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投档线是什么意思-低碳环保知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
程,理解混合运算(两
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
初步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
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
考过程,逐步积累、提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以及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混
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
行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两步),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第1课时
小熊购物(一)(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
”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
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食物面包、饼干、饮料的图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5分) <
br>出示“小熊购物”情景图。谈话引入:今天,小熊胖胖和乐乐听说下午要开
联欢会,就来到商店买
些东西。你们看商店里有什么?
关注学生对于问题的表述能力。
关注学生读图的有序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根据问题,独立读图,找到图中的数学信息。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说出商店里有面包每个3元,饼干每包4元,饮料每瓶6元,花生每包7元,糖
果每袋5
元。
二、探究新知(25分)
1.建立模型
提出问题:小熊胖胖要买什么呢?买这些东西需要多少钱呢?快帮算算吧!(小
组同学交流)
(1)怎样列算式?
(2)每个算式分别求的什么问题?
(3)如果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就可以列一个综合算式3×4+6或6+3×4
2.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先算什么?为什么?
(1)选择算式试算。
(2)探究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引导学生讲一讲思考过程,为什么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结合情境说清楚。
(3)再次体验运算的顺序
在会书写一个算式的基础上,选择另一个算式算一算。
提问:6+3在情境图中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与情境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比较,发现运算顺序的道理。
(4)交流书写体会
(5)离开具体情境,掌握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
(6)总结计算方法。
3.介绍脱式写法
看胖胖,读出胖胖的问题:我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
3×4=12(元)
12+6=18(元)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先算乘法,得出4个面包多少钱。再算出和饮料一共多少钱。
如果先算4+6就是
把4个加上6元,没有道理;同理如果先算6+3得出1个
面包和1瓶饮料的价钱,再乘以4就求出共买
4个的价钱。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在计算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题时,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脱式计算时等号要对齐,不计算的部分要照着写下来。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对于画图策略的应用。
关注交流讨论的实效性。
再次体验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10分)
课后练习1、2题
1.引导学生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计算,可以画图帮助理解。
根据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2.
根据自己画图找到题目中的数据,再根据理解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应
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根据理解进行脱式计算。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
分步: 3×4=12(元) 综合:3×4+6
12+6=18(元)
=12+6
=18(元)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小熊购物(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
br>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准备:食物面包、饼干、饮料的图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5分)
出示“小熊购物”课件情境。
谈话引入:小熊壮壮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学生根据问题,独立读图,找到图中的数学信息。
说出商店饼干每包4元。
关注学生对于问题的表述能力。
关注学生读图的有序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探究新知(25分)
1.小熊壮壮拿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怎样列算式?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展示。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理解应用。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作为答辩人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接受其他同学提问。
(1)每一个算式分别解决什么问题?
(2)混合运算的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1)你知道这个算式解决什么问题吗?
7×3+5
30-4×5
7+6×2
(2)讨论:在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如果给你20元钱,你准备买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家
解决。
你有什么收获?
独立思考,要解决壮壮购物找钱的问题,必须收集那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尝<
br>试画图表示数量关系,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在一个算式中,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思考我们是如何学习和理
解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的?结合实例说一说为什么
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对于画图策略的应用。
关注学生对于算式意义的理解,不要形成固定思维。
关注学生对于乘加、乘减运算算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结合小熊购物图,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再算一算。
20-2×7
5×3+4
4×6-20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看图找到题目中的数据,再根据理解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应该先算哪一
步,再算哪一步。
根据理解进行脱式计算。
沟通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二)
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买文具(一)(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2.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
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
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除加、除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 情境引入
观察情境图。
1.提问:“原价每本3元”、“现价每本5元”和“现价5本10元”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从图中读懂数学信息。
理解原价和现价的含义,从复杂句子中分析数学信息。
学生提出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二、 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一:
1.提出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钱?)后,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样列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在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表示的意思,再引导他们说一说怎样用算
式表示;
还可以怎样列式?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二:让学生对应图示,说说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方法三:结合情境说说思考的过程,以及每部分的实际含义。
怎样书写呢?
有除法又有减法,先算什么?为什么?
