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精品】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小学语文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 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
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
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
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
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
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口算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
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
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
法的有效迁移。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实
际问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
象、概括和情推理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教具:黄花片(6朵)、蓝花片(5朵)、红花片(8朵)
学具:方块(20个),三角形(5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牵引导入
1.春天美丽的花儿都开放了,看!(课件出示)花坛里的花开得真漂亮呀!
这不还引来了几个
小朋友,他们正在数花呢,(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2.师:比较每种花的朵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
出:
(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2)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3)黄花再添多少朵就和红花同样多?
(4)黄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提的都是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
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生答)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要
学习另一种比较
两个数量的方法,那就是“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4.那么倍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摆花片来研究。
二、认识“倍”
1.师摆花片:蓝花2朵,黄花6朵
师: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可以把它们圈起来表示
一份)黄花有这
样的几份呢?请小朋友伸出手比划一下。
2.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小朋友上来圈一圈。
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
的3倍。
3.再次感知
追问:为什么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个2朵?我们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请小朋友看着图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教师板贴。
4.如果我添上1朵蓝花,现在把蓝花看作一份,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5.
小结:看来,要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首先要知道蓝花的朵
数,再看黄花里面有几个蓝花那样的
朵数,那么黄花就是蓝花的几倍。
6.操作
(1)要求:第一排摆3个方
块,第二排摆6个方块,问:第二排方块的
个数是第一排的几倍?怎样分就能一眼看出是2倍?追问:你
为什么3个3个
的分呢?
(2)要求:左边的小朋友摆三个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1
5个方块,两人
说一说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几倍? (3)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作,左边
的小朋友摆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方块,要使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4倍,看谁
的方法最多?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蓝花和红花是怎样的关系。
1.(课件出示蓝花和红花)
,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自己在
下面想一想该怎样圈就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倍。
2.问:你是怎样圈的?为什么2个2个圈在一起?红花朵数是蓝花的( )
倍?
3.问:如果不摆花片,我们应该怎样去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呢?
小组讨论一下,并说说为什么? 汇报交流。(板书:8÷2=4)
明确:要
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8朵红花里有几个2朵,也就是把
8朵红花第2朵一份平均分,所以我们可
以用除法来计算。
指出:倍是表
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的,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倍”。
四、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看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的?(把绿带
子看作一份,
红带子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是绿带子的5倍。)
2.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
思考:第二幅图中你是把几个胡萝卜连在一起的?为什么第一幅图中2
个彩球连在
一起,而第二幅图中要把4个萝卜连在一起呢?
3.想想做做4
教学反思 :
第3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
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
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
少”。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根据下面图式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
□○□=□
师: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吧!
2.提出学习目标
a、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b、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展示
(1)例2 学生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师: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师: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2)例3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学生展示。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3)例4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线段图表示的意思,应怎么
解决。
三、拓展知识外延
1.教材76、77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
怎样算的?
2.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
买了几个鸡蛋?学生
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七的第1、2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计算。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
计算。
2.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
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
留心,就
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学习例题
⑴观察例题图,说说小华和小红在做什么?
问: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⑵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笔算,小组交流。
⑶班级汇报:
列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⑷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想一想,三
位数乘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
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班级交流,由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复杂之处在哪里?
1.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
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班级交流订正。
让学生数一数每题的积各有几位,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
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三位数
或四位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说一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要求口算哪些题,口算
给同桌听,一人口
算乘2的题,一人口算乘3的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图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用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
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
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
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
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
再摆同样一
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个性化意见
172个8根少,
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
先算2个8根是16根
,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
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
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
×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
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
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
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
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
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笔算,完成对知识的
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
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
1. 口算 400×2= 300×=
100×2= 5×300= 400×6=
300×9= 700×9=
53×3= 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
2. 笔算 24×4= 48×3=
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
学们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
本上练习竖
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学生在做完后师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
法要
注意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个位相乘时,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
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
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信
,你瞧!(课件出
示例题:小华家到体育场的场面) 咦,小华在做什么呢? 学生:在跑步
他
可真是个爱锻炼的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
生1: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生2: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生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
生4:大生家比小华家到体育场远多少米?
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生:小华每分钟跑152米,用了4分钟,怎样列式?算式:152×4=
(一)合作探究学习
152×4=的计算方法
你能估算出小华家到体育场有多少米吗?
