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数学吧教案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704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4: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优秀共产党员材料-青奥会吉祥物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求一个数的几
分之几是多少》数学吧教案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分数知识,结合
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
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节课注重为
学生创造自主 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表征的转换,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
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方面:
1.紧密联系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结合分 数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实际
操作和观察,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用已经掌握的整数除
法和乘法 的知识探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
解题方法。
2.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相结合,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在“阅读与理解”环节 ,引导学生读懂信息,体会两个
含有分数的信息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用图形来表示12名学
生, 将对题目的理解外显出来,同时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
的理解。在“分析与解答”环节,先让学生用语言 表述自己解
决问题的思路,再用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在图形、语言、
算式三种表征的不断转换 中,理解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
法。
课前准备
第1页共6页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按要求分一分并填空。
把上面的○平均分成3份,其中 的1份是总数的,有()个○,
其中的2份是总数的,有()个○。
2.交流上面这道题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回顾“部分——整体”的关
系,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阅读理解,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有12名学生,平均分成3组,其中1组是女生,
2组是男生,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是总
人数的几分之几?
(1)小组合作,用圆片摆一摆,然后交流。
(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2)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用这两个分数表示?
(因为把12名学生平均分成3组,那么3 就是分母,女生
人数是其中的1组,分子就是1,所以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男生人数是其中的 2组,分子就是2,所以男生人数是总人
数的)
(3)引导学生思考: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第2页共6页


(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先把例题改变成学过的知识, 让学生从旧知入手,
感受12的和12的,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求12的和
12的各是多 少的问题,既降低了难度,又易于学生理解。
⊙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然后汇报。
方法一 通过摆圆片,可以看出把12平均分 成3份,其中
的1份是4个圆片,女生是1份,所以女生有4人;男生是
2份,就是2个4,所 以男生有8人。
方法二 把12平均分成3份,女生是其中的1份,求1份
有多少人应该用除 法计算,即12÷3=4(人)。所以女生有4
人。剩下的是男生,可以用减法计算,即12-4=8( 人)。
方法三 求女生的人数可以用除法计算,即12÷3=4(人)。
所以女生有4人。男 生是2份,可以用乘法计算,即4×2=8
(人)。
2.引导学生比较以上几种方法,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
算?
(因为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所以可以用除法计算,即用
除法求出来的是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先让学生体会一
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然后通过合作交 流探究解题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表达能力。
第3页共6页


⊙回顾反思,总结方法
(1)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总 结方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
以先用总数除以份数(分母),求出一份是多少,再用一份的数乘所占的份数(分子)。
设计意图:根据课堂活动卡,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一个数
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再
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既实现了图形、 语言、算式几
种表征的转换,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教材103页5题。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
2.完成教材103页6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要练说,得练看。看 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
第4页共6页


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
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
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 ,着重于幼儿
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 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
远。而 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 始于宋,乃“宗学”“律
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
即已 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
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 明晰。唐代
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 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
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
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材103页8、9题。 < br>“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 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 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第5页共6页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 “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 呼更接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 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
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6页共6页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品牌顾问


北京广渠门中学-少先队历史


中国国家总理-美国城市排名


赞美老师的名人名言-约束力


广州市财政局会计管理平台-幼儿教育笔记


大写的一到十-幼儿园个人工作计划


卡通猪-十几减9


唐山一中-詹天佑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