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苏教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巡山小妖精
672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9: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自我推荐信-植物学实习报告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 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
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 br>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 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自主探
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 -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教授新知。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 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
米,每箱20根。)
(2) 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 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 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 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
×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 2 -


(1)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
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口算的方
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引导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求张大叔带了200元够不够买4箱西瓜,该怎样列式?你认为这个问题该怎样
解决?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先算出买4箱西瓜需要多少钱,再跟20 0作比较,如果比200大,钱不够;如果
比200小,钱够。
看看200里面有几个48,再跟4作比较,如果大于4,钱够;如果小于4,钱不
够。
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一种新的算法——估算。
师:48跟谁比较接近?(50)4×50等 于多少?(200)48比50大还是小?(小)那
么48×4比200大还是小?(小)所以张大叔带 了200元够买4箱西瓜。(边讲边板
书)
(1)完成“试一试”。
(2)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 想想做做第5题。
- 3 -


(2) 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0×3 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20+20+20
=60
2×3=6
20×3=60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用一位数去乘整十、整百数的十位或百位 上的数
字,再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上一个或者两个0。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把48看作50, 4×50=200,
4×50=200, 4×48<200,
200元够了。 200元够了。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只需把两、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
的 数,然后再与一位数相乘。
教学反思:
1.教学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 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这
样很快就会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情境,
为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
2.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 形成过程,不但
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 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他们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估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了学生在估算时根据具体问题选择
策略的能力。由于有了前 面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很快掌握本课教学对于估算的
方法,培养了学生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4 -




- 5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2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 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 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
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 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
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 6 -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 除法那样将它们分
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
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 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
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
黄花的朵数 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
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
以6是2的3倍 。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求:6是2的几倍
- 7 -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3)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
红花圈成了 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
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
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 用除法来计
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 8 -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
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 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
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有关简单的倍数问题的除法计算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8÷2=4
答: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倍的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不作为一个数学概 念给出,而作为生活的概念
来处理,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摆、圈活动,不要急于用除法计算。





- 9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3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
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6= 4×80= 600×9=
5×700= 50×6= 3×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 ×××。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
战?
三、巩固练习
- 10 -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 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 br>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
根据日常生活和生 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
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 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
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 放,信息资
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 11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4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
少的应用题。
2.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
的认识。
教学难点:
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
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倍。
(2)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三行摆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 12 -


问:你是怎么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谈话:生活中有好 多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 合作探究
1.教学例题,出示挂图,问:看了图,你知道了什么?问我们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动手画一画,或摆一摆。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5.进一步提问:刚才大家画柳树时画了几个几棵?摆柳树时摆了 几个几棵?(3
个5棵),这样看来,求柳树有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5棵时是多少,可以用什
么方法来计算?
6.学生列式并口答。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解答后,思考:列式的时候是怎样思考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然后让学生利用线段图说一说如何解答题目。
3.做“想想做做”第3-5题。(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板书设计:
有关简单的倍数问题的乘法计算
5×3=15(棵)
答:柳树有15棵。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学反思:
1.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老师都要求学生先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然
后进行小组互评或全班交流、反馈。这样的安排,不仅学生 参与学习的机会多,
而且老师的指导也更有针对性。
2.学生用画图求倍数的方法,是值得鼓 励和肯定的。用图形或算式表达解决
问题的过程或思想,也是同样有价值的。


- 13 -



- 14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5课时 练习一(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 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
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 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
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 15 -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 ,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
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
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
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
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课堂总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板书设计:
练习一
1. 120 450 4200
1200 4500 4200
2. 240 3600 280 200 560 1200
1800 1400 540 3000 2700 4800
3. 3 12 4
4. 20 5 100
5. 18÷9=2
- 16 -


