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玛丽莲梦兔
623次浏览
2020年08月30日 16: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电视机工作原理-英语春节手抄报


课题一: 信息窗一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
点。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
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 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
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
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 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
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野炊吗?想帮野炊的同学解决问题吗?
野炊时大家一共带 了9个面包,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平均分
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设计 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野炊活动导入,学生积极性很高,注意力非常集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 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情景探求新知。
1、 图上这些同学出去野炊时也遇到了一 些问题,想帮助他们解决吗?你看到
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说,师板书可能出现的问题。
投影出示“面包”问题:
9个面包现在要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四人小组用学具分,每小组选一人填写统计表。
2)各组代表汇报分的结果,请一个学生代表用学具演示。
3)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每人分几个 分给几人 还剩几个
3 3 ——
1 9 ——
2 4 1
4)根据表格进行小结:同学们把9个面包进行了平均分后,你发现了什么?全
班交流。
5)教师小结:9个面包平均分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后没有剩余 ;
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余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

1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 根据分的结果推导除法算式。
教师板书:9÷4=2(个)„„1(个)
结果是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3、 结合算式讲解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4、 同位互相说一说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读一读算式。
三、试一试。
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小组的同学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口述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独立写出其他除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1 、先摆一摆,再填空。
1)8个○每3个一份,分了()份,还剩()个?
2)11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指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2、 自主练习第一题。
3、 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先小组说,再全班说 。
同位互相说说每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再读一读算式。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后剩余部分叫
余数,学会了列式计算。
【作业设计】
1、把家里的水果平均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
2、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
课题一: 信息窗一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
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 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
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 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
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 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
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水果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 一班的同学
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 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
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 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 „(个)读作:9除以
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
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 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
(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 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 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
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 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
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 师:假如每人分2 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
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 和平均分的结果,
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 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
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 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生: 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2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课题一: 信息窗一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
除法的特点。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 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
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
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 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
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上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作业延续。
1、 要求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先要知道每人分几块,有很
多种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尝试列式
18÷2=9(人) 18÷3=6(人) 18÷4=4(人)„„2(块)
18÷5=3(人)„„3(块) 18÷6=3(人)
18÷7=2(人)„„4块)
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先独立观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4、你是怎样做出来的?以18÷7=2(人)„„ 4(块)为例,师:“我
们可以通过摆学具求出。如果不摆学具,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启发学
生说出“因为18里面最多有2个7,所以18除以7商2” 。或者说“乘
法口诀二七十四,三七二 十一,因为18大于14,而小于21,所以只能商
2。”
三、先摆一摆,再计算。
1、 9根小棒,每两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2、 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学生在答题纸上填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试商的过程。


设计意图:加深摆学具求商的印象,理解算理。]
四、试一试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1、 师:老师手里拿着几个气球?(18个),要分给几个小朋友?(5个),平
均每人分 几个?还剩几个?
你能自己填一填算式吗?(学生填答题纸,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自己是怎样找到合适的商的。
2、 找规律
通过刚才的练习,比较每道题里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同位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3、 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都比除数小。
五、解决问题。
1、 思考:一件衣服钉几个扣子?30个扣子可以钉多少件衣服?还剩多少个?
集体交流,订正。
2、 自主练习4题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多少?各剩几只?独立观察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 自主练习5题
剩下的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想法,
4、 自主练习第6题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 先独立
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作业设计】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课题: 搭帐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 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
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
展应用意识。
3、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
过程和结果,体 验成功的快乐。
4、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
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
去看看吗?
二、 探索新知

3
1、出示信息图,引导学生观察。
(1) 请同学们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认真看图,找到数学信息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
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2)解决第一个问题: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 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书竖式 ,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竖式。
提醒学生注意:各数位一定要对齐。
(4) 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小组讨论,写出算式,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及竖式。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5)观察比较: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一定是比除数小的。
(6)请学生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找到需要的条件,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集体交流。
2、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 ( )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
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有错的学生改错,改完后请同位检查。
(2)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
① 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 )份,还剩( )根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板书:9÷2= ( )„„( )
② 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根,还剩( )根
板书:11÷4=( ) „„( )
再一次提醒学生注意:在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所得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首先通过自主练习,巩固
前面所学习的知识。然后让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巩固有余数的除法。
3、总结:同学们,你们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跟着图上的 小朋友们一起去搭了帐
篷,还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课后请你们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
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课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 ,使学生能够圆
满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课题: 搭帐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 br>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
展应用意识。
3、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
过程和结果,体 验成功的快乐。
4、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
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巩固
同学们,上节 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说一说在做有余数除法的题目
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名请学生回答。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投影:你知道余数藏在哪里吗?请把它找出来。
14÷4=3„„2 8÷5=1„„3 16÷3=5„„1 10÷4=2„„2
(1)请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说一说。
(2)组织学生指出余数、商。
(3)请学生小组内说说算式的意义,并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2、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第5题

4
把余数是2的涂成红色
请学生先算出每道算式的得数,然后根据要求涂色。
集体订正,有错的学生改错,改完后请同位检查。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提高快速试商的能力。]
(2)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星期天。
题目给了4幅图,分别画的是小男孩星期天做的事情, 根据图画,请
学生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首先,请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
然后在全班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把 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题目中,鼓励学生
大胆质疑,在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 步巩固所学知识。]
3、 游戏:蚂蚁躲雨
27÷8 36÷6 22÷7 48÷9
37÷4 48÷8 49÷7 33÷5
(1)请学生先独立计算出每道题的结果,然后再按照提示,把这些算
式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沙滩上还有什么?(饲料)箱子里还有多少瓶饲
料?
(2)想一想蚂蚁到哪去躲雨?分组讨论
①没有余数的算式 48÷8 36÷6 49÷7
②余数是3的算式 27÷8 48÷9 33÷5
③数是1的算式 22÷7 37÷4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三、 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把2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小组内用小棒分一分,统计有几种分法,填在表格里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10 0
3
4
5
6
学生按 照上面的分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每次分的情况记录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总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课题: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熟练的进行有关计算。
2、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的道理,并能根据这个道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
课前谈话:同学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己看书整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
二、梳理:
1、交流整理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1)我知道了什么是有余数除法。
(2)我会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我知道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对照比较找出难点。
教师提问: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问题比较难理解?
学生可能回答:(1)不能很快找到合适的商。
(2)不知道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解决:
1、( )最大能填几?
6× <52 8× < 61 ×6<52

×8<52 3× < 19 ×4<27
2、先圈一圈,再计算
(1)2个2个的圈
(2)3个3个的圈
(3)4个4个的圈
(4)5个5个的圈
3、用竖式计算
19÷2= 23÷7= 59÷9=
27÷6= 50÷8= 38÷4=
四、应用: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吗?
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小朋友要去观看足球比赛。有一辆汽车,限乘8人。门

2、提出问题:
(1) 小组讨论:如果我们班的同学要去看足球赛,要解决哪些问
题?
(2) 组间交流:第一,要解决乘车的问题。
第二、要解决门票的问题。
(3) 解决问题:
第一、我们班有58名同学,至少需要几辆汽车?
学生列式解答:58÷8=7(÷辆)„„2(人)
引导学生讨论:到底需要几辆车?7辆还是8辆。
第二、每个小组有6名同学,只有50元的费用,该怎样买票?
方案一:买A区票。理由,位置好,看的清楚,比较舒服。
50÷9=5(张)„„5(元)
存在的问题:钱不够,方案行不通。
方案二:买B区票。理由,位置也可以,看的比较清楚。
50÷8=6(张)„„2(元)
可以实施。
方案三:买C区票。理由,价钱便宜。
50÷7=7(张)„„1(元)
存在问题:余着一张票,位置不是太好,看的不清楚。
小组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方案二。
4、拓展应用:
为了增加现场的热闹气氛,同学们在看台上摆了一个造型。他们按照
红、黄、绿、蓝的顺序排列。第21名同学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第34名
同学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第 36名同学呢?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利用学生身边
的材料让学生展开思维,从而深化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课题: 走进农村
教学目标:
1. 掌握数位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2. 掌握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并认识近似数。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农村的小朋友非常好客 ,今天他们邀请城市的小朋友去参加手
拉手活动,让我们一起跟着他们到农村去看一看,好吗?(出示教 学插图)
1、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左边有950棵桃树,右边有1200棵梨树。
鹌鹑有895只,鸽子有806只。
5
口有售票处,上面有各种门票的价格。


动物彩蛋530个,脸谱彩蛋495个。
2、找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学生提出的
问题很多,这节课主要解决比较多少)
可能有的学生会说果树真多,左边有950棵桃树,右边有1200棵梨树。哪种树
„„
2、学生自主解决补充出示的其它有关比较的问题。
3、介绍一下,你解决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问题的方法。
如:不同数位„„相同数位„„学生交流。
多?
鹌鹑有895只,鸽子有806只,鸽子和鹌鹑谁的只数多?
„„
3、引导解决哪种果树多。(不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
学生思考,要知道哪种果树多,需要比较1200和950的大小。
(1)怎样比较1200和950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交流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2)方法一:
学生根据数位的多少来比较,得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1200 > 950 。
方法二:
学生根据数的组成,里面有几个百,进行比较,得出1200 > 950 。
方法三:
学生借助标准数1000来比较,得出1200 > 950 。
(3)鼓励、肯定:同学们用各自的方法,均得出1200 > 950,这说明什么树多?
什么树少?
活动二
1、我们再来解决鹌鹑和鸽子谁多的问题吧。(相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
养殖场有鹌鹑895只,鸽子806只,怎样知道谁多、谁少呢?
这就需要比较895和806的大小。
2、学生充分讨论,全班交流:
介绍一下你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好吗?
(1)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
895和806百位相同比十位,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895 > 806 。
(2)借助标准数(即近似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890接近900,806接近800,因为900比800大,所以895 > 806。(如果学生
没有说出此法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介绍自己的这种方法)。
(3)谁还能举例说说谁是谁的近似数。可多安排学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交 流讨论,对近似数有初步认识,得出①正确估计近似
数的方法,②相同数位的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活动三
1、 其余的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
动物彩蛋和脸谱彩蛋哪个多?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 走进农村
教学目标:
1. 掌握数位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2. 掌握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并认识近似数。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数字王国擂台赛。
先将计数器表示的数写出,再比较大小。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第一题百位上8比3大,所以803大于308,第二题999 是三位数,
1000是四位数,三位数比四位数小,所以999小于1000)
2.手指裁判 。(打手势判断: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
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1001○999 123○96 765○769
3.谁发现了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就 小。位数相
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
同,就比后 面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活动二:
自主练习
第1题:是结合现实情境比较大小的题目。
题目中出现了位数相同和不同的数的比较两种情况 。教师可多为学生
提供现实性的素材,如两个书架上图书册数的比较、两本书的页数的比较、
两 页纸上字数的比较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现实生活中较大数的
感性认识,为以后估数打下基础。
第2题: 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内容。
第3题: 进行连线,学生在做完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第4题: 是一道通过语言描述确定数的大小的练习题。
练习时,要指导学生体验大(小)得多与接近的差别,让 学生在充分
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连线。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地扩充,如让学生说一个比
800大得 多、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等等的数,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6


第5、6题:让学生在小组的范围内进行。
第7题:是一道分析、应用统计数据的题目。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组织他们交流。这个问题没
有准确的答案,学生预测的结果只要有合理的根据就应给予肯定。解决第二 个问题
时,如果学生提出计算的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
课题: 估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
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 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 师生交流对农村的感受和印象。
问:小朋友们,谁去过农村呀?说说你对农村的印象和感受吗?
请有过对农村亲身感受的孩子说一说对农村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是啊,美丽的新农村,农民的生活 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
天老师继续带同学们走进新农村,和农村的小伙伴手拉手,体验一下农村 生活,好
吗?
(2) 课件展示走进农村的场景画面。
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场景二:白菜园。
场景三:小树林。
边展示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
课件定格三个场景,问:看着这三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有多少棵小树苗?
教师有顺序的将这些问题板贴。
2、数一数,初步体会估计的重要性。
(1)数一数。
问:数一数,你能很快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给学生时间一定时间,让学生数数看。

(2)谈体会:
问:你得出结果了吗?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因为数量太多,一时数不过来、也数不清楚。
(2)有些白菜被挡住了,看不着,没法数。
(3)我数出了每行有6个人,有16行,想用乘法,16X6我不会算。
„„
(3)教师引导:
遇到数量较多的物品,我们一下子数不过来,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先估计一下大体数量,今天我就来学习数量的“估计”。板书:估计。
补充板书:大约
•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大约有多少棵小树苗?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寻找估计策略。
1、 探寻估计策略。
(1)明确问题:•大约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课件展示场景一:手拉手希望小学操场。
(2)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动脑筋、想办法,请你自己先试着估
计一下。
(3)小组内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估计的?在小组里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向全班介绍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方法:
两横排大约是30人,用笔把两横排圈出来,六横排圈了3个圈,大约
是90多人;
两竖行大约是10人,把两竖行圈成一圈,16竖行可以圈成8圈,大
约是80多人。
数出每竖行有6人,10竖行是60人,再加上6竖行36人,一共是96
人。
一半有8竖行,每行有6人,一半有48人,两半合起来大约有96人。
„„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用笔笔圈一圈,估一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估
计正确率。
(5)教师小结:
7


刚才同学们普遍都采用数出有几行 、有几列,然后通过确定一部分来估计全体
的方法,还有不少同学用到了估算。估计的方法很多,只要合 理就是正确的,结果
不一定完全相同,
2、巩固估计策略。
问题一:•大约种了多少棵大白菜?
课件展示场景二:白菜园
(1)学生个人尝试估计。
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画面,请你自己先试着估计一下。
(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下面思路:
先算出1畦白菜有多少棵(一畦白菜 有5行,每行6棵,共30棵),再推想8
畦白菜大约有 多少棵(2畦大约有60棵,4畦大约有80棵,8畦白菜大约有240棵。)
先估计2畦白菜有多少棵(2畦白菜 有10行,每行6棵,共60棵),8畦白菜
4个两畦就是有4个60棵,大约有240棵。
„„
(3)教师小结:估计的时候要有一定根据,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
的方法进行估计。
问题二:•大约有多少棵树?
(1)教师提出要求: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
学生比赛。
(2)交流估计经验。
请估计的最快最准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估计方法。
设计意 图:对于估算的策略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平日已经断断续续积累了不
少经验,因此本环节教学中,教师 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寻找估计的策
略和方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 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同时体会估计要有一定的依据。学生的估计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合理,教 师都
要加以肯定。本环节最后还设计了“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快、最准”的小竞赛,
请比赛的 前几名同学介绍估算经验,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最合理的估计策
略,优化估计策略。]
三、 走进生活,巩固拓展,完善估计策略。
1、估计“给爷爷的一封信”的字数。
(1)课件出示小明给爷爷的一封信,请一名学生读一读。
师生交流读信感受。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估一估小明大约写了多少个字?
学生尝试估计后,全班交流估计的结果和估计方法:
A、 先估计1行的字数,再算几行的方法。

