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

巡山小妖精
586次浏览
2020年08月29日 09: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植物妈妈有办法-品牌转让协议书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班 别 三( )班

教 师




1
1





2
三小2018至2019学年度 上 学期 三 年级 数学 学科教学进度表
周别
1
教学内容(课或章或单元)
开学第一课
第一单元 除法
1.1小熊购物
1~2
1.2买文具
1.3过河
练习一、第一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3
2.1看一看(一)
2.2看一看(二)
第二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加与减
3.1捐书活动
3.2运白菜
4~5
3.3节余多少钱
3.4里程表(一)
3.5里程表(二)
练习二、第三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乘与除
4.1小树有多少棵
6~7
4.2需要多少钱
4.3丰收了
4.4植树
练习三、第四单元测试
8~9 整理与复习 期中测试
第五单元 周长
10
5.1什么是周长
5.2长方形周长
练习四、第五单元测试


2
教学活动
安全教育

小组听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小组互听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小组互听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小组互听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小组互听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课时
1
5
1
1
1
2
3
1
1
1
7
1
1
1
1
1
2
5
1
1
1
1
2
4
4
1
1
2




























备注



三小2018至2019学年度 上 学期 三 年级 数学 学科教学进度表
周别 教学内容(课或章或单元) 教学活动 课时 备注
第六单元 乘法 8
6.1蚂蚁做操 小组互听 1
6.2去游乐园 集体备课 1
11~12
6.3乘火车 集体备课 1
6.4去奶奶家 小组听课 1
6.5 0×5=? 集体备课 1
6.6买矿泉水 集体备课 1
练习五、第六单元测试 集体备课 2
第七单元 年、月、日 4
7.1看日历 小组互听 1
13~14
7.2一天的时间 集体备课 1
7.3时间表 集体备课 1
第七单元测试 集体备课 1
15 数学好玩 3
校园中的测量 集体备课 1
搭配中的学问 集体备课 1
时间与数学 小组互听 1
第八单元 认识小数 7
8.1文具店 集体备课 1
8.2货比三家 小组互听 1
16~17
8.3存零用钱 集体备课 1
8.4寄书 集体备课 1
8.5能通过吗 集体备课 1
练习六、第八单元测试 集体备课 2
总复习 4
18~19
总复习(一) 数与代数 集体备课 2
总复习(二) 图形与几何 集体备课 2
20 期末检测 考核评定 2

3
3


4
目 录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 .................................................. .................................................. ........ 6
1.1小熊购物 ........................... .................................................. .................................................. ......... 7
1.2买文具 ........................... .................................................. .................................................. .......... 10
1.3过河 .......................... .................................................. .................................................. ............... 13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 .................................................. .............................................. 19
2.1看一看(一) .................................... .................................................. ....................................... 20
2.2看一看(二) .................................... .................................................. ....................................... 23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 .................................................. ..................... 25
3.1捐书活动 ............. .................................................. .................................................. .................... 26
3.2运白菜 ............... .................................................. .................................................. ...................... 30
3.3节余多少钱 ........... .................................................. .................................................. .................. 34
3.4里程表(一) .............. .................................................. .................................................. ........... 38
3.5里程表(二) ..................... .................................................. .................................................. .... 41
3.6练习二 ............................... .................................................. .................................................. ...... 44
第四单元 乘与除 .......................... .................................................. ......................................... 47
4.1小树有多少棵 .................................... .................................................. ....................................... 48
4.2需要多少钱 ..................................... .................................................. .......................................... 50
4.3丰收了 ....................................... .................................................. ................................................ 53
4.4植树 ..................................... .................................................. .................................................. .... 55
4.5练习三 ............................... .................................................. .................................................. ...... 58
整理与复习(一) ........................... .................................................. ............................................... 61
整理与复习(二) ..................................... .................................................. ..................................... 64
第五单元 周长 ............................................... .................................................. ........................ 68
5.1什么是周长 ......... .................................................. .................................................. .................... 69
5.2长方形周长 ............. .................................................. .................................................. ................ 73
5.3练习四 ................... .................................................. .................................................. .................. 76
第六单元 乘法 ................ .................................................. .................................................. ..... 78
6.1蚂蚁做操 ............................. .................................................. .................................................. .... 80
6.2去游乐园 .............................. .................................................. .................................................. ... 83
6.3去乘火车 ............................... .................................................. .................................................. .. 86
6.4去奶奶家 ................................ .................................................. .................................................. . 89

4


5
6.5 0×5=? ...... .................................................. .................................................. ............................ 92
6.6买矿泉水 ...... .................................................. .................................................. ........................... 95
6.7练习五 ........ .................................................. .................................................. ............................. 98
第七单元 年、月、日 .. .................................................. .................................................. ....... 101
7.1看日历 ........................... .................................................. .................................................. ........ 102
7.2 一天的时间 ....................... .................................................. .................................................. . 107
7.3时间表 ................................. .................................................. .................................................. .. 110
数学好玩 .................................. .................................................. ............................................... 114
校园中的测量 ................................... .................................................. ............................................. 114
搭配中的学问 ....................................... .................................................. ......................................... 117
时间与数学 ........................................ .................................................. ............................................ 121
第八单元 认识小数 .................................... .................................................. ........................... 126
8.1 文具店 ...... .................................................. .................................................. .......................... 127
8.2货比三家 ....... .................................................. .................................................. ........................ 129
8.3存零用钱 ......... .................................................. .................................................. ...................... 132
8.4寄书 ............. .................................................. .................................................. .......................... 135
8.5能通过吗 ....... .................................................. .................................................. ........................ 138
8.6练习六 .......... .................................................. .................................................. ......................... 141
总复习 ............ .................................................. .................................................. ....................... 145
数与代数 ............. .................................................. .................................................. ......................... 146
图形与几何 .......... .................................................. .................................................. ........................ 150










5


6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 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
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 。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
单纯以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 算乘除,后算加
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 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
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两步混合运算,
是进一步 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三步混合运算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
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会计算两步的连加、连减、连乘、连除运 算,
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
运算顺序奠定了基础。
教学要求
1.通过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 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起的作
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通过 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
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 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 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熊购物”“买文具”“过
河”等多种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 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序。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 算时,就需要按
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可以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的运
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是符合实际的,是根
据实际 情况而定并非人为的强制性规定。
3.精心选择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练习,及时巩固 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教学建议

6


7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熊购物”“买文具”“过
河”等多种情境中,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 序。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按
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可以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体 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
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在解决具体问 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
受到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是符合实 际的,是根
据实际情况而定并非人为的强制性规定。
3.精心选择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 性的多层次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 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安排
1 小熊购物 1课时
2 买文具 1课时
3 过河 1课时
学 科
课时数
教学内容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课前
准备
数学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阳旺胜

备课日期
授课时间
9.1

1.1小熊购物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算乘除,后 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规
定的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理解并掌握先乘法,后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7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星期天,小熊胖胖和好朋友壮壮一起去逛食品超市买好吃的,你们想一起看看吗?说说你们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
息。(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图中几种食品的价钱: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个3
元,糖 果每袋5元,蛋糕每个6元,花生每包7元。
• 我知道了胖胖想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
• 我看见图中的壮壮拿着20元钱。
师: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多!你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呢?
生:胖胖应付多少元?
师:胖胖应付多少元呢?我们一起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
法好吗?
【设计意图:以 小朋友们喜欢的小故事开头,让学生从情境图中
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本课 的学习创
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探索体验,经历过程:
师:要解决“胖胖应付多少元”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面包是 3元,那么我们就可以
先计算出胖胖买4个面包用的钱数3×4=12(元);然后加上买一
个 蛋糕用的6元钱,这样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就是
12+6=18(元)。
师:淘气和笑笑是这样列式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什么意
思。(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算式)
学生可能会说:
• 淘气是先计算买4个面包的钱,然后加上买1个蛋糕的6
元钱,这样就算出了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
• 笑笑是用买蛋糕的钱数加上买面包的钱数,算出胖胖应
付的总钱数。
师:你发现他们的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1:他们列的算式里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计算的时
候都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2:他们列的算式一个是用买蛋糕的钱加买面包的钱,一
个是用买面包的钱加买蛋糕的钱。
师:你觉得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呢?
生:我们只有先算出了买4个面包的总钱数,才能加上买蛋
8
8



糕的钱,才是胖胖应付的总钱数。
师:壮壮有20元,如果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你能帮壮
壮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X k B 1 . c o
m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我们已经知道每包饼干4元,那么买3包饼干用的钱数,就是计算4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3×4=12(元);壮壮有20
元,买饼干剩下的钱就是应 找回的钱数,用减法计算
20-12=8(元)。
师:你能写出综合算式吗?说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综合算式是20-3×4,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结合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 想:在有乘法和加、减法
的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小结: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再算
加、减法。
师:结合小熊 购物的情境,跟小组的同学说说每个算式的意
思,再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算式)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
生。
师: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说:
• 20-2×7表示壮壮如果买2包花生应找回多少元。
• 5×3+4表示如果买5个面包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
元。
• 5×3+4还可以表示如果买3袋糖果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
付多少元。
• 4×6-20表示如果壮壮买4个蛋糕还差多少元。
• 4×6-20还可以表示如果壮壮买6包饼干还差多少元。
(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在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的过程 中,理解混合运算
顺序的合理性,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两种不同的乘加
算式进行比较 ,发现两种列式虽然不同,但是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并且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认识到 以后在解
答这类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列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9
9



试一试第(1)(2)(3)小题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知道了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后算加、
减法)
师:既有加法, 又有减法,而且还有乘法的两步式计算题,
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
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
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1.1小熊购物(混合运算)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先算的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18(元) =18(元)

