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别妄想泡我
615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4: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松原市实验高中-中国电子护照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主备人:谢双双
单元教材分析:
知识领域:空间与图形
知识结构: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长度单位
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方法提示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统一长度单
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 根据实际情况,从一
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
量同一 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
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
单位,不仅要 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
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 中应用。教学时应
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
1米大致 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 线上两点间
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
教学线段时,不 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
的方式。
修 订 栏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
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
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
的长 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划分:
共4课时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 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
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3.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
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1.测量的方法。
2.使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预习设置:
比一比你的文具盒和橡皮哪个长,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你的文具
盒有几个橡皮的长?
自主探究: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修 订 栏
























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
体的 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
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 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3.用相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统一认识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 个“小裁缝”的故
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
助他吗? 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
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
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 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
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 br>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
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 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
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揭示原因:因为师傅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长度不一样。 < br>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量的方法:请一生当模特,老师和学生分别
用自己的一拃测量“模特”的臂长 ,体会因为量的标准不一样,所以
测量结果不同,同时让学生学会量的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 br>个接一个摆放。
2、反馈交流预习情况:
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你文具盒有几块橡皮的长度?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追问:为什么你们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呢?
预设1:学生回答因为我们的文具盒和橡皮的长度、大小不一样。
预设2:学生在此环节可能 人暴露出测量方法的不正确,后教时
一定要注意,后教后还要让学生再次量,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二、组织活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老师想要知道我们数学书的宽(明确"宽")是多少,你们能帮
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修 订 栏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量的方法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
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教 师还要做示范。
自主探究1: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
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 ,并思考:为什么都
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学生可能在回答是,表达的不是太清楚,教师一定要注意
引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
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可以用一个
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 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2)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 左端应
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3)让学生再次
用正确的方法来做预 习作业。
3.反馈测量结果(师有选择的进行板书)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
发学生提出问题。如 ,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
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 盒长,但桌
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
3.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
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 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
这种情况呢?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指着板书)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教师再做小结。
小结: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很容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长
短。所以,在测量物品的长度时,首先要有相同的标准,也就是必须
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修 订 栏









[从两个 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
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 数学书的宽,再用
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
单位的必 要性。]
活动三:1、你的身高有几本数学书的长度?
学生尝试量后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要用统一的标准来量。
2、估测:你的课桌长大概有几本数学书的长度?
(四)拓展估测
师:同学们想不 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
下,然后再认真测量,看看自己的估测对不对?
师: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三、达标检测:
(一)基础练习: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
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
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
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 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
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 ,看
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二)拓展练习:
1、做一做第3题 ,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
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
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 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
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2.联系实际,活动体验。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学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教室 里
面,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
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师: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修 订 栏

< p>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
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总结:这节课,通过测量物品长度的活动,我们认识到统一单位长度
的重要性。同学们积极参与 学习、交流活动,把本节课所研究的知识,
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老师为你们感到 自豪。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标准不同,测量结果不同
标准相同,测量结果相同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3页例2,例3及练习一第1、2、3、6题。
教学目标:
1.认 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形成1
厘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厘米),并用正确的测量
方法,能熟练看出1厘米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易错点:
教学准备:


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 br>米),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一个,图钉,2分硬币一个,一条细绳,
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墨水 瓶盒。
预习设置:
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物体作为统一标准测量长度?了解
尺子的有关知识?
自主探究:
1.你会用多种方法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吗?
2.试着量出你文具盒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通过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
定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小木 块来量一量学
具中最长的那个纸条长度。
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量贴在黑板上的这张纸条,量 完后让学生
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小木块在黑板上放不住,测量起来很
不方便。)
教师说明:在测量纸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小木块,虽然得
出了结果,但在日常生活 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
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 工具?
二、反馈预习,探究新知:
1.交流预习情况,认识尺子。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1)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2)你们知道的尺子可真多!那先看看我们自己的尺子吧!举起来
互相看一看。
( 3)荷!真漂亮、各式各样。那你们每天都要用到尺子,仔细观察
过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尺子吗? 谁愿意?
(4)注意!他尺子上有的,如果你也有就小声说:“有”!你没有的
就说:“没有 ”!要求听明白了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就尺子上面有“小竖线”。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这
些“小竖线”叫刻度。 < br>(5)小结: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
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 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修 订 栏

























(挂图展示刻度线)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 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 1cm 。(同时板书)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指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
米。(图示展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指一指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 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如2—3、
4—5、6—7之间都是1厘米(图示展示:在尺子上用不同 的颜色
标出1厘米的长度)。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a.量图钉的长度: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图钉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一厘米
师:“现在用手中的尺子测量一下看看你的猜测准确吗?”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 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
对着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图钉的长度大约是一厘米。
b.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3)巩固1厘米的表象,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到底有多长
吗?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再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 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2分
硬币的直径、灯开关按钮、桌面上的小钉子等)
(4)认识几厘米。
知道了1厘米,你还想知道什么呀?(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 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0刻
度到6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 ②出示一把断尺,这把尺子断了,没有0刻度了,还能用吗?从2刻
度到5刻度是几厘米?从3刻度 到7刻度是几厘米?












