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余年寄山水
534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9: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初中英语教师述职-山东省畜牧兽医学校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2018年8月

1



一、克、千克、吨

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 实践操作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
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 .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
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1.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2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
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8 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秤、1 角硬币、白砂糖、鸡蛋等物品。
学生准备:1袋500g的盐、梨、1 角硬币、大米、黄豆、苹果、萝卜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在超市购物时称重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称物品轻重的工具———秤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
教师:想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呢? (用秤称)
教师: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就要用到计量物品轻重的工具
———秤。 我们先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秤吗? 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结合实物秤或用图片做简要介绍,教师补充。
2.认识克
(1)称一称。
教师:我们认识了各种秤,你们想用秤称一称物品有多重吗? 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
组织下, 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白砂糖中,分别称出1g、2g、3g、4g糖。看哪个小组操作
有序,动作快? 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各份糖的多少。
学生操作称糖,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g、2g、3g、4g糖,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1g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教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 角硬币,介绍1角硬币重1g),
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g有多重。
教师:把小组的所有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说一说。
教师: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活动,你们对1g或几克有什么感觉? (轻或很
轻的感觉)
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
2

第1课时


“g”表示。(板书:克———g)
(4)议一议。
教师:生活中计量哪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学生可能会说 到牙齿、粉笔头、树叶等物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估计误差太大
的予以纠正。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图片。
教师:你见到的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用到了“克”?
(5)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页“填一填”,完成后汇报。
教师:你是怎样确定读数和读数单位的?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 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教师:1袋盐重多少? 2袋盐呢?
学生观察后知道1袋盐重500g,2袋盐是500g+500g=1000g。
教师:请大家把2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告诉老师2 袋盐有多重,你是怎样知道
的?
学生观察后发现指针指着1,2袋盐重1kg。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1kg和1000g都同样表示2 袋盐的轻重,因此
1kg和1000g一样重,1kg等于1000g。(板书:1000g=1kg)
(2)掂一掂。
教师:请大家把重1kg的盐放在手里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操作并交流感受。
教师:先掂一掂1kg的盐,再掂一掂1枚1 角的硬币,有什么感受? 并在小组讨论:在
什么情况下要用千克作单位?
小结: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 千克用字母“kg”表示。
(板书:千克———kg)
(3)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梨重1kg吗?
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梨有多重,再想1kg重 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
估计几个梨重1kg。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 4个梨大约重1kg)。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鸡蛋重1kg吗?
教师用盘秤称出1kg鸡蛋,验证学生的估算结果(18 个鸡蛋大约重1kg)。
(4)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kg大豆。
让学生先将大豆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后,再称出1kg大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2kg大米。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 个苹果和3 个萝卜有多重。教师
巡视。
(5)填一填。
5000g=( )kg 3kg=( )g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教科书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教师:比一比看谁拿得准?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3


2.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第1题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
3.拓展练习
1000g的棉花和1kg的铁块,谁重?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 识:因为1000g=1kg,所以1000g的棉花与1kg的铁块一样重。同样
重的物品大小也不一 定相同。
四、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 导学生回忆克和千克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
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 重用千克作单位, 以及1kg=1000g。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例3、例4,第4 页课堂活动第2 题,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观察和推算活动认识吨,让学生初步建立吨的单位概念,感 受吨的
实际意义。
2.在推算中理解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1.建立吨的单位概念。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吨相关的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称出自己的体重,了解大象、牛等大型动物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 “神 舟 十 号”宇 宙 飞 船 的 图 片 (下 方 附 文 字:自 重 约
8000kg)。
教师:同学们知道“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吗? 谁来说说对它的了解? 它有多重?
教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火车车厢、鲸的图片(图片下方分别附对应文字:载重60000kg,一头鲸重
195000 kg)。
教师: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轻重的? 你看后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物品很重,都是用千克作单位进行计量的, 数字很大,读、写起
来不方便,容易出错。
教师:听了你们的感受,知道你们还不会读这些数 ,老师也很着急。现在老师想当一次
魔术师,变变戏法,然后你们就会读啦! 可要看仔细哟!
在8000kg、60000kg、195000kg 下方对应出示:8 吨、60 吨、195吨。
教师:你发现了它们的变化吗?
学生观察后发现数字变小了,计量单位由“kg”变成了“吨”。
教师:吨的作用很大吧! 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4


1.认识吨
课件集中呈现上一环节引入情境中的“神舟十号”飞船(8 吨)、一节火车车厢(60
吨)、一头鲸(195吨)的图片。
教师:你对图中物品的轻重有什么感觉? 吨用来表示什么?
教师讲述吨同千克、克一样, 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引导学生总结:计量很重
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2.认识吨与千克的进率
(1)推算吨与千克的进率。
课件出示1袋100kg玉米的图片。
教师:100kg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能抱(背)得动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100kg比较重,就算很用力也是抱不动(背不起)的。
课件出示10袋玉米的图片。
教师:10袋玉米多重呢?
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10 袋玉米也就是10个100kg,10个100kg也就是1000kg,揭示
1000kg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kg)
(2)借助学生体重,体验、推想1吨有多重。
教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班上多数同学的体重在25kg左右)
让学生相互抱一抱、背一背,体会约25kg有多重,再说说感受。
教师:全班40个同学合在一起大约重多少?
学生计算得出40个同学大约重1000kg,也就是大约重1吨。
教师:你能谈谈对1吨的感受吗?
(学生交流)
(3)说一说。
教师:根据自己的调查,说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吨。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要及时鼓励,回答有误的及时引导, 予以纠正。
教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品有多重时用到了吨?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汽车载重量、家里的用水量、城市污水处理量等都会用吨
作单位。
(4)填一填。
2000kg=( )吨 4吨=( )kg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后
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1小题:因为1000kg=1吨,2000kg里面有2个1000kg,也就是2吨,所以2000kg= 2
吨。
第2小题:因为1 吨=1000kg,4 吨里面有4 个1 吨,也就是4个1000kg,即4000kg,
因此4吨=4000kg。
教师: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有怎样的规律? 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说出:1吨=1000kg,1kg=1000g。
教师: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教师:我们已经学了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 吨、千克、克,它们分别在什么情况
下用来表示物品的轻重?
学生总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 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
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3.教学例4
课件出示教科书例4。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还剩多少吨小麦?
教师:仔细观察题中的条件,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发现5吨和2000kg单位不
同。教师:你有解决办法吗? 独立解决试试。
5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教师: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展示学生解决过程。
①2000kg=2吨 5-2=3(吨)
答:还剩3吨小麦。
②5吨=5000kg 5000-2000=3000(kg) 3000kg=3吨
答:还剩3吨小麦。
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当单位不同时,要把单位化成相同后才能计算。
三、练习应用
1.教科书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小组内由两位同学当小裁判,另两位同学互对口令,并相互 说说换算的思考过程与
方法,然后互换角色。
2.教科书第5页练习一第4题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请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3.教科书第5页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课件演示学生完成情况,帮助学
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
四、反思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忆吨是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时用到的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
1000。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克、千克、吨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第2,3,5,7,8题。
【教学目标】
1.在练习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和吨,丰富对克、千克和吨等单位的概念的认
识。 < br>2.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克与千克、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进
行单位间的 换算。
3.在运用克、千克和吨等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
应 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加强克、千克和吨等单位的概念的认识, 掌握单位间的进
率,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 教师:今天我们进行
相关的练习,大家有信心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吗? (板书课题:克、千克、吨的练习)
二、基本练习
1.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一只小鸟重60( ) 一台平板电视机重15( )
9个苹果重2( ) 一辆货车载重3( )
6


一本连环画重216( ) 一艘轮船重300(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
你是怎样选择克、千克或吨作单位的呢?
全班交流得出:计量较轻的物 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
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吨作单位。
教师同步板书:克(g)→较轻 千克(kg)→较重 吨→很重
教师:列举生活实例,说说生活中计量哪些物品的轻重用克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再列举生活中以千克或吨作单位的物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
鼓励。
2.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根据学生思考过程完成吨、千克、克之间进率的板书。(板书:1吨=1000kg
1kg=1000g)
(2)补充练习。
9吨=( )kg 7000kg=( )吨 ( )kg=5吨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并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帮
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
3.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第5题
教师:在比较大小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怎样解决? < br>引导学生认识:当被比较的两个数量的单位和数都不相同时,不能直接比较,要把单
位化为相同后 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小结:在比较两个 数量的大小时,当单位相同时,数大的较大;当数和单位都不同时,要
先把单位化为相同后再进行比较。
三、实践运用
1.小马虎日记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展示)
早晨起床,我拿起30kg 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洗脸。喝了一杯250g的牛奶,吃
了一个20kg的鸡蛋和一个150 吨的苹果。妈妈还往我的书包里放了一瓶重250kg 的
矿泉水。我告别足足有18g重的小花狗,背 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走去。在
路上,我看见一辆满载着5g蔬菜的大货车从我身边经过… …
教师:说一说,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 你觉得应该怎么改? 为什么?
(“30kg重的牙刷”改成“30g 重的牙刷”;“20kg 的鸡蛋”改成
“20g的 鸡蛋”;“150吨的苹果”改成“150g的苹果”;“250kg的矿泉水”改成
“250g的矿泉 水”;“18g重的小花狗”改成“18kg重的小花狗”;“3吨重的书包”改
成“3kg重的书包” ;“满载着5g蔬菜的大货车”改成“满载着5吨蔬菜的大货车”。)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计量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
品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的物 品用吨作单位。选用单位时还要考虑到数的大小,如
果用错了单位,就会闹笑话。
2.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第3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再交流订正。
教师:6kg和1000g比较大小,怎样解决?
方法1:把单位千克化作克,6kg=6000g,6000g里面有6 个1000g,可以装成6袋。
方法2:把单位克化作千克,1000g=1kg,6kg 里面有 6 个1kg,可以装成6袋。
7


3.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
况:
方法1:3000kg=3 吨 1+3=4(吨)
答:沙 坑 里 总 共 要装4吨沙。
方法2:1吨=1000kg 1000+3000=4000(kg) 4000kg=4(吨)
答:沙坑里总共要装4吨沙。
小结:当单位不同时,要把单位化为相同后才能计算。
四、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
把克、千克、吨放到正确的位置,可以怎么放? 为什么?
1 >50 3000 =3 4000 <7
2.补充题
李阿姨家准备装修新房,她在建材市场买了以下材料:
水泥2吨 河沙3000kg 地面砖1200kg
墙面砖1吨 墙脚砖800kg
李阿姨准备租2 辆载重4 吨的货车将这些材料运回家,你来帮她安排,怎样装货?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把2吨水泥、1200kg地面砖和800kg墙脚砖装在一辆车内。因为 2 吨
=2000kg,2000+1200+800=4000(kg),
4000kg=4吨;把3000kg河沙和1 吨墙面砖装在另一辆车里,因为3000kg=3吨,3+1=4(吨)。4吨刚好分别是两车的载重量。小结:货车运送物品时,尽量做到既要满载,
又不能超载。
3.数学小调查
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页练习一第8题。
(1)学生先将自己在超市调查的商品有多重的情况在组内交流,
再独立完成第1个调查表的填写。
课件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对学生加以表扬和鼓励。
(2)学生先将自己在互联网或书籍上查阅到的动物有多重的情况在组内交流,再独立
完成第2 个调查表的填写。
五、反思总结
教师:能说说这节练习课你有哪些收获吗? 在本节课中,你解决了哪些疑惑?
【教学后记】







综合与实践:称体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
【教学目标】
1.在称体重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 巩固克、千克、吨等单位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数
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8


的过程,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经历体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进一步巩固克、千克、吨等
单位的概念。 2.通过称体重和记录学生体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
运用数学知识 的意识,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教学准备】体重秤、小组体重记录表、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播放邻居家几个小孩游戏玩耍的画面。
教师:小胖在游戏活动中总是比别人慢,是什么原因呢? (引发学生对体重的讨论)小
胖的体重太重了,动作不灵活,所以比别的小朋友慢。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都对自己的体重有了解吗? 大家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偏胖还
是偏瘦吗?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偏胖还是偏瘦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
我们的体重。
揭示课题:称体重。(板书课题:称体重)
二、课堂活动
1.称一称,填一填
(1)了解称体重的方法。
教师:你打算怎样了解自己的体重是偏胖还是偏瘦? (先称出我们自己的体重,再和
同龄人比较)
教师:称体重需要什么工具? 你会使用这些工具称体重吗? 课件介绍指导学生认识
体重秤。
请一名学 生 称 出 体 重,边 称 边 说 明 称 体 重 的 步 骤:
站 上 体 重秤———读出体重的数据——— 记录数据。重点强调读数时要看清楚
仪表上的单位,指针所指刻度的读法。
(2)分组称体重。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台体重秤和一张体重记录表,各小组在组长的组 织下,称
出每位同学的体重。
活动要求:①小组长组织称体重活动。② 确定好读数人员和记录人员。③按次序依
次称体重。
看哪一组分工明确,活动有序,称重速度快。
学生分组称体重,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体重记录表展示。
对小组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请1-2 个小组展示其体重记录表,小组代表介绍本
小组的体重情况。
2.看一看,比一比
(1)独立观察。
课件出示“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或每小组一张纸质表)。
教师:同学们观察“6-10 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然后把自己的体重和标准体重对
照一下,看看自己的体重符合标准吗? 是偏胖还是偏瘦?
(2)小组讨论。
把自己观察、比较的结果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根据各 自小组同学的体重是否符合
标准体重的情况,给其他同学提点建议。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
9


请1-2个小组进行交流展示 ,重点展示根据体重结果给其他同学的建议。教师梳理
建议:保持体重,偏瘦的增肥,偏肥的减瘦,保持 健康的体重指标。
3.比一比,说一说
(1)独立思考。
观察自己小组同学的体 重记录表,把自己的体重和同学的体重进行比较,或者是比
较另外两位同学的体重,你有什么发现?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合作讨论。
把你通过观察发现的问题和同学说说,提出数学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
(3)全班交流。
请1-2个小组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情况,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评价引导。
三、总结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你们参加了哪些数学学习活动?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点评:引 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促进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实践活动中
获得的过程性活动经验进行反思 性提升,感受数学的广泛运用与价值,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后记】





二、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一位数乘两位数

第1 课时 一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 - 9 页例1 、例 2 , 第 10 - 11 页课堂活动第 1 - 3
题, 第12 页练习二第4 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和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结合具体情境,探究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
力。
3 .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 理解算理, 体验计算方法多样性, 并优化算法。
4 .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 .能正确地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不进位) , 理解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生准备:练习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 .口算
课件出示青青大草原情境图, 喜羊羊开着快乐列车奔驰在草 原上(轻音乐:火车
开啦) ,列车上有许多算式。
5 × 9 = 8 × 7 = 6 × 5 = 8 × 4 =
10


3 × 7 = 9 × 6 = 4 × 6 = 2 × 8 =
教师:同学们,你们还认识他吗? (学生: 喜羊羊) 今天喜羊羊开着快乐列车从青青
大草原来了, 他将与我们一道走入今天的数学课
堂。在快乐列车上有一些算式,你们会算吗?
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用手势去判断对错。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在铁路两旁的行道树上还有一些问题, 你能解答吗?
1 .教学单元主题图
(1 )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我们乘着喜羊羊的快乐列车,与喜羊羊一起从青青大草原
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美丽的大森林, 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
信息? 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全班集体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集体交流所获得的数学信息。
[ 板书:一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
2 .教学例1
(1 )观察情境,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例1 图片。
教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一共有3 盒鸡蛋,每盒20 个”的信息和提出 “一共有多少
个鸡蛋”的问题。
(2 )引导思考,解决问题。
②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与同桌交流说算理。教师巡视。
②全班集体汇报、交流、说算理,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1 种:20 + 20 + 20 = 60 (个)
第2 种:20 × 3 = 60 (个) 把20 × 3 看作2 个十乘3 ,2 个十乘3得6 个十,
也就是60 。
第3 种:3 × 20 = 60 (个) 先用3 乘20 中十位上的数2 得6 , 再在积的末尾
添上1 个0 ,得60 。
(3 )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①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30 × 4 ,40 × 8 ,5 × 60 。
②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口算算理。
③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出算理。
(4 )归纳整理,小结提升。
教师: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我们应该怎么算比较快呢?
先让学生独立 思 考 口 算 方 法, 再 与 同 桌 交 流, 最 后 全 班 集 体
交 流。交流时, 引导学生说出: 在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时, 可以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
再去乘一位数,积是多少个十, 也就是几十; 还可以先用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十位上的
数,再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1 个0 。
3 .教学例2
(1 )观察情境,收集信息。
教师:喜羊羊带着我们继续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前行, 他又会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
呢?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例2 情境图。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两堆小正方体,每堆有13 个”的信息和提出“一共有多少
个小正方体”的问题。
(2 )引导思考,解决问题。
11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与同桌交流算理, 教师巡视以发现不同的解法。
②全班集体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1 种:13 + 13 = 26 (个)
第2 种:13 × 2 = 26 (个) 13 = 10 + 3 ,10 × 2 = 20 ,3 × 2 = 6 ,20 +
6 = 26 。(引导学生借助情境理解算理)
第3 种:13 × 2 = 26 (个) 先 用 2 乘 个 位 上 的 3 得 6 , 表 示 6 个
一,写在个位上;再用2 乘十位上的1 得2 ,表示2 个十,写在十位上,
结果就是26 。(引导学生借助情境理解算理)
……
(3 )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①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32 × 3 ,24 × 2 ,3 × 12 。
②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口算算理。
③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出算理。
(4 )归纳整理,小结提升。
教师: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我们应该怎么算呢?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
1 .教科书第10 页“课堂活动”第1 题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算理。
(2 )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 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操作, 并说出算理。
2 .教科书第11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算理。
(2 )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 让学生先说出算理, 再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3 .教科书第12 页练习二第4 题
(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 )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算理。
4 .教科书第11 页“课堂活动”第3 题
(1 )同桌玩对口令游戏。
(2 )师生玩对口令游戏。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又有什么疑问?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 页例3 ,第11 页课堂活动第4 - 5 题, 第12 页练习
二第6 题。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结合具体情境,引 导学生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一位
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说明估算方法的简 单思路。
3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2


1 .经历估算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 .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用课件先出示果园丰收情境图, 果园里的许多果树上挂满了水果(苹果、梨子、葡
萄、石榴) , 再出示苹果树, 苹果树的苹果上有许多算式。
50 × 6 = 9 × 70 = 4 × 50 = 8 × 60 =
32 × 3 = 12 × 2 = 24 × 2 = 22 × 3 =
教师:在上节课,喜羊羊带我们去参观了青青的草原和美丽的大
森林。今天他又会带我们到哪里去呢? 请看大屏幕! 在丰收的果园里,苹果树上结
满了苹果。苹果上有许多算式,你们会算吗?
全班集体 交 流, 交 流 时 说 出 算 理, 并 要 求 学 生 用 手 势 去 判 断
对错。
过渡:同学们算得真好! 让我们一起继续前行吧!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 .观察情境,收集信息
教师:让我们继续前行,与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小明家今年梨子的收成情况。
(1 )课件出示例3 情境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找到“有6 筐梨子,3 袋 化 肥, 每 袋 化 肥 48 kg ” 的 信 息和提
出“6 筐梨子重多少千克” “3 袋化肥重多少千克”的问题。
(2 )课件出示父亲的对话。
教师: “这一筐梨重32 kg ”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在台秤上的那一筐梨重32 kg 。
教师:你能根据这筐梨重32 kg , 估一估其他 5 筐梨每筐重多少千克吗?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其他5 个筐, 每个筐的大小与这个筐的大小相接近,从而让学
生明白,其他每筐梨大约重30 kg 。
2 .引导思考,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小明的对话。
教师:小明看到这6 筐梨,他疑惑了。他有什么疑问呢? 谁来帮帮小明,把他的问题
补充完整。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6 筐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谁来说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明白“6 筐梨大约重多少千克”就是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可以采用
估算的方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 )解决问题:6 筐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再与同桌交流说算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解法。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并说估算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 × 6 = 180 (kg ) 32 接近30 ,把32 看作30 。
(3 )解决问题:3 袋化肥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根据刚才收集的信息,你们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13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化肥提问:3 袋化肥大约重多少千
克?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与同桌交流说算理, 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解法。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并说估算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0 × 3 = 150 (kg ) 48 接近50 ,把48 看作50 。
3 .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4 .归纳整理,小结提升
教师: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是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 思 考 估 算 方 法, 再 让 同 桌 交 流, 最 后 全 班 集 体
交 流。交流时, 引导学生说出: 在估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 把两位数看作比较接近的
整十数来计算。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
1 .教科书第11 页课堂活动第4 题
2 .教科书第11 页课堂活动第5 题
3 .教科书第12 页练习二第6 题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又有什么疑问?
【教学后记】







第3 课时 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 - 12 页练习二第 1 - 3 题、第 5 题、第 7 - 9 题及
补充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体验一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的 口 算 与 估 算 的 过 程, 掌 握 一
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及估算的方法。
2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感悟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与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熟练地掌 握 一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的 口 算, 以 及 结 合
现 实 情 况 进 行估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识,引入课题
教师:我们在美丽的大森林和丰收的果园里学会了一位数乘 两
位数的口算与估算的方法, 明白了其中的算理。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进行口算与
估算的?
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全班集体交流。集体交流时, 教师引导学
14