生:400多米; 500多米;600多米……
师:到底有多少米?怎样才能得到准确值呢?
生:需要计算才能知道
对,我们可以
通过列竖式来计算,同学们把竖式列出来。板书竖式)你们
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老师巡察学生的探索情
况)
(三)全班汇报。
今天就我们要解决的这道乘法计算和以前不一样了,有一个乘数是三位
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那么,
哪位同学知道这个百位上到底应该写几?教师把竖式板书完整。
结合方块图:从个位起,用4
分别乘152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4和个位上的
2相乘得8,在积的个位上写8,4和十位的5相乘得
20,这里的20表示20
个十,也就是2个百,在积的十位上写0,并向百位进2,4和百位上的1相
乘
得4,这里的4表示4个百,再加上十位的进位数2个百是6个百,所以在积
的百位上写6。
(板书,强调要补充完整横式)
师:刚才哪位同学估计600多米,介绍一下你的经验。
(四)自己探究学习152×4=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我们会计算152×4了,解决了小华家到体育场的距离,那我们能否计
算出大
生家到体育场有多远吗?怎样列式?生:248×4=
师:请你们自己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2.汇报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248 × 4 =992
3.观察、比较。
师: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想知道它们有什么相同处?什么不同处?
师: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汇报。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地演算。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交流,知道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计
算时,
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吗?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出: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个位和十位都出现了进位的情况,这就是乘
法笔算中的连续进位。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独立完成,算完之后口头说计
算
过程,课件随学生发言出示,你做对了几题?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要注意哪
些?先小组讨论,
后全班交流。
小结: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
计算时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的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满十,
就向下一位进几。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学生自己做,指名板演。(及时纠
错)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
分组计算,出示答案。比一比两题的积分别是几位数。
第一组的两道算式,乘数同是3,为什么得数有的是三位数有的是四位数?
(第一道算
式百位数乘3不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百位数乘3需要进位,所以„„)
第二组也同样如此。(课件出示: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
四位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指名说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需要口算哪些
题呢?
游戏:口算抢答。
5.完成想想坐坐第5题。(课件出示)
你从图中了解了什么信息?要求这个问题该怎样思考?把你的想法和大
家
交流一下,并列式计算。
6.看一看聪明的你能拿到这份礼物吗?(黑板出示下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
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的积。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的算理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
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
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
少条鱼”可以怎样列
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
思?3个0相加等于0,
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
8×0=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
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
学校体
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
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
误?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
能估计4个书架大
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
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
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
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
为什么有两个0?第
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
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
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第1课时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28~3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的:
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
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
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
为“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
交流、实验等能力;了
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这两件谁重呀?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用眼看一看(观察)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
学生说。
这时大家出现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论
。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大,
关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谁能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快速的判断出到底
谁重呢?
(用手掂一掂)
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
板书: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怎样
才能准确的知道?
学生说:(用秤称一称)
板书:用秤称一称
二、认识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学生边说边出示挂图)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学生说: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有学生说道: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
三、认识千克
1.老师说:既然大
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
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
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 作单位。
可以用符
号 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
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
(学生观察)
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说:指针指到“1”了.
师问:指针指到,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说明了它重1千克。
(板书 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让学生上台指一指)(1名)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学生做题)
师问: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学生答:1千克。
师说;第二幅呢?
学生说:5千克。
师说:大家再仔细看看,看看谁有新发现?
(净含量)
师问: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说)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
要把它贴在电梯里?
(有一个1000kg)
这说明了什么?
(电梯最大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
出示卡车图。
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千克?
(5000Kg)
这个5000Kg的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辆汽车的最大载重量是5000Kg) 注意:有学生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
应要纠正,
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
分。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这一题要提醒学生: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五、实践活动
(一)称大米
1.老师先示范。
2.让学生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大米,然后分别拎
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
的重量,最后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感觉?
