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苏教版
淮阴师范学院-中考什么时候出成绩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1)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1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第3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能根据平均分有剩
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通过
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流程:
一、 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
接受
挑战吗?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
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
2
3
4
5
6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复备栏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
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
。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
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
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
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
表格: 表(1)
表(2)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2
5
5
2
3
4
6
分给几人
3
2
1
还剩几枝
1
2
4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
(2)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
算?(板书:
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
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
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
3、3
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
日常生活中分东
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 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10÷6=1(人)……4(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
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
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
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
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
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
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
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
流帮助学生
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
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
一找,如果找到
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1页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10÷2=5(人)
10÷3 =3(人)……1(根)
余数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2)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2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
数小的
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桃子贴图,圆片
教学流程:
一、先学探究 :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2、谈话:老师
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
信,你考考老师?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
其中的奥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列算式:(
)÷( )=( )
… …
…
( )数 ( )数 ( )
你能尝试列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吗?
仔细观察老师写的除法竖式,找一找被除数、除数和商。
复备栏
3
412
12
0
看了这道除法竖式,你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2)出示例题:如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先圈一圈,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等于多少呢?你准备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
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2)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2个。)
剩下的2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2个桃,不能再分)
讲述:12个桃,每盘放5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2个”。
如果是22个桃、3
2个桃、42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5个呢?难道我们也
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②列竖式算一算。
谈话:笔算12÷5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提问:12÷5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想法一:12个桃,每盘放5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想法
二:商2,二五一十,10比12小,商2;三五十五,15比12大,所以商
2。
想法三:二五一十,2和5相乘的积最接近12,又小于12,所以商2。
想法四:12里面最多有2个5,所以商2。
提问:12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
12个减去分掉的10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2”表示什么?
(表示剩下的2个,这个2就是余数)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5,重点引导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 第1题: <
br>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棒操作,联系操作过程和结果计算相应的式题,
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
数除法求商方法的理解。
2、第2题:
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对比练习。通
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
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练习和区别,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计
算有
余数除法的思考过程和书写规范。
3、第3题:
是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
商方法。
4、第4题:
让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尝试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
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用有
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5、第5题:25个气球,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2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一(1)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3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1~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
复备栏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
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
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
找到合适的
商的?(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 =2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完成第1题。
出示图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
自己是
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的一组填空。
(2)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4题。
2、练习一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一第4题
(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练习一第5题
读题后请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练习一第6题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解题。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
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
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一(2)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4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7~12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通
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
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
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1、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
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
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4×3 9 ×8 45÷9 6×9
32÷8 24÷4
56÷7 5×6 8×5 36÷6
35÷7 4×9
2、口答:
25里面最多有(
)个6。48里面最多有( )个7。
36里面最多有( )个8。28里面最多有(
)个6。
3、用竖式计算:
43÷6 32÷7 20÷4
36÷7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练习一第8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提
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
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复备栏
4、练习一第10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6、练习一第12题
学生独立填表。
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
如果除数是5,余数怎样变化?
7、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范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
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
除数是多少。提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
规定?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时、分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5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
刻。 2.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初步培养爱惜
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教学具。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
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
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
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
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数,让学生从1
顺次读到12。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
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
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
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
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
,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
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
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
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
格。)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
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
(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
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
小格)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
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
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复备栏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
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
分针走一圈,
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
=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
很
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
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
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7、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
是1小时。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6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
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
不对。再分别
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
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
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
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
针长些。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2、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几时几分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6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2页例3、例4及想想做做1~3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
,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
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
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钟、学具钟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
分)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上一
共有( )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
(3)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小时。时针走1小
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分。1时=( )分
(4)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
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
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课题)
二、交流探索:
1.认识7时15分。
课件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7时15分可以写作7时15分,还可以写作7::15。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
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
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3.教学7时55分。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3)因为时针
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
示走了55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
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55分吗?拨拨看。
(5)7时 55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5分钟才到8时。)
(6)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
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10,现在钟面上的
时间是多少呢?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
再一遍演示。)
复备栏
4.认识8时零5分。
(1)(出示8时零5分
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
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8。)
(2)说说看,这时大约几时?
(3)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
过8时,所以是8
时;是8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1,走了几分,<
br>因为没有满10分,中间要用0表示。(在“8时”的后面出示“零5分”)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5.练习。
(1)(出示5时零5分、12时30分的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集体交流。
(3)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检测完善。
1.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出示想想
做
做第1题的钟面)谁愿意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认读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4?说明这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
分?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写6:05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2)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3)一起把这四个时间读一读,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小
朋友都在做些什么事
情呢?你能选一个时间来说一说吗?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
时候的12:05,分别在做什么。如中午的12:
05在做作业;夜里的12:05在睡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秒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7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5及想想做做1~5题和“动手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
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
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秒针走
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
1分=60秒。
教学难点:
1分=60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
分针、秒针,发现秒针
走一小格发出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思索探究:
1(1)认识秒针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
到
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会1秒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
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
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
,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秒钟就
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
一个数也是用
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
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3)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
但是现在
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
时间
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火车每秒约行55米,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
以计算约3万亿
次(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
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不浪费每1分、每1秒。
2认识几秒。
(1)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
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
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
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复备栏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师:时间很珍贵,在 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
翔以12秒91获得男
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
的飞
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
如果你去
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同桌合作: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②跳绳20下用( )秒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秒
3.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12个大格,
60小格)是多少秒?
(60秒)
为什么是60秒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60个小格有60个1秒,也就是
60秒) <
br>(2)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
你发现了什么
?
(秒针走60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呢? 板书:1分=60秒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
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
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1分=( )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
分=60秒。
5.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8:1
5:59。猜猜看,接下
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8:59:59,接下来电子表
会显示
什么呢?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3)用30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教师计时,学生背。)
2.
“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50米赛跑成绩。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在(
)里添上时、分或秒
(1)夏天午睡大约1(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5.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
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 60 )秒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二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8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16页练习二1—8题和第17“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事情,
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也能
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时=( )分,1分=( )秒 <
br>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
(板书:练习二)
二、基本练习
1. 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正确填上时、分、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2.
完成“练习二”第2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3. 完成“练习二”第3题
谈话
:大家拿出学具钟面,一起和老师把分针从12拨到4,注意观察分针走
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
?如果分针从12走到7呢?自己操作试试。如
果是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
4.
