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备课教案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从业资格准考证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1课时 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重、难
点
教学难点
:
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
学情
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
分析
实践活动机会。
教学
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
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准备
板
书
设
计
平均分
6块糖分成三份 可以怎样分?
6块糖平均分成三份 应该怎样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一)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
片分一分。
(二)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
找到平均分了么?
二次设计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
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
各组为
二(1)班的5位小朋
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
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
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预
习
(四)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
br>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
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
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
br>叫平均分。
探
究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一)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
(二)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
(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三)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
18个橘子平均分
成6份,可
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
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训
练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一)辨析练习
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 )
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片枫
叶。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知
识?能不能尝试着在课下
将某种东西平均分给同学呢?试一试吧!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
什么叫
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
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
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
每份
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
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
样多。
拓
展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学生们最常见的生活日常,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更容易操作和理解
教学
数学的概念。如本节课我让学生们动手操作分橘子,学生们能够比较快速的融入思考情景并
反思
提升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认识。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2课时 平均分的认识(二)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
目标
教学重点: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学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重、难
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点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学生只有充分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学情
才能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在课堂上,应充分
利用教具,在操作中探寻规律,激发学生的学
分析
习兴趣。
教学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课件。
准备
平均分
12块饼干
板
书
设
计
每两个一份,能分几份?
每三个一份,能分几份?
教学过程
预
习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
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一)解读题意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分?
(二)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据乘法意义来分: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
二次设计
探
究
刚才我们把8个果冻,按每2
个一份地平均分了,现在你能
把
8个果冻,按每4个一份地
分吗?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每4个一份地分。
交流反馈:8个果冻,每4个
一份,能分成2份。
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 4
)份。
(三)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
2。
教师小结:像这样
,我们按每
2个一份、每4个一份的方法
把8个果冻平均分了。这些平
均分的方法概括
成是“每几个
一份地分”。
平均分的方法:一个一个地
分,几个几个地分。
训
练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
)份。
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 )组。
12里面有6个2。
(二)提升练习
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只小熊。
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
个木块。
四、课堂总结
谁能在说一说平均分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拓
展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每4罐
分给一只小熊”表示“每4罐
一份”。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再填出得
数。
通过圈一圈和说一说,让学生
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
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本节课上,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达到了
教学
全员参与的学习过程,但是个别同学在具体操作时,还是会出现分错的情况,应加强个别指
反思
导和课后着重辅导。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3课时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
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重、难
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
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
学情
分析
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
教科书第13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准备
除法
12÷4=3
板
书
设
计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请你试着分一分,并思考问题:
(1)可以怎样分竹笋?
(2)到底每盘应放几个?
二次设计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
4个盘
子里,或把15个橘子
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
“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求一份
是多少”的问题,都是
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
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板书
课题:除法)
预
习
探
究
二、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除法算式: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除号的由来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
H. 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
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除法算式:12÷4=3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12÷4表示什么?
12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 )个。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 )个。
12÷3=4
12÷6=2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
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
15÷5=3读作:
6÷2=3读作:
16÷4=4读作:
9÷3=3读作:
2.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二)辨析练习
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2)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四 、课堂总结
谁来讲一讲今天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教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
4个盘子里,每盘放(
)
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1)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
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2)把12平均分成几份?(4
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3)每份是几?(是3)把3写
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
=3
训
练
拓
展
在将相同数量的物品按照不同份数进行平分时,有部分同学还是会出现分错和混淆的情况,
教学
要加强个别指导,并且在课堂上应着重讲解和联系相应内容,加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4课时 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
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
除法计算。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重、难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
点
是用除法计算。
学情<
br>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含义已有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应让学生熟记除法各部分的名
分析
称以及加深对除法的理解,循序渐进。
教学
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准备
除法
20 ÷ 4= 5
板
书
设
计
被除数 除数 商
教学过程
预
习
一、复习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15个扣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
15÷3=5
谁能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今天我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
我好吗?
思考问题: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二次设计
探
究
(1)师引导学生理解“每4个放
一盘”,说明是什么意思?(每
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
可以放几盘?(学生
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学生
给予个别指导。)
(一)汇报交流
分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分的?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除法算式:20÷4=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算式: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四)深化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同学们!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 )盘。
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
称。
学生分完后,教师
请一个同学
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
每4个放一盘,
也就是每4个
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
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
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
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
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
br>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
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
除法来计算。
训
练
三、练习中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
1.
分一分,填一填。
○○○○○○○○○○○○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每份3个,分成了( )份。
每份6个,分成了( )份。
2.
读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并说出算式中 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3. 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 )个4。
20里面有( )个5。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拓
展
本节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在实现教学目
教学
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是本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5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
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
重、难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点
学情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应从学生熟悉的乘
法口诀入手,
分析
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
(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
教学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
准备
12个○卡片。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板
书
设
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 =12
12÷3=4
教学过程
预
习
一、复习导入
填一填,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 )×2=12
4×( )=16
5×( )=15 3×(
)=21
( )×6=18
二、学习新知
(一)情境导入,审读题目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 根据题意,你会列算式吗?
(二)探究算法
为什么要列除法算式?
二次设计
探
究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
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
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
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三)展示算法
12÷3=?可以怎样计算呢?
1.可以用减法算
2.也可以用加法算
3.还可以用乘法算式算
4.用乘法口诀想
三(四)十二,商是4。
(四)比较选择
12÷3=4
减法
12-3=9 9-3=6
6-3=3 3-3=0
加法
3+3+3+3=12
乘法算式
3×4=12
乘法口诀
想:3和几相乘得12? 三(四)十二
哪种方法比较好?
