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版,120页)

温柔似野鬼°
796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3: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家的变化-后备干部考察材料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时、分、秒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点钟表及模型。
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填空)
1、钟面上有( )个大格,有( )个小格。
2、时针走1个大格是( )时。
3、分针走1个小格是( )分,走1个大格是( )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 )圈,是( )分
5、1时=( )分
二、导入新课。
1.仔细观察课本情景图,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2.我们一起学着喊一次。
3.师说明:人们倒计时喊的“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问:谁知道刚才倒计时用的是什么时间单位?介绍说明每个数字之间经
历的时间大约是一秒。
4.师总结: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而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
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问:你知道有关秒的什么知识?
5.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如跑步,神舟5号上天,计
算脉
搏跳动次数,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相等)。
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1.观察课本情景图。师:像“秒”这样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 br>个钟表店,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
问:图中有些什么样的表?
电子表、手表、钟表、秒表。
2.师出示一个有秒针的钟表,学生观察后汇报所得的信息。
汇报: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还有
一些小格。
揭示:a、同学们说得很正确,有些钟面上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针就是秒
针。
第1页 共120页


b、问:钟面上秒针是怎么计时的?(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c、师在模型钟面上演示一秒。
3.体会1秒的长短。
a、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听一听,钟表发出
“滴答”
的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b、拍手练习,每秒拍一下。
4、体验1秒的价值(教材63页3题)师可做适当补充。(师板书在小
黑板上)
5、.认识几秒。
a、问:秒针从12走到1走了几秒?秒针从2走到4走了几秒?
b、你还能说一说,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就是几秒?
6、.教学1分=60秒。 < br>a、教具(用真实钟)演示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分针走多少是几分?
(将学生分成两组,男生观 察分针,女生观察秒针,然后再交换观察一次)
b、板书:1分=60秒
7.做游戏,体验1分钟能做些什么?
a、做口算 b、数数 C、写字(生汇报自己1分钟做了些什么事?)
8、1秒钟能做什么?教育学生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失,要珍惜每一分,
每一秒的时间。 (三)练习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
小学生每天大约睡9( )
2
煮饭大约需要25( ) ○。 ○。
3
小新跑60米要12( )
4
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 ○。
5
飞机飞行500米要2
6
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要17 ○( )。 ○( )。
2.完成练习十四1、2题。
(四)课堂小结。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2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时间的计算










1.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2.会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
2.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课前准备。
1.填空
(1)钟表上面有( )个大格,一共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
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上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时;分针从上一个数走到
下一个数是( )分
(3)1时=( )分 1分=( )秒 (介绍时间之间的进率)
2.写出下面钟面上所指的时刻。
1
3:00(3时) ○
2
4:30(4时30分) a、出示钟面让学生写。○
3
6:50(6时50分)④10:05(10时5分) ○
b、小结认识方法,回忆两种写法。
3.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和时间有关的数
学知识
——时间的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
2时=( )分
(1)独立思考:2时等于多少分?
(2)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班级汇报:(因为1时是60分,2时是2个60分,也就是60分
+60分
=120分。所以2时等于120分。) 板书:2时=120分
(4)抽个别说。
(5)及时练习:(P62做一做1题)
3时=( )分 4分=( )秒
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例2:
(1)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搜集信息。
第3页 共120页


学生汇报:小明7:30离家,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1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
2
45-30=15 (3)班级 汇报:○是15分。○
分。③7:45-7:30=15(分)或7时45分-7时30分=15分
(4)如果是7:45离家8:05到校,那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去多少时间?
1
分针从9走到1走了4个大格, 独立思考后交流:○每个大格5分钟,
2
8:05-7:45=20分。着重讲第二种方法。 所以一共是20分。○(说明:
时间的进率是60,从8时中拿出1时也就是60分加上5分得65分,
65-45=20分。)
小结: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三、练习设计。
1.课本62页做一做2题。(说出是怎样想的)
2.指导完成4题。
3.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7、9题。
4、指导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四、课外作业:练习十四第7、9题
五、课堂小结: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复习。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第4页 共120页






使学生 熟练的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会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基本练习。
1、4时=( )分 6时=( )分 3分=( )秒 1时30分=( )分
1分50秒=( )秒 70分=( )时( )分 150秒=( )
分( )秒
2.在○里填上“>”“<”或“=”。
40秒○1分 3时○300分 180秒○3分
2时30分○150分 1时○52分 1分12秒○80秒
3.请在( )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列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大约需要2( )。
(2)刘翔跑110米栏所用的时间大约是13( )。
(3)张杰做80道口算题用的时间是3( )。
(4)人呼吸一次大约是1( )。
4.我会判断。
(1)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0大格。( )
(2)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60秒。( )
(3)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小时。( )
(4)秒针从1个数字走到下1个数字是1秒。( )
(5)妈妈早上7:30上班,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4个小时。( )
二、加深练习。
1、复习练:明明学校8:30上课,他7:50到校,离上课时间还有多长?
2、对比练:
一汽车本应12:00到站,由于路上堵车,结果晚点了20分钟。它实
际什么时候到站?
一列火车本应9:40到站。如果提前12分钟进站,那么这列火车实际
什么时间到站?
3、 学校组织100米短跑比赛,小明用了22秒,小丽用了26秒。谁跑
得快?快多少秒?
4、爸爸从家到单位要走25分钟,他要在7:35到达单位。爸爸最迟要几
时从家里出发?
5、王叔叔从早上8:30开始从A地出发,经过了2小时50分钟到达B
地。王叔叔到B地的 时间是几时几分?
6、豆豆从1楼到2楼用9秒,照这样,他到5楼需要多少时间?
三、作业:填一填
第5页 共120页


1、填空:5时=( )分 4分=( )秒 180分=( )时 90分=
( )时( )分
2、数学书第5题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第6页 共120页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 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


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点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

难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自学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得数,再抽生口答集体订正)
8+7= 7+6= 8+3= 7+5= 8+5= 5+6= 9+6=
5+5= 6+8= 8+6+1= 8+2+1= 6+5+1=
2、笔算
36+62= 48+37=
36 48 (抽生板演,教师巡视)
+62 +37 (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讲评,说一说48+37的笔算
过程)
3、同桌交流一下计算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抽生汇报)
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
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
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设疑自探
1、设疑激趣
(1)出示四张动物图片
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你知道它们都属于哪类动物吗?(哺乳类、鸟类、爬行
类、两栖类)
(2)出示教材15页的统计表
请看统计表,从这张表里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数
学信息。
根据你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独立思考后,抽生汇报)
(3)小黑板 出示:老师想知道中国特有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能解
决吗?(学生尝试独立列式,抽生汇报,师 板书:98+25=)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点,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2、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评价,整理。
3、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探。
(1)估一估98+25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的? (2)那准确的得数是多少呢?你们会计算吗?你认为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
适,试试看,如果遇到问 题,与你的同桌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尝试进行计算,再小组讨论)
(3)交流算法: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第7页 共120页


(4)如果你用竖式计算的,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
(三)解疑合探,
1、抽生汇报估算结果和方法。
2、选择竖式计算的同学汇报算法: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个 位8+5=13,个位
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3,十位9+2=11,再加上进的1就是12,十位满 十
再向百位进1,十位写3百位写1,算出来是123,所以,98+25=123。
9 8
+ 2 5 为什么十位的9+2=11写的却是12?

1 2 3
(抽生复述计算过程。)
3、笔算时哪些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列竖式计算时要把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这里的 个位8+5)(个位满
十,要向十位进一。先写进位的1,再在个位写3)
(2)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1,不要忘记加进的1(9+2=11还得加上进来的1
得12.)
(3)横式上不要忘记写答案。
二、导学
1、教师小结:笔算加法应注意的问题: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十位
满十要向百位进1;横式上不要忘记写答案。
2、强调用竖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和格式。
三、运用
1、笔算:81+19= 47+96= 25+89=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抽生板演,集体讲评,以47+96为例抽生口述计算过程。。
(3)学生及时改错。
2、练习四第三题。
主题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找出数学信息:养殖场有小鸡8 5只,
公鸡59只,母鸡77只。)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1),(2)要求提出用加法
计算的 问题再解答。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说出算式和算法;纠错)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第8页 共120页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自学
(一)基本练习
1、口算:8+5= 7+5= 4+9= 7+8+1= 5+9+1= 6+8+1=
2、列竖式计算: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抽生板演。
59+74= 83+68= 76+84=
集体讲评,重点以一题为例口述计算过程。
及时改错,同桌检查。
提问: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答师小结后强调1、忘记加上进位的1。2、两次进位的书写格式)
(二)设疑自探
1、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书18页例2统计表,谁能根据题中的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
题?
板书学生列式:376+284=
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加数的特点,揭示课题板书。
2、学生根据课题提问,教师评价整理。
3、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探。
(1)估一估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2)如果要想知道准确的得数,你会计算吗?你认为该选择什么方法?试
一试。
(3)选择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解疑合探。
1抽生汇报估算情况。 教师小结: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
或几百几十数,再用口算 的方法估计和的范围。
2、选择笔算方法汇报,师板书:
3 7 6 个位上6+4=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
+ 2 8 4 十位上7+8+1=16,向百位进1,十位写0。
为什么百位上是3+2=5写的是6呢?
6 6 0
3、在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1)相同数位要对齐,不要忘记写加号。
(2)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强调先写进位,再写
第9页 共120页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
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本位避免在计算过程中忘记了。)
(3)不能忘记加进位1。
二、导学
1、师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强调书写格式,提醒学生注意检查。
三、运用
1、P18做一做。
先独立做两题选一题抽生口述计算过程,讲评后再做后两题。
2、专家门诊。(出示第20页第7题)
1 3 5 4 2 7 1 6 2
+ 6 9 + 5 4 3 + 9 5 9
―――――― ――――――― ―――――――
8 2 5 9 6 0 1 0 1 1
(1)仔细观察,找出问题。
(2)抽生口述错在哪里 ,1小题相同数位未齐,2小题个位相加满十未
进位,3小题十位百位都没有加进上来的1。
(3)动笔改正,强调改错方法和格式。
3、提高练。
出示: 甲
+ 甲 乙
乙 丙
生独立完成,抽生汇报,讲评交给学生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十< br>位和个位说明甲+1=乙且甲+乙进位了那么甲可以是5、6、7、8,乙可以是6、
7、8、9 ,丙则是1、3、5、7。
1、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应注意哪些地方?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练习课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第10页 共120页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 br>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
象、合 作交流

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重点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复习
1、口算

500+900= 140+50= 1300+700= 400+3700= 38+40= 70+80=
960+500= 69+8= 60+20= 1100+300= 24+30= 190+30=
5+9+1= 6+7+1= 9+8 =1= 4+8+1= 8+7+1= 7+9+1=
(1)生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得数
(2)抽生汇报,集体订正
2、先估后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68+459= 680+492= 986+114=
(1)抽生估算。
(2)用竖式计算,抽生板演。
(3)组织学生集体评议,以1题为例抽生口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过程。
(4)强调: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数位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的1,横式
上不要忘记写答案。)
二、基本练习
1、处理练习五第5题。
419+506= 683+279= 239+79= 365+461= 148+630= 549+225=
(1)生独立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边计算,边检查。
(2)进行集体交流。
(3)学生改错。
2、学生游戏中处理书上6题。
三、综合练习
错题门诊:
出示:1 3 5 4 2 7 1 6 3
第11页 共120页


