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河北农大分数线-保安工作职责
全 学 期 教 学 进 度 表
2020 ~ 2021 学年第 二 学期 学科 数学
教师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日 期
3.2-3.6
3.9-3.13
3.16-3.20
3.23-3.27
3.30-4.3
4.7-4.10
4.13-4.17
4.20-4.24
4.26-4.30
5.6-5.9
5.11-5.15
5.18-5.22
5.25-5.29
6.1-6.5
6.8-6.12
6.15-6.19
6.22-6.26
6.29-7.3
7.6-7.10
教 学 内 容
安 排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认识多位数一
认识多位数二
三位数乘两位数一
三位数乘两位数二
用计算器计算
阶段复习一
阶段复习二
解决问题的策略
运算律一
运算律二
运算律三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
确定位置
整理与复习一
整理与复习二
整理与复习三
备 注
4.4-4.6清
明假期
5.1-5.5劳
动节假期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学时间: 3.2-3.6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教学,让学生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
、轴对称现象。
这个目标所指的实例,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实际事例(如电梯的升降、风
扇叶片的转动、对折一个图案)可以直观感受物体的平移运动、旋转运动,以及轴对称的
平面图
形,积累一些有关物体或图形的运动变化的初步体验。本单元继续教学平移、旋转
和轴对称,其内容与第
一学段有较大的差异。课程标准要求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水平平
移或竖直平移,在方格纸上按顺时针方
向或逆时针方向把简单图形旋转90°;通过把图形
对折,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轴
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或者在方格纸上
补全轴对称图形。上述的所有画图与操作活动,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进
一步体会平移、旋转
和轴对称的含义,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或
旋转90度。使学
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画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
的
对称轴。
2.学生学会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
.学生在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的与变换的兴趣,进一步感受
对称美、感受平移和
旋转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平移与旋转。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把图形平移和旋转90°。
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4课时
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平移与旋转。
能在方格纸上把图形平移和旋转90°。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认识多位数
教学时间: 3.9-3.20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经过20以内的数、100以内
的数、10000以内的数三个循环的认数教学,学生已经获
得了许多数的知识。他们联系实际,体会了
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概念;学会了表示数
的方法和技能,会认、读、写一万以内的整数;感受了数与
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数
表达身边的物体有多少个……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也会经常接触
到较大的数,
需要用大数来表达和交流,这就要求拥有大数的知识。已经认识的数以及已有的认数活动<
br>经验,使学生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大数的条件。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十进制计数法。包括万级
和亿级的计数单位和相应的数位,
多位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多位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多位数的大小比
较以及实际应用等
内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应用整数,并为进
行
多位数的四则计算以及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掌握
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表;理解并掌握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的组成,能正确读写多位数;会
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会比较多位数的
大小,会把整万数或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
作单位的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会用“四舍五入”
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能用大数
目描述
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具体数量,获得良好的数感;能有根据、有条有理地思考和表达,发展
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认识多位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
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独立思考
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组成,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3.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难点:
1.中间有零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7课时
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
认识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理解多位数的组成,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中间有零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时间: 3.23-4.3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
编排,是整数乘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三位数乘
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十分相似,把它们
的教学分开编排,主要是受认数教
学的限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不会满一万,可以在认识万以内数阶段
里教学。三位数乘
两位数的积经常会超过一万,只能在认识多位数以后教学。相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而言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更容易发生错误,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习惯,细心运算、及时检验得
数。
另外,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中,还会出现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的情况,如两
个乘数的末尾都有0
(几百几十乘几十),以及相应的积的变化规律。所以,把三位数乘两
位数编排一个单元,教学内容还是
相当丰富的。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学
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的过程。
4.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7课时
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时间: 4.7-4.10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把整数加、减法限定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范围内,把
整数乘、除法
限定在三位数乘或除以两位数的范围内。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遇到更大数的四则<
br>计算,提倡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人类发明的计算工具,能够十分便捷地得到计算结果,
而且价格
便宜,已经相当普及。数学教学合理使用计算器,既不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
又能把学生从繁琐、沉重
的笔算负担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有条件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是
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
本
单元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整数四则计算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上,紧接着认识
多位数而编排,是极好
的时机。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并且探索
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认识计算器是使用
计算器的前提,用计算器计算是基本技能,探索规
律为计算教学增添思维含量。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
器在工作和生活
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
并通过计
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
学的学习兴趣,感受
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4课时
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时间: 4.26-4.30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里的解决问题策略,利用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列表
”等形式整理
条件和问题。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策略,通过画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里的数学信息,借助图<
br>画直观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列表和画图都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其主要作用在
于促进正
确理解题意,帮助分析数量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由于列表和画图的整理
形式与方法不同,把它们
分开编排有利于教学。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每一种方法,体会
其思想,学会其技能,体验其应用价值,
逐渐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第一学段的教科书里,曾经出现过直条图、线段图以及其他形式的
示意图,这些都
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在着重教学画图策略的时候,如果能适当联系列表整理的策略
,