解决问题二:
1.出示: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知道哪些信息,需要先求什么
3.独立解决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为什么先算10÷5,为什么3-要写在10÷5前面?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什么?
5.集体计算3-10÷5。
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三种方法:
1.直接画图解决问题
2.画图并分布列式解决问题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再次体验运算顺序,根据算式说说每部分的实际意义,并算一算。
读题明确题意。
分析题中要求。
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对于画图策略的应用。
关注交流讨论的实效性。
关注学生对于算式意义的理解。
关注算理的理解。
渗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6.通过计算全班体验先除后减的运算顺序
三、 讨论总结
哪种做法对?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算式的正误。
适时追问: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
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你有没有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总结除加、除减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在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要先
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不参加运算的部分照抄,保证等号两边相等。
强化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买文具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分步: 10÷5=2(元) 综合:3-10÷5
3-2=1(元) =3-2
=1(元)
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过河(一)(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过河”情境,经
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
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准备:小括号纸板、小黑板。
教学环节
一、 情境引入
1.二年三
班的小朋友到公园游玩,他们要租船到河的对岸去,他们遇到了什么
需要解决的问题呢?
2.出示主题图,请同学提出问题。
3.仔细看图,找到图中有用的数学信息。
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只船?
4.
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找到图中有用的数学信息。
并能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一、
探究新知
1.问题: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
2.解决问题:独立列算式。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想要先求出男女生总人数是多少,再计算需要几只船。
3.全班汇报。
4.这样列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5.要想先算加法,就需要请小括号来帮忙:(29+25)÷9才能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加法。
6.在混合运算的算式中,一般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话,就先算括
号里的。
7.提出问题: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你会做吗?
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思考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小组讨论: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29+25=54(人)54÷9=5(只)
2.(29+25)÷9
学生有可能出现:29+25÷9
结合情境思考应该先算哪个,再算哪个。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当需要改变算式原来的运算顺序时,需要用到小括号。
明确带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
二、 巩固练习
1.有25个苹果,吃了4个后,剩下的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
2.超市的苹果和橘子都卖2元钱1斤,妈妈买了3斤苹果,4斤桔子,共花了多
少元?
3.算一算(小组比赛)
(24+25)÷7
(30-16)÷2
(100-75)÷5
(90-87)×9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25-4)÷3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21÷3
= 7(个)
3×2+4×2
= 6+8
= 14(元)
或2×(3+4)
= 2×7
= 14(元)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题意、列式并准确计算。
板书设计
过河
分步: 29+25=54(元) 综合:(29+25)÷9
54÷9=5(元)
=54÷9
=6(元)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过河(二)(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
括号
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小括号纸片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环节
一、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限乘”是什么意思?
“限乘”即大客车最多能坐46位乘客,面包车 最多能坐8位乘客。
重点关注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结合情境讨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所表达的含义及其运算顺序。
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问题。
结合情境解释自己的算法,总结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学生先观察情境图。结合实例说说算式的意思。注意算式与实际情景相结合。
重点理解70-46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三、 巩固练习
书后练习
练习时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先理解题意,交流思考,独立计算,交流检验,
巩固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步混合运算。
板书设计
过河(二)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加与减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连加和连减法的意义,感
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借助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
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
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积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经历与他人交
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
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逐步养成认真倾
听、勇于表达、反思质疑、细心
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掌握连加法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情况
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
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集体指导
1.创设“捐书活动”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以图表形式呈现两所小学捐书的情况:
三年级捐书情况
班级 数量本
一年级(1) 103
二年级(2) 109
三年级(3) 98
四年级捐书情况
班级 数量本
一年级(1) 118
二年级(2)
104
三年级(3) 95
•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请大家试着估一估,哪个年级捐的多?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哪个学校捐的书多一些?
•三年级:120+100+100=320(本)
四年级:100+110+100=310(本)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
1.独立完成学习。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连加法该如何计算?
2.小组交流并汇报
1.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指南后独立完成检测卡,有困难的同学向老师询问。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生汇报:
•118
+104 +95=317(本)
104
+ 222
+ 95
317
• 118 + 104 + 95
= 222 + 95
=317(本)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标好进位,在计算时一定要加进去。
2.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
3.小结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二附小一共捐书多少本?