修 订 栏


















③比划:在尺子上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④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
长?(同桌互评)
3.用厘米量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数学书),找到短边,小组讨论
试着量,再汇报。
谁想到前边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量的?
这样量你们同意吗?量的结果一样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预设:数学书宽的长度可能不是整厘米的,可以让学生估成整厘
米。
小结:看来从刻度几量都可以,只要数清楚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
米就可以了。
哪个组量的不一样呢?(这样对吗?为什么?)
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 。展示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
法对比,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 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
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预设:有的学生这能不是从“0”刻度开始量的,让学生体会到
这样量的弊端。
教师后教:示范从“0”刻度开始量,并让学生体会到优势。
(2)自己测量一下你文具盒的长度?
(3)说一说课本例2中纸条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 br>(4)还想再量吗?还有好多学具,你愿意量什么就量什么,还
可以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学生动 手操作】
三、达标检测:
(一)基础练习:
第1题,教材给出了削过的铅笔实 物图,并将尺子按正确的测量方法
摆放在铅笔下面,铅笔和尺子都是按实际长度画出的,让学生看铅笔< br>是几厘米长。设计这种练习形式,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测量实物长度
的方法。练习时,还可以让学 生用尺子实际测量削过的铅笔。由于削
过的铅笔尖无法靠近尺子的刻度,可以提醒学生借助三角板来量。
第2题,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等不
同长度,一方面使学生练 习量长度的方法,另一方面巩固1厘米的长



















修 订 栏











度观念。实际测量时,可以让学生把量出的结果作上标记,如量出3
厘米,就在纸条上的这个地方画 上竖道,并写上“3厘米”,这样便于
几个同学比较所量结果。
第3题,是让学生量一些实物 的长度。练习时,一要让学生明确所量
的长度指的是实物的什么地方;二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测量方法的指
导。如果墨水瓶盒不好找的话,也可以改量其他实物
第6题是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的练习,但测 量的标准是曲别针。通
过这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长
度观 念。练习时,应准备好题中要求的实物和一些曲别针,将曲别针
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先估测一下所量 物体有几个曲别针长,再用
曲别针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一下,让学生修
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7、填空:
(1)刻度尺的刻度“0”到“3”是( )厘米,从“1”
到“6”是( )厘米。
(2)我们一根手指宽大约是( )厘米。
(二)提高练习:
1.每人拿出准备好的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同桌
比一比,看你们量的一样吗?
2.刚才我们都是用尺子进行准确测量,那你估计一下老师的手
掌宽(一乍)大约是多少厘米? 谁来量一量?
3.同桌说一说你的一乍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再测量验证一下估
计得准不准,谁估计的比较准?
3.我会计算
10厘米+18厘米=
17厘米-5厘米=
53厘米+6厘米=
四、归纳质疑
我们今天学的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如果让你测量我们教室的
长度,你还用厘米做单位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
做单位的.


























修 订 栏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
测量.
量法 :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
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第三课时 认识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4,例5及练习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并形成1米
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2. 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
长度的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 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1.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1米的卷尺、直尺,1根团毛线,几根长短不一的纸条。
预习设置:
在家长协助下,剪一根1米长的绳子或做一根1米长的竹竿。
自主探究:
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初步感受1米的长度.
1.拿出你自制的1米绳子或竹竿,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
交流:
预设:学生可 能会说我的是由10个“10厘米”组成的.教师
要引发学生想: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2.下面拿出你自制的1米工具和你两臂张开的距离比一比,来
1米到底有多长?然后用手势来表示1米 的长度。
三、建立1米的表象,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1、游戏: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
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
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请两个同学把这团
毛线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
绸带的 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毛线,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 到底有
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
米尺量很不方便,而 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 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
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 法。老
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毛线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
么?


