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别妄想泡我
837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8: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陕西省高考招生网-生活必需品






一 乘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
实际生活中 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 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和一
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 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
简单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 以内)的口算;一位数
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
单元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课时


小树有多少棵(1)



教学内容:P2-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 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
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 复习:⑴口算 3×8= 5×4= 9×3= 4×2=
8×7= 7×9= 5×5= 8×4=
二、 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 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
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 ,就需要花草树木。

三、
探索新知

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①用加法算:20+20+20=60(棵)
②用乘法算:20×3=60(棵)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20×3”的口算过程
2×3=6,20×3=60·····
5、教师提出问题:4捆一共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已完成,最后与同伴交流。
四、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你发现了什么 ?
2、P3第3题
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五、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六、作业
:课本第2页3题、3页1、2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需要多少钱(2)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 察这幅图把你看
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 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 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2) 全班交流算法。
12 × 3 =12+12+12=36
12 × 3 就是3个10加上3个2的和,10×3=30,2×3=6,30+6=36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 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

第5页的1、3、4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一(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 的口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较熟练口
算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对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较
熟练口算整十、整百 、整千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解决教材第7页第7、8两道综合性较强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开火车练口算。教师用口算卡在全班开火车做整十、整百、整千 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
的口算练习,抽查学生对此口算的方法是否掌握。
2、教材第6页第1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全班订正时抽取几题让学生说
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3、教 材第6页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或“=”,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
怎么想的。
先算出左右两边各等于多少,在比较大小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br>、教材第6页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理解题意并解答第一问,组织交流后再开始第二
个环节“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体会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2、教材第6页第4题。寻找本题中的数学信息,学生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四个问题, 组
织学生对前三个问题进行汇报,说一说是根据什么信息来解决问题的。第四题是一个开放性的
问题,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解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不同的购买方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教材第7页第6题。寻找本题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学生说一说“ 3倍”“2倍”的含义,
学生列式解答。
2、教材第7页第7题。
(1)引导学生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明确题意。
(2)小组讨论交流:怎样检查交来的钱数对不对?
(3)列式解答。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学会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还要积极运用它来帮助我们 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1、教材第7页第8题。
(1)创设情境:求教师和同学们共80人去参观科技馆,怎样租车合算?
(2)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
(3)小组学习,共同研究设计方案,然后汇报交流。


(4)组织学生从“省钱”的角度讨论“哪一种租车方案最合算?”
五、作业:教材第7页第5题学生独立作业。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复习一 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
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 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口算的方 法,能够比较熟
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准备
(
用纸板覆盖,一题一题出示)
10×5
20×3
14×2
34×2
100×7
200×4
130×2
210×3
教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回答10×2=20,4×2=8,20+8=28)
教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同学回答(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是20个十也就是200,4个十乘以2是8个十也就是80,200加上80等于280)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
(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板书:口算14×3.
想一想 14×3的意义是什么?(3个14是多少)


根据14×3的意义,用小棒摆出来.
想口算的顺序,先拿出表示10×3= 30,3个十的小棒是30,再拿出表示4×3=12,3个4的
小棒是12,合起来是42,30+1 2=42.
板书:14×3=42.
比较14×3与14×2两道口算的异同:
(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启发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两道题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
先乘以被 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再乘以个位上的数,只是14乘以3,个位上的数相乘,满了十,
最后一步是整十加 上两位数.
做一做
16×2= 26×3= 25×2=
要求同学在练习本上直 接写出结果.再把这几道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请几个同学直接写在小
黑板上.待同学写完后集体订正.
分别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
16×2:10乘以2等于20,6乘以2等于12,20加上12等于32.
26×3,25×2分别请同学互相说,集体说,个人说.反复叙述口算过程.
出示例2:板书:口算:140×3=
请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然后试做.(教师巡视,个 别指导一下)做完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
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集中起来说出不同的想法:
因为14×3=42,那么140×3只需在42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
把140看成14个十,14个十乘3得42个十,即420.
3乘14得42,然后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
以上这几种算法,要给肯定,尤其第三种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做一做
130×5= 380×2= 150×6=


每人在自己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能用几种方法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个位
上、十 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
首先看完题后,想一想这里是什么意思,然后填在书上,填完后同桌两个同学 互相说一说.最
后集体订正.
3.找朋友游戏.
15×3
220×4
26×2
36×2
18×2
240×3
160×6
120×4
12×5
25×4
12×4
160×5
14×4
310×3
16×5
240×2
35×2
32×3
14×3
260×2
题目卡片贴在黑板上,答案卡片发到同学手中,当题目出示后,答案就是它的朋友.
45
720
48
480
36
100
90
520
60
910
72

