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优质教案】全套

萌到你眼炸
565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9: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江西师大科技学院-巴普洛夫很忙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了 ,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
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的习惯,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拟订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本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
较好,口算、笔算及脱式计算比较扎实 ;但一些学生粗心大意,灵活性
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 br>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但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
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 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要在端正他
们学习态度的同时,加强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尽快提高他们 的数学成
绩。
二、 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 法和减法笔算,
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
分米、 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
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这学期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
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 br>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
三、教师备课:
符合学生学案设计要求,目标把握准 确,明确具体,有利于学生前
置预习,有利于课上导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后巩固有层次性,起到巩固提高的目的,指导学生的方法简洁有效。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 础上,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
征,初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通 过加深
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
识和习惯。
2.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
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 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
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 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使学生知道1
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
道吨 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4.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不 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
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及在生活中应用
5.在实践活动中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
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的
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初步学 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
会进行估算
7.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



上画长方 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 会进行测量。
8.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
的名 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六、教学措施
1.教师要通过自 身的言行以及自身的工作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做到恰当的组织教学,兴致勃勃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实验
的紧迫感。
3.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同
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4.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 的教
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 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
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5.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 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
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
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 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
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



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
生的应变能
7.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
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 要体现有所指导。
8.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
学生 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
热爱数学的情感。
9.认真及时地记录教学后的感受和感悟,及时准确地审视自己的教
学。
10.加强 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
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
七、学案导学评价
教师课堂活动:
1.讲授清楚:内容科学、必要、恰到时机,语言准确精练,时间适
当。
2.问题明 确:引导学生将学生精力集中在教学重点、难点上,激发
学生积极思考,努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 提出和解决能力的发展。
3.活动有效:结合学习任务、角色及互动关系,创设适合学生进行
自主、合作或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
深化对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感受。
4.反馈及时:积极的即时评价和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增
强学习的自信心 ,能引导学生辨别正误,深化认识、逐步形成知识结构。
5.调控得当:能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即时 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
学安排,激发学习潜力、积极性和创造性。
6.作业适量:作业难度和数量适当,练习要求明确具体,对不同程



度的学生有切合实际的要求。
学生课堂活动:
1.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训练有素。
2.参与面广:积极响应教师的热 切期待,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浓厚。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充满自信、积极进取、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 br>3.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并发表
自己的见解。对知识的形成过 程体验充分,结论领悟深刻,受到正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4.达标程度:反馈形式多 样有效,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学生对所
学知识的达成度达到90%以上,培养并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 科学的学
习方法。




第( 一 )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
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
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
时间的简单计算。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秒的认识………………………………………1课时



时间的计算……………………………………1课时
练习一 ………………………………………1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题:秒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
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
1分的时间观念。 < br>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
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 全等思品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带秒针的实物钟表,多媒体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认识钟面,读出时间。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
计时,十、九、八、七、六、 五、四、三、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和
生活经验,同时,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
新知奠定良好的情 感因素。】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问,既拉近 师生的距离,又初步掌握学生对
新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而真正意义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 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
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 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
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
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 边说出时间:1秒,2秒,3
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 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
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
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
=60秒)
【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观察钟面,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分和秒
之间的关系,理解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
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设计意图:了解秒表、电子表以及 计时方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
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数学学习的生活价值。】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 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
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 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
结束其“生命”。
……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设计意图:给足学生观察、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初
步建立1秒和1分钟的时间概念,同时渗透惜时的思品教育。】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
概念。】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七、作业设计: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秒 的 认 识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秒针走一圈是60秒
1分=60秒
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种来让学生认训秒针,感觉1
秒的时间,会看会估几秒或几十秒,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并通过观察让
学生自主发掘1分=60秒这一概 念,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第 2 课时
一、课题: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
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
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
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 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
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
1时=( )分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故事导入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 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
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
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 卡通人物熊大熊二导入新课,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地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参与课堂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
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
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 )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 )秒 600分=( )时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设计 意图:不断地追问,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地
复述思维的过程,使学生思维过程具体化,形 成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时间计算
1.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课件出示:




2.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
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
间?)
3.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 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
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4.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5.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
6.小明从家到学 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
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7.写上答语。(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8.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9.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
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 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而唤醒学生对经过
时间计算的生活经验,想出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方法的多样化
到方法最优化,建立简单的经过时 间的计算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
=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新知
1.填一填。



2.做一做。

引导: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利用 的信息有哪些?哪些信息是多
余信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9:00怎么减8:40呢?9时相当于8时 几
分?8时60分减8时40分你会计算吗?结果正确吗?答语写完整了吗?
3.课本第7页第8题。

4.课本第8页第9题。




“晚点”是什么意思?这题怎么解决?你是怎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梯度的 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单位
换算和时间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简单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 间
=经过的时间,同时获得新发现:起点时间 + 经过的时间 = 终点
时间。】
四、课堂总结
1.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我们今天是怎样学习新知识的?
七、作业设计:调查一些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算出
时长。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2时=120分
45-30=15分
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实物钟来演示说明,计算 经过时间与求开始、结束
时间的方法,但学生脱离实物教具后思维分析上有所欠缺。
第 3 课时
一、课题:时、分、秒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贴 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 br>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
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 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五、课前预习设计: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
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 学
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
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
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 型
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
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七、作业设计:“练习一”的第10、11题。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时间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比较扎实,
但在时间计算上分析不够 准确,要多进行相应的思维分析训练。



第( 二 )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
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
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
十。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题: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
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
的意识,感受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 学思想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点体会加法的意义,
感受 加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练习卡
五、课前预习设计: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一)情境创设:
1.课件呈现:赏“上海世博会”的有关图片让学生欣赏。教师介绍:
这是在我国上海举行的第53届世 博会中的一些照片。
2.师: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大家请看大
屏幕(呈现主题图)。



3.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
自由汇报,教师给予引导或肯定。
(二)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这个画面 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看来,数学在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啊。
2.师:今天啊,我们 就来研究这个学校的同学在参观世博会中遇到
的数学问题之一──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 计意图:由世博会的图片引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
时通过让学生寻找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又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
数学。】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究
(一)引导发现:
1.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大客车慢慢开来了,小朋友们马上就要出
发了,但需要持票上车,请 问: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引导分析:让学生说说“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是什么意
思?引是导学生得出: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
多少人。
3. 列出算式:那如何列式?让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教师根据
汇报板书出算式:35+34=。
(二)初次探究:
1.教师质疑:今天咱们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请大家想一想:35+34
应该怎样口算呢?
2.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1)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口算方法之后,再与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汇报展示:教师有选择性的请几个代表说一说,完整的表述出
每种算法,教师板书,可能 有:
方法一: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二: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方法三:先算30+34=64、再算64+5=69
(3)学生在汇报算法时,教师再将学 生的口算方法的过程用思路图
形式板书出来,如例题中所示。如果有学生是用想笔算的方法来口算的,< br>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观察比较:
(1)你们看看这三种方法,哪两种方法比较相 似?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三两种方法比较相似:都是将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
一位 数,再让它们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加,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方