答:该付18元。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阳旺胜 备课日期 9.4
课时数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2买文具


1.通过“买文具”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
10
10



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
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

难点
理解并掌握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
计算顺序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 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每本算术本
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3. 解决问题。
(1)列算式。
笑笑:18÷3+4 每本算数本现价比原价便宜:3 -10÷2
=6+4 =3-2
=10(元) =1(元)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组讨论:3-10÷5 表示上意思。
算 式“3-10÷5”中的“10”表示5本算术本10元,“10
÷5”表示1本算术本多少元。所以“ 3-10÷5”表示每本算
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11
11



因此计算“3-10÷5”的时候,应先算10÷5=2,再算3-2=1,
用脱式计算式
(3)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
算减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买1本算术本和1本英文本共花多少元?
(2)让学生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
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
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P6“试一试”。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2.P6“练一练”。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1、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计算题时,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既有加法,又 有减法,而且还有除法的两步式计算题,
我们把它也叫做“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
五、作业布置:

1.2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18÷3+4 3-10÷5
=6+4 =3-2

=10(元) =1(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答:每本算术本比原价便宜1元。





12
12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阳旺胜 备课日期 9.5
课时数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3过河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

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
算的习惯。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
重点 号在运算中的作用。能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教学
难点
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6×9= 30+15= 42÷6=
2 、脱式计算
7×2+30 46-6×4 63÷9+7
二、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
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
例如: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
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 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3
13



二年级*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
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
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人)
综合算式:29+25÷9
思考:这样列式就要依照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方法来计
算,计算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分步计算结果不一样。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引入:“( )”----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
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
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29+25)÷9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 6条船。
一句话:有小括号真好!
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 ,有乘除,有加减,先
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分段理解,
记忆)
三、体验知识,形成模块
完成P9中的“连一连”第2题。
5×(36-29) (83-35)÷6 94-(25+19)
完成之后,再次体验:在混合 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
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注意:做完括昊里的运算之后,不再要括号。
14
14



四、课堂小结
1.知道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2.完整把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阅读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
算 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3.数学符号要正确书写。
五、作业设计
1.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
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1.3过河(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没有小括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再算小括号外。


分步算式: 29+25=54(人) 综合算式:(29+25)÷9

54÷9=6(条) =54÷9
=6(条)
答:需要大船6条。





15
15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阳旺胜 备课日期 9.6
课时数
第(一)单元
第(4)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4练习一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

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含有小括号


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X
教学
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
重点
用。
教学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难点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
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
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
除法,后算加、减法。
• 我知道了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
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 我能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师:这些知识,你们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
们能解决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
16
16



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
12页第7题)
生1:我看到第一幅图中有气球,每排有6个,共有3排,
其中小狗已经打爆了4个。
生2:我知道了第二幅图中有16只小猴子和20只小狗,
它们要坐小火车,小火车的每节车厢可以坐 6只小动物。
生3:我知道了第三幅图中有48只小动物要坐船,每条大
船可以乘坐8只小动 物,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2个座位。X k
B 1 . c o m
师: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
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要想知道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就必须先
计算出小狗和小猴一共有多少只,即16+2 0=36(只);已知每
节车厢有6个座位,所以36是6的几倍就能坐满几节车厢,
算式是3 6÷6=6(节)。综合算式是(16+20)÷6,计算的时候先
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 面的除法。
师:结合情境图在小组里说一说,算式3×6-4和
48÷(8-2)分别表示的 意思,并算一算。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 计算算式3×6-4的时候,要先算乘法3×6,表示每排
有6个气球,3排共有18个气球;然后算减 法,18-4表示的是
小狗打爆了4个还剩下14个气球,所以3×6-4这个算式表示
的是还 剩下多少个气球。
• 计算算式48÷(8-2)的时候,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
法,8-2 =6(个)表示大船有8个座位,小船比大船少2个座位,
这样每条小船有6个座位;然后算小括号外面 的除
法,48÷6=8(条)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8
17
17



条小船,所以48÷(8-2)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 物
都坐小船,需要小船多少条。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并尝试解
答。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学 生头脑中再现学过的
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树立学
好数学的信心 。】
三、课堂小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发言。X k B 1 . c o m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 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
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
学习经验 ,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1.4练习一










18
18
























19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观察,体验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结 果可能是不同的”,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因观察
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从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单一物体和观
察两个物体的相对关系。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 要环节,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 辨认
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学生能正确辨认从四
个不同 角度观察到的单一物体或两个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学生能初步 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
进行辨认。
2.在观察、操作 、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 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1.以观察为载体,不断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 的核心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一个
长期的过程,“观察物体”的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 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
系,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另外,根据给定的平面图形中两个物体的 位置关系,确定是从哪
个方向看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创 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又很少关注其
中是否蕴含着数学 知识,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
活的意识。
课时安排
2.1看一看(一)
2.2看一看(二)

19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李建芬 备课日期 9.7



课时数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1看一看(一)
1、知识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

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 2、能力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


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亲身 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
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
重点
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
难点 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捐款箱、玩具熊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谁来把这首诗朗诵给大家听。(课件出示《题西林壁》
诗画图片)
指名学生朗诵古诗,其余学生倾听。
师:下列照片中有什么?说说从照片中看到的结果有什么
不同?(课件出示一组照片)
让学生说出是从不同位置拍到的照片。
师:这些照片中的物体的形状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生:形状不一样,因为拍照片时所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可以从
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也可以在小
组 里观察一番,然后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第一幅情
境图)
20
20



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观察,可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
况。
师: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第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因为淘气是低着头从箱子
的上面看,所以箱子上面的图片应该是淘气看到的。
生2:第二幅图应该是笑笑看到的,因为笑笑站在 箱子的
左边,应该看到了箱子的左侧面;而且笑笑的眼睛在箱子的上
方,所以笑笑也看到了箱子 的上面,这样笑笑看到的就是箱子
的左侧面和上面这两个面。
生3:第三幅图应该是妙想看到 的,因为妙想所站的位置
不仅能看到箱子的上面,还能看到箱子的正面和一个侧面,这
样她看到 了箱子的三个面。
师:说得有理有据,很好。那么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
看到几个面呢? 先想一想,再亲自看一看。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
师: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
生: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师: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先想一想,跟小
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再看一看。(出示教材第 13页第二幅情
境图)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在小组内进行观察,验
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奇思看到的熊的嘴巴应该在左边,所以第三幅图是奇
思看到的。
• 淘气看到的图形应该和奇 思看到的是反着的,也就是
说淘气看到的熊的嘴巴应该在右边,所以第四幅图是淘气看
到的。
• 妙想坐在熊的前面,应该能看到熊的眼睛、嘴巴和鼻
子,所以第一幅图是妙想看到的。
• 笑笑坐在熊的后面,应该看到的是熊的背部,所以第二
21
21



幅图是笑笑看到的。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亲自观 察、体验相
结合,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和推理判断中,培
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 达有条理的思维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
养。】
三、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生1:知道了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
三个面。
生2:学会了根据图形判断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物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 容,既可以促使学
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
学习经验,培养学 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2.1看一看(一)

站在不同的位置,每次最多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李建芬 备课日期 9.10
22
22























课时数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2看一看(二)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
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学会根 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


置。

2.通过观察实物,感受两个物体或一组物体的位置关系,能从某

个角度观察的结果,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3.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
考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
重点
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牙膏盒、杯子。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
生:三个面。
师: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结果一样吗?
生: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师:在以前观察物体获得的经验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
研究——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之前获得的经验,为学习新课作
好铺垫。】
二、新授教学
师:下面的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说一说。(课
件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一)
学生可能会说:
• 第一幅图应该是淘气看到的,因为从淘气所坐的位置
看,牙膏盒在杯子的左边,杯子在牙膏盒的右边。
23
23



• 第二幅图应该是奇思看到的,因为奇思是站起来从高
处往下看的,可以看到杯子口的正面。
师: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得对吗?
生:杯子把牙膏盒都挡住了,应该是对的吧。
师:是这样吗?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在小组里摆摆看看。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叙述正确完整、条理清楚的学生
给予表扬。
师: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境会是哪幅图?说说你的理由。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二)
生:可以先肯定的是,淘气看到的是笑笑的背部,这样就
排除了第① 幅图和第③幅图;然后我 们可以假设自己就是淘
气,那么从淘气的角度看笑笑的位置在桌子的右边,这样综合
起来判断淘 气看到的情境应该是第②幅图。
师:与同伴合作,模拟上面的情境做一做,看看你的判断
对吗。
学生合作模拟情境,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观察图片是学生喜爱的活动,用观察图 片的
游戏引导学生判断图形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既激发了学生
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又让学生 初步体会到两个物体的相对
位置关系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结果可能不一样。】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通过这节课的学
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新知,让学生在“玩”中
有观察、有思考、有合作、有交流,“玩”出了数学知识,“玩”出
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24
24


25








2.2看 一 看 (二)









一组(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 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万以内
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材注意 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
作用,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连加、连减及加、减 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万
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 br>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与实际生活
的联系 ,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探索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例如 ,在“运白菜”一节中,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剩余白菜的数量。
2.给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解决每个问题前,先 要求学生估计结果的大致范围,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5



课时安排
1 捐书活动 1课时
2 运白菜 1课时
3 节余多少钱 1课时
4 里程表(一) 1课时
5 里程表(二) 1课时
6 练习二 1课时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日期 9.11
课时数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3.1捐书活动