8
B、 先估计空白的格数,再整页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的字数。
C、 用割割补补的方法,将开头一行的字补到第三行中,凑成一整
行,再按(1)的方法进行估计。
„„
2、教材25页自主练习第2题。
估一估,大桶里能盛多少个乒乓球?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观察大桶的体积大约是小桶的2倍,所以大桶能装的球大约
是小桶的2倍。
3、教材26页自主练习第3题
大约还能再放多少盆花?
“还能再放”是什么意思?
然后学生独立估计,全班订正。
4、教材26页第5题
学生独立估计后,全班订正,交流估计的方法。
5、课外实践:
在学校操场上走100步,估一估有多少米?
想一想1000步大约有多少米?
围 学校操场走一圈,数一数走了多少步,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米?围绕
这个问题请你写出一份小实践报告。
设计意图:课堂中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必须回到生活得到应用,才能体
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从“给爷爷的一封信”,到生活中常见的乒乓球、
盆花、水果数量的估计,再到对操场距离的估计,本环 节将估计的知识深入
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初步形成的估计的意识、能力、策略和方法在
不 断的应用中,使获得拓展与深化。]

课题: 估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计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
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性。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课外实践小报告:
1、谈话:昨天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请同学们 围学校操


场走一圈,数一数走了多少步,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米?现在谁想向全班同学介 绍一
下。
2、全班交流实践结果及估计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策略:
(1)先确定一步的长度,来推断100步的长度,进而推断几百步的长度。
(2)先确定10米或100米大约走几步,再看看总步数中有多少个10米或100

„„
设计意图: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
知 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
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进行一下实际估测一下,这样做
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体味到 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活动二、走进生活估一估。
1、课件出示运动场看台图片。
(1)教师引导:学校运动场有这样的四个看台,请你估计一下学校运 动场看台
大约能坐多少人?
(2)学生独立寻找估计策略。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估计策略。
先估计一个看台有大约有多少人,再推断四个看台大约有大约有多少人。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一 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人(估计一排和六排大约有30多人,二
排和五排大约有30多人、三排和四排大约有 30多人,所以每个看台大约有100人。)
2、课件出示三糖罐:
大约( )块 大约400块 大约( )块
学生估计,并说出理由。
2、课件出示作业本情景图:
教师引导:这是同学们的作业本,你能帮助小女孩估计一下作业本的数量吗?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估计并说出理由。
3、课件出示小树林图:
教师引导:为纪念校庆纪念日,学校新种植了一片纪念林,请你估计一下
这片小树林有多少棵树?
学生独立探究解决。
小结:估计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多动脑,用好估计,可以使生活中的许多
事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找到估计问题的原型,对估计的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

9 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
着这座桥去掌握估计的策略 与方法,巩固估计的知识,学生在估计的过程
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活动三:数字组合(教材26页第六题。)
(1)教师引导:估计一下,你能用0、5、1、2这四张数字卡片
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2)小组合作研究,摆摆看。
(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摆得最多、最全。
小组 汇报交流,请摆的摆得最多、最全的小组介绍一下成功的经验,
怎样才能有规律、有顺序、不遗漏的摆出 18个数字来。
(4)这四张卡片摆出的最大的四位数是几?最小的四位数是几?
设计意图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方式,初步
体会物体的排列规律,同时加深对万以内的数 的认识。]

课题: 信息窗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 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
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算理,掌握方法,并能正确 计算。
2、 通过学生对口算的不同角度思考,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
优化的算法进行口算。
3、 初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灵活性。
4、 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口答
20个十是多少? 36个百是多少? 5个千是多少?
80里面有( )个十 130里面有( )十 500里面有( )个百
4000里面有( )个千
2、 口算
70+20= 90-50= 80+5= 47-40= 38-8= 4+50= 30+70= 80-2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加强知识间
的联系, 为知识的迁移类推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城乡小学生们的“手拉手活动”结束了,但城乡小学生们常常
回忆起他们在活动 中的所见所闻,这节课我们先看看城里的小学生回忆起哪些乡村
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看信息窗右侧一幅图,发现有用信息。
谈话:从这些情境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一共放养了多少尾鱼?
②、鲤鱼比鲢鱼少多少尾?
③、山坡上一共有多少只羊?
④、黑羊比白羊多多少只?
谈话:今天我们只解决前三个问题,问题d我们放到下节课解决好吗?
(二)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讨论交流解决问题①
谈话:如何列式解答问题①?
学生列式:300+400=
谈话: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 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 300是3个百,400是4个百,3个百加4个百是7个百,7个百是700
 因为3+4等于7,所以在7后面加两个0就是300+400=700
 个位0+0=0,十位0 +0=0,百位3+4=7,所以是700(对这种相同单位上的个
数相加的办法给予特别关注与引导, 为后面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作铺垫)
 用笔算方法
2、算法迁移,解决问题②
谈话:对解决问题②,如何列式?
学生列式:400-300=
谈话:你想怎样口算这道题?
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对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巩固算理,优化算法
出示第一组口算题:
500+300 600-200 200+700 900-500 600+300 800-400
学生口算,挑几个说明算理。
谈话 :同学们真了不起,口算得又对又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顺势板书课题:整百数 加减整百数的口算)
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可以怎样想?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

10
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喜欢的口
算方法。
(三)类推练习(用你喜欢的方法口算)
出示第二组题:
第二组:5000+3000= 3000+2000= 9000-6000= 7000-2000=
4000+5000=
谈话:同学们这组题与第一组题有哪些不同 ?(顺势板书:整千数加
减整千数的口算)你想怎样口算?
学生类比、推理出算理并口述。
(四)解决问题③
谈话:如何解答问题③?
学生列式:120+50=
谈话:你想怎样口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拨计数器
2:12+5=17,所以120+50=170
3:个位上0+0=0 ,十位上2+5=7,百位上1+0=0,所以120+50=170
4:笔算。
谈话: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那种方法?
学生谈想法和理由。
(五)类推练习
第一组:
270+20= 450+40= 980-50= 690-90= 330+40= 560-20=
挑几题让学生说算法。
第二组:
1200+400= 6400+500= 8500-300= 8900-600=
9900-900= 4800-700= 7600-7000= 6300-300=
谈话:第二组和第一组有何异同?你想怎样算?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 < br>[设计意图]本着“学生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
论、交流、发现整百数加减 整百数口算的不同算法,明确算理,拓宽思路,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又在多种策略的选择中,树立优化意 识。同时,在巩
固练习中给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探索内部原理的机会,灵活地通过算法迁
移类推 来学习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思想。
二、综合应用
3、 开火车口算


4、 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29④,集体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同时让
学生体会到所学 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三、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实现知识的系统小结。
课题: 信息窗5

本学期总第12课时 第2单元第6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3.2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千数加减整千 数的口算算理,掌握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学生对口算的不同角度思考,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优化的算法进行口算。
3、 初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灵活性。
4、 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数的组成:
320是由( )个百和( )个十组成的
320是由( )个十组成的
4500是由( )个千和( )个百组成的
4500是由( )个百组成的
2、口算(出示卡片,学生口算)
200+50= 700-500= 1000+3000= 3000+6000= 500+200=
760-60= 900+70= 5500-500= 8700-8000= 8000-2000=
设计意图:复习数的组成和上节课所学旧知,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学习作准备。
二、探究新知
1、看图提问题
谈话:上节课,城里的小学生回忆了他们在乡村的所见所闻,那么乡村的小学生回忆起什么呢?
学生看情境图的左侧一幅图,搜集并说明图中信息。
谈话: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①第一候车厅比第二候车厅多多少人?
②两个候车厅一共多少人?
③中年组比老年组多多少人?
④老年组比青年组少多多少人?
„ „
2、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谈话:解决问题①,该如何列式?

11


学生列式:1200-800=
谈话:1200-800该怎样口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想法。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 借助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 1200 – 800 = 400

1000

200
 1200是12个百,800是8个百,12个百减8个百等于4个百,所以1200-800=400
 想12-8=4,再在4后面加2个0,就是400
 想个位0-0=0,十位0-0=0,百位2减8不够减,向十位借十,12-8=4,所以是400
 笔算
(对学生不同的算法,老师均给以肯定)
3、优化算法
谈话:这么多算法中,你觉得哪种适合你?
学生发表意见,并说明理由。
4、迁移学习
解决问题②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说明算理。
5、反馈练习,解决问题③、④。(教师顺势板书课题: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6、类推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第一组:7500-800= 1600+700= 5400+300= 2200-800= 3400+600=
学生快速口算,挑两道题让学生说方法。
第二组:750-80= 630-50= 460+90= 750+40= 530+70=
谈话:第二组和第一组有何异同?你想怎样口算?
着重让学生说清算理。
[设计意 图]承接上节课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到举一反三、类推学习,教师只 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对学生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体现“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
三、巩固应用
1、游戏“找朋友”(P28练习2)
2、填一填
190 600
200 -70= 70 +800=
200

12


320 3200
3、开火车
480 – 40 + 80 - 40 - 400 + 50

7200 – 200 +2000 -800 -200 -600
4、解决问题
完成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总结评价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提高?
教学反思:
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中不是 让学生进行加减法则的表述和记忆,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从个
体思维出发去发现、体会、反思、理解 算理,掌握算法。保护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力图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 ,使学生感受到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是数学
上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发展了学生 的数学意识。
课题: 我学会了吗?

本学期总第13课时 第2单元第7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3.2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的意义,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 、借助资料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估计,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等知识点, 感受大数的意义,建构起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
3、扩展资料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家乡山东,看看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这些知识。
【设计意图】:明确复习内容,总体回顾有关知识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建构知识体系
(一)出示材料:《蓬勃发展的“孔孟之乡” 》,从计数原理入手复习。
1、学生阅读思考:在这段话中你能找到哪些已经学到的计数单位?
学生可能答:个、十、百、千、万。
2、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答:十个一是一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3、共同小 结:10个小单位合成一个大单位,我们学过的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从右到左)万千百十个,任何一个 数都是由若干个计数单位组成的。(板书: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铺垫,让学生走进山东 ,走进家乡,通过复习数万以内的数,从数的组成、计数单位入手,让学生轻松理解计数原理,知道相邻数位间是 十进制,从而解决关于数的意
义的认识。这是复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13


(二)针对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等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1、你能发现我们“孔孟之乡”中的数字吗?(学生读数)
2、你能把横线上的数字写出来吗?(学生写数)
投影展示学生写的数:2077、4393、510
3、你知道这三个数有多大吗?
学生可能答:2077是由2个千,7个十和7个一组成;4393是由4个千,3个百,9个十和3个一组成 ;510是由5个百和1个十组成。
4、你能将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1、4393>2077>510
2、510<2077<4393
5、同学们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有什么好方法吗?(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回顾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从位数多少、数的组成和近似数等方面考虑。)
6、你能从文中再发现几组数进行比较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学习,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7、小结:同学们想到了很多比较数的 大小的方法。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这个数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小;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最高位大的数大,最高位小的数小。
【设计意图】:“你能将这些数按顺序排列起来吗?”这一提问, 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抛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体现了教师的学生观,又给了学生思考的提示:要按 顺序。学生
根据画面信息进行排列的时候,已经不知不觉地复习运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1、你能估一估这段资料有多少个字吗?(学生自由交流)
同学们的答案不同,那到底谁的更接近呢?首先让我们想想估计的方法。(板书:估计)
学生总结估计的方法:1、先估计一行有多少字,再数出有几行的方法。
2、先估计空白的格数,用整页纸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数的方法。
3、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分组讨论:这段话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时说出估计时所用的方法。)
4、同学们估计出了这段资料的字数,看 来同学们在估计时很有策略。老师这儿有一段资料,你能很快估计出这段话有多少字吗?
5、对比出示:资料:《青岛简介》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
滨城市。全市海岸线总长为870公里,其中大陆岸
线730公里。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
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
莱西五市9552平方公里。现有海岛69个,岸线总
长132公里。青岛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5种,中
国驰名商标6个,有4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
12家企业入选国家500强企业,市级以上名牌产品
共168种。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汇报结果及方法)
4、小结:在刚才的估计中有的同学速度很快, 看来我们还可以采用比较估计的方法,对比这两段资料的篇幅进行估计,是一种好方法。

14


【设计意图】:估算在本课中是一难点。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自由交流、 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充分让学生进行表达,引导学生探讨估 算的
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 展。
(四)根据这些资料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解答时说出口算原理)
小结:同学们之所以算得这么快关键是掌握了算理,把整百的 加减法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换成了一位数或两位数间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进行简单的整百的加减 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重在明确算理,为下面进一步进行口算打好基础。
(五)同学们再读这段资料你从这些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思想)
小结:从这些数 字中我们感受到了山东的蓬勃发展,山东的美,作为生长在山东的我们怎能不为之自豪呢?那就用我们善于发现的 眼光去观察生活吧,你一定会有更珍贵的发现。
三、全课小结: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个、十、百、千、万等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比较以及估算等,同学们对万 以内的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也来收集这样的资料与同伴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
这是一节数学复习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对旧知 识的复习,主动建构对知识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在情境中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走进山东,走进家乡”这一大情境,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将数数、数的意义、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估算、学生数感的培养及整千整百数的加减计算等数
学知识,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活 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在情境中建构。
本节课紧紧抓住复习课 的特点,又充分理解运用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建构数学认知结构。整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动作用,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小组
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对原本松散的知识进行梳理,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题: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本学期总第14课时 第3单元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3.3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 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 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 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 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 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
情境图)
2、
3、
搜集信息:动画片放完了,你看到了什么?
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富有 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5


1、认识1毫米。
(1)猜测。
谈话: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谈话: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班内交流,认识1毫米。
谈话: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
(4)巩固对1毫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 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 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
(1)、猜测。
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 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
(2)验证。
谈话: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
(3)班内交流,认识1分米。
谈话: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 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 )
(4)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 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认识1千米。
(1)猜测。
谈话: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 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
(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 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 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1千米=1000
米)
(3)举例体会。
谈话:谁能说一说从学校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4.小结。
谈话: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1)同桌交流。

16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自主练习第2题。(先猜单位再量一量)
量一量1元钱硬币的厚度是( )
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 ( )
量一量课桌的高度是( )
3、自主练习的第4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练 习,让学生在手势游戏的比划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 课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通过放手让 学生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体会1毫米、1分米、1千米
有多长,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认识,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练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观 察、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
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长度 单位的教学是围绕着单位的进率及单位间的互化,这些抽象书面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即使记住了,但 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建
立起清晰的长度观念,不能很好在生活中去应用,然而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得 很广泛,需要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操作的能力。如果将这些内容放到课外去完成,学生测量方法得不到正确、及时< br>的指导,因此,本课安排的现场测量活动,教师能够及时的评价、监控,可以给与学生方法的指导,从而提 高他们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在实际测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感受数学 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题: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本学期总第15课时 第3单元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 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 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 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练习:
(1)计量比较短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
(2)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
(3) 3千米=( )米 7厘米=( )毫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厘米
2、手势比划练习(本题要点:学生能正确用手表示长度单位,加深理解)