教学反思:
老师要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
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
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 17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6课时 练习一(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倍”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倍”。
2.掌握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8可以说成( )的( )倍。
7个9可以说成( )的( )倍。
2.同学表现的真棒,下面就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吧!
二、求一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
(1)已知谁是谁的几倍?相当求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解答?
- 18 -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一第7题。
(1)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初步比较一下三个数量。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里要求用除法计算,打算提哪
类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鸡只数是鹅的几倍?
鸭只数是鹅的几倍?
让学生列式解答。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巩固加深。
(1)出示练习一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清楚是如何想的。
(3)观察下:书包比文具盒贵32元,这32元相当文具盒的几倍?
联系书包价钱是 文具盒的5倍,思考:求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还有其它的
方法可以解答吗?(这里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教师适当渗透“差倍”的概念。)
三、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一第10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什么的方法可以知道李叔叔8分钟大约打了多少个字?
(引导学生说出估算 的步骤和方法)
2.练习一第11题。
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 20×2=40(棵)
7. 答案不唯一,例如: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18÷6=3。
9. 90×3=270(只) 270-75=195(只)
10. 90×8=720(个) 100×8=800(个) 所以8分钟能打720~800个字,不能
打完这篇文章。
11. 把72看作70,70×6=420(米) 把68看作70,70×8=560(米) 420<560,
- 19 -


小军家离学校近一些。
教学反思: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数学也要像语文一样,请学生把一句话说完
整,教师应当更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回答。看图列式题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我
读懂了题目是什么意思 ,我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要了解怎样解释学生才会懂,
要运用简短的一两句话就能使学生明白老师的意思。





- 20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7课时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5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掌握竖
式的书写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算理及竖式书写中乘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笔算时乘的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60×4 80×6 700×3
400×2 200×7
2.竖式笔算:


二、进入新课
- 21 -


1、教师出示图:(如果需要可出示例5的情境图,然后再画出下图。)
□□□□□□□□□□ □□
□□□□□□□□□□ □□
□□□□□□□□□□ □□
(1)请同学看图列出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2×3
(2)请同学口算出结果,并且说出算理。
让学生经历口算的过程,逐步使学生明白 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两
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就是 所求的积。
(3)教师说明:今后我们要学习的乘法题口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那就需
要 我们用竖式的方法笔算出来。今天我们就以
课题:笔算乘法.
(4)全班动笔试算(让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写竖式)
(5)向同学展示正确算式。
教师边板书边强调写竖式时要把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对齐。
为例学习笔算乘法。板书
(6)设疑引思:教师出示提纲学生讨论:
a.计算时,先从哪一位乘起的?接下来乘的顺序是什么?
b.积的个位是6,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c.积的十位是3,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d.积是36,是哪部分合起来的结果?
- 22 -


学生边回答,教师一边在图上画出来。
(7)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中间过程可
直接写成:
(8)反馈练习:


2.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试一试。
提问:被乘数是几位数?乘的顺序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全班试
做。
(2)让一学生到黑板边板书边叙述乘的过程。
(3)反馈练习

3.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异同点学生先讨论,最后交流达成共识)
4.反馈练习:课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3、4题。
3.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先计算什么。)
四、课堂总结
- 23 -

以简化,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要注意哪些方面?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2×3=36(只)
可以用竖式计算。
一般这样写:
答:一共有36只。
书写竖式时,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哪一位乘得的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教学反思:
1.通过编口算题的环节,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表述算法,形成口算思路,为< br>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奠定了基础,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
热情和应用能力。
2.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
法,老师扮演组织 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品尝
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 br>3.本课的练习设计,注意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次设计,使学生进一步
内化算法、掌握算 法,既强化了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阶梯式的练习中,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 学生应用知识的热情。这一过程中,学生
收获了知识撞击的快乐,收获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 24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8课时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
理。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 25 -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
摆同样一行小棒。要 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
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 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
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 棒的右边:再
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
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4 8
× 2
1 6 ----------8×2
8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 26 -



4 8
× 1 2
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 进
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
十,应向十位 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 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
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 27 -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48×2=96(只) 一般这样写:

答:白天鹅有96只。

笔算两 、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上的每一位数,
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 位进几。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过乘法,而且刚刚学习过不进位乘法,所以学 生在这
方面有足够的经验,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算出结果,但大部分学生都很
难说清楚 算理。
2.通过让学生摆小棒计算、组织交流、作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达成共识,
提高了学 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 28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9课时 练习二(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
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
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
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 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基本练习。
- 29 -


(1) 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2)
用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 (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 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你打
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
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2. 74 146 987 879
3. 找错略,改正如下。
2 8 1 1 3 1 5 2
- 30 -


× 3 × 7 × 4
8 4 7 9 1 6 0 8
4. 84 166 248 85 1065 2739 946 2084
5. 78 60 72
6. 114×5=570(分)
7. 300×4=1200,318×4>1200,能都有座位。
教学反思:
这一节练习课主 要是对前边学习的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及两、三位数乘
一位数的乘法知识进行系统的练习。计算知识 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前
提,练习课又是数学课堂上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课型,教师和孩子都很苦 恼,教学
中我通过激趣导入、基本练习 、巩固练习、解决问题和拓展训练,让孩子们快
乐的进入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 、在竞争前进的心境下,进行练习。



- 31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0课时 练习二(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
计算。
2.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
正确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
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能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8题。
30×2= 4×20= 30×3=
32×2= 4×21= 31×3=
34×2= 4×22= 33×3=
- 32 -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口答。
2. 练习二第9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10题。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先说一说每道算式积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交流,指 名回答,互相补充。这里让学生知道把其中一个接近整十、
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进行估算就行了。
(3)分组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利用实物投影展
示部分学生成果。
3.练习二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
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
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8. 60 64 68 80 84 88 90 93 99
9. 26 96 46 42 55 36 66 82 86
- 33 -


10. 128 847 1026 92 1477 630
11. 75 791 2136 2048 204 1296 168 1875
12. 5×12=60(棵) 60+30=90(棵)
13. 26+9=35(条) 35×2=70(条)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 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
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设学生自主或合作 探索的情境和空间成
为本节课的突破口,老师应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比一比、找一找、算一算等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两、三
位数乘一位数, 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 34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1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7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算理,
掌握其计算法则。
2.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
3.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先估算后计算的良好习惯。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探索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乘法,现< br>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既然有一次进位,那么有没有两次进位、三次进位呢?带着
这个问题,让我们 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 35 -


1.展示情境图(课本第17页例7)
(1)根据这幅图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获取相关信息。
(2)要求野鸭有多少只,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8×4”
(3)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前面学过的列竖式来计算一下这个题目,请一名同
学到黑板列竖式计算。(教师 巡视指导学生计算。)
(4)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学生说< br>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
2.总结。
教师:通过以上几个题目的 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
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二)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完全靠自 己主动探索就找到了两位数乘一
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敢不敢继续挑战,探索出三位数 乘一位
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教学试一试。
2 7 2
× 4
(1)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是怎样
- 36 -


得到的?
3.总结。
教师:通过例7各试一试两道题目 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
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
4.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说
明计算步骤。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然后列式解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
(2)你打算如何比较?(让学生先和 同桌交流一下比较方法,然后全班交
流,让学生明白选择估算方法来比较更为简单。)
5.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然后说一说解决第1个问题需要哪些条 件?
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四、课堂总结。
- 37 -


教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48×8=192(只)

×
1
4
3

8
4
2 9
答:野鸭有192只。
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 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
一位进几,计算前一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数。
教学反思:
1.老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 br>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2.学生在 老师的引导下,把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迁移,获得了解决
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对多种 方法进行了优化,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
解决问题。