请你计算下面各题,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0÷5= 12÷6=
12÷3=
10÷2=
8÷4=
9÷3=
6÷6= 12÷4=
问题:知道老师为什么算得快吗?用乘法口诀
2.探讨计算方法。
(1
)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
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
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
操
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
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
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
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
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
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
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
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
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
几相乘得12,因
为三四十二,
所以商是3。
训练的第二小题请学生说一
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
出,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商。
训
练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 6÷2= 12÷4=
8÷2=
9÷3= 10÷5=
2. 有( )棵黄瓜苗,(
)个花盆。平均每盆种几棵?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谈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第3题、第4题。
拓
展
今天和学生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学生们熟
教学
知的那句口诀求商,所以这节课学生比较容易接收新知识,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巩固和练习。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6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
目标
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
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
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
重、难
。
点
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
上节课学生初步学习了利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了一定
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应通过多种方
学情
式再次巩固知识,是学生们不断加深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
方式。
分析
教学
教学课件
准备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6= 6÷2= 12÷4=
8÷4= 9÷3= 10÷2=
板
书
设
计
以上算式用到了什么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填一填,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2÷6= 6÷2= 12÷4=
8÷4= 9÷3=
10÷2=
3×7= 6×6=
7×2= 4×8= 5×6=
7×4=
二、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一)情境导入,发现信息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1.
一共有24个包子。
2. 每屉装4个包子。
3. 装6屉包子。
二次设计
预
习
探
究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任意选择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么?
1.
一共有24个包子,每笼装4个,能装几笼?
2. 每屉装4个包子,装了6笼,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3. 一共有24个包子,装6屉包子。每笼装几个
(三)解决问题
每屉装4个,装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4×6=24
1. 怎样解决?
2.
为什么用乘法?
3. 怎样计算出结果?
四六(二十四)
求6个4是多少。
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装4个,可以装几屉?
24÷4=6
1. 怎样解决?
2. 为什么用除法?
3. 怎样计算出结果?
四(六)二十四
求24里面有几个4。
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几个?
24÷6=4
1. 怎样解决?
2. 为什么用除法?
3.
怎样计算出结果?
(四)六二十四
求把24平均分成6份,1份是多少。
(四)比较沟通
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乘法口诀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求积,还可以求商。
三、巩固口诀求商方法
(一)再次体验用口诀求商
算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8÷3=乘法口诀:
28÷4=乘法口诀:
20÷5=乘法口诀:
(二)感受用口诀求商的优势
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能很快求出各题的商。
2×6=12 12÷2= 12÷6=
5×3=15 15÷5=
15÷3=
6×4=24 24÷6= 24÷4=
(三)用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问题:1. 根据图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
每个算式是怎样算的?
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
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到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
的
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
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
强调:乘、除法间的关系,要
从算是的变化和算理上理
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
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
规律,
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
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
4、6、24在三
道算式中的意
思完全一样,但是条件和问题
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
家想一想,4
、6、24在乘法
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
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
同学也都发现
了刚才我们计
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
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句
乘法口诀?(四
六二十四)同
样,我们也可以说,一句乘法
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
“四六二十四”
:4×6=24,24
÷4=6,24÷6=4.
出示一句口诀,让学生写出三
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
述:
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
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
变成求其中一个因数。这
三个
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
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
于另一个数。
训
练
拓
展
四)提升练习
1. 根据口诀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有些乘法口诀只能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2.
把一条绸带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米?
1. 为什么列除法算式?
2.
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3. 怎样算出的结果?
四、课堂总结:
你的收获有哪些?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11题。
本节课尝试让学生将零散的数学信息进行总结,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表现很出
教学
色,大部分同学能单独完成,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总结能力,并提升了学生的数学
反思
能力,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根据情况多加尝试。
主备人: 复备人:
第1课时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课题
教学
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
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
学情
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
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
分析
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轴对称图形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预
习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一、 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
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
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
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
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
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
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
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
br>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
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
......(学
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
二次设计
探
究
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
br>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
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
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
学们肯定也想自
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
怎样才能剪出一个
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
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
称图形
,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
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
在的这条直
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
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
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
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
出示第1题的图形,让学生小
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指
名汇报。
教师小
结:这里的五角星,乒
乓球拍和飞机的图案对折后
能完全重合,都是轴对称图
形,你能
指出他们的对称轴
吗?(学生互相指一指,师指
名上台指。)
谈话:我们接触最多的10个
阿拉伯数字里也有轴对称图
形,你能找出来吗?
训
练
出示第2题的数字图,学生寻
找。
交流汇报。
四、全课总结(赏对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
是一种
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
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9页“做一做”。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通过让学生动手剪一剪的形式来认识轴对称图形,不仅将抽象转化为形象物体,还段暗恋了
拓
展
教学
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本节课进行的比较顺利,但应
注意课堂纪律的
反思
维护。
主备人: 复备人:
第2课时 平移
课题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难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点
学情
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
中真正理解
分析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时,可
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生
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教学
教科书第三十页例二
准备
平移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小火车、滑梯等这些运动都是平移现象,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
平移现象?
请学生说一说
二次设计
感受平移: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
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
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观
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
有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如
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
的场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
预
习
缆车和滑梯等)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
吗?谁能给大家示范一下<
br>呢?(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
来模仿这些游乐项目的玩
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示时,
教师可示范。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式都相
同
吗?你们能根据它们的运
动方式的不同将它们分类
码?(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
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
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
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
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
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像
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
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认识平移。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推开窗户的动作是平移现象。
拉出拉杆箱拉杆的动作也是平移。
2.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平移运动。
3.移一移。
出示例题: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了平移后小房子的方向是不变的。
三、知识应用
1.
用学具画一排小汽车。
2.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小结平移的本质:
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
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
运动?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
调:是要作平移)
探
究
训
练
拓
展
四、课堂总结
学生讲一讲今天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33页练习七,第4题。
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但是学生对于按照斜线方向进行平移的过程还是不太熟悉,
教学
所以要在黑板上多进行演示,斜上斜下等不同方向进行平移演示,这样才能便于学生理解。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第3课时 旋转
课题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难
点
学情
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
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分析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时,可
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
教学
教科书第三十一
页例三
准备
旋转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预
习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3,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扇叶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旋转门是旋转现象。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现象。
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
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
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
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
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
叫逆时针旋转。
探
究
训
练
三、知识应用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2.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
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来是什么形状呢?想象一下,再转一转。 活中的应用
可真广,刚才同学
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
旋
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
3.
你能利用这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吗? 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
4.
我们冬天看到的美丽雪花,也和今天认识的旋转现象有着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吗?
