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广东省留学人员服务中心-暨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1人,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好,基础知识较扎实,个
别同学比较贪玩,数学基
础知识掌握不够好,计算能力差,数学学习成绩较
差。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补缺,通过个别辅导,争取把
成绩赶上来,努力提
高全体学生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
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
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平均数与条
形统计图、数
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
算及三角形。
教学难点: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图形的运动及三角
形。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发展数
感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
法。
2、掌握四则混
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
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
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
征给三角形分类,
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
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
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
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
移。
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
是整数);认识
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
的作
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
有效性,感受数学
的魅力。形成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
能力,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
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
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生学习
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善于钻研数学,逐步养
成良好的爱学习数
学的思想,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从计算入手,从根本上抓好学
生的计算,使学生打好计算的基本功,
做到计算细致、快速、正确。
3、注意学生数学基础知
识的学习,注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同
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
的尊重。
4、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和概念要让学生弄明白,并且能够根据一些定理
进行计算,且正确灵活。
5、抓好各单元的测验,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
6、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好期末复习,具体全面。
7、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
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尽力让整个数
学学习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
动。
8、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做题的好习惯。
四、扶优辅差的具体措施:
(一)、对后进生的辅导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
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
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优生的
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二)优生的培养措施:
1、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自己确定更高的目标。
2、在掌握所学的基
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
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3、适当补充一些拓展性练习题目。
五、课时安排及进度表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起日起讫
2.17--2.21
2.24--2.28
3.2—3.6
3.9—3.13
3.16—3.20
3.23—3.27
3.30—4.3
4.7—4.10
4.13—4.17
4.20—4.24
4.26—4.30
5.6—5.8
5.11—5.15
5.17—5.21
5.24—5.28
6.2—6.6
6.8—6.12
6.15—6.19
6.22—6.24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单元测试 观察物体
加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单元测试 小数的意义与和读写法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与单位换算
小数的近似数 单元测试
期中复习测试
三角形
三角形单元测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测试 图形的运动(二)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
总复习
期末考试
教学内容 新课课时
6
2
3
4
3
3
3
2
2
5
6
6
4
4
2
5
20 6.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