56
96
42

70
52
480

880
960
900

4.文字叙述题.
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做.四个同学写在小黑板上,订正时用.
(1)乘数是7,被乘数是12,积是多少?
12×7=84
(2)250的3倍是多少?
250×3=750
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参观科技馆(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提倡算法


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页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 社会,科技水
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 你
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 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如:因为2×30=60,所以60÷2=30
因为60里面有6个十,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即30,所以60÷2=30
…….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如果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对比选择,适时引导。
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重点引导上面两种方法。
三、 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


一包糖共80块。
分给2人,

平均每人……
人 数
2
4
8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
四、总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
80÷2 =








第六课时
植 树(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 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 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是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 今天我们就
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如果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提倡算法多样化)
因为12×3=36,所以36÷3=12(根据乘算除法)
因为36=30+6,30÷3=10,6÷3=2,10+2=12,所以36÷3=12
4、对比选择,适时引导。
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重点引导上面两种方法。

三、 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
7元


7元 77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在 里填上“>”“<”或“=”。
48÷4 84÷4 720÷8 720÷9
24 × 3 24 × 2 26÷2 26 × 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 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
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 你喜欢的其他方
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 人,
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 、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
速地进行口算.
(二)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30÷3 20÷2 36÷3
60÷3 600÷6 84÷4
80÷2 48÷4 900÷3
360÷3 240÷2 440÷4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36÷3的口算过程.(30÷3=10,6÷3=2,10+2=12)
2.填空.口答.
(1)2是由( )个1组成的.


(2) 40是由( )个10组成的.
(3)42是由( )个 10和( )个 1组成的.
(4)420是由( )个 100和( )个 10组成的.
(二)学习新课
一位数除两位数
例1:口算 42÷3.(板书)
指名读算式:(42除以 3)(3除 42)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4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师:请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小棒4捆又 2根)想 一想,自己动手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3
份,怎样分,也可以两个同学商量一下.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
老师逐行巡视,个别指导,做到心中有数.
请一个同学在上面给大家分分看,学生边分, 老师边提问:先分哪部分?为什么先分3捆?
而不把4捆一起分呢?
实际操作的同学回答:把 3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得到1整捆.剩下的1捆平均分成3份,
不能得到整捆.(怎么办呢?)要把这 1整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是12根)平均分成3份,每
份分到4根.
师:请发表不同意见,可以请不同分法的同学,给大家演示.
同学们根据不同的分法,进行争论,各抒己见,最后统一到第一种为最佳分法.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种分法简单地用语言概括一下?
(把42根分两次,先分30根,再分12根)
师:现在我们来看口算42÷3,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请同学回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42÷3=14 想:30÷3=10
12÷3=4
10+4=14
(三)巩固反馈
做一做:
32÷2= 48÷3= 60÷5=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再说得数.
32÷2=16 48÷3=16 60÷5=12
请检查一下口算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
(可以用乘法进行验算)
四、 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能正确、 迅速地进行口算.
(二)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二、学习新课
例2:口算:420÷3=
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做这道题,怎样想?可以和例1(42÷3)联系起来思考.(被除数420,
也 就是 42个十,除以 3,商是 14个十,也就是140)
(板书:例2:口算 420÷3=140)
想:420是42个十
42÷3=14
14个十是140
做一做:
450÷3=150 560÷4=140 900÷6=150
说出口算过程,再说结果.
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说一说口算过程.
38÷2=19 75÷5=15 54÷3=18
380÷2=190 750÷5=150 540÷3=180
2.口算抢答:
口算卡片发给学生(小老师),由小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可以抢答(不必举手,得到允许).
81÷3 840÷7 780÷3 38÷2 96÷8
68÷4 65÷5 64÷4 87÷3 650÷5
640÷4 920÷2 96÷4 70÷5 960÷4
4.读题、列式、口答
(1)被除数是84,除数是6,商是多少?


