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苏教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西大行健文理学院-赞美父亲的诗歌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教案
行者无疆文化传播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倍数问题。
4.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说明估算的思路。
1.让学
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计算本身是枯燥的,
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厌
烦,因此要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
的氛围中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
养应得到每一位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学中教师可以
充分地挖掘教材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收集
一些有趣味、有新意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怀着
极大的兴趣去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根据《新课
标》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
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时,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
的办法。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引导。要注意引导学生应
用已有的知识迁移类推,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展示思
维的过程和结果。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本单元的知识重
点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连续进位的乘法是个难点。为此,
教材专门安排了例题进行突破。教
学时,应让学生多说一说计算的方法,确保学生掌握。在三
位数乘一位数中,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关于“0”的处理,
必须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4.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对于乘法的计算方法,教材淡化了对计算法则的表述
,没给出计算法则或结语。教学中,
不必要求学生概括出严密的法则,更不要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相应的
结语,重在学生对计算
方法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
5.重视估算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计算能力。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
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
学必须得到重视。
1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课时
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1课时
3
4
5
6
7
8
倍数问题 2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2课时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2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 1课时
乘法的复习 1课时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材第1页内容及练习一第1、第2题。
1.学会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进行口算。
2.初步学会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1.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2.学会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口算题卡。
师:同学们的父母可能会经常网购,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1页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请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板书信
息)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整十数乘一位数。
师:我们先来看“一共有多少根?”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生可能:用加法算20+20+20=60(根)。
生可能:用乘法算20×3=60(根)。
师:你能解释一下“20×3”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师:说说你计算的过程?谁愿意和同学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计算方法,谁能说说30×9等于多少?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口算卡片:10×7 20×3 50×2
60×9
2.整百数乘一位数。
师:我们再来试着计算200×3、8×200。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和同学交流一下?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00×3 400×7 300×5 600×3
请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1.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口算的方法。
2.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两人一组完成。
3.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组织学生互动,一人当老师,另一人当学生,互相提问题,检验口算方法。
4.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5.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8 80 800 18 180 1800 40 400
4000
2. 50×3=150 90×7=630 400×6=2400
600×4=2400 700×8=5600 60×9=540
900×5=4500
3. 60 280 90 360 360 100 900 6400 6300
4.
60 60 120 300 540 480
5. 500×3=1500(张)
教材习题
练习一
1. 120 450 4200 1200 4500
4200
2. 240 3600 280 200 560 1200 1800 1400
540 3000 2700 4800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0×3 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20+20+20 2×3=6
=60 20×3=60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用一位数去乘整十、整百数的
十位或百位上的数字,再在乘得
的积的后面添上一个或者两个0。
这部分内容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材首先提供了王阿姨在购物网站
订购
了3箱黑玉米的场景,从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的计算内容。安排上,先通
过例题教学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再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自主完成需要进位的整百数
乘一位数的
口算。教材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并交流算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
为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
过程。
口算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
教
材从王阿姨购物的情景图入手,引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
解
乘法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教学过程中提倡
算法多样化,鼓
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地解决问题能力。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0、第11题。
1.让学生经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过程。
2.初步学会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能正确地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行估算。
口算题卡。
1.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你还记得怎样口算吗?
请你口算下面两道题,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80×9= 400×7=
2.引入。
今天,我们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
引导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求张大叔带了200元够不够买4箱西瓜,该怎样列式?
师:你认为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生1:先算出买4箱西瓜需要多少钱
,再跟200作比较,如果比200大,钱不够;如果比200
小,钱够。
生2:看看200里面有几个48,再跟4作比较,如果大于4,钱够;如果小于4,钱不够。
师:大家想的都非常好。但在这里,我们学习一种新的算法——估算。
师:48跟谁比较接近
?(50)4×50等于多少?(200)48比50大还是小?(小)那么48×4比
200大还是小?(小)所以张大叔带了200元够买4箱西瓜。(边讲边板书)
2.试一试。
教材第2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把62看作60,5×60=300,5×62>300,300元不够。
1.估一估,说说估算的方法。
59×3 72×5 103×6 298×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同桌口算比赛,出示昨天自己准备的卡片。
在一分钟内看谁算的又对又多,最后小组评比“口算王”。
请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练一练:小小降落伞
课堂作业新设计
大于500: 396×2、199×4、7×81
小于500: 48×5、6×63、102×3
教材习题
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
6. 70×6=420 72×6>400,所以6次能运完。
7. 特快列车
练习一
10. 90×8=720(个)
100×8=800(个) 所以8分钟能打720~800个字,不能打完这篇文
章。
11. 把72看作70,70×6=420(米) 把68看作70,70×8=560(米)
420<560,小军家离
学校近一些。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把48看作50,
4×50=200,
4×50=200, 4×48<200,
200元够了。 200元够了。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只需把两、三
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再
与一位数相乘。
教材通过创设带的钱够不够买4箱西瓜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估
算解决问题。学
生在估算方面的体验不多,他们往往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情
况下需要用估算,因此在遇到
计算的问题时一概都用笔算。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创设一些需
要估算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们有所感受是非
常必要的。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培养他们的
估算意识。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
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
促进作用。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本单
元的教学,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
的估算能力。从以往的教学情况看,学生
往往忽视在列竖式计算前进行估算,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更要加强对学生估算
技巧的指导,提倡“算法多样化”。
有关简单的倍数问题的除法计算
教材第4~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3、第4、第5、第7题。
1.使学生在掌握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倍数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迁移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解倍数的概念。
2.能运用除法解决有关倍数的问题。
口算题卡。
师:周六日父母是不是经常带你们去公园玩?现在我们打开教材第4页,看一下教
材上的
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板书信
息)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倍数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蓝花有2朵,红花有几个2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这一
问题,大家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大家独自思考,然后交流想法)
师:要想求红花有几个2朵,就要先圈一圈,再填一填,那么应该怎样圈呢?
全班交流,并说出各自的看法。
生1: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把红花每2朵分一份,看红花能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生2: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计算。
师:根据这两种想法,大家可以怎样列式?
8÷2=4
答: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苹果有( )个,梨有( )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倍。
请填写错误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儿。
同学们,这节课你会运用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倍数的问题了吗?
1.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解答方法。
2.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两人一组完成。
3.教材第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5
2. (1)4 4 (2)3 3
3.
5 5 10÷2=5
教材习题
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
4. 35÷7=5
5. 120 320 5400 3500 300 2400
6. 9 3 9÷3=3
7. 16÷8=2
8. (1)36÷9=4 (2)27÷9=3
9.
(1)24÷8=3 (2)24-8=16(辆)
还能提出的问题不唯一,例如:自行车的辆数是摩托车的多少倍?24÷4=6。
练习一
3. 3 12 4
5. 18÷9=2
7.
答案不唯一,例如: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18÷6=3。
有关简单的倍数问题的除法计算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8÷2=4
答: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第4页例题教学“倍”的意义,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对应着蓝花摆黄花,让学生联
系“几
个几”首次感知“倍”的含义;第二步对应着蓝花圈红花,让学生圈一圈、填一填,再次从“几<
br>个几”得出“是几倍”,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第三步用除法计算红花朵数是蓝花的4
倍,教
材告诉学生“可以用除法计算”,还写出了算式8÷2=4。
分四个层次教学“想想做做”。
前两题加强对“倍”的理解,是第一个层次。第1题从图上看
出红带子有5条绿带子那
么长,把红带子的长说成绿带子的5倍。第2题根据第一行和第二行摆的图形个
数, 先说出
第二行图形的个数有几个第一行图形个数,再说出第二行图形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这两题
的练习重点要放在“几个几”到“几倍”的推理上,用看到或摆出的“几个几”解释“几倍”。
第二个层次是第3题,列式计算“是几倍”。这道题的练习重点是体会“几里面有几个几”
的含义,经
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
里面有几个几”。 <
br>第三个层次是第4、第6、第7题,在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
数的几倍
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直接用除法解决问题,体会这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
法。
第四个
层次是第8、第9题,每道题里都给出三个条件,要解决两个或多个问题,解答每
个问题都要选用有关的
条件,从而体会问题与条件的相关性,发展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不写“倍”?
