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完整版)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清明节习俗作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
三年级
学
上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时、分、秒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秒的认识和时间的计算
课 时:共3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
2、教材分析 <
br>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时钟和分钟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之前,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小
时=60分,让学
生通过实践来理解时、分、秒的知识。
3、学情调查与分析
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会比较吃力,在教
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
实践来理解,
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使用。
学习目标:
1、知道时间单位“秒”,会说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
的简单计算。
2、能根据需要选用正确的时间单位。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品德。
评价任务:
1、通过
播放钟表走动的声音,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声音,并
请大家说说现在是几时几分,从而引出“秒”。
2、通过提问使大家感知1秒的时间
3、通过呈现教具钟表,使大家学会读出钟表上的时间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认识时间单位“秒”,1分=60秒,体验时间的长短。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
在学生初步了解时钟和分钟的基础上进行的,在
这之前,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在整体
上把
握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秒。
3、学情分析
通过
课前调查发现,学生都知道时分秒,对秒针大部分同
学也能够很好地说出来,但是却对秒没有精确的时间
观念,本
节课可以利用钟表这种大家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帮助学
生正确理解秒。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钟表,知道1分=60秒
2、通过生活体验,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3、通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爱惜时间,珍惜分分秒
秒的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直观看钟表,能够说出1分=60秒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1秒的时间有多长
3、互相说一说1秒的时间都能干什么。
学习内容:秒的认识
学习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学习难点: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学习用具:钟表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呈现多媒体课件,请大家观看春节晚会倒计时,春节联欢
会
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
钟面上。
学生跟着老师数10、9、8、7、6、5、……
问: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
那么,谁能说说,
10、9、8、7、6、5、4、3、2、1应该用
什么时间单位?——秒
问:(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那大家过红绿灯时,上面的时间又是怎么变化的呢?大家比赛跑步时,老师又是按照什么时间单位来给大家计时的
呢?——秒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秒”
评价要点:全班学生都能说出“秒”这个时间单位。
2、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问: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时、分。
问那么1时等于多少分呢?——1时=60分
问: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钟表,大家看这上面的
三个针
分别是什么,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小组合作讨论并反馈)
问:我们知道最细最长的那一个时秒针,那它走一小格
的时间是?——1秒(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
答一响。)
通过呈现教具钟表,请大家观察秒针走1圈,
分针走多
少小格?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那么1秒的时间有多长呢?
仔细听钟表的滴答声,发现拍一下手,眨一次眼分别为1
秒。
请同学认识电子表,知道怎么读。并认识秒表。
评价要点:学生能够说出1分=60秒,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
言描述出1秒有多长。
3、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1-2
评价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感受15秒以及1分钟,建
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4、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评价要点:每个人至少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5、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5、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
完成。
评价要点:90%的同学能够见路时间长短的正确观念。
6、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时间的计算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时间单位“ 秒”的基础
上进行的,
时间的计算这节课是时分秒本章的难点,所以教材借助学生
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利
用钟表来解决有关经过时间的实际
问题。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
于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秒的
认识,大部分都能够准确说出秒针的特点,和1分=60秒,1
时=
60分,可让学生在在明确进率的基础上探究方法,并通
过观察直观模型钟表来计算经过时间。
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2、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时间的珍贵
评价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完成教材P4
的“做一做”。
2、回答两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出例2的?”
和“你有几种方法?”
3、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体验,说出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
。
学习内容:时间的计算
学习重点:知道1时=60分,会进行时间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会进行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学习用具:钟表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1、复习
问:1时=( )分
1分=(
)秒——60
评价要点:全部同学能够说出1分=60秒,1时=60分
2、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2小时=( )分,小组讨论
结果。
因为1时=60分,2小时有2个60分,所以就是120分。
出示练习题,及时巩固。
4分=( )秒,180秒=( )分
评价要点:90%的同学能够说出自己进行单位换算的过程。
3、提出问题,探索方法
出示2个钟表,请同学们分别读出2个钟表的时间
出示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生1: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时15分钟
生2:因为都是7时多,45-30=15,是15分钟
总结2位同学的方法,并使同桌2人互相讨论。
使学生明白:经过时间=到达时刻-出发时刻
出发时刻=到达时刻-经过时间
到达时刻=出发时刻+经过时间
改变到校时间为8点05分,那么共用了多长时间呢?
生1:把8点05分看作7点65分,这样来减7点45分
就得到20分。
生2:7点45分到8点中间经过了15分钟,再到8点05
分又过了5分,所以是20分。
生3:可以画一个钟面,看一看分针到底走了几大格。
评价要点:学生至少能用一种方法说清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
的经过时间。
4、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价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晚点
25分钟,也就是要经
过25分钟后到达,并能够计算最终时间。
5、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评价要点: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6、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8题
评价要点:联系钟表,写出时间并计算出经过时间。
7、课后反思
第3课时 整理与复习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练习一
学习重点:会进行时间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时间在实践中的运用
学习用具:练习本
学习过程:
1、巩固练习
(1)、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2)、4时=( )分
3分=( )秒
2、练习
第1题,圈出合适的答案,请同学们交流回答。
第
2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请同学们独立
完成,集体订正,使他们明白,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第5题,打开电视需要多长时间?唱一首歌需要多长时
间?刷牙需要多长时间?