生先说出一位数乘整十数、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再让学生说出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与口算乘 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师:今天喜羊羊又要带我们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继续参观, 你们想去吗? 可是,灰
太狼在我们去大森林的路上设置了4 道关卡, 你们
能闯过这4 道关卡,顺利到达美丽的大森林吗?
二、基本练习,巩固方法
第1 关:做一做
1 .教科书第11 页练习二第1 题
(1 )课件出示题目。
(2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学生独立完成。
(4 )交流反馈。
集体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怎么列式? 为 什 么 这 样 列 式? 口算时是
怎么想的?
2 .教科书第11 页练习二第2 题
(1 )课件出示题目。
(2 )学生独立完成。
(3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与同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4 )全班集体交流反馈。集体交流时, 让学生先说算法, 再让 学
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 .教科书第11 页练习二第3 题
(1 )课件出示题目。
(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3 )同桌交流算理。
(4 )全班集体交流反馈。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算理。
三、综合练习,整体提高
第2 关:练一练
教师:大家做得真不错,打败了灰太狼 ,顺利通过第一关。下面我们继续前行,看看
灰太狼的第二关是什么? 课件出示第二关练一练。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闯第二关,大家有信心吗?
1 .教科书第12 页练习二第5 题
(1 )课件出示题目。
(2 )你能 看 懂 题 目 中 的 表 格 吗? 从 题 目 中 你 知 道 了 哪 些 信
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学生独立完成。
(4 )集体交流反馈。
先让学生集体交流表格中的数据,再让学生集体交流“学校一共购买了多少本书” 。
集体交流“学校一共购买了多少本书”时, 让学生说出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的原
因。
2 .教科书第12 页练习二第7 题
(1 )课件出示题目。
(2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
(3 )课件出示问题:云岭小学大约有多少名学生?
教师:题目要求我们计算出准确结果吗?
15


教师让学生明白这种情况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 )学生独立完成。
(5 )同桌交流解题思路。
(6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并说估算思路。
第3 关:想一想
教师:刚才我们用前面学习的知识, 顺利地通过两关, 打退了灰太狼。接下来,我
们一起去看一看灰太狼又设立了什么关卡?
1 .教科书第12 页练习二第8 题
(1 )课件出示题目。
(2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 ) “一篇400 字的作文稿,她8 分能打完吗”是什么意思?
(4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估算思路。
(5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并说估算思路。
2 .教科书第12 页练习二第9 题
(1 )课件出示题目。
(2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 ) “够坐吗”是什么意思?
(4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估算思路。
(5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并说估算思路。
四、拓展练习,促进发展
第4 关:做一做,说一说
1 .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书包32 元,李阿姨带150 元钱买5 个这样的书包,够吗? (1 )你从题目中知
道了哪些信息?
(2 ) “够吗”是什么意思?
(3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估算思路。
(4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并说估算思路。交流时, 让 学 生 明 白:
如果每个书包 30 元, 买 5 个 书 包 就 是 150 元。因 为 估 小 了 钱 都 不
够,所以带150 元钱不够买5 个书包。
2 .课件出示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在课堂中、教室里、生活中搜集的数学信息。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关乘法口算与估算的问题。
五、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又有什么疑问?
【教学后记】







第4 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 页例4 ,第15 页课堂活动第1 题及第16 页练习三第
1 - 2 题。
【教学目标】
16


1 .结合具体情境, 理 解 和 掌 握 一 位 数 乘 两 位 数(不 进 位) 的 笔
算方法,学会乘法算式的书写格式; 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 .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 理解算理, 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 性, 并优化算法。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并掌握一位 数 乘 两 位 数(不 进 位) 的 笔 算 方 法, 学 会 乘 法
算式的书写格式。
2 .能正确地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理解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生准备:练习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洋洋超市情境图,喜羊羊推着手推车进入超市购物, 在超市大门前的手
推车上有许多算式。
50 × 6 = 7 × 60 = 5 × 20 = 30 × 6 =
23 × 3 = 31 × 3 = 42 × 2 = 2 × 34 =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节数学课上, 喜羊羊带我们 参 观 了 美丽的大森林和
丰收的果园。今天,他又会带来什么惊喜, 带我们到什么地方去呢? 在洋洋超市的手推
车上有许多算式,你们会算吗?
全班集 体 交 流。交 流 时, 要 求 学 生 说 出 算 理, 并 用 手 势 判 断对
错。
教师:同学们算得真好! 让我们与喜羊羊一起走进洋洋超市, 走进今天的数学课
堂! [ 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 .观察情境,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例4 图片。
教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找 到 “有 4 堆 茶 杯, 每 堆 有 1 盒 零 2 个” 的 信 息, 提 出
“一共有多少个茶杯”的问题。
2 .引导思考,解决问题
(1 )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教师:求一共有多少个茶杯,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12 ×
4 。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情境,先独立计算12 × 4 ,再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 并说口算算理。
(2 )自主探索,试写竖式。
教师:你们能把这些算式写成一个乘法竖式吗? 请同 学 们 根 据
刚才口算的第1 种情况或第2 种情况,在练习本上写一个竖式吧。
①学生尝试笔算方法,教师巡视。
②全班集体汇报、交流,并说笔算思路,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
书)
③比较分析,优化算法。
教师:在这两种竖式的写法中,你喜欢哪种呢? 为什么?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交流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1 种和第
2 种写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集体交流中明白第
17


2 种写法更加简洁。
④交流互动,规范书写。
教师:这么美的竖式该如何写呢?
教师(边交流 边 板 书)。
3 .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1 )课件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
(2 )学生独立完成。
(3 )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4 .归纳整理,小结提升
教师: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是怎样笔算的?
先让学生独立 思 考 笔 算 方 法, 再 与 同 桌 交 流, 最 后 全 班 集 体
交 流。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写竖式时,先把两位数的因数写在上面, 一位数的因数
写在下面, 两个因数的数位要对齐; 计算时, 从个位乘起, 用 一 位 数 依 次 去
乘 两 位 数 中 每 一 位 上 的 数, 与 哪 一 位 上 的 数 相乘,乘得的积就写在
哪一位上。
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再在学生充分理解口算算理的基础上,从口算算
理入手, 根据算理尝试书写竖式; 最后自主归纳、交流算理,优化概括笔算方法,规范
竖式写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笔算方法。]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
1 .教科书第15 页课堂活动第1 题
(1 )课件出示题目。
(2 )同桌交流: “3 × 32 ”怎样写竖式计算?
(3 )全班集体交流“3 × 32 ”的竖式写法。
(4 )学生独立完成“3 × 32 ”的计算。
(5 )集体交流计算结果。
2 .教科书第16 页练习三第1 题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算理。
(2 )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先说说是如何列竖式的。
3 .教科书第16 页练习三第2 题
(1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
(2 )课件出示问题。
(3 )学生先独立分析问题,再全班交流。
(4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5 )全班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又有什么疑问?
【教学后记】







第5 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 页例5 ,第15 页课堂活动第2 - 3 题及第16 页练习
18


三第3 - 4 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 理 解 和 掌 握 一 位 数 乘 两 位 数(进 位) 的 笔 算
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2 .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进 位) 的 笔 算 过 程, 理 解“满 十 进 一” 的算
理,从而得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
3 .在学习活 动 中, 获 得 成 功 的 体 验, 并 感 受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密
切 联系。
【教学重、难点】
1 .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进 位) 的 笔 算 过 程, 理 解“满 十 进 一” 的算
理,从而得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
2 .能正确地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理解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算式:23 × 3 = 2 × 34 =
要求学生先独立口算,再笔算,然后同桌交流是怎么算的。
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并用手势去判断对错。
教师:同学们算得真好!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 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
位数(进位)的笔算]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 .观察情境,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例5 图片。
教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找到“有3 堆玩具, 每堆有 24 个” 的信息和提出“一共有多少个玩具”
的问题。
2 .引导思考,解决问题
(1 )尝试计算,解决问题。
教师:求一共有多少个玩具,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24 ×
3 。
教师:请同学们先独立计算“24 × 3 ” , 再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算理, 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比较分析,优化算法。
教师:在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哪种算法呢? 为什么?
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交流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种算法,让
学生在观察比较、集体交流中, 明白第 4 种算法更加简便。
(3 )交流互动,理解算理。
教师:这么美的竖式该如何书写呢?
教师示范笔算乘法书写过程。
教师: “24 × 3 ”是怎么计算的? 请同学们与同桌互相交流。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 引导学 生 说 出: 先 用 3 乘个位上的4
得12 ,向十位进1 ,个位上写2 再用3 乘十位上的2 得6 ,加上个位进的1 得7 ,
写在十位上,结果就是72 。
3 .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1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25 × 3 ,47 × 2 ,29 × 3 。
(2 )学生独立完成。
(3 )全班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并明确“乘
19


的积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4 .归纳整理,小结提升
教师: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是怎样笔算的?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笔算方法,再与同桌交流方法, 最后全班集体
交流。交流时, 引 导 学 生 说 出: 笔 算 时, 相 同 数 位 要 对 齐, 从 个
位 乘起,先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中个位上的数, 乘得的积满几十, 就向前一位进几;再
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中十位上的数, 乘得的积要加上个位上进位的数,将和写在十位上;
如果一位数乘十位上的数, 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百位上进几。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
1 .教科书第15 页课堂活动第2 题的第1 - 2 小题
(1 )课件出示题目。
(2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
(3 )全班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 .教科书第15 页课堂活动第3 题
(1 )出示题目。
(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3 )全班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先说说每一列的3 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3 .教科书第16 页练习三第3 题
(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 )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3 )全班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 .教科书第16 页练习三第4 题
(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 )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3 )全班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在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后记】







第6 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 页例6 ,第15 页课堂活动第2 题及第16 - 17 页练习三第6 - 7 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一位 数 乘 两 位 数(连 续 进 位) 的 笔 算 方 法, 能 正 确
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2 .经历一位数乘两 位 数(连 续 进 位) 的 笔 算 过 程, 培 养 学 生 的 迁
移能力。
20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一位数乘两 位 数(连 续 进 位) 的 笔 算 方 法, 能 正 确 地 进 行
计算。
2 .能正确地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 ,理解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生准备:练习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算式:
23 × 4 = 5 × 31 = 4 × 22 = 15 × 4 =
小组交流:你准备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前面几节数学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
更难一点的笔算乘法。
[ 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 .观察情境,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例6 情境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 找 到 “ 有 9 辆 这 样 的 客 车, 每 辆 车 准 载 客 35 人 ” 的
信息。
追问:你们知道“每辆车准载客35 人”是什么意思吗?
引导学生 回 答: “ 每 辆 车 准 载 客 35 人 ” 就 是 每 辆 车 最 多 载 客
35 人。
教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的问题。
2 .引导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 求 “ 最 多 可 以 载 客 多 少 人 ” , 用 什 么 方 法 计 算? 怎 样
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35 × 9 。
教师:请同学们估一估9 辆客车大约可以载客多少人。
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再与同桌交流估算思路,最后全班交流。
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第1 种:35 × 10 = 350 (人) 9 接近10 ,把9 看作10 。
第2 种:40 × 9 = 360 (人) 35 接近40 ,把35 看作40 。
教师:如果想要知道准确的人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请同学们根
据前面学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先独立计算35 × 9 , 再与同桌说一说
你是怎样计算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择部分错题, 分析错误 的 原 因, 帮助学生理解
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算理,及时纠正错误。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先用9 乘个位上的5 得45 ,
向十位进4 ,个位上写5 再用9 乘十位上的3 得27 ,加上个位进的4 得31 个十,
在十位上写1 ,在百位上写3 ,结果就是315 。
把你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结果比一比。
比较一下,这道题与课前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 生 说 出 这道题用一位数
乘个位上的数满十了,要向前一位进位; 乘十位上的数也满十了,还需要加上个位进的
21


数,再向百位进位。
3 .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1 )出示题目:45 × 6 ,8 × 25 ,69 × 9 。
(2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 )全班集体交流。
交流时,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并让学生明白“乘得的积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
一位进几”的算理。
4 .归纳整理,小结提升
教师:怎样用竖式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呢?
先让学生独立 思 考 笔 算 方 法, 再 与 同 桌 交 流, 最 后 全 班 集 体
交 流。交流时, 引导学生说出: 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 相同数位对齐,先用一位
数乘两位数中个位上的数,再用 一位数乘两位数中十位上的数;乘得的积哪一位满几十,
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
1 .教科书第15 页课堂活动第2 题的第3 - 5 小题
(1 )出示题目。
(2 )学生动手操作第3 小题,同桌交流操作方法。
(3 )先独立完成题目,再与同桌交流。
(4 )全班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 .教科书第16 页练习三第6 题
(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 )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3 )全班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对做错的学生, 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
纠正错误。
3 .教科书第17 页练习三第7 题
(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 )同桌交流错误的原因。
(3 )全班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中,
当连续进位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后记】







第7 课时 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 - 17 页练习三第5 题、第8 - 10 题及补充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 熟练地进行计
22


算。
2 .进一步经历一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笔 算 的 过 程, 提 高 学 生 的 计 算
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引入课题
教师:在前 面的几节课里,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谁来说说
我们是怎样用竖式计算一位数乘两 位数的。
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再全班集体交流。集体交流时,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一位数乘
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与笔算乘 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的练习)
课件出示喜羊羊攻打灰太狼狼堡的画面。
教师:今天喜 羊 羊 要 带 我 们 去 攻 打 狼 堡 里 的 灰 太 狼, 你 们 想
去吗? 可是,灰太狼在自己的狼堡前设置了3 道关卡, 只有闯过这3 道 关卡,才能把
灰太狼打败。你们能闯过这3 道关卡吗?
二、基本练习,巩固方法
第1 关:做一做
教师:灰太狼在狼堡前设立的第 1 道关卡是什么呢? 你 们 能 闯过第1 关吗?
1 .教科书第17 页练习三第8 题
出示题目。
学生 独 立 完 成 后, 同 桌 先 交 流 计 算 过 程, 再 说 说 发 现 了 什
么。 (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鼓励)
集体交流反馈。
集体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你是怎么 计 算 的? 通 过 计 算, 你发现了
什么?
2 .教科书第17 页练习三第9 题
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你是如何比较大小的?
全班集体交流反馈。集体交流时, 让学生说说是如何 比 较 大 小 的。尽可能让
学生说出多种比较方法,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评价哪种方法较好。
三、综合练习,整体提高
第2 关:练一练
教师:大家做得真不错, 顺利通过第 1 关。下 面 我 们 继 续 前 行, 看看灰太
狼的第2 关是什么? (课件出示:第2 关:练一练)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闯第2 关,大家有信心吗?
1 .教科书第16 页练习三第5 题
课件出示题目。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你们能估一估8 间教室里大约需要安装多少盏日光灯吗? 教师: 你们能准
确地算出8 间教室里一共需要安装多少盏日光灯吗?
23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反馈。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么列式的? 为什么这样列式? 你是怎样计算的?
2 .教科书第17 页练习三第10 题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问题: 买6 辆小汽车要付多少元? 买2 辆小 火 车 要 付多少元?
教师:你们能估一估买6 辆小汽车大约要多少元? 买 2 辆 小 火车大约要多少
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估算结果。集体交流时, 说说是怎么估算的?
教师:你们能准确地算出要付多少钱吗? 比一比谁算得快。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问题:3 种玩具各买1 个大约要多少元?
教师: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呢?
让学生明白运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解题思路。
全班集体汇报、交流,并说估算思路。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又如何解决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
学过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提出问题, 并及时解决,对提出的其他数学问题,不作解
答。如有学生提出超过所学
知识范围的数学问题,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四、拓展练习,促进发展
第3 关:想一想
教师:刚才我们用前面学习的知识, 顺利地通过了两关, 打退了灰太狼。接下来,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灰太狼又设立了什么关卡。
(1 )完成教科书第17 页练习三思考题。
①课件出示情境图。
②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教师:为什么可以把“7 × 69 ”写成“7 × 70 - 7 ”呢?
先让学生与 同 桌 交 流, 再 集 体 交 流。
集体交流。集体交流时,注意算法的多样性, 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教师:同学们,我们和喜羊羊一起,闯过了灰太狼设置的3 关, 打 败了灰太狼,你
们太了不起了! (课件出示灰太狼被打败画面, 灰太狼大声叫喊“我一定会回来的! ” )
五、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又有什么疑问?
【教学后记】







一位数乘三位数

第1 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 页例1 、例2 ,第19 页课堂活动第1 - 3 题及第19 -
24


20 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 .探索一 位 数 乘 整 百 数 的 口 算 方 法, 能 正 确 口 算 整 百 数 乘
一位数。
2 .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能正确解决一位数乘三位
数的现实估算问题。
3 .在学习探索过 程 中, 培 养 口 算 的 习 惯 和 根 据 现 实 情 境 需 要
进 行估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估算方法及算理,能正确 口算整百
数乘一位数,并能解决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现实估算问题。
2 .在口算、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估算的算理,培
养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口算转盘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练习:
(1 )口算。
30 × 4 = 20 × 6 = 31 × 2 = 12 × 3 =
(2 )张叔叔在自家院内种了8 棵桃树,每棵桃树大约能摘桃91 kg ,
这8 棵桃树大约能摘多少千克桃?
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今天我们将增加学习难度,
学习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估算)
二、探索新知
1 .一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
(1 )课件呈现采松果的动画情境,定格为例1 画面。
(2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计算, 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写算
式和计算。
(3 )引导小组内交流: 把你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大家说说, 你是怎么算和怎么想
的?
(4 )选 取 小 组 代 表 在 全 班 展 示交流。
(5 )试一试:教科书第18 页“试一试” 。
700 × 8 = 400 × 5 = 6 × 600 =
通过解决这几道口算题,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
(6 )算一算。
①教科书第19 页课堂活动第1 题。
9 人一组,一人转转盘(轮流转转盘) , 另外8 人根据转盘情况进行计算,在组内交
流算法。
②教科书第19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分组计算,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2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
(1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8 页例2 情境。
教师:你是怎样理解“小东3 分大约能跑多少米”这个问题的?
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一是3 分能跑3 个296 m; 二是结果不要求是准确的数,
估算就可以了。
25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引导全班交流: “小东3 分大约能跑多少米”是求3 个296 m,
所以用算式“296 × 3 ”计算。“296 × 3 ”中296 最接近300 , 所以把296
看作300 估算,300 × 3 = 900 ( m) 。
(4 )小兰3 分大约能跑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交流“200 × 3 = 600 ( m) ”的估算方法。
(5 )比较“小东3 分大约能跑多少米?” 和“小兰 3 分大约能跑多少米?”这两
个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理解:相同的是两个问题都不需要精确结果, 都是把其中的 一 个 因
数 估 作 整 百 数, 再 口 算 的; 不 同 的 是 根 据 题 意 和 数 据 特征,第1
个问题中的因数要估大,第2 个问题中的因数要估小。
(6 )书写答语。
(7 )试一试:教科书第19 页课堂活动第3 题。
与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深化
1 .口算
(1 )教科书第19 页练习四第1 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 )教科书第20 页
练习四第2 题。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 (3 )教科书第20 页第3 题。先让学生说说
题意,再独立计算。
2 .估算
教科书第20 页练习四第4 - 6 题。
四、总结提升
教师: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 页例3 ,第21 - 22 页课堂活动第1 - 3 题及第24 页
练习五第1 - 2 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一位 数 乘 三 位 数 算 法 的 过 程, 掌 握 一 位 数 乘 三 位
数的笔算方法。
2 .在探索一位数 乘 三 位 数 的 算 法 与 算 理 的 过 程 中, 感 受 数 学
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1 .能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类推迁移到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会笔算一
位数乘三位数。
2 .在探索算法的 过 程 中, 理 解 一 位 数 乘 三 位 数 的 笔 算 过 程 中
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6