密切的关系。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
(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
(5分)
那么分针走到“10”的时候又
是几分呢?(50分)
拓
展
四、课堂总结
学生讲一讲今天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34页练习七,第8题。
第35页练习七,第9题。
本节课应在学生动手活动的基础上,已到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将关注点放在旋转所形成的
教学
图形上,以实现数学上的提升。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第1课时
7、8乘法口诀求商
课题
使学生明确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
教学
法算式的得数。
目标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
学情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
分析
体验,玩中创造。
教学
教科书第三十八页例一
准备
7、8乘法口诀求商
板
书
设
计
7×8=56
56÷8=
56÷7=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预
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
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
一起
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1.
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
息?谁能说一说?
2.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
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问题:1.
这幅图跟你们摆的结果一样吗?谁再来说一说你是
怎么摆的?
2. 看着这幅图你会列式吗?
3. 7×8你们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4.
56÷8和56÷7你们又分别用的是哪句口诀呢?
你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
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
这句口诀可以计算
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二)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加强练习
1.
让我们一起回到这幅主题图,刚才我们还看到了这两条信
息呢。
谁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每个小组做了多
少个?
2.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列式算一算。
3. 为什么用除法算呀?
49÷7=7
想:七( )四十九
4. 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用的是哪句口诀?
你们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的时候,我们也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
想
几的乘法口诀,这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三)运用规律,练口诀
问题:1.
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8×6 = 48÷6 = 48÷8 =
8×2 = 16÷2 = 16÷8 =
7×4= 28÷4=
28÷7=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
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探
究
.出示例1。
(1)谈话:我们先解决第一
个问题,求“平均每行有几
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
怎么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
出算式。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
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
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
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7
×8=56,口诀:七八
五十六。
想乘法算除法)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
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
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
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56÷7=8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
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
(七八五十六)
用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除
法算式,计算式可以用想乘法
算除法的方法。
(6)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
个小组,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怎样列式(学生输出问题并列
式。)
(每组分几颗?列式是49÷
7=7,口诀:七七四十九)
训
练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7÷7=
32÷8= 48÷8= 56÷7=
64÷8=
21÷7= 49÷7= 40÷8=
2. 算一算
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3. 拔河比赛。
(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问题:① 谁来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有关系的信息和问题<
br>联系在一起,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说说你的想法。
4. 篮球比赛。
问题:(1)谁来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说说你的想法。
5. 猜一猜。2014年2月有28天,合(
)个星期。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追问:一个星期是几天?
(2)要想知道是几个星期,能列个算式吗?
(3)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总结
讲讲你的收获吧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拓
展
本节课应多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综合练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避免单纯计算的枯燥性,
教学
是学生爱学、乐学。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第2
课时 9乘法口诀求商
课题
教学
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点: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基础上,继续形成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
学情
分析
本思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
教科书第三十九页例二
准备
9乘法口诀求商
板
书
设
计
27÷9=
27÷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呢,让我们一起
来看一看。
我们带来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
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1.
这幅图跟你们摆的结果一样吗?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
的?
2.
谁能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3. 解决这两道题用的是哪句口诀?
4.
你们是怎么想到用这句口诀的?
小结:在口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算式想所对
应的
乘法口诀,也就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
诀。
(二)运用规律,练口诀
63÷7= 63÷9= 72÷8= 72÷9=
54÷6=
54÷9= 7×9= 8×9= 9×6=
问题:1.
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 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
二次设计
预
习
探
究
师:27个心形气球,每9个
摆一行,可以求什么?(能摆
多少行?)
列式是:27÷9=3 口诀:
三九二十七
追问: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
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
法算式吗?(27÷3=9)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
列出算式。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
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
算,列式是:27÷9.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
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
3×9=27,口诀
:三九二十七。
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想乘法算除法)
(4)刚才我们计算27÷3
和27÷9时都是用的哪句口
诀?(三九二十七)
用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除
法算式,计算时可以用想乘法
算除法的方法。
训
练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
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
问题:(1)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2)谁来汇报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看来除数是几,我们就想几的乘法口诀,这样就会算得
又快又对。
2.
小猴摘桃子。练习八第4题
同桌比赛,看谁先摘到桃子。
问题:(1)哪些同学先摘到了桃子?
(2)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3)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不仅要算得快,更要算得对。
3. 看谁算得都对。练习八第8题
问题:(1)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2)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看来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看清每一
道题的
运算符号啊!只有这样才能算对。
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39页“做一做”,第3题。
第40页练习八,第5题。
拓
展
要注意引导学
生认真审读题意,如本节课中的做一做练习3,有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导致做
教学
错,应加强引导学生理解规则,明确做题思路,再来做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1.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已有一定的出发学习基础,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的价值,促
学情分析
进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
教学
教学课件
准备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预
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星期天,妈妈带着文文来到了乐乐玩具店,让我们
一起来看看吧!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乐乐玩具店
问题:
1.
你都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
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
息?谁再说一说?
3.
要求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4.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56÷8=7(个)
5.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二次设计
探
究
6.
解答正确吗?
小结:一个地球仪是8元,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
也就是在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因为56里面有7个8,所
以能买7个地球仪。
三、深入理解,巩固练习
1. 想一想:
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
,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1)你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2)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3)谁会列式解决?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一张电影票8元钱,我们有40元能买几张电影票?
(1)谁来读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怎样解答?40÷8=5(张)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小结:因为一张电影票8元,要求“40元能买几张票”,
也就是在求40里面有几个8,40里面有5个8,所以能买5
张电影票。
3.
一根28米长的绳子,每7米分成一段,可以分几段?
小结:因为每7米分成一段,要求28米长的绳
子可以分成几
段,也就是求28里面有几个7,28里面有4个7,所以可以
分成4段。
4.
小结:小汽车的价钱,就是求
24里面有6个几,像这样的
问题也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24÷6=4(元)
刚才我们解决的我这两道题
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由讨论。
小结:这两道
题都是“求一个
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应
用题”,也就是把总数按每份
的数来分,求
可以分成这样的
数几份,或求每份是几,要用
除法算。
训
练
(1)买6块手帕,一共需要多少钱?
(2)用36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小结: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
系,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5.