- 38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2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
要注意什么?
- 39 -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
学生 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云和小兰各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 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
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 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
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 40 -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 br>动手计算。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 46 22 68 28 34 52
2. 344 308 195 450 852 2367 4344 2840
3. 5×96=480(张) 4×126=504(张)
4. 15×2+5=35(元)
5. 14×3-25=17(棵)
6. 39 48 28 56 48 72
教学反思:
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 乘一位数的应
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例题之间的联系,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重点。让学生切
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尤其是笔算的竖
式计算方法,都要让学生 有一个体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 41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3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
行乘法计算,提高计 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12×5= 5×15= 12×7= 14×3=
17×4= 4×16= 6×16= 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 42 -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
答?
(2 )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
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 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
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 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
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
根据计算顺序确定 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
个数位上的数字。
- 43 -


四、课堂总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7. 60 75 84 42 68 64 96 50
8. 108 4112 1795 504 1911 1715
9. 5×18=90(个) 103-90=13(个) 小张加工得多,多13个。
10. (1)10×4-16=24(张) (2)25+15-16=24(张)
11. (1)60×3=180,59×3<180,不够。 (2)128×3+98=482(元)
教学反思: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 师要启发
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鼓励学生发现和总结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问问他们在计
算过程 中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
算方法。





- 44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4课时 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21页例8、例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景,能应用所学知 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
意识和能力。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 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快速口算:(屏幕闪现后隐藏)
200×2 800×2 6×700 7×800 30×3 10×3 50×0
设疑: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2.揭示研究问题:有关0的乘法
二、探索新知
1.探索 理解“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出示:小猫钓鱼情境图。
师:小黄猫、小红猫、小蓝猫又 去河边钓鱼了,可是他们钓得并不认真,一
会儿扑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今天又有什 么收获呢?(出示
小猫钓鱼图)
师: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生说师完成板书:0+0+0=0
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指名汇报,学生回答师板书:0×3=0或3×0=0
师:你是怎么知道得数是0的?生答出:因为3个0相加等于0,所以0×
- 45 -


3=0。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0和3相乘等于0,下面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想
一想:0×7= 8×0= 0×0=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7个0相加等于0)
教师:现在你知道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填一填:25×□=0 □×0=0
结合□×0=0 总结“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学到了一个有关0的新的知识点,下面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
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 题。
创设生活场景,出示: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看!这就是其中的一
个,你能看出 这个看台有几排座位,每排几个吗?提出问题:这个看台一共有多
少座位?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反馈。
师: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那么4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呢?
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4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回答大约有400
个或400多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
师:那么他估计得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一起来算一算。指名一人板演。
师指着十位上的0问: 为什么十位上写0?生回答(因为十位上0和4相乘
得0)师:看来4个看台有408个座位,刚才小朋 友估计得完全正确,你们可真
厉害!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1.做22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做在书上(指名4个学生板演。)
反馈:集体校对得数。
为什么后面三道题目积的中间没有“0”呢?
师:全对的举一下手,看来小朋友们个个都很聪明。
引导观察:今天计算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揭示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以前碰到过一个小朋友叫马小虎他做题可马虎了,让我们一起 来帮帮他
好吗?(出示题目,看)先找一找他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把正确的答案写在
旁边。 (查找问题所在,并订正,集体校对)小朋友可真细心老师代表马小虎谢
- 46 -


谢大家。
3.“想想做做”第5题。
(1)编2个中国结要用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解答)
(2)要求还剩下多少厘米?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原来有多少?已经用去了
多少厘米?
4. “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5题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你能估计出3个书架大约有多少本书吗?指名学生回答。
师问: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学生回答。
四、课堂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 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师出示标题:对,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请小朋友回想一下我们在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数中间有0的乘法
0×3=0(只)
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102×4=408(个)
1 0 2
× 4
4 0 8
答:4个看台一共有408个座位。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没有0的乘法完全相同,都要用一 位数依次去乘三位
数的每一位数,在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的积就是0,要< br>在本位写0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则必须加上。
教学反思:
1.乘数中间有0的乘 法属于计算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
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容易算成3×0=3,或者不 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这一位。因此,
教材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安排了本节的内容 ,有助于学
生集中学习在乘法中如何处理0的具体方法,为以后学习复杂的多位数乘法打下
基础 。
2.通过让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一结论的理解,
从而让学 生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
- 47 -