2.引导检测卡有错误的同学改错,全部正确及改完错误的同学继续做发展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一、
列竖式计算。
727+112+38=
397+307+120= 558+250+174=
475+260+149= 760+95+170=
380+98+75=
选做题
1.小明、小军、小丽一共投中多少个?
小军比小明多投
中75个,小丽比
运白菜
小明少投中25个。
小明投中
260个。
(三位数连减)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
菜”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加减
混合运算(两步)及其验算。
2.进一步结合加减混合运算的现实背景,积累从多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的活动
经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计算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化,养成精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集体指导
出示书中“运白菜”的情境图。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
1.估算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结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5.算一算、再进行验算。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解决问题:还剩多少棵白菜?
2.出示学习指南: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3.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1000-372-210
4.集体交流。
共有白菜1000棵,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进行汇报交流。
•把256和280都看成30,850-300-3
00=250;也可以把256看成250,把280看
成300,850-250-300=300。
•850-256-280=314(棵)
850 594
- 256 - 280
594 314
•850 - 256 - 280
= 594 - 280
=314(棵)
850 594
- 256 - 280
594 314
850-(256+280)
=850-536
=314(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56 850
+ 280 - 536
536
314
•相同数位要对齐;
•符号要写准确;
•标好进位和退位点,在计算时一定要算进去。
在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列竖式计算
1000-207-168
436-179-36
456-278-132
930-(80+480)
368-(168+127)
1000-185-145
必做题
1、淘气和笑笑在菜地里学到了新知识,高高兴兴地往前
走,他们来
到池塘边,饲养员告诉他们,这里养了800只鸭子,白鸭子有250只,
花鸭子有
350只,黑鸭子有多少只?
2、离开了池塘,来到植物园,花农伯伯告诉他们这里种了
1000枝玫
瑰花,红玫瑰和黄玫瑰的枝数都是320枝,剩下的是白玫瑰,白玫瑰
有多少枝?
(两种方法计算)
节余多少钱
(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进
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
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流程】
一、小组和个别学习
1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问题1“亮亮和奶奶8月份花了745元,8月份节余了多少元?”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 •算式中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还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吗?说一说。
3•出示问题2“九月份节余260元,十月份节余
的钱比九月份少30元,两个月
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提问: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哪个信息已经知道?不知道的信息是什么?通过哪两个信息能求出来?
•独立解决,可以画一画,做一做。
•集体交流,全班汇报。
•260为什么用了两次?
4•试一试: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约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意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讨论
•800+185-745
=985-745
=240(元)
•800-745+185
=55+185
=240(元)
•独立思考
•独立尝试列算式计算
•260-30=230(元)
260+230=490(元)
•260+(260-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60+30
=290(元)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
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要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列竖式计算。
278-199+680=
800-289+484= 500-294-106=
318+254-190= 653+97+135=
427+273-165=
选做题
第三单元 加与减
里程表(一)
(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
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
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一、集体指导
【教学流程】
北京——保定
北京——石家庄
北京——郑州
里程千米
146
277
689
一、谈话引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
并指一指。
(2)出示问题: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说一说,画
一画。
(3)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4)请你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集体交流汇报
3•解决: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
北京——洛阳
北京——西安
813
1200
•结合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在图上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
“直观图和线段图”是如何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
•学生独立观察,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动手在路线图上画一画,并在图上标出相应路段的数据。
•学生独立计算
•277-146=131(千米)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689-146=543(千米)
•画一画、说一说
.关注学生能否看懂图意
.关注学生是否会正确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关注学生能否明确图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1.练一练:25页1题。
2.25页2题。
3.25页3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解决问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读懂数学信息后再独立计算。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列竖式计算。
653+285=
165+435+377= 700-399+125=
800-672= 500-196-204=
652-(97+355)=
选做题
里程表(二)
(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
里程
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流程】
一、集体指导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总结反思
1•回顾交流:我们昨天是怎样学习“火车里程表”这节课的?
2•怎样利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的?
3•出示问题情境和汽车里程表。独立读题,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4•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能看懂吗?
图中的35千米是什么意思?
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哪两个数据?