课件呈现3 位阿姨一起到商场购买电器的情境, 出示微波炉、电饭煲等商品价格。
教师:根据图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学生所提问题中筛选出问题: 买 3 个微波炉要用 多 少 元? 买4 个电饭煲要
用多少元?
教师:你们能列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算式吗?
学生独立列式:758 × 3 ,368 × 4 。
2 .观察特点,引入课题
教师:这两个算式以前学过吗? 它们有什么 共 同 的 地 方? 都 是三位数乘一
位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计算。
(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
二、探索新知
1 .探索“758 × 3 ”的计算方法
(1 ) “758 × 3 ”这个乘法算式,你们能计算吗? 独立用竖式试算一下。 学生
独立笔算,边计算边思考:竖式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 )小组交流:把你的竖式计算过程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一下, 说说在竖式计算过程
中要注意什么。
(3 )全班交流:小组的代表展示计算的竖式, 并结合竖式讲解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
的问题 。全班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补充评价,形成完整的竖式。
在竖式形成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表达相机引导, 让学生明白因数3 乘 758 的
每 一 位 数 的 乘 积 在 竖 式 中 该 怎 么 写, 为 什 么 这 样 写。 例如3 乘
十位上的5 得15 个十,加上个位进的2 个十, 是17 个十,7 个十在十位写7 ,10 个
十是1 个百,所以向百位进1 。
完整的竖式形成后, 教师提问: 大家计算得真好, 回顾 刚 才 计 算的全过程,
我们是怎么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 完整叙述计算过程: 从个位乘 起, 用 一 位数依次乘三
位数的个位、十位、百位, 乘积满几十, 就向前一位进几, 注意十位、百位上的乘积
要加上前一步计算进位的数。
2 .类推试算
求“买4 个电饭煲要用多少元” 的算式是“368 × 4 ” , 你会正确计算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展示交流评价,完成答语书写。
3 .小组讨论
一位数乘三 位 数 与 一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的 计 算 方 法 有 什 么 相 同
的地方?
(1 )小组讨论。
(2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具体竖式表述, 形成一位数乘三 位数与一位数乘两
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的认识, 即都是“从个位乘起, 用一位数依次乘两位数、三位数
的每一位, 乘积满几十, 就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方法,并强调注意“哪一位乘积满几
十, 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后面的计算不能忘记加几” 。
三、巩固深化
1 .教科书第21 页课堂活动第1 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集体交流订正, 重点强化计算过程中的竖式书写和进位。
2 .教科书第21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评价订正。教师巡视指导, 收集典型情况进行集体交流,
重点以第2 ,3 小题为依托强化连续进位的处理。
3 .教科书第22 页课堂活动第3 题
(1 )学生独立计算涂色。
27


(2 )全班展示欣赏。
4 .教科书第24 页练习五第2 题
课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改错的情境。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教师强调错误原因,避免同类错误出现。
5 .教科书第24 页练习五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总结提升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大家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3 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中间有0 )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 - 23 页例4 、例5 , 第24 页课堂活动第1 题及第
25 页练习五第6 - 8 题。
【教学目标】
1 .探索0 乘任何数都得0 的算理, 并能运用算理, 正确计算一位数乘中间有0
的三位数的乘法。
2 .在学习活动中 巩 固 一 位 数 乘 三 位 数 的 计 算 方 法, 能 正 确 熟
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中间有0 的三位数的乘法。
3 .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0 乘任何数都得0 的算理,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 中间有0 的三
位数的乘法。
2 .理解一位数乘 中 间 有 0 的 三 位 数 计 算 的 算 理, 能 较 熟 练 地
计算一位数乘中间有0 的三位数的乘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用竖式计算
124 × 2 = 218 × 6 = 3 × 567 =
2 .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乘三位数。
(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三位数)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4
课件创设情境, 先呈现3 个鱼缸, 每个鱼缸有2 条鱼, 一共有多少条鱼? 再呈现
教科书例4 情境:3 个鱼缸,每个鱼缸0 条鱼,一共有多少条鱼?
让学生分别解答。
2 × 3 = 6 (条)
0 × 3 = 0 (条) (2 )试算。
答:一共有6 条鱼。 答:一共有0 条鱼。
28


0 × 2 = 0 × 8 = 0 × 27 = 61 × 0 =
你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吗?
通过这些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0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因为无论多少个0 的和都为0 。
2 .教学例5
(1 )课件出示例5 的购票情境。
(2 )学生独立列算式解决。
(3 )小组合作交流: 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你是怎样
解决这个新问题的? (让学生结合竖式交流)
(4 )集体交流,教师引导: ①大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遇到 了什么新问
题?
一个因数中间(十位)有0 。(补充板书课题:中间有0 )
②你是怎样解决这个新问题的?
从个位起,用3 依次乘102 的每一位,个位上2 乘3 得6 ,6 写在积的个位,0 乘
3 得0 ,0 应该写在积的什么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0 ” 表示 0 个十, 也就是十位上一个十也没有,所以在
积的十位写0 (写0 占位) 。
(5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答语。
(6 )练习例5 的“试一试” 。
3 × 204 = 401 × 2 = 406 × 7 =
学生试算后交流订正, 前两小题重点训练一位数乘十位上0 的积的书写,第3 小
题重点在于一位数乘十位上 0 的积加上个位乘积进位的处理。
三、巩固深化
1 .教科书第24 页课堂活动第1 题
(1 )学生独立计算。
(2 )议一议,每一竖列的2 个小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 .教科书第25 页练习五第6 题
独立计算后同桌交流订正。
3 .教科书第25 页练习五第7 题
独立解答,小组交流订正。
4 .教科书第25 页第8 题
学生独立提问并解答,全班交流。
四、总结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自己的学习表现如何?
【教学后记】







第4 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 )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 页例6 ,第24 页课堂活动第2 题及第25 - 26 页练习
五第9 - 11 题。
【教学目标】
29


1 .探索一位数乘 末 尾 有 0 的 三 位 数 的 笔 算 方 法, 能 正 确 计 算
一位数乘末尾有0 的三位数的乘法。
2 .让学生经历一 位 数 乘 末 尾 有 0 的 三 位 数 的 笔 算 方 法 的 过
程,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在计算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一位数乘 末 尾 有 0 的 三 位 数 的 笔 算 方 法, 能 正 确 计 算
一位数乘末尾有0 的三位数的乘法。
2 .在探索计算方 法 的 过 程 中 理 解 算 理, 能 较 熟 练 地 计 算 一 位
数乘末尾有0 的三位数的乘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教学例6
课件出示情境问题。
大家能独立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试一试。
学生列出算式:120 × 9 =
2 .引入课题
这个算式和 我 们 以 前 学 过 的 一 位 数 乘 三 位 数 的 算 式 有 什 么
不同? (末尾有0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 )的笔算。
[ 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 )的笔算]
教师:对于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 )的笔算的学习, 你想学习什么? (根据学生
回答梳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这些学习目标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
1 .尝试计算
(1 )独立尝试。“120 × 9 = ?” 这个算式, 你会计算吗? 自己独立试试。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2 )算法展示。选有代表性的算法展示, 边展示边介绍计算的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并用自己的话梳理
完整的计算方法。
(3 )比一比,说一说。
教师:观察比较 2 种算法, 你喜欢哪种算法? 为 什 么?
(4 )完善解决问题的答语。
2 .教科书第23 页“试一试”
用你认为简便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230 × 3 = 370 × 2 = 560 × 4 =
(1 )全班学生独立计算,请3 名学生板演。
(2 )集体交流订正。
3 .小结
教师:一位 数 乘 三 位 数 ( 末 尾 有 0 ) 的 笔 算 怎 样 算? 应 注 意 些
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竖式, 用自己的话梳理归纳: 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 )的笔算,
先用一位数乘三位数中0 前面的数,再看三位数末尾有几个0 ,就在乘积的末尾添几个
0 。
三、巩固深化
1 .教科书第24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议一议: (1 )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2 )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
30


同点?
2 .教科书第25 页练习五第9 题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互相批改订正。
3 .教科书第26 页练习五第11 题
(1 )学生独立判断改错。
(2 )全班集体展示交流,在错误的地方进行引导,澄清认识。
4 .教科书第26 页练习五第10 题
(1 )学生独立判断。
(2 )学习小组交流自己的判断,并说说为什么。
(3 )集体交流判断两个算式得数大小的方法和理由。
四、总结提升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后记】







第5 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 - 25 页 练 习 五 第 3 - 5 题, 第 26 页 练 习 五 第
12 -13 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在练习活 动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笔算的算理和算法,能较熟练
地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运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仔细计算与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在练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笔算的算理和算法,能较熟练地
计算一位数 乘三位数的乘法。
2 .在练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与熟练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三位数笔算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既要求正确, 也要求速 度, 还要会运用其解决问题
(板书: 正确、速度、运用) 。大家有信心达到这些较高的要求吗? 今天我们就进行相
关的练习和运用。
(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练习)
二、基本练习
1 .口算
教师:我们先看看大家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怎样?
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口算:
300 × 4 = 200 × 6 = 7 × 20 = 8 × 300 =
31


50 × 4 = 800 × 3 = 9 × 600 = 60 × 9 =
独立口算后,集体订正评价。
2 .笔算
485 × 7 = 108 × 6 = 520 × 6 = 7 × 500 =
(1 )不计算,说说它们的积是几位数,积的末尾有几个0 。
(2 )独立笔算前面3 个小题。
(3 )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4 )教师针对易错点进行讲评。
三、综合练习
教师:大家的计算很棒, 不但计算准确, 而且 速 度 快。你 们 能 运用这些计算
方法解决问题吗? 我们来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1 .教科书第24 页练习五第3 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引导学生之间交流评价。
2 .教科书第25 页练习五第4 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引导学生之间交流评价。
3 .教科书第25 页练习五第5 题
(1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 )学习小组内交流、批改、评价。
(3 )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全班展评。
4 .教科书第26 页练习五第12 题
(1 )从图表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 )小组分工解决问
题,然后组内交流,检查分工完成情况。 (3 )小组展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评价。
5 .教科书第26 页练习五第13 题
(1 )课件先出示图片信息,再出示第1 问,学生独立解决订正。
(2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怎样解决? 学生独立提问解决, 然后小组交流互评,教
师随机巡视指导。
(3 )全班展评,选小组内提问与解答表现最好的学生展示交流。
6 .小结
教师:刚才运用一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解决问题的环节,你表现得怎样? 给大家分
享分享。
四、拓展提高
教科书第26 页思考题。
五、全课总结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成功体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后记】






问题解决

第1 课时 问题解决(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 页例1 ,第28 页课堂活动第1 题及第28 - 29 页练习
六第1 - 3 题。
【教学目标】
32


1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 初步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
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在具体的情境 中 感 知 数 量 关 系, 初 步 掌 握 用 两 步 计 算 解 决
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具体的情境 中 感 知 数 量 关 系, 掌 握 用 两 步 计 算 解 决 问 题
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校会议室一共能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
2 .课件出示例1 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数学条件信息和问题: 学校会议室, 主席台上可以坐6
人, 主席台下有13 排, 每排坐9 人。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教师:这个问题和第1 个问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第1 题直接告诉了台下能坐的人数, 第2 题没有直接告诉; “主
席台上坐6 人”的条件和所求“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的问题都一样。
教师:比较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感觉?
经过讨论,学生 可 能 会 觉 得 第 2 题 难 一 些, 解 决 方 法 有 些 相 似
等。教师顺势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学习复杂一点的问题解决。
[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一) ]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1
(1 )独立思考。
教师:大家觉得第2 个问题要复杂一些, 这个难一点的问题大家认为该怎么解决?
先独立思考一下。
(2 )合作交流。
教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听听同桌的想法和你自己的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一
样的地方?
(3 )集体交流。
请一个同 学 说 说 与 同 桌 讨 论 后 的 想 法, 大 家 仔 细 听 后 作 补
充评价。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考方法:要求“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可用“主
席台上坐的人数+ 主席台下坐的人数”得到。而主席台下坐的人数未知,则可用“每排
坐的人数× 排数”进行计算。(教师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 主席台上坐的人数 + 主席
台下坐的人数 = 会议室一共坐的人数……)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补充表达自己的分析思考方法, 例如: 要先求主席台下坐
的人数, 再用主席台下坐的人数 + 主席台上坐的人数= 会议室一共坐的人数……
(4 )提炼分析。
教师:同学们真会思考, 分析得有条有理。综 合 大 家 的 分 析, 你觉得解决这
个问题要几步,是哪几步?
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提炼问题: ①主席台下可以坐多少人? ②台上、台下一共可坐
33


多少人?
(5 )独立解决。
教师: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清楚了吗? 自己独立 解 决 这 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交流评价。
13 × 9 = 117 (人) 117 + 6 = 123 (人)
答:学校会议室一共可以坐123 人。
2 .回顾小结
(1 )想一想,小组内议一议: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引导学生回顾问题解决过程,总结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 )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先要熟悉条件和问题, 再根据条件和问题思考该怎么做,然后
解答; 先思考所求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这些条件都知不知道……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梳理解题步骤和思考分析方法。
3 .试一试
教科书第28 页课堂活动第1 题。
(1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2 )全班展示交流评价,重点引导思考和分析过程的交流。
三、巩固深化
教科书第28 - 29 页练习六第1 - 3 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再交流展示。展示时重点聚焦于分析思考的过程和方法,
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四、总结提升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经历的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问题解决(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 - 28 页例2 ,第28 页课堂活动第2 题及第29 页练习
六第4 - 6 题。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 明确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并能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明确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
2 .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掌握用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
34


教师: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装修房子) 装修房子中也有许 多数学问题,今天我
们将一起继续学习问题解决。
[ 板书课题:问题解决(二) ]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的情境信息。
(1 )图中有哪些已知信息和问题信息?
引导学生完整收集图中的条件和问题信息。
(2 )分析解决问题。
①独立思考: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信息想一想,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学生思考
后独立解决。
②合作交流:把你解决该问题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可能出现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估算法:300 × 5 = 1 500 (块) 答:1 500 块地砖够铺。
笔算法:285 × 5 = 1 425 (块) 1 425 < 1 500
答:1 500 块地砖够铺。
③集体展评:任选一个小组,把他们组内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全班
同学 展 示, 该 组 同 学 不 但 要 说 怎 么 解 决 的, 还 要 说 说 为 什
么 这 么 解决,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后做补充评价。
小组展示,教师重点在估算法、笔算法这两种方法的 道 理、思 考方法上引导全
班学生补充评价。
估算法:300 × 5 = 1 500 (块) , 把285 看作300 估算, 把因数看大后的准确
结果等于1 500 ,所以1 500 块地砖够铺。
笔算法:先算出5 间教室一共需要285 × 5 = 1 425 (块) ,1 425 <1500 ,所以1
500 块地砖够铺。
④独立完善问题解决的方法。
(3 )梳理小结: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 比较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势? 两种方
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分析,估算法简便快捷但不一定准确, 笔算法不简便但 准确,它们各有优
势,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估算思考问题的大致结果,再用笔算准确解决,2 种方法
互相补充,互为所用。
2 .议一议
教科书第28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1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怎么解决。
(2 )学生独立解决。
(3 )交流展 评, 重 点 在 思 考 过 程 和 方 法 上 引 导 学 生 表 达、补 充、
评价。
三、巩固深化
教科书第29 页练习六第4 - 6 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展示, 重点引导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
程,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四、总结提升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所解决的问题, 它们的解决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 归纳其共同点都 是通过先计算再比
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
教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后记】
35


整理与复习

第1 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的整理复习,教科书第30 页第1 -4 题,第31 页
练习七第1 - 4 题。
【教学目标】
1 .在整理与复习活动中, 对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
行回顾整理, 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一位数
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
2 .引导学生主动 整 理 与 复 习, 在 整 理 与 复 习 活 动 中 渗 透 计 算
策略的选择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意识和能力。
3 .在计算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进一步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能较熟
练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意识和计算习惯。
2 .在整理与复习 活 动 中 渗 透 计 算 策 略 的 选 择 运 用, 培 养 学 生
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梳理
1 .看书回顾
教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浏览教科书第8 - 32 页。
学生: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
问题解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揭示课题: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 数 的 整 理与复习。
问题解决
2 .计算方法整理
小黑板或课件出示:
20 × 4 = 300 × 4 = 4 × 200 = 23 × 2 =
592 × 6 = 48 × 6 = 306 × 7 = 580 × 8 =
(1 )口算。
教师:仔细观察这8 道乘法算式,哪几道算式你一看就能算出结果? 你是怎么想
的?
学生:前面4 道算式能口算, 一看就能算出结果, 后4 道算式要笔算。
①口算前4 道题,同桌互相交流每个小题的口算方法。
同桌交流后全班集体梳理口算的算理、算法: 一位数 乘 整 十、整百数,先口算
出积有几个十或几个百,再写出相应的积。或者是先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中 0 前
面的数, 再看整十、整百数后面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②完成教科书第31 页练习七第1 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先独立口算,再集体订
正、评价。
(2 )估算。
①学生独立思考教科书第30 页第3 题, 集体交流时注重估算方法的梳理。
②估计自己脉搏8 分跳动的次数。
(3 )笔算。
①独立笔算后4 道算式:592 × 6 、48 × 6 、306 × 7 、580 × 8 。
36


②展示交流:计算这些题时在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你 有 什 么 需要提醒大家的?
引导学生对笔算方法进行梳理,小结笔算方法。
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从个位乘起, 用一位数依次乘两位数、三位数的
每一位,乘到哪一位积就和那一位对齐, 乘积满几十, 就向前一位进几。注意中间有 0
和末尾有 0 的数在相乘时, 切勿忘记进位。
二、练习运用
1 .教科书第31 页练习七第2 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换批改、评价。
2 .教科书第31 页练习七第3 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 )交流评价,允许用口算、估算、笔算等方法思考连线。
3 .教科书第30 页第4 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评价。
4 .教科书第31 页第4 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评价。
三、全课总结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 你们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或改进?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涉及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的问题解决的整理与复习, 教科
书第32 页练习七第5 - 7 题。
【教学目标】
1 .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巩固学习运用一位 数乘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的知识解决
问题的分析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一位数乘两位数、三 位数计算的现实问
题。
2 .在整理复习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整理复习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运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 计 算 的 知
识 解 决 问 题 的 分 析 方 法, 培 养 学 生 发 现 问 题、提 出 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引入
1 .基本练习
(1 )口算。
40 × 2 = 23 × 2 = 3 × 40 = 5 × 700 = 60 × 7 =
8 × 40 = 3 × 13 = 6 × 500 = 900 × 5 = 200 × 8 =
37


(2 )笔算。
67 × 7 = 5 × 128 = 607 × 4 = 410 × 3 =
2 .谈话引入
教师:大家的计算又对又快,说明上一节课我们在对一位数乘两
位数、三位数计算的整理与复习中收获较大,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运用一位数乘
两位数、三位数计算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整理与复习。
[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二) ]
教师:在今天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信心将有更好的表现呢?
教师: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运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
两步计算的问题解决中, 有哪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呢? 让我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来进一步体会和运用。
1 .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
(1 )有一堆苹果,装了9 箱,每箱重15 kg ,还剩56 kg 。这堆苹果 共重多少千克?
(2 ) 望 海 希 望 小 学 三 年 级 有 学 生 284 人, 计 划 每 人 发 3 本
作 业 本。现在有 950 本 作 业 本, 够 不 够 发? 如 果 够 发, 还 剩 多 少 本
作业本?
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②小组交流。
教师:把你 在 解 决 这 两 个 问 题 时 的 分 析 思 考 过 程 和 同 伴 分
享一下。
③全班交流。
2 .小结
教师:解决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都要用两步计算? 它们有哪些共同的步骤?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梳理:因为所求问题的两个条件, 一个已知,一个未知,
所以要先求出未知的条件。共同的步骤是读 题、 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
题步骤、完整解答问题。
三、练习深化
1 .教科书第32 页练习七第5 题
独立解决,同桌订正。
2 .教科书第32 页练习七第6 题
(1 )独立解决第(1 )问,然后展示交流, 重点在两种不同数量关系 的分析上进行
引导。
(2 )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解答后再交流订正。
3 .教科书第32 页练习七第7 题
处理过程同上一题。
四、总结反思
教师:回顾我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
五、拓展提升
教科书第32 页练习七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后记】





38


第3 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 .在练习过程中, 进 一 步 沟 通 一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与 一 位 数 乘 三
位数计算的内在联系, 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解决简
单的现实问题。
2 .在计算与解决 问 题 的 讲 评 与 练 习 过 程 中, 通 过 相 同 与 不 同
的分析,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单元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沟通一位数乘两位数与一位数乘三位 数
计算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单元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前面两节 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了整理与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在
整理与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一次综合练习 , 看谁能在这节课的练习中思考最积极,收获
最多,提升最大。
(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综合练习)
二、基本练习
口算下列各题。
4 × 7 = 3 × 8 = 5 × 6 = 7 × 4 =
40 × 7 = 30 × 8 = 5 × 60 = 70 × 4 =
400 × 7 = 300 × 8 = 5 × 600 = 700 × 4 =
(1 )学生独立口算。
(2 )思 考: 上 面 每 一 组 口 算 的 算 式 和 计 算 方 法 有 什 么 相 同
和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对每一组算式不同层次的理解: 一是形式上的 认识,如一位数乘一
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或几乘一位数、几 十 乘 一 位 数、几 百
乘 一 位 数 等; 二 是 几 个 一 乘 几、几 个 十 乘几、几个百乘几等。
教师:同一组口算的算式不同,口算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口算时都用了乘法口诀, 不同的是口诀算出来 的分别是几个一、几
个十、几个百, 结果是几个十、几个百时, 要在乘法口诀算出积的后面添0 。
三、主体练习
1 .笔算练习
(1 )不计算,你能说出下列各式的积是几位数吗? 为什么?
240 × 3 = 19 × 4 =
708 × 2 = 58 × 7 =
重点在“为什么”上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在计算之前的估算推想能力和意识。
(2 )用竖式计算(自由选择一组计算) 。
240 × 3 = 58 × 7 =
708 × 2 = 19 × 4 =
思考:一位数乘三位数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展示反馈。
③重点分析研究“一位数乘三位数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
2 .估算练习
39


