妈妈买了6个面包,3块蛋糕。面包的数量是蛋糕的几倍?
2.文具盒里面有8支铅笔,2支圆珠笔。铅笔的支数是圆珠笔的
几倍?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第52页例3。
1.读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2.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
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1)画图法。
(2)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8×4=32(元)
4.检验:32元是8元的多少倍?32÷8=4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十一第5题。
2.课本练习十一第6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问题
(1) 8元
军旗
?元

象棋
(2)8×4=32(元)
















教学反思:这节课
如果从做练习的结
果来看似乎是没 有
问题的,因为学生
都知道用乘法来计
算,计算难度不大,
因此正确率较高。
但关注结果的同时
我们这节课更应关
注学习的过程,让
学生更多思考为什么用乘法算式来计
算?这个乘法算式
表示什么意思?你
能在头脑中画出图
吗?通过一系列的
问题让学生去反
思,在反思中促进
理解。












2017.11.1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重点: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游
教学反思:
乐园玩一玩。这是进入游乐园的通行证,只要你完成下面的题就能得
到通行证。
1.口算并说出口诀。
6×4= 8×5= 2×9= 3×9=
9×7= 7×6= 4×8= 3×8 =
2.口答。
3个十是多少?30是几个十?
4个百是多少?400是几个百?
5个千是多少?5000是几个千?
师:恭喜你们拿到通行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
二、探究新知
观察课本第56页主题图,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1)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时什么?
(2)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
算法。
(3)小组反馈。
①每人要20元,3个人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②20×3。20就是2个十,20×3就是2个十乘3,是6个十 ,
就是60
(4)那谁知道200×3等于多少?
(5) 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0×3= 2×400= 20×6= 7×30=
2×7= 50×3 = 4×600= 20×7=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
确地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
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 br>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 感。


2.出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时什么?
(2)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
算法。 (提示同学可以利用小棒)
(3)小组汇报。
方法一:12+12+12=36
方法二:10×3=30,2×3=6,30+6=36(元)
(4)教师小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算出结果,并说说你的发现。
3×7= 5×5= 4×7= 7×5=
30×7= 50×5= 40×7= 70×5=
300×7= 500×7= 400×7= 700×5=
2.课本第57页做一做
四、课后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1)20+20+20=60 (元)
(2)20×3就是2个十乘3,是6个十 ,就是60元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12+12+12=36(元)
(2)10×3=30, 2×3=6, 30+6=36(元)






















笔算乘法(不进位)








2017.11.2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能正确进行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形
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2×4= 21×3= 13×3= 33×3= 42×2=
80×2= 700×2= 2×30= 40×2= 2×300=
2.创设情境: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丽正在用彩笔画画,准
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
(1)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2)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3)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怎样算一共有
多少枝彩笔?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说一说:
(1)怎么列式?用什么方法计算?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4)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①思考:能想出几种算法就把它写出来。
②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③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鼓励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2.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板演在黑板上。
可能的算法:
(1)摆学具。1行摆1捆零2根,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
根,所以是36根。
(2)画图。
(3)连加法。
(4)数的分解组成。10×3=30,2×3=6,30+6=36
在这些算法里,你更喜欢哪一种?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教学反思:


3.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其实还能把它们合成一个
竖式呢!打开 课本第60页,看看小英是怎么列出乘法竖式的。
谁来说一说,她是怎样算的?
在写乘法竖 式时,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再写第二
个因数3,注意3要写在个位上,对齐12的个位 。
乘的时候,要先从个位算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6,表示
6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 3乘十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所以
写在十位上。
4.这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想一想,如果列竖式计算213×3,怎么计算?
指名学生板演,引导学生判断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不进位)
12×3=36 213×3=639
12 12 213 213
× 3 × 3 × 3 × 3
6 …2×3 36 9 …3×3 639
30 …10×3 30 …10×3
36 600 …200×3
639





















笔算乘法(一次进位)








2017.11.3




知识与技能: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 笔算算理,掌握乘
的顺序以及积的写法,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 数(一次进位)竖式计算方法
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 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
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算法,能熟练地进行竖式
计算。
难点:理解每一步乘法的计算意义。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抢答。
5×6 8×7 20×3 30×4 21×3 123×2
2.竖式计算:43×2 =
请板演学生说说是怎么笔算的?
二、探讨交流
1.出示课本第61页情境图。
(1)星期天,王老师去书店买了一些连环画,从图上你收集到
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怎样列式呢?
(4)估一估,王老师大约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5)要准确知道王老师买连环画的本数,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18×3呢?
(6)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7)学生汇报。
可能的算法:
(1)摆学具。1行摆1捆零6根,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18
根,所以是48根。
(2)画图。
(3)连加法。
(4)数的分解组成。10×3=30,6×3=18,30+18=48
(5)列竖式。学 生说出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后,老师板书竖式,
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尝试完成。
(6)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7)利用小棒演示:3个6根是几根?3个1捆呢?为什么共 用
4捆?(因为3个6是18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1捆,3捆加
上进来的1捆,所以共 有4捆)


