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巡山小妖精
545次浏览
2020年08月30日 16: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清明的习俗-宿州职业技术


最新人教版数学精品教学资料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及教学总体设想

一、教材结构和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内容涉及四 大领域,共设了九个单元。教材开篇通过卡通人物的对话,说明
本册的主题是“数学真有趣”在本册教材 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除 法,混合运算,生
活中的大数,探索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以及连加连减的计算方 法,学习测量、认识图形、
方向和路线,统计等内容,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 念与统计观念,感受数学应用的
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教材特点:
1、提供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题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
2、安排多种多样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探索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
4.经历统计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发展趋势, 做出简
单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要点说明及教学建议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 数的情况,
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有余数的试商,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 到熟练。
3、结合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顺序。
4、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5、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通过“估一估”活动,初步感受大数的意义, 培养学
生的数感。
6、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数目的特点,采 取适当的
方法。
7、组织数学活动,在运动变化中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师在组织数学活 动中,教
师要充分使用动态的学习材料。
8、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作出合理性 的判断。
9、感受一分米 ﹑ 一毫米﹑ 一千米有多长,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择优促差措施
学生基本学习情况分析





















20xx年度春学期二年级数学课时安排计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日期
2.24—3.1
3.4—3.8
3.11—3.15
3.18—3.22
3.25—3.29
4.1—4. 5
4.8—4. 12
4.15—4. 19
4.22—4. 26









单元
1
1
1、2
2、3
3、4
4、5
5
6
6
6、7
7
7
8
8
9
9
9

度安
课题
1、学生报到2、分苹果3、分橘子4、巩固练习
1、分草莓 2、练习课 3、租船 4、派车 5、练习一
1、过河 2、练习三 3、练习课
4、辨认方向 5、认识路线
1、练习四 2、 数一数(2节) 3、拨一拨 (2节
1、比一比 2、练习五 3、练习课
4、铅笔有多长 5、1千米有多
1、练习六 2、整理与复习(2) 3、走进乡村(2)
1、买电器 2、练习课 3、回收废电池 (3节)
1、练习课 2、小小图书馆 3、练习课(3节)
1、练习七(3节) 2、练习课 3、认识角
1、练习课 2、认识角(2节) 3、练习八
4、长方形与正方形
1、平行四边形 2、欣赏与设计 3、练习课(3节)
1、捐书活动 (2节)
2、运白菜 (2节) 3、买洗衣机
1、练习九(2节) 2、整理的复习(2节) 3、
美丽的植物园
1、读统计图表(2节) 2、小调查 3、讨论
(统计图表)(2节)
1、 计实践活动 2、练习课
3、总复习
总复习
复习



5
5
执行情况


















优促差措施
1、练习课2、小熊购物 3、买鲜花4、练习二 (2) 5
5
5
5
5
5
3
5
5
5
5
5
5
5
5
5


19
20




复习
期末检测




一、 除 法
第一课时:除法(一)认识竖式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 “分苹果”“分橘子”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教学目的: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
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
教学难点
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问题引入: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
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
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 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 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 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 算
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显示学生摆放
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竖式: 4
5丿2 0
2 0
0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
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4 ……商:“4”表示分4盘。
除数…… 5丿2 0 ……被除数:“20”表示有
20个苹果。
“5”表示每盘 2 0 ……商和除数的乘积:“20”


表示需20个苹果。
放5个苹果。 0 ……余数:“0”表示20个
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 ”表示横式中的“÷”。
(5) 练习:第2页 “试一试”的四道小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2.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 课件再次显示20个苹果画面。
(2) 组织小组讨论: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呢?
请每个同学用代表苹果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再小组内讨
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 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
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 及单位名称的写
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6=3(盘)……2(个)
3
6丿2 0
1 8
2
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
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20”表示把20个苹果拿去
分,“6 ”表示每盘放6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
位“盘”),“18”表示3盘共18个(6×3=1 8)。“2”表
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说明“2”
是这个竖式的余数 ,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
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
3.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 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
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1)题”。
(2) 学生讨论:淘气的列式对不对,为什么?指名
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 ,正
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3) 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 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
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
除数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除法(二)试商方法
教学内容: P4 ~ 5 “分草莓”
1. 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
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
教学目的:
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复习
1.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 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
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 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
还剩几个?
(2) 列算式:55÷8
(3) 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
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 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
又要比被除数小。
(6) 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
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 5题。
四、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除法(三)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P6 ~ 8 “租船”
1.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
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目的: 2.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通过合 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
教学难点
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复习
1. 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 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 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
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
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 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
5+1=21。
(2) 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2


人,一条3人。4×4+5=21。
(3) 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
3人。3×4+9=21。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
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 ,我们要结合
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
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 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
“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
全规定的事。
5.练习:P6“试一试”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3元。问题:1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10÷3=3(时)……1(元)
答:1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1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三、巩固练习: P7“练一练”的第1 ~ 4题。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4.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
子够吗?
四、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P9 ~ 11 练习一
1.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掌握有余数
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 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
教学目的: 验。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
悦,增加自信心。
4.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引入课题
板书:除法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 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对答案。
2. 第2、3题
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第4题
先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教师用ppt显示学生
的解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4. 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巡视学生的书写格式,特
别检查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5. 第6题
此题使被除数数目较小,可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后分类。
6. 第7题
(1)帮助学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派车的可能性有5种,只要求学生说出一种。至
于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只要说得出道理即可。
7. 第8题
本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题实际上是有余数除
法的应用。
先观察图,让学生找出规律。第(1)、(2)题学生
可通过看图和接着画确定颜色。第(3)题通过 规
律:5个圆为一组,第25颗正好是第5组的最后
一颗,因此是蓝色的。

教学反思:


二.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P12 ~ 13 “小熊购物”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
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
计算。
3.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口算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复习
1. 口算。(开火车)
3×5= 4×8= 7×6= 36-17=
80-43= 9×3= 8×5= 37-15=
8+15= 36+7=
2. 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36+5-18 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
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 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
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
题,如: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需付多少钱?
3. 解决问题。
(1)列算式:3×4+6 6+3×4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
12元,所以3和 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
面包和1瓶饮料共付18元。
②算式“6+3×4 ”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
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
瓶饮料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
与6+ 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4个面包和1瓶饮
料共付多少元。
(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3×4+6 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
的两步式题)
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
算什么?
(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PS:先算的一步
用直线划起来)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12 +6 =6+12
=18(元) =18(元)
答:该付18元。
4. 尝试独立解决
(1) 提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几元?
(2)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可能会出现以下两
种方法解答。
a. 3×4=12(元) 20-12=8(元)
答:应找回8元。
b. 20-3×4 (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20-12
=8(元) 答:应找回8元。
(3) 重点讨论解法b。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
情况下,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认识: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的式题
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5. 小结: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以上
三个算式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式题。
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P11“试一试”
1. 第(1)、(2)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把先算的一步用
直线划起来。
2. 第(2)题齐3学生板演并订正。
3. 第(3)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
论。也可自己创设情景来叙述算式的意义。
四、总结: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除加、除减

教学内容: P14-15 “买鲜花”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
教学目的: 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
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口算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复习
1. 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
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 练习(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 40-6×4
二、探索新知:出示P12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 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1枝康乃馨
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3. 解决问题。
(1) 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 . 24÷8=3(元), 5-3=2(元) 答:(略)
b . 5 - 24÷8
=5-3
=2(元) 答:(略)
(2)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组讨论:5-24÷8 表示上意思。
算式“5-24÷8”中的 “24”表示8枝康乃馨(即1
束)24元,“24÷8”表示1枝康乃馨多少元。所以“5-24÷8”表示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也
可以表示1枝玫瑰花比1枝康乃馨贵多少元?
因此计算“5-24÷8”的时候,应先算24÷8=3,
再算5-3=2,用脱式计算式:
5 - 24÷8
=5-3
=2(元) 答:(略)
(3) 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
后算减法。
4. 尝试解决问题。
(1) 提问: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2) 让学生独立解答。
(3) 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
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5. 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
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 P13“试一试”。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2. P13“练一练”。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


立完成。
四、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P16 ~ 18 练习二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
合运算题 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目的:
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通过练习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熟练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
教学重点:
式题的运算顺序。
通过练习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熟练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
教学难点
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ppt、计算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引入课题
板书: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 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练习。
2. 第2、3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明确问题,然后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
3. 第4题。
注意图中“5个人”也是解决问题的一条信息。
4. 第5题 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 12÷6=2(元) 3>2
解法二: 3×6=18(元) 18>12
解法三: 12÷3=4(听)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听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 答:
第6题: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并独立思考有什么规律,
然后小组讨论,订正。
5. 第7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
立练习。


6. 第8题:先审题,指名说说错在哪里,再让学生改
错。可指名板演。
三、介绍“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
四、总结1.评价自我及同学的表现。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
获。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P19 “过河”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
教学目的:
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复习 1、口答题:
(1) 2+7×5,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
要先算( ),再算( )。
(2)40-36÷4,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
要先算( ),再算( )。
2、 计算 32-8÷8 20+16÷4 30-4×5
二、探索新知:出示P17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 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 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
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
即29+25 。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 )”来帮
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 写出解答过程
(29+25)÷9 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略)
5.练习
(1)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 (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
都一样,但由于 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结
果不一样。


(2)独立完成P17“做一做”
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
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三、巩固练习1.比较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16-8×2 (6-8)×2
2.P18 “练习三”的第1题。
四、总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
说明吗?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P20-21 练习三
1.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
生进一步认识“先乘 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
教学目的:
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 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
教学重点:
的作用。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
教学难点
的作用。
教学准备: ppt、学生每四人准备1副扑克牌,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复习
1. 提问: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
序怎样?(指名口答)
2. 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 第2题
(1)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 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上?(小括号)
2. 第3题
(1)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2) 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3) 指导提问。
根据这个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
作)
3. 第4题
(1)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要求每个班多少人,必须知道什么?
(2) 让学生独立解答。
分步列式: 24+29+28=81(人) 81÷9=9(人)
综合算式: (24+29+28)÷9
=81÷9
=9(人) 答:(略)
4. 第5题
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让6学生板演,全班齐练。
5. 第6题 对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6. 第7题 可用列表的方式表示结果。
7. 数学游戏:“24点”
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 1.评价自我及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三、方 向 与 路 线
第一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
P22-23 “辨认方向”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的: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
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
联系。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
1. 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2.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学期学 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1)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
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 :东南、
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
向知识,说一说 体育馆、商店、医院、邮 局分别在学校的
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 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
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 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
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
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
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 :图书馆在北面和
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
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
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
东 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
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 ,将所
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
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
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 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
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 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
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 板书指导,先将
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
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

二次设计


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 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
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 同
学。 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
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 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
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 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 的
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
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 br>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
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 位置,并说
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
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
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四. 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
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 面朝方向 西北方向 东北方向 西南方向
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 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
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 知识,增
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
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路线