完成“练习二”第4题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12数是几小格,就是
几分。
5. 完成“练习二”第5题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
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读出钟
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钟面
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复备栏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东、南、西、北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9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1和“试一试”,第1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
辨
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
向确定
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数学应
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
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教学准备:课件、挂图。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到操场上去领略一下学校操场的风
光,你们高兴吗?
不过老师还要提几点要求……(生欢呼)(带领学生来到操场)
2、给学生讲述小淘气在公园迷路的小
故事:小淘气和他的两个小朋友到公园里去
玩,他们太高兴了,只顾低头在草地上自己玩,没有观察到周
围的事物,太阳下山
了,淘气和小朋友商量着该回家了。可他们草地挺大,他们东找西找,怎么也找不<
br>到回家的路。天越来越暗了,他们急得哭了起来。
师: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智慧,帮助小淘气
,说说怎样才不会迷路呢?(学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畅所欲言)
3、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方法,今
天我们就来共同在探索一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
书:认识东、南、西、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
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
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
,再
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
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图: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
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小明的前
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
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认
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复备栏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小红面向西,她的前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问:你是怎样很快确定其他三个面的,说给同学听听。
2.“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面站立,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再指出
各自的东、西、南、北。其
他同学注意听,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插图,指名读题。
找出图中窗户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房间的哪一面?你能说说房间的东面和西
面各有什么吗?
指名回答。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住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小组交流,指定几人说
给全班同学听。)
4.“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
西、北各
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平面图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10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页例2和“第20~22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
西、右东”的规定,能
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
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
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
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
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
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
识平面图。
二、探究交流。
1、认识平面图。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
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
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
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反馈:刚才
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
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
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
样解决这一
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
标准。
讲解
: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
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
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
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
向是北面。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
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
展示到黑板上。
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
其他三个方向。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
他三个方向。
复备栏
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
体的位置关系。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
问:小红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红
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从水上世界出发到望梅阁应该怎样走?(学生讨论,交流)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4、 “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公交线路图。
学生自己看图填空,集体订正。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
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
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
什么不
能走 电梯?)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
会议室、电
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
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
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11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3和“第23~2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
词描述物体
之间的位置关系。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境图。
教学流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创设情境: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生答,师指。 <
br>“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
今天,我们就进一
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
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
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
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
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
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
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
要先问一问为什么,
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
br>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
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
复备栏
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
有关指
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
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
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
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
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
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
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
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
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
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
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
br>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
br>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西
南面是苹果园;水库
的西面是山楂园;桃园在水库的北面;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
什么地方
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
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
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
这八个方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测定方向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12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3和“第23~2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 2、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感悟集体的力量。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
生活经验帮助
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教学难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境图。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
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
朋友听口令起立。
揭示课题:测定方向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
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
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
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
中都能看出来。)
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三、合作交流、反馈完善: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
向?
师说要求:
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
复备栏
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
填好。看哪一组测
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回班,整理表格。
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千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13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例1和例2,第30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
数的含义,能认、读
、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2、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千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数出几百九十添上十、几百几十九添上一的数是多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瞧,天使姐
姐来了,她还带来了一些小方块(出示一个小方块、
一条小方块),让学生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小方块
的个数。
(再出示“一板”小方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一板”有多少个小方块呢?
(1)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
(2)同桌交流。
(3)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小结:可以先一个一个数,数出一条也就是
10个一是1个十;再十个十个地数,
数出一板有10条,也就是10个十是1个百。
追问:一板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也就是几个百。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
(1)分别出示“3板”小方块和“8板”小方块。
(2)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3板”小方块是几个一
百,是几百呢?“8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
A、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看法。
B、汇报结果。
2、认数。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座智慧城堡,只要你肯动脑筋,就能得到“智慧星”,
想要吗?
(2)出示方块图(3堆2条),问:一共有几个小方块?(320个)你是怎么知
道的?32
0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呢?
(3)又增加了4个小方块,让学生猜一猜这时一共有几个小方块呢?
(324个)
同桌交流,你是怎么知道的?
(4)谈话:我们用计数器来拨一拨好吗?同桌合作,拨计数器,并读一读这个
数。
(5)提问:324中的“3”表示什么?“2”呢?“4”呢?324是由哪几部分组
成的?
(7)即时训练:同桌合作,在计数器上拨324和432,读一读,说一说。
3、数数。
(1):调皮的皮卡丘搬来了小方块,让小朋友一起跟着数一数每一次一共有多
少个小方块。(一个一个地数,从453数到459)
(2)讨论:再搬来一个小方块,一共有几个
了呢?你能用计数器来拨一拨、说
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提问:459添上
1是460,那么469添上1,479添上1……499添上1分
别会是多少呢?
4、完成例2:同桌合作一边拨一边数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然后
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三百九
十后面的数是多少?
复备栏
(2)一
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九百九十九。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
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
(3)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
(4)小组活动:一个一个地数,从988数到1000.
5、(1)出示计数器后提问:看着计数器谁能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
第三位各是什
么位?(学生边回答边对照计数器出示个位、十位、百位)
(2)教师再问:那你们想知道从右边起
的第4位是什么位吗?(学生回答后出
现:从右边起第4位是千位)
(3)请小朋友看着自己读一读。
(4)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
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
个十,百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百,那么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让学生掌
握扩展后的数位顺序,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从而推想出千位上的
一颗珠表示一
个千)
6、出示“10板”小方块。
A、引言:小朋友们看,天使姐姐这里还有许多小方
块,请你们一百一百地数一
数,看一共有多少?
B、让学生伸出手指对着方块一百一百地数
,当学生数到九百时教师问:九百再
加一百是多少个一百呢?如果学生回答是10个一百,教师追问:1
0个一百是多少?
C、将“10板”小方块合在一起,这时教师指着屏幕上的“大正方体”问:这<
br>个大正方体是多少个小方块组成的?(同桌相互说一说)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表示一千的“大
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由此明确:千也是一个计数单位,这个计数单位可用一个大正方体表示。
追问:10个百就是多少?一千里面有几个百?
(4)提问:你能不看屏幕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吗?
(5)引言:小朋友,天使姐姐看
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非常高兴,她不停地伸出
大拇指夸奖你们呢!不过,天使姐姐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
,你们敢应战吗?