学校买来36本课外书。(1)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2)
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人?
小结:把36本课外书平均分给6人,求每人几本就是把36平
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36本书,
按照每人4本一份来
分,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求36里面有几个4。所以这两道
题都用除法来
解答。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今天学习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44页练习九,第7题、第8题。
拓
展
师:说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
识?你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
建议要告诉大家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解决了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问题,
用除法计算,算式要写上单
位,计算完成后,要及时把求
出的答案代入原题进行检验。
应注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认真读题,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根据
教学
已知信息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好的数学素养。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4课时 整理和复习
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
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
教学
目标
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时,应鼓励学
生想办法尽可能多地写出除法算式,再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
学情
分析
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
教科书第四十五页
准备
板
书
设
计
写一写
说一说
整理归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每个小组都有一些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卡片,你们能快速
地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
2.
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的特点进行整理吗?
活动要求:
1.
同桌两人一组,把手中的算式卡片摆一摆。(一人摆卡片,
一人负责记录。)
二次设计
预
习
探
究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编“除法口诀表”。
(一)展示资源,构建网络
(2)“对口令”游戏。
谈话引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乐乐是怎么整理的。
1.
从乐乐整理的表中你 能发现什么?
2. 根据你的发现把余下的算式填出来。
小结:同学
们真会认真观察,能在这个表中发现这么多规律,
并且按照规律把所有的算式都填写出来了,你们真了不
起!
(二)利用网络,理解沟通
1. 根据算式说得数。
54÷9
45÷5 72÷8 27÷3
问题:
(1)你能快速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
(2)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
小结:原来得数是几,我们就得找跟几的口诀有关系的除法算
式。
2.
根据得数找算式。
(1)在乐乐整理的这个表格中快速找出得数为7的算式。
(2)还有补充的吗?
(3)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找到这些算式的?
(4)得数是8的算式有哪些?得数是9的呢?
(5)你是怎么找的?
训
练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看谁算得都对。
64-8= 45÷9= 30÷6= 3×7=
54+6=
56÷8=
72÷9= 28÷4= 5×9=
42÷7= 27÷3= 32
÷8=
(1)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2)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3)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看清运算符号,
这样才能算得对。
2. 小鸟回家。
(1)你能帮助每只小鸟找到自己的家吗?赶快动手连一连。
(2)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
小结:小鸟非常感谢大家帮助它们找到了自己的家。
3. (1)30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盒冰激凌?
(2)12元一共买了4瓶饮料,一瓶饮料多少钱?
(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问题:
①
谁来读题?② 你知道了什么?
③ 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④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⑤ 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总结:
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选择有关的条件
和
问题,认真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46页练习十,第2题。
拓
展
在教学时,应抓住关键点,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本节课中不分析题比较难,要帮助学
教学
生树立解题思路,知道了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进而解决问题。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1课时 同级运算
1.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
,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
两部混合运算。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重、难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点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
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
学情
分析
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
教学教科书第四十七页例一
准备
混合运算
53-24+38
=29+38
=67
15÷3×5
=5×5
=25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板
书
设
计
二次设计
交流:你还记得这道题是按怎
样的顺序计算的吗?(有加有
减,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
算。)
学生独立计算。
预
习
探
究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
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
问题: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问题: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
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
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
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
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
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问题: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
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
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乘除问题。
你们真是好孩子,我们来看看
小明遇到什么困难,他想请大
家帮他算算,把你的想法写
在
练习本上。
15÷3×5
师引导观察这个算式,提问:
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15÷3=5
,再算3
×5=15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
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除法的综
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
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15÷3×5
=5×5
=25
我们先算1
5÷3,得出5,再
把这个商5与原来的算式中
的“×5”写在下一行。接着
我们计算
5×5,其结果为25,
将其写在第三行。25也是整
个算式的结果。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
减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
算(板书)
训
练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
有
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
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总结:
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选择有关的条件
和
问题,认真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拓
展
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脱式计算书写不规范,应关注学生坨屎计算书写过程,时常巡视,
教学
对某些书写错误的同学要及时督促其更正。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第2课时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课题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
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
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重、难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点
<
br>学情
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
br>分析
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
教学
教科书第四十八页例二
准备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先算什么?
在算什么?
怎样列式计算?
应注意什么?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
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次设计
预
习
探
究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12
4×3+7
7+(4×3)
12+7=19
=12+7 =7+12
=19
=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追问
说说是怎么想的。
1:这道题我们先
算什么?
再算什么?
追问2 :为什么
先算4×3?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
算
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
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
,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19)。
7+12÷3
=7+4
=11
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
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训
练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拓
展
四、课堂总结:
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及时贴切的评价尤为重要,应抓住时机鼓励和赞赏学生认真书写、过
教学
程完整,促进其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3课时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
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
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重、难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点
学情
分析
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
有兴趣,留给学
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
松
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
教科书第四十九页例三
准备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 7+(7-6)=
10-(5+3)= 7+7-6=
问题:
1.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
里面的。
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
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次设计
预
习
探
究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问题:
1. 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
2.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呢?
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
算时要
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
符号,在
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训
练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
6×(7+2) (88-56)
÷8
76-(12+25) (12-5)×3
48÷(8
-2)
问题:
1. 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 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
+2)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总结
谁能说说今天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
拓
展
第52页练习十一,第11题。
小括号何时使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辨析,所以学生的黑板演示和展示交流尤为重要,以
教学
后的教学中,应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
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
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
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
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
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
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
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
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
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难
点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
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已
学情
分析
有的知识基础,从而达到梳理的目的。
教学
教科书第53页
准备
解决问题
板
书
设
计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解答正确吗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预
习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90-36)÷9
54÷9=6(次)
= 54÷9
= 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问题:
1.
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 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
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 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 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 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
探
究
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
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3.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
明。
4.
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
45÷5
= 9(米)
3.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训
练
4.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右图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 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总结
能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吗?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
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拓
展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阅读、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事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
教学
式来解决问题,实现“问题情境”向“教学问题”的转化。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5课时:整理和复习
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
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重、难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点
本节课应让学生综合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并相互检查,从而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两步混
学情
分析
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
教科书第57页
准备
整理和复习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30÷6+29=
7×(36-30)=
48-18+32= (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
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类。
2. 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
4×8-3
(18+27 )÷9 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次设计
预
习
探
究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右下图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3.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4.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5. 解答正确吗?
