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13
相信自己作文-三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三 年 级
数学教案
全册备课
第五册教案
体现新课标思想:
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数学,发现问题通过交流、探讨,获得不同的
数学知识, 从而发现数学无处不在,它常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激
发他们的求知欲及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本学期目标:
全班学生的上学期期末成绩平
均分为81.5分,达标率100%,优秀率41.67%。
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在本学期
争取学生的平均成绩达到85分以上,
学生达标率保持在100%,优秀率争取达到60%以上。
教学内容:
1、乘法 2、除法
3、吨的认识 4、实际问题
5、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6、空间与图形
7、实践活动(一)
8、24时计时法
9、统计和可能性 10、实践活动(二)
11、总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一位数乘整十、
整百、整千数以及一位数
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能够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知道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算理,掌握一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养成先审题的良
好习惯。 <
br>4、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一位数除法,回笔算一位数除
两、三位数的除
法3,初步学会一位数除法的估算,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利用倍的
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认
识“整除”的一些基本概念。
5、能用一位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简单现象,能在教
师的帮助
下,提出一些与一位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
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
6、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用拖式的方法计算两步式题。
7、会
用两步计算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正确使用小括号。(在解决问题时,
既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
综合算式。)
8、直观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9、初步认识角、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子划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10、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会应用平行和垂直对一些现象
做出解释。
11、能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综合能
力。 12、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千米、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
并能运用学过的
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3、知道千米和米、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会
运用千米、
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14、认识长度单位在日常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求知欲,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测
量的好习惯。
15、通过收集、整理数据等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16、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和条形统计图,能将收集、整理的数据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
示出来,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
的问题或提出问题。能根据统计表、
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17、了解
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事件发
生的不确定性,体会可能性的大
小。
18、通过调查统计活动,了解本班同学课外阅读情况,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
生活
的联系,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通过活动中小组同学们的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意识。
20、知道一日
是24时,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培养
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的
习惯,珍惜时间。
2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掌握本学期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
力及灵活运用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2、学习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3、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方法,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
思路和方法。
4、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记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2
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5、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6、一日是24时,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
教学难点:
1、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2、一位数除法的竖式。
3、有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的实际问题。
4、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5、会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把日常生活和时间联系在一起,逐步养成时间观念。
学困生材料:
本班有3名
学生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本学期我打算继
续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抓起,
注意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取措施:
1、不歧视他们,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
2、多方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量使他们能跟上大部队。
3、家校结合。
4、多花时间,多花力气。
具体措施:
1、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学困生。
2、上课的时候多关注学困生。
3、与家长联系勤(最少一周一次)分析学生一周表现,优点缺点,改进的地方。
4、作业盯紧。争取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完不成,通知家长,及时盯住。
5、设定每周重点训练学困生的哪方面。
6、个别辅导。
教学进度表:
一、乘 法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
百、整千数以及一位数乘
两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2、步建立“倍”的概念,能够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知道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算理,掌握一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养成先审题的良
好习惯。
3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课时:16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认识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乘法的
算理。
教学重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的口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细心的小朋友随时可以发现,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
画,请你来观察,出示主题图(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数
学问题)广开言路
1、乘法听算练习。
5 x 6= 7 x 8= 9 x 9= 8 x 4= 6 x 7=
5
x 3= 3 x 9= 7 x 7= 6 x 8= 3 x 6=
2、填空:
5×3表示( )或( )
4个8的和可以用( )表示
二、新授:
1、出示例题图,生自编应用题。
商店里买生日蜡烛每盒20 支 ,4盒共多少支?
仔细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加法:20+20+20+20=80(本)
方法二:用乘法:20×4=80(本)
追问:5盒这样的生日蜡烛有多少支?
2、新学期发新书了,每套书10本,3包书一共多少本?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读题,你能用你学过的方法解决吗?
学生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
方法一:用加法:10+10+10=30(本)
方法二:用乘法:10×3=30(本)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第二种方法解决运算问题。
4、说说你还可以怎么想?
5、巩固练习:
(1)试一试2,你发现什么规律?
(2)P2 T1 、T2
4
三、课堂小结:说一说你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3、4题 <
br>教学反思:学生能够利用前面学习的乘法知识,迁移到新知识这边来,不进位的
口算相对来说比较
简单,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有的学生有点懵,还要
在平时的练习中加以巩固。
第二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进位的口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如何进位。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体育老师要为学校选购一些体育用品,需要我们帮帮忙,你们
愿意吗?。
二、新授:
1、出示:篮球 足球 羽毛球拍 乒乓球拍
50元 40元 20元 10元
2、我们要买3个足球,你能帮体育老师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吗?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读题,你能用你学过的方法解决吗?
学生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
方法一:用加法:50+50+50=150(元)
方法二:用乘法:50×3=150(元)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第二种方法解决运算问题。(乘法)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讨论
4、出示练习:P2 T1 、T2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有了上节课的经验,学生对于乘法知识的理解比较到位,但是
在整十、
整百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上面还是不够熟练,对于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掌
握的不
好,还要多加练习提高速度与正确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进位的口算乘法的算理,结合练习找到规律,
进行练
习。
教学重点: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如何进位。
教学过程:
5
1、这节课我们一起做些练习,你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吗?
2、出示练习一:10×2= 200×4= 7×1000=
9×10=
3×300= 4000×2=
3、找规律: 出示三组题: 2×3= 20×3=
200×3= (略)
师生找规律,利用规律进行计算。
如:20×3= 300×3=
4000×3=
如:3×70= 4×40= 5×60= 60×9= 70×8=
4、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利用不同的题型对学生进行训练。
5、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谈谈并解决。
6、布置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通过
具体的、大量的练习,在比较中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并开始有意
识的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口算的速度
有所提高。
第四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笔算算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不同的算法并掌握算法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小明和3位同学去游乐园玩,每张门票12元,请问:他们共
需要多少元?
二、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读题,你能用你学过的方法解决吗?
1、学生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
方法一:小明的12元+三位同学每人的12元;
方法二:四位同学每人12元连加;
方法三:用乘法解决:12×4;
2、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第三种方法解决运算问题。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教师总结两种方法:从高位乘起,最后把两次的乘得的积加起来
。从个位乘起,
用因数依次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
进几。
三、出示练习:
23×3= 2×41=
32×3=
43×2=
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五、作业:
1、课堂作业:P6:T1,T2
6
2、家庭作业:P6:T3,T4(选做)
教学反思:利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
式引出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以及笔算算法,使学生利用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
的过程中找到口算的
方法,从而引出笔算,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的方法。
第五课时 笔算乘法(进位)
教学目标: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笔算算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不同的算法并掌握算法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明上次去了游乐场感觉不错,回来后推荐给同学们,上周末,又有6个小朋
友去了游乐场,还是每
张门票12元,请你帮忙算一算,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二、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读题,你能用你学过的方法解决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列式:12×6=
方法一:6个2是12;6个10是60;合起来是72。
方法二:用竖式进行计算。
2、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解决运算问题。
3、教师总结方法:从个位乘起;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出示练习:
26×3= 17×5=
163×4= 382×3=
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五、作业:家庭作业:P7:T3 <
br>教学反思: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多样,但是初步涉及到进位的笔算乘法,学
生一时接受的比较
慢,所以主要在使学生理解算法上多下了些功夫,大部分学生
掌握的比较好。
第六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算法。
教学重点:进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做些练习,你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吗?
1、卡片:2×9+6= 7×4+3= 6×9+8= 3×3+2= 5×9+5=
7×7+3=
2、出示改错题。
16
143
× 7 × 3
7
————— ———————
742 129
3、出示计算题:
16×3=
24×3= 19×3=
18×5= 70×5= 300×5=
4、出示应用题:
(1)王明看一本书,每天看26页,8天看完,这本书有多少页?
(2)学校组织同学外出参观,租了6辆客车,每辆准乘47人,最多可以乘坐多少人?
5、你能很快算出来吗?
(1)12+12+12+12+12
(2)9+9
+9+9+„„+9(123个)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利用不同的题型对学
生进行训练。(让学生
结合实际问题,谈谈并解决。)
二、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
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找规律,观察,学生能够在大量的练习中,掌
握笔算乘法的方法,计算的
正确率也有所提高。
第七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巩固口算乘法、进位、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重点:口算发现规律、笔算掌握算理。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40= 5×30= 100×6= 20×4= 50×3= 7×200
二、进行估算的初步练习。
1、老师准备一些数字:98 388 899 299
103 401
要求:说出接近整百的数
2、估算下列算式得数分别接近哪个整百数。
38×2 69×7 111×3 52×6 87×5 41×4
三、练习有多余条件的开放题。
1、理解题意。
2、要有一定的解题策略。
3、教师给出3个问题,要求学生解决。
4、教师个别指导。
5、学生有合作,有探究。(分组进行,教师给学生一个空间,自主学习)
6、学生汇报。
四、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8
1、投影,理解图的意思。
2、学生解决问题,并交流分析。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的3、4、5。
教学反思
:使学生掌握好笔算乘法的方法很重要也很关键,所以为学生安排了多
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得以
巩固,但是个别学生还要在单独指导中能够完
成,还要继续巩固。
第八课时 估算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逐步养成估算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
4×40= 5×60= 100×6= 20×8= 50×7=
7×400
二、进行估算的初步练习。
(1)老师准备一些数字:98 388 899
299 103 401
要求:说出接近整百的数。
(2)估算下列算式得数分别接近哪个整百数。
38×2 69×7 111×3
52×6 87×5 41×4
三、教师出示教材p10页的例题。
1、学生读题并且找出条件和问题。
教师提示估算的方法
2、学生自己列算式
3、同学们你们根据算式试着估计一下结果吗?(学生独立的进行估计)
4、把你的估算方法可以向你的同桌说一说?
5、汇报估算的方法。
6、用学过的竖式计算方法验证你估计的结果准确程度如何呢!