(二)称书本和文具
1.先整本整本书称
2.不够时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称够1千克的东西
3.观察,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三)估计物体的重量
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装好。
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啊?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
七、课外作业
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分别各重
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32~3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教具准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
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
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橙子:150克 哈密瓜:1250
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学生拿出从
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
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完成“想想做做”的
第2题。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
还是比1克重?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
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2)
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
重多少克。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8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
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画,谈话:
⑴同学们,老师画了三幅画,你们想看看吗?(欣赏)
⑵问: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
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
方形的,今天这节
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
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
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
板上
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
请同学们四人一
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
点。
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分组活动。
⑶交流、总结
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⑷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⑸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
问: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对边
相等,四个角都是
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
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
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
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
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
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
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
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
正方形是四条
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
三、应用拓展 <
br>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
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
正方形。
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
画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
5.游戏:猜图形
⑴
狗弟弟:我的身后是一个长方形,看得见的两条边分别是8cm、5cm,
你知道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吗?
⑵猪小弟:我的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可以看到的这条边是6cm,请问:
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
多少cm?
⑶牛大哥:只知道我的身后是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是
5cm。聪
明的同学,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它的每条边可能是多少cm?
6.举例: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
方形的?
7.判断: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2)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是长方形。…………( )
说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为什么这句话是错的?
(4)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
8.思考题
说出图A、B、C中四条边一共有多长?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
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厂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
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
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
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
: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
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
在哪里吗?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
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
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
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
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
围成的图形
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
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
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
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
个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
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
形的边线。
2.量一量
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
,问:你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
多少吗?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
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
度相加算出周长。
3.算一算
“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
的方法,做好
后,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想想做做“5,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
小组中充分地交流想法与做法,教
师参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组织学
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
析。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实际测量
“想想做做”3,学生拿出准备
好的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小组中开展操
作活动,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
中,了解学
生活动情况,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操作的方法及测量结果。
2.解决问题(作业)
“想想做做”6,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选择简便易
行的
做法,然后让学生在班级中说一说,交流选择不同的但是合理并符合实际的测
量方法。让学
生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活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
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
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周长”的意义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周长是什么意
思呢?
生回答:
师:(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
长
是指哪里的长度?(学生上来指出)
(学生讨论、反馈)
师:这里有许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红笔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
长。
(同学们拿出桌上同样图形的纸描起来)
2.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刚才,我
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意思。
周长是有长短的。你能判断下面的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
生回答:
师:现在有三处不同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
法,证明你的判断是
正确的,让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或同桌交流)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这两个图形的周
长,也能比较出它们的
长短。但是,如果我们要大家比较的不是两个图形,而是两个不同操场的周长,<
br>那么用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又比较准确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
师:我们先来量一量
、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刚才这位同学想到先量后算
的方法。那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
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对!现在,一个操场的长
和宽已经量好了,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本
上的例题:学校操场是来一个长方形,长105米,宽80米
,小强绕操场四周
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求小强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操场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完成。
(同学们独
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
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
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
法)
(1)105+80+105+80=370(米)
周长=长+宽+长+宽
(2)105×2=210(米)
80×2=160(米)
210+160=370(米)
周长=长×2+宽×2
(3)105+80=185(米)
185×2=370(米)
周长=(长+宽)×2
师:大家自己已经总结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说说,
你
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
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
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3. 周长计算的应用
1.周长的基本应用。
2.引深拓展。
出示书第55页的第5题:A、B的周长相等吗?
师:计算B图的周长,光靠图上提供的数据行吗?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周长是多少(活动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
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3厘米、5厘米长的小棒、图片、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是什么呢?屏幕展示:
请你从组长那里去领一个吧!
请你想一想,你手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指名回答。
谈话:为了得到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也可以
测量出图形的边长,再计算出周长,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围一围、摆一摆、拼一
拼、量一量、估一估五项活
动,继续探讨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
1.围一围。
谈话:我们先
进行围一围的活动。把书翻到66页,看一看上面一幅图中
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也能用线围成自己喜
欢的图形吗?围好后想一想围
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让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在小组内交流。
并
指名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2.摆一摆,
谈话:我们再进行摆一摆
的活动,请看课本第66页,要求我们用什么摆,
摆成什么图形?请拿出发给你们的小棒,检查一下4根
短的长度是不是3厘米,
4根长的长度是不是5厘米。
你打算怎样用这些小棒摆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先想一想。
想好了,在四人小组里摆一摆
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周长是多少?
请组长填表。
长方形
长
宽
周长
正方形
边长
周长
引导学生说:我们摆的是长方形(正方形),它长是( )厘米,宽是
(
)厘米,周长是( )厘米。
3.拼一拼。
智慧爷爷给我们小朋友寄来了一封信,你们收到了吗?