小男孩:
3×4+5
=12+5
=17(元)
小女孩:
10-(3+5)
=10-8
=2(元)
10-3-5
=7-5
=2(元)
2.
(26+19)÷5
=45÷5
=9(个)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 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5. 解答正确吗?
3.
8×3-10
=24-10
=14(瓶)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要求“还剩多少瓶”,你们会解决吗?能列综合算式
表示你的思路吗?
3.
说一说你的想法。
4. 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58页练习十三,第1~3题。
训
练
拓
展
学生思考的角度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有可能出现用不同
的算法来解决问题的情况。
教学
每当这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应让同学自己说说做题思路,促使其发展能力。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
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
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
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
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
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重、难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点
学情
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
分析
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
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
教学
教科书第60页例1。
准备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余数表示什么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
观看动画,引出活动
二次设计
预
习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 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探
究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3.
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
问题:
1.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
1.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 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
3. 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
4. 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问题:
1.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
中称为“余
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要求:
(1)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问题:1. 用9根小棒,
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
形?请你动手摆一摆。
2.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
摆的意思吗?
3. 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
呢?
4. 11根、12根呢?
5. 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
训
练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问题: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
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呢?
拓
展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收获吗?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应多加沟通不同表征放时间的关系,深化学生的理解,解决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与余数的
教学
名数的教学难点。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2课时 竖式与试商
1.
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他表征形式的联系。
2. 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学情
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分析
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
教学
教科书第61至66页
准备
余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4乘3的积
余数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板
书
设
计
一、学生活动,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一)呈现题目,明确题意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预
习
问题: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 “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3.“每4根分一组”什么意思?
问题:结果怎样呢?自己动手试一试。
提示: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
(三)交流想法,解决问题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
问题:结果怎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一)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探
究
尝试:摆、圈、列除法算式的办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
知道吗,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想一想摆、圈、写算式
问题:你是怎样写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预设:
(一) 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二)
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过渡:这位同学的写法,就是我们通用的竖式写法,
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出来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13÷4=3(组)……1(根)
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三)
独立书写,及时巩固
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问题:
1. 竖式怎么写呢?请你自己写一写。
2.
小组互相学习,看看写得怎么样。
3. 这个竖式中的每个数什么意思?
训
练
三、 交流想法,体会试商方法
问题:我们应该从哪儿开始思考呢?
四、 回顾例题,整理所学内容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
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2页“做一做”,第1题。
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
第65页练习十四,第4题、第5题。
拓
展
注意操作中建立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他表征形式的联系,意识学生理解竖式中每
教学
个数的含义。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3课时 解决问题(例5)
教学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用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
重、难
教学难点:用进一法解决问题。
点
学情
分析
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教科书第67到69页
准备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解答正确吗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 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
船?
问题:1. 你都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
“至少”是什么意思?
2.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
船?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
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
二次设计
预
习
探
究
船?
(三)讨论辨析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
多少条船?
问题: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 至少需要
6条船,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三、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梳理: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在
研究3位同
学的想法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
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
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
都去划船的要求。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
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为什么要“加1”。
四、 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 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训
练
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3.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二) 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问题:
1.
这个问题和刚才解决划船的问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2.
刚才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现在余下“1元”,
怎么不增加1个面包呢?
3.
想一想今天研究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拓
展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习十五,第1~3题。
注意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科先让学生自己深度题意,并在读的过程中不断
教学
强调用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方法、策略,来解决问题。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4课时 解决问题(例6)
1.经历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
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
多样化,发展应用意
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重、难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点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可以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余数与题<
br>学情
分析
干的关系。
教学
教科书第68页
准备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解答的正确吗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回顾规律,引出新问题
二次设计
预
习
问题:横线上画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引出: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摆下去,第12个图案是什么?
第17个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方法交流
(一)理解题意,自主尝试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
么颜色?
探
究
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探究: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
问题: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
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三)数据变化,体会方法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到了几种好办法?
谁再简单说一说?
检验:这个问题解答正确吗?我们一起来答题吧。
变化:1.
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试一试。
2.
第25面呢?第29面呢?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四)变化练习,完善认识
问题:
1. 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
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自己试一试。
3.
有的同学发现27÷3=9没有余数,该怎样判断呢?
小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
正好分完,就是每组最后一个。
按照例6的规律接着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三、巩固练习,积累经验
1.
训
练
按照上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 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要求:
(1)读一读,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独立解决问题。
(3)你是怎样做的?
2.
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
要求:
(1)独立解决问题。
(2)你是怎样做的?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课堂总结
讲一讲你的收获吧
五、课堂作业
拓
展
一个星期有7天。
(1)六月份有30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2)如果六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日是星
期几?
完成建议 :
第一问独立完成。
第二问指导找关键信息:30天、7天,体会商和余数
与这个问题的关系。
尊重学生,允许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画一画、算一算,只要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
教学
清楚即可。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5课时 小小设计师
1.能辨认出生活中的图案是
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贴或
设计图形,并将所设计的图形通过轴对称
、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能将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
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图形的运动。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
得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
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
重、难
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图案找基本图形。
点
学情
分析
能否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能够令五和欣赏数学美也是进行
数学研究
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小小设计师活动为学生感受数学美提供了很好的素
材。
教学
教科书第72至73页
准备
小小设计师
剪一剪
贴一贴
拼一拼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欣赏,揭题
我们经常在桌布、墙纸
等生活物品上见到下面这类图案。它们
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得到的。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次设计
预
习
二、动手,创作
剪下教材第123页中的图形,与小组同学一起在正方形里贴出
喜欢的图案。
探
究
训
练
三、交流,欣赏
拓
展
四、课堂总结
你体会到数学美了吗?
