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赤壁怀古原文-落落经典语录
青岛版2019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应该说
本班绝大多数的学生已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
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部分同学的思
维较
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个别学
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
度。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
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
数学的兴
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
性不
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
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本班学
生两级分化较为严重,优秀
生学得轻松,还是老师的好帮手,中等生少而很难向上迈进,
后进生
总给人感觉是扶不起的阿斗!这几个后进生学习习惯
不好,思维不活跃,家庭教育跟不上。总而言之,我
应该赏
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
多表扬和肯定、少批评增加他
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
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知识系统及结构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定律;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统计。
乘法运算定律是在前三年所学
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
括和提高。四、五、六、七单元系统地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
br>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培
养学生良好的小数四则计算能力。在三
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学
习统计。
三、本册总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会根据条件写出用含有字母
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使学生理解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
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他们进行一些简便
运算。
4、培养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5、学习统计,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6、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列综合算式
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7、引导学生做好实践操作题。培养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第二、四、五、六、单元。
教学难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应用题。
三、 教学措施:
1、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
2、加强直观
教学,多联系生活的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
堂,充分利用教具与电教教材,调动学生学
的积极性。
3、加强素质教育,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耐心帮
助每一个学困生,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做到人人都学到有价
值的数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整个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课堂中数学语言的培养。
5、认真设计每一堂课,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6、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慢慢适应新课程。
四、教学进度时间内容课时备注
3.8-3.19用字母表示数10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3.22-4.2乘法运算率10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4.5-4.16角与三角形的认识10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4.19-4.30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0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5.3-5.21观察物体15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5.24-6.11小数的加法与减法15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6.14-6.25统计10检查作业,单元测试
总复习5
做法:本学期,我的教
学工作将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
创
新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解决日常生活中
的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提高素质的具体措施: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
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
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
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
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
的题目,
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
科学、灵活的方法。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6、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
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7、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
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8、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9、深入钻研教材,精心
计划教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多加强实际操作,不要只管教学,还有发挥
学生的空间
观念,多加强实际操作,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
力,判断、推理、迁移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揭示知识
间的联
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使他们自发性创造性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