+6 9 +5 4 3 +9 5 6
8 2 5 9 6 0 1 0 1 1
(1)独立思考,检查三道竖式,作出判断
(2)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判断
(3)抽生汇报错在那里,怎样改正,强调改正格式。
(4)我们在今后的计算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四、提高练习
1、下面哪两个数相加 得1000呢?生仔细观察思考,(提醒观察每一个
数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把你的答案和同桌交流。
出示:536、915、351、85、464、208、649、873、127、 792
(1)抽生汇报:
(536和464,915和85 ,351和649,127和873)
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小组一起讨论讨论!
交流规律:我发现他们个位上的数相加是十;十位和百位上的数相加都

师小结:相加是1000的两个数,都是个位相加刚好满十,十位和百位
上的
数相加都是9.
五、练习 作业
365+461= 978+92 = 683+279= 283+79=
536+464= 846+655= 338+751= 456+687=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测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第12页 共120页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自学
(一)口答: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用手势比一比1米,1厘米各有多长? 2、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是怎样测的?(一般从0刻度起,将直
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左 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在在直尺的什么位置。)
(二)引入新课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⑴、分小组测量: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 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估算的?)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分小组活动,组长
记录,看谁估得准)
估计测量 估计值 测量结果
数学书 的长:
数 学 书 的 宽 :
数 学 书 的 厚:
⑵、汇报估测结果,并说说估测的方法。
生: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5厘米、厚大约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的?
生: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盖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0个指甲
盖那么长,数学书的 宽有15个指甲盖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盖那
么厚。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⑴、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⑵、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发现测量时所遇到的问题

(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数学书的长和宽都不是整厘米)
(3)板书揭题
问:当测量的结果不够整厘米数时怎么办?(要用到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
单位——毫米) < br>师:生活中只有米厘米是远远不够的,要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得有比厘
米更小的单位―――毫 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三)设疑自探
1、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毫米的那些知识?
2、出示自学提纲,生自主学习课本P1——3
第13页 共120页


①在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 表示多少?请在练习本上
画出1,厘米和1毫米。
②厘米和毫米是什么关系?
③用直尺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将测量的结果填在数学书第1页。
二、解疑合探,师导学(建立1毫米的概念)
1、抽生回答自学提纲①,介绍自己找的毫米。 教师结合刻度尺向学生介绍1
毫米,并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2、闭上眼睛想一 想1毫米有多长,让学生在直尺上指出5毫米,6毫米、8
毫米10毫米和15毫米(同桌检查)
3、数一数0—1,1—2之间有多少毫米,比一比1厘米和10毫 米,(观察直
尺)问:你发现了1厘米和10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
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
4、及时练:2厘米=( )毫米 4厘米=( )毫米 50毫米=( )厘

30毫米=( )毫米 (抽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5、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
的厚度,10页纸 的厚度等)
6、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较短的物体和需要
比较准 确的结果时,如测量钉子的长度、墨水盒的高度、橡皮檫的厚度等。
7、准确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抽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师再
小结怎样认识的。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抽生说①小题为什么是1厘米4毫米。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其中第二题教师先帮助学生理解“用毫米作单位” 的意思,学生再独立完
成,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橡皮的厚度、文
具盒的长、宽。)
四、全课总结
1、今后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
位。
2、这节课你还收获了那些知识?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第14页 共120页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重教师准备米尺、学生每


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人准备一根20厘米左


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右的绳子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自学
(一)基本练习:
1、学生比一比,说一说1米,1厘米,1毫米 各有多长?(学生比,教师观
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队吗?(1米>1< br>厘米>1毫米)这些单位间有什么关系?(抽生说,师板书:1米=100
厘米 1厘米=10毫米)
2、填一填:
1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50毫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27毫米=( )厘米( )毫米 6厘米5毫米=( )
毫米
(抽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本上完成,再集体订正。)
二、设疑自探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学生动手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们 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今天老师还想
知道桌面的长度你们会量吗?
学生动手操作:
(1)两人为一组测量的长。(生测量,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全班交流,问:你们都用什么作单位来测量的?怎样测的?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有时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得到的 数据很大、
不方便,需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揭题:分米的认识)
2、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问:根据课题,你想知道分米的那些知识?
3、出示自学提纲,生自学P4
(1)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在直尺上1厘米1厘米的数, 数出1分米的
长度,再用手卡一卡。
(2)如果将厘米、米、分米排大小,应怎样安排?
三、解疑合探,师导学(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抽生回答问题①,结合刻度尺讲解尺子 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
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齐读3遍)
及时练:2分米=( )厘米 4分米=( )厘米 50厘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第15页 共120页


2、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用你的拇指按在0刻度处,另一只手的食指按
在10刻度处,感受一下1分米有多长。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4、同桌互相比划1分米的长度。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 物体的长度约是1
分米。(钢笔的长,电灯开关盒。)
6、解决问题②,在直尺上10厘米10厘米的数,数到50厘米,问:50厘米
是几分米?
7、出示米尺,学生1分米1分米的数,问:米尺有几分米?(生答师板书)
1米=10分米)
及时练:3米=( )分米 6米=( )分米 20分米=( )米 40分米=( )

8、练: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估的,
然后再测量)
四、运用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教师指导完成,先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
再动手测量)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出示题后,同桌讨论完成,然后在全班订正,并把错的改正。
3、填空:
1分米=( )厘米=( )毫米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抽生说第⑴题,其余3个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全班交流。
4、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文具盒长2( ) 跳绳长2( ) 蜡笔长6( ) 曲别针长27( )
课桌高7( ) 铁钉长28( ) 粉笔长约75( )
语文书厚8( )
5、按从大到小给毫米、分米、厘米、米排队。
6、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四题和第五题,再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第16页 共120页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用手势边比划边回忆所学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 率。(抽生说
,师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问:我们可以看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你知道在长度单位中还有没有比米更大的单位呢?(引出课题:千米)
二、认识千米
1、说说你了解的有关千米的知识有哪些?
2、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抽生汇报从图中观 察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
路标的含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3、小结: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我们现在就下去走一走。(课前带学生走一走

1、课前实践:
①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
有多远。
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
③如果我们要走1000米,应走多少个100米?(10)
④学生分成4个大组,一组一组的走,按平时的速度走。看一看走完1千米
要多少时间。
2、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①问:你平时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大约走了今天这么多时间?(学生说)
②教师举例介绍:从北转盘到皇冠灯大约就是1千米。
东山门到红绿灯大约1千米。
学校操场的一圈是 200 米, 5 圈就有1千米。
3、问:1千米有多少米?用米尺量多少次是1千米?
第17页 共120页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板书:1千米=1000米(齐读)
4、问: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千米作单位? 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铁路长、
城市间的距离、汽车的速度······)
5、教师告诉学生射洪到金华20千米,到绵阳大约120千米。(到成都200
千米)
四、运用发展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
指导学生先观察出行的方式,了解谁快、谁慢,再动手连线
2、第4题(结合第1题做)
3、指导完成第2题(生独立完成,再读一读)
4、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大树高约10( ) 火车每小时行120( )
马拉松跑全场42( ) 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
大桥长约27( ) 双人床长2( )
一颗发夹长50( ) 小明身高13( )
5、完成练习二第5题
五、全课总结:
千米是比米更 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常用来表示长的路程。,如两地之间的距
离或者各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等等。(具体举 例)1千米=1000米
问:这节课你还学到了什么?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单位换算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第18页 共120页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记住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知识网络。


教 学 过 程
一、知识链接。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
厘米
强调:(在米以内的长度单位中,两个相邻的单位进率是10,只有米与千 米
的进率是1000.)(出示板书后,读一读,闭眼想一想)
2、填一填(开火车答题,其余学生判断)
8米=( )分米 50分米=( )米 9分米=( )厘米
60厘米=( )分米 3厘米=( )毫米 2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1千米=( )米
二、新知讲授。
1、出示:3千米=( )米
①提示或抽生说:1千米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3千米里有几个1千米?
3千米是多少米?
②师小结:因为 1千米=1000米,3千米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
1000×3=3000米,所以3 千米=3000米
③学生说一说过程。
2、练:8千米=( )米 6千米=( )米
3、出示5000米=( )千米
提示:多少米是1千米?(1000)
5000里有多少个1000? 5000里有几个千米?
小结: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也就是5千米。
第19页 共120页


4、练4000米=( )千米(抽生说出过程)
5、完成P8的做一做
6、小结:无论是高级单位千米换算成低级的米,还是把低级单位米换 算成
高级的千米,都必须根据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去想,所以要记住1千米=1000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二第3题
①3500米=( )千米( )米(引导学生想:因为1000米=1千米,3500
米里面有3个1000米还剩500米,所以3 500米=3千米500米)
练:2600米=( )千米( )米
②4千米600米=( )米(想:1千米=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再加
600米是4600米)
练:3千米20米=( )米
③7千米—5000米=( )米 (想:因为得数的单位是米,所以先把7千
米换成7000米再计算)
练:8千米-2000米=( )千米
④4000米+6000米=( )千米(抽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再同桌说想。)
四、课堂总结:单位的换算过程是根据什么来换算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第20页 共120页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记住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知识网络。


教 学 过 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1、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米,1米,1分米
,1厘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抽生说,师板书。) 2、你能说一说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教
师板书,再齐读2遍。
3、教师用手形图记忆长度单位:千米是老大,米在后面跑,分米紧跟随,
厘米使劲追,毫米落 在后。
4、填一填。
4千米=( )米 300厘米=( )米
8厘米=( )毫米 40毫米=( )厘米
6000米=( )千米 5分米=( )厘米
(先独立完成,再抽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000米+4000米=( )千米 7千米—2000米=( )米
5、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填空。
一块木板长约3( ) 一把尺子长20( )
一栋教学楼高约20( )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80( )

一只长颈鹿高约6( ) 小刚身高约125( )
飞机每小时飞行952( ) 一个文具盒厚约3( )
(同桌口头填,然后全班交流。) 课桌宽4( )
6、比大小。
第21页 共120页


6厘米( )6毫米 100毫米( )10厘米
3厘米( )65毫米 180分米( )1千米
4000米( )4千米 9分米( )99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4、5、6题每个题处理后教师都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题的方法。
7、妈妈有1米长的丝 带,装饰衣服用了40厘米,装饰裙子又用了52厘米
,还剩下多少厘米?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第22页 共120页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 学 过 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自学
(一)回忆旧知
2、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3、回忆1克,1千克各有多重?(板书1千克=1000克)
4、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 质量用克或千克作单位?(1个2分硬币约重1
克,2袋盐重1千克)
(二)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克(板书:吨)
(三)设疑自探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出示自学提纲,生自学P11——12
(1)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2)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合起来大约是1吨

