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韩国大使馆签证查询-齐齐哈尔医学院网站
暑假数学单元备课
序号:136
年级:三年级上册
单位: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姓名:董雪芹
第几单元:第一单元《测量》
电话:
第一单元 测量
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
米的长度
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设计特点
1.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计量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
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
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
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5)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
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
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以吨作单位。
(6)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建议
1. 注重体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
重要的是要建立正
确的长度观念、质量观念,如1毫米、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一些较
小的单位,如毫米、分米,可
以通过设计一些活动直接感受,如用手势比划一下,直接用某
个实物的长度来表示一下。但是,对于一些
比较大的单位,如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
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
帮助学生认识,如通过学生生活中
熟悉的两个地点间的距离来感受1千米有多长,用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
感受1吨有多重。
2. 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材安排了许多先估测再实测的活动,
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
自己的估测策略,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质量观念。但估测
能力并不能只靠几节课、几个题、
关在课堂上就能够培养得起来的,需要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随时随地
进行培养。
课题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
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知道它们间的关系,建立
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因此通过设计估
一估、量一量、数一数、找一找、议一
议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以及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等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参
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与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和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4.认识
长度单位计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能用手势表
示1毫米、1分米。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厘米=1
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
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学生尺、米尺、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卡、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毫米、分米产生的意义。
1.导入: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约有
多长.
2、估一估: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猜
一猜数学书封面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填写在发
给你的表格里。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1) 学生估测
(2) 交流汇报估测结果:
3、量一量:师引入:同学们对数学书封面的长、宽、厚估测出了不同的结果,那么谁估
计的结
果比较准确呢?我们怎样来进行验证呢?
估计
测量
(1) 学生分组测量书的长、宽和厚度。
(2) 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 4、揭示毫米的产生:由于课本的长、宽和厚不是整厘米数,是否能用比厘米小的长度单
位表示呢?
从而揭示板书“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观察发
现:看一看,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真观察,把你发
现的说出来,得出直尺上1厘米
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
(2)数一数
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
生在初步认
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
10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
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
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5)看图回答:
(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设疑激思:师让学生用毫米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揭示长度
单位“分米”。
A、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
时候量物
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小组讨论回答:
A、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剪下1分
米的毛线并用手势表示1分米,帮助学生建
立长度观念。
B、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4)E、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
示。
3.测量,做一做(第4页)
三、巩固发展
1、选择合适的长度在(
)里打对号。
黑板的长是3厘米( ) 3米( ) 3分米( );
一条毛巾的长是7毫米( ) 7厘米( ) 7分米 7米( )。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房子的高是3( );
一枚5分硬币的厚度是2( );
铅笔盒的长是22( );
大拇指的指宽是12 ( )。
3、判断对错。
4、小明的日记(找错误)。
四、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从下列活动中任选其一进行测量并记录。
A、教室中的任意物体
B、小组成员每人的身高
C、小组成员每人一步的长
五、全课小结:让学生谈收获。
课题二: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千米的认识,第8页的例4、例5。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
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
千米等等。
2、为学
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
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
发现、探究、体验。
3、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力求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通过
“先估
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
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
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
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用投影、挂图代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
?1厘米、1米
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课件“认识千米”见课件展示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小结:通过画
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
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 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把课题补
充完整)。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
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运
动场跑道的一圈通
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1千米=1000米)
3. 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
的长度?