法是拆分第二个加数,而第三种方法是拆分第一个加数。(在归纳时,
利用课件逐步演示) < br>(2)那你们能看出第二种方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吗?引导
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是将两 个数现时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
分别相加之后再将两个结果相加。
4.反思小结:
(1)反思:我们看这三种口算方法,说明我们在口算这道题时,都
自觉地把这两个数或其中的 一个数进行拆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拆
分我们就不能口算了吗?让学生发现:这样拆分之后就把新的 问题变成
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了,难度也就降低了,更便于口算。这样
的拆分、变化的 一个过程,我们在数学上称之为转化。
(2)小结:这三种方法都是先通过转化,再利用我们以前学过 的两
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进行口算。
(3)学了这些方法之后,你再来评价一下自己的口算方法,你更喜
欢哪种方法?
【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探究方法,再利用观察比较与反思小结,
让学生明真正理解口算方法,初步感受 转化思想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三)再次探究: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二: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1)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老师巡视指导。
(2)独立口算,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
(3)指名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解析过程,深层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口算过程在草稿纸上表示出
来。
(2)展示过程:将学生列出的分步算式与过程的思路图结合在一起
展示。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70+13=83
方法三:30+44=74、74+9=83
如果有学生是利用想竖式来想口算的方法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完整呈现,观察比较:
①这三种方法中,哪两种方法可视为相同的方法?(第一、三两种
方法)
②谁来说一 说,第二种方法与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第一、三
两种方法是拆分一个数,而第二种方法是拆分两个 数)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④这道题与第一道题有不同之处吗?让学生发现:这题需要进位。
3.小结反思:
(1)今天我们学习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其实都是运用了我们以
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
(2)你觉得自己的口算方法如何?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你就选用
哪种方法。
【设 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以及观察比较与
小结反思等学习活动,来巩固两位数加两位 数的口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一)完成教材P10的“做一做”。
1.课件分步呈现第(1)(2)两上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时,着重让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 。
2.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1)让学生分组合作,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最后在组内交流
汇报。
(2)集中汇报,指名说出口算的过程。并反馈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习,巩固学 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
法的进一步掌握,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同时,掌握所学知识。】
(二)口算比赛。
1.看谁能算全对:练习二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能算全快,教师巡视,注意对速
度慢的学生进行指导。
(2)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3)反馈:请全做对的同学举手,教师给予表扬,同时对有错的学
生给予鼓励。
2.看哪一小组全做对:练习二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看看哪一个小组
能做全对。
(2)全部完成后,请同桌学生互相检查正误。对全对的小组给予表
扬。
3.错例分 析:教师选取几道有代表性的错题板书进行展示(不要说
出出错孩子的名字)。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分别 都是在哪些地方出错了。
4.我是小小营业员:课件演示练习二的第3题:
(1)情境创设 :课件呈现第3题的情境图,先出现问题一:一位阿
姨要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小闹钟,一共需要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
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5.我是劳动小能手:课件呈现练习二的第3题的主题图。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图,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画的是一个什么场
景?
(2)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学生叙述问题,教师加以引导或表扬。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比赛形式的 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设计一个错题展示与分析环节,给学生一个必要的提醒,让学生减少或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最后再通过两个情境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
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
巩固提高的目的。】
四、全课小结,促进内化
(一)学生谈体会: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我们学 习了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 br>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同时点击课件,进行演示)这种数学
思想,我们以前也经常用, 以后还要经常用。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
好这把学习数学的金钥匙!
【设计意图:多让几个 学生说一说,教师加以引导,既能锻炼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 知识的掌
握,同时教师明确指出转化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口算练习
八、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例1(1) (2)

九、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 学生通过操作,理 解和掌握两
位数的进位加的计算方法,重点突出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位上是几个数
相加的这两个 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步了解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
法。然后把学生汇报的方法在学生中讨论,达到 新的认识度,再通过实



践完成“做一做”,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第 2 课时
一、课题: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
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
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点体会减法的意义,
感受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减法式题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减法式题口算方法熟练应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练习卡
五、课前预习设计:35-20= 35-2= 36-8=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课件呈现口算复习题。
1.4+53= 47+25= 24+21= 32+29=
2.43—7= 32—5= 53—30= 65—20=
指名汇报口算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的。
(二)引入新课
1.师:对 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看来啊,同学们不仅对上节课所学
的两位数加法掌握得很牢固了,对以前学习的减 法也是记忆深刻啊。
2.师: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知识,既让学生复习到了上节课的
学习内容,又唤醒学生对以前学习的减 法知识的回顾,为接下来的学习
做好铺垫和迁移的准备。同时开门见山地点明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 br>直接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某学校同学解决了购买车票的
问题,全校师生都顺利地坐上开往上海世博会的大巴了,我们来看看大
家在车上都谈论些什么?
1.课件动态呈现情境图: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发现的数学信息。
3.那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问题,教 师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叙述的完整性。
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显示出学生提出的不同数学问题。
(2)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那我们就先来解决
其中的一个问题吧?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1.呈现问题:教科书P11例2的第(1)题: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
车贵多少元?
(1)分析解答:我们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独立计算:学生尝试独立口算,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交流汇报:先让学生 在小组内内交流每个人的算法,而后教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完整表述出算法,可能有:
方法一,先算65—50=15,再算15—4=11;
方法二,先算65—4=61,再算61—50=11;
方法三:先算65—60=5,再算60—54=6,最后算5+6=11;
方法四:先算5—4=1,再算60—50=10,最后算10+1=11。
学生在汇报方法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简
单加以概括或提炼。如:方法一,先减整十数,再减一 位数;方法二,
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方法三,找一个整十数做中间数;方法四,
相同数位 相减,既列竖式计算。可能有些同学还会说出其他的算法,只
要是合理、正确的,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2.比较反思:
(1)同学们真厉害,想出来这么多的口算方法。那么,这么多口算
方法之中,每种方法都各有特点,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你自己呢?
(2)如果再让你口算一题,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口算?
3.重点呈现:
(1)我们来看看书上向我们介绍了哪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
(2)教师引领板演前第一种 口算方法计算过程的思路图,再利用课
件展示第二种计算方法计算过程的思路图。



(3)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要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个数来分别减
呢?因为这也是降低口算难度,同时利用转化和迁移的数学思想,把复
杂问题简单化了。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
独立的去解决问题,在学生经历了独立思 考、主动探究、汇报交流的基
础之上,再引领学生比较反思,最后教师重点介绍一种主要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再次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再度探究,建构方法
1.课件呈现问题(2):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
元?
(1)自主 探究:学生独立分析解答,并用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出结果,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2)交流汇报: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3)学生汇报方法的同时,教师选择先减 整十数,再减一位数的方
法板书,并画出计算过程的思路图。
2.观察比较:
(1)本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
①本题是有退位的减法,上一题不用退位。
②第一题中前三种方法都能适用于第二题,但如果要用第四种方法
因为5减8不够减,就得到十 位去借1当十再减。所以就得用:15—8=7,
50—40=10,7+10=17。
(2)比较相同点:都是利用转化与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将复杂问
题简单化。
3.反思小结:
(1)同桌议一议:经过这两次尝试,你最喜欢哪种口算方法呢?你
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你自己?哪种方法更合理?
(2)全班交流。
4.反馈练习:
(1)课件再次呈现前面学生提出的其他数学问题,师:你能从刚才
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来 解决吗?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请一学生汇报结果与算法,其他学生汇报自己 的对错情
况。对于出错的学生,师生共同帮助其分析原因。
(四)巩固练习:我是保龄球高手!
课件呈现:P11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而后集体核对,
注意让学生说出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 再度探究中,通过自主选择口算方法,比较
方法、反思小结以及反馈巩固等各个环节,逐步形成自己的口 算方法,
从而完善对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建构。】
三、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
1.接力赛:课件呈现:P13的练习二第6题:请四位学生来进行游
戏。一组完成后,再换一组题目,换一组学生来比赛。
2.我会变:P13的第5题,教师可以制作类似的数条,也可以用课
件进行动态演示。 让学生快速说出两个数的和与差。
3.今天我当家:课件呈现情境图,让学生直接把结果填在书上。完
成后,集体核对正误,教师要注意学生反馈的信息。
(二)综合应用
1.我是小小计分员:P413的第7题。
(1)课件呈现第7题的左边的情境图,让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集
体核对正误。
(2)再呈现右边的情境图。
①分析问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②如何列式?口算结果。
③检查正误: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基础练习为主,通过 两位数的加、减法的练
习,让学生巩固所学,通过多样的练习形式,促使学生自觉形成又对又
快 的方法,同时,由于最后一题学生容易在审题时出现问题,所以,采
取教师引导的方式,以避免学生因审 题不仔细造成误。】
四、总结归纳
(一)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归纳
1.引导学生整理,最后课件呈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两种主
要方法:
①两位数加(或减)整十数再加(或减)一位数;
①两位数加(或减)一位数再加(或减)整十数。
2.小组讨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1)两者都运用了:转化、迁移、凑整等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2)加法是将其中的一个 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连
续加,而减是将减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连续减。



4.师:当然,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我们还有一些别的方法,但不
论我们用什么方法,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
活选择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 br>【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归纳,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口头表达能
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 能力、整理归纳的能力和灵活选择策略
与方法的能力,从而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为下节课 的学
习在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上做足准备。】
七、作业设计:口算练习
八、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例2(1) (2)65-48=


九、课后反思:

一、加强对孩子数学语言的培养。通过这节课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我
明显感觉到孩 子语言不够精炼,表达意思不完整。通常一个问题提出以
后,对于第一个孩子的回答,老师要给与正确的 导向,尤其注意完整地
叙述,这样可以让后来回答的孩子有个明确的方向。
二、增强教育机智 。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本次课上孩子课堂上
出现的问题我并没有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导向。还有 ,自己出现的教学
遗漏没有选择好恰当的时间补充。
三、丰富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 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而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应注意灵活运用评价。我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把教学中的评价方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第 3 课时
一、课题: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方法中择优的意识和迁移旧知识解决
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
的计算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练习卡
五、课前预习设计: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1 .师:课件直接呈现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问:同学们,你
们认识她吗?对,她就是我们上海世博 会的吉祥物──海宝。
2.课件呈现:世博园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吉祥物
海宝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1)师:你们看,同学们来到了世博园纪念品商店。这里面的商品
可真多啊!其中吉祥物海宝 最受游客的欢迎。
(2)课件出示:上午卖出 380 个“海宝”,下午卖出 550 个
“海宝”。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图中的内容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吗?
(1)可能会有学生提出:
①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
②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2)分析比较:
①这两个问题分别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出算式吗?
②学生列出算式后,师:这两道加、减法的计算与我们前面学习的
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4.点明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师
板书课题。
【设 计意图:通过与前几节课延续的生活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简
单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从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新知
作准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探究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呈现问题①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和算式
“380+550=”。
师:刚才我们已经列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算式:对于这个算式,你
会计算吗?
(2)尝试练习:学生独立思考,计算380+550=;
(3)计算完成后,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4)汇报展示
①如 果学生是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就让学生完整的表述出自己
的思考过程。如:因为38+55=93, 所以380+550=930;也可以把380看
成38个十,550看成55个十,55个十加上38 个十就是93个十,也就
是930等。



②如果学生是用竖式计算的 ,请学生将自己的竖式利用多媒体展示
平台进行展示,并让其简单地叙述自己的计算过程。特别要引导学 生说
出: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5)互动交流
①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 两种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其中第一个同学
是将几百几十看成几十几个十,得用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口算两位 数加数
来解决,但是一定要注意最后结果中别漏掉最后的0。
②那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个同学 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请大家在小组
中讨论一下: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全
班交流,教师从中提炼出计算法则,适时板书。
③质疑:课件呈现小精灵的问题:为什么百位 上不是8呢?让学生
讨论,而后师生共同概括:那是因为十位相加已经满十了,需要向百位
进1 (课件闪烁进位的1),在列竖式时,我们要将十位往百位进的1
写在竖式中,千万不能漏掉。
(6)方法小结:
①课件显示口算方法的过程。
②学生边小结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边板演竖式,进行完整的示
范。
③师生共同小 结: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要从个位加起。如果哪
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在学生汇报时 ,教师利用课件按
步骤的演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让学生自觉地将 两位数加两位
数的口算与笔算的方法迁移过来探究新知,再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和教
师的有意设 疑,促进学生进一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笔算中加法中的进位问题。】
2.探究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呈现算式:550-380=
(2)独立完成计算。
(3)小组中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
(4)全班反馈,交流方法。学生汇报一种方法时,教师利用课件显
示出来。
如:
①因为55-38=17,所以550-380=170;
②把550看成55个十,380 看成38个十,55个十减去38个十就等
于17个十,也就是170;
③请一位列式计算的同学板演,并让其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④课件呈现小精灵的问题: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



(5)自主梳理笔算方法(课件分步骤出示):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十再减。(课件演
示:在百位5的上面点上一 个退位的点,并写上一个字体小一点的4,
同时在十位写上字体小一点的15。)
【 设计意 图:本环节注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合作交
流、共同梳理中,掌握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退 位减法,同时利用课件
的动态演示,突出笔算减法中的重点,突破难点。】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比一比,看哪组能全算对:P14的“做一做”。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将结果直接填在书上。
(2)集体汇报,汇报时说出自己选择的计算方法。
(3)请做全对的同学举手,评出最佳小组。
2.笔算我最棒:P16练习三的第一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在书上计算。
(2)完成后,选择一个学生的答题结果用多媒体展示。
(3)涉及进位加或退位减时,教师做出适当的强调。
(4)同桌同学互相核对结果,请做全对的同学举手。
3.桃子熟了:P16练习三的第2题。
(1)学生在答题卡上独立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 解题的格式。先
列算式,再用竖式笔算,不要忘记单位与答语。
(2)学生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核对,看看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结
果是否正确。
4.开火车:P16练习三的第3题。
(1)课件呈现题目,分步出题。可以适当增加题目,延长火车的长
度。
(2)指定某名学生直接报出答案;其他同学笔算验证。
5.保护视力:P16练习三的第4题。
(1)课件呈现第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①引导学生发现:时间是2012年;明明写字的姿势不对,眼睛近视
是300度等等。
②让学生再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保护视力。
(2)课件呈现第二幅图:
①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幅图上你又获得哪些信息?
②你能根据这两幅图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③引导学生提出:明明的眼镜度数减少了多少度?



④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独立解答,而后集体订正。
(3)让学生再联系两幅图,说一 说自己的感想。适时对学生进行珍
惜眼睛,保护视力的健康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练 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
生在练习中对所学的计算方法加以巩固,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视 力的
健康教育。】
四、全课小结,比较概括
(一)学生自主梳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比较概括: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 十和笔算几百几十减几百
几十的方法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说出(同时课件出示):笔算几百几
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相同点是: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不
同点是:笔算加法时,哪一位上满 十就向前一位进1;笔算减法时,哪
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到前一位上退1,本位上加十再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
括的能力。同时,利用比较几百几十加 、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的异同,
引领学生通过反思与小结强调本课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
掌握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口算练习
八、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百十个 (2)百十个
3 8 0 5
.
5 0
+ 5
1
5 0 - 3 8 0
9 3 0 1 7 0
九、课后反思:
1、创设有趣的情境,提出生活中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出示学生熟 悉的情境,通过教学
“生活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学生了解图意之后,我让学生自
己根 据图意提出问题。
2、提供学习空间,自主探究中的计算。
在教学算法时,我先引导孩子回 忆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方法,然后再提出猜想“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是不是也 一样



呢。”接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br>在讨论中经历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理解算法,构建方法,完
善思路,升华想法,真正掌 握算法,内化算理。
3、设计层次练习,学以致用。
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 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
要有一定的坡度。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 br>了实现这一想法,我设计了闯关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收获。
第 4 课时
一、课题:估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根 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
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进行近似计 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估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实际的必
要性和有效性,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
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现实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练习卡
五、课前预习设计: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
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问题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课件呈现:P9的主题图,这一所学 校的学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
参观,谁能再次快速地口算出各年级的人数?请学生直接报出答案后,再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2.学生汇报完毕,教师点击课件:小精灵也算了一算,这个学校的
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3.点击课件呈现本课P15的主题图中的巨 幕影院:他们参观完了世
博园,来到了上海球巨幕影院看一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电影。
(二)引入新课
1.点击课件,呈现P15的主题图,出现三条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1)学生汇报: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有221人;四
到六年级有239人;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
引导与肯定,最后引出本课 的问题是: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
坐得下吗?
(3)让学生讨论解题思路:要想解决 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能不能坐
得下的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比较六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与座位数的大小,所以要先求出六个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而
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1 +239=
3.适时引导,引入新课
(1)师:我们还没有学习过三位数加三位数,怎么办 ?可能有学生
说:我会算。教师要加以表扬。同时引导:因为这个问题是问能不能坐
得下,并没 有让我们去求两者之间具体的差。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要
准确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人数,我们可以通过 估算,算出六个年级学生
的大概数,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2)师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上面这个问题类似的情
况,其实啊,精确的计算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 途径,用大致的估算,同
样也能解决上面的问题。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我们都能
用今天学到的估算来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3)点明课题并板书:用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 图:通过简单的复习,既进一步巩固学习过的两位数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也是为接下来的估算作知识迁 移的原始储备;同时通
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利用估算同样可以直接来解决问题,从而最
大 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先算后估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4。 1.提出问题:我们要先算出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大概有多少人。那这
道题我们应该怎么估算呢?你们 想自己试试吗?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估算方法。教师巡视,及时到各小组中
听听学生们的想法。 3.学生汇报估算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巡视中了解的情况,选取有代
表性的小组汇报,教师做适当引 导。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多种,但重点让学生汇报以下两种:
(1)将221看成200,2 39看成200,这样算出200+200=400,虽然
我们知道221+239>400,但无法确 定是否大于441。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算出220+230=45 0,因为
450>441,所以坐不下。
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出已经整理好的两种估算方法,帮
助学生理清思路。
4.回顾反思
(1)小组讨论:以上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学
生发现:
①相同 点是:都是将两个数往小估,估成一个整百数或者是与之接
近的整十数,然后相加得到一个新的中间数。
②不同点是:第一种估算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种方法不合理;
第二种方法能顺利解决问题 。
(2)反思:小组讨论:为什么第一种估算方法不合理?
①引导学生发现:那是因为第一 种估算方法将两个数都估成整百数,
与这两个数本身的误差比较大。而第二种方法是将这两个数估成与它 们
接近的整十数,误差小。