A、出示“几板”小方块让学生说出是几百。
B、说几百,让小朋友想像出是“几板”小方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 让学生用计数器进行边拨珠边数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利用计算器你们会数数,学生交流、得出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问:这个图中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
集体交流,总结答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小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图后问:图中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你
会统计它们各有多少张吗?这些人民币一共有多少元?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问:老师拨出一些数,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
组成?这个数是多少?
课件出示图后问:你能看出这两幅图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它们表
示的意义一样吗?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小朋友们,生
活
中处处有数学,你们一定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更多的数学奥秘,
你们愿意吗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14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页例3,第31~33页“想想做做”1~6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
三位数。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三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流程:
一、先学探究
1.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
2.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3.读写两位数。
(1)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46,提问:这个数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
呢?师在学生回
答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十位上面是4,读作:四十,在十位上面
写4;个位上面是6,我们读作:六,
在个位上面写6.
(2)师在计数器上面演示:拨去刚才个位上面的6个算珠问:这个数读作什么?
怎样写?
引导小结渗透: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00问:这个数百位上面是几个算珠?表示什么?怎
样写?怎样读?十位
上有几个算珠?怎样写?要不要读?个位上呢?引导学生得
出:5个百是500,读作五百。
(2)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34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
)个一组成的?百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各位呢?
(3)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读作什么?
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
)个千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
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读?
出示例3的3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候都是从哪个方向
开始的?
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
总结:读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是从最高
位开始读写的,
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板书。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请你们在小组里面讨论。
小组汇报后总结:
左图的末尾没有算珠,只写不读。右图的中间没有算珠,既写又读。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从图上面你能看出来是怎样数数的吗?你会一百一百地数数吗?
学生回答后填数轴。
师问:200和700,哪个数比较接近100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复备栏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中间的0又读又写,末尾的0只写不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后指名作答,集体评价。
师问:如果让你们给这四个数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师相机导出:400后面的0跟250后面的0都属于末尾的0,只写不读。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后师问:573的3表示几个几?跟哪个方块图相连?306的3呢?230
的3呢?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练习。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讨论解题规律。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我们读写数时要从哪儿开始?千位上是几就
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用算盘表示数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15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例4,第34~35页“想想做做”1~4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教学准备:算盘、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
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在介绍档
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
br>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里面和你的同桌分享
一下你刚学习到的算
盘部件的名称。
教师边指边问,学生独立回答。
(2)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1~9. 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一
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
珠表示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讨论后集体评价后教师引出:
第1幅图: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4,表示有4个一。
第2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3,表示有3个十;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7,表
示有7个一。
第3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6,表示有6个十;个位档上面没有。
第4幅图:百位档上面
的算珠是8,表示有8个百。十位档上面没有,个位档
上面的算珠是2,表示有2个一。
第5幅图:百位档上面是9,表示有9个百。
你会写出这些数吗?请你们在教材第34页上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评价。
2.学拨珠。
我们看刚才的图,你能在上面
的几幅图中找出1~9的数吗?你会在个位上面
拨出1~9的数吗?出示例4的两幅图和下面的五福图。
学生尝试拨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收集反馈信息。
下面我们跟着教师后面拨一拨,教师示范正确的手势拨珠。
学生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掌握正确的拨珠手势。
3.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会拨吗?请你们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数一数。
汇报拨珠,师指名学生到前面当小老师,其他同学跟在后面拨。边拨边数。
复备栏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看出各个数位档上面是几吗?师指名依次回答。
你能读一读算盘上面表示的数吗?会写吗?请你们边读边在教材上面写一
写。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末尾有0的是哪几幅图?上面读作什么?中间有0的
呢?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读数,再拨数,请同桌的互相读一读、拨一拨。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做游戏,让学生小组一人说数,另外几个组员拨数,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归纳: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
2.上珠下珠各表示几。
3.学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三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16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练习三1~9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
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
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
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
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
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
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2. 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
组成进
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
用数的组成进
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
果
是300。
复备栏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
你们同桌读一读。
三、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
数,可
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3.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3.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
数。
4. 完成“练习三”第9题。
5.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课题: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17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1页例5、例6和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算盘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增强万以内的
数的数感,并能正确读
写没有0和末尾有0的四位数。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
问题,培养学
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体会万以内的数的数位意义,知道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算盘、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先学探究
1.读出下面的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375 309 420 200
2.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3.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图,师问
:从图中你知道发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这座
体育馆内大约能坐七千人”这个信息时,师导入新课: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较大的数
——万以内的数,板书。
二、 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提问:七千人到底有多少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以后指名汇报,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只要有道理都应鼓励。
七千是7个一千,7
个一千是多少?你想知道7个一千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吗?请看屏幕,师出示课件。
引导得出:千位上是7,在千位上写7,百位、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
读作:七千。
你能照样子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吗?课件出示拨好的算盘图。
学生拨好以后问:谁能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这个怎样写呢?指名板演。一起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集体评价,提醒第2幅图中十位、个位上面没有珠子应写0占位,但不要读
出来。
3.教学例6.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集中,按要求在算盘上面拨数。
出示例6的课件。
学生充分拨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边拨边数,充分体会十进制的关系。
接着第(3)小题,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呢?请你们用算盘研究一下。
学生自主探索以后师示范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万。
一万究竟有多少呢?先来看一看这个图。
课件出示:看图,这一堆小方块是由多少
板方块合成的?引导学生看出一堆小
方块是一千个,那我们看一看一万里面有多少块这样的小方块,课件
动态演示一千
一千地数后引导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
复备栏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种数位?引导学生看算盘得出,学习了个位、十位、
百位、千位、万位
,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你能把教材第39页上面的数位顺序
表填写完整吗?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反馈决定是引导之下集体拨,还是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以内
拨一拨。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尝试填写后集体讲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几个千你,我们要数什么样的方格图,几个百呢?引导学生数一数后填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后集体评价。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醒学生依据数位从高位往低想,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算盘进行写
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今天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从右边起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
千位、万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万以内数的读写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18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页例7和第41~42页“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2.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敢于探索,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合作、积极思考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算盘、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先学探究
1.老师说,你们拨。
(1)8个千、2个百、1个十、6个一组成的数是( )。
(2)3个千、4个百、2个十组成的数是( )。
(3)5个千组成的数是(
)。
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师把答案写在
黑板上面。
比较第(2)、(3)两题的数,你发现什么特点?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读出下面各数。
309、101、304、905
上面的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时候怎么读。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例7.