•在图中星期一表示的是哪部分?实际上行驶多少千米?
•尝试画一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 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比较出来?
6•通过学习“里程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思考?
•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35千米是星期一之前行驶的路程;160千米包括星期一行驶的路
程35千米,也包括星期
一当天行驶的路程。
160-35=125(千米)
全体学生模仿画图
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60-35=125(千米)
350-160=190(千米)
555-350=205(千米)
745-555=190(千米)
•同伴交流
关注学生回顾反思的能力
•关注学生能否明确图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关注学生是否会正确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1.练一练:27页1题。
2.25页2题。
3.25页4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解决问题。
.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读懂数学信息后再独立计算并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列竖式计算。
950-153= 328+396+204=
468+376-168=
567+433= 900-281-430=
859-(162+88)=
第四单元 乘与除
第1节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表内乘法的复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沟通新旧知识之
间的联系,学会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
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
人合作、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
程,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能够积极地参与数学的研
究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学校想在教学楼周围种一些树来绿化校园,给同学们创设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
学校
购买了一些树苗,请看主题图
学习任务: 3捆一共多少棵?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前面学习的表内乘法知识,尝试独立探索计算
“20×3”的结果。
(2)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组际交流
口算“20×3”的方法
学习任务: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多少棵
1.独立学习(建议2分钟)
(1)运用刚刚学习“问题一”的收获,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二,
(2)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2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问题一:3捆一共多少棵?
20×3=60(棵)
问题二: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多少棵?
500×3=1500(棵)
教学反思:
必做题
20×6=
10×8= 30×3= 40×6=
200×6=
100×8= 300×3= 80×2=
8×30=
6×60= 3×70= 30×3=
7×500=
400×9= 500×5= 6×400=
200×6=
300×6= 30×8=
选做题
1、蔬菜店卖出花菜600千克,卖出白菜的重量是花菜的5倍。卖出白菜多少千克?
第2节 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尝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
题。 <
br>(2)经历与他人交流、合作;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的
过程中,学
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
程中,能够认真倾听与质疑,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历
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星期天,甜甜、淘淘和明明一起来到海边,仔细观察图,他
们在做什么呢?你能从中
获得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习任务: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前面学习的乘法知识,独立探索用不同方法 计算“12×3”的结果。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算“12×3”的方法
学习任务:
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元?
算“18×4”的方法
1.独立学习(建议2分钟)
(1)运用刚刚学习“问题一”的收获,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二,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
(2)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2分钟)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板书设计:
问题一: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2×3=36(元)
问题二: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元?
18×4=72(元)
教学反思:
必做题
35×1= 24×6= 17×4=
60×6 = 23×3=
26×1= 24×3=
36×2= 19×6= 27×4=
21×8=
36×3= 65×1= 27×9= 37×6=
45×9=
67×3= 3×24= 66×8= 12×7=
88×1= 57×9= 4×26= 23×9=
27×8=
35×6= 44×7= 16×2= 26×9=
38×6=
选做题
一、我知道,我会填。
1、30是(
)个十,3个十乘4得( )个十。就是( )。
2、600是(
)个百,6个百乘5得( )个百。就是( )。
3、表示6个80的算式是(
),结果是( )。
4、计算200×8时,想法是:2乘8得16,在末尾添写(
)个0,就得到200×8的
积了,积就是( )。
四、解决问题。
1、蔬菜公司卖出花菜600千克,卖出的白菜是花菜的5倍。卖出白菜多少千克?
2、妈妈要买20千克大米,每千克大米4元,妈妈带90元钱够用吗?
第3节 丰收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
)通过课前表内除法的复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
文档来
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集体学习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60÷2”的口算方法。
学习任务: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前面学习的除法知识,在课堂练习本上尝试独立探索计算“60÷2”的结果。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2)在小组内解决组内成员困惑的问题,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卡上的问题。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学习任务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1)运用刚刚学到的除法计算方法,在数学书P34,独立解决 山羊伯伯的问题。
(2)记录计算的过程,准备全班交流。
2. 全班交流(建议3分钟)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索。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口算方法。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索。
完成数学书P35的练一练。
组际交流
口算“60÷2”的方法
板书设计: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
60÷2=30(根)
山羊伯伯要把这些白菜运回家,需要运多少次?