教学内容: P24-25
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
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目的: 2能结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对学生进行保护大自然,爱护庄稼、树木的教育,体会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嫩个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难点 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我们要去什么地方春游吗?我们
将要沿着一条什么样的路线走呢?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春游的路线。板书:认识路线。
二探索新知。
(一)示春游路线图。
教师由简单介绍图中要进行的军事活动开始, 直至讲到
营地进行野炊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谁想按照这条路线图向大家介绍我们行走的方向和
经过的地方?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1) 指名介绍路线图。
(2)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3) 你喜欢哪一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在倾听中交流、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二)接龙游戏。
1游戏规则:每人说出从起点到某一地点的方向,前一
位同学的终点就是后一位同学的起点。
2指名表演接龙游戏。师某某同学把我们带到了营地,
这里的风景怎样呢?
三、练一练。
1辨认营地周围环境的方位。出示营地方位图:
二年级和三年纪的营地分别在指挥中心的什么地方?
三年级的同学要到小山坡上放风筝,他们可以怎么走?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认识返回路线。小组内介绍返回路线。
指名介绍返回路线。
3认识学生的回家路线。
出示本班四位同学从学校回家的路线图:
(1) 想一想,他们四人回家分别可以怎么走?
(2) 小飞同学回有几条路可以走?哪条路最近?
四、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P26--27练习四
1通过练习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的: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
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 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
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 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
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ppt、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第(1)小题
先让学生观察这副情景图,可以先小组讨论,然后独立
完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这副图充分交流 ,说出图书
馆在小军家的东南方,在商场的北面,在电影院的西北方,
在公园的东北方……对于 某一建筑物的具体位置,鼓励学生
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坚信叙述。
第(2)小题:指导练习时 ,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叉
路口,怎样找交叉路口才能找到邮局所在的位置。
第(3)小题: 这题的答案不惟一,有很多条路线可以到达。
练习时引导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怎样走最近。
第(4)小题:这是道开放题,应该让学生自己确定起点和

二次设计


重点,说一说在小组中交流。
第2题。
通过设计希望小区各建筑物 的位置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组织 这一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将书后附页中的图片剪
下来,然后按所给的信息将医院、健身房和商店贴在希 望小
区中,最后鼓励学生将剩余的图按自己的设计贴在希望小区
中,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小区 图。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各建筑物的位
置。如1号楼的东南、东北等方向各 有什么建筑物,谁在商
店的东、西、西北方向等等。
三、总结1.评价自我及同学的表现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四 生活中的大数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内容: P28-31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
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
教学目的:
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
发展数感。
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
教学重点:
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和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准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天津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吗?
生:天津广播电视塔。
师:那你知道天津广播电视塔有多高吗?
(出图)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师:天津广播电视塔在刚建好时,它的高度位居亚洲第一。
2.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生:珠穆朗玛峰。
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 (出图)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老师这还有两幅图(出图),
我们一起来看看。
3.⑴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以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
数,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那 这些数字和100以内的数比
较,怎么样?
生:这些数字比100以内的数大很多。 (板书:大)
师:那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
数。 (板书:生活中的 数)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
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
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 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
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
要说 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 (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
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
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
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 ,先
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
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
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
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
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
样数的。
⑵计算机演示: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
到一千。(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
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
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 ),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
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
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
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
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
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
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
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
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
125个小木块。



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
142个小木块。



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
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
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
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
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
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
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
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
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拨一拨

教学内容: 拨一拨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教学目的: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正方体 学具袋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活动一:拨一拨
(一)出示信息(投影)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
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我们学校有880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有1900年。
学生试着读读划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四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4种数的读法,
并将自己讨论的一类数各摆出5个。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
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 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
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出示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
抽生读。
(三)你拨我写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活动二:练一练
1、 说一说商品的价钱 写出横线上的数 填一填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一比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
教学目的: 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计数器、

二次设计
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 创设情境:小鸟认数
1、学生扮演小鸟认数:
1084 982 3756 4184
2、比大小 出示 1084 982 3756 4184
3、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4、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5、明确:
(1) 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 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
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活动二 练一练
在 里填上“<”或“>”
1074 846 389 982 5102 5184
(1)学生独立练习
(2)交流想法,着重说一说最后一题。
活动三:试一试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 独立思考
(2) 讨论:这么多的数,怎样能很快地从小到大排列呢?
(3) 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4) 独立完成
想一想: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
活动四:猜数游戏 活动五:估一估
1、 大约有多少粒豆子?


2、 估一估,填一填
树上大约有一( )个桃子,大约有三( )片叶子,河里大
约有五( )只鸭子。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的:
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几个数的排列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一看,读一读
(1) 看图写数:2003 2040
(2) 读数:二千零三 二千零四十
(3) 你拨我写 同桌合作,一人拨珠,一人写数
活动二:找规律 出示题目
(1)388,389, , ,392,393
(2)3260,6370, ,3290, ,3310
(3)5725,5825, , ,6125
1.找规律 2.独立填写 3.交流,评议
活动三: 说一说
1、
2、
3、
4、
1、
3、
在小组内先读数 307 754 371 7594
说一说,“7”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汇报,交流
猜一猜 淘气的书可能有多少本?
故事引入 2、连一连
在小组内读一读,写一写4、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二次设计
活动四:小兔吃萝卜
5、小结易错的地方。


活动五:数学游戏 转一转,比一比
活动六:实践活动 有多少片树叶?
1.先估计50或100片树叶占多大面积,再估计所有树叶
有多少片,在小组内交流。
2.实际数一数有多少片
想一想:怎样数得又快又对,设法表示出来。
教学反思:





第五组 测量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铅笔有多长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 初步建立长度
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的: 2、通过独立思考与 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
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 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活动流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 生1分米长度单位,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
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
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 有发现学生
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
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
单位表示呢? 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
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
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 米是多少厘米?1


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
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
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
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
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 度,记下来,
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
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
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然后介绍,1
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
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 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
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
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
米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千米有多长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1千米有多长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
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 象。
教学目的: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
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米尺、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 br>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1.走一走。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 走一走,数一数10米、
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
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 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
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 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 (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 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 化大楼
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
的距离,约1千米。
(2)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
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 1千 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
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
和米 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 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填一填。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我们知道1千 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
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
确答案。完成数中4 2页填一填。
(2)(课件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
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 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
米”?
i. 公路边的里程碑
ii. 摩拖车的速度表


iii. 限速标志
iv. 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 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
计一下,从校门口 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
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 师 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
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
走 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完成43页的第1题、第2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六
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 练习六 < br>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千米、米、
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 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
教学目的:
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 决生活中遇
到的问题,进而形成能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
教学重点:
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
教学难点
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能。
教学准备: 1、ppt。 2、 每人准备一件最喜欢的物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 br>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
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 ,重点运用所学
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玩中学
1.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0厘米、1毫米、10毫米……
2.量一量: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毫米。
3.填空:(投影显示)
(1)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
确时,可以用( )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是,可以
用( )作单位。
(2) 38米+54米=( )米
1米-6分米=( )分米
570分米-170分米=( )分米=( )米