使同学们明白不能浪费时间,要节
约时间, 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第8题,请同学们填出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并计算出
经过时间,你会做吗?学生独立做。
你是怎么做的?指名回答。
生1:分针从8走到12。走了4大格,是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60-40=20,是20分钟。
3、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4、巩固练习:练习一第10、11题
5、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4题
6、课后反思:
20分钟。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主
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 时:共5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
加减法。
2、教材分析
本
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百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基础
上进行的,在这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过整几百加减
整几百
的加法和减法。
3、学情调查与分析
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根据新课标
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
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
运用“迁移
”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注意加强估算,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恰当适时地运用合作学习
的方
式。
目 标:
1、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
在100以内),
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具有估算意识。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
验及挖掘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评价任务:
1、通过列竖式,请大家回忆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后通
过实际问题
请大家思考如何不笔算,直接口算出结果。
2、通过提问使大家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并给予评价与引导。
7、
通过引导后得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几种不同的方法,
请同学上台演示,评价结果。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加法。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前内容100以内加法的延
续,是在100以内
加法口算和笔算基础上进行的,这节内容实在万以内数的认
识和100以内
加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
,学生能够正确笔算100以内的加法,
对于两位数加两位数也能够运用笔算计算出来,有部分同学也能够进行口算,但却无法准确说出算理,因此,帮助学生
探索算理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
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
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的方法。
2、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
学习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
学习重点: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应用口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显示多媒体课件
(问)小兔子拔了两篮萝卜,它想知道这两篮萝卜一共有多少个,可是没有纸和笔,没法进行竖式计算,那请问大家
谁可以帮助这个小兔子呢?——口算
从而引出课题
1、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那我们怎么口算出小兔子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呢?先独自
想一想,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讨论过后请同学回答
⑴
36 + 22 = 58
∕﹨
6 30
先算30+22=52,再算52+6=58,小结:先算22加上
整十数,再加上一位数。
⑵ 36 + 22 = 58
∕﹨
20 2
先算36+20=56,再算56+2=58,小结:先算36加上
整十数,再加上一位数。
⑶ 36 + 22 = 58
∕﹨ ∕﹨
30 6 20 2
先算30+20=50,再算6+2=8,后算50+8=58
小结: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
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种方法,真能干!我
们是把两位数
加两位数变成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或者把两位
数加两位数变成了整十
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
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用这样的方法算一算36+28=?怎么算的,说一说。
对比两个算式,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提醒:注意
进位。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页主题图,提出问题,一年级一共
要买多少张车票?
让学生列式解答,利用新学习的口算方法解答。
2、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解决课本第10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列式口算,
回答时,说出口算思路。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4、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题
5、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减法。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前内容100以内减法的延
续,是在100以内
减法口算和笔算基础上进行的,这节内容实在万以内数的认
识和100以内
减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能够正确笔
算100以内的减法,
对于两位数减两位数也能够运用笔算计算出来,有部分同学
也能够进行口
算,但却无法准确说出算理,因此,帮助学生
探索算理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
行口算。
2、经历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培养口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的方法。
2、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
3、课件呈现口算练习,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学习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
学习重点: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应用口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1、 复习旧知
出示一组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
题,请同学
们复习巩固知识,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67-30= 84-20=
56-40=
78-4= 65-9= 24-5=
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两组题目,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 探究新知
今天老师要带
大家去世博会参观,现在有两种车票,普
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动车的票价是54元,乘坐世博专线<
br>大巴最便宜,票价是48元。
那现在谁能根据以上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减法计算的
数学问题呢?