②教师强调:所以,我们在利用估算解 决问题时,并不是随意的往
大估或往小估,也不能随意的估成整百数或整十数。要根据数据的实际
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5.介绍其它算法:请学生汇报其它算法,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可以
补充。
(1)将 221看成220,239看成240,这样算出220+240=460。因为
第一个数估小了1,而 第二个数估大了1,所以估出的结果就是精确计算
的结果。因为460>441,所以座位不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比较反思,体现估算方法
多样化和估算策略的渗透。使学生 明确估算时,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
问题的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切忌生搬 硬
套。】
(二)反馈练习:课件呈现P15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择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2.指名汇报估算方法。
3.学生汇报完毕,教师重点讲解下面的方法:
将196看成200,将226看成230, 这样算出200+230=430,因为430
<441,所以坐得下。
4.比较分析:本题 的估算策略与上题有区别都是将两个数往大估:
一个估成整百数,一个估成整十数。
【设计意 图:通过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尝试选择估算策略、运用
估算方法来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丰富 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的
策略,巩固方法。】
三、多种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1)给数找家:P17练习三的第5题:课件呈现第5题,将集合圈
改成小房子,学生先独立 在书上完成,而后汇报,学生直接说结果,教
师点击课件,相应的数就飞进相对应的小房子。同时让学生 说一说:你
是怎么想的?
(2)小猫抓鱼:P17练习三的第6题: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要说 出
估算的过程。教师在课件上完成操作。
(3)我是妈妈的小帮手:P17练习三的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和同桌交流估算策略与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整理方法。
2.变式练习P17练习三的第7题。



(1)课件呈现题目:引导 学生分析理解:已知飞机票是700元,动
车票是218元;所求问题是:坐动车比坐飞机大约便宜多少 钱?因为是
求“大约”便宜多少钱,所以本题只需要用估算来解决就行了。
(2)学生独立尝试,估算解决。
(3)汇报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700本 身就是一个整百数,只要将218看成200,
用700-200=500,所以大约便宜500元。
如果有学生说出:将218看成220,用700-220=480,所以大约便
宜480元; 教师对于这样的方法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充分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 所学估
算策略与方法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
体会估算的策略与 方法是与问题的具体情境来决定的,感受灵活运用估
算策略与方法的重要性。】
四、全课小结,质疑延伸
(一)师生共同小结
1.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你们对于估算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教师延伸:今天我们初步学 习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估算策略与方法,今后还有更多的估算策略与方法:< br>如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等,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去探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整理 小结,再一次自主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提出疑惑,同时,教师对学生将来的估算 学习
进行简单的延伸】
七、作业设计:练习三第9、10、11、12题。
八、板书设计:
估算
221看成220,239看成230,
221>220, 239>230,
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
九、课后反思:
引导 学生要有估算意识,我们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并不是随意的往
大估或往小估,也不能随意的估成整百 数或整十数。要根据数据的实际



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第 5 课时
一、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
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 ,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 br>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
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五、课前预习设计: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 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
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 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 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
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 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
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主要
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
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 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
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 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
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



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 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
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 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
位。
……
估算的方法 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
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
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的计算,
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 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
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七、作业设计:
八、板书设计:
估算
632-441
九、课后反思:

第( 三 )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
的单位 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
实践能力,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 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1、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千米的认识………………………………………2课时
吨的认识………………………………………2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
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
换算。
2、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情感态度 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
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 备书、直尺一把、
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五、课前预习设计:复习米和厘米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
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 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
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 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
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
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 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
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 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
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
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
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 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
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 加的
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
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 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
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七、作业设计: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九、课后反思:利用多媒休与实物操作,在学生脑中清晰的建立1毫米
这一 长度概念,了解与厘米间的关系。



第 2 课时
一、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



作的能力。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
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分米产
生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
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 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
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简单的换算。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等
五、课前预习设计: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
太长,8厘米太短了。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复习旧知
(1)昨天, 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到
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2)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
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请你用手势 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那1
厘米呢?
(3)想一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厘米和米呢?
2.导入新课
【设计意 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
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分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课桌的长度。
②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
(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组内四人合作,用自己的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并思考:
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②汇报方法。
预设:a.用直尺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
厘米;
b.用 10厘米的长度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5个10厘米,还多出2
厘米,最后求出桌子的长是52厘米……
③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
么?
④引出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一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
题)。
【设计意 图】小组合作测量课桌的长,让学生在测量中理解和体会
长度单位“分米”产生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
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2.合作探究,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1分米。
①小组讨论:关于分米,你知道什么?
②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
可以说成是1分米。 < br>③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11厘米)从2厘米到
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 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课件出示
1分米放大图)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④课桌 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十厘米?(5个)这5个10厘米是几分
米?还剩下几厘米?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 度是5分米2厘米。
(2)进一步认识1分米,建立表象。
①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试 着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
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 。
(反复两次)



②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 段,画完后,同桌
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③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教学1米=10分米。
①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请同桌
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 个1分米。
②分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
③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
米应该在什么位置?
3.自主学习例3
学生自学例3,独立完成,交流思维过程,集体订正。
【设计意 图】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
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 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
成正确的概念──1分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
充 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维过程。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
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过的长度单位混合在一起,让学生合理地运用和判断,有利于学生对长度观念的建立,也有
利于学生知识的合理建构,培 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设计: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
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 实际测量一下。
八、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九、课后反思:
通过课件了解1分米长度,理解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但在填上合适
单位时,分米这一单位选 择上的错误较多,可能是因为分米平常生活上



的运用较少,需要加强单位换算练习。
第 3 课时
一、课题:长度单位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 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
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过程 与方法: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
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 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br>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五、课前预习设计: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
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 、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 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
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
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 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
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
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 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
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 位,
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
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 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 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
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 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 单位的长度
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
就是几分米 。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
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 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
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
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 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
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 大小,
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
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 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
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 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七、作业设计: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换算


九、课后反思:
第 4 课时
一、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知道1千米=1000米。
2、过程与 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
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情 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
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 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
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课前预习设计: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 用你喜欢的方式
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
④教室地面约长8( )。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
1.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 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
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 度单位——
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 又为探索
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
黄山市的路程,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
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
千米的长度?( 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
长 ?(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
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
圈的长度正好是100 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
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 )米,走( )的长度
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
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
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 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
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
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 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
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 千米的
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
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七、作业设计: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八、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九、课后反思:



教学中让学生亲自走操场感受1千米及了解行走大概所需的时间。再以
生活中的路牌感觉与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 5 课时
一、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
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 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
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
5分米)下面这里有 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
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
5000米),下面这 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



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 度单
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 双胞胎村
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
时能到达 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设计:
八、板书设计: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想 :1千米是1000米, 想:1000米是1千米,
3千米是( )个1000米。 5000米里面有( )个1000米
九、课后反思:创设知识情境,让学生学会利用以学知识解决问题,达
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第 6 课时
一、课题:吨的认识和换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
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 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解决问题的能力。 < br>3、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学会应用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
千克。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
1.关于吨的知识你能知道些什么?
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 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
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 思?它们能过
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二、借助直观形成表象:
1.关于“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整理: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举例)用地秤
来称。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C、1吨=1000千克。
2.感知1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激趣:1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
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1吨?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请40个同学站在讲台上,这些同学的体重合起来
就大约是1吨。
三、解决问题:
1.这4个动物能过桥吗?他们该怎么过?你还要知道那些条件才能知
道?
出示:
马 300千克 牛 500千克
鹿200千克 熊 400千克
你们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2.老师们也想去运动场看看,你能告诉他们该怎样过桥吗?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
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
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
克。
你想 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
超载造成的。)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 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
什么?