- 48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5课时 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23页例10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了乘数中间有0的三 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之后,经历探究乘
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 简便写法,能正确
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
识。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举办《冬季阳光体 育运动会》,你们高不高兴?
为了迎接这次运动会,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来到操场排练。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从以上文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 49 -


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有120人,一共有多少人?
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让学生独立口算或列竖式计算。
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因为4×12=48, 所以4×120=480
⑶指导竖式的另一种写法。说说这种竖式写法中要注意什么?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
⑵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观察:后两题积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进行评
讲 。提醒学生注意写结果时不能漏掉算式中数字末尾的0。
2.想想做做2
说说这些错题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你以后在做题时会注意哪几点?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提问: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些题?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
5.想想做做5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
- 50 -


6.想想做做6
仔细审题,让学生说说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4×120=480(人)
1 20
× 4
4 8 0
答:一共有480人。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先用一位数依次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这 个乘数末尾
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1.这是一堂计算课 ,通过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使学生从不同的角
度加深了对乘法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
能力,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做 题,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运用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并知道了
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但是有的同 学在计算结束后忘了将0拿下来占位,这是
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




- 51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6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教材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
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三 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结合例子说说
在计算时分别要注意什么?请以 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揭示课 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
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 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
- 52 -


算理算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50×2的积是( )位数,积是( )百多,积的末尾有( )
个0。
学生独立思考:
(1)怎么不计算就能知道积是几位数?
(2)积是几百多又是怎么知道的?
(3)你认为积的末尾有几个0?
先小组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第25页第2题。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 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乘数末尾
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第25页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提问:每组中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竖式计算时,乘数中 间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个位对齐,要
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 面的数对齐,先
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第25页第4题。
(1)出示题目,读题目要求。
(2)学生先估算,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 53 -


(3)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再集体交流。
4.第25页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袋?独立完成。
(3)同桌校对、交流。
三、拓展延伸。
完成25页思考题。
1.要使积最大: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大?
(500×7或700×5)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2.要使积最小: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小?
(200×3或300×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

自主探索,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 生
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
联系。让学生 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
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 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与同伴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
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巩固练习设计的最优化: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
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
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 目标精心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同时
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 集体议一议,让学生介绍自己的
- 54 -


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 55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7课时 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26页复习1-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能正确快速口算,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
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 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本单元学过的内容。
提出复习的必要性。
二、练习指导
1.第1题。
同桌相互口算练习。指名随机口算得数,并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小结:口算要注意口算的方法,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口算的能力
和速度。
2.第2题。
- 56 -


先让学生进行口算,比一比谁做得又以又快。
3.第3题。
男、女生进行笔算比赛(2、3两组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完成的一
组题中的算法,进行交流。
小结提问:(1)乘数的末尾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 )个0。
(2)乘数的中间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1个0吗?
(3)乘数的末尾和中间都没有0,积里面也一定没有0吗?
4.第4题
(1)独立进行估算。
(2)组织交流估算方法。
(3)分组进行竖式计算。
(4)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第5题。
(1)学生独立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除法做。
(3)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6.第6题。
(1)学生读题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来做。
(3)两个月一共收获多少个?
7.第7题。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你打算如何估算?
- 57 -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对竖式计算的每一步,都看看有没有进位,进的是几 ,把进上来的数记在竖式
相应位置的横线上。算前一位的积时,要想想有没有漏加后面进上来的数,算完 以
后,再查一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渗透笔算、估算、口算,让学生不但掌握
了计算技能 ,并能利用计算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 58 -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8课时 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27页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就来利用 我们所掌
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观察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填空吗?
- 59 -