1米-85厘米=( )厘米
(3) 小明身高94厘米,在长( )厘米,正好身高
1米。
(4) 用一根长70厘米的铁丝,做了一个每边长都是
15厘米的正方形框架,还剩( )厘米。
(5) 3只苹果+4只香蕉+1只梨=1090克
3只苹果+4只香蕉+4只梨=1690克
1只梨重( )克
(6) 先数出5毫米厚度的纸的张数,再算一算。
5厘米厚度的纸约有( )张 。
20厘米厚度的纸约有( )张。
学中做 1.完成练习6的第1题、第2题、3题。
做中得 完成练习六的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一)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
化和条理化。
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ppt、挂图。 优秀的作业、作品……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 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
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
们准 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
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1.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
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
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
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2.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3.(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
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4.评一评。
a.自我评价。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5.忆一忆。
a. 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
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 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 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6.写一写。 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1.在练习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2.关注学生学习技能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个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
握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各种情境挂图和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切入举偶
二、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
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玩中学
凳上智慧梯。完成46页的第2题。你知道吗?第3题。
第4题。第5题 。第6题。第7题。第8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走进乡村
教学内容: 走进乡村
2.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3.通过“走进乡村”这一生 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蕴涵着丰
富的数学知识,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从中能提出有趣的问题, 并运用
教学目的:
以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4.对所提出的数学问题加以讨论, 学生间要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以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看图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以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情景引入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绿草茵茵的小村庄 。潺潺
的河水从那流过,一片片麦田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翻滚
着,几只欢快的小鸟在树林上空 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那
真实人间仙境。你们想去看看吗?
玩中学:看一看。1.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整体感知画面。
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在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说一说。分布引导,循序渐进。
1).出示书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看图,说
一说方向和路线,要求小组内交流。
2).每组派代表汇报。
3.算一算。 解决发现的问题,体现数学的使用价值。
对于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他们运用学过的知
识尝试进行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 问题银行里,然后
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学中做:看图,出了课本中的问题外,你还能提出有关方
向和路线的问题吗?并试着解答出来。
做中得: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走一走,用自己的眼睛仔细
观察,并根据所看到的内容提出有关的 数学问题,再回到
教室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六 加与减(一)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买电器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的: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 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
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 洗
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
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
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
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
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 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
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
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
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 得又
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回收废电池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回收废电池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
教学目的: 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法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ppt、小黑板。
教学准备: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 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
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
的 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
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 数学课我们就
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玩中学
1、看一看。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 期起开展了保护
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
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 电池的情况。
2)、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
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 师就要及时给予肯
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
题。
2、算一算。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
教师板书:102+97=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进行计算。102+97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完成第52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
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完成第53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完成第54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 想一想,三位数的
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
加法应该怎样做?
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5页的第1、2题。
做中得 完成第55页的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小小图书馆


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 小小图书馆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
教学目的: 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具:ppt、小黑板。
教学准备: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
课外小 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
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 识
呢!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
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3、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4、试一试。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
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
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完成教材第57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
算。
4、议一议。
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讨论300-97怎么算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最简
便。?
各小组间交流、汇报。
二次设计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
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 要从不为0的
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
5、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得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
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在下面记一记。
运用笔算法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第58页的试
一试中的题目,并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6、议一议。
讨论加法算式验算方法。出示747+87=?独立计算出来。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
汇报验算方法。
7、学中做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通过动物卡片游戏,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还利用这四个动物卡片,练习列出三位数的加法。
8、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 第四课时 练习七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
教学目的:
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挂图、ppt、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
的。
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1题。

玩中学
1、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 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
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
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 个数的差最小。
2、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3、6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7题。
6、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
自的解答过程。
7、学生完成教材第60页的第9题。
第(1)小题要帮助学生会看火车里程表。
第(2)小题可利用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路线图或线段
图帮助理解。
第(3)小题在学生能够能够看懂题的基础上,放手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教学反思:

二次设计
七、认 识 图 形
教学内容: 认 识 图 形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教学目的: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
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
教学难点
和钝角的特征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
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
学过的图形。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 (有三角形、长方形、
椭圆形等)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
图形,它叫“角” 。(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
找出“角”吗?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 到电脑前指“角”。
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创设小房子 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
“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
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
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师:你是
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
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教学准备: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 ”,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
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
始 ,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
来了。