有的小朋友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时,发出了疑问
。如在解答“饲
养小组养了12只小鸡,3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这道题时,提出为什么
“12÷3=4”
的后面不写“倍”呢?
在解答应用题时,得数后面一般要写上单位名称。如: 12只的“只”,15棵的“棵”。一
个数只有带上单位名称,才能准确地表示出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轻重等等。但是,“倍”
不是单位
名称,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例如,上面的计算结果“4”,表示12里面
有4个3,就是1
2只小鸡是3只小鸭的4倍。所以,在算式里不写“倍”,以免“倍”与单位
名称发生混淆。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材第11~12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第1、第8、第9题。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相互交流的习惯。
使学生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课件。
500×3= 8×80= 6×700=
学生做题,做完说计算过程。
师讲解:这三道题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只需将一位
数与整十或整百数的十位
或百位相乘,再在乘得的积后面添一个或者两个0即可。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不
是整十、整百
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时候?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这节课。(板书课题)
1.出示教材第11页例5。
请同学们描述这幅图,说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
题。(课件出示教材第
11页例5图)
学生描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师:先来解决这个问题:湖面上飞过3队大雁,每队12只。一共有多少只?
你认为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分析题意,湖面上飞过3队大雁,每队1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
,就是求3个12是多少,用
乘法计算,列式为12×3。
(学生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生1:12+12+12=36
生2:3个10是30,3个2是6,合起来就是36。
师:同学们,这两种算法都是以前咱们学习过的。今天,我们学习用竖式计算乘法。
板演:
然后再乘一遍进行验算。
2.试一试。
一般这样写:
这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大家能不能计算3×312呢?
学生独立做题,然后集体订正。
13×3= 213×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同学们,会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了吗?
1.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全体学生写在教材上,集体讲评。
2.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3.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4.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4题。
两人一组讨论,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教材第12页“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说乘的顺序略 68 286 639
2. 69 84
486 448
3. 12×4=48(瓶)
4. 342×2=684(尾)
5. 32 41 43 53 26 70
教材习题
练习二
1.
17 48 21 48 40 62
8. 60 64 68 80 84 88
90 93 99
9. 26 96 46 42 55 36 66 82 86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2×3=36(只)
可以用竖式计算。
一般这样写:
答:一共有36只。
书写竖式时,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乘得的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例5教学不进位的乘法,让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
过计算使
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
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
加。学生已经有了估算的意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估算,然后让每个学
生先自己独立试做,再在小组内
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在全班汇报各小组的代表性算法,共同
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课标》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
习上的主体作
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设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索的情境和空间成为本
节课的突破口,老师应尽
可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找一
找、算一算等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
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
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材第13~14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第2~7、第10~13题。
1.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理解并能概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探索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不连续进位的算理。
实物投影仪。
1.复习。
前面我们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你还记得怎样计算吗?
请你笔算下面两道题,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33×3 142×2
2.引入。
今天,我们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乘
法。(板
书课题)
1.出示教材第13页例6。
引导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求白天鹅有多少只,就是求2个48是多少,该怎样列式?
48×2
师: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能尝试计算吗?(学生独立计算)
师:现在咱们大家一起来计算这道题。
答:白天鹅有96只。
2.试一试。
师:我们再来试着计算152×4。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4×6 23×4 314×3 171×4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完成,写在书上,集体讲评。
2.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讲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76 129 728 1563
2. 186
78 1646 756
3. 27×3=81(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
4. 31×6=186(个)
5.
312×8=2496
练习二
2. 74 146 987 879
3.
找错略,改正如下。
28
× 3
84 113
× 7
791 152
× 4
608
4. 84 166
248 85 1065 2739 946 2084
5. 78 60 72
6.
114×5=570(分)
7.
300×4=1200,318×4>1200,能都有座位。
10. 128 847 1026
92 1477 630
11. 75 791 2136 2048 204 1296 168
1875
12. 5×12=60(棵) 60+30=90(棵)
13.
26+9=35(条) 35×2=70(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
48×2=96(只) 一般这样写:
答:白天鹅有96只。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上的每一位
数,哪一位上乘得
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例6是只
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它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做一
做,然后在小组内和全班进行交流。如果学生有多种算法,老师应该
表示鼓励,但这时教学的重点应该放
在竖式计算上。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传统的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
教学方法,突
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
中
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
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课堂设计有这样
几个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意知识的迁移。
2.通过合作交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材17~18页的内容及练习三。
1.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理解并能概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算理。
实物投影仪。
1.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乘法,你还记得怎样计算吗?
请你笔算下面两道题,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5×3 152×2
2.引入。
今天,我们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板书课题)
1.出示教材第17页例7。
引导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野鸭的只数是灰天鹅的4倍,求野鸭有多少只,就是求4个48是多少,该怎样列式?
48×4
师: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能尝试计算吗?(学生独立计算)
师:现在咱们大家一起来计算这道题。
4 8
×
3
4
1 9 2
答:野鸭有192只。
2.试一试。
师:我们再来试着计算272×4。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53×7 48×6 187×3
476×4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了吗?
1.教材第17页“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完成,写在书上,集体评讲。
2.教材第18页“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18页“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讲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558 180 534 4088
2.
161 204 4136 5136
3. 112×9=1008(个)
教材习题
教材第18页“想想做做”
2. 找错略,改正如下。
53
× 4
212 662
× 4
2648 723
× 9
6507
5. 70×3=210,69×3<213,所以下午参观的学生多。
6. (1)4×28=112(页) (2)112+20=132(页)
练习三
1. 46 22 68 28 34 52
2. 344 308 195 450
852 2367 4344 2840
3. 5×96=480(张) 4×126=504(张)
4. 15×2+5=35(元)
5. 14×3-25=17(棵)
6. 39
48 28 56 48 72
7. 60 75 84 42 68 64 96 50
8. 108 4112 1795 504 1911 1715
9.
5×18=90(个) 103-90=13(个) 小张加工得多,多13个。
10.
(1)10×4-16=24(张) (2)25+15-16=24(张)
11.
(1)60×3=180,59×3<180,不够。 (2)128×3+98=482(元)
思考题
732
× 7
5124 或 832
× 7
5824
915
× 5
4575 或 935
×
5
4675 或 955
× 5
4775 或 975
×
5
4875 或 995
× 5
4975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48×8=192(只)
4 8
×
3
4
1 9 2
答:野鸭有192只。
用一位
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计算前一位时不要忘记加
上进位数。
例7是在学生已有乘法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
乘一位数、个位与十位的积都
要进位、十位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等连续进位的题目。“试一试”教学
三位数乘一位数、
连续进位的题目。教材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乘
一位
数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例题之间的联系,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重点。让学生切实经
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尤其是笔算的竖式计算方法,都要
让学生有
一个体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教材第17页的天鹅和野鸭情景图,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出,
由湖里灰天鹅和野鸭的只数之
间的关系,提出问题:“野鸭有多少只?”使学生体会到他
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在
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鼓励学生发现和总结这类
题目的计算规律,问
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
位的计
算方法。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
1.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能力,培养估算能力。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2. 乘数中间有0的计算法则。
实物投影仪。
1.口算。
200×6= 20×2= 3×12=
700×3=
50×7= 4×50=
4×10= 8×600= 0+0=
0-0= 0+18=
20-0=
2.关于“0”的乘法,你会计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1.出示教材第21页例8。
(1)看到这幅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3只小猫去钓鱼,可是每只小猫都没有钓到鱼,问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2)师: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
生:0+0+0=0
师: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0×3=0或3×0=0
(3)想一想:0×7=( ) 0×0=( ) 8×0=( )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生: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2.出示教材第21页例9。
(1)通过看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体育馆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求4个这样的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先估算,再计
算。
(2)估算。
估计4个这样的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你是怎样想的?