进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竖式中个位满十进的1)所以
十位 应该用1乘3再加上进上来的1,就是4。为了避免漏加1,可以
在十位写小1
3. 引导学生用较为规范的语言说一说算理:16×3这个算式中,
谁再来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3乘16个位上的6等于18,个位上写8,向十位进1;再
算3乘十位上的1等于3,加上 十位上进位的1等于 4,在十位上写
4,所以16×3=48。)
4. 规范竖式的格式
5.算一算:13×7= 91×4= 512×4=
教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分别讨论。
6.比一比12×3和16×3这两道笔算乘法,你有什么发现?
12×3不进位,16×3要进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1页做一做第1题。
1.课本第61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后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们表现得非常的优秀,相信你们有许多的收获,说说
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一次进位)
16×3=48
16 16
× 3 ×
1
3
18 48
30
48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2017.11.7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 的策略进行乘法估
算,说明估算的思路,然后再精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利用前面的知识迁移类推,自主解决计算连续进位的乘
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反思:


















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难点: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一、复习导入
列式计算(一次进位练习)。
62×4 38×2 71×5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1)出示情境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列式:24×9
(3)估一估,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
方法一:24接近20,20×9=180(瓶)
方法二:9接近10,24×10=240(瓶)
得出:24×9的得数在180和240之间。
(4)尝试用竖式计算24×9。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书
写。
(5)汇报 评价。跟以前学的计算有什么不一样?(个位满几十
进几,十位又满几十进几。)你们算得对吗?(与估 值进行比较,看
是否在估值范围内。)
(6)讨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
①从个位齐,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②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往前一位进几。
2.认识因数: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因数。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列竖式计算。
(1)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练习。
(2)评价并订正。
2.估一估,再列式计算。
36×7 313×5 499×3
3.练习十三第7题。
4.练习十三第9题。


5.练习十三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24×9
方法一:24接近20,20×9=180(瓶)
方法二:9接近10,24×10=240(瓶)

2 4
×
3
9
2 1 6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2011.11.8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为0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

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过程与方法:经历因数为0、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 算过程,掌握
计算方法,并能提炼出简便算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 ,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
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
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 好情感。

















重点: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难点:学会计算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一、情境导入
1.大家看过西游记吗?孙悟空看守蟠桃园时偷吃了蟠桃,七仙
女奉王 母娘娘的命令去摘蟠桃,却只能提着空篮子去向王母娘娘复
命。7个空篮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蟠桃?你能用 加法算式表示吗?还能
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2.反馈练习:3×0= 9×0= 0×0=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发
现了什么?
总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67页例5的主题图:小精灵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解决?
2.学生列出算式:604×8=?
3.独立思考算法。
4.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①估算:把604估成600,600×8=4800。所以,大约有4800
多个座位。
②600×8=4800 8×4=32
4800+32=4832
③列竖式计算。
指名说说列竖式计算时需注意些什么。
5.教师提问:因数十位上的0应该怎样乘?积的十位为什么写
3?
6.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进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时,乘的
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与因数中没有0的是一样的,乘的时候要用 一位
数去乘多位数上的每一位数字,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


0,再 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写在十位上。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6页做一做。
2.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加法:0+0+0+0+0+0+0=0(个)
乘法:0
×7=0(个)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604×8=4832
604
×
3
8
4832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017.11.9




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能够
正确计算。
过程 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
法的多样性及迁移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反思:

















重点: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
算。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的算理,学会计算因
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2.讨论:怎样算又快又准?(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小结: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 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
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 br>面添写几个0。
二、探究新知
1.你去过图书室吗?进了图书室,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书室图
片。
问: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读书有什么好处?
2.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 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
丛书,每套28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3套是什么意思?”
“每套280元”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一共需要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 280×3 = ?
(2)这道题怎样用笔算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这题应怎样进行计算?自己试一试。算完后和同桌的同学交流自
己的算法。
(3)学生板演,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3.两种算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讨
论,全班交流)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
的末尾添写几个0)
(4)小组汇报。
4.小结,揭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1.①420×6 ②370×5 ③130×9 ④260×7
2.(1)计算230×4时,积的末尾有一个0。( )
(2)计算25×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150×4=60 ( )
3. ( )×( )=240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要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2 8 0 2 8 0
×
2
3 ×
2
3
8 4 0 8 4 0

