84÷6=14
(2)7除910等于多少?
910÷7=130
(3)把7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75÷5=15
(4)810里面有几个3?
810÷3=270
(5)一个数的4倍是520,这个数是多少?
520÷4=130
小结 今天 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
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可以 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加强这部分口算练
习,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练习二(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发展学生运用除法口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练习。

教学难点

选择适合的方法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除法< br>。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天,妈妈到超市采购了很多物品。(出示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
1、学生从图上了解妈妈采购的物品及每样物品所用的钱数。
2、根据以上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出示信息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除法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3、交流计算方法:重点交流你是怎样计算48÷2=24和90÷6=15两道算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口算训练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 及两位数的口算训练,适当
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教材第12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3、教材第12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4、教材第12页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再交流、反馈。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进一步练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 并且运用这些知识
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复习(10)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一位数乘除整十数、 整百数、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乘除法口算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复习 巩固一位数乘除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天,一群同学一起到科技馆参观(出示相关的数学信息)
1、学生找数学信息:每张门票8元,一共花了80元。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一共有多少名同学?80÷8=10(人)
3、变幻信息及问题:每张门票8元,10人一共花了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答:8×10=80(元)
5、观察“80÷8=10”和“8×10=80”这两个算式,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三个数8、10、80,用8 和10相乘得80,用80除以8
得10,用80除以10就得8,乘除法运算刚好相反。
2、根据以上规律尝试写出几组相关的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
3、教材第12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教材第13页第7题:填表
学生先独立填表,再交流订正,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教材第13页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收获?”
2、教材第13页第5题。
独立完成。你是怎样判断两个算式的大小的?
五、作业

作业本的作业。




课后反思










二、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搭立体图形和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动手操作 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
3、在拼搭立体图形 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
对位置。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指令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 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难点:能正 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初步学会通过提问搭出和别
人同样的立体。
单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十一课时
搭一搭(11)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 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


方体 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 左、右、前、后等词描
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 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

小正方体、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 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 过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
方法,教师适时提出 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游戏。
3、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师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 拓展应用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 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
面画“△”)

( ) ( ) ( )


( ) ( ) ( )


( ) ( ) ( )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①②③④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 的图形有( )个,分别是( )。
3、搭一搭,填一填。

A①②



B ③④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
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
⑶、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侧 面看是图A?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想一想,
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教师针对学生的活动合作情况进行升华。
2、学生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练习三(12)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
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在拼搭和辨认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猜一猜、搭一搭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引发学生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搭积木,同学们高兴吗?今 天老师把要求稍微提高了一点,不仅要考察谁会
搭,还要考察谁会看、会画。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
2、教师发出指令: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4、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5、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6、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7、再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丛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
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8、学生分小组做上述拼搭游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学生先用正方体学具搭出题中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后,再做判
断和选择;组织交流。
2、第2题: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搭一搭、看一看,再连一连。 3、第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学生先想一想,再独立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组织全班交
流。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通过今天搭立体图形的活动,我们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 同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形
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2、拓展:你们能将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形形状的样子画在方格纸上吗?

课后反思





三 千克、克、吨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 、吨,了解1克、
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 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 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
单位的感念。
2、难点
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十三课时
有多重(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 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
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 br>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 质量,
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 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
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 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
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




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g 8000g = ( )kg
3、实践活动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我的
体重


同伴的体



一个
土豆


我的
书包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
有多重(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
使 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 :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
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 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
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 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


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课后反思






第十五课时
1吨有多重(15)
教学目标: < br>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
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 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
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 、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
幅图的意思 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拓展应用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2000 kg
18 t =( )kg ( )kg = 6 t
2、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500 50 250 5
3、连一连。



2克 2千克 200千克 400克
4、在○里填上“>”“<”或“=”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2、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六课时
练习四(16)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 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
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 br>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
学生参与 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 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
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 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 轻重,吸引
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 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
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 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
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
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kg=( )g
4吨=( )千克 6000 t =( )k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 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
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 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
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 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七课时
搭配中的学问(17)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 、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
序搭配的科学性。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有序搭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 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供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 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对于有困 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


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 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
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 ”。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1)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 学生独立解决。
(3) 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适时板书并抽象出 “用字母
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 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搭配问题,只要我们按顺序思考、搭配 ,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解决
这样的问题。回家后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看有几件外衣、几条裤子,要搭 配成一套衣服
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后反思





四 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难点: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时安排:10课时
购物(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挂图!
二、探索新知:




213元 42元 12元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12+12+12+12=48
(2) 1 2 (3) 1 2
1 2 × 4
1 2
× 1 2 4 8

4 8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钱?
213×2=( )(元)
2 1 3
× 2 答:

2、 1 4 3 1 1 2 3 2 1 4
× 2 × 3 × 3 × 2

3、7×3+4 8×6+3 5+2×8
2×6+5 4×9+6 3+6×7
4、一件大衣的价钱是一件羊毛衫的3倍。一件大衣多少钱?一件大衣比一件羊毛衫贵多少钱?