160÷8=20(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直接写得数
90÷3= 80÷2 =
60÷2= 80 ÷4 =
420÷7= 540÷9= 180÷6=
810÷9=
想一想,填一填
(1)45×( )= 90 90÷( ) =45
(2)40÷2=( )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个十,就是( )。
3、连一连
630÷7 80 120÷3
240÷8 40 270÷9
320÷4
90 40×2
240÷6 30 270÷3
选做题
3、走进生活
有4位同学参加学校口算比赛的成绩如下表:
姓名
时间(分)
做对题数
小明
2
40
小红
5
150
小强
6
240
小杰
3
60
算一算,谁的速度快?
第4节 植树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
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用。
(1)通过尝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
题。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独立探索“36÷3”的计算方法。
仔细观察主题图,他们在做什么呢?你能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观察主题图,找出所需的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索。
学习任务一: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1.独立学习(建议3分钟)
运用前面学习的除法知识,独立探索用不同方法计算“36÷3”的结果。
2.小组交流(建议3分钟)
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口算“36÷3”的方法
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明,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习任务二: 三(1)班共有48人参加植树,
1.独立学习(建议2分钟)
(1)运用刚刚学习“任务一”的收获,尝试独立解决“任务二”,
列出算式并尝试用多
种方法计算结果。
(2)记录计算过程,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建议2分钟)
(1)小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3.全班交流(建议5分钟)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出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探究思索。
板书设计:
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36÷3=12(棵)
三(1)班共有48人参加植树,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48÷4=12(组)
教学反思:
必做题
一、填一填。
1、42里有( 4)个十和( )个一;
2、38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63里有( )个十和( )个一;
4、95里有( )个十和( )个一;
二、口算。
20÷2= 40÷2= 80÷4=
50÷5=
60÷3= 80÷2= 30÷2= 55÷5=
三、计算下面各题。
42÷2= 42÷3=
42÷4=
42÷5= 38÷2=
65÷5=
选做题
列式计算。
1、45里面有多少个5?
2、把8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3、65个梨,每9个分一份,能分几份?还剩几个?
4、84个碗,平均分成8桌,每桌几个?还剩几个?
5、7个8是多少?6、25的6倍是多少?
五、我会解决问题。
1、服装加工厂
每2米布能制成一套服装,现在有99米布,最多能制多少套服装?还剩几米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布?
2、一辆汽车一次最多只能运5吨货物,现有48吨货物,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
第五单元
周长
《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
一摸、找一找操作等活动,认识图
形的周长。
2.与同伴合作,动手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和树叶的周长。
3.根据周长定义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会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树叶、动物图片、绳子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看一看 课件出示:
引导观察小蚂蚁绕树叶一周的情景 , 谁来说一说,通过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描一描
,初步感知。
(1)学生描树叶、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2)师贴图片,指名学生描边线,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3)结合封闭图形和未封闭图形,进一步强调周长的意义。
3.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深入感知周长的意义。
4.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并动手摸一摸、指一指。
三、操作体验,量一量图形的周长。
1.小组合作,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2.师生合作,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
四、闯关练习,巩固提高。
1.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计算图形的周长。
3.思维拓展题。.
五、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本47页练习题。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课后反思:
必做题
一、描一描下面图形的边线。
二、下面的图形是由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这些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
米?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三、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选做题
一、一个长方形的足球场,长100米,宽75米。小明沿着足球场跑了两圈,跑了多
少米?
二、你会求下面的周长吗?
什么是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使
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同
时体会成功的感觉。
教学重点、难点:
1、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尺子、小黑板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探究新知:
1、导课:
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呢?大家猜猜看?齐读课题
2、学习新知:
(1)我们先来学习
长方形的周长,看正确的测量方法请读出测量结果。同学们你们
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老师相信你们,试试
看?叫学生板演,最好是方法不一样的。
(2)集体订正
(3)出示,鼓励学生用第三种方法计算。
总结:(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3、小结:作为长方形求它的周长时,我们用(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比较好,
作为正方形如
何求它的周长呢?