乘法的估算








2017.11.14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过程,体验数学知
识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难点:明白估算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估算习惯。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但在秋游中遇
到了 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课本第70页例题主题图。“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
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 果
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
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
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
们可以把29看成最 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 可以列
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巩固练习
1.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
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2..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
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上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乘法的估算
29×8≈240(元)
240<250











































解决问题(1)








2017.11.15




知识与技能:让 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
的实际问题,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体现数形结
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画示意图方法的简单明了,养成良好的画图
习惯。

教学反思:

















重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归一”问题。
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问题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出示:“妈妈带了18元钱,正好买了3个碗。”
(1)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包含的信息。
(2)学生根据题中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揭示课题。
出示问题:“买8个这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研究解决。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8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
(2)汇报交流。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你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3)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交流。
你认为哪幅图能对题意表达得更清楚呢?为什么?
(4)根据学生的提议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分析:知道了买3个碗18元(总价),就可以 求出一个碗的价
格(单价);知道了单价,就能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预设一:18÷3=6(元) 6×8=48(元)
预设二:18÷3×8=48(元)
(3)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呢? 引导学生从最后的 问题出发进
行分析,要求出“8个碗的总价”,需要知道一个碗多少钱,而题目
中没有直接给出 一个碗的价格(即单价),所以先要求出单价。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8个碗48元,一个碗是6元,买3
个碗是18元。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3)汇报交流后,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4.拓展与延伸。
(1)出示:“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2)学生自主解答,教师指导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加括号。
分步计算法:18÷3=6(元) 30÷6=5(个)
列综合算式法:30÷(18÷3)=5(个)
答:30元可以买5个同样的碗。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并通过对比质疑,归纳概括方法。
提问:比较(1)、(2)两小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题目中的前两个数 学信息是相同,给出了读的天数和页数,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每天读的页数,而且每天读的页数8页 是不
变的。不同的是:第(1)小题求7天读的总页数,即求7个8页是
多少;第(2)小题求 读64页需要用几天时间,即求64页里面有几
个8页。
2.练习十五第8题。
3.练习十五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1.

18元




?元
2. 分步计算法:18÷3=6(元) 30÷6=5(个)
列综合算式法:30÷(18÷3)=5(个)








解决问题(2)








2017.11.16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 “归总”数量关系
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
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反思:

















重点:学会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自主提问。
出示: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1)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揭示课题。
出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这个问题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研究。
二、探究新知
1.阅读和理解。
(1)出示例9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
①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②你能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一: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
预设二: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③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线段图画的线段总长度是一样的,表示买6元 一个的碗和9元一
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36元里面有几个9元,就能买几个碗。
④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线段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分析:从第一条线段图知道每个碗6元(单价) ,正好可以买6
个(数量),可以求出妈妈一共有多少钱(总价)。知道了总价,就
可以求出用 这笔钱买9元一个的碗买几个。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预设一:6×6=36(元) 36÷9=4(个)


预设二:6×6÷9=4(个)
(3)说说自己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从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
个?”必须先求出“这些钱”是 多少,而题目中没有直接给总价,所
以同样要先求出妈妈有多少钱。
2.回顾与反思。
(1)说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4个9元的碗总价是36元,6个6元的碗总价也是36元。所以
解答正确。
(2)回顾解答的过程。
无论碗的个数和单价怎么变,钱的总数都是不变的,都必须先算< br>出买碗的钱的总数,再根据要求进行后面的计算。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提问:比较(1)、(2)两小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题目中的前两个数 学信息是相同的,给出了每天读的页数
和天数,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总页数,而且总页数是固定不变 的。
不同的是:第三个信息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读思
路上看,第二步分别是 :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天数;总页数÷天
数=每天读的页数。
2.练习十五第12题。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2)让学生根据“每组6人,分成6组。”自己增加条 件,编出
一道需要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
(3)对比、概括。
发现:每组的 人数越少,分成的组数越多。(体会组数与每组人
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3.练习十五第13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交流。
(3)对比、概括。
发现:每个正方形用的小棒数越多,能摆出的正方形就越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分步算式:6×6=36(元) 36÷9=4(个)
综合算式:6×6÷9=4(个)





整理和复习








2017.11.22




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内容。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 位数的乘法的运用过程,体验数
学算法的多样性。使学生经历归一问题和归总为题的解决过程,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
的情感。

