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反思与单元备课全

温柔似野鬼°
703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3: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电子商务策划方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首页











(数学)
2018秋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018.9.1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
【一】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 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
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 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


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
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 比较感兴趣。
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
能 力创造了条件。
二、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好几位学困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 够,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
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 、编写
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体现了 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
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 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
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础 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学
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通过 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
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使 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计算几百几
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初步
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 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 他
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并能掌握毫米 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
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使学 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


换算。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 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
4.会笔算三位数的加、 减法(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会进行
相应的估算和验算及在生活中应用
5.在实 践活动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
间的相互关系。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
“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 会用转化的方法
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7.初步认识 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 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
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8.初步认识简 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 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四】教学措施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 br>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
注学困生,注重基 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 能回
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 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
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 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
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 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 保
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进度一览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时分秒
时分秒—万以内加减法(一)
内容 页数
6
12
18
24
30
35
42
49
55
60
66

周次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
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数学广角
复习
复习
复习—考试
页数
72
78
84
88
95
101
103
107
万以内加减法
万以内加减法—测量
测量
测量
万以内加减法(二)
万以内加减法(二)
倍的认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 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
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
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
识和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
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单元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四、课时安排:3课时。
1、秒的认识…………1课时
2、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
3、时间的计算……1课时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设计2018.9.2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 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
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 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
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
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 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
“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 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
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 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 、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
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
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
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
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 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
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 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
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不浪费每1分、每 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 ,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
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
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
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 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 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
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 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 包里,
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钟面上最细最长针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1分=60秒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 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 位、质量
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
动,帮助 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
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
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 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
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
我放手让学生 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
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 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 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
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 的长短,在体验1分
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 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
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
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2018.9.4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 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
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 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
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 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
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 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
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 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 、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
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 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 意:小明7时
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
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 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
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 在经过了
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 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
好地建设祖国。
五、板书设计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例12时=()分
想:1时=60分,2时是()个60分
例2想: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想:45-30=15,是15分钟。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 的计算,
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 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
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 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
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2018.9.8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
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
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 学生用不同
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
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
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 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
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4时=()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
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五、板书设计: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 立思
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
法,体验到 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
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 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 也为
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
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
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
几十。
四、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性。
五、课时安排:5课时。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2018.9.10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48+2049-2056+328-9
24+935-2046-798-9078+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83563
203()()()()()()
72317529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
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 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 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
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 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
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 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
先算35+30=65,再算65+4=6 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 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
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 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
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 +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79+4=83
B、30+44=7474+9=83
C、30+40=709+4=13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15+55=61+39=35+66=
23+28=32+46=53+36=37+54=
15+65=18+26=41+56=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
一共用去多少钱?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 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
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2题。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例1(1)(2)
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很顺利,学生反应比较灵活。在计算35+89的计算中学生大致出现两种情况:第
一种,30+80=110,5+9=14,110+14=124;第二种是笔算。或许课堂太顺利了,于是 我忽视了对计算
方法清晰的演示,只是利用学生的板演进行讲评,算理的归纳也显得简单,而作业则要求 学生全部独立完
成,为是了解学生真实的计算水平和状态。
作业批改中发现不够理想,错误情 况1:计算基础性错误;原因2:除了做一做的第1题,其它计算全
部是看横式直接写得数;原因3:有 4个孩子方法未掌握。
提高措施:
1、巩固训练孩子20以内进位加法;
2、课堂上老师清楚的演示过程看似重复学生的板演,但这样的重复还是很有必要的。
3、培养孩子细心的习惯,要有相应的激励手段。
???4、个别困难孩子进行及时的个别辅导。
第2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2018.9.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19+41=56+28=83+12=
75+11=75+21=67+21=72+15=
45+24=58+42=57+17=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35-2=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
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 道题中的减数既不
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 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
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 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
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 br>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
想的。然后尝试填 写下列():
先算65-()=()再算()○()=()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 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
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 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
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
退位,计算时不能直 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3、4题。
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
例2(1)(2)65-48=
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018.9.15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85-5=67+9=72-6=
20+40+3000=900-700+80=300+20+60=
80-60+200=100+400+50=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
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80+50=130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 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
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 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80
+5
1
50
93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
以是9) < br>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
一个小一点的“1”, 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
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 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
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5
.
50


-380
170 < br>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
减。如550-380 ,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
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 ,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
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算到这位时,不 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 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的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百十个(2)百十个
380550
+5
1
50-380
930170
第4课时:估算2018.9.18
.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
情境进行估算。 < br>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 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
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
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
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 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
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
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
还可以进行估算,然 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 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
定是否大于441。
生2: 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
于220,239大于 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
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
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 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
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 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
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 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
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
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 果写在教材
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板书设计
估算
221看成220,239看成230,
221>220,239>230,
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2018.9.21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 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
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
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 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
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 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
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 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
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 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
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
其实就是6 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 ,都是满
十进一,退一当十。……(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86-34=47+33=36+20=
23+69=62-18=70-26=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370+480=390+250=520+300=
840-560=750-540=440-150=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 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
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
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 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
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 较
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的计算,得
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
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 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
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的第5、6题。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
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
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 br>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
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 ,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
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 千
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
立1吨的质量观念。 < br>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 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
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
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 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
(如 ,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
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 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
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
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 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 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
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
分内 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
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 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
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
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 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
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
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
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 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
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
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
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 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
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 位的感
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
100米,通过走一走 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
就是1千米。
四、课时安排:7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2、千米的认识……………3课时
3、吨的认识……2课时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2018.9.23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 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 测
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
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
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
指,从哪里到哪里是 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 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
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
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 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
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 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
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
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
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 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
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
有多长。
延伸: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
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 查看。
五、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 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
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我们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
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 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
学的内容。反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
生估计测量身边的事物,这就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亲近度,真正让学生体会 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还能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节课中发 现学生的估计、估量能力比较
差,出现了一些笑话,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我相信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价值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 br>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同时再将数学运用与生活的过程中感悟< br>数学的价值。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2018.9.2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
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 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
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 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
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
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 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 ,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
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 ,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
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
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
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
关系吗?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
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 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
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六、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反思: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 ,营造自然宽松的
学习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此环节 教学中我设法为学
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 体验乐趣、体验成
功。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鼓励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观察、测量,充 分体现了师生的民
主、平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 说一说、算一算、
议一议,使学生建立起分米的表象。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 的空间观念积累实
践经验。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2018.9.25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
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
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
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 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 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
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 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
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 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
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 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
一说80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
(2)()个10厘米就是()分米?
(3)80厘米等于()分米?
(4)在学 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
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 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
根据 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厘米2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300厘米=()米
20厘米3毫米=()毫米80厘米+8分米=()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
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 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 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
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
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 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
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 大小,教师
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
(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 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
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 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五、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换算
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1米=()分米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2018.9.2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 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
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 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
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 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
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
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 、分米、厘米、毫米)用你
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 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
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 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
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出示例4):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
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 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 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 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
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 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
2000米)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
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
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 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
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 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
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
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 合适,关键是
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 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
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 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 牙、洗了脸,
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
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
子丁丁,丁丁问:“小明 ,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
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
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 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
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六、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公里
1千米=1000米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000)(10)(10)(10)
(100)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于多数同学来说不是很难,但这一基础的 切必须掌握的知识还应认真对待。学生有时候还说
一千米等于一百米,还有对于千米与米同时出现的问题 学生容易出错,如1千米-200 米=800米的问题就
较难了。在解决问题的题中学生的问题更是很多,应加强练习与指导。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2018.9.2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 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
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
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 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
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 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
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 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 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
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
车载重60吨) < br>(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
多重呢?“吨”和“千 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
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 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
=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
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 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
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 ……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
叹:哇!1吨这么重呀!