(1) 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
(2)
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
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列出式子,老师板书
65-54=
65-48=
3、小组探究,领会知识
(1)探索不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
以小组四人为单位,探索口算“65-54= ”,后组织全班同
学交流探讨
方法一:65 — 54 = 11
∕﹨
50 4
先算65-50=15,再算15-4=11
小结:先算65减去整十数,再减去一位数。
方法二:65 — 54 = 11
∕﹨
4 50
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小结:先算65减去一位数,再减去整十数。
方法三:65 — 54 = 11
∕﹨ ∕﹨
60 5
50 4
先算60-50=10,再算5-4=1,最后算10+1=11
小结: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后把两个差
相加。
同学们都很棒,想到了这么多种办法,那我们再来看一
下下一题。
(2)探索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
以小组四人为单位,探索口算“65-48=
”,后组织全班同
学交流探讨
方法一:65 — 48 = 17
∕﹨
40 8
先算65-40=25,再算25-8=17
小结:先算65减去整十数,再减去一位数。
方法二:65 — 48 =
17
∕﹨
8 40
先算65-8=57,再算57-40=17
小结:先算65减去一位数,再减去整十数。
(3) 对比小结
组织讨论“65-54=
”和“65-48= ”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
3、
巩固练习
解决课本第11页“做一做”的减法运算,要求学生回答
时,说出口算思路。
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5、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6题
6、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应用口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1、 巩固练习
(1)、62+23= 34+47=
(2)、42-32= 86-39=
请同学在练习本上作答,并让
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写
出口算的思路,以此检查同学们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的
掌握情况
。
2、练习
• 在多媒体上出示
• 我会填
•
(1)、口算23+45,想:因为23+( )=( ),( )
+( )=(
),所以23+45=( )
• (2)、口算26+39,想:因为26+( )=(
),( )
+( )=( ),所以26+39=( )
•
(3)、口算35—13,想:因为30—10=( ),( )
—( )=(
),( )+( )=( ),所
以35—13=( )
•
(4)、口算72—39,想:因为72—30=( ),( )
—( )=(
), 所以72—39=( )
通过上述填空题,让学生明白口算过程可以以什么形式进
行检验。
出示练习二第三题
,请大家回答题中给出了哪些信息,根据
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练习:
解决课本第13页“练习二”的第五题,要求学生回答时,按
今天所学的方法说出思路。
4、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5、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7、8题
6、课后反思
第4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
内的加减法基础
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用,而且还可以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
减法做准备。几百几十也能够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能够正确笔算100以内的减法,
部分同学对于几百几十加减几
百几十也能够计算出来,运用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来计算,说明这节课可以通过自主
探索完
成。
目标:
1、能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计算能力。
评价任务:
1、以同桌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
百几十的方法。
2、小组之间互相说一下本节内容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之间的关系。
3、完成例3下的“做一做”。
学习内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学习重点:掌握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够正确的计算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1、课前准备
(1)口算
42-21= 17+26= 60-25=
30+60= 42+66= 78-29=
100+300= 200+500= 400+300=
(2)笔算(复习竖式,强调加法满十进一,减法借十当
一)
37+28=
48-26= 78+22= 67-49=
(
3)口答。
6个百和
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由多少个
十组成的?
(4)拆数游戏。
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
360
480 520 790 210
2、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
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看看这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引出课题)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
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
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 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
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百十个
3 8 0
+ 5 5 0
1
9 3 0
总结: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那为什么百位上是9而不是8呢?
答: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
9。
(4)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
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5)列式:550-380
(6)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
计算。
百 十 个
.
5 5 0
- 3 8 0
1 7 0
总结: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
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4、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5、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1题
6、课后反思
第5课时 估算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
在生活中的作用。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对估算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教学的,这部
分内容主要用来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
要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能够说出实际生活中遇到座位应该
怎么办,也知道应该往大估还是往小
估,但是在实际问题变
成例题后,部分同学就容易混淆,因此,帮助学生通过中间
数,利用不等
式的性质进行判断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选
择单位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
1、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2、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任务:
1、完成例4下面的问题
2、小组之间互相说一下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估算解决问
题。
学习内容:估算
学习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1、新课导入
(1)实验小学今年有一年级学生101人,约是(
)
人。
(2)有二年级学生109人,约是( )人。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3)今年一二年级大约共有多少人呢?
小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
一种估算。(引出课题)
2、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
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学生回答: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
数与电影院
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
总人数如何计算?答:221+239
这个计算我们没学过,那该怎么办呢?答:估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
于200,221+239一定大于
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可以把2
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
239大于230,220+230=450
,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
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
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
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
加合理,如
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
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
算时,
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巩固练习
完成例4下的练习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
然后相互交流。
4、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5、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7题
6、回顾与反思
三、测量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主 题:
测量
课 时:共6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
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
地选择长
度单位。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
的单位换算。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
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
法的基础
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
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
与千克的进率。
3、学情调查与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于厘米,米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仅限于认
识,让他们说出他们的长度还不
能很好的在脑海里有一定的
形象。对于克,千克之间的换算,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回
忆出来。
因此要多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体会并在
脑海里有清楚的认识。
目 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
米,建立1毫
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
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常用的长
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
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
能,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
用,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养成
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
惯。
评价任务:
1、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1毫米、1
厘米、1分米和1
米有多长,周围生活中有那些物体可以用厘米、米做单位。
2、向同桌说出周围生活中哪些可以用克,千克,吨做单
位来表示,并举例。
3、全班同学交流结果,对结果做出正误判断,并独立完
成课堂练习。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知道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对厘米、米
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教学
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已于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厘米和米,也
知
道毫米,但就是无法准确说出他的长度,因此本节课可以
借助生活中熟悉的食物,让学生了解。
目标:
1、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2、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
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评价任务:
1、同桌为单位,互相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
2、能够通过直尺等工具明确说出1厘米=10毫米
3、小组为单位,合作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宽、高
学习内容:毫米的认识
学习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习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
各有多长。
2、每组分发一
张卡片。请同学先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
约是多少,后动手测量验证,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书的厚度不到
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
0厘米多,不到
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
米多,多多少
?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
少? 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
,是否
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从而引出——毫米。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
不到
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
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
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
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
有
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
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
交流一下.