教学反思: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能解决简单的数学
问题。
难点:复习解决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
一、复习回顾
1.整理知识: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并汇报。
教师总结归纳,出示完整知识结构图。
提问质疑:本单元你对哪部分知识还有疑问?
二、基本练习
出示课本第76页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抢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三、发展练习
1.课本第75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1)列式:200×2,直接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解决。
(2)列式:136×6,需要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解决。
(3)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乘法的估 算问题,因为60×7=420,所以
65×7肯定大于400,可以到达。
2.课本第76页练习十六第3题。
本题是关于归一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先用分步方法解题,然后
写出综合算式。
3.课本第76页练习十六第5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题,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笔算 一次进位乘法
连续进位乘法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解决问题 乘法的估算
归一问题
归总问题






































数字编码








2017.11.24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认识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等生活中常见的

数字编码,体会数字编码的特点,初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反思: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
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 信息中的作
用,体会符号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运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了解身份证等号码的含义,体会数字编码的特点。
难点:
通过了解编码的意义,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能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吗?指名学生介绍自己。
2.那么,说“×××”就一定是你吗?用什么证件来证明自己的
身份最有效呢?
身份证最有效。每个公民一出生,就有一个身份号码,公民身份
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 代码。它由公安机关按照公
民身份号码按国家标准编制的。
4.身份证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平时哪些
地方要用到身份证? < br>身份证为人们提供了安全、便捷的生活服务。由于它代表着许多
个人信息,所以请一定要妥善保管 ,不能随意借用他人。现在我们就
一起来找一找身份证号码中隐藏了哪些个人信息。
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1.拿出收集的身份号码,和同桌一起观察、比较,看看号码中藏< br>着哪些秘密,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学生找的两个身份证号码,不同性别的)
(一)地址码
①通过查询直接汇报出地址码的相关信息。
②汇报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师引导得出。
(二)出生日期码
①通过查询直接汇报出出生日期码的相关信息;
②汇报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师引导得出。
师追问:看到出生日期,你还能知道什么?(年龄)
(三)顺序码
①通过查询直接汇报出顺序码的相关信息。
②汇报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师讲解(顺序码表示在同年同月同日

















生的人中的顺序。第17位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
(四)校验码
①通过查询直接汇报出校验码的相关信息。
②汇报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师引导得出。
校验码是电脑根据前17位数字按一定公式自动生成的,是电脑
识别身份证真假的。
为什么有的身份证号最后一位是x的困惑:x是罗马数字10。
小结:现行的第二代身份证号 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数字
是地址码,7—14位是生日码,15—17位是顺序码,第18位是 校验
码。像这样把一些数字或字母按一定标准排列,就叫数字编码。
2.交流各种编码的含义,了解其他编码的含义。
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数字编码呢?学生交 流课前收集的电话
号码、车牌号等,并简要介绍编码含义,教师适时补充。
3.介绍邮政编码的含义。
邮政编码由6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 ,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字表示
投递局(所)。比如24 6400,24表示安徽省,246表示安徽省安庆市,
2464表示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00表示新 城邮电局。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尝试给学校的学生编学号。
(1)号码中要体现哪些方面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集体讨论得出结果:编入入学时间、
班级序号、班级学号、性别等。
(2)按什么顺序编排比较合理呢?(按入学时间、年级、班级、
班级学号、性别的顺序。)
①学生尝试给自己编号码;
②教师收集编码后板书出示,提问:看到这个号码,你能找出他< br>是谁吗?生根据号码找到这个学生。你能根据这个编码说出这个学生
的哪些信息.
③课件出示一张学生名单,学生补充编码或根据编码补充信息。
四、课堂小结
同学 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字的踪迹,它时刻地向我们提供各种信
息,让我们感受到它的便捷和方便。其实,在 你身边还有许多数字编
码的事物。课后请选择一种感兴趣的编码数字,去调查了解它的意义。
五、板书设计
数字编码
150421 20090923 004 9
地 出 顺 校
址 生 序 验
码 日 码 码




0 2 5 5 5 0
省 投递局
邮区

学号: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









































四边形








2017.11.29




知识与技能: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从多种图形中辨认出四边形。
2.通过找、涂、分、围的活动,建 立四边形的空间观念,培养学
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四边形的抽象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规: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的内在美,陶冶学生热爱数
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重点:区分辨认四边形,理解四边形的特征。
难点:发现并比较认识四边形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
的能力。