里面是什么?这12个小正方形请你猜猜智慧爷爷要我们小朋友做什么?
猜一猜。
读要求,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样拼,同桌合作,可以一个人摆另一个人
记录填表格。
长
指名学生交流。
一排摆几个?摆几排?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宽
周长
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填好了
这张表格。请你观察一下表格里的数据,说说
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
提问:周长与什么有关?在我们拼出的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
长,哪个最短?
把你记录的结果和小正方形放回信封里,老师帮你们把回信寄给智慧爷
爷。
4.量一量
青菜老师还给我们同学准备了一个挺有挑战性的题目。
读一读,先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你是怎样量的?周长是多少?可能有不同的相法。
一条一条量的。
移一移,
只需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用课件演示一下这种方法,并引导
学生在以后练习时可以先观察,找找有没
有简单一些的方法再动手,可以节约
很多的时间。)
5.估一估。
你利用估计餐巾纸和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三、总结
艺术节上,我们全体
学生和老师准备了一台精彩的节目。体育老师围
了一个长方形的舞台,你怎样测量它的周长是多少呢?四
人小组讨论一下,课
后去实践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是否可行。
教学反思:
第四的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
br>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
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
生
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
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
人公的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计算王国里游玩,愿意吗?
2.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旧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
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
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
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
生2;对,80÷20=4 。因为8÷2=4,所以80÷20=4 。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
学习习惯的培
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
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
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
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 =4
,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
30=4 。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 。。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
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
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
除法做除法。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
122÷30≈ 80÷19≈ 120÷28≈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
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
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
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
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
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
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
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 40÷20 = 143÷70 ≈
360÷40 = 632÷90 ≈
2、帮小动物找妈妈。课件出示题目。
3、智力比拼。根据数字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并计算。
4、智力赛跑。三分钟内看谁最先做完30道口算题。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想乘法做除法
(2)因为8÷2=4 所以80÷20=4 →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120÷30=4
(1)因为( ) 所以( ) →想(
)
(2)因为( ) 所以( ) →想(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
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
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位置,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口答:
(1)3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2)24里面有几个8?
(3)20里面有几个十?
(4)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个20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师:快开学了,同学们都在积极准备学习
用品。有两个同学一共买了16
枝铅笔,平均每个同学买了多少枝?
问:怎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会用竖式计算吗?
3.谈话:那边还有两组同学在买铅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买铅笔
中的数学问题吧。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课件出示:情景图左半部分。
①问:从这两个男孩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 板书:40÷2=
③师:40÷2等于
多少?独立思考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与同桌相互说说,
并把结果填在书上。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因为4÷2=2,所以40÷2=20。
B.4个十除以2等于2个十,2个十就是20。
C.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就是20。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问:你在做题时是横着做的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竖着做?
让学生比较每组上下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
助学生形成算法。
(3)小结:刚才学习的这些口算就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①问:这两个女孩也在买铅笔,她们一共买了多少枝呢?又可以解决什么
问题?
②师: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 板书:46÷2=
③师:估计46÷2的商是几十多?你准备怎样解决?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④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A. 摆学具:拿出4捆6根小棒
,先分整捆,每人分得2捆是20枝;
再分单根,每人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
B.口算: 40÷2=20 6÷2=3 20+3=23
帮助学生把操作抽象成分步口算:
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 40÷2=20
再分得3枝 6÷2=3
合起来是23枝
20+3=23
问:这几题你也能说出口算过程吗?
96÷3
84÷4 55÷5
⑤师:其实46÷2这题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回忆分小棒的过程
,你
会用竖式算一算吗?4人小组讨论竖式的写法。
⑥问:谁来完整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师:笔算46÷2,从哪一位除起,除得
的商写在哪里?2为什么写在商的
十位上?(学生讨论)2乘2得4,4减4得0,因为还要除个位上的
数,这里
不写0。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接着除,接着会算了吗?(
竖
式略)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笔算过程,笔算46÷2,要从哪一位除起?除得的
商写在哪里?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过以后再怎么办?商又写在哪里?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师:在买铅笔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应的口算和笔算,下面就运用所学的
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1)让学生仔细看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
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预设:
解法一:48÷4=12(元)
63÷3=21(元) 12〈 21 所以杨树苗每棵的
价钱贵一些。
解法二:由图中的信息知道,杨树苗买的棵数多用的钱数少;
而松树苗
买的棵数少用的钱数多。所以杨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
四、全课总结、内化新知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五、当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整十数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除法的验算方法 。
教学难点:两种验算的算理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商品的画片,做游戏:这里有3元一块蛋糕,
请同学们来想一想,做一做;
1.买这样的一块蛋糕要多少钱?买两块呢?