4.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
奶,然后和爸爸妈妈 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
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 的大象。我说:“这
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不对,世界上最
重的 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
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 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
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
看了小明的日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要向他学习什么?
5.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 6 )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
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 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
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 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 吨的
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 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
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 的机器
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
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
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 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
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会经常用到数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
就象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写下来,
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 比小明写得更棒。
八、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和换算

质量单位 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地秤

1吨=1000千克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想;1吨是1000千克, 想:1000千克是1吨,
4吨是( )个1000千克。 3000千克里面有()个1000千克
九、课后反思:能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然后呈现给学生,调动了学生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 的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也培养了学生联系
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是小组讨论时没有 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注意纪律,使得小组讨论
时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上,有的同学积极参 与,有的同学好
象事不关己,在一边玩,没有做到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每一个同学都
得到发展 提高,使得小组讨论流与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组
织学生有目的、纪律的讨论,培养学生积极 参与的热情和与伙伴协同合
作的能力。


第 7 课时
一、课题:测量·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列表方法解决问 题,学会整理信息,分析数量
关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 法:经历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
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3、情 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
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成 功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
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可爱的美美想买这支11元的钢笔,她带了的钱都是5元的、1元的,
她会怎么样付钱给售货员阿姨呢?(课件演示)
你想到了哪些付钱的方法?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有以下三种情
况:
1.2张5元,1张1元。
2.1张5元,6张1元。
3.11张1元。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运用策 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用5元、1元的人民币购买钢笔的问题,学生
初步 尝试运用各种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例9
1.明确题意
(1)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两辆车要运8吨煤, 一辆载重量2
吨,一辆载重3吨,每次每辆车要装满,)
(2)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派车正好能把8吨煤运完?)
(3)“恰好运完8吨煤”是 什么意思?(不能少运,也不可超出,
即少于8吨或超过8吨都不合题意。)
2.探究策略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
①提问:如果只用2吨的车运,要运几次才能运完?如果只用3吨
的车运呢,几次才能运完?
②学生交流列式并汇报。
(2)引导学生探寻不同方案。
①同桌讨论:还有其他的方案吗?能否将两辆车同时派出来运呢?
②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指导学生列表呈现方案。



①如何让大家的对这些方案一目了然呢?请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先出示空白表,表头可带学生边看边呈现)

②让学生说说表格第一行可以怎么填写合适。(只用1辆车运完的
情况)如下表:


③学生独立完成其它方案。(教师提示:可以怎样有顺序地表示出派
车方案呢?)
④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孩子进行适时点拨。
⑤完成后汇报交流。学生边说,课件边呈现。
⑥观察表格,总结通过列表有序呈现派车方案的方法:当只用1辆
车运完的次数找到后,以此类 推,如果是4次,那接下来可以探究3次、
2次……直到0次。



⑦比较两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先考虑只用载重3吨的车,方
案只需列举4个)
⑧根据表格,学生选择符合题意的派车方案。
(4)检验反思:将选择的方案根据题目检验一下,看是否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列表解决 实际问题,可以有序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案,
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因此,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 如何列表、
填表,尤其表格的第一种方案,设计时突出让学生填写,这样做既能让
学生从两种不 同角度考虑,不至于受到书本现成表格的束缚,又能为后
面比较两个表格的不同,做到最优化而奠定基础 。
(三)内化新知
1.基础应用
让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尝试“做一做”。引 导学生从较大人民
币(5元)入手列举,即只付5元,要多少张?
2.综合应用
练 习七第7题。通过租船的具体生活情境,巩固所学列表法解决问
题的策略,同时了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思 想。
【设计意图】由于新知探究中,在“比较两个表格”环节优化出从
大车入手列举可简化方 案,因此,做一做中学生从5元入手,只需列举
3种方案,因为当5元3张时,2元6张已经不够了。而 从2元入手,要
列举7种方案。从优化的角度出发,应先从只付5元列举,这种优化的
思想为练 习七第7题的解决做好了铺垫。
(四)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认为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该注意什么。
七、作业设计: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九、课后反思:将知识归纳分类明确区分长度单位 与重量单位,掌握他
们之么的关系,能灵活运用与换算。在简单的单位计算上学生还不够灵
活。













第( 四 )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
计 算。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
计算。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加法…………………………………………3课时
2、减法…………………………………………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万以内加法的计
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三位数加法笔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归纳概
括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经验,理解三位数加法的
算理算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笔算加法中“满十进1”的书写及计算。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布置学生了解有关湿地及湿地动物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计算,激活经验
1.笔算下面各题。
43+52 32+59 47+61 51+49
2.交流笔算两位数加法的算理算法。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引出主题图。
谁来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湿地和湿地动物的知识。




2.生成统计表,提出问题。
(1)介绍湿地动物情况,生成统计表。

(2)观察统计表,提出问题。
预设1: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预设2:鸟类和哺乳类一共有多少种?
预设3:爬行类和哺乳类一共有多少种?
预设4:鸟类比爬行类多多少种?
……
3.引入新课。
同学们根据统计 表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这
两个问题:①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②鸟类和哺 乳类一共有多少
种?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
有关湿地和湿地动物的知识,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了多个
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中有选择 、有重点地研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从
图中搜寻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 问的
意识。
(三)利用旧知,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列出算式,独立解决。
(2)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预设1:200+100=300,70+20=90,1+2=3,300+90+3=393。
预设2: 1+2=3,70+20=90,200+100=300,300+90+3=393。
预设3:竖式计算

重点交流竖式计算: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及计算顺
序“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1)列出算式,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笔算方法。

重点交流:十位上7+3=10,十位上该怎样写?百位上是2还是3?
为什么?
(3)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百位上2+9=11,相加满十了怎么办?
(4)观察比较
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竖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的地方?
【设计意 图】例1和例2中的三道例题中,其中一个加数都是271,
另一个加数发生了改变,就出现了不进位、 一次进位等不同的情况,构
成了三位数加法教学的一个整体,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
别,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3.回顾梳理,归纳总结
(1)小组讨论:三位数加三位 数的笔算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对比交流:与“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法则相比,发现了什么?
(除了数位多少不同以外,方 法是一样的。)
(3)小结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
一位上的 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万以内 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加深学
生对算理的理解,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八的第1题。
2.完成P37的“做一做”。
3.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4.练习八的第3题。

每层练习都选取几道有代表性的错题进行板书,让学生找出错误,
并分析错误的原因。
【设计意图】“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1题,让学生应用所总结的
计算法则完成具体计算,进一步巩固 法则,培养计算能力。练习八的第
2题和第3题,进一步巩固算法,同时考查学生对数据的敏感程度,培
养学生的数感。通过错题展示与分析环节,避免或减少学生出现同样的
错误。
(五)全课小结,促进内化
1.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七、作业设计:用竖式计算:
162+234 718+120 456+307 289+146
八、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
271+903
九、课后反思:学生以 有一定的进位加法计算基础,在算理上着重说话
相加满10继续进位,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计算正确 率较高。

第 2 课时
一、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
数连续进位加法。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
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 br>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体会算法多样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 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
确地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
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
3 6 4 2 8 7
+7 2 + 8 8 +4 9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分组练习)
156+162 204+825 271+297 525+721
2.集体反馈: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这几道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3.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
【设计意图】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练习,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调
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
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1)仔细阅读,你获取了那些信息?
(2)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板书:445+298=)
【设计意图】结合书中情景,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获取有用信息,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交流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1)这道题等于多少呢?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
一试。
(2)全班交流方法。
预设1:列竖式计算

带领学生回顾过程,并重点提问:
问题1 你是从哪一位开始算起的?
问题2 十位上4+9=13,怎么会在十位上写4呢?
问题3 百位上的7是怎么来的?
预设2 简便运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连续进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 追问及学生介绍计
算的过程突破难点。借助298是这一数据的特殊性,让学生了解简便运
算的 方法,渗透简算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简算的能力。
3.探究验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验算方法
师:你怎样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
呢?
预设1 用原来的竖式再计算一遍。
预设2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 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2)归纳验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检验笔算的结果是否准确,让学生感知加法
检验的意义,让学生选择一种 验算方法,通过验算,养成及时验算的好
习惯。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P38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P39第5题的“啄木鸟治病”。

