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绝世美人儿
845次浏览
2020年08月30日 04: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凤凰网军事新闻-天气谚语大全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学年一学期
三年级数学(上册)

电子备课记录
第 一 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知识,了解三种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
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将 三者形成对比,加深对质量单
位的认识。
2.感受自然界中的数学,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注意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
的 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总课时数
授课人
1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1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总目标:1. 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
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 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课件,教具(各种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
二、探究新知
1. 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
用克(g)作单位
2. 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3. 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
片、苹果等物品)
4.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
有多重?再把盐 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
刻度上?
(2)讲解: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
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
1. 谈话交流:我们已经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
2页
我的创新点:
四粒黄 豆、
一粒花生
米、两粒玉
米粒一个
大药片的
质量大约
是一克 。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激发兴趣)
2. 课堂检测
3. 组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

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
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 物品有
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下节课我们一
起交流。









克、千克的认识
克 g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情况: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克、千克 的重量观
念,知道了天平的简单用法,

教学的得与失:
学生对教具和课件的 应用很感兴趣,激
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质量的
感觉的教学,让他们充分 感知,克、千克、吨的大小。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教材5——8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总课时数
授课人
2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3页
2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总目标:
1. 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 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学难点: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秤、生活实物
教学设计:
一、导课复习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5—7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
1) 小兰体重32( )
2) 一个鸡蛋重50( ) 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
3) 2瓶矿泉水重约( )
4) 7粒黄豆约重( )
3.自主练习P8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6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三、拓展延伸
薯片 薯片
200g 150g
我的创新点:

4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5元 2.5元 你会买哪种,为什么?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 识,
并学会了基本的单位换算。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情况:能更加熟练的进行单位换算,对所学的质量单
位有了更加清楚地认识。
教学的得与失:对于单位的换算不但是练习就能行的,要让学
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动物趣闻” 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
总课时数
授课人
3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3

5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总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教具准备:情境图、实物
教学设计:
一、引导复习
二、情境导入
1. 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
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 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1) 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
1千克”)

2) 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
少个就是1吨了?
(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页
我的创新点: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三、总结评价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的得与失:

第二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
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学会分步
解决“求比一个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 法。
2.
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明
确算理, 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在分部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
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过程中,学 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
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学会分布解决“求比一个
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分部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 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
问 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4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
总课时数
授课人
4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1
9.11
教学总目标:结合具体情境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掌握整十数
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忆大课间的情景,谈谈大课间的感受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展示信息。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有价值
的数学问题。
二、第一红点
三(一)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8页
我的创新点: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学具操作
2.根据乘法的意义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
3.把20看作2个十,2个十乘2得4个十,4个十
是40。
三、第二红点
1.借助学具,动手操作
2.将12分成10和2
3.用竖式计算
注意引导学生将竖式的生成过程与摆小方块及口
算过程相结合, 使学生理解竖式计算每部分表示的意思,
通过板书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竖式的理解,再实现由“原
始竖式”到“简便竖式”即一般竖式的过渡生成。









20×2=40
1 2
× 3
3 6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大部分学生 能够很好的口算两位数乘一位
数,理解其竖式计算的各部分的意义,掌握了竖式计算的基本
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
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目标基本达成。
教学的得与失:学生开 始接触竖式计算,一定要仔细的把舒适
的计算含义和方法与以前的摆小棒的方法紧密的结合好。

课时备课
9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内容:团体操(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总课时数
授课人
5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2
9.14
教学总目标:
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
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观看视频,提出数学问题
二、第一红点
表演扇子舞的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29×2= (人)
可先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当遇到需要进位的难题
时,老师演示摆小棒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没一部的含义,
然后表现在竖式乘法的每一步中来。在 引导学生简化竖
式,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
重点探讨“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5”,使学生明晰:
“个位上2乘9所得积18,在个位上写 8,向十位
进1,十位上2乘2得4加上进位的1等于5”。
三、小电脑
10页
我的创新点: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你会计算59×7和8×25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说说为什么进位
怎样进位,尽量让学生能够复述计算的过程,明晰算理。
说说;计算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29×2= (人)
59×7=
8×25=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学生基本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的竖式计算方法,明确了算理。
学生学习情况:能够掌握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大部分学生
能理解其算理。
教学的得与失:个别学生对进位的算理不是很理解。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呼啦圈表演
总课时数
授课人
6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3
9.15
1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总目标:
学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
题的方法。
在分步 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
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 略,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
少”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件出示
1.找出数学信息
一年级18人,
二年级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
三年级的人数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
2.提出问题
二年级有多少人?
三年级有多筛入?
二、解决问题
1.先解决二年级有多少人,
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弄清一年级和二
年级人数之间的关系。
12页
我的创新点: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再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出两者之间的
关系。
可见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并说明注意事项。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启发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求一年级的2倍是多少,再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
人数。
在理解的基础上列式计算。
板书 一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设计 二年级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学生初步学会了绘制线段图帮助自 己理解
题意,并能够利用线段图找出联系。
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对绘制线段图感到陌生,对图上的一些要
求,掌握的不全面。
教 学的得与失: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线
段图的含义,但是,占用一定的时间。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呼啦圈表演
总课时数
授课人
7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3
9.16
1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总目标:学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
多少”问题的方法。
在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
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线 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
二、新课
第二个红点
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在教师指导下画线段图,并表明各个部分,
3.列式计算
4.与第一个红点的解题方法比较
三、课堂练习P19页 3、4题



14页
我的创新点:

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三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学生能够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多少人是
啥意思,能够利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学生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感到比上一节课轻松些
教学的得与失: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总课时数
授课人
8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4
9.18
教学总目标:学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
多少”问题的方法。
在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
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线 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总结比较“求比一个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总结比较“求比一个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问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我的创新点:
15页


