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怀化学院大体部-圣诞节的活动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2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
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
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
景,为
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
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
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
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
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
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
读交流
。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
展览、资料汇萃、
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3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
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
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
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
: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
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
看一看这份调查表,
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
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
多的认识。
4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
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
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
同学们
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
.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
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
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
并大胆说出新
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
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
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
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
上的有什么不一
5
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
,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
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
棵大
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
去看一看,是不是能
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
还有其它东
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
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
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
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
个人
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
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
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
保
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
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
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
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
6
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
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
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
树呢?
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
根、茎、
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7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
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
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
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
察不同的树木;小
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
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
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
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
图、测
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
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
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
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8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
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
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
写出观察的时
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
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
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
,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
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
于科
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
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
程度,书上总结内
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9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0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
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
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
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
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
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
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
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1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
、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
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
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
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
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
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
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
面比
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
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
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
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
处?
2.交流汇报
: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
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让学生
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
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
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
12
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
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 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
有
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
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
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
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br>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
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
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
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从
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
出发。)
板书设计:
13
教学后记:
第四课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
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
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
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14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
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
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
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
的水生植
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
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
br>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
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
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
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
鱼藻在水中有什么
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
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
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
。
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
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
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
15
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
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
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
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
殖后
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水葫芦
狗尾草
板书设计:
16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
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
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
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
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17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
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
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
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
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
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
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
、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
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
叶片结构,叶片上还
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
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
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
18
<
br>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
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
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
地长大,变老。
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
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
同样也
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
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9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
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
br>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
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
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
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
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
过一个
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
20
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
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
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
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
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
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
么?如果
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21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
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
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
命过
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
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
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
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2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
的“植物需要阳光”。 <
br>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
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
段。
看图:一棵大树
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
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
植物的
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
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
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
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23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
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
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
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
需要水分、阳
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
命过程;都有相同
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
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
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
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
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动物
1、成都市二仙桥学校 易孝文
24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2、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
新陈代谢活
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
生长发育。
3、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
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4、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
长着不同的动物。
5、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6、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7、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
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
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
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
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25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
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课时计划:本单元每课用
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九课时完成,
其中两个课时为机动课时,用于查漏和单元总结。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
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
能碰到的
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
形成爱护小动物,
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6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
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
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
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
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27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
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
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
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28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
并
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
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
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
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
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29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
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
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
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
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
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
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
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
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
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0
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授课时间:2015年10月19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第11课时 蜗牛(二)
题目:蜗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
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
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突破方法:让学生观察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突破方法:讲解,指导,讲评
教学方式:电教课,
【教学准备】电脑,电视,课件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
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31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
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
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
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
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32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
兴趣。
4、巩固练习:蜗牛睡觉我们用怎么办法来让它醒过来?
让两名同学自由回答。,师讲评,总结
作业设计:
内容:继续观察蜗牛。
目的:加深学生对蜗牛的了解。
要求:爱护动物,做好观察记录。
方法:上新课之前让个别学生说出蜗牛的生活方式。
33
第12课时 蚯蚓
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授课时间:2015年10月22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
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
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
性。
突破方法:讲解,观察,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突破方法:观察结果比较,做记录
教学方式:教师实验课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34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蚯蚓,捉到蚯蚓的地方有什
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蚯蚓是否伤蚯蚓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
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
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
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
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
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
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
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
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
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35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巩固练习:
比较蜗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同。
让两名学生自由回答。师讲评,总结。
作业设计:
内容:写出实验报告单。
目的:巩固学生对蚯蚓的认识
要求:认真填写
方法:师批改,打分,总结
板书设计:蚯蚓的身体是怎么样的?能找到蚯蚓的口,肛门和坏
带。
36
第13课时 蚂蚁
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授课时间:2015年10月26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
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
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
多样性。
突破方法: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
性。
突破方法:讲解,比较。说一说
教学方式:直观课
37
【教学准备】
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
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
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
;是否能
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
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
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
38
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
记录。
4、关注:学
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
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
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
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
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
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巩固练习:
你观察到的蚂蚁有什么特点?