(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
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 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
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 ,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
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 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
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 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
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
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
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 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
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
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 ,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
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 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
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六、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 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
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 ,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
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 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
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 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
带来学习的快乐。
第6课时:解决问题2018.9.3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
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 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
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
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
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 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
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 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 量3吨的
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 +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
刚好装完。 < br>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
次时符合条件,如果 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
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 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
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 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
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
50次3次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 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
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
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 有6张,即最多
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
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
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 )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
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 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 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
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 br>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1000)(1000)
教学反思: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总之,数学教学体现“生活化”的方法很多 ,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
去研究,去探索。真正去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 学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
加减法,加减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 学生掌握了
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是 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
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 计算能力和迁
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会计算连续进位、退 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
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 估算意
识。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
合能力。经历与同伴 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
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 br>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
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单元 知识构成:(1)信息窗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的二次进
位和二次退位,即一般加减计算。(2)信息 窗2:被减数中间末尾
有0的连续退位和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即整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
点。( 3)信息窗3:解决比多和比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解决位数
不同的计算问题。
四、课时安排:9课时
?1、加法…………3课时
2、减法…………4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一课时:两位数连续进位加2018.10.8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内容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 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
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 惯,提高学生
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 br>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
时,要记得加上进 上来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2、笔算:求35与27的和。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2、教学例1。
a.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 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b.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 /p>


c.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从哪一位
加起 呢?(从个位加起。)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d.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 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
是否漏写1或忘加1。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16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98
+215
123
第二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2018.10.9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2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
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 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
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
得数。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2、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笔算

< p>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
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三、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说一说你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376+284=660(种)
376
+2. 8. 4
660
第三课时:连续进位加2018.10.10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1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
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
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 一共装有
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 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载的东西
最多?哪艘船载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 法告诉大
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你能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又能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吗?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 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
视塔约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谁能摘下玉米?
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
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下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
53691535185464


649873792127208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小君可以怎么走?走哪条路最近?
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九、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连续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2018.10.12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4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1、使 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
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2、会解答有关的 应用题。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
减时,要记得减去退去的 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0-7= 35-8= 63-4= 26-7=
2、笔算:54-21= 79-37= 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 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
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
地图上标有吗? 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
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

江的路 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
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
方法吗?(学生独立完成 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
他成功。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三、巩固独立完成25页第1、2、3题
四、总结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连续退位减法
517–348=169(千米)
517507
-348-348
16959
教学反思:理解算理,但在计算十位时有部分同学忽略被借走的1,在教学中我< br>注重进行十位算的口语表达训练,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第五课时: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2018.10.14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87=()-()99=()-()
198=()-()?297=()-()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赛 ,谁先算好,即可
得到“优胜小红旗”。男生组:574+200456+198725+79
女生组:574+200456+200-2?725+8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
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
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
整百的数,计算起 来比较简便。揭题: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1:?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113+59=?113+60-1=172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
2、出示例2:?276+98
(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
276+98=276+()-()=()问: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2)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276+100-3=373问:为什么减去3?
?3、小结:当加数是 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
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b:98+67=67+100-2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十、
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 的规律是什么?
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加几要减几。
第六课时: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2018.10.15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题3及练习六的第4、5、6题。
教学目标: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68=70-(??)??77=(??)-(?)??99=(?)-(?)
298=(???)-(???)?????397=(??)-(??)
提问:68接近哪个整十数?7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赛 ,谁先算好,即可
得到“优胜小红旗”。
男生组:453-300748-97??356-299
女生组:453-300?748-100+3356-30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
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
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
整百的数,计算起 来比较简便。揭题: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1、出示例3:?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
(2)想97看作100 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165 -97=165-100+3=68
(4)如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2、小结:减数 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
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435-(??)=435-300+2534-(??)=534-300+2
2、完成练习六的第4、5、6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
样计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减几要加几。
第七课时:加法的验算2018.10.16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内容。
教 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
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 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和能力。3、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 体
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互相说后发表意见。)
师:(挂图1) 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
么?请同学们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师:看小精灵说什么?(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135
+?4.8?
183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 法和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
法,如: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用48+135,看 得数是不是183。用183-48,
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 什么收获和感想?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
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板书设计加法的验算
135+48=183(元)
?135验算:18318348
+?4.8?-135-48+135


教学反思:结合原有基础,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不同的验算方法以,但部分
学生只是为了计算而算,没真正起到验算的目地,需 加强学生对验算的认识与意
识。
第八课时:减法的验算2018.10.19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 的验算,并通过减法
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3、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 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
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
愿意说一说。同学们调 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
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 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师:小明说什么?
200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183?
??17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 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如: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我用17加上183, 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做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比一比,看谁聪明: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200-183=17(元)
2?0?0验算:20017
-?1?8?3-17+183
??1?7183200
教学反思:有套用加法加数交换位子相加的方法,要进行差生补导。
第九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2018.10.20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1页练习七 < /p>