请同学们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并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千和(
)
个十组成的。4个千怎样写?(写0占位)怎样读;6个十怎样写?怎样读?个位上
没有怎样
读写呢?(板书)
我们合起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老师说,你们拨:3个千、6个十
8个千、2个十
这两个数怎样读。
指导学习右
图:7个千怎样写?怎样读?百位和十位上面没有怎样写?(写
两个0),怎样读呢?引导有两个0只读
一个0并板书;3个一怎样写?怎样读?
这个数合起来读作:七千零三。
老师说,你们拨。
5个千、8个一
2个千、3个一
小结: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写数
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
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
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如果让你把这三道题目进行分类的话,你准备怎
样分?
第1幅图、第3幅图都是中间只有一个0的,我们读一个0.
第2幅图中间有两个0,我们也读一个0.
复备栏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师指名回答。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在做这一道题时先来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
(1)
我们读数时都是从最高位开始还是从最低位开始读的?
我们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开始写。四千在千位上写
4,那有几个百?没有应
该写几?2个十在十位上写2,8个一在个位上写8.
(2)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数应该怎样写?
六千在千位上写6,几个百?怎么写?(0)几个十怎么写?(0)几个一?
(在个位上写9)
(3)一万怎么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写数的时候一定要从最高位起,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写。
5.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集体独立完成后,师指名问问是怎样想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说。
6.
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出示后师说: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指名汇报你发现的规律后
完成这一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哦0,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
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
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19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例8和
“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算盘。
教学流程:
一、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
○
38 19
○
12
9
○
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
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
省主人的心。
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2.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
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
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
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
大吧?哪
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
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
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
,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复备栏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
位相同的看第
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
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
○999.
位数相
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
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
989
○
898、7890
○
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
呢?(887
○
878、5680
○
5860.)
1001
○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
样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
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
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
这样依次比较,
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近似数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20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例9和 “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
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
近似数。
3.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
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交流共享
1.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
来看大屏幕:
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
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
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
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
(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2.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
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
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
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
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
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
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703人比
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
。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
法表示:
板书:695≈700
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教学“试一试”。
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2000
复备栏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怎样摆接近2000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
1000的
四位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四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21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练习四”1~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
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
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
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
步的
提高。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会根据要
求取近似数。
教学重点: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
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
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
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
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
读几千;几个
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几个一就在个位上
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
尾的0不读。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
是?
4.完成“练习四”第4、5题
复备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完成“练习四”第9题。
指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
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下。
课题:复习(1)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22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复习”1~7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会说出一个数是接近几百或几千。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数的组成及读写、近似数。
教学难点: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情况读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算盘。
教学流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
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万以内的数的组成、
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
二、查漏补缺训练
1.有谁能说出数为顺序表中从右往左的顺序吗?
出示第1题:2659千位上是几?表示有( )个(
)?百位、十位、
个位呢?
独立完成“复习”第1题。
2.出示“复习”第2题。
这两个地方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的海拔高度吗?引导学生读出数。
3.小组活动。
请你们在教师的要求下选4张数字卡片摆一个四位数,在小组里面读一读。
没有0:
末尾有0:
中间有0:
中间末尾同时有0:
4.算盘上面表示数。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把“复习”第4题中的数拨一拨、写一写给你的同桌看。
复备栏
你发现这一题当中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把他们分分类,再看一看是怎么
读
写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5题。
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现在考一考你们对计算掌握得怎么样?
2.出示“复习”第6题。
指名说大约是几百或几千,提问:你是怎样考虑的?
3.出示“复习”第7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出示问题,指名解答后集体评价。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复习(2)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23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复习”8~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能力。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考
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提高数学活动经验,
且在小组里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万以内多个数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前面一节课的复
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组成及近似数的认
识。还有什么内容没有复习?今天我们就来复
习数的大小比较。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8题。
观察第8题,看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肯定想法。
数轴上面的方框你会填吗?
2998<多少呢?可以填哪些数。
2.独立完成“复习”第9题。
独立完成后思考:哪些题是通过位数就可以比较
出大小的?哪些题是通过第一
位就比较出大小的?哪些是通过第二位、第三位呢?
3.小组活动
完成“复习”第10题。
复备栏
提问:
比较大小我们通常从最高位想起,那三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的?最小可
以填什么?最大呢?第二位、第三
位呢?
3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同学各写一个数,然后一起在小组里面比较出大小。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提问:你把这五大名山的海拔从高到低排一排吗?
学生完成后师问:哪一座山的海拔最高?第二呢?第三?……
2.完成“复习”第12题。
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填吗?把你想出来的数在小组里面
交流一下,看哪一
个小组里面的答案最多。
怎样依次想出所有的答案呢?
3.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思考:你能找到规律吗?在小组里面交流验证一下。
4.出示:用0、1、2、3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1)摆一摆。找出这四张卡片,摆一摆,并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怎样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呢?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
(3)总结。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分米和毫米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24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例1、例2第54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
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
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
率,学会估测,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硬币、橡皮。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
引入: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狮子、狗熊、小猴、小狗等。一
天,狮子大王宣布要选出最聪明
的一个小动物来当它的助手。小动物们可激动了,
个个都想当狮子大王的助手。这不,选拔考试开始了,
想不想去看看呀?
狮子大王是这样选拔的:请你说出这些测量的结果?
一棵大树高8(
),一片树叶长8( ),一个铅笔盒长2( )
前两道题小动物们都顺利过关了,
可轮到第3题,意见大了。小兔说:“这个铅
笔盒长2厘米。”小狗说:“这个铅笔盒长2米。”小猴说
:“这个铅笔盒长2分米。”
到底哪一个小动物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小朋友你们能给它们当个裁判吗?学
生讨
论。
二、引导探索
(一)认识分米
1.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或听到过“分米”这个词?
2.教师强调1分米就是
10厘米那么长。并且请大家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
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3.体会1分米的长度。
教师:请同学们在发的硬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把它剪下来。
告诉学生,这
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势比划一下,最后再用
分米卡验证一下。教师:现在小朋友对1分米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你们能
互相说说哪些物体的长
大约是1分米?