二、解疑合探,师导学
1、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吨里有1000个 1千克,也就是1000个两袋盐重1吨。如果一个同
学体重大约25千克,那么4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 是多少?40个这样同学
体重合起来又是多少?
2、同桌同学汇报体重,互相背一背,闭眼想象40个同学合起来的重量是1
吨。
3 、问:吨是用来表示哪些物体的重量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师小结:(1)吨是 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2)1吨=1000千克
4、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吨来表示?(计量较重的或大件物品的质
量用吨作单位)
5、回顾质量单位进率,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6、判断:(1)相邻两个质量单位的进率是1000
(2)两个质量单位的进率是1000
三、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讨论过桥方案)
1、看书P11,理解图意
师:一天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分别是小熊,小马,小牛,小鹿要到河对
第23页 共120页


岸去玩耍,来到小河边它们能同时过这座小桥吗?为什么?( 学生看书,理
解图意,并完整叙述图意)
2、理解限重1吨的意思
问:(1)小动物要过桥,看见“限重1吨”的牌子。谁能说“限重1吨”是
什么意思?
(2)1吨到底有多重,从图中找一找,说说哪些动物的体重合起来是1
吨。
3、讨论过桥方案,选择最优策略
师: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
(1)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2)问:他们可以怎样过桥?(一个一个的;两个两个的;三个三个的)
(3)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既节省时间,又不超重?
(4)问:三个三个的过,可以哪三个小动物一起过桥?(生在练习本上用
算式表示)
(5)全班交流汇报
4、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及时练:7吨=( )千克 10吨=( )千克
9000千克=( )吨 4000千克=( )吨
(2)汇报,同桌互相说出换算过程。
四、运用发展
1、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独立完成,抽生回报。)
2、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生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师强调格式)
3、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同桌说说可以怎样装车,再全班交流,师板书)
五、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第24页 共120页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 学 过 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生说师板书)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并用手势
比划这些长度。
(3)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出示后,齐读两遍)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生齐读两遍)
(3)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师板书,生齐读)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
度和质量知识。
三、基本练习
1、填空:(先独立做再评讲,抽生汇报后面3道题的计算过程)
7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9000千克+1吨=( )吨 1500千克—500千克=( )吨
1吨—700千克=( )千克 2400千克+1600千克=( )吨
5吨—900千克=( )吨( )千克
4吨28千克=( )千克 2吨800千克=( )千克
第25页 共120页


3450千克=( )吨( )千克 2045千克=( )吨( )千克
(小结:单位不一样的不能直接比较,必须先化统一才能相加减。)
2、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辆货车载重量8( ) 一个鸡蛋重60( )
一个小朋友重30( ) 一袋大米重20( )
一个梨约重30( ) 一艘轮船的载重量80( )
2、在括号里填上> ,<或=。(先同桌互说比较的过程,再抽生汇报)
2吨( )1000千克 200千克( )1吨
4吨( )400千克 9000克( )9千克
1吨( )1000克 8000克( )5400千克
3、判断。(出示题后,生思考,然后一个题一个题手势判断,再抽生汇报)
(1)爸爸的体重时65吨。 ( )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克。( )
(3)一只母鸡重3000克。 ( )
(4)一个提包重2000千克。 ( )
(5)小明每分钟走3千米。 ( )
(6)京九铁路长2536米。 ( )
(7)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
(4、一辆载重4吨的货车,装有6台重700千克的机器,它超载了吗?)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第26页 共120页



学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目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 学 过 程
一、自学
(一)、基本练习
1、口算:13—5 17—8 15—6 14—9 14—8 12—7
12—6 11—3 10—4 15—7 13—9 16—8
2、笔算:51—34 67—48
(1)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抽生板演。
(2)集体讲评,重点以一题为例口述计算过程。
(3)及时改错,同桌检查。
(二)设疑自探
1、设疑激趣
(1)、出示教材第22页的情境图。
抽生讲解图意,反馈信息,找出问题。
(2)、师结合线段图来分析。

348

千米



大理



?千米



丽江
昆明

517千米
(3)抽生口述算式517-348(板书课题)
2、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评价整理。
3、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探
(1)估一估结果是多少?
(2)那你能计算出准确结果吗?试一试 (生在练习本上尝试计算。)
(3)计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4)你认为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解疑合探
(1)抽生汇报估算结果
(2)抽生汇报算法。
(3)教师引导,突破重点。
为什么十位上的得数是6,百位是1?
集体讨论,(学生个人、集体口述过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第27页 共120页



5 1 7
- 3 4 8


1 6 9


(4)抽生汇报: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再减,
十位
上不够减,再从百位退1和十位上的数加起来减。
二、导学
(1)师小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2)集训:(抽生板演后教师针对讲评,选一题抽生口述计算过程。)
745-679= 612-349= 459-78=
三应用:731—645 538—69 923—895 617—37
补充:1口算
12-5= 11-7= 10-6= 17-9= 13-4=
15-7= 12-5= 14-7= 12-6= 15-6=
2笔算
594-129= 6743-57= 745-679= 829-287=
3、引导学生完成例题2
现在把367改成3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307-189=
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吗?(小结:0上有点当9用。)
抽生反复说计算过程,巩固算理。及时练习:402-367= 503-238=
应用
1、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2、判断对错:
321 628 7324 1582
-93 ( ) - 473 ( ) - 2538 ( ) - 847 ( )
238 145 4786 675
(学生独立思考,用手势判断再改错,强调该错格式,师再一次强调笔
算注意事项)
作业:425-257= 604-285= 701-246= 806-587=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第28页 共120页


课题(内容)










上课时间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 学 过 程
一、复旧引新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1、口算(开火车):13-8= 80-3= 100-10= 1000-200= 600-30=
410-40= 12—5 10—4 100—55 13—7 15—9 100—
28
2、计算:367-189= (独立完成,全班讲评,抽生口述退位的过程。)
强调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检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500-185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这道题呢?先自 己仔
细思考一下,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1)抽生汇报算法
(2)请用竖式计算的学生板演
板演:500-185=315
500
-185 为什么十位的0-8=1?
315 (体会0上有点当作9的意义。)
(3)抽生口述计算过程。
(先算个位,0-5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是0向百位退1, 在十位做
10个十,退1个十给个位做10个一,10-5=5.十位10退1剩9,9-8=1.百< br>位5退1剩4,4-1=3)(全班学生齐说计算过程,体会被减数末尾是0的连
续退位减法的计 算方法。)
第29页 共120页


2、练习:计算400-264= 2000-78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抽生板演并口述计算过程
观察思考:在计算中 ,被减数中某一位是0退位后,你发现了什么?
(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减)
三、巩固练习:计算下面各题
605-289= 800-521= 1000-876= 710-408=
(1)抽生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 br>(2)全班统一评讲,选择1000-876为例,口述计算过程(个位0减6
不够,向十位退位 1,十位没有向百位退1,百位没有向千位退1,个位10-6=4,
十位9-7=2,百位9-8=1 ,千位退1后为0不写。),让学生体会为什么“0”
退位后作9减。
四、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计算中应注意什
么?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第30页 共120页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练习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口算
上课时间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26-18= 76-64= 340-70= 550-25= 45-27= 127-18=
290-190= 600-140= 13-8= 24-9= 15-7=
12-4= 300-20= 700-50=
(1)学生先自己独立口答
(2)抽生口答,全班判断,自觉纠错。
2、笔算
246 473 400 710
-168 -279 -165 - 607
(1)抽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 全班讲评,以400-165为例抽生口述计算过程(为什么十位上的
0-6=3? 强调0上有点当9用。)
(3)提问:在计算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抽生回答,教师小结
二、基本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比一比,谁的计算最认真。
914-876= 600-497= 507-436=
652-237= 900-678= 801-254=
(1)分男生、女生比赛完成,男生做第一排,女生做第二排,提醒学生
仔细计算,认真检查。
(2)抽生汇报,集体讲评
(3)各抽一人以600-497,801-254为例说计算方法。
第31页 共120页


师强调: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作十再减
2、解决问题。
(1)小明的妈妈要买一件478元的衣服,付给售货员500元,应该找
回多少元?
学生读题2遍,收集信息问题。
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讲评,提醒解题书写格式,完整解答
(2)停车场原来停车206辆,开走了128辆,还剩多少 辆?又开来47
辆,这时停车场有车多少辆?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强调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格式。
三、提高练习
出示: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
小红:我家到学校有312米。
小明:我家到学校只有155米。
引导:小明家到小红家有多远?他们两家和学校的位置有几种情况?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2)抽生汇报讨论结果,在学校两侧和在学校同一侧都抽学生演示。
师板书,并画出线段图
小明在学校的左边,小红在学校的右边,算式是312+155=467(米)
小红和小明都在学校的一边,算式是312-155=157(米)
师小结:小明小红家和学 校的位置有两种情况,当他们在学校的两边时,
用加法计算,当他们在学校的同一边时用减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第32页 共120页


课题(内容)










上课时间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 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
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 学 过 程
一、知识再现。
1、根据137+254=391,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2、抽生汇报:391-137=254 391-254=137(师根据学生书写的算式引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小结)
(板书:加数+加数=和 和减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师小结:加减法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今天我们就要运用他们的联系来解
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昨天老师在超市时买了一套135元的衣服和一双48元的鞋,一共要花
多少钱呢?
(1)生独自在练习本上列式并计算
(2)抽生汇报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是不是183元呢?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算的对不对呢?就是要验算,今天
我们就一起 探究加法的验算方法。
板书:加法的验算
三、探究学习
现在请孩子们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讨论一下该怎样进行加法的验算?
(1)学生小组活动,探究验算方法并作好记录。
(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检验?
第33页 共120页


师板书:
(1)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看得数是不是183。
(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如果学生说出重加一遍的方法也应当肯定, 要向学生说明这样可能受
第一次计算错误的影响。)
教师小结:在验算加法时,我们可以交换 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次,看
结果是否相同,根据这个方法可以利用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和
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验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就可以用
哪种!
四、巩固测评
1、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完成书上27页做一做!
(1)抽2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完成
(2)集体评议教师板书不同的验算方法,提醒学生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
方法验算即可,并强调验算的书写格式。
(3)学生自觉纠错
2、出示:在下面括号里填上相同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 )( )( )
+ ( )( )( )
1 3 3 2
师:相信聪明的孩子一定会很快完成的,认真开动脑筋哦!生独立尝试,
再抽生汇报,师小结此类题目的 思考方法。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第34页 共120页


课题(内容) 上课时间
1、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检验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教 学 过 程




旁旁旁
批批批
1 2

3

一、自学
(一)、基本练习
1、计算并验算:254+530
2、依据487—226=261写出一个加法算式、一个减法算式
3、抽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书写的算式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小结。
板书:减数+差=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生独立写出算式。
抽生汇报,师板书。
(二)、设疑自探
1、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一双鞋和一套衣服需要183元,老师付给200元,售货员阿姨该找给老师多少钱呢?
200-183=17(元)
我们要如何检验减法计算的是不是正确呢?今天我们学习减法的验算。
2、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师评议整理。
3、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探。
(1)你能用哪些方法来验算减法呢?把你想到的方法记录下来。
(2)通过验算,你能小结减法的验算的方法吗?
(三)解疑合探
抽生汇报交流
1、(200—17是否等于183;
2、 17+183是否等于200;)
3、引导学生小结(板书: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二、导学
教师 小结:1、我们在进行减法的验算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
第35页 共120页


数,另一种是用减数加差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如果不等于就说明算错了。)
2、强调验算的书写格式
3、强调横式上得数的书写。
三、运用
1、完成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1)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并验算
(2)集体交流,改正错误
2、错题门诊。
1 4 7 7 8 0 4 6 4

- 2 8 - 5 1 - 2 2 3
1 2 9 7 3 9 2 4 1
(1)生自己找出错误,提问学生你 是用什么方法找出错误的,能用验算的方法找错吗?请学生汇报你
是怎样找错的,如1小题可用147- 129看得数是否是28,或者用129+28看得数是否是147.并独立改正
(2)抽生汇报。
(3)这些题可以提醒我们什么?
(4)向学生说明计算时要求验算的写出验算,没有要求验 算的要在练习本上验算,养成验算的良好习
惯。
3、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你可以吗?