17


师快速变换长度单位,学生快速用手比划其长度。(注意纠正学生长度不规范的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速用手势表示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的 直观认识,准确建立表象。
3、填写长度单位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
谈话 :刚才,同学们能用手来表示其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估计能力,看谁能 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7 ( ) 飞机每小时的速度是100( )
一把小刀长6( ) 课桌高70(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物体,加强学生估测能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
1、做自主练习中的第5题。(重点指导学生量的方法)
(1)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测量。
(2)班内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6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1)引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长度单位换算的小游戏,好吗?(教师
把第6小题变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算。如:1分米-3厘米=( )厘米,可以变长一分米的粉笔,去掉3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学生抢答,并说清算理。
3、做自主练习第7题
(1)学生独立填写。
(2)班内交流。(学生说出填写理由)
3、自主练习第8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
能力。]
三、实践测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我们
手中学具来量实物,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1、量一量手中铅笔的长度。
2、量一量手指的长度。
3、量一量文具盒的厚度。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班内交流时说一说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练习,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和动手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比一比, 量一量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独立 思考,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中不
是让学生进行加减法则的表述和记忆,而是让学生 在解决问题中从个体思维出发去发现、体会、反思、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保护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 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力图
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是数学上一种 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长度单位的教学是围绕 着单
位的进率及单位间的互化,这些抽象书面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即使记住了,但大多数学 生还是没有建立起清晰的长度观念,不能很好在生活中去应用,然而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应用
得很广泛, 需要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操作的能力。如果将这些内容放到课外去完成,学生测量方法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指导,因 此,本课安排的现场测量活动,教师能够及时的评价、监控,可以给

18

< br>与学生方法的指导,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在实际测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 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
及积极参与测量的 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题: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本学期总第16课时 第4单元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笔算算法的探索过程,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 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并优化算法。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昨天小蜜蜂收获很大,采了好多蜜,同学 们也和蜜蜂一样在数学课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不但解决了许多问题,还进一步研究了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的笔 算方法,请个别同学说一说,其他
同学补充、订正。小蜜蜂今天又到花园、果园去采蜜了,同学们,咱们 该怎么办呢?“问题口袋”等不急了,出示自制问题口袋,抽出问题卡分别贴在黑板上。
问题1: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
(第一队比第二队多多少只?)
问题2: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
( 从家到花园比从家到果园近多少米?)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观察信息窗,寻找相关信息,列出算式。
问题1:518-227
问题2:592-374
2、探究算法:
(1)鼓励学生尝试计算第1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尝试)
(2)小组交流各自算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自己算法的机会。
(3)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生可能用计数器拨一拨(边拨边说)
先拨518,再减227 ,个位8个一减7个一得1,十位1个十减2个十不够,到百位借1个百,10个十加1个十是11个十,11个 十减2个十,得9个十,百位借走1个百还剩4个百,4个百减
2个百还剩2个百,结果是291。
生可能用竖式计算(边板书边讲)
518
-227

19


291
个位8减7得1,十位上1减2不够,到百位借1,得11个十 ,11减2,得9,百位借走1个百,剩4,4减2得2,结果是291。
生3:„„
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优化算法。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笔算即方便又准确。
我们今天继续 研究笔算。启发学生质疑,你有没有问题问一问生2,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十位上1减2的下面得9或十位上1 减2不够减怎么办?
生2解答,然后请其他同学再来说一说。
提问:今天研究的笔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上节课的笔算是加法,这节课是减法。)
提问:这节课的减法笔算与以前学习的减法笔算有什么不同?(以前没有退位,这道题有一次退位。)---揭示 课题,板书课题。
提问:你还有问题要问吗?(生如果没有),老师有个问题要问: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怎么办?(请个别同学回答。)
讨论:做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的笔算应该注意什么?先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小结:做三位数减法笔算时,(1)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2)从个位减起。(3)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 从前一位借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3、练习:
独立计算问题2:592-374 ,(个别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359-178 928-75 680-367
全班练习,展示错误题例,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1) 359 (2)928 (3) 680
- 178 - 75 -367

131 178 323
(1)错在十位向百位借1当十,没加原来的5,是直接用10减7。
(2)错在相同数位上的数没对齐。
(3)错在十位被借去1个十还剩7个十,没把借去的1个十去掉。
小组讨论:针对刚才出现的问题,以后做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2、小蜜蜂找家
谈 话:我们做了这么多题,小蜜蜂也采了好多花粉,正准备回家呢,可是它们累得有点晕头转向,想请我们帮帮忙。
你能帮小蜜蜂找到自己的家吗?(6只蜜蜂,每只小蜜蜂跟一道算式;3座房子每座房子写一个得数)
算式是:808-436 728-463 600-240 628-256 418-58 981-716
得数是:372 265 360
学生独立算一算,连一连,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教学,学生通过扮演小检查员的角色参与到学 习中来,使学生始终能够富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这一角色的扮演较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 性,从

20


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数学课程标 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
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 课中有层次地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检查”,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体会并总结出了不管用哪种验算方 法,只要能验算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就
可以。较深切地体会到了验算在平日学习中的重要性。
同时在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 神。在教学中教师“讲” 的少,学生“说”的多。开放的空间和时间、自主探
索的小组学习方式,为学 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平台,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索、总结验算方法,初步形成归纳、 整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不管用
哪种验算方法,只要能验算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就可以。真正的数学学习不仅对于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简单接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
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题: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本学期总第17课时 第4单元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笔算算法的探索过程,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 策略多样化,并优化算法。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昨天小蜜蜂收获很大,采了好多蜜,同学 们也和蜜蜂一样在数学课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不但解决了许多问题,还进一步研究了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的笔 算方法,请个别同学说一说,其他
同学补充、订正。小蜜蜂今天又到花园、果园去采蜜了,同学们,咱们 该怎么办呢?“问题口袋”等不急了,出示自制问题口袋,抽出问题卡分别贴在黑板上。
问题1: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
(第一队比第二队多多少只?)
问题2: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
( 从家到花园比从家到果园近多少米?)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观察信息窗,寻找相关信息,列出算式。
问题1:518-227
问题2:592-374
2、探究算法:
(1)鼓励学生尝试计算第1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尝试)
(2)小组交流各自算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自己算法的机会。
(3)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生可能用计数器拨一拨(边拨边说)
先拨518,再减227 ,个位8个一减7个一得1,十位1个十减2个十不够,到百位借1个百,10个十加1个十是11个十,11个 十减2个十,得9个十,百位借走1个百还剩4个百,4个百减

21


2个百还剩2个百,结果是291。
生可能用竖式计算(边板书边讲)
518
-227
291
个位8减7得1,十位上1减2不够,到 百位借1,得11个十,11减2,得9,百位借走1个百,剩4,4减2得2,结果是291。
生3:„„
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优化算法。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笔算即方便又准确。
我们今天继续研究笔算。启发学生质疑,你有没有问题问一问生2,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十位上1减2 的下面得9或十位上1减2不够减怎么办?
生2解答,然后请其他同学再来说一说。
提问:今天研究的笔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上节课的笔算是加法,这节课是减法。)
提问:这节课的减法笔算与以前学习的减法笔算有什么不同?(以前没有退位,这道题有一次退位。)---揭示 课题,板书课题。
提问:你还有问题要问吗?(生如果没有),老师有个问题要问: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怎么办?(请个别同学回答。)
讨论:做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的笔算应该注意什么?先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小结:做三位数减法笔算时,(1)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2)从个位减起。(3)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 从前一位借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3、练习:
独立计算问题2:592-374 ,(个别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359-178 928-75 680-367
全班练习,展示错误题例,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1) 359 (2)928 (3) 680
- 178 - 75 -367
131 178 323
(1)错在十位向百位借1当十,没加原来的5,是直接用10减7。
(2)错在相同数位上的数没对齐。
(3)错在十位被借去1个十还剩7个十,没把借去的1个十去掉。
小组讨论:针对刚才出现的问题,以后做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2、小蜜蜂找家
谈 话:我们做了这么多题,小蜜蜂也采了好多花粉,正准备回家呢,可是它们累得有点晕头转向,想请我们帮帮忙。
你能帮小蜜蜂找到自己的家吗?(6只蜜蜂,每只小蜜蜂跟一道算式;3座房子每座房子写一个得数)
算式是:808-436 728-463 600-240 628-256 418-58 981-716
得数是:372 265 360
学生独立算一算,连一连,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2


【教学反思】
有意义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被动接受 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索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儿童总是在自主探索的 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的,可以说学
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越主动、充分,所获得的体验也就越深 刻,丰富,也就越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奔节棵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复习,对学生来说新鲜、有趣,能够较好的缓解巩 固练习课一味
堆砌知识的枯燥情形,学生参与的兴趣很高。孩子们好胜心切,集体荣誉感较强,都希望自 己小组获胜,这就促使学生更加仔细、认真地进行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有助于保持学生思维的活
跃 。小组间答案的互相补充,使学生对知识的回顾整理更加全面,逐步完善。当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积极情感中展开练 习后,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课题: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本学期总第18课时 第4单元第3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笔算算法的探索过程,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 策略多样化,并优化算法。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你 还记得怎样做吗,让我们来看这些题,争做“快乐速算小蜜蜂”。
1、出示题目
23+15= 48+32= 30+57= 19+43= 36+27= 27+33= 64+29= 75+16=
76-23= 98-74= 60-18= 51-26= 95-27= 84-57= 39-24= 49-16=
2、回顾方法
以第一组为例,请两名同学分别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3、全班汇报
以做题速度和准确率为准,评选出“快乐速算小蜜蜂”
二、解决问题
谈话:今天,我们再来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用昨天学过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热心帮助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1(2)
(2)讲解做法:要想解决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估计的?又是怎么计算的?
(3)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2、问题高手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1(4)
(2)讲解做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3)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成员轮流出题,大家同做。
(4)全班汇报:根据每个小组提出问题数量的多少,评选出“问题高手小蜜蜂”
3、实践体验小蜜蜂
(1)出示题目:P42(6)
(2)解决问题一: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

23


( 3)实践体验:找几组同学实际做,教师记录每组的数据,其他学生根据数据独立解决问题,交流想法。
三、总结感悟
谈话:这部分知识学完了,你觉得它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教学反思:
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之旅。莱雷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 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 br>所以好的课堂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天地,对学生施与的是智慧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是创新教
育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中不仅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重视启发学生耐心听取他人发言,养成认真倾听别人 发言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所想、所感,把想到
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加以解决。在平时教学 中让学生有机会质疑,有时间质疑,激发学生质疑欲望,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在质疑释疑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
课题:信息窗2 出发
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
本学期总第19课时 第4单元第4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13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和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 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规范竖式计算的书写。
2.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和知识的迁移。
3.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小学资源网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上一个信息窗我们 已经认识了蜜蜂家族。春天来了,小蜜蜂们又开始忙碌了,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它们?(出示情境图)它们在干什么 ?(准备出发)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看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四条数学信息)你是按什么 顺序观察的?根据第一和第二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向西飞和向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
2. 向西飞的比向北飞的多多少只?
3. 向北飞的和向南飞的一共有多少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1. 根据问题列算式
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向西飞和 向北飞的小蜜蜂一共有多少只?”这个问题,好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530+310=?,为什么这么列?
2. 口算结果
你是怎样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24


(1)53个十加31个十是84个十就是840。
(2)5个百加3个百是8个百,3个十加1个十是4个十,8个百和4个十合起来就是840。
3. 验证结果
刚才我们口算得到530+310=840,现在我们用计数器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4. 比较,出示课题
这个算式跟我们以前做过的加法有什么不同?(三位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重要 内容——《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不进位、不退位)》板书课题。
5. 合作探究
除了口算法和拨数器,谁还有不一样的计算方法?(竖式)
你来当小老师把竖式写到黑板上好吗?其他同学写到练习本上。
列竖式时你注意到什么问题?(相同数位要对齐)什么样的数位是相同数位?
在计算时你是从哪位开始加起的?一般从个位加起。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个位上„„写在谁的下面?十位上„„
强调:我们计算三位数加法,也应该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小学资源网
1. 用竖式法解决问题②。(课件出示,生板演)
2. 集体订正,交流想法。个位上„„写在谁的下面?十位上„„
强调:我们计算三位数减法,也应该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三)三位数加三位数(出示课件)
1. 解决问题③,请大家独立列算式解答。
2. 做完之后同位交流一下做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 竖式计算 课本45页第3题
324+153 = 857-37 =
2. 摘苹果 课本45页第4题
3. 走进生活 课本46页第7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时候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掌握了系统全面的数学知识, 体现了教师主导与
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新理念,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成功的达到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课题:我学会了吗
本学期总第20课时 第4单元第5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15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 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25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秋 天到了,葡萄园的葡萄熟了,一串串紫滢滢的葡萄挂满了枝条。多么诱人呀!(课件出示情境图)
2、问题博士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说)你能根 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提问题最多的同学将成为今天的“问题小博士”。
3、全班交流
独立思考后指名学生说。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左边有138棵葡萄,右边有354棵葡萄,一共有多少棵葡萄?
(2)绿色葡萄收了74箱,紫色葡萄收了265箱,一共收了多少箱葡萄?
(3)左边有138棵葡萄,右边有354棵葡萄,左边的比右边的少多少棵?
(4)绿色葡萄收了74箱,紫色葡萄收了265箱,紫色葡萄比绿色葡萄多收了多少箱?
(5)两种葡萄一共种了多少棵?
„„
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出有价值 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意识。]
二、解决问题 培养能力
1、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想一想,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会了 哪些知识?比一比谁想得最多,说得最全。
(1)独立思考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归纳总结。
(2)组内交流
提出要求:交流时要注意 交流的顺序,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组长做好总结,准备参加全班的交流(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
(3)全班交流
每一小组的代表在班内谈自己小组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 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引出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顾,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也为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做好知识和 方法上的准备。另外,通过小组合作给予全体学生表现自我
的机会,弥补大班级教学中交流面小的不足。 在活动前提出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的能力,有效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 过程,使自己的理解更全面、更深
刻。]
2、谈话: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现在一定很想解 决这些问题了(指黑板上的问题),请选择你喜欢的问题做在练习本上,然后把自己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并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1)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2)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3)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设计意图:放手让 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检测能力。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注意创设情境,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主动发 表自己的见解。
三、拓展延伸 巩固成果
(课件出示练习题)

1、上下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先估一估再计算出来。

26


308 184 128 216 392
631 782 602 371 416
和:
差:
设计意图: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估算过程,然后进行具体的计算。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三位数加减法 不同算法的掌握程度。]
2、一个箱子里有145瓶矿泉水,另一个箱子里有258瓶矿泉水。420个学生,每人1瓶,够吗?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谈话:假如你是学校的体育部长,你在安排全校的体育活动中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和同位交流。(给出 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学校体育器材数量)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多元评价 归纳总结
1、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如何?有何感 想?你认为哪几个方面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并评一评小组 中其他同学
的表现。
2、小结
谈话: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 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做得满意或者不够满意呢?(学生自我评价)希望我们收获的苹果越来越多,不满意的地方越 来越少。
设计意图:在这里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内自评、互评,使全体同学都有了说的机会。一 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转化成大家共同的财富,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
我,学会 评价他人。]
教学反思
通过“我学会了吗” 情境图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 义的理解,能正确计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位、退位),并会验算。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 提出并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 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我放手让 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掌握较好,对少部分掌握有难度的学生,我加强了个别辅导。 其次,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我及时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与应用的全过程 ,力求做到学生能思考的不提示,学生能说的不代替。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 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数
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课题:信息窗1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本学期总第21课时 第5单元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1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 能力。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七星瓢虫吗?你都 了解它哪些方面?(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自己知道的知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大家知道的真多,七星 瓢虫吃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
田园里的小卫士。你想不想去看看它们是怎样捉害虫的?
[出示信息图]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7