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
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运用
1、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题。
2、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634663404239
-182+282-186+571
552845318800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把正确答案与算式连起来。
563+528=????696+241=??????70+260=
99193733
4、在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数。
□□4□6□□45
-42□+3□4+□5
4718039□0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5、教材第30页第6题。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学生解决后交流。
6、教材第31页第8题。
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7、作业:第29—30页第3、5、7题。
三、总结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万以内的加减法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500-210-208=82(元)500-328-85=87(元)500-496=4(元)
(根据各小组的回答选择不同的解答板书出来)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2018.10.2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
的理解和 掌握这些知识。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
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 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 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 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
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 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加减法的验算、“用数学 ”解决
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 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
位加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呢?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请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做对一道,就可以在最上面圈一 面小红旗。
(笔算加、减法题各4道)(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第2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课件出 示教材第33页的第2题: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
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
只小鸡?(3)还剩下多少个鸡蛋?(学生 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编题、小组比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从中达到训练的目地,< br>但在计算上仍须加强连续退位与加、减法验算的训练。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材分析2018.10.26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由于“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
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注意让学 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
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

< p>
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
生逐步形成“倍”的概 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
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 几的多少
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
历,让学生去体验 ,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 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
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 建立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 活动,使学生经历“倍”
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2018.10.27
课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体验“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
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用有关“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 学 设 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两个数
之间的关系除了一个 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和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的关系之外,还有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教材第50、51页。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这种倍数关系,
你 想了解什么是“倍数”关系吗?那就好好学
习今天的数学课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情景图)
学生可能会说:
生1:图中有6只兔子,其中3只黑兔子和3
只灰兔子。
生2:图中共有6根水萝卜,2根胡萝卜,10
根白萝卜。
……
师:图中 的胡萝卜有2根;水萝卜有6
根,也就是3个2根,这时我们就说水萝卜
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课件演示对比过
程)
师:请你画一画,白萝卜的根数有几个2
根,那么白萝卜的 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在
小组里讨论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白萝卜有10根,每2根圈成一组,
可以圈成5组,说明10里面有5个2根,所
以说白 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对于解答正确、叙述条理清楚的学生给
与表扬和鼓励。
2、教学例2.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即使
是同学们司空见惯的值日活动 中也有数学。
瞧,老师把同学们值日的场面用相机拍摄下
来了,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 出示
情境图)
生:知道了擦桌椅和扫地的学生各有多
少人。
师: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呢?你
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跟小组同学说一
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
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
说?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帮助解决问
题的。先摆了12根小棒表示擦桌椅的12个
人,又摆 了4根小棒表示扫地的4个人,这
样很容易看出擦桌椅的12人里面有3个4,
也就是说12是 4的3倍,所以说擦桌椅的人
数是扫地的3倍。
生2:我们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解决问题的。先画出某种图形表示擦桌椅的12人,然
后用相同的图形画出扫地的4人,每4个图
形 圈成一组,可以把12人圈成3组,所以说
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
师: 综合同学们的意见,我们可以说要
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
面有几个4,用 除法计算,12÷4=3.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擦桌椅●●●●●●●●●●●●12里面有几个4
扫地○○○○12是4的3倍
12÷4=3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教学反思:
我认为在这 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缺少练习,并且课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
时可以在课前稍稍的进行少量的介绍与渗 透。为自己节约时间,可以多加倍的练
习。
第二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2018.10.29
课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
法。
2、通过画图 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
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 算方法,培养
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 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
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 的
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建立“倍”的意义。
教材第52-55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 学 设 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咱们一起玩一会摆小棒的游戏吧!
让学生根据要求摆小棒。由组长安排先
让其中 一个学生摆一个正方形,再要求
第二个学生白的正方形个数相当于第一
个同学摆的2个那么多。
师:你用了多少根小棒:列算式计算一
下。
生:我用乘法计算得出4×2=8(根)。
师: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两个正方
形 要用2个4根,也就是2个4根可以
说成4的2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
研究的问题“求一个 数的几倍是多少”。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
什么。(出示例3情境图)
生1:我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要求象棋的
价钱。
生2:还知道了两种价钱之间的关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现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教师巡视了解
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可以通过摆小棒帮助分析理解
题意,军棋的价钱是8元, 就摆出8根
小棒表示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
倍,就要摆出4个8根的小棒来表示,
所以说象棋的价钱就是8×4=32(元)。
生2:我们还可以画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
意, 军棋的价钱是8元,就先画出一条
线段表示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
倍,就要4段与之前相 等的线段来表示4
个8元,所以说象棋的价钱就是8×4=32
(元)。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
励表扬。
师:想一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在小组里举例证明
一下,你的猜想对吗?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活动,教师
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明确“求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设计。
1、摆一个正五边形用()根火柴,摆6
个这样的正五边形用多少根火柴呢?
2、莉莉的奶奶养了9只鸭,养的鸡的只
数是鸭的3倍,莉莉的奶奶养了多少只
鸡?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2018.11.2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 熟练的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的口算100以内加减
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 和笔算乘法两部分。本单元
先讲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讲< br>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
较容易接受。同时,由 于笔算乘法,如12×3,在计算时要算2×3和10×3,
这就要用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因此在教学笔 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上。
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讲口算有利 于
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计算能力。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 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
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
多,学生在计算过程 中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
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法的难点。
2、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1)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引出笔算竖式 ,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2)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主要
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位问题,二是因数 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问题。在进位
中,先讲不连续进位的,再讲连续进位的,两种情况都以两位数乘一位 数为


主。这样编排重点突出,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类
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从而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 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了一些
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乘法计 算并不是孤立存
在的,而是蕴含在许多现实情境中的一个个问题;二是讲乘法计算置于现实
情境 中,增加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得口算整十、整百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
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2018.11.23
课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口
算的准确性。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看题、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 学 设 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游乐 园
里也有我们的数学,看看这张游乐园的照片,
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出示第56页情境图)
生:我知道了游乐园各种项目的价格。
师: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跟小组
的同学说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这些有关的乘
法口算的问题。
二、教学例1.
师:先看题,说说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课
件出示例1)
生:坐碰碰车每人20元,要求计算3人要多
少钱。
师:你怎样理解题意?该怎么解答?
生:每人20元,3人需要的钱数就是20的3
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教材第56-59页。




以列式为20×3。
师:该怎样计算呢?跟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
一下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1: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生2:因为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
生3:因为2×3=6,所以20×3就等于60.
师:引导学生推想:200×3、2000×3得多少?
(200×3=600,200就是 2个百,2个百乘3
是6个百,就是600;2000×3=6000,2000表
示2个千, 2个千乘3等于6个千,就是6000)
2、教学例2.
师:先看题,说说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课
件出示例2)
生:坐过山车每人12元,要求计算3人要多
少钱。
师:你怎样理解题意?该怎么解答?
生:每人12元,3人需要的钱数就是12的3
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
以列式为12×3.
师:该怎样计算呢?跟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
一下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 :我是借助摆小棒算出来的,先在第一行
摆1捆和2根小棒表示每人12元钱,然后在
第二行、 第三行分别这样摆小棒,这样就表
示出了3人需要的钱数。这时整捆的小棒数
就是3捆,1捆表 示1个10,3捆就是10×3=30
(根),单根的小棒数是每行2根,3行就是
2×3=6 (根),所以一共就是30+3=36(根),
也就是说3人需要的钱数就是12×3=36
( 元)。
多给学生机会练习叙述思考过程,只要合理
就要给与表扬和肯定。
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0×4200×42000×330×43000×7
2、口算下面各题。
4×230×3200×35×440×2
300×34000×2600×33000×3