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


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w
教学
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正确的
重点
计算。
教学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在交流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提倡算
难点
法多样化。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师:六一前夕,学校举行了一些活动,图中的活动就
是其中之一,你知道这是在进行什么活动吗?你获得了哪些数
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
学生可能会说:
• 学校正在举行捐书活动。
• 从表格中知道,三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18本、104本

26
26



和95本。
• 从表格中也可以知道,四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03本、
109本和98本。
师: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们可以把每个班捐书的数目取整百 数或整十数,
那么这两个年级捐书的总数都可以用算式100+100+90=290
计算出来 ,也就是说两个年级捐书的数量都超过了290本。
生2:我们可以把每个年级的三个班捐书的数量分 别作
比较,三年级(1)班捐的118本比四年级(1)班捐的103本多出
了15本;三年级 (2)班捐的104本比四年级(2)班捐的109本
少5本;三年级(3)班捐的95本比四年级(3 )班捐的98本少3
本。这样综合起来看,三年级捐的比四年级捐的还要多
15-5-3=7( 本),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设计意图: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和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说:
• 三(1)班和三(2)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1)班和三(3)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1)班和四(1)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X|k |B| 1 . c|O |m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表格,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
题,引出本课探究 的主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问题: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
本?
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把信
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次。
生 :三(1)班捐书118本,三(2)班捐书104本,三(3)班捐
书95本,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
27
27



师:怎样列式呢?
生:计算三个班一共捐书多少本,应该用加法计算,算式
是118+104+95。
师:说得对。老师想先请大家来估计估计,大约会在多少
本左右?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因为这三个班捐书的数量都接近100,所以我们就都
当作100来计算,100+100+1 00=300(本),所以三年级捐书的
数量应该在300本左右。
师:你能根据估计的结果,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吗?在小
组里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
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X|k |B| 1 . c|O |m
• 我会口算,因为118比100多18,所以要加18;104比
100多 4,所以也要加4;95比100少5,所以是算得多了,就要
减5;这样就相当于18+4-5=17 ,结果应该是300+17=317(本)。
• 我们也可以列竖式笔算,先把118+104算出来 是222,
再加上95,结果是317本。竖式计算如下。

我们还可以把三个数直接写在一起进行计算,如下所示:

• 我们还可以用递等式进行计算,如下所示:
118+104+95
=222+95
=317(本)
师:大家喜欢哪种竖式计算方法呢?为什么你喜欢这种方
法?这样写竖式有什么好处呢?
生1:我喜欢把三个数列出来一起加,这样计算更简便。
28
28



生2:我喜欢列两个竖式,这样不容易出错。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 解了三年级的捐书情况,现在来看看
四年级同学一共捐书多少本,在小组里完整地说说题意,并尝
试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里叙述题意,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
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
扬。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到底哪个年级捐书多一些呢?与之
前我们的估计一样吗?
生:三年级捐书多一些,跟我们估计的情况一样。
【设计意图:用文字完整叙述表格类题目, 帮助学生理解
题意,列出算式。在计算前进行估算,让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
采用多种方法解决 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
化算法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一步步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三、应用新知
1、计算比赛,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又对又快的同学可获得小奖品一枚。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3、完成练一练第4题。
(1) 独立思考,什么叫买1000送100?
(2) 小组交流。
四、小结
师:今天通过解决“捐书活动”中的问题,你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三位数连加计算的计算方法)

3.1捐书活动
100+100+100=300(本)

18+4-5=17(本)


300+17=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29
29


30





118+104+95=317(本) 118+104+95 =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日期 9.12
课时数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3.2运白菜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及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

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重点
探索连减的具体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
难点
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30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田 野里忙碌着人们收获的身影。你从中发
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
生:从图中知道一共收了850棵白菜,第一辆车运走了
256棵,第二辆车运走了280棵。
师:观察得很细心,“运白菜”的情境中也包含着大量的
数学知识,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了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下面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同 时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师:你能提出和减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师:该怎样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 可以先计算运走一车后还 剩多少棵白菜,从850里面
先减去256;再运走一车,就是再减去280,就算出了运走两车
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 也可以先计算出两车一共运走了多少棵白菜,再计算
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算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1:我先算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白菜,再用剩余
量减去第二车运走的棵数。
850-256-280
=594-280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生2:我先计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白菜,再用总量减去
两车一共运走的棵数。
850-(256+280)
=850-536
31
31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师:说说下面的错误错在哪,你能帮他们改正过来吗?(课
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两个错题)
生1:第一个错在把数抄错了,是256不是265。
生2:第二个错在850-536的时候个位上是0减6,不是6
减0,这样倒过来是不对的。
师:怎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一定要细心。w W w .x K b 1.c o M
生2:算完之后要验算,验算能帮助我们检查出错误。
师:算一算1000-372-210,并进行验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
励。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 境引导学生探索连减的计算方法,鼓
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妈妈买了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付给售货员200元,应
找回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指明学生说出如何列式,集体订正。
3.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8+235 (2)712-284
(3)94+438 (4)432-158
指明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4. 小军的爸爸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星期一出车时,里程表
的读数是35千米,每天收车时 ,小军都记录了当时里程表读
32
32



数,共记录了五天。(单位:千米)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62 410 745 745 928

你能求出每天行驶了多远吗?
四、总结课堂
师:三位数连减的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三位数连减可以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减再减去第 三个
数,也可以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去减它们的
和,不要忘记添上小括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
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 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
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1、 淘气和笑笑在菜地里学到了新知识,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他们来到池塘边,饲养员告诉他们,这里养了8 00只鸭子,
白鸭子有250只,花鸭子有350只,黑鸭子有多少只?
2、离开了池塘, 来到植物园,花农伯伯告诉他们这里种了
1000枝玫瑰花,红玫瑰和黄玫瑰的枝数都是320枝,剩下 的
是白玫瑰,白玫瑰有多少枝? (两种方法计算)
3.2运白菜
方法一 850-256-280
=594-280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方法二 850-(256+280)
=850-536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33
33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日期 9.13
课时数
第(三)单元
第(3)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3.3节余多少钱
1.发展从图中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
活的联系。
教学
重点
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
难点 系。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一条信息,请说说你们看
了之后想到了什么。(课件 出示教材第21页最上面左边的情
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进城务工人员的辛勤劳动。
• 进城打工不仅可以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而
且也可以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34
34






……
师: 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亮亮的爸爸妈妈也是其中的一
员,看看亮亮在家跟奶奶聊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 21页最上
面右边的情境图)
生1:奶奶说每月可以领取补助185元。
生2:亮亮说爸爸妈妈在城里工作,每月寄回生活费800
元。
师:哦,原来他们俩 在聊钱的问题,他们的钱够用吗?节余
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 图:由生活中的小事引入新课,既使学生感受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亮亮和奶奶8月花了745元,8月节余了多少元?跟同
学们说说你的想法,然后自己尝试解答。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
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呢?
生1:我们可以先计算8月亮亮和奶奶共收入多少< br>元,185+800=985(元),从中减去花掉的745元就是节余的钱
数,即985-74 5=240(元)。列成综合算式 185+800-745
=985-745
=240(元)
生2:也可以先用父母寄回的钱减去花了的
钱,800-745=55(元) ,这样还剩55元,加上奶奶领取的补助
185元,这样共节余的钱数就是55+185=240(元) 。列成综合算
式是 800-745+185
=55+185
=240(元)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你能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先说说你是怎样想
的?(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问题二)
生:我们可以画图帮助分析题意,如下所示。
35
35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计算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
元 ,就必须先计算10月节余的钱数。因为10月比9月节余的
260元少30元,所以就是用260元减 去30元,即
260-30=230(元),这样两个月一共节余的钱数就是
260+230= 490(元)。
师:你听明白了吗?同意这种方法吗?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并解答。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并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
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能把你的做法告诉大家吗?
学生可能会说:
• 260+(260-30)
=260+230
=490(元)
答:两个月一共节余了490元。
• 260-30+260X k B 1 . c o m
=230+260
=490(元)
答:两个月一共节余了490元。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
材第22页“试一试”情境图)
生:从图中可以知道,亮亮觉得奶奶很辛苦,想买一台洗
衣机。已知洗衣机是每台580元。
师:如果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
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生: 我们可以把每个月节余的225元看作200元,把每台
洗衣机的价钱580元看作600元,这样3个 200元才是600
元,所以应该需要3个月节余的钱才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36
36



师:真的是这样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几个月节余
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
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
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算法:
• 可以画图算出结果(如下所示),

• 也可以一个月一个月地把节余的钱数相 加,看几个月
相加的钱数能达到580元。两个月节余的钱是
225+225=450(元), 再加一个月的是450+225=675(元),675
元>580元,这样三个月就能买到一台洗衣机 了。
• 还可以从580元中减去225元,减去几次就是需要几个
月的时间。580-22 5=355(元),说明一个月后还差355
元;355-225=130(元),说明第二个月后还差 130元,还需要一
个月,所以需要三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给学生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 题
并解决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
活跃。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 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
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试一试
四、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及感受。
4.3节余多少钱

800-745+185

=55+185

=240(元)

答:8月节余了240元。
37
37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日期 9.14
课时数
第(三)单元
第(4)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3.4里程表(一)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能借助画图帮助分析题意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
激发学习数学的动力。
教学
重点
学会从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学
难点
能运用图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你们知道火车“里程表”的
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对火车“里程表”知识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并解决关于“北京—西安”沿
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的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各自对火车“里程表”的认识,为
38
38