生:102接近100,100×4=400,所以4个看台大约一共有400个座位。
(3)笔算。
到底有多少个座位呢?我们来计算一下。小组试算,集体汇报。
102
× 4
448 102
× 4
4 8
102
× 4
408
师:这三种算法,哪个对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1:第一种算法是错的,因为0乘4等于0,而不得4,所以要在积的十位写0
,而不是写
4。
生2:第二种算法也是错的。虽然0乘4等于0,表示1个数量也没有,但是
也要在积的十
位上写0来占位,而不能空着。
生3:第三种算法是对的。
(4)通过刚才的讨论,你有什么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请同学们发言,老师归纳总结。
1.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全体学生口算,写在书上。
2.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全体学生笔算,利用实物投影仪讲评。
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3.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全体学生讨论。
4.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分组完成,每人做四道题。
5.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5题。
小组合作,分组汇报。
6.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小组合作,分组汇报。
绿化队在一条路的一侧种了松树,小红
数了数,一共有208棵,每两棵树的间隔是3
米。已知两端都种,这条路有多长?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0 0 0 0
2. 603 872 2428
4020
3.指错略,改正如下。
501
× 3
1503
106
× 5
530 504
× 2
1008
4. 608 1809 1545 3025 3542 936 1648 1863
5. (1)105×2=210(厘米)
(2)5米=500厘米
500-210=290(厘米) 105×3=315(厘米) 315>290,不够。
6.204×3=612(本) 612-386=226(本)
思维训练
(208-1)×3=621(米)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0×3=0(只)
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102×4=408(个)
1 0 2
× 4
4 0 8
答:4个看台一共有408个座位。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没有0的乘法完全相同,都要用一
位数依次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
数,在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的积就是0,要在
本位写0占位,如果
有进上来的数则必须加上。
“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是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基础和前提。教材首先通过
一
个有趣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入手自主探索“一个数与0相乘等于多少”的问
题,帮助学生在
感性层面上获得对这个知识的初步理解,再通过“想一想”逐步加深理解。接
着教材仍然提供与体育场馆
有关的情境,学习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得知场景中体
育馆的每个看台有102个座位,在此基
础上要求算出这个体育馆4个看台共有的座位数,让学
生结合估算和已有的笔算方法,独立探索乘数中间
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
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
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学
生思考计算
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材第23~24页的内容。
1.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3.提高计算能力。
正确、熟练地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实物投影仪。
1.口算。
3×6= 2×5= 4×2=
30×6=
20×5= 4×20=
300×6= 200×5= 4×200=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引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1.出示教材第23页例10。
看到这幅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
同学们排成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120人。问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4个120
是多少,用乘
法计算,列式为120×4。
师: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
生:4×12=48
4×120=480
师: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
生:
120
×
4
480
师:我们可以利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竖式计算。
120
× 4
480
答:一共有480人。
小结:先算12×4=48,第一个乘数的末尾有1个“0”,就在48的后面添上1个“0”。
2.试一试。
250×6 700×9
学生独立完成,实物投影讲评。
250
×
3
6
1500 700
×9
6300
师:为什么250末尾有1个0,而1500末尾有2个0?
生:1500十位上的0是5×6=30的0,而不是乘完添上去的。
1.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分成两组,每人完成四题,集体讲评。
3.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4.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5.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520 540 1400 4100
2. 930
3780 1000 1800 3200 780 1200 1360
3. 1680 2160
3570
4. 360 540 720 900
5.130×3=390(棵)
390+130=520(棵)
教材习题
教材第24页“想想做做”
2.
找错略,改正如下。
380
× 4
1520 450
× 6
2700 600
×8
4800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4×120=480(人)
120
× 4
480
答:一共有480人。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先用一位数依次去乘0前
面的数,再看这个乘数末尾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br>例题既有让学生口算的意图,又着意教学笔算的简便算法。列出算式后,可以要求学生尝
试计算,
充分交流算法。接着在观察、感受积的特点的基础上,认识竖式的简便写法,使学生
既掌握这种方法,又
理解这样算的合理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完成。只有学生
本人积极思考、主
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
培养学
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本课通过乘
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乘法算法的多样化及简便算法。
笔算乘法练习
教材第25页练习四。
1.掌握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提高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正确笔算。
实物投影仪。
1.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2题。
每人任选两组完成。
3.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3题。
学生分组,每人做4题。
4.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5.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4题。
看一看这个表格是什么意思。
你能试着计算吗?
教材第25页“练习四”思考题。
师:怎样才能使积最大呢?
生:多位数的最高位和一位数尽量的大才行。
师:怎样才能使积最小呢?
生:多位数的最高位和一位数尽量的小才行。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65 45 72 32 80 90
2. 2700 68 54 69 90 60 80 6400
3.
304
× 5
1520 208
× 3
624
804
× 2
1608 205
× 4
820
340
× 5
1700 280
× `3
840 840
× 2
1680
250
× 4
1000
4. 4×150=600(袋)
600-320=280(袋)
5. 4900 1230 1520 1632
思维训练
(1)532×7 (2)357×2
这部分内容主要练习乘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第1题和第2题练习整百数乘一位数、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第3题通过题组对比
,练习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使学生
能正确区分并掌握方法。第4、第5题是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第4题是用表格的形式呈现,不
仅要通过计算正确填表,而且还让学生从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要求用指定数字组成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并使积
最大或最小。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
有利于学
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
p>
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上述基本理念,在设计本
课教
学环节时,注重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设计一些趣味题型,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
氛围中展开复习
。其次,充分创设学生自主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情境空间,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
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真正乐趣。
乘法的复习
教材第26~27页复习。
1.通过整理和回顾
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
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提高计算能力。
2.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口算卡片,投影片。
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估算
倍数问题
不进位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不连续进位
笔算乘法
连续进位
乘数中间有
乘数末尾有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
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
理由。
第(1)题应选择估算。因为不需要求出精确结果,从题目可以看出问题是求大约多远,所
以只
知道大概的结果就可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
多位
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200×2=400;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
结
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136
×
2
3
6
816。
1.口算下面各题。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
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
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
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
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
出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
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
的前一位进几)
1.教材第26页“复习”第1题。
全体学生写在书上,集体讲评。
2.教材第26页“复习”第2题。
每人任选一组完成。
利用实物投影讲评。
学生互动游戏:就某一道题的计算方法,向其他同学提问。
3.教材第26页“复习”第3题。
任选一组题目完成。
通过做这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4.教材第26页“复习”第4题。
全体学生独立完成。
5.教材第26页“复习”第5题。
看到这个表格,你了解到什么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6.教材第27页“复习”第9题。
小组合作分析每组算式的规律,集体汇报。
7.教材第27页“复习”第10题。
看到这幅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师:要求每天上学和回家,谁走的路多些,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必须知道两个人每天上学和回家,分别走多少米。
师:请你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8.教材第27页“复习”第11题。
小组合作完成,集体汇报。
9.教材第27页“复习”第12题。
看到这幅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集体汇报。
教材第27页思考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300 48 91 3000 72 51
2. 98
60 70 350 96 5600 92 93 1800
3. 884 880 808
1570 1700 1520 5852 5810 5621
884>880>808
1700>1570>1520 5852>5810>5621
4. 三位数 348 四位数
1820 三位数 852 四位数 4376 竖式略
5. 24÷6=4
答案不唯一,例如:风景邮票的枚数是建筑邮票的几倍?24÷4=6。
6.10 200 3000
11 111 1111 88 888 8888 说规律略
7.估一估略
小华:820×2=1640(米) 小芸:380×4=1520(米)
1640>1520,所以小华
走的路多。
8.52×7+1=365(天)
9.(1)210×5=1050(元) 1050>1000,不够买5辆儿童车。
480×2=960(元) 1000>960,够买2张儿童床。
(2)210×4=840(元) 840+480=1320(元)
(3)答案不唯一,例如:买3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 480×3=1440(元)
思维训练
850×2=1700(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26页“复习”
6. 235×3=705(个) 235+705=940(个)
7. < > < >
8. 144 144 840 840 3150 3150
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
整理,使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二是集中安排了一个
练习,在学生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
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生已经基本
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但是由于平时老师在教
学中容易偏重于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所以
如果这时发现学生的口算或估算还比较薄弱的话,就应适当
多做一些口算和估算的练习。对
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这个阶段也应当加以回顾和复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
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
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上述基本理念,在设计本
课教学环节时,注重创设一些具体生
动的生活情境,设计一些趣味题型,让学生在一种愉悦欢
畅的氛围中展开复习。其次,充分创设学生自主
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情境空间,尽可能以学生为
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合作交流,体验探究的真正
乐趣。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3.知道1千克(kg)=1000克(g)。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
观
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使学生感受到物品有轻重之分,要想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需要用秤去称。
2.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和克。
3.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4.知道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5.知道1千克(kg)=1000克(g)。
千克和克
3课时
认识千克
教材第28~30页的内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
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
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
学学习情感。
1.初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课件,秤,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1.感知轻重。
(1)课件演示:超市货架上有一袋红枣,
还有一袋膨化食品。这两袋食品包装差不多,质量
却不一样。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3)议一议: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4)试一试:用你的办法来操作。
(5)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需要用到秤。
2.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质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1袋红枣,看一看,指针指着数字几。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3.动手操作,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3)称一称你的书包有多重。
4.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课件演示各种秤。
在生活中,人们称一般物品的质量时都使用台秤。
1.买东西。(教材第30页“想想做做”第3题)
(1)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
思说一说每种物品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
上所表示的物品的质量的?