一、情境导入
出示校园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实验小学参观,你们
愿意吗 ?从实验小学的校园图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同桌间议一议,然后指名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说出的图形。
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79页例1的图形。
这么多图形,都是四边形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2.反馈:请学生来给这些图形分类,把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贴在
黑板左侧。
3.说说其他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小结: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围城的封闭图形。
4.画四边形。
请根据自己的想象,动手画一个四边形。
学生在圆点纸上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选出不同的图形进行
展示。
5.讨论学习四边形的特点。
看看大家画出来的四边形,说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6.摸一摸:结合四边形的特点,从学具盒中取出一个四边形,然
后摸摸它的四条边和四个角。
6.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9页做一做第2题。
2. 7.动手剪四边形。
学生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四边形
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围城的封闭图形。
四边形的特征:
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








2017.11.30





知识与技能:
1.直观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能从图形中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观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概念的认识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
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数学知识应
用于生活中。

















重点:让学生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迁移导入
1.出示图片:在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直角?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订正。
2 .我们每周一早晨都要升国旗,国旗有几个直角呢?国旗是什么
形状呢?它是有4个直角的特殊四边形, 我们把这种图形成为长方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手指沿< br>封面的边指一周。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用教鞭指一指。
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出示长方形,提问:长方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有几个角呢?(4
条边,4个角)
(2)出示方巾,用手指沿方巾的边指一周。
提问:这块方巾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提问:正方形是由几条边围城的?有几个角呢?(4
条边,4个角)
(3)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
吗?
2.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4条边和4个角,那么这4条边有什么关系?4个角又
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验证的?
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指正。


引导学生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特征。
(1)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仿照课本第80页做一做第二题折一
折,剪出一个正方形。
(2)正方形的4条边有什么关系?4个角又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指正。
引导学生小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归纳总结。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能告诉大家长方形和
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有4条边,有4个角。 有4条边,有4个角。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周长








2017.12.1





知识与技能:
1.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反思: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
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周长含义的发现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
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内在
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情境导入
1.感知生活中物体的一周。
出示操场图片:同学们,我们现在每天间操都会跑操,你们是按
照什么路线跑的?(围着操场跑圈)
我们跑的路程是操场的一圈,也就是操场的一周,数学上我们把
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你们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吗?谁能上来指一指这个操场的周
长?
2.拿出一片树叶,感知树叶的周长。
你能上来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
3.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课桌面、三角尺的周长。
4.让学生指出教师中一些物体面的周长。
你能在我们的教师里找出一些物体,指出它们的周长吗?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
(1)描出给出的平面图形的边线。
(2)从刚才平面图形的周长描线中,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
的周长吗?
(3)具体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什
么。
(4)平面图形 的周长指的就是这个图形所有边长的和。请你和
同桌说说手中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2.教学课本第83页例3。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面图形(四边形、五角星、正方形、
三角形、树叶),小组合作,找出它们的周长。
(2)哪个图形的周长最容易知道?先求出你 们认为最容易知道


的那个图形的周长。
(3)小组汇报。
你们求的是哪个图形的周长?(五角星、正方形)是怎样得到的?
(4)你们能求出这个四边形的周长吗?怎么求?
(5)测量树叶的周长。
在这些图形和物品中,哪一个的周长最难得到?(树叶)
你们有办法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吗?有什么办法呢?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沿着边缘围线,线要拉直后量…)
三、巩固练习
小组合作,在教室内找一些物体,先估一估它们表面的周长,再
实际测一测。
课本第8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板书设计
周长
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017.12.6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教学反思:
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
一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问题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列几何图形,让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挑出来,仔细观察。


提问:
1.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对边相等)
2.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不同?(一条边较长,一条边较短)
3.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都相等)
大家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
(1)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
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这叫做长方形的长),再摸一摸长方
形的一组短边(这叫做长方形的宽)。
学生在自己的长方形纸片上标出它的长和宽。
(2)动手操作,理解长方形的周长。
出示长方形:
①什么叫周长?
②谁来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其他同学摸一摸自己的长方
形纸片的周长。
④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指名学生进行测量。
(3)比较小的 长方形,要想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用量的


办法,如果想知道大的长方形土地的周长 是多少,用量的办法就不行
了?如何根据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呢?
①出示问题: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
少厘米?
学生独立计算。
②汇报算法,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a.6+4+6+4=20(厘米)
b.6×2=12(厘米) 4×2=8(厘米) 12+8=20(厘米)
c.(6+4)×2=20(厘米)
③比较。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④反馈归纳。
谁能在图上指出6×2和4×2分别表示 哪部分?(6×2表示两个
长的和,4×2表示两个宽的和)
长方形的周长就是这个两个长与两个宽的和。
指名在图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6+4表示一条长与一条宽的
和)
(4)引导 学生小结:第一种方法是求4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
种方法是用2个长的和加上2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 是用一个长加宽
的和乘2来求周长。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比较
简便,因此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画正方形。
想一想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个特点画出一个正
方形。
要求正方形的周 长,就是求正方形的4条边长度的综合。如果要
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请学生到黑板前操作。
①如果学生量正方形的4条边,提问:需要量正方形的每一条边
吗?
②如果学生只量正方形的一条边,提问:为什么可以只量正方形
的一条边?
(3)探索算法。
量出了正方形的边长为5厘米,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计算完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不同算法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说明理由。
①5+5+5+5=20(厘米)(求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四条边长度的总
和)
②5×4=20(厘米)(正方形的每条边长都是是5厘米,也就是
4个5厘米)
(4)比较。
你喜欢哪种方法?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5)引导学生小结:正方形周长=边长×4。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




