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整理

玛丽莲梦兔
957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4: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



第一单元

时、

分、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秒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3页内容,第4页“做一做”, 及第6~8页练习一的第
1、6、7题。
内容简析

教材第2页通过具体情境感知秒的表象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第3页通过认识钟表和电子 表来认识秒的意义,体会1秒有多久,并掌握分和秒
的进率关系。
教学目标

1
.
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
=
60秒。
2
.
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通过动手操作等丰
富 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理解时、分、秒之间的
进率。
教法与学法

1
.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新知的特 点,采用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设计一些
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
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时间单位秒,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
=
60秒。通过动作、
声音等多种活动,体验1秒有多长。
承前启后链


1


复习: 回顾时和分的
进率,进行看钟面写几
时整或几时几分的练
习。


学习:认识时间单位“秒”,
建立秒的观念,体会分、
秒的实际意义。知道1分
延学:掌握时间单位
间的换算问题,体会
时刻与经过时间之
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解决时刻和经过时
间的简单问题。

=
60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游戏体验法:做“倒计时”游戏。游戏 一:教师从5倒数到1,学生马上站起来,看
谁的反应速度快。游戏二:反方向用手触摸耳朵,比如用左 手摸右耳朵,用右手摸左耳朵。
老师先从3倒数到1,再说明要求。(老师手握秒表)伴随着“滴答”声 ,进行倒计时,像这
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 新朋
友。(板书课题)
【品析:带领学生做“倒计时”的游戏,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感受到1
秒的时间非常短,对1秒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联系实际导入法:播放“天宫一号”点火发射倒计时的视频,带领学生一起倒数。
师:同学们,这是我 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
现在,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让我 们一起回顾一下“天宫一号”发射时的精彩画面。刚才
我们听到的倒数10、9、8、7……都表示时间 ,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时间是用什么来作单位
的吗?
生:秒。
师:是的,秒是比分还 要小的时间单位,在生活中除了倒数计时需要用到秒,还有一些地方
也要用到秒。(课件出示:交通信号 灯图片)
师:这是交通信号灯,我们平时在十字路口经常能见到,它也用秒作单位。看来,生活中还真
离不开秒。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秒。(板书:秒的认识)
【品析:创设具体情 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
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动画片激趣法: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当然喜欢!

2


师: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好看的动画片。(课件出示:小猪约 小猴一起去看元旦联欢晚会
的小片段。)小猪约小猴8:15一起去看元旦联欢晚会,小猪打电话催促小 猴说:“还有5
分20秒元旦联欢晚会就开始了。”可是小猴在家里还没有出发,因为它不知道5分20
秒有多长。同学们,小猴不了解时间知识怎么办呢?你想帮助小猴吗?那咱们赶快来学习
“秒的 认识”吧。
【品析:“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是诱发思维的直接动因。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 br>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再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焦点指向“秒的认
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阅读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片,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说 一说图上的人们在做
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春节联欢晚会上,人们用倒数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在倒计时时,每两个数的
间隔很短,间隔的 时间就是“1秒”。
②交通信号指示灯的时间一般也是用“秒”作单位,当倒数完1时,指示灯就会变换
颜色。
③女孩跳绳,1分钟的时间跳了115个。
④跑步比赛也会用时间单位“秒”来计时。
(2)提出问题。
师:时间单位“秒”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十分重要,我们经常用“秒”来 计量很短
的时间。那么你认识秒吗?我们怎样表示1秒,1秒有多长,能做哪些事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活动钟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秒吧!
【品析:本环节从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参与的活动入 手,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用秒
作单位的时间通常是非常短的;另一方面,“秒”这一时间单位与我们 的生活是密切联系
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的效力掌握新知。】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钟面上的秒针。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活动钟面,仔细观察 钟面上有什么?可以看书自学,也可以与
小组的伙伴商量。
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时、分的知识 ,通过直观观察,并阅读教材第3页内容,通常会得
出以下观察结果:
最短最粗的针——时针,是用来表示几时的;
比较长又比较粗的针——分针,是用来表示几分的;
最长最细的针——秒针,是用来表示几秒的。