四、出示试一试。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估算的方法。
五、师举例,学生举例有关实际生活中的估算问题。
六、实践作业,用估算方法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在师生的活动中,学生学会
了估算,尤其老师和同学举自己身边的例
子,学生兴趣浓,灵活运用估算的上调和下调方法。
第九课时 0的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知道0乘任何数都得0。
教学重点:0与其他数相乘的意义。
9
教学过程:
一、我们一起来分东西,你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吗?
1、学生活动:教师提出要求:你能根据你摆得列式吗?
2×3=6 1×3=3
0×3=0
2、你发现了什么?试着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有15个盘子,每个盘子都有一个核桃,我招待客人从每个盘子都拿出一个,我现在一共有多少核桃?
3、你能试着也提出类似得问题吗?
二、练习:
20×0= 312×0= 4124×0=
0×70=
0×405= 0×60= 60×0= 70×0=
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谈谈并解决。
三、布置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了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规律
,在练习中
多加运用巩固,但是有个别学生在竖式计算时忘记加进位,对此类学生应多出题
加深
其印象。
第十课时 中间有0的笔算
教学目标: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因数中间有0应该怎么计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导入。
1、口算。
2、用竖式计算:23×3 617×6
二、导入:我每分钟能打字102个,那我4分钟能打几个字?
1、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读题,你能用你学过的方法解决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 102 × 4 =
(2)教师指导学生先分析,再用竖式进行计算。
2、教师总结方法:
3、出示练习:P15:T3,P15:T4,
206×3=
107×5=
103×4= 302×3=
4、师生共同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5、作业:2、3、4。
教学反思:学生有了乘法笔算的方法,同时知道0乘任何数都等于0,主要让学生
具体的练习中能够灵
活的运用与掌握,刚开始学生出现了0乘几还等于几的现象,
10
但是在反复强调与练习中能够有意识的改正过来了。
第十一课时
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复习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及笔算乘法。
2、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一个因数末尾有 0的乘法。
教学重点难点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2、竖式计算并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以周围环境导入:学校要求每班布置教室,要在教室中布置专栏,为此要购置
一些展板,每班展板长
120厘米,咱们学校有6个班,最少要买多少厘米的展板?
2、读题,自己列式计算。
3
、指名板书计算过程,你有没有更简便的竖式书写,学生能写出来就让学生来板
演,不能写出来就教师介
绍:
三、练习。
1、试一试。
2、填表P15T2。
3、改错。
4、解决问题。
(1)、小明阅读一篇课文,平均每分钟读170字,8分钟读多少字?
(2)、在一次大学英语听力考试中,平均每分钟播放140个单词。照这样计算,5
分钟播放
多少个英语单词?
(3)、一颗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20千克水,一颗成年树一周蒸发多少千克水?
少个单词?
四、作业:3、4题。
教学反思: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学生已经接
触过了,对与末尾有0的只是需
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转化,并在具体的练习中发现计算的简单方法
,在以
后的计算中要有用简单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刚开始学生不习惯,但是用用自己
的改过来
了。
第十二课时 练习二
教学目标: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掌握中间有零的计算方法和末尾有零的简
11
便算法。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一位数与另一个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乘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
0×3 0+3 3-0 8+0 8×0
22×0 0×58
二、不计算,比较大小。P16、2
1、独立填写。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
三、改错:p16、5
1、自己找找错误,并改正。
2、交流:说说错误原因。
3、说说你的感受。
四、解决问题。
(一)p16、4
*读题,说说题意。
*独立解答。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p17、6
*读题,有什么不懂问题吗?
*解答,小结。
五、作业。
(一)1、兔子妈妈到批发市场买东西,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请大家帮个忙。
每个电饭锅
203 元,买了3个应付多少元呢?小熊说应付 69元,小阳说应付609
元,你说应付多少元?
2、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追问积的十位得几,0不写行不行。如果买5个应付
多少元呢?
3、如果每个电饭锅卖230元,能卖多少元?卖出3个电饭锅兔妈妈挣了多少钱?
(二)找规律:
①20×5×2 40×5×2
300×5×2
②1、3、9、27、□、243、□
(三)想一想填几。
教学
反思: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的速度还有待提高,在审题的过程中个别学生
还要再认真些,主要在学生的
学习习惯上还要加强培养。
12
第十三课时 练习
教学目标:复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和应用所学的乘法计算现实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教学重点: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的联系。
教学过程:
1、口算下面各题:30×3= 600×2= 2000×8=
1000×7=
教师提出要求: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一定要验算。
2、夺红旗
P18,T2
3、计算接力:提出要求:P19,T5
我们一起比赛好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有个小马虎,做了两道题都不对,你能帮他改正错误吗?P19,T7
5、出示二道应用题:
(1)有柿子树60棵,苹果树是柿子树的2倍,苹果树有多少棵?两种树一共有多
少棵? <
br>(2)王奶奶去摘苹果,每筐有24个,有6筐,摘了多少个?又摘了78个,一共
摘了多少个?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小组合作分析P19,T9,教师随机指导。
6、作业:P18,T3 (书); P19,T5。
教学反思: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
积极性比较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
所提高,计算速度个别学生还需加强,尤其是还有忘记加进位的
现象。
第十四课时 数学万花筒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有序思考,找出简单的排列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有序地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0、2、3利用这三个数你能排列出多少个三位数?
2、2、4、7、8利用这四个数你能排列出多少个四位数?
13
3、小结:对于这种排列组合的题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不容易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国庆节是聪聪的生日,怎样搭配衣服?
课件:图
T恤 牛仔衣 裙子 牛仔裤 长裙
三、探索生活中的排列问题。
(一)探索新知。
1、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
选择哪一种?
生1:第一件上衣和第一件下装搭配。
生2:我喜欢从左向右第二件上衣和第二件下装。
2、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生1:4种
生2:6种
3、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第一种:生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
乱)
第二种:生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
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板书:有序 不遗漏
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第三种:生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这种方法好吗?好
在哪儿?
生:有顺序,不重复
4、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
上衣去搭
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5、通过观察有什么好的办法表示出来吗?
6、生活中的应用。
(1)食品搭配。
图: 可乐 橙汁
玉米 汉堡
薯条
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你能知道我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吗?
生1:可乐和玉米、汉堡、薯条进行搭配,橙汁和玉米、汉堡、薯条进行搭配。
14
生2:先是玉米和可乐、橙汁搭配,汉堡和可乐、橙汁搭配,薯条和可乐、橙汁
搭配。
(师同步演示课件连线)
生3:2×3=6(种)
(2)看看我又买来什么喝的了?出示:牛奶。
问:现在我有几种搭配的方法了?
(3)如果我在吃的这里再加上一个蛋塔呢?
(学生利用计算排列的方法进行迁移,从而进一步掌握计算的方法。)
(二)智慧闯关。
1、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荤、素搭配的问题。
(1)荤菜2种,素菜3种,几种搭配?
(2)荤、素搭配一共有12种,猜一猜,荤、素可能是多少种?
2、开密码箱。
(三)巩固练习:
*现在有数字1、2、3
你可以摆出哪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动手操作,验证。
*展示汇报。
你是怎么写出这些数的?怎样可以让大家了解的更清楚?
学生可能出现很多方法,在学生进行
讲解时主动引导学生发现有序地思考不容易
出错。对方法优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
(四)拓展提高。
1、3件上衣、4条裤子和2双鞋三种搭配,一共有多少种?
2、如果再加上3个包呢?
三、总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能找到这些问
题吗?
四、作业:寻找生活中不同的搭配问题,出题请爸爸妈妈做一做。
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训练也很充分,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搭配的方法,并利用解决
问题的方法解决多种问题。
第十五课时 整理和复习(1)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计算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法则.
教学难点:0在乘的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
15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回忆这单元,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二、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一)板演:
(1)428×7
(2)1005×4 (3)2800×4
(二)看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
(1)3×2 30×2 300×2 3000×2
(2)32×2 14×2 60×5 500×8
(3)70×6 4000×2 130×3 0×80
(4)6×7+8 1×9+8 3×8+2 9×3+6
(三)订正板演,让学生讲述计算过程和方法:
第(1)题重点放在复习计算法则上.
第(2)题重点放在复习被乘数中间的0不能漏乘上.
第(3)题重点放在复习被乘数末尾有0时怎样计算简便上.
通过口算和板演小结,帮助学生回忆计算方法及竖式的写法.
(四)填空:
一位
数乘多位数,从____位起,用乘数____乘被乘数的____;哪一位上乘得
的积____,就向
前一位____.
三、找规律。P21、3
1、分组算一算,看看发现了什么规律?
2、总结。
四、作业。P20、1、2。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1)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算法的掌握比较到位,但是在计算的速度上还不够,这
部分
还要进一步的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第十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2)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计算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知识条
理化,系统化,加
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法则.
教学难点:0在乘的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16
一、应用题的综合复习。
(一)p21
第4题,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要求说算式的意思。
(二)第5题。先让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后,集体订正,再解答出来。
二、闯关游戏。
(一)一位数乘多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一位数乘多位数进位的乘法.
(三)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四)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五)判断练习:
想一想,下面的每句话对吗?对的在(
)里划√,错的在( )里划×.
(1)0乘以3等于3.( )
(2)7乘3的算式写作7×3.( )
(3)一个三位数乘以8,所得的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
(4)6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等于这个数的6倍.( )
(5)5乘以3和3乘5读法不同,表示的意义相同.( )
三、总结。
四、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竖式计算的方法掌握的
比较好,在文字叙述题方面的理解能
力还要加强,比如多让学生自己分析,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单元检测 机动(2课时)
二、除 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一位数除法;会用一位
数除两、三位
数的笔算除法;初步学会一位数除法的估算,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17
2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初步掌握估算的
书写格式。
3
、通过一位数除法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
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学习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的除法算式的学习。
课时:20课时。
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探 索 规 律
整 理 与
复 习
机 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
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快速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投影片、小棒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除法就在我身边。
看情景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身边还有那些这样的数学知识?
(一)复习准备: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8×2=
7×5= 8×7= 4×9= 8×9= 3×7= 6×9=
24÷3= 4÷2= 36÷6= 21÷5= 14÷7=
54÷6= 10÷5=
2、口答:
(1)30是几个十?800是几个百?