104 元 个 291 元 台
(1 )买5 个水壶大约要多少元?
(2 )买3 台榨汁机大约要多少元?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估算的结果比准确结果多还是少?
引导学生说出估算过程中的想法, 根据课堂学情表现适时进 行指导梳理。
3 .问题解决练习
(1 )菁英小学广播操比赛中,有一个方阵共站了9 列,每列28 人, 方阵前面还有
14 人领操。这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2 )六年级两个班共90 人去秋游, 租了3 辆车, 每车限乘25 人 (不含驾驶员) 。
租的3 辆车够不够坐? 还有多少人没有车坐?
教师:想一想,说一说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情境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即方阵人数+ 方阵前面的人数= 方阵
一共有多少人, 六年级两个班总人数 - 能乘坐的总人数= 还有多少人坐不上车。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教师: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感 悟 两 个 不 同 的 问 题, 都 要 先 用 乘 法 求 出 “ 方 阵 总
人数”和“能乘坐的总人数” ,再根据问题需要相加或相减。
四、拓展练习
问题解决:
(1 )一条裙子的价格是一件衬衣的3 倍, 买一条裙子和一件衬衣 一共要多少元?
裙子的价格是衬衣的3倍。每件185元。
(2 )游乐场的收费标准如下表。有10 人要坐过山车,8 人要坐小 飞机。现有100
元钱,够不够?
【教学后记】







三、辨认方向

东 南 西 北

第1 课时 辨认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 页例1 ,第35 页练习八第1 - 2 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东、南、西、北4 个方向, 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2 .在学习活动中,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3 .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
有趣的题材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4 个方向, 初步建立这些方向的方位知觉。
2 .正确辨认东、南、西、北4 个方向,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40


【教学过程】
一、游戏活动,引入课题
学生和教师一起做指方向的游戏, 教师说上、下、左、右、前、后6 个方向,学生
用手分别指出这6 个方向。
教师:我们刚才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语? 你还知 道 哪 些 表示方向的词?
(东、南、西、北)
教师:东、南、西、北就是用来描述事物所在的 方 向, 今 天 我 们 就来认识这
4 个方向。
(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观察地图,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1 )出示中国地图,认识方向标。
教师:这是一张我们祖国的地图,请看一看祖国的领土像一个什么呀? (学生想象,
描述,注意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描述)地图上标明了各个省的具体位置和形状。
教师:请同学们看地图的右上角, 这里有一个标志, 这 个 标 志 由一个箭头和
文字“北”组成。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方向标)
教师:方向标是表示方向的图标。这个箭头指向正上方, 并且有一个“北”字,你
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 (表示北方) 我们知道了北方就可以很容易判断出其他方向了。
想知道怎样判断吗?
(2 )结合内蒙古、海南、上海、西藏这4 个地方认识东、南、西、北。
课件出示内蒙古、海南、上海、西藏这4 个地方及其美景。
引导学生观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美丽的内蒙古在祖国的北方,海南在祖国
的南方, 海南与内蒙古遥遥相对, 所以北方与南方是相对的两个方向; 上海在祖国的
东方, 西藏在祖国的西方, 西藏与上海遥遥相对,所以东方和西方也是相对的两个方
向。
(3 )总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这里可以看出, 地图的上面是北, 下面是南,左面
是西,右面是东。
(板书:北、南、西、东)
在绘制地图时,一般都是上面表示北方, 下面表示南 方, 左 面 表示西方,右面
表示东方,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4 )闭眼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师:请闭眼想一想,与东方相对的是什么方向? 与北方相对的是什么方向……
2 .教学例1 ,深化对东、南、西、北的认识
(1 )课件出示例1 情境图,辨认东、南、西、北。
教师:图中哪里是北方,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地图的右上角有一个箭头和一个“北”字, 所以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
教师:说得真好, 我 们 看 一 幅 地 图 时, 首 先 要 看 方 向 标, 箭 头 朝
上,表示上面方向就是北方。
让学生继续找出其他几个方向。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会思考,在观察地图时, 只要看见方向标, 就可以根据“上北
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了。
(2 )运用新知识,在辨认中体验东、南、西、北。
北 方 向 各有什么?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教师再让学生以转盘为中心, 独立说出它的南、西、北 方 向 各 有什么。
最后教师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位置, 和同桌说一说它 的4 个方向分别有
41


什么。
(3 )感受方向的相对性。
教师:岗亭为什么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 一会儿在南, 一会儿在北?
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再交流。
学生总结:岗亭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的原因
是观察的地点不同, 如以草坪为观察点, 岗亭在草坪的东方; 以转盘为观测点,
岗亭在转盘的西方; 以少年宫为观察点, 岗亭在少年宫的南方。
教师总结:物体所在的方向是相对的, 观察的地点不 同, 物 体 所在的方向就可
能发生变化。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 .教科书第35 页练习八第1 题
(1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全班交流。
(2 )让学生选择其他观测点自主说一说, 加深对东、南、西、北的认识,体现方向
的相对性。
2 .教科书第35 页练习八第2 题
(1 )出示中国地图,简单介绍我国这5 座名山的情况。
(2 )学生先独立填空,然后全班交流。
(3 )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它们分别在祖国的什么方向?
四、反思评价,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学习数学好玩吗?
学生自由交流后, 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 了 东、南、西、北 4 个方向,知道
了地 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的。我们还知道了东方与西方相对,南
方与北方相对。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 页例2 ,第34 页课堂活动第1 - 2 题及第35 页练习
八第3 题。
【教学目标】
1 .能在生活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 4 个 方 向, 会 用 东、南、西、 北来
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 .体验方向的相对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知觉和方位感,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
3 .体会辨认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 .能在生活中正确辨认东、南、西、北4 个方向。
2 .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冲突,引入新课
42


1 .复习东、南、西、北4 个方向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方 向? (东、南、西、北)
如果老师面对北方(教师面对北方站立) , 请想一下, 老师的后面、左面、右面分
别是什么方向?
2 .激发认知矛盾
教师:同学们,当你走进校门的时候, 面对的 是 哪 个 方 向? 当 升国旗的时候,
你们面对的是哪个方向? 你家的阳台又是朝着哪个方向?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方向
问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辨认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板书课题: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 .了解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
(1 )学生自主交流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辨认方向?
学生交流:如果是晚上, 可以观察北极星辨认方向; 用 指 南 针 辨认方向;观察
树叶的疏密辨认方向, 树叶密的一面是南,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根据太阳辨认方向,太
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2 )介绍指南针,渗透数学文化。
教师一一出示教科书第39 页的图片, 向学生具体介绍指南针的相关知识。重点了
解 N 极表示北方,S 极表示南方。
2 .在教室里体验方向
(1 )用指南针辨认方位。
将学生分成东、南、西、北、中5 个小组就坐。
教师: 我 们 现 在 要 想 知 道 你 们 分 别 坐 在 什 么 方 向, 怎 么 办
呢? (用指南针先找到北方)
师生一起,将指南针放在中间小组,然后用指南针在教室里找到东、南、西、北4 个
方向。(根据指南针的 N 极指向北方,然后按照“前北后南,左西右东”来确定其他方
向;或根据指南针的 S 极指向南方, 然后按照“前北后南,左西右东”来确定其他方
向。)
(2 )辨认东、南、西、北4 个方向。
教师:我们现在找到了北方, 请想一想, 你们小组分别 在 中 间 这个小组即中
间小组的哪个方向?
各小组交流汇报,注意要说出自己为什么在那个方向。比如, 某位学生说他们组在
南方, 应说出因为前面是北方, 南方与北方相对,所以我们是在南方。
教师:各小组交流, 与自己相对的同学在你们小组的 什 么 方 向? 周围4 个组
的同学说说中间的小组在自己组的什么方向。
(3 )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验4 个方向。
按照教科书第34 页课堂活动第1 题的要求,各小组开展活动。 (提示:想一想,如
果你面对的是北方, 那么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如果面对的是南方
呢?)
(4 )小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辨认方向, 首先应做什么呢? (先找 到一个方向,然
后根据这个方向去辨认其他3 个方向)
3 .在操场上体验方位
(1 )明确在生活中怎样辨认方向。
教师:升国旗时你们面对的是哪个方向呢?
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在生活中辨认方向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方向。
自由交流后,大家认为须先用指南针确定一个方向。教 师 检 验学生的交流是否
正确,也为下一步辨认方向做准备。
43


(2 )实际体验辨认方向。
学生在操场站成两排,进行辩论方向体验。
首先,面对北方,看看我们的后面、左面、右面 分 别 是 什 么 方 向, 这些方向
有些什么物体。
然后,再转一转,面对东方, 说一说自己的后 面、左 面、右 面 分 别是什么方向。
再转一转,面对南方,说一说自己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最后,面对西方, 说 一 说 自 己 的 后 面、左 面、右 面 又 分 别 是 什 么
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 不管我们怎 样 转 动 身 体, 东、南、 西、北4
个方向是不会变的;二是,我们需要先确定一个方向, 然后再按照“前北、后南、左西、
右东” 的方法确定方向; 三是, 北和南始终是相对的,东和西始终也是相对的。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 .基本练习(教科书第34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教师:你们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家的各个方向各有些什么吗? 先自己想一想,再
和同桌说一说。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2 .实践练习(教科书第35 页练习八第3 题)
在教学例2 的 基 础 上 接 着 进 行, 重 点 观 察 学 校 的 东、南、西、北
4 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树木、重要设施等。
3 .拓展思考
说一说学校的东方(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取其他几个方向)有哪
些建筑物。(比如,从学校的东方观察,由近到远有邮局, 邮局过去是医院)
教师:请想一想,如果我们站在医院观察, 邮局在医院 的 什 么 方向? (西方)
教师:奇怪了,刚才我们说邮局、医院都在东方, 现在邮局怎么又变为西方了呢?
不是说东、南、西、北4 个方向是不变的吗?
引导学生明白:东、南、西、北4 个大的方向是 不 会 变 的, 但 由 于我们所在
的观察点发生变化, 观察到的物体所在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比如,邮局……
四、反思评价,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学后记】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第1 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 页例1 ,第37 页课堂活动,第38 页练习九第2 - 3 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 个方向, 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 .建立方位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乐趣, 体验认识方向的价值,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 个方向, 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 .建立方位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4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 .辨一辨
教师:通过上 一 节 课 的 学 习, 我 们 知 道 了 教 室 的 北 面 是 哪 个
方 向。现在请大家面向教室的北面, 教室的南面又在哪里? 请你向 南面点点头;教室
的东面在哪里? 请你面朝东面敬个礼; 教室的西面在哪里? 请你面朝西面微微笑。
学生一边操 作, 教 师 一 边 把 十 字 方 向 标 和 4 个 方 向 板 书 在 黑
板上。
2 .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 的情境图。
教师:我们的好朋友明明正在街心花园玩耍, 你能告诉他从街心花园分别去商场、
学校、邮局、医院该怎么走吗? (课件圈出商场、学校、邮局、医院)
学生:到学校往东方走,到邮局往南方走, 到医院往西方走, 到商场往北方走。
(课件在图上显示出东、南、西、北4 个方向)
教师:在街心花园的周围还有一些建筑物(银行、饭 店、公 园、车站) ,它们又在
花园的什么方向呢? (教师语言稍停片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识
1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 个方向
(1 )引导认识东北方向。
课件出示一幅明明在街心花园玩耍的场景, 教师首先提出帮明明找银行的要求。
教师:银行在什么方向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交流。
小结:银行所在的位置是在东方和北方中间, 因此, 我 们 把 这 个方向说成“东
北”方向。(教师边说边手势指示)
(2 )学生自主认识其他几个方向。
教师:你们能说出饭店、公园、车站在什么方向吗?
引导学生自主说出其他3 个方向。
教师随机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 个方向。
(3 )想象。
学生结合刚才的情境图闭眼想象,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位
置。
(4 )深化。
教师:看一看,这8 个方向中,哪些方向是相对的?
比如:东南方与西北方是相对的……
教师:说说,这8 个方向,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比如:东南与西北是相对的,因此,车站在饭店的西北方, 饭店在车站的东南
方……
(5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36 页例1 的填空,集体订正。
2 .活动体验
(1 )辨认教室里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 个方向。
教师:我们教室里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又在哪里呢?
先找准教室里的北方,确定南、西、东3 个方向, 然后找出教室的东南、西南、东
北、西北等方向。
教师: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教室的8 个方向。
45


(2 )课堂活动。
把学生分成9 人一组,按照教科书第37 页课堂活动的要求开展活动。
此题要注意体现开放性,除了书上的要求外, 可以根据班上的具体情况更加灵活
使用。比如, 站在东面的同学可以说其他 8 个同学所在的方向。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 .教科书第38 页练习九第2 题
(1 )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按照教科书上的要求分组说一说。
(2 )学生自由选择说一说。比如:车站在公园的什么方向? 公园 在车站的什么方
向?
2 .教科书第38 页练习九第3 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你们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辨认方向综合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 页例2 ,第38 页练习九第1 题。
【教学目标】
1 .能在比较复杂 的 情 境 中 正 确 辨 认 8 个 方 向, 进 一 步 掌 握 辨
认方向的方法,积累辨认方向的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2 .感受方位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 .灵活运用辨认 方 向 的 方 法 来 辨 认 方 向, 积 累 辨 认 方 向 的 活
动经验。
2 .能在复杂的情境中辨认方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 .复习旧知识,提供认知准备
(1 )回忆。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方向?
(2 )观察想象。
教师: 我们面对一张地图, 如果上面是北方, 你能找出其他 7 个方向吗?
课件出示下图。
鼓励学生先说出南、西、东3 个方向,再说出其他4 个方向。
(3 )想象。
教师:假如你面向东方, 你能先说出南、西、北 3 个 方 向, 再 说 出其他4 个
方向吗?
2 .结合复习,引入学习课题
教师:其实,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很广泛, 今天我们 就 来 运 用这些知识去辨
46


认方向。
(板书课题:辨认方向综合应用)
二、辨认体验,探究新知
1 .情境呈现,观察发现
(1 )情境呈现。
教师:请看,小明在生活中就遇到了辨认方向的问题。
出示例2 情境图。
(2 )观察发现。
教师:你们从情境图中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8 个方向,明确各物体分别位于什么方向。
注意:情境比 较 复 杂 时, 说 哪 个 物 体 在 什 么 方 向 要 说 清 楚 观
察点。比如,说商店在小明家的北方,红光厂在小明家的北方。
2 .结合线路辨认方向
(1 )呈现问题。
教师:小明上学该怎样走呢?
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从家出发先向( )走到电影院, 再向( )走到学校。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教师:小明的爸爸在红光厂工作, 妈妈在设计院工作, 他 们 上 班又该怎样走
呢?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2 )开放练习。
教师:根据这幅平面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解答吗?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 .教科书第38 页练习九第1 题
(1 )基本练习。
教师:小狗要去送信啦! 如果小狗要把信送到小鸭家该怎么走?如果要送信到小猫
家该怎么走?
(2 )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下列要求:
①小狗要把信送到小鸡家,可以怎样设计路线?
②小狗要从小鸡家返回到送信出发的地方,可以怎样设计路线? 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完成第(2 )小题的填空。
(3 )拓展开放。
教师:你认为这些小动物会到谁家去玩? 请你说一说 它 们 去 时该怎么走,返回
时又该怎么走。
2 .实践题
教师:想一想,说一说,你上学、回家按照怎样的方向走?
四、反思评价,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们有哪些收获?
教师:今天老师要提出一个小要求, 在下课铃声响了 后, 同 学 们在离开教室时,
边走边说说自己行走的方向,好吗?
【教学后记】




47


四、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1 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 页例1 、“试一试”和第42 页课堂活动第1 题以及第
43 页练习十第4 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经历探索两位 数 除 以 一 位 数 口 算 方 法 的 过 程, 培 养 学 生 的
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意识地培养 学 生 利 用 旧 知 识 学 习 新 知 识 的 学 习 方 法, 提
高学生的类比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春天来了! 老师组织了同学们 去 踏 青, 让 我 们 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第40 页情境图)
教师:请观察教科书第40 页的插图, 从中你能找到哪 些 数 学 信息? 能提出哪
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适当梳理。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都可 以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先来解决
买西红柿的问题。
(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请观察教科书第41 页例1 的情境图。
(1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 )根据这个情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1 ) :20 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西红柿?
问题(2 ) :24 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西红柿?
(3 )怎么列式解决呢?
(4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
2.探索算法
利用问题(1 )进行算法探索。
(1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算出结果。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小棒, 动手分一分,看看结
果是多少。
(2 )引导学生根据分小棒的过程和结果,说说口算方法。
①2 个十除以2 ,等于1 个十。
②因为10 × 2 = 20 ,所以20 ÷ 2 = 10 。
3.理解算理
(1 )利用问题(1 ) 讲解算理。学生用 20 根小棒代替 20 元钱, 两根两根地分,
能够平均分成10 份,即是20 元, 每2 元分成一份, 能平均分成10 份。
48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后, 将例 1 的问题(1 )
补充完整。
4.及时练习(1 )
(1 )完成“试一试”中“60 ÷ 2 ”和“70 ÷ 7 ” 。
(2 )小组交流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 )观察几个算式,看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得出:都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5.教学问题(2 )
(1 )请学生读出问题(2 )并列出算式。
(2 )利用学过的计算方法或借助小棒,试着算出结果。
(3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后,全班汇报。
把24 分成20 和4 20 ÷ 2 = 10 ,4 ÷ 2 = 2 ,10 + 2 = 12 。
因为12 × 2 = 24 ,所以24 ÷ 2 = 12 。
(4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后, 将例 1 的问题(2 )
补充完整。
6.及时练习(2 )
(1 )完成“试一试”中“26 ÷ 2 ” 。
(2 )小组交流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2 页课堂活动第1 题
采取先师生对口令、再同桌对口令的方式进行。
小组交流:说说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题目时,需要注意什么?
2.教科书第43 页练习十第4 题
(1 )要求: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讨论。
(2 )比较每组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四、反思评价
教师: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你还有什么
想说的、想问的?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科书第42 页练习十第1 题。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 页例2 ,第42 页课堂活动第2 题,第43 页练习十第
6 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除 以 一 位 数 的 估 算 方 法 的 探 索 过 程, 会 估 算 两
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及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49


40 ÷ 2 = 60 ÷ 3 = 80 ÷ 2 = 80 ÷ 4 =
50 ÷ 5 = 30 ÷ 3 = 90 ÷ 3 = 90 ÷ 9 =
2.估算
一箱苹果重42kg ,5 箱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指名请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
3.引入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咱们都会用到估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估算。
(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叔叔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例题图,提出问题
请观察教科书第42 页例2 题图。
(1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 )问题是什么?
(3 )如何解答? (用除法计算,59 ÷ 6 = ?)
(4 )需要计算出准确结果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需要算出准确的结果, 只要估算一下李叔叔买的千克数就可以
了。
2.探索估算方法
(1 )小组讨论:如何进行估算?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2 )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回答:把59 元看成60 元。因 为 59 接 近 60 ,60 ÷ 6 =
10 (kg ) 。
(3 )请几位学生将估算的过程说一说,并完成书中填空。
(4 )思考:估算的结果是10 kg ,比李叔叔所买苹果的准确千克数多了还是少了? 为
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60 比59 大,所以估算结果比准确数大。
3.练习与应用
教师出示“84 ÷ 4 = 41 ” , 提问: 这道题做对了吗?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说明
原因吗?
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证明: 可以把84 看作80 ,80 ÷ 4 = 20 , 两个结果比
较,41 和20 相差太远了,这道题做得肯定不对。
小结:运用估算,可以简单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虽然估算不能准 确 计 算 出
结 果, 但 是 可 以 得 到 一 个 正 确 结 果 的 范 围, 可 以 提 供参考。
教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2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1 )请学生观察3 位小朋友的对话,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2 )小组讨论:根据所提出的具体问题,你支持哪一位? 为什么?
(3 )提问:是不是每道估算题都需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后再估算呢?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不是每道题都需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后再估算。
2.教科书第43 页练习十第6 题
(1 )学生读题,请学生说出题意。
(2 )提问:怎样解决? 说说你的想法。
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四、反思评价
教师: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50


教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什么?
教师:在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你还有什么想交流
的?
【教学后记】







第3 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 页练习十第2 题和第43 页第3 题,以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方法, 掌握计算特点,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相 关 计 算 方 法 的 内 在 联 系, 增 强 运 用 所 学 计 算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学习,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练习课。
(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的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根据给出的算式填空
46 ÷ 2 = 23 , 先 算 ( ) 除 以 2 , 再 算 ( ) 除 以 2 , 最 后 把 ( )和( )
加起来,是( ) 。
84 ÷ 4 = 21 , 先 算 ( ) 除 以 4 , 再 算 ( ) 除 以 4 , 最 后 把 ( )和( )
加起来,是( ) 。
依次出示上面各组题,引导学生讨论: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算一算,比一比
分组出示下列各题,要求口算得数。
24 ÷ 2 = 36 ÷ 3 = 48 ÷ 4 =
42 ÷ 2 = 63 ÷ 3 = 84 ÷ 4 =
讨论: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每组的两道题中, 被除数的个位与十位正好交 换 了 位 置, 相应地,商的
个位与十位也正好交换了位置。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编写几道这样的题吗?
三、综合练习
1.教科书第42 页练习十第2 题
(1 )先请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问题 是 什 么? 你 是 怎 么 想 的? 需要先求什
么? 再求什么?
51