羊毛衫132元
5、填表。

大车乘客数
小车乘客数
2辆 3辆 4辆 5辆 6辆 7辆
60
24










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
同 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去游乐场(1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6 × 4 = 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连一连。
2 × 32 15 × 4 16 × 5 26 × 8
5 × 12 19 × 5 60 × 7 4 × 30
3 × 16 24 × 2 52 × 4 15 × 6
17 × 5 4 × 16 3 × 40 84 × 5



2、 231 6 48 7 2
× 2 × 5 × 2 ×4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
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4、光明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四、总结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课后反思







乘火车(1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 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
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72 × 5 = (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70 × 5 = 350, (2) 1 2
2 × 5 = 10, × 4
350 + 10 = 360。 4 8


答:
三、拓展应用
1、 4 × 6 + 3 7× 5 + 4 8×6 + 3
9×7 + 53×6 + 6 9×2 + 7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一共有多少人?其中男同学有91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3、谁的年龄大?
4、小明放寒假时去姥姥家。先乘5时的火车,又乘2时的汽车。
(1)在图中标出,出发后3时火车的大概位置。
(2)从小明家到姥姥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四、总结:今天学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0 × 5 = ?(1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意识
和能 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 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的
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 道“0”表示什么含义吗?0加任何数都得几?任何数减0都得几?那么你
们知道“?”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结果。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谁能结合数学情境,说说你的算法?如:结合“5个盘子中 有几个苹果”这样的实际情境去
理解为什么“0×5 = 0”
4、汇报算法:
(1)5个0相加得0。
(2)3 × 5 = 15,
2 × 5 = 10,
1 × 5 = 5,


0 × 5 = 0,
5、算一算
0 × 5 = 7 × 0 = 0 × 26 =


你发现了什么?

6、让学生任意出几道0和任何数相乘的算式(包括“0×0”)
7、试一试:
(1)130 × 5 =
1 3 0 13 × 5 = 65 1 3 0
× 1 5 130 × 5 = 650 × 1 5
5 0 5 0


(2)402 × 3 =
①、400 × 3 = 1200, ② 4 0 2
2 × 3 = 6, × 3
1200 + 6 = 1206。
三、拓展应用
1、连一连。
240 × 2302 × 5 15 × 3 25 × 4
204× 2 320 × 5 150 × 3 250 × 4
2、小狗送信。
(1)、小狗从邮局出发给狐狸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给狐狸送信,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
3、在○里填上“>”、“<”或“=”.
105 × 6 ○ 600 190 × 5 ○ 1000
180 × 4 ○ 800 140 × 7 ○ 980
4、 100 — 23 × 3 14 × 6 — 28
75 + 25 × 4 (34 + 56)× 7
(20 + 80)× 3 20 + 80 × 3
四、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买 矿 泉 水(19)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和饮料吗?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一些饮料,希望大家帮帮老师。
二、探索新知:

每箱24瓶

每瓶3元

1、请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结合“买饮料”这个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解释各自的估算过程。
3、汇报算法:
(1)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2)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就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4、学生独自解决“共花了多少钱?”。
5、小组内交流各自算法。
还可以怎样
6、汇报算法:
(1)24 × 3 = 72(元) 72 × 2 = 144(元)
(2) 24 × 3 × 2
= × 2
= (元)
三、拓展应用
1、15 × 4 ×7 125 ×8×6 102× 4 × 5
2、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3、哪道题的得数大?画“√”。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0 × 1 × 2 × 3 × 4 × 6 × 7 × 8 × 9 ( )
4、 15 × 6 × 8 36 ÷ 9 × 12
32 + 17 × 3 (15 + 35)× 6
5 × 18 × 7 105 × 2 × 5
5、我每分大约打41个字
(1)小明5分能打多少个字?
(2)一篇稿件共325个字,5分后还剩多少个字每打完?
(3)再打3分,能打完这篇稿件吗?
6、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是杨树的5倍。
(1)今年钟松树多少棵?
(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四、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实践活动(20)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推理的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
力。
3、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合作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4、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在独立操作、实验和推理活动中得到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得到一堆黄豆的数目是多少。
教学设计:
一、揭示实践活动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玩数黄豆的游戏。老师为每个活动小组准备了1堆的黄豆 ,请你们运用自己掌握
的数学知识数一数这一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二、猜一猜
想一想这堆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数呢?
1、学生猜测黄豆的数目。
2、独立思考后在全班交流自己数黄豆的初步的设想。
三、实践活动
1、宣布实践活动要求:
(1)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数黄豆
(2)纪录本小组的实践方法,每小组至少有两种方法。
(3)需要什么工具可以向老师借用,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4)讨论交流要求声音要轻,本小组组员能听见就行。
2、学生以4人为单位开始实践活动。
四、交流与汇报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 数黄豆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汇报对每一小组进行奖励——一种方法
一颗五星,对于能清晰叙述本组活动 过程并说明是运用什么数字方法来解决碰到的问题的小组
给予特别奖励——多加一颗星。
2、 交流与比较。全班交流完毕后,引导学生对所有方法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其中的