100是几个十?90是几个十?
6000是几个千? 500是几个百?
(2)
4个十是多少? 12个十呢? 12个百呢? 17个百呢?
3、导入:以上的练习是
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用这些旧知识做基础,来学习新知识。
第一课时 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2课时
12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8
板书(口算乘法)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决:
1、试试独立解决问题。
2、交流讨论: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一种:摆小棒。
二种:列算式,推出算法)
用加法计算:20+20=40
三种:用乘法计算:因为20×2=40 所以40÷2 =20
四种:用除法 40÷2 =20 想含义。
(二)两种读法:读一读这个算式。
40除以2等于20。
还可以这样读:2除40等于20。
比较:两种有何异同。
(三)试一试:
1、独立审题,计算。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用两种读法读算式.
三、口算。
(一)第一组:
30÷3
20÷2 40÷2 60÷3 80÷2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用2种方法读一读。
(二)第二组。
300÷6
200÷2 400÷2 600÷3 800÷2
(三)第三组:
3000÷6 2000÷2 4000÷2 6000÷3
8000÷2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比较这两组题的异同。
四、课堂小结。
提问:
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2.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应该怎样想?
作业:口算练习20—40道
板书设计: 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0÷6 20÷2 40÷2
60÷3 80÷2
300÷6 200÷2 400÷2
600÷3 800÷2
3000÷6 2000÷2 4000÷2
6000÷3 8000÷2
19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整十、整百
、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能够利用知识的
迁移掌握,对于3000÷6、4000÷8这样的题个
别学生把握的还不是很好。还应进
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算理。
第二课时
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交流使学生会口算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
、整千的数的除法,
会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合作意识。
3、结合教学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
践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快速说得数,最后一组说说是怎样想的。)
8÷4
35÷5 40×2 9÷3 24÷6 500×6 300÷3 500÷5
2、80里有( )个十,400里有( )个百。
4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9里有( )个十和( )个一。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一组数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小明3分钟跳绳240下
小红2分钟跳180下 王刚4分钟跳240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试一试:独立解决每人一分钟跳多少下?
3、集体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
说说你的思维过程。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
4、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5、试一试;
360÷3 240÷2 440÷4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p25、2 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经验,
2、解决问题:
20
P25、3 读题独立解决,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评价。
P24 试一试。从条件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作业。口算练习。
板书设计: 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240÷3 180÷2
240÷4
教学反思:学生的口算除法对于能直接用口诀的算的比较快,但是对于不能直接用口诀的学生在算法上还要进一步训练,提高速度与正确率。
第三课时
笔算除法(1)
教学目标:
(一)理解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和书写方
法。
(二)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笔算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思维过程和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准备:复习用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整十数除法的口算.
1、口算(找个别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60÷30 80÷20
180÷60 240÷40 720÷80
540÷90 420÷70
280÷40 450÷50
2、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200 40×( )<270
(30乘以6的积最接近200,又小于200,所以括号里填6.)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40×( )<270,括号里最大能填几.(强调“最大”)
全体同学独立完成下面各题.
30×( )<61 40×(
)<84
70×( )<270 80×( )<330
20×(
)<48 50×( ) <14
3、请两名同学在小黑板上笔算下面的题.
36÷3=12 35÷8=4„„3
订正时要引导学生去比较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题:
21
1、说说你知道了那些信息,怎样列式。
2、尝试自己解决。 48÷4=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研究用竖式除。理解每一步的含义。了解试商的方法。
4、小结:我们是如何用竖式计算一位数除法的。
三、做一做。P27 试一试。
1、说说计算过程。
2、小结:这几道题的计算过程有何相同点。
四、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88÷4 = 78÷3= 91÷7=
2、解决问题。
国庆节做纸花,要求每班做48朵,五年级每班分给2个同学完成,四年级每
班分给3个同学完成,三
年级每班分给4个同学完成,二年级每班分给6个同学完
成,一年级每班分给8个同学完成。
请你任选三个年级算一算每个同学做几朵。用竖式计算。
五、总结:
作业:完成:p27、1、2、3
板书设计: 笔算一位数除法
48÷4=
教学反思:笔算除法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复习前面学过的能
够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逐步接受新的知识,从具体的练习来看,大部分学生
能够理解。
第四课时 笔算除法(2)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和算理,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步骤
和书写格式。
2、能运用口算得方法,正确并且较熟练地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数。
3、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提高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列各式(两种读法)600÷2 6000÷2 90÷3 800÷4
22
3、46÷2= 用竖式解答 说说怎样计算。追问: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一定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多问几个同学。
二、探究:
69÷3
1、先估算,说说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口算怎样想。
可以这样想:69可以分成6个十和9个一;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2
个十(6个十÷3=2个十);再把9个一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3个一(9个一÷3
=3个一);最后再合起来(2个十+3个一
=23)就是所求的结果。
3、竖式验证。
4、比较。
想一想: 56÷2
1、小组讨论,怎样证明结果正确。
2、交流:说思维过程。如何验证。追为每一步的结果表示的含义。
3、练习:先估算,再竖式计算验证。(自选4道)
65÷5 78÷6 91÷7
85÷5 48÷3 92÷4 76÷2 96÷3 53÷4
4、交流反馈。
三、巩固练习:
1、口算。P28、2、5
2、解决实际问题。
P28、4
*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发现什么问题?
*独立解答。
*有什么感受?
独立解决问题:p29、6、7
四、小结。
作业:计算。P28、3
板书设计: 练 习 三
69÷3 56÷2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
计算慢慢的开始接受了,但是对于
估算学生的意识还不是很强,所以估算的问题也就相对的多了一些,在
平时要时
刻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第五课时 笔算除法(3)
教学目标:
23
1、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用笔算的方法,正确熟练的计算一位数除两三位计算题。
3、提高学生的概括、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笔算的方法,正确熟练的计算一位数除两三位计算题。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竖式计算。79÷6 56÷4说一说计算过程。
2、口算:90÷3 400÷4 800÷2 600÷3
二、研究讨论。
出示表格,带入情境。
商 品
总 价 钱
数 量
电话
840
3
饮水机
786
6
书桌
486
2
录音机
952
7
每件物品的价钱
1、估算: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自选一道题独立计算。
3、自愿把自己的做法讲给同学听,有问题的可以提问。
4、小组讨论:如何计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
5、还有什么问题。
三、练一练:p31、1
反馈,小结。
四、练习。
1、比一比看谁计算快。
* 独立计算:756÷6 984÷8
246÷6
* 及时讲评。
2、改变例题。
商 品
总 价 钱
数 量
五、小结。
电话
3
饮水机
489
4
书桌
3
109
录音机
786
6
每件物品的价钱 164
24
作业:p31、2
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三位数
820÷5 786÷6 486÷2
教学反思:巩
固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利用迁移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
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运用,
正确的计算。个别学生还要进一步的个别
指导。
第六课时 笔算除法(4)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且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
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理解一位数除三位
数商是两位数与商是三位数的区别。
3、掌握一位数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的方法。
4、提高学生的概括、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与商是三位数的区别。
教学准备: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面口算卡片,学生回答。
230×2 96÷3 3500÷7 34×2 60÷3
780-90 60+250 240+80 26÷4
2.竖式计算: 324÷3
3、教师出示“46÷5=”,让学生独立做,说说怎样验算。
二、自护探究。
出示例题:p32例题。
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150÷4=
2、估算,大约是多少,怎样想的?
3、独立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4、想象怎样验算,说说你的想法。
5、比较异同。150÷4= 324÷3
6、小结。
三、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的第1~3题。
1、第1题,先让学生在书上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说说你是怎样想
25
的。
2、第2题,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限定做题时间。
看一看还
有多少学生没有全做对,以便进行针对性训练。
订正时提问:这些题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3、第3题,独立解答。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说一说怎样用乘法验算除法。
作业:p34、4
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324÷3 150÷4=
验算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能够正确计算,但是个别学生的计算速度
比较慢,
正确率也不是很高,还要多理解,多练习。
第七课时 笔算除法(验算)
教学目
标:通过“新生分班”的问题,学习一位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同时学习解决
一些与一位数除法有关的实际
问题,渗透一些估算的思想和方法,增强估算的意识,
提高估算的精确度,进一步渗透区间套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检验笔算除法正确与否的方法(估算与笔算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加强估算的应用意识,提高检验笔算除法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证明自己是否正确。
240÷4 1800÷3 2500÷5
240÷6 3500÷7
160÷8 24000÷3 320÷4
2100÷7 5400÷9
二、学习除法的检验方法:
(一)估算方法:
1、出示例题:今年招收新生150人,要分成4个班。算一算平均每班大约多少人?
2、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方法,列式表示。150÷4
3、估计一下计算结果,说明自己的方法:(学生展示方法,教师适时指导)
150÷4
150÷4
120÷4=30 (下限)
160÷4=40(上限)
也就是说:150除以4的商在30与40之间。
(百位上不够商1的笔算除法教学中,以“十”为单位进行估算,渗透区间套思
想。)
(二)笔算的验算方法:
1、试着用竖式计算150÷4:学生自己叙述分法,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学生汇报讲解做法。
26
3、观察最后的计算结果:把150平均分成4份,每班分到37人,还多2人。
根据你分得的结果,算一算你一共分走了多少人?能用算式表示更好。
4、激发学生自己解决“余数怎么办”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5、汇报讨论的结果,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7×4+2=150,也就是用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结果应该得到要分的150。
没有余数时: 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时: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6、说明:根据我们分得的结果来证明分的是否正确,这就是验算。
7、处理答题的问题,指导答题的方法:
用估计数答题:平均每班大约分到37人。
准确答题:4个班的人数分别是37人、37人、38人、38人。
或:
4个班的人数分别是37人、37人、37人、39人。
8、小结: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检验?