4.教学1米=10分米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每组的组长汇报
结果。
5.多层训练,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分米。教师:同
学们,你们认为哪儿
是数学课本的长边,就去把长边摸一摸,再量一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教师:请小朋友们估计以数学书的宽和讲台宽的高大
约是几分米,然后
小组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和讲台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1.让学生尝试量书本的厚度,各自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测量
结
果不满1厘米时,我们需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1毫米的认
识理解。然后组织学生观察直尺:1厘米
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并实际量一量,进一步感知
1毫米。用手指比
划出1毫米的长度。
复备栏
3.体验毫米的用处: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组织
学生讨论。
4.想一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5.引导学生把四个长度单位排排队,体会大小关系。
6.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几毫米?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选择自己带来的任意一样物体,量量它的厚度或长度是几毫米。
7.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
米作单位。
三、综合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四个长度单位了,你能灵活运用它们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有收获吗?你觉得自己学得
怎样?
总结提炼:是啊,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末这四个长度单位。用
毫米作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
体和更短的长度,并且能量得更准确,为了度量的方便,
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作单位,量
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用米作单位。
小朋友们要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并加以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简单的单位换算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25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例3和“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
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
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
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笔芯、米尺、直尺。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故事引入
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小兔说:“我跳了9分米。”小猫说:“我跳了80厘
米。”
两个小动物都说自己跳得远,因而争论不休。
教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不作评价。)
教师:到底谁跳得远?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教师:小朋友,你们都有自动铅,那你们知道自动铅的笔芯有多长吗?让我
们来量一量好吗?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枝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教师:同样的笔芯,有的人量出来是6厘米,有的人量出来是60毫米,这是怎
么回事呢? <
br>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
那么,为什么6厘
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是啊,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教师:我
们测量了笔芯的长度,知道6厘米=60毫米,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
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
。
(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教师:小朋友们量得课桌的高是8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
是怎么想的?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80厘米有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3.练习: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复备栏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教师:结合
测量,许多小朋友已经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接
下来,就要看看谁能灵活运用学到的新
知识了。
1.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量量每个图形中每边的长度是几厘米,再说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独立完成,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评一评。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先估
计一下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再量
一量,看看对不对。最后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学生活动,反馈
交流。)
四、总结评价
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么
样?
2.教师:下面,请大家参加一个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你们愿意吗?请每个同学
回家后拿一个蒜头,放在
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发芽,再记录
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
过一段时间再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26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58页“练习五”1~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
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
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
划1毫米、1厘米
、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
(板书:练习五)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独立
完成第3题。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
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复备栏
4.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
分 米1厘米。
5.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确。
三、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 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27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1,第60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
br>2.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
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
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
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
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
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
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
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
时要
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反馈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
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
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
由,将估算的
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复备栏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
后再估算,可以
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
互相评价。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28 课 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例2,第62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能口算两位数减两位。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说说估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
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
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2.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
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
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
,然后
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
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
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3.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
欢的计算方法。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
思考计
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
由,将估算结
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复备栏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
后再估算,可以
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29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3,第63~64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3.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重点:
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
问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
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
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
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2.小
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
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订正交流。
复备栏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
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
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
加80什么
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
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
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
加,减少就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六(1)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30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六”第65页1~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
减在方法上的异同。
2.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
区别和联系。
2.揭示课题。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复备栏
3.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比比谁先完成。
注意速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比较思路的不同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这
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
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
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六(2)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31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六”第66~67页7~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2.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
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
怎样变化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
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学生口答。
复备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六(3)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32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六”第67页14~19题和
“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加一位数一次完成,加两位数要加两次,个位结果满十的还要向十位进一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数
3.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
复备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口答。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指名学生口答。
4.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教师指导,学生解答。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33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4 ,第69“试一试”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掌握正确的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
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
,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
继续计算),得出
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
2.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
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
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
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
复备栏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
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
对,并认真验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位数
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了知识。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34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5和“试一试”,第71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先学探究
1.竖式计算。
1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2.大家对上节课的
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
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
数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级捐的本数加上
二年级捐的本数)
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
怎样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
它们看成整百数估计。)
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学生验算)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复备栏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竖式计算并验算,小组内检查,互评完成情况。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七(1)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35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练习七”1~5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谈话引入课题。
2.学生认定学习目标。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
必做题: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1题。
34+3
2+25 61+8
34+4 2+52 80+17
34+30
20+25 3+36
34+40 20+52 37+20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注意对比进位和连续进位。
观察、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同桌交流,集体反馈。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5+30 4+52 60+13
53+20
56+3 25+4 31+6 20+35
先估一估,再计算。
让学生交流估算的想法。如:65+30得九十几。
再让学生算一算。交流估算与实算的差距。
(二)专项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3题。
让学生估算出哪两张卡片和加起来是1000. 说说你的想法
2.不计算,你能在○里填上“﹥”、“﹤”或“﹦”吗?
47+2○47+20
4+75○75+4
50+48○40+48 30+6○3+66
不计算,先估算一下,想想圆圈里应该填什么?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看看应该怎么填。交流反馈结果。
复备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4题。
提问:你知道一共要栽树多少棵吗?怎样计算黄鸡和黑鸡的只数?
出示问题。
试着解答问题,列式计算。
2.完成“练习七”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七(2)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36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3页 “练习七”6~11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1.今天我们一起回忆前面学习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算法。大家还记得是怎
样计算的? <
br>2.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一定要细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帮助检验,
提高计算的正确
率,今天就一起来完成“练习七”。板书:练习七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计算,填表。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651+39+436
278+476+337
三个数连加,怎么办?
让学生用自己方法算一算,发现将三个数写成一个竖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2.完成“练习七”第9题。
出示题目,求一共去了多少人,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复备栏
3.完成“练习七”第10题。
先估算,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并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七”第11题。
让学生读题,独立思考解答。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37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页例6和第75页“试一试”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
三位数(退位),
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先学探究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
数减
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
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
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三、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汇报: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百 十 个
2 1 5
- 9 3
—————
1
2 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
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
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
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你们怎么
知道是对的?会检查
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
br>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
中的得数,而是
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复备栏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
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
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四、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 3 9 7 4 5
9 2 6
— 5 4 —4 3 8 —8 4 6
————
————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由此你发现了什
么?(和减去一个加
数等于另一个加数)(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
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
两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3、4题
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
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练习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38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想想做做”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2.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口算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说说整十数、整百数怎样口算,几十几怎样口算?学生交流,指名多让学困
生说说。
二、复习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计算并验算
670-49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三、练习巩固:
完成想想做做6
出示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每组题目有什么相同和什么不同的地方:有的只退位一次,有的要退位两次。
复备栏
四、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像想做做第7题
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3、探讨:想想做做9
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①海棠比杜鹃少多少盆?