注意实践活动的延续性,课后可以
让学生继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有关图形运动的现象,
教学
进一步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并创造美。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1课时 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1、通过直观的
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重、难
教学难点:拐弯数。
点 学情
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
分析
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本
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
教学
教科
书第七十五页
准备
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板
书
设
计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学过程
预
习
探
究
一、复习导入
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认识计数单位“千”。
一个一个地数,10 个一是( )。
二次设计
一十一十地数,10 个十是( )。
一百一百地数,10
个一百是( )。
认识计数单位“千”。
一百一百地数,10
个一百是( )。
数数。
在三百五十六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三百五十七、三百五十八、三百五十九、三百六十、三百六十
一。
三、探究新知
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10个一百是一千。
数数。
九百六十、九百七十、九百八十、九百九十、一千。
四、知识应用
(一)数一数,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1.
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一百、一百零一、一百零二、一百零三、一百零四、一百零五、
一百零六、一百零七、一百零八、一百零九、一百一十、一百
一十一、一百一十二、一百一十三
、
一百一十四、一百一十五、一百一十六、一百一十七、一百一
十八、一百一十九、
一百二十。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百零三。
一百九十八、一百九十九、二百、二百零一、二百零二、二百
零三。
3.
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三百一十。
二百二十、二百三十、二百四十、二百五十、二百六十、二百
七十、
二百八十、二百九十、三百、三百一十。
4. 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
)和( )。
(二)填一填
1. 10个一是(
), 10个十是( ), 10个一
百是( )。
2.
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4.
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相差( )。
训
练
拓
展
五、 课堂总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7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让学生充分地数数,突破数数难点,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突破拐弯书时
下一个数
教学
是多少的难点。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2课时 三位数的读、写法
1.通过数圆点、小棒、方木块等数数活动,使学生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2.使学生初步体会读数、写数的一般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
了解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同
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重、难
教学难点:体会读写数的方法或本质。
点
学情
起到承上
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
分析
应用。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
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
教学
教科书第七十六页
准备
三位数的读、写法
板
书
设
计
写作:
2 3 5
读作:二百三十五
教学过程
预
习
一、复习导入
(一)填一填
10个一是(
),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
是( )。
(二)数一数
二次设计
1.
在二百八十六的后面连续数出6个数。
二百八十七、二百八十八、二百八十九、二百九十、二百九十
一、二百九十二。
2.
下面这些小正方体共有( )个。
二、探究新知
数的组成。
生1:2个一百是二百,与三十五合起来是二百三十五。
生2:每列有10个,10列,10个。
生3:还剩下三十五个圆点。
10就是100,比100多。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数数的时候可以先数出整百数,再
与剩下的部分合起来。
图中有二百三十五个圆点。
二百三十五是由2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数的读写。
探
究
计数器上从右往左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写数时从高位写起,2个百就在百位上写2,3个十就在十位
上写3,5个一就在个位上写5。
读数、写数都从高位起。
加深对1000的认识。
一千
里有10个一百,每个一百里有10个十,10个10是100,
所以一千里有100个十。
三、知识应用
(一)填一填
训
练
有( )个百、( )个十和( )个一,这个数是( )。
(二)涂一涂,画一画
1. 给三百六十八个小方格涂上颜色。
2.
读数,并在计数器上画珠子。
(三)找规律,填一填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80页练习十六,第6~9题。
拓
展
为使学生更好地读、写数,颖壤学生在圈点子、摆小棒和拨珠表示数时,边操作边叙述,打
教学
牢数的组成的知识基础。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3课时 认识算盘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记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
了解算盘的历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算
盘的热爱。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会用算盘表示数。
重、难
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点
学情
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
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
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学时,应
留给学生自主探索
的空间,教学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
算盘 教科书第七十八页
准备
认识算盘
档 梁 框 上珠 下珠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下面每幅图代表的数分别是多少?填一填,并说说它们的组
成。
二次设计
预
习
二、探究新知
认识算盘。
探
究
算盘四周叫做框,根根小棒叫做档,
一根横梁分上下;
梁的上面是上珠,梁的下面是下珠;
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
二、探究新知
1.用算盘数数、记数。
2.用算盘数数、记数。在算盘上拔出563。
3.你知道吗?
数学的逐渐发展标志着人类的不断进步。
训
练
三、知识应用
1. 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表示出来。
17,254,180,609,800,1000
2.
说一说在算盘上拨数和在计数器上拨数有什么不同。
3.
写数,并读一读。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
第81页练习十六,第10题、第11题。
拓
展
应适当介绍拨珠的指法,边拨边说自己用哪些手指协作拨珠,让学生方便熟记和操作。
教学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4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0以内的物体个数,建立10000以内数的概念。
2.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认识计数单位“万“。
3.会读写100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顺序表,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
4.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认识100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表。
重、难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
点
学情
分析
由直观到抽象,深化对数概念的理解,要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
教科书第八十二页
准备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预
习
一、读数导入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长6772米。
二、探究新知
(一)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万”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
一万。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二)整理数位顺序表
探
究
(三)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1)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2)从四千九百五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五千零五十。
(3)从八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九千三百。
(四)数的组成
训
练
三、知识应用
1.下面是绘图纸的一部分。
2. 有多少张明信片?
3.
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六千三百八十,三千二百一十九,二千三百零八
四、课堂总结
讲讲你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87页练习十七,第2~4题。
拓
展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应充分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位顺序表,
教学
教师进行监控和指导,这点应加强。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5课时 读数和写数
1.在学生读写四位数(中间
、末尾没有“0”)的基础上,会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四位数,
理解和掌握读写的方法。
2. 通过学习中间、末尾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加深学生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100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重、难
教学难点:理解中间、末尾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方法。
点
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示数,增强学生的数感,既包括直观的,
学情
分
析
又包括抽象的。
教学
教科书第八十六页
准备
读数和写数
板
书
设
计
七千颗
一千二百五十种
七千零六十二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2.
二次设计
预
习
探
究
二、探究新知
1.
先说出计数器上的数各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
个一 组成的,再读出来。
(1)这个数由3个千、7个百、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读作:
三千七百四十五。
(2)读作二千三百三十六。
(3)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的0,不读。
2.
在计数器上拨数,再写出来。
一千三百四十二,三千零六十九,七千零一,二千七百,一万
你知道万以内的数怎么写吗?(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
有,就
在那一位上写0。)
三、知识运用
2.