+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整理和复习
第36页 共120页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简单的加减法练习)
43+27= 51+18= 26+34= 68+12= 15+17= 70-31= 170-90=
450-70= 84-48= 210-50= 880-500= 700+300= 60+260=
410-90= 720-40=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1)学生自己先独立口算各题,在练习本上只写得数。
(2)找一列同学开火车口答各题,其余同学判断并纠错
小结:在做口算时,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
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定时作业前两小题要验算)
274+138= 207-168= 245+155= 500-326=
(1)抽生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中计算。
(2)全班统一评讲,选择274+138强调连 续进位加法应注意的问题,
500-326为例强调被减数有0的减法计算
(3)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4)改错。
二、综合练习
1、出示书32页2题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上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上层126本,中层157本,下层95本。)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1) 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汇报,集体讲评
(2) 教师板书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上层和中层一共有多少本书?(126+157=283本)
问题2、中层比下层少多少本?(157-95=58本)
第37页 共120页


问题3、上层、中层和下层一共有多少本?(126+157+95=378本)
师:在提问时,你用了有几个信息呢?
小结:我们在编写应用题时至少要有两个信息。
2、练习:果园有苹果树287棵,有桃树394棵,梨树405棵。
(1)请根据告诉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2)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3)抽生汇报,讲评纠错。
三、提高练习
出示书33页2题情境图
1、从图上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了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2、引导解决第一问: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要求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必须知道哪些信息 ?(上午孵出了337只小
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小鸡)该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列式)337+118=455(只)
3、生独立完成余下问题。
4、抽生汇报,说一说解决的问题是根据的哪些信息,集体讲评。
四、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八的第1题,独立完成在书上,提醒学生注意检查,
再集体订正。
2、列竖式计算:345-114 709-573 600-395 254+367 725+538
359+471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第38页 共120页


课题(内容) 整十数乘一位数 上课时间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


算。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铺垫。
1、听算练习:6×4 9×3 5×7 9×7 8×3 7×5 4×8 6×8
2、组织学生进行口答练习,集体订正。(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①6个十是 ( ) 12个十是( )
②8个百是 ( ) 10个百是( )
二、实践探究。
1.教学主题图。
①出示第68页主题图。仔细观察,你从 图中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师板书出完整的应用题)
②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想 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怎样列
式,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后指名汇报。
③ 哪些算式是你会计算的?把你会计算的算出来。学生计算出会算的
算式的结果,观察不会计算的算式。
④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师板书课题,学
生齐读课题两遍。
你想知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哪些知识?
自学提纲:
A,为什么这样列式?
B .怎么计算?
C .为什么这样计算
2.引导学生学习10乘一位数。
① 出示例1中的图(1)及题(1)。
从图和题中你了解除了哪些数学信息?抽生汇报,你 能列式解答这两个
问题吗?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把你的算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
第 39页 共120页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A、2×9=18(元),想9个2 的和是18,2×10=20
(元),想9个2再加1个2就是10个2,18+2=20;B、10个 2相加是20;
C、可以把2×10看成2个10,2个10相加等于20.
2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一行。 ○
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学习几十乘一位数。
①出示例1中的图(2)及题(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谁能列式解答
这道题?
你是怎样想的?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计算,
指名汇报算法。
②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二行。
4.小结。怎样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整百数、整 千数乘一位数怎样计
算?引导学生归纳算法:计算时可以先用整十、整百、整千数中零前面的数
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三行。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计算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第69页“做一做”。巡视,指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规律?
3、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2、3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怎样列式解
答?做完后和同桌交流解答方法。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第40页 共120页


课题(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上课时间
1、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体验并解释估算的 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体会估算的优点,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1、结合具体情景,体验估算过程,了解估
算方法。
2、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 学 过 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重点难点
一、复习铺垫。
800×5=
3×90= 9×600
2.下列各数的近似数
37 21 249 661
3、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你是怎样想的?
29 48 96 104 510 397
二、实践探究。
1.出示例2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你能根
据编出用乘法计算的题目吗?抽生汇报编的 题目。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怎么估算?
自学提纲:
a .哪一个因数不变?
B 。估算哪一个因数?
c。这个因数怎么估算?
看书,自学,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师生解疑合探
2.教学例2。
1
出示例2:大约用多少元?( 带250元买门票够吗?)你○
是怎样想的?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
引导学生计算29乘8,看所得的积是否在250以内。学生○

1、口算:6×300= 7×40= 800×4= 500×2= 600×7=
第41页 共120页


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后汇报。
3
不直接计算怎么知道29×8大约得 多少呢?启发学生想一○
想:怎样用我们过去学过的算法得出最接近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估
算方 面想:把哪个因数看成整十数,我们就会算了?
4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在小组内进行 讨论。有困难的○
可以看书P20,小精灵怎么说的?集体反馈,汇报算法:29接近
30,3 0×8=240,29×8大约得240,可以用约等号“≈”来表示。
板书:29×8≈240(元)
⑤250元够买门票吗?为什么?
⑥及时训练:估算:52×7≈ 6×78≈ 296×6 ≈ 504
×4≈
373×5≈ 258×9 ≈ 435×6≈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让学生做完后思考:
①在估算过程中,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什么没变?
②和同桌说说这几道题的估算过程。
3.小结。
我们是怎样进行估算的?估算时怎样把一个数看作整十数、整
百数„„ 横式中的算式和结果用什么符号连接? 引导学生归纳
估算方法。
总结:可以把多位数看成与 它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再用这个
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就能得出估算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指名汇报,让学生说说是
怎样估算的。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5~7题。怎样列式解答?算完后
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作业:82×5≈ 47× 8 ≈ 397× 6≈ 715 ×9≈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42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倍的认识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倍”的概念,建 立有关“倍”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
作能力.

认识“倍”. 电脑及教学软件、图片、


投影片.



教 学 过 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准备部分:

(一)8里面有( )个4
12里面有( )个3
18里面有( )个6
(二)第一排有( )个▢ ▢▢▢
第二排有( )个3 ■■■ ■■■ ■■■
二、新授部分: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倍”的认识(板书)
出示:两只黄蝴蝶
师:把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
再贴六只粉蝴蝶.
问:粉蝴蝶有几个2只?
师:粉蝴蝶有3个2只.我们说,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板书)
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倍)
粉蝴蝶有3个2只
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
让生看一遍,再请两个学生读.
师:要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首先要确定谁做一倍,把另一 个数量和它比较.有
几个1倍,就是它的几倍.
(二)出示3个桃子,12个梨
师:如果把3个桃子看成1倍(出示),梨有几个3?
出示:梨有( )个3
( )的个数是( )的( )倍.(讨论)
(三)出示:
●●●●
★★★★ ★★★★
问(转载自12999数学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谁能用3句话说
出五 角星和圆片的倍数关系?
先讨论,再回答.
生口述,师出示:
第43页 共120页


把4个圆片看作1倍
五角星的个数有2个4
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2倍
师:再加上4个五角星.(贴图)
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师:再取下两组五角星,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通 过上面几个题,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比较两个数量的
倍数关系时,首先看把谁作为一倍,再把另 一个数量和它比较,看有几个一倍,就
是它的几倍.
问:谁还有不明白的?
师: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掌握得最好.
练习:1.第一排摆2根小棒作为一份
第二盘摆3个2根
问:看你摆的小棒,谁能说说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为什么?
2.第一排摆3根小棒
第二排摆的是第一排的4倍
问:怎样摆?为什么?
3.拿12根小棒
师:把12根小捧摆或二排,要使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3倍,应怎样摆?(先讨
论,再摆)
三、巩固练习
(一)电脑演示3道填空题(略)
(二)判断
1.有3只黑兔.白兔有5个3只,我们说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 )
表示:▢的个数是●的4倍.( )
3.说出下图中有哪几种倍数关系?(书上)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44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


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2.进一步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进一步掌握乘




法估算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40×8= 60×3= 500×9= 900×6= 2000×4=
3000×2= 92×5≈ 98×3≈ 47×9≈ 63×8≈
429×5≈ 687×3≈ 379×8≈ 906×7≈ 287×7≈
二、实践探究。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汇报。
2.计算。
28+6= 56+5= 35+7= 87+3= 79+9= 44+8=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引导学生比一比,看谁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9题。
①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读题,分析条件,理解题目含义。 “儿童三轮车
每辆的价钱是90元”是什么意思?
②谁能列式解答?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汇报。
4、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10题 。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你是怎样
求出野牛大约有多重的?解答出来后和同桌说一说。指名汇报,并让 学生说
说是怎样估算的。
第9题和第10题练习后,让学生对比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 明
白什么情况下估算,什么情况下计算准确数。
5、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要注意 哪些问题?明确:把多位
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估算的算式和结果之间用≈连接。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11题。你能写出多少个这样的算式?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多又正确。师提示并板书:整十数有哪些,一位数有哪些?
第45页 共120页


你有什么办法把所有的算式找出来,既不漏掉又不重复呢?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第12题。
你能看懂这个表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先口算,
再填表,指名汇报。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46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其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竖式书写的顺教

序,并能正确计算。

2.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法则。 具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例1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从
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看图编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应用题
呢?
2.你能列出算式吗?指名汇报,
列出算式12×3,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3.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三盒大约有多少枝?
4.要得到精确的结果该怎样算呢?
观察两个因数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一个因数是一位数,那么你想知道两
位数乘一位数的那些知识?
二、实践探究。
1,看书,自学,交流。
引导学生探究12×3不同的计算方法。
提出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并参与小组讨论,指 导。
2.师生解疑合探:方法归类。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各种算法的特点,然后将各种方法 归类。引导学生
逐个分析,然后分成若干类。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1) 连加:12+12+12=36(枝);
1
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10×3=30,2×3=6, (2) 拆两位数:○
2
拆成两个一位数。 30+6=36○
(3)竖式。
1 2
3、 教学竖式计算方法。

× 3



6
3 0



3 6


①教师讲解:列竖式时第二个因数3表示3个一,
第47页 共120页


要和第一个因数12的个位上的2对齐,乘号写在第二
个因数的前面,先从个位算起,3与个位 的2相乘,结果
6写在个位上,再与十位的1相乘得3,表示3个十,
写在十位上,3个十是3 0,写在下面,在30下面画一
根横线,6+30得到积36。