哪些方法,为什么。
1
先数出50粒或100粒堆成一小堆,学生的方法除了书上的分、抓 、量、称集中外,还可能会有○
再把整数堆黄豆分成这样的一小堆、一小堆的方法,最后用每小堆的黄豆 粒数乘堆数黄豆的粒
2
将全部黄豆平摊在桌上,将其分为若干等份,数出其中一份有多少粒,再 与份数相乘;○
3
数;○
一粒一粒地数,不管学生的方法是简是繁,得出的结论是否精 确,教师都应肯定学生的探究精
神,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法。
五、活动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今天的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
1、通过今天的活动自己有哪些收获?
2、通过今天的活动想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五(2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 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用竖式或其他方法计算多
位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练习五中的习题分类为4个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巩固深化知识。
4、在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并欣赏数学的形势美。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理解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灵活运用估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的数学课有这几个学习环节,你们对哪个环节最感兴趣?
二、摘苹果
1、第1题,全班一起摘苹果。
2、第2题和第10题分男女两队做摘苹果比赛的游戏,看哪一队摘得又快又好。
三、估一估
1、第4题,学生先独立思考,改正错题,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算发现问题的。
2、第8题,先让学生用估计的方法解决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接近圆中的数,然后小组合作进行
验证。
3、第11题,学生用估算或计算的方法比较出得数大小后,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因数
的和不变,那么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因数的积要大。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
时,教师给 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四、森林医生
创设情境:数学森林里有几棵树生病了,请同学们做一 回森林医生来帮他们诊断病情、治疗疾
病。


1、学生分同桌二人医疗小组共同诊断交流病因、制定诊疗方案。
2、全班交流:说一说病在哪里,应该如何治疗?
五、有趣的算式
1、第5题
(1)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根绝算式的特点学生独立继续往下写3道题。
(3)引导学生计算得数进一步验证所写的算式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明白像这样有趣的算式组还有很多。
2、第9题。
(1)学生独立计算结果。
(2)全班交流算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启发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3)组织学生观察次数的特征,并根据其中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几道算式。
六、总结:今天我 们进一步练习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计算和估算,还欣赏了两组有趣的算
式,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 学规律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
七、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22)
教学目标:
1、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 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3 、先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生活中的问题。
4、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3、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你能根据这幅图给我们的提示说一说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 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
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 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


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 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
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 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
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 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
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 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3、课外作业:第2题。

课后反思




五 周长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 、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
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测量和计算具体事物和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难点: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6课时

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用具:线、直尺、皮尺。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树叶都式什么形状的?你们能画出来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画一画。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用一笔画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树叶的外形。
2、小组汇报学生各自尝试画的树叶。
3、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4、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
5、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来量线的长度。
(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6、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干,你们刚才量的是树叶一 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
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拓展应用
1、摸一摸。
(1)课桌面的边线。
(2)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2、实践活动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
(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3、连一连
(1)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后反思




游 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
图形知识的 直观经验。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4、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公园?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
多 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 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
学知识——周长有 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你
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 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
图形的周长,你们 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花边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 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
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
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 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
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出现困难 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学生独立解决“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3、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4、汇报各自的算法:
(1)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34 + 12 + 34 + 12 = 92(分米)
(2)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34 × 2 + 12 × 2 = 92(分米)
(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34 + 12)× 2 = 92(分米)
三、拓展应用
1、做一做
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7cm 44cm
15cm 22cm


2、讨论
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四、小结: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用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在计算时,应该注
意什么 问题呢?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地砖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3、我们教室的 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提示
课题:地砖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测量地砖的边长。
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砖,我们可以随 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
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
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 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
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边长乘以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以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
2、讨论计算正方形 的周长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最简单?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
的计算方法吗?
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2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能运用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合作交流,深化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能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
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1、第1题。
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求平行四边形
的周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而求梯形的周长却不可以这样算?
2、第2题
可以让学生分别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图形 周长的计算
方法。
3、第3题、第4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求花边长就是求正方形周长。
4、第5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明确“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2”。
5、第6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也可以让学生先剪一剪、折一折,以帮助理解题意, 然后再求小
正方形的周长。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求小正
方形周长。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18+18=36(米) 18×2=36(米) 18÷2×4=36(米) 18×4÷2=36(米)
6、第7题
可以让学生操作 :“用48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体会到将周长平均分成4份,
每份的长度就是正方形 的边长。
7、第8题
用16根小棒摆长方形,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小组中的同 学边操作、边记录、边讨
论,便于总结规律。共可以摆4种,即16÷2=7(长)+1(宽)=6+2 =5+3=4+4。