(2)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拓展知识。
(1)理解“净含量”。
出示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理解“载重量”。
出示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2题。
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质量)
4.读教材第30页“你知道吗?”。
一袋大米重25千克,4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到商店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课堂作业新设计
25×4=100(千克)
思维训练
略
教材习题
第29页“想想做做”
1. 1千克 5千克
提示: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 1000千克 2000千克 3. 8 7
4 4. 略
认 识 千 克
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在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称一称,并掂一掂红枣和薯片的质量,感受
1千
克有多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称一称、拎一拎、
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逐步丰富对l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接着类
推感受整千
克数,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有效信息,进一步感受千克的概念,接触日
常生活中有关计量物体质
量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认识克
教材第31~33页的内容。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
2.通过实践活动,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的实际质量观念。
3.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实物,电脑,图片。
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佳佳身高1( )40( ),体重45(
)。
想一想,在米、厘米、千克三个单位中,哪个是计量物体质量的?你还知道其他的用来表
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吗?
板书课题:认识克
师:你知道了“克”的哪些知识?还想学习“克”的哪些知识?
1克到底有多重?它和千克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克。
1.克的认识。
(1)教学例题,课件演示:你能从秤上看出这袋食品的质量吗?(不足1千克)这袋食品的
净
含量只有135克,那么135克是不是很轻?
(2)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指导学生书写)
(3)用小型电子秤分别称贰分、一角、一元的硬币,看看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
(4)小组合作,称出10克黄豆,数数有多少粒。再取出1克黄豆,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
多重。
2.称一称。
(1)称一称你的数学课本、文具盒大约各重多少克。
(2)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第2题,你能看出下面的水果各重多少克吗?
3.千克和克的关系。
(1)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
(2)教师引
导:1000克是几千克呢?用台秤称2袋盐,指名读数(1千克),掂一掂1千克的
质量。1000克
是几千克?(板书:1千克)
4. 1千克是多少克?
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合适?
小结: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
克,平时,我们称较轻的物品时就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
品时就用千克作单位。
5.练一练。
1千克=( )克 4000克=( )千克
8000克=( )千克 6千克=( )克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名称。
(1)一块香皂重40( )。
(2)一支钢笔重20( )。
(3)一只小鸡重100( )。
2.填空题。
(1)1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 )克。
(2)1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 )克,是( )千克。
3.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瓶墨汁重260千克。 (
)
(2)一个西红柿重230克。 ( )
(3)1千克棉花比1000克铁轻。 (
)
4. 2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 7千克=( )克
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第6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克 (2)克 (3)克
2.(1)5
(2)1000 1
3. (1)✕ (2)√ (3)✕
4. 2000 3 9
7000
思维训练
(1)350-200=150(克) (2)略
教材习题
1. 70克 90克
2. 150克 1250克
3.
第一克物品比1克轻,第二个物品比1克重。
4. 2000 3 9 7000
5. 略
认 识 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1千克=1000克
这部分内容包括克的认识,以及克与千
克之间的进率两个部分。教材先从食品包装袋上
标明的计量单位“克”引出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
要。然后认识大小不同的砝码,安排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体
会1克很轻;再实际掂一
掂2分硬币等物品,丰富对1克的感知,初步形成1克的观念。接着通过用秤称
两袋500克的
食盐,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在“想想做做”中还通过观察、操作和解决实
际问题,
帮助学生丰富感知、提高认识。
通过掂、估、称等活动让学生全面感知生
活中常见的硬币的重量,使学生认识到克离我
们很近,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1克、2克、3克……的
物品。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克的感知
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也更具体形象。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
,提高学生估计物品轻
重的能力。
练习五
教材第34、第35页的内容。
1.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物,秤。
1.说一说,我们认识了哪些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算一算。
(1)7千克=( )克 4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2千克=( )克
(2)在
○
里填上“>”“<”或“=”。
4千克
○
400克 1千克
○
1克
3000克
○
3千克 350克
○
50千克
1.教材第34页第1、第2、第3题。
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2.教材第34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34页第5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教材第35页第6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5.教材第35页第7题。
学生集体交流。
教材第35页的思考题。
基本练习
1.千克和克;1千克(kg)=1000克(g)。
2.(1)7000 4 6
2000 (2)> > = <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第1题:克 克 千克 克
第2题:依次重200克 20千克 2千克 200千克 连
线略
第3题:< = > <
2. (1)10袋 (2)10×3=30(元)
3.70×4=280(克)
280+190=470(克)
4.(1)2号杯里的橙汁重60克。
(2)估计3号杯里的橙汁约重120克,4号杯里的橙汁约重180克。
5.略
思维训练
3个菠萝+1个苹果=1个菠萝+7个苹果
3个菠萝
=1个菠萝+6个苹果
2个菠萝 = 6个苹果
1个菠萝 = 3个苹果
5倍
4倍
3倍
2倍
相等
这部分内
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知识的综合练习。第1、第2题,通过对实物和相应质量的
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质量单
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
的应用。第3题通过比较,巩固千克和克
之间的进率。第4~7题着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克
和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识,其中第6题是简单的估计。最后还安排
了一道思考题,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推理,寻找出1个菠萝和
1个苹果之间的轻重关系。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周长的含义。
2.掌握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1.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
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知识的探索,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以及动手操作、观
察和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了解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
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
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
育。
1.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和思维的
能力。教材通过教室内的画面,把日常生活
中学生熟悉的具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表面的物体展示出来,引起
学生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折
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活动,探索长方形的特征,得出:长方形有四
条边,对边相等,四
个角都是直角。然后可以通过先折再剪的活动,从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正方形,得出:
正方形有
四条边,每条边长度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通过比较,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
br>同的地方。
2.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张书签的边线、一片树叶的
边线
来初步认识周长。通过用4种不同的方法计算篮球场的周长,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
含义,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材通过试一试的方法,引
导学生自己
尝试理解、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体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对比、操作,进而理解并掌握教学概念
。要注意引导学
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
服
务于生活。
长方形和正方形 3课时
周长是多少 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材第36~38页的内容。
1.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
、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抽象概括
能力和空间观念。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钉子板,实物投影仪,学具袋(平面图形各1个)。
1.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并标在图上。
2.用三角板量一量,哪些角是直角。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出示情境:
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请说一说。
生1: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铺地用的方砖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
2.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拿几张长方形的纸,量一量,折一折
,比一比,看看长方形
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并演示出自己的探索过程。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而且对边相等,我是通过测量发现的。
生2:我通过对折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3:我用三角板测量,发现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4:我把长方形先横着对折,再竖着
对折。这样四个角就叠在一起了,用三角板量一次,
就可以知道四个角都是直角。
3.认识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
你身边哪个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指出它的长和宽。两人一组,互相交流。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指出它的长和宽。
4.探索正方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从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演示汇报:自己是怎样剪的。
你发现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生1:用直尺测量,发现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生2:沿正方形的对角线对折,测量一次,可以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认识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指出它的边长。两人一组交流。
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正方形。指出它的边长。
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你认为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有没有关系?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1.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完成练习,再利用实物投影演示。
2.教材第38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汇报。
通过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材第38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4.教材第38页“想想做做”第5题。
分小组完成,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5.教材第38页“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猜一猜,小兔子的后面可能藏的是什么图形。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第1题:略
第2题:第1个和第3个三角形尺能拼成一个长方形,第1个和第4个三
角尺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2. 略
3. 4 2 3
4.略
5.略
思维训练
长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室或类似的生活场景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
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将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的边
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
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
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
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让学生在猜想—
验证的过程中认识长方形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
等数学活动中体会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材第39~42页的内容。
1.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1.理解周长的含义。
2.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形状不同的叶子,细线,水彩笔,三角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6个。
量一量,想一想,填一填。
1.认识周长。
(1)出示书签的图片。
同学们能画出每张书签的边线吗?