(3)完成教材P39第6题的“找朋友”。

2.提高练习。
(1)完成教材P40的第8题的“解决问题”。

(2)下面7个△都代表同一个数,想一想,△代表的是哪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啄木鸟治病”“找朋友”等多形式
的基本练习,巩固算法,形成 技能;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做到算
用结合,体现计算的价值,通过“填数”的练习,在巩固算法的 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回顾梳理,促进内化
1.回顾本节课收获。
2.回顾学习例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该湿地的野生< br>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几种”。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该怎样解决,
下节课继续研究。
七、作业设计:笔算练习
八、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
4 4 5
+ 2
1
9
1
8
7 4 3

九、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贯串稀有动物这一系列
条件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 自己获知的知识解决问
题,感受成功的喜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第 3 课时
一、课题: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统计表,并从表中的数据发现数学问
题。
2、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以
及退位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算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
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 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
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百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掌握



的很好。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助老师解决?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下面是国产电视动画片的生产情况 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
么。(出示第41页统计表)
生1:我知道了从2004年这 几年中,国产电视动画片的数量逐渐增加,
2011年的数量最多。
生2:在这红国产动画片的数量2004年最少。
生3:在这几年的国产优秀动画片中,2011年的数量最多。
……
师:获取这么 多有价值的信息,你能解决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
部动画片的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解答方法跟大家说一说吧!
生:从表格中可以知道2011年生产了435部动画片,2009年生产了322
部动画片,多生产 的数量就是435-322.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httP:WwW.生: 我是
用竖式计算的。列竖式的时候,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就是这
样:
4 3 5
- 3 2 2
1 1 3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允许算法多样化。
2、教学例2.
师:你能试着自己算一算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解答 的情况,重点说清个位上的计算情况:个位上不
够减从十位退1,这样就是15减6,结果个位上的得数 是9;同时十位
上的3还剩2,2减8不够减,继续从前一位(百位)退1再减,这样就
是12 减8,结果十位上的得数是4;同时百位上的4还剩3.竖式如下:
..
4 3 5
- 8 6
3 4 9
师:结合以上计算,在小组内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汇报小结: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
前一位退1……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收
获?
七、作业设计:
小军、小兰和小宁星期天帮王大爷拾鸭蛋。小军拾了126个,小兰拾了114个,小宁比小军少拾了20个。
(1)小军比小兰多拾多少个?
(2)小宁拾了多少个?
八、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三位数

4 3 5
- 3 2 2
1 1 3

..
4 3 5
- 8 6
3 4 9

九、课后反思:理解算理,但在计算十位时有部分同学忽略被借走的1,
在教学中我注重进行十位算 的口语表达训练,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第 4 课时
一、课题: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 能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会对减法进行验算,养成验算的习惯。
2、过程 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直观操作、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
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等良好的计
算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
找朋友。
415-228 556-379 538-89 362-135
269-180 910-461 218-129 747-520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问题。
2004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13部 国
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2.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算。
3.集体反馈,回顾计算法则。
4.把条件“2005年计划生产41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改为“2005
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 电视动画片”,让学生列出算式,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以改题的方式开课,既激活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出探
究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2.直观操作,掌握算法
(1)说出自己计算中的思维过程。
(2)借助直观,分析错误原因。
①在拔计数器的过程中重点提问:



问题一: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结果十位是0,该怎么办?(从百
位上退“1”)
问题二:从百位退“1”,十位上的珠子该怎么拔?(从百位上拿走
一个珠子,同时在十位上拨出10个 珠子,再从十位上拔出1个珠了退1
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就是9个珠子。)
问题三:这时个位上的数是多少?(十位上退1当作10,和个位上
的3合成13。)
②对照正确算法,分析错误原因。
③梳理算法。
在计算上,这题和我们刚才做的题有什么不同?
④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P42“做一做”。

同桌互助完成,一个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另一个根据计数器列竖式
计算,完成后交换。
【设计 意图】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教学中的难点,教
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迁移类推,让 学生充分暴露错误,并利
用计数器的动态演示,突破难点,掌握算法。
2.探究验算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验算方法。
预设1 照原式再算一遍。
预设2 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是不是减数。
..



4 0 3
-2 4 5
1 5 8
预设3 用差加上减数,看看是不是被减数。
1 5 8
+2
1
4
1
5
4 0 3
(2)归纳验算方法。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①蜜蜂找家:P44练习九的第4题。

②笔算我最棒:P44练习九的第6题。
③找朋友:P45练习九的第9题。

(2)对比练习
527-18= 517-18= 507-18=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 的趣味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练习中对所学的计算方法加以巩固,形成技能。
(四)全课小结
1.在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2.如何知道自己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七、作业设计:笔算练习
八、板书设计: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
..
4 0 3
-1 5 8
2 4 5

九、课后反思:理解算理,但在计算十位时有部分同学忽略被借走的1 ,
在教学中我注重进行十位算的口语表达训练,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第 5 课时
一、课题:解决问题与估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掌握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解决问题
的策略。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连加口算练习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商 场逛一逛,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看谁掌握的最好,能灵活运用。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瞧,我们遇见朋友了,小红的爸爸、妈妈在买什么?(出示第43
页例4销售清单)
生:他们买了空调扇、学习机和护眼灯。



师:从这张单子上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这三种商品的单价,空调扇的价格是558元 ;学习机的价格
是225元;护眼灯的价格是166元。
师:你能帮收银员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可以先把空调扇和学 习机的价格相加558+225=783(元)。谈后再加护
眼灯的价钱783+166=949(元) ,竖式是:
5 5 8 7 8 3
+2 2
1
5 + 1
1
6 6
7 8 3 9 4 9
我们 也可以直接把这三种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558+225+166=949(元),
列竖式的时候注意相 同数位对齐,三个加数摞在一起相加即可:
5 5 8
2 2 5
+1 6
1
6
9 4 9
只要算法合理就要给予肯定,不强求一致。
师:那么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呢?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要准备多少钱,不需要像收银员那样精确的计算,估一估就可以了。
师:那该怎样估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们可以把558元看作560元;把225元看 作230元;把166元看
作170元,这样一共需要准备560+230+170=960元。也就是 说小红的爸
爸准备960元够用了。
师:好好想一想,同样是买东西需要的钱数,为什么选择 的方法不一样
呢?跟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明确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在灵
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三、总结提升。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交流。
师:请你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
决它们。
四、课堂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62+234+123 718+120+89 456+307+247
2、购物满300元可以获得奖品:



一个笔记本28元;一条裙子149元;一个平底锅156元;一个闹钟22
元。
(1) 买一个笔记本、一条裙子和一个闹钟能获奖吗?
(2) 买一条裙子、一个平底锅能获奖吗?
你还想买些什么?大约需要多少钱?
七、作业设计:请你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选择合适的计
算策略解决它们。
八、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与估算
558+225+166=949(元)
5 5 8
2 2 5
+1 6
1
6
9 4 9
九、课后反思: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第( 五 )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 历“倍”的概
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
一个数的几 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 br>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倍的认识………………………………………1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题:倍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
建立“倍”的概念; < br>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
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 解“倍”的本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
发 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
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五、课前预习设计:复习乘法口诀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蔬菜满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先后出示)
1.先观察再说一说。
(1)先出示第1幅图(2个辣椒 ),依次出示第2,第3、第4幅
图。

问题:先摆了几个2?又摆几个2?现在有几个2?
(2)出示玉米图(3个一组)

问题:几根玉米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3)出示紫薯图(5个一组)




2.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 4个2、5
个3、3个5。
3.思考:
(1)5个3,从哪里体现出“5”,又从哪里体现出“3”呢?
(2)3个5,从哪里体现出“3”,又从哪里体现出“5”呢?
(3)3个5与5个3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食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 创设的动
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
形成知识的对接 ,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
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
来表述吗?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呈现更简 单的表述方法:
“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的根数是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呢?
(2)自主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白萝卜的根数是胡
萝卜的5倍。)
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5个2。)集体数一数。
如果有6个2呢?(就是2的6倍 。)10个2呢?(2的10倍。)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如果有几个3呢 ?
(就是3的几倍。)有几个4呢?(4的几倍。)你又发现了什么?(有
几个几就是几的几倍 。)
板书:几个几几的几倍
(3)讨论: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谁是胡萝卜的几倍。是把胡 萝卜
看成一份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标准量”,及时板书。
(4)即时练习: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




