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新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案
乐山一中-关于祖国的歌曲
《毫米的认识》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
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度量
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
表示
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
,估计一下我们的数书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
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
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
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
进行实际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书本的长、宽等,为学习毫米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量前先思考: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尺子放在哪个位置测量会更准确呢
(在投影仪上演
示,课件再演示.) 一般0刻度线对一端,刻度再看另一端.把本子捏紧再量.
(2)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3)教师概括:
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
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
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
,那是多少? 20厘米多,
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
的长度又不是整
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
长度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
,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
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师:从这里我们谁发现了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
生:10个,也就是:1厘米=10毫米。(教师板书)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尺子上1毫米是这么长,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或宽度,大约是1毫米呢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说的对不对。(硬
币、磁卡、钥
匙等)然后摸一摸,感觉一下1毫米的大小。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摸
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在直观-表
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
4、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1)电脑显示图,分别是:18毫米、28毫米
(2)在第一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1厘米8毫米是18毫米?
(3)在第二张图时提问:
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
是2厘米8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
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
这样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读出物体的长度,提高学生读出测量刻度的准确度和速
度,同时引导学生
发现5毫米刻度线的特点】
三、巩固提高:
练习五第1、2题、第3题、7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毫米、厘米、米的认识。】
四、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的什么?你有什
么要提醒大家的。
《分米的认识》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初步建
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测量记录单、1分米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
师:同学们,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长度单位,你们想一想,如果老师想要知道
我们教室
的长度是多少,该用哪一个长度单位呢?
生:米。(板书:米)
师:你们再想一想,1米大约有多长呢?谁会用手势来表示一下。
米一般用来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师:当我们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时我们该选用哪一个长度单位呢?(板书厘米)那么
1厘米有多长呢?谁能用手势来表示一下?同意吗?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对米和厘米的知识
掌握的比较好,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
合适的长度单位就会闹出笑话来的,你们看:
4月10日,星期五
今天早晨,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
4米高的凳子
上,开始认真地听讲。(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
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一估
(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
的长
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请学生量一量。
师:(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好吗?
生:用小棒的一端对准格尺的0刻度,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及时表扬你的测量
方法准确)
师:同学们通过测量已经知道了我们手中小棒的长度是10厘米。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
就是1分米。(板书分米)分米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的长度单位。(师板书课题分米
的认识)
师:分米用字母 dm来表示,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dm
师:老师请同学们用手拈住小棒,像老师一样,然后再用另一只手地将小棒这样抽出来,
现在来看看,两
个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手势来表示1分米。
好,现在大家知道1分米有多
长了吗?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来,在你的尺上找一找,从几刻度到几刻度是1分米?
师:同学
们,你们太棒了,看来你们已经基本的掌握了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
就是(10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1dm=10cm)
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吧。
学生自己动手画,教师及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你能找到吗?(学生说说自己的
发现。)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条毛巾,它的长度是60厘米,你知道它是几分米吗?为什么?
说说你
的想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知道吗?
现在你们可以小组之间相互研究一下,利用手中的米尺,看能不能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
关系。
学生汇报:他发现用长度是1分米的小棒测量一共量了10次,认为1米=10分米。(板
书)
课件展示过程。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们排排队吗?
(从大到小是米、分米、厘米、毫米。从小到大是毫米、厘米、分米、米)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小淘气日记中的错误,谁能帮他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三、巩固提高:
师:小淘气有几道题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你们愿意帮忙吗?
1、填一填
7m=( )dm 90dm=( )m 60cm=(
)dm
2m=( )cm 800cm=( )m 10m=(
)dm
2、你能根据他们的身高选择合适的单位吗?