(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
(3)师问:你能说一说
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
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4.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
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
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
了多少步就是1千
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
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
七、课外实践作业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
课题三 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教材第8页例5。)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
2、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
br>的学习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向学生
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
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1千米
= ( )米 1000米 =( )千米
7米 = (
)分米 3分米 = ( )厘米
4厘米 = ( )毫米
200毫米 = ( )分米
2、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其中最小的长度单位是
什么?最大的长度单位
是什么?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千米等于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出示:3千米 =( )米
(1)学生先独立思考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2)教师总结
算法: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3000米是3个1000米,就
是3000米。
(3)出示5000米 = ( )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算法。
2、比较两题,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中得题目。
2、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4、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课题四:吨的认识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引
导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
br>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学习目标:
1、
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能列举生活中
大约重1吨的物品。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以及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师:能估计一下老师的体重吗?学生自由估计。
师:同学们
在估计老师体重的时候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千克”,你为什
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一般物体
的
重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 引入“吨”。
学生估计后,老师出示它的体重是3000千克。
(1)师:你能估计它的体重吗?(鲨鱼)
师:还有更重的。出示鲸鱼和恐龙大案图片以及它们的体重。
鲸鱼:72000千克
恐龙:45000千克
师:对这些动物的体重有什么感觉?
(2)教师出示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
提问:计量这些物品
的重量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将给我们的使用带来很大的麻烦,怎
么办?
学生回答后,课
件出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
一般用t表示。
教师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每组一袋10千克的大米,学生轮流搬
,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
受。
(2)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
。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
“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3)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引导推算100袋共重
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 1吨=1000千克
学生读,教师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学生猜测,然后计算。
(3)推算:如果按每人2
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
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一起“跳
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水
泥
500千克
( )
头
5
0
千
克
( )
袋
1吨
油
100
千克
( ) 桶
?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举例说说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大象的体重,鲸的体重;坊门街的铜像,斗潭公园的石头
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如
: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
果超过这个重量,
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
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
此我们平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
超载很危险
2、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5( ) (2)小明体重35( )
(3)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4)我国举重运动员丁美媛,在奥运会上三破世界记录以300( )的总成绩获得冠军。
(5)温州港码头停泊的一艘货轮能载重30( )
3、师:我们在统计农业、渔业产量的时候也多用“吨”作单位,例如:
盐城市的农业生产在
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480万吨,年产棉
花20万吨,居全省首位。
------摘自盐城市商会网站
燕京啤酒厂的一个生产车间的啤酒日产量约
是200吨,2005年燕京啤酒的产销量列世
界前十强。
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州6号运载火箭,它的起飞质量是480吨。
师:看来啊!吨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处处可见。
4、司机叔叔遇到了难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小朋友们,我拉着50袋大米,(大米每袋100千克)汽车自身重2吨,桥限载5t,我能通过这座桥吗?
四、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你能告诉大家你有哪些收获吗?
五、
布置作业:调查各种汽车的载重量。
课题五:吨和千克的关系
设计理念:在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吨,了解其应用。
2、
推理“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习重点、难点:吨和千克的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
教学过程:
一、
调查复习昨天布置让大家调查汽车的载重量,谁能汇报一下?
汽车类型 载重量 其它情况
二、 探究新知
师: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出示 3 吨=( ) 千克
6000千克=( ) 吨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并进行班内交流。
三、 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重点说出原因。
2、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台拖拉机可以装货1( )。
一头大象重4( )。
一只苹果重150(
)。
一个五年级学生重35( )。
3、 他说得对吗?
一吨石头一定比1000千克棉花重。( )
4、 填一填。
5吨=(
)千克
9000千克=( )吨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
拓展延伸:调查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通过比较,根据情况应采取哪些节水方
法?
课题六:吨的认识练习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2、在学生独立练习的同时,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打下重要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以及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展台 卡片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投影展示:一、二、三题
一、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袋白糖重500( ) (2)一头河马体重是3(
) (3)一个西瓜重
5( )
二、 判断对错.
⑴一袋奶粉重430克。( )⑵一辆卡车载重8千克。( )⑶5吨=5000千米
(
)
三、选择。
1、三个鸡蛋约重( )
A 150吨
B 150克 C 150千克
2、一辆汽车载重量7000千克,合( )吨。
A 70 B 7000 C 700 D 7
四、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五、第3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六、列式计算。
⑴4个500千克是多少?合多少吨?
⑵一个瓜农运来3吨300千克西瓜,卖了2吨,还剩下多少吨,多少千克西瓜?
七、渗透环保教育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
到吗?和
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鞋节水方法?写一篇数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