130×12=130×( )×( )
2.第9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算式规律。
(2)猜测(估算)每个算式的结果。
(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规律。
3.第10题。
(1)出示情景图,理解题 意。(让学生指指小华小华和小芸上学和回家走过
的路,理解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52个星期是多少天?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 观察后。提问:李叔叔带了1000元,够买5辆儿童
车吗?你是如何知道的?你能估算下,够买几张儿 童床呢?
(2)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指
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本27页思考题。
(1) 学生独立审题。
(2) 你能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吗?
(3) 你从示意图上发现了什么?(2个850米)
四、课堂总结。
- 60 -


你又学会了哪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技巧?
教学反思: < br>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 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
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二是集中安排了一个练 习,在学生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对
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计算
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但是由于
平时老 师在教学中容易偏重于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所以如果这时发现学生的
口算或估算还比较薄弱的话,就 应适当多做一些口算和估算的练习。对于多位数
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这个阶段也应当加以回顾和复习 。




- 61 -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28~30页,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
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几千克是计
量物体重量的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
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 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
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 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 62 -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 来学习用
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
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 单位,
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
(公斤 )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
指着数字 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
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
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
出1千克到底有多 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
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 63 -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
的广泛应用。
5.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单位。
(3)(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 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
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
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 64 -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教学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教 师以此为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
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 身边。
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有效信息,进一步感受千克的概念,接触日常生活中有关计量
物体质 量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 65 -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
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
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
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 66 -


2.认识小型电子秤。
①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 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
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 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
出物体的重量。
②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
“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 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
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 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
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
一称看 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
这个台秤 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 67 -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橘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
生完成。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5.填空
( )大约重1克 ( )大约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 68 -


认 识 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认识千克后自然要认识一个更小的单位——克,并且知道千克与克之间的关
系。关于千克和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但对于估测能力这一方
面的教学还有待加强。 由于课前教具学具准备得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完全感知到
克适用于哪些物体的单位,教师要在这一方面进 一步讲解。




- 69 -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第34~35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 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
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巩固练习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 70 -


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 单位合适?估一
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
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
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 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
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 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
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 71 -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课,你又学到了什么解题思路呢?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知 识的综合练习。第1、第2题,通过对实物和
相应质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质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 的千克和克的概念,
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第3题通过比较,巩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第4~7题着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
应用意识,其中第 6题是简单的估计。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通过对实物的观
察和推理,寻找出1个菠萝和1个苹果之 间的轻重关系。


- 72 -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
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 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 学知识。在教室
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
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
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 73 -


二、教授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
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 ,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
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 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
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
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
都是直角,这就是长 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 74 -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
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 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 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
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
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
- 75 -



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反思: < br>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画,引出对旧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
趣。创造轻松、民主的 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出示钉子板,加 强学生对图形的感知,抓住
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上台展示自己。让学生走出教室 ,带
上纸和笔,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图形记下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真切感
受到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 将它看作是一种
文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
乐趣。






- 76 -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 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
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尺、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量一量,想一想,填一填。

2.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 br>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 77 -


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二、探索新知。
1. 出示书签的图片。
同学们能画出每张书签的边线吗?
同学们,沿着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打开教材39页,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求周长就要先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3.教材第39页“试一试”。出示树叶。
一只小蚂蚁想围着这片树叶爬一圈,你知道它应该怎样爬吗?请你在叶子上
画出来。
你知道自己画的这条线的长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测量的?要注意什么?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与练习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
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 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
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 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3.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 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
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4.课后作业。
- 78 -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对比较弱,而 学生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
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本节课利用学 生们喜爱的书签和熟悉的篮球场导入新
课,让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和说出长方形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 空间观念的途径,
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借助指出书签一周的边线这一
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先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
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 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
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最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其他同学补充,这样理解以后学
生更容易接受。




- 79 -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
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 ,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
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幅图画 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
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 80 -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
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
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 方
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2)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 81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 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
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
的周长?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 应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
形状以及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
求什么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
试。学生可能有 不同的算法,应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算出结果
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有什么 道理,为什么这样算。在学生汇报他们各
自的算法后,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 算法间的相互联
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在学会了长方形周 长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试一试”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交流并归纳
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应通过 学生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算法不能灌输给学生,更不需要揭示长方形、正方形周
- 82 -