结合板书介绍简便写法:将3与10相乘得到
1 2 ........ 因数
× 3......因数
的30中的3直接写在6的前面,因为6的前面一

位就是十位,这里的3表示30。
3 6 .....积


②反馈:“6”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3”呢?指名回答。再抽多名
学生说计算方法。 < br>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从个位乘起,和哪一位相乘,所
得的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
③用竖式计算需要注意什么?想好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
报。
④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 的方法。
⑤及时练:24×2= 4×12= 213×3= 421×2=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
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学生在竖式计算过程的问题。
指名汇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竖式计算中要 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你能列式解答吗?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和同
桌说一说。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比一比,看谁计算得又对又快。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理解“两边都放”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列式解答。可以用加法,也可
以用乘法。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48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进一步理解并巩固乘法竖式的计算法则。
2.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 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出“满
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计 算。

1.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

法。

2.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2×4+1= 2×3+1= 3×3+1= 1×4+5
2.用竖式计算:33×2 = 32×3= 431×2 = 221×4=
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3.看图引入:儿童节要到了,王老师准备给同学们买一些连环画作为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礼物。出示例2的主题图。
二、实践探究。
1.探索算法。
图上画的什么内容?(1),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出示题目,完整读题。(2),可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独立
思考后列出算式。 < br>(3),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算一算,大约是多少本,教师简单说明估
算方法。怎样才能知道准 确的结果呢?(4),引导学生笔算18×3,先让学
生尝试笔算。发现新问题,怎么解决?
2.师生解疑,合探:指导竖式算法。
教师板书讲解:笔算18×3竖式该怎么写呢?
1 8
× 3

2

5 4
要注意什么?(强调个 位对齐)①先乘哪一位?结
果是多少?个位上的积满十怎么办?该怎么写?
②再乘哪一位?结 果是多少?对进到十位上的
数该怎么处理?积怎么写?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完整。
强调书写格式,特别是进位数的写法。
⑤反馈5和4怎么来的?抽生说计算方法。
第49页 共120页


⑥指导学生看书:特别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2 个竖式,一个加法,
一个乘法算式,找出相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结果一样,都有进位2;不同
点:竖式写法不一样,算理一样,乘法更简便。
⑦及时练:17×4= 16×5= 224×3= 173×2=
小结:在竖式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想好后在小组内进行交 流。
指名汇报。归纳:A、相同数位对齐;B、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
数,从个位算 起。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巡视,指导学生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完成后是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4.小结。
谁能说说我们是 怎样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什么时候要进位?什么
时候不进位?怎么知道该进几?怎么进位?哪一位乘 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
进几。
引导学生回答、归纳:
多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乘积满
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
(1)238×2= 182×4=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2~4题。
(3)让学生先自己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交流。
四、作业: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50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一)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探索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 位)的计算方法,纠正进位叠加可能发生的错误,
正确掌握乘的顺序和每一位积的书写位置,并能准确进 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以及乘的顺序和每

位积的书写位置,并能正确计算。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1.口算:2×9+3 3×6+4 2×4+3 5×8+7
2、笔算:243×3= 17×4= 17×6=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运动会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项目?
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正准备参加学校 运动会,我们去看看。出示例3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用语 言完整
表达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实践探究。
1.探索算法。 要算出一共有多少瓶,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24×9=
怎样计算出24×9等于多少呢?
① 先让学生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瓶?说出估算的方法。
②判断:9箱一定比240瓶多还是少?
③要知道准确结果,该怎样算呢?让学生尝试算,师巡视,找有代表性
的板演。发现问题。
④师生解疑合探:
2 4
订正评讲,请计算正确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指
出本题和前面所学的进位乘法有什么不同?(连续进
位,四九三十六,写6进3,一次进位 ;二九十八,
18加3得21,写1进2,两次进位),反馈:21怎么
来的?(2×9+3= 21)
⑤抽生说计算方法: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算时别忘加进
上来的数,算好 了再按计算方法想一次,就是检查。说说计算过程中要注意
什么?特别强调“2”写在积的百位上。再纠 错。
2、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第51页 共120页
× 9

3

2 1 6


3、及时练习。
1
出示78×7、67×9。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
巡视,指导。观察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积的百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出示 49×8、69×8。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这两道,算完后,比较○
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归纳计算方法。
5.试一试。
出示137×6,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和同桌交流算法。指名汇报。特别< br>注意防止以下2种错误:
① 只注意第一次进位,忘了第二次进位,反馈十位的2怎么来的?
②用进上来的数字去乘十位上的数或百位上的数。

1 3 7
× 6


4


6 2 2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1 3 7
× 6

4

5 2 2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
比一比,看谁计算得又对又快。指名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2、3题。
指导理解题意。(用自己的话叙述理解),引导学生 独立完成,在小组内
说说是怎样解答的。指名汇报。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
指导理解题意。 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题?(运用乘法解答的数 学问题)怎样列式解答?想好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指名汇报。
五、小结:强调每位上乘得的积都要加上前一位进上来的数,还要注意书写
位置。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52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二)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连续进位的方法,注意连续进位的问题,熟练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0+2= 40+7= 50+3= 20+6=
3×9+5 7×8+4 4×8+8 7×4+6 6×7+7 3×8+5
2.列竖式计算:65×4 9×28 165×3 129×8 164×5
3.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去过运动场吗?出示图,仔细观察,你了解了哪些 数学信
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出算式?指名回答,列式634×8
二、实践探究。
1.探索算法。怎样可以知道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指名回答。
板书:634×8。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出结果。巡视,指导。
算完后,想一想,计算中 要注意什么问题?想好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计算过程,集体订正。强调连续进位的计算方 法,书写位置,最高
位与一位数相乘所得的积的写法,有进位的要直接写在积的位置上。
2.归纳算法。
你认为计算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怎样做可以避免这些错误呢?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汇
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指导学生完成第79页“做一做”。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每场最多)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 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解答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5题。比一比,看谁计算得又对又快。指
名汇报。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6题。(换一种叙述方式)。
第53页 共120页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解答后和同桌交流。指名汇
报。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7、8题。(7题环环相扣),(8题它们的什
么相同)
分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计算出正确的结果。指名汇报。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54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结合具体情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结合具体情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

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这几节课笔算乘法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出示口算卡片。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200×3 4000×2 9×4+6 2×8+7 3×6+4
9×3+5 7×8+4 500×9 200×6
2.笔算下列各题。
27×8 158×4 328×4 987×5
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还有什么疑问?指名
回答,解答疑惑
二、实践探究。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9题。
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问题? 这些计算对吗?不对的错在哪里?把错
误的改正过来,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各题的错因。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10题。
怎样列式解答?想好后和同桌进行交流。指名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11题。
怎样列式解答?想好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指名汇报。 讲评时抓住“3
辆车共坐了多少人”这一问题,可画示意图来引导。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合唱队是乐队的3倍)怎样列式 解答?想好后在
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13题。指导理解题意。
第55页 共120页


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找找有什么规律,然后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
交流一下。 指导学生观察各题的因数和积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不必
通过计算就能得出所要求的两 道乘法试题的结果。(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吧同是怎样变化的,积怎样变化?)
作业:537×6= 468×5= 187×8=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56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0的乘法

1.懂得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2.能正确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对学生进行“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能正确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引入。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大家听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吗?谁愿意来给我们简单地讲一讲?
出示图:谁能根据图再来给大家讲一讲?(指名讲)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与这个故事有关的知识。
你想知道0的哪些数学知识?
A×0= 猜一猜,是否正确,看书,自学,
二、实践探究。
师生解疑,合探:
1.探究算法。
1
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
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提问。
2
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办法。 ○
3
全班交流解答办法,教师板书算式:0+0+0+0+0+0+0=0 ○
4
你能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吗?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5
引导学生理解0的乘法的意义。0×7表示什么意思?7×0呢?0×○
7=0 ,7×0=0
6
引导学生完成第83页“想一想”○。
完成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 举例验证你的答案。说说你
是怎样进行计算的,并举例。
⑦ 小结。
仔细观察这几 道题,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0和任何数相加得任何数
3.教学例6。出示图,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我们怎样计算出老寿星每天要步行多少米?你能列出算式吗?指名说
第57页 共120页


算式,板书:508×3。
这道题该怎么计算出结果呢?
5 0 8
× 3

2

1 5 2 4
① 抽生说估算结果。
②观察因数计算。
④ 汇报算法:一种:笔算,抽生说方法,教
师板书后反馈,与0相乘时怎么处理,积的
十位为什么 写2?二种:500×3=1500,8×
3=24,1500+24=1524,鼓励用二种算法的学
生直接进行口算,从高位算起。
及时练:402×4= 2005×3=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第83页“做一做”。独立做完后,思考每道题的意义及算法。指名汇报,说说第1、2题算式的意义及算法。
你能举例说明0的乘法和0的加法的区别 吗?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这个数本身)
2.指导学生完成第84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后思考每道题的算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观察这几道题,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
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小结:计算过程中,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
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 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
十位要用0占位。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58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0的乘法练习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因数中有0的算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巩固倍数应用题的解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0+5 0×5 0+7 0 ×7 0 ×9 9+0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1.梳理旧 知。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指名回答。0在乘法中有什
么特点?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时要注 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想一想:□里应该填几?为什么?
2 0 0 5
× 4
8□□ 0
引导学生讨论:积的十位上是0×4应该得0,为什么却是2呢?
二、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比一比,看谁列竖式计算得又对又快。指导,巡视,指名 汇报,说说计
算过程。计算这类题,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你有什么需要提醒
大家注 意的?指名回答。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今年种的是去年的2
倍”是什么意思?回忆关于“倍”的知识,理解条件的意思。
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想好后和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说说为什么这
样列式,是怎样计算了解出结果 的。
第59页 共120页


3.计算、比较。
① 138×4 108×4 ②102×3 109×3
列竖式计算后,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巡视,指
导。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一头大象的体重等于8头牛 的体重”是什么意思?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解答?想好后和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 样列式,是
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
哪个算式的得数大?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观察得到的?和小组的同学
交流你的想法。指名汇报。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60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口算。
9×7+6 4×8+8 7×46 0×95 7×8+5 4×0+8 3×9+6
80×3 120×4 700×5 400×5
2、笔算:256×9= 408×7= 601×5=
二、激趣引入。
你去过图书室吗?进了图书室,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出示
图。看了图,你想到了什么?读书有 什么好处?结合插图,让学生谈谈读书
有什么好处,了解学生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增长见识。
三、实践探究。
1.探究算法。出示例1。
1
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
“每套280元“是什么意思?怎样求”一共需要 多少元“?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280×3。
第61页 共120页


②这题应怎样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先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比900元少,
再笔算。算完后和同桌 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 8 0

× 3

2


8 4 0




















课后心得(1)



2 8 0
× 3

2

8 4 0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62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进一步巩固用简便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结合情景,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4.初步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加深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2.正确计算,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还记得吗?引导学生回忆用简便

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检测一下看同学们
掌握得怎么样?
二、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320×2 130×5 302×3 1400×6
4300×2 900×0 8×8+7 2×9+8 4×7+5
2.判断。(说出理由)
1
如果一个因数是250,另一个因数是8,那么积的末尾就有2个0。 ○
2
因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也一定有0。 ○
三、实践探究。
1.列竖式计算。1240×6 3700×2 2800×3 5040×7
选4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订正。
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小结:一位数要与多位数末尾的0前 面一位对齐,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
末尾0前面的数,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要注意。再看多位数末尾有几个 0,
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不能少写也不能多写。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看懂表格,横排,竖排,各表示什
么?)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
比较这几道题,你有什么需要告诉大家的?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平均1小时是什么意思?)
指导理解题意。怎样列式解答?想好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指
名汇报,解法及想法。
第63页 共120页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第7题。
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判断,改正错误。指名汇报。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第8题。(为什么选中间数984)
指导学生观察并尝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指名汇报,说说
是怎样想的。
五、作业
709×3 2004×5 108 ×4 215×5
896×7 408×6 360× 5 3010×8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64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整理和复习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