一、复习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二、总结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处和相同处。
三、课堂练习
板书 1.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数是多少
设计 2.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学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并应用该问题的解法。
反思
学生学习情况:个别学生对于画线段图还是有点困难。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智慧广场
总课时数
授课人
9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5
9.21
教学总目标:
1 .学习简单的搭配,了解和掌握解决简单搭配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
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提高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尝试用搭配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序地、全面的思
考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数学活动中养成善于思考、合作、倾听、表达的好习惯。
4.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搭 配,了解和掌握解决简单搭配问题的策略
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观察、分析 及推
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尝试用搭配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序地、
全面的思考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6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一、引入
二、学生自主探索问题:2件上衣、3条裙子,有几种不
同的穿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从解决问题入手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四、努力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的得与失:


我的创新点:

第 三 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
一位数的笔算。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的方法的策略,培养学
生的估算意识。
17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化。4
4.能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究过程,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
他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一位
数的笔算。
2.结合现实情境,体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
的估算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
策略的多样化。
4 .能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究过程,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
会与他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时安排: 8课时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P23信息窗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笔算
总课时数
授课人
10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1

18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总目标:
1.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不
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运用学具操 作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
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
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热 爱大海,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两、 三位数乘一位数
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运用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 br>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
对问题做出 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
结和
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1.出示主题图“捕鱼归来图”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有指导的观察,说清楚在哪看
到了什么?)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师板书。
3.解决问题:
购买2筐螃蟹需要多少元?
引入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放手让学生去做,帮
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交流,鼓励学 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19页
我的创新点: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
4.课堂练习
5.第二红点
买扇贝一共需要多少钱?
可以放手让学生先做,当孩子提出“积的百位上应
该写几?为什么?” 时,可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
教师班内总结、提升。
6.练习









课时备课
富饶的大海
2筐螃蟹需要多少钱?
买扇贝一个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基本按照预期目标完成
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组内讨论热烈,思想活跃
教学的得与失:学生印象很深,要适当掌握好学生讨论的度。

教学内容:P23信息窗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笔算练习课
总课时数
授课人
11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2

20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总目标:
1.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
竖式计算,运用学具操 作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能对问题做
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 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
大海的富饶,热爱大海,增强保 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运用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
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
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 一类题目做出总
结和
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1.自主练习4 在竖式上直接写出结果。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自主练习5 学生先独立审题
3.自主练习7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我的创新点:

4.
自主练习8请你帮忙算一算

板书
设计
教学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反思
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的得与失: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p26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总课时数
授课人
12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3

2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总目标 :1.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
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 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 语言表达能力,通
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热爱大海,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
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 出总结和概括,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1.出示情景图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根据他们的
对话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2.学生观察情景图,自主提问,师板书
3.有选择解决问题:
121笼装多少只螃蟹
121×8= (只)
先让学生自己试做,当遇到问题时老师再集体指导,
具体指导积得十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22页
我的创新点: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4.7笼装多少只扇贝
125×7= (只)
具体指导:积的十位和百位上应该写几?
5.小结:想一想,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21笼装多少只螃蟹
121×8= (只)
7笼装多少只扇贝
125×7= (只)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进位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学生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进位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

教学的得与失: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进位时忘记加上进位
的数。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练习课
总课时数
授课人
13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4

2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总目标:
1.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
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 br>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 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
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热爱大海,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
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教学 难点: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 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自主练习P27第三题
学生自主练习,集体订正
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指名说算式,个人计算
7题
看图,弄清题意,图上的主要信息是“票价9元”
学生自主列式并计算,集体订正


24页
我的创新点: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课时备课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的得与失:

教学内容: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P29
总课时数
授课人
14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5

教学总目标:
1.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理解算理并
能熟练计算。
2 .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 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 言表达能力,通
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末尾或中间有 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竖式计
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末尾或中间的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25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设计:
1.出示情景图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海产品?你能根据图上的
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2.学生观察情景图,自主提问,师板书
3.有选择解决问题:
4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
102×= (千克)
先让 学生自己试做,做到乘以十位的0时,问:积的十
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学生讨论,最后订正。
4.第二红点
2各车间加工多少千克带鱼?
820×2= (千克)
先让学生试做,肯定学生的结果的正确性,
启发:还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呢?我们 以前学过的整十、
整百的数乘以一位数的时候是怎么乘的,(只乘0前面的
数字),我们能不能 也只乘前面的82呢?
学生再做
5.比较
6.课堂练习自主练习P30 1 2 题



26页

我的创新点: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
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明白了算理
教学的得与失:个别学生还是习惯于老的计算方法。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应用
总课时数
授课人
15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6

教学总目标:加强 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 结和概括,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估算问题的应用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不同的方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出示课题
我的创新点:
27页


一箱带鱼398元,如果买7箱,3000元够吗?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首先,让学生明确:解决这样的问题,不需要精确地计
算结果,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讨论:把398元看作多少呢?(400)
398≈400
400×7=2800(元)
2800<3000
回顾:这是按照每箱400元算的,钱数是够的,实
际每箱不到400元,那就更够了。
自主练习 P32 8题
9题 提示:把715看作多少呢?









课时备课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的得与失:

教学内容:练习课P31 32
总课时数
授课人
16
张兴红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28页
7
9.25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总目标:
1.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理解算理并
能熟练计算。
2 .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 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 言表达能力,通
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点:复习末尾或中间有 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竖式计
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末尾或中间的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P33
一题 口算
二题 运石榴 每车大约能装67箱,6车大约能装多少
箱?学生独立完成。
三题 通过计算得出: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
大的那个乘得的积大。不用计算就能比较出积得大小。
四题 估算应用题,提醒学生运用估算格式完成
五题 估算应用题


没车能装67箱,6车大约能装多少箱
26×7 与206×7 比较大小
29页
我的创新点: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课时备课
通过练习,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学生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提高了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得与失: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总课时数
授课人
17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8

教学总目标:复习本单元内容,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上
教具准备:
教学设计:
我的创新点:
30页


一、基本练习 P35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
正。
二、解决问题
1.每张火车票106元,一家三口需要多少钱?
2.每张汽车票115元,两人需要多少钱?
3.选择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基本完成目标
三位数乘一位数
估算
解决问题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学生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题目,个别
学生对解决问题感到有难度。
教学的得与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单元测试
总课时数
授课人
18
郭召吉
单元课时数
授课日期
9