4、学习例3
(1)出示:求它的周长就是求几个5的和,[口答算式]
(2)小结:板书: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
5、练习:43页的第一题,能不能围一圈必
须先求什么?还要注意单位,请独立完成。
叫学生板演。订正。
师:如果是70厘米够吗?
三、巩固练习。
四、能力拓展。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一、判断题:[请打出手势]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2、正方形的周长除以4就等于它的边长。( )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的形状大小一定都一样。( )
4、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就是12厘米。( )
二、填空题
1、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_______厘米。
2、用一根48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__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长8厘米,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____。
4、一条绳子
正好围成一个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的长方形。如果改围成一个正方
形,它的周长是________
它的边长应当是________。
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厘米,宽是2厘米,长是_______厘米。
选做题
1、一块正方形的操场,边长30米。明明沿着操场四周走一圈,他一共走了多少米?
两圈走了多少米
?
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8米,宽9米,一面靠墙(如下图),其它三面墙围上一圈
铁丝
。铁丝长多少米?
3.长方形的长是8分米,宽是2分米,周长是多少?
4.一个长方形的宽是6米,长是宽的2倍,它的周长是多少?
5.一个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边分别长3厘米,4厘米,5厘米,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6.一根铁丝刚好围成一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这个根铁丝长多少?
第六单元 乘法
单元学习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
法的实际意义,感受乘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广
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探索并掌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经历与他人交流
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
化,并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
能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运算,以及运用乘法解决有关的实
际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表内的乘除法,并且会计算整十、整百、整千
数和两位数
乘(除以)一位数的乘除法口算,为本单元学习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
法奠定了基础。本单元第一
次学习乘法的竖式,理解竖式的每一步所表达的实际含义、竖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
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式的书写方式以及在竖式中出现的一次进位、连续进位等情况,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第1课时 蚂蚁做操(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学习目标:
1.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
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
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用竖式计算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乘法运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集体学习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谁能列出算式? 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问题。
每排有12只小蚂蚁,共有4排,一
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12×4=
关注有用的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
1.研究12×4的计算方法。
(1)拿出《学习卡片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再在右边的空白处写出相应的算式。
(2)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2.组内交流。
在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组长总结组内共有几种不同的算法。
3.全班汇报。
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算法? 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吗?
4.理解乘法竖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你能说一说,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吗?)学生利用点子图,独立圈一圈,算一算。
两组学生汇报,方法不同的可以补充说明。
学生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
说一说,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竖式展开形式)
5.独立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与同桌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给出乘法竖式通常的写法,解释含义。
三、巩固练习
跟踪练习:
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同桌间轮流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即可。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反思:
必做题,用竖式计算
.11×6=
22×4= 21×3= 32×3= 14×2=
选做题
三.2班捐赠了121本,三.1班捐赠的是你们的3倍。
三.1班向灾区小朋友捐赠了多少本书?
三.1班和三.2班一共捐赠多少本书?
第2课时 去游乐场(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
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
进行计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3.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的计算方法,明确在乘法计算中“个位
上的乘积满几十,
就向十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的计算方
法,明确在乘法计算中“个位
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去游乐园”情境图。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解决3人和4人坐太空船
各需要多少钱吗?
独立完成《学习卡片2》问题1和问题2。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全班汇报。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学生在《学习卡片2》独立完成问题1和问题2。
找两人分别说一说,问题1和问题2的算法及算理。
二、探究新知
尝试独立完成《学习卡片2》问题3。
师找出学生做错的典型例子。.展示错误例子。
师将错误例子,抄写在黑板上。供学生讨
论分析。
全班讨论竖式的正确算法及每一步的意思。
规范有进位时竖式的写法。
4.小组内交流。
讨论分析,黑板上的错误例子。
三、巩固练习
完成《学习卡片2》问题4。完成数学书P55—2题。
小结:今天学习的竖式计算,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用竖式
1. 26×8=
34×3= 48×7= 68×3=
37×2
=
2. 172×8= 381×3=
295×4= 194×9= 2×
292=
选做题
12×2 = 12×3= 12×4= 12×5=
算一算,后一个算式的结果比前一个的结果多多少?和同伴说一说为什么。接着再写出
两
算式
第3课时 乘火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
算方法,能正确
进行计算。
2.能运用乘法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解决有关
的实际问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题。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引入
1.小调查:中长途旅行,你一般选择哪种交通工具?