6厘米
6米
1


4厘米
2.完成课本第85页做一做。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6+4+6+4=20(厘米) (1)5+5+5+5=20(厘米)
(2)6×2=12(厘米) (2)5×4=20(厘米)
4×2=8(厘米)
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解决问题








2017.12.7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解决四边形中有关拼图问题。 教学反思:
2.学会拼周长最短图形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
经历四边形的拼图过程,体验动手拼图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掌握拼周长最短图形的技巧。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探究
出了它 们周长的计算公式,你们还记得吗?
指名学生板演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今天我们就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其他
四边形的周长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86页例5。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先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在小明、小华、小军共有3种办法,请同学们帮助他们判断一
下谁拼出的图形周长最短。
指名学生板演,分别计算出小明、小华。小军拼出图形的周长。
通过比较得出:小华拼出的图形周长最短。
你们还能用这些纸片拼出什么图形?能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吗?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下面的图形中,周长最大的是( )



A B C
教师提示: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看做1
指名学生分别计算出A、B、C的周长,集体订正,然后齐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小明:(16+1)×2=34(分米)
小华:4×4=16(分米)
小军:(8+2)×2=20(分米)
小华拼出的图形周长最短。










































几分之一








2017.12.8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反思: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
体验迁移和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用于探索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掌握几分之一的读写和组成。
难点: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今天 孙悟空和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
遇到了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
1.看图,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把这些食物分给孙悟空和猪八戒,怎么分才公平?
苹果和西瓜每人分得的数量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
样多叫平均分。
3.月饼只有1个,还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分一分吗?怎么分?
孙悟空和猪八戒都得到了半个月 饼。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
“半个”吗?一半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
容。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孙悟空和猪八戒每人得到了一半月饼,谁还 记得是把这个月饼怎
么分的?(平均分)出示分的过程(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这是
月饼里 的其中一半,也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完整地说一说这半块月饼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
的二分之一,写作12)
2.活动一:拿出一张圆形纸折一折,用阴影表示出它的12。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完成课本90页的填空,认识13,14,15
4.阅读课本90页,学习分数的写法。
分数线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5.活动二: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用 阴影表示出它的14。


你有几种方法?
相同的图形用14表示的图形的相同吗?为什么不相同却还是用
14表示?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12?

( ) ( ) ( ) ( )
2.完成课本91页做一做第1题。
3.下面的分数能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吗?

( ) ( ) ( ) ( )
4.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 )
( )
( )
(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几分之一
平均分
像1 1 1 1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 3

4 5
1 …分子
…分数线
3 …分母













分数的大小比较(1)








2017.12.12




知识与技能:能够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反思:
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过程,掌握比较大小的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动手比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
力。

















重点:进一步巩固几分之一的意义,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拿出一根 线,如果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多少?平均分
成4份、6份、8份,每份又是它的多少呢?(每 说一次平均分的份
数,教师就折一折)
从刚才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
份就越短)
每一份又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越短说明表示它的分数越
小。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比一比。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分一分,先平均分成2份,再拿出
同样的学具平均分成4份,看看两次的 结果中,哪次分得的一块大?
2.合作交流:比较12和14的大小。
(1)把一个月饼的 图片平均分成2份,举起一份,问:这一半
用分数怎么表示?(板书:12)
(2)把同样大 的一个月饼图片平均分成4份,举起一份,问:
这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板书:
1
4

学生讨论交流:如果让你来拿一块月饼,你想要哪一块?为什
么?
(3)12和14这两个分数,到底谁大呢?同学们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
(5)全班汇报,重点说说想法。
3.自主探索:14和16的大小
(1)14和 16这两个分数到底谁大呢?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
长方形纸片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判断一下,一定要 说出让大家信服
的理由。


学生动手试一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适当引导。
(3)学生汇报各自探索的结果。
4.总结提高。
在刚才两组分数的比较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引导学 生得出结论:当平均分同一物体时,分的分数
越多,每份越小,它所代表的分数越小。即分子为1的分数 ,分母越
大,分数越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91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重点说说判断的理由。
2.开放题。
请学生随意说出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排列
或从小到大排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什么数学知识?对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比较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比较