(3)教师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继续演示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
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
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 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
,观察
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空) ①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
看够不够1毫米.
②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____毫
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的练习1、2题。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 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2题
六、回顾与反思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知道分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对毫米、厘米、米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教
学的,这
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已
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情分析 <
/p>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能够指出1毫米、1厘米、1米的长
度,也知道分米,但
就是无法准确说出他的长度,因此本节
课可以借助生活中熟悉的食物,让学生理解。
目标:
1、建立较为准确的“1分米”的概念。
2、理解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3、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评价任务:
1、同桌为单位,互相说一说“1分米”有多长
2、能够通过直尺等工具明确说出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
3、小组为单位,合作量出书桌的长、宽、高
学习内容:分米的认识
学习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分米”的概念。
学习难点:理解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
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
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
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
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 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
度
,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
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
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继续演示课件“毫
米和分米的认识”)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
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
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
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巩固练习
完成例3下的做一做。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2题
六、回顾与反思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已
经对毫米、厘米、分米、米有一定的认识基
础上教学的,本节课通过对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加深对长<
br>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和理解。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
部分学生能够说出1米=10分米,1分
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所以本节课可以放手让学生
探
索,加强对单位换算的理解。
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3、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评价任务: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2、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自己做第4题时的方法。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学习内容: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习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
学习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
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
来看
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
(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
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
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
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
,想几厘米就是
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
米为单
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
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 )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
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
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
长
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
单位的长度时,我
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
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
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
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
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
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
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五”第4、8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什么?
五、 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2题
六、回顾与反思
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对米
有一定的认识且具有一定的估测
意识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通过推理认
识千
米。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知道1千米很长,但
是具体有
多长呢,无法说出,所以本节课可以组织学生真正
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
。
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千米。
2、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3、培养空间观念。
评价任务:
1、小组为单位到操场上量出运动场跑道的长度。
2、同桌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如何得出“1千米=1000米”。
3、完成例4下“做一做”。
学习内容:千米的认识
学习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
学习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
、分米、
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重庆到北京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
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
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重庆到北京的距离比
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
认
识一个新的
长度单位
——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请看: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
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
答)
(3)小结:计量路程
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
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我们大家走三步大约是1米,那大家走
100步也就是100米的路程,想一想,
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
米?(10个)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
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
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
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
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
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
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8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
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14题
六、回顾与反思
第5课时 吨的认识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
学生已经对克、千克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教学
的,本节课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大米和小学生的体重等素材,
通过推理帮助学生认识1吨有多重。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都知道
质量单位1克、1千克,
也知道1吨很重,但是具体有多重呢,说不清楚,所以本节
课可以组织
学生感受1为同学的体重,从而推断出1吨有多
重。
目标:
1、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2、吨与千克的换算。
3、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评价任务:
1、小组为单位互相背一下同学,从而推测出1吨的重量。
2、同桌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如何得出“1吨=1000千克”。
3、说一道在实际生活中用吨来解决的问题。
学习内容:吨的认识
学习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学习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
体重,猜完
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
量单位——千克,你们为
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
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
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
)。你能举例说说
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
量比较重或大
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
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
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
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
”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
问题,
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
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
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请班上一位体重25千克的同学到前面,请几位同学体验
一下
25千克的重量,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位同学重25千克,这样的学生多少个重1
吨?(40个
)
3
、
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
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
“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
梯的载重
量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
说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3题
六、回顾与反思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那问题,并能对结
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几节中渗透了大量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
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学情分析
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都安排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内容,学生对
此并不陌生,故对本节课运用列表法解决问
题的内容部分同学可以说出来,但是都说不全,所以帮助学<
br>生自主探究,掌握又对又快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
1、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2、分析数量关系。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
更多免费资
评价任务:
1、小组为单位说出自己想到的各种可能方案,并总结出
来。
2、同桌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方案的。
3、完成练习七第4题。
学习内容: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
学习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
探究新知。
1、出示例9,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
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
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
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二、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
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
br>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
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
安排这样的车运3
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
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
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
同
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
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
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
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
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33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
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
的方法来
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
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7题
六、回顾与反思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主 题: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课 时:共5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
单位进
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经历与他人
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
中的简
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
经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
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
类推的能力,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问
题。
3、学情调查与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了解笔算加减法的基
本方法,如:数位要对齐,计算
的顺序,满十(不够)要向
前进(借)1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
数加减
法题目的实际操作经验基础上,理解算理,通过讨论
交流,逐步出项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
知结构。
目 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
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
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养成估算意识和能力。
评价任务:
1、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2、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3、全班同学交流结果,归纳并总结。
第1课时 不连续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2、 教材分析
《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
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两位数加两
位数加法的延续,在计算方法上是相同的。这个内容是这个
单元
的学习重点之一,是学生学习笔算的一个难点。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
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
弱,因此在教学时我准备了课件和配套的画面,以增强直观
形象性,
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而且学生之前已学过两
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
运用
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问题。这
些情况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
基础。
目标:
1、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3、养成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评价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
方法。
2、“给啄木鸟治病”,说一说笔算中的错误。
学习内容:不连续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
学习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br>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
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第36
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
动物。下面是关于
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有鸟类、爬
行类和哺乳类。
生2:我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哺乳类最少,只
有31种。
生3:我知道了爬行类有122种。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有价值的数<
br>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
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1、教学例1.