1000×690×31000×5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0×3=60想:2个10乘3就是6个10,就是60
12×3=36想:10×3=30
2×3=6
30+6=36
教学反 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方法,但算理的理解还有部分的学生没能理解。另
外 课堂的机智度还不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经后应该在课上后,课后多看些有关的书籍,不断的总结经
验 ,以求进步。
第二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2016.11.30
课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初步学会
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棒、口算看片。
教 学 设 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
6×24×220×340×2
300×220×450+76+40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教学例1.
师 :观察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图意,并且提
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
第60页例 1情境图)
生:图中小红、小丽和小明在一起画画儿,
他们三人用的是同样的彩笔,已知每盒 装12
支彩笔,求3盒一共有多少支。
师: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生:12×3,也就是求3个12是多少。
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盒大约共有多少支?
生:把12看成10,用10×3=30,3盒大约共
30支。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教材第60页。




师: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该怎样算呢?先在
小组里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摆小棒,
也可以画图等。
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教师巡视了
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的解题策略,
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方法一:摆小棒,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
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
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方法二:画图,
3个长条共30个方格,再加上单个的6个共
36个。
方法三:连加。12+12+12=36.
方法四:分解组合,先算10×3=30,再算2
×3=6,然后算30+6=36.
方法五:拆数。①9×3=27,3×3=9,27+9=36
②8×3=24,4×3=12,24+12=36
③7×3=21,5×3=15,21+15=36
④6×3=18,6×3=18,18+18=36
师:组织学生讨论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方法一和方法二都好理解,但我们学了数学
以后就应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三如果
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麻烦。方法
四不管 因数是几都能算。。方法五虽然因数
不管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
一位数,再相乘 ,乘后再加,比较麻烦。
师: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 合来
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三个算式
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教师板书并讲解: < br>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
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
乘2得6,表示6个一,写 在个
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
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
位上(用虚线在个位 上写一个
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就得36.
进一步说明:因为积的十位上的 3表示3
个10,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
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再次板书:


12……因数
×3……因数
36……积
可以请学生再说一说乘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今天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把一根长10米的木料锯成2米一段的短木
料。每锯一段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
少分钟?
第三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2016.12.1
课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棒、口算看片。
教 学 设 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口算卡。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232432212
×4×3×2×4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教学例2.
师:观察图片,谁愿意把图意跟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第61页情境图)
生:
王老师到书店给同学们买连环画,一套
16本,买3套一共多少本?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16×3,也就是求3个16是多少。
师:怎样计算呢?
生1:先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摆小棒得出16
×3的结果。
每行摆一捆(10根)和6个一根,摆3行。
3个6根是18根,满10根要捆成一捆,共可
捆1捆,与前面3捆合起来一共有4捆,再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教材第61页。




加上单独的8根,,共48根。
生2:用连加的方法。
16
16
+16
48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想出了不同的方
法,那么用乘法竖式怎样计算呢?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请一
位同学进行板演,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16
×3
48
生: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6得24,把
8写在个位上,1表示 1个十,向十位进1;
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个十,再加上进上
来1个十是4个十,把4写在 积的十位上。
师:为什么要从个位乘起,而不先从十位乘
起呢?
生:如果先从十位 乘起,十位乘完后得3,当
个位乘完向十位进1时,十位上的3还要再
加1,就需要把3变成4 ,这样计算既麻烦,
又容易出错。
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2016.12.2
课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的
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连续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口算看片、挂图。




教 学 设 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4×4+25×7+46×5+13×4+2
2、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教材第62-65页。


该怎样计算。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 去乘多位数的
每一位数,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
进几)
3、计算下面各题。 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他
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并说一说自己是怎
样算的。
29142131
×3×4×7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的情境图。
师:学校正在召开运动会,老师和几名同学
为运动 员们准备了饮料。每箱24瓶,9箱
饮料一共有多少瓶?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
生:24×9,也就是求9个24是多少。
师:先估算一下,9箱饮料大约是多少瓶?
生:10箱是240瓶,9箱一定比240少。
师:用竖式计算。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
学在练习本上试算。做完后共同订正。
24
×9
216
请计算正确的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需要
注意 的地方。(个位上4×9=36,向十位进3
后,十位上2×9=18,表示18个十,18个
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3个十共21个十,
2应写在积的百位,1应写在积的十位)
教师小 结:用一位数乘另一个因数的十位
后,要看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
果有进位,不要忘 记加上进位数,如加上进
位数后又需进位,那么还需向百位进位或把
最高位写在百位上。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下面的练习。
6869
×7×8
学生独立完成。算完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计
算过程中,这两道题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第1题十位乘完后再加上进位数后最高位
没有改变,第2题十位乘完后再加上进位数
后最高位又 增加了1.
三、课堂作业。
1、学校运动会开幕式,有4个方阵,每个
方阵128人,一共有多少人?


2、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的乘积是
多少?
第五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2016.12.4
课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
算乘法。
2、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
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和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
教学重点
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设 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数学王国里,有一
个非常特殊的数字是什么吗?
学生猜想。
师:在数学王国里的特殊数字就是0,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研究与0有关的乘法计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4.(出示课件)
师:你能把图意跟大家说一说吗?先在小组
里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跟大家讲一讲?
生:图中 有7只小猴子,把它们面前盘子里
的桃子都吃光了,问我们7个盘子里一共还
有多少个桃子?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么?
生1:因为每个盘子里都没有桃子,所以每个
盘子里的 桃子用数字“0”表示,7个盘子就
是7个0相加,结果还是0,所以算式是
0+0+0+0+ 0+0+0=0
生2:我觉得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7个0
相加就可以写成0×7=0(个) 或7×0=0(个)
师:想一想,0×3=?9×0=?0×0=?你发现
了什么?
生:都得0.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教学例5.
师:请看下面与0有关的计算问题,你能解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教材第66-69页。