(三)试一试:
1、先估计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用竖式计算。
126÷6
358÷7 842÷2 705÷5 456÷3
2、解决实际问题:少年宫组织
160人参加暑期夏令营活动。每顶帐篷限住6人。
至少需要准备多少顶帐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采
用进一法是比较合理的。)
三、巩固练习:38页第1、2、3、4题。
重点:(1)在题
目的训练中指导方法,渗透数学思想。(2)在应用题的训练中渗透
如何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
句子的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选择相关的已知
条件解决所给的问题,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正确率。
第3题:6筐水果共168千克,平均每筐有多少千克?(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
第4题:看图提出问题:
大拼图9元,小拼图7元。 100元。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竖式的掌握比较好,所以对于乘除法的验算学生能够很容易
就发现,学生的
估算意识还要在平时多练习。
第八课时 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并能干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灵活的计算除数是一位处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口算:720÷9 55÷5 630÷7 450÷5
500÷5 600×7 8×900 4×30
27
2、用数式计算34页4题请学生计算指名订正
3、同学们在计算的时候特别认真看看谁长着慧眼找出这些同学错误6题。
(请同学观察指名回答)
4、在北京的地铁列车上有一个问题需要你们解决你们愿意帮忙吗?3题。
(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
5、5、7题读题列式计算。
6、把36根小棒平均分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动手摆一摆。
7、8题。
8、作业:帮你学。
教学反思:通过具体的练习和练习册中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
握比较牢固。
第九课时 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学习关于0的除法和商中间有0的笔算的除法。
教学目标:
理解“0除
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换个说法是:0不能作除数)的原因,
使学生感受到任何一种数学规定都有
一定的合理性,感受数学的美妙。通过独立
分析讨论、交流得出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渗透间接
推理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换个说法是:0不能
作除数)的原因,
使学生感受到任何一种数学规定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渗透间接推理的思想方
法,得出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具体分小棒的过程与计算过程灵活的结合起来
,能根据具体的情况
确定何时商0。(不够商1时商0)
教学过程:
一、口算说计算的方法。
8÷2 10÷2 21÷3 35÷7
56÷8 4÷4
计算方法1:用乘法口诀求商——算除法想乘法。
计算方法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后计算。(平均分、包含除)
二、学习新知(一):
1、出示:0÷3。
(1)0÷3等于几?怎样想?
(2)学生讨论,汇报不同的理由。
(3)理由1:把0平均分成3份,每份还是没有,是0。
理由2:想(
)×3=0,0×3=0,所以0÷3=0
28
(渗透一种思想:应该从多
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只看事物的一个方面,很容
易理解片面,造成错误。)
2、练习:
0÷8 0÷6 0÷9 0÷1 0÷10 0÷38 0÷234
学生自由出题练习。
3、小结:你发现了什么?(生:0除以任何数都得0。)
4、讨论:0÷0和8÷0各得几?怎样想?
(1)讨论,汇报结果,为什么你们的结果不同呢?谁错了呢?
0÷0
理由1:0÷0,表示把0平均分成0份,其实就是没分,每份还是0。
理由2:0÷0想0×( )=0,0×任何数=0,也就是0÷0的结果可以是任
何数。
如果是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数据无法确定,结果当然也就不唯一了,
问题就有可能解决不了。
8÷0
理由1:根据除法的意义分析,把8平均分成0份,也就是没分,所以分得的结
果是8,8÷0=8。
理由2: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分析,想0×(
)=8,根据关于0的乘法口
诀,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等于8。因此,8÷0根本就没有答案。
(2)探索计算过程,理解0不能作除数的原因。
(3)小结:既然0÷0的结果不一定,8
÷0的结果不存在,这样的计算对解决问
题没有意义,没有用,我们就不研究它。
5、整理修改小结语:
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换个说法:0不能作除数。)
三、解决问题:
1、624÷6 怎样分?边口述分的过程,边列竖式计算。
计算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学生板书问题所在,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结
合具体的分小棒的方法,理
解竖式的写法,达成共识。
1 0 4
6 6 2 4
6
2 4
2个十平均分成6份,每份不能得到1个十,
2 4
十位上没有小棒,用0占位。
0
得出:先判断商是几位数,然后求出商的最高
位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商0占位,余下的继续分。
2、解决309÷3的问题。
29
怎么分?有什么问题?
自己结合小棒的分法思考竖式的写法。汇报结果,订正指导。
3、练习。
816÷4 684÷6 927÷3
4、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并改正。
2 9 1 0 3 2 9
4 8 3 6 2 2 1 6 3 8 7
6
8 2
6
3 6 6
2 7
3 6 6
2 7
0 0
0
5、文字叙述题
(1)5470除以9,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2)3551除以5,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3)一个数的4倍是3216,这个数是多少?
五、布置作业:37页第1、3题。 教学反思:对于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学生能够理解0的作用,改错过程中也
能发现常出现的问题
,但是在自己实际计算时就会有个别学生出现不同的错误,
讲和练同步进行,可能会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十课时 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学习商末尾有0的一位数除法。
教学目标:通过独立分析讨论、交流得出商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方法,能根据具
体情况商末尾有0的两
种情况:一种是商的末尾有零,但能整除;另一种是商的末
尾有零,不能整除的情况。渗透间接推理的思
想方法,使学生感受到任何一种数学
规定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感受数学的美妙。
教学重点:理解商末尾有0的两种不同情况的笔算除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将具体与抽象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迁移规律,应用规律: 840÷3 840÷4 (比较大小)
二、计算验证。
1、计算840÷3 、840÷4
笔算840÷3
30
2、展示笔算的过程,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研究解决的问题是:
(1)商末尾为什么要添上“0”?
(2)余下的“0”应写在什么位置上更合理?
3、拓展练习:
(1)3600÷6 5250÷5 (竖式计算)
(2)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数学书44页第4题。
三、举一反三学习:(完成在书上,43页的试一试。)
352÷5 722÷3
指名板演。
解决的问题是:
①商末尾商“0”的理由。
②处理余数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不计算比较大小,说明方法。
560÷4 560÷8
641÷2 641÷7 994÷9 994÷3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在计算。
560÷4 641÷2 720÷3
486÷8
840÷6 884÷9 451÷5 914÷7
4、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2个条件提问,也可以自己加入一个条
件)
每台收录机多少元?
买5台同样的收录机一共花了1400元,3台收录机要花多少钱?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本上完成数学书44页第1题第一行4道题。(竖式计算)
2、思考题:(完成在练习册上)(渗透从已知条件入手分析的方法。)
3、提出数学问题:
幼儿园的老师带100元到水果商店买水果。有四种水果每千克的价钱如下。请
你先提出
数学问题,再解答。
菠萝 苹果 香蕉
梨
8元/千克 9元/千克 6元/千克 4元/千克
教学反思:末尾有0的除法算式,形式很多,不能让学生死记,关键是让学生理
解,在处理有余数的问题
上,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挺
好,个别学生还是容易把末尾的0丢掉。
第十一课时 练习
教学目标:
31
1、巩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更加熟练计算过程,提高计算的
正确率,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举
一反三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练习,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的生活情况独立
的分析
数量关系并判断问题的答案的习惯,让学生形成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理解题意确定答案,探索选择这种计算方法的道理。
教学难点:培养探索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巩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
算方法,使学生更加熟练计算过程,提高计算的
正确率,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
1、口算练习。
2、直接写出得数。
240÷6+7=
25×(19-15)= 200-4×50=
200÷2÷4= 18÷9×3=
(100-100)÷5=
3、接力赛。
×3 ÷5 +10 ×2
-20 ÷6 +50 ×6 ÷9
500 ( ) ( ) ( )
( ) ( ) ( ) ( ) ( ) ( )
4、 ×4
÷5
135 ( ) ( )
180 ( ) ( )
205
( ) ( )
240 ( )
( )
二、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练习,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的生活情况独立的分析
数量关系并判断问题的答案的习惯,让学生形成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1、图文应用题:有
213人坐缆车游长城,每个缆车车厢最多只能坐2人,至少需
要多少个缆车车厢?剩下的一人怎么办
2、先提出问题再解答。根据给你的条件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最好把给你的条件
用上。
(1)
大客车乘45人
一共乘52人
(2) 计算器每个65元
一共146元
三、思考题:
32
小强翻看一本词典,打开后,看到左右两页页
码的和是209。请你算一算,小强
打开的是哪两页?如果左右两页页码的和是317呢?学生认真审题
想想你是怎样
做的
1、探索计算的方法:
209÷2=104,104+1=105。
209+1=210,210÷2=105,105-1=104。
209-1=208,208÷2=104,104+1=105
2、结合实际(看书的页码
)理解算式中为什么一会儿加1,一会儿减1?理解加1
减1的道理。
教学反思:学生的基本口算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还不是很强,
还要多练习。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看图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看图
提问题的训练,使学生感受并掌握应用题的一般结构,能够根据已知
条件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后提出有价
值的数学问题(利用上所给所有的已知条件)。
教学重点:能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年级特点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
3只老虎共重960千克,
1、你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什么问题?
2、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分析:根据所给的
两个条件我可以知道960千克是3只老虎的重量,也就可以
把960平均分成3份,得到的1份就是1
只老虎的重量,所以问题就可以问“平均
每只老虎重多少千克?”
二、增加一个条件,题目变为:
3只老虎共重960千克。 一头大象体重4300千克。
1、根据现在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书学生的问题)
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
比较两个题目的区别和联系,理解题目的含义和出题
的目的:为什么给你“一
头大象的体重”这个条件,这个条件是做什么用的?
33
如果根据这三个条件还继续提出“5只老虎的体重是多少”,这个问题和一头
大象这个条
件没有关系,而“3只老虎的体重和一头大象的体重共多少千克”这个
问题的解答仍停留在一年级的水平
,对于三年级的你来讲意义就不大了。因此,
就需要你提出和你三年级水平相当的问题,这才是“有价值
”的问题。方法:用
一部分条件提问;用上全部条件;根据部分条件加上自己补充的条件。
2、根据所提的问题解答各题。
(1)平均一只老虎体重多少千克?
(2)3只老虎的体重和一头大象的体重共多少千克?