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
„„
活动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我们先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白菜?”这个问题。你自己试着解决一下,好吗?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尝试解决。
2.师: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谁的方法巧妙。
小组交流 。
师:哪个
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算法说给大家听?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1)估算:179≈180 364≈360 179+364≈540(棵)
2)口算:100+300=400 70+60=130 9+4=13 130+13=143 143+400=543(棵)
3)笔算:179+364=543(棵)
179
+ 364
543
让学生板书竖式,通过观察、比较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出算理及算法。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3.师:刚才我们计 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地里一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竖式解答。
全班交流做法。
4.师: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加法问题,想一想,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加法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的总结。
5.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你能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1)估算:435≈440 276≈280 435-276≈160(棵)
2)用学具摆一摆
3)笔算:435-276=159(棵)
435

28


- 276
159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把你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小组同学。
6.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已经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做法。
师: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减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活动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做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点拨。
2.看图填算式,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位 互相商量一下,弄懂图意再做题。然后全班交流做法。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265+45=310(块) 350-178=172(米)
265-45=220(块)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然后根据学生整理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独立解决。
全班交流。
1.找规律,填一填。
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填写,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做法。
活动四:归纳总结,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活动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今 天我们用新学的知识一起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
活动二:自主练习,巩固知识
1.师: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加减法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说出在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师:今天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出现这些方面的错误。
2.用竖式计算
234-267= 564+342= 168+743= 657-489=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师:在做题的时候,你都注意了什么?
3.完成自主练习第6题。
弄懂题意,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比较估计结果和准确结果有什么不同?体会估计的用途,最后小组内交流。
4.小游戏:
1、
2、
每个人掷三个骰子,根据掷出的数字写出一个三位数;
用写出的两个三位数进行加减法计算。
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长分好工,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任务完成的好。

29


小组汇报,并进行评价。
5.完成自主练习第8题。
先让学生自己分类整理图中的信息,然后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自己解决,最后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
活动三:拓展延伸,总结收获
完成自主练习第7题。
先让学生弄懂图意,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到珍禽馆走哪条路近”的策略,就是要找出到珍禽馆一共有几条路,每条路是多少米,然后通 过比较再回答问题。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明解决问
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进行解决。
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使用青岛版教 材已接近两年,在教学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它由“情境串”引出的“问题串”。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 素材,构成情境串,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根据教材
本身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前面的教学 中我是将整个单元的内容创设一个大情境,串联在一起,努力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过程中,融 入数学课程。经过不断的失败与尝试,使
我对“情境串”这一教学理念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就是“情 境串”中的“串”不应只体现在单元教学中,而更多的应体现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在一堂课中用一个有发生、有经 过、有结果的完
整的故事把整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在这一连“串”的故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尤其是在这节课中,以“灭鼠能手”为主题,依据情境的发
展分五步展开教学,我将“情境串”融入到了课堂教学,将故事“串”连在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 习新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运用数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课题:信息窗2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本学期总第22课时 第4单元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20
教学目标
1、会计算连续退位的整百数减三位数。
2、增强估算意识,强调算法多样化。
3、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4、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夜幕降临,月亮出来了,山林里静悄悄的。老鼠们来到田园要偷点 儿粮食,正在这时,被躲在枝干上的猫头鹰一家看到了,(出示情境图)瞧,它们可是捕捉老鼠的大英雄。
师:这是前几周猫头鹰爸爸妈妈捕鼠的情况:请你算出爸爸每周比妈妈多捉几只老鼠?
(教师通过点击课件出示答案)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猫头鹰有高超的捕 鼠本领,当它看到野鼠就会没有一点儿声响的飞到它们头顶。用利爪逮住,然后吞掉。
(出示情境图)
这是猫头鹰一家,每月捉鼠情况的统计,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师: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列出算式吧!
学生提出减法问题,接着用算式表示出来:

30


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300-116
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多少只?
300-88
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288-116=172(只)(因为这道题不需要退位,所以鼓励学生直接口算出来)
3.师:先算300-116,会算吗?你想怎样算?
学生可能会回答:
※我想估算;
※我想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然后进行验算;
„„
(教 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语言评价:看来你已经养成了很强的估算意识;对,计算时要养成演算的好习惯;你的想 法很好„„)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4.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是估算的,116接近100,300-100=200,所以300-116大约是200;
※:我用计数器拨一拨
先拨300,再在个位上减6,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我用竖 式算:个位上0-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用了竖式,现在咱们再来算一算。(教师边说边板书竖式:个位上0-6不够减从十位退 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
10,10-6=4,十位上9-1=8,百位2-1=1,结果是184。)
5.师: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300-288请同学们用列竖式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计算,进行巩固,教师指导。)
全班交流:
师:谁想介绍一下你的计算过程?(学生到展台前说出计算的过程。)
师:谁的结果和他不一样?(学生说出粗心出错的地方。)
6.教师小结:刚才计算的两道题 都是用300来减,300是一个整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
板书:整百数减三位数
师:像这样,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你怎样来解决?
学生可能回答: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现在可以从十位退 1在个位上作10
(学生通过回答,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教师及时评价:你说的这一点很重要,希望大家在计算的时候都应注意到这一点。)
三、创设情境,巩固新知。
1.同学们知道吗?猫头鹰除了能捉老鼠,还有捕食蝗虫的本领, 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课件:等全班交流时教师点击课件再出示相应的答案)

31



师:你了解到哪些情况?想解决哪些问题?
生:每只猫头鹰7月份比8月份多捉几只?
师:请你选择一名家庭成员来进行计算,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师:猫头鹰捉到了老鼠 和蝗虫,帮了农民伯伯的大忙。我们看看它们这一个夏天就可以为人类节约多少粮食?(出示表格)
师:你能提出哪些减法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爸爸节约的粮食比妈妈多多少千克?
爸爸节约的粮食比宝宝多多少千克?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解决一下。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提醒学生算作得数马上改正。)
师:看来猫头鹰为人类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四、课堂小结,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课题:信息窗2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本学期总第23课时 第5单元第3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22
教学目标
1、会计算连续退位的整百数减三位数。
2、增强估算意识,强调算法多样化。
3、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4、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了解到猫头鹰一家捉老鼠的情况,大家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学习了整百数减三位数的知识。其实这里面还藏着加法问题,你能快快找出来吗?
二、探求新知
1.师:请同学们直接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提出问题:
猫头鹰妈妈和孩子一共捉了多少只?288+116
猫头鹰妈妈和爸爸一共捉了多少只?300+288
猫头鹰妈妈和孩子一共捉了多少只?30 0+116(后面两个问题在计算时不需要进位,所以学生提出来时教师直接引导学生口算。)
2.师:如果把第一个问题改成:猫头鹰妈妈和孩子大约一共捉了多少只?你想怎样算?
学生可能会回答:
※:我估算:288≈300,116≈100,所以288+116≈400(只)
※:因为问“大约一共捉了多少只?”所以要来估算。

32


„„
3.师: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来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5题。
下面是海宁小学去年几种物品的使用情况。


上半年
下半年
1、 去年大约用了多少把笤帚?
2、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去年大约用了多少把拖把?
去年大约用了多少令纸张?
„„
讲完例题后直接做这个练习,起到巩固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估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练习3:火眼金睛辨对错。
要求学生先独立改正,再说一说错误的原因。课堂教学时,可 根据学生这几天学习的实际情况,一些出错比较多的题让学生改一改。如:








以后在计算连续进、退位加减法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自主练习4:
师:谁能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进行简单整理、联系)
星期天,小明和爸爸 去书城买书,付钱的时候看到屏幕上显示价格为169元,结果爸爸付了200元钱,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全班交流。(注意提醒学生写上单位名称)
自主练习5:
在做练习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并对学生采用的方法给予评价。
自主练习6:
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的估算能力。课堂上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教师提前制作好若干张漂亮的卡片并写 上算式,学生选择一个数,踩比600大的或是比500小的,通过估算,比比看谁能一
下全部“踩”对 。

33
笤帚
132把
128把
拖把
106把
143把
纸张
483令
408令


在原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521-198 700-387 189+210 206+330
自主练习7:
对于动物的知识学生比较感兴趣,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袋鼠、 企鹅和鸵鸟的奔跑速度,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如:鸵鸟每分钟比袋鼠多跑多少千米?980-725=155(米)
鸵鸟每分钟比企鹅多跑多少千米?980-473=503(米)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每分钟跑多少米?
(猎豹每分钟大约是1680米)

自主练习8:
第二种和第三种:150+75=225(张)102+82=184(元)
只买第三种:75+75+75=225(张) 82+82+82=246(元)
这个信 息图中的信息比较多,学生在思考时既要考虑到光盘架是否够用,还要想到要经济实惠,不一定最便宜的方案就是 最好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通过这道题的练
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周 围生活的联系。
自主练习9

下面是王月和张强的识字情况。
姓名
王月
张强
(1) 刘雨会写多少个字?
(2) 王月会读的字比张强少多少个?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李伟会读多少个字?
王月会写的字比张强多多少个?
王月会读的字比会写的字多多少个?
„„
这道题不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 时重点考察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意义,语言表达是否准确,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反思】: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 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
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感受和兴趣。在本节的练习过程中,我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 把学生带到与现实生活相联的情境中,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
探索的机会,给 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计算的熟练 程度较上节课有所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退位后忘记减1,这
部分计算知识属于重点,在后面的教学 中还应该同过各种形式加强联系,提高正确率。

会读字数
532
710
会写字数
398
379
课题:信息窗3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34


本学期总第24课时 第5单元第4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25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在田园里认识了菜园卫士和灭 鼠能手这两位田园小卫士。今天我们再到田园里,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出示大树:哎吆,最近呀,我生病 了,真难受哇。怎么办呢?)
多可怜的大树呀,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它?还可以请谁来帮忙?对,请树 林医生来帮忙。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
仔细观察,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贴问题)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指板书)。
活动二 请医生
求喜鹊有多少只
我们用圆片来摆一摆。如果用绿色圆片表示黄鹂的只数,应该摆几个?利用你 手中的圆片摆一摆。(师生同时摆)
(指着圆片)这五个绿色圆片就代表——黄鹂的只数。(板贴黄鹂)
如果用桔黄色圆片表示喜鹊的只数,你想怎么摆?自己试一试。
谁上来摆一摆?(指名到黑板上摆)
生先摆5个,再摆3个。
这5个是什么?(和黄鹂一样多的。)
也就是先摆了和黄鹂同样多的只数。(指着圆片)
“3”呢?“8”呢?
求喜鹊有多少只,也就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板书:5+3=8(只))
在算式里,“5”“3”“8”各表示什么?你能不能指着自己摆的圆片,合同位说一说。
谁愿意上来指着说给大家听一听?多勇敢。
求啄木鸟有多少只
刚才我们用摆一摆、 算一算的方法,解决了“喜鹊有多少只”的问题,你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摆、算一算啄木鸟的只数呢?(板贴 啄木鸟)自己试一试。
汇报。谁来摆一摆?(先摆再说)
先摆黄鹂的只数,再摆喜鹊的只数。
(先摆5个圆片)这个“5”是什么?(相同部分)
(拿掉2个圆片)拿掉的是什么?(少的2个)
剩下3个代表什么?(代表啄木鸟的只数)
也就是说,求啄木鸟的只数,就是从5只里面去掉2只。用什么方法?(减法)谁来列算式吗?(板书5 -2=3(只))
在算式里,“5”“2”“3”各表示什么?先和同位说一说。
谁想跟大家说一说?
活动三 捉虫子

35


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过渡:这么多树林医生辛苦工作,终于治好了大树的病!他们捉了不少虫子呢!看!(出示主题图)
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板贴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不能用圆片摆出喜鹊和黄鹂捉虫的只数呢?(板贴黄鹂、喜鹊)
生:能。
师:那就摆摆看吧!
生:不能摆出。
为什么?(数太大了。没有那么多圆片,摆起来也麻烦。)
那么怎么办?你能不能想好办法摆出他们的数量?(线段、1个圆片代表10只虫子等)
这个 方法可以。老师来介绍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每个同位的桌子上都有这样的纸条,同学们和我一 起来摆一摆吧。
1.请大家拿出白纸条,我们用白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贴纸条)多少只?(板书:146只)
2.如果用红纸条表示喜鹊捉虫的只数,你来试一试,选一选?(摆出4根不同长度的纸条)
谁说你选的哪一条?(上来选择后拿起来)
为什么选这一条?(因为啄木鸟捉的虫子比黄鹂多。)
(拿另外一条长的)这条也比白纸条长 ,为什么你不选它?(他说多38只,是多一些。这条是多得多了。)
他说的有道理吗?你真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
3.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38只。这38只应该写在哪里?谁能上来指一指?(补充板书)
4.(指纸条)另一部分表示什么?问题是什么?应该写在哪里?(指一指,补充板书)
5.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看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能算出喜鹊捉虫的只数吗?
6.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指名板书:146+38=184(只))
为什么用加法?(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146与38合起来。)
7.146、38、184各表示什么?(上来指着板书说)
求啄木鸟捉虫的只数
1.你能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求出啄木鸟捉虫的只数。(指名:一人摆,一人列式)
2.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求啄木鸟的只数也就是从146只里面去掉12只)
算式里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活动四 拍手游戏
过渡:我们来做个拍手游戏轻松一下吧!
(师拍2下) 师说:我拍了几下?
指名:你能拍的比我多3下吗? 生拍
你怎么拍的?谁听出来了?它先拍了几下?又拍了几下?
再来试一试?(师拍4下)你们拍的比我多5下。(全班齐拍)
老师刚才和小朋友玩了一个拍 手游戏,你们自己想玩吗?那么同位来合作吧。老师喊停你们就停下来,好吗?玩吧!
活动五 青蛙的工作
过渡:想不到轻轻松松的游戏中也运用了数学知识呢!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三位树林医生,其 实,还有许多田园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课件出示)
36


一起去看看青蛙的工作。(点击青蛙出示)大、小青蛙
你能看明白吗?
试一试?做到练习纸上。(指名说,用实物投影)
汇报。算式各数表示什么意思?都是这样做的吗?真棒! (点击返回)
活动六 蜻蜓吃蚊子 (逆向思维的题目)
过渡:让我们再去看看捉蚊子的高手,蜻蜓在干什么呢?(点击蜻蜓)
谁来读读题?
先摆一摆,再算一算,作到练习纸上。
汇报。(直接说算式)12-3=9(只)
都同意吗?为什么有个“多”字还用减法?(#比¥多,也就是¥比#少)
小结:不能看到“ 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要认真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到底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活动七 我说你猜
过渡:蜻蜓捉了那么多蚊子,螳螂也不示弱。看,他们在比赛呢!(点击 螳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根据蜻蜓提供的条件,你能猜出蜻蜓和螳螂各有多少捉了多少只虫子吗?
我也想来说一个。螳螂捉了40只蚊子,蜻蜓捉了多少只?
还想说?那就说给同位听听吧!
活动八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树林医生一起为大树治了病,还解决了“求比一个数 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板贴)。认识了更多的田园小卫士,他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他
们!
最后,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快速统计一下你们得到多少小卫士标志?
一组汇报。
再指名,提要求:你能用比他们组多几个或少几个来让大家猜猜吗?
向优胜组表示祝贺,其他组表现也不错!大家继续努力!下课!
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 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 对学生个性的发
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与练习中开放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 得很好。
2、创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 本保证。这节课明显感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学生为活动所吸引,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教 师在整个活动中很少干预,课
堂中进行的是真正的师生、生生间平等的交流。同时,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 学生自由表现自己成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3、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了全员参与度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习目标,依据学生的 兴趣、经验、能力水平,教师设计、组织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 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使
学生在亲自动手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中,激发了学生学 习的内在动机,教师没有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 到自我提高
的目的。