二次设计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1:“角”是尖尖的。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 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
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
名称,一 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
图形中抽出“角 ”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
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
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 教师边说
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
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 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
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
同学 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
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 分名称
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 (教师
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
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
的这条边画一 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
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 个
“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
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 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
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
“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 等学生做
好,要求都把做的“角”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
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马上就把
“角”变大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 br>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 起来
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
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 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
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
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
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请一位同学帮 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用活动角
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角度,< br>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
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角”朋友
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帮 助它们吗?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 细观察。你认为哪个
“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
看一看是几号 “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2
号“角”最小?
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 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
“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 对
齐,5号“角”的两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 ,也是5号“角”大,
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
点和一条边重合。
生3:我是 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
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
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角”的顶点处
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来越 大)都是一个“角”
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5号“角”
的边不一样 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号“角”和5 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
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 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
“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
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
合比大 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
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 的长短没
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 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
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 吗?并请
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 面上的
“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
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 练习八
1
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的: 2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让学生了解“角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角。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教学重点: 准确的数角
教学难点 准确的数角
教具:课件、挂图。
教学准备:
学具:三角尺、学具钟、放大镜。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
们共同来完成练习八。
玩中学以“去角国做客”为线索,完成书本上的基本
练习部分。
1. 继续展示课件1。
它们就是陪同我们玩的向导,我们来向他们打个招呼,
认识一下吧!记住, 一定要把角的名称说的准确呀!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1题。
2.展示课减2(一列小火车、6节车厢,车厢上面分
别画着教材第2、3题中的6个图形)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节车厢,就请你们标出这节车
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 ”表示。
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
(1)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答案。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2、3题。
3.展示教材第69页的第6题。
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角的王国吧!请你一边看,一
边认,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1) 自己找,自己认。
(2) 全班交流,角的名称叙述要准确。
学中做 < br>在角的王国里,到处充满了新奇有趣的关于角的知识。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1. 展示课件4。
(1) 你们看到了什么?
(2) (显示教材第69页的第5图)你能说出钟
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吗?
(3) 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
么?
(4) 分组活动:用学具钟拨一拨,说一说 ,还有
哪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同样大,说一说
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5) 拿起手中的放大镜看看手中的钟面,你又发现
了什么?
(6) 指针长了,角的大小变了吗?
做中得
1. 又一个角很顽皮。(出示68页第4题第1个角
图)数一数它有几个角。
2. 它在自己身上填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4题
第2个角图)。数一数它现在又有几个角。
3. 哎呀,它又给自己添了一条线!(出示68页第
4题第3个角图)同学们快数数,现在又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
1
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
教学目的: 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教学准备: 学具: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③
三角尺、直尺、剪刀。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
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玩中学 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 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
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 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
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 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 br>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
形的特征。
2.活动二。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
关系。
(1) 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
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 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
学认真观察彩纸露 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
方形——长方形。
(3)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 是长方
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
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
1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的: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成长方形与四边形间的区别与
联系。
3体会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具:活动长方形框架点子图。


学具:七巧板。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课件引入。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在这幅图上找到了什么你认识的图
形?
玩中学 1.做一做。
引出平行四边形,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
系与区别。
师示“活动长方形框架”。
老师要拉动框架两角,猜猜会是什么结果。用你的小手
比一比,和同桌说一说。 谁愿意来试一试?
请学生到前面来拉动长方形框架两角,将其变成平行四
边形。
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
2.说一说。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请同学们
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1) 先对你的好朋友说说。
(2) 谁愿意告诉老师?
学中做
3. 画一画。教师出示点子图。
书上附页3有点子图,请同学们是这在上面画一个平行
四边形吧!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你觉得自己画得棒不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4. 拼一拼。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巩固对平
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1)每个同学都认 识了平行四边形,我们的七巧板着
急了,它也想和平行四边形做朋友,请你帮帮它,
用七巧板拼 出平行四边形,快动手试一试!
2)拼完的同学可以将你的平行四边形展示在前面。
3)看一看,评一评,你最喜欢谁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二次设计
第五课时 欣赏与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的: 2、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电视、电脑、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 br>1、同学们,经过调查我发现咱们班有许多同学的家买了新
房子,装修得特别漂亮,谁愿意把自己 的家介绍给大家,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
可分)
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家,想一想这里复习了我们学
过的哪些图形?
(学生说,教师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
形)
(复习学过的基本图形)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让我们一起再欣赏几幅图 ,(看书上的图片)
2、你喜欢这些图案吗?为什么喜欢?
3、每个同学说说第一个图案里有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图
形?
(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4、汇报基本图形(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彩色笔勾出图形
的轮廓)
5、小组2个人互说第2幅图的基本图形,说完后汇报。
(学生能够从各种图案中分析出基本图形,并能借助辅助
线构造基本图形)
6、要是你画,你怎么画?(举例子说明,并用电脑演示)
(感受旋转、平移、对称的现象)
7、你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设计图案
吗?一会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设计,设计之前先想一想
你打算用哪些图形去画,然后选自己最喜 欢的图形设计
漂亮的图案,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涂色,鼓励学生设计独
特的图案)
8、学生自己设计
9、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评价,大家先说说怎样去评选呢?(让
学生说出评选的条件再进行评选)
10、展示作品并分析图形。(按照得星的先少后多评选,把
优秀作品放到ppt)
11、评选最佳设计奖、最佳创作奖、色彩鲜艳奖、态度认
真奖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谈谈学习收获
四、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颁发奖状
二次设计


五、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教学反思:



八 加与减(二)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捐书活动
1.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的: 2.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
甚至巧妙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直尺和草稿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导入(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师:这学期,我们学校 开展了很多的爱心活动,我们一
起回顾一下吧(展示照片)这是我们学校的什么活动?
今天我 们就来看看捐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出示统
计表)这里就是我们学校捐书情况的统计表,谁来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生搜集信息)
师:你们能提出哪些和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呢?回忆一
下,用竖式计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今天就来用以前的计算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我们学校低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独立列式
2、估算:你是怎么估计的?
3、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请个别孩子板演}
4、交流算法,互相评价
5、小结 :同学们都很聪明,自己探索出了这么多不同的
计算方法。其实啊,无论用怎样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 br>是要确保计算准确,有没有同学计算出现了失误的?大
胆说说你错在哪?