从图中看出,( )的只数是( )只数的( )
倍,( )是一份的量(标准量)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实物带有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需要从感受
中 获得感性积累,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述片段中,从几个几过渡到
倍的语言表征,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 中具体实物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
过程。再让学生自主发现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通过知识
的迁移形成对新知的巩固与运用,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
含义。即时练习既是对新 知学习进行简单反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1
份”的标准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是标准量的 几倍关系,
要明析谁是“1份”的标准量是关键。
4.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课件出示)

(1)教师在黑板第一行摆5 根小棒,出示小精灵的要求,请学生在
第二行中摆出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4倍。(指名上黑板摆,其他同 学在
课桌上操作。)
(2)评价。用笔圈一圈是不是4个5,说一说这是以什么为标准量。
(3)变式练习。
提问:如果要使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3倍,应该摆几个几?5
倍呢?……
(4 )检验。示范演示,用笔圈出3个5,或5个5,让学生指出以
什么为标准量。(体会标准量的唯一性: “第一行的5根小棒”)
【设计意图】“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生变
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这个
片段中,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 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
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5.游戏:拍一拍,深化“倍”的理解。
(1)教师拍2下 ,请学生拍出2的3倍。想想怎样体现2的3倍,
让别人能听出3个2来?(每拍1个2,中间停顿一下 。)
(2)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出3的4倍。



【设计意图】游 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
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 ”知识多方面立
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圈一圈 说一说。课件出示

师:还可以怎么说?(
思考:

是的2倍,


的2倍)
的2倍,都是2倍,为什么
的数量不一样呢?(标准量不一样。)
【设计意图】以图 片呈现,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以表象建立概
念。从起初的“1份数不变,几份数变化”到“1份数变 化,几份数不变”
两个层次的推进,让学生体会“标准量”在变与不变比较中,强化概念
的形成 过程。
2.想一想,说一说
相同的图形没有放在一起,你还能看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你是 怎
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规律,渗透比例思想,并用苹果的总数与梨的总
数进行比较进行检验。 )

( )是( )的几倍。
3.填一填
图没了,你还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是3的( )倍。(因为6里面有2个3。)
18是6的( )倍。
( )是5的2倍。
4.画一画
要求:画和 ,画出你想研究的倍数关系。



第一行画

第二行画

①( )是( )的1倍。
②( )是( )的2倍。
③( )是( )的( )倍。
5.反馈交流。 平台展示学生作品
①理解:两个量之间1倍的关系。
②分析:相同的2倍,的个数和有什么不同?
③感悟:一个量是另一量几倍的关系时,辨析“标准量”和“比较
量”的关系。
【设 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第1题通
过排列整齐的分类图形,发现它们的倍数关 系,体会标准量不一样,即
使倍数相同,结果也是不同的;第2题物体穿插摆置,但又有规律,渗
透了比例思想,可以从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
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 第3题脱离了形象物体的参照,抽象成
数字,从感性提升到理性;第4题答案不唯一,让学生思维进行拓 展,
通过练习,沟通“倍”的概念与乘法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初
步建立倍概念的知识 链。
6.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
师:“倍”不仅可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它的威力也是无比的。
不信,老师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故事的名字叫《智者的工钱》。
课件出示图片:
天第第第第… 第… 第 第
数 12341
0

钱12 48… 约… 约
5

65
23

130
46
… 约约约约
13265210
00040
万万万万
数 分 分 分 分
20 21
天 天 天 天 天 天
… 第 第 第 第
28 29 30 31
天 天 天 天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引导学生具体看一看第1天、第2天、第10天、第20天、第28天
的钱数变化,感受钱增长 速度之快。
①列数据,摆事实:如果这个月是二十八天,就是一百三十万元;
如果这个月是三 十一天,就是一千零四十万元。(最后三天多出了900
多万元。)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②明道理,深思考: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这个近乎无聊的故事,而是
最后三天居然能够产出如此多的钱。也 就是说,当一个事物到了成倍增
长的时候,越是到最后,其威力是令人瞠目结舌。
③好习惯,倍成长:当我们已经养成 一种好的习惯,(比如:上课
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 思考等等)而这种好的习惯又能带给我们好
处时,他所带给我们的益处是源源不断的!
【设计 意图】将倍的知识渗透于故事中,将故事的道理渗透于生活
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倍的 威力,明白良好的学习习
惯对人一生的作用: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将枯燥的德育教育赋予
新的生命力,在若有所思中结束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回味无穷。
(四)回顾反思,梳理全课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
精神百倍、倍加努力、成绩倍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七、作业设计:
八、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3个2 的根数是的3倍。
几个几几的几倍
九、课后反思:倍的认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我 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圈一圈的方法,
直观的看到比较两种动物之间存在的 “几个几”的关系,与新知“倍”
形成知识的对接。
从几个几过渡到倍的语言表征,让学生经 历从对具体实物量的比较
中抽象出倍的过程。“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
生变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通
过知识的迁移形成对新知的巩固与 运用。同时让学生感受要明析谁是“1
份”的标准量是关键。



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帮助学生强化对标准量
以及倍的含义的理解。
第 2 课时
一、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
另一个数”的含义,加深对“倍” 的概念的理解,初步掌握“求一个数
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过程与 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与交流中通过画一画、摆一摆
等学习方式,利用多种表征之间的转化,帮助学 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解题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 增强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
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 学与
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和解题
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
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 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练习卡
五、课前预习设计: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围绕“倍”的不同表征,把握教学起点
1.复习旧知,感悟标准量与比较量的关系。
(1)说一说。
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一行有( )个,第二行有( )个,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 )倍。



(2)圈一圈。

有( )只, 是 的( )倍。
师追问:在这几题中,每题中的1份量(标准量)分别是多少个?
2.变式运用,深化标准量与比较量的关系
我说你摆。(拿出学具●、☆和△)要求摆出的☆是●的2倍,△
是☆ 的 2倍。
师:你是怎么摆的?还能看出谁是谁的几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摆一摆,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注重学生表述中说
明谁是1份的数量(标准量)。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图片,渐进式的 题型设计,进行旧知回
顾,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再次感悟对“倍”概念的理解。
同 时在习题中不同的表征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理解对“倍数关系”,
引导学生准确地用“倍”来描述 两个量的比较结果。
(二)探究在“倍”中求标准量的形式,建立整体框架
1.形象感知,在操作和语言表征中逐步抽象方法
师:刚才我们看见勤劳的小蜜蜂忙着采蜜。看看我们班小伙伴们在
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主题图。

(1)阅读与理解



师:他们在干什么?(打扫卫生。)真是一群爱劳动的孩子。你发
现了哪些信息?
板书:
信息:擦桌子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
问题: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打扫卫生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 ,增强生
活情境在数学应用的意识。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习是
有意义的。观察 情境,了解相关信息和明白问题,培养学生检索有效信
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分析与解答
①尝试解答
可能会有学生答出: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验证他的问题是否正确?
②画示意图表示数量关系
师:如果像刚才的复习题中的图示表示,就能看得更明白了。
引导学生尝试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擦桌子和扫地人数。
尝试讨论:怎样简洁、清晰地表示擦桌子和扫地人数。
(用自己喜欢的图形代替。)
指名上黑板画图解决,其他同学独立在草稿纸上画图分析。
③语言表述
作品分析,平台展示。
教师引导同学说出怎样画好图:(图的前端文字说明、图形尽量大小一致,上下图形做到一一对应。)
课件出示(预设的出现的情况)
方法
一:

方法二:(教材中呈现方法)




师:说说要先 把扫地的人数圈起来?为什么要4个一圈?擦桌子的
人数里有几个4?在这两个数量中,谁是标准量?
引导学生从图中看出:要想知道“求12是4的几倍,就是求12里
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
④把思考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2÷4=3
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算式的意义。
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⑤对于单位的分析
师:在 这个算式中,12、4、3分别表示什么?3表示擦桌子的人数
是扫地人数的3倍,而3倍指的是两个数 量之间的关系,不是指具体物
体的单位,后面是不写单位,所以不能写成“ 12÷4=3(倍)”。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引入,图示比较,渗透符号化的思想。在追
问中深化概念理解。“为什么 4个一圈?”“谁是标准量?”“为什么
会是3倍?”引导学生在比较和思辨中感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几
倍”与“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关系。这个过程借助简洁、概括性强
的直观图示呈现比 较结果,帮助学生积累概念的感性认识的经验。
(3)回顾与反思
你算的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图片。