8、数学故事
可以让学生通过“拼一拼”的操作,再求 出新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组织小组内及组间的
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 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 1)先求出正方形桌子边长,再乘拼成的长方形中拥有的边长数。(2)先求出正方形桌子的边
长,再算 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最后根据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求出周长。(3)先将正
方形的周长乘正方 形桌子的张数,再根绝每两张桌子拼一次就减少两边的规律,从积里减去减
少的边的长度。
9、第9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及班级集中 发言时,教
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四幅图的周长相等。
10、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1、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后反思







交通与数学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点: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 道哪些交通工具?你们知道吗,在实际生活中,交通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
在交通问题中有许多的数学问 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探索新知:
(一)
1、引导学生认真、细 致地观察小东从家里走道学校的两幅图片。如可以问:“这两幅图有什么
变化”以发现小东每分走65米 ,他从家里到学校用了10分。
2、学生独立解答第(1)~(3)个问题,并组织小组交流。 3、第(4)个问题,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理解题意后再解
答。
(二)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 ,然后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组织交流。其中的第(2)个问题可将计算 各条路的
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得出最近的路大约有“280+150+190=62 0(米)”。
三、实践应用:
请同学们看书53页第4题,互相交流一下,你知道了哪些路 标?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作
为课下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调查,搜集。教师做好安全教育。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六 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3、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 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的实
际生活中的应用。
5、经历观察、操作、实 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
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题。
2、难点: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课时安排:6课时

分 桃 子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开学 初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列竖式
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 位数)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一)
1、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出发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 ÷ 2”。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0个
每只猴子可以分2篮零4个,一共24个。
(2)40 ÷ 2 = 20,
8 ÷ 2 = 2,
20 ÷ 4 = 24。
(3)、 2 4
8 √4 8
4
8
8
0
答:。
7、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 动手分一分,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
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交流。
三、拓展应用:
1、小猴回家。
先估算再计算。
3 √6 3 6 √8 4 5 √7 5 6 √9 6
2、



我4天大约吃60只害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我5天大约吃70只害虫。

3、用竖式计算。
84 ÷ 4 81 ÷ 3 90 ÷ 6
98 ÷ 7 84 ÷ 6 96 ÷ 4


4、










我有一串五色珠子,共
98颗,每种颜色颗数相
等。
你认为怎样?
这是不可
能的。

课后反思






淘气的猴子
教学目标: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
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
行计算。
教学用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谁来了?(4只小猴)。它们现在饿了想去 摘桃子。我们看看它们一共摘了多少
个,好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学生独立观察,“它们一共摘了几个桃子?”
2、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
3、试着帮他们分桃子。
4、汇报做法。
0÷4=0
5、继续观察,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子。
6、学生试做。0÷5=0
说一说:0÷7 0÷8
引出: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拓展应用
408÷4 612÷3 840÷6
四、总结: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的 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2、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组合学生解答练习七中的习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从实际情境中提 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1、第2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时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习惯,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第4题
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
(1)两个倍数为什么不一样?
(2)再过一年(即小孩7岁时),老人的年龄是小孩的几倍?小孩8岁时呢?
(3)有什么规律吗?
3、第5题
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每周存的钱数越多,存的周数就越少”的规律。
4、第7题
数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知道比较“谁打字打得快”,是要在相同的时间内, 看谁打的字数
多。学生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解答:
看1分谁打字多。
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看6分谁打字多。


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5、第8题
数学中要结合这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运用所学的知 识解决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可以:
(1)理解题意,说说从弄脏的购货发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7、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送 温 暖