(2 )要求学生独自列出算式并计算。
10 × 8 = 80 (个) (第1 步算的是什么?)
80 ÷ 4 = 20 (个) (第2 步算的是什么?)
3.教科书第43 页练习十第3 题
(1 )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
(2 )怎样解决?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列式解答。
4.补充练习
一辆汽车一次最多运5 吨货物, 现有48 吨货物, 至少多少次才能运完?
(1 )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 )问题是什么?
(3 )如何解答? (用除法计算,48 ÷ 5 = ?)
提问: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讨论)
(4 )小组汇报:可以用估算来解答。
把48 看作50 ,用50 ÷ 5 = 10 ,所以10 次才能运完。
四、拓展应用
五、反思总结
教师: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时, 我们 需 要 注 意什么?
教师:你还有什么需要交流的?
【教学后记】







第4 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没有余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 页例3 、“试一试”和第45 页课堂活动第1 - 2 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 掌 握 两 位 数 除 以 一 位 数 的 笔 算 方 法, 能 正 确 地 进
行笔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 培养学生操作、 分析、概括的能
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意识地培养 学 生 利 用 旧 知 识 学 习 新 知 识 的 学 习 方 法, 提
高学生的类比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中秋佳节,小朋友们都会和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 可是有些小朋友在分月
饼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帮帮他们吧!
提问:请观察教科书第44 页例3 的插图, 从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哪
52


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适当梳理。
教师:怎么列式解决例3 第(1 )题? (36 ÷ 3 = ?)
教师:小朋友们会计算吗? 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没错,这 是 我 们 以 前 学 过 的 两 位 数 除 以 一 位 数 的 口 算
方法, 小朋友们掌握得非常好。其实, 除了用口算的方法以外, 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
方法来计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例3 第(1 )题
(1 )竖式计算、理解算理。
(教师板演整个竖式书写过程)
教师边写边讲解:先写上“ ”表示除号,在里面写上被除数,外面写上除数。
在分月饼时,先分3 盒月饼,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 (30 )去除以除
数3 ,商是1 (1 个10 ) ,就在商的十位上写1 (表示1 个10 ) 。30 减30 得0 ,
这里的0 不需要写出来,因为我们还没有分完。
再分剩下的6 个月饼,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 移下来, 去除以除数,商2 ,写在商的
个位上(表示2 个1 ) ,6 减6 得0 ,表示全部分完。
(2 )回顾竖式计算过程,再说说“1 ”为什么商在十位上。
(3 )及时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45 页课堂活动第1 题的第1 小题。
先用小棒分一分,再与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最后根据分的过程写出算式。
完成教科书第44 页“试一试”中“84 ÷ 4 ”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2.教学例3 第(2 )题
(1 )学生独立列式:36 ÷ 2 。
(2 )小组交流,利用小棒分一分,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3 )教师结合
分月饼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教师板演整个竖式书写过程)
先把3 盒月饼平均分给2 个组,每组先得到1 盒。
再把余下的1 盒和6 个月饼合起来,即是16 个,平均分给2 个组,每组得8 个。
8 ……3个十除以2,商1个十,1写在十位上16个一除以2,商8个一,8写在
个位上……“ 1 ? 2 = 2” 表示什么?
3 - 2 = 1“,1” 表示什么? ……“ 2 ? 8 = 16” 表示什么?
(根据板书和学生的回答完成书中填空)
(4 )回顾竖式计算过程,说说当除到十位上有余数怎么办。
(5 )及时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45 页课堂活动第1 题的第2 小题。(方法同第1 小题)
完成教科书第44 页“试一试”中“84 ÷ 7 ”和“48 ÷ 3 ”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三、练习巩固
完成教科书第45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四、反思总结
教师: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你还有什么
需要交流的?
【教学后记】
53


第5 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有余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 页例4 、“试一试”和第46 页课堂活动第3 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 位 数 除 以 一 位 数 笔 算 除 法 的 方 法, 理 解 两 位
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中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和余数的含义, 进一步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的道理。
3.通过观 察、比 较 等 活 动, 培 养 学 生 初 步 的 观 察、概 括、推 理 能
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竖式计算
46 ÷ 2 = 75 ÷ 5 =
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例4 图,提出问题
请观察教科书第45 页例4 的情境图。
(1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 )根据这个情境,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3 )怎么列式解决? (95 ÷ 4 = ?)
(4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
2.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 )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和算法。
(3 )指名汇报,说说计算过程。
3 .观察、对比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复习题和例题)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1.教科书第45 页“试一试”
(1 )学生独立完成。
(2 )集体订正。
(3 )说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2.教科书第46 页课堂活动第3 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集体订正。
(3 )说说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适当引导:请观察它们的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总比除数小。
【教学后记】




54


第6 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 页练习十一第3 题、第47 页练习十一第4 ,7 题, 以
及第48 页第8 - 9 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和方法, 把握计算特点,提
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相 关 计 算 方 法 的 内 在 联 系, 增 强 应 用 所 学 计 算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之前已经学会了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笔算,为了让大家
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练习课。(板书课题:两位数 除以一位数
笔算除法的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47 页练习十一第4 题
(1 )请小朋友们计算小动物们所拿的算式卡片, 计算出结果后, 帮助它们找到属
于自己的座位。
(2 )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
(3 )全班交流汇报。
(挑选两个算式请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提问: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教科书第46 页练习十一第3 题
(1 )先判断计算是否正 确, 然 后 请 学 生 说 说 是 怎 样 判 断 的。(可
以利用“被除数= 商× 除数” 来进行判断, 也可以重新再计算一遍来进行判断)
(2 )请学生将不对的改正过来。(教师巡视)
(3 )集体订正。
3.教科书第47 页练习十一第7 题
(1 )先观察竖式, 说说竖式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 请说 出 错在哪里。
(2 )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以根据竖式检查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来进行判断,也可
以根据“被除数= 商× 除数+ 余数”来进行判断)
(3 )应该怎样改正? 学生独立完成。
(4 )小组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教科书第48 页练习十一第8 题
(1 )先请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 你怎么想的?
(2 )要求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
2.教科书第48 页练习十一第9 题
(1 )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 )出示问题一,提问:怎样解决? 说说你的想法。
(3 )出示问题二,要求学生独立解答。
55


(4 )你还 可 以 提 出 哪 些 数 学 问 题? 同 桌 两 人 一 组, 一 人 提 出
问题,另一人解答问题。然后交换角色。
四、拓展应用
完成教科书第48 页练习十一思考题。
(1 )学生先独立思考。
(2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可适当提示)
(3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反思总结
教师: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师:如何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结果是否正确?
教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教学后记】









第7 课时 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 页例题, “试一试” 、课堂活动以及第50 页练习十
二第3 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图形,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 探索并发现简单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和概括
的能力。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对于有规律性的事物, 无论用图形还是数字都可以
反映相同的规律,只是其表达形式不同而已。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归纳,发现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
学校召开了“找规律拼图” 比赛, 这些拼图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
列的(出示例题第(1 )小题) ,有很多小朋友都参与了其中。可是小明在拼图的时
候遇到了一些问题, 他不确定后面应该拼多少个小正方形,想请大伙帮帮他,你们愿意
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探索规律
1.探索例题第(1 )题
教师:仔细观察第(1 )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独立地看每个图形和数,教师
引导学生把它们看成一组图形和数后再进行观察)
教师: 第2 个图形与第1 个图形中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相对应 的 数
呢? 从 整 体 上 看, 后 面 的 图 形 ( 数) 与 前 面 的 图 形 (数)比较,你有什
么发现?
56


启发学生 得 出: 后 面 图 形 中 小 正 方 形 的 个 数 是 前 面 图 形 中
的倍;或前一个数乘2 ,就得到后面一个数。
教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这组图形(数)中, 相邻两个图形(数)之间存在共同特点,
我们就说这是一组有规律的排列。
教师:现在你能帮小明画出后面的图形,并写上相应的数吗?
教师(当学生完成以后追问) :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试一试”
出示:5 ,10 ,20 ,40 , ( ) ,160 。
(1 )请观 察 这 组 数 列, 它 有 什 么 特 点? 每 相 邻 两 个 数 是 怎 样

化的?
(2 )学生根据规律填数。
(3 )全班集体订正。
3.探索例题第(2 )题
教师: 观 察 题 目 后 思 考, 这 组 图 形 (数) 与 第 (1 ) 题 有 什 么 不
同? 你又发现了什么?
(1 )组织各小组交流讨论。
(2 )组间交流互动。
(3 )自主完成填空。
当学生完成以后,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4.完成“试一试”
出示:81 ,27 , ( ) ,3 ,1 。
(1 )请观 察 这 组 数, 它 有 什 么 特 点? 每 相 邻 两 个 数 是 怎 样 变
化的?
(2 )学生根据规律填数。
(3 )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50 页练习十二第3 题
(1 )第(1 ) (2 )小题学生自主进行练习, 并提问学生写数的方法, 组织交流。(先
确定第1 个数)
(2 )第(3 )小题组织小组讨论。
2.教科书第49 页课堂活动
(1 )请学生思考后,写出一组有规律的数。
(2 )再请其他同学通过观察找到规律,并试着说出来。
四、反思评价
教师: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说说在观察一组数列的规律时应该怎样观察? 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科书第50 页练习十二第1 ,2 ,4 题
【教学后记】







57


问题解决

第1 课时 问题解决(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 页例1 ,第52 页课堂活动第1 题以及第53 页练习十
三第1 - 2 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位数 除 以 一 位 数 的 知 识 灵 活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体 会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数 学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至 少” “ 最 多” 的 含 义, 并 能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灵 活 解 决 实 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秋天来了! 老师组织同学们去 郊 外 游 玩, 在 秋 游的过程中可
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出示教科书第51 页例1 情境图)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边逛农家乐一边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二、探索新知识
观察例题图,提出问题。
观察教科书第51 页的例1 情境图。(学生自由发言, 教 师 做 适当梳理)
(1 ) 从 图 中 你 能 获 得 哪 些 信 息? ( 这 些 信 息 也 可 以 叫 作 已
知条件)
(2 )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教师:谁能 用 完 整 的 一 句 话 来 说 一 说 已 知 条 件 和 所 要 解 决
的问题?
(3 )要解决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的问题,首先应该怎样思考?
(4 )为什么要用95 除以8 ? (看95 里面有几个8 , 就需要几张桌子)
计算出结果:95 ÷ 8 = 11 (张) ……7 (人)
提问:商11 表示什么? 余数7 又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思考问题: “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中的“至少”是什么意思?
你怎么理解的?
提问:只准备11 张桌子够吗? 为什么? (还需要再加1 张桌子)
(虽然95 里面只有11 个8 ,但是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剩下的7 个人也要
坐一张桌子)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 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得出结
论,还得根据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也就是说,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52 页课堂活动第1 题
(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14 ÷ 3 = 4 (张) ……2 (人) ,4 + 1 = 5 (张)
(3 )交流解题思路并提问:为什么要加1 ? 说说你的想法。
(4 )全班集体订正。
2.教科书第53 页练习十三第2 题
(1 )请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中都知道了什么。
58


(2 )说说题中的“最多”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的?
(3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水壶:30 ÷ 8 = 3 (个) ……6 (元)
杯子:30 ÷ 4 = 7 (个) ……2 (元)
水壶最多能买3 个,杯子最多能买7 个。
提问:前面的两道题我们都是求出商以后还要加1 , 为什么这道题不加1 呢? 明
明我们的钱还有剩余,怎么不再买一个呢?
(剩下的钱不够再买1 个)
3.对比总结
教师:同学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发现, 这个问题和 前 面 的 两个问题很像,
但是好像又不太一样,你觉得呢?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①共同点是它们的计算结果都有余数, 不能
直接得出答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结论。②不同点就 是它们在处理余数的方法
上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处理。
四、反思评价
教师: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问题解决:
(1 )我们班有45 人,每辆车限坐6 人,至少要租几辆车?
(2 )我们一共有75 元,每张票8 元,最多可以买几张票?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问题解决(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 页例2 ,第52 页课堂活动第2 题,教科书第53 页练习
十三第3 ,5 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已有知识确定解题思路, 根据解题思路制订解题策略,然后
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通过解题策略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确定解题思路,并制订多种解题策略。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昨天小朋友们一起去了农家乐游玩, 并且还帮助他们解决
了很多问题,农家乐的阿姨很高兴,决定请小朋友们去泛舟观景。在湖边坐船时,
小 朋 友 们 却 遇 到 问 题, 我 们 去 看 看 吧。( 板 书: 问 题 解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例图,提出问题
请观察教科书第51 页例2 情境图。
(1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适当梳理。
(2 )提出问题:根据这个情境,怎样租船比较合算?
2.理解题意
(1 ) “合算”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每种租船方式的价格进行比较,便宜的就合算)
59


(2 )小组讨论:怎样租船合算?
(3 )汇报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结:今天我们遇到的问题, 既可以用乘法解决, 也可 以 用 除 法
解决, 尽 管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不 一 样, 但 两 种 方 法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相 同的。所以,小朋友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52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能直接比较他俩谁画得更快吗?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 (先算出小兔 1 分画了几朵花, 再 和 小 猴比较)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出小兔1 分画的朵数呢?
(2 )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3 )还有什么办法?
算出小猴7 分画多少朵花。12 × 7 = 84 (朵)
因为84 < 88 ,
所以小兔画得快。
2.教科书第53 页练习十三第3 题
学生先观察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要求谁买得便宜一些,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分别算出叔叔和阿姨每人买1 kg 肉各花了多少钱)
叔叔:42 ÷ 2 = 21 (元)
阿姨:60 ÷ 3 = 20 (元)
因为21 > 20 (叔叔买 1 kg 肉的价格比阿姨买 1 kg 肉的价格要贵一些)
所以阿姨买得便宜些。
3.教科书第53 页练习十三第5 题
(1 )请学生先观察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要求谁做得快,你有什么好办法?
方法一: 先算出小芳做1 个要用几分, 再和小明做1 个用 18 分进行比较。
方法二:先算出小明做5 个要用多少分, 再和小芳所用的时间进行比较。
(2 )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3 )集体交流并订正。
四、反思评价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怎样解决类似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科书第53 页练习十三第4 题。
【教学后记】










60


第3 课时 问题解决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 页练习十三第6 - 8 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2.通过现实生活 中 的 一 些 数 学 问 题, 让 学 生 体 会 所 学 知 识 与
现实生活的联系。
3.鼓励学生用多 样 化 的 策 略 解 决 问 题, 发 展 学 生 的 发 散 思 维
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小朋友 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利用不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 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练习课。(板书
课题:问题解决的练习)
二、基本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54 页练习十三第6 题。
(1 )先请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问题 是 什 么? 你 怎 么 想 的? 要 先解决什么
问题? 再解决什么问题?
(2 )要求学生独自列出算式并计算。
(3 )全班汇报交流并订正。
三、综合练习
1.教科书第54 页练习十三第7 题
(1 )先请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要求出哪种方式更省钱,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小组讨论后汇报。
(3 )集体订正。
2.教科书第54 页练习十三第8 题
(1 )先请学生读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本题信息量较大,教师应适当帮助学生梳理)
(2 )要想知道怎样买合算,你有什么办法?
四、拓展练习
出示教科书第54 页思考题。
(1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 )你有什么想法和大伙说说?
(3 )算出在两个商店买牛奶各要付多少钱。
(4 )小组交流汇报。
小结:小朋友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合的解决方法。
五、反思总结
教师: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后记】





61


整理与复习

第1 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 页整理与复习第1 - 3 题, 第56 页练习十四第1 -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熟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
2.通过复习,提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能力。
3.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会数学的价值, 增强数学意识, 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 小朋友们, 这段时间以来我们都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为了让小朋友们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更加的了解和更好地
掌握,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上一节复习课。
二、自主整理
出示教科书第55 页情境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教师:你能回顾一下本
单元学习的内容和自己学习的情况吗? 小组讨论: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分组梳理,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图。
三、合作复习
1.口算
教科书第56 页练习十四第1 题。
(1 )学生独立口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口算情况。
(2 )全班交流,请学生说一说“40 × 8 = ”和“60 ÷ 3 = ”这两道题是怎样计
算的。
2.笔算
(1 )教科书第55 页第1 题。
先计算,再说说计算过程。
指名回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 两 位 数 除 以 一 位 数 时, 要 注 意 除 到 被 除 数 的 哪
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有余数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 )笔算游戏:完成教科书第56 页练习十四第2 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将 篮 球 上 的 数 字“投 入” 相 对 应 篮 板 中的算
式当中)
比比看,哪位小朋友“投得”又快又准。
集体订正。
3.估算
教科书第55 页第3 题。
(1 )观察题中的插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 )问题是什么? 在这里, “大约” 是什 么 意 思? (估 算———不 需要算出
准确的结果)
(3 )如何解答? (用除法计算,78 ÷ 8 = ?)
(4 )怎样估算? (把78 kg 看成80 kg ,因为78 接近80 。80 ÷ 8 =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用估算方法解决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
62


1.教科书第55 页第2 题
(1 )观察题中的插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 )问题是什么?
(3 )学 生 根 据 问 题 独 自 列 式 计 算 。 ( 教 师 巡 视 , 帮 助 有 困
难 的
学 生)
(4 )指名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订正。
2.教科书第56 页练习十四第3 题
(1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 )说说填哪几个数字得到的商是一位数,你是怎么想的?。
(3 )说说填哪几个数字得到的商是两位数,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十位上的数字小于除数, 得到的商是一位数; 十 位 上 的 数字大于或等
于除数,得到的商是两位数。
五、反思总结
教师:今天我 们 复 习 了 什 么 内 容? 是 怎 样 进 行 整 理 和 复 习 的?
回顾整理复习的过程, 有什么收获? 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教科书第56 页练习十四第4 题。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 页练习十四第6 - 9 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能准确发现并找到一组图形或数
的排列规律。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3.通过复习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积累探索规律及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进一步培养学 生
养成观察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 的 口 算、估算和笔算,
大 家 想 一 想, 在 这 个 单 元 中 我 们 还 学 习 了 哪 些 知 识?
二、合作复习
1.教科书第57 页练习十四第6 题
(1 )课件出示第(1 )题。
教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方块数量与前面的方块数量 比 较, 有 什么特点?
(后面的方块数量比前面的多)
教师:每相邻两堆方块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后一组图形中,
63


方块的个数是前一组的2 倍)
教师: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一组方块摆法的规律是怎样的吗? (前一个数乘2 ,就得到
后面一个数)
(2 )课件出示第(2 )题。
请观察圆片数量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越到后面圆片的数量就越多)
教师:圆片数量的增加有规律吗? 是怎样变化的?
(后一组图形中,圆片的个数是前一组的3 倍)
教师:你能试着说说这一组圆片摆法的规律是怎样的吗? (前一个数乘3 ,就得到后
面一个数)
.教科书第57 页练习十四第7 题
(1 )出示数列:10 ,14 ,18 , ( ) ,26 。
教师:请观察 这 组 数, 它 有 什 么 特 点? 每 相 邻 两 个 数 是 怎 样 变
化的?
根据规律填数。
全班集体订正。
(2 )出示数列:1 ,3 ,9 ,27 , ( ) 。
教师:请观察 这 组 数, 它 有 什 么 特 点? 每 相 邻 两 个 数 是 怎 样 变
化的?
(这与前面摆圆片那道题的规律是一样的,前一个数乘3 ,就得到后面一个数)
根据规律填数。
全班集体订正。
(3 )出示数列:64 ,32 , ( ) ,8 ,4 , ( ) 。
教师:观察数列,它与前两组数有什么区别?
(越到后面数就越小)
教师: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
(前一个数除以2 ,就得到后面一个数)
根据规律填数。
全班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1.教科书第57 页练习十四第8 题
(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你有什 么 办 法 比 较 他 们 俩 谁 骑 得 更 快 吗? ( 先 算 出 王 强
1 时行了多少千米,再算出李刚1 时行了多少千米,最后比较) (2 )学生独自列式
解答。
45 ÷ 3 = 15 (k m) 56 ÷ 4 = 14 (k m)
因为15 > 14 ,所以王强要快一点。
(3 )集体订正。
2.教科书第57 页练习十四第9 题
(1 )引导 学 生 理 解 题 意。 ( 一 共 有 48 人 分 组 做 实 验, 你 会 怎
么分?)
(2 )如果4 人分一组。
提问:可以分成几组? 怎么计算?
48 ÷ 4 = 12 (组)
(3 )还有别的分组方法吗?
每2 人一组,每3 人一组,每6 人一组。
请同学们将这几种情况都算一算,看看这样分组后, 各小组有几个成员。
64