3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总目标: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习
中的薄弱环节。
教学重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试卷
教学设计:
一、我会算
1、直接写得数
30×8= 50×3= 24×2= 5×40=
25×4= 600×3= 210×2= 8×700=
88+12= 62-14= 90-35= 81÷9=
28÷4= 100×5= 121×4= 900×7=
47+54= 99-19= 90-8= 36÷9=
6×0×3= 16+7×2= 4×(5+25)= 97-5×
7=
2、估算下面各题
99×6≈ 224×2≈ 5×503≈ 798×9

3、用竖式计算
32页
我的创新点: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89×5 340×3 423×8 6×
708
二、我会填
1、估计它们分别有多重,用线连起来。
2千克 100千克 160克 55克

2、填空
7千克=( )克 3吨=( )千克
2000克=( )千克 ( )吨=6000千克
3、在“〇”里填上,“>” “<”或“=”。
300克〇3千克 5000千克〇5吨 8米〇80厘米
65×4〇4×65 812×2〇1600 4×115〇218
×2
4、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6<49 8×( )<63 ( )×5<44
5

张红
我踢

的比
小乐 文
你的4倍多

一些.

张红踢了( )下 文佳踢了( )下。

①100下 ② 68下 ③ 78下 ④110下
三、争当小包公(对的打“√”错的打“×”)
1、小明身高130厘米,体重52克 。 ( )
2、袋鼠每小时跑50吨。 ( )
3、推拉抽屉的现象是旋转。 ( )
4、 303×7的积是三位数。 ( )
5、如果一个因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也一定有0 。( )
3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
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绕地 球9周要用多少
分钟?
2、菜市场运来西红柿315千克,运来萝卜的重量是西红柿的
4倍,西红柿比萝卜少多少千克?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学生学习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做题,且计算正确,
教学的得与失:个别学生对有些题目感到困难。