3


(2)学生汇报,同时教师利用教具钟面进行直观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时针、分针和
秒针的认识。
【品析:根据“秒”这一时间单位的特性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环 节主要采用观察、演示
的学习方式,通过和小组伙伴的演示、讨论,学生会很快发现钟面上三个指针的不 同之处,
再结合教材关于秒针的介绍,与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完全能够总结出“秒针”的
特点,进而再次体会“秒”的时间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对比、总结的能力。】
◎观察操作,分组讨论,探究分与秒的关系。
师: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1)提出探究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活动钟面,并参照课前的观察记录,说一说:
钟面上每个大格间有几个小格,是几秒?
秒针走1圈是几秒?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汇报总结,发现规律。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观察钟面模型会很容易解决问题,可以采用 个别学生汇报,集体
订正的方式,共同完成,结论如下:
①钟面上每个大格间有5个小格,是5秒。
②钟面上一圈有12个大格,有12×5=60(个)小格,是60秒。
③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
(3)实际钟表演示,揭示规律。
钟表演示:伴着钟表“嘀哒”的声音,钟面上秒针走了60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了一小
格。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
=
60秒。
【品析:此处 教学,再一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并结合以往“分”的知识,利用数一数和
算一算等方式,重点分析了 钟面上秒针和分针表示时间的关系,自己发现了规律1分
=
60
秒。通过秒针走一圈分 针就走一小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亲身体验分与秒表示时间
长短的关系,从而抽象出1分
=
60秒的结论。】
◎创设活动,实际体会,体验1秒有多长。
(1)创设情境,实际体验。
①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一声“滴答”所经过的时间
就是1秒。
②做——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4


③数——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以10秒为准)
(2)认识电子表和秒表,借助计量工具加深体会。
有些表上没有指针,只有数字。(课件出 示各种电子表和秒表)这些就是我们常见的电
子表和秒表。
师:你们知道图中的电子表显示的 是几时几分几秒吗?电子表中数字变化最快的部分
表示秒。请和老师一起看着电子表数20秒。因为秒表 计时比较精确,一般在体育运动中
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品析:本环节通过创设听、 做、数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1秒有多长,把抽象的数学概
念放置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能切实感受; 秒表上秒的数字变化更为直观,通过实际观察秒
表上快速变化的数字,学生会更直接、真切地体会到“秒 ”。】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秒针的认识、分和秒的关系以及1秒有多长等知识 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
时消化吸收,请同桌之间互相提出利用分、秒计时的活动,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做事 情,或记
录完成一件事情所用的时间等。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新
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质疑一: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5,是25秒吗?
学生讨 论后得出结论:钟面上1大格是5秒,从数字3到数字5是两个大格,所以是
2
×
5< br>=
10(秒)。有几个大格,再乘5就是秒数。
质疑二:用秒表示的时间比用分表示的时间快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 单位,通常用来计量较短的时间。比如1
分钟以内的时间可以用秒来表示;1分钟以上的时间,为了更精 确可以用几分几秒来表示。
1分
=
60秒,时间的快慢与所使用的时间单位是没有关系 的。
【品析:本单元的重点是将秒的认识由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抽象到可以计算、比较的理性
认识,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实现了数学思维的转化,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们认识了哪个时间朋友?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在师生共同 总结之后,简单回顾钟面上秒针的特点,分和秒间的关系,并举例说一说哪些事
情可以用秒作单位,哪些 事情可以用分作单位。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
思考的话题:
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课 前布置学生制作活动钟面,利用钟面模型,鼓励学生动手
操作,发现规律,使学生做到了数学思想的转换 。

5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学生 对“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
这一问题回答得很不好,多数学生重复已经列举过的事情,不能结合生活实 际来说,不能正
确区分什么时候要用秒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分作单位。可见,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关注不
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知识尽量融合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讲解,体会生活中的时间问
题,或 利用时间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第2课时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页例1、第5页 例2,第4~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及
第6~8页练习一中的第2、4、8、9题。
内容简析

例1

学习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
例2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
.
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会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2
.
会计算经过的时间,能根据经过的时间推算开始或结束的时刻。

6


3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思考,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体
会知识的实际价值,增强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时间的简单计算,体会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法与学法

1
.
本课时教学时间单位间的换算方法时,主要是利用 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通过时、分之
间的进率,让学生自主探讨2时等于多少分;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方 法时,首先在钟面和时
间轴的帮助下让学生进行计算,用直观手段形成表象,使学生充分理解前一时刻和 后一时
刻,进而利用减法直接进行计算。
2
.
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 操作、计算、总结、归纳概括等方法来学习经过时间的
计算方法。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时间单位秒
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分
和秒之间的进率,进行
形如2分=
(