修 订 栏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
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
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自主究问题:
那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自主探究操作。



学生交流,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量出来的,进一步加深1米等
于100厘米。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
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 尺量出刚才毛线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
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毛线。你是怎么量的。
小 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
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教师演示)
(2)提问:李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
来帮老师量一 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 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
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 )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
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双臂展开比1米长还 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
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三、活动巩固: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
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
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






修 订 栏






















(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
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
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四、达标检测:
1.巩固练习
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图钉长1( ) 一根筷子长8( )

2.提高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按要求排一排
3米 40厘米 30厘米 100厘米
( )>( )>( )>( )
3.拓展练习:
下面两个图形都是用一根铁丝围成的,算一算,比一比,哪个图
形用的铁丝长些?


2厘米
2厘米

4厘米

五、梳理知识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修 订 栏















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米也用“m”表示。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6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了解线段的特征,
知道什么是线段。
2.会用尺子正确地画出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难点: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
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 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
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
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教学准备:
刻度尺,细线、长方形纸等。
预习设置:
比一比:这两条线的不同:

自主探究:
试着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比一比】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
的长短。























修 订 栏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交流汇报】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端点 端点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 段是有一定长度的。
当一根线段单独出现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
我们在 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
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2.【寻找线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你能从这张纸上找到线段吗?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
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
线段?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预设1:桌面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预设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预设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预设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
3.【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
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修 订 栏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 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
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并交流。
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教师后教时一定要注意画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
度几,就是几厘米。
练习一第10题: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
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 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
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 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
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 是视觉的
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自主探究1:
在练习本上画一个3厘米长的线段,并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学生交流补充:
教师后教:从尺子的“0”刻度画起,画到3厘米地方。
基础测试:画一条自己喜欢的整厘米数的线段,让同桌量出它的
长度。
三、达标检测:
基础练习:































1.第7题,通过曲线、线段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线段 “直”的
特点,由此判断哪些是线段。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
说是怎样判断的。



2.第8题,要求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 的长,再实际测
量。这样既加深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又可以巩固用尺量长度的方法,

同时通过观察测量结果还可以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本题

中三角形边的测量比较困难,教师要加以指导,说明量的方法。

3.第9题,是厘 米、米的简单加减计算。算式中每个数的后面
都有单位名称,这是第一次出现,可以让学生联系具体物体 的长度进

行思考。如14厘米的纸条去掉8厘米是6厘米,所以括号里就填6。

提高练习:

1.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

2.画一画

(1) 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

拓展练习:

1.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 •

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2.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



• •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四、梳理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修 订 栏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端点 端点

线段的特点:1.直的 2.两个端点 3.可以量长度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

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 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
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 环节,

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
< br>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
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 ,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

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

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

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 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
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

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预习设置】
让学生比划出1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
【自主探究】
长颈鹿高5米还是5厘米?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 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
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

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
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 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
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
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
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 ,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

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
颈鹿是5米高。

……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
黑板长:①3厘米 ( )

②3米 ( )


(2)
橡皮长:①2厘米 ( )
②2米 ( )





(3)
大树高:①10厘米 ( )
②10米 ( )



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橡皮长2厘米 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修 订 栏











课后反思:














































































修 订 栏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主备人:靳向丽
单元教材分析:
知识领域:数与代数
知识结构: 不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不退位减









100以内加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

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和加减 加减混合

混合加减法估算 加、减法估算

方法提示:本单元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插图和情境图,教学时要充

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首先要引导学生
仔细观察图画,详细说一说 画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切实感受这些画面

中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两 位数加、减计算
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让学生全面熟悉情境图中的内容,为后
面的加减法 计算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使抽象的加减法计算变
得生动具体。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一步发展,教学
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一年级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原有知识 基
础,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






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去突破两位
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难点,还可以促进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两

位数减一位数的联系,让学生获得100以内减法的整体认识。

传统计算教学中重 视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记忆和应用,忽视学生对
计算过程的理解。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改变这种做法,关注 学生对计

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特别是在整理复习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搞清

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计算中切实感受到笔算加、减法

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都是从个位算起,它们主要区别是加法个位

满十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
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

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理解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1.结合具体操作情境理解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2.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

单元课时划分:
12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2课时)

4.加减法估算(1课时)

5.整理复习(1课时)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

【教材分析】

在教学加法计算之前,教材安排了一幅“参观博物馆”的情境

修 订 栏


图,图中给出了二年级4个班的人数和每个班带队老师的人数。创设
了一种现实 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两位数加

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体会学习两位数加法的实际意义。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开始,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

法学生一年级就已经 会口算了,所以教材直接提出了口算要求,复习
口算加法的计算方法,为理解笔算的算理和算法作好准备 。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写竖式的算理和100以 内不进位加法
的正确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初学笔算的

同学往往出现先口算出结果,再去写竖式的现象,要让学生们通过多

练习,培养他们先用竖式计算,再把结果写上去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初

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

力。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竖式计算的算理和书写格式。
预习设置:

自己看课本第12页例1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的格式,再尝试模

仿用竖式计算23+5、4+32想一想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列竖式

时应注意什么?