课题:信息窗3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37


本学期总第25课时 第5单元第5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27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上节课,我们请来树林医生治好了大树的病,多开心呀!瞧, 今天又有许多生病的大树来求医了。(出示修改后的第68页自主练习第1题)
你愿意帮帮啄木鸟医生,把这些大树治好吗?(健康的大树涂颜色,错的改过来。)
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活动二
仔细听,谁来了?(播放声音)乌鸦。想 不想看看乌鸦在干嘛?好,一起去吧!(出示第68页自主练习第2题)
大家一起读一读。
自己再读读题,想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在小组里先交流一下你的问题。
全班汇报。
选择2个你有信心解决的问题,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进行解答。
交流、订正。

活动三
你们真聪明!一口气解决了那么多问题。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吧?
让我先来宣 布比赛要求:同位两个为一组。两个人同时抽出一张数字卡片,一个人把卡片亮出来,另一个人把卡片藏起来,并 像书上那样说一句话,让同位猜一猜,猜对了就记上一分,猜错
不扣分。下一轮交换过来。每人5次。
开始游戏。
向胜利者表示祝贺,并奖励聪明章。鼓励其他同学再接再厉,争取下次也能拿第一。

活动四
你们知道黄鼠狼最会捉什么吗?(生自由答)我要告诉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 该说“黄鼠狼捕鼠”,才是真。黄鼠狼四肢较短,足趾非常尖锐,善于捕捉小鼠、家鼠和小鸟。它全年的
食物,主要是鼠类。尽管有时也会偷鸡,但功大于过,有益人类。”还有谁最会捉老鼠?(猫头鹰)
这天,猫头鹰和黄鼠狼都在庄稼里捉老鼠。(出示修改后的第69页第4题)
乌鸦听说了,也赶来凑热闹。(出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赶快自己解答吧!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交流、订正。

活动五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些田园小卫士?有了他们,大自然的生物才能更安全、更健康, 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他们!那么,在他们身边还发生了许多数学故事,你都能替他们解答吗?其

38


实,在生活当中,甚至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 发现,并利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它!好吗?

教学反思:
综合运用多位数 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回顾整理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加深对所学 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
决问题”目标中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 些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低年级的学生遇到这类实际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或不 能准确的列式计算,原因是他们不能有条
理的分析思考这类问题,没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我 在这节整理复习课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思 路,培养学生有
条理的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课题:我学会了吗?
本学期总第26课时 第5单元第6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4.29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并进行加 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2、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3、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动物的身体、种群、数量等方面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那你了解动物吗?(学生 表现出疑惑)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动物园去,认识和了解一些动物朋友,好吗?(好)
[设计意图] :动物是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引出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为更好的完成 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索求知,交流合作
1、观察图画、搜集信息
教师出 示情境图:同学们看动物园里都有哪些动物?通过图画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 回答呈现出数学信息)
地球上最大的鸟——鸵鸟身高203厘米
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比鸵鸟矮198厘米
东北虎体长245厘米,尾长68厘米
猎豹的体长135厘米,尾长61厘米
斑马高148厘米
长颈鹿比斑马高196厘米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内讨论)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蜂鸟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老虎的身长是多少厘米?
猎豹的身长是多少厘米?
长颈鹿高多少厘米?

39


长颈鹿比鸵鸟高多少厘米?
老虎比猎豹的身长长多少厘米?
„„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学们可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要解决长颈鹿的身高是多 少厘米,要用到哪两个数学信息?(斑马高148厘米和长颈鹿比斑马高196厘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 问题?
学生可以用以下方法解决问题:口算、用计数器拨、进行估算、列式进行计算。
学生在回答的同时要说清楚具体的方法(如怎样估算;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等)
全班同时竖式计算,指一名同学板书。
计算完后讨论:我们在计算这道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根据前面做题情况进行总结)
4、小组内选取问题探究解决
用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两个你们喜欢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选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学生汇报小组内学习成果。
指名到台前,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 计意图]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同时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体现了解题 策略的多样性。
三、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动物吧。课前 你们都了解了哪些有关小动物的信息?(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把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板书)你能独 立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
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解决。(教师巡视指 导个别学生)
学生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其他同学给予判断和评价。
[设计意 图]:这一环节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开始的老师引导逐步放手 ,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拓展练习
1、 帮小动物找家



教学反思:
1、激趣导入。本节课,抓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 点,创设了去动物园看动物的情境,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中巩固了所学。
2、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个人选取不同的解题策略, 既节约了时间,又覆盖了不同的层面的学生,提高了解题效率。
3、拓展部分学生的信息量增多,不但能学习到书本上的有关信息,还在课前收集了一些动
物信息,由 此产生新的数学问题,继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提高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4、最后小结部分主要想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就在身边的思想,让学生多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

课题:信息窗1 图形与拼组
本学期总第27课时 第6单元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3
教学目标

40


1 、使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大森林里,各种小鸟在林间飞来飞去,高 兴地唱着歌儿。瞧,她们在欢快地忙着做鸟巢呢!(出示情境图)
谈话:你知道每个鸟巢是什么形状的 吗?我们把这个长方体的面画下来,(板书)你知道它叫什么图形吗?关于长方形你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 么?(引导学生提出关于长方形、正方形
特征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1)观察猜测。
谈话: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边和角,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认识“对边” 并适时板书特征)
(2)操作验证。
谈话:你能想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吗?
①学生独立操作。
②班内交流,展示方法,认识长方形边的特征
③小结特征,认识长、宽。
谈话:经过同学们自己猜测、验证,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征?长方形的长边叫“长”,短边叫“宽”。
(3)找生活中的长方形。
谈话: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学生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
2、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1) 观察猜测。
谈话:仔细观察正方形的边和角,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操作验证。
谈话:你能想法验证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吗?
①学生独立操作。
②班内交流,展示方法,认识正方形边的特征
③小结特征,认识边长。
(3)找生活中的正方形。
谈话: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3、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
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对比交流。
(二)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和绿点问题,认识多边形。
1、 认识五边形。

41


谈话:我们知道这个鸟巢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做成的,你知道蓝色的 鸟巢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操作交流,认识五边形)
2、认识六边形。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能用钉子板围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自主练习第3题。
四、自我评价:(看情境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将今天学习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引导学生总结图形特征,提出合理的建议。)

课题:信息窗1 图形与拼组
本学期总第28课时 第6单元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 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题。(引导学生在辨析中,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所有的四边形都是长方形。
(4)五边形有五个角、五条边。
2、在方格纸 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自主练习第4题。(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前面学过的平面图形)
(1)教师说条件,学生猜,系统整理。
(2)学生说条件,学生猜,巩固提高。
二、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第5题。
(1)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
自主练习第6题。
①学生动手尝试。
②班内展示剪法。

42


聪明小屋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②班内交流解题方法。
四、自我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愉快吗?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 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中,认识了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会到了猜想、验证等数学方法,发展
了空间观念。本节课,围绕巩固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练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 练习构建起了新的认知结构。
课题:信息窗2 图形与拼组
本学期总第29课时 第6单元第3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图形的拼组,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
2、在实际 的情境(欣赏、拼摆、创作粘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 以爱为主题,启发学生爱护小鸟升至珍爱一切生命,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各种形状的奖励牌
学具准备
学具盒中的七巧板、各种图形的纸片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谈谈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肯定孩子的爱心)。
2、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小动物?
活动一:欣赏壁画
1、 导入新课:
老师喜欢的小动物是“小鸟”,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因为“鸟是人类的朋友”。
2、 创设情境:
春暖花开的季节到了,各种小动物都活跃起来了!小鸟也飞回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为了倡 导大家都来爱护小鸟,小朋友们做了一幅画,咱们一起来欣赏吧(展示信息窗2画面)!
3、 欣赏:
此时此景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感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现在再请你用奇妙的数学眼睛来观察能发现什么?
生交流。
4、揭示课题:看来这些美丽的图案都由刚学过的图形拼组成的!(出示课题:图形的拼组)
同学们有自己最感兴趣的图案吗?

43


小组内交流。
每组一名学生介绍本组最感兴趣的图案。
活动二:玩七巧板
1、引入:壁画中用图 形拼成的事物就在我们生活中,学具盒中有一种玩具也能拼出美丽的图案,它叫——七巧板。你们能用七巧板拼出 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图案?
2、交流。
3、各自动手拼摆。
4、各组推荐一名有创意的同学上前展示。
5、展示与评价。
活动三:创作大赛
引入: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的孩子!假如把你们的智慧团结起来会更了不起!想不想用你们集体的智慧来 创作一幅画?咱们举办现场创作大赛。
1、出示比赛有关事宜
⑴ 材料:使用学具盒中各种图形的纸片。
⑵ 作品:美观而且有一定意义。
⑶ 展示时说明设计意图。
另外本次大赛设有:创意奖(三角形的)、文明奖(六边形的)、智慧奖(五边 形的)、爱心奖(圆形的)。
2、小组讨论:准备用哪些图形创作一幅什么有意义的作品?
3、汇报交流。
4、(播放音乐)各组在优雅的音乐中动手创作。
5、展示作品并说明设计意图。
6、评价并颁奖:
⑴各组的作品已经展示完毕,各个奖项该花落谁家呢?让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吧?
⑵师生交流评价,达成一致意见。
⑶颁奖:获奖小组说明该奖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活动四:课堂总结
1、 学生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又熟悉了学过的平面图形,同时老师觉得小朋友们都有一颗 善良而又智慧的心,希望在生活中能用你们的爱心去关心和爱护一切生命,为它们撑起爱之伞!用你们的慧心去< br>创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使世界更加美丽!

教学反思
一、给了学生创新的空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尊重每个学生,理解他们异想天开甚至 无理取闹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施展创造力的空间,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在学习形式上,注意到合作交流。
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不把学 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将知识简单地一塞了之,而是更多地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索的空间,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设计 、创作的形式来完成
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密切了同学间的关系。

44


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就数学本身说,是壮丽多彩、千 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该利用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 追求数学美。在本教学设计中提了一个富
有挑战性的问题:“想不想用集体的智慧来创作一幅画?咱们举 行创作大赛。”给了学生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而创作大赛,是多么乐于让人接受,并令人跃跃欲试的一件 事呀!由此唤起了
学生追求美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从各种平面图形的拼组中,学 生肯定会联想起生活中的许多物品,不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到图形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存在,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 的和谐、统一、简单的美,从而使学生神往而
探索之,图案设计的巧妙、新奇、别致,更让他们感受到数 学的魅力。

课题:混合运算
信息窗1 去姥姥家
本学期总第30课时 第7单元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11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 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 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小学资源网
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一)谈话导入
同学 们,你们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节那天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小红一家又是怎么做的?请看屏幕。
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放《常回家看看》的歌曲。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图上画的是什么?(一生说)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买一件上衣和一条88元的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条103元的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姥姥的一身衣服需要多少钱?)
(3)买两条裤子需要多少钱?
(4)姥姥的上衣比姥姥的裤子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
(6)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
(7)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8)一件上衣比两条裤子便宜多少钱?
小组讨论,班内集体订正。
二、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45


(一)活动一: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钱?
1. 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用哪些方法解决?
2. 小组内交流。
3. 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4. 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小学资源网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
=215+88
=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215
+ 103 + 88
215 303
(4)口算(凑整百、整十)
5.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二)活动二: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算法。
2. 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三: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 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把得数写下来,用 这个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2. 猜一猜:连加和加减混合一般是从左往右挨着做,那连减应该怎样算呢?
3. 试一试:690-327-209= (一生板书)
三、实践运用 发展能力
(一)以自主练习题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
1. 第一关:变魔术。
小红来到姥姥 家,跟哥哥小强玩起了变魔术的游戏。看,我有两张魔术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两道题。分组做,每组两道。姥爷说 ,这两道题,谁做对了,就奖励给谁一张魔术卡片,赶紧做吧。
(做完的可以做其它两道)
2. 第二关:乘车。
为了奖励同学们,姥爷决定带大家去养鸡场参观。想去吗?看!车站上 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观察,独立解决,交流展示自己的不同算法)
3. 第三关:助人为乐。
一位邮递员叔叔也想请我们帮忙。走哪条路近?请帮他算一算。
4. 第四关:开连环锁。

46


嘟嘟嘟,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养鸭场 门口了。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开,学生分两组进行比赛,用时少、正确率高的为优胜奖。
5. 第五关:参观养鸡场。(第5题)
学生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并解答。
(二)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教师以评为主。
四、归纳总结 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进行反思,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情境串 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性、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 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堂教学活动 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小红回姥姥家的实际问题引入,这样贴近生活,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 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
切感。
2、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相信、鼓励学 生,放手让学生从
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 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
3、加强估算,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 br>加强估算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 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4、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课题:信息窗1:去姥姥家
本学期总第31课时 第7单元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13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 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 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同位互相说一说)小学资源网
2. 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计算小能手比赛,好吗?谁能顺利过关,谁就成为我们班的计算小能手,你们有信心吗?
活动二:闯关活动 解决问题
(一)第一关:摘智慧果
1.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棵智慧树,上面结满智慧果,智慧果下面有4道题(粘贴在黑板上)
288+139+547 604-417+135 502-136-78 234+157-126
(1)脱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2)抢答。老师说算式,学生谁举手早谁说出结果,答对的就自动上来摘下一棵对应的智慧果。
2. 公布各小队抢答结果。

47


(二)第二关:商场调查
1. 谈话:看到小朋友表现的这么出色,姥爷感到 特别高兴。他说,现在天气热了,我们到商场去看看销售空调的情况吧,你们想去吗?
2. 点击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姥爷说,我这儿有4道题,如果你们都答对了,就带你们回家参观小强哥哥的书房。
(1) ( )月的销售量最多,( )月的销售量最少。
(2)前三个月一共销售多少台?
(3)7月的销售量比5月、6月的总和多多少台?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学资源网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三)第三关:参观书房
1. 多媒体出示书柜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内容。
提出问题: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知道故事书和科技书大约各有多少本吗?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互评)。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一共约有多少本书?
2. 谈话:看见书柜上有这么多书,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四)第四关:奇妙的骨骼
1.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看,小强的妈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想来考考你们。
多媒体出示:成人的身体有206块骨头,婴儿比成人多99块。
儿童的身体比婴儿少88块骨头。
你能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2.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3. 学生独立解决。
(五)第五关:魔术箱
1. 小朋友们觉得开心吗?下面啊,小红的爸爸给我们带来几个魔术箱,想知道魔术箱里的秘密吗?
2. 多媒体出示第6题的前2道题,学生观察后找出魔术箱里的秘密(有困难的可以小组讨论解决),再全班交流。
3. 学生独立解决第6题下面的4道题。集体订正时,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最后2道题的填法,你能填 出几种不同的答案?(最后两道题是开放题,只要正确,都要给予肯定)
(六)第六关:聪明屋
山前一片湖,三边栽柳树。四角都栽上,每边三十五。共栽多少棵,请你算清楚。
活动三:自主评价 总结交流
1. 谁是我们今天的计算小能手呢?你想对他说什么?
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大家一块儿交流交流,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收获吗?
[教学反思]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途径,二年级的小学生争强好胜,乐于接受挑战,因 此在安排课堂练习时,除了注意练习的实效性、层次性,同时更注意安排一些趣味性的练习,激发学生进行练习的兴趣,从而达到爱练、乐练、练会的目的。一是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稳定性不强 ,他们往往就会被一些无关事物吸引而转移注意力,针对学生的特点,创设各种情境