②海棠比月季少多少盆?
③杜鹃比月季少多少盆?
师根据发言列式:
260-248=
316-248=
316-260=
你能全部算对吗?
比一比、赛一赛,
同桌交流验算
五、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隔位退位减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39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7页例7和第78页 “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过程。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隔位退位减。
教学难点: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交流共享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204—108=?(幅)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个位不够减,你准备怎样?
2.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
的问题,我们这
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计数器上拨出204,怎样才能从十位上借到?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百位上可以借到。
退一个百到十位,是10个十,再将一个十借给个位是14
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
下去该怎么办?
(2)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对照你的计数器说说:
个位是几减几,得多少?14-8=6
十位是几减几?得多少?9-0=9
百位上是几减几?1-1=0
3.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隔位退1,十位是9
小结。提问: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隔位退位减在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复备栏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独立做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上排是10个十减,下排是9个十减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独立计算。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2)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八(1)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40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 “练习八”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2、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
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
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指名学生板演。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2.完成“练习八”第3题。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569—182
414—158 803—737 200—85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复备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获得解题思路。
五年级订多少份?四年级呢?
该怎样列式?学生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四、反思总结
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的体会?
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八(2)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41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80-页“练习八”6~10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练习八)
2.口算。
出示“练习八”第6题。
直接写得数,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填表,口答,齐说得数。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小结并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集体交流。
复备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解题交流,揭示规律。
教师讲解,提示重点。
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复习(1)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42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82-页“复习”1~6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减法的笔算法
则,能够熟练地计算;会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
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能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自觉地进行估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教学流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口算、估算、笔算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
指名口算,指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口算的。
2.完成“复习”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组织交流小结法则。进一步比较各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比较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完成“复习”第3题。
组织交流,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鼓励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4.完成“复习”第4题。
提醒:注意竖式的不同、加减符号的不同
交流,独立计算。交流
教师小结:连加可一次计算 连减、加减混合必须分两次算。
复备栏
5.完成“复习”第5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意,说一说分别是根据什么来求这两个问题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订正。
5.完成“复习”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订正。
三、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复习(2)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43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练习八”7~13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巩固减法的笔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计算;会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
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能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自觉地进行估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7题。
组织交流小结法则。进一步比较各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比较加
法和减法的关系。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2.完成“复习”第8题。
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组织学生填表填空。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3.完成“复习”第9题。
集体完成第1题
其余2题,学生独立完成其余两题,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4.完成“复习”第10题。
让学生完成两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写一个三位数,试试自己总结
复备栏
的规律是否正确。交换三位数百位、个位上的数求差,交换差的百位、个位上的数
求和,看得数
二、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指名学生读题,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意思。
学生板演,先求二等座位个数,再求二等座还剩多少空座。集体订正。
2.完成“复习”第12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注意区分“这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和“进馆参观有多少人?”问题的不
同。
3.完成“复习”第13题。
学生自读题目。
通过估算哪三个年级人数靠近1000人,把它们分成两组。说说是怎么估算低
调。
计算并验证。
4.完成 “复习”思考题。
学生自己圈数计算,比较发现什么时候差最大,什么时候差最小。
教师帮助小结规律。
三、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44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1和“试一试’,第8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
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
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
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
操作的能力,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闹钟、剪刀、纸五角星、纸三角形、两根硬纸条、图钉、一
张长方形纸。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认识三角形和五角星吗?(从准备的
学具中找出来)你知道
它们中的角在哪儿吗?(同桌交流)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新的图形——角。
(板书:认识角)
二、交流共享
1、找出三角形中的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几个角?(3个)你能指出来吗?教师
示范指角的方法。学生模仿指出3个角。
2、从实物中找角。
师生逐一出示准
备好的纸工袋、剪刀、长方形纸,用手比划这些实物中的角。
出示五角星,现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吗?(
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刚才我们都是沿
着物体的边找到它们的角,下面这个物体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吗?出
示闹钟,指名说
一说。(指出:闹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一个角。)
3、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三个图),分别描出一个角,平移到实物下方。指出:
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这
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
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指名学生到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是角的图形在图形中标出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
复备栏
5、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两根硬纸条和
图钉,示范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
准备好的材料,按照教师的方法做一个活动角。 (2)提问: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学生尝试将角变大。想象一下:角的两
条边就像人的两条腿
,要就是顶点,要使角变大就把两条腿怎样(叉开)?提问:
把这个角变小一些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合
拢。
(3)现在把这个活动角贴着黑板沿着纸条描出一个角。你能像老师这样描出两
个大小
不同的角吗?学生在作业本上描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4)要求学生找出比较大的角,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
了角,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学生齐答: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重点观察第一个图形,指名说出有几个角。学生可能会认为有3个角,也有
的会认为是1个角,
分别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点出: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是直直的。(板书
:边是直直的)
其余三个图形,逐个指名说一说,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钟面,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形成的角用红色线条表示。
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说说
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
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两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将形状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
比一比,你有什
么发现?让学生说出:这两个角一样大。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分小组活动。每人折出一个角,小组内比一比,谁
折出的角最大,谁折
出的角最小?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边一定是直直的。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45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页例2、例3,第87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尺等工具上的直角判断出上述的几种角。
2、在认
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动手操作
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准备:
三角尺、纸工袋、正方形纸、不规则纸。
教学流程:
一、先学探究
1、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为什么。
学生判断时
要求:认为不是角的举右手。再分别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2、拿出三角
尺,让学生找出三角尺上的角,提问:你能找出其中最大的角吗?
学生指出来,同桌之间将两个角放在一
起比一比。 二、交流共享 1、认识直角。
(1)提问:刚才你们两人找到的角,谁的大?学生得
出:一样大。指出:三角
尺中最大的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2)每人拿出另一把三角尺,现在找出这个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它也是直角。
(3)用手指描出这个直角,让学生感觉一下:直角的两条边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样的?