同学们,沿着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打开教材39页,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求周长就要先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3)教材第39页“试一试”。出示树叶。
一只小蚂蚁想围着这片树叶爬一圈,你知道它应该怎样爬吗?请你在叶子上画出来。
你知道自己画的这条线的长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测量的?要注意什么?
小组探索完成,然后汇报。
(4)练习。
①教材第4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分小组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②教材第40页“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在小组里交流。
讲评学生的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③教材第40页“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完成,全班交流。
讲评学生的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3。
教师出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动脑筋想一想,再试着算一算。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生1: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求出周长。
28+15+28+15=86(米)
生2:长方形对边相等,可以用两个长加上两个宽求周长。
28+28+15+15=86(米)
生3:长方形对边相等,分别算出两个长和宽,再相加求出周长。
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生4:长方形对边相等,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和,再乘2求出周长。
28+15=43(米)
43×2=86(米)
(3)讲评算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理由。
在小组里说说长方形周长可以怎样计算。
(4)教材第42页“想想做做”第1题的第一、二幅图。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正方形的周长。
(1)教材第42页“试一试”。动脑筋想一想,试着算一算,可以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方法。
生1:25+25+25+25=100(厘米)
生2:25×4=100(厘米)
(3)讲评算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理由。
在小组里说一说正方形周长可以怎样计算。
(4)教材第42页“想想做做”第1题的第三幅图。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1.教材第42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动手操作,可以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
2.教材第42页“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墙边有长方形花圃,长4米,宽3米,为了保护这些花草,给花圃建造栅
栏,栅栏长多
少米?(长边靠墙)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第一幅图需要测出长和宽,长是5 cm,宽是2 cm。周长:5+2=7(cm)
7×2=14(cm) 第
二幅图需要测出长和宽,长是3 cm,宽是3
cm。周长:3×4=12(cm)
2. 80×4=320(厘米)
思维训练
4+3×2=10(米)或4+3+3=10(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42页“想想做做”
1. (6+3)×2=18(cm)
(3+4)×2=14(m) 3×4=12(dm)
3. (55+35)×2=180(米)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
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
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
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
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
律、掌握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以及教
材中提出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
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然后
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学生可
能有不同的算法,应该允许
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算出结果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有
什么道理,为什
么这样算。在学生汇报他们各自的算法后,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
不同
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在学会了长方
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试一试”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通过
引导,让学生自己计算正方形的
周长,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交流并归纳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方法。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应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算法不
能灌输给学生,更不需要揭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
算公式,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
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练习六
教材第43~45页的内容。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含义,会正
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实物投影仪,一根细线,三个长4
cm、宽3 cm的长方形。
1
.
复习概念。
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
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
2
.
教材第43页第1题。
两人一组合作完成,集体汇报。
3
.
教材第43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实物投影仪展示。
4
.
教材第43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汇报。
5
.
教材第43页第4题。
组织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路。
6
.
教材第43页第5题。
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集体汇报。
7
.
教材第44页第6题。
组织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路。
8
.
教材第44页第11题。
先动手操作,然后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师: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你知道为什么吗?
用三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周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正方形的四
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
.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所有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
.
4
×
4
=
16(厘米)
(6
+
4)
×
2
=
20(厘米)
(5
+
6)
×
2
=
22(厘米)
4.40+30+50=120(cm) 25×4=100(cm)
(20+15)×2=70(m)
5.(6+9)×2=30(米)
6.9×4=36(厘米)
7. (10+6)×2=32(厘米)
画正方形略,所画正方形的边长是32÷4=8(厘米)。
8.
(1)(6+3)×2=18(厘米) (2)4×4=16(厘米) (8+2)×2=20(厘米)
思维训练
方法一:
长:4×3=12(厘米)
周长:(12+3)×2=15×2=30(厘米)
方法二:
长:3×3=9(厘米)
周长:(9+4)×2=26(厘米)
教材习题
练习六
7. 略
8. 39 45 72 65 52 84 36 30
9.
6×3=18(厘米) (18+6)×2=48(厘米)
10.
(8+5)×2=26(米) 5+8+5=18(米)
思考题
5×4=20(厘米)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
和开
放性,由浅入深,逐步拓展。第1题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练习,用来进一步明确有关的
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2、第3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变式
练习,进一
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第4、第5题考察的是长方形周长、正方
形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
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培养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1题计算拼
成的平面图形的周长,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
关注原来图形的周长和拼成的图形的周长之间的联
系和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推
理能力。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
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
思维的灵活性。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
材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就是让学生
在做练习题时,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
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周长是多少
教材第46、第47页的内容。
1.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2.通过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等活动,体会解决一个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估一估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体会周长的含义,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6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方格纸。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
课,看看哪些同学
能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参加活动。
1.拼一拼。
师: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拼成你喜欢的图形。
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
师:你还能拼出怎样的图形?拼成的图形周长各是多少厘米?小组交流。
2.比一比。
师:左边两个图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它们的周长相等吗?(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
米)
生:第一幅图是(5+6)×2=22(厘米)
师:第一个图形是
规则的长方体,但第二个和第三个图形是不规则的。我们用什么方法计
算右边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呢?
学生汇报:
4+2+2+3+6+5=22(厘米)
师:有不同算法吗?
生:把上面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不发生变化。
(5+6)×2=22(厘米)
师:第三个图形的周长大家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画一画。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学生自己动手,交流画法。
教师循堂指正。
4.量一量。
师:仔细观察下面两个图,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估计 厘米 估计 厘米
实际
厘米 实际 厘米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估计得怎么样?
小组完成后交流做法,并集体订正。
大家玩得高兴吗?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说给大家听。
还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设计其他活动。
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
用小正方形拼一拼并计算相应图形的周长,以及比一比、
画一画、估一估、量一量等丰富的活动,旨在通
过活动,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
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认识,同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次实践活
动宜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准备充分的活
动材料,并组织好小组活动,以提高实践活动的
效率。
要引导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动脑思考,并注意相互交流,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做的,听
一听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逐步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不断积累解
决问题的策
略。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在操作实践和交流讨论中学
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拓展自己的思维。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
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
1.基本掌握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
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
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掌握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口算卡,小棒。
1.表内除法口算。
6÷2= 8÷4= 12÷3=
16÷4=
9÷3= 14÷2= 24÷6= 32÷8=
2.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1.出示教材第48页例1。
出示情景图,提问: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信息。
根据学生找出的信息,把6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怎样
解决“每班分得多少支?”这一
问题。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教师引导,把6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求每班分得多少支,
就是求60里面有多少个3,用除法计算
。学生一起列式,教师板书。
列式为60÷3,那么怎样求出得数?同学交流。
生1:3个20是60,60除以3等于20。
生2:6个十除以3得2个十,是20。
生3:6÷3=2 60÷3=20
教师总结并板书信息。
60÷3=20(支)
答:每班分得20支。
师:600÷3这道题,大家比赛谁做得又快又对。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师:现在有120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得多少支?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20÷3=40(支)
答:每班分得40支。
大家一起说出计算方法。
口算下列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5÷5= 21÷3=
35÷7=
250÷5= 210÷3= 350÷7=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教材第49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对。
2.教材第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49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教材第49页“想想做做”第5题。
组织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路。
教材第49页“想想做做”第6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200 30 50 100 40 60 400 70 100
2. 略
3.