知识目标:探 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
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
为 他们献“爱心”。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1、 试一试:
(1) 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 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买新书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 4层,大家帮
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连一连。
48 × 2 32 × 5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
160 ÷ 2 240 ÷ 5 的第一个数!
96 ÷ 3 80 × 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独立解答练习八种的习题。
4、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挑战开始了,同学们,你敢迎接挑战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第2题,通过“猜一猜,填一填”的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并说说估计的过程,再进行计算。这样的练习一方面
可以提高 计算的正确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第5题,学生独立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说一 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部分学生在计算最后一题
“100-- 70÷5”时,容易受数的特点的影响,犯“先算100—70”的错误,数学中要及时纠正。
第6题 ,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1),
如有学生在 求总人数时用“100×6—5—2+5—3--1”之类的简便算法,教师应予充分的鼓励;
解决问题 (2)时,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如:(1)三辆车中的学生为一批(2)将一年级和四
年级合并,其余 任意两个年级合并(3)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分别合并,三、
四年级中多出的3人,可 以到一、二年级或五、六年级。
第7题,教师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图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 织交流,体验数学在实
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8题,“果篮一样大,价钱却不同”。这是一个开 放性较大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给果
篮配上合适的水果,再组织交流。配水果的方案各种各样,只 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
肯定和鼓励。
第10题,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是多少,再 说说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理解加、
减、乘、除法算式中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9题,要算平均每行写多少字,先要算出这篇稿件共有多少字。
第11题,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出
购买奖品的方案,并组织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各种不同的购物方案,相互质疑,不断完善购买
方案。逐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在今天的挑战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吧。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七 年、月、日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
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2、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
3、体会引入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计时法。
4、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
5、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年、月、日是时间单位,能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会 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一些信息。
2、难点: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判断平年和闰年。
课时安排:5课时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图书、等途径收集 与这堂课相关的信息,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 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交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
识,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 都能得到尽可能大的收获。
教重、难点:
1.重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2.难点:对学习材料的整理、分析、概括。并能够提取对学习有用的资料。
教具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年月日的资料。
2、年历、计算器。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过年吗?过年的时候,你都干些什么?
(穿红衣服、帖春联、放鞭炮…)
师:同学们都喜欢过年,那你知道年是什么吗?
(学生简单回答)〖引入年的传说〗
师: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
板书:年月 日
2、探究新知。
(一) 探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1、 感受年月日的形成。
2、 有关日的知识。


3、 有关月的知识。
(把有31天的月叫 做大月,有30天的月叫做小月,你怎么样就能很快记下哪些月是大月?哪
些月是小月?)
学生汇报记忆方式:如拳法,口诀等。互相交流。
4、 有关”年”的知识
(1) 为什么有平年、闰年之分,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
决,派代表汇报 )
(2)用万年历验证平闰年。
(3)常识介绍:我们所学习的历法是公历。
二、总结。
1、 关于时间单位,你还有哪些问题?
2、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特别 详细,得想个办法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并有个好的方式展现给大
家,你有办法吗?
三、板书设计:
年月日
大月:1、3、5、7、8、10、12月
小月:4、6、9、11月
2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课后反思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看日历、猜生日

教学目标:1、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2、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3、培养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今年的日历。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看日历吗?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日历上面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自观察今年的日历,学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2、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汇报观察结果。


3、在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教师节、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
4、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重要节日?
5、与同伴说说各个重要节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三、拓展应用:
独立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年月日成立的,到今年的10月1日经过了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是年,我已经
岁了。
四、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 与普通记时法所
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培养遵守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 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
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会看时间吗?知道一天的时间到底由多长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结合实际经验说一说:一天有几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几圈?
2、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
3、组内交流,说说18:30,19:00,
19:33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
4、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操作学具研究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间关系。
5、全班交流,得出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和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一、填一填




第二次取信时间是下午14:00~16:30也就是下午时。
第二次取信到第三次时到下午 时分,取信间隔时分。
全天共开放时分。
二、画一画















2、小明从家到火车站要20分,他最晚要在下午时分从家里出发才不会误火车。
开车前5分停止检票
三、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
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 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
1、飞飞的父亲是 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
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 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9月份
星期


4
11
18
25
星期一

5
12
19
26
星期二

6
13
20
27
星期三

7
14
21
28
星期四
1
8
15
22
29
星期五
2
9
16
23
30
星期六
3
10
17
24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 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
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 “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
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 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
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9月份
星期


4
11
18
25
星期一

5
12
19
26
星期二

6
13
20
27
星期三

7
14
21
28
星期四
1
8
15
22
29
星期五 星期六
2
9
16
23
30
3
10
17
24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
18比11多7,……
嘿!