2.出示情境图。
师:根据图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卧铺车厢一共能坐多少人?
硬座车厢一共能坐多少人?
这列火车一共能坐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独立完成《学习卡片3》中的问题1和问题2。
1. 组内交流算法。
(1)每人说一说自已的算法。
(2)比较竖式计算与前面所学竖式计算的区别。
(3)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2.全班交流算法。
3.独立完成《学习卡片3》问题1和问题2。
4.学生要说清楚,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思。
这个竖式与前面所学竖式的区别是,有两次连续进位。
十位满几十,就向百位进
二、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列式计算
1. 3个124是多少?
2.542的5倍是多少?
3.7个309的和是多少?
4. 241乘最大的一位数,积是多少?
5.比204的9倍多164的数是多少?
选做题:
个位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281减去273的差乘309,积是多少?
2.为美化校园环境,学校栽了39棵桂花树,29棵松柏,栽的樟树的棵数是桂花树和
松柏
总数的3倍,栽了多少棵樟树?
4.在一个正方形场地四周插彩旗,四个角都插一面,每
条边插了18面,这个场地插
了多少面彩旗?
第4课时 去奶奶家(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去奶奶家”的具体情境,学习综合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
步巩固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
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和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到合适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习卡片
一、
情境引入
1.出示情境图。
仔细看图。1.采用画图的办法。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图中获得的信息吗?
看得出来,图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有什么好办法,理顺一下吗?
二、探究新知
2.画图。
在《学习卡片4》上,用画图的办法分析问题,表示出题目中的相关信息。
3.小组内交流。
学习指南:
(1)与同学说一说,你所画图的意思。
(2)组内推荐出好的画法,准备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
重点介绍线段图画法。2.独立完成《学习卡片4》问题1。 学生可能的画法:
5.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完成《学习卡片4》问题2。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
完成《学习卡片4》问题3。
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完成《学习卡片4》问题2。
115×4=
45×2=
7.完成数学书P59,练一练第1题。
8.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数学书P59,练一练第1题。
全班交流。在练习本上,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1.果园里有桃树153棵,苹果树是桃树的3倍。苹果树有多少棵?
2.一辆公共汽车要6个车轮,124辆这样的汽车共要多少个
选做题:
青山小学
组织330名学生去春游,租了6辆汽车,已知每辆车上能坐56人,请问租6
辆车够吗?
第5课时 0×5=?(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学习目标:
1.在探索交流
的过程中,知道0乘任何数都得0,理解并掌握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
0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
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发现0乘任何
数都得0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惊奇,进一步激发探索
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的道理”。
教学准备:
一、情境引入
1.神奇的“0”。
师:0,可以说同学们对它是既既熟悉又陌生。你了解0吗?
(1)5+0=5 5-0=5 可以说0表示什么也没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温度计上的0度,有实际温度的,并不是什么也没有。
可以说,0表示分界线。
(3)直尺上的0。 可以说,表示的起点。
(4)说你的压岁钱达到了10000元。 可以说,这些0都是在占位。
2.
讲故事:0的来历。
0表示什么也没有;(0度有温度)
0可以用来占位;
0可以表示起点。
二、探究新知
3.
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0”。在乘法中,0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
你知道,为什么0乘任何数都得0吗?
4.
探讨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
(1)出示4道题,学生独立试做。
(2)
指导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简写形式。.比如,0×5=0,0×19=0,0×100=0
等
0乘任何数都得0。
比如,0×5,表示5个0相加,即0+0+0+0+0+0,结果是0,所以0×5=0。
5.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1. 701×8= 40×7=
0×179= 60×4=
0+725= 104×9=
321×8= 204×4=
2. 填空
(1)0乘()都得0;1与任何数相乘都得();
(2)120乘5的积的末尾有()个0;
(3)148的5倍是();
3.脱式计算
125×7×8 (245+155)×8
6×(320-153)
选做题:
第七单元 年、月、日
《看日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目标:
1.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2.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子。
3.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学重点:会看日历,认识星期,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子。
教学难点:时间的推算过程。
教学准备:年历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说一说。
提出问题:看今年本月的日历,从日历上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二、活动二:找一找
。
出示问题:从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
(1)教师节是( )月( )日,星期(
)。
(2)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是( )月( )日,星期( )。
(3)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 ) 月( )日,星期( )。
(4)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星期几?