20÷2=10
4. 40÷2=20(组) 40÷4=10(组)
思维训练
120÷6=20
教材习题
教材第49页“想想做做”
1. (1)3 2 3 30 20 30 300 200 300 (2)9 9
5 90 90 5
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60÷3=20(支)
3个20是60,6个十除以3得2个十,是20。
6÷3=2
60除以3等于20。 60÷3=20
<
br>1.例1、试一试和例2分别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三个除法算式题(60÷3、600÷3、
1
20÷3)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
启发、补
充理解他们的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2.学生已经会利用表内乘法熟练口算表内除法。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2.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教材第50~57页的内容。
1.使学生经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没有余数)
的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计算的基本原
理,能够正确地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没有余数)的除法。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主
动与
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能正确地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没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卡。
1.口算练习。
40÷5=
28÷4= 24÷6= 81÷9=
60÷2= 80÷4= 560÷7=
90÷3=
120÷6= 27÷3= 36÷6= 24÷2=
2.口答。
(1)30里面有(
(2)46里面有(
(3)80里面有(
(4)92里面有(
)个十。
)个十和( )个一。
)个十。
)个十和( )个一。
1.出示教材第50页例3。
观察情景图,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教师板书信息,
已知有4筒羽毛球,每筒10个,旁边有6个,共46个,把这些羽毛球平均
分给2个班,问题是求每班
分得多少个。
师:根据以前所学知识,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出算式。
生:46÷2
师:先说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再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相互交流。
生1:每筒有10个,有4筒,平均分给2个
班,用除法计算。每班先分得2筒,是20个,再
分得3个,合起来是23个。
生2:把4个
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列式为40÷2=20(个),把剩下的
6个平均分成2
份,每份3个,列式为6÷2=3(个)。最后把两次的商合起来就是23个。
生3:40÷2=20(个) 6÷2=3(个) 20+3=23(个)
师:大家的想法都正确,你会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如
果个别学生已经掌握,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教师
引导,规范格式,讲解算理。
“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40里面有(20)个2,这个20,也就是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表示2个十。
同理,6里面有(3)个2,这个3,也就是3个一,因此要把“3”写在商的个位上,表示3个
一。
2.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246÷2。
师:如果用竖式计算,应从什么位除起?1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
教师板书: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8÷2 63÷3 396÷3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教材第5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将答案写在教材上。
2.教材第51页“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教材第5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2. 12 34 241 122……1 23 24……1
121 111……3 竖式略
3. 396÷3=132(本)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46÷2=23(个) 246÷2=123
答:每班分得23个。
除数是一位数,就看被除数的最高位(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因
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起点,教学时应该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在解决
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重视其算理的理解,算法的归
纳,同时
注意除法竖式书写格式的指导。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
教材第52~53页的内容。
1.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计算的算
理。
2.提高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具体的书写格式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
口算卡,图片。
1.口算练习。
42÷2= 27÷9= 64÷2=
84÷4= 80÷8= 36÷3=
26÷2= 46÷2=
36÷4=
2.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1.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出示教材第52页例4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说出观察到的条件和问题,教师板书学生反馈
的信息
。
已知跳绳每根3元,求36元可以买多少根。
师: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很容易求解。(指名学生板演)
36÷3=12(根)
师:除法可以怎样验算?
生1:用每根跳绳的价钱乘根数,看是否等于总价钱。
生2:可以用乘法验算除法。
师:现在有65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还剩几元?
学生试做,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明确算法,理解算理。
65÷3=( )
所以65÷3=21(根)……2(元)
师:计算的结果有余数,可以怎样验算?
分组交流,指名学生叙述如何检验。
教师总结,学生验算。
2 1
×
3
6 3
+ 2
6 5
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用“商×除数+余数=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2.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
3.小结计算方法。
1.教材第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2.教材第53页“想想做做”第2题。
3.教材第53页“想想做做”第3题。
4.错题门诊。
5.教材第53页“想想做做”第4、第5题。
1.用四个同样的水杯装水,水面
高度分别是6厘米、5厘米、9厘米和8厘米。这四个杯
子的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
下面加法算式中,只知道一个数字3,这里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数字,那么“数”“字”
“谜”分别代
表哪三个数呢?
谜
字谜
+数字谜
3字谜
课堂作业新设计
1.32 96 21……2 86 231……1
463
2.64÷2=32 47÷4=11……3
398÷3=132……2
485÷4=121……1
3.48÷4=12(元) 63÷3=21(元) 21>12,松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
4.
5.第4题:45÷4=11(辆)……1(个)
第5题:338÷3=112(本)……2(本)
思维训练
1.
(6+5+9+8)÷4=7(厘米)
2.数=2 字=9 谜=5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
65÷3=21(根)……2(元)
验算
2 1
× 3
6 3
+ 2
6 5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答:可以买21根跳绳,还剩2元。
列竖式计算时,第一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
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面,第二步
用余下的数与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重新组合,再除以除数,商写在原来被除
数的个位上面。可以
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材设计
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第53页第3题,可以分别求出每棵杨树苗和每棵松树苗
的价钱后比较哪种贵一些
;也可以把两种树苗的总价钱和数量作比较,根据每捆松树苗的总
价钱高、棵数少,判断出每棵松树苗的
价钱贵一些。
学生单凭对着算式说算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通过各种操作能帮助学生非
常形象地
理解过程,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理,突破难点。
练习七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1.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深入理解算理。
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合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口算卡,图片。
1.教材第54页“练习七”第1题。
(注意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2.教材第54页“练习七”第2题。
1.说一说,如何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教材第54页“练习七”第3题。
(注意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3.教材第54页“练习七”第4题。
4.教材第54页“练习七”第5题。
5.教材第54页“练习七”第6题。
6.教材第55页“练习七”第8题。
7.教材第55页“练习七”第12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6 ÷3=22…… ÷ =21……1
2.小明和妈妈的年龄加在一起是40岁,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小明是(
)岁,妈妈
是( )岁。
基本练习
1.40 400
70 60 30 20
2.60 1800 80 300 50 80 80 490 90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略
2.33÷3=11
67÷2=33……1
639÷3=213 487÷4=121……3
3.被除数:67 887 商:13 212 余数:1 2
4.
55÷5=11
5. 268÷2=134(元)
6. 11 12 10 13 34
22 21 11
7. 48-15=33(个) 33÷3=11(个)
思维训练
1.(答案不唯一) 67÷3=22……1 64÷3=21……1
2. 8 32
教材习题
练习七
7. (1)10 13 20 23 40 42 (2)93
31 86 43 44 11
9. 估计商略
266÷2=133
889÷4=222……1 683÷2=341……1 935÷3=311……2
10. 48÷4=12(人) 48÷2=24(张)
11. 96人
96÷3=32(人)
思考题
96÷(1+2)=32(元)
第1题,先让学生说,对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归纳,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方
法。第3题
,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通过介绍方法,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第5题,
指导学生读题,让学
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第6、10题,让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7、8、9
题,通过拓展练习,为学有余力的学
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初步理解笔算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通过辨
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计算,
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从高位算起的道理。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稍复杂)的笔算
教材第56~57页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深入理解算理。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能被除数整除)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口算卡,课件或实物。
1.口算练习,学生读题说得数。
27÷9= 40÷5= 20×4+12=
42÷7= 72÷8=
30×2+18=
85÷4= 60÷5= 40×0+5=
96÷3=
63÷5= 20×3+10=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校体育组买来40个乒乓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
40÷2=20(个)
答:每个班能分到20个。
出示教材第56页例5。
1.课件继续演示,出示例题(图文结合)。
学校体育组买来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
2.小组讨论如何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参与讨论、交流,掌握学生的情况。
3.小组代表汇报意见。
解法一:想( )×2=52,26×2=52,那么52÷2=26。
解法二:想(
)+( )=52,即26+26=52,那么52÷2=26。
解法三:先分给每班2筒,是20个;余下12个,每班再分6个。每班共分到26个。
怎样用竖式计算呢?