小花狗高50( )
熊猫高7( ) 长颈鹿高5( ),
小猩猩高90( )
猩爸爸高1( ) 猩妈妈高12( )。
3、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4、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课堂作业本》第2页。
《练习五》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
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确立“1毫米”、“1分米”
的长度观念。
2、通过练习让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更加清晰。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会用它们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用手势分别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
2.举例说说生活中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米)的物体。
3.互相说说这几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巩固提高。
1.第1题。
要求:先判断、再测量。(注意提醒学生回忆正方形的特征)
2.第4题。
要求:独立完成,老师订正。(注意先把单位换算成同一等级单位,再进行计算)
3.第5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后学生汇报,集体纠错。
三.发展练习。
1.第6题。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完成后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教师评讲时课件演示。
2.练习一第7题。
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四.补充练习
1、连线:
楼房高
135厘米
小明身高 60毫米
小刀长 15米
黑板长
18厘米
铅笔长 4米
2、画线段
(1)35毫米
(2)1分米
(3)比35毫米短10毫米
3、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1)一条毛巾长9厘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4、计算:
5分米-20厘米=( )厘米 36毫米+64毫米=( )分米
1米-60毫米=( )毫米 2米-10分米=( )米
5.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1米、80厘米、5分米、100毫米。
(2)63厘米、63分米、6米、63毫米。
《千米的认识》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
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
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
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进率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课件、米尺
2、早一天体育课让每个学生跑2圈(500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
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
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7( );
课桌面的宽4(
);
一棵大树高8( );
丹阳到窦庄的公路长18( )。
发现问题: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来帮忙。这节
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同时板书“千米”。
二、自主探索:
1.像这种计算比较长的路程,我们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3.感受1千米的长度。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
(2)昨天我们在体育课上跑了
2圈,我们的运动场跑道的一圈是250米,那大家跑了两圈
是多少米啊?
那么,
跑4圈呢?
生:1000米。
师:对,1000米就是跑4圈那么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米的长度。
三、巩固提高:
1. 4千米=( )米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答,教师引导: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
2.6000米=( )千米(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1000米是1千米, 6000米里有6个1000米, 就是6千米。
3.练习:
3千米=( )米 7千米=(
)米
9000米=( )千米 8000米=(
)千米
4.2千米600米=(
)米(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想:2千米600米=2千米+600米
=(
)米+600米
=( )米
3520千米=( )千米(
)米
想:3520米=3000米+520米
=( )千米+520米
=( )千米( )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练习六》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巩固对1分米、1毫米和
1千米长度的体会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具体情境选
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学会有序的思考。
3、通过直观生动 的数
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能估测生活中的一
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进一
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长度单位
师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
哪些长度单位?
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吗?它们都用哪些字母表示呢?
生说教师板书。
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mm cm dm m
km
2、用手势比划并交流记忆方法。
这些长度单位都有多长呢?老师说长度单位,你用手
来比划,看谁表示的又快又准。记得这
么准,你是怎么记住的呢?
生交流。
你能用
手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吗?为什么不能表示出1千米有多长呢?(因为1千米太长)
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
它?
同学们这种借助身边事物来帮助记忆的方法很好,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其他的长度,
比如教室的高大约几米?那我们在遇到3米时,马上想想教室的高,我们学校操场西面笔直
的跑道大约
100米,当遇到100米时,马上可以想到这一段,对吧?还有……
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师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10 10
10 1000
(3)请学生说说什么情况用千米作单位等。
二、基本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六第1、2题:
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说理由。
2、独立完成练习六第4题:
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计算的?
师:以后计算这样的题目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生:注意单位)
3、练习六第3题
(1)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
br>生:2个50米是100米,10个100米的1000米,10个2是20,所以20个50米是100
0
米。
三 、巩固提高:
1、练习六第10题
(1)请同学们观察路线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从小伟家到体育场有几条路可以走?
路线1
:可以从小伟家出发,经过少年宫、再到医院最后到体育场。
路线2:
也可以从小伟家出发,经过学校、再到医院最后到体育场。
路线3:
也可以从小伟家出发,经过少年宫、再到医院最后到体育场。
(3)哪条路最近?要走多少米?指名学生说说理由
(4)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路线
2、出示图片(练习六第12题)
这些图片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
这些图片都是交通标识,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学生交流,指名汇报。(交通安全教育。)
3、练习六第14题。 (课件出示图片)
师:看完图后,你能想到什么?