2.如果我有12元钱?能买多少块?27元钱能买多少块?你是怎么想的?
3.36元可以买多少块?
二、新课学习
1.一起讨论:怎么样证明36÷3=12是正确的呢?12×3=36
2.试一试:
这些除法算得对吗?9÷3=3 63÷3=21 94÷2=47
3.65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65÷3=21(块)……2(元)
想一想:你能验算吗?21×3+2=65(元)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与同座位同学合作,互相验算。
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3.一边说一边做第一4.5两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首位不能整除的)
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3. 学会估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商。
教学重点: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再除。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与个位上的数一起再除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把这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二、新课学习
1.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写出算式:(弄清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3. 52÷2=26 (个)
4.让我们来验算一下。(让学生自己选择说明或是计算的方法)
5.边说边做:
78÷3= 84÷6= 92÷2= 80÷5=
6.验算上面的计算题。
7.根据三个数量,请你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想想做做第5题)
8.估算: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多少吗?
64÷5=
85÷3= 95÷4= 91÷2=
(10多)
(20多) (20多) (40多)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四、小结:
说说今天学的除法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个位商写0的计算
、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
教学难点:被除数十位上数能整除而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
0?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要把62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二、新课学习
1.让我们写出算式来。(剩下2个羽毛球,商怎样写呢?)
62÷3=20(个)……2(个)
2.让我们来验算一下。
3.边想边做:83÷4= 63÷6= 92÷3=
61÷2=(注意个别学生进
行指导)
4.算一算,比一比:
42÷2= 41÷2= 63÷5= 53÷5=
5.找找错在哪?(想想做做第3题)
6.想想做做第5题注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灵活点。
7.至少要搭多少顶帐篷?(让学
生体会余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合理运用,
不要求讲进一法)讨论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第二页想想做做1.2。
四、小结:
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啊?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最后两题。
52÷5= 43÷4= 82÷4= 74÷7=
2.有75千克的大米,每次搬运10千克,至少要搬运多少次?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会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
法,并能运用这一方
法,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知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到进行有条理和富有个
性
的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的能力。
重点: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你能
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需要策略,今天我们就学习解
决
实际总是过程中常用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学生装读题,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
要求什么?
学生分析题目。
小组讨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1)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2)
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个第三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氢你的想法告诉小级的其他成
员。
学生装通过喜欢的方法(列表、列式或其他方法)计算求出答案。
第一天
30
第二天
35
第三天
40
第四天
45
第五天
50
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现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分别摘了多少个了吗?你还有其他方法?
2.小结策略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
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自清要求的问题。(板书:弄清题意)
(2)
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
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1题。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并说说怎能样解答。
2.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装读题,说说条件 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一名话?
1.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3.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
策
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重点: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从条件
想起)
运用这一策略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点。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74页例2情境图,再看图说说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
什么?:提问:你能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再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
题吗?(小组讨论,填图)
指名填线段图,集体交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绿花有12朵,
黄花的朵
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要求红花有多少朵)
提问“根据地题材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
回答。
教师
小结:可以根据前两个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
后,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
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有多少朵?12×2=24(朵)
(2)红花有多少朵?24+7=31(朵)
订正时提问:你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2.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当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装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装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直,再解决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
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
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装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装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
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谋取
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继续学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学会了分析数量
关系,找
到解题思路,然后列式计算。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
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
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
旋转。
2.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情
感目标: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
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火车吗?它是怎么运
动的呢?用手势比划一下。
其实物体的运动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运行在半空中的缆车,在公路上奔跑的
汽车,还有我们头顶上的电风扇等。(多媒体出示)
2.能不能用手势说明一下,这些物体将
会如何运动?(指名演示:你真
棒,把火车的运动比划得很形象!)