自主探究:

对比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口算。

40+3= 50+7= 3+90= 7+80=


可采用抢答、听算等形式进行。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
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
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二(1)班 二(2)班 二(3)班 二(4)班 带队老

人) 35 32 37 34 每班


修 订 栏
班级
数(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

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 ,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
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

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

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

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 的下面左侧写
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

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

表示等号。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议一
议。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 时都从个
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2=7,7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

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

述。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

齐。

4.变式训练。

(1)二(2)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巩固应用】


修 订 栏


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尝试,再说说是怎样对位

的。

2.第12页做一做第2题。可让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题意,知道
“ ”是合起来的意思,进一步领会加法的意义,巩固竖式计算的

格式。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35+2=37
3 5
+ 2
3 7
个位与个位对齐


第2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
【教材分析】











例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重点解决竖式对位问题,

并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顺序问题。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 0以内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
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 br>
础。

【学情分析】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 教学中充分利用两位数加两位数
的不进位加法的旧知识,采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操作——摆小棍的
方法。尝试通过小棍的不同摆放位置,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进行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哪 种摆法既能看出两个加数各是多少,又很容易知

道和是多少,从而体会出摆小棍与竖式写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

悟出为什么要这样写竖式和为什么要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充分发挥小棍在教学中的作用,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

行竖式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培
养学生 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修 订 栏
难点: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
【预习设置】:
用竖式计算:27+2 56+3自己看课本第13页例2竖式计算两位
数加法的格式,再 尝试模仿用竖式计算23+65、想一想列竖式时
应注意什么?
【自主探究】
竖式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相同点?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用竖式计算27+2= 56+3=

【探究新知】
1.出示第11页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生: 信息: 二(1)班有35人,二(2)班有32人
问题: 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

3.师: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计算呢?


















学生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大部分完

成后,指名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5根再摆3捆零2根,最后合计6
捆零7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
后在十位上加3个珠子,个位上加2个珠子,十位上的6个珠子与个

位上7个珠子合起来表示的数是67。(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学生在说算法时教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一种
颜色,个位和根数用一种颜色。 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三种算法。注意课件制作时在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算出了35+32

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用竖式计算一下: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教师巡视,
适时点拨。

(3) 【自主探究】

竖式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相同点?



(4)归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

齐,从个位加起 )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
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巩固应用】

1.35+23= 43+26=

指名表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

2.当医生诊断。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2=67(名)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修 订 栏




第3课时 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

一位数(进位)加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100
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感受“ 满十进一”,提

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材这样编排,一方面突出了进位的重点和难点,
另一方面又将在前面不进位加法中学习的对位、从个位加起和进位等

贯穿起来,为后面总结笔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笔算两位

数加法计算方法 的总结,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直接呈现计算法则的做
法,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由大家共同从前面的 实际计算中总结

出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 是刚满7岁的小朋友,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在
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相对较短,而数学 课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

集中,思维积极活跃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所教学的内容两位数加< br>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本身是很枯燥乏味的,不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

趣。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

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自主探究】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预习设置】

尝试计算35+37= 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口算:14+7 68+8

你是如何口算。

【探究新知】

修 订 栏


课件出示课本第 14页情境图,并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
共多少名?

师:你们能列式计算吗?

学生齐答:能!

师:小组内试一试。

小组1:我们组列式是35+37,是从35数45、55、 65,然后再
66、67、68、69、70、71、72,一个一个数出来,最后是72。

小组2:我们是30+30=60,5+7=12,60+12=72。

师:同学们想了不少办法,是不是摆一摆小棒,看一看该如何算

比较好?





(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算法,也可以向其他同学质疑)

组织交流:

小组上台展示并解释。(边摆边说)

小组1(学生代表):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捆?多少个单根?

生:6捆,12根。

生:还可以把12根捆成1捆和2根。

小组随即把12根捆成1捆和2根。

生:是72根,因为有7捆和2根。
师:大家看到这种摆法非常好,一看就知道是几根,但是我们总

不能摆着小棒计算每一个算式,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别的简便方法?

生:可以列竖式做!

师:你会列吗?

生:我会!(少部分学生举起手来)
师:用竖式试一试看怎么算?


生:

个位上5加7得12,个位写2。然后在十位上记下一个1,再算

十位上3加3得6,再加上记下的1是7。

师:你为什么要记下这个1呢?
生:进位呀!

师:什么时候进位?怎么进位?