此题
安排了三组情境,分别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
先让学生认真看图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
师:他们该怎样去?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师小结
:同学们已经根据图中的数据帮助他们设计了出行方案,看来同学们对千米已经
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4、思考题:第15题
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
时出发,汽车平均
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知道什么?(生:汽车一共行驶的路程。)
师:那题目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个信息?(没有)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求什么?(汽车一共行驶的路程)
师:你会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2-8=4(时)
这个算式你在计算什么?为什么要算汽车行驶的时间?
80×4=320(千米)
为什么用乘法来计算。
320>308
答:中午12时能到达。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随堂练习:
同学们,这节课
,我们接触了这么多的长度单位,都来自生活,其实,生活中还有很
多长度单位呢。
1、下课后请你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
2、完成数学书第28页第5题,29页8、9、11题,30页第13题。
五、板书设计:
练习课
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
1米=10厘米 1米=1000分米
1厘米=10分米
1分米=10毫米
《练习六》课外作业设计
【作业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对1分米、1毫米和
1千米长度的体会,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
度单位。
2.巩固分米、毫米、厘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在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
意识。
一、基础题
1、填一填
7000米+8000米=( )千米
8千米=( )米
4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3千米-1000米=( )米
9000米-5千米=( )米
56厘米=( )分米( )厘米
8厘米-3厘米=( )毫米
6千米-2000米=( )米
500毫米=( )分米
2、判断:
运动场环形跑道长400米。
( )
飞机每分钟可以飞行10千米。( )
火车每分钟可以行驶80千米。( )
我国的长城全长大约为6700米。(
)
鹰每小时可以飞行60千米。 ( )
3、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座大厦高22( ) 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大约是8800(
)
黄河的长大约是8000( ) 桌子的高大约是70( )
【设计意图】主要针对目标1、2设计。通过练习,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巩固长度单位
之间
的关系,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综合练习
1、在( )里填上“<”、“>”或“=”(7分)
600米( )
1千米 5吨 ( ) 5000千克
4分米
( ) 39厘米 20厘米+90厘米 ( ) 1米
400千克+600千克( ) 1吨 8000米-2千米( )
7千米
2、 一个长方形操场一圈长300米,小红跑了3圈后还差多少米就是 1千米?
3、小红和妈妈乘车去游乐园玩,总路程长135千米,汽车从早上7:00钟出发,以每小
时
80公里的速度行驶,上午9:00汽车能到达吗?
【设计意图】主要针对目
标2、3设计。通过练习,巩固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大小
比较,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
题。
三、 思维训练
1、
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剪成每段8分米的短绳,可以剪成几段,要剪几次?
【设计意图】主
要针对目标3设计,通过练习,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
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
进一步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吨的认识》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P31、32页。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
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
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
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
的
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
单位间的简单
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在课前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
现在小鹿它们要过桥,但是它们遇到了问题,想请我们同学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小熊、小马
、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
是什么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师: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
自己能提起
这40千克的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
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
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
)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
)千克,( )个同学就有1000千
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
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
来说一句话吗?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课件出示:
蓝鲸
大象 大型机床
万吨货轮
一车皮的煤 一大堆木材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型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
4.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单位化聚(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
让一辆载重
( )千克的车通过。
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 )吨。
(3)(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
接称出一些
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冲当年那么麻烦了。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情
境图:“还记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马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想过桥的
事吗?他们能同时过桥吗?
怎么过桥?”
2.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他们分别怎样使用?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
(2)1头猪重约120( )
(3)1袋水泥重约50(
),1拖拉机水泥约重2( )
(4)中国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将160(
)的杠铃举过了头顶。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5.节水教育:在我国西北地区
,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出示图片。倡导学生“节约用水。”如
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大
约多少天就能节约1吨水?
五、课堂作业:《课堂作业本》。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数学书第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
息,分析
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
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
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
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
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
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
使得这两辆车
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
如果安排这
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
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
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
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
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
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明确要
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
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
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
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解决问题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按照一定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