第四单元 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化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关于位置的认识,是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
础上来学习的。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今 后进一步学习平移、旋
转的基础。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方向,在观察生活现象< br>中感受平移、旋转。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通过孩子们去参观新农村,在村口借
助地形图确定参观路线的情境,引入对位置的学习。第二个信息窗通过参观饮料
加工厂,引入对 平移、旋转现象的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
34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不同的方 向,并能运用合适的术语,描述物体所
在的方向;知道平面图上的方位,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
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 形。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 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位置与变换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单元教学建议:
1、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辨认方向。
2、学生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已经有了初步的 认识,本单元要让学生
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亲身体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br>四个方向,并能用准确的方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3、在直观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平移、旋转现象。
4、直观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可让
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用自己的语 言和动
作来描述,充分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向,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教科书第36—37页的内容 位置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 ,并能
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 能运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辨认东北、西北 、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
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35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知识链接
(1)想一想,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方向?
(2)辨一辨,在地图上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在平面图上,通常是上( )下( )左( )右 ( )。
2、预习课本36—37页,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在西和北之间的方向是( )方向,
在东和北之间的方向是( )方向,
在西和南之间的方向是( )方向,
在东和南之间的方向是( )方向。
(2)凤凰山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
(3)文化中心、柳编工艺厂、老年公寓分别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新知
1、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
2、你能指出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吗?说一说你座位的东南、东北、西南、西
北分别是谁?
三、内化提升,班级展示
1、选派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并做简要的板书。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其它小组也可以做补充。
四、梳理拓展
1、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
西北、西南。
2、西北的相反方向是( ),东北的相反方向是( )。
五、达标检测
1、我会填空。
(1)风筝之都潍坊,在泉城济南的( )面。
(2)孔子的故里曲阜,在济南的( )面。
(3)人间仙境蓬莱,在济南的( )面。
(4)我们的家乡( ),在济南的( )面。
36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请你当导游。
(1)从大门到旱冰场,先往( )走( )米到游艺厅,再向
( )走( )米到民族风情园,再向( )走( )米到旱冰
场。
(2)展览馆在大门的( )方向;珍奇馆在大门的( )方向。
(3)你能给同桌的同学当一次导游吗?
3、学以致用。
课本38页第4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题 走进新农村 ---位置与变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这四个方向,并能
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能运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辨认东北、西北 、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
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教学过程:
第一题:是根据已确定的向北的方向,在方向板上填出其它七个方向的练习。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 独立填写,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两个方向是相对的。
第二题:是一道利用山东省政区图设计的辨 认城市方位的练习题。练习时教
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山东省政区图,并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知道的城市,找 一找自
己的家乡在山东省的哪个方位?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再让学
生讨论回 答练习中的问题。
第三题:是一个通过辨认方向找朋友的数学小游戏。练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
到室外分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充分感受八个方向,教师也可多设想几个游
戏,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 验。
第四题:呈现的是一个公园的平面示意图,是用方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题
目。练习时可 先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然后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时可组织学生以小
37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组为单位,选一名同学当导游,向同学介绍游览路线和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公
园的知识。 < br>第五题:是在实际生活中确定方位的题目。课前可先安排学生对自己周围熟
悉的建筑物进行观察, 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内进行交流,交流时要用准确的
方位术语来描述方向,以建立学生的方位意识。
第六题:是根据路线图辨认方向,确定行程路线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
认真观察行车线路图 ,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也可以充分利用路
线图,让学生任选两个站点,互相说一说行车 路线和方向,以培养学生认识路线
的能力。
第三课时
课题 走进新农村--- 位置与变换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 形沿水
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 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
图形。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一、自主学习,感悟新知
观察课本39页情境图。
1、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试着用手演示一下它们的运动方式。
3、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的运动都是( )现象;换气扇、汽车轮子、
吊扇……的转动都是( )现象
二、合作探究,解决新知
1、用手势演示以下平移现象:
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的运动过程。
想一想,平移现象有什么特点?
38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同上体会总结旋转现象的特点。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
三、内化提升,班级展示
1、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2、允许其它小组提出疑问或者是对展示小组做补充。
四、梳理拓展
1、平移、旋转的定义。
像大门、升降机、传送带的运动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
叫做平移。
像换气扇、汽车轮子、吊扇这样围着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就叫做旋转。
2、平移的本质是物体 在发生整体移动,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而旋转时
物体本身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五、达标检测
1、我会判。
下面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2、我会填。
(1)电梯从一楼上到五楼的运动是( )现象,而电风扇的运动是( )现
象。
(2)汽车行驶时,车轮在进行( )运动。
(3)拧瓶盖时,瓶盖的运动是( )现象。
(4)国旗的上升是( )现象。
(5)算盘拨珠是( )现象。
3、我会找。
完成课本第41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
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39页
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
图形。
教学过程:
第一题:是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本练习。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生活
经验模拟运动,说一说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并说出理由。还可以
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感受平移现象和
旋转现象的区别。
第二题:是按要求 平移图形,并给平移的图形涂色的练习。练习时可先让学
生观察图形,向上平移六格是怎么平移的,然后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中的题目,
完成后进行汇报交流。
第三题: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题目 。把三个图形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平移,
平移后能组成一条鱼的图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在“玩”中按要求 进行,体验数
学带来的快乐。
第五课时
课题 教科书45页: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影
子的长短是不同的;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
2、经历观察、测量影子长短的过 程,体会影子长短与时刻的关系,获得一
些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及对数学的兴
趣。
教学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
时刻影子的长短是不同的;在同一 地点,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40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为什么越接近中午,树的影子越短?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认为怎样证明这个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自己的设想。]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各组的活动计划]
师:我们在操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制一张影子的长度与时刻变化记录表。
[全班交流,评出最优秀的]
师:下面请各小组选择不同长度的物体,在不同时刻实际测量,记录影子长
度与时刻变化情况。
活动三:总结交流
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六课时
课题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八个方位,以及平移与旋转现象。
2、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八个方位,以及平移与旋转现象。
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看,今天我们要去哪儿?(出示图画)你认识这些健身 器械吗?应该怎样使
用呢?(请学生简单介绍)
二、我学会了吗
4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画,请一位同学 简单介绍一下这儿的环境与布局。
注意使用上我们学过的八个方位。
(注意观察图上的提示语)
2、转椅在花坛的哪个方向?
跷跷板呢?……
3、你能在图上找到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提醒学生注意:有些运动既有平移,又有旋转。)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将图形向右平移4格的图形涂上颜色。
2、自主练习3
按要求移一移,画一画,看看平移后的图形像什么?
(可以先用模型移动,然后画,以降低难度)
四、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风筝厂见闻
第五单元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整十、整百、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及验算;三
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及验算。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与实< br>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
4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3、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除法。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
行判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验算三部分。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
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 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
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建议教学课时数:10课时 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两、三
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1)3、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2) 4、智慧
广场 5、我学会了吗
第一课时《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课本44--45页
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
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重、难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教学过程:
4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题卡,直接写得数。
8÷4= 27÷3= 36÷4= 35÷5=
18÷2= 32÷4= 18÷9= 24÷4=
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知道哪里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吗?(潍坊) 每年的4月20
日至26日,国际风筝节在我们山东潍坊举办,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支
风筝队来参加 风筝大赛。同学们想不想走进风筝之都看一看那热闹的场面呢?这
些风筝是怎样制作出的呢?让我们一起 走进风筝厂去参观一下吧。
出示课本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画面,了解47页表格中老鹰、燕子、蝴蝶、
风筝的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1)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60÷2的?
(2)如果用摆学具的方法口算60除以2,就是把( )个十平均分成( )份,
每份是 ( )个十,就是( )。还可以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因为( )×2
=60,所以60÷2=( ) 。
以上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先口算,再思考:90÷3= 240÷4=
想一想,是怎样口算的,把想法跟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1、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3、及时做好自评和对其他组的评价。
五、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1、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强化练习
(1)、分一分。
44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算一算,看发现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3)、投篮。
(4)、
你发现了什么?
(5)、哪一天的成绩最好?
(6)、一篇文章有480个字,要在6分钟内打完,平均每分钟要打多少个字?
第二课时《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45_47页
教学目标:
1、巩固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练习5——12题。
一、第六题
学生自己看题,理解题意,找学生说一 说,要求什么,应该怎样求?然后进
行独立计算。对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进行表扬。
二、第七题
一篇文章有480个字,要在6分钟内打完,平均每分钟要打多少个字? 教
师出示题目学生进行快速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三、第八题
魔术箱,本题目 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训练学生加、减、乘、除及各部分的
关系。学生先思考怎样做,在想一想为什么要 这样做?想好后在小组内讲一讲。
最后进行独立计算。
四、第十一题
45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练习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大约数目
6分 60个
8分 160个
5分50个
7分 140个
9分 270个
出示题目后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比较出哪一天的成绩好?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求出平均数才能进行比较。
六、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
理,进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
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 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进而总结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算理,掌握竖式书写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美丽的风 筝都是工人叔叔和阿姨一点一点
加工出来的。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到风筝加工厂去看一看!(出示情 境图)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
师有选择的板书。
二 、探索新知,构建模型:
1、回顾除法的意义: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求一组平均每小时做多少只燕子风筝,怎
46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样列式?(生列式)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生交流,回忆除法的意义。)
教师及时对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鼓励。
2、以旧引新,激发认知冲突:
师:63÷3的结果是多少呢?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时间。我们借助小棒来找
到结果好不好?
3、动手操作,探寻答案。
(1)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小棒(6捆和3根)进行平均分活动。教师巡回。
(2)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操作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么分,再怎
么分,最后每小时做多少只?(引导学生用 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述)
(3)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分小棒的过程:60÷3=20 3÷3=1 20+1=21
4、激发认知冲突 学习竖式。
(1)激发认知冲突:借用 小棒我们找到了准确的结果,如果每道题我们都借
用小棒来分一分,你感觉会怎样?如果遇到更大的数, 还是拿小棒来分你又会感
觉怎样?(生体会到分小棒的麻烦性和局限性)
(2)探讨并试写竖 式:我们用竖式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表示出来,试着用竖
式来计算,好不好?提示学生:刚刚的小棒分了 几次? 怎样分的?如果用竖式表
示怎样写?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情况。
(3)展示学生竖式 : 评析总结竖式的写法(重点理解算理):教师巡回时
及时了解学生的竖式书写情况。
(4) 巩固竖式写法:看到这个我们总结出来的既简洁又科学的竖式,你想不
想和它成为好朋友?你能按照刚刚 我们的书写顺序把这个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吗?
学生书写竖式。
(5)巩固小练习:学生竖式计算64÷2。交流。再次巩固算理的理解和竖
式的书写格式。
三、自主练习:
1、填一填
2、我是小法官。 判断纠错明理,强化正确认知。
3、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47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师:数学的学习不但要学会知识,更重要 的是掌握方法,方法是通往数学宫
殿的钥匙。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如果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又该如
何计算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探讨一下。看看通往数学宫殿的钥匙你拿到没有,
好不好 ?
第四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能掌握除数 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重点),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的笔算除法。(难点)
2、我会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能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题卡,直接写得数。
60÷2= 90÷3= 120÷4=
80÷4= 20÷2= 240÷2=
说一说,20÷2和240÷2是怎样计算的。
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课本情境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 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
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提出问题
(1)二组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只老鹰风筝?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
32
用竖式计算:
同桌交流:(1)怎样用摆学具的方法计算32÷2?
(2)用竖式计算32÷2,十位上的3除以2有余数怎么办?
(3)用竖式计算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48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四、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1、准备将自己的想法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
五、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1、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 强化练习
(1)、算一算。