长的计算公式,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和理解算
法。







- 83 -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 84 -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 85 -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所有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4×4=16(厘米) (6+4)×2=20(厘米) (5+6)×2=22(厘米)
2.40+30+50=120(cm) 25×4=100(cm) (20+15)×2=70(m)
4.(6+9)×2=30(米)
5.9×4=36(厘米)
教学反思:

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练习内容的基 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由浅入深,逐步拓
展。第1题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练习,用来进一步明确 有关的概念以及长
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2、第3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变式
练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第4、第5题考察的是长方形
周长、正方形周长在实 际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周
长的含义,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 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自主解决。




- 86 -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5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 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
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 br>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
估计的准确不准确。(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 87 -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 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
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
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 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
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
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
课本45页“动手做”。
- 88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 (10+6)×2=32(厘米)
画正方形略,所画正方形的边长是32÷4=8(厘米)。
8. 39 45 72 65 52 84 36 30
9. 6×3=18(厘米) (18+6)×2=48(厘米)
10. (8+5)×2=26(米) 5+8+5=18(米)
11. (1)(6+3)×2=18(厘米) (2)4×4=16(厘米) (8+2)×2=20(厘米)
教学反思: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 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
就是让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 悟和比较的过
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关注原来图形的周长和拼成的
图形的周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推理能力。最后还安排
了一道思考题,可以加 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的
灵活性。



- 89 -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1课时 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20 里面有( )个十,46 里面有( )个十和( )
个一,70 里面有( )个十。
2 、解决问题:把18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分得几支?
口答算式:18÷3 =6(支)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汇报。 (把 18 支铅笔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 6 支)
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整十、整百数
- 90 -


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二、互动新授
1 、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3 个 2 0 是 6 0 , 6 0 除以 3 等于 2 0 ;
(2)6 个十除以 3 得 2 个十,是 2 0 ;
(3)6÷3 = 2 , 6 0 ÷3 = 2 0
谈话: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把 6 0 ÷3 的算法再说一遍给同桌听。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 几个十
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
得的结果 就是几个十。
2、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出示例 1 后的“试一试” :600÷3 =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小结计算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百,再想几个
百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百;也可以用被除数看成几个百,再想几个 百除以除数等
于多少个百;也可以用被除数百位数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算得的结果
就 是几个百。
3 、教学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再想一想这几个是
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是几,最后
算得的结果就是几个百。
4、教学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出示教材例 2,学生读题。
现在有12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支?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20÷3=40(支)
答:每班分得40支。
- 91 -


大家一起说出计算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小结方法: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十几个 几,再
想几十几除以除数等于多少个十;也可以用被除数百位和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
商是多少 ,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 1 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题在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理。
小结方法:学生借助表内除非口算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只要在后面添
相应个数的 0 。
2、想想做做第 2 题
指名学生口算,说说想法。
3、想想做做第 3 题
学生独立连线,集体订正交流。
4、想想做做第 4 题
提问: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5、想想做做第 5 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看他们正在进行双打和单打(出示题目)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注意提醒学生,单打 2 人一组,双打 4 人一组。
6、想想做做第 6 题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
- 92 -


提示:长方形被平均分成多少份?阴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评价。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过程:
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60÷3=20(支)
3个20是60,6个十除以3得2个十,是20。
6÷3=2
60除以3等于20。 60÷3=20
教学过程:
1.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设 计训练题目,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
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通过口算的训练,加强学生对口算算理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在训练的设计中缺乏趣味性的练习。
4.口算训练要求人人都要有机会参与,但课堂上没 有达到这个要求。今后在
课堂上要充分注意这类问题。