)秒的
练习。

学习:掌握时间单位间的< br>换算,体会时刻与经过时
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
解决有关时刻和经过时
间的简 单问题。
延学:掌握24时记时
法,熟练掌握12时和
24时记时法间的相
互转化方法;认识年、
月、日,了解它们之间
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谜语导入法: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 了两位好朋友,说它们是好朋友是因为我们
每人都离不开它们,它们中一个高个儿,一个矮个儿,矮个儿 走一步,高个儿走一圈;矮个儿
走一圈,高个儿走一晚。你能猜出它们是谁吗?真聪明,它们就是时针与 分针。(出示钟面)
这是什么?这是一个钟面,谁来介绍一下这个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 大格,每个大
格里面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 品析:创设谜语能激发学生对时间问题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时针走1个大格是1
小时,分针走60 个小格是60分,也就是1小时,直观理解时与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故事导入法:开学了,喜羊羊 和沸羊羊从羊村出发去学校,喜羊羊用了2小时,沸
羊羊用了120分钟,喜羊羊说它用的时间少,沸羊 羊说它用的时间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
同学们,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

7


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给它们两个当裁判,好吗?
【品析:通过 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喜羊羊和沸羊羊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
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
课件导入法:课件出示清晨小明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的画面,同时出示小明离
开家和 到达学校的时间挂钟。离开家的时刻是7:30,到达学校的时刻是7:45,引导学生认
真观察,提出 数学问题,由学生提出: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开始本课新知的讨
论学习。
【品析 :通过播放课件能够使学生直观地发现小明从家出发的时刻和到达学校的时刻,并
提示“数格子”的解决 思路。】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例1,整理从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的方法。
思考问题中有几 个时间单位?哪个是较大的时间单位,哪个是较小的时间单位?怎样
进行单位换算?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有两个时间单位,分别是时和分。
②时是较大的时间单位,分是较小的时间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时=60分。
(2)解决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①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②2时=60分+60分=120分。
③2个60是60
×
2
=< br>120(分)(如果有这样的说法,教师要表扬)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60秒
=
(

)分

3分
=
(

)秒

1分40秒
=
(

)秒
(4)方法小结。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时间单位换算的方法小结:先观察需要转换的两个单位分
别是什么,如果由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大单位前是几,小单位前的数就是几个60的和。
【 品析:本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探求,利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习思考时间单位换算的
方法,使学生思维过程 具体化,形成计算过程,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 生观察并阅读教材第5页例2,早晨小明背着书包去上学。你从中获得了哪些
有意义的数学信息?你能提 出什么数学问题?

8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小明7时30分(7:30)离家。
②小明7时45分(7:45)到校。
(2)提出的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探讨时刻和经过时间的区别。
学生提炼出已知信息和问题后,教师首先抛出问题:题目 中共有三个时间,分别是小明
离家时间、到校时间,还有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这三个时间表 示的意义相同
吗?
生1:离家时间和到校时间表示的意义相同。
生2: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表示经过的时间。
……
师:小明离家和到校 时间,是能够在钟面上显示的某一特定的瞬间,是时刻。而小明从
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是他出发时刻 和到达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间,也就是经过时间。
师: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你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些例子吗?
生1:我们上午8:10开始上第一节课,8:10是时刻。
生2:一节课有40分钟,40分钟是经过时间。
……
◎观察操作,合作探究解决方法。
(1)师:求小明从家走到学校共用多长时间,就是求经过 了多长时间,你有什么方法?先
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3)学生通过操作钟面、计算等方法可能得到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直接数一 数,在钟面上拨出7:30和7:45两个时刻。从7:30到7:45分针走
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
方法二:利用时间轴数一数、计算。

时间轴上每段表示5分钟,从7:30到 7:45共经过了3段,一共是15分钟,因此小明
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5分钟。
方法三:两个时刻相减。
从家出发的时刻是7时30分,到学校的时刻是7时45分,用结束 时刻减开始时刻,
就是经过的时间。
7时45分
-
7时30分
=< br>15分,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5分钟。

9


方法四:用分钟相减。都是7时多,直接用45
-
30< br>=
15(分)计算出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
了15分钟。
(4)师生共同总结求某一段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师:要计算经过的时间,你认为我们应该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
①先读出或写出开始的时刻, 再读出(或写出)结束的时刻,然后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
始的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
②先看 开始时刻的分针、时针和结束时刻的分针、时针,看看走过了几大格几小格,
然后根据1大格、1小格表 示的时间算出这段经过的时间。
师:当然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同学们,你们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呢?
【品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对经过时间计算的生活经验,想出多样化
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从方法多样化到方法最优化,建立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模型:结束时