写出下面各数。
训
练
3.写一写,读一读。
4. 连一连。
六千零三 六千零三十 六千三百
六千三百零三 六
千零三十三
6300 6003
6033 6303
6030
5.
用下面的四张卡片,摆一摆。
(1)十位上是0的数
(2)中间和末尾都有零
(3)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
(4)摆出一个零也不读的四位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86页“做一做”,第2题。
第88页练习十七,第5题、第7题、
第9题。
拓
展
注意引导学生归纳万以内数的写法,写完数后,应引导学生结合写数的具体实例总结万以内
教学
数的写法。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6课时 数的大小比较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重、难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点
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在提供情景后应放手让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利用已有<
br>学情
分析
的经验自由比较。
教学
教科书第九十页
准备
数的大小比较
940 1899
1350 2365
1899 1350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填一填。
(1)4398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4”在
( ) 位上,表示( )个( );“9”在(
)位上,
表示( )个( )。
(2)一千七百六十九写作(
),它的百位上是( )。
(3)9999是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 )
个一组成的,再添1是( )。
2.
比一比。
二次设计
预
习
二、探究新知
探
究
你能把这四种电视机的价钱,按从小到大排一排吗?
试着总结一下,你是怎么比的。
位数不同,位数多,数大。
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
最高位相同,比下一位,直到比出
三、知识运用
1. 比一比,填一填。
训
练
3.
一列火车坐的人比一架飞机多得多,一架飞机坐的人比一
艘客轮少一些。
1500人
350人
300人
4.(1)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我还知道……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92页练习十八,第1题。
第94页练习十八,第10题、第11题。
拓
展
比较如2
859和28953010和3100等数的大小事,学生易出错,应注意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养
教学
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7课时 准确数 近似数
教学
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重、难
教学难点:近似数的意义。
点
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会遇到近似数,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但
学情分析
对这部分知识并不生疏。
教学
教科书第九十一页
准备
准确数 近似数
9985 准确数 10000近似数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记忆大比拼。
1658
2984 7012 2098 9805
2500
3000 10000 4000 7400
2. 数一数。
(1) 2998 2999 ( ) ( )
( )
(2) 6097 6098 ( )
( )
( )
(3)( ) 9000
9001 ( )
( )
二、探究新知
下面那些是近似数?那些是准确数?
三年级有417人,共有597台电脑,大约1000盆花
综合类图书2912本,学生大约1600人
二次设计
预
习
探
究
近似数:
准确数:
三、知识运用
1.
在下面是近似数的数据后面画“√”。
(1)从家到餐厅约有100米远。( )
(2)学校最新购买了482把椅子。( )
(3)学校每个月的水费大约是5300元。(
)
(4)3月份交纳的水费是5300元。( )
2.
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6830,5021,3900,8104,4005,2897,7053,9008.
3.
训
练
4.
5. 选一选。
(1)红星电影院有1948个座位,约是(
)个。
A. 1000 B. 1500
C. 2000
(2)图书馆里新购买了一些故事类的图书,花了( )元,
大约是3000元。
A. 1985 B.
3025 C.
3998
6. 连一连。
四、课堂总结
你都学习到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91页“做一做”。
第93页练习十八,第7题。
拓
展
教学时应充分应用现实情景及数线这个直观模型加以突破。是学生由距离切实看到一个数的
教学
近似数。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8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
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重、难
教学难点: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点
学情
分析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作准备。
教学
教科书第九十五页
准备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000+2000=
2000-1000=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口算。
40+50=
90-60=
90+10=
80-50=
60+30=
二次设计
预
习
100-70=
20+70=
10+90=
60-20=
2. 填一填。
(1)80里面有(
)个十;150里面有( )个十。
(2)500里面有(
)个百;1300里面有( )个百。
(3)4000里面有(
)个千;10000里面有( )个
千。
(4)2000里面有(
)个千,2000里面有( )个百。
二、探究新知
用加法计算:
1000+2000=3000 (元)
方法一:
1000 + 2000 =
1个千 + 2个千=3个千
方法二:
1000+2000=3000
1+2=3
1000+2000=3000
方法三:
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
二、探究新知
探
究
用减法计算:2000-1000=1000 (元)
方法一:
2000-1000=1000
2-1=1
方法二:
2个千减1个千是1个千,就是1000。
方法三:
想加法:1000+( )=2000
2000-1000=1000
80+50=130
方法一: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方法二:
想加法:50+( )=130
130-50=
130-50=80
方法: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三、知识运用
1. 计算。
200+400=
3000+6000=
600-400= 9000-3000=
70+50 = 800+900=
120-50 =
1700-900=
2. 捉鼠竞赛。
3.
算一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训
练
4. 桂林山水美,喜迎天下人。
(1)迎宾山庄和假日宾馆一共住了多少人?
900+600=1500(人)
(2)民俗度假村比假日宾馆多住了多少人?
2000-600=1400(人)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六、 课堂作业
作业:第97页练习十九,第3题。
第98页练习十九,第4题。
拓
展
教师应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想法的基础上组织讨论、明确各种方法的优势,突出利用组成去
教学
思考。
反思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第9课时 利用估算解决问题
1.学会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
2.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目标
教学
教学重点: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找一个近似数的方法。
点
将估算作为一种解
决问题的策略,有效解决了估算作用的问题,利于学生估算意识及其
学情
分析
数感的培养。
教学
教科书第九十六页
准备
利用估算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解答正确吗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口算。
300+200=
700-300= 900
+1000=
800-500=
600+300= 1500
-700=
100+900=
700+900= 6600
-600=
2.
填一填。
(1)妈妈买了一台电脑花了4995元,约是( )元。
(2)欣欣小学有608人,约是( )人。
(3)果园里有1298棵果树,约是( )棵。
二、探究新知
二次设计
预
习
探
究
师: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1: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
不够买电吹风。
生2:不用准确算出得数,可以这样想:电话机超过了300元,
电吹风超过了200元。300+20
0=500,带500元肯定不够。
师:怎样解决?