4.学生独立完成验算的过程。
2 6 或
20×2+12=52
× 2
5 2
1.练一练,并验算。
2.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应该怎样计算?
3.错题门诊。
1.教材第57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教材第57页“想想做做”第2、第3题。
3.教材第57页“想想做做”第4、第5题。
4.教材第57页“想想做做”第6题。
把1~8这八个数字分别填在
○
里,使每边和均为14。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2.第2题:12
15 37 13……1
第3题:12 16 32 16 25 25……2 16 16……3
3.第4题:
一十多 二十多 二十多 四十多
第5题:84÷6=14(个) 84÷7=12(个)
4.
答案不唯一,例如:暖壶的价钱是玻璃杯的多少倍?
96÷6=16
思维训练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稍复杂)的笔算
52÷2=26(个)
答:每班分得26个。
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本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分羽毛球”这一问题展开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
算知识,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
习,让学生经历笔算过程,并逐步抽象成
笔算除法的基本模型,通过动画演示、深入辨析,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
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
1.在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笔算除法
,并会用乘法来验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理解其算理。
口算卡。
1.口算。
57÷3= 27÷3= 54÷2= 20×2+6=
45÷6= 36÷3= 42÷2= 10×6+3=
56÷7=
49÷7= 32÷3= 30×3+2=
2.三年级6个班共收集了96个废旧饮料瓶。平均每个班收集了多少个?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教学教材第58页例6。
1.教师板书例题。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指名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738÷2
师:要想计算这道算式,先估计结果大约是几百多,再用竖式计算。
七百多除以2得三百多,估计每批有三百多人。
教师边板演边讲解,并强调列竖式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商×除数=被除数”进行验算,看算得对不对。
3 6 9
×
1
1
2
7 3 8
所以738÷2=369(人)。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练一练。
816÷2= 123÷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了吗?
1.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1题。
2.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2题。
3.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3题。
4.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5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2. 一百多 四百多
二百多 二百多
3. 875÷5=175(千克)
4. 540÷4=135(个) 135>130,不够。
教材习题
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
4. 36 24 18 12
发现:总钱数不变时,笔记本的单价越高,买的本数越少。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
738÷2=369(人)
验算
3 6 9
×
1
1
2
7 3 8
答:平均每批有369人。
除数是一位数,就看被除数的最高位(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到那一位的上
面。
1.第二道例题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要先用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教材
没有把
算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估计738÷2的商是3百多,为应该先算700
除以2作铺垫。
2.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力求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笔算过程,并逐步抽
象出笔算除法的基本模
型。通过动画演示、深入辨析,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
算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
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深入理解其算理。
2.在具体情境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在独立
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及合作、
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
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算理。
口算卡。
1.口算。
20÷2= 24÷2= 40÷4=
20÷4= 24÷4= 40÷5=
2.指名同学板演:63÷7 45÷5
集体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说商为什么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小结算法: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1.出示教材第60页例7,三年级312名学生分4批参加游泳训练。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教师讲解题意,大家一起列式为312÷4。
师:请你先估算一下,这道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生1:因为被除数的百位没有除数大,所以商一定比100小。
生2:因为100×4=400,所以312÷4的商小于100。
生3:因为除数4大于被除数的百位上的3,所以商一定是两位数。
2.自主探索,理解312÷4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1)独立探索:填写教材第60页的方框。
(2)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组员交流,看意见是否一致。
(3)汇报交流,理解掌握。
①选一组学生的竖式,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②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问,进行答辩。
③重点讨论:7应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
3.小结计算方法:这道题计算时有何特点?
4.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竖式计算。
46÷2 447÷3
264÷4 84÷3
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计算的。(重点检查除法的顺序及首位商的书写位置)
这节
课,同学们通过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除法的新知识。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
课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吗
?还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吗?
1.教材第6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2.教材第61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61页“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自己做一做,交流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2. 126÷2=63(根) 126÷3=42(根)
3. 288÷3=96(厘米)
42÷3=14(厘米) 978÷3=326(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61页“想想做做”
2. 156÷2=78 268÷4=67
505÷8=63……1 460÷7=65……5
4.
(78+74)÷8=19(组)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312÷4=78(人)
答:平均每批有28人。
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
起,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
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1.本节课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
教材仍旧不把算法
直接告诉学生,先让他们通过估计知道312÷4的商比100小。在学生估计时,要
帮助他们弄
懂两点: 一是商为什么比100小;二是商应该是几位数。然后在竖式计算时让他们研究为
什
么先算31÷4,而且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的道理。学生初学除法的这种情况,容易写错商
的最高位的位置,所以教材在“想想做做”中仍旧使用“先扶后放”的设计。
2.学生已经掌握了一
位数除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学会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的
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 一段长15米的铁丝,可以剪成多少根5米长的小段?要剪几次?如果铁丝长235米,
能
剪成几根这样长的小段?要剪几次?段数和剪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思路分析:通过画图,很
容易看出剪成3根5米长的小段,
剪2次就行了。同样道理,235米长的铁丝可剪成4
7根5米长的小段,要剪(47-1)次。
解答:15÷5=3(根) 3-1=2(次)
235÷5=47(根) 47-1=46(次)
答:长15米的铁丝,可以剪成3根5米长
的小段,要剪2次;长235米的铁丝可以剪成47根5
米长的小段,要剪46次。
练习八
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
1.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深入理解其算理。
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合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口算卡。
1.教材第62页“练习八”第1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读题说得数。
2.教材第62页“练习八”第2题。
注意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1.说一说,如何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教材第62页“练习八”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62页“练习八”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教材第62页“练习八”第5题。
充分运用乘法与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5.教材第63页“练习八”第6题。
分组比赛的形式来完成。
6.教材第63页“练习八”第7题。
7.教材第63页“练习八”第8题。
8.教材第63页“练习八”第9题。
9.教材第63页第10题。
教材第63页思考题。
基本练习
1. 20 13 22
22 41 21 23 34 11
2. 72÷4=18 76÷3=25……1
90÷5=18 85÷4=21……1
585÷5=117
658÷4=164……2 306÷9=34 473÷7=67……4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略 2.被除数:6 7 6 3 商:28 11
余数:0 2
3. 845÷5=169(千克)
4. 216÷9=24(个)
24×4=96(台)
5. (1)12 17 12 16 32 24
(2)36
18 45 15 75 15
6. 16 18 15 14 13 19 14 13
7. 72 18 90 15 16 48 12 60
8.商是三位数 155
商是两位数 93 商是三位数 133 商是两位数 76 商是三
位数
141
商是两位数 94
9. (1)335+250=585(米) 585÷9=65(米)
(2)65×7=455(米)
思维训练
546÷3×2÷4=91(克)
被除数上有0的除法
教材第64~66页的内容。
1.经历探索三位数(某一位上有零)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对学习
数学的信心。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探索并掌握被除数上有0的除法的计数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课件。
1.口算。
21÷7= 36÷4= 72÷8=
0×4=
40÷8= 54÷6= 81÷9= 5×0=
2.笔算。
217÷7
上述两项内容可同时进行。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217÷7”的笔算过程。
1.教学教材第64页例8。
教师出示主题图。
请学生看看主题图,说说图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
出什么问题,
怎样计算,并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6÷3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6÷3”等于几,怎样想它的答案。
教师提问:树上一个桃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如果求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0÷3
谁能说一说“0÷3”等于几。
生:“0÷3=0”,因为“0×3=0”,所以“0÷3=0”。
教师提问:你知道“0÷4”“0÷9”“0÷20”各等于几吗?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教学教材第64页例9。
教师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让学生观察算式中被除数的特点。(被除数的中间有0)
(3)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
(4)请三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笔算过程,在全班进行交流,其他学生质疑。
(5)教师引
导学生得出结论:学生2的方法比较简便,因为0除以3等于0,所以可以少写
一步,而学生3的方法是
错误的,0除以3等于0,所以商的十位要写上0,如果不写就变成12
了。
3.教学教材第64页“试一试”第1个竖式。
(1)学生先观察被除数的特点,估算一下商是几位数。(被除数的末尾有0)
(2)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
(3)请两名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在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生2的方法比较简便,因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所以可以少写一步。
4.教学教材第65页“试一试”第2个竖式。
(1)学生先观察算式的特点,估算一下商是几位数。
(2)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生1: 生2: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又是如何处理的。
(4)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分析比较上一题与此题的异同之处。
1.用竖式计算。
360÷3 408÷4 606÷6
2.果园里有3棵梨树共结了306个梨,每棵梨树结多少个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了什么?