-开始时刻
=
经过的时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 学习完时间单位的换算和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
收,解决稍有拓展的单位 换算问题,根据经过时间计算起始时刻或结束时刻。然后教师提
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巩固和提升新知。
质疑一:2小时36分
=
236分,对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先算2小时是120分再加上36分,是156分。
质疑二:7:50到8:10经过了1小时40分钟,对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计算经过 时间要用后一时刻的时减前一时刻的时,用后一时刻
的分减前一时刻的分,不能把其中任何一个颠倒位置 ,当分不够减时,要从小时部分“借出”
1小时化成60分,与分部分相加后再减去前一时刻的分,本题 用
60+10
=
70(分),70
-
50
=
20( 分),所以从7:50到8:10经过了20分钟。
【品析:本环节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对本节课的 知识进行适当地拓展,让学生掌握了把几
时几分转换成几分的时间单位的换算方法及求开始时刻和结束时 刻不是同一小时的经
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出示挂钟)同学们,我们从8:10开始上课,现在马上就到几时了?(生:8:50)时间过得
真快 ,转眼间40分钟就要过去了,你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请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说收获 )看来你们的收获真不少,为了使你们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不浪费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老师要求大家 ,认认真真地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我这里有一个表样(出示
表格),项目包括起床、吃早饭、上学、放 学、吃晚饭、写作业、睡觉,当然这些项目可以
适当增减,如看动画片、体育锻炼等。希望大家如实填写 ,合理安排,并且认真灵活地执行。

10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布置制 作作息时间表的任务,使学生
意识到时间的宝贵,要珍惜时间。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 br>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鼓励学生利用活动钟面和制作时间轴,形象直观地解决例2
计算经过时 间的问题,又由此抽象到一般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究经过时间的多种计
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多 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完成课后“做一做”的题目时,学生 对“开始时刻和结束
时刻不是同一小时,求经过时间”这类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好,多数学生用9:00的 9时减去
8:40中的8时,再用8:40中的40分减去9:00中的0分,得出1小时40分。学生 对“经
过时间
=
结束时刻
-
开始时刻”掌握得不够灵活。在后面的练 习中,要精选类似的题目,让
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11













题型结构分析

题号
1
2
3
5
4
6、7
8
9
10
11
题型
对时间的估计 本题难度不大,在课堂上完成。
建议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在课堂上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对时间的估计
对时间的估计
判断大小
实际操作
看钟面写时刻、
计算经过的时间
解决问题
连线问题
解决问题
第1小题耗时比较长,可留作家庭作业;第2小题在课堂上完成。
难度不大,在课堂上完成。
本题计算较麻烦,但难度不大,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再
集体订正。
这两题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实际操作并记录。
本题难度不大,在课堂上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本题稍有难度,在课堂上小组讨论完成。
本题难度不大,在课堂上学生独立完成。
本题类型较多,在课堂上集体讨论完成。
习题立体分析

第1题:本题是教学分的认识和时间的估计之后的对应巩固练习题目,教材所选两道题目,
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钟有多长的理解。第1
小题可以在小组间完成,或教师计时,学生集体朗读。第2小题是对时间的估计问
题,完成“一遍广播体操”所用时间与1分钟进行比较,根据实际经验来估计。
第2题:呈现了学生睡觉、系红领巾和电饭煲煮饭三幅图,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并要求他
们课后去了解一下人在不同年龄所需要的睡眠时间,看一看自己的睡眠时间是否
合理、科学,使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第3题:教材列举了两件事情:照样子画出图画,和按照图中路线图在教室里行走,先估计


12


这两件事的时间,再实际操作记录时间。编排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
分、秒的时间观念,掌握时间的估计方法。
第4题:巩固时间单位间的换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单位时、分、秒间的进率。解决
本题时,要提示学生注意单位间换算的方法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第5题:本题展示的是打开电视机、唱一首歌、刷牙的情境图。要求每个学生估计一下

己做每件事情所需的时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
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做时间的主人。
第6题:要求学生了解在运动前和运动后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次数。加深对1分钟长短的