(3)一只老虎和一头大象共重多少千克?
(4)一只老虎的体重比一头大象轻多少千克?
(5)一头大象的体重比一只老虎重多少千克? 有不同的说法。
(6)一头大象的体重是一只老虎体重的多少倍?
大约几只老虎的体重相当于一只大象的体重?
(7)2只老虎和一头大象共重多少千克?
(8)4只老虎和2头大象共重多少千克?
(9)5只老虎的体重比一头大象的体重轻多少千克?
(10)4只老虎和4头大象共重多少千克?
„„
三、试一试:
请你提出问题并解答。(把所提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并列式解答)
大鼓185元 一共312元
四、巩固练习:
1、
双人沙发688元。 共968元
每个单人沙发多少元?
每个双人沙发比单人沙发贵多少元?
2、云岭小学组织学生97人参观“科技展览馆”,门票
每张8元,请你算一算带800
元钱买门票够不够。
准确计算:97×8=776元,776<800。(800-776=24)
估算:门票每张8元,假设100人参观,共需要800元,实际只有97人,所以
800元够。
3、
4本动物世界108元 4本植物世界136元
请你提出问题并解答。
34
4、妈妈带着200元钱到商店准备买一些智力玩具。
智力玩具 智力玩具
4 元 5 元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
br>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看图提出问题方面,理解的层面还不到位,只是理解到了比
较浅显的那一面,
综合能力不是很强,多找些不同形式的习题给学生练习。
第十三课时 倍
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
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
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
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
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结合“倍”的概念理
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使学生
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
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
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
题。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
1、 第一排:
第二排:
第二排三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 )倍。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以第一排三角的个数为一份
,第二排有这样的4份,所
以第二排三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
2、分析句子,你能知道什么?
第二排小棒的根数是第一排的6倍。(以第一排小棒的根
数为一份,第二排小棒
的根数是第一排的6倍,也就是第二排有这样的6份。)
二、结合情境练习分析关键句,理解题意。
1、草地上有一群小兔子,其中白兔有8只,黑兔有2只,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
倍?
(1)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分析关键句)。
(2)请学生说思路:我是从问题入手分析的,求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是以
35
智力玩具
6 元
黑兔的只数为一份,求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也
就是求白兔的只数有几个黑兔这
么多,也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是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3)列式计算,说明单位名称的问题。
2、看图说图意,再分析解答。
猴山上有大猴12只,小猴4只,大猴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说思路:我是从问题入手分析的,大猴的
只数是小猴的几倍是以小猴的4只为一份,
大猴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也就是求大猴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
题目就变成了12里
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三、练习:
1、说一说,圈一圈。
第一排:
第二排:
第二排的小棒的根数是第一排的( )倍。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是谁的几倍,就是求有这样的几份。]
2、说一说图中的倍数关系,列出相应的算式。
猴子6只,长颈鹿1只,羚羊2只。
3、列式计算。
(1)15是3的( )倍,15是5的( )倍。
(2)400是5的( )倍,400是8的( )倍。
4、同学们做风筝,一班做了8个,二班做了16个。二班做风筝的个数是一班的多
少倍?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倍的认识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进行解决实际问
题,但是逆
向思维还不够,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
第十三课时 倍
教学内容:学习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倍数问题(两个数量间不存在整倍数
的情况,运用估算的
方法。)
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倍”的概念理解题目的意思,解决有关求倍数的实际问题。
使
学生能顺利的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出现的数学问题。能结合实际生活灵
活答题。
教学难点:合理的答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关键句练习。
奶奶有这样的几份
36
奶奶的岁数是我的几倍?(以我的年龄为一份,奶奶的年龄就有这样的几份)
.
二、解决实际问题。
奶奶今年73岁了,我今年8岁,今年奶奶的岁数是我的几倍?
1、独立分析,说说解题的思路。
2、列式计算,说明方法:
(1)73÷8=9„„1(岁)[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9的后面不加单位名称]
(2)73÷8把73看成72来计算。
72÷8=9
3、处理答题问题: (1)第一种情况比9倍多,大约是9倍。准确答,可以为:奶奶的年龄是我的9
倍多1岁。不准确
的答,可以为:奶奶的年龄是我的9倍多一些。
(2)第二种方法把73看成72已经是估计数,是不
准确的了,所以答题时应该用
上一个词语来表示它的不准确性。应该答奶奶的年龄大约是我的9倍。
三、试一试:43页实物投影。
四、练习:
1、 红金鱼16条
黑金鱼5条
红金鱼的条数是黑金鱼的几倍?
2、先说说计算方法,再填空。
(1)56比6的( )倍还多( )。
(2)185是5的( )倍。
(3)237大约是4的( )倍。
(4)比8的6倍还多4的数是( )。
(5)比9的7倍少2的数是( )。
飞机 汽车
步行
850千米/时 110千米/时 6千米/时
飞机的速度大约是步行的多少倍?
汽车的速度大约是步行的多少倍?
3、思考题(
)
把12根小棒摆成两排,使第一排的根数是第二排的2倍、3倍、5倍和11倍。
你会摆吗?
(1)分析关键句,思考寻找方法:
例:第一排的根数是第二排的2倍可以知道以第二排的为
一份,第一排有这
样的2份,第一排和第二排一共用12根小棒,也就是1份加2份得到3份是12根小棒。3份是12
,12是3份,可以求出一份是多少:12÷3=4,每份分4根小
棒。画线段图为:
37
第一排:
共12根
一共3份(倍)
第二排:
第二排的1份: 12÷3=4(根)
第一排的2份: 4×2=8(根)
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准确的算出每行摆的根数。
(2)试用这种方法解决剩下的几题。
五、布置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对于谁是谁的倍数,学生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在实际的计算过
程中,
出现了大约是多上倍的时候,需要学生进行估算,个别学生还是不能很快的发现
最接近除
数整倍数的被除数,还要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第十四课时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对一位数除法的练习与训练。
教学目标:在口算、计算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①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
成倍变大或变小,商也跟着成倍的变大或变小了。(末尾0的变化)②当被
除数不
变时,商反而随着除数的增大而减小、除数的缩小而增大。③看横式写结果的方法。]
在
应用题的训练中,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灵活应
用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切实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能针对具
体的问题作出正确合理的分析,
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在口算、计算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学生汇报答案,教师板书题目:
40÷4=10 40÷8=5
400÷4=100
400÷8=50
4000÷4=1000 4000÷8=500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从变与不变两方面进行观察)
(2)学生观察后汇报
,小结: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成倍变大或变小,商也跟着
成倍的变大或变小了。(末尾0的变化)
[当被除数不变时,商反而随着除数的增大而减小、除数的缩小而增大。]
二、规律的应用。
1、出示46页试一试。
38
学生读题分析列式计算观察你写出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试一试2题计算在说一说它们的变化规律。
3、有36根小棒,按要求摆一摆。
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和4份。
分析题目的含义,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列式计算,根据规律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为什么每份分的越来越少?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计算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发现的规律不能用语言比较完整的
组织出来。
第十五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复习乘除法计算方法,达到熟练计算,培养并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
应用题的训练中,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条件
中
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重点:计算题计算方法的指导,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及解答。
教学过程:
一、计算训练:
1、直接写出得数:
18×5= 906÷3=
480÷4= 800÷5=
48÷2= 720÷9= 0÷9=
428÷4=
2、先估算,再计算:
86÷5 612÷2 234÷9
519÷6 487÷8
720÷4 67×9 237×7 204×3
780×2
二、应用题训练:
1、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共有150筐水果,每筐重24千克。我一次最多运走8筐。至少要运多少次?
(2)
学校去年购买计算机8台,今年购买计算机的台数是去年的5倍,今年购买
计算机多少台?两年一共购买
多少台?
2、先提出问题再解答。
足球一共267元 每个篮球比足球贵15元
3、把线段图中的一个条件变成问题,先编出应用题,再列式计算。
白布
6米
花布的米数是白布的3倍
花布
39
18米
三、其他练习。
1、找出表中甲乙丙各数的规律后,在填上合适的数。
甲数
乙数
丙数
2、填空。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56
4
607
3
6
37
1
960
8
9
2
1
60
7
4
75
8
3
87
5
( )
( )
(
)
( )
3、哪辆小轿车最省油?49页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具体的练习,
学生能够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有所回忆,有所掌握,
但是在看图提问题上,部分学生还不能够根据已知条
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第十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形成除法的知识体系,掌握口算、估算、计算、验算
的方法。
达到熟练计算,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计算题计算方法的指导,能够正确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忆我们昨天发现了什么规律?这节课我们运用这规律进行验证。
二、验证:
1、做口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720÷9可以看成72÷9倍除数多了一个0商也多
了一个0
720÷9 0÷9 9÷0
840÷8 0÷3
3÷0
720÷6
2、在笔算中能不能应用这个规律呢?
(1)519÷6 486÷6 你能判断谁的商大为什么?验证。
(2)估算请你估计商是多少?怎样估计的?
(3)计算看你估计得对不对?
(4)怎样验算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请你验算
40
(5)我们在计算和验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3、对于不精确的数能不能应用这个规律来验证呢?
(1)先判断这三种动物的谁的最大为什么?
(2)计算倍数经常得不到整倍估计就可以。6
2÷6看成多少?为什么?求出商是
整的倍数就可以了。
(3)这种方法对于估算也能应用。
4、填表发现了什么?