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时间与数学(二)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4、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3、补充练习。
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3、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 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巩固除 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3、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你能根据这幅图给我们的提示说一说吗?
4、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 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
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 ,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
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后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2题。
(1)齐读题目,提问:书上告诉我们什么知识?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订正。
3、第3题。
读题后,独立完成。
交流计算方法,并核对,订正。
四、数学万花筒
自行读数学万花筒。
说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师作适当指导。
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 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
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 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
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 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3、课外作业:第2题。

课后反思






八 可能性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时不确定
的。
2、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5、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
6、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 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
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会借助操作活动,说出某一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2)能够将某一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
(3)能用“可能”“一定”“很少”“不可能”“偶尔”“经常”等词描述事件可能性的大小。
(4)结合具体情境,对某个问题进行推理。
2、难点:将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摸球游戏

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
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具准备:小黑板、布袋、一定数量的白球、黄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布袋、9个白球、1个黄球(白球、黄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将9个球放入袋内,创设摸球游戏的情境。小组内每个人依次轮流摸球,请想一想:摸到的
球可 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
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1、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
2、实践探索。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
第几次
颜色
第几次
颜色
1

11

2

12

3

13

4

14

5


6


7

17

8

18

9

19

10

20

15 16
(2)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
(3)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
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再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是有大有 小的。
三、解释和应用:
1、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武 汉




2、从下面的五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8白2红 可能是白球

一定是白球 10红
5白5红 一定不是白球
很可能是白球
8白2红 白球的可能性很小10白



课后反思






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目标::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3、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的是摸球游戏,有趣吗?今天我们继续做游戏。准备好了吗?让我
们开始吧!
二、探索新知:
1、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淘气、笑笑、小明,约定他们三人分别参加了足球、 航模、电脑兴趣小
组中的一项。扮演绦子的同学说:“我喜欢航模。”扮演笑笑的同学说:“我不喜欢踢 足球。”扮
演小明的同学说:“我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可能再什么兴趣小组 ,
并说一说理由。


2、小组内交流,让每一位同学都猜一次,都能经历一次推理、判断的过程。
3、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把知道的信息记录再表格中,进行判断。

淘气
笑笑
小明
足球



航模



电脑



4、让学生把推理的过程说一说。
三、拓展应用:
1、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和体 育三门课,王、李、张三位老师分别教其中一门课。王老师不是
美术老师,李老师从不再操场上课,张老 师上课要用钢琴。这三位老师分别教哪一科?

王老师
李老师
张老师
美术



音乐



体育



王老师教: 李老师: 张老师:
2、小红、小青、小 芳、小丽四个人中,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小丽高;而小红又比小丽
高。请在图中标出她们的名字 。





课后反思


总复习(一)

教学目标:
1、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 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
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
2、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乘除法。
3、巩固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4、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
结合实际 ,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3、通过复习,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
学。
教学设计: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 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


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 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
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 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习的第1
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 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
(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试着做一做第9题。
(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5、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 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
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 学期我们都学过哪
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订正。
(5)做第3题。
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习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 题,可以询问老师或
其他同学。
板书:常用计量单位:1年=12个月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课后反思


总复习(二)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已知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掌握解题方法。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复习,对已知信息能够进行正确处理,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根据具体 的问题提出相应得解决办法。
2、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
激趣谈话: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科技馆吗?门票是多少钱呢?
春游的时候我们打算去参观科技馆。我想请你们算算有关门票的问题,行不行?
二、巩固探究
1、第6题:谁来把题目读一读?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刚才同学们帮老师解 决了买门票的问题,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买书的问题。读题,解
决。
3、同学们,在前 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一次“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小伙伴捐款,你捐
了什么?现在老师这有一道 关于三年级学生捐款的信息。
出示第10题,自己读一读题,看一看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自己解答,全班交流订正,说出是怎么解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下面,我们一起到商店去购物好不好?
引导学生看图第15页,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中所提的“能买几个杯子”这个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如果商店里的这些商品让你自己选择,100元钱想买什么东西?能买什么?
交流,纠正。
5、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和“钱”有关的,同学们解答的都比较好。下面我们来解决关
于交通工具的实际问题,能做得更好吗?
交流,解答,纠正。
6、解决完了汽车的问题,我们来看火车的问题。
出示第8题,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时什么?
要求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三、拓展实践,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总复习(三)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 木,我们学会了
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 ,认真观察,说一说从
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 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
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 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
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 、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
米?如果 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 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


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学习雷锋作文-上半年总结


湖北省分数线-2016年母亲节


ppp模式是什么-安徽工业大学招生网


中学生食谱-重庆高考报名


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云南人事考试


谢谢爱-会计人员工作总结


天下第一关导游词-德育培训


中秋节手抄报图片简单-奖学金申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