生:可以这
样想:电话机不到400元,电吹风不到300元。400
+300=700,带700元肯定够。
三、知识运用
1. 城关镇礼堂有3000个座位,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
多
名学生。如果这三所小学的学生同时来参加活动,能坐下吗?
师:怎样解决?
生:可以这样想:城关镇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名学生,也就
是都不到900人,
如果 900+900+900=2700
,3000个座位都够坐,那么这三
所学校实际人数也够坐。
2. 连一连。
训
练
3.
(1)现在《科学世界》打折,现价是212元。打折后《科学
世界》大约便宜了(
)元钱。
(2)如果按原价买这三套书,带600元够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拓
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98页练习十九,第5题。
第99页练习十九,第7题、第8题。
教学
反思
四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案
第一课 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
涵。
第二课 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 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
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 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 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 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
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
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六课 生查子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欧阳修。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崔护《题都护南庄》
3、找欧阳修其他的诗来读一读。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七课 望江南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望江南》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苏轼。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还知道抒发思乡情怀的古诗词。
3、写一首小诗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八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辛弃疾。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辛弃疾其他的作品。
3、搜集辛弃疾抗金爱国的故事。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九课 诉衷情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陆游及其《诉衷情》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陆游。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搜集其他爱国诗人的作品。
3、搜集和陆游同年代的诗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课 扬州慢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姜夔及其《扬州慢》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姜夔。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词。
2、欣赏《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一课 寿阳曲〃渔村夕照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欣赏《天净沙〃秋思》。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二课 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开先及其《南仙吕傍妆台〃无题》的原文及译文。
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李开先。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曲子。
2、课外找三首描写边塞的元曲并填好表格。
3、背诵。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十三课 蔡文姬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蔡文姬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蔡文姬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蔡文姬是怎样写作《悲愤诗》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蔡文姬的书,领略她的优秀品质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蔡文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第十四课 陶渊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陶渊明是怎样辞官归隐的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领略他的优秀品质吧!
3、了解陶渊明作品的成就。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十五课 李白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李白诗《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体会李白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白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白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上李邕》《春夜宴桃花园序》!
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十六课 杜甫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杜甫诗《客至》,体会杜甫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杜甫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杜甫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
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 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3、讲帝舜。
舜:是中国历史中的著名人物,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而被
后世尊为“ 帝”,
列入“ 五帝”。《 史记》中说他 姓 姚,名 重华,生于 姚墟(今属 山东
菏泽);建都于
先秦的 蒲阪(今山西 永济)。舜为四方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
禅让”而号令天下。其
尊号有: 帝舜、大舜、虞帝舜、 舜帝。是 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
穷蝉起都是平民。他
的父亲 瞽叟是个盲人。瞽叟的妻子 握登在 姚墟生下了 舜。尧把他的两个女儿
女英和 娥
皇都嫁给了舜。
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
帝,指黄帝、颛顼、
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
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
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
为神灵,以各
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
(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
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
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
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
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注重修养自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怎样注重修养自己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1、复习:集体朗读1、《厚德载物》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1)练习朗读课文(2)熟练朗读课文(3)学
习“古语今说”理解大体意思(4)练习背诵
课文。
(二)学习新课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
6、小组合作学习古语今说
7、学生自由读。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读明道喻理: 贤哉回也
想一想颜回有哪些品德
(三)拓展延伸
知行合一 思考:你会怎样做?
4 三字经 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三字经。
2、正确熟练背诵三字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三字经,领悟三字经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检查识字情况。
2、自由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
1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你的理解来给我们讲讲意思?
在讲给我听之前
,请先把你的理解,把讲给你们小组的人员听。
2、指名说意思。
(四)再读理解:古语今说
1、第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
”
A 指名读
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名说说。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2、第二句“
性相近,习相远
。”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D指名读。
3、教师:谁能把这两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五)明道喻理 环境的影响
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影响
(六)、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读一读。想一想你是怎样做的?
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意思。
2、正确熟练背诵句子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正确熟练背诵句子,领悟句子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认读句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练习朗读句子
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
1、简明了解句子出处
诗经.小雅.鹤鸣
2、总体把握句子的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
蔡邕顿悟书“飞白”
蔡邕如何成功的?
三、拓展延伸: 读知行合一
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6三字经
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1、简明了解出处
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四季的变化
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你最喜欢什么季节?
7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在老师的引导下,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二、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
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 边读边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3、 小组讨论,交流。
4、 全班交流,古语今说。
三)、明道喻理。
1、 自由读。
2、 美丽的桃花 , 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 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说一说春天开的花
文化传承
节气节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第二单元砥砺品学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2、 以先贤为师,虚心好学,汲取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重点难点:
知道品德和学识是奠定人生的基石。
8 志当存高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清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初读:志当存高远
1、让学生自由读
2、小组讨论意思
二、了解句子出处
三、古语今说 理解意思
四、明道喻理 长风破浪
说一说自己的理想。
五、拓展活动 知行合一 画一画
9 为学莫重于尊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自己自觉
做到,还能督促
旁人做到,逐渐形成尊师习惯。
二、重点难点:
学生了解这句话
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
成尊师习惯。
三、课前准备:
自己是怎样尊师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你是怎样尊师的?
二)、学习新课
1、范读。为学莫重于尊师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程门立雪 杨时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知行合一
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做到的
10师者,人之模范也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以师为榜样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你见到的老师是怎样为人处世的?
二)、学习新课 1、范读。师者,人之模范也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理解道理
四)、知行合一
读后填写我知道
11三字经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难点::对照“古语今说”理解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复习三字经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简明了解出处
2、总体把握古语今说。
3明道喻理:牛角挂书
三)拓展延伸:知行合一
读长歌行
1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 “不懂装懂
”理解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不懂的东西。
四)、知行合一
说一说他该怎么做?
1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二)、学习新课
1、范读。
2、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3、读古语今说。理解句意
三)、明道喻理
读 “ 临渴掘井”
理解鲁国国君无人帮助的原因。
四)、知行合一
说一说如何安排时间?
14
一寸光阴一寸金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介绍这句话的出处引入
一寸光阴一寸金。
二)、学习新课
1、范读。