每2 人一组:48 ÷ 2 = 24 (组)
每3 人一组:48 ÷ 3 = 16 (组)
每6 人一组:48 ÷ 6 = 8 (组)
提问:为什么不分成48 组,每组1 人? 为什么不直接分成1 组,每组48 人?
(这样分是可以的,但是不符合现实生活情境)
小结:从理论上讲, 分法是多样化的。但是, 小 朋 友 们 一 定 要 注意生活中
的数学要符合现实情境。虽然可以分成48 组, 每组1 人, 也可以直接分成1 组,每组
48 人, 这两种分法理论上讲都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做 题 要 符 合 现 实 情 境。1
人 1 组 不 能 较 好 地 交 流;48 人
1 组,队伍太庞大,不便于管理和收集信息。
3.教科书第57 页思考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或根据本班情况决定)
(1 )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小组讨论:怎样求正确结果?
(要求除法题的结果,必须要先知道被除数)
提问:怎样求被除数?
提示:小强虽然把除数看错了,但是被除数没有变。
(利用“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求出正确的被除数)
(3 )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教师:今天我 们 复 习 了 哪 些 内 容? 是 怎 样 进 行 整 理 和 复 习 的?
回顾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教科书第56 页练习十四第5 题。
【教学后记】








五、四则混合运算

第1 课时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 页主题图,第59 页例1 及“试一试” 。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 感 受 四 则 混 合 运 算 与 生 活 的 密 切 联 系 及 存
在 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理解综合 算 式 的 含 义, 初 步 学 会 列 综 合 式 解 决 含 有 两
步计算的问题。
3 .理解并探索含 有 乘 法 和 加 减 法 混 合 运 算 的 运 算 顺 序, 并 能
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学会列综合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的问题。
65


2 .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方法。
3 .掌握含有乘法 和 加 减 法 混 合 运 算 的 运 算 顺 序 及 运 算 方 法,
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主题图、例1 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 “昨天老师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超市, 逛的人真多, 我也去逛了一圈,给
你们看看当时的图片。”
出示主题图。
教师:说说 你 们 都 看 到 了 什 么? 能 发 现 ( 或 提 出) 什 么 数 学 问
题吗?
学生根据图能发现1 个现成的数学问题: (1 )买1 件成人衣服和3 件儿童衣服要
多少元? 至少能提出1 个数学问题: (2 )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了多少元?
教师根据情况板书两个问题,引导点拨: 这两个问题现在能解决
哪一个? 为什么? [ 问题(1 )条件不够不能解决,只能解决问题(2 ) ]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先解决问题(2 ) 。(板书例1 )
二、探索新知识
1 .教学例1
(1 )观察例1 :文具盒每个7 元,买了6 个;买书包用去55 元。买 文具盒和书包
一共用去多少元?
分析: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包括买的哪些东西?
②我们要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试着自己做一做,小组内交流方法。
(2 )全班交流计算方法,说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有没有不同的 解答方法。提
出综合算式:7 × 6 + 55 。
教师:在我们解决问题时, 除了用分步式, 还可以用这 样 的 将 两个分步式综
合成一个算式———综合式来解答。
①先说说这个算式与我们之前学过、见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得出:这个算式有乘法和加法。我们通常把加减 法 称 为 一级运算,乘除法
称为二级运算, “7 × 6 + 55 ”这个算式就是含有一级和二级运算的算式。这种含
有一级和二级运算的叫作四则混合运算。
引出课题: 四 则 混 合 运 算———含 有 乘 法 和 加 减 法 的 混 合 运
算。 (板书)
②想想这个算式要算几步? 为什么?
③议一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这个乘加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 )解决主题图中问题(1 ) 。
①再看看刚才的问题(1 ) ,你觉得需要补充什么条件就能解答出
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条件: 成人衣服每件120 元, 儿童衣服每件29 元)
②想一想:你会怎样做这道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能试着用今天学的综合式来列式并解答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提出算式:120 + 29 × 3 ,重点说说先算什么运算,再算什么运算。 教师:看看问
题(1 ) (2 )所列算式,都属于哪种运算? 在解答时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看来,以后我们遇到混合运算中有乘法和加法 时, 都 应 该先算乘法,再算
加法。
教师:那如果是乘法和减法呢? 你觉得又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为什么?
66


2 .例1 的变式题
教师:老师将刚才的问题(2 )变一下,看看你会怎么做?
出示问题(3 ) : 文 具 盒 每 个 7 元, 买 了 10 个, 买 一 个 书 包 用 去
55 元。买10 个文具盒比买一个书包多多少元?
①这个问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②你能列综合式并计算吗? 试一试,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7 × 10 - 55 。
议一议:这个算式属于什么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如果把问题(3 )变成:文具盒每个7 元, 买了6 个, 买一个书包用去55 元。买
6 个文具盒比买一个书包少多少元?
教师:现在这道题你会列综合式计算吗?
试一试,小组讨论完成。
④出示算式:55 - 6 × 7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小结:这种类型的乘、减混合运算与乘、加混合运算的 运 算 顺 序相同,都是先
算乘法,再算减或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59 页“试一试” 。
(1 )说说这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总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今 天 学 习 的混合运算的运
算顺序吗?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 页例2 ,第61 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
计算。
2 .通过观察、对比, 发现乘法和加减法、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 运算的运算规律,
归纳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 .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中含有乘法和加减法 的混合运算,能用一
句话来说说怎样计算吗?
67


出示练习题:说说下列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出来。
63 + 2 × 5 30 - 4 × 7
教师:上节课 我 们 学 习 的 四 则 混 合 运 算 中 有 乘 法、加 法 还 有
减法,想想还有哪种运算我们上节课没有接触到?
引出课题:四则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
先猜猜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我们现在通过
解决问题来找找运算规律,验证你的猜想吧!
二、自主探索
1 .出示例题图
每个足球45 元,买2 个篮球用去70 元。
教师: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 生 的 问 题 板 书: (1 ) 买 2 个 篮 球 和 1 个 足 球 一 共 需 要
多少元?
教师: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 )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多多少元?
分析: ①题目要求我们用几个足球和几个篮球的价格进行比较?
②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独立试着列综合算式。
2 .板书算式:45 - 70 ÷ 2
(1 )这个算式含有哪些运算的混合运算?
(2 )说说这个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对应你先前的猜想:在含有除法和减法的算式中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对学生
先前合理正确的猜想提出赞扬, 鼓励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多尝试用这样的方法)
(4 )那如 果 是 除 法 和 加 法 的 算 式, 你 觉 得 又 先 算 什 么, 再 算
什么呢?
3 .例2 变式题
现在将例2 改一改:每个足球45 元,买2 个篮球用去70 元。买1 个足球和1 个
篮球需要多少元?
分析: ①这道题和刚才的例2 有什么不同?
②要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独立列出综合式,并试着解答,指名板演。
教师:观察算式“45 - 70 ÷ 2 ”和“45 + 70 ÷ 2 ” , 能说说除法和加减
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什么规律吗? (先算除法, 再算减法或加法)
教师:将这一规律和例1 中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相比较,你能用一句话
说说含有乘 法和加减法或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小结:像这样的算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拓展练习
1 .教科书第60 页“试一试”
2 .游戏: “分与合”
四、总结
教师:说说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后记】




68


第3 课时 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 页例3 及第62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 过 程 中 体 会 小 括 号 在 运 算 中 的 作 用, 运 用 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究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2 .在具体情境中 进 一 步 感 受 混 合 运 算 与 生 活 的 密 切 联 系, 体
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3 .进一步培养观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并能解答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 .能正确列式并解答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 .掌握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新
出示例3 情境图: 同学们还记得这幅图吗? 我们利用 图 中 的 信息提出了一个
用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今天我们再看看这幅图又能让我们学到什么新知
识。
二、自主探新
1 .出示例3 条件和问题
1 件成人衣服和3 件同样的儿童衣服一共用了207 元,成人衣服
1 件120 元。儿童衣服1 件多少元?
分析:
(1 )要求儿童衣服1 件多少元,跟上面的哪些条件有关?
(2 ) “一共用了207 元”包含买的哪几件衣服?
(3 ) “207 - 120 ”表示剩下的是什么?
(4 )那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 .试着列综合式
根据刚才的分析试着列综合式: (207 - 120 ) ÷ 3 。
(1 )观察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这样的运算顺序能让我们求出一件儿童衣服的价钱吗?
(3 )根据我们实际的需要,在这道题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为解决类似的问题就要改变运算顺序, 我们可以用小括号来帮忙。在运算中
出现“ ( ) ”时,就需要先算“ ( ) ”里的算式,
再按照无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来计算。
3 .试着解答
现在试着独立解答“ (207 - 120 ) ÷ 3 ” ,教师规范板演,集体订正。
4 .试一试
出示教科书第61 页“试一试” 。先说说运算顺序, 再计算。指名学生板演,集体
订正。
教师:观察今天学习的内容, 与前面学的四则混合运 算 做 比 较,你觉得它们最
大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是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前面学的都是没有括号的)
教师:为了方便记忆,你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计算四 则 混 合 运 算 时, 算 式 里 有 括 号 时 先 算 括 号 里 的
算式,没有括号时就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69


三、巩固练习
1 .教科书第62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重点听听不对的理由, 强 调 其 运 算顺序的错误,算
式里有括号必须先算括号里的算式)
2 .游戏: “猜猜我的心意”
规则: 教 师 出 示 一 个 算 式, 学 生 说 说 运 算 顺 序 ( 先 算 ……再
算……) ,看看是否能说对。
师生游戏几组后可安排同桌游戏。
四、总结
教师:遇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时,你会怎样思考和计算?
【教学后记】





第4 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 - 63 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
计算。
2 .在 练 习 中 让 学 生 进 一 步 体 会 用 综 合 算 式 解 决 问 题 的
思 考 方 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能正确列综合式解决问题。
3 .正确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运算题。
【教学准备】
复习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出示练习题:
(1 )找出下列算式中先算什么,并用线连接。
(2 )四则混合运算分几种情况? 都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对最近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一次练习, 比比谁掌握得最
好!
二、基础练习
1 .教科书第63 页练习十五第5 题
想一想:
(1 )先观察题的顺序, 应该按横着的顺序算还是竖着的顺序算?
(2 )竖着的3 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数据相同,运算顺序不同)
(3 )以第1 列为例,分别说说3 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试着独立将第2 列和第3 列的习题在练习本上练一练,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 .教科书第62 页练习十五第2 题
三、综合练习
70


教师: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有什么作用呢? 生活中你遇 到 过 需 要用四则混合运
算解决的问题吗?
1 .教科书第62 页练习十五第3 题
教师:读读题目,这是一个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吗?
并列出综合式。
板书:100 - 57 - 38 100 - (57 + 38 )
(1 )结合题意说说这两个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 )既 然 两 道 算 式 都 能 求 出 找 回 多 少 元, 那 我 们 是 否 可 以
这样写:
100 - 57 - 38 = 100 - (57 + 38 )
(3 )观察这两个 算式,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数字相同,最后都要求剩余的
钱数,但过程中运算顺序不同)
(4 )猜 一 猜: 是 否 类 似 这 样 的 算 式 都 是 相 等 的 呢? 举 例 证 明。
(独立举例后小组内交流)
(5 )选择3 位有代表性解法的学生板书解题过程。(比如数都是一位数的、三位数
的、位数不相同的)
(6 )通过举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小结:三个数连减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这也是减法的性质。
2 .教科书第63 页练习十五第4 题
(1 )分析:
①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全长与汽车行驶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呢?
②汽车开出2 时后到达县城了吗? 还差多远?
③梳理一下,应该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2 )独立试着列综合式计算,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订正。
教师:其实除了在生活中会遇到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在校园里也能遇到。
教师:三年级3 个班的同学在秋游活动中来到苹果园, 参加摘苹果活动。
3 .教科书第63 页练习十五第8 题
教师: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若提出“三
(2 )班摘了多少千克苹果?” ,可让学生口头列式解答]
板书问题:三(3 )班摘了多少千克苹果?
(1 )分 析:
①要 求 三 (3 ) 班 摘 了 多 少 千 克 苹 果, 和 哪 个 班 直 接有关?
②知道三(2 )班摘了多少千克苹果吗? 又和哪个班有关?
③要解决这道题须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试着列综合式解答。
(2 )板书:200 - 75 × 2 。(这样列式对吗? 为什么?)
(3 )要得到所需要的运算顺序,你会用谁来帮忙? [ (200 - 75 ) × 2 ]
(4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订正。
四、总结
教师: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时,怎样提高准确率?
五、作业
教科书第62 页练习十五第1 题,第63 页第6 - 7 题。
【教学后记】





71


六、年、月、日
年 月 日

第1 课时 认识年、月、日(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 页主题图,第65 - 66 页例1 、第67 - 68 页练习十六第
1 ,2 ,4 题。
【教学目标】
1 .在预先收集有关年、月、 日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年、月、日与现实生活的
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在观察、交流、收集与统计资料的过程中认识 年、月、日, 了 解它们之间的
关系,知道一年中的月份数,以及大月、小月的天数。
3 .通过学习、交流, 掌握大月、小月记忆法, 并能正 确 判 断 大 月、 小月。
【教学重、难点】
1 .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年、月、日。
2 .掌握年、月、日的关系及大、小月的记忆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收集年、月、日的相关资料,准备不同年份的年历。
2 .单元主题图及例1 图。
【教学过程】
一、互动交流中引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年、月、日 的 相 关 资 料。说说自己在收集
的过程中了解到什么。
对学生收集资料情况进行简单归纳、小结,并做出评价。
出示教科书第64 页主题图: 说说从图中你能了解到 哪 些 与 年、 月、日有关
的信息。(指名回答)
引出课题:认识年、月、日。(板书)
二、合作探究新知识
1 .出示例1 ———2014 年年历
教师:同学们,将你收集的不同年份的年历和老师这张年历进行对比观察,小组讨论,
看看能发现哪些相同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年历中的月份、每月天数等)
请各小组汇报发现的规律,大家对发现的规律进行梳理。
2 .大月、小月
教师:结合你们课前调查和收集的资料, 谁来说说有 31 天 的 月份被称为什么月?
有30 天的呢? (有31 天的月份叫大 月, 有 30 天的月份叫小月) (板书:大月、小月)
教师: 观察你们刚才填的表格,1 年中大月是哪些月份? 小月是哪些月份?
小结:1 年中大月是1 ,3 ,5 ,7 ,8 ,10 ,12 月; 小月是4 ,6 ,9 ,11 月。 (板书)
3 .平月
教师:有没有哪个月被漏掉了? (2 月)这个月既不是31 天也不是30 天,那谁在课前
调查中了解到,2 月也被称为什么? (平月)
教师:2 月有多少天? (28 天或29 天)
关于2 月为什么有28 天或29 天的区别,下节课再来探究。
4 .巧记大、小月
教师:大月和小月的天数都比较多,我们怎样能正确并不遗漏地记下来呢? 课前有
收集相关资料的同学来汇报一下。
交流记大、小月的方法,并介绍“拳头记忆法” 。教师用拳头边演示边讲解记忆方
法,让学生跟着学,并能独立演示。
72


儿歌记忆法:
①7 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②要找大月请记住,七、八两月换着数, 七月以前找单数, 八月以后找双数。
③一、三、五、七、八、十、腊,31 天永不差。(腊月就是12 月) 同学们可以用自
己熟悉、喜欢的方式来记忆大、小月。
三、拓展练习
1 .教科书第68 页练习十六第4 题
教师: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有着年、月、日的记录, 而且是不可复制 的。比如:今天
(2014 年 × 月 × 日) , 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 一 堂 愉快的数学课,今天你们精彩
的表现让我很难忘。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 难 忘 的 日 子 呢? 小 组 内 说
一 说, 记 得 说 清 楚 大 约 是 哪年、哪月、哪日。
2 .教科书第68 页练习十六第2 题
教师:同学们能运用今天学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解 决 这 些问题吗?
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总结
教师:你知道并能用年、月、日准确说出哪些重大节日呢?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认识年、月、日(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 页例2 ,第67 页课堂活动,第73 页“平年、闰年的来历” 。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交流,初步理解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
2 .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 .经历寻找闰年出现的规律和探究平年、闰年关系的过程,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教学重、难点】
1 .在观察交流中理解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
2 .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小组课前分工收集2000 - 2013 年年历中2 月份的月历。
2 .教学课件,例2 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运用你对“年、月、日” 知 识的了解来“猜
生日” 。(出示教科书第68 页练习十六第3 题)
教师:上节课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2 月有28 天与 29 天的区别,为什么同样是2
月,月份天数却有不同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新知识
1 .平年、闰年
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2000 - 2013 年年历中2 月 份 的 月 历 按 时间顺序排列
好。(课件出示: 按时间顺序排列的2000 - 2013 年 年 历中2 月份的月历,给学生一个
73


指导)
现在各小组一起来观察2 月份的天数, 并完成教科书第66 页例2 的表格。
(1 )通过填写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2 月有28 天的年是平年,有29 天的年是闰年。
(2 )说说从2000 - 2013 年这 14 年间哪些年 是 平 年? 哪 些 年 是
闰年? 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3 )再观察一下,从平年到闰年之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引导学生发现“四年一闰”
的规律。
(4 )关于“四年一闰”这一规律,你有什么疑问? 有什么想法吗?
2 .平年、闰年的来历
为什么会出现“四年一闰” ? 又为什么偏偏出现在2 月? 现在我们就独立阅读教
科书第73 页“平年、闰年的来历” ,解决心中的疑问。
关于“四年一闰,百年不闰”是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说明: 一般情况, 公历年份是4 的倍数时, 这年就是闰年,但当 公
历 年 份 是 整 百、整 千 数 时, 必 须 是 400 的 倍 数 才 是闰年。
例如1000 年、1600 年、1800 年、2000 年这些年份是整千或整百 数。其中
2000 ,1600 是400 的倍数,它们就是闰年; 可1000 ,1800 不是400 的倍数,它们就是平
年。
3 .试一试
试着判断:1993 年、1986 年、2008 年、2016 年中哪些 是 闰 年, 哪些是平年? (教
师可提示用年份后两位数来除以4 ,有余数的是平年, 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三、拓展练习
教师:现在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我们一起来整理一
下我们学到的知识。(先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教师:利用这些知识,你能算算1 年共有多少天吗?
1 .教科书第67 页课堂活动第1 题
提示:想想平 年、闰 年 之 间 唯 一 的 区 别 是 哪 个 月? 具 体 是 多 少天?
(独立解答后交流)
小结学生方法并板书:
(1 )分别算出大、小月共有多少天, 再加起来求一年总天数。平年:31 × 7 = 217
(天) ,30 × 4 = 120 (天) ,217 + 120 + 28 = 365 (天) 闰年:365 + 1 = 366 (天) 。
(2 )平年每月天数加起来:31 + 28 + 31 + 30 + 31 + 30 + 31 + 31 +30 + 31 + 30 + 31 =
365 (天)
闰年:365 + 1 = 366 (天) 。
……
2 .教科书第67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提问:过生日应该是每年到出生日期那一天就算过一次, 可为什么这个小姑娘都8
岁了才过了两次呢? 想想这会跟我们学到的什么知识有关呢? (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全
班交流)
四、总结
教师: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后记】





74


24 时记时法

第1 课时24 时记时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 - 70 页例1 ,第71 页课堂活动,第71 页练习十七第
1 - 2 题。
【教学目标】
1 .通 过 课 前 调 查 及 交 流, 体 会 生 活 中 使 用 24 时 记 时 法 的
必 要 性,认识24 时记时法。
2 .结合生活实例, 会用 24 时记时法表示相应时刻, 并感受不 同记时方法在生活
中的应用。
3 .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会用24 时记时法表示相应时刻。
2 .24 时记时法与12 时记时法的相互换算。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调查 超 市、商 场 的 营 业 时 间 或 记 下 你 喜 欢 的 动 画
片 的播出时间。
2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钟面。
3 .教学课件、钟面。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引入新课
教师:在课前同学们调查了超市或商场的营业时间, 有些同学还记下了自己喜欢的
动画片的播出时间, 现在就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成果。
根据 学 生 的 汇 报 有 选 择 地 板 书。例 如, 某 商 场 营 业 时 间:
10 :00 - 21 :00 某动画片的播出时间是18 :00 - 18 :40 等。
指出类似21 :00 、18 :00 等时间,提问: 这些时间是指具体什么时候呀? 为什么在
钟面上找不到呢?
听取学生的解释或介绍,并及时给予评价。
教师:为什么 会 出 现 超 过 12 的 记 时 方 式? 具 体 又 指 哪 个 时 间
段? 同学们刚才的介绍对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关于介绍“24 时记时法”的短片。
课件出示介绍24 时记时法:在1 日(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 时。第1
圈从凌晨0 :00 到中午12 :00 时,是12 时;第2 圈从中午12 :00 到晚上12 :00 ,也是12
时。
教师:听取了关于“24 时记时法”的介绍,你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为了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 下 24 时 记时法。(板书课
题:24 时记时法)
二、合作探究
1 .24 时记时法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1 )出示一段视频: 丁丁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约好第 2 天8 :00到小强家一
起玩拼装玩具。第二天小强一大早起来左等右等还 是不见丁丁来,于是很生气地打电话
质问丁丁, 可丁丁很委屈地说: “我们不是约好8 :00 吗?”原来丁丁说的是晚上8 :00 ,
而小强却认为是早上8 :00 ,所以两人因对时间的描述不够清楚而发生了误会。
(2 )这个误会能避免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约时间?
当学生用“早上” “晚上”这样的词汇来分清时间时, 要给予肯定,提出表扬,并提
出这样的记时方式我们称为“12 时记时法” 。这个记时法就是用0 - 12 这几个数字
来描述一天的时间, 但为了避免出现刚才视频里的误会,所以这种记时法一定要说清楚
是“上午” “中午” 还是“下午” 。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口语中常用的方法。
75