师:现在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谁能告诉老师我国湿地鸟
类和爬行类动
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算式是
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且不是整十整百的数,不容易口
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笔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
2 7 1
+1 2 2
3 9 3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
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你能自己算一算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
多少种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
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
展示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
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2 7 1
+ 13 1
1
4 0 2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
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
的?
学生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
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
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
十,向
千位进一。
2 7 1
+1 9 0 3
1
2 1
7 4
师:说的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
决未知的问题,很了不起!下面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
要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
三、巩固练习
37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一题
六、 回顾与反思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
也是两位数
加两位数加法的延续,在计算方法上与以上两个
是相同的。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
三位数(连续进位),因此,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算
理,理解得就更加深刻。
目标:
1、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会进行验算,提高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评价任务:
1、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
位的方法。
2、
完成例3下的“做一做”。
学习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学习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
天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学习加法,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3.
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第38页例3)
答: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
种。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答: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
br>生: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
野生植物的种类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
算式是445+298.
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结果是:
4 4
5
+ 2
1
9
1
8
7 4 3
师:大家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
刚才多加了
2,所以再减2,745-2=743.
师:非常棒!那我们到底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生1: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生2:还可以用和743减去445,看等不等于298.
生3:还可以用和743减去298,看等不等于445.
师: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看验算的的结果正
确吗?
学生尝试独立进行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验算的情况,对于验算正确的学生给
予鼓励和表扬。
2、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哪种加法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计算完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我们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法。
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要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完要记得验算。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先想一想下面各题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
验算。
四、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二题,计算并验算。
六、回顾与反思
第3课时 三位数减三位数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的减法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减法的延续,在计算方法
上与以上两个是相同的。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能够熟练笔算二位数减二位数,
遇到三位数减
三位数的问题,也能运用之前学过的方法来解
答,因此,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算理,理解得就更加
深刻。
目标:
1、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2、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交流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
法。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评价任务:
1.自己尝试提出问题并解答。
2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方
法。
3.完成例2下的“做一做”。
学习内容:三位数减三位数
学习重点: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学习难点:明白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一。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都喜
欢看什么动
画片呢?呈现几部动画片的图片,从而引出问题,现在老师
这有一份国产动画片生产
情况统计表。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看看表,大家能从表中知道什么呢?
生:2004年国产电视动画片总共29部,优秀的0部,2005
年总共66部,优秀的41部,2
006年总共124部,优秀的32
部,2007年总共186部,优秀的33部,2008年总共24
9部,
优秀的50部,2009年总共322部,优秀的52部,2010年总
共385部,优
秀的81部,2011年总共435部,优秀的82部。
师:那大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生1:2007年比2006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186—124=62(部)
那应该怎么列竖式呢?从哪一位减起?(以小组为单位,
大家讨论一下)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1 8 6
—1 2 4
6 2
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并提问谁还可以提出别的问题
吗?
生2: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435—322=113(部)
4 3 5
—3
2 2
1 1 3
生3: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435—86=349(部)
。。
4 3 5
—
8 6
3 4 9
师:这个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一。
同学们非常聪明,那谁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
有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小结
大家思考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减法需要注意什么?(小
组为单位,大家讨论一下)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
要从前一位退一。
三、巩固练习
P41页“做一做”,
先想一想下面各题是否有进位,再
计算并验算。
四、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一题,计算并验算。
六、回顾与反思
第4课时
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的减法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上节课学习过三
位数与三位数的减法的基
础上学习的,也是两位数减两位数减法的延续,在计算方法
上与前面两
个是相同的。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遇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
位减法的问题,也能运用之前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但是部分
同学忘记十位上的数已经退1到个位作10,
十位忘记减1,
因此,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算理。
目标:
1、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2、会进行验算,提高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评价任务:
1、 能够自己独立计算例3。
2、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对例3如何进行验算,统计
方法。
3、
完成例3下的“做一做”。
学习内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学习重点:掌握验算的方法
学习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回忆旧知,活动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万以内的减法,那么现在大家
谁可以告诉老师,计算万以内的
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
非常棒!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国产电视动画片的生产情况,那<
br>么现在大家看一下下面这个问题,你能解答吗?试一试。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 出示例3,学生弄懂题意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的想法吧!