(肯定、表扬:诚实、勇敢!感谢:正因为有了你的问
题,同学们计算时才会更加注意)
6、试一试:“我们学校高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先估算,然后独立练习,小组交流 算法(你喜欢用
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计算,做完了的同学把你的计算
方法跟你的同座说一说) (2)小组汇报
三、我能行 计算比赛p75 1.用竖式计算
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加 计算时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根据你的经验,用这种方法计算时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
的地方 想提醒大家的?(两至三人谈)
四、联系生活、发散延伸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要到了, 你们想不想收到爸爸
妈妈送的礼物呢?商店里有很多儿童商品,如果这次爸
爸妈妈让你自己去挑 选购买,只能买三件,你想买些什
么?该付多少钱?
如果你买的商品限制在100元以内,钱够用吗?如果不
够,你打算怎么办?
五、小调查:
调查我们学校一至三年级学生人数,填写统计表并回答
问题。
板书设计:
捐书活动,
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118+104+95=317(本)
1.估算 100+100+100=300,大约300本。
110+100+100=310,大约310本。
2竖式计算: 118 118
+104 104
———— + 95
222 ————
+ 95 317
——
317
3凑整简算
(1) 118+104+95=100+100+100+18+4-5=317
(2) 118+104+95=110+100+100+8+4-5=317
答:建设小学一共捐书317本。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运白菜

教学内容: 运白菜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连减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
教学准备: 相对应的主题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农民伯伯种的大白菜又获得了大丰收,
他们正忙着收白菜、运白菜呢!
出 示主题情境图。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如下数学信息,
第一运走288棵,第二运走256棵,原有850棵 。
二问题探索。
1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1)两车一
共运走 多少棵?(2)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
问题(1)(2),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应用,可以让学 生独
立解答出来。然后重点研究问题(3)。
2思路探究。
(1)教师启发与引导 :想要知道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3)交流想法。
会有以下两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运走第一车后还剩多少棵,再算运走第二车后还剩 多
少棵。列式为“850—256—288”。
2先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再算还剩多少棵。列式为
“850—(256+288)”。
(4)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思路。
3算法探究。
引导学生把具体 的问题情境、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计算的
方法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弄明白其中的算理。在此重要
的 思想指导下,以下两种算法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1) 从总数里面连减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594—288
=306(棵)
(2) 从总数里面减去两个数的方法。
850—(256+288)
=850—544
=306(棵)
三应用练习。1.计算方法的练习。
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一练中的第1、3题。
2解决问题的练习。(1)第2题。
a出示问题情境及第(1)问。
b学生独立解答。 c交流算法与想法。
d出示第(2)问。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提出与第(1)问类似的连
减问题,并 试着解答出来,再与小伙伴交流。
(2)第4题。
a出示题目内容,带领学生读懂所提供的信息。
b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整体上看,从星期 一到星期日
里程表上的读数是逐渐增大的,但有一天很特殊,星
期三和星期四里程表上的读数相 同,这是为什么呢?
c学生讨论。
可能性1:如果小军是每天晚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四小
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可能性2:如果小军是每天早上统计的话,说明星期三小
军的爸爸没有出车。
d引导学生继续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以“晚上统计”为例,
完成第(2)问。(思考)
e第(3)问。
〈1〉一般方法:把第(2)问中所求出的每天行驶的里
程数相加。
〈2〉简便方法:将星期日与星期一在表上显示的数相减,
即1830—301=1529(千 米)
四课堂总结。
围绕“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计算方法、灵活运
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等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师生共同
结课。
板书设计:
运白菜
两车运走后,还剩多少棵?
850-256-288 850-(256+288)
=594-288 =850-544
=306(棵) =306(棵)
答:还剩306棵。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买洗衣机

教学内容: 买洗衣机
1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
教学目的:
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渐渐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买洗衣机”主题图。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创设情境,观察讲述。
1教师谈话:星期天到了,小刚一家都在忙什么呢?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讲述:
(1)这副图画的是什么事情?
(3) 从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活动(一):自主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小刚的爸爸妈妈一共收入多少元?
(2)小刚的爸爸比妈妈每月收入多少元?
2活动(二):解决问题(1)。
(1)出示问题: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980元,每
月可以节余多少钱?
读读问题,理解“生活费”“节余”的意思。
(2)列出算式“786+632—980”或“63
2+786—980”。
讲述列式的理由:把爸爸妈妈的月收入合起来,去掉生
活费,就是节余。
(3)独立估算。(4)实际计算。
a学生独立探索计算。b小组内交流算法,共同订正答案。
c集体展示计算过程与结果。
3活动(三):解决问题(2)。
(1)出示问题: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
的洗衣机,需要积攒几个月?
(2)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
(3)在小组内讨论。(4)集体交流。
路径1:估算法。


1个月 节余438元,不足450元;2个月不足900元,
不够960元;3个月的节余足够960元,需要 积攒3个月。
路径2:先加后比较法。
438+438=876(元)
876元比960元少不到100元,2个月的节余不够,
得积攒一个月。需要积攒3个月。
路径3:960—438=522(元) 522—438=84(元)
用洗衣机的价钱连续减去两个月的节余,还差84元,
需要积攒3个月。
三试算练习。
完成试一试中的两道题,要求学生细心计算,注意
进位与退位的方法,争取全算对。
四课堂总结。
学生交流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体会,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
导总结:1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怎样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题。
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灵活。
板书设计: 买洗衣机
(1) 小刚家每月生活费需要980元,每月可以节
余多少钱?
786+632-980
=1418-980
=438(元) 答:每月可以节余438元。
(2) 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
衣机,需要攒几个月?
〈1〉估算法 2个月不够,3个月足够。
〈2〉连加法 438+438=876(元) 2个月不够,
3个月足够。
〈3〉连减法 960-438-438=84(元) 2个月不够,
3个月足够。 答:需要攒3个月。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九
教学内容: 练习九
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甚至
教学目的:
巧妙地进行计算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渐渐混合运算的方法,


4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
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草稿纸和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生回顾一下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说说你都学
会了什么?
二完成练习
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
此题可以让学生独 立解决。在第(3)小题是思考题,
在计算上有一定的难度,不做检测要求,可以让学生利用
三 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4题
表格中是小乐家点表的数据,教师要先让学生理解电
表读数的意思,再解答教 材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可以与
前面里程表相联系。
第5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各
自的想法。
最后一题的答案不唯一的,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看能填
是哪些数。
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
第7题
在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独立解决,再交流
算法。
方法1
2米=200厘米 200-50=150(厘米)
200-75=125(厘米) 150-125=25(厘米)
答:第一条剩下的长,比第二条长25厘米。
方法2
第一问可以不经过计算,直接 回答出第一条比第二条
剩下的长。因为两条彩带原来同样长,用去的多,剩的就
少;用去的少, 剩下的多。第一条比第二条少用去25厘
米,所以就剩下的就比第二条长25厘米。
第8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选择合适的数据,独立解答后,
再进行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和同桌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二次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二)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草稿纸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
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
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 一个提示,
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
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 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
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中提倡的学
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
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
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
同的方 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
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
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 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
培 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美丽的植物园