作业设计:
内容:继续观察蚂蚁的身体并准确的画到蚂蚁。
目的:加深对蚂蚁的认识。
要求:画的一定要准确。
39
方法: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
板书设计:
蚂蚁
蚂蚁是怎么样进行交流的?
40
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
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
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
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41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
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
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
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
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
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
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
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42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
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
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br>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
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
,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
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
律。
【教学重点】整
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
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
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
43
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
同特点,如
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
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
“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
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4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
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
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
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1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
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
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45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
书“材料”。你知道哪些
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
材料一一
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
都是什么材料做成
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
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
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
成调查表,
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
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
如一扇门,
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
46
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
并记录下来。
3.
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
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7
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授课时间:2015年11月16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第19课时 那种材料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
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产饮料罐需要经过哪些过程
3.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突破方法:比较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突破方法:观察,动手实验,做记录。
教学方法:电教
【教学准备】
48
电脑,电视,课件。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
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2.比较木头、金属的软硬,这些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
察到的?
①学生说
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
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
它们的软硬)
2. 比较
3. 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
生猜测)
二、金属的特点有哪些
1.易传热
2.能导电
3.延展性
4.有金属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49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巩固练习:
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让几名学生来回答,师讲评,总结。
作业设计:
内容:喝完的饮料罐我们应该怎么样处理?
目的:提高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
要求:认真观察周围的材料,比一比
方法:上新课之前师提问,讲评。
板书设计:
哪些材料硬?
饮料罐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50
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授课时间:2015年11月19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第20课时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
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
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突破方法:动手操作,比较,观察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突破方法:讲解,指导
教学方式:直观课
51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
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
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
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
,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
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
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
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
52
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
引导学生发现:比
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
性是不公平的
。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
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
骤:
⑴把木条、金
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
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
弯下去了
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
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
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
这些塑料制品
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
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53
巩固练习:
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评价,总结。
作业设计:
内容:你能说出哪些塑料品?
目的: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要求: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方法:上新课之前老师提问的方式检查。
板书设计:
比较柔韧性、
木条,卡纸,铁片和塑料条这四种物品谁的韧性更好呢?
54
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7日
授课时间:2015年11月23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第21课时
54页: 4·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
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
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突破方法】通过观察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突破方法】通过比较,实验突破难点。
【教式】电教课
55
【教学准备】 电脑,电视机,课件
学生(每小组):
1.大小
、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
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在电视机出示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
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
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
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
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
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
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
br>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
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
56
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
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
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
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
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
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
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
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
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
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
泡一泡……)教
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
57
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
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
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
察。(学
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
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
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
br>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
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
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
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巩固练习: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58
让两位学生回答讲评,总结。
作业设计:
内容:哪种材料容易吸水?哪种材料不容易吸水?纸都有什么特
性?
目的:巩固这节课的内容。
要求:认真学习。
方法?上新课之前让个别学生口答。
板书设计:
第21课时 54页: 4·它们吸水吗
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59
课时间:2015年10月17日
授课时间:2015年11月26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第22课时
第57页: 5·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
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
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
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
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突破方法】通过比较试验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
60
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组织讨论,讲解,总结突破难点。
【教式】 实验课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
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
同的特性吗?
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
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
由什么材料做的。
2. 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
↓”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
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
: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
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
到水槽
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61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
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
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
体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
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
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
进一步
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
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
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
应该怎么做。
巩固练习:
哪些物体在水中浮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
让两位学生回答,讲评而总结。
作业设计:
内容:做沉浮的实验报告单。
目的:加深学生对各种材料的沉浮有关的知识。
要求:写的认真,漂亮,独立,正确。
方法:老师批改,打分,总结。
62
板书设计:
第22课时 第57页: 5·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它们的材料有关吗?
