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估计》教案
财务负责人英文-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估计》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5--
46估计。
二、教学准备
教具:1米长的丝带、米尺
学具:直尺、学具盒(
盒内装有小棒、丝带、长方形和正方形纸
片等;盒外用一条50厘米长的丝带系着,并打个蝴蝶结。)<
br>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学目标:
(1)经历用眼看、用脑想、用心估,动手量等实践活动过程,逐
渐清晰常用长度单
位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重点会较准确地估计以
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2)在估计和测量周围熟悉物体的长度时,初步培养实践探究、
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估计的
习惯。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估计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练习,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教学策略:
1 9
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发展
空间观
念,清晰长度单位概念以厘米为重点。为解决以上主要问题,本课采
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是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以比赛为动
力,通过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调
一调等活
动,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积累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长度表象,在
体验中达到对长度
单位的物化,从而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示:1米长的红丝带
2、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备选]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
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
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反馈的策略,适时板书课题估
计。
3、量:到底估得准不准呢?我们来量一量。
4、比划:
2 9
(1)1米是这么长,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吗?
(2)(将丝带对折)这样是多长?你能用手来比划吗?
(3)分别用手比划1分米、1厘米的长度。
二、展开
(一)画一画
1、比划: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3个1厘米有
多长?(教师演示
1厘米1厘米地比划)
5个1厘米?8个1厘米呢?
2、画: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试试看!
3、量: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一量
4、反馈纠偏:同学们用尺子量了后,你画的线段怎么样?你是怎
么画的?
[备选]
3 9
若学
生反馈画得比较准,则请他介绍画的方法,预计有三种可
能:一是1厘米1厘米地画,画了8个1厘米;
二是借助已知的物体
的长度画,如橡皮长4厘米,则画两个橡皮那么长;三是借助长度单
位1分
米的表象,再去掉2厘米等。
若学生反馈画得不够准,则一起探讨画得不够准的原
因,预计是
1厘米画得过长或过短,即长度单位的表象不清晰,则引导调整纠偏,
如用手在尺子
上比划1厘米的长,再画一画、量一量等。
5、自由练习:
刚才是老师要求大家画8厘米,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给自己定长
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
后用尺子量量,尽量多试几次,看
看自己有没有进步?
6、反馈:同学们
练得怎么样?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下?(请原先画得不够准的学生说说经过练习是否有进
步,如果有
则说说练的过程。)
(二)估一估
1、小组合作估计包装丝带长
(1)示:学具盒(用丝带系着,丝带还打了一个结,每4人小组
一个)
4 9
(2)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的长度。
(3)反馈:各小组汇报估计的长度,师板书数据。
(4)解开丝带拉直再估一估,小组调整原先估计的数据。
(5)量一量,揭示测量结果(50厘米)。
(6)评价:哪几个组估得比较准?请估得准的小组介绍方法。
[备选]
教师鼓励学生估计时可能采用的化曲为直的策略或分段估
计的策略,若生估计时能考虑打结部分长度则给
予肯定表扬。
2、组内比赛,评选估计小能手
(1)要求:以4人小组为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先小组选定一
样东西,可以是学具盒里的物品(小棒、丝带、橡
皮、长方形、正方形),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物体(如
课桌宽、师生
的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比如选定估小棒的长度,每人各拿一根
估计长度,再
小组一起量一量,记下结果填在表内,然后比一比谁估
得较准,就给谁记一颗星,几次下来,谁的星最多
,谁就被评为小组
估计小能手。
实践记录表
5 9
名称
估计结果
测量结果
①
②
③
④
(2)学生活动
(3)展示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并评选出小组估计能手。
3、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6 9
(1)估一估:请各组的小能手上台排成一队,队伍大概有多长?
你是怎么估的?
(2)围一围:队中有3人手拉手围成一圈,估计这一圈大概有多
长?你是怎么想的?
(3)想一想:
①想象一下,如果台上的这几位小能手都手拉手围成一圈,估计
能把教室围一圈吗?
②若不能,你估计大概要多少人才够围一圈?是怎么想的?
实际围一围。
三、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
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我
们杭州有名的断桥长度、六和塔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
吗?
引入环节通过猜一猜、用手比划,旨在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即
引发
回忆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及其长度表象。
7 9
先用手比划几厘米为画几厘米建立一定的表象支撑,教师的比划
演示
为学生起基本的策略导向作用。
画一画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指定画--量
--比--纠偏--自由
画--量--比--纠偏,使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在不断的估、量、纠偏中,逐渐清晰厘米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反馈讨论渗透估计的方
法:如1厘米1厘米画、1分米少2
厘米、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作为参照对比等方法。
教师指定画8厘米的线段,再让生自由练习,旨在把学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体现学
习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
有所提高,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长度,目的进一步清晰厘米概念,并拓
展到清晰分米概念(
包装盒的宽和高是厘米作单位,长可用分米作单
位),先估计系在盒外的丝带长,再解开丝带拉直估,符
合做事情的
自然程序,同时渗透分段估计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这一曲一直
的对比中,调整
数据,发展长度空间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从估计学具盒丝带到评选估计
小能手实践活动,力图体现从扶到
放的原则,前者是集体估计指定的物体长度,后者则是独立估计自主<
br>选择的物体长度或周长,估计的对象具开放性,力图使学生在实践、
竞争中进一步清晰厘米、分米
、米的长度观念,培养估计能力。
8 9
估一估、围一围、想一想活动,就地取材,估计的对象由静态的
物发展到动态的人。目的是使学
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估计意
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望。
将知识探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持续发展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