生:求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就是计
算403比158多多少,用
减法计算
403-158=245(部)
师:计算的时候,各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
呢?
生:个位上的3减8不
够,要从十位退1,可是十位上是
0,那么我们可以继续从前一位退1,也就是从百位退1,这
样就相当于十位上是10,就可以退1给个位,那么个位上就
成了13-8=5;而这时
十位上就是10-1-5=4;百位上就是4-1-1=2.
。。
即:
4 0 3
—1 5 8
2 4 5
2、师:如果我们想验算一下,看算得是否正确,该怎样
验算呢?
学生可能会说: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
数,如果等于减数说明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如果不
等于减数
就说明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
4 0 3
- 2 4 5
1 5 8
可以用加法验
算,让减数加差,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如
果等于被减数说明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如果不等于被减数则说明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1
5
8
+ 2
1
4
1
5
4
0
3
对于以上两种验算方法都要给予肯定,不必强求统一。
3、呈现练习题:527-18=
517-18=
507-18=
让同学们通过计算对比练习,感受退位减法的各种情况,
在观察算式变与不变的过程中,逐步了解退位
减法的算理。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在计
算这
类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还有减法的验算又有那
些呢?(小组为单位,大家讨论一下)
生: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可以先从百位
退一作十,在从这个退下的十中退一到个位作十
,这时十位
上是9.
减法的验算有两种,一种是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
等于减数
,另一种是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三、巩固练习
P42页“做一做”,
计算并验算。
四、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六题,计算并验算。
六、回顾与反思
第5课时 解决问题与估算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题,会进行简单的
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第二章估算内容的延续,本
章将估算作为
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学习,体现估算的重要作用,让学
生很好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
性。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估算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
道在具体情境中该选择哪种方法来解答,但部分同学还是不
管遇到哪种题都是先精确计算,计算完再将
需要估算的结果
估算,所以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比较,得出结论。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连加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评价任务:
1、 独立完成例4出现的连加,计算出结果。
2、
以同桌为单位,互相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方法是什
么。
3、
提出在生活中需要估算的问题,并解答。
学习内容:解决问题与估算
学习重点: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
老师带领大家去商场逛一逛,用我们所学的知识
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看谁掌握的最好,能灵活运用
。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瞧,我们遇见朋友了,小红的爸爸、妈妈在买什么?
(出示第43页例4销售清单)
生:他们买了空调扇、学习机和护眼灯。
师:从这张单子上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
知道了这三种商品的单价,空调扇的价格是558元;
学习机的价格是225元;护眼灯的价格是166
元。
师:你能帮收银员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可以先把空调扇和学
习机的价格相加558+225=783(元)。
谈后再加护眼灯的价钱783+166
=949(元),竖式是:
5 5 8 7 8 3
+ 2 2
1
5 + 1
1
6 6
7 8 3 9 4 9
我们也可以直接把这三种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
558+225+166=949(元),列竖式的时候注
意相同数位对齐,
三个加数摞在一起相加即可:5 5 8
2 2 5
+ 1
1
6
1
6
9 4
9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
那么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呢?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要准备多少钱,不需要像收银员那样精确的计算,估一估
就可以了。
师:那该怎样估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们可以把558元看作560元;把225元看
作230
元;把166元看作170元,这样一共需要准备560+230+170=960
元
。也就是说小红的爸爸准备960元够用了。
师:好好想一想,同样是买东西需要的钱数,为什么选择
的方法不一样呢?跟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明确解决实际问题时,要
认真分析具
体情况,在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
P49第6题,
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学习与巩固P31第2题。
六、回顾与反思
第6课时 整理与复习
学习内容:整理与复习
学习重点:正确熟练的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学习难点: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
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有些时候用精确计算,有些时候用估算就可以。
生2:我发现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是一致的。
生3:我知道了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
验算。
生4:我发现列竖式计算的时候,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
算起。
……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究竟掌握的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比
赛一下吧!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出示P47第1题,,请大家看一下问题,自己思考并解
答。
学生读题思考并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671+322,160+594个位相加不
需要进位;413+587,229+85
个位、十位相加都需要进位。
计算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
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那我们共同看一下第二题又该怎么办
呢?