决吗?读完题后先说说你的想法。(出示课
件)
生:求这个运动场共 有多少个座位,就是计
算8个604是多少,我们可以把604看做600,
那么600×8= 4800,所以应该比4800个还多
一些。
师:到底是多少呢?尝试自己列竖式计算一
下。
学生尝试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
况。
组织学生开展交流竖式算法:
604
×8
4832
师: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生:十位上 应该是3,因为8与十位上的0
相乘还得0,加上个位上进上来的3,所以十
位上结果应该写3 .
要适时给予竖式计算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和鼓
励。
4、教学例6.
(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
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2)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80×3,也就是求3个280是多少。
(3)先估计一下大约得多少。
280×3≈900,大约得900.
(4)让学 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做。教师巡视时
找出两位算法不同的同学进行板演,并说一
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
生1:先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上的
数。由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
0,所以积的个位上也是0,这个0起占位作
用。
生2:把280乘3看成28个十 乘3,先算28
乘3,所以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
84表示84个十,这时再把第一个 因数末尾的
0落下来,这个0起占位作用。
(5)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二种更简便。
(6)概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
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 的乘法时,先用一个
因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再看因数末


尾有几个0,就 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1、笔算下面各题。
207×8603×4305×9604×5708×3
390×4520×3190×7460×6230×4
2、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哪个算式的得数大吗?
1+2+3+4+5+6+7+8+9+0
1×2×3×4×5×6×7×8×9×0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课题
教学目


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 估算,掌
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解问题的能力。
课件
教材第70-74页。
课型

教学重

教学难

教具准

个性
教 学 设 计
化调
整或
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师借助乘法计算解决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生活中哪些问题是需要乘法解决
的?你能正确解答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7.
师:每张门票8元,有29人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想知道带250元钱够不够,必须先知道29人卖门票共需多少
元。也就是要先算出29×8得多少, 然后和250元比较一下。
生:29×8我还没有学过,怎么办呢?


师:这 道题只要知道29×8的结果比250大还是小就可以了,
不必算出精确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 法,也就是看29
×8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可以再小组内讨论,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到各小组
巡视,及时指导、点拨学生。 < br>集体交流:因为29接近30这个整十数,所以我们把29看成
30,用30×8=240,所以 29×8大约等于240.
师:同学们想得很好。29×8大于等于240,“大约等于”写成
数学符号就是“≈”,这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所以29
×8≈240
板书:29×8≈30×8=240(元)
生:通过估算得出了29×8的结果,和250比较后发现250元
钱购买门票了。
2、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道稍复杂一点的问题,然后说说你的
想法。(课件出示第71页例8)
生1: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问题。
生2:求买8个同样的碗用多少钱,就需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
再算8个同样的碗多少钱。
生3:一个碗的价钱就是18÷3=6(元),8个同样的碗的价钱
就是6×8=48(元)。
生4:也可以列成综合算式18÷3×8,结果仍然是8个碗48
元钱。
……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表扬鼓励。
师:究竟算得对不对呢?你们检验了没有? 生:可以这样检验,买8个碗48元,说明一个碗的价钱是48
÷8=6(元),这样3个碗的钱数 就是6×3=18(元),说明我
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师:对!我么一定要记住解答完之后要 进行检验,才能有效提
高我们解解题的正确率。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
以买几 个同样的碗?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18÷3=6(元),再算30元里面有几个
6元就可以 买几个碗,列式为30÷6=5(个),所以说30元钱
可以买5个碗。
3、教学例9.
师:妈妈在买碗的过程中又遇到问题了,你能帮忙解决吗?试
一试。(出示例9)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们的解答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首先是画线段图来表示题意的,这样就能比较直观地
分析题意了。
生2:根 据6元一个碗可以买6个,可以算出总价是6×6=36


(元),那么36是9的几倍就 可以买几个9元的碗,列式为
36÷9=4(个)。
生3:可以列成综合算式6×6÷9,结果也是4个。
生4:我检验过了买4个9元的碗和买 6个6元的碗,总价是
相同的,都是36元,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
师:同学们,讲得有理有据,真棒!继续努力!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
四、课堂作业。
1、一个两位数与3相乘的积大约是180,那么这个两位数可能
是多少?
2、张爷 爷为了锻炼身体每天要绕圆形花坛步行3圈,每圈400
米,如果还是步行相同的路程,绕操场就要步行 2圈,操场
每圈多少米?
第七课时整理和复习
2016.12.7
课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设 计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
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
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
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 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
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
明理由。
第( 1)题应选择估算。因为不需要求出准确
结果,从题目可以看出问题是求大约多远,
所以只知道 大概的结果就可以了,因此用估
算,65×8≈560;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
个性化调整 或反思

教材第75、76页。




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第(3)题应选 择笔算,因为题
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70×312×3120×43×6+5
200×4600×821×4320×34×8+7
500×21000×732×21100×6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
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
几 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79×3102×5287×6
53×6212×4319×7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 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
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
213×389×728×4507×5
213×6354×4146×9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 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
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
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华山旅游,成人票每张125
元,儿童票每张60 元,有2位老师,9名学
生,买票一共要用多少钱?
第八课时数字编码
2016.12.9
课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身份证号 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
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 简单
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通过调查、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初步了解 身份证编码中蕴
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字编码
思想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
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初步学会编码。
教材第77、78页。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合理的编码。
教具准备
课件、身份证。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2015、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程 < br>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自己的学
号是多少》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
样 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
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
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共同上一节有关数字
编码的数学课,我很高兴,相信你们也很感
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
写好 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
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
生:邮政编码。
师:谁知道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
生: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
据邮 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
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师: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
吗?(课件出示第77页)
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信息。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 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
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
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实物出示),谁来
读一读老师的身份证号码?
学生读出号码,教师写出来。
师:请把你们搜集的身份证号码拿出来,放
在小组中集 体去观察、比较,看看号码中藏
着哪些秘密,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先独
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2015、
地址码。
①通过查询直接汇报出地址码的相关信息。
②汇报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教师引导得
出。
(2)生日码。
看到生日,你还能知道年龄。
(3)顺序码
顺序码表示在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中的顺
序。第17位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
(4)效验码
师:效验码是电脑根据前17位数字按一定公
式自动生成的,是电脑识别身份证真假的。 师:你们搜集的信息很全面,现行的第二代
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数字是
地 址码,7-14位是生日码,15-17位是顺序
码,第18位是效验码。像这样把一些数字或
字母按一定标准排列,就叫数字编码。(板
书课题)以前我们学习了用数表示数量和顺
序,这节 课我们还知道了数还可以用来编码。
师: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数字时代,生活中
哪些地方还用到数字编码?
生:数字编码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师:运用数字或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更简洁准确。现在请同学们运用数字编码,给每个
同学编号,可以看到这个号码不用知道名字
就能 找到这个人。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
号码中要体现哪些方面的内容?先自己思考
再到小组中 交流,组长记录下讨论的结果。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集体讨论得出结果。编入入
学时间、班级序号、班级学号和性别等。
师:按什么顺序编排比较合理呢?
生:按入学时间、班级序号、班级学号和性
别的顺序。
学生给自己编号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
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给予编码正确的学生以表扬
和鼓励。
师小结:数字编码真是又方便又快捷。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未来社会将更 是一个数字信息
时代,还有许多数字编码有待我们去发现,
等着我们去设计,希望同学们用学到 的知识