1.让学生先独立在日历里找一找。
2.与同伴说一说,各个节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3.全班交流: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星期几。
三、活动三: 练一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年( )月(
)日成立的,到今年的10月1日经过了
( )周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是( )年,我已经( )岁了。
四、活动四:猜一猜
1.淘气、笑笑为智慧老爷爷过生日,你能从图中知道智慧爷爷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2.你能猜出三个小朋友的生日各是哪一天吗?
淘气: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啦!(11月11日)
笑笑: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三天。(12月29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小红:我刚过完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9月30日)
3.小组活动:
(1)一名学生间接地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
(2)交流猜测的方法。
五、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必做题
填空:
(1)1年5个月=( )个月
(2)29个月=( )年( )个月
(3)5月最后一天是( )日,是第( )季度。
(4)7月和8月共有( )天。
(5)2000年是( )年。
判断:
(1)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每月30天。()
(2)凡单数的月都是大月。(
)
(3)二月份只有28天。( )
(4)7月1日是党的生日,它的前一天是6月30日。( )
(5)1800年的2月有29天。( )
选做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月
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经过了 周年。
2、我是在 年 月 日出生的,生日在第 季度。
3、豆豆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他的生日是月 日。
《一天的时间》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小时认识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
中的某一时刻。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并归纳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中表示时间的
方法和相互转化的规
律并能正确进行互化。
3、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帮助学生建
立时间
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理解24时记时法能正确用24时记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刻。知道24时计时
法表示的时刻的含
义。
难点:掌握两种不同记时法的特征发现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中表示时间相互转化的
规律正确对这两种记时法进行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引导思考、体验一天的经过
1、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
2、
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① 师那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天的经过吧,
大家可以一边看一
边随着画面表演。课件演示
①钟面停在凌晨3时提问现在是什么时候? <
br>①钟面停在早晨6时提问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该起床了。钟面停在中
午11时30
分提问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钟面停在下午5时提问:干什么的时间到了?
晚上9时这时大家应该干
什么?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
1、小朋友们回想一下刚才一天里钟面上的
时针转了几圈两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
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课件出示。
2、从凌晨0时到中午
12时是一天中的前12个小时我们也可以用直接用0时到12
时来表示。课件钟面上出示0时12时
3、指着钟面上的12时提问这时一天结束了吗没有时针还要从中午12时接着走第二
圈。课件
演示时针又转过一大格
4、时针又走了一大格,现在是下午几时,下午1时我们把一天分成24个小时
那么下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午1时是一天中的第几个小时,你是怎么想的请一个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一圈是12个
小时再加上1小
时就是13时那么下午1时可以说是13时
5、师对钟面上第二圈开始的下午1时我们还可以说成是13时出示。
时针又走了一大格现在是下午几时,也可是说成几时?
师依此类推下午3时、下午4
时直到晚上12时的时间接着写下去又可以说成几时呢你
能写出来么请大家在作业纸上把钟面上第二圈的
时间写出来。
我们用0时、1时、2时.......直到24时来表示一天时间我们给这种记时的方
法起个什
么名字合适呢?板书24时计时法。
6、上午7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引导学生讨论。
师:下午1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
师总结:从中午12时前上午几时就是24时记时
法的几时从下午1时开始需要加上12
时就转换成了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
三、巩固深化。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写出时刻
(1)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下列的时刻。
凌晨5时
晚上9时
上午9时 下午4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2)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的时刻。
6时
11时
14时 16时
19时 23时
选做题
(1)一辆汽车从上午8时到下午4时,一共行驶了216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
多少千米? <
br>(2)一艘船上午7时30分从甲港出发,下午2时30分到达乙港,平均每小时航行30千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米,这两个港口之间的水路长多少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