三、作业:47页1 、3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简单的计算
,估算接受起来也比较快,但是还不是很熟练,
尤其是估算还要在平时多加练习。
单元检测、月考、期中
第三单元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
2、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运用“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
的换算。
3、能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认
识质量单位在
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观念,熟记质量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
2、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运用“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
的换算。
3、能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认
识质量单位在
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观念,熟记质量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一)复习引入
1、填空:1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千克=( )克
70000克=( )千克
4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教师谈话:同学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30千克、35千克、50千克、
40千克„„)
(1)你们知道老师的体重吗那么老师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70千克谁愿意来背一
背我。怎么样
背的动吗?在生活中有比老师更重的物品要用吨做单位。
(2)如果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像汽
车(出示汽车图)、火车(出示火车
图)时,就要用到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吨”。1吨的重量
有多少呢?这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出示题和图。
大米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答: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老师指着算式说:千克与吨都是重量单位,每1000千克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10袋大米重1吨。
“吨”还可以用字母“t”表示。
2、请几个体重比较接近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并互相
背着走两步,来感受一
下重量。然后提问:有几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大约有1吨重?(使学生通过亲身<
br>的感受,粗略的推算出1吨大约有多重,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提问:你知道哪些物品用吨做计
量单位吗?(载重卡车、大象的体重、河马的体
重、火车的车厢„„)
3、引导学生进行推算
:谁知道一头象的体重是6吨,合多少千克?(大象体重是
6000千克)
问:为什么?
(因为1吨=1000千克, 6吨就是 6个 1000千克, 1000×6=6000,所以
6吨=6000
千克)
3吨等于多少千克?为什么?
42
(3吨=3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1000×3=3000千克)
5000千克是几吨?为什么?
(5000千克是5吨,因为1000千克是1
吨,5000千克里有5个1000千克,
5000÷1000=5(吨)所以 5000千克是
5吨)
(三)巩固反馈。
1、老师提出要求:想一想:每幅图旁边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20袋水泥、40袋面粉)
一位同学做在实物投影上,其余同学做在书上。集体订
正。(2头牛、10桶油、
2、做下面各题,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
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要求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
4、在○里填上“>”、“<”或“=”(课件)
4米○1500米
910克○1千克
3吨 ○4050千克 5时○300分
5、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题目,再指名回答。(课件)
工人叔叔把4台机器装在载重4吨
的卡车上,每台机器重900千克,这些机
器的重量超过这辆卡车的载重量了吗?
答:这些机器的重量没有超过这辆卡车的载重量。因为:4吨=4000千克
4台机器的重量是 900×4=3600(千克)
4000千克>3600千克
(四)课堂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为了计算方
便和实际需要,常常要把
吨改写成以千克作单位的数,或者把千克数改写成以吨
作单位的数,进行千克与吨的互化要根据单位间的
进率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可以
不必写出来。
教学反思:通过整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把吨、
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掌握住,
并通过知识的迁移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个别学生还有些糊涂,还要多进行
练习。
第二课时 吨的认识
43
教学目标:巩固吨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
1、1千克是多少克?
2、1吨是多少千克?
3、1000克是多少千克?
4、1000千克是多少吨?
(二)、填空。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6千克=( )克 7000克=(
)千克
( )吨=9000千克 ( )千克=8吨
(三)、把你选择的答案涂上颜色。(P54 T1)
1、自己做。
2、指名说。
(四)、左、右两边的物体哪个重些?在 内画“
1、自己做。
2、指名说。
(五)、4题(投影)
1、你知道了什么?
2、自己解答。
3、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解答。
(六)、5题(投影)
1、你知道了什么?
2、自己解答。
3、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解答。
(七)、作业。 P56 T6
教学反思:通过整节课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
比较到位,对于难一
些的进率都能够利用知识的迁移,独立解决。
单元检测:1课时
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
体现课标思想: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会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两步的四
则混合运算式题的基础上进
行学习的,新的知识点是把口算的过程用笔算脱式的形
44
”。(P54 T3)
式表现出来。教学时教给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
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用脱式的方法计算两步式题。
2、会用两步计算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重点:掌握两步式题的
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方法。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
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有一个已知条件要用两次的实际问题。
课时:14课时。
第一课时 脱式计算
教学目标:
1、会用脱式方法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格式。
2、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p58情景图:车上原来装了105箱苹果,我运走了40箱,他运走了
30
箱,问:车上还有多少箱苹果?
二、自主探究:
1、学生根据实际列式:105-40-30 105-(40+30)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2、教师引导:你列的算式也可以用脱式计算,说说先算什么?在先算的下面画横
线
那么不计算的数脱下来。
100-40-30 100-(40+30)
= 60-30 = 100-70
= 30(元) = 30(元)
3、试一试:752-316+147
752-(316+147)
96÷4×2
96÷(4×2)
做完后比较一下左右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练习提高:p59:练一练
1、强调脱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3、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
四、作业:做前说说运算顺序。
45
教学反思:脱式计算是学生新接触的知识,学生对于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并不陌
生,但是在进
行脱式计算时,个别学生就有些懵,在练习中要针对这部分学生,
多让他们说运算的顺序,然后再计算。
第二课时 除、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明确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秋游开始了,我们学
校一共租了四辆车,一辆大客车,三辆小轿
车,大客车坐了30人,三辆小轿车一共坐了12人,你知道
:大客车比每辆小轿
车多坐几人?(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边创设情境边出示图片:一辆大客车,三辆小轿车。
二、 自主探究:
1、学生认真审题找出已知和问题自己列式计算
2、交流反馈:30-12÷3=26(人)还可以用脱式计算:
30-12÷3
=30-4
=26(人)
三、练习:
1、估算一下,每个足球78元,买两个足球,150元够吗?你是怎样想的?
2、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1)183+95÷5 (2)167-16×8
(3)(45+128)×6
(4)36×9-152 (5)883-65×7
(6)674-288÷9
(7)8×(236+178)
(8)432÷(131-125)
3、错在哪里?你能把他们改正确吗?
68+72÷4
41×(2+3)
=140÷4 =82+3
=35 =85
四、作业:62页2、3、6训练学生正确计算能力。
教学反思:学生有了运算顺序的基础知
识,所以学生在运算顺序的问题上掌握的
比较好,个别学生在计算的正确率上还要加强练习,进一步培养
学生的审题能力。
第三课时 连续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解答连续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体会到
46
应用题的解答并不难。
教学重点: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梨138箱苹果比梨多15箱,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箱?
1、学生自己审题找出已知和问题。
2、自主探究。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要想求苹果怎么办?
5、列式。你还可以怎样想?
二、练习:
试一试:二环路全长33千米,三环路比二环路长14千米,四环路比三环路长
18千米。你知道四环
路全长多少千米吗?
(请你调查一下,五环路和六环路的全长各多少千米吗?)
三、作业:
1、65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审题 找出关键句分析计算。
2、66页 1、2、3。
教学反思:大部分学生机具有良好审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个别学生的审题习惯
不好,所以针对
个别生还要进一步的训练。
第四课时 先加后乘两步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用分析的方法解答用两两步解答的实际问题,懂得灵活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法解答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每篮苹果重7千克,每箱比每篮多6千克,提出问题:(这些箱苹果一共种多
少千克?)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审题找出已知和问题自己先思考一会。
2、小组内交流。
3、代表汇报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练习:67页试一试。
1、说说你看懂了什么?怎样解答?
2、自己试做
四、作业:68页1、2、3。
47
五、板书
解决问题
例一 试一试
列式解答 列式解答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根据已知的条件提出问题,并能够解决这种先加后减的实际
问题。但是
在解决其他的实际问题时,个别生容易丢掉小括号,还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整理与复习两步解答的四则混合式题,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6×(253+178) 735÷(702-695)
952-504÷8 (247+65)×9
计算后比一比谁算得最正确?
二、比赛。
(74+95)×7
(104+50)×6
732÷(632-626) 96÷4×2
三、改错:
175-140÷7
(109+30)×6
=35÷7
=109+180
=5
=289
四、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学生在计算练习上的正确率有所提高,但是计算的速度还要加快,多
练习。
第六课时 练习八
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并解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先提出问题,再解答。
我有56张小卡片 我的小卡片张数是你的2倍
二、独立解答。
小华看一本188页的童话故事书,看了140页后,剩下的计划8天看完。
平
均每天要看多少页?(做完后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三、提高。
48
1、我们三(1)班要买4个红灯笼。 我们三(2)班要买3个红灯笼 节日期间<
br>红灯笼零售每个9元,5个以上每个7元,10个以上每个6元,两个班买红灯笼
一共花了()元
。
(学生审题思考该怎样选择购买汇报。)
2、组装一辆摩托车用2个车轮,组装一辆汽车用4个车轮,现在有48个车轮可
以怎样组装?
四、作业:P70 T4、5、6、8、9。
教学反思: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从已知条件或是问题入手思
考问题,个
别学生的审题能力还要加强训练。
第七课时 逆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过换向思考。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过换向思考。
教学过程:
一、出示、72页例题。
1、学生认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思考。
3、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4、教师小结。
二、练习。
1、出示72页试一试学生自己思考说说你的想法。
2、73页练一练。
三、作业73页2、3。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72页的例题,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所以
解决起来不是
很困难,但是学生的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八课时
移多补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解决移多补少问题的解答。
教学重点:此类题型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
第一排:○○○○○○○○○
第二排:○○○
1、从第一排移几个到第二排,两排的个数就相等了?
49
2、说说你的想法?
二、新授:
第一排:3捆小棒
第二排:7捆小棒
1、怎样使两排同样多?说说想法,然后计算。学生自己审题思考汇报
70-30=40(根) 70+30=100(根)
40÷2=20(根) 100÷2=50(根)
50-30=20(根)
2、巩固练习。
三、具体练习。75页试一试学生上台表演。
四、作业:P75 页T1、2。
教学反思:对于移多补少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图形的
摆放理解,而且能够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虽然个别学生出现了问题,但是在进一步的讲解中都能够理解。
第九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通过比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重点:计算正确率和速度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直接写得数77页1。
2、对计算结果在前4名并且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鼓励学生回家继续进行口算的
训练。
二、估算。
三、改错。
60+240×7
(296+800)÷8 258-258÷6
=300×7
=296+100 =0÷6
=2100
=396 =0
四、计算比赛。
85+253×7 345-858÷6 492÷(76-62)
五、作业:P77页T3
教学反思: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计算也很
认真,但是
口算和计算的速度还要加强训练。
50
第十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复习用一步、两步甚至用多步解答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连续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1)○○○○○○ ○○ 8个○
(2)○○○○○○ 2个○
(3)○○○○○○ ○○○○○ 5个○
一共有多少个?
