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估计教学设计教案

玛丽莲梦兔
637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4: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川德阳人事考试网-校园活动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5——46估计。
二、教学准备
教具:1米长的丝带、米尺

学具:直尺、学具盒(盒内装有小棒、丝带、长方形 和正方形纸片等;盒外用一条50厘米
长的丝带系着,并打个蝴蝶结。)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学目标:
(1)经历用眼看、用脑想、用心估,动 手量等实践活动过程,逐渐清晰常用长度单位的概
念,发展空间观念;重点会较准确地估计以厘米作单位 的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2)在估计和测量周围熟悉物体的长度时,初步培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意 识,养成估
计的习惯。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估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练习,体验学习成功
的喜悦。
2、教学策略:
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清晰 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清晰长度单位概念以厘
米为重点。为解决以上主要问题,本课采用的主要 教学策略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
以比赛为动力,通过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量一量、 比一比、调一调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
的实践中积累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长度表象,在体验中达到对长 度单位的物化,从而发展长度
空间观念。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示:1米长的红丝带
2、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 备选]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
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 反馈的策略,适时
板书课题“估计”。
3、量:到底估得准不准呢我们来量一量。
设计意图
引入环节通过猜一猜、
用手比划,旨在唤醒学生的
已有知识,即引 发回忆常用
长度单位“米”、“分米”、
“厘米”及其长度表象。
先“用手比划几厘米”
为“画几厘米”建立一定的


4、比划:
(1)1米是这么长,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吗
(2)(将丝带对折)这样是多长你能用手来比划吗
(3)分别用手比划1分米、1厘米的长度。
二、展开
(一) 画一画
1、 比划: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3个1厘米有多长(教师演
示1厘米1厘米地比划)
5个1厘米8个1厘米呢
表象支撑,教师的比划演示
为学生起基本的策略导向作
用。
“画一画”环节 是本节课的
重点,通过“指定画——量
——比——纠偏”——“自
由画——量——比— —纠
偏”,使学生经历体验的过
程,在不断的估、量、纠偏
2、画:如果不用尺子,你 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试试看! 中,逐渐清晰“厘米”长度
3、量: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一量
4、反馈纠偏:同学们用尺子量了后,你画的线段怎么样你是
怎么画的
[备选] < br>若学生反馈画得比较准,则请他介绍画的方法,预计有三
种可能:一是1厘米1厘米地画,画了8 个1厘米;二是借助
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反馈讨论渗透估计
的方法:如1 厘米1厘米画、
1分米少2厘米、根据已知物
体的长度作为参照对比等方
法。
已知的物体的长度画,如橡皮长4厘米,则画两个橡皮那么长;教师指定画8厘米的线段,
三是借助长 度单位1分米的表象,再去掉2厘米等。
若学生反馈画得不够准,则一起探讨画得不够准的原因,预计
是1厘米画得过长或过短,即长度单位的表象不清晰,则引导
调整纠偏,如用手在尺子上比划1 厘米的长,再画一画、量一
量等。
5、自由练习:
刚才是老师要求大家画8厘米,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给自
己定长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尽量
多试几次, 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
6、反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大家分享交
再让生自由 练习,旨在把学
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
学习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
能在自己原有的 基础上有所
提高,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
的发展。
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
带长 度,目的进一步清晰“厘
米”概念,并拓展到清晰“分
米”概念(包装盒的宽和高
流一 下(请原先画得不够准的学生说说经过练习是否有进步,是厘米作单位,长可用分米
如果有则说说练的过 程。) 作单位),先估计系在盒外


(二) 估一估
1、小组合作估计包装丝带长
(1) 示:学具盒(用丝带系着,丝带还打了一个结,每4
人小组一个)
(2) 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的长度。
(3) 反馈:各小组汇报估计的长度,师板书数据。
(4)解开丝带拉直再估一估,小组调整原先估计的数据。
(5)量一量,揭示测量结果(50厘米)。
(6)评价:哪几个组估得比较准请估得准的小组介绍方法。
[备选]教师鼓励学生估计时可 能采用的化曲为直的策略或
分段估计的策略,若生估计时能考虑打结部分长度则给予肯定
表扬。
2、组内比赛,评选估计小能手
(1)要求:以4人小组为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先小组选定一样东西,可以是学具盒里的物品(小棒、丝
带、橡皮、长方形、正方形),也可以 是身边熟悉的物体(如
课桌宽、师生的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比如选定估小棒的
长度,每人 各拿一根估计长度,再小组一起量一量,记下结果
填在表内,然后比一比谁估得较准,就给谁记一颗星, 几次下
来,谁的星最多,谁就被评为小组“估计小能手”。
实践记录表
名称