48 < /p>


刺激学生的感官,以趣致动。二是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引导。通过创设有价值的、富有挑战 性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由于在练习中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
与 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需要。三是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充分、
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 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资源网
课题:信息窗2 参观养鸭场
本学期总第32课时 第7单元第3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16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衔接新知小学资源网
〖出示课件:以配音故事的形式出现〗
“放学路上,小红和小兵边走边拿着本子讨论今天上课学习的计算题,两个人都得了小
五星,看看咱们同学是不是也像小红和小兵一样棒!”
出示习题:(进行比赛,做得既快又对的前五名同学得小五星。)
500+200+30 703-358-58 35+500-210
126-78-60 379+121+80 840-220+100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看来同学们也跟小红小兵一样棒,看看他们现在走到哪里了?
二、探索新知,自主设计,比较体会
1. 解决红点问题,对比运算顺序。
〖出示课件:继续讲故事,出示情景图〗
“原来,小兵要带小红参观他家的养鸭场。水里的鸭子可真多啊,大家看看,都有什么样的鸭子?”
学生可能会回答:白鸭子和花鸭子
点击课件,小兵向小红介绍说:“我家养了398只花鸭。 ”小兵的爷爷说:“白鸭原来有305只,前两天卖出了95只。”小红说:“我知道了,现在花鸭比白鸭多!”
同学们,你知道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吗?
想一想,如果想知道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必须要先知道什么?
自己想一想,同位两人互相说一说,看看你们两人的想法一样吗?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回答:要求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应该先求出白鸭有多少只。
你想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巡视。小学资源网

49


指名回答(巡视时找一名列分步算式的学生),并讲清道理。
板书:白鸭有多少只 305-95=210(只)
花鸭比白鸭多多少只 398-210=188(只)
还有别的方法吗?老师猜一猜,是不是把这两个算式连在一起了?
指名回答(巡视时找一名列连减算式但没有写小括号的学生),并讲清道理。
板书:398-305-95
大家说这个算式对不对?
学生可能会回答:不对,这个算式是先算398-305,再减去95。
那么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先算305-95,再算398减去305与95的差。那该怎么办呢?
2. 设计符号,认识小括号。
有的同学还有别的方法,先不要说,大家想一个办法,发明一 个符号,可以在算式里体现出来你先算的哪个算式。
学生自行创作。
学生可能会回答的设计方案及想法:
生1:398-(305-95)
生2:398-305-95
生3:398-305-95
生4:398-305-95
„„
教师小结:大家这样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变运 算顺序先算后面的算式,大家都动了一番脑筋,想法都很好,每人可以得到一颗智慧星。数学上的习惯是用小括号 把要先算的算式括起来:398
-(305-95),读作三百九十八减三百零五减九十五的差。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小组里读一读算式,说一说小括号的作用。强调: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学习脱式计算写法。
398-(305-95)
=398-210
=188(只)
3. 自主解决绿点问题,巩固新知
〖出示课件:继续听故事〗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这个阿姨算一算呢?
学生自主解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会回答:
先算还剩下多少个鸭蛋 600-200=400(个)
再算还差多少个鸭蛋 500-400=100(个)
学生可能会回答:

50


500-(600-200)小学资源网
= 500-400
= 100(个)
„„
同学们真棒,用我们刚刚学习的知识帮助阿姨解决了问题,看来数学知识的用途还真不少!
三、自主练习,前后呼应,巩固新知
看看同学们还会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1. 自主练习第一题
500+(200+30) 703-(358-58) 35+(500-210)
126-(78-60) 379+(121+80) 840-(220+100)
学生先练习算式的读法、说说运算顺序,再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出示上课伊始的复习题
500+200+30 703-358-58 35+500-210
126-78-60 379+121+80 840-220+100
观察两组题有什么不同?得数有什么不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 自主练习第三题
(1)这是小红做的题,看看她做得对吗?
(2)说说错在哪里,你来教教她,帮她改过来。
(3)计算这样的题时要注意什么?
同学们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不能犯和小红一样的错误。
小学资源网
课题:信息窗2 参观养鸭场
本学期总第33课时 第7单元第4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18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比赛导入
1. 自主练习第4题,比一比,看谁又对又快,前五名的同学得小五星。
235+165-120 178-78-50 530-130+20
235+(165-120) 178-(78+50) 530-(130-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小学资源网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做得又快又对的同学介绍一下经验。
引导学生观察为什么每组中的两 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数字一样,符号不同,得数却一样!)将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初步渗透。

51


2. 自主练习第6题
356+278 875-496 658+294
207+598 431-245 700-357
有的同学不服气,那么我们再来比一次!加油!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介绍验算的方法及道理。
二、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 自主练习第2题
学校要进行庆祝活动,买来了气球准备扎拱门。看看负责的两名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独立完成,指名讲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强对小括号的应用练习,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 自主练习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成小课堂,提出问题,组内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汇报、互评。
3. 自主练习第7题
这道题通过解决“这些花够吗”这一问题,加深对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 理解,并能用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由于思维的角度不同,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4. 自主练习第8题
(1)这道题呈现的是爸爸给儿子量身高的情境。学生根据父子两人的对话和前年、去 年的身高记录,分别填上今年林文和爸爸的身高,并求出林文比去年长高多少厘米。然后观察父子俩的身
高记录单,说说自己的发现(爸爸的身高是不变的,而林文的身高是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的成长规律。
(2)模仿练习中的形式,拿出课前调查、准备好的自己的身高或体重记录单,组内交流、比较,填写完整。
小组为单位汇报、小组互评。
三、开动脑筋,小试身手
1. 自主练习第9题
这道题是思考题,让学生学会根据题中给的条件,选填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各自的方法,表扬并奖励自己解答出来的学生。
2. 聪明小屋
这道题呈现的是一幅湖光山色的美丽情境,以诗歌的形式提供了必要的数学信息。通过练习,巩固信息窗所学的 运算知识。引导学生可以使用画图的方法解决,让学生弄清楚其中2个角都有
树,两边树的棵数都是34 ,列出算式:35+35+35-2=103。表扬并奖励自己解答出来的学生。小学
【教学反思】这 节课充分利用信息窗所展示的情景图,并加以铺垫,把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主动探 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课件的设计很好
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 时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本节课还利用了同位合作、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讨论、讲解、自评、互评,充分 发挥了小课堂的作用。同时,学生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自主设计、相互交流,进一步体会到运算顺序的 合理性,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充分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算。最后充分利用两道自主练习,巧妙的设计 恰到好处
地强调了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并且很好地检验了学生学的情况。这是一节练习课,为了使练习课 生动有趣,设计了三个各有特色的板块,首先从比赛引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得到活
跃,整 堂课就比较顺畅起来。第二板块走入生活,解决问题时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 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第三板块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
设计的,不做统一要求,但是这 是一次很好的数奥培训的机会,许多学有所长的学生发挥了特长,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难题,培养了学习数 学的兴趣。通过活泼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在巩固
了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52


资源网
课题:信息窗3 混合运算
本学期总第34课时 第7单元第5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2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题思路。
2. 培养学生在 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和小丽一起来到了 姥姥家,给姥姥、姥爷带来了礼物,还参观了养鸭场。今天,我们再和小丽一起去姥爷的花圃看一看,好吗?(课 件显示不出现数学信息的画面)
小学资源网
谈话:姥姥家的花圃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什么?
二、观察思考 合作交流
1. 出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很多 人都来买姥爷种的花,姥爷细心地把每天的卖花情况做好记录,这是其中一天的记录。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出示图片)
学生可能提出:(1)一串红一共卖出多少棵?
(2)这三种花一共卖出多少棵?
(上述问题可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
谈话:看到这些卖花的信息,你还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这些花原来各有多少棵?
(2)卖出后,各剩下多少棵?(师随着回答,板书:各剩下多少棵?)
(学生能谈出想法即可,如果谈不出教师也不必勉强。)
谈话:小丽也想了解还有哪些信息,我们和她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2. 出示其它信息,再分析、提出问题。
(画面上补充显示其它信息)
谈话: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从中了解到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
(1)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郁金香有300棵, 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小学资源网
(2)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 知道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算式:450-180
(3)根据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 棵,可以求出月季原来有多少棵,算式:300+60
谈话:我们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 出有关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也可能自主的提出以下问题)
(1)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2)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3)月季花剩下多少棵?

53


(4)原来山菊花和一串红一共有多少棵?
(5)郁金香和月季花原来一共有多少棵?
„„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3.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真棒!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一串红、 山菊花、月季花各剩下多少棵?”好吗?
(1)解决问题:“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求出“一串红剩下多少棵?”都要了解哪些信息,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
引导学生回到情境图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并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①用一串红 原有450棵减去上午卖出的80棵,再减去下午卖出的110棵,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棵,算式:450-80 -110
②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用原来的-卖出的=剩下的,算式:450-(80+110)
交流时讲清思路,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倡导算法多样化。
(2)解决“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①谈话:要知道“山菊花剩下多少棵”,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一串红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
②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小学资源网
谈话:你想怎样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分析思路:
①从问题入手。要求剩下多少棵山菊花,先求出原来 有多少棵山菊花,再减去卖掉的,算式:450-180-35
②从条件入手。根据一串红有450棵 ,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求出山菊花有多少棵,再减去卖掉的,就可以求出剩下的,算式:450-1 80-35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解题思路即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450-180-3 5,提问先算什么,求出什么?后算什么,又求出什么?)
(3)解决“月季剩下多少棵?”
谈话:大家能自己完整地找出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分析思路,并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由板演的同学当小老师,讲述解题思路以及计算方法。
(4)让学生口头解决剩下的其它几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三、巩固深化 应用拓展
1. 自主练习第1题。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增强团队意识。
2. 自主练习第2题(如果时间充分,可再补充一些混合运算式题)
以“争夺小红旗”的形式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订正。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旗多。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54


1、以情境串引出问题串,激发学习兴趣,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密切联系生活,围绕“参观花圃”展开数学学习,使学生兴趣盎然,充分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将数学学习 置于解决问题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孩子爱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形成过程 ,自主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教学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看图,读信息,理解数量关系,只有在充分理透信息 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确定要选择哪些有用的
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有 条理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资源网

课题:信息窗3 混合运算
本学期总第35课时 第7单元第6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23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题思路。
2. 培养学生在 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式题:
690-327-209 480-197+350 212+156+108
535-384+279 422+(333-195) 630-(267+356)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交流时说清运算顺序。
二、联系生活 拓展应用
1. 自主练习第3题。
(1)课件出示路线图。小学资源网
看图读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交流:发现城市之间的路程有多远)
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2)动笔算一算,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回答:
从青岛到济南有多远?算式:183+210
从青岛到泰安有多远?算式:183+210+71
从青岛到曲阜有多远?算式:183+210+71+180
从潍坊到曲阜有多远?算式:210+71+180
从曲阜到济南比从济南到潍坊远多少千米?算式:180+71-210
„„

55


对于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提出的其它问题教 师简单板书,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旅游路线求出路程。
2. 自主练习第4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1)谈话:大家看,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商场买家用电器,正赶上 商场在搞优惠活动。怎样买东西更划算,小明可犯了愁。我们来帮帮他好吗?
谈话: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弄清图中提供的数据与数据间的联系。
谈话:怎样买合适?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2)小组讨论,先估一估,再确定购物方案,并列式解答。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回答:小学资源网
①学生可能估一估:76+268+156≈500(元)所以只能买两样
②也可能算一算7 6+268=344(元),400-344=56(元),100+56=156(元)
③ 可能有学生问为什么不先买饮水机和电饭锅?(因为这两种商品合起来超过400元了)
④ 还可能有 学生问先买电风扇和电饭锅行不行?(不行,因为76+156=222(元),不足300元,得不到优惠)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分析比较,最后得到合适的买法是:先买电风扇和饮水机,花344元,剩下5 6元,再用获赠的购物券100元与所剩的56元合起来,正好买回电饭锅。
三、巩固深入 综合应用
自主练习第5题。
出示情景图。
(1)看图讲数学故事。
谈话:仔细观察情境图,哪位同学能讲一个连贯的数学故事?
谈话:听了刚才的故事,你能提 出什么问题?能自己解决吗?动笔算一算,并把你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提出问题,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
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a 二年级一共定书报多少份?
b 学习报比故事大王和小哥白尼多多少份?
c 三班图书角有多少本书?
d 三个同学每周大约一共写读书笔记多少字?
„„
(3)全班交流: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教师应予以肯定,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4)小结:听了故事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大家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还想说点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自主练习第4题,从自己设计方案到策略优 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教学中注意教师“说”得
少一些,让学生“说”得 多一些,这也正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基础等诸多方面均有差异,因此鼓 励学生大胆地“说”,在小组内积极参与,人人发言。教
师放权下威的架子,倾听学生“说”,鼓励学生 “说”,努力使学生从不会说,不敢说到想说、敢说、会说,给学生留有余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最大程度地提高。

56



课题:信息窗1 时、分的认识
本学期总第36课时 第8单元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25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掌握它们之间的 关系。知道1时=60分,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 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并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3. 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小学资源网
谈话:小朋友们,最近中国的航天界发生了一件备受瞩目的大事,知道是什么事吗?
谈话:1 0月12日,神舟6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升空,这一伟大创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消息一传开,举国欢腾,普天同庆。让我们一起再来重温一下那激动人
心的场面。里面有两个时刻非常关 键,请小朋友们注意听。
(观看神舟六号点火、发射升空的录像,听准两个关键时刻:指挥员宣布点火 时间为9时;指挥员宣布发射成功的时刻是9时39分)
提问:你听到了哪两个关键时刻?(板书:9时,9时39分)
谈话:你能在钟面上拨出9时吗?边拨边想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哪里?
全班展示交流。
教师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提问:我们以前还学过几时半,你能在钟面上任意拨出一个几时半吗?
学生展示交流。
提问:你是怎么拨的?
教师小结:要拨几时半,可以先拨出整时,然后让分针走半圈,从12走到6,这就是几时半。
2. 产生冲突,引入新课。
谈话:再看指挥员宣布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的时刻9时39分,还 是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时或几时半?你能不能试着拨出9时39分这个时刻?
学生展示。(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拨出这个时刻或者能拨出这个时刻,但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拨。) < br>谈话:这节课就让我们具体地来认识几时几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能准确地拨 出这个时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观察、认识钟面。
谈话:要知道 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钟面,你都发现了什么?然后把你的发现和小组里面的小朋友交流一 下。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2. 认识时、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谈话: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走3个小格呢?5小格呢?
游戏:看谁反应快!看看分针走 了几分钟。(出示课件,分针走5分,7分,15分,30分,33分,45分,55分,60分)小学资源网
提问:分针从12回到12,走一圈是多少分钟?(板书60分)