(4)拿出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提问:你能找到直角吗?有几个?小组交流所找
出的直角。全班交流:纸工袋和正方形纸有4个直角。
(5)教师利用纸工袋在黑板上画出直
角,学生模仿在作业本上画出直角。指出:
为了表示一个角是直角,用直角符号“┐”标出来。师生在直
角上标出直
角符号。
(6)提问: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你画出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
等吗?(学
生操作,交流结果。)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3、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例3.
(1)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关系。出示例3三个不同时刻的钟面,你
能
找出哪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吗?集体回答。
(2)下面老师借助三角尺
上的直角和第2个钟面上的角比一比,看看这个角比
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指出:这个角是锐角。(板
书:锐角)
(3)学生尝试着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3个角进行比较。提问:这个角与直角
比
怎样?学生回答:第3个角比直角大。指出:这个角是钝角。(板书:钝角)
(4)指导学生认识“锐”“钝”及写法。
(5)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个角,指名到黑板上
借助三角尺判断它们各是什么
角?集体判断其答案正误,并纠正错误的答案。
二、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生各拿出一张不规则的纸,先折出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
线再对折一次,
折出一个角。提问:你有办法知道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吗?学生交流。借助身
边
现有的直角的工具比一比。提问: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指名回答:是直
角。
复备栏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读题,提问:整时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整时
的分针都指着12.
提问:在钟面上确定了分针的位置,时针指着几,它们形
成的角是直角?学生操作、尝试画,得出:3时
和9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
角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打
开教材,拿出三角尺完成第3题,在每个角的旁边写出各是什么角,
在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教师巡视指
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比较
方法。
小结:刚才和大家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有的时候看不出是什么角
时,可以借助三角尺来
判断。如果没有三角尺,你会判断吗?可以用长方形或
正方形纸来帮助判断,因为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4个图形,提问:大家看到的这四个图形各是什么
图形?让学生找一
找并标出每一个直角。再组织交流。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多媒体标出的直角符号。
提问: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追问:其他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是不是都是直角
呢?在自己身边找
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比一比,看一看。
提问:通过刚刚的操作,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你有什
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
2、可以用三角尺或有直角的图形等工具帮助判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九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46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练习九”1~7题和“动手做”。
教学目标:
1、通过
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利用所认识的平面图形找出其中
存在的角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
综合图形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判断各是什么角。
教学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的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九)
3、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个角。
复备栏
∧ ┘ < 〈
(1)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3)哪些是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出示图,提问:每个图形各有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指出:队旗上非常
大的角,叫直角。
2、完成“练习九”第3题。
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个角。
指出:从这几个图形中可
以得出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3、完成“练习九”第4题。
出示图中的角,提问: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哪两个角相等?它们各是
什么角?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征。
先让学生找找图中各有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 小组讨论,两个锐角的大小关
系。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提问:要想知道这两个角的大小,就要
把这两个角进行比较,怎么比
?
集体操作,比一比,两个锐角的大小。 提问:它们的大小怎样?
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个钝角的大小。 指名说说结果怎样。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锐角相等,两个钝角也相等。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6题。 研究三角形的3个角的特征。
读题。指名说说各是什么角。
提问:每个三角形中有几个锐角?
教师小结:每个三角形中最少有2个锐角。
2、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左图的上半,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图中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
号。
出示左图的下半,提问:它是什么图形?有几个直角?标出直角符号。
现
在把这两个图形合并成左图,大家数数有几个直角。
(2)出示右图的一半,数数图中有几个直角?
出示右图,提问:现在你能数出图中的直角吗?讨论:图中有几个直角? 教
师肯定答案:有4
个直角。指出:同一个顶点的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大角。这
里的大角是直角。
集体在教材上标出直角符号。
3、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出示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的角吗?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数的? 交流数的过程。
指出:先数出相对独立的每一个,有3个;它
们有同一个顶点,每两个角可
以合成一个大角,有2个;这3个独立的角还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角。因此
一
共有6个角。
提问:直角有几个呢?拿出三角尺来找一找。指名回答。
四、反思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按不同标准分类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47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2页例1和“想想做做”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
、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
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
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
会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
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
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
学生如
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
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
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
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
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
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
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
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
指名说:
(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提问:你想
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
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
什么分类的吗?生答:
能(不能)。师:首先要把分成的几类一一写出来(如果未写,指导学生将分类的
情
况写清楚。)。
提问:现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出示的结果逐一回答。
(2)出示其他的分类结果,指名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复备栏
(3)将几种分类的结果放在一起,小组交流: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师和学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师比学生少9人;
生3:做游戏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书、下棋和做游戏的一共有15人。……
(4)师: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能掌握吗?
提问:你认为分类整理时最关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最关键的是确定分类标准。(板书:分类标准)
4、回顾刚才的整理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交流:
(1)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2)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小结:通过分类整理,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
,用自己的方法将结果表示出来,
这就经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三、反馈检测
1、谈话:我们学校准备成立兴趣小组,有航模、唱歌、美术、舞蹈,现在
请同
学们想一想你想参加哪一个?
下面分小组活动,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人数记下来。实物展示:说说你是怎么进
行统计的?从你整理的结果看,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提问:可以怎样分类?生答:按颜色和形状分。出示图下的表格,学
生独立完成。交流
整理结果。
3、谈话:老师在课前收到了大家带来的一些照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先逐
一
出示然后出示全部)。
这些照片,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引导学生从照片上人数的多少分成两类:个人<
br>照和合照;从照片的横拍和竖拍分成两类;从照片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类。……
4、谈话:最后
,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先请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人
数,你是怎么知道人数的?引导学生说出
:是数出来的,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提问:你能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吗?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
的想法。集体交流
其中一个小组的分法。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在实际生活中
,有的时候需要分类整理,才能回答有关的问题。按不同
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48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2和“想想做做”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
集和整理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画“正”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你今年几岁?学生交流:有的8岁,有的9岁。
老师
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哪个年龄的人数比较多,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把大
家按照年龄分一分呢?
是的,要知道大家的年龄情况,单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一个一个地问清
楚,并把这些数据记录下
来,才能知道结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交流共享
1、
分组活动:调查一下你们小组中8岁和9岁的人数各有几个?交流结果,并
说说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
br>在大家的调查和记录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数据,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出
示各小组记录的结
果)把这些数据合起来,就得到了老师想要的结果。
2、师:老师还想了解我们同学有无蛀牙情况。
(出示图片)蛀牙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帮助你的同桌看一看、找一找,有没有蛀牙?有几
颗?