3
6 3
2
4 8
(2)、小船靠岸。
9
9 9
4
9 2
2
5 8
8
9 6
(3)、火眼金睛辨对错。
(4)、我会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三)
教学内容:50页
教学目标:
能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重点),并能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能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能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42÷6= 36÷9= 56÷7= 8×9=
6×7= 9×4= 7×8= 72÷8=
2、用竖式计算。
72÷4= 18×4=
思考:通过刚才的计算,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课本情境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结合信息窗中的信息,我< br>们怎样才能知道三组能做多少只蝴蝶风筝?还剩几根竹条?
49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试一试:75÷6=
(2)总结一下,怎样检查没有余数的除法算的对不对?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笔算下面的题目并且验算。
75÷6=
同桌交流:
(1)计算中出现了余数,该怎样验算?为什么?
(2)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验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1、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3、及时做好自评和对其他组的评价。
五、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1、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强化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75÷3 98÷6
第六课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练习
练习内容:自主练习第6--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
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运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提高技能。
50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口算下面各题:
80÷2



200÷5
4×6 84÷2
= 300÷5=
58-54= 2800÷7
= 2400÷6= 60÷8
= 100÷2=
20


-18= 17÷2
63÷3
6300÷9
= 5600÷8=
二、加强比较,得出结论。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在做笔算除法
时应该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笔算除法时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
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 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2.出示黑板上的两组题。
第一组:69÷3= 88÷8=
第二组:75÷5= 91÷7=
(1)指名在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集体订正,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第一组:
69÷3
23 88÷8=11
第二组:
75÷5
15 91÷7=13
(3)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
论。
(4)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
5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这两组算式都是两 位数除以一位数,但是第一组十位上的数都能除尽,第二
组十位上的数除不尽,还有余数,而且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
3、想一想:
这几题错在哪?我们该如何纠正。
出示课本第52页第10题。
引导学生观察,订正。
三、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52页第11题。结合题意引导学生解答。
2、三年级有学生84人,是二年级的2
倍, ?
(1)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提出不同的问题。
如:二年级有多少人?两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两个年级相差多少人?
(2)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3、出示:三(2)班的两位老师带领40名学生去参观博 物馆。成人票价是
10元,学生票价是6元,团体票是7元。根据以上信息,你觉得怎样买票比较
合算?