生:个位相加满十就要进位,从个位向十位进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以课件完整地出示计算过程。

修 订 栏


【即时练习】

课本第14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想出计算步骤并计算,以巩
固竖式计算“进位加”。

教师小结,并板书同学们讨论的结果。笔算加法应注意:要把相

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

【巩固应用】
1.练习二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强调两点:(1)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2)十位上的数相加时

别忘了加进上的1。

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回顾进位加法应注意的问题,再说
说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进位加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5+37=72(名)






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3.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了加进上的1。





第三课时 100以内加法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算理有更清晰地

认识,普遍学生都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式题。

2.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进行练习,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细心解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进位加法式题。

修 订 栏


教学难点:
选择正确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预习设置: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8题。
自主探究:
两位数相加笔算时该注意什么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计算方法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28 6+34 43+5 16+57
算完以后想一想:哪几道题属于进位加法式题,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在计算43+5时需要进位吗?
2.下面的计算错在哪里?
68 99 35 54
+24 + 1 +4 +36
62 90 75 9
想一想: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3.同桌互相检查第8题做得是否正确,为认真完成预习作业的
同学鼓掌奖励。
二、解决问题
1.竖式计算练习二第3题,集体评议。
2.小黑板以图画形式出示练习题。(踢毽子)
小明:我踢了33下。 小红:我踢了27下。
小丽:我踢了36下。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解答的问题? 谁会用竖式计算
出结果?(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小红、小明和小丽一共踢了多少下,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相加


























的题目,谁能算出答案?】(对能用两个竖式解答的同学提出鼓励。)

3.出示练习二第11题。
先独立解答题目,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每小题的计算方法,小
组内评议后,再进行全班反馈。
三、拓展拔高练习




1.计算接龙。(自己补充接龙题目。)
2. 18 你能像左边那样,写出几道得数是99的算
+81 式来吗?
99
想一想:( )+( )=99的算式,你能写出几组来?
3、先填表,在回答问题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合计
2(1) 2(2)






合计











修 订 栏
(1)2(1)班和2(2)班同学看电影,100张票够吗?

(2)2(3)班人数比2(2)半多,比50人少,2(3)

班可能有几人?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决。





2. 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17、18页,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图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的算理,明确计算方法。
2.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
3.利用富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在操作和交流中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
讨论计算方法,明确怎样对位。














易错点: 56
-4 (两位数减一位数将数位对错。)
16
教学准备:主题图、深浅两种颜色的圆片图。
预习设置:
结合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自己尝试用竖式计
算65-13、78-6。

自主探究: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式题时,该注意些什么?一年级学

过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从今天开始我们就
要学 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了,老师相信有了前面的基础,你们今天一定

会表现得非常出色。

78-5 44-30 28-8 91-90

指出78-5和91-90,分别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

二、学习例1

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把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中国。

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奥运会金牌榜中,也同样让人惊心动魄,异常难

忘。(出示主题图)

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中国赢了?根据这些

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提出问题。

板书出: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试一试,自己列出算式并找到答案。

谁来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怎样想的?

(1)计算36-23,先用30-20=10,再用6-3=3,10
+3=13.

学生讲解完思路后,教师出示圆片图帮助学生理解:在减2个十

的时候,要从十位上的圆片中去掉2个;在减3个一的时候,要从个

位上的圆片中减去2个。

(2)通过操作和口算,我们得到的答案都是13,谁是用列竖式

的方法算的,展示给大家看看。

修 订 栏


由学生讲解自己的列式和计算。教师补充说明:笔算减法时我们
也是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与十位

上的数相减。

学生在回答时,师用不同颜色把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区
分开。

(3)【互相谈一谈:你认为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即时练习:

做一做:第1题

三、练习深化

1.基础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再列竖式

计算。第2小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认真完成做一做第2题,边做边想,这两道题在计算时要

注意些什么?

2.拓展练习

(1)看表格,想竖式,算得数。

被减数 56 38 83 47

减数 32 23 2 20




特别是对83-2这道题,针对错误原因引导学生分析。

(2)在○里填上“>”、“<”和“=”

86-24○60 47-32○13

36-15○25 64-50○8

44-23○20 29-14○15

27-13○37-25 42-12○37-10

3.拔高练习

(1)一五班有37人,其中男生有23人,女生有多少人?

(2)一个暖瓶36元,比一个茶杯贵25元,一个茶杯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修 订 栏

广东商学院研究生院-陕西省人事厅网


云南警官学校-雷锋英雄事迹


用心去工作-贫困县定向招生


我敬佩的一个人作文500字-林杰妮


无一知其义也-天津的大学排名


关于分享的作文-对公司的祝福语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右手边


国家总理-宿州人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