- 93 -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2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过程,
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
与生活的练习,增强应用数学 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难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中最高位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 3 情境图。
谈话: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把 4 6个羽毛球平均分给 2 个班,
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 6 ÷2 = )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46÷2,你能用小棒 摆一摆,分一分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交流
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 ,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根?
(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述)
- 94 -


(2)还可以怎样想?
想法预设:
每班先分得2筒,是20个,再分得3个,合起来是23个。
40÷2=20 6÷2=3 20+3=23
(3)各小组讨论“竖式该怎样写,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先算被除数十位上的 4
除以 2,商是 2,对其被除数的十位再商的位置写 2 。
讨论:2 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2 表示 4 个十除以 2 得 2 个十)
下面算 2 乘 2 得 4 , 4 减 4 得 0,因为还要除个位上的数,这里不写0,
为了看得更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 6 写下来继续除,再往下会算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接下来的计算。
小结:我们回顾笔算过程,笔算4 6 ÷2 要从十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十位
上,然后再接着往下除,商要写在被除数上。
2、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出示教材第 5 1 页“试一试” :2 4 6 ÷2 =
你能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试做这道题吗?学生独立尝试。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是怎么算的?小组互相讨论,再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1 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2 个百除以 2 得 1
个百,所以 1 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3、比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谈话;今天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学生明确: 除的过程是一样的,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比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多算了一步,百位上除好以后还要把十位上 的数写下来继续除,要注意除到被除
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三、巩固练习
- 95 -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计算。
列竖式时,注意数位对齐,商写在被除数的上面。
同桌交流算法,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学生读题,联系生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问:把 396 本书平均放到 3 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放多少本?怎样列式?
(396 ÷3 = )
独立完成计算,同桌互相检查。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46÷2=23(个) 246÷2=123

答:每班分得23个。

除数是一位数,就看被除数的最高位(从高位除起),
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
- 96 -


教学反思:
教学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竖式的写法是一个难点 ,所以在教
学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的写法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
来表 述笔算除法的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
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 后做什么,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计算是一个非常枯
燥的内容,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采用小组竞赛的 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专门让平
时掌握知识比较慢的,或者计算比较容易出错的学生板演,发现错误及时 纠正。




- 97 -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3课时 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究除法计算的验算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验
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验算除法。
难点: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42÷2= 27÷9= 64÷2=
84÷4= 80÷8= 36÷3=
26÷2= 46÷2= 36÷4=
2.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
(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毽子每个1 元,皮球每个 2 元,
跳绳每根3元。)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 98 -


1、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3 6 元,他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算出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思考后回答。
回答预设:
(1)再算一遍;
(2)用乘法验算。买一根跳绳需要3元,买12根跳绳就是12个3元,每根 跳
绳的单价乘根数,应该等于总价钱。
引导学生尝试写出乘法验算的竖式。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板书验算的过程。
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6 5 元,可以买几根跳绳,还剩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这个结果算得对吗?你能验算吗?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想法:每根跳绳3元,21根是63元,再加剩下的2元,正好是65
元。
提问 :你能像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
正,让学生说说验算竖式中每一 步表示的意义。
3、比较方法。
提问: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
小结:在对除法进行验算时 ,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再加上余数,最
后看看得数和被除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 99 -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明确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验算的
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除法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小结:计算要细心,书写竖式时数位对齐,用哪一位数除商就写在对应被除数
的上面,
验算能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提示:要比较哪种树苗每棵贵些,可以先计算什么?(每种树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出示题目,学生看图读题。
45个轮子可以装多少辆车?还剩几个轮子?要求的其实是什么?(是求 4 5
里面有几个4)
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追问:可以装12辆车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余下的 1 个轮子,不够装一辆车,所以最多只能装11辆车。
5、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评价。
四、课堂总结
- 100 -

新24孝-联想柳传志


雷锋故事-八耻八荣


感念师恩-大学生个人总结


划船的英文-岗位职责


猴的成语-食品安全规章制度


开车挂档-云南大学生村官网


商务英语的就业前景-悼词短信


天津人力资源管理师-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