第七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内容:53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图中大量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风筝厂对加工好的风筝进行包装的情景。图中 几个工人正在装盒,所呈
现的信息有“246只燕子风筝,每盒装2只 ;438只鹰风筝,每盒装3只 ;每盒
装4只;752只孔雀风筝,每盒装6只。”该信息窗主要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
学的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5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二、独自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246只燕子风筝能装多少盒?”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
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246÷2=
学生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教师板书:246÷2=123(盒)
教师讲授列竖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题: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做,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2题:学生自己弄懂题意后独立做,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第八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54页
教学目标:
1、能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重点),会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的笔算除法(难点 )。
2、我会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能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会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用竖式计算。
33÷3= 56÷8= 92÷4= 84÷4=
思考:说一说每个竖式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课本情境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 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
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5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提出问题
(1)笔算438÷3时,从哪一位算起,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2)第一次商后出现了余数,与除数3比较,余数的大小怎样?这个余数该
怎么办?
(3)第二次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商后也出现了余数,这个余数
与除数3比较,大小怎么 样?接下来该怎样计算?
(4)第三次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5)竖式最后为什么剩下了“0”?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用竖式计算。
752÷6= 86÷5=
2、想一想:
(1)除的时候应该从哪一位开始除?想一想,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每次除后,商应当写在什么位置?
(3)每次除后,有余数怎么办?这些余数跟除数相比较又有什么特点?
(4)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应注意什么?
四、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1、准备将自己的想法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
五、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1、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强化练习
(1)、算一算。
(2)、
(3)、火眼金睛辩对错。
(4)、我会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课时 单元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p57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54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导入新课
得益公司的老板打算请我们的到牛奶加工厂去参观。你们愿意去吗?现在就
出发。
二、学习新课。
1、我们先来到了哪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对,是天然牧场 ,这里有许多工人,都在忙忙碌碌的挤牛奶。看看他给我我
们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题?
生答,师总结,并板书:
6 小桶正好装一大桶,今天一共装了84 小桶,可以装多少大桶?
84÷6=14(桶) 答:可以14装大桶。
2、参观 完了天然牧场,我们再在加工车间里去看一看。现代化的车间基本
上不用人去操作,都是一套流水线作业 。一起看看有用的数学信息。
① 1 个小时可以生产484盒,4 盒装一箱,一小时可以生产几箱牛奶?
板书:484÷4=121(箱)
答:可以 装121箱
② 4 盒装一箱,已经 装了4 箱,一共装了多少盒?
板书 :4×4=16(盒)
答:一共装了16 盒。
3、参观完了生产车间,再到配送车间,看看是牛奶是怎样送到我们手里的?
图上有送奶车、成箱的奶,还有工人叔叔。看看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已经装好了725 箱奶,有5 辆车,平均每辆车大约装多少箱奶?
725÷5=145(箱)
答:平均每辆车装80箱牛奶.
三、参观完了奶工厂,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 :
第十课时 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55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
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 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
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称、苹果贴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讲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
多聪明的曹冲啊!当时他只有7岁,之 所以他能成功地称出大象的
重量,受到官员们的称赞,就是因为他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 量
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先是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初步运用代换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师:要想很好地落实目标,运 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一
定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天平。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回答。
师:这是天平,如果天平平衡了,说明两边的重量相等。
师:今天,“天平”将和我们一起学习“等量代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看书109页,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条件和问题。
师:在本例题中,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那么1个西瓜与几个苹果
同样重呢?这节 课,我们将和曹冲一样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这
个问题。
56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请看自学提示:
(1)、认真观察,寻找其中等量的关系,思考:一个西瓜4千克,4
个苹果1千克,一个西瓜的重量等 于几个苹果的重量?
(2)、带着自己的思考方法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说清楚思路,然后
选代表汇报。
师强调:观察后,先自己思考,有方法后再与小组讨论。
生学习,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引导学生说算理: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
个苹果同样重呢?
学生汇报: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
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 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
样重。
师:用算式怎样计算呢?
生汇报,师板书:4×4=16(个)
师: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引 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西瓜和16个
苹果都重4千克,初步渗透要抓住一个中间量。(根据学生的回答,多 媒体课件
展示寻找中间量的过程。)
板书:1个西瓜=4千克=16个苹果
4、举一反三:
完成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完成
反馈展示算理 :要求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首先要 知道2头牛和
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或者先将1头牛代换
成 羊,就可求出2头牛可换几只羊了。
总结:上面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
做?
师生总结方法:
1、仔细观察,寻找中间量。
2、知道要求的量 = 几个中间量;一个中间量 = 几个其它量
师:好,我们就用得出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7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三、拓展应用:
1、 师:八戒想用一本书换12支自动笔,他认为这样很划算,1个可以
换12个。看到这些信息,你认为八 戒说得对吗?(课件出示)
引导说出理由。
师小结:是的,我们今天所学的“等量 代换”中的“等量”,可以是同
等质量,也可以是同等价钱、同等数量……
2、111页4题: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3、111页3题。
四、总结拓展: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古代的等量代换。
师:在没有货币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运用 等量代换的知识来换取自
己所需的物品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了解我们中国商品社会的
发展历程。
第六单元 采摘节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初步教学了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学生
已经知道: 算式里 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
应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 面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
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结合运算教学,在“想想做做 ”里还安排
了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加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或算式的小括号
里都 要先算乘、除法的认识。
1、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 br>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运算顺序和混合运算,既要让学生知
道并遵守规定,还 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内容
比较多,教材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 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结合计算教学,本单元编排了许多实际问题,有两步计算的,也有三步计算
58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的。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要求学生 独立解答。这些实际问题的题材广、类
型多、无固定模式可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对学生既要放手, 又不能放任。
所谓放手就是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不要编许多例题一类一类地教。
所 谓不放任就是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在第一学段学
习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积累了一些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应
体现在帮助他们回忆和应用已有的解题经验,进一步 丰富和发展解题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运算顺序,熟练进行混合运算。
4、培养进行较复杂运算的能力、能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进行较复杂运算的能力、能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措施:
1、用列表等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从中找到解题线索。
2、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中找到解题步骤。
教学时间: 3课时
课时 1
采摘节——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知识链接:脱式计算。
13+26+37 35+26-38 56-31+23
59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思考: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2、我会预习。
预习课本60页情境图,找信息提问题并思考如何解答。
二、合作探究,解决新知
预习课本60、61页的两个红点,思考以下问题:
1、还剩几只篮子?
(1)我会分步计算:先算:
再算:
说说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2)我会列综合算式,并脱式计算:
(3)在算式60-18×3中,为什么先算18×3,而不先算60-18?
说说60-18×3的计算过程。
2、3辆车一共乘坐了多少人?
(1)我会列综合算式:
(2)思考:在算式26×2+48中,为什么先要计算26×2。
说说26×2+48计算过程。
3、观察算式60-18×3 和26×2+48的计算过程,思考:
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该先算( )。
三、内化提升,班级交流
1、各小组将本组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四、梳理拓展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可以从获得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养 成了哪些好
的学习习惯、自己本节课有哪些不足等几方面谈。)
五、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第61页的第1题。
2、完成课本第62页的第3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3、完成课本第62页的第4题。
4、完成课本第62页的第5题。
学生完成后,如有时间,全班进行交流。
60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课时2
采摘节——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除加或除减的运算。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知识链接:脱式计算。
23+25×2 36×3-8 56-3×18
思考: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2、我会预习。