教学内容: 美丽的植物园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的: 2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体
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渗透了对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准备: 主题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教材创设了美丽的植物园这一有趣的情境,综合复习了
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
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 教 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
编成一个小故事,并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课文中提出的三个
问题都是开 放性的,经过比较后,才能找出最近的路线,教
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
一、植物园导游图。
1创设情境,导入题目。
2出示主题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你所看到图片
中的数学信息。
3解决问题:
(1)从盆景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2)从牡丹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3)从月季园到菊花园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4老师分析,小结。
二、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1根据笑笑的身高来估计模型的高度,培养他们的估测能力。
2通过各展区植物数量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加以解决。
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数量最多?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树立最
少?相差多少?
牡丹园、菊花园和桃花园共有多少盆植物?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以先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提出来,全班交流。
三你知道吗?
结合教材内容,扩大 学生的知识面,可以让学生自己阅


读,然后说一说有什么感想。
四小结。同桌互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九 统 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读统计图表
1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中和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中1格代表1
个单位。
教学目的: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
测。
教学重点: 1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 草稿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读懂纵向统计图。
1.会看统计图。
师:这是 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
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统计图和你们以前接触
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会发现:
(1) 现在的统计图中有很多的直条.
(2) 在统计图的左边还有许多数。
师:你知道统计图中的直条和左边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说明:图中的直条表示喜欢各种电视节目的人数;< br>图中左边的数的意义是:1格代表1个单位,在这里1
格代表1个人,2格代表2个人……
2.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师:这个统计图告诉了你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可能会从图中看出:喜欢卡 通片的人数最多,有
12热;喜欢看歌舞片的人数最少,才4人;喜欢看新闻
和喜欢看电视剧的 人数同样多……从图中还能计算出一
共统计了39个人。
3.延伸。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你又想到了 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给统计图起名字。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图,你认为给它
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1)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名字。
(2) 教师指出:因为这种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矮
表示数量的多少,所以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条
形统计图”。
5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1) 学生说一说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有哪些优点。
(2) 教师总结: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只管得看出数量
的多少,一目了然。
二读懂横向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可以是横向的。
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
计图 ,这副统计图和第一副比较,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第一副统计图是直条是竖着的,第二副的
直条是横着的……
教师肯定:条形统计图也可以是横向的。
2会看横向统计图。
鼓励学生自己说一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什么。
3从图中获取信息。
让学生与同伴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4讨论。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单项体育竞赛,你认为组
织哪项比赛最受欢迎?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当他们的意见不一致时,使学生
体会到通过统计有助于做出决策。
三读懂统计表。1会看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安装电话情况的统计表。你们知道这
个统计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各表示什么吗?
(1) 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年份,
每隔5 年统计一次,而第二行表示这个地区安装电话
的部数。
2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
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学生会感到比较
捆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出简单的分析:如 1985年安
装的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五年统计一次,电话
数量逐年增加:1985 到1990年增加142部;1990—1995
年增加190部;1995—2000年增加950部 ,远远高于前
些年的增长速度。
3估计。在学生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简单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表中组数的变化情况估计一下现在
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四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教师给予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小调查

教学内容: 小调查
1. 通过学生自己调查生活中的睡眠时间,让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
教学目的: 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 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同时对学生进行“充足睡眠”的健康教育。
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
教学重点:
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调查过程中遇到的“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
1每人1份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准备: 2每人1份记录单。
3教师准备“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老师知道,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
的身体,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呢?
学生围绕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讲
究卫生与预防疾病等多方面展开交流、讨论 。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睡眠时间”的问题。
二正确计算睡眠时间。
1讨论:你每天睡眠几小时?是怎样算出来的?
2交流:
(1) 以某某同学晚上9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午休1
小时为例。
从晚上9时到12时是3时,从晚上12时到早上6时是6
时。3+6+1=10(时)
(2) 以某某同学晚上8:30开始睡觉,早上5:30起床,
午休30分为例。
从晚上8:30到12:00是3十30分,从晚上12:00到
早上5:30分是5时30分。3时3 0分+5时30分+30分
=9时30分。


3计算。请学生按正确的方法重新计算自己每天的睡眠时
间,并写下来。
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1数学“分段时间记录法”。
(1) 时间段的规定可以 是这样的:11时以上,含11时;
10—11时,含10时,不含11时;9—10时,含9
时,不含10时。以此类推。
(2) 可以自主选择句路方法,即在相应时段内记上你喜
欢的符号。
2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调查,收 集本组成员每天睡眠时间
的数据,记录好。小组长把结果填入本组的“睡眠时间记
录单”。
3全班汇总。
教师出示“全班同学睡眠时间记录单”,随着各小组
的汇报,依次记录 出相应时间段的人数,然后共同计算汇
总出各时间段的总人数。
四呈现数据。1填写统计表。
每位同学把统计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并提示学生注意把
班级和填表时间写完整,然后集体展示 交流。
2绘制统计图。
(1) 出示空白统计图,看清每格表示几人。
(2) 学生自主选择涂色或阴影的形式绘图。
(3) 集体展示、交流。
五分析数据。
1观察统计表和条件图,你发现了什么?
例如,可能会有以下发现。
1) 睡眠10—11时的人数最多。
2) 睡眠8时以下的人数最少。
3)大部分同学每天睡眠 时间是10时左右,全班共36人,
有28人集中在10—11时和9—10时这两个阶段。
2小组展开讨论:你还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想法大
胆提出来小组内交流交流?
六小结。
板书设计