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学
目标
2.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难点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 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你有什么收获?这个单元具
体包括哪些内容呢?引导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估算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不连续进位




笔算乘法
连续进位
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板书:整理和复习。
引导学生说学习的收获,包括知 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让学生学会整理所学
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基础训练。
1、口算。
4+2 4×2 4+3 4×3 6+2 6×2 4+8 4×8 3+2 3×2
P40.第1题,算后分别抽几道有代表性的题,说口算方法。
第65页 共120页


2.列竖式计算。
694×5= 580×8= 448×7 = 305×6 = 802×4= 3700×2
391×4= 568× 7= 126× 6 = 91× 5=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是在什么地方?
3、学生独立完成第89 页第1-3题。指导学生读题,初步理解题意,组织学
生讨论:各题应选择什么样的算法?请说明理由。 巡视,指导。
算后分别说说这3道题的计算方式一样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围绕以下三个问 题展开讨论:从哪一位乘起比较简便?每次乘得的
积应该写在哪里?如果某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时怎么 办?
4.小结。①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什么?②一个因数中间有0
怎么办?③一 个因数末尾有0怎么办?
引导学生小结。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引导学生根 据前三组数进行猜测或尝
试,再用乘法加以验证,从而找出规律。提醒计算要细心。
指名汇报: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规律完成填空。订正,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指名口答。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你能列式解答吗?解答后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指
名汇报。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一第4题。
独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指 导全班交流,引导归
纳规律。指导学生独立填空后订正。
四、作业:
784 ×6 625× 3 508 ×5 127 ×5 4050× 7 630× 8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66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数字编码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身份证的一些 常识及其编码的科学性,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探索数字编码的
简单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 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编码、 应用编码的意识。





探究编码的特点,学会数字和编码的基本方法。

教 学 过 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播放录像,引入新课
< br>播放三段录像,分别是:购买彩票选号的情景;打电话拨号的情景;写信封上的邮政编
码的情景。
师:从刚才的几个录像片段中,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用了数字、编码„„
师:今天张老师就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关于数字和编码的知识。
揭题板书:《数字与编码》。
二、出示材料,反馈信息
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 谁愿意来说一说?
请学生汇报调查了哪些人的身份证号码。
学生自由发言。
让学生 自己上台在电脑上输入调查来的身份证号码并进行简单的介绍,对学生踊跃参加
实践活动提出表扬。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号码的位数相同吗?
生:有的是15位,有的是18位。
板书:18位、15位。
三、分组讨论,探索规律
1.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课件配乐)
2.师:老师也带来了我两个好朋友的身份证号,贴卡片。
362 133652

(1)身份证号码有18位和15位之分。为什么有两种?以后要不要统一?

(2)前两个数字表示省份。(如36代表江西省。)你还知道别的省的代码吗?

(3)第3.4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所在的城市。(如01表示南昌市。)

(4)第5.6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户籍所在的县(区)。

(5)第7—12(或新号码的7—14)位上的数字表示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
第67页 共120页



提问:为什么7月用07表示而不直接用7呢?

(6)年、月、日后面的两个数字表示居住地所在的派出所。

(7)老身份证的第 15位、新身份证的第17位表示某人的性别。(单数表示男性,双数
表示女性。)

师:老师也了解了一些关于身份证号码的知识,派出所的户籍管理人员告诉我:新版身
份证的最后一个 数字是个人信息码,有的也用x表示。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调查讨论和小组合 作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信息,
张老师也由衷的佩服大家。

4.师:根据这些 规律,谁能说说刚才同学上台输入的这些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一
些什么信息?多让几个学生试试,及 时表扬。

师: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既然可以用文字表达,那为什么还要用数码来表示? 与学
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编码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 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
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5.情境1:张老师的身份证

课件出示老师的身份证号码:363,请学生说一说 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张老
师的信息?多让几个学生试试。

6.情境2:小马虎的难题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68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
难点:了解四边形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剪出书35页的图形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1、创设情境: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见过哪些图形?(抽生回答,教师
板书)
通过回答教师出示、张贴图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菱形、
平行四边形、梯形„„
2、那在我们学校操场上能找到这些图形吗?出示P34页主题图:
引导观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边说边指出它在主题图的什么位置。
二、合作探究,认识四边形

教师小结:这些图形中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就是我们今天要研
究的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1、初步感知四边形:同学们,这些图形里有许多四边形(板书),你能
找出来吗?(师在黑板上继续贴出书35页的图形。)(给图形编号)
(1)学生先看一看,找一找,同桌说一说,再翻书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
在下面画上“∨”
(2)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3)汇报展示,黑板上四边形贴在一起,组织反馈。
2、探究四边形的特征。
(1)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四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看涂色的图形有什
么特点。)
(2)学生汇报结果得出(教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四个角。(生
读)验证是不是所有的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第69页 共120页


(3)师生共同探究:先一起观察这些四边形的边,看看有什么发现?再看四
边形的角,又有什么发现?
(4)小结: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师板书)
(5)组织分类:根据你刚才的观察发现能对这些四边形按不同标准进行分
类吗?
①按学过和没有学过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一类,其他分一类。
②按是不是有四个直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其他分一类„„(按边分
:对边是否相等)补充:按对边是否相等来分
(6)探索长方形的特点
让学生量长方形的各边,观察它的边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7)探索正方形的特点
让学生找一个正方形两边,观察讨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小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8)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36“做一做”第2题。
(1)齐读题,说说这些图形都具有什么特点。
(2)指出其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并说出其特点。
2、填一填:正方形有( )条边,每条边的长度( ),有( )个角,每
个角都是( )角。
3、图中有( )个四边形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70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进行判断,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之一,有不稳定性。
能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
观念。
重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 学 过 程
钉子板、做的三角形、平行


四边形,剪刀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复习
1、在下面图形中找出四边形.





2、引入新课在四边形中还有一类很特殊——平行四边形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探究特征
1、出示主题图:你能在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与同桌一道试一试。
2、收集学生情况,反馈信息
3、引导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如:左右边一样长,上下边一样长,学生汇报,师小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
等,对角也相等。引导学生验证。
(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①动手实践:拉一拉平行四边形的框、三角形框架,你发现了什么?(抽生
上台拉,其余学生认真看、思考)
②汇报小结:三角形不会变形,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边
第71页 共120页


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可以拉动,既能变大也能变小。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有:正方形、长方形、菱形
4、实践操作
(1)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
(2)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教师着重指导学生画平行四边形时怎么找
点,怎样数格子)引导学生说为什么这样画,依据是什么
(3)指导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39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完成39页2题。
(1)齐读第(1)题要求,帮助理解“同样”。(想怎么样才能画得同样呢?
)学生汇报:运用平移的知识来画
(2)学生用铅笔作图。
(3)指导完成第(2)题。
3、指导完成39页第3题 。(课前在小黑板上画好图)
(1)齐读要求,理解题目的两个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2)指导将第一个图形改成平行四边形。
(3)学生独立将第二个图形改成平行四边形。(四种,作其中的一种)
4、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72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通过教学认识封 闭图形和非封闭图形,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计算简单封闭图形的周长。




点重点:认识封闭图形和周长

难难点:计算周长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新课引入
1、实物引入为丝巾镶边。理解“周长”
2、指出身边物体表面周长:书、文具盒、桌面的周长。
3、出示图像,指出图形的周长
4、小结:揭示封闭图形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5、用彩笔描出教材41页物体和图形的周长
二、测量周长
1、说一说下面什么图形好看。(比较观察感受封闭:有些图形封了口的,
有些是没有封口的 )。



2、学生看书自学P41
①理解“封闭”(头尾相接)
②所有线段、曲线首尾相接才是封闭图形
③看看这组图形谁是封闭图形?为什么?(你能把不是封闭图形的改成封
闭图形码?)
3、引导学生测量周长。(那我们怎样才能测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呢?)
4、组织汇报:教师一边肯定一边提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操作。(小组
第73页 共120页


合作测量下面图形或东西的周长)
(1)用直尺测量(2)用绳子围(3)在直尺上滚动
◇○▣☆¤
5、师:刚才大家对这些图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能不能总结
一下,什么情况下用尺子量?什么情况下需要用绳子围?
6、出示第44页3题
抽两个学生上台指导用皮尺量胸围、腰围。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P44第1题
弄清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
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四、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
录下来。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74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 br>1、在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计
算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重师生准备:长方形纸

点1、探索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片、正方形框架。

难2、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什么新知识吗?
谁能说一说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出示一个 (1)摸周长。(2)介绍长宽各两条。
3、揭示课题:我们今天继续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
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新课
1、引导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P44页第1题。
(1)出示例1,揭示问题: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师边说边拿出
一个长方形的纸片)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卡片,同学合作算一算这张卡片的周长。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师:你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的?把你们的方法介绍给全班
同学。(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算式)
①6+6+4+4=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③(6+4)×2=20(厘米) 6是什么 4是什么
(3)引导对算法进行优化: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比较一下哪种方
法简便?为什么?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引导学生明白: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只要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了?
(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及时:P42页1题:
①画一个竖着的长方形。5 ②P44页,先量再画。

8分米
5分米
2、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展示正方形框架,要围成这个框架要多少铁丝?要求正方形的周长
我们必须得到什么数据?这个问题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介绍正方形的
边长
(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得到?我们必须先得到什么数据?
第75页 共120页


②(标出正方形的边长)
③再算一算它的周长。
(3)组织汇报并板书:
①可以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8+8+8+8=32
②因为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8×4=32,指出8和4分别表示什么?总结: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要
想知道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及时练习求正方形的周
长师: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3、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42页1、题
(1)齐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3)集体订正。
2、完成43页1题
(1)齐读题目要求,帮助理解“能围一圈吗?”的意思。
(2)学生独立思考解题的思路、同桌交流。
(3)抽优秀学生说解题的思路,教师指导以达到完善。
(4)学生独立解答,再班内订正。
3、指导完成43页第2题 。(课前在小黑板上画好图)
(1)齐读要求,理解题目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2)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
(3)讲评,探讨这种题怎样做才能完成得很准确。
3、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① ②
2



4

4





7 5

四、作业: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76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1、使学生能按照定的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
2、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3、使学生进步形成空间概念和估计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按指定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
2、能正确进行估计,尽量少误差
教 学 过 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复习,谈话引入。
1、说出一些学过的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站立一齐用自己的手比划出1厘米、1分米和
1米的实际长度。
3、前面我们学习了四边形以及四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估
计”。谁能说一说“估计”是什么意思?板书课题:估计。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学生拿出尺子,在练习本上画一条一厘米长的线段,
仔细看看这一厘米长的线段到底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
(2)引导学生不用工具,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你能不用工具画出2厘米长的线段吗?试一试,
(抽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用尺子检测,看谁画得准,
同桌相互检查,修改自己画得不准确的地方。)