生:计算时需要注意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
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
请大家将以上2道题
计算,并验算。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
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出示第三题,请同学们思考应该怎么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生1:要知道准备
600张快递单够不够,不需要精确的计算,
估算就可以了。我们可以把279看作280,把395看
作400,
这样需要的快递单接近280+400=680(张),显然准备600张
快递单是
不够的。而计算还差多少张快递单就需要精确的计算
了,需要先算出这一天需要多少张快递单,然后才能
算出还差
多少张,算式是279+395-600=74(张)。
生2:我们可以直接先计算
出这一天需要多少张快递单,
279+395=674(张),这样与准备好的600张作比较,发现根
本就不够。然后再计算还差多少张,算式是674-600=74(张)。
……
不必强求算法的统一,学生能讲清楚道理就要给予表扬和肯
定。
三、巩固练习
P47第3题的1、2小题
四、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1、2、3题
六、回顾与反思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主 题:
倍的认识
课 时:共3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第1课时 建立倍的概念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理解倍的含义
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
在“几个几”的基础上认识倍。
3、学情分析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此
通过组
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
亲身经历并建立倍的概念。
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2、理解“倍”的意义,清楚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1、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从“几个几”转化
为倍
2、“做一做”第2题。
学习内容:建立倍的概念
学习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理解“倍”的意义,清楚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呈现两幅图,分别请同学们回答每幅图中有几个几。
接下来呈现本节课主题图“小兔吃萝卜”。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图中有6只兔子,其中3只黑兔子和3只灰兔子。
生2:图中共有6根胡萝卜,2根红萝卜,10根白萝卜。
……
师:图中的红萝卜
有2根;胡萝卜有6根,也就是3个2
根,这时我们就说胡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3倍。(课件演
示对比过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建立倍的概念
师:请你画一画,白萝卜的根数有几个2根,
那么白萝卜
的根数是红萝卜的几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白
萝卜有10根,每2根圈成一组,可以圈成5组,
说明10里面有5个2根,所以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
卜的5
倍。
对于解答正确、叙述条理清楚的学生给与表扬和鼓励。
2、接着,师拿出3根小棒,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摆出
师手中小棒的2倍,接着师巡视了解情况,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
难的学生。那3倍又应该摆多少根呢?
3、师在黑板上画出5个圆圈,同学
们能画出老师黑板上圆圈
的2倍吗?试着画一下。3倍呢?4倍呢?同桌两人互相检查,
师巡视
。
三、巩固练习
P50“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1、2题
回顾与反思:
第2课时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
经建立倍的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再
从除法的角度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倍的本质。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过倍的概念,要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
另一个
数的几倍”,可以通过画图策略帮助学生弄懂题意,达
到学习目标。
目标:
1、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通过画图等活动,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掌握“倍”的意
义。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评价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擦桌子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画图表示,通过示意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编一道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决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学习重点: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学习难点:通过画图等活动,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掌握“倍”
的意义。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即使是同学们司空见惯
的值日活动中也有数学。瞧,老师把同学们
值日的场面用相
机拍摄下来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看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知道了擦桌椅和扫地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师: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
个问题?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是用摆小棒的方法帮助解决问题的。先摆了12
根小棒表示擦桌椅的12个人,又摆
了4根小棒表示扫地的4
个人,这样很容易看出擦桌椅的12人里面有3个4,也就是
说12是
4的3倍,所以说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生2:我们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解决问题的。先画出某
种
图形表示擦桌椅的12人,然后用相同的图形画出扫地的4人,
每4个图形圈成一组,可以把
12人圈成3组,所以说擦桌椅
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
师:综合同学们的意见
,我们可以说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
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
完成以后记得检验一下,扫地的4人,4的3倍是12,正好
是擦桌子的人数
,所以结果正确。
师:那如果扫地的有3人,那么擦桌子的人数是扫地的几
倍呢?学生
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学习
有困难的学生。
三、巩固练习
P53练习十一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4题
回顾与反思:
第3课时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 教材分析
这部
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的基础上展开的,借助线段图让学生
清楚地建
立数学模型,启发用乘法计算。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倍
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几倍”,本节课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弄懂题意,完成预
期的学习任务。
目标:
1、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价任务:
1、以同桌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如何理解“象棋的价钱是军棋
的4倍”
2、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编一道用“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解决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学习重点: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
想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咱们一起玩一会摆小棒的游戏吧!
让学生根据要求摆小棒。由组长安排先让其中一个学生
摆
一个正方形,再要求第二个学生白的正方形个数相当于第
一个同学摆的2个那么多。
师:你用了多少根小棒:列算式计算一下。
生:我用乘法计算得出4×2=8(根)。 师: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两个正方形要用2个4根,
也就是2个4根可以说成4的2倍,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重
点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板书课题)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例3
情境图)
生1:我知道了军棋的价钱,要求象棋的价钱。
生2:还知道了两种价钱之间的关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小组里讨论一
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1:我们可以通过摆小棒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军棋的价
钱是8元,就摆出8根小棒表示8元,象棋的价
钱是军棋
的4倍,就要摆出4个8根的小棒来表示,所以说象棋的
价钱就是8×
4=32(元)。
生2:我们还可以画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军棋的价钱
是8元,就先画出
一条线段表示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
的4倍,就要4段与之前相等的线段来表示4个8元,所
以说象棋的价钱就是8×4=32(元)。
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表扬。
师:想一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在小组里举例证明一下,你的猜想对
吗?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
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P54练习十一第5题
四、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6、7题
六、回顾与反思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
内容来
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主 题:
课 时:共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
8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第1课时 口算乘法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
的,让学生在熟悉的和感兴
趣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熟练地掌握表内乘法,能够正确
的口算100
以内的加减法,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如游乐园,让
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
,达到学习目标。
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
的准确性。
2、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培养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评价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计算20×3
2、推想:200×3,2000×3是多少
3、互相说一说如何计算12×3
学习内容:口算乘法
学习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小棒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那老师今
天就和大家一
起到游乐园,看看这张游乐园的照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56页情境
图)
生:我知道了游乐园各种项目的价格。
师: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这些有关的乘法口算的问题。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先看题,说说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课件出示例1)
生:坐碰碰车每人20元,要求计算3人要多少钱。
师:你怎样理解题意?该怎么解答? <
br>生:每人20元,3人需要的钱数就是20的3倍,求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列式
为20×3。
师:该怎样计算呢?跟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1: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生2:因为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
生3:因为2×3=6,所以20×3就等于60.