识。
第7题:通过“估计30秒长短”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30秒”的时间观念,为进一
步准确估计时间积累活动经验。
第8题:巩固认读钟面时刻和依据钟面时刻计算经过时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时刻和经过
时间的联系与区别。解决本题时,既可以根据钟面指针的变化填写,也可以利用计
算的方法解决。
第9题:求到达时刻的问题。题目中给出列车预计到达时刻和晚点时间,求实际什么时候
到达,就是已知开始时刻和经过时间,求结束时刻。
第10题:通过学生读出秒表记录的时间长短,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比较、推理、判断,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1题:综合性的习题。呈现的是一张蓝天小学的作息时间表,选择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
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又与所学的知识息息相关,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感
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渗
透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其中,第(3)题是根据经过时间和结束时刻推算开始时刻,
第(4)题出现了跨时的计算,较之前的解决问题难度加大,要提示学生加以注意。
习题参考答案

1
.
少于1分钟

多于1分钟
2
.






3
.

4
.> < > < > =

5
.


13


6
.


7
.

8
.
11:40

20分

12:00

4:15

45分

5:00

25分

5:25
9
.
9时15分
+
25分
=
9时40分
10
.

11
.
(1)60
-
20
=
40(分)
(2)上午10:02同学们正在做眼保健操。
(3)7时40分
-
10分
=
7时30分

理由略
(4)一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10时45分+10分
=
10时55分, 10时55分+40

=
11时35分。第四节课的上课时间是10:55~11:3 5。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时、分、秒”第2
~
8页。
知识梳理

内容 重点知识
认识时间单位“秒”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分和秒的关系: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秒针从数12再走回到数12是走一圈,
分与秒的关系
走60小格,也就是60秒;秒针走一圈分针刚好走1小格,即1分钟。1分=60秒。
体验时间的长短 感受秒的长短的方法:声音、动作、心跳、秒表……
1时=60分 1分=60秒
时间单位的换算
秒换算方法:大单位化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
时间点: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时间段:经过的时间。
解决问题 结束时刻- 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表示经过时间时,若遇到以时为单位的,最好写小时,如:一场电影看了1小时30
分。
复习目标

1
.
使学生在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
=60秒的基础上,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
进行计量。
2
.
能结合生活实际体验时间的长短,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
.
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难点

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在探索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时、分、秒的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方法

通过回顾与整理 ,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时、分、秒的关系以及
时间单位的换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14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导入新课: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时、分、秒的很多知识,你能回顾一下第一单元都学了
哪些知识吗?
操作方式: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
(2)汇报:展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归纳。
师:第一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呢?
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
学生口述要点,教师板书知识结构网络。
二、典型例题 沟通联系。
1
.

9分
里填上“
>
”“
<
”或” “
=

90秒

3时 100分

5时 500分

150秒 2分
2
.
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35(

)。

(2)看一场电影要2(

)。
(3)小明跑100米要用16(

)。 (4)工人叔叔每天要工作8(

)。
【参考答案】
1
.> > < >
2
.
(1)分

(2)时

(3)秒

(4)时
三、知识应用 能力拓展
1
.
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
”)
(1)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60秒。(

)
(2)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小时。(

)
(3)妈妈上午8:30上班,11:3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4小时。(

)
2
.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
A.1分钟 B.5分钟 C.1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
A.1秒 B.1分 C.1小时
(3)小红1分钟写5个字,6分钟可以写( )个字。
A.6 B.5 C.30
3
.
解决问题。
(1)广播电台播讲小说的时间是从下午4:00到4:30,播讲了(

)分钟。
(2)从上海乘火车到无锡需要2小时,火车上午9时从上海站开出,上午(

)时到无锡。
(3)看钟面填空。

15


钟面上是



分,再过

分钟是3时整。

钟面上是



分,再过30分钟是



分。
【参考答案】
1
.
(1)
×
(2)√

(3)
×
2
.
(1)B (2)B (3)C
3
.
(1)30

(2)11

(3)2

50

10

5

40

6

10

板书设计




总结提升



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秒的认识,时、分、秒之间的 进率关系,以及时间的估算和简单
的经过时间的计算问题。其中建立秒的观念和体验时间的长短,是学习 重点也是难点,要
结合实例和生活经验加强体会和练习。


16

林肯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自主招生


山西省招生考试-塞维利亚大学


英国留学签证费用-初一军训


全国卷1-双十一活动策划


名胜古迹作文-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毕淑敏散文-实习周记20篇


六一放假-消防演练总结


苏州大学考研分数线-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