(3 )12 时记时法的记时方式如果出现在介绍商场营业时间或电
视播放时间,你觉得简便吗? (所以我们需要用更科学、简便的方式来记时)
2 .24 时记时法的使用
(1 )课件出示钟面(参照教科书第 69 页钟面图) : 从早上 0 时开始逐一每时演示,
每走1 时钟面上出现相应数字, 当走完第1 圈后出现第2 圈的数字,从13 开始每时记
时。
(2 )观察课件中的钟面图,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3 )观察刚才时钟走第 2 圈钟面上的数与相对应的第 1 圈的数 有什么关系? 小
组内议一议,能发现什么规律?
(4 )交流 引 导 发 现: 时 针 走 第 2 圈 时, 所 指 钟 面 上 的 数 分 别 是
第1 圈的数加上12 。
3 .填一填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69 页的“填一填” 。
集体订正,并强调晚上12 时是24 时,也是第2 天的0 时。
三、拓展应用
1 .教学例1
(1 )用24 时记时法说说: 下午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 什么时 候 放学? 晚上什么
时候睡觉?
(2 )先在小组里 用钟面边拨时间边介绍自己周末主要活动的项目和时间,然后每个
小组选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2 .比一比
用钟面拨出15 时、21 时、20 时40 分、23 时17 分,看谁拨得又快又准?
四、课堂活动
1 .教科书第71 页课堂活动
对口令:一个同学用12 时记时法说上午或下午的时 刻, 另 一 个同学用24 时记
时法把它表示出来。
2 .教科书第71 页练习十七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71 页练习十七第2 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总结
教师:说说今天学习的24 时记时法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24 时记时法(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 页例2 、例3 ,第72 页练习十七第3 - 5 题。
【教学目标】
1 .结 合 具 体 的 情 境 能 算 出 从 一 个 时 刻 到 另 一 个 时 刻 间 的
间 隔 时间。
2 .利用24 时记时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并形成一些基本策略。
76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感受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 .会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间的间隔时间。
2 .形成解决两个时刻所经过时间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复习题。
将12 时记时法改写成24 时记时法, 或将24 时记时法改写成12 时记时法。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24 时记时 法 除 了 方 便 我 们 描 述 时 间 外, 还 能 帮 助 我 们
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24 时记时法。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 .教学例2
(1 )出示例2 情境图:观察邮局一天的营业时间8 :00 - 18 :00 ,这 个邮局全天营业多
长时间?
(2 )这个问题, 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先试着独立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
方法。
(3 )全班交流方法。
①只要学生想到方法来解决 问题就要给予肯定。有重点地板书画图和用减法计算
的方法。(画图方法参照教科书第70 页图)
用减法算:18 - 8 = 10 (时)
②对比以上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觉得哪种方法使用起来更简单?
③小结这种方法: 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就能算出经过的时间。
2 .教科书第72 页练习十七第3 题
课件播放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片段。
(1 )2008 年8 月8 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 届奥运会开幕式, 是一
场无与伦比的开幕式,让全世界的人们为之惊叹! 整个开幕式从20 : 08 开始,23 :36
结束,你能算算开幕式用了多长时间吗?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一下书写规范:23 时36 分- 20 时08 分= 3 时28 分, 或23 - 20 = 3 (时)
36 - 8 = 28 (分) 3 时+ 28 分= 3 时28 分
(不能出现3 + 28 = 3 时28 分、23 :36 - 20 :08 = 3 :28 这样的书写方式)
(2 )渗透德育教育: 这短短的3 时28 分, 让世界认识了中国, 感
受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高水平的演艺, 同时也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和人民的
团结。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现在要好好学习为今后中国的再一次让世界刮目相 看、 为之惊叹做准备,
不能辜负祖国对你们的期望!
(3 )刚才这道题我们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的方法确实是简便、易操 作。但 是,
是 不 是 所 有 此 类 的 问 题 都 能 用 这 样 的 方 式 解答呢?
3 .教学例3
(1 )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出问题:小明晚上睡了多长时间?
(2 )小组内讨论计算方法。
提示:这道题还能用刚才的方法直接计算吗? 为什么?
引导得出,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在同一天内, 不能直接用刚才的方法完成。
思考:开始和结 束 不 在 同 一 天, 以 哪 个 时 间 为 分 割? 24 时 以 前
77


该怎样计算? 24 时后第2 天又该怎样计算?
(3 )全班交流方法。
方法1 :以24 时为分界点。24 时以前:24 - 21 = 3 (时) 24 时以后有7 时;总计:3 + 7
= 10 (时) 。
方法2 : 晚上 9 时到第 2 天 9 时共经过了 12 时, 再 减 去 多 算 的
2 时,即12 - 2 = 10 (时) 。
(4 )对学生进行“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教育。
4 .小结
从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来看,我们在解决“求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之间 间 隔
时 间” 的 问 题 时, 应 注 意 些 什 么? 你 会 用 什 么 方 法解决?
三、课堂活动
1 .教科书第72 页练习十七第4 题
(1 )思考:这道题属于刚 才 问 题 解 决 中 的 哪 一 类? (开 始 和 结 束 时间
不在同一天的类型,解决时可以以24 时为分割点)
(2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 .教科书第72 页练习十七第5 题
(1 )观察给出的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你能算出每两次取信的间隔时间吗?
提出:每两次取信时间具体指什么? (第1 次到第2 次之间;第2 次到第3 次之间)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总结
教师:今天主要学会了什么? 你能运用24 时记时法给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
间表吗? 完成教科书第72 页练习十七第6 题。
【教学后记】







综合与实践 做一个家庭年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 - 75 页综合与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 .在制作家庭年历的过程中, 巩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进一步认识年、月、日
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前期调查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并懂 得看年历,知道年历
的简单结构。
3 .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形成用简单方法进行推算的策略。
4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2014 年年历一本。
2 .收集有关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的资料,制作成课件。
【活动前的准备】
1 .课前调查家里的重要纪念日。
2 .查阅资料, 了解 2014 年每个月第一天是星期几; 了 解 什 么 是农历以及二
78


十四节气。
3 .准备 2015 年的年历或一张月历(或其他年的年历、月历) 小组合作、分工准
备制作年历的卡纸、装饰、画笔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活动主题
教师:同学们课前都对家里的哪些重要日子进行了 调 查? 谁 来说说 你 的 调
查 内 容 和 结 果, 让 我 们 一 起 和 你 分 享 这 些 值 得 纪 念 的日子。
指名回答,学生交流。
教师:同学们调查的这些家庭纪念日或亲人生日都需要记住, 并在每一年的那一天
一起庆祝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那明年这些重要的日子是星期几,你们知道吗?
教师:今天我 们 就 一 起 来 设 计、制 作 一 份 有 自 己 特 色 的 家 庭 年
历,将这些重要日子标注出来。(板书课题:做一个家庭年历)
二、复习交流相关知识,为制作活动做好准备
教师:谁来说说你为制作年历准备了哪些东西? (学生交流准备的制作工具)
教师:为什么要准备12 张卡纸?
小结:一年有12 个月,每月的月历都不一样, 每张卡纸制作一个月月历。
教师:看来制作年历跟我们学习的年、月、日知识相关, 那想想都与哪些知识相关?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小结:1 年有12 个月,其中有7 个大月,4 个小月;7 个
大月都有31 天, 分别是1 ,3 ,5 ,7 ,8 ,10 ,12 月;4 个小月都有30 天, 分别是4 ,6 ,9 ,11
月; 剩下一个月是2 月, 因为2015 不是4 的倍数,所以2015 年是平年,2 月只有28 天。
因此,全年就有365 天。
教师:观察准备好的 2015 年的年历或月历, 想 想 只 知 道 月 份 及相应天数
就能制作年历吗? 还需要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还需要知道每天对应的是星期几。
教师:要知道每天对应的是星期几该怎么办呢? 难道 要 一 天 一天地去查? 小组
内观察准备好的年历或月历, 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 讨论一下能不能想到什么巧办法。
全班交流:因为1 星期只有7 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 然后反复, 所以每月只要知道
第1 天是星期几就能依次向后推算。
出示准备好的今年的挂历。在月历中像教科书第75 页“小组探索”第(1 )题中那
样圈出任意4 个数。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我圈出的这4 个数有什么规律吗? (上面的数加7 正好是下面
的数)
教师:你能像我这样在你准备好的月历中圈出4 个数, 看看是否也有这个规律呢?
教师: 谁 能 解 释 一 下 这 是 为 什 么? (1 周 只 有 7 天, 所 以 相 邻2
星期的同一星期几之间相隔7 天)
小结:在制作每月的月历时,除了根据每月第1 日是星期几依次向后推算外,还可以
利用相邻两星期的同一星期几之间相隔 7 天的规律,算出一个月中所有星期一至星期
日的日期。
交流一下课前调查的明年每月的1 号是星期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三、动手操作,体验创造
教师:既然同学们都已经准备好了, 那我们一起交流、整 理 一 下制作步骤。
(1 )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每位同学可以自由选取2015 年的1 - 2个月月历在课堂上制
作。
(2 )准备好制作工具,根据选取的月份在制作的卡纸上画好相应 的天数格子。(可参
照旧月历的方式)
(3 )查看选取月份的1 号是星期几,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推算,将月历写好。
(4 )将本月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注出来。
79


(5 )对制作好的月历进行适当的美化。
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学习创新。教师巡视,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或帮助。
组织交流、汇报:
①展示一些精美的作品,进行欣赏、交流。
②请制作得好和制作有问题的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
③教师对制作结果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结。
四、总结延伸
教师:同学们制作出了这么多精美的月历, 真能干! 在月历中常常会出现农历和二
十四节气,这又是什么?
指名让课前对这些知识进行调查的同学进行汇报。
课件出示介绍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教师:如果在你们的家庭月历中也能加入这些知识那就更好了, 你们愿意吗?
教师:课后利用这节课中的知识和制作经验将其余的月历制 作好,除了标注你的家
庭纪念日外 ,你还可以将一些重大的节日也标注好。还可以试着查找资料记录农历和二
十四节气, 将所有月历组合成一本 真 正 的 家 庭 年 历。那 时 我 们 再 进 行 一
次 最 佳 年 历 的 评 选活动。
【教学后记】






七、周长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7 页例1 、例2 , 第78 页“试一试”和课堂活动及练
习十八第2 - 3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等操作活动, 感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建立
周长的概念,认识周长的意义。
2 .能测量物体表 面 及 图 形 的 周 长, 探 索 用 测 量 的 方 法 算 出 图
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 .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周长的意义。
2 .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形、钟面、五角星、树叶图片、棉线、直尺、 卷尺。
学具: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悬念引入
1 .故事引入
教师:蚂蚁王国里的两兄妹为了一个问题争论不休, 哥哥沿着操场走了一圈 ,妹妹
沿着草坪走了一圈,哥哥觉得他走的一圈比妹妹走的路线长,而妹妹却不赞同。我想听
8 0


听你们的看法。(多媒体显示配图)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操场和草坪的边线, 并告诉学生:到底谁
走的路线长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 相信同学们就会有正确的判断了。
2 .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 认识周长)
为了便于我们研究,老师带来了一些物体和图形,你认识吗? (把装有三角形、钟面、
五角星、树叶图片的信封分发给学生)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识
1 .尝试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师提问:既然要研究它们的周长,那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
解试说)
学生试着从“周”就是四周, “长”就是长度, 解释周长就是1 周的长度。
2 .动手操作,感知周长
(1 )教师启发:你能用手指一指这些图形的周长在哪儿吗?
(指名学生尝试指出4 个图形的周长)
(2 )请学生拿出信封中的卡片,在小组里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每位学生动手指
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3 )汇报交流:请两个同学上来板演指出图形的周长。
(注意让学生明确从一个点开始沿着图形的边走一圈, 再回到这一点就是这个图
形的周长)
3 .描画图形,理解周长
(1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启发: 我们一起找到了这4 个图形的周长,
现 在 想 请 同 学 们 到 黑 板 上 来 试 着 描 出 每 个 图 形 的 周长。
(学生板演:描出图形的周长,其余学生将图片放在白纸上, 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 )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8 页课堂活动。
(活动结束后,加以展示)
4 .深入分析,明晰概念
让学生明确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提问:老师也描了一个图形(非封闭图形) , 这个图形有周长 吗? 为什么?
小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板书:封闭图形1 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研究测量办法,探寻求周长的策略
学生分小组研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用不同策略完成例 1 和 例 2 中图形的围一
围、量一量。
1 .小组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
先让学生指一指例1 和例2 中图形的周长, 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
内交流,讨论桌布、树叶以及长方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 .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测量,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 )测量桌布和树叶的周长有两种方法, 一是用卷尺, 二是用线 围,再用尺子量
出线的长度。
(2 )测量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时, 可用尺子分别量出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3 .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每一个图形选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操作过程。
操作结束后教师小结:求图形的周长可以用不同的方法, 那么在用这些方法时有
81


诀窍吗?
启发学生发言后归纳: 直线图形用直尺; 曲线图形用 线 绕, 或 用滚的方法。
4 .独立操作练习
(1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8 页练习十八的第2 - 3 题。 (2 )说一说测量周长
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巩固应用
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钉子板, 用绳子围几个图形,再沿着它们
的周长摸一摸。
汇报交流:你围了什么图形? 它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五、总结学习,鼓励探究
1 .小结收获,首尾呼应
教师启发: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一些有关周 长 的 知 识, 还想出了用
不同的方法量出它们的长度,同学们真了不起!
教师:现在你能用这些知识来分析一下蚂蚁王国里的两兄妹 谁走的路线长吗?
(学生运用有关周长的知识合理判断, 蚂蚁王国两兄妹走的路线一样长)
2 .总结归纳,拓展运用
(1 )让学生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认识了什么, 是怎样获得这些知 识的?
(2 )教师启发:在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之前, 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 去
商 店 买 一 顶 帽 子, 可 商 店 规 定, 不 可 以 在 头 上 试戴。你们有什么方
法让我买到一顶合适的帽子吗?
(学生根据操作经验,给出合理建议)
(3 )全课总结: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只要善于观察、勤于
思考就能用数学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用到周长的地方还真不少, 老师想请
你们指一下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告诉老师怎么求出它的周长。
【教学后记】







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

第1 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 页例1 、例2 ,第81 页课堂活动第1 - 2 题以及练习
十九第1 - 2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活动, 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 法, 会用多种方法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 .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自制卡片2 张。
82


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 m、6 c m 的小棒各2 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铺垫
1 .复习铺垫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什么新知识吗? 谁 能 说 一说图形的周长是
指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封闭图形1 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 .激趣引入
教师:再过几天,国庆节要到了,老师制作了2 张卡片, 一张是长方形的,一张是正
方形的, 想在节日里把它们送给我的两位好朋友。
但又觉得卡片不够漂亮,于是我就想给这两张卡片一周都镶上彩带。 (用手演示指
一周)
教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长一些? 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短一些?
(学生自由猜)
教师:看来, 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想法。其实, 我们要比较“2 张卡片需要的彩带的
长短” , 就 是 要 比 较“2 张 卡 片 一 周 的 长” 。(用 手 演示指一周)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2 张卡片的周长吧!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 .教学例1
(1 )摆一摆: 让 学 生 拿 出 课 前 准 备 的 小 棒 ( 长 9 c m、6 c m 的 各
2 根) ,用4 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 )指一指: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 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 )提出问题: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 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问题。
(4 )自主探索。
启发谈话:请先自己想想,再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
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算法。
将学生的不同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6 )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归纳:长方形的周长= (长+ 宽) × 2
2 .教学例2
(1 )过渡:我们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那么怎样计算正 方形的周长呢?
(2 )出示例2 的图。
教师启发: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
条边一样长,用1 条边的长乘4 就可以了。
板书:9 × 4 = 36 (c m)
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 4
三、操作训练,巩固新知识
1 .教科书第81 页课堂活动第1 题
(1 )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任意围1 个长方形和1 个正方形。
(2 )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围成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几个单位, 正 方形的边长呢?
(3 )算一算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 (4 )组织小组间的
交流、评价。
83


2 .教科书第81 页课堂活动第2 题
(1 )提问:要知道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 )先估一估数学书封
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 )量一量,再算出它的周长。(为了便于计算,可取整厘米数)
3 .教科书第81 页练习十九第1 题
(1 )指导完成第1 题。
(2 )让学生独立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
(3 )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4 )指名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进行计算的。 (提示学生注意书写的
格式)
4 .教科书第81 页练习十九第2 题
(1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明确题意。
(2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3 )全班交流,核对计算结果。
四、首尾呼应,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师:能用你 学 到 的 知 识, 帮 助 解 决 老 师 刚 上 课 时 遇 到 的 问
题吗? 哪张卡 片 需 要 的 彩 带 长 一 些? 哪 张 卡 片 需 要 的 彩 带 短 一
些? (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本领, 回忆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学
到这些知识的?
(引导学生发现是通过操作活动, 探究出了求长方形、正方形 周长的方法)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 页例3 ,第81 页课堂活动第3 题,第82 页练习十九第
6 题。
【教学目标】
1 .在初步掌握长 方 形 和 正 方 形 的 周 长 计 算 方 法 的 基 础 上, 进
一步学习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2 .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渗透转化的数 学思想。
3 .在学习 活 动 中 体 会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数 学, 激 发 对 数 学 学 习
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灵活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8 c m、宽4 c m 的长方形纸板两块。
【教学过程】
84


一、复习铺垫,运用旧知识
1 .复习铺垫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周长的知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教师: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呢? 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
么?
(引导学生回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是它的周长;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公
式)
2 .运用旧知识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出示长为6 c m、宽为5 c m 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 c m 的正方形)
(1 )学生独立计算。
(2 )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长方形的周长: (6 + 5 ) × 2 = 22 (c m)
正方形的周长:3 × 4 = 12 (c m)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80 页例3 。
(1 )理解题意: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描述题意,
明确围成图形的形状变了,铁丝的长度没变)
(2 )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
(3 )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说说想法。
(引导学生明确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铁丝的长度, 铁丝的长度也就是正方
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
(6 + 8 ) × 2 = 28 (c m)
28 ÷ 4 = 7 (c m)
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 c m。
(4 )深化认识。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引导学 生认识在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
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体的解决 方法。
2 .教科书第81 页课堂活动第3 题
(1 )学生操作试拼。
(2 )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拼图形,交流算法。
估计有以下2 种:
①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16 c m 和4 c m。
周长: (16 + 4 ) × 2 = 40 (c m)
②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8 c m。
周长:8 × 4 = 32 (c m)
三、深化认识,巩固练习
1 .教科书第82 页练习十九第6 题
2 .问题解决
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 周 长 相 等, 长 方 形 的 长 为 12 m, 宽为8 m,
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米?
独立思考:启发学生认识到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 但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运用转
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85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 谁来谈一谈? 教师:通过练习,你
有什么发现?
(启发学生说说解决有关周长的实际问题时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后记】




第3 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知识的运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 页例4 以及第82 页练习十九第7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能比较灵活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
长。
2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在运用长方形、正 方 形 的 周 长 的 计 算 方 法 解 决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简单问题时,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6 个边长为1 c m 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夯实基础
1 .复习旧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周长的知识,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作周长。
教师:如何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回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以及长方形、正 方形周长的公式)
2 .解决问题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6 c m,宽比长短4 c m,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1 )独立解决。
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决。
(2 )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 让学生口述想法(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和, 再分别算出长和宽) 。
长、宽的和:36 ÷ 2 = 18 (c m)
宽: (18 - 4 ) ÷ 2 = 7 (c m)
长:18 - 7 = 11 (c m)
(3 )深化认识。
教师:通过本题的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公式, 合理进行转化,认真分析,找
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
二、创设情境,展开学习
1 .教学例4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 以及情境图。
86