1 1 1



1

2 4 4 6
分子为1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几分之几








2017.12.13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几分之几的迁移、类推过程,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并
从中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思考方法。

教学反思: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会写几分之几。
难点: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一、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这个圆的多
少?
教师把折好并涂色的圆贴在黑板上,下面写出14。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这个圆的14。
涂色的3份是这个圆的多少呢?教师一边说一边给折好的圆形另
两份涂色。
学生自由说出师多少。(涂色的3份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三。)
四分之三该怎样写呢?谁来写一写?学生试着写一写。
教师在圆形的右边写出34,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师带领学生读一遍这个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在折好的圆上涂出34。涂完后让同学举起圆形,
互相检查。
比较14和34的关系。
引导学生说明34是由3个14组成的。
二、自主探究,加强理解
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试一试。看看谁的办法好。(生动手分,然后汇报)
学生打开纸条,思考:
1.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2.一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纸,指名学生标出110。
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它的110,这样的两份是
多少?
学生在纸上涂色表示。
谁会用分数来表示呢?


教师写出210并带领学生齐读一遍这个分数。
在黑板上再贴上一张同样大的 长方形纸,也是平均分成10份。
拿出4份,拼在一起。这样的4份是几个十分之一,是多少呢?
教师一边说一边在长方形纸上把4份拼在一起并贴上。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交流订正,解决疑问。
2.完成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自己动手涂一涂,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几分之几
3 由3个 1 组成。
4 4
2由2个 1 组成。
10 10
4 由4个 1 组成。
10 10



























分数的大小比较(2)








2017.12.14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过程,体验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队协作
的好品质。


教学反思:

















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比较。
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回答。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四分之三里面有( )个( )分之一
(3)自己选择一个圆或一个长方形平均分一分,然后涂色表示
出它的几分之几。
2.揭示课题。
有一天分数王国里发生了一场争论,35对25说:“我比你大。”
25对35说:“我比你大。”这些分数谁大谁小呢?这就是这节课
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分数王国里的兄弟们的矛盾,你能帮忙解决吗?
学生汇报各自的意见。
看来我们大家的意见也不相同啊!你们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的。请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表示出
25和35,再比一比。
动手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汇报:
预设1::25涂色的部分小,35涂色的部分大。
预设2:15里面有1个15,25里面有2个15,35里面有3
个15,所以35大 引导学生小结:因为把两个相等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5份,15
表示其中的1份,25表示其中的2 份,35表示其中的3份,所以
35大于25。
想一想,66和56谁大?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分数 的共同点,让学生大胆猜想这两组分数
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同时指出:两 个
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是分数的单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判断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 说出要看分
子,分子大的就表示份数多(也就是包含分数单位多),所以分母相
同的分母,分子 大的分数比较大。
三、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并按照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分类。
223244
7
( )
5

8
( )
8

6
( )
9

141157
5
( )
5

9
( )
6

8
( )
8

你是怎么分的?
一类是分子相同的分数,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分数。
引导学生小结:
①分子相同的分数看分母,分母小的大,分母大的小。
②分母相同的分数看分子,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2.完成课本第93页例6下面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比较(二)
224411
7
(<)
5

6
(﹥)
9

9
(﹤)
6

①分子相同的分数看分母,分母小的大,分母大的小。
321457
8
(﹥)
8

5
(﹤)
5

8
(﹤)
8

②分母相同的分数看分子,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分数的简单计算








2017.12.19





知识与技能:
1.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反思: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计
算。
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要求对折再对折,问把它平均分
成几份?
2.要求 给一张纸的四分之一涂色,另一张纸的四分之二涂色。(涂
好后问这一张是四分之几,另一张有几个四分 之一)
3.一个四分之一拼到两个四分之一上能不能拼?这时就是几个
四分之一?(3个)为 什么能拼?(平均分的纸一样大,平均分的份
数一样多)
这个34怎么来的?(把1个14和 2个14合起来)把它们合
起来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加法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
容。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96页例1情境图。
(1)同学们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吗?
学生汇报:
预设1:小明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预设2:小红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预设3: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预设4:小明比小红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探究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小红吃了这个西瓜的18,小明吃了这个西瓜的 28。如果要求
“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同桌互相说
一说。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个过程。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总结:


“18+28”表示1个18加上2个18,是3个18,也就是
38。 结合刚才的计算过程,你能说说相加的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吗?
计算中得数和原来的两个分数有什么 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分
母相同,计算时,只需要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3)练习:
23421323

