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归总”问题》教学设计
沈浩事迹-春晚主持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归总”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
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正确
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目标解析
例9沿用了例8的情境,编排的思路与例8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画图的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为抽象的线段图,为今后借助线段图分析更复杂的数量关系打
下基础。总价相等这
一数量关系用形象示意图(离散的图形)无法呈现,而且当
数据很大时画起来也很麻烦。线段图通过用上
下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平均每分
成相应的分数,既能很好地表明总量一定的数量关系,还能体现每一步
中单价与
数量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1
四、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自主提问。
出示: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1)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揭示课题。
出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师:这个问题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归总”问题是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通过解答复习的内容,
将两步解决的一个
问题化为两问的问题,逐个解决,降低了难度,为后面的学习
做好铺垫,顺利过渡。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和理解。
(1)出示例9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
①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②你能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一: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
2
预设二: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③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第一幅图不能表示清楚题意,看不出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用的
是同样多的钱。 <
br>第二幅图画的线段总长度是一样的,表示买6元一个的碗和9元一个的碗用
的是同样多的钱。36
元里面有几个9元,就能买几个碗。
④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线段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分析:从第一条线段图知道每个碗6元(单价),
正好可以买6个(数量),
可以求出妈妈一共有多少钱(总价)。知道了总价,就可以求出用这笔钱买9
元一个的碗买几个。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预设一:6×6=36(元)
36÷9=4(个)
预设二:6×6÷9
3
=36÷9
=4(个)
(3)说说自己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从
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必须
先求出“这些钱”是多少,而题
目中没有直接给总价,所以同样要先求出妈妈有
多少钱。
2.回顾与反思。
(1)说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4个9元的碗总价是36元,6个6元的碗总价也是36元。所以解答正确。
(2)回顾解答的过程。
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无论碗的个数和
单价
怎么变,钱的总数都是不变的,都必须先算出买碗的钱的总数,再根据要求进行
后面的计算
。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学生将发现的信息记
录下来,由于上节课刚刚学过用画示意图
的方式记录,肯定有学生会继续使用这种方法。通过分析对比,
发现画示意图的
方法不能体现总价相同的信息,从而优化出画线段图的方法更能清楚地表达,然
后再修改完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解决问题,提倡列综合算式,但对于能力
较弱的同学也可以分步列
式,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询问有没有其他思
考方法,尽量呈现学生思考的过程,体现解决问题
的多样化思想。回顾与反思环
节重视学习方法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4
1.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提问:比较(1)、(2)两小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题目中的前两个数学
信息是相同的,给出了每天读的页数和天数,根
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总页数,而且总页数是固定不变的
。不同的是:第三个信
息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读思路上看,第二步分别是:总页数<
br>÷每天读的页数=天数;总页数÷天数=每天读的页数。
2.练习十五第12题。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2)让学生根据“每组6人,分成6组。”自己增加条件
,编出一道需要
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
预设一: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
预设二:每组2人,可以分几组?
预设三:分成9组,每组几人?
预设四:分成4组,每组几人?
预设五:分成2组,每组几人?
(3)对比、概括。
发现:每组的人数越少,分成的组数越多。(体会组数与每组人数这两个
量
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3.练习十五第13题。
(1)学生独立解答。
5
(2)汇报交流。
预设一:每条边用1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4根。3×8÷4=6
预设二:每条边用2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8根。3×8÷8=3
预设三:每条边用3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12根。3×8÷12=2
预设四:每条边用4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16根。3×8÷16=1
(3)对比、概括。
发现:每个正方形用的小棒数越多,能摆出的正方形就越少。(体会两个量
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
【设计意图】第(一)题提供了与例题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题目:第一步都
是用乘法算出总
价,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归总”问题的模型,更
好地掌握解决方法。第(二)题通过学生
自己增加条件,编出问题再来解决问题,
继续巩固“归总”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时体现题目的开放性,也
更直观地呈现了
组数与每组人数的反比例关系。第(三)题通过呈现不同的摆放情况,结果是不
相同的,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继续体会反比例关系。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较于简单化,解决的问题过于单一。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呈现的虽然是
学生新接触的学习内容,但竖式
的书写学生早已不陌生,甚至用竖式的计算有些学生也已掌握,这一内容
已经不
能够成为学生愿意主动去探索的问题。
二、课堂气氛不活跃。
6
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笔算乘法的方法有所了解,不陌生。因此在教师讲解完
他们不太明确
的算理后,教师还是一味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没有提出新的问题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得他们没有被教
师所提出的问题吸引,失去学习的兴趣,
促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不活跃。
启示:可加大教学
内容的难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三位
数乘一位数教学内容加入进来,可以在完成12
×3、23×2、123×2之后,再回
到最初的情境中,把12元钱换成18元钱让学生计算他们一共
需要多少钱?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