3.有谁能把电风扇的运
动用手势形象的比划出来?(你也很棒!)大家对
比一下刚才这两个同学比划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4.这几幅图片是从我们
的生活中找来的,认真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你
能按照刚才的运动方式分类吗?边说边用手势比划。 <
br>师:对,象拍球、飞机的飞行、火车的运行等沿着直线运动的(手势做出
平移的动作),可以叫平
移。(板书平移)
那么,象风扇、地球仪、钟面的时针等围绕一个点或轴转动的,我们可以
把
它叫旋转。(板书旋转)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平移”和“旋转”。现在<
br>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平移和旋转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5.你会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吗?
6.小结:对,平移不但可以上下移动,还可以前后,左右移动。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你能判断吗?
7.多媒体出示:(P25“想想做做”第1题)
请用画“—”的符号表示平移,用画“○”的符号表示旋转。
8.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9.汇报小结:平移和旋转
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广泛存在,人们利用
这些特征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呢。让我们
看一段录像吧。(上海音乐厅)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动作表演平移和旋转现象,实际就是把学生放在
主
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
积极的体验,从
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
二、探究平移的距离。
平移的力量可真大啊,提出这种想法的工
程师们更是了不起。今天我们也
来当一会小小工程师吧,我们这儿也有一间房子需要平移,但平移之前我
们要
先学会观察:
1、出示房子的幻灯片:
师:小房子向什么方向移动?从哪里可以知道呢?(箭头 对这个箭头是
表示平移的方向的,
在平移的图中是不能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
发表不同的意见)
2、房子究竟向右
平移了几格?从房子的哪个点比较容易看出它平移的格
数?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演示)
3、引导学生找其它的对应点。(除了看这一组对应点之外,还可以看哪些
对应点?)
4、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要知道是平移了几格,先“找点”,找出两处相
对应的点,比如房子的房顶
就是一组对应点,然后看对应点之间移动了几格就
是平移了几格。对应点不止一对,所以还可以继续找第
2对、第3对……,但
数一数后会发现,每一组对应点之间都相差4格。
5、练习:课本P24的练习。
6、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订正。
7、小结:我
们要知道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先“找点”,找出两
处相对应的点,然后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
平移了几格,那整个图形也就平移
了几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并用电脑演示平移
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
掌握平移格数的规律。借助动态效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难为易。)
三、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根据图意,知道了平移的情况。现在你能根据要求,画出平
移后的图形吗?
1、出示三角形
2、学生先试一试
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找点、移点、描点)
问:画完后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吗?什么没变?
(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没变,但位置是改变了的。)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
规律后,亲自动手画一画,议一
议,比一比,加深对平移的理解,有效的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我们一起走进了“
平移与旋转”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平移与旋转的
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仰望苍天,俯瞰大地,何处
没有平移与旋转足迹?看啊,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中缓缓升起,“神
舟”
五号带着国人的希望,载着我们的英雄离开了发射台,直冲太空,这些你难道
没有感受到平
移的力量吗?奥运赛场上,链球运动员借助旋转的力量打破了奥
运记录,再看看浩翰宇宙中的行星运转吧
,难道你没有感受到旋转的神秘吗?
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平移与旋转的力
量,一起
走进生活,走进数学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
的轴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特征,能够准确
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数学思考
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轴对
称图形的对称轴。
解决问题
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于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轴对称图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
动手操作使学生感 知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初步认识轴对称图
形的基本特征”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 找图形对称轴的过程中,主要是
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 本节
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片美丽的 花丛里,飞来了一只小蝴蝶和一只小蜻蜓。请同学们仔细观
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小蝴蝶 在采花粉”,也可能会说,“小蝴
蝶和小蜻蜓在说话”。那我们来听听它们说些什么呢?“我是最美的。 ”“我才
是最美的。”原来它们在争论谁更美,而且争得不相上下。一朵小花听见了,
就给它们 出了个主意,“既然你们都认为自己很美,不如这样吧,我们来设计
一个一人一半的图形,那样的图形才 是最美的吧?”
