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淘宝双11-新托福听力真题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千克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学生已有的对轻重感知的基础,安排
千克的学习,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质量
单位奠定基础。本课是这一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先从实际情境中
引出称重物体轻重的必要
性,再认识各种各样的称,引出计量单位千克,然后通过观察称面和称一称、拎
一拎、数
一数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并感受1千克。
教材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各种实际观
察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
最后教材结合认识千克,在“你知道吗?”栏目中,介绍旅客
乘坐火车或飞机时可以免费
携带行李重量的规定。
(二)学生分析
授课对
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学,乐于思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他们毕竟
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对
于课本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
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学生形
成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让知识多层次多方面
的展示于学生面前。
(三)条件分析
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让课堂有声有色,让学生学到知识,
使学生印
象深刻并从中受到启发。
(四)小结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
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
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
存在,又是关
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
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
的人”。 课堂是
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
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
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因此,本课《千克的认识》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
设了生动有趣
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与数学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
1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深刻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
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情感目标: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时间生活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认识千克。
5.教学难点: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三、教学准备
1.认真写好本课的教案。
2.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认识秤
(1)多媒体课件演示红枣和膨化食物争论的情境。谈话: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
了两位特殊的朋友,他们正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到底他们谁重呢?你们可
以用什么方法
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设计意图:学生在
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教师以此为基础通过播放flash
动画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情感,且容易激活学生的
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
身边。】
二、学习新知、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重量。
2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谈话: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
我们发现这袋红枣重,红枣究竟有多重呢?那就试着把红枣
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秤面上,指针都指着“1”,到
底是1什么呢?看来我们还要对秤研究一下。请同
学们仔细观察桌上的台秤,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2.观察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看到了kg和1、2、3、4等数字刻度)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kg表示什么吗?
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
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指着2,
就是重2千克„„
3、学生再次称一称红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
了秤,也知道了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千克做单位,你们再次称一称
红枣的重量,然后交流称的结果。指
名回答一袋红枣的重量,再次让学生都掂一掂,体会
1千克有多重。在掂一掂一袋膨化食品有没有1千克
重,用秤称一称膨化食品,看一看膨
化食品的重量够不够1千克。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
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1)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大米。
(2)
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大家称出的大米倒进袋中,然后轮流用手拎一拎,用心好好
感受一下。
(3) 学生活动。
3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
一拎。
(1)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鸡蛋。
(2)学生伦理拎一拎鸡蛋并估计他的重量。
(3)小组合作数一数1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
想一想:同样1千克的鸡蛋,为什么各组数出的个数略有差别?
(4)进一步认识和明确整千克数。
谈话:1千克鸡蛋大约17个,照这样下去,2千克鸡蛋
大约有几个?同学们,你能称
出2千克大米或鸡蛋吗?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再次称一称,并掂一掂红枣和膨化食品
的重量,感受1千克的重量的大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
动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每一
个学生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丰富对
1千克的感
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接着类推感受整千克数,深化对千克的认识,加
快概念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第1题。多媒体显示盐水鸭和大米图片
(1)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获得的数学信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这袋大米标明的净含量是5千克,把这一袋
大米放在秤上称应该是5千克,还是比5
千克多?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4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1)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看出称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3)根据刚才说出饿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3、多媒体播放书本上“你知道吗”的内容。
4、“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上“大约”
二字?你能说出两种水果大约
各重多少千克吗? 指名回答。
5、“想想做做”第5题。多媒体显示图片,从图上获得的数学信息。
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列式解答,并全班订正改错。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趣味性强,将静态信息
动态化,既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寓
于安全教育与数学活动中,密切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又助
于进一步巩固、应用、
拓展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同时也使
学生
拓展了知识面,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里,教师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
让
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了“在需要中学”的思想。】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仅通过课堂40分钟的认识和感知,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在课后还需要学
生从生
活实践中认识身边常见物品的重量,从而认识千克和克。我让学生自己周末到商店里看一看,掂一
掂
一千克物品的重量;周末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
br>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
br>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设计意图:把课堂里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现实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5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和社会性,也让
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加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
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重量单位:克、斤······
千克( kg )
1千克=1kg
千克 kg 又叫公斤
16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
[设计意图: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板书的设计,对美的营造,使本节课内容形象
的
表达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富有感性和亲和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