新课的探究学习做准备。】
师:下面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说
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从图中我知道了“北京—西安”沿线主要有保定、石
家庄、郑州、洛阳四个大站。
• 从表格我知道了北京到不同站的路程。
• 我知道了北京到保定的路程是146千米,北京到石家庄是277千米,北京到郑州是689千米,北京到洛阳是813千
米,北京到西安是1200千米 。
师:你知道保定到石家庄是多少千米吗?画一画,跟小组
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尝试画图,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
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通过画图,我们很容易看出北京到石家庄的277千 米
中,就包括了北京到保定的146千米,所以保定到石家庄的路
程就是用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程 减去北京到保定的路程。
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后交流订正,明确答案:
277-146=131(千米)
答:保定到石家庄有131千米。
师:你能算出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吗?接着在图中画一
画,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新|课 |标|第
| 一| 网
生:从图中我们应该能看出,保定到郑州的路程,就是北
京到郑州的路程减去北京到保定的路程,所以算式是
689-146=543(千米)。
师:谁知道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里程?画一
画,说一说。
39
39



生:结合画图,我们很容易就看出来了,831千 米表示的
是北京到洛阳的路程,689表示的是北京到郑州的路程,所以
北京到洛阳的路程减去 北京到郑州的路程剩下的就是郑州到
洛阳的路程。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借助画 图分析
行程问题,掌握画图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3题。
2、完成“练一练”1、2、3、4题。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X|k |B| 1 . c|O |m
• 我学会了画图分析路程问题。
• 我学会了看里程表,能从图表中了解很多信息,并解决
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
的动力。】
3.4里程表(一)














40
40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日期 9.17
课时数
第(三)单元
第(5)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3.5里程表(二)
1.在具体情境中,综合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并复习万以内数


的大小比较。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数学的奥妙,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
重点
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里程表中的学问。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与火车里程表相关的问< br>题,你们会看汽车的里程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汽车里
程表的问题。
【设计意图:暗示学生都是关于“里程表”的问题,可能有相通
之处。】
二、探究体验
师:淘气的叔叔是出租车司机。星期一早上出车时,里程
表的读数是3 5千米。淘气记录了叔叔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回
家时的里程表读数。请看下表,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 件出
示教材第26页情境图)
生:我知道了星期一里程表的读数是160千米;星期二里程表的读数是350千米;星期三里程表的读数是555千米;星
期四里程表的读数是745千米; 星期五里程表的读数是955
41
41



千米。
师:星期一是行驶了160千米吗?为什么?
生1:160千米不是星期一 行驶的,这是星期一收车回家
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不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
生2:星期一 出车时里程表上显示的读数是35千米,收车
回家时是160千米,收车时的读数减去出车时的读数的差 才
是这一天行驶的路程,即160-35=125(千米)。
师:既然都是里程表,我们能不 能借鉴研究火车里程表时
画图的方法,来研究汽车的里程表问题呢?试一试。
学生尝试根据题意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下面是淘气根据题意画的一个图,跟你画的 一样吗?
你能看懂吗?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淘气画的
图)
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X k B 1 . c o m
• 从图中容易看出出租车星期 一出发时读数是35千米,
回家时是160千米,160-35就表示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
• 我知道了,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
行驶的里程数。
……
师:请自己算一算每一天行驶的里程数,然后说一说哪一
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
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生1:我先估计了一下,星期三、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都
超过了200千米,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这两天行驶的里程数
555-350=205(千米) ,955-745=210(千米);然后作比较,205
千米<210千米,所以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 最多。
生2:我是分别计算了每天行驶的里程
数,160-35=125(千米),350- 160=190(千米),555-350=205(千
42
42



米),745-555=190(千米),955-745=210(千米) ;然后作比较,
发现是星期五行驶的里程数最多。X|k |B| 1 . c|O |m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看汽车里程表的方法同看火车里
程表的方法是一样的。汽车里程表上的读 数其实就相当于从
出发(0起点)到结束(当天终点)的距离,而相邻两天里程表的
读数差,则 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2题和第3题。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收获、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
生 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
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练”1、2、3、4题
板 3.5里程表(二)

出发到结束的距离

相邻两天里程表的读数差是这一天汽车行驶的里程数






43
43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李建芬 备课日期 9.18
课时数
第(三)单元
第(6)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3.6练习二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提高学生的

计算能力。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X
教学 进一步巩固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
重点 力。
教学
难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师:同学们,第三单元“加与减”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

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
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我学会了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还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呢。
• 我学会了看里程表,从里程表中能获得很多信息。
• 我知道了画图分析题意更形象直观,能帮助我们解决
很多实际问题。
……
师:这些知识,你们真正地掌握了吗?下面的问题你们能
解决吗?
【设计意图:引导 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
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你们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填空,使竖式成立
吗? 自己试一试,跟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
44
44



29页第8题)
学生尝试完成填空,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
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第一道是三位数的加 法竖式,我们先看个位上的5与
一个数的和是8,由此能算出这个数是3;然后看十位上的一
个 数与7的和是10,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写0,由此可以算出
这个数是3;最后看百位上的7与一个数 的和再加上进上来的
1,和是10,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数只能是2,这样就把这道题的
竖式补充 完整了,如下所示。

第二道是三位数的减法竖式,我们先看个位上的0减一个数
的 差是4,显然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变成10减一个数得4,
由此可知这个数是6;再看十位上的一个 数借走1后再减2得
6,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数9;最后看百位上的8减一个数差是0,
所以这个 数只能是8,这样就把竖式完整地填好了,如下所
示。

第三道是三位数的减法计算 ,我们先看个位上的一个数减5
得6,这样的数应该是11,也就是说个位是1,因为不够减向十
位借1,变成11减5得6;然后看十位上是一个数借走1后减
2,得数不知道,那就看百位,百位上 是6减4,得数是1,只有一
种情况,那就是十位上不够减借走了1,只有这样竖式才成
立,那 么十位上是几减2才不够减呢?有三种可能,2、1或0,
如果是1,那么十位上的得数就是8;如果是 0,十位上的得数
就是7。如果是2,十位上的得数就是9。
45
45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设计意图 :在具体练习中,培养学生运用三位数加、减法
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
3.6练习二

三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

看里程表,解决问












46
46
























47
第四单元 乘与除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 展开的,它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
基础。本单元的内容是口算乘、除法,主要为今后学习笔算乘、除法 打基础。本单元共分成两
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 )的口算,这些内
容的学习安排在“小树有多少棵”和“需要多少钱”两个情境活动之中;第二部分是学 习整十、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丰收了”和“植树”< br>两个情境活动之中。“小树有多少棵”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理,并掌
握口 算方法。“需要多少钱”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两位数乘
一位数的运算, 同样为了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多种计算的方法。“丰收了”主要学习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的口算。“植树”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 、除法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口算基础,再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一
些算理,可以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知识 基础。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笔算乘法的基
础。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探索整十、整
百数除以一位 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的能力。
4.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
1.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索口算的方法。
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生动有 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
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目, 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
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 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
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 立性和灵活性。
3.注重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在生活中有着

47


48
广泛的应用,要充分利用这些,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学到的乘、除法知
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课时安排
1 小树有多少棵 1课时
2 需要多少钱 1课时
3 丰收了 1课时
4 植树 1课时
5 练习三 1课时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李建芬 备课日期 9.24
课时数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4.1小树有多少棵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


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 | 标|第 |一| 网

教学
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教学
难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树 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处,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树的问题,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
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48



• 我知道每捆杨树有20棵,图中有3捆杨树。
• 我知道每车装有杨树50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每捆有20棵杨树, 3捆就是3个
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们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 义用乘法计算,3个20的
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据乘法口诀“二三得六”,知道3个
2 是6,可以推算出3个20是60。
师:你喜欢用加法计算还是喜欢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用乘法计算简便。
师: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
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
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车树苗是500棵,3车就 是3个500相
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车树苗有多少棵 ,就是计算3个500是多少,可
以用乘法计算,即500×3,根据5×3=15,可以推算出
500×3=1500(棵)。
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
材第30页最下面式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讨论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
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
鼓励。
【设计意图:放手让 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
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经历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
49
49



性。】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 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 我知道可以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很多问题。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板 4.1 小树有多少棵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李建芬 备课日期 9.25
课时数
第(四)单元
第(2)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4.2需要多少钱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

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0
50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书写及检查习惯。
教学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教学
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提出哪些问
题?(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我从图中知道一件泳衣是28元,一条泳裤是13元,一
顶泳帽是9元。
• 我知道一个泳圈是12元,一个皮球是18元,一副泳镜
是16元。
• 我想问:三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 我想知道:4个皮球多少钱?
• 买一个泳圈和一个皮球要多少钱?
……
师:在这么多的问题中,今天我们先选择与乘法有关 的问
题进行解决好吗?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
乘法”。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发现问
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活动
师:我们先来看看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说说你是怎么
想的。 生1:已知每个泳圈12元,买3个,就是计算3个12相加
的和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12+1 2+12=36(元)。
生2:求3个12的和是多少,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列成
乘法算式 是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所以
51
51



10×3=30,2×3=6,30+6=36(元)。
生3:如 果每个泳圈10元,3个泳圈就是30元;每个泳圈
少算了2元,3个泳圈就少算了2×3=6(元), 所以一共是
30+6=36(元)。
师:大家的算法都很好,淘气和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看
懂吗?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淘气和笑
笑的算法)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是怎么看他俩的算法的?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学生可能会说:
• 淘气是把12平均分成了2个6,这样3个12就相当于
是两个3×6=18,最后18+18=36。
• 笑笑是用3依次去乘12每一位上的数,个位上是
2×3=6,十位上的1表示10,乘3 就是30,最后30+6=36。
师:在这么多的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小组
里跟同学交流看法。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看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师:如果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
钱?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 皮球的价钱是18元,小皮艇的价钱是18元的4倍,
所以算式是18×4,可以先计算10×4=40 ,8×4=32,再计算
40+32=72(元)。
对于采用其他算法的学生,只要解答正确,就给予适当的
鼓励。X k B 1 . c o m
【设计意图: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两 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