预习课本60页情境图,找信息提问题并思考如何解答。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预习课本63、64页的两个红点,思考以下问题:
1、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1)我会分步计算:先算:
再算:
说说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2)我会列综合算式,并脱式计算:
(3)在算式12-35÷5中,为什么先算35÷5,而不先算12-35?
说说12-35÷5的计算过程。
2、妈妈和爸爸一共摘了多少箱葡萄?
(1)我会分步计算:先算:
再算:
说说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2)我会列综合算式:
6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思考:在算式45÷5+12和12+45÷5中,为什么都要先要计算45÷5。
说说45÷5+12计算过程。
3、观察算式12-35÷5 和45÷5+12的计算过程,思考:
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应该先算( )。
三、班级展示
1、各小组将本组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四、梳理拓展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温馨提示:可以从获得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好的学习方 法、养成了哪
些好的学习习惯、自己本节课有哪些不足等几方面谈。)
五、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第64页的第1题。
2、完成课本第64页的第3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3、完成课本第64页的第4题。
4、完成课本第64页的第5题。(列综合算式)
课时 3
信息窗3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通过尝试改变运算的顺序,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
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 混合运算的顺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运算顺序,熟练进行混合运算。
3、培养进行较复杂运算的能力、能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实际
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知识链接:用脱式计算。
7×5×8 (86-36)×8 15×(127-122)
2、我会预习。
6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仔细观察课本66页信息窗并预习67页的红点部分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列式
解答。
二、合作探究,解决新知
1、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
(1)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分别怎样列算式?
(3)根据分析解答出来。
方法一:(分步算式)
方法二:(综合算式)
(4)在计算混合运算时,如果有挌的,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脱式计算。
(47-5)÷6 96÷(12-6) 920÷(3+5)
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三、内化提升,班级展示
1、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交流。
2、汇报交流时,小组间互相回答提出的疑问。
四、梳理拓展
1、在计算除加或者除减时,应当先算 ,再算 。
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
2、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温馨提示:可以从获得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好的学 习方法、养成了哪
些好的学习习惯、自己本节课有哪些不足等几方面谈。)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达标检测
1、脱式计算。
84÷(8-4) 56÷(4+3) 48÷6+169
2、三年级同学要给柳树浇水 。一共有85棵柳树,已经浇了35棵,剩下的
平均分给5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浇多少棵柳树?
3、独立完成课本68页第4题。
板书设计:
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6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86-56)×8 (82-79) ×13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庆元旦
——时、分、秒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点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钟表上的
时、分。时、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
基础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对时 和分之间的60进制(而不是通常的
10进制)不易掌握,所以构建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应以学生的 生活经验为基础,
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直观认识、动手操作 和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
钟面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并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 br>的时刻和在钟面上拨出时刻。
2、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活动中,经历和体验时间单位,初步 学会
用时、分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过程。
4、结合“元旦联欢会”,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
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
示的时刻。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实物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 学们,一年的第一天是什么日子啊?你们还记得元旦是怎们过的
吗?学生回忆回答。这里有一场元旦联欢 会,咱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主题情
景图。
师:你发现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能马上解答的师生一起解答,不能解答的,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解决问题。 < br>1、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继续学习时分秒的知识。教师板书
课题。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钟 面。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钟表来,仔细观察,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对时和
分你还了解哪 些知识?先仔细观察,再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2、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补充,小组汇报时,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内
64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容板书。
根据刚才整理的,老师跟大家提几个问题。
分针走1小格是几分?走1大格是几分?
分针从12走到数1是多少?
分针从12走到数6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分针从12走到数9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师提问:分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针是怎么走的?
请同学们自己拨一拨,看分针走一圈时,时针走多少?
学生操作得出:1时=60分。
3、师:现在谁知道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是几时几分?
(出示图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同桌说一下。
师:这个时刻是几时几分?谁先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师板书:8时31分
师:时间除了这样记录外,你还见过别的写法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时间的简便记法。师板书:
8:31。
师:请同学们把其他节目开始的时刻写下来,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找几个学
生到黑板上写。 < br>4、刚才同学们写出了这几个节目开始的时刻,那我们来看一下,联欢会开
始的时刻与第一个节目 开始的时刻相差多少时间?
生:1分钟
师:1分有多长呢?下面老师给你1分钟的时间,选 择你喜欢的事情来做,
(比如数数、写字、背课文、做题等)还能干多少,学生投入到活动中。
学生汇报。
师:1分钟虽然很短,但能做很多事情,我么一起来看几条信息。(多媒体
显示)
师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5、知识长廊“一刻为什么是15分钟?”
师:第7个节目与第20个节目开始的时刻相差多长时间?
生:1小时。
师:生活中你做什么事的时间是1小时?学生举例。
师:你还能提出像这样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师生解答.
三、自主练习。
1、我拨你说。
2、帮小精灵连线。
3、课本第5题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五、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时 分 秒 的 认 识
(课本中联欢会开始时刻、第1、7、10、20节目钟表卡片)
8时31分
1时=60分 8:31
教学反思:
65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也比较感兴趣。
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的内容及自主练习中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知道1时=60分,1分=60秒的基础上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
简单计算。
2、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3、 通过学生的各 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过程,体验
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时间与 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
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挂图、钟面模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
1时等于( )分
2、教师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
时,9时50 分等。问:1时等于多少分?那么2时呢?你是怎样想的?(让
学生通过类推得出结论)
1时 = ( )分 5时 = ( )分
180分=( )时 240分=( )时
3、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
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 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信息窗2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的补充、引导。
校园歌曲大合唱10:35开始,10:55结束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小组讨论:校园歌曲大合唱用了多少时间?怎样想呢?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在计算方法上肯定学生的多种正确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
(1)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2)45—30=15,是15分钟。
三、练习巩固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
时。
2、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6时至6时2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66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75页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并说明理由。
4、76页自主练习第2题,师生共同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5、76页自主练习第3题,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总结。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 获了什么新知识?你认为用怎样的方法计算有关经过
时间最好?我们刚才是从X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 在经过了几分?一
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
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10:35开始,10:55到校。校园歌曲大合唱用了多少时间?
55-35=20(分钟)
答:校园歌曲大合唱用了20分。
教学反思:
学生很感兴趣,听课认真,积极动手,掌握较好。
第三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7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 秒,
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3、通过学生的 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的形
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 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
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
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
(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
也就是一小时。
(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 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
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
(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
的?)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67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 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
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
(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
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
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借助课件创设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倒计时的情境。
教师: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了,让我 们一起倒计时,迎接新的一年
的到来吧!(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
教师:我们刚刚数出的10、9、8、7、6、5、4……用的是什么时间单
位呢?
在同学交流中统一认识:“秒”是一个比“分”小的时间单位,计量很
短的时间时,就要用到比“分”更 小的单位——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 4表示几秒,从7走