二、用一步、两步甚至用多步解答的实际问题。
1、我第一次跳了65下,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跳了7下。
我跳了52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回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
2、79页10题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
三、作业:P78页T5、6、7、9
教
学反思: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个别学生还存在着思路不清的状况,在理解题意
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单元检测:2课时。
第五单元 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千米、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
并能运用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知道千米、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
米之间的进率,会运用千米、米、
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认识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求知欲,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测
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建立1千米、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记所学过长度单位
之间的进率,
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实际长度,并能运用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
51
的长度。
2、认识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求知欲,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测
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米和厘米。
1米=( )厘米 2米=( )厘米 (共11道小题)
二、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
过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比
厘米长,比米还长的一个长度单位:千米
1、认识千米的长度单位。
讨论:1千米有多长?(准备一根米尺)
用1000根这样的米尺连起来就是1千米
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的长度概念
2、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从北京到天津120千米 图标
3、推算千米和的进率。
1千米=1000米 字母1KM=1000M
4、学生举例。
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从学校出发到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
5、学习例题。
7千米=( )米
四、巩固练习。
1、计算(11道)。
2、图题。
3、应用。
五、作业:练习册。 <
br>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理解的比较到位,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关
系也能通过他们的
读法进行区分。
第二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用直尺测
量实物的长度,认识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分
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体会分米、毫米
的实际意义。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52
3、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3个长度单位,都是什么?你能大概说说他们都有多长吗?
填空复习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毫米。
1、师:请你先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大约是多少?再用尺量一量,然后在小组内说一
说。
2、学生测量,记录。
3、汇报。师:同学知道得真多!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
,我们要用
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4、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
组内的同学听一
听。(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1厘米=10毫米,毫米可以用字<
br>母mm表示。
(2)利用银行卡建立1毫米的表象。
(3)实际测量。
考
考你的眼力:估计书本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
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二)认识分米。
1、看到老师的板书,你有什么感觉 毫米 厘米 米
千米(米和厘米
之间跨度太大,所以就在这儿添上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2、知道把1分米分成了多少份吗?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
分米。
3、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画出一分米的线段)
4、师: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5、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用手势表示出2分米、5分米、10分米
的长度。
6、师:米和分米之间有关系?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三) 小结。
53
5、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
了5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巩固。
四、实际测量。
五、板书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10mm=1cm
10cm=10dm 10dm=1m 1000m=1km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教
具(尺子),在观察中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但
是综合起来,学生就有些迷糊了,还要多巩固,多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千米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教学过程:
1、回忆1千米、1分米和1毫米大约有多长的距离和他们之间的进律。
2、把85页1题做在书上订正。
3、做2题。
4、做3题 说说为什么。
5、做4题。
6、作业练习册。
单元检测:2课时
第六单元 空间与图形
体现新课标的思想:
新课标提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
生活,本单元是线的教学,属几何知识
教学,与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时,充分考虑这一点,联
系生活实际,体
育数学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直
观认识直线和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和区别。初步
认识角、直角,知道角的各部
分的名称,会用尺子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
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会应用
平行和垂直对一些现象做出解
释。能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
综合能
力。通过感知和动手操作,建立起射线和角的实际观念。能够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
日常生
活的实际结合,有意识地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去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通过对几何初步知识的
学习,认识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受到“认识来源
54
于实践,透过现象看
本质,量变与质变,有限与无限”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
教育。通过对数学概念史实的介绍,向学生
进行爱祖国,尊重历史,探索科学规律
的思想教育。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感知等活动,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和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角,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
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五个正方体木块组成的形体,还要求把看到的形状画到方格纸上,能根据由五个正方体木块组成的形体的不同方向的形状,想像出这个形体的
样子。
教学关键:动手实践与想像。
1、直线,线段,射线的判断,要抓住端点的“有无和个数的多少”这个关键。
2、角观念的建立,关键要掌握形成角的三个本质要素。
3、相交与平行的教学关键是要明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角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角,知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行叫做角。
2、在观察、实验的过程
中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理解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
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在观察、尝试、探索、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的组成、表示方法及各部
分名称。会读、写
、画角。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角的边与生活实际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汇报展示,引入新课。
1、你用什么线,画出了什么图形?(深入理解线的特点,引出新课)
2、观察比较:不同的
线画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线段围成图形,射线组成较,直线
的位置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角的认识。
1、直观感知,认识角。
(1)指角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
这样的图形吗?请举例。(建立表象,进一步认识
角.教师指导说法、指法规范对角的认识。)
55
导:设疑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角,到底是怎样组成的呢?
2、抽象,进一步认识角。
(1)请画出角的图形的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2)指名试画。(进一步指导画法)
3、引导总结:你认为角是怎样组成的?
4、引导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角的符号。
三、角的写法。
1、看书自学。
2、汇报指导(顶点字母应该写在中间)。
四、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练习读法、写法及角各部分的名称)
五、总结质疑。
板书设计:
A
边 记作: O; AOB;
BOA.
顶点 O
边 B
实践作业:
1、将两根木条的一端 ,用钉子钉起来,旋转观察角的变化。
2、将你观察到的角画出来。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角,掌握的比较好,能够通过具体
的事物进行观察,
对与角的名称和写法是学生新接触到的,所以还要巩固练习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
握。
第二课时 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目标: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以直角为标准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重点: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以直角为标准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忆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怎样表示一个角。
3、回忆怎样画角的。
二、新授:
1、在三角板中像这样的角是直角教师用手指出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观察到哪个角是直角?学生举例。
3、请你任意画一个角和直角比较:
56
(1)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并说明理由。
(2)教师总结:在比较
角的大小时把角的两个顶点对齐,其中一条边。对齐另一
条边谁在外边谁的角就大。
4、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5、做88页试一试。
6、练习89页——90页做在书上。
三、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比
较角的大小掌握的比较好,能够以直角为标准判断出锐角
和钝角。个别学生接受起来有些慢,还要进一步
的巩固练习。
第三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2、利用从长方形上折、剪正方形,探索出正方形的特征。
3、通过操作性很强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长、正方形的特征。
4、通过对长、正方形有关知
识的探索,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
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长、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比较的过程中,区分长、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老师这有很多漂亮的彩色图形,你能告诉我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各是什么颜色么?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选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同学们都能很快的找出哪个是长方形,
哪个是正方形,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利用手中准备好的纸,折一个长方形。
师: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形,你能发现些什么?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小组讨论,可以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2)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我们通常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而相邻的两条
边叫做邻边。
57
请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折长方形的方法,讲解发现的特征。(板书:对边相等)
师: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长方形有几条长,
几条宽?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边的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3)谈话:我们刚才研究了长方
形的边,那它的角又有什么特征呢?有几个角?
角有什么特征。(利用自己手中工具)
(4)练习。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你能从手中的长方形上折、剪出一个正方形吗?(动手操作)
(2)小组一起再观察一下,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3)正方形的四条边我们叫它“边长”,四条边都相等。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学生思考后回答。
(2)相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
(3)不同点:长方
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
相等,邻边也相等。
(4)提问:我们怎样才能使这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最大的正方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只需将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一样长。
三、巩固练习:
1、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
2、猜一猜。P94页。
四、作业:寻找你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他们的用途。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
身边的事物和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理解和把握长、
正方形的特点,对于长、正方形边的名称还要对学生进
一步的巩固,加强。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事物“描一描”、“指一指”、“说一说”,理解长、正方形的周长的
含义。
2、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算理。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58
谈话导入:利用你们手中的笔,把小湖泊和树叶的边线描一描。
师:刚才大家描的是小湖泊和树叶什么的长度呢?
(使学生感受周长,进一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二、指一指:书的封面和课桌面的边线。(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三、说一说:教室中各种长方形及正方形总长包括什么?
(知道四条边的总长分别就是它们的周长)
四、计算周长:
1、故事导入:
昆虫王国举行运动会,有一只小蚂蚁和一只小蜘蛛参加了比赛。小蚂蚁围着长方形爬了一圈,小蜘蛛围着正方形爬了一圈,结果它们都说自己累了,都认为自己
爬的长,为此它们
争吵了起来,你们愿意帮助它们解决争端吗?
2、讨论方法,怎样才能知道谁爬的长?(量一量,算一算)
3、汇报自己计算的方法。 <
br>4、小蚂蚁爬了多少米?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有几种计算的方法?(揭示出长方
形周长的公式:
(长+宽)×2=周长)
5、小蜘蛛爬了多少米?(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先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周长=边长×
4)
五、巩固练习:
` P96页 试一试。
六、扩展练习。
1、一周的长度。
2、几周的长度。
3、不完全周长的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周长的把握比较好,对于周长公式也能够在具体的事物中探
索出来,但是还需要学生的熟练运
用,多巩固,多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
第五课时 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
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周长。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9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拿出准备好的几何图形,平放桌上,把长方形挑出放在一边。(观察)
提问:
(1)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2)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不同?(一条边长,一条边较短)
二、新课:
1、谈话
:同学们对长方形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形
的知识。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文具盒面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怎么求周长,现估计,后计算。
3、P98 T4:求围这样的2扇窗户至少需要多长的密封
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出示。
(考察长方形周长的有关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选
择不同长短(3cm4cm7cm)的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的周
长各是多少? 5、动手操作:用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的纸拼成一个新的图形,他的周长可能是多
少?还可能是多少
?为什么?
6、猜一猜:小游戏P98 思考。
三、小结。
四、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还要进一步的巩固,使学生能够比较
熟练的运用,用
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五个正方体木块组成的模型,并把所看到的形状画在
方格纸上,培
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能根据由五个正方体木块组成的形体的不同方向的形状,想象出这个
形
体的样子,并能把看到的形状画到方格纸上。
教学过程:
一、操作体验: 1、请你用5个正方体木块拼成下面的模型,从不同方向看是什么形状呢?再把
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
状画在方格图中。
(1)观察。
60
(2)画一画。
从前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从右面看:
(3)感受观察方法:分出层次,每层有几个;确定位置,是在左面还是在右面。
2、用5个正方体木块拼成自己喜欢的模型,再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
形状画在方格
图中。(从前面看、上面看、左面看、右面看。)
3、摆一摆:由5个正方体木块拼成的模型,从不同方向看形状如下,你能摆出这
个模型吗?
