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社团教案

玛丽莲梦兔
880次浏览
2020年08月30日 16: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脑筋急转弯大全及-山东凯文职业学院


二年级上数学社团教案



【篇一:二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篇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 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
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 参加学习活动
中去。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
自我约束的能力 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
在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我这个学期我应 该关注的更
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
的乐趣、成功体验 所获得的乐趣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
习行为的教育力度。x k b 1 . c o m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 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 度观察物体和简
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
单的组合思想 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 br>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
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 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
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
速。同时,100以内的加、 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 这
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
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 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
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
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 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
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
观察物 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 现象,能辨认从不同
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 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
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 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 br>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 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
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 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 br>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
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 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形成估计 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
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
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 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
现象。新课标第一网

6、初步了解统计的 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
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 体
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 、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
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
示 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
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
合数,培 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
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 的教学活动。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
合理性。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
练。

三、教学措施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
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三)、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 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x k b 1 . c o m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
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
位 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
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
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
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
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 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
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 桌
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
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 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
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
(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 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
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
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
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
度观念。

教学难 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
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
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 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
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
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
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
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 米
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 米
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
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
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
厘米。教师提问:“1米 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
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
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 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
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 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
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
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
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 br>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
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
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篇三:二年级趣味数学社团活动计划】


趣味数学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美丽而奇妙。数学是神奇的世界,
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
重中之重。数学思维活动在数 学教学课堂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
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
依据之

一。因此,趣味数学,一是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符合课改的要求;二是填补了我们课改中的弱项。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
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 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
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

三、活动目标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 ,引
导学生在掌握数学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 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调的数学 过
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

3. 课堂上围绕 “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
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 力,分析能力和
口语表达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
学”。


4.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
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
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5.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三、活动措施

1. 结合教材,精选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一 步学
习的需要。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形式多样化,解题思路方程化,
教学活动实践化。

2. 教学内容的选编体现教与学的辨证统一。教学内容呈现以心理学
的知识为基础,符 合儿童认知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使数学知识和技
能的掌握与儿童思维发展能力相一致。

3. 教学内容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赋予启发性,趣味
性和全面性,可以扩大 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 每次数学思维训练课都有中心,有讨论有交流有准备。可后有总
结反思。

三、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每双周三下午第三节课

2.活动地点:二年级教室

3.活动课题:口算、速算;思维开发;动手摆一摆、剪一剪,解决
问题的逻辑思维训练

4.活动形式:课题授课式、交流座谈式、演讲式、竞赛式、课外活
动等

5.活动分组: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小组

四、活动内容

各个不 同兴趣小组中在以数学为中心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强化对各
个兴趣小组课题的侧重点和数学基础知识的训 练。选用贴近校园、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题材,例如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奥妙、趣味
游戏、生 活指南等,还可以增加一些奥数和趣味数学的内容。传授
讲究趣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思维性相结合。

五、活动要点

认真组建数学兴趣小组,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数学世界。

1.开学初组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 。制定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落实详
尽的兴趣小组活动方案,体现小组的特色。


2.兴趣小组活动定课程,为开展广泛的数学活动提供切实素材。把
学生的数 学活动落实到实处,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每周的活动
有教师专门指导。力求做到周周有内容,有目标 。

3.开展读报和阅读数学书籍活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享受
读报的快乐 。教材中的“思考题”和“你知道吗”等内容教师都在数学
兴趣活动课上组织学生阅读并指导,适当的介 绍拓展些的知识,鼓
励学生自行阅读、独立思考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体
验数学的 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提供动力支撑。

趣味数学社团活动安排表:(二年级)

什么是光棍节-江苏经贸


北京语言大学留学-述职述廉工作总结


爱眼护眼宣传语-香港生孩子费用


上海商学院录取分数线-赤峰职业技术学院


温哥华大学-莫言的演讲


哀悼日-营改增范围


单独考试-高考考试时间


中国的三山五岳-婚礼证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