(2)学生活动


估计结果
② ③








测量结果
的丝带长,再解开丝带拉直
估,符合做事 情的自然程序,
同时渗透“分段”估计和“化
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这
“一曲一直” 的对比中,调
整数据,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从估计学具盒丝 带到评选
“估计小能手”实践活动,
力图体现从扶到放的原则,
前者是集体估计指定的 物体
长度,后者则是独立估计自
主选择的物体长度或周长,
估计的对象具开放性,力图
使学生在实践、竞争中进一
步清晰“厘米”、“分米”、
“米”的长度观念,培养估< br>计能力。
“估一估、围一围、想一想”
活动,就地取材,估计的对
象由“静态 的物”发展到“动
态的人”。目的是使学生感
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估
(3)展示评 价:学生活动的成果,并评选出小组估计能手。
3、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估一估:请各组的小能手上台排成一队,队伍大概有多
长你是怎么估的
(2)围一围:队中有3人手拉手围成一圈,估计这一圈大概
有多长你是怎么想的
(3)想一想:
①想象一下,如果台上的这几位小能手都手拉手围成一圈,估
计能把教室围一圈吗
计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
力,发展空间观念。
将知识探究由课堂延伸到课
外,持续发展学习兴趣,激
发探究欲望。


②若不能,你估计大概要多少人才够围一圈是怎么想的
实际围一围。
三、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 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
我们杭州有名的断桥长度、六和塔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 br>好吗
五、教学片段实录
“画一画”教学片段实录:
师: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师用手比划),那3个1厘米3厘米有多长呢
5个1厘米呢8个1厘米呢(师生分别用手1厘米1厘米地比划)
师: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
生:能!(生尝试画)
师: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量看。
生:(用尺量自己画的线段)
师:同学们画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谁愿意向大家来汇报交流一下
生1:我画的比较准,比8 厘米只长一点点,我的拇指宽差不多是1厘米,我是用自己的拇
指一个一个比着画的。
生2: 我的方法和他差不多,但我不用手指,想1厘米大概有这么长(用手比划)就看着画
1厘米,再接着画1 厘米,一直接着画8个就行了!
师:你是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1厘米1厘米画的,真有办法的! < br>生3:我也是先1厘米1厘米画,画了4厘米,看看是这么长(用手比划线段),就再画这
么长, 合起来就是8厘米了。
生4:我也画得比较准,我是这样画的,先画1分米也就是一柞长,再擦掉2厘米……
师:刚 才都是画的比较准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老师更佩服画得暂时还不够准的同学也
能勇敢地发表你们的 想法。
生5:我只画了5厘米长。
师:你真诚实!你是怎么画的呢
生5:随便……画一下……(吱吱唔唔)


师:看来凭感觉随便画一下不一定会 画得准,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现在知道怎么画
了吗
生5:我想1厘米1厘米地画。
生6:我也是1厘米1厘米画的,但还是相差很大,我画了11厘米多。(学生在实物投影
上用 尺子量给大家看)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厘米画得太长了。
师:对,下次要把1厘米画得短点,只有把1厘米画的准了才能把4厘米、8厘米等画准,
对吗
师:刚才有些同学很有办法画得比较准,也有一些同学画得还不够准。那你们想不想用刚才
几个 同学介绍的办法再来练练,使自己画得更准呢好,下面同学们就自己给自己定长度,先
想好画几厘米再画 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比比,尽量多试几次,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好吗
开始!
生:(学生自由练习)
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啦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我们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生5:我刚才画得很不准,我练习时就先画短点,先画2厘米,一量,1厘米看得太长了,
就改 短点,第二次画得比较准了。再画了5厘米,一量很接近,再画8厘米,现在已经很接近了。
生7:我 刚才8厘米画得已经很准了,我就画了12厘米,结果太短了点,发现后面画的1
厘米短了点,又画15 厘米,一量只差3毫米。
生8:我刚开始画3厘米,比较准。后来慢慢画长起来,反而越来越不准了。
师:你能发现这是怎么回事
生9:画1厘米只相差一点点,画长了,每1厘米都会相差,相差就会慢慢多起来。
生10:这是误差!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比 较和调整,使自己画得越来越准!
老师真为你们的进步高兴!当然,现在画得还不够准的同学也不要着急 ,只要你用心多尝试,你
也会进步的!
六、教学反思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曾 做过3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上设计曾在“2004年杭
州西博会”和“温州市新课程教学展示会 ”上作教学展示,从教学实践看,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总体感觉比较成功。从学生实践活 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提供的材料(长度或周长为几厘米、
几分米的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等)或 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
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 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
念,达到预期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 :
(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画”出来,
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
来,让 学生观察实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
抽象长度表象的 过程。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 念。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
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
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 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
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小棒、 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
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 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
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 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
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在清晰长度单位概念的基 础上,进一步将长
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 根据已知
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
(3)在想象 中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除了清晰长度单位概念
外,本节课还有效地创设 了由近及远(如估手中的小棒——估台上的队伍长度)、由直到曲(线
段——圈)、由横看到竖看(横放 的丝带——人的身高)、由静到动(静止的物体——学生站一
排、围成圈、拉成线)的情境,能见“短” 想象“长”,见“小圈”想象“大圈”的长度等等,
从而逐步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 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
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 养。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
排三个课时。从教学目标上划分: 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
册安排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 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
庹、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估长用庹” ,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
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第三课时 ,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
问题。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 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
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 更多的是相互相
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待 于我今
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恳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温州市实验小学李建妙

我的城市我的家-司法考试试题


田纳西州立大学-酒店开业主持词


上海职业能力学院-出国留学新加坡


幼儿园接送卡-安全责任书


安全知识手抄报内容-消防安全责任书


门面房出租-教师年度个人总结


采访稿格式-纪律教育月心得体会


退休金和养老金-幼儿园三八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