52
52


53


4.2 需要多少钱

12+12+12=36 (元)

12×3=36(元)

先算10×3=30再算2×3=6 最后算30+6=36

(元)
答:需要36元。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李建芬 备课日期 9.26
课时数
第(四)单元
第(3)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4.3丰收了
1.掌握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


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
教学
重点
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教学
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田野里的胡萝卜和大白菜都丰收了。我
们也去帮忙吧。
二、探究活动
53










师: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4
页情境图一)
生1:2只小兔在收胡萝卜,每捆有10根,图中共有6捆。
生2:正好是10×6=60(根),一共有60根胡萝卜。
师: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
卜吗?
学生可能会说:
• 共有6捆胡萝卜,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到3
捆,就是平均每只小兔分到30根。
• 一共有60根胡萝卜,平均分成两份,算式是60÷2,因
为30×2=60,所以60÷ 2=30(根)。
• 一共有60根胡萝卜,就是6个十,除以2,就是6÷2=3,
也就是 每份是3个十,所以60÷2=30(根)。
以上想法都是正确的,要适当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 br>师:小兔的问题是解决了,你能帮帮山羊伯伯吗?先说说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 34页情境图二)
生:从图中知道山羊伯伯收了160棵白菜,每次只能运8
棵。
师:根据这些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生:山羊伯伯要把这些白菜运回家,需要运多少次?
师:是啊,需要运多少次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想法,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
和表扬。
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
材第34页最下面的式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
了解情况。
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只要说法合理就予以肯定,没必
要强求统一说法。
【设计意 图:创设有效的情境,为学生提供集趣味性、知
识性于一体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54
54



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4.3丰收了

6÷2=3 16÷8=2

60÷2=30(根) 160÷8=20(次)

答: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30根胡萝卜。 答:需要运20次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日期 9.27
课时数
第(四)单元
第(4)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4.4植树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


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口算,并准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
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教学
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55
55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
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同学们在分树苗,要进行植树活动了。
• 从图中知道有三个班参加植树,一共有36棵树苗。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情境图获取有价值的 信息入手,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所要探究的问题做准备。】
二、探究活动
师 :要把这36棵树苗分给三个班,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
树苗?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同学一起分一分、说 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教师巡视了
解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先分3捆,每班分到1捆;再分6棵,每班又分到2
棵,这样每班一共分到12棵。
生2:还可以用算式表示分的过
程,30÷3=10,6÷3=2,10+2=12。
师:那该怎么列式计算呢?
生: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算式是
36÷3=12(棵)。
师:如果三(1 )班有48人参加植树活动,每4人一组,可以
分成多少组?试一试看,自己能算对吗?
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
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
生1:我们可以在点子图上圈一圈,每4个为一组,最后分< br>成了12组,所以48÷4=12(组)。
生2:我们可以用算式表示分的过
程,40÷4=10,8÷4=2,10+2=12。
56
56



生3:这道题实际是要求我们计算 48里面有几个4,或者
说48是4的几倍,用除法计算,48÷4=12(组)。
师:自己 算一算下面的习题,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你发
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最下面的习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巡
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
和鼓励。
【设计意图: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倡算法多样化,通过
交流让学生经历算法的优化过程。】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各自的收获。X k B 1 . c o m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促使学生加深
对知识点的印象,并在 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
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4.4 植树










57
57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日期 9.28
课时数
第(四)单元
第(5)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4.5练习三
1.进一步巩固、掌握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http :ww
教学
重点
进一步巩固、掌握乘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
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 第四单元“乘与除”的学习
就要结束了,你都学会了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
• 我知道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时,可以看作是几个
十、几个 百与一位数相乘,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就可以了。
• 我知道两位数与一位数相 乘的口算,可以先计算是几
个十与一位数相乘,再计算个位数字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
个积相 加的和就是结果。
• 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想
乘法算除法,也 可以根据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w
W w .x K b 1.c o M
• 我知道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先计算几
个十除以一位数,再计算个位数字除以 一位数,最后把两个商
58
58



相加就是结果。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可是我们要通过检查才知道你们真正掌握得怎么样,能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知识点,逐步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
二、探究活动
师: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课件
出示教材第39页第10题图片)
生1:从图中知道有4种树,分别是松树、柏树、杨树和
柳树。
生2:知道了每捆松树是4棵,共40元。
生3:从图中可以知道每捆柏树有3棵,共36元。
生4:知道了每棵柳树是8元。
师:由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 每棵柏树多少元?
师:试一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把自己的想法和算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已知3棵柏树36元钱,求每棵柏树多少钱, 属于平均
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算式是36÷3=12(元)。计算的时候可
以先算30÷3 =10,再算6÷3=2,最后算10+2=12。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 每棵松树多少元?一棵松树与一棵柳树比,哪个贵?贵
多少元?
师:尝试自己解答,好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和算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已知4棵松树40元钱,计算每棵松树的价钱 ,是平均
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算式是40÷4=10(元)。与每棵柳树的
59
59



价钱8元相比,显然是一棵松树贵,贵多少钱就是 计算相差多
少,用减法计算,算式是10-8=2(元)。
师:三(1)班用全班同学捐的100元钱买了6棵柏树,还剩
多少钱?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已经算出每棵柏树12元,那么买6棵柏树所用的钱数
就是12的6倍,用乘法计算,算式是12×6=72(元)。一共有
100元,剩下的钱数就是100 -72=28(元)。
师:如果剩下的钱正好买了4棵杨树,那么每棵杨树多少
钱呢? 生:刚才已经算出来剩下28元钱,能买4棵杨树,求每棵
杨树的价钱,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 算,算式是
28÷4=7(元)。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br>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可以锻炼学生灵活的应用能力,又
能促使学生好好学习数学,增强学好 数学的动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 我们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 数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我们要好好学习。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地总结,谈感受说收获,增强
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板 4.5 练习三

口算乘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除法(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60
60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日期 9.29
课时数
第(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一)
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


整理。

2.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知道利用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 中的问题。
教学
重点
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
教学
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
么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吗?
学生可能回答:
• 我学会了根据看到的图片的形状判断是从哪个角度看
物体的。
• 我学会了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还能
运用这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 我学会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还能解决一些相关的
61
61







实际问题。
• 我能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和相应的除法。
……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呢。现在咱们就边练习边
进行归纳总结吧!
【设计意 图: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把知识
点进行累积,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 的知识加
以系统的整理,构建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活动
1.观察物体。
师:“观察物体”这一小版块,需要同学们具有一定的空
间想象能力 ,要能够想象出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是什么样
的,进而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说一说下面的三幅图分别 是谁
看到的。(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看一看”情境图)
生1:第一幅图显示的是物体的上面,应该是从上面看到
的,所以说第一幅图是小狗看到的。
生2:第二幅图显示的是两个物体重叠了,观察的时候应
该是两个物体在一条线上,所以第二幅 图是淘气看到的。
生3:第三幅图显示的是两个物体平行的分左右摆放,观
察的时候应该是两 个物体平行地摆在眼前,所以第三幅图是
笑笑看到的。
师:说得很有道理。现在请同学们选一 组物体摆放在桌
上,跟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观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数的运算。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 这个调查表,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
么。(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小调查”表格)
学生可能会说: 新|课 |标|第 | 一| 网
• 我从中知道了幸福乡三个村安装 有线电视的具体户
数,桃花村有214户,杏花村有147户,枣花村有153户。
• 我知道了幸福乡桃花村、杏花村、枣花村和梨花村四
个村安装有线电视的共650户。
• 图中梨花村安装有线电视的户数被弄脏了,我也很想
知道。
62
62



……
师:你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算出前三个村共有多少户
安装了有线电视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汇报交流:214+147+153=514(户)
不强求算法的一致,只要解答正确,能讲清道理就给予肯
定和表扬。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觉得梨花村安装有线电视的户数会
比100多吗?为什么?
生 :梨花村的户数当然会超过100户,因为四个村的总和
是650户,前三个村的和是514户,514 户加上100户,根本就
达不到650户,所以说明梨花村安装有线电视的户数超过了
100户 。
师:介绍一种正确计算多位数加、减法的好办法,并在小
组里与同伴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全班交流。
师:仔细看图,结合图意说说下面算 式分别表示什么意
思,再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阳光体育”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算式(23+25)÷4表示的是第一幅图,图中男生有23
名 ,女生有25名,平均分成4列,算出来的结果就是每列有多
少名同学。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 法,再算小括号外
面的除法,结果是每列12名学生。
• 算式12×3-35表示的是第四 幅图,图中一班有35人,
二班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12人,算出来的结果表示二班比一
班多 几人。计算的时候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结果是二班比一
班多1人。w W w .x K b 1.c o M
• 算式10×5+3表示的是第二幅图,图中每组5人的有
10组,只有1 组是3人,算出来的结果是这11组一共有多少
人。计算的时候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结果是这11组一 共有
53人。
• 算式(8+8)×6表示的是第三幅图,图中每组有8名男
63
63



生、8名女生,共6组,算出来的结果是一共有多 少名学生参
加跳绳。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
的乘法,结果是参加跳 绳的一共有96名学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归纳总结,有利于学
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对这半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
面、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你们开心吗?今后你们要逐步学会自
己整理所学的知识。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日期 9.30
课时数
第(2)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二)
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


