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

温柔似野鬼°
795次浏览
2020年08月30日 15:4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礼乐-安徽大学教务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和反思(上册)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做一做,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 长度单位
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 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
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1角硬币、曲别针、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 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
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 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 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
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 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
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 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 木块)中选取一件不
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 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
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 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

1 24



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
曲别针量 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 、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
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 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
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 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
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
盒是5把小 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
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
可能 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 ,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
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 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小结
四、课后延伸: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24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 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
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 :有4拃那么长,8根小
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 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
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 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
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 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
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 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
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 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
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 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 24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 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
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 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 的答案,如:从刻
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
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 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
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
着几,这个物体的 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 它的
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4 24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 ,你们
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 物体的长度,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
物体长度的意识.
3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
观察、比较的数 学思想和方法.
4、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难点:

5 24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 ,你的身高是多少?(学
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
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 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 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
高比1米高呢,还是 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 br>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那请小朋友用你 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 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
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 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
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 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 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
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 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6 24



(2)请一位学 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
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
绸带.你 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 ,
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 ,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
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 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
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 ?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 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伸展
的长度比1米长还是短.
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 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
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
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7 24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
之间的距离 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
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
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图是用各种线画成的.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
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 贴到黑
板上.)

8 24



3、这些线都一 样吗?谁能给他们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
的)
4、揭示课题:认识线段.
师: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 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
段”.(出示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多媒体显示: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 线会变得怎样?(师作
状后请学生猜)
(3)拉: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把线拉直, 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同时板书.问:线段是什么
样的?板书: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问:线段
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 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
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 段.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明确:如直尺、 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
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 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
个端点,而且都是 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9 24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那怎么办呢?(用尺)
设想 :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4、折线段.
(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
看,并指出 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短的呢?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闯关吧!
1、第一关:数线段.
(1)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书上.
(2)指名交流.
2、第二关:连线段.
出示两个点,提问: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 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画一画然
后检查.
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独立完成.数一数,交流
五个点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 些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对于线段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3、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第一章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 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
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 是他们第一
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
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

10 24



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 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 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
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 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
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 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 1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 确尺子上0
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 边
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
示测量的方法,厘 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
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 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 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
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 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 同桌互相合作的
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 在数一个
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第二单元:百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1 24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 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长王明:
“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 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女同学.”老师问
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 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 不是这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
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 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 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
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 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
=40 5+3=8 40+8=48.
生2: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2个珠子,个位上拔3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个珠子即4
个珠子,个位 上加5个珠子即8个珠子合起来是48.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三)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

12 24



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2.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现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拔.
3.小组汇报 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师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你赞成那种为什么?(根据前面所做,中等以上学生都很容易
看出1.4是对的.2.3是错误的.) 赞成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部分学生的发言中
接受新知.学生说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 ,(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加上5个一;十位是2个十
加上2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 一的,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
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对从 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
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 .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
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让学生读理解
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35+23= 43+26=
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
2.当医生诊断.

3.把横式与竖式连接起来.

13 24




四、知识深化,拓展提高
填空1. 3 5 3 7 2( )
+4( ) +( )2 +( )3
7 8 8 9 5
6
2.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例3的内容.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的道理.
学会正确计 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计数器、小棒、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 24



1.板算. 34+53
2.口算.
(1) 7+6 8+4 9+5 6+8
7+5 5+8 6+6 4+6
3.订正板算.
提问: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
4.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将3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 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个位相加满十)
教师说明: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 ,个位相加满十,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
十的题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新课.
1.看教科书P11例3.
(1)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提问: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回答?
看P11回答:二(1)班有多少人?(36人)
二(3)班有多少人?(35人)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
列式:36+35=
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说说用小木棒是怎样算的.
提问: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 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
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表示几个什么?
得到6捆 11根
提问:11根里有没有10个一,10个一是( )个十,够10 个一可以怎样?(捆起来)捆
起来是1个什么?(一个十)也就是1捆.这时我们再算算一共有几捆几根 ?(7捆1根也就是
几个十和几个一?(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71)
追问: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的1捆是哪来的?
教师说明:6根加5根 是11根,也就是11个一,10个一捆成1捆,变成1个十,1个十放
在十位,同学们记住,这就是个 位相加满十了,是一个十,要把它放在十位上,叫做个位满十,

15 24



向十位进1.
追问:个位满十,十是10个什么?(10个一)
向十位进1,1是1个什么?(1个十)
(2)根据上面用小棒摆的过程,写竖式算一算.
提问:怎样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
3 6
+ 3 5

提问: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好算,还是从十位加起好算?说说你的想法?
请看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从个位加起.)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提问:个位6加5等于几?(11)
个位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放在十位上要写几?为什么写1?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 ,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十位上只能写1,这就叫做个位满十,向十
位进1.
提问:向十位进1的1,写在哪儿?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为什么不能写在横线下面?
教师 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个小1,这个小1,叫
做进位1.表示向 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1.
提问:十位上怎么算呢?互相说说看.
你能说说十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教师说明;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算到这里 还没算完,还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
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应该写7,然后再在横式等号后面写 71.
3 6
+ 3
1
5
7 1
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通过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2.请同学用刚学到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复习中老师改过的题 37+53 边做边说计算过程.
提示:个位7加3得10,个位满10,怎么办?该怎样写?
教师说明:个位7加3得10,满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

16 24



3.学生独立做教科书P
11
“做一做”中的两题.
注意下边的提示,边做边说过程.
4.小结.
提问: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复习:个位相加不满十.
新课:个位相加满十.
师讲: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
板书:进位加法.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
笔算加法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 :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十,十
位相加的和要多1.
四、练习
1.小红和爸爸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36元,儿童票18元,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列式:
写竖式: ( )
( )
( )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元钱.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 )元钱.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2.做教科书练习二的第3题.在书上做,请同学边摆边算边说过程.
3.笔算下面各题.独立在本上做,教师边巡视边检查.
25+63= 76+5= 32+28=



17 24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
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 .板书算式:56-22,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
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 br>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
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18 24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18---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回答.
【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 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汇报.

19 24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 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解决问题》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
题思路 .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

20 24



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 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
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意图】通过练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
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连加、连减》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6---P27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
法.
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21 24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 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
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回 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3这道题怎样计算呢?
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 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 ,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
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 板演解答过程.
3、完成练习26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板演,并说明计算方法.
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加减混合》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22 24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 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
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 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意图: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教师
引导梳理.

《加、减法估算》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34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

23 24



的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 需要进行精确计算,
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 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
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 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 果
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4 24

航天知识-加油口号


明尼苏达大学-赤水市党建网


计划书封面-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广东金融学院分数线-歌咏比赛


此致敬礼的正确格式-美国波斯顿


陕西省学业水平测试-经典爱情语录大全


感恩朋友-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申请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