57


谈话:刚才我们看了,分针走一圈走了60分,那分针走的时候时针走不走?时针怎么走呢?请小 朋友在钟面上先任意拨出一个整时,然后让分针走一圈,看一看时针是怎么走的?从几走到几?
学生汇报交流:分针走一圈,时针从几走到几。
小结:只要分针走一圈,时针不管从几走到几,都是走了一个大格。
提问:时针走一大格是多长时间?(板书1小时)
小结:分针走一圈是60分,同时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所以1小时=60分(让学生多读两遍)。
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大屏幕的演示。(课件演示:开始时刻是12时,然后时针和分针同时出发,分针走 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到1,是1时。)
3. 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看一分钟的动画片
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钟面,认识了时和分的关系,现在我们来放松一下,看一分钟的动画片,你来感觉一下一 分钟有多长?(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的动画片)
提问:你感觉一分钟怎么样?小学资源网
学生可能回答:一分钟很短;一分钟很快。
谈话:其实一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现在老师再给 你一分钟的时间,你可以做口算、写字或者背古诗,我们来试试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
学生体验一分钟能做哪些事情。
汇报交流:一分钟做口算做了几道?写字写了几个?古诗背了几首?
谈话:老师这儿还收集了 一些一分钟能做的事情的资料,一起读一读。(课件展示资料:生产线上一分钟生产可口可乐2185瓶等。)
小结:一分钟能做这么多的事情,我们一定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做个珍惜时间的人。
4. 认识几时几分。
(1)正确拨出9时39分这个时刻。
谈话:刚才我们具体 地认识了几分,体验了一分钟的长短,现在你能准确地拨出指挥员宣布发射成功的时刻9时39分了吧,试一试。
学生拨完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拨的。
小结:拨9时39分,要先拨出9时,然后让分针走39个小格,这就是9时39分。
提问:再来看看这个时刻,谁能说说在9时39分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哪里?
学生可能回 答:时针过了9,还不到10,所以是9时多;分针走到7是35分,再走4个小格就是39分。
小结 :我们在认时刻的时候,要先看时针,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呢要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谈话:9时39分除了这种文字表示法外,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9:39,用两 个小圆点把时和分隔开,这个时刻也读作9时39分。
提问:你在哪里见过这种表示时刻的方法?
(2)试一试:读出神舟六号飞越新疆上空的时刻。
谈话:你能用刚才学的方法读出神舟六号飞越新疆上空的时刻吗?(课件出示:10时45分)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巩固、运用新知。
1. 认时刻
谈话: 请你正确读出神舟六号飞越青岛和珠穆朗玛峰上空的时刻,并记下来。(课件出示:飞越青岛上空是9时38分, 飞越珠穆朗玛峰上空是12时15分)
集体订正。
谈话:12:15也叫做12点一刻,为 什么把一刻定为15分呢?一起来看一段小资料的介绍。(课件演示古代铜壶滴漏的动画,让学生了解一刻为什么 定为15分)
2. 拨一拨
谈话:请在钟面上拨出13、14日神舟六号飞越北京上空的不 同时刻。(课件出示两个时刻:8时零2分和3时18分)

58


学生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拨的。
3. 连一连
谈话:这是丁丁在 校一天的时间表,你能把时间与相应的事情连起来吗?(课件出示:起床:6:30;上课:8:00;吃午饭: 12:00;放学:下午4:50)
布置作业: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将来中国还要在太空建空间站,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谈话: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你知道一节课是多长时间吗?课间休息呢?再加多长时间就是1小时了?小
【教学反思】
1.准确把握教材要求,对教学素材进行了改编。原来教材创设的情境是“新千 年第一缕阳光”,素材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引不起学生多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创设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
的情境,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 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数学活动引导学生
体验时、分的实际长短,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3.让学生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本节课,我设计开展大量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中主动探究
新知。 4.适时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及成功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里程 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资料,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热
爱科学的情感及珍惜时 间的教育。
源网
课题:信息窗1 时、分的认识
本学期总第37课时 第8单元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27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 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 、分的时间观念。
2. 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并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3. 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共同观看了神舟六号发射 升空的录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关注有关神舟六号飞行的情况,你能读出神舟六号飞越兰州和高雄上空的时刻吗 ?记下来。
(课件展示,飞越兰州9时19分,飞越高雄9时24分)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学资源网
小结:我们在认时刻的时候,要先看时针,时针过了几 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谈话:再来看这两个时刻,你观察一下,神舟六号飞到高雄时(9 :24)比飞到兰州(9:19)晚多少时间?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计算的方法。
教师小结:在计算相差多长时间的时候,除了可以用钟表拨一拨外,我们还可以用算式计算的方法。 < br>谈话:请你用刚才学习的方法,算一算飞船进入第19圈飞行的时刻(12:57)和飞越珠穆朗玛峰上空 (12:15)的时刻相差多少?

59


提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1. 看一看,填一填。(第5题)
(1)出示情境图。
(2)按要求计算。
(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2. 看一看,说一说,连一连。(第2题)
谈话:你有没有做鸟巢的经验?你是怎么做的?
提问:你能理清这个小朋友做鸟巢的过程吗?然后再与相应的时间连起来。
3. 涂一涂,看你能发现什么?(第3题)
(1)按要求涂一涂。
(2)你发现了什么?
4. 动脑筋(第6题)
(1)(课件出示11:00)
提问:现在是什么时刻?分针再过多长时间能赶上时针?自己拨拨钟表看一看。
学生独立探究。
提问:分针再过多长时间能赶上时针?你是怎么发现的?
(2)(课件出示1时)
提问:时针和分针在什么时刻形成直角?
5. 小调查(第4题)
谈话:你们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把你喜欢的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记下来。
四、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资源网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选取神舟六号飞越不同地区的时刻为素材,所使用的数据是真实而严谨的,在引用数据时又 恰好与本课的知识点相吻合,利用飞越不同地区的时刻引入对计算时间的学习。
2、本课设计的练习来 自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赏识评价、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爱学、乐学。


课题:我锻炼 我健康
——统计
本学期总第37课时 第9单元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5.30
教学目标

60


1. 结合真实的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会用 简单的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够根据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2. 在统计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分析、实 践能力。
3. 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序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和应用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进入新知学习。
1. 师生谈话引出录像:二年级一 班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其中有立定跳远的、50米赛跑的、做仰卧起坐的、扔球的。(其 中有几个学生不爱参与体育锻炼,站在一边观看)
小学资源网
2. 学生提出上体育课时应该 人人参与体育锻炼,不应该自己单独行动。建议在以后的体育课上每人都应该参与到体育课的活动中去。并且在下 节体育课上数数多少人参与到了活动中去。教师
相机介绍“数数多少人”可以叫做“统计”。
3.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节课我们就帮二年级一班的同学统计一下,他们 班锻炼的情况如何,好吗?板书:我锻炼 我健康——统计
二、运用情境,探究新知。
1. 看完录像之后,请同学们说说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在做什么运动?有 多少人上体育课?立定跳远的有多少人?做仰卧起坐的有多少人?50米跑的有多少人?扔球的有多少人?
2.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出教师要求的问题,那么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进行这些体育项目 的成绩如何呢?你能针对他们的成绩提出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可能就会说:“同学们
立定跳远的成绩 怎么样呢?50米跑成绩怎么样?这时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
3. 先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立定跳远成绩怎样?
将统计的数据出示给学生,并将第一小组立定跳远成绩的统计表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里添表。
4. 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5. 根据表格进行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发现成绩在( )的人数最多,在( )的人数最少。
我还发现„„。
6. 完成统计表,让学生看统计表。“你能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一名学生做小老师提问学生 ,生生互问互答,相互评价,自己评价。
教师赞赏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很令人佩服。
三、试一试。
1. 在教师引导探究“立定跳远统计表”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完成“50米跑统计表”的填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小学资源网
2. 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3. 根据表格进行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发现成绩在( )的人数最多,在( )的人数最少。
我还发现„„。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通过课前录像引出“仰卧起坐成绩表”,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统计表。
电脑出示仰卧起坐成绩表。
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根据表格进行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发现成绩在( )的人数最多,在( )的人数最少。

61


我还发现„„。
五、反思延伸
1.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们争 先恐后回答:“我学会了怎样统计成绩”;“我想统计我们班的同学参加学校各种兴趣小组的同学的活动成绩”; “我想统计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和时间”。
2. 教师小结,并将学生统计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和时间”定为数学实践作业。
小学资【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教学充分利用教 材提供的信息,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孩子所熟悉的体育运动与学生的数
学学习结合起来,学 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比较高。综观全课主要有几下特点:
1、注重转变角色,以学生发展为中 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当一名小老师去提问题、去评价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 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整节课始终把提
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
2、改变了学生的 学习方式,采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 学生们不断萌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3、教师的评价观彻底改变,注重互评、自评,过程评价,评价时 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想,突破了学科本位,将情景串引入课堂,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课堂教 学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

源网
课题:我锻炼 我健康
本学期总第38课时 第9单元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6.1
教学目标
1. 结合真实的情境,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学 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够根据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2. 在统计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形成 初步的分析、实践能力。
3. 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序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和应用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导入新课。小学资源网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
二、延续作业,继续巩固。
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出话题:“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时,留心观察 你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了吗?上次留的实践作业你们完成的怎么样呢?现在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好 吗?”(引
出自主练习2)
电脑出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统计表。
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根据表格进行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发现( )的人数最多,在( )的人数最少。
我还发现„„。
教师小结,赞赏学生大胆探究的做法。
三、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1. 教师继续 引出话题:“同学们的实践作业完成得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参加拍球比赛。”(引出自主练习 1)
请学生看书上二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拍球比赛的成绩表,完成统计表。

62


电脑出示:1分钟拍球统计表
根据表格进行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发现成绩在( )的人数最多,在( )的人数最少。
我还发现„„。小学资源网
教师小结,对学生的正确做法给予鼓励和赞扬。
2. 教师再次引出话题:“同学们在激烈的比赛之后,回到教室开始休息了,在休息之后他们又将进行有趣的脑力大比 拼,我们去看看吧!”(引出自主练习3)
(1)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纸和一些硬币,与小组同学一起做搭拱桥的实验。
小组内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变化“桥墩”的距离,记录纸桥最多能放硬币的个数。
电脑出示。
根据表格进行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发现在( )的人数最多,在( )的人数最少。
我还发现„„。
教师小结,对学生的正确做法给予鼓励和赞扬。
(3)涂统计图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统计图表,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
根据表格进行小结: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发现在( )的人数最多,在( )的人数最少。
我还发现„„。
教师小结,对学生的正确做法给予鼓励和赞扬。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 收获?学生们争先恐后回答:“我学会了怎样制作统计表”;“我想统计我们班的同学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情况”; “我想统计我们家一年用水的吨数”。
教师小结,并将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年用水吨数”定为数学实践作业。
小学资源网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就是给学生创设多种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 战性的活动中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相互交流,培养了动手实践能< br>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就是实实在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服务者 ,而学生是整个活动的真正主人。学生面对问题,能主动寻找知识背景,并探索其应用
价值。同时,学生 深深地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也激发了对学习的好奇心,产生了更强烈的求知欲 望。本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更增强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自主展开了课后调查活动,进一步 体验统计的过程,增强统计的意识。



课题: 奥运在我心中第一课时
本学期总第39课时 第10单元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6.3

6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的知识,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归纳整理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习惯,为奥运争光彩的爱国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提炼信息。
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的北京举办,全 国人民都在为奥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奥运会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这是一所学校正在举行“奥运在我 心中”田径运动会的场面。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有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出:
有什么:看台—跑道—足球场—跳高场地—投掷场地。
干什么:跑步的、跳高的、推铅球的„„
有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对看台、跑道、足球场、跳高场地、投掷场地中的数学信息进行简单描述——
看台: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跑道:130号运动员是一千五 百米第一名,他的一千五百米的成绩是6分,离学校的一千五百米纪录还差1分。
跳高场地:学校的跳高纪录是1米10厘米,152号运动员的跳高成绩超过学校纪录2厘米。
投掷场地:四个小朋友的推铅球的成绩分别是:不到4米,4米多,5米多,不到6米。
二、复习和整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
(一)组合信息,提出问题:
这么多的信息 ,让我们先来解决看台上蕴含的数学问题吧!引导学生提出“三个加法、三个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同时对信息和问题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
(1)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A区和B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A区有676座,C区有558座。A区和C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3)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B区和C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4)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A区比B区少多少个座位?
(5)A区有676座,C区有558座。A区比C区多多少个座位?
(6)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B区比C区多多少个座位?
(7)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A区、B区和C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8)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A区和B区比C区多多少个座位?
(9)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A区和C区比B区多多少个座位?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加法计算的问题:第(1)——(3)题。
2.减法计算的问题第:(4)——(6)题。
3.加减法混合计算的问题:第(7)——(9)题。
把以上九个问题按照计算方法的不同分 成三个阶段进行解答,每一个阶段分成估算得数与竖式计算两个层次组织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 估算得数,并对估算的思维过程用数
字和算式进行抽象;竖式计算阶段,引导学生按照“尝试计算——汇 报交流——梳理算理”的程序进行学习。为便于最后的概括与梳理,在加减法混合计算的问题解答后,可以补充一 些有小括号
的计算问题让学生解答,如422+(333-195),634-(267+356)。
(三)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伴随着小组汇报交流的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作好总结概括的准备:
676 + 840 840 + 558 676 + 558
840-676 840-558 676-558
676+840+558 676+840-558 676+558-840
422+(333-195) 634-(267+356)

64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分 析,找到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三种形式。
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引导说出计算万能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从个位减起,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混合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四)类化练习,拓展创新。
1.看谁算得对,说得好。
700 + 800 = 5000 + 1000 = 280-200 =
70 + 140 = 60 + 500 = 760 + 120 =
1000-800 = 980-460 = 400 + 600 =
在口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 象题目的算理,如:70+140——7个十加14个10是21个10,是210。
2.房子里可能住着哪些数字娃娃?教材108。
6 7>657 3 49<3549 789> 98
引导学生在“尝试——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既:


698
3449

667

598

3349
789

3549
>657

677

498
3249

687

398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 知识、情感、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情感—“为奥运争光彩”我们怎么办? 方法—你是如何学习的?
教学反思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复习内容 如果枯燥无趣,就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根本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可以说没有什么比他们积极的参与更 重要的了。因此,本节课采用了深受学生喜
欢的小组竞赛的形式来进行复习。学生们在一个个挑战面前, 表现出了高度的参与热情,他们积极动脑思考,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困难,不仅复习了学过的知识,而且培养 了他们勇于挑战,
互相合作的意识。
针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将后面综合练习的相关题目融入 本节课的学习中,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与练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通过复习,我发现,学生在 万以内数的认识以
及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掌握较好。部分学生出现的错误几乎都是因为粗心而产生的,只要 他们能做到细心仔细,相信正确率就会提高。



课题:奥运在我心中第二课时
本学期总第40课时 第10单元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6.7
教学目标