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课后,到生活中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数字编码,
调查了解编码的含义。
五、课堂作业。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
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
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
2016.12.11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 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学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
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 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教材还安
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 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
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 图
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 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 去主动
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
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
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 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 br>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
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


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 也有利于学生空间
观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
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
或正 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
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
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
时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
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
三、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
的 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
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四、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四边形
2016.12.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
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 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
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 这是校园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
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 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利用了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初步感
知校园一角丰富而漂亮的图形 组成情况及不同的图形类型,同时,充分利用课本
这一教学资源,对图形的欣赏作了铺垫,又具有一定的 教育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或划出来)。(印发,
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辨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
能力。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 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此环节正是在学生感知生活
经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四边形的特征,又根据四 边形的特征认识生活中
的四边形。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或划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 通过学生的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方法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
1.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四边形。(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阶段所学,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 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
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梳理,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课堂检测
A卷:
1. 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2. 四边形有--------- 条边,--------个角
3.我们至少可以用-------根小棒摆一个四边形。
B卷:
1. 你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请举例说明。
2. 生活中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
3. 判断:
(1)数学课本是四边形。()
(2)课桌是四边形。()
(3)教室里的黑板面是四边形。()
[设计意图]检查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以达到自我认识和存在的知识缺陷。
六、布置作业
课后了解生活中四边形的应用。
第二课时四边形巩固练习课
2016.12.1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回忆前面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对平行四边形加以区别。
2、使学生,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4、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
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3?、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学习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四边形
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回顾、总结学习过的知识 及方法,,
为以后的练习做好准备。)
二、基本练习
(一)、熟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加以区别。
1、学生先说出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并问这些图形是四边形
吗?


2、提供fish课件:
学生回答问题,并说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区别。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意在 让学生回忆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
形,并对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进一步区别以及它们 与四边形的关系,加
深学生对四边形的理解。)
(二)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1、下面三个图形中,()不是四边形。
2、下面图形哪些是四边形()。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
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
(三)、实践操作,大显身手。
(1)在右边画一个同样大的平行四边行。(2)把下图改成平行四边形。
每个学生发两个,单独动手操作












































































































































(2)用直尺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平行
四边形。然后用直尺量一量对边相等。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点的
理解)
(四)、课堂检测: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
1、四边形有几个边(),几个()角,四个边是怎样的()。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条边,()个角。
3、四边形有哪三个特点()。
4、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吗?()。
5、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二、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平行四边形容易()。


(①变形②不变形③稳固性强)
2、平行四边形的()相等。
(①四条边②四个角③对边和对角)
3、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 意图:设计提高练习,意在让学生加深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活
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三、拓展练习
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图形让同桌欣赏,欣赏。
四、、小结:
通过练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它们的特点,它
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所以它们都是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容易变形的特点。
第三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
2016.12.16
教学目标:
1、经过折 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通过观察、动手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说说黑板上两个图形的名称?
2、都有几条边,几个角?
3、说说我们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东西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长方形的特征
1、先猜边和角的特征(引入对边);
2、具体验证特征通过辅助工具量、对边对折
(二)正方形的特征
1、先猜边和角的特征;
2、具体验证特征通过辅助工具量、对边对折
三、巩固练习
1、围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59页第一题)
2、拼拿出两幅三角板分别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59页第二题)
四、总结
1、你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2、它们有那些异同点?


板书设计:
图形 特征
四条边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条边都相等

第四课时
四边形的周长
2016.12.19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摸一摸、画一画,使学生初步理解 周长的含义,能够具体指出
一些图形的周长部分。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上街买了一块布,铺在桌上总觉得不好看,有个朋
友便给我提了个建议 ,如果在这块桌布周围加一圈花边,就会好看一些,老师也
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可是这条花边该买多长呢 ?同学们,你们帮老师想一想该怎
么办?(出示一块桌布)
生:可以量一量
师:那么该量哪里呢?谁能指一指呢?
(一名同学站起上前指一指)
师:这位同学 指的是这块桌布的周长,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
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
求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师: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生: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是从周长的名字中想到的。周就是“四周”的意思,“长”就是 “长
度”。“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师:强调“封闭”
(一)感知周长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
示)
请选 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选择相同图形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
(选五角星形的最多,三角形的 其次,圆形的再次,无人喜欢长方形、正方形。)
师: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一生指)
师:每一小组都 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的长度,然后派一
名代表指给全班同学看。(学生演示)
(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图形的周长到 底有多
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请独立思考。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1.圆形
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2.五角星
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
生3: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4: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5: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
3.三角形
生:量三条边,再加起来。
师:刚才大家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能不能根据各
自所用的方法把这些 图形和物品分分类?
学生认为钟面、树叶比较特殊,要用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其余的都可以用直
尺量出周长。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测量方法,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智力,体
现了一题多解的思想方 法。
三、方法应用
1、从身边找“周长”朋友,并摸一摸,同组伙伴说一说。
2、测量本节开始出示的桌布的周长。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 际的密切联系。首尾呼
应,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谁,你有什么收获?