整理。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
教学
重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4
64

















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
难点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几个同学在激烈地讨论什么呢?(课件出示
教材第41页情境图一)
生:他们在一起讨论自己的成长足迹,也就是这段时间自
己的收获。
师:你有什么收获呢?说说这半个学期来你的成长足迹
吧!
学生可能会回答: w W w .x K b 1.c o M
• 我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画图更形
象直观,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意,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 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知 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的多样性,如“运白菜”中我想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老师和
同学们都为我 鼓掌。
• 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
• 我最喜欢的数学活动是模拟书中的小朋友站在不同的
位置观察物体。
……
师:同学 们还真是收获不小,这说明你们在长大,这些成
绩都是你们的成长足迹,只要你们每天都努力,相信会取 得更
好的成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取得的成绩,把所学的知
识加以系统 地整理,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能增强学生继续努
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引入新课借助了情境图,让学生参 与讨
论,鼓舞学生的学习劲头。通过回忆自己的成长足迹,学生能
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树 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1.我提出的问题。
65
65



师 :同学们,虽然我们有些进步,取得了一点儿成绩,但是
要记住“学无止境”,学习是学不完的,是不能 停止的。想一
想:还有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吗?你有哪些疑问呢?记录下来,
在以后的学习中, 我们慢慢找答案。
师:看看这些同学的疑问,你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教材
第41页情境图二)
学生可能回答: X k B 1 . c o m
• 因为透视的原理使我们在看同一物体时,会产生近大
远小的现象。
• 物体无论大小,我们最 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不管是大的
长方体、正方体还是小的正方体,都是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观 察球体时,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某一侧面、正面或上(下)
面,这是因为球是曲面,看起来不太明显而已 。
• 一个算式里可以先后出现两个小括号;如果有两个小
括号,可以同时计算小括号里面的 ;中括号的作用和小括号的
一样,都是改变运算顺序,通常情况下在小括号的外面需要加
括号时 就用中括号。
• 这些题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竖式除法来计算,这也许
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吧。
…… < br>师:说得真好,这些问题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答案,那
就要努力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一 个一个地解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为后期学
习注入动力。】
2.巩固应用。
师: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了,日后会逐渐解决的。现在
咱们来一起 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4
页第13题)
学生读题。
师: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1:已知前3天看了39页,求前 3天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这是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39÷3=13(页)。新 课 标
66
66



第 一 网
生2: 照这样计算,一个星期也就是7天看的页数是
13×7=91(页);而这本故事书一共是119页,比 一个星期可以
看的91页多,所以一个星期不能看完这本书。
生3:要想在一个星期内看完, 也就是在剩下的
7-3=4(天)内看完剩下的119-39=80(页),即平均每天要看
8 0÷4=20(页)。列成综合算式就是(119-39)÷(7-3)=20(页)。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应用,体会到数学知
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悟“学以致用”的道理。作为一节
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 习题,而是应该在原有知识
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
了这样 几个有价值的环节作为复习课的主线。】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师:同学们真是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成功之处,更难能
可 贵的是发现了自己不懂的问题,明确了自己今后要努力学
习,攻克这些难题,加油哦。










67
67























68
第五单元 周长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 识周长,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
些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
行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对周长已经具备感性 的认
识,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 、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
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
5.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1.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
学,使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
验,并逐步形成初 步的空间观念。最后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
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生动、有
趣的具体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 活动的机会,引导学
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 br>3.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测量。活动中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否
愿意积极 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互相合作、相互交流,是否能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不
同的估测方法;其次 才是关注结果。
课时安排
1 什么是周长 1课时
2 长方形周长 1课时
3 练习四 1课时



68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张华英 备课日期 10.8
课时数
第(五)单元
第(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5.1什么是周长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


多边形的周长。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
认识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认识周长,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
重点 长。
教学
难点
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细线、直尺、树叶的图片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来研究周长的相关问题。首先,
拿出数学教材,谁能用手 指给大家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指名让学生演示用手指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引导学
生集体动手做一次。
师:你能用彩笔描出教材第45页图中的树叶和数学书封
面的周长吗?
学生尝试用彩笔描出周长,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集中 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
的探究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二、探究活动
师:仔细认一认,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
69
69



45页情境图二)
生1:封闭图形沿着边绕一周的长度 就是这个图形的周
长。描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时,可以从不同的起点开始,
但是最后必须再 到这一点终止,首尾连接。
生2:从图中我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
周长。
师:你能跟同伴合作想办法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
长吗?在小组里动手试一试吧。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 树叶的周长是由曲 线围成的,属于不规则图形,我们不
能直接用直尺测量得到,需要“化曲为直”,用绳测法,通过转化的思想,才能得到树叶的周长。先用线绕树叶的边缘一周,
然后把线拉直,最后用直尺测量这段线 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
长。
• 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由线段组成的,属于规则图形,可
以通过直尺直接测量计算得到。用直尺依次测量出围成图形
的线段长度,然后相加,这样就得到了规则 图形的周长。
师: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的方法不同,是因为围
成这两种图形的线不同 。我们可以分别采用绳测法和尺测法。
你能数一数并告诉大家,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最下面的情境图)
生1:已知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我们只要知 道
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小正方形边长的几倍,就能知道每个图形
的周长。先用笔把每个图形的周长 描出来(如图所示),然后按
顺序数一数,就可以知道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20厘米,第二
个图 形的周长是18厘米,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是30厘米。

生2:也可以“平移”某一些线段, 借助“平移”的方法
得出图形的周长,并且便于比较图形的周长,如下图所示:

70
70



从图中我们能直观地看出第一个图 形是长为6厘米、宽
为4厘米的长方形,其周长是6+4+6+4=20(厘米);第二个图形
经过平移得到的是长方形,长5厘米,宽4厘米,其周长是
5+4+5+4=18(厘米);第三个图形 的周长平移前比平移成的长
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的周长还要多出四条线段(每
条长 是3厘米),实际周长是18+3×4=30(厘米)。
师:你能尝试自己算出图中小公园的周长吗?(课件出示
教材第46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做法告诉大家好吗?
生1:计 算小公园的周长,实质就是计算这条环绕小公园
的小路的长度和。我们可以依次把这些小路的长度相加< br>240+410+200+190+560=1600(米)。
生2:我们也可以把小路的长度 两两相加凑成整百数,然
后继续
算,190+410=600(米),560+240=800 (米),600+800+200=1600(
米)。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X k B 1 . c
o m
师:你能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
“试一试”第2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
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 从图上观察得知,三角形的每条边长都是120米,也就
是 3个120米,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我们可以列乘法算式120 ×3;也可以用加法计
算,依次把每条边的长度相加,即120+120+120=360(米)。
• 四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图中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即
86+90+124+110=410 (米)。也可以根据对边相加能凑成整十、
整百数,先计算对边相加的和,然后继续相加,即
8 6+124=210(米),110+90=200(米),210+200=410(米)。
71
71



• 图中五边形的周长就是把每条边的长度依次相
加,75+75+75+75+100=400(米);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
个相同加 数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出算式
75×4+100=400(米)。
【设计意图:引导 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合作交流、明确
图形的周长,探索得出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 br>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把几条边的长度相
加。】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试一试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计算图形的周长就是计算封闭图形一周
的长度。
生2:多边形周长的 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
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设计 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
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 总结
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5.1什么是周长

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

加,是几边形就是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张华英 备课日期 10.9
72
72























课时数
第(五)单元
第(2)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5.2长方形周长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 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感受数学知
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
重点 形的周长。
教学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
难点 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封闭 图形一周
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还知道了多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围成
多边形的各边长度加在一起 。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活动
师:看课本第48页图一,量一量,算出图中长方形
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进行测量并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X K b1 .Co m
学生可能会说:
• 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5+3+5+3=16(厘米)。

• 因为长方形有2个 长、2个宽,所以可以分别计算2个
长的和,即5×2=10(厘米),2个宽的和,即3×2=6(厘 米),再
73
73



相加,即10+6=16(厘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为
5×2+3×2=16(厘米)。

•先算一个长与一个宽的和,再乘2,即(5+3)×2=16(厘
米)。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即可,不强求算法的统一。
师:你能算出下面正方形的周长吗?说说你的想法。(课件
出示教材第48页图二)
学生可能会说:
• 把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即3+3+3+3=12(厘
米)。
• 也可以像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那样列式,即
(3+3)×2=12(厘米)。
• 依据正方 形的特征: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正方形的周
长也就是4个3厘米,所以可以写成3×4=12(厘米) 。
对于以上方法都给予肯定,表扬解答正确的学生。
师: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跟小组的同
学先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归纳。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
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 根据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
长,我们可以把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 就是长
方形的周长,把围成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是正
方形的周长。
(2 )结合图形的特征: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长度相等,所
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特征 是四条边的长度
都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74
74



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淘气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
出示教材第48页最下面例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
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边靠墙,那么此时需要的围栏长度是两个宽边(4米)和一个长边(6
米),即4+4+6=14(米),需 要14米的围栏;另一种情况是宽边
靠墙,那么此时需要的围栏长度是两个长边(6米)和一个宽
边(4米),即4+6+6=16(米),需要16米的围栏。
对于能算出一种情况的学生,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 正方形周长的计
算方法,不强求算法的统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
算,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试一试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根据周长的含 义,
把每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也可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计算。
生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 式是长方形的周长=(长+
宽)×2;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点,加深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2长方形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5 + 3)× 2

=8 × 2
=16(厘米)




