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教案及反思
借条的标准格式-河南高考排名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优质教案
道石学校三(3)班 黎幼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
并
计算出规则图形的周长。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
学关键:通过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获
得丰富的感性认知,并在体验、交流中
升华为理性认知。
教具准备:各种图形,直尺、绳子、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蚂蚁公主》动画片段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
画。你们想看吗? (1)小蚂蚁上课打瞌睡,老师让它去做做运动。大家仔细来看,这
只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课件
出示)。
(2)你能说说小蚂蚁是怎样做的吗?(学生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板书:一周边线
(4)小蚂蚁爬过的路程就是沿着树叶的一周边线。
2.小蚂蚁看到美丽的树叶非常高兴,请同学们把树叶的轮廓描下来?
(1)学生描出P44中“描一描”两片树叶。
(2)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
实物投影演示)说说是
从哪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3.树叶一周边线你能找到,那么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你能找到吗?
出示另一幅图(游泳池)学生指出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
4.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
就是游泳池口的周长。谁能像老师
这样,说说什么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呢?(指生说)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5.那你能说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呢?
(1)出示P44中“描一描”两片树叶。
(2)学生看图交流什么是树叶的周长。
二、实践操作
1.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那么你能指出图形的周长吗?
出示松树和五角星的图形,学生指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说清从哪
开始,到哪结束的。
2.摸一摸
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指出来,那么我们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你也能
找
一找吗?摸一摸(1)数学书封面的周长。(2)课桌面的周长。
3.描一描
(1)同学们真了不起,既能找到平面图形的周长,又能找到什么物
体表面的周长,那么你能描出老师
所出示的图形的周长吗?
(2)描出45-1中图形的周长。全班交流。
强调汽车图形的周长。(边线指的是图形最外围的一圈。)
4.判一判
出示四个图形,学生判断是不是图形的周长,并说明理由。
5.算一算
(1)小组
合作,量一量图形的周长,并完成表格。在小组活动之前,
先看清楚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2)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图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长。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算
的,提问:你是怎么算长方形的
周长的?(长方形形的周长就是把它四条边加起来的和)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的?
方法: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
反馈:你是怎样测量圆形的周长的?
(3)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
把它们一周
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三、巩固应用
1.用四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
短?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本单元的
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
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
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
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
,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
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
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
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
义。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
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
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
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
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
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
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
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
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
践活动,加强学生对
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太过深
彻了。我一
共设计了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图形有周长,那些图形没有周长,
为什么?在学生
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
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
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
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
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
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
太好。
其次,是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精细化。例如:在“
试一试”环节,
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
随意,而且
整个测量过程用时比较多,细细想来是在进行测量之前缺
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
个“你打算怎样来测
量?”问题的探讨,也许会避免上述的问题。有学生说用绳子围着树
叶一圈
之后,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一量就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是多
少,这时我却没有抓住机会适时给学生渗透
“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又如:在实践联系计算图形周长时,我出示的是课本“想想做做”第
4题,其中第一个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第二个是等边三角形,第三个
是平行四边形。其中就体现了一个从
一般到特殊的过渡,有很多同学
就选择使用比较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而我却没有抓住机会,让他们体会文本的意图。如若能让学生就图形的实际情况来说说为什么能用乘
法的话,相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
解一定会更深。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
或者是当学生
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
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 <
br>通过这次研讨课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
的,而这种生命活
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
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
来自于不同观
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
通过这次学习
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
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
思想的升华,数学
方法的渗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
考、交流
、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
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
界,发现、提升数学的
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
受的
家园。
因此,我觉得要能在文本间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蕴藏着的奥
秘,还要将自己领悟到
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教师用
来塑造一节好课最灵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