65


1.使学生 经历数、画、量、算探究毫米、厘米、分米、米与千米长度单位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表象为 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每组一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我会数
1.毫米——厘米
(1)哪位同学能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
教师指两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
(2) 请同学们拿 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1个小格长是1毫米,从0刻度线划2个小格长是2毫米,从0刻度 线划3个小格长是3毫米„„从0刻度线划10个小格长是10
毫米,也就是1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3)我说你找:教师说出以下长度,学生在直尺上找。
20毫米 30毫米 50毫米 7厘米 8厘米 9厘米
指名学生演示后引导发现:
2厘米=20毫米 3厘米=30毫米 6厘米=60毫米
2cm = 20mm 3cm = 30mm 6cm = 60mm
7厘米=70毫米 8厘米=80毫米 9厘米=90毫米
7cm =70mm 8cm = 80mm 9cm = 90mm
同样,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以上各个长度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2.毫米——厘米——分米
(1)我们接着往下数,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 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10个小格到数字1(或1刻度线)长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划 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0刻
度划线到3刻度线长是3厘米„„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 米,也就是1分米。
引导学生发现: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2)我说你找:教师说出以下长度,学生在直尺上找。
20厘米 30厘米 50厘米 7分米 8分米 9分米
指名学生演示后引导发现:
2分米=20厘米 3分米=30厘米 5分米= 50厘米
2dm = 20cm 3dm = 30cm 5dm = 50cm
7分米=70厘米 8分米=80厘米 9分米=90厘米
7dm = 70cm 8dm = 80cm 9dm = 90cm
同样,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以上各个长度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3.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 我们继续往下数,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 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10个小格到数字1(或1刻度线)长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从0刻度线 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也就
是1分米;从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20厘米,也就是2分米 ,从0刻度线划到30刻度线长是30厘米,也就是3分米„„从0刻度线划到100刻度线长是100厘米,也 就是10分米。
引导学生发现: 1米=100厘米 1m = 100cm
1米=10分米 1m = 10 dm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米与厘米、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2)我说你找:教师说出以下长度,学生在直尺上找。
20分米 30分米 5米 4米
指名学生演示后引导发现:

66


2米=20分米 3米=30分米 5米= 50分米 4米=40分米
2m = 20dm 3m = 30dm 5m = 50dm 4m = 40dm
同样,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以上各个长度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3)谁知道1千米是多少米?谁能描述一下1千米有多长?
引导学生根据课外实践调查来 描述1千米有多长,如:操场一圈有400米,两圈半就是1千米等,并概括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既: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二、我会画:
用直尺(长是20cm)画线
1. 25毫米 35毫米 45毫米
2. 12厘米 15厘米 18厘米
学校的跳高纪录是1米10厘米
组织学生交流后结合画出的线引导抽象:
张红 李强 王涵 赵林 刘涛
25毫米=2厘米5毫米 35毫米=3厘米5毫米 45毫米=4厘米5毫米
12厘米=1分米5厘米 15厘米=1分米5厘米 18厘米=1分米5厘米
三、我会量
1.用直尺(长是20㎝)量:先估计图形的边长,再测量。



)





( )

( )

( )

2.用米尺量: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窗台的高,应选用什么工具?
指导学生进行测量,并引导学生用米或厘米、分米来表述各个长度。
四、我会算
根据情景图左下角的信息,呈现下面的跳高成绩统计表。
1.教师用米尺在墙壁上画出1米10厘米,帮助学生体会“超学校记录××厘米”是什么意思。 2.以在墙壁上画出的1米10厘米的高度为模型,把统计表中每个同学的跳高高度与之比较,同时把每个同 学的跳高高度在墙壁上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3.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既把表中“实际跳的高度 ”与“超学校纪录多少厘米”的空格数据求出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对以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数字和算式 进行抽象,既:
张红:1米10厘米+2厘米=1米12厘米
李强:1米15厘米-1米10厘米=5厘米
王涵:1米5厘米<1米10厘米 1米10厘米-1米5厘米=5厘米,王涵离学校纪录还差5厘米。
赵林:1米10厘米+4厘米=1米14厘米
刘涛:1米8厘米<1米10厘米 1米10厘米-1米8厘米=2厘米,刘涛离学校纪录还差2厘米。
4.最后,指导学生把以上的结果填入表中。

(



)





(



)
(


)




67


实际跳的高度
超过学校纪录多少厘米

教学反思

2厘米
1米15厘米

1米5厘米


4厘米
1米8厘米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学会的?
这部分知识,学生经常出错的就是单位之间的转换。 我一直坚信理解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因此我从来没有让学生死背公式。但我同时又发现学生虽然当时理解了,可做 题的过程中却不会回头
去想一想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的方法也许会起 到更好的效果。
课题:奥运在我心中第三课时
本学期总第41课时 第10单元第3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6.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系统整理有关时、分、秒的知识。
2.在经历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钟表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倒数”10秒,巧妙上课
小朋友请安静下来,马上就要上课了。现在离上课还有1分钟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转动,先在心中默数,然后我们一起数出离上课的最后10秒钟。
教 师调控课堂纪律,指导观察,共同完成倒数秒的活动:观察分针的旋转变化,先在心中默数60、59„„12、 11,然后齐数10、9、8、7、6、5、4、3、2、1。
二、呈现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计划,瞧!图中的小朋友为了能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呈现下表:
跑步 跳高 推铅球
开始活动的时间
活动结束的时间
上午7时5分
上午7时45分
上午10时10分
上午10时55分
下午4时5分
下午5时
活动时间
仔细阅读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还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 发现开展活动的项目有三个,分别是跑步、跳高、推铅球;另外三个运动项目活动的时间不同,活动结束的时间也 不同。随后引导学生的提出三个问题:
1.跑步的活动时间是多长?
2.跳高的活动时间是多长?
3.推铅球的活动时间是多长?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写出时刻:能不能把他们开始活动的时间与结束的时间用另一种方法写出来?
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跑步 跳高 推铅球

开始活动的时间 7:05 10:10 下午4:05
2.拨出时刻:能不能把他们开始活动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活动结束的时间 7:45 10:55 下午5:00
以3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活动时间
(1)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68


(2)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3)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 共同完成从7:00到7:05一直到7:45的拨针操作活动。
3.计算时间:引导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跑步、跳高、推铅球的活动时间分别是多少?
在汇报交流寻求问题答案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梳理:
从7:05到7:45分针走了8个大格,所以跑步的活动时间是40分。
从10:10到10:55分针走了9个大格,所以跳高的活动时间是45分。
从4:05到5:00分针走了11个大格,所以推铅球的活动时间是55分。
四、抽象方法,优化认知
伴随着以上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形成的板书如下:
跑步 7:05 8个大格 7:45
40分
跳高 10:10 9个大格 10:55
45分
推铅球 4:05 11个大格 5:00
55分
1.抽象方法: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时刻、两个时 刻经过的时间之间的关系:45-5=40,55-10=45,60-5=55,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计算两个 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的
关系模型。
2.认知引申:
(1)跑步开始活动的时间是7 :05,跳高开始活动的时间是10:10,跳高活动比跑步晚开始多长时间?
(2)跑步结束活动的 时间是7:45,跳高结束活动的时间是10:55,跳高活动比跑步晚结束多长时间?
以问题(1) 为例,在学生猜想、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引领探究——利用钟表,完成下面所示的拨针操作活动:
7:05———8:05———9:05———10:05———10:10
1小时 1小时 1小时 5分—————3小时5分
五、解决问题,拓宽认知
根据情景图中的信息,呈现下面的“1500米成绩统计表”
1500米成绩统计表

实际跑了多长时间
120号
6分
142号
7分
129号
8分
离学校纪录还差多长时间
1.发现问题:2 000年学校举行的春季田径运动会上,李盟同学在1500米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他的成绩是5分,成为我校 历史上跑的最快的同学,从而也创造了我校1500米的纪录,他的这
个成绩至今还没人能打破。仔细观 察表中几个同学的成绩,你们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几个运动员都比李盟同学跑得慢。
2.解决问题:他们分别比李盟同学慢多长时间?
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分别比李盟同学慢1分、2分、3分,指导学生把表格填完整。
3.抽象 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三个运动员的成绩、李盟的成绩(或学校纪录)与相差的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
120号运动员比李盟同学慢1分:6-5=1(分)
142号运动员比李盟同学慢2分:7-5=2(分)
129号运动员比李盟同学慢3分:8-5=3(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抽象:们分别比李盟 同学慢1分、2分、3分,也就是说他们离学校的纪录还差1分、2分、3分。
4.引申练习:108 号运动员在1500米比赛中获得了第六名,他的成绩是9分,离学校纪录还差4分。1500米的学校纪录是多 少?
六、照应上课,巧妙下课

69


从上课开始到现在 经过了40分钟,马上就要下课了。现在离下课还有1分钟,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转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 数出最后的10秒钟————10、9、8、7、6、5、4、3、2、
1、下课。
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知识比较简单,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学生也比较感兴
趣,因此复习的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些学生虽然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
但是却说不出来,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本学期总第42课时 第10单元第4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6.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特征的系统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准备一套平面图形纸片,并对纸片进行编号:2张规格不限的长方形纸片,编 号为1和2;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编号为了
3;一张长15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编号为4; 2张直径为15厘米的半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整体观察,抽象图形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或仔细观察情景图中运动场的形状),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组成 运动场各部分图形的形状:运动场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的;运动场的中间部分是一个足球场,它的形状 是长方形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足球场的两个半场是对
称的。
二、合作探究,梳理认知
(一)回忆认知:
小朋友还记不记得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哪些特征(点)?
在教师 的点拨下帮助学生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 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有四条边,四个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二)再现认知(再现探究过程):
小朋友还记不记得我们是怎样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这些特征(点)的?
引导学生回忆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特征的方法,教师用几个关键词(字)进行概括——量、折、比。
下面请同 学们拿出1号纸片和2号纸片,能不能用这两张纸片,用你喜欢的方法告诉我们的小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 角是不是具有这些特征(点)?
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交流。
(三)梳理认知:
请小朋友仔细思考一下,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有哪些不 同的特征?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角有哪些相同的特征?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相同点 不同点



长方形
都有四条边
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
正方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
正方形
四条边相等
——
学校的1500米纪录是5分

实际跑了多长时间
离学校纪录还差多长时间
120号
6分
1 分
142号
7分
2 分
129号
8分
3 分
课题:奥运在我心中第四课时

(四)引申认知:

70 < /p>


小朋友在前面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特征时有没有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除了边和角 的这些特征以外,还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在学生演示交流时注意引导发现两种图形不同的对称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上表补充完整:
相同点 不同点







都是对称的(都是对称图
形)


有2种对称有4种对称形
形式(上下对式(上下对折、左右
折、左右对折) 对折、对角折)
长方形
都有四条边
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
正方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
正方形
四条边相等
——
三、解释应用,拓宽认知
我们在观察情景图的时候,有 的小朋友就发现了足球场的两个半场是对称的,为什么足球场的两个半场是对称的?
引导学生从足球场 的形状特征上进行解释——因为足球场的形状是一个长方形,所以足球场的两个半场是对称的。
足球场 的两个半场是对称的,那么整个运动场是不是对称的?请小朋友拿出3号纸片、4号纸片和2张半圆纸片,试一试 ,能不能利用这些纸片把整个运动场的形状摆出来?
在学生拼摆与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同时找出运动场的各种对称方式,并加以梳理:
足球场的两个半场是对称的;运动场的两个半圆是对称的;运动场中间的部分(除两个半圆之外的中间的长方形 )是对称的。
教学反思
分段统计这一知识比较简单,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却是十分广泛的 。因此对学生们来说,不仅要掌握好分段统计的方法,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看统计表,学会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能 够从中
发现问题。在自主练习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自主练习与学生间的互相合作结合起来,在自己思考 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同时改变由教师提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
而运用自 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题:奥运在我心中第五课时
本学期总第43课时 第10单元第5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日期:6.1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引导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3.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 br>二年级小学生由于受目前身体发育状况的制约,不适宜开展推铅球的训练与比赛,因而可以把情景图中的推 铅球比赛换成立定跳远比赛,以立定跳远的训练与比赛组织课前实践活动,以各个
小组收集到的原始成绩 作为统计的材料,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背景相吻合。
在第十单元“我锻炼 我健康”及单元“户外活动”统计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分段统计的三种整理 方式,既:在“立定跳远”成绩统计活动中,先统计每个小组各个数据段的人数,然后
再把几个小组中的 各个数据段的人数进行整合;在“50米跑”成绩活动中,每个同学都经历了在各个数据段中画“正”字统计的过 程;在“户外活动”统计活动中,每个同学都经历了在条形统计
图中画“√”进行统计整理的统计过程。 为保证统计学习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统计整理的方式与方法,本节课拟采取另外一种 统计整理的方式,把以上三种统计整理
的形式进行整合,既让学生经历在各个数据段中画“正”字统计的 方式。
教学准备:
课前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立定跳远比赛,指导学生将成绩记录在下表中。
第 小组立定跳远成绩表

71


姓 名
成绩(厘米)

教学过程:
一、立定跳远成绩统计——分段统计
(一) 调查与收集
1.统计的必要性:












课前我们参加 了立定跳远的比赛,每个小组都做了记录,现在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成绩拿出来,仔细观察,你们能发现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组××同学跳得最远”“××同学跳得最近”等。
你们想不想知道 其他小组的成绩?想不想知道全班的成绩?那么,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哪些同学跳得远一些”、 “哪些同学跳得近一些”、“跳多远的人数多”等问题。
看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全班同学的成绩进行统计。
2.收集数据:
请小组长把每个小组“立定跳远成绩表”收上来交给老师。
(二)整理与描述
1. 指导分段: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怎样对全班同学的成绩进行统计?引导学生想到“分段统计(整理)”。
呈现下面的分段统计表,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数据段的意义。
二年级 班立定跳远成绩统计表
成绩(厘米)

统计(画“正”字)
人 数
3.合作整理:
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如上所示的统计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整理描述数据的工作。
教师读取每个小组原始成绩表中的每一个数据,全体学生在统计图中画 “正”字作统计。
(三)梳理与分析:
首先引导学生把上面的表格简化成如下所示的统计表。
成绩(厘
米)
人 数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表中你能发现什么?
与前几天我们班的立定跳远成绩相比较,你们觉得我们班这次的成绩怎么样?
二、情景图中人数整理——分类统计
1.统计的必要性:
请同学们看课本情景图, 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能够发现——有正在训练的同学,还有工作人员;有男同学,还有女同学;运动项 目有跑步、跳高、推铅球。
怎样才能知道有多少人在训练?有多少个同学?引导学生想到——分类统计与整理。

72
99及99以


100-129


130-159


160及160以上


2.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想到——为了保证数据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老师读一个数据,小朋友要在统计图中相应的 空格里画“正”字统计。
99及99以下

100-129

130-159

160及160以上


2.指导分类:
你打算怎样统计图中的各类人数?引导学生想到——可以按运 动项目进行统计,可以按性别进行统计,可以按运动员与工作人员进行统计。
3.合作统计:
每个小组下发一张如下所示的统计表,指导学生








4.交流、分析与反思:
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说一 下统计整理的过程,如不能重复、不能遗漏,发现错误后及时修改等;同时统一答案,并修改错误的统计结果。
分析——仔细观察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如能够发现各类人员的多少等。
反思——在统计整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关于统计的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运动项目
人 数
跑 步

运动员



跳 高

工作人员



推铅球

按照上述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
运动员与工作人员
人 数
性 别
人 数

73

我心中的春天-中学生日记200字


尼克胡哲语录-2014高考数学


晚婚晚育假期-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饮食礼仪


山东经济管理学院-护士长述职报告ppt


七夕是几月几日-贺卡寄语


杭州出国留学体检-教师学年总结


公共英语三级成绩查询-长春招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