[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
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本节知识。
五、课堂检测
A卷
1.()图形()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一条边长6厘米,周长是( ).
3.求图形周长
4.求图形的周长.
B卷
1.计算图形的周长

2.求出图形的周长.
六、布置作业
课本44页第1题
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2016.12.2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
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教材分析:
????长 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几何小实践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
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 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
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 周长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 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
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教学准备:
师:课件,课题,风景画。
生:纸片、直尺、绳子、方格纸、学习单、喜欢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周长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思?
学生举例汇报(注 意强调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不能说盒子的周
长,强调“面”,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图 形边缘)
二、自主探究
?(一)准备
1、猜一猜:
媒体演示
师:这是2张风景画,一张是长方形的,另一张是正方形的,谁能告诉大家画中
的景色?假如要给2张 画镶上边框,哪张边框用料多?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①长方形用的多;
②正方形用的多;
③两张用的同样多;
师:到底是谁的猜测正确呢?我们必须要进行验证。想一想要求边框用料多少就
是求什么?
2、出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3、验一验:
师:请拿出和老师一样大小的 纸片,以及验证的工具。先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 录。
4、说一说: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验证的结果,并说说你用什么办法验证。
绳子绕一圈,滚动一圈,量一量,将图片放在方格纸,数一数
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先量再计算,精确)
(设计意图:通过先猜测再验证的活动,养 成严谨求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
是数学方法的渗透。)
(二)探究:长方形周长:
1、师:怎么量?为什么?(只要量一条长和宽,根据长方形特征)
怎么求周长?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6+6+4+4???②、6×2+4×2???③、(6+4)×2
师用多媒体动态、 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
三种不同算法)说出这些算式的意思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2、重点引导学生,(长+宽)求的是长方形周 长的一半,所以长方形的周长还要
再乘2
3、说说上面这几种计算方法中你喜欢哪种?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第②种和第③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让 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不过,我们要引
导学生进行优化选择,培养学生的优化意 识。)
4、小结,质疑。
师: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实际练习时 ,要根据具体
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
长 和宽)
4、试一试
9米
出示课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7米
求花坛的周长
(2)学校篮球场长40米,宽20米,周长是多少米?
(三)正方形周长:
1、回到准备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师:我们已经求出长方形边框的用料, 而且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对于计算长方形
的周长也掌握得很好,那回到开始的正方形风景画,它的边框用 料多少呢?请你
根据刚才的学习,自己计计算一下它的用料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一 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
周长,使他们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享受成 功的体验。这样的安排也为不
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5+5+5+5=20?(5+5)×2=20??5×2+5×2=20???5×4=20
2、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的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想一想
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必须要用到什么?
(使学生知道,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们的边长。)
3、小结: 从刚才的计算当中,原来给开始的那两幅风景画镶上边框,所需的材
料两个一样多。,
(设计 意图:因为学生对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已经重点研究,也掌握了一定的方
法,所以在正方形的计算方法中 ,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小组去探研究,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 :小朋友真聪明,不但解决了边框用料多少的问题还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周长计算方法。学生重复计 算方法。
?4、试一试:一张正方形桌子,边长是80厘米,要为它缝制一张台布,台布的
花 边至少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 br>这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
交互作用,推导出 周长算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
??三、实践应用
(一)第一层次:


1、一件你喜欢的物品算出一个面的周长。(学生操作再口 头汇报)(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利用新知解决问题的乐趣)
2、妈买来一块正方 形台布,边长是8分米,她打算在这块台布的四周缝上花边,
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3、生活 应用: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要
围上篱笆,他至少要多少米?
(二)第二层次:
1、选择题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他
至少要多少米?
A(10+6)×2?????B10×6???C(10+6)×2-10??D?10+6×2 < br>2、讨论:一块长方形木板,长90厘米,宽60厘米。木匠师傅如图截去一块边
长为40厘米的 正方形,周长变了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没变(90+60)×2
??????(设计意 图:为了使练习既让学生巩固知识,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又使
得每个学生在满足求,所以我设计的练习 按照有层次性、趣味性、贴近生等原则
设计)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对学自己的反思、总结,不断地成长)
五、拓展延伸
用1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1、你有几种拼法?
2、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拼一排:
(1+16)×2=34
?拼二排:???????????????????????????(2+8)×2=20?
拼三排:
4×4=16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既是所学知识的及时内化,又是为学 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
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深邃性。)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6厘米???6+6+4+4=20→长+长+宽+宽
宽:????????????6×2+4×2=20→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4厘米????????????(6+4)×2=20→(长+宽)×2
边长:5厘米
?????????????5+5+5+5=20
?????????????5×4=20→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2016.12.22


练习内容:教材第86页及87页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
际情况灵活运用。
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用自己的 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
须知道什么?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
然后再计算。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 方形的
地图,求出它的周长。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⑵集
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
周长是多少?如 图:⑴独立完成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
为什么不算?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 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
吗?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⑵在四 人小组里说说你
是怎么算的。⑶全班汇报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
长,再和同桌交流。
a、填空。
1.正方形的边长是12厘米,周长是()厘米。
2.小明在200米操场上跑了5圈,他一共跑了()米。
3.把一根长16分米的 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可能是()分米,
宽可能是()分米。长方形的长也可能是()分米, 宽是()分米。不管怎样围,
长方形的周长总是等于()分米。
b、判断
(1)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16平方厘米()
(2)正方形和长方形一样,四条边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周长是6+4×2=20米()
c、解决实际问题:
(1)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宽14米,长是宽的2倍少2米,小胖绕着它跑
了1圈,一共跑了几米?
(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宽14米,小胖绕着它跑了3圈,一
共跑了几米?
(3)惠小足球联赛快开赛了,学校准备建一个长4米,高2米铁架球门帮助
小运动员,问 大约需多长的铁管?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1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
加、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简 单的分数加减法进一步巩
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以后分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具体教学内
容 安排如下表:


2、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从
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
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 br>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
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 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
几,最后安排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发展性目标:
1.在理解分数意 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
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 .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分数的
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
加减法计算。:
难点: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
的理解。
四、教学措施
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
思维过 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采用直观演示 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诱


导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 处有
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
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 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
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 到了分数
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教学时,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
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
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 解分数的含义,
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五、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2016.12.23
课题: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91-93页
教学目标:
1.明确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3.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
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数的基本意义
2、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习分数的重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圆形纸片。
一、情境创设?生成问题
由小明的数学日记引入:中秋节,我们一家四口人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有8个月
饼我们平均每人分几个月饼呢?(2个)其中有一个水果馅的月饼我和哥哥都想
吃,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半个该怎么写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
②交流:说说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表示了月饼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
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 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
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1、认识12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
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12。(板书:12?)短短的横线表示
平均分,横线 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
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 生读)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指另一
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也是?12)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刚开始学生说不完整,老师不急
于下结 论,多让几个学生说。最后概括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12?,出示这句话。)这句话 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课件灵活展示:
①、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 平均分的圆(也可让学生各自
拿出圆片演示)。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12表示?(不能)可见 这里
能不能漏掉“平均分”三个字?
(全班同学自由读表示12意思的这句话,要求重要字词重读。)
2、折12
学生用圆形纸片折12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判断:下面图形的上色部分,哪些能用12表示。
?4、认识14
回顾周记:小 明和哥哥分一个水果馅月饼,分完之后又想到了爸爸妈妈也能吃到
这个水果馅的月饼,那应该把这个月饼 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那其中的一份
是这个月饼的几分之一。(14)
5、想一想:如何折出一个圆形的14?并上色。
(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 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或贴在黑板上),
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6、学生自由创造更多的几分之一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今天,我们 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分数,像12、14、15、18这样
的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一个新朋友。 课下请同学们自己用纸折一折,用笔画
一画,多多了解我们这个新的朋友。
第二课时
2016.12.24
课题:比较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例3,做一做的第2题和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
2、??????????????会有序地观察图形,清晰地描述。
教学重难点: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若干纸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
出示投影,回答分数(图形略)
12???13??15???16???18
二、探究新知。
出示12,13
1、??????????????哪个分数大?
2、??????????????引导学生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4、??????????????说一说怎样知道12比13大的?