现在把你看到的情况告诉给同桌,各人要记住自己的蛀牙情况。
老师想知道平时你们是怎样保
护自己的牙齿的?学生交流。指出:要想保护好
我们的牙齿,首先应该做到坚持每天刷牙。
3、分组活动:小组内调查并做好记录。
4、提问: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实物投影,出示记录的结果,指名说出是怎样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它好在哪里?
5、整理填表。
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要求准确地数出人数并填在表里。
集体交流结果,提问:
(1)小组同学中,是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指名说一说,小结一下班级学生的蛀牙情况,作出恰当的指导。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交流。
6、提问:回顾统计活动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集体交流,生1: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了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生2: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复备栏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结果清楚;画“正”字,方便、常用。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以后还会学习。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班级课程表
(2)出示需要整理的科目,告诉学生:一个方块表示1节 。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4)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一说。
(5)小结指出:像这种用方块表示结果的
图,叫做方块统计图,它能比较直观
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br>(1)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先示范告诉学生游戏的
玩法,然后告诉
学生“平”是什么意思。)
(2)提出要求:做20次,每完成一次在记录表上画“正”字表示。同桌开始
做游戏。
(3)独立整理记录的结果,填写下表。
赢
( )次
输
( )次
平
( )次
(4)同桌交流,说说输
赢情况。比较同桌的表格,说说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出:
同桌两人的输赢的次数正好相反,否则说明记录
结果有误。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水果图,师:欢迎进入丰收园,这个
季度丰收园里的水果有香蕉、苹
果、菠萝、西瓜,要把最新鲜的水果摘下来送给你们,可还不知道你们喜
欢吃什么
呢。
(2)师:分组活动,了解并记录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 )人
( )人
( )人
( )人
(3)交流结果,根据大家统计的结果,就知道哪些水果可以多摘哪些可以少
摘
了,这样大家就都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了!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和体会?
归纳:学到了画“正”字的记录方法,它比较方便、常用;经过统计,结果清
楚;还认识了方块统计图
,它的特点是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十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49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7页 “练习十”1~3题和“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发
展
学生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识。
2.使学生在参与收集和整理的活动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
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
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
巩固分类整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实际调查并记录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玻璃球、筷子。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1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动物运动会,你看吗?出示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
些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按照什么分类?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们的个数?可以打“√”。也可
以画“□”,或者
其他你想到的方法。
现在独立整理数据,然后填表。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跳高
( 5 )只
狗
( 5
)只
兔
( 2 )只
跑步
( 8 )只
猴
( 6 )只
复备栏
提问:哪种小动物只数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根据第几个表格来回答的?
提问:跳高的比跑步的少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追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板书: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不同)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师:(出示场景某停车场)现在看完动物比赛,我们要回学校了
,停车场里的车
真多呀!你知道有多少辆吗?
老师已经帮大家作了一个记录,看看它们各有多少辆?
出示教材的记录表。
提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追问:一个正字表示几辆车?
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小汽车、面包车和大客车各有几辆?
组织交流。
指出:在实
际生活中,通过统计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情况,画“正”字记录数据,
很方便,也是常用的方法。(板书:
画“正”字,方便、常用)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3题。 <
br>谈话:我们每天都在进行体育锻炼,但老师对大家的爱好还不太清楚,想请大
家帮老师来作一个调
查。
我们活动主要有拍皮球、踢足球、跳绳和打乒乓球。每个同学先想一想你最喜
欢的一项活动。
展开活动。
请小组长汇报整理好的数据。
提问:如果在小组里组织一次体育活动,你认为哪项活动最受大家欢迎?
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表格,全体分析。
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
2、完成“练习十”“动手做”。
拿出准备好的玻璃球和筷子。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夹玻璃球的游戏,你玩过吗?边示范边告诉学生怎样玩。
提问:你估计自己3分钟能夹住几个玻璃球?
现在我们分组进行,请小组长负责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出示表格,组长写出
各个成员的姓名。
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结果,提问:你们小组里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你的夹球成绩在小组里排第几?班上夹球个数最多的是谁?能夹多少个球?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了解你的好朋友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总 50 课时
主备人: 赵斯宝
教 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了解你的好朋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自己想
了解的内容经历对好朋友的调查、整理的过程,能够知道调
查的注意点,在调查时注意这些方面,根据实
际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调查活动。
2.通过对好朋友的进一步了解,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实际调查好朋友的几项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分类整理记录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有几个?同学间相互交流。
指名说说:哪些同学是你的好朋友?
提问: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情况,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龄和身高;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
生:我还想知道好朋友会不会打乒乓球。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你的好朋友,了解你想知道的一些内容。(板书课
题: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合作探究
1、(出示教师上的表格)请把你好朋友的姓名写在这
张表格中。学生完成此项
内容的填写。选择一张所有好朋友都在本班的表格作为下面教学的材料。
2、提问:你想了解哪几项内容?指名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调查内容补
充为四项。
集体对这几名同学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提问:在最喜欢的颜色这一项,你能
看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能每个人的
喜好都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
3、谈话:下面我们
准备让大家开始调查你的好朋友,你有没有什么困难?(学
生可能会提出“我的好朋友不在本班”,教师
要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调查。)
提问:开展调查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并补充:
(1)向每个好朋友问的内容应该一样。
(2)要及时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
(3)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课外时间调查。(
相机板书:调查内容要
一样,记录要及时准确,特殊情况课外调查)
展开活动,调查本班的好朋友。
复备栏
交流你已经了解到的好朋友的情况。
三、分类整理
1、指出:你刚才调查的四项就是四种标准。
提问:你能选择不同的标准,把你记录的结果分
类整理吗?学生肯定:能。要
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2、(出示教材上的表格)选择
一张调查表进行分类整理。小组讨论:可以按照
什么标准分类?指名说一说,教师填好分类标准。
学生独立完成记录的分类整理。
3、提问:通过分类整理,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1、提问:你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学生交流。
通过调查,你对自己的
好朋友有哪些新的了解?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
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的爱好广泛,我们都喜欢……
,我也要学会……
2、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刚才大家都对自己的好
朋友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课后还可以去了解你们小组里
的同学,选择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调查内
容。那么,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
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回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