从前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从右面看:
61
二、看图观察想象。(将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中)
三、巩固练习:数学书后面的练习和课堂训练上的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在认识线段和角的基础上找到数线段、数角和数三角形的规律。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发现规律:
1、数一数,图中有几条线段?问同学什么是线段?
<
br>思路:数线段要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方法1:看从每点到其他各点的线段分
别有几条(重复的线
段算一条)再求总和。方法2:两点之间没有其他点的基本线
段有3条,两条基本线段组成的线段有2条
,三条基本线段组成的线段有1条,共
有3+2+1=6(条)。
2、举一反三:
(1)数角:
(2)数三角形(有公共端点的):
3、小结方法:
62
数线段的规律:从1+2+3+„„连续加起,一直加到比线段上的点数少1的数。
数角和数三角形的方法相同。
二、巩固练习。
三、作业练习册。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以估一估、数一数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以及对周长意
义的理解。
2、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的形式,使学生在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进行区
分,使学生进
一步理解锐角、直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
3、在逐步复习的过程中,学会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复习长、正方形和角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复习的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谈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先对长、正方形和角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
二、复习:
1、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出示图:
(1)先观察图,估计一下周长大约是多少。
(2)动手量一量,算一算。
(3)比一比。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
2、数一数。
有(
)个正方形。
有( )个长方形。
(先独立计数,小组再互相交流各自的计数方法,加强对长、正方形的认识。)
3、看图填空。
63
(1)
(2) (3) (4) (5)
(6)
①先观察。
②用三角板量一量。
③比一比。
④填一填。
(进一步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课堂练习册。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手中的文具盒,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周长,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有关知
识。
2、初步利用所学的知识比较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比较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师:在学习长、正方形时,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回忆,谈感受。
师帮助学生整理,学生自己试着归纳。
二、复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试着用周长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下我们身边的事。
1、估一估,算一算。
(1)先观察,估一估文具盒的周长大约是多少。
(2)量一量,算一算。
(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学生的估算能力。)
2、拼一拼。
(1)每人准备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2)拼一个新图形,算一算周长是多少。
(3)小组交流,怎样使拼出的新图形周长长一些或短一些。周长各是多少。
64
3、猜一猜。
(1)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线,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根据正方形边长相等的性质,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3)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分两步求出长方形的宽。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中进一步理解边长与周长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实践活动(一)
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好测量的工具商量测量的方法明确活动的目的。
教学过程:
1、把学生带到操场观察篮球场是什么图形有声么特点?
2、请两名同学测量其他学生及下数据。
3、回到班里计算数据。
第八单元 24时计时法
体现新课标的思想: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
数学。本单元教学时间的知识,是学生在现
实生活中天天都能接触到的。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观
察、汇报、归纳整理
掌握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
教学目标:
1、知道一日是24时,会用24世计时法表示时间。
2、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1、认识24时计时法。
2、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
教学难点: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65
1、在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时间表针的变化。
2、想像不同时间内表针样子的,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掌握方法。
教学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请你写出下面的时间三点15分 4:30
2、认识下面的时间。
二、新授:
1、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用这种方法表示时间你还知道怎样表示时间?
2、出示7:00你知道是几点吗?是上午还是下午?我们很难判断出来?那怎么办
呢?
3、指导:24时计时法你知道一天十多长时间吗?为什么?一天时针转几圈?
4、你还知道那些用24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间?
5、在我们听新闻时是几点用24时怎样表示?
6、你能说出12时计时的时间用24时表示吗?
三、练习: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下午3时、上午10、晚上8时
2、16时是下午几点?17时43分是下午几时几分?
四、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五、应用练习。
1、师生、生生互动。
2、拨时间、读时间、写时间(分工互动)
3、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六、作业:
搜集、记录有关时间的知识,如:邮局早上几点上班,晚上几点下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积极的探索、自由交流,发现、掌握推算“经过时间
”的思路和方法,会
求经过时间。2、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会求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汇报你搜集的各单位营业(时间)时刻表。
2、随学生汇报,老师做记录。
66
二、新授:
1、请你根据这些时刻提出数学问题
(如:哪的营业时间最长?)
2、请你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独立试思考,老师指导:求经过时间。
3、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4、集体汇报,求经过时间你是怎样想的?(发散思维)
5、评一评,哪种方法好。
6、练一练。
(1)火车16时30分从张家口市开始开出,22时30分到达北京,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3)一个商店大门上挂着营业时间的牌子。
如右图:营业时间
这个商店白天营业多少时间?
上午
下午
8:00 — 5:00
最近商店换了一块新的营业时间的牌子,如右图:
营业时间
请计算出新的营业时间
9:00—21:00
(4)从12:00到23:00经过了()时()分
(5)小方从晚上9时上床休息,睡了10时,小方第二天几时起床?
步骤:独立思考。
同桌汇报、交流。
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怎样推算经过时间)
四、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小强每天早上(7)时到校,(
)时放学,他上午在校的时间是( ),你在
学校的时间是( )。
(2)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从8时20分上课,这节课应在在( )时( )分下课。
(3)小强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他睡了( )小时
(4)张师傅从22:00开始上夜班,到第二天早上6:00下班,他连续工作了(
)
时。
五、作业:用24时计时法填写你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统计初步知识
体现课标思想: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主动参与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填统计表、统计图并进
67
行简要分析的全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统计仪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整理数据等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将收集、整理的数据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
示出来,能根据统计表或统
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提出问题)。能根据统计
表、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3、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体会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重点:
1、选择适当的方法,进一步经历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2、会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会填统计表
教学过程:一、出示统计的数据
三年级(1)班举行科技知识竞赛,小伟对各组答对的题数进行了调查
记录如下:
第一组
正正正
第二组
正正
第三组
正正正
第四组
正正正正
二、通过看这个表格你知道什么了?
你能把这些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吗?
三(1)班科技知识竞赛答对题数统计表
组名
题数
根据上表将各组排出名次。如果每答对一道题得5分,哪些组得分在80分以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先填统计表,再提出问题。
四、作业:自己设计一份统计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8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答并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统计图
国庆节期间参观博物馆人数统计图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日2日3日4日5
日6日7日
300
200
500
600
500
系列1
800
700
说明:这是一个条形统计图。
请你把统计表填完整:
日期
人数
合计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6日
7日
“合计”一栏怎么填?
说一说:
1、哪天到哪天人数逐渐增多?哪天到哪天人数逐渐减少?
2、如果你去参观,哪天去比较合适?为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对统计图进行分析
69
三(2)班学生参加校本课程情况统计
图
20
15
10
5
0
数学组语文舞蹈绘画武术
4<
br>22
1
系列1
18
学着提出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并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重点:了解统
计图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感知统计图的结构。
三(2)班学生参加校本课程情况统计图20
18
16
14
12
10
8
6
4<
br>2
0
18
系列1
4
2
数学组语文舞蹈
2绘画
1
武术
一幅完整的统计图包括那些部分?
学习绘制统计图练一练你能帮三(1)班同学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吗?从这幅统计图
中得到那些
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作业试一试。
1、入学6年来,六(1)班近视的人数是怎样变化的?
70
2、从这项调查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看懂统计表和统计图,然后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根据统计图表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
三(1)的明明和玲玲分别在上午的7:30—7:40和下午2:00—2:10对经过校
门
口的各种车辆进行了调查。
明明统计的结果是:
种类
车辆数
合计
62
小汽车
18
公共汽车 自行车
9 25
摩托车
3
其他
7
玲玲统计的结果是:
12
10
8
6
4
2
0
小汽车公共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其他
3
10
9
8
7
根据两位同学的统计结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练习:
1、试一试:你认为图书馆应该为同学们多准备那种图书呢?
2、课外活动。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引出平均数,突出求平均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71
一、口算比赛。
二、统计比赛结果。
一组
姓名
二组
姓名
三组
姓名
请同学们说一说哪组获得了第一名?(引出平均数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重点:在具体问题中学习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统计图
投篮比赛统计表
7
6
54
3
2
1
0
张刚陆强赵明李力
3
4
3
6
1 2
3
4
5
6
7
8
做对题数
1 2
3
4
5
6
做对题数
1 2
3
4
5
6
7
8
做对题数
你知道平均每人投中多少次?
说说你的想法?
72
二、练习,练一练:
1、体验平均数的意义。
2、第二组是优胜组。
3、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也可以计算。
三、小游戏。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统计初步知识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点:加强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先估计六名同学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2、用不同的方法求出5个人的平均成绩,学生再继续提问。
3、先提出问题再解答
4、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对象,完成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计算出这几位同学的平
均身高。
二、利用你学过的统计知识统计你的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并提出你的问题。
第八课时 可能性
教学目标: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重点: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出示例题:哈尔滨、杭州、海口一年中哪
个城市下雪的可能性大?哪个城市下
雪的可能性小?(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学交流)
二、出示今天的天气预报:说说今天下雪的可能性大吗?
三、天气消息:
明天
阴转多云,降水概率70%,
南转北风一二级
最高气温28度
说一说明天上学带不带伞?为什么?
四、练习:练一练。
教学反思:
73
第十单元 实践活动(2)
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活动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调查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每组同学本学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并将调查结果填入统
计表中。
二、填统计表。
三、交流:从表中,你得到那些信息?对于同学们进行课外阅读你有什么建议?
四、你还想调查学校的那些情况,请与同学合作完成。
五、谈谈自己收获?
教学反思:
复习计划:
一、分块复习:
1、学生掌握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及验算
2、掌握整体与部分、份总、路程等实际与应用的题
3、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掌握24计时法,会算经过时间
5、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及实际问题
6、掌握统计方面的知识,会求平均数
二、综合练习(8)
什么地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