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
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①时钟有3根针,走的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时钟中最细最长的那根是秒针。
2.认识1秒
播放课件: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3、体验1秒钟
①师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
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 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
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 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
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 的1
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
值)所以,我们 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
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4、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 ,这时经过多长时
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
得 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
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68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四、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
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 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 秒。知道了1分=60秒,
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六、课外作业。
搜集生活中用秒作单位的资料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 1分=60秒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掌握较好。
第四课时: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8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时=60分,1分=60秒及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计
算。
2、通过进一步学习各种形式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熟练地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通过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
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 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
时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巩固时间单位,熟悉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从不同渠道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幻灯投影仪、学生作息时间表,完成家庭作业时间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出示本校《学校作息时间表》,根据时间表回答一下的问题:
(1) 我们每一节课用多少时间?
(2) 早操用了多少时间?
(3) 我们的眼保健操用多少时间?
(4) 一般你早上几点起床?几点从家里走?并说说你的理由是什
么?
(5)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讨论、交流)
69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二、 激趣导入
师:掌握好时 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那么
我们就会更有效率的做每一件事情。
(1) 出示80页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动手做一个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吗?
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写作息时间表格。(提示:时间一定要合理)
(3) 展示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并且给予交流,指导。
利用幻灯投影仪操作
三、 巩固练习
(1) 让学生自己说说在家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并说说谁用的时间最
合理。(学生交流)
(2) 挑选出比较合理的十位同学的作息时间,全班同学共同制作《我
们完成家庭作业时间表》。(学生操作)
(3) 展示作品。(利用投影仪)
四、 课外作业
(1)你们能合理安排周末一天的休息时间吗?小组内讨论。
(2)请你们将讨论设计的方案 给爸爸妈妈看看,让他们提提意见,使自
己真正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
五、小结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生前给人们留下了一则意味深长的话:
它最长又最短,它最快又最慢 ;聪明者计划它,愚蠢者等待它;勤奋
者珍惜它,懒惰者浪费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好好的理解这几句 话,充分
的利用每一秒。
教师:“一寸光阴一寸金”,请你们在生活中要合理地安排学习、锻
炼、娱乐、休息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板书设计: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1小时=3600秒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该部分练习题做的较好。
第八单元单 元 备 课
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周长的意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材分析:
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
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 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根据
70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切实组 织好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会用自
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
间 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
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活动设想:
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
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意义。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83页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难点:
周长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自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2008年的奥运会,将扬帆青岛,老师为青岛设计了花坛广场(出示花坛)
看到这些花坛,你想说些什么?怎样保护这些花坛呢?
2、提出问题
你见过花坛护栏是怎样围的吗?
提出周长(板书)这个新名词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什么是周长?
(1)在教师提供的花坛平面图上任选一个花坛,用彩笔围一围
(2)展示汇报,怎样围的?(沿着边围一周)
7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围的?
(4)小结:围的形状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是什么?(都是沿着边围
一周)
三、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1.课件出示:
(1)围一个花坛护栏,围得不到一周,还少一段。问:围得好吗?为什么?
(2)围另一个花坛护栏,围得超过一周。问:围得好吗?为什么?
2.怎样才能保证正好围好护栏呢?
(用各种方法量好花坛一周的长)——板书
3.指一指月亮形花坛的周长,师指出,如果忘了从哪开始指的怎么办?(做
好标记)
指一指自己课桌面的周长给同桌看
指一指黑板的周长(指名板前指)
四、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1.找一找身边物体面的周长
2.估计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五、达标检测
完成课本84-85页自主练习1-6题。
板书设计:
周长的意义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掌握还;可以,能够说出图形的周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86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在应用周长 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 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
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周长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自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
7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为青岛设计了美丽的花坛,并且想帮他们围上护栏,今天,
我们就当一回小小 采购员,为其中的两个花坛安装护栏。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从图中找出信息
2.要当小小采购员,你首先要知道什么?
(护栏周长多少米,需要多少钱)
3.解决长方形周长 9米
(1)出示 4米
(指名到板前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
(2)独立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完成后小组交流,小组汇 报,教师板书,在
汇报时,说明自己的理由。
9+4+9+4=24米
2×(9+4)=26米
2×4+2×9=26米
4.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8元米的甲种护栏,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
三、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求出下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25cm
15cm
2.量一量,在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给出2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四、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1、各小组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五、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1、小结
2、巩固练习
完成自主练习的4、5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教学反思:
73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学生能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87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 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
受数学与生活得 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周长的计算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自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当了一会小小采购员,为长方形花坛围上了8元米的甲种护
栏,我们从围护栏中学到了如何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
算?想不想继续充当小小 采购员呢?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出示正方形花坛图:
7米
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怎样才能给这个正方形的花坛围上护栏?(先求出它的周长)
3.独立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并要说明理由。
7+7+7+7=28米
(7+7)×2=28米
7×4=28米
三、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
1.求出下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20cm
20cm
2、给出2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拼一个正方形,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3.要给一个边长是15分米的正方形桌布缝上一周花边,70分米长的花边
够吗?
四、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74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各小组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总结方法:
3、有疑问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
五、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1、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巩固练习:89页,9,10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90页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通过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并可
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教学重难点:
复习巩固图形的周长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自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本单元的知识你到底找我得如何
呢?通过几天这节课 的学习,你将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
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根据找到的数学条件,解决问题
(1)如果给客厅天花板的四周压上木条,至少需要多少米木条?
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然后进行解答,全班交流
(2)给大卧室做踢脚板,300块木板够吗?
说明:什么是踢脚板。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需加以引导,可以结合着教
室里的踢脚板来说。
75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三、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先在小组中互相提出问题并且解答。
四、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把探究结果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1、小结
板书设计
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76页

集邮册-关于汉字的手抄报


中年人吃什么补钙-幼儿园大班上学期工作总结


山居笔记读后感-基层党组织公开承诺书


张爱玲语录-企业入党申请书范文


三本院校排行榜-新员工工作总结范文


贵阳天河潭-航行通告


思念的文章-高校教师个人总结


饮食安全常识-湖北省一本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