会使画图的效果更好。像这样使解决问题的策略趋于多元化、综合化,有利于提高解决问
题的
能力。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1.以现实情境引发自觉的枚举活动。从教材的角度讲,枚举是教学的新知识,而学生
在日
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经进行过枚举活动, 具有简单枚举的经验, 这是可以利用的
教学资 源。
2.逐渐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逐步学会枚举方法。
枚举的适用面是比较宽的,许多
问题都可以用它解决。枚举策略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逐步
学会枚举方法是教材的第二条线
索。
3.回顾解题活动,体验枚举。感悟和体验是认识枚举策略的重要渠道。“提出实际问
题—解
决实际问题—回顾再认解题活动” 是教材设计的又一条教学线索, 各道例题都按
这条线索
编写,并为教学预留感悟、体验枚举活动的时空 。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
找到符合要求的所
有答案。
难点: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
值,
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 有序性, 发展
思维能力。
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3课时
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
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
求的所
有答案。
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进一步
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 有序性, 发展思维能力。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运算律 教学时间: 5.6-5.22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分配律。整数
的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同样存在,教材先在整数范围内教学运算律,以后再推广<
br>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去,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运算律是整数加法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理依据。
多位数加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即具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主要依据了加法结合律,也应用
了加法交换律。三位
数乘一位数把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一位数,主要依据了乘法分
配律。
三位数乘两位数把三位数分别乘两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再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也是
依据了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里,计算教学在前,运算律教学在后,计算方法不从运算律
推出,是考虑了
学生年龄与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过,在教学运算律以后,如果再认
计算法则,还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
运算律是继续教学某些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如,几个分数连乘,应用乘法交换律和
结合律
,各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互相交叉约分。尤其是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既
提高了解决计算问题的
效率,更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运算律是高度概括的运算知识,是在大量的计算现象中归纳出来的数
学内容。运算律
是加法、乘法计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经过演绎推理能够运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对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十分有益。所以,教学运算律需要联系实际,从现实的解题活动中得
出运算
律。教学运算律不仅要解释数学规律,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的意义,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同桌合作
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
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难点: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
通过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
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11课时
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
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加强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比较进一
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
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时间: 5.25-6.12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常见的、比较简单的,也是很基本的平
面图形。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还是特殊的四边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br>在四年级上册教科书里建立了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以这些知识经验为基础,本单元相对
系统地教
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主要是这些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它们
的底和高等内容。随着三
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形成,学生会增加许多有关图形
与几何的知识,空间观念会得到明显的发
展,还能为以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作必要的准备。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
的定义。能运用
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
征。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能测量和画出梯形的高。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
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2.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1.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
2.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3.画梯形的高。
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15课时
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
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
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画梯形的高。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 6.15-6.19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日常生活中,人
们经常要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如果物体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往往用
“第几”描述它的位置。如,从前往
后数第5个,从左往右数第7个等。如果表示物体在
平面上的位置,往往用两个“第几”。如电影票上的
第6排第8号,图书架上的第3层第4
本等。这些描述联系生活经验,十分有用,方便了表达和交流,体
现了自然数有表示次序
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的基础
上,应用数学方法确定
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并且渗透以后要认识的直角坐
标系。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3.通过形式多样的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
强其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受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4课时
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
掌握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单元名称: 整理与复习 教学时间: 6.22-7.10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
br>本单元与第二学段各册教科书的期末《整理与复习》一样,分“数的世界”“图形王
国”“应用广
角”等部分编写。
二、本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
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掌握用“四舍五入
”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
“亿”作单位的数。
3.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进
行计算。
4.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解
决问题;
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5.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种运算律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6.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
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
题的思路。
7.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探究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p>
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8.进一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9.通过复习,巩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的分类知识。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巩固各种运算律的特点,掌握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难点:1.
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本单元教学进度安排:
15课时
五、本单元教学注意点:
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巩固各种运算律的特点,掌握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写法,以及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