(3)出示教材第45页的主题图,并提问:你们知道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吗?
你能不能画一条8厘米的线段,并量一量看自己画的准不准,差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一个长方形盒子,如果我们用纸条沾它的底面围一圈,大约要
大多少?(先估一估,然后剪下相应长度的纸条,比一比谁剪得纸条最接
第77页 共120页


近实际长度。
(2)引导测量长方体底面的实际长度,再比较。
(师:请几名同学一起来测量一下这个长方体的实际长度,尽可能的多次
测量,以减少误差。再看看你们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相差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估计桌面周长,再测课桌面周长,并比较结果的差异。
2、估计作业本的周长,再测量并比较结果。
3、完成书上46页做一做。(第3题让生围,师生一同测量)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78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1、从生活中认识几分之一,能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
2、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分数产生源于生活需要,培养学习兴趣。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 学 过 程

圆形纸、正方形纸、

彩笔、长方形纸。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 激趣引入
1 、出示主题图,看三二班的同学在野外玩得多开心啊!从图中你获得
了哪些数学信息,在组内说一说。
2、认识平均分
下面我们也来做个分月饼的游戏好吗?
1、4块月饼,分给2个小 朋友,可以怎样分?怎样分公平?为什么?(说
明:每人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
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几块?4-2=2( )
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几块?2÷2=1( )
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得几块?1÷2=?( )
“半块月饼”用什么办法表示?(还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二)探究新知
1
1、认识
2
师:刚刚每人分2块时用“2”表示月饼的块数;每人分1块时用“1”
表示月饼的 块数,那用什么来表示半块月饼呢?
(1)师: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半个月饼,也 就是这
1
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 边板书边说明:平均分用横线表示,平均分
2< br>成2份在横线下写2,要表示其中的1份,在横线上写1,读作:二分之一
(2)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3)师:另一份是这块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1< br>(4)归纳的具体含义: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
2
1
的一半 ,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2

第79页 共120页

< br>(5)学生活动,在一张规则纸上折出
①师:折法不同为什么都是
1

2
1

2
②师拿长方形纸,任意撕成两份,取其中一份,这是长方形 的
1
吗?为
2
什么? 强调平均分
1
2、认识:
3
①师:演示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
1
②指导读写,并说说所表示的意义。
3
1
3、认识:
4
1
(1)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正方形纸,表示它的,用彩笔标出,说说
4
你是怎么得到的。
(2)展示:交流作业 (分法不同)
11
①你怎么得到的?说说表示什么?
44
1
(3)请同学拿同 样大的正方形纸,折出不同的涂上颜色,看哪组折出
4
1
的方法好,问:这些的部分一 样大吗?为什么?
4
4、比一比。(例3)
11
①看分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4
1
想一想,比一比,哪 个分数大一些(让生直观感受两者的大小板书>
2
1

4
1
1
②生自己看图比较、的大小,抽生汇报
43
⑶提出问题: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小结:同样大的图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80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认识几分之几,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

2、会读写几分之几。




点正方形纸、直尺、例6
认识几分之几,会比较同分母数的大小。
难中的纸片。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准备。
1、写出下面个分数: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十分之一
1
2、比较大小()()()()
4
生独立完成后抽生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
3、你怎样能得到一张纸的
4
。(折,涂,说)
二、探究新知 板书:几分之几
1、认识四分之几。
①自由完成: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各种折法都可以。
②将折出的其中一份涂上颜色,说说涂色部分时整个正方形纸的几分之
几,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③将折出的其中2份涂上颜色(问:涂色的是几份,(2份)2份是这个
正方形纸的四分之几。 )
④根据学生意愿,在各自的正方形纸上涂出涂出几份(各自说一说涂了
几份?写出涂色部份 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小组相互交流,各自表示得对吗?
3
1431
⑤展示几种折法的:、、(贴在黑板上)认读里有几个。
444 4
4
小结: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所取
的份数不同 。
2、认识十分之几:
①画出平均分成10份的彩条纸。
1
师问:每份 是这条彩纸的几分之几?在突出每份是基础上,让学生类
10
推出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②生仿师提问、生答、师板书。
3579
3份 , 5份 , 7份 , 9份 。
10101010

第81页 共120页


3、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a、生任说一个数师:这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3
(表示平均分)
4

……分数线
课 标 第 一 网



联系前面所学分数,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
分母就是几, 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以
表示其中的几份?
4、分数大小比较(P95例6)
2
3
和谁大,为什么?
55
6541
53
即训:○ ○ ○ 比后说说发现什么? < br>886677
归纳:平均分的份数相同,也就是分母相同所取的份数越大也就是分子
越大 ,这个分数就越大。
三、作业 P95做一做
练习二十二第4、5题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2
为例:平均分成了几份?
5
……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第82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加强对几分 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2、正确比较一些简单分数的大小。


重 4个完全相同的圆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读、写各分数
2
6
读作: 读作: 八分之七写作: 五分之三写作:
9
6

3、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两份是
( )个
1
,也就是 , ,5份是( )个 ,也就是 ,,6份是
6
( )个 , 也就是( 。
2
4、说出的各部分名称和表示的意义。
3
把一米长的彩线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2份、3份、4
份呢?
(二)1、比大小:



11

98



11

1512
11

710

11

63
小结: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分数较小。



第83页 共120页


(2)
○ ○
7331
46
○ ○ ○
99
10101515
32715
4
○ ○ 1○
4
3282815
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大。
比较后引生归纳比较,分母的分数的大小,再区别几分之一与同分母分
数大小比较的异同。
(二)基本练习
1、完成7题
① 生独立完成,抽生汇报,并说出其表示的意义。
② 通过四组图,你发现了什么?(涂色的加上没涂色的是单位“1”)
2、完成9题
通过剪一剪,在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3个圆的四分之一和一个圆的
四分之三是相等的。
3、10题
① 生看图对照每人分得的块数,写出相应的分数。
② 比较三个数的大小。
1
4、有两杯相同(不同)的牛奶,丽丽喝了其中一杯的
3,军军喝了另
1
一杯的
4
,他们谁喝得多,为什么?
拓展练习:处理11题。
111351
(1)
8

7

12
(2)
8

8

8

作业:8题
比较后归纳如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84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理解算理,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的实际问题。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
2、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1)先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再填空。


里有( )个 ,( )里有( )个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7
41
1
(2)、里有( )个,3个是 ,里有( )个 ;
778
10
11
(3)、1里面有( )个,8个是( ),也就是( )。,
3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教材99页主题图
①问: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强调平均分
(3) 画面切入示意图,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
1
(4) 提问:吃一份是全部的几分之几?板书
8
1
(5) 吃二份是全部的几分之几?板书
8
(6) 两人合起来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直觉思维
判断其结果)
(7) 想一想:用什么算式表示刚才的计算过程板书算式
(8)
(9) 说算理
1113
1个加2个就是3个,就是
8888
第85页 共120页


234134
即训:+ + + 后两道说算理。
66991010
2、出示例2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2)小明拿走2个小正方形,拿走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还剩这个图
形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



(3)用分数算式说明图意。
52
-=? 为什么?
66
(

)(

)(

)(

)
引导学生说一说算理5个减去2个剩( )个就是。
(

)(

)(

)(

)
(4)观察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
小结:分数加减中,分母一样,只把分子相加,相减。
3。出示例3.
(1)课件演示。想一想,你认为怎么样?
(2)说一说,算理。
14
1413
板书1-=-=,可以把1看着4个,就是再减。
4444
44
7
3
88
6231
即训:- - - - 前两道题说算理。
6644
8
8
1010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101页1题(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算
的。
2指导完成第101页3题,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和同桌交流想法,指导
全班交流完成。
3作业第2题。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86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分数的简单计算练习课



1、能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中第1、2点。


教 学 过 程
一、知识梳理
11
1、填空:①1里面有( )个,有( )个 < br>510
(

)(

)
11
②3个组成, 5个组成
79
(

)(

)
③6个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两根同样长的绳子。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

)
1
组成,也就是( )
6
(

)
2、计算下面各题
3631381
1-= += += -=
4994499
3、口答下面各题
①小强和小丽看一本同样的书,小强说:我看 完了全书的
1
,小红说:
4
1
我看完了全书的,他们谁剩得多?为什 么?
5
11
②小刚看了一本书的,小丽看了一本书的,两人都看了20页,哪
45
本书页数多?为什么?

(二)基本练习
1、5T
你能列出哪些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算式?
2、7T
①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在独立思考,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怎样列式,抽生说解题思路。
③师提问:种芹菜的地比种白菜的地少整块地几分之几?
④列式计算,得多少?为什么?
4、8T
第87页 共120页


①先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列式,抽生汇报思路。
②集体订正;
5、9T
① 生独立完成第一小题,抽生汇报。
② 重点处理第二问,师问:第二 次剪后,成了3段,每段表示这根绳
1
子的吗?问什麽?把其中一段再对折你认为该是几分之几 ?(师
3
剪绳子验证)
练习:家里有20个苹果,丽丽第一天吃了所有苹果的一半, 第三天吃
了剩下苹果的一半,这时家里还有几个苹果?
4
3
作业:小明第一 天看一本书的,第二天看这本书的,两天看了这本
99
书的几分之几?还剩下这本数的几分之几 没看?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88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数学广角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是相互联系的。

2、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3、学会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幻灯、纸盒(每小
组一个),棋子(形状、


大小一样,每小组红色
点1、体验、判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的15个,绿色的5个)
难2、判断确定与不确定性的方法及准备性。

等等。


教 学 过 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老师告诉学生,这节数学课准备组织同学们做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
宣布活动内容、形式、表演项目等。
1、出示抽签(签内写着表演项目)。
唱歌 跳舞 朗诵 讲故事 哑剧
说明:(1)每人表演一个节目,每人只抽一次签。
(2)签条密封,样式统一。
2、提出问题。
猜一猜:你可能抽到什么签?
(1)让学生自由回答;
(2)组织小组进行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白这里的5个节目都有可能抽到,没有哪一
个节目会一定抽到。 < br>学生回答时,只要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可能抽到什么什么就可
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 关术语进行表述,如“我表演唱歌这节目的发生
是不确定的”。
3、提示课题。
结合问题情境、讨论结果,老师宣布课题。
板书:可能性。
4、游戏实验。
尝试抽签(考虑时间因素,选个别学生进行)。
(1)先让学生猜猜,自己可能抽到什么。
第89页 共120页