(1 )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 )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
(3 )全班交流。
(4 )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让学生明确有多种围法, 但是长方形养鸡场两面靠墙的围法 需要的篱笆最少。
2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教科书第82 页练习十九第7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四周装护栏: (10 + 6 ) × 2 = 32 ( m)
一面靠墙: (引导学生思考这块菜地的哪一面靠墙,用的护栏最少)
10 + 6 × 2 = 22 ( m)
三、巩固深化,拓展练习
问题解决:
(1 )用4 个边长是1 c m 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这个大 正方形的边长
是多少厘米? 它的周长呢?
引导学生同桌间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算一算。
边长:2 c m
周长:2 × 4 = 8 (c m)
(2 )用6 个边长1 c m 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
多少厘米? 周长各是多少厘米?
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2 种情况:
① 长:3 c m 宽:2 c m
周长: (3 + 2 ) × 2 = 10 (c m)
② 长:6 c m 宽:1 c m
周长: (6 + 1 ) × 2 = 14 (c m)
组织交流:通过拼一拼、摆一摆,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学生小结,促进建构
教师: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周长, 还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们能说
说有什么收获吗? 在解决有关周长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时, 要细致认真地读懂题意, 还可以 画出示意图加以分
析,再根据需要选择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后记】







第4 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 页练习十九第3 - 5 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
87


长。
2 .能运用长方形、正 方 形 的 周 长 的 计 算 方 法 解 决 实 际 生 活 中
的 问题。
3 .在学习 活 动 中 体 会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数 学, 激 发 对 数 学 学 习
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灵活地解决有关周长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方巾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进行
一次智勇大冲关, 不过, 我们比的不是体力, 而是脑力,敢挑战吗?
二、展开活动,引导运用
1 .智勇第1 关:想一想,用一用
(1 )指导学生尝试解决教科书第82 页练习十九第3 题。
①理解题意,明确小兔沿着篮球场的边线跑了1 周, 要求小兔跑了多少米,就是求
篮球场的周长。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8 + 15 ) × 2 = 86 ( m)
答:小兔跑了86 m。
(2 )指导学生尝试解决教科书第82 页练习十九第4 题。
①理解题意,明确求“要用多少厘米花边”就是求专栏的周长。
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③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让学生明确应先求出这个专栏的长,再算出这个专栏的周长。
长:130 + 140 = 270 (c m)
四周装饰花边长: (270 + 140 ) × 2 = 820 (c m)
2 .智勇第2 关:量一量,算一算
(1 )指导完成教科书第82 页练习十九第5 题。
(2 )指导完成教科书第82 页练习十九的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三、活动结束,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智勇大冲关活动, 我们用数学方法解决了各种有关周长的问
题,希望大家 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后记】








88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 课时 认识分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 - 85 页例1 - 例 3 , 第 85 页课堂活动第 1 - 2 题
以及第86 页练习二十第1 - 4 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认识分数, 会读写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能用
分数表示图中一份或几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2 .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
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认识分数,会认、读简单的分数。
2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 你分过东西吗? (学生回答)看来同学
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 现在, 想请你们帮我分一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 .课件出示6 个苹果和3 个盘子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 数 学 问 题? 你 是 怎样分的? 如
果每个盘子中的苹果要一样多, 我们把这种分法称作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
2 .课件出示4 个苹果和2 个盘子
教师:4 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 个盘子里, 每盘装几个? 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
不好?
3 .课件出示1 个苹果和2 个盘子
教师:把1 个苹果平均装在2 个盘子里, 每盘装几个? 也请你用击掌的方法告诉
老师。
教师:怎么不拍了? 这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表示吗?
教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
——分数。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 .教学例1
教师:今天有两位同学在分月饼时也同样遇到了这 个 问 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 ,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 (平均分)
教师:每份是它的一半,这样的一半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说一说“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
教师: “一半”用分数怎样表示呢? 把1 块月饼平均分成2 份, 其中1 份就是这
块月饼的12 。
(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12 。)
教师: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 份,可以怎么分?
89


学生折出12 ,展示折的方法,并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2 .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电脑博士分月饼, 知道把1 块月饼平均分成2 份,其中1 份
就是这块月饼的 12 , 还用长方形纸折出了它的 12 。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张正方形
纸平均分成4 份后, 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
鼓励学生平均分时,折出不同形状。
学生可能出现下列3 种折法: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师: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 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它的14 。
教师:猜猜剩下的部分又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3 .及时巩固
对第85 页课堂活动第1 题,教师说要求, 学生先动手折一折, 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最后独立填一填。
4 .教学例3
(1 )多媒体出示例3
让学生先观察有哪些图形,并说明1 个长方形、1 条线段、1 个圆都可以看成一个
物体,进行平均分。
①学生独立填出分数,全班交流,说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②完成例3 后面的填空题,订正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小结:像这样的
数,都是分数。
(2 )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分数,分数的每一部分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以34 为例,说
明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请同学 们 举 起 右 手 和 老 师 一 起 在 空 中 写, 先 画 一 条 短
横线,表示平均分,它叫分数线。(教师边说边板书)平均分成4 份就在分数线的下面写
“4 ” ,我们叫它“分母” 表示其中的3 份, 就在分数线上面写“3 ” ,我们叫它
分子。
板书:
3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4 ……分母
学生在空中书写34 ,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在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分数线, 再写分母, 最后写分子。读分数时,先
读分母,再读分子。
组织完成第85 页课堂活动第2 题:同桌一人读分数,一人写分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 .教科书第86 页练习二十第1 题
(1 )理解题意,明确分数表示的是图中的涂色部分。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 .尝试解决教科书第86 页练习二十第2 题
(1 )理解题意,明确根据已有分数在图中涂上颜色。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90


3 .教科书第86 页练习二十第3 题
引导学生说说哪些图形可以用分数表示其涂色部分,为什么。
4 .尝试解决教科书第86 页练习二十第4 题
(1 )说一说每幅图的分数单位。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拓展运用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有了这些知识, 你们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
己身边有关分数的一些例子吗?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 页例4 ,第87 页练习二十第5 - 7 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联系 分 数 的 含 义, 借 助 图 形 的 直 观 比 较 同 分 母 的
两个分数的大小。
2 .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进一步产生对数学
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圆形和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
一张纸平均分成10 份, 小明把其中1 份涂上色, 他涂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一块蛋糕平均分成6 份,小丽吃了其中2 份, 她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一瓶饮料平均分成5 份,小军喝了其中的3 份, 他喝了这瓶饮料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回答,再让学生写出这3 个分数。
教师:认识了这么多分数,我们一起来写写分数 。先回忆一下在写分数时,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听写分数后,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识
教学例4 。
教师:老师给 每 个 人 发 了 不 同 的 图 形, 哪 些 同 学 得 到 的 是 正
方形,举起来看一下。
(1 )学生操作。
教师:先比较一下, 你们手中的正方形大小相同吗? (大 小 相 同的正方形)请你
们先折一折,再涂一涂。
要求一部分学生把其中的14 涂上颜色, 另一部分学生把其中的涂上颜色。
学生把表示14 和34 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2 )尝试比较。
教师:先想一想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再比较一下涂色部分的大
91


小,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出理由,全班交流。
(3 )自主探究。
教师:你能比较出23 和13 的大小吗?
学生用圆形纸片尝试解决。
指名学生说出理由,全班交流。
教师:你能比较出58 和38 吗?
(4 )提炼总结。
教师:通过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感悟: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三、巩固练习
1 .教科书第87 页练习二十第6 题
(1 )理解题意,明确用分数既可以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也可以 表示空白部分。
(2 )先在括号里填分数,再说说比较的方法。
(3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 .教科书第87 页练习二十第7 题
(1 )组织学生说说通过看图,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 .启发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解决“思考题”
(1 )引导学生说说: 这桶水用了13 , 还剩下几分之几? 这桶水 用了23 ,还剩下
几分之几?
(2 )同桌交流,说说谁剩下的水多。
(3 )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了解了哪些有关分数的新知识? 有了这些知识,能解
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教学后记】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1 课时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 书 第 88 页 例 1 、例 2 , 第 89 页 课 堂 活 动 第 1 - 2
题 以 及 第90 页练习二十一第1 - 3 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通过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 结合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理解 同分母分数加减
法的算理。
3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会正确进行计算。
92


2 .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教师准备) 、长方形纸片、水彩笔、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教师(启发谈话) : 小朋友们,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 并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
名称。
教师:那你们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吗?
指名口答,并对说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板书课题: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探索新知识
1 .教学例1
(1 )出示例1 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回答)
教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板书)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两人一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和整数 一 样, 把 两个数合并成一个
数的运算用加法)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口答,教师进行板书: 15 + 25 = ?
教师:怎样求15 加25 等于几分之几呢?
(2 )发给学生圆形纸片(已经 5 等分) , 先将它的 15 涂上颜色, 用另一种颜色
涂上它的25 。
教师:涂上颜色的部分占整个圆形的几分之几? 它表示的是什么?
教师:那么15 + 25 等于几分之几?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想: ( )个15 加上( )个15 等于( )个15 , 就是 ( ) 。
让学生观察发现, 两个分数相加, 当分母一样的情况 下, 分 母 不变,分子相加。
(板书: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88 页例1 的“试一试” 。
学生单独完成,集体订正。
(4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89 页课堂活动第1 题,并集体订正。
教师: 37 + 47 = 77 ,就是等于1 。
提问:你能写出等于1 的分数加法算式吗? 你得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当
分子和分母相同的时候,分数等于1 。
2 .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 分小组探索。
3 .总结计算法则
教师:通过学习,说一说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学生总结后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三、巩固训练
1 .请你来做小裁判
2 .看谁算得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0 页练习二十一第1 题,并集体交流。
3 .教科书第90 页练习二十一第2 - 3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4 .能力大挑战
四、全课小结
93


教师: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想探索的?
学生可能会问到“ 26 + 47 ”这样类似的计算, 教师应告诉学生, 这是比较复杂
的分数计算,在今后的课程中会继续学习。
学生也可能问到“ 57 + 67 ” 这样类似的计算, 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探索,
得出结论。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 页例3 ,第91 页练习二十一第4 - 6 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 能 够 运 用 同 分 母 分 数 加 减 法 的 知 识 解 决 生
活 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 过 问 题 解 决 培 养 学 生 提 出 问 题、分 析 问 题、解 决 问 题
的能力。
3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运
用。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2 .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教师谈话: 今 天 老 师 给 大 家 带 来 了 一 大 块 巧 克 力。( 多 媒 体
演示:一个长方形,用虚线平均分成了8 份)
(1 )你们想从这块巧克力中拿走几分之几呢?
学生回答,教师完成表格。
(2 )根据上面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整理。
二、自主探索
教师:刚才同学们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接下来我们继续深
入展开学习, 好吗? (板书课题: 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教学例3
(1 )教师: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喜欢吃什么蔬菜,能告诉老师吗? 教师:你们喜欢的
蔬菜种类还真多, 那你们见过种菜 的 菜 地 吗?
(让学生描述一下菜地的样子)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春晖小学三 至六年级同学共
同种植的一块试验田。
(2 )课件出示试验田图以及文字。
①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
②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
③指名回答,并说说解题思路。(特别要引导学生弄清楚要解决五年级种了这块试
94


验田的几分之几,必须先算出三、四年级一共种了这块田的几分之几)
(3 )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例3 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还可以算一算“六年级种了这块实验田的几分之几?” )
板书问题,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2 .拓展运用
教师:在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请举例说一说。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尝试说出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教科书第91 页练习二十一第4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 .教科书第91 页练习二十一第5 题
(1 )理解题意,明确问题,理清思路。
(画线段图理解“今年要回家过年人员占全厂的78 ” )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 )组织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适时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体会“今年不回家过年人员占全厂的几分之几呢?” )
3 .赛一赛(教科书第91 页练习二十一第6 题)
分小组尝试在黑板上进行接力赛,比一比哪一组算得又快又好。
4 .教科书第91 页练习二十一思考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1 )学生先涂色,再算一算。
(2 )观察涂色部分, 想一想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 ( )
说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 )观察28 + 28 = 48 ,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总结
教师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在问题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启发学生发现,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 可以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确定
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后记】








综合与实践 学当小记者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 - 93 页综合与实践“学当小记者” 。
【教学目标】
1 .在选择任务、采访和制作小报活动中, 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
能力,提 高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所学分数的初
步认识及其他数学知识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2 .在评价交流过程中, 学会欣赏、分享其他小组的活动成果, 从中体会到农村的
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祖国的情感。
95


3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价值, 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收集信
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工收集,合作制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采访提纲表若干。
学生准备:采访所需要的笔、照相机等设备, 制作小报用的文具、 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探究的问题
教师:你们想当小记者吗?
教师: 同学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取 得了巨大的成效,农民
的收入也有了大幅的提高。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楼房、乡村别墅,显得格外耀眼喜 人。
你们想知道我们的农村建设情况吗? 如果你是一名小记者,你要做些什么呢?
小组议一议:当小记者要做什么?
教师:让我们学当一名小记者,带着数学的眼光, 一起走进农村,了解一下近期农
村建设的情况,农作物的播种收成情况等, 把收集到的情况办成数学小报。让我们一起
去看看农村的变化吧。
二、明确探究的目标和任务
1 .选择任务
教师:作为一名小记者, 要了解农村的有关情况, 应该 收 集 农 村的哪些信息
呢? 在采访前要做什么准备呢?
引导学生 明 确, 采 访 前 要 先 确 定 本 次 采 访 活 动 的 主 题 及 采
访任务。
2 .小组讨论制订本次采访的任务及分工
如: (1 )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情况;
(2 )农作物(水稻、高粱)等的种植情况;
(3 )农村学校的建设情况;
(4 )农村的医疗发展变化情况等。
3 .根据采访任务拟订采访提纲
三、自主探索
1 .分工收集
小组根据制订的采访提纲, 携带采访工具到农村相应的部门 或农民家中进行采
访并做好记录。
2 .合作制作
教师:同学们非常棒,根据组 内制订的采访提纲合作完成了采访工作,获得了大量
反映农村建设的信息。下面我们要一起用收集到的这 些反映农村建设的信息制作小报。
我们怎样制作这份小报呢?
(1 )小组讨论:如何制作小报?
学生可能会讨论到:
①制作小报前要先进行版面设计;
②根据主题给小报取一个主题鲜明、响亮好记的名字;
③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提出数学问题。
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提出的数学问题, 根据内容及主题确定占 整个版面的几分之
几?
(2 )小组合作制作数学小报。
学生分组合作,实践体验,制作数学小报。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或提出建议。
(3 )小 报 制 作 完 成 后, 教 师 将 各 组 制 作 的 小 报 悬 挂 在 教 室
96


的 四周。
四、总结交流
教师:同学们齐心合力, 分工合作, 制作完成了一份份 反 映 我 们农村情况的
数学小报。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小报悬挂在教室四周,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有秩
序地参观、学习、交流, 比一比哪些小组办的数学小报有特色、主题鲜明、内容丰富、
与时俱进? 最后评出本次活动的优秀小报。
(1 )学生分组参观、学习、交流。
(2 )评出优秀小报。
教师:谈一谈通过本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反思体念
教师:本次学当小记者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 回顾一下整个活动过程,你觉得哪个
环节比较重要? 哪个环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在活动过程中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
和大家分享? 整个活动中, 有没有令你感到遗憾的地方,以后怎样去避免?
【教学后记】



九、总复习

第1 课时 乘法与除法、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 页“乘法与除法” “四则混合运算” , 第 98 - 99 页
练习二十二第1 ,2 ,6 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 初步学会整理和复 习的方法,逐步
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进一步理解一 位 数 乘 两 位 数、三 位 数 和 两 位 数 除 以 一 位 数
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进一步加深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3 .在 整 理 复 习 的 过 程 中 进 一 步 体 会 到 小 组 合 作 在 复 习
中 的 作 用,能积极参与复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 .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3 .进一步提高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计
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小组整理复习用卡片。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同学们,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本册书新知 识 的 学 习。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知识, 并能查漏补缺,从今天开
始我们就要对这册书的内容进行总复习。(板书课题: 总复习)
二、自主整理
97


1 .出示教科书第95 页主题图
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教师: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2 .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议 一 议 本 册 书 学 习 了 哪 些 数 学 知 识? 在 讨 论 的 基
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建议:
(1 )梳理知识时, 先看教科书目录, 按教科书目录的内容有序地 进行回顾。
(2 )相 互 交 流 时, 注 意 倾 听 同 伴 发 言, 相 互 补 充 完 整, 并 做
好记录。
教师巡视, 关 注 学 生 交 流 情 况, 引 导 学 生 按 一 定 的 顺 序 梳 理
知识。
3 .小组汇报
小黑板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1 )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2 )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3 )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 充,不作重复汇报。
三、合作复习
教师:梳理回顾了本册学过的知识点后, 我们开始复习数与代数中的计算部分。首
先我们复习 乘法与除法。在黑板上“总复习”的后面补充板书:乘法与除法。
1 .乘法与除法
(1 )复习口算。
①定时1 分完成教科书第95 页第1 题。
②学生独立口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口算情况。
③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30 × 3 = ?” “60 ÷ 2 = ?” “12 × 4 = ?”
“48 ÷ 2 = ?”这几道题是怎样算的。
(2 )复习笔算。
①教师:用竖式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
要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用竖式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时,从个位起,
要用一位数 依次去乘两位数、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如果遇到连续进位的时候, 要记住
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前一位乘后要记住加上进上来的数。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商就写在哪
一位上面;如果有余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②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95 页第2 题。教师巡视,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
导。
③全班交流,指名板演, 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一位数乘 两 位 数、三位数的乘法和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如“75 × 5 = ?” “304 × 5 = ?” “340 ×
6 = ?” “66 ÷ 7 = ?” “87 ÷ 4 = ?”等。
当学生说到“304 × 5 = ?” “340 × 6 = ?”时, 教师追问: 这两道题有什么
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通过复习,发现同学们对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掌握得不错。有了这个基础, 下面我们一起来复
习四则混合运算。(补充板书:四则混合运算)
2 .四则混合运算
(1 )教师:本学期我们在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的除法的基础上, 还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那么,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98


呢? 请阅读教科书第95 页第3 题,先想一想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 )学生先观察各题中有哪些运算, 思考 1 分后, 再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
巡视, 观察学生对运算顺序是否掌握及书写格式是否规范,特别关注学习 困难生对含
有两级运算和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3 )学生完成后指名板演,并要求学生依次说一说各题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103 + 26 - 7 ” “64 ÷ 8 × 124 ” ,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 或
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如“25 × 5 + 64 ” “88 + 78 ÷ 3 ” ,在一个既有加、减法, 又有乘、除法
的算式里,计算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如“ (17 + 8 ) × 4 ” “42 ÷ (45 - 38 ) ” ,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 就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
追问: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什么作用呢?
四、巩固应用
1 .教科书第98 页练习二十二第1 题
①学生采用口算比赛的方式完成。
②全班交流,指名说说其中第2 ,3 小题是怎样想的。对 完 成 速度及正确率高的
学生给予肯定, 对计算速度较慢或正确率不高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希望。
2 .教科书第98 页练习二十二第2 题
①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②指名板演,全班交流,评价竖式计算是否正确及书写过程是否规范。
3 .教科书第99 页练习二十二第6 题
①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四则混合运算。
②全班交流,说一说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反思总结
教师:今天我 们 复 习 了 什 么 内 容? 是 怎 样 进 行 整 理 和 复 习 的?
回顾整理复习的过程, 你学得怎么样? 有什么收获? 你在计算一 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四则混合运算时,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







第2 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 页“分数的初步认识” , 第98 - 101 页练习二十二
第3 ,4 ,5 ,15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对简单分数的认识, 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会比
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 .在复习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掌 握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提高应用所学分数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复习过程中 进 一 步 体 会 分 数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应 用, 感 受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进一步学好分数知识的兴趣。
99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简单分数的意义。
2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上节课我们对全书所学知识进行了整理, “总复习”这个单元我们准备用5
个课时完成,上节课已经完成了总课时的15 , 还有45没有复习。同学们,在我刚才那
句话中,有两个数是我们才认识的新朋友,你能找出它们吗?
教师:今天,我 们 就 开 始 复 习 第 二 部 分, 复 习 分 数 的 初 步 认 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整理
教师:回忆一下在刚学习的第八单元中, 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小组合作:整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内容, 并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组整理的情况。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将小组整理的结果用投影展示。
三、合作复习
1 .认识分数
(1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6 页第4 题。
(2 )教师巡视,指名在小黑板上各图的下面写出相应分数。
(3 )全班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第一个分数14 表示什么意思。
当学生说出“第一个分数14 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 份, 表示其中的一份,
就是14 ” 时, 教师追问: 刚才 × × 同学的那句话中, 哪个词比较关键? (平均分)
为什么? 那么, 38 和70 呢?
(4 )选择其中两个分数,请学生说一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4 , 70 ) (5 )说一
说生活中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图形、一条线段、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几
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2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6 页第5 题。
(2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特别关注“学困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帮助理解同
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引导思考。如: 17 + 57 ,1个17 加上5 个17 得6 个17 ,
所以17 + 57 = 67 。
(3 )全班交流。
(4 )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四、巩固应用
1 .填空(投影出示)
2 .教科书第98 页练习二十二第3 题
(1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分数。
(2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指名说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3 .教科书第99 页练习二十二第4 题
100

称赞老师的成语-强调句


徐州三十六中-读书的乐趣


新六安人才网-安徽商贸职业学院


爱国主义教育-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济南铁路职业学院-圣诞节的资料


渎职的意思-中学数学教案


房地产估价师报名-沈阳市人事局


我有一颗坚强的心-医学生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