师:引导学生推想:200×3、2000×3得多少?
(200×3=600,200就是
2个百,2个百乘3是6个百,就是
600;2000×3=6000,2000表示2个千,2个千乘
3等于6个
千,就是6000)
2、教学例2.
师:先看题,说说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课件出示例2)
生:坐过山车每人12元,要求计算3人要多少钱。
师:你怎样理解题意?该怎么解答? <
br>生:每人12元,3人需要的钱数就是12的3倍,求一个数的
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列式
为12×3.
师:该怎样计算呢?跟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
:我是借助摆小棒算出来的,先在第一行摆1捆和2根小
棒表示每人12元钱,然后在第二行、第三行分
别这样摆小棒,
这样就表示出了3人需要的钱数。这时整捆的小棒数就是3
捆,1捆表示1个1
0,3捆就是10×3=30(根),单根的小棒
数是每行2根,3行就是2×3=6(根),所以一共
就是30+3=36
(根),也就是说3人需要的钱数就是12×3=36(元)。
三、巩固练习
第57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0×4 200×4 2000×3
30×4 3000×7
六、回顾与反思
第2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
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
的,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竖式的写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熟练
地掌握表内乘法,能够正确的笔算万以内
的加减法,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的方<
br>法掌握新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目标:
1、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
算过程,初步学会乘
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
样化。
3、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评价任务:
1、出示例1,问“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2、小组里交流,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该怎样算呢?
3、互相说一说说一说乘的过程
学习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
计算的含义
学习难点: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小棒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
6×2 4×2
20×3 40×2
300×2 20×4 50+7 6+40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教学例1.
师
:观察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图意,并且提出一个用乘法解
决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第60页例1情境图
)
生:图中小红、小丽和小明在一起画画儿,他们三人用的是
同样的彩笔,已知每盒装12支
彩笔,求3盒一共有多少支。
师: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生:12×3,也就是求3个12是多少。
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盒大约共有多少支?
生:把12看成10,用10×3=30,3盒大约共30支。
师: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该怎样算呢?先在小组里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摆小棒,也可以画图等。
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的解题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方法
一:摆小棒,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
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
了3捆零6根,也
就是得36.
方法二:画图,
3个长条共30个方格,再加上单个的6个共36个。
方法三:连加。12+12+12=36.
方法四:分解组合,先算10×3=30,再算2×3=6,然后算
30+6=36.
方法五:拆数。①9×3=27,3×3=9,27+9=36
②8×3=24,4×3=12,24+12=36
③7×3=21,5×3=15,21+15=36
④6×3=18,6×3=18,18+18=36
师:组织学生讨论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方法一和方法二都好理解,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
应使用计
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三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
麻烦。方法四不管因数是几
都能算。。方法五虽然因数不管
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相乘,乘
后再
加,比较麻烦。
师: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来算比
较简便,那
么我们就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教师板
书并讲解:
第
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
乘2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3
去乘十位上的1
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上写一个
0
),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就得36.
进一步说明: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10,
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
可以请学生再说一说乘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60页“做一做”第1题
四、课堂小结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1题
六、回顾与反思
第3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
2、 教材分析
这部
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的基础
上进行的,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
础上掌握竖式的写法。
3、学情分析
学生上节课已经熟悉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可以通过让
学生在已
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目
标。
目标: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
2、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
评价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计算20×3
2、推想:200×3,2000×3是多少
3、互相说一说如何计算12×3
学习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学习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学习用具:多媒体课件、小棒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 2×4 3 2×3
4 3 2×2 2 1 2×3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教学例2.
师:观察图片,谁愿意把图意跟大家说一说》(课件出示第
61页情境图)
生:
王老师到书店给同学们买连环画,一套16本,买3套一
共多少本?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16×3,也就是求3个16是多少。
师:怎样计算呢?
生1:先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摆小棒得出16×3的结果。
每行摆一捆(10根)和6个一根,摆3 行。
3个6根是18根,满10根要捆
成一捆,共可捆1捆,与前面
3捆合起来一共有4捆,再加上单独的8根,,共48根。
生2:用连加的方法。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想出了不同的方法,那么用乘法竖
式怎样计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