小调查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每天睡眠保证10小时
呈现数据 分析数据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小讨论


教学内容: 小讨论
1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
2学会分析统计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预测的能力。
教学目的:
3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
想法。
教学重点: 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能力。
教学准备: 两副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准备活动。
1活动(一):话说身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身高一词,让学生用其说一句话。
例如:
我的身高是110厘米。
杨树是身高是是我身高的3倍。
爸爸与妈妈的身高相差10厘米。
两个同学的身高可能不一样。
和去年的今天相比,我的身高增长了5厘米。
2活动(二):话说年龄。
教师再在黑板上写出“年龄”一词,学生再由此产
生联想并说一句话。例如:
我们家爷爷的年龄最大。
年龄相差12岁的人,属相一样。
一年级的同学比我们年龄小。动物和植物都有年龄。
人到了一定的南岭,就不再长高了。
3活动(三):话说身高和年龄。
教师用“和”字把身高与年龄联系起来,让学生进
一步联想、表达。
学生会感觉此时遇到了困难,并对某些说法产生了
怀疑,相互争论。
教师适时导入: 身高和年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
们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因为,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
的人, 身高和年龄的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
看一个例子。
二讨论活动。1.读表。 教师出示小军1—7岁身高增长情况统计表,组织学
生观察,看懂表意,说说自己从中获取的信息。
学生读懂表的内容后,进行表达:这张表说的是小
军1—7岁身高的变化情况。第一行表示的是 年龄;第二
行表示的是小军每个年龄时的身高,单位是厘米。
2.议表。出示讨论(1)、(2)、(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集体交流。
A身高和年龄有什么关系?


1岁到7岁,是小军的儿童时期。总的看来,随着 年龄的
增长,身高也不断长高。即年龄越大,身高越高。
B什么年龄长得最快,什么年龄长得最慢?
经过计算可以知道:小军1—2岁长高了12厘米 ;2—3
岁长高了8厘米;3—4岁长高了8厘米;4—5岁长高了
6厘米;5—6岁长高了6 厘米;6—7岁长高了5厘米。
由此可以看出:小军1—2岁身高长得最快,6—7
岁增长得最慢。
C预测8岁时,小军可能有多高?
小军的身高在7—8岁这一年中应增长5厘米左右为
宜,所以8岁时,小军可能有122厘米。
另外,应当明确:人的身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因此,学生回答“117+4=121(厘米 )”或“117+6=123
(厘米)”等也是较合理的,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问答。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信息和刚才的分析讨
论活动,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解 答。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的内容,让学生先读懂统计图:这是某
商店 10天中电脑销售情况统计图。图中时间没有从周一
开始,而是从周三开始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统计图下面的三个问题。3.集体汇报。
(1) 哪天卖的多?哪天卖的少?
学生应根据前面7天的情况,分析出星期一、二、
三电脑的销售很 少,星期五的销售量明显增加,星期六、
日的销售量最高。
(2) 一周内大约卖了多少台?
学生看前7天或后7天的均可以,估计出30台左右的数
均可以。
(3) 预测接下来的周六、周日、周一可能卖出多少台?
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预测的依据,并能说出较合理
的数就可以了,不必强求一致。
4.同桌二人看统计图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讨论
身体和年龄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
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
教学目的: 预测。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
教学重点:
析数据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草稿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谈话导入课题。
二、出示要求:
(1)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
上一块湿布。
(2)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
(3)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
三、布置任务。1自己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有问题可以及
时向老师或家长请教。
2我们一周后,看看你的统计图。
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从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变化?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总 复 习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2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
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草稿纸、三角板、主题图片和ppt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第一课时
复习要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混合运算,多位数加减法等知
识。
1、复习万以内的写法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四百六十八米。
(2) 黄河的通航河道长约三千七百九十四千米。
(3)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六千七百
千米。
先请学生独立填写然校对。
2、找规律,填一填。
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说说找到的规律
按照规律填一填 校对
3、填一填,使横行、竖行几个数的和相等。
看懂题意 明确算法 生填 汇报
4、怎样租车 明确题意 独立设计两种方案 在小组内交流
5、说说上学路线独立完成第(1)、(2)两小题。小组内交流
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6、课堂作业竖式计算并验算。
第二课时
复习要点:加减混合运算,角的知识等。
复习角的知识: 回忆学过哪些角?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独立完成第八题 校对
1、怎样买袋子合适?弄清题意 独立填写 组织交流
2、复习加法完成第10题 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交流
3、独立作业:复习三位数加减法,完成第7题。
反 思:


第三课时
复习要点:
1、完成第11题 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第12、13、14题
说说从每题中各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题中问题 汇报交流
3、复习方向知识
在地图上复习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南、东北、
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看图说说相对应的位置。
在小组内说一说完成第15题第(1)小题
每人设计出几条路线,求出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并进行
比较哪条路最短。
4、 反 思:




第四课时
复习要点:平面图形和统计图表
1、数角填表
锐角( )个 直角( ) 钝角( )
独立完成 交流数的方法
2、折一折并剪一剪回答问题
把一张正方形纸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剩下的部分是几边
形,它有几个角,说说各是什么角?
让学生实际操作,由于有不同的剪法,就有不同的答案:
三条边,三个角,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四条边,四个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五条边,五个角,三个直角,两个钝角。
3、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再回答问题。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里涂色,绘制条形统计图。
独立想想打算怎样组织小小运动会。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 :说一说本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最感兴趣,哪些内容感到
还有困难,提出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教学反思:


国家助学贷款-5的乘法口诀教案


安徽三支一扶-单口相声台词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


卢沟桥事件-市场营销实习报告


郑口中学-懒羊羊经典语录


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泡泡糖怎么洗


安徽公务员培训-大庆人事局网


汇报材料结束语-江大文理教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