说明检验方法 ,可以用乘法口诀进行检验。补充答语,引导学生养
成完整答题的习惯,体现数学规范性和完整性。
(4)变式练习,逐步理解



师:爱劳动的同学还有很多,你们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信息:教室里还有8人擦窗子。
师: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倍的问题吗?并解答。(擦窗子的人数是扫
地的多少倍?)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同桌互相说方法,全班反馈。
(可以借助示意图,也可直接列出算式 8÷4=2。)
【设计意图】创设“打扫卫生”学生 熟悉生活情境串,体现情境的
整体性。对刚学习的重难点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进行巩固练习。
(5)概括比较,抽象模型
比较12÷4=3 ,8÷4=2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点。进一步思辨“为什
么都除以4”的本质所在。
在比较和 思辨中逐渐清晰两种量的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几倍”问题解决中,确定标准量的重要性 。
(三)关注“标准量”的变化,体会唯一性
1.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练习十一第3题

课件出示分步呈现小鹿、小猴的只数和第(1)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出“18÷6=3”算式的
意义。“为什么除以6?”
(2)课件分步出示小兔、天鹅的只数和第(2)问题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最后同桌交流汇报。



②集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可能会有:小兔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24÷8=3
还有:小兔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24÷6=4
2.沟通联系,拓展延伸
(1)比较18÷6=3和24÷6=4
师:这两个算式中为什么都除以6?
(这两个算式都是以小猴标准量,所以除以小猴的只数)
(2)比较18÷6=3和24÷8=3
师:这两个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
(这两个算式中虽然比较量与标准量不同,但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3倍的关系)
(3)比较24÷6=4和24÷8=3
师:这两个算式中为什么都是24除以一个数?
(这两个算式中,24表示小兔的只数,标准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
不同)
师生小 结:在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时,找准标
准量,把它看成一份。比较量里有几个这样的 1份,就是几倍,用除法
表示“比较量÷标准量=几倍”。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列除法算式 解决这类问题方法虽然不困难,
但仍然需要大量具体事例进行比较、思辨、建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
逐步内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变式练习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刺激审
题的严谨度。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由直观到分析推理,遵循学生认知
规律,通过实物表征、操作表征、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到符 号化的算式
表征,探究解决问题的本质。
(四)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应用意识
1.圈一圈 算一算: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方法。
2.拔萝卜:课件出示



灰兔拔了9个 ,拔了3个 。拔的 是
的几倍?
(1)学生独立完成。
(2)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正误。
3.踢毽子:
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的第7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7题的情境图,先出现信息和问题 :王
平只踢了3个,李芳踢了18个。①李芳踢得个数是王平的几倍?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说出算式的意义,追问:谁的个数是标准量?
课件出示问题:②刘梅踢得个数是王平的2倍。刘梅踢了多少个?
(2)分析问题:谁是标准量,如何表示刘梅和王平的关系?。
师:像这样知道一份量的个数 (王平的个数),要求比较量(刘梅
的个数)的个数的问题。该怎样思考呢?
【设计意图】通 过有层次的练习,把新旧知识间的进行无缝连接,
通过圈一圈、算一算和生活中情景图,让学生在直观理 解基础上,对用
除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模型的建构更加清晰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
境与问题 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
高的目的,体现数学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 习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孕伏新知
1.课后思考,孕伏新知
师:同学们课后 可以思考:知道一份量的个数(王平的个数),要
求比较量(刘梅的个数)的个数的问题。
2.学生谈体会: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七、作业设计: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2÷4=3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九、课后反思:通过有层次的练 习,把新旧知识间的进行无缝连接,
通过圈一圈、算一算和生活中情景图,让学生在直观理解基础上,对 用
除法计算解决这类问题模型的建构更加清晰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


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
高的目的,体现数学应用价值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第 3 课时
一、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
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引导学
生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培
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 学生体验数学即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
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五、课前预习设计:

把8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8个里面有( )个( )。
( )是( )的( )倍。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咱们一起玩一会摆小棒的游戏吧!
让学生根据要求 摆小棒。由组长安排先让其中一个学生摆一个正方形,
再要求第二个学生白的正方形个数相当于第一个同 学摆的2个那么多。
师:你用了多少根小棒:列算式计算一下。
生:我用乘法计算得出4×2=8(根)。
师: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两个正方形要用2个 4根,也就是2个4
根可以说成4的2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的
几倍 是多少”。(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例3情境图)
生1:我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要求象棋的价钱。
生2:还知道了两种价钱之间的关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可以通过摆小棒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军棋的价钱是8元,就
摆出8根小棒表示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就要摆出4个8根
的小棒来表示,所以说象棋的价 钱就是8×4=32(元)。
生2:我们还可以画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军棋的价钱是8元,就先< br>画出一条线段表示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就要4段与之前相
等的线段来表示4个8元, 所以说象棋的价钱就是8×4=32(元)。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表扬。
师:想一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什么 方法计算呢?在小组里举
例证明一下,你的猜想对吗?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设计:
1、摆一个正五边形用( )根火柴,摆6个这样的正五边形用多少根
火柴呢?
2、莉莉的奶奶养了9只鸭,养的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莉莉的奶奶养了
多少只鸡?
八、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九、课后反思:


第( 六 )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
位数(不进位乘法)。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
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中连续进位。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口算乘法……………………………………1课时
2、笔算乘法……………………………………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字编码………………………………………1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题:口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 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
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
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五、课前预习设计:复习乘法口诀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游乐园里也有我们的数学,看看 这
张游乐园的照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出示第56页情境图)
生:我知道了游乐园各种项目的价格。
师: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这些有关的乘法口算的问题。
二、教学例1.
师:先看题,说说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课件出示例1)
生:坐碰碰车每人20元,要求计算3人要多少钱。
师:你怎样理解题意?该怎么解答? < br>生:每人20元,3人需要的钱数就是20的3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用乘法计算,所以列式 为20×3。
师:该怎样计算呢?跟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1: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生2:因为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
生3:因为2×3=6,所以20×3就等于60.
师:引导学生推想:200×3、2000×3得多少?
(200×3=600,200就是 2个百,2个百乘3是6个百,就是600;2000
×3=6000,2000表示2个千,2个千乘 3等于6个千,就是6000)
2、教学例2.
师:先看题,说说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课件出示例2)
生:坐过山车每人12元,要求计算3人要多少钱。
师:你怎样理解题意?该怎么解答? < br>生:每人12元,3人需要的钱数就是12的3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用乘法计算,所以列式 为12×3.
师:该怎样计算呢?跟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借助摆小棒算出来的,先在第一行摆1捆和2根小棒表示每人



12元钱,然后在第二行、第三行分别这样摆小棒,这样就表示出了3人
需要的钱数。这时整捆的小棒 数就是3捆,1捆表示1个10,3捆就是10
×3=30(根),单根的小棒数是每行2根,3行就是 2×3=6(根),所
以一共就是30+3=36(根),也就是说3人需要的钱数就是12×3=36 (元)。
多给学生机会练习叙述思考过程,只要合理就要给与表扬和肯定。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0×4 200×4 2000×3 30×4 3000×7
2、口算下面各题。
4×2 30×3 200×3 5×4 40×2
300×3 4000×2 600×3 3000×3
1000×6 90×3 1000×5
四、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设计:口算乘法练习
八、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20×3=60 想:2个10乘3就是6个10,就是60
12×3=36 想:10×3=30
2×3=6
30+6=36
九、课后反思:创设生活情境质疑,激发学生求知识欲 ,让自主参与探
究求知,效好的完成教学。利用学生以有的数的组成基础,几个十、几
个百、几 个千是几的知识学会求积,从而迁引到观察积发现整十、整百、
整千算法口算时末尾0与得数积末尾的0 之间的关系,而概括出口算方
法,能快速准备的进行口算。


第 2 课时
一、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 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 含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
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国法律-新股发行制度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实践日记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幼儿园运动会方案


中关村中学-七夕表白攻略


湖南理工学院分数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广东医学院分数线


关于学习的作文-优美写景散文


小学主题班会记录-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拖拉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