(2)抽签结果与猜想对比。
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是相
互联系的。
二、组织活动、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例1的教学。
(1)宣布游戏内容、规则,分发学具。
游戏内容:摸棋子。
规则:每次摸1个棋子。在每次摸棋子前应将盒中的棋子摇匀。
学具:每小组两个盒子,大小 一样,编上序号A、B。A盒10个红色棋子,
B盒5个红棋子、3个绿棋子。棋子的形状、大小都一样 。
(2)提出问题。
第一个问题:“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
为了解答 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先提问“A盒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吗?”
让学生进行猜测,再让学生实际摸摸看。通 过试验,难自己的猜测,认识到
在A盒里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再提问“B盒里肯定 能
摸出红棋子吗?”让学生进行猜测,再让学生实际摸摸看。通过试验,使学
生发现在B盒里有 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第二个问题:“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 ”
同样,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交流、试验、验证。
①A盒里可能摸出绿棋子吗?
A盒里没有绿棋子,所以不可能摸出绿棋子。
摸一摸:全是红棋子。
②B盒里可能摸出绿棋子吗?
B盒里有绿棋子,可能摸出绿棋子,但不一一定能摸出绿棋子。
摸一摸:有时摸出绿棋子,有时摸出红棋子。
第三个问题:“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 br>经过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已经明白:只能在B盒里有可能摸到绿棋
子。
在汇报时, 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A盒里一定能摸出
红棋子”,“在B盒里可能摸出绿棋子”等描 述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一定
要说出“在A盒里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在B盒里摸 出绿
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90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关于简单试验两种可能发生的结果,两种事件发生的可
课题(内容) 上课时间
能性的大小。

1、通过摸棋子的试验,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使学生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以及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重纸盒若干个、棋子数十
1、对可能性的认识与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教
点枚、记录单、含有2种
点,也是教学难点。
难颜色的带指针的硬纸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科学分析。 具
点 皮圆盘、幻灯等。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组织活动、探索交流
1、教师演示
取一个纸盒,往纸盒里逐一放入 红棋子(或黄乒乓球)3个、蓝棋子(或白
乒乓球)2个。让学生们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教师将纸盒摇匀 。
2、提出问题。
猜一猜: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
3、演示操作。
教师摸出一个棋子,让学生看看颜色,再放回去,重复几次。让学生将
结果与自己猜想的进行对 比,发现从盒子里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
棋子。进而明确,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它们 都有可能被摸出,所
以这个简单的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一种是摸出红棋子,一种是摸出蓝棋子。
4.提出I司题。
想一想:可能摸出白棋子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通 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因为盒子里只有红棋子
和蓝棋子两种,在试验中所有可能出 现的结果也只有两种:一种是摸出红棋
子、一种是摸出蓝棋子,不可能摸出白棋子。
想一想:是不是每一个棋子都有被摸出的可能?
教师可以将这5个棋子(或乒乓球)取出,并 编上号码1、2、3、4、5,
再放回纸盒,请学生来摸一摸。
学生发现,每个棋子的形状与 大小都相同,摸的时候又不能偷看,所以
摸到每个棋子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分发学具,建立小组。
1、组织学生进行试验。
(1)往盒子里放人两种颜色的棋子。为了突出试验效果,两种棋子的数量
差别大一点,如红棋子放6 个,蓝棋子放2个。
(2)试验过程:摸出一个棋子,记录下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O次。
(3)指导学生选择统计方法,可出示一个统计表。

红色
蓝色
记录


次数



第91页 共120页


要求分工合作:一人摸棋子,一人记录。
(4)规则:摸棋子时 不能偷看,每次摸前应将盒中的棋子摇匀。教师应关
注每一个小组,及时给予指导,保证试验能科学、正 确地进行。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说一说每次摸到棋子的情况。“你认为 可能摸到哪一个棋子?”使学生
理解在每次摸的时候,每个棋子都有被摸到的可能。
(2)“ 每次摸到的棋子的颜色可能是什么色?’’使学生理解每次摸到的棋
子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棋 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3)每一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4)所有小组的统计结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每次摸到棋子的结果不确 定,但当大量重复试验时,
试验结果就呈现了一种规律性。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比蓝棋子多。
(5)为什么摸出红棋子的数量比蓝棋子多?
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在这个摸棋子的随 机试验中,每一个棋二子
被摸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红棋子与蓝棋子的数量不等,那么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与摸出蓝棋子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红棋子的数量多,每次摸出红棋
子的可能性就大,摸出的 次数就多;蓝棋子的数量少,每次摸出蓝棋子的可
能性就小,摸出的次数就少。
从而使学生发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验证认知。
(1)提出问 题:“再摸一次,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
(2)让学生根据刚才试验的统计结果对这次试验的结 果作出推测:是红的
还是蓝的?
(3)在学生进行推测后,再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动手摸前 一定要让学生
将盒子里的棋子摇匀)
学生很可能摸出红棋子,但也有可能摸出蓝棋子。(红棋子应该比蓝棋子
来的多)
通过试验使学生认识到:
①因为红棋子的数量多,所以每次被摸出的可能性就大;
②虽然红棋子的数量多,蓝棋子的数量少,但在每次试验中我们并不能
确定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92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三种情况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从可能性的大小
课题(内容) 上课时间
判断原实验物的情况。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





纸盒若干个、不同颜色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 确定现象的特点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 的棋子或乒乓球若干
的大小。
个(每小组红棋子6个,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
具 蓝棋子2个,绿棋子4
性。
个)。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老师取出盒子,往盒子里放八6个红棋子,4个绿棋子。并将盒子里的
棋子摇匀。
问: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这里一共有1O个棋子,可能摸出
哪一个?
让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说明:(1)每一个棋子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性;(2)
红棋子被摸出的可能性大。
二、组织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4
教师往盒子里加入2个蓝棋子(让学生看一看),将盒子里的棋子摇匀。
提出问题: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棋子
的可能性最小?
学生回答自己猜测结果。
①要求:一是每次摸棋子前将盒子里的棋子摇匀,二是实验的次数要足
够多。
②在各小组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
指导。
③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及事件
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教学例5。
(1)分发学具。教师为每个小组发一袋课前准备的乒乓球。袋中的乒乓球< br>分两种颜色。如:黄色5个,白色2个。注意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的数量不要
第93页 共120页


太接近。(先不让学生了解球的数量、颜色)
(2)动手摸一 摸。各小组先把袋里的乒乓球摇匀,再摸出一个。将摸出的:
乒乓球让各组同学都看看是什么颜色。
(3)猜一猜,袋子里哪一种颜色的乒乓球数量较多?
学生根据各小组摸出的乒乓球颜色的数量猜想出:可能是黄色的乒乓球
数量比较多。
(4)指导学生重复摸10次,记录每一次摸出的颜色。注意每一次摸之前
都要把袋里的乒乓球摇匀。
(5)让各小组进行汇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再根据统
计结果进行推测。
(6)打开袋子看一看,验证自己的猜测,获取成功的体验。
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的猜想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猜?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 识说明,因为摸出黄色乒乓球的次数多,即摸出黄色
乒乓球的可能性大,所以判断出袋里黄色乒乓球的数 量比较多,因为摸出白
色乒乓球的次数少,即摸出白色乒乓球的可能性小,所以判断出袋里白色乒
乓球的数量比较少。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107页的“做一做”练习。
这是一 个简单的转盘游戏,使学生在试验的基础上判断指针停在哪种颜
色上的可能性最大,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 能性最小。在试验前先让学生说说
各种颜色区域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哪个大,哪个小。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94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可能性大小的练习。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


3、通过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随机现象的体验。




教 学 过 程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一、基本练习
1、掷硬币。
教师取出一枚1元的硬币(像练习二十四第6题,用1角的硬币也可以)。交待抛掷的规则,必须随意抛掷。
提出问题:
(1)抛掷的结果:国徽一面(或有“ 1元”字面)朝上是一定的,或是不可
能的,还是可能的?
(2)哪一面朝上的可能性大?
通过对提出问题的推猜、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第一,哪一面朝上,哪
一面朝下这是不确定现象 ,都有可能发生。第二,是国徽一面朝上的可能性
大还是有“l元”字面朝上的可能性大,不能确定。
(3)动手实验:
①让全班学生一起掷一次,并统计实验结果。
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正面、反面出现的次数的特点。
通过这个掷硬币的游戏活动,其目的是使 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
能性。让全班学生一起抛掷,是为了使试验次数多一点,以减少误差。由于
实验结果与学生猜测的结果(或是与概率相等的情况)存在着误差,得不到预
期的效果,可以再 让学生多掷几次,增加试验的次数,尽量使实验结果与概
率一致。
通过实验、讨论,使学生根 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
种结果(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样 ,不必要求学生
用概率术语进行表达。
2、掷骰子(练习二十四第8题)。
这是一个掷骰子的游戏,与掷硬币游戏相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
生的等可能性。 (1)取一个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或刻着点数)。让学生观
察、比较,与硬币有什 么异同点。
学生很容易看出,硬币只有两个面,骰子有六个面。如果学生能说出硬
币的正面、 反面是均匀的,而骰子的六个面也是均匀的,教师应该给予肯定
和表扬。
(2)让学生说一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3)猜测实验后结果(即1~6面出现的次数)会有什么特点。
第95页 共120页


(4)进行投掷试验。可以多投掷几次,看看掷出每种结果的分别有多少人。
(5)统计实验结果,归纳各面出现的次数的特点。
二、提高练习
1、将原骰子写 有数字6的那一面改数字为1,这样骰子六个面的数字分
别为1、1、2、3、4、5。
(1)说一说投掷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应该说结果有5种,1~5都有可能出现(面朝上)。
(2)猜测实验后结果有什么特点?
写有数字1的那面出现的次数多,写有数字2~5的面出现的次数少,且
基本均匀。 ,
(3)让全班学生进行投掷试验。
根据实验结果验证猜测情况。
2.课本练习二十四的第11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红 色的面比蓝
色的面的数量多就可以了。
(1)每人准备一个骰子。
(2)让学生自己设计涂色方案。
(3)各自进行投掷试验,证明自己的设计符合题目要求。
(4)小组内展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的情况。
最后,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领会两种颜色数量相差越大,可能性的大
小差别也越大。其结果:
①五个面红色,一个面蓝色。 掷出红色的可能性最大;
②四个面红色,二个面蓝色。 掷出红色的可能性次之;
(5)想一想:如果三个面涂红色,三个面涂蓝色,掷出后出现红色的可能< br>性与出现蓝色的可能性,谁大?谁小?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这也是一道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方案,只要写有数字“1”的 卡片数量
最多,写有数字“5的卡片数量最少就可以了。
练习要求:
l、自己设计一个方案使结果符合题目要求。
2、小组展示,说说自己的想法。
3、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检验。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96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
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

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 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
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 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
不同的穿法呢?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 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
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想一想,(< br>给一定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
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或在练习本上动手画一画,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
学生 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
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
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第97页 共120页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
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
(三)课堂练习
课本112页做一做。
(四)拓展应用
1、用▣、○、□三个图形有几种摆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
其他几种排法。
2、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98页 共120页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课题(内容)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

,学具袋 。


旁批1 旁批2

旁批3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用数 字1、2能写出几
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接着
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 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动手写一写,再汇报。
(从而得出一共可以写6个)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探究:“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
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 ,引导学生发现
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师:每个 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
、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
第99页 共120页


;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123、132、213、231、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321、312、231、213、132、123)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
(三)课堂练习
课本113页例2 ,小组讨论完成;
课本113页做一做。
(四)拓展应用
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
(重点引导引导学生有序思考、还应看清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第100页 共120页

团队精神正能量的句子-十九召开大时间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两学一做党课


十八大日期-光盘面


可以不爱了-临沂考试信息网


吉林警察学院-奋斗经典台词


生活中的数学-构建和谐校园


中餐的礼仪-草房子读后感400字


新余卫生网-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