1.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
2.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
3.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0 0
0
2.
3. 906÷3=302
800÷5=160 620÷2=310
840÷6=140
教材习题
教材第66页“想想做做”
4. 三角形
360÷3=120(厘米) 正方形 360÷4=90(厘米)
正五边形
360÷5=72(厘米)
5. 605÷3=201(套)……2(米)
被除数上有0的除法
306÷3=102(个)
在计算
三位数(某一位上有0)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前一位上能整除,后一位是0的,就
直接在后一位上商0
。
例题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试一试”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
在教学306÷3时,教
材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估算、口算和笔算,通过估
计306÷3
的商比100大一些,口算300÷3=100、6÷3=2、100+2=102,体会
到商中间有0是合理的。如
果漏了商中间的这个0,就不是比100大一些了,也不是三位数了。通过竖
式笔算,着重体会
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0÷3应该在十位上商0,即商的中间有0。然后教学竖式的简
便写法,
即被除数的十位上0÷3,只要在商的十位上写0,可以把0移下去,3乘0得0、0减0得0
这
些过程都省略不写。
第65页的“试一试”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在计算前先估计商
是几位数,能防止
漏写商的个位上的0,体会商末尾有0是合理的。要提醒学生,竖式是不是也有比较简
便的写
法。
教学“0除以一个数商0”,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在现实的情境
中由6÷3引出0÷3,
使学生感到“0除以一个数”可能遇到的问题;二是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自己得
出0÷3的商
是0,不是由教材或教师告诉他们应该商0;三是从0÷3=0很自然地迁移到0÷4、0
÷9……
发展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四是初步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个规律。教材<
br>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注意了方法和结论的科学性。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
<
br>1.在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商的中间或末尾
有0的除
法,并会用乘法来验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1.掌握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
口算卡。
1.口算
27÷3=
56÷2= 30×2+5=
46÷6= 91÷7= 10×7+4=
36÷4= 39÷3= 40×6+5=
2.三(1)班的同学去军训,有4
8人参加了这一活动。如果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几人?
如果平均分成8个小组呢?还有其他分组方
案吗?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1.教学教材第66页例10。
出示题目:星光小学432名女生表演团体操,每4人托起一个花环,一共需要多少个花环?
学生根据题目列式,教师板书算式:432÷4。
师:先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再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说说有什么困难,同桌一起研究十位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教师引导、归纳)
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1,要在商的十位上写0占位,千万不能空着不写。
小组内说说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完成竖式,“0×4”和“相减”的过程可省略不写。
教师板演竖式过程。
师:你能检验一下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2.教学教材第67页“试一试”第1个算式。
(1)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进行计算。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又是如何解决的。
生1: 生2: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个竖式的正误;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生1错误,生2正确)
(4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被除数的个位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商0占位,余数写在竖式最下
端即可。(注意
数位要对齐)
3.教学教材第67页“试一试”第2个算式。
(1)教师提问:同学们看看这道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会计算吗?
(2)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在黑板上列竖式,边说边计算。
生1: 生2: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个竖式的正误,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生1错误,生2正确)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下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1.教材第67页“想想做做”第1题。
2.教材第67页“想想做做”第2题。
3.教材第67页“想想做做”第3题。
4.教材第67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2. 820÷4=205
636÷9=70……6 843÷7=120……3
3.
648÷6=108(盒) 648÷8=81(盒)
4. 318÷3=106(只)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个)
答:一共需要108个花环。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求出商的百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
够商1时,要商0占位,
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本节课例题,在笔算过程中,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解疑,重点讲解“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
0”的计算
方法。商中间是0的除法竖式有简便写法,这种写法要通过“呈现—比较—思考—
模仿”的过程帮助学生
掌握。首先仔细看教材里竖式的简便写法,再把这种写法和一般的写
法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
么这样简写。然后模仿这种写法的竖式,计算商中间有0
的除法,逐渐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材第68~70页的内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深入理解其算理。
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口算卡。
1.教材第69页“复习”第1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读题说得数。
2.教材第69页“复习”第2题。
商的末尾或中间是不是0?商是否有余数?
3.教材第69页“复习”第4题。
4.教材第70页“复习”第7题。
比较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与练习,请同学说一说。
1.教材第68页“练习九”第1题。
2.教材第68页“练习九”第2题。
3.教材第68页“练习九”第3题。
4.教材第68页“练习九”第4题。
5.教材第68页“练习九”第5题。
1.教材第68页思考题。
2.教材第70页思考题。
基本练习
1. 40 3
20 12 400 30 21 16
2. 123 120 102 141 105……3
70……3 112 103……2 100……2 比一比略
3. 50-26=24(元)
24÷2=12(个)
4. 106 106 150 150 101 101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商是两位数 80……2 商是三位数 102……4 商是三位数
150 商是两位数
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101<105<107,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思维训练
1.0,1,2,3
第一个 里填1,4,7,第二个 里可以填0,1,2。
2.
教材习题
教材第69页“复习”
3. 4900 290
140
5. (1)圆珠笔和乒乓球。
108÷3=36(支) 60÷2=30(个)
(2)(108+60)÷9=18(本)……6(元) 18<20,不够。
(3)答案不唯一,例如:用买球的钱去买圆珠笔能买几支?
60÷3=20(支)
6. < < > >
8. 14 24 68 18 29 69
(1)没有余数。
(2)都是由1、2、6三个数字组成的。
用2、3、4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
9.
(65+5)÷6=11(顶)……4(人) 至少搭12顶帐篷。
通过复习,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
构,掌握口算
、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
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
度。
1.掌握用列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掌握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2.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
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
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提倡并鼓励
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注意调动
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
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
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 3课时
间隔排列 1课时
用列表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71~73页的内容。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列
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
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列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
价值,进一步
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会用列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1.教学教材第71页例1。
(1)出示课件。
学生读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小猴帮妈妈第一天摘了30个桃,以后每天都比前一
天多摘5个。
(2)解决实际问题。
求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方法。
指名同学汇报,交流方法。
师:你们会用列表或列式计算求出答案吗?
第一天
30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二天 30+5=35(个)
第三天 35+5=40(个)
第四天 40+5=45(个)
第五天 45+5=50(个)
(4)小结。看来
“列表”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求出第三天和第五天小
猴摘的桃。回想一
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
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
据各是怎样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
哪些策略?你认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某水果超市要购进一批水果,第一天购进200千
克,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购进50千克。
超市第四天购进了多少水果?第六天呢?
师: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列表”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列表”的策略
来解决的问题有
什么特点?
1.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1题。
2.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
3.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4.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答案不唯一,例如:橙子有多重?
500÷4+20=145(g)
(2)答案不唯一,如:买了多少支圆珠笔?
3×10+18=48(支)
2. 8 4 2 1
3. 从图中标出略
18-8-4=6(人)
4. 先算白地砖有多少块,后算花地砖的块数。 15×8=120(块)
120-70=50(块)
思维训练
略
用列表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
第二天 30+5=35(个)
第三天 35+5=40(个)
第四天
40+5=45(个)
第五天 45+5=50(个)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