5、? ?????????????14和16哪个大?说说自己的想法。谁又好办法让大家看
明白、听明白?
三、理解1米的二分之一是二分之一米,也就是5分米。
四、练习。
1、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生做师巡视。
2、练习二十二3题。
3、小结: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基本方法。
五、作业练习。
1、 我会读。
2、
13读作??????15读作?????12读作????18读作
3、我会比。
12(??)15??????17(???)14?????16(????)16
19(???)13?????130(??)13?????18(????)17
一、?板书设计:
?比较分数的大小
???????????????????12??>?13?????????14??>??16
?????????????????????????????????????????????第 三课时
?2016.12.25
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95页的全部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 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三个圆片、4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圆,把它平均分成4份。
2、你将圆平均分成了几份?涂了其中几份?你会表示吗?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四分之三。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涂的部分,并说出它们表示的意思。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这样的3份,就是(?????),
写作(??? ??),读作(??????)。
(3)学习其他分数,看书完成做一做的1、2。
(4)小结:像34???25??45???56???78这样的数,也叫分数。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分数,那么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


???????34????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我们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它各部分的名称,你能比较出它们的 大小吗?引导小
组讨论,动手操作比较25和35,66和56的大小。
4、师生小结: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95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的4、5、6、7。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设计:
1、我会写。
五分之一写作??????七分之三写作??????六分之五写作
三分之二写作??????八分之一写作??????九分之七写作
3、?课本98页的第8题。
六、????????????????????????????????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34???25??45???56???78
34?
???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
第四课时
?2016.12.26
课题:比较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例6,做一做的第2题和练习二十二的6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2、??????????????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若干纸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拿出两圆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14和34涂上颜色。
选一生作业投影。
(2)?观察比较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得出结果。
(4)?做好小结,34>14
(5)?出示例6,小组内讨论解决25(??)35
你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为什么?
2、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我们认识了分数 ,知道了它各部分的名称,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引导小
组讨论,动手操作比较25和35,66和 56的大小。
3、师生小结: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和练习二十二的6题。


四、?????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比较几分之几
???????????25<35????66>56
???? ???????????????????????????????????????????第五课时
?2016.12.28
课题:简单的分数加法
教学内容:课本P99例1,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教学目标:
学会初步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填空
56是5个(??),47是(??)个17
7个18是(??)?(?)6=1???8(?)=1
二、?????????探究新知。
1、??????????????演播课件
孙悟空摘了一个大桃,猪八戒吃了这个桃的25,沙和尚吃了这个桃的15。
让学生提出问题
2、??????????????根据问题展开讨论: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探讨算法
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100页“做一做”1、2题
2、??????????????练习二十三1题。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设计:
我会计算。
13+13=?????24+14=????27+47=????35+25=
37+47??????38+48=????39+59=????26+16=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分数加法
25+15=35?????16+56=66=1
第六课时
2016.12.29
课题:简单的分数减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9,例2、3,练习二十三2-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减法的算理,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
减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纸片。
教学方法:类推法、讲授法等。
活动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出得数。
????13+13?????47+37???16+46???45+15??38+5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小白兔买了910米的花布,做衣服用了610米,还剩多少米?
(2)这道题求什么问题?
应用什么方法解决?
(3)怎样列式?
910表示()个110,610表示()个110。
9个110减去6个110还剩几个110?
(4)试一试,57-37
2、教学例4
(1)????????????出示例题(大屏幕)
(2)????????????一个圆用什么来表示?
(3)通过分组讨论,列出算式。组织学生讨论,汇报时强调“1”可以看作多少?
1-38=88-38=58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1、2题。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2-5题。
四、作业练习。
教科书第102页的4、6、7、8题。
五、?板书设计:?????????
?简单的分数减法
910-?610=310(米)
答:还剩310米。
1-38=88-38=58
想:8个18减3个18是5个18
??????? ?????????????????????????????????????第七课时??????
2016.12.30?
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第102-103的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掌 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分数大小的比较,简单的分
数加减法的理解与掌握。
2、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作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数大小的比较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用具:课件、计算机、实物投影、纸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操作法。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分类整理。
学生操作:用正方形纸表示分数。
学生展示。
针对性练习。说出用正方形纸所表示的分数。
三、分数大小的比较。
1、合作学习 :继续利用刚才的正方形纸,同桌之间进行比较,哪位同学表示出
的分数大?为什么?
2.能 力拓展:用正方形纸表示的分数较小的同学,如果想使自己表示出的分数变
大,可以怎么办?
3.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小组合作编题。
(2)?汇报。
(3)?针对性练习:第103第10题。
四、?????????综合实践作业。
五、课堂小结。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 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
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 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
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 合圈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
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
题的意识。
教学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 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
惯。
第一课时集合
2016.1.4
课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
程。
2、能借助直 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
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 想,进而形成
教材第104-105页。


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
思考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教学重点
题。
教学难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设 计
六、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
妈妈和两 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
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
地进了电影院。这 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
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 :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
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
想通过下面 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
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1方法一。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
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 的校运动会做
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
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
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 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
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
(人)。
……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
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
踢毽。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 br>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
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
就 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
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
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
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
七、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
把 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
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
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
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
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
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
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 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
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
同学。
八、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
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
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
意或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 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
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
他们也 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
圈。


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 知道中
间的是及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
呢?再想想,看还没有没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
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
们还参加了踢毽呢。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九、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
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
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
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
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1、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
果的有77人,既带面 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
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与多少人?
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 其中参加
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
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
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五、板书
集合
第二课时练习二十三
2016.1.5
课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 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 不同的方法解决
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第106、107页。

盲人吴光-短信集锦


美国留学需要多少钱-陕西招生信息考试网


南京一中-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腊八节习俗-教师思想汇报


逃生自救常识-说说我自己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安消防队扑救火灾是否收取费用


中国宜居城市排名-小学安全教育黑板报


高考作文满分-工人先锋号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