63
课时间:2015年10月17日
授课时间:2015年11月30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第23课时 第59页:砖瓦和陶器,瓷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
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
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观察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突破方法】通过分组实验,讲解,做记录突破难点。
【教式】 实验课。
64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
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
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
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
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
.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
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
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
需要什么工
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
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
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
录。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
65
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
了吗?
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
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
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
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
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
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
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
性。
巩固练习:
2.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
让两名学生回答,讲评,总结。
作业设计:
内容:做砖瓦和陶器,瓷器性质的实验报告单。
目的:加深学生对材料性质有关的知识。
要求:做的认真独立,正确,漂亮。
方法:老师批改,打分,总结。
板书设计:
66
第23课时 第59页:砖瓦和陶器,瓷器
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
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
成一定的破坏.
67
课时间:2015年10月17日
授课时间:2015年12月3日
授课人:阿依古再丽
第24课时
第61页: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
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
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突破方法】通过组织观察,讨论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
物体和材料。
【突破方法】通过归纳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知识,讲解,鼓励说
出而突破。
68
【教式】 电教课。
【教学准备】 电脑,电视机,课件。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
制复合纸(在普
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研究了哪些常见的材料?
让学生自由回答而引入新课。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多媒体课件,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
作,
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
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
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
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
料,它们都有哪些
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
用“√”或“×”表示。
69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
革
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
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
、砖、陶瓷和橡胶等,
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
特性,再
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
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
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
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
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
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巩固练习:
我们应该怎么样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呢?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讲评,总结。
作业设计?
内容:怎么样辨别常见的有毒和无毒的塑料制品?
目的: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辨别能力。
要求:认真读教材63---64页的资料库并找出正确答案,在生活
中也合理的用。
70
方法:上新课之前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
板书设计:
第61页: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天空话题:
我们使用的材料有
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
(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根据它们各自的
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
料)、(砖)、
(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
(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
来使用。
71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
有固定的
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
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
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
行分类
。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
br>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
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
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
料袋(
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
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72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将
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
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
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
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
牛
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
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
什么,水又装在哪个
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
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
73
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
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
把袋子都
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
br>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
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
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
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
还
有哪些。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
、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
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
74
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
、气味、透明度、黏
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
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
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
1支筷子、
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
塑料瓶(矿泉水瓶
)、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
究。
2、学生观察:提
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
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
图
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75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
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
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
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
什么?(师适当提示:
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
滴几滴;
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
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
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
方法进行实践,判
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
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
76
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
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
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
77
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
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
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
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
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
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
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
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
一种液体。(师出示
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
谁会流得
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
液体流动的比赛。
78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
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
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
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
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
(
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
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
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
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
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
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
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
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
认识?
板书设计:
79
教学后记:
第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
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
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
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
测量液体体积。
80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
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
杯、1个
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
(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
有体积
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
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
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
多
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
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
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81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
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
帮助测量,师
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
确,还有更好的办
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
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
上,再次比较三
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
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
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
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82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
出
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
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
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
多种方
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8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
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
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
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
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
泡图中。
3、交流,
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
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
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
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
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
84
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
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
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
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
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
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
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
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
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8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
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
法,进行
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
【教学重点】知
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
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
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
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
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
br>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
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
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
86
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
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
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
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
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
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
入水中
,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
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
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
87
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
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
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
塞
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
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
枪等(让
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88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
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
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
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
念体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给每个
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
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
定)、1个托盘天平
(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
(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给每个学生准备: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
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
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
89
学生固定好。)
4、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
天平平衡)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
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
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
实验
,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
调整天
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
平的变化
方法
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
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
一个或几个充足气
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
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
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
气筒给皮球充足气,(需提醒学
生注意充足气后,皮球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要保持皮球
90
的大小一致)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
助观察重量是否
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
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
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
底
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
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
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
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
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4、出示之前填写的关于水和空气的气泡图,请学生思考:还有
哪些可以补充,原有内容中哪些
是不正确的,需要改正。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