75
75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张华英 备课日期 10.10
课时数
第(五)单元
第(3)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5.3练习四

1.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

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
单问 题,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 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周长的计算
重点 方法。
教学
难点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第五单元“周长”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
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 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
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 能测量并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几边形就是几条边长度
的和。
• 知道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常用的长方形周
76
76






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能运用长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知道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 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4,并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师: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
吗?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
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 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的能力。】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你能把边长是12米的大正方 形平均分成4个相同的
小正方形吗?自己试着画一画,并计算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尝试自己画图并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画法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
的。
生:要把大正方形平均 分成4个小正方形,就是把大正方
形横着平均分成两份,竖着平均分成两份,这样就平均分成了
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2÷2=6(米),周长就
是6×4=24(米)。
师: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与大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
关系?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 要研究4个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与大正方形周长的关
系,我们可以通过画图观察,如下图所示。

大正方形被分成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后,多出了4条与大
正方形边长相等的边,这样 在计算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时,就
比大正方形的周长多出了4条边的长度,即小正方形周长的
总 和是大正方形边长的8倍。而大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
倍,所以小正方形周长的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 2倍。
• 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
24×4=96(米);大正方形的周 长是12×4=48(米)。96÷48=2,
77
77


78














所以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总和大于大正方形的周长,且小正
方形的周长总和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X k B 1 . c o m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关注学生 的学习体验,在变化中体验学习数学的
乐趣。】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试一试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提高?
学生自由交流。
5.3练习四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多边形的周长:几边形就是几条边长度的和。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
第六单元 乘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 位的
计算方法,探索“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连乘的运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去游乐园”< br>“乘火车”“0×5=?”“买矿泉水”等几个情境活动之中。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
除法和百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今后继续学习乘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正确口算整十、
整百、 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的,也为继续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多位数乘法、两
位数除法的试商, 以及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乘火车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78


79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X|k |B| 1 . c|O |m
4.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建议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 行积极探究,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乘火车等情境,也
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发现 、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等方面
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帮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 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 的应用。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
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在学生独立估算的基 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逐步发
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计算方法必然 多样。要鼓励学生独立思
考,并提供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不断完 善自己的方法,
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课时安排
1 蚂蚁做操 1课时
2 去游乐园 1课时
3 乘火车 1课时
4 去奶奶家 1课时
5 0×5=? 1课时
6 买矿泉水 1课时
7 练习五 1课时

学 科
课时数

数学
第(六)单元
第( 1 )课时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秦爱华

备课日期 10.15
授课时间
79


80
教学内容
6.1蚂蚁做操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教学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点
教学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
课前
课件
准备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做操的情境吗?仔细看一看,说
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情境图)
生:图中有4排小蚂蚁在做操,每排有12只小蚂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
息,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向同伴说说你的计算
过程。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并交流计算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
算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 每排12只,共有4排,用连加法计算
12+12+12+12=48(只)。
80




• 把小蚂蚁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先 算6×4=24(只),再
算24+24=48(只)或24×2=48(只)。

• 分成两部分计算,先算10×4=40(只),再算
2×4=8(只),最后算40+8=48(只)。

• 把12只小蚂蚁平均分成6份,先算4×2=8(只),再算
8×6=48(只)。X k B 1 . c o m

师: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吗?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
解情况。
交流各自的算法, 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体会
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 br>48的含义。

× 10 2
4 40 8

81
81



第一步,4乘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上;
第二步,4个十是40个点,写的时候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步,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48。
• 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1 2
× 4
4 8
8写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4写在 十位上,表示4个十,
合起来是48。这样书写更简便易懂。
师:请你试着算一算213×3。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
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各种算法,重点说一说竖式计算每一步的含义。
【设计意图: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 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和计算道理,尤其是理解竖式中每
一步计算的 实际含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试一试
四、课堂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
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由交流。
师: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们用数学知识去解
决,就请 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乘法问题吧!
6.1蚂 蚁 做 操

12×4=48(只)




答:一共有48只小蚂蚁
82
82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秦爱华 备课日期 10.16
课时数
第( 六)单元
第(2)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6.2去游乐园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
教 进行计算。
学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
目 力。
标 3.结合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
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
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在游乐园都玩过哪些项
目?都喜欢玩什么?今天, 淘气和笑笑也来到了游乐园。说说你
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83
83







• 我从售票处了解到太空船每人需要12元,电动火车每
人6元。
• 淘气算出了2人坐太空船需要24元。
• 笑笑想知道3人、4人、5人坐太空船,分别需要多少
元钱?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师:淘气是这样算的,他做得对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4
页淘气的算法)
生:前两个都对了,第三个好像是涉及进位,应该是不对
的。
师:笔算两、三位数乘 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问题。
【设计意图:由学 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引入新课,吸引学
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探究活动
师: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元?自己试着计算一下,然后
与同伴交流计算过程。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生1:已知坐太空船每人12元,5 人需要的钱数就是计算
12的5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在计算12×5时,可以先计算
个位上 的数字2与5相乘,得数是10;再算十位上的数字1,
也就是表示1个十与数字5相乘,结果是50; 最后计算
50+10=60。可以用列表、算式或竖式表示出计算过程:
× 10 2
5 50 10

1 2
× 5
1 0
5 0
6 0
生2:可以写成比较简单的竖式计算。当计算12个位上< br>的数字2与一位数5相乘时,满10向前一位进1,所以积的个
84
84



位上写0;12十位上的数字1与一位数5相乘时,还要加上进
位来 的1,所以积的十位上是6。竖式计算如下:
1 2
×
1
5
6 0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13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自己尝试用竖式算一
算。w W w .x K b 1.c o M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
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鼓励和表扬。
师:14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15人呢?16人呢?自己
算一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
情况。
组织学生派代表交流汇报,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 究两、三位数乘一
位数的笔算方法,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实
现算法的优化 。】
三、巩固提高
完成练一练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6.2去游乐园
板 12×5=60(元)
书 1 2
设 ×
1
5
计 6 0
答:5人坐太空船,需要60元。
85
85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秦爱华 备课日期 10.17
课时数
第(六)单元
第(3)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6.3去乘火车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
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
重点 算。

教学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十一假期刚过,你们过得愉快吗?都到哪里去
玩了?是怎么去的呢?老师假期也去了很多地方,不过老师是
乘火车去的。乘火车的时候呢,老师发现了 很多数学问题,你
们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利用十一黄金周的情境,创设轻松、愉快的氛
86
86







87
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自主探究
师:请看照片,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
56页情境图)
生1:这列火车有5节卧铺车厢和7节硬座车厢。
生2:卧铺车厢每节乘72人,硬座车厢每节乘118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探究解决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说:
• 5节卧铺车厢一共可乘多少人?
师: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由图可知“卧铺车厢每节乘72人”,求5 节卧铺车厢
可乘多少人,就是求72的5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
72×5。
师:该怎样计算呢?
生1:可以列表或进行口算,70×5=350,2×5=10,
350+10=360。
生2:也可以列竖式进行笔算,用一位数5去乘72个位上
的2得10,要向十位进1,在积的个位上写0;然后用一位数5
去乘72十位上的7得35个十,再加 进上来的1个十是36个
十,向百位进3,十位上写6,这样百位上就是3,所以
72×5=3 60(人)。笔算过程如下:
7 2
× 5
3 6 0
• 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师:你能自己试着解答这个问题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和解答过程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1:由图可知“硬座车厢每节乘118人”,求7节硬座
车厢可乘多少人,就是求118的7 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
为118×7,可以进行口算,100×7=700,10×7=70,8 ×7=56,
700+70+56=826(人)。
87



生2:也可以列竖式进行笔算,过程如下。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 这列火车一共能乘多少人?
师:试试自己解答吧!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生:前面的问题解答中,我们已经知道5节卧铺车厢 可乘
360人,7节硬座车厢可乘826人,所以这列火车一共可以乘
360+826=118 6(人)。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由出游引入乘车的思考,注重数 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
作形式扩展了学习的时 间和空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
己,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的意识。】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连续进位
时出现的错误 呢?谁能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呢?
(学生说出连续进位乘法的注意事项:①进位的数要和相
应 数位对齐。②进位的数要写的小一点。③记着加上进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获得成就 感,增强了学生学
习的兴趣,而且把知识进行课外延伸,也增强了课外学习数学
的欲望。】
6.3去乘火车

72×5=360(人)

7 2

×
1
5

3 6 0
答:5节卧铺车厢可乘360人
88
88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秦爱华 备课日期 10.18
课时数
第(六)单元
第(4)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6.4去奶奶家
1.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


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题意画简单的草图,逐步掌握画图分析题意的技能。

3.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
学的兴趣。
教学 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
重点 的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能根据题意画简单的草图,逐步掌握画图分析题意的技能。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听听这首歌曲,知道歌曲的名字是什么
吗?(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学生听歌曲,回答歌曲名字,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
告诉学生。
师:是啊,作为 晚辈要“常回家看看”,即使做一点儿小事
也是对父母、对老人最大的孝顺。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 br>的传统美德。这不,淘气就要跟父母一起回家看奶奶了。
89
89