7

7

9

9

5

5

6

6

43142453
10

10

8

8

7

7

9

9

谁能总结一下像这样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
相加)
(3)探究分母相同的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按刚才的思路,自己想办法解决“小明比小红多吃了这个西瓜的
几分之几?”
自读课本例2的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11523
板书算式“
8
8

8
”和“
6

6

6
”。观察这两个算式,
得数和被减数、减数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样的分数减法可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减。
(4)练一练:
43318674
7

7

8

8

9

9

10

10

2.自学课本第97页例3。
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我们一起交流。
讨论:①“1”为什么可以看作
4
4

②“1”还可以看作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几个。
三、巩固提高
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123

8

8

8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11523
8

8

8

6

6

6

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算式里含有1,可以把1看作任意一个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分数的简单应用








2017.12.20





知识与技能:
1.会识别生活中的分数。 教学反思:
2.能将分数进行简单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识别分数的过程;掌握生活中简单的分数问题的解决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理解生活中的分数的意义。
难点:应用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并用阴影表示出来。
学生展示,并说明方法。
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
分是它的14。)
2.关于分数,你还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新知
1. 动态演示课本第100页的例1第(1)题,学生观察,说说你
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
预设1:剪开的4个小正方形拼在一起还是一个大正方形。
预设 2:第一幅图是求这个正方形的14,所以把一个正方形平
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第二幅图是求4个小正
方形的14,就是把这4个小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一个小正
方形 。

(4)小结: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也
可以把剪开 的4个小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14既能表示1份与整个
正方形的关系,也能表示1份的数量是多少。
2.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
(1)出示课本第100页的例1第(2)题,说说这幅图告诉了我
们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图后集体交流。(一共有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
每份有2个苹果)
(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1份是苹果总


数的几分之几?2份呢?
①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②小组汇报。(一份是苹果总数的13,2份是苹果总数的23)
(3)小结:把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它的每一份都是整体的几分
之一,它的几份都是整体的几分 之几。
3.求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出示教材第101页例3。
(1)读题,说一说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中13是女生,23是男生”是什么意
思?
(3)怎样求女生的人数呢?
①说分数的意义。
结合题意说一说13这个分数的意义。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因为13是女生,要求女生的人数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
求出1份是多少。)
②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分一分。
集体展示交流。
③列式解答:12÷3=4(人)
④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解题过程
(4)迁移类推,求男生的人数。
①结合题意说一说23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因为23是男生,要求男生人数就要把12平均分成3份,求出2
份是多少。)
②画图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算法。
③列式解答,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12÷3=4(人) 4×2=8(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第1题。
(1)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2)根据分数的意义分一分,并涂色表示分数。
(3)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订正。
3.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第3题
(1)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①说一说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表示什么?
(把“10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 表示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成
5份,取其中的2份。)
②学生动手分一份,并说一说想的过程。
(把这个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2根,2份就是
4根。)


(2)集体交流,并说说解答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
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
1份是苹果总数的1
3
2份是苹果总数的2
3
12÷3=4(人) 12÷3=4(人)
4×2=8(人)
答:女生有4人,男生有8人。

































数学广角—集合








2017.12.2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思;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过程与方法:经历集合及集合圈的认知过程,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办法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重点: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难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一、情境导入
小动物们开会了,他们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好还是在水里生活
好 。一共来了10种动物:蚂蚱、章鱼、虾、青蛙、蜗牛、鲤鱼、兔
子、乌龟、海鱼、瓢虫。
这 些动物你知道他们都是生活在哪里的吗?它们有的生活在水
里,有的生活在陆地上,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青蛙和乌龟有时陆地上生活,有时候在水里
生活。
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把它们分类呢?相信学过今天的内容就能把
它们进行分类了。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104页例1。
分析:参加跳绳比赛的有9人,参加踢毽子比赛的有8人,两项
比赛都参加的有3人。
出示空白的集合圈,指名说说各部分的意义。
板书集合圈(先填写公共部分,让学生观察)
出示各部分的人数,想一想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预设1:6+5+3=14(人)
预设2:9+8-3=14(人)
请学生回答提出上述解决办法的思路和想法。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10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跳绳的学生 踢毽子的学生




陈东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杨明
刘红
李芳






































于丽 周晓
朱小东
陶伟 卢强







































英语作文自我介绍-小学二年级评语


安徽省高考作文-无私奉献演讲稿


多媒体设计-普通话标语


ppp模式是什么-黑龙江一本线


生命的旅程-五年级暑假作业答案


国际机场三字代码-安徽中国科技大学


郑州事业单位招聘-梁山108将结局


关于友谊的格言-老人与海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