(出示合成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们觉得,和小蝴蝶小蜻蜓的图案 相比,哪一幅图
比较美?”通过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小蝴蝶和小蜻蜓的图案比较美,”也可
能有小部分学生会说,“一人一半的图案好看。”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结论,
只是想通过学生的认知冲 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什么大多数同学认为这幅
图没有那么美?”“因为这幅图的左右两边大小不一 样。”学生的回答是自然的,
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问:“那象小蝴蝶小蜻蜓这种两边大小一样的 图
形,我们叫它什么呢?”预习的同学可能会说,“对称图形。”甚至说得更完整,
“轴对称图 形”。待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如下小结:“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随
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美丽的轴对称图
形。”
(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 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后
面的新知内容作好铺垫)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图形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些图形
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 里的成员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引
导学生观察脸谱、剪纸、旗子的图形特点,通过观察、思考 和交流,在全班汇
报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形都很美”,有的可能会说,“这些图形的
两边分别对应相同。”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两个环节
的设计,使
学生切实感受到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初步体会到这
些图形
的两边分别对应相同。接下来,将由老师演示导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三)演示导学,动手操作。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制作这样的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
形纸,先把长方形纸对
折,在折好的一侧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把它剪下,再
把纸打开,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得出:
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和前面看到的图形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
图
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感性认识,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
,学生
动手操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
察和概括能
力。)
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
体,通过观察学
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甚至多条直线分别对折,
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
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判断,进一步加
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
称图形的这一特征,这个环节安排了折一
折,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
动。让学生通
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找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
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
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既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
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
形。”
3、判断: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ABCDEFGH
(3)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美的,谁还能举例说一
些这样的汉字?” <
br>(师生共同品位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
能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
4、拓展练习
5.推理
回顾全课,归纳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认识分数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87~8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
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
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
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
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同学们
每两个人分成一组来分食品。
小强和小红他们俩准备了哪些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俩
都满意呢?(板书: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
2.问: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
3.指名分食品,并贴出相应图画。
4.分蛋糕: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到几个?
5.师:要表示“半个”,就要学习新的数,就是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⑴谈话:我们先来看看半个蛋糕师什么羊的?(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
br>成2份)。现在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这半
个用分数表示就是二
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看老师
写出这个分数,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横线的
下面写2,表示把这一块蛋糕平
均分成了2份,最后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半个是其中的一份。这个数
就是
分数。
问:你能完整地说说老师是怎么写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吗?
⑵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把数学书打开到P98,自己找一找,读
一读,认一认。
学生自学课本。
问:中间的横线叫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什
么?分子和分母谁在上,谁在下?
⑶谈话:你会读出这个分数吗?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⑷问:这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12,那么另外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几
分之几呢?
⑸谈话:认识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张纸折一折,把它的12用涂色的方
法表示出来呢?
学生折纸、涂色。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班级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可以涂哪部分?还可以涂哪
部分?
还有谁的折法跟他不一样?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出示第1题,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
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
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
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
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
一。
三、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谈话: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三张圆纸片,比较一下,
这三张的大小怎样?
请你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颜色;再折出另一张纸的14,涂上颜色。
比较这两张纸中涂
色部分的大小。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来表
示?你能比较出折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折出第三张的18,涂上颜色,你想用18与前面的哪个分数比较大小?
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12>18 14>18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
部分会表示吗?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大
小?
指名回答。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小组内交流。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谈
话: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那张长方形纸,与同组
小伙伴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折出你最
喜欢的几分之一后,涂上颜色,在小组
长的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最后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两幅作品贴
到黑板上。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
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
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
大一些?
3.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
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
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
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
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
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几分之几的含义及其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折一折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
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分数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
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问:涂色部分
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
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
表示。(板书:34)
4.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4表示
呢?
二、试一试
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
)里填
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
填在书上。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比一比
谈话:上节课我们比较过12和14的大小,还记得吗?那么你能想办
法比较出35和25的大小吗?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四、做一做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1-5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理由。
五、读一读
谈话:分数是谁发明的呢?自由阅读“你知道吗?”
六、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93~9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
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
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
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
感受。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
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
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
题。”
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
块抹上
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
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
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
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br>谈话: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先把它的28涂
上红色,再把它的38涂
上绿色,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
的几分之几?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评讲: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简单的分数减法。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
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
组内交流算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校正,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读题完成,指名说出题意。
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说出题意。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
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
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去填一填,再比一比,然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
的语言表
达自己的发现。(不必揭示分数基本性质的名称及其抽象的内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