【设计意图:由美妙的歌曲引入 新课,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
然而然地进入新课教学,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二、
自主探究
师: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58
页情境图)
生1 :淘气去奶奶家是从家里出发的,需要先乘4时的火
车,在新站换车,再乘2时的汽车才能到达奶奶家。 w W w .
X k b 1.c O m
生2:看图更形象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淘气家距离新站比
较远,奶奶家距离新站比较近。 师:下面是3位同学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的题目的意思,
你能看懂吗?在小组里与同伴说一说。(课 件出示教材第58
页图)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 尽管这三幅图采用了不同的表示 方法,但是表达的意
思是一致的,有相同之处:都是淘气从家出发去奶奶家,中途
都经过新站; 开始乘4时火车,所行路程比较长;后来在新站
换乘汽车行2时,所行路程比较短。
• 第一 幅图:表示的意思较简单,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
家,行过大部分路程之后,中途在新站换乘车辆,继续前 行一
小段路程就到达奶奶家。
• 第二幅图:相对于第一幅图来说表示的意思要完整一
些,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家,先乘火车行4时,在新站换乘汽
车,再行2时到达奶奶家。
• 第三幅图:表示的意思最完整,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
家,开始乘火车每时行115千米,行了4时;后来 在新站换乘汽
车,每时行45千米,行了2时到达奶奶家。
师:根据画出的图,你能知道淘气 9:00乘火车出发,2时
后火车约行驶到什么位置吗?在图中标出来。说说你是怎么想
的。
90
90



生:我们已经知道淘气乘火车4时 到达新站,所以图中从
淘气家到新站表示的是乘火车4时所行的路程,现在要标出
乘火车2时后 的位置,因为2时就是4时的一半,所行路程也
应该是4时所行路程的一半,所以应该标在从淘气家到新 站
正中间的位置(如图所示)。

师:你能算出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多少千米吗?试一
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
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淘气家到奶奶家的距离可以看作两段,一段是从淘气
家到新站,一段是从新站到奶奶家,这两段路程的和就是淘气
家到奶奶家的路程。从淘气家到新 站乘火车每时行115千米,
行4时,就是4个115千米,用乘法计算115×4=460(千米);
从新站到奶奶家乘汽车每时行45千米,行2时,就是2个45
千米,用乘法计算45×2=9 0(千米),所以总的路程就是
460+90=550(千米)。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看图,体会画图
能帮助我们分析题意,领悟图形的直观形象性,进一步巩固笔
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
三、课堂小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91
91



6.4去奶奶家

115×4+45×2

=460+90

=550(千米)

答: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550千米。










数学 主备教师
秦爱华 备课日期 10.19
课时数
第(六)单元
第(5)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6.5 0×5=?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学习中

遇到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审题要认真、计算要正确、检查要仔细、书写要工
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教学
难点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特殊的数0参与的计算,有信
心学好吗?
二、自主探究
1.探究规律。http :ww
师:0×5=?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 首先要明白0×5表示5个0是多少,因为0表示一
个也没有,所以不管是多少个0相加,结果都是0。
生2:还可以根据规律思考。
92
92






3×5=15 2×5=10 1×5=5
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依次减少1,积就相应地依次
减少5,所以0×5=0。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0乘任何数都得0。http :ww
2.一个乘数的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道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
乘法,240×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算法。
• 我们可以用 竖式进行笔算,用一位数2去乘三位数240
每一位上的数字,从个位乘起:2×0还得0,积的个位上 写
0;2×4得8,积的十位上写8;2×2得4,积的百位上写4,得到
480,如下所示:
2 4 0
× 2
4 8 0
• 我们在列竖式时,还 可以把2与240十位上的4对
齐,24×2=48,然后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写在积的个位上,得< br>到480,如下所示:
2 4 0
× 2 ↓
4 8 0
师:你觉得哪种算法更好?为什么?
生:第二种算法更简便,只要别忘记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
的0就好。
师: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计算130×5吗? w W w .x K b
1.c o M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
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订正:
130×5=650
93
93



1 3 0
×
1
5
6 5 0
3.一个乘数的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师:你能尝试自己计算203×3和208×7的结果吗?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 用3去乘203 每一位上的数字,从个位算起,3×3=9,
在积的个位上写9;3×0=0,在积的十位上写0;3× 2=6,在积
的百位上写6,结果就是609,如下所示:
2 0 3
× 3
6 0 9
• 用7去乘208每一位上的数字,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
相乘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2 0 8
×
5
7
1 4 5 6
4.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师:自 己完成下面的计算,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
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最下面的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http :ww
b1.c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经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已经知道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
于0,对于与0有关的加法计算,我们可以结合0的意义进行
思考:0表示一个也没有,那么任 何数与0相加,实际是什么也
没加,所以任何数与0相加,结果还是原来的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掌握与0有关的乘法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
力。】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94
94



四、课堂小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总结交流。
6.5 0×5=?

0乘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原来的数。

2 4 0

× 2 ↓
4 8 0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秦爱华 备课日期 10.22
课时数
第(六)单元
第(6)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6.6买矿泉水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

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


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计算能力、检查习惯及良好的书写习
惯。
教学
重点
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
难点
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95
95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

师:秋季运动会即将拉开序幕,同学们为了取得优异成
绩, 正积极准备着。为了咱们班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能赛出风
格、赛出成绩,在运动会上,张老师给运动员们 准备了2箱矿
泉水。请同学们帮张老师算一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课件出示
教材第62页情境图 )
【设计意图:从校园生活入手,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发现数学信
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 问题的学习中。】
二、自主探究
师: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矿泉水是每箱24瓶,每瓶3元,张老师要买2箱矿泉
水。
师:由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张老师买矿泉水共花多少元?
师:是啊,张老师共花多少元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算一
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呢? < br>生1:已知每瓶矿泉水3元,每箱24瓶,就可以先计算24
瓶矿泉水的价钱,也就是1箱矿泉水 的价钱24×3=72(元);再
计算2箱的价钱,就是2个72元,算式是72×2=144(元)。 综
合算式是24×3×2=144(元)。
生2:已知每箱24瓶矿泉水,张老师要买2箱, 可以先计
算2箱有多少瓶,即24×2=48(瓶);再根据每瓶矿泉水3元,
就可以计算出4 8瓶也就是2箱的价钱是48×3=144(元)。列
成综合算式就是24×2×3=144(元)。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张老师算
出了需要准备的钱数,这么多的方法你 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
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说一说。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仔细观察下面的图,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图中的信息,
96
96



再尝试自己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最下面的情境图)
X k B 1 . c o m
学生进行看图说题意活动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
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各自的想法:
• 第一幅图是求一共能放多少本书。应该先计算每个 书
架能放多少本书,已知书架每层能放35本书,每个书架有3
层,所放书的本数是35的3倍 ,即35×3=105(本),那么2个
书架能放的书的本数就是105的2倍,即105×2=210 (本)。
列成综合算式是35×3×2=210(本)。
• 第二幅图是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 。要先计算每层有多
少块,然后才能计算4层一共有多少块。每层的积木是由2
排组成的,已知 每排有12块,所以每层的块数是
12×2=24(块),总数是24×4=96(块)。列成综合算式 是
12×2×4=96(块)。
• 第三幅图是要求鹅有多少只。已知鸡有45只,鸭的只< br>数是鸡的5倍,那么鸭的只数就是45×5=225(只);又知道鹅
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倍, 所以要求鹅有多少只,就是计算
225的2倍是多少,即225×2=450(只)。列成综合算式是< br>45×5×2=450(只)。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 解决“买两箱矿泉水,共花多少钱?”的问题
要用连乘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知识点,对此结果进 行
估算是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此处选择小组合作学
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 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
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
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97
97





6.6买矿泉水

24×3×2 或 24×2×3

=72×2 =48×3

=144(元) =144(元)

答:张老师买矿泉水共花144元。





学 科
数学 主备教师
秦爱华 备课日期 10.23
课时数
第(六)单元
第(7)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6.7练习五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具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动力。
教学
重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第六单元“乘法”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
98
98











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
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 我学会了笔算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 我知道了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 我能看懂一些线段图,也能用线段图表示图意。
• 我发现借助画图表示并分析题意更形象、直观,易于理
解。
……
师:这些知识你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
决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 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
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师:请看,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
66页第13题)
生:我 知道了小马每天驮着粮食去磨坊,先要上山走9
分,路程是630米,再下山走8分,每分走90米,之 后就可以到
达磨坊了。
师:把这些信息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画图结果:

只要正确表达题意即可,没必要强求统一。
师:小马8:00出发,5分后大约走到什么位置?说说你的
想法并在图中标出来。
生:小马从家出发先走上山路,小马上山时共用9分,我
们可以把上山的路程平均分成9份,那么小马每 分就走其中
的一份,所以出发5分后就走了这样的5份,画图如下:

师:用你所学的知识算一算小马每天从家去磨坊要走多
99
99



少米。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
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吧。
生:首先我们已经知道小马去磨坊走的路由两段组成,上
山路程是630米,关键就是算出下山路程,且已知下山用了8
分,每分走90米,所以路程就 是90×8=720(米),一共走的路
程就是630+720=1350(米),列成综合算式是630+90×8=1350(米)。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肯定和鼓励。w W w .x K b
1.c o M
师: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再写两个类似的算式算一算。< br>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其中的道理。(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
第14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在小组里交流发现,教师巡视了解情
况。
组织学生交流:
• 2×99=198 2×999=1998
3×99=297 3×999=2997
4×99=396 4×999=3996
5×99=495 5×999=4995
• 发现:积的位数比一个乘数中9的个数多1位,积的首
位数字是另 一个乘数减1,积的末尾数字与首位数字的和正
好是9,积的中间数位上都是9。
• 举例:8×99=792 8×999=7992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学生加深了对 算式算理的
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
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 目作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100
100

欠条的写法-春节致辞


阅读技巧-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本一大学


青岛飞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实习报告


幽默搞笑短信-心得体会作文


没问题英语怎么说-特